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模板(10篇)

时间:2024-03-23 09:11:55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例1

一、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

素质教育一词众说纷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顾明远教授恰如其分地综合了各种资料和意见,把它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五个方面的教育。1917年4月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现代体育科研成果进一步证明了,体育不仅使学生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渗透思想品质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材的教育。要求体育课教学目标的提出、内容的选择、考核标准的制定,都必须顾及全体学生的实际,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二)全面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学模式。它既要求学校体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又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生活劳动素质。

(三)基础性

素质教育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它必须为学生成长打好三方面的基础:第一,打好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第二,打好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第三,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素质教育的这一特征,要求学校体育,在为学生打好体质基础的同时,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学生打好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四)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由于这一特征,决定了在体育课教学中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对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

二、体育课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由于体育教育思想的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将被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代替,应运而生的各种先进教学方式、手段、方法在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家庭体育及其它体育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学校体育课教学仍是实施学校体育向素质教育推进的主渠道。

体育课教学是完成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手段。学生时代是形成人格和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可持续独立学习的态度,对学生养成“终身健康与终身教育”的能力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有其绝对的优越性,是任何方式都无法比拟的。因此,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三、体育课教学中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体育课教学随着重心的转变,也就意味着“以体育技术、技能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的重点转移。必须从“教师中心型”向旨在自我教育的“环境活用型”的重点转移。在教学中,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必须处理好体育课教学中的几种关系。

(一)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以来,大有改进,但进展速度还不快。素质教育的提出,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要处理好多数学生与少数学生的关系

任何一个班级都是由两极与中间部分组成,由此产生了多数与少数。体育也不例外,如何解决好他们的关系呢

1.大多数学生的体育水平,是我们制定考核标准、选择教学内容、方法、练习难度的依据。

2.少数体育尖子,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提高兴趣和运动技能,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都是如此。

(三)个别差生的对待

对于个别差生,无论在课内或课外,都从实际水平出发,给予信心鼓励,加强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他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我们在照顾好大多数学生的同时,决不能丢掉少数,只有正确处理好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四、要处理好增强体质和终身体育的关系

以前,我们都片面地把学校体育注意力集中在实现近期效益即增强体质的方法和手段上,而忽视了对终身体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要纠正这种偏向。

过去,不少体育教师把体育教学的任务局限在传授运动技术与锻炼学生身体上。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体育老师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树立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的思想,“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利用课堂教学的功能,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与能力的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例2

1.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尔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2.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李如密在“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一文中提出几个结合:即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会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这地我们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和“会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其次,在学习课前预习,划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难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好的效果。当然,除备好课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形式进行;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以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使讲解富于启发性。同时要避免教师“抱着走”包办代替,唱独角戏,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对所学学科本身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在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做总结,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3优化教学方法的结合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可采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来作为确定学习状态的特征变量,从而为促进学习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由于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根据知识技能、顺序、结构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的特点做出安排的,所以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在此基础上,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可将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分成几个教学环节。一般来说,除了第一节课以外,每一课教师所要进行教学的内容不外乎三个部分:①复习已教过的语言材料;②教学新的语言项目如词汇、语音、语法和句型等;③进行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为此,一般采用“五步教学法”;即: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在每一个步骤当中,教师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如采用口、笔头练习、测试、听写、提问等复习方式;利用实物、图片、借助动作、猜迷、接龙式提问、简笔画等介绍新的语言项目;通过分排或分行、两人、小组等进行操练;通过做游戏、扮演角色等方式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充分利用和“复习要点”,练习册中的练习,口、笔头练习等加强学习运用的能力,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教师要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观察全班学生的反应,要随时根据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接受,达到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例3

所谓“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初中数学基础知识主要是初中代数、几何中的基本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及其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三基”教学,如在讲授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的推理论证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基础知识中蕴含的基本方法、基本规律,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应用公式、定理解答一些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方法,从而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

另外,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知识与能力的纽带,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它对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思维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数学知识的教学与教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区别,数学知识的教学重在理解记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重在思辩操作,必须注重从教材中挖掘数学思想方法,并将其渗透在知识教学活动过程中。

二、面向全体学生,培养良好习惯

面向全体学生, 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大纲中规定的必学内容的教学要求),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等不尽相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时,首先要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观察、记忆和思维特点以及学习状况,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坚持在每节课内有针对性地辅导几名学生,创造条件给予他们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对学习困难较大的要特别给予关心,教学中注意分层提问,分层指导,课内练习,课外作业分层布置;质量检测分层要求,使各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对于学生来说,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一道题都是新的,学习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若经常遭受学习挫折,会丧失学习信心,因此,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及时给予帮助、鼓励、点拨引导。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有时是通过一句话,有时是靠投以信任的目光,有时是通过一个手势或微微一笑等适宜的言谈举止。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堂上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对此,备课时,要考虑为他们准备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他们每节课内都比别人多学一点。此外,还可以通过讲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与途径,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的学习情感,从而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进行长期反复实践以及应用所形成的较稳固的学习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学习行为,即预习、听课、复习、总结、作业等各个环节的点滴抓起,严恪要求,持之以恒,做到日积月累,由少到多,由点到面,逐步培养。例如,学生听课时,每节课教师都尽可能地启发、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使学生专心致志、不懂就问,杜绝似是而菲,得过且过的习惯。教师要长期坚持督促检查。经过多次重复和训练,使其养成独立思考、认真作业的良好习惯。总而言之.只有通过教师主动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加以培养,才能确保学生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例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其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已运行多年,但一线教师对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仍存在一些误区,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虽说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但是课堂教学应是主渠道。如果脱离这一主渠道,素质教育就会落空,要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的实施,必须重视优化课堂教学。曾听过不少小学数学教师的课,下面就几个小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与同行们商榷。

误区之一:教学思想不明确,混淆“素质教育”与“特长教育”

素质教育与特长教育是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有些教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特长教育,并且把特长教育限制在音乐知识方面。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大量地加入了音乐内容。比如,一上课后合唱一首歌曲,活跃气氛,讲授结束,练习以前来一个律动,提问题,学生回答正确后,全班节奏掌声鼓励。运用得好,固然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生学习状态有很大裨益,“过犹不及”“宁缺毋滥”,插入过多的特长教育的内容,不但起不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相反,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误区之二:过程设计不合理,错误理解“精讲多练”的含义

精讲多练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强调的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有些教师把“精讲”理解成“少讲”,把“多练”理解成“进行过多的重复练习”。“多练”应该是以“精讲”为前提的,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多练的。“精讲”不是“少讲”,讲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如果少讲学生不懂,就应该多讲。可以这样说:“精讲”是要求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明白所学内容,“多练”也是“精练”,要设计出有坡度、有层次,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特点的练习题。

误区之三:教学方法不灵活选择,搞形式主义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论运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扬长避短,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加工,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有的教师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搞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罗列多种教学方法,搞形式主义。比如,有位教师这样教口算乘法这一课:导入后用幻灯演示摆小棒的过程,教师再示范摆一遍,运用了演示实验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想的过程,运用了发现学习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合时宜地运用了讲授法、提问法、练习法、情境陶冶法等等,简直成了“方法大战”。手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是否实用、能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例5

 

首先,从小学生教育方面说。

 

第一,深刻了解和解决小学生思想素质的最深层次的核心问题,开展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应该肯定,目前在小学中开展的教学以外的活动还是比较多的,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多种多样形式的活动在培育学生上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是,依我的观察,这些活动在育人上所起的作用还是有限的,它们对活跃校园的气氛,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扩大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无疑有很大作用,然而在解决小学生的思想素质,特别是解决小学生思想素质的深层次问题上,其作用不是太大。何谓小学生思想素质的深层次思想问题?我理解,就是指小学生心理状态问题,它关系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关系到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问题。也关系到小学生将来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1]一句话,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如何,集中体现在小学生思想品质上。因为,小学生的思想品质,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和端正行为规范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则是我们的学生对做什么人和怎样做好人的问题的理解。学生思想素质的深层次问题是决定学生所作所为的关键问题。因此,要使小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就应该帮助他们正确解决其思想素质的深层次问题。

 

应该看到,小学生心理状态虽然不成熟,容易改变。但我们绝不能忽视。影响小学生心理状态的原因来自于多方面,既有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影响,也有学校的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目前在小学生教育的研究中,对小学生心理状态问题,虽不是无人问津,但至少可以说是解答甚少,人员甚少,途径甚少。这可以从目前小学生的表现状况中看的很清楚。因此,要解决小学生心理状态问题,单靠课堂不行,单靠班主任不行,单靠家长也不行,而应靠学校中所有和学生有联系的领导、老师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靠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活动。而这种多层面、多渠道的情况,以往在我们小学里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可以说,了解和解决小学生思想素质的深层次的、最核心的问题,是我们目前各小学一个普遍存在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在小学生的“育人”渠道上,要强化主渠道,拓宽支渠道。

 

应该看到,在小学生的“育人”渠道上,有主渠道和支渠道两方面。

 

利用课堂和教材,通过上课、做作业,考试等,向小学生灌输思想品德知识,是教育小学生懂得做什么人和怎样做好人的的“育人”主渠道。在小学生的“育人”这一主渠道中,要以人为本,从发展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的不同侧面出发,分工协作,帮助小学生了解和掌握思想品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指导他们处理好他们在学校和同学及老师的关系,在家里和父母及家人的关系;教会他们认清各种大是大非的问题;并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使学生们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形成做中国人的自豪感;面临目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使小学生懂得如何端正自己的行为规范,懂得怎么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要达到上述要求,则需改革目前小学通行的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内容上,既要做到有科学性、系统性,又要做到有针对性、现实性,要体现时代特点,贴近小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形式上,应做到讲课堂和课外的结合。

 

在强化小学生的“育人”主渠道的同时,拓宽小学生的“育人”支渠道,全方位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课堂教学在空间、时间上存在的限制。在小学生的“育人”的支渠道方面,具体有:(1)在小学中成立宣传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并配备专门教师和领导;(2)由校领导和有关教师,专门针对小学生的思想、学习及生活实际定期上课,讲解有利于小学生成长的知识;(3)由有工作经验、有理论水平的教师和班主任围绕小学生最有兴趣,也最容易出事的问题开设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4)校少先队定期举办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建设方面的活动;定期出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内容的专栏或专刊;(5)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家长学校不能流于形式,要通过给家长上课、开讲座,提高家长对小学“育人”工作的认识,并在学生中起楷模作用;(6)聘请专家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以消除产生小学生心理不适和心理障碍的隐患;(7)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工厂、农村参观等活动。总之,在对小学生做什么人和怎样做好人的教育上,要强化主渠道,也要拓宽支渠道,要把“育人”问题,看成是每一个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的历史责任。

 

其次,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方面看。

 

在2014年教师节期间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说:“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2]作为从事小学教育的“育人”工作的教师,如何挑起他肩上的重担,无愧于这一光荣的称号呢?我以为,必须具备下列两方面条件。

 

其一,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最起码条件。正如所说:“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3]职业道德是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这些道德准则和规范,是由各种职业的具体利益和义务,以及具体活动的内容、方式等决定的。教师的职业道德,当然也就是同教师的职业活动,即备课、上课、改作业、当班主任等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由教师的利益和义务,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决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这些道德准则和规范是什么呢?我们以为,就是所指出的“以德施教、以德立身”。落实到具体的“育人”工作中,就是要全身心投入自己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忠于职守,有高度的责任心,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要勤奋好学精益求精,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要作风正派,为人师表,既教书又育人,深入学生之中,不畏辛劳,耐心细致做学生各项工作,成为学生的楷模。韩愈在《原道》中告诫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心不正,意不诚,身难修。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没有重事业、轻名利,重奉献、轻索取的春蚕精神、蜡炬精神、老黄牛精神的话,何谈什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呢?又何谈什么忠于职守,有责任心,为人师表呢?

 

其二,教师必须要有胜任自己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才能。

 

指出:教师要“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4]这里实际上是提出了教师必须要有胜任自己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才能,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要完成这一任务,没有胜任一定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才能,是不行的。显然,这里讲的才能,既表现在教书上,也表现在“育人”上。其实,才能应该包括“才”和“能”两方面内容。所谓“才”,是指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所谓 “能”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因此,衡量一名教师的师能,也就需要看他的知识水平和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这两方面的情况。首先,就教师的知识水平来说。目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理论上的新成果层出不穷,知识不断更新。作为小学教师,不要仅满足自己原有的知识,而应当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掌握扎实的、丰富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一种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思想,没有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没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心灵作用,显然是不行的。其次,就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来说。现在,无论哪一层次的学校,都在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进行素质教育中,教师的能力尤为重要。试想,一位教师如果没有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思想,没有执着追求的精神,对学生不了解,对教师工作缺乏兴趣,这样的教师能具有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吗?几分汗水几分收成,几分付出几分回报,无论他的学历有多高,教龄有多长,如果他不肯为教育事业、为自己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花费精力,付出心血,他就无法获得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也就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例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121-02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它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使学生努力成为创业者。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具有专业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在高职院校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拓展学生创业教育渠道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应在在大力抓好开设创业教育课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等工作的同时,结合职校特点和高职学校的实际,积极拓展创业教育的渠道,以适应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

一、创设先进人文环境,锻造创业心理品质

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的条件,起调节作用,其强弱优劣影响创业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以就业为导向拓展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渠道的重要环节。基于这个认识,高职院校应通过创设先进的校园人文环境这种载体,力促学生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努力为师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改善校园环境,绿化、净化、美化校园,让它作为不讲话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2.抓活动,抓阵地。高职学校应根据职校特点及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融教育性、娱乐性和艺术性为一体,以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文体竞赛活动(广播操比赛、田径运动会,文艺汇演、球类比赛等)、军训活动、“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捐款、献血)及“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国庆节”、“教师节”等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等。特别是开展以学以致用、服务社群为主题的“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以歌颂中国共产党为主题的“七一”节庆祝活动、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主题的学生演讲活动、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国庆节”庆祝活动、以尊师重教为主题的教师节庆祝活动和以国防、思想品德、纪律教育为主题的新生军训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学生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能够优化集体活动环境,较好发挥各种教育功能,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3.充分发挥学校宣传媒体的作用,全力营造正确的舆论和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高职院校的宣传组织应积极发挥学校宣传阵地作用,结合重大节日有计划地组织出版有品位的学校、年级、科组、班级宣传专刊,实施德育序列教育;广播组织应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除做好国际、国内重大新闻、校内好人好事等报道工作外,还要不断创新,围绕创业教育作专题报道;校刊则要发挥窗口作用,充分展示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新成果。

4.实施高职学生干部竞争上岗的干部选拔制度。高职院校,在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团委干部选举中应实行竞争上岗等做法,引导学生树立民主的意识和公平竞争的意识。通过健康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氛围的熏陶去促成职校学生成才的人格品质。坚持弘扬主旋律,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的相互和谐,创造文明、守纪、昌教、培才的优良校风,营造公平竞争、追求进步的学习环境,努力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浓郁的学习风气和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规范行为,培养思想道德信念,陶冶性情,提高文化品味,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和法纪意识,活化集体,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

二、丰富第二课堂活动,促进良好个性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例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210-01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而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包含着辩证法的思想。它与语文、社会、思品、礼仪等其他学科一起,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下面是我的浅显认识:

一、立足课堂,挖掘本学科所含德育因素,实施品德教育

数学作为一门独立自然学科,有着它自身固有的规律和特点,在教学中,我紧紧把握学科特点,挖掘本学科所含德育因素,对学生实行品德教育。

二、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时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文化、科技、思维素质的要求,不仅仅是以公民掌握了多少知识为唯一评价标准,还要求公民有终身学习的兴趣与愿望,持之以恒的态度,严谨、负责的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等等,所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是创新教育的任务之一。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课堂教学中在抓好基础教育、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学生所要具备的教学素质。

1、培养学生数学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是基础,必须切实教好、学好。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法则、公式和计算这些最基础的知识,都必须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如果片面地强调智力和能力,忽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一句空话。课堂教学过程是小学教学目标实施过程,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紧紧围绕具体目标进行。

2、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开发学生智力。

四、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素

美国心里学家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大小其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在于他们之间的某些心里素质不同。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1、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数学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欣赏数、式、行的美。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堂课的设计,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负担和接受能力。按时下课,作业当堂完成,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文体,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

2、注意培养学生的养成习惯。要使学生能有意养成良好习惯,首先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养成此种习惯,从而激发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欲望,其次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即:有信心、有决心和恒心。因此根据小学生意志比较薄弱、自控能力较差的特点,加强意志磨练。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向老师提问时,老师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怎样列式或计算结果,而是告诉思考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使学生的意志再平时就得到磨练,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

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系统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一是语言训练,二是比较训练,在一题多解的情况下,允许调动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例8

由于长期受“应该教育”的影响,中学化学从教材内容到教学方法都注重“概念性的知识”、“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伦理”,剥离“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全日制普通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化学》(以下简称新教材)体现了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技能、方法、思想、情感等各个领域的要求,适应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认识规律,艺术地体现了化学学科的重要成就和研究方法,注重了科学结论的探索和发展过程,重视了化学科学研究的方法,加强了实验教学,注重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素质教育。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又常常把素质教育与“面向21世纪的经济,科学竞争”联系在一起,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在学校教育中,各科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素质方面各有侧重。化学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即化学科学知识,化学科学能力,化学科学方法,化学科学意识和化学科学品质等方面的素质。所以,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用丰富多彩的化学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身心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基本构成了中学化学中的素质教育。

二、化学课堂教学如何突出素质教育

不少人一提到素质教育,就会提到五花八门的“活动课程”、“课外活动”、“选修课程”,似乎通过这些课程所培养的知识就是所谓的“素质”。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指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思想道德、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

1.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

中学教育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人才,而是为成才打基础,科学基础知识是今后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的基础。因此,化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化学基础知识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整体教学过程来说,要注意精选教学内容。如新教材中的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要素编排、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与有关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密切配合,使学科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有利于知识的逐渐深化,也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到说,教师要全面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目标。如:①认识目标;②社会目标;③能力目标;④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有目的地自学地学习,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并在课堂上得以落实。

(2)从教学要求来说,起点要低,循序渐进。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先从得氧失氧入手,找出化合价变化的特点,再发展到以化合价升降为标准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分析化合价的变化实质,使概念深化到电子转移的层次上,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身心结构中稳定的长期作用的化学要素。

2.丰富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化学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为中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巧妙地辅之以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身心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化学教学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从化学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中挖掘教育素材,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知识教育的结合点,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知识教育和有关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结合物质的结构、性质、组成、化学反应的条件和变化规律等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结合我国古代、近代、现代化学家及劳动人民对化学的贡献,尤其是建国以来我国在化学、化工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事业的事迹等内容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道德情操,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结合化学与社会,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教育,结合化学反应的现象、本质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的教育,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我国,以及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立志建设好家乡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经济效益观念。

(2)重视实验课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成果的发现都来自实验。教师应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有关信息。这样不仅观察现象时身临其境,而且节省时间,对比较果明显,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切莫代替、协助。如试剂瓶盖学生难以打开,药品用完需要从别出取来,酒精灯需要添加酒精,等等,教师最好只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实验结束要求学生将药品、仪器摆放整齐有序,实验台和地面打扫干净。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克服困难的好习惯,而且在劳动中学生能培养审美情趣,因此,教师不可忽视实验课对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

三、利用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例9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3―0395―03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贯彻这一战略思想归根到底,需要立足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其关键在于教育。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既肩负着对未来建设者创新思维的启迪、引导等教育责任,更承载着对国家创新人才身心健康的促进与增强的重任。因此,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使体育在人才的成长与未来的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当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创新所追求的目标和选择。本文将以健美操课程作为改革和实践对象,在反思北京市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实施现状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体育的三维教育观为指导,重构并实践有利于实现体育价值多元化的新型健美操课程模式,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北京市20所普通高等院校健美操专项课程,实验对象为北京工商大学2001、2002、2003级参加健美操课程学习的300名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教育改革与创新、教学设计、课程模式改革等文章45篇;主体性教育、创新教育、现代课程理论、教学改革方面的著作12部,为健美操创新课程模式的研究、构建与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1.2.2问卷调查法向北京市20所高校健美操专项课任课教师发放调查问卷50份,向参加健美操课程学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46份和862份,有效回收率为92%和86.2%。

1.2.3实验法 对北京工商大学2001、2002、2003级参加健美操课程学习的300名学生进行了2年的实验研究。

1.2.3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资料,利用PowerBuilder数据库软件进行各种数据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北京市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现状调查与反思

2.1.1关于健美操课程 自中国学校出现体育教育内容以来,其体育课程就成为了联结学校、学生和社会的纽带。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关于体育课程的确切概念,但就课程的内涵和构成而言,仍能从学生、学校、社会三者的关系把握体育课程的概念。无论是广义的体育课程,还是具体的健美操课程都应当是“通过学校把完善的体育文化进一步转化成适应学生水平,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内容,通过外授与内化使体育在强健身心、发展素质,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中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一描述既反映了体育课程所具有的人本性特点,也反映了构成广义体育课程之一的健美操课程的多层面、多维度的价值取向。即个体层面一生物与心理;社会层面一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据此笔者认为,高校健美操课程的建设、改革与创新应始终围绕实现体育价值多元化的目标而展开。

2.1.2北京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体育一直致力于通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现从前苏联影响下的指令性课程模式向生成型、开放型、创新型课程模式的转换。特别是2002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来,这种努力变得更为自觉。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对体育课程认识的不够全面、以及课程建设与改革所依赖的硬件设施的投入和软件环境改造的严重不足等问题,致使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效不显著,在某些方面还存有问题。笔者对北京市20所开设健美操课程的普通高校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健美操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有些课程过于强调学生的直接兴趣和娱乐效果,致使把有规律的体育教育过程,变成了偶发的、以娱乐为目的的活动,体育的核心价值有所丢失,体育教育的功能有所弱化。对北京市20所开设健美操课程的普通高校50名教师和1000名参加健美操课程学学生的调查显示,25%的健美操选修课、专项课不能保证按原有的教学计划开出;31%的学生认为健美操课程不够规范、随意性大;65%的学生认为健美操课有趣,但其中的47%学生却认为健美操课没有学到什么,43%的学生认为健美操课没有使自己的体能得到明显提高。

2)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趋于形式和表面。指令性课程范式的印记依然在革新后的课程中保留。调查显示13所学校设置了健美操选修课,占65%,但只有23.1%的学校达到自由选课,其余的学校还需按照规定的指令和要求进行选择,并没有达到任选教师、时间和内容,选修空间非常狭小;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与达成上,75%的学校认为确定了多元的健美操课程目标,然而自觉去实现其目标的仅为20%;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仍以教授规定健美操动作为主;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主要是为达到掌握健美操单个动作、组合动作、成套动作,因此“示范一讲解一练习一纠正错误”等仍是目前高校健美操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虽然有不少教师采用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健美操的一些特殊方法,如“连接法”、“递加循环法”、“金字塔法”等,但这些方法还是“练习法”的教法形式,学生仍然没有摆脱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状况;在考试内容与方法上,大部分学校以掌握和完成健美操的成套动作来评定学生成绩,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身心素质的改善、健美操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全面提高等,大都没有列入到健美操考核评定中去。调查结果显示,把健美操相关知识、能力等列入到考核中去的只有6所学校,占30%。

3)缺乏对体育课程的理解和把握,只注重课堂教学,不能自觉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纳入体育课程之中,舍弃了课程延伸的空间。所调查的20所高校中能将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纳入体育课程的只有3所院校,占15%。

上述状况反映了目前北京市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改革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创新体育课程模式中,这些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创新健美操课程模式的构建

2.2.1创新健美操课程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关

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构建在这一学说基础上的“主体性”理论是创新体育课程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指出:“教育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谈到人的全面发展时马克思提出了既要“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又要“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所强调的“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其实质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创新健美操课程模式追求的是实现体育价值多元化,其核心是通过课程模式的创新促使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道德与意志、知识与技术、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健康持续地发展。

2)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3)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健康定义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此定义扩充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内涵,使学校体育从单纯生物性身体教育向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教育转变。学校体育不仅要突出增进身体健康的功能,而且还要承载起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具备步入社会后迅速适应现代化生活节奏和工作环境。

上述理论不仅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创新指出了方向,也为创新健美操课程模式奠定了基础。

2.2.2创新型健美操课程模式的总体框架创新型体育课程模式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体育三维教育观等为指导,以笔者常年从事的健美操教学为改革和实验对象,在分析北京市20所高校健美操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课程目标多元化”、“教学渠道多边化”、“授课类型多样化”、“教学内容多项化”、“考核评价综合化”的“五化”新型健美操课程模式。“目标多元”是指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生理与心理、道德与意志、知识与技术、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协调的发展。“渠道多边”是指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依托于学校计划课程的主渠道,其次要借助学校、俱乐部和社会体育活动等辅助渠道。“课型多样”是指在多种渠道之下的必修课、选修课、俱乐部活动课以及校内外实践等。“内容多项”是指在选择课程内容上做到分层与分类。分层是为了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分类则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爱好及培养目标的需要。“评价综合”是指以健美操课程核心目标的达成为主要内容,以实现体育价值的多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综合评价方法。

2.3创新型健美操课程模式的实施

2.3.1“课程目标多元化”是指通过健美操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生理与心理、道德与意志、知识与技术、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协调的发展 在实现多元化的目标中将“体能与技术”、“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在实施课程模式中强调无论何种课型都要以习得的正确技术、方法来提高体能与健康;无论学习哪些内容都要发挥体育在培养人、教育人中的价值,实现其对人的心理、意志、精神的塑造和提高;无论哪一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要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其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2.3.2在实施健美操课程模式中,学校计划内的课程渠道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这是学生实现多元目标的主渠道。在这一渠道里学生将系统学习技能、提高体能、培养素质。“俱乐部活动课”、“校内外实践”是学校计划课程的延伸与补充,是实现课程多元目标的辅助渠道。学生在计划课程渠道中所获得的健美操基本知识、原理、方法、技术、技能等,则通过俱乐部活动和校内外实践的这一辅助渠道被进一步强化与运用。而逐步获得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则在这一延伸的课程渠道中有了更宽泛的实践空间,实现了学以致用,用学相长,素质与能力共同提高的效果。同时,由于扩招所带来的课程资源短缺而致使体育选修课程“受限”的问题也由于这一渠道的启用而得到弥补。

2.3.3健美操课程模式中的“内容多种”,是指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发展目标而采用的多层次、多水平、多类型的内容

1)健美操课程中的项目丰富、类型多样。如健身健美操、表演性健美操、不同风格健美操;授课的类型既有健美操及其相关理论,又有健美操实践和体验等。2)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集体授课、分组教学、小组讨论、主体合作等形式。3)教学方法手段多样、灵活。既包括健美操特有的教学方法如“代领法”、“信息提示法”、“激励法”等,也采用现代课程中的“案例法”、“问题法”、“体验法”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发现法”、“创新法”等;教学手段既有课堂展示、小组比赛,又有音像、媒体的采用。

2.3.4为实现健美操课程的多元化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采用的“综合评价”,改变了已往的以单一成绩代替学生总体发展的评价方法构建了“体能与技术”、“运动参与”、“综合能力”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体能与技术”指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对学生技术、技能掌握情况的测量与评价。“运动参与”指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校内外健身活动、体育比赛等进行的评价。“综合能力”是指对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方法等自主健身能力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创新、组织与操作能力等进行的评价。

2.4实验结果

2.4.1参加“32化”创新型健美操课程模式实验的学生其身体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较实验前有明显的提高(P<0.05)

表现在:“身高标准体重”平均分由实验前12.4分提高至13.2分;“肺活量”由平均2 850mL提高至3 180mL;“立定跳”由平均179 cm增至184 cm;“坐位体前屈”由平均17.6 cm提高至22.8 cm;“仰卧起坐”由平均37次/分提高至42次/分。

2.4.2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表现在通过健美操课程学习能增强“自信心”、“意志品质”、“协作精神”、“公平竞争意识”的应答比例的提高上,上述问题实验后比实验前分别提高了37%、29%、22%和17%。

2.4.3 学生的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逐渐养成,参与意识明显提高 调查显示每周自觉锻炼3次以上的同学由实验前的18.33%上升至40.3%,每周锻炼2次的学生由实验前32.7%上升至54%;72%的学生参加过北京市和学校的健美操比赛、表演和健身活动;61.3%的学生通过了《国家健美操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5级等级。

2.4.4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组织能力不断提高通过创新健美操课程学习,每个同学都能创编出适合于自己锻炼的有氧健身操。25名同学创编了用于全校比赛和表演的竞技健美操、表演性健美操。10名同学先后为国家环保总局、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等单位创编了表演性健美操,并组织其表演队员进行训练,得到各单位的高度评价。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例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292-0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在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但由于认识上的问题,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片面的从减轻学生的负担、改动课程设计等方面理解素质教育。更有甚者,以为“文化课+劳动技术课=素质教育”还有的认为“素质教育是学生减负、也是学生特长、培养能力、轻松教学……”凡此种种,结果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对最重要的课堂教学的研讨,从而对教育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主要是因为:其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抓住课堂教学就抓住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就抓住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一条基本途径。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素质教育理解成削弱课堂教育,课堂教学毕竟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场所;其二,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和否定课堂教学的知识教育功能。拓宽和深化知识教育是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强健所必不可少的,无知必然无能,贫乏必然平庸。问题是我们受传统教学论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把知识的存储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把课堂教学仅仅看作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点”的教育,而且教师在课堂上以学习者全部智慧和知识的源泉自居,是替学生拿出现成真理的“讲坛圣人”。因而在根本上扼杀了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笔者同意华东师大叶澜教授的观点:“素质教育走进课堂是教改的一场攻坚战。它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难点在于:教师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即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和谐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是围绕教师教材和教学大纲而展开的,而不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而非主动的思考。课堂教学的形式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这样的课堂教学未能充分突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未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动性,未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个性教育,只重知识传授而未能注重能力的培养。而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发挥的是引导和导向作用,教师、教材、大纲都是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而开展教学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是主动思考、观察、理解,而非被动听讲。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探求知识,更应培养其能力和个性才能的发展。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多样化、灵活化,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则是这一“主渠道”发挥作用的关键。换句话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状况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因此,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走教学和科研一体化的道路,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我们很难设想,一个只满足于上课传授“知识点”而不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师,能很好履行作为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组织者的职责。教师所具有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意志本身,既是教育学生的内容,也是教育学生的手段,教师若失去了这些,也就基本失去了教育学生的手段。所以,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特别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在当前,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于一致。”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越来越依赖于教育教学科研。具体说来,教师开展素质教育教学研究,应主要做到:

一、增强研究意识

教师要善于把教育教学工作自觉地纳入研究的轨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许多教师并非没有研究能力,只是缺乏研究的意识。而一个教师若无研究意识,便不会有新的发现,也不会产生独到的见解,更不会有大胆的创新。

二、掌握理论武器,提高思维水平

教师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探寻规律,反过来将研究成果运用并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加速机制”。

三、加强理论学习,掌握教育动态

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首先要做到勤读书,因为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积淀的过程。但学习并不仅仅是读书,学习理论光读书是不够的,还要思考。思考是学习的灵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同时,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善于不断获取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