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商业经济效益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6 15:10:18

商业经济效益

商业经济效益例1

一、探究商业管理经济方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方法就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需求,通过各种经济杠杆、组织等方式对于企业的商品流通相关经济体以及商业经济活动成果的方式进行商业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基于经济方式开展的现代化企业,是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种有效手段。

商业工作就是主要就是相关企业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活动的开展,就是各种商品流通活动的开展,其与生产与消费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商业是相关经营管理活动的实现的有效方式,在开展各种商业活动的时候,要对其具体的经济成果、经济利益、经济效率以及经济责任进行系统的分析,要严格的基于各种客观经济规律开展工作。相关商业管理部门要通过科学的方式、有效的经济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在实践通过经济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可以推动企业商业活动的精细化、科学化发展,可以在根本上提升其整体管理质量与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为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对此要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做好现代化的商业管理活动,在根本上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就要通过经济的方式开展。

基于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商业管理活动的本质问题就是相关物质的利益问题,其主要内容就是基于经济利益开展的,在??用经济的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要探究可以协调企业发展相关经济利益的方式与手段,也就是说在企业的相关管理活动中,要遵循以下几点开展经济管理

第一,要明确其出发点就是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基于其经济效益的角度对于其实际的成绩进行衡量,并且将其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二,要根据国家宏观发展需求对于市场的境系统进行调节分析,在宏观上建立基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调节体系,在微观上有效的实现实企业的自主经营以及自负盈亏,进而提升其的整体经济效益;

第三,要灵活的应用各种经济杠杆,充分的发挥其内在的中介与分配、调节与动力以及控制等相关功能与作用,在宏观上要灵活的应用价格、税收以及信贷等经济杠杆,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通过完善工资待遇、福利以及奖惩等经济模式,充分的提升企业的工作质量与效果;

第四,要提升经济组织内在的作用,基于专业化的原则以及需求,基于经济区域组织的商品流通规律,整合经济,不断的优化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

二、分析商业管理行政方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管理的行政方法主要就是通过相关行政机构自身的职权开展,通过对其管理受众的指示与决议以及各种命令的下达,利用各种具有强制性性质的方式进行企业管理的方式与手段。

行政方式是充分实现企业管理功能的有效方式与途径,是一种商业管理的有效措施。此种方式主要就是基于集中原则基础之上开展的,通过权威性以及服从性为基础前提开展的,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无偿性以及直接性的特征。相关国家部门的具体指示、决议以及命令,自身就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是阶级意志的统一办事的有效凸显。

在管理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商业管理活动作为社会化生产的客观需求以及组织工作关系的内在体现,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其凭借着权威性才可以充分的凸显其内在的管理职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企业发展中单纯的应用行政方式进行管理,其与企业的实际发展是不契合的,容易导致企业出现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工作手续繁琐、企业公文泛滥等不良影响,这样会在根本上降低企业的经济工作效率。同时,行政方式在企业中不利于部门的协调与资源的调动,容易造成企业生产以及业务往来的混乱性,容易出现各种衙门化色彩,对此在现代企业的商业管理活动中,要灵活的应用行政方式与手段,要科学的应用此种模式,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充分的发挥其内在的职能,提升其整体经济效益。

三、企业管理的社会心理学以及社会学方法

(一)管理的社会心理学方法,就是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于人们在社会组织中的相关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特征等因素进行探究分析,基于其内在的规律制度的管理方式与手段,此种模式中爱实践中可以对于人们自身的实际需求以及动机进行了解分析,进而进程环境的创作,加强控制与引导;对此在实践中可以基于具体的状况,全面的应用企业管理的社会心理学方式,在根本上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以及精神需求。

商业经济效益例2

中图分类号:F239.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062-02

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审计是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自2002年以后,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金融审计开始围绕“风险、效益、管理”展开,其中已包含相当内容的经济效益审计成分。效益审计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了符合各自特点的审计模式,也取得了应有的效果。我国的效益审计虽有探索,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等客观原因,到目前还不够完善,效果也不够明显。尤其是“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在如何有效开展效益审计,是商业银行审计的重点之一。

然而,开展此项工作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难点,比如还没有统一的审计内容、完整和切实可行的审计技术、方法。

本文现对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审计内容、方法做了基础性的探讨。

一、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银行是社会资金运动的枢纽,是聚集资金和分配资金的综合性部门。鉴于此,银行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取决于银行经营活动的内容(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同时,银行经营活动对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影响都与上述业务内容相关。

(一)对银行负债业务效益的审查

银行负债业务的经营是银行全盘业务的基础、起点,因此,银行负债业务经营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整个银行经营业务的好坏。银行经营负债业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效益原则、信誉原则和质量效率原则。

1.效益原则。银行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必须以效益为中心。银行负债业务的经营必须遵循效益原则,既要讲求负债的社会效益,更应讲求银行自身的经营效益,由此,银行负债业务经营的效益原则有如下四方面的含义:

一是银行负债业务经营必须有成本观念。筹集资金所付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银行的收入水平和盈利能力,若银行以较低的筹资成本支出取得大量的资金来源,银行就可获得较高的收益。反之,银行筹集的成本很大,或者筹资付出很多,即使银行通过这些资金的运用可以取得一定的收益,但必然会降低银行的盈利水平(资金成本率即是考核成本控制的指标之一)。

(1)合理确定负债利率,严格控制利息支出

利息支出是银行负债的最直接成本构成,它的支出左右着银行成本的高低。但各银行机构展开存款大战,往往存在变相提高利率的现象,这样对银行成本核算极为不利,因此,严格控制利息支出工作十分重要。

(2)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

银行的负债结构直接影响着信贷资金营运效益。在存款管理中,应在抓活期储蓄存款的同时,下大力气抓企业存款,从而通过大量组织低息存款,来消化高成本资金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造成的压力。

存款增长率尤其是提高活期存款增长率和单位存款增长率是降低负债成本的途径。

负债管理必须强调负债结构的合理化,如负债内部的长短比例是否合理,长债中的到期债务结构是否合理,负债与资产的匹配是否合理等。如存贷比率这一指标即反映成本盈利及风险能力的指标。

(3)控制负债直接费用,降低银行服务成本

银行的直接费用主要指代办费、宣传费、管理费等。要降低存款的费用,必须合理安排费用支出,减少各种消耗。如资金成本率、收入成本率等项指标即是对此项业务的反映。

二是银行经营负债业务时必须考虑其负债的有效运用。银行负债业务具有选择性,即银行负债业务必须使其负债能够有效运用。如从资金运用率这一指标便可看出负债是否有效运用及其利用程度。从银行自身效益出发,银行负债应当最大限度地被用于贷款,否则,银行会背上存差的净付息包袱。

三是必须保证自有资金的完整性和增值性。银行自有资金即信贷基金,是银行进行货币信用活动的本钱,一方面必须加强资产业务的质量管理,防止资产业务的损失对自有资金的侵蚀,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自有资金补充制度。

四是服务收费制度必须完善。银行为客户的服务项目,除特殊项目外,必须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以增加银行收益。

2.信誉原则。银行负债是一种信用行为,银行为了其生存和发展,在经营负债业务中,必须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不得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无故占用别单位和个人资金,业务往来中的相互占用资金必须及时清算。

3.质量效率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银行在经营负债业务工作中应避免差错,如降低会计差错率、出纳差错率、减少资金损失率,这也是相对提高银行自身效益的有效途径。

(二)对银行资产业务效益的审计

银行资产业务是银行的资金运用业务,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只有积极开拓资产业务,努力经营资产业务,获取丰厚的资产业务收入,才能保证银行盈利的迅速稳定增长。

银行资产业务的内容十分丰富。按通常分类方法,一般将银行资产业务分为现金资产、银行贷款、银行投资和银行固定资产四大类。现金资产在银行资产中略具盈利性,而银行贷款和银行投资则是银行盈利的主要资产。

银行经营的目标是获得经营利润。但是,银行在资产业务经营过程中,必须兼顾资金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这也是银行在资产业务经营中必须恪守的三个基本原则。

1.银行资金的盈利性原则。银行从事货币经营活动,就是为了获取利润,即资产与负债业务之间的合理利差减去各种费用以后的余额。余额为正,则意味着盈余;余额为负,则意味着亏损。正值越大,盈利越大;正值越小,盈利越小。但用盈利的绝对额表示资金的盈利性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它只反映盈利的多少,而没有说明为取得这些盈利使用了多少资金。衡量资金盈利性高低更准的指标,是盈利的相对数指标信贷资金利润率。即每单位自有资金所获得的盈利额。使用这一指标可以进行横向的资金盈利性比较。

银行贷款亦称银行放款。它是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只有正确地处理贷款事务,才能保证银行贷款的正常回归,并获取收益,即银行自身效益。在贷款资金被使用过程中将给贷款单位带来一定的收益,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效益。

在对银行资产业务效益审查中,应将考核以下几个指标:贷款收益率、贷款产值率、贷款销售率、资金周转率、资金利用率、贷款利润率、贷款平均收息率等。

2.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原则。为了获得更多的盈利,银行会尽可能多地发放贷款和进行投资,设法提高盈利资产和高盈利资产在全部资产中的比重。但银行要继续营业,就必须保持足够的流动性。所谓银行资金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其中,贷款对存款的比例是对银行资金流动性的衡量。

3.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指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性程度。银行在资产业务经营过程中,无论怎样使用他的资金,无论为他的资金选择怎样的资产,都必须保证资金的安全。贷款业务是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约占银行资产的70%左右。因此,提高贷款质量是提高银行自身效益的前提,也是提高资金安全性的保证。

二、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银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离不开审计的各种常用方法,但是,经济效益审计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被审行处的审查,根据被审单位实际情况,找出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途径多种多样,审计人员所提出的各种建议,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所提建议的可行性和效益性,所有这些都必须借助于现代科学的方法。

故经济效益审计方法是一种体系,它包括审计调查方法、一般检查方法、特殊检查方法和审计评价方法。

审计调查方法,主要是应用于审计重点选择方面的方法,它包括一般调查分析、目标分析、业务活动分析和管理(制度)系统分析;一般检查方法,主要是应用于深入研究阶段搜集证据的传统的审计方法,依然可划分为顺序检查法、范围检查法和各种技术方法;特殊检查方法,主要是应用于深入研究阶段和搜集证据的各种经济活动分析方法、平衡分析法、图表分析法、数学分析法、现代管理法,如因素分析法、预测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价值工程法、杜邦分析法、净现值法等;审计评价方法,主要是应用经济衡量与评价方面的方法,如一事一评法、项目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

参考文献:

[1] 刑俊芳.最新国外效益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2] 王福义,夏彦,崔澜.现代商业银行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

[3] 理查德,L.莱特里夫,温特,A.华里丝,格兰恩,E.萨穆那,威廉,G.麦克弗兰特,吉姆斯,K.罗贝克.内部审计原理和技术(二版)

商业经济效益例3

0前言

近年来,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商业企业要想在同行业中占据主动的竞争优势,务必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管理方法。采取有效措施管理商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在促进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商业企业的竞争实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1经济效益基本介绍

经济效益又有经济活动之称,在商业企业中,该定义主要指商品流通过程中所产成的经济费用、发展资金和商品流转额之比。因此,商业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对经济费用和建设资金有效管理,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强化企业发展实力。此外,经济效益又是商业企业发展规模、市场地位的具体体现。

2商业企业发展经济效益注意事项

首先,注意商品转移活动。经济效益价值能够通过商品转移完成情况来体现,因此,在进行这项活动的过程中,应保证商品的自身价值以及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同时还应大量完成商品转移任务。其次,流动资金利用率较高。商业企业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常用资金购置商品,进而经济效益受资金流动性影响,其中,经济效益和资金流动速率间成正比,即流动性越大、流动时间越短,资金率越高、经济价值随之增高。然后,优化服务质量。商业开展经济活动也是商业服务的体现,为此,商业企业应注意服务内容、服务效果、服务质量,通过优化服务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增强。最后,注意客观影响因素。商业企业应对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商品类型、政治因素、生产力情况、经济因素等内容全面分析,在了解影响的基础上,提高商业发展的主动性。

3商业企业提升经济效益意义分析

一方面,优化经营管理方式。商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效提升经济效益,能够实现企业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的合理分配,能够优化企业管理效果,同时,企业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认同感也会相应增加,有助于工作人员端正工作态度、规范工作行为。另一方面,增强社会经济水平。商业企业发展的同时,商业规模会逐渐扩大,这为经济效益提升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农业、工业也会相应的提升经济效益,在降低劳动费用的基础上,促进商业资金合理分配、提高资金利用率。此外,经济效益的提升还能增加我国完成社会财富积累,这对我国经济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4商业企业管理经济效益的具体方法

4.1优化财务管理

商业企业针对财务管理工作有效优化,这一工作内容是商业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优化财务管理不仅能够提升商业企业管理水平,而且还能优化企业管理结构,与此同时,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发展又能为经济效益提供有力支持,从中能够看出,通过优化财务管理方法来提高经济效益,这既符合商业企业的发展要求,又能促进商业企业进步。除此之外,优化财务管理的同时,还应做好基础性会计工作,即针对商业企业的实际管理效果和市场发展情况,为企业发展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规定,通过科学的测评机制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下,还会主动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强化自身业务水平,提高财务核算的严谨性。财务管理有效优化的同时,还能保证商业企业资产结构有序运行,这对企业成产成本降低、资金管理、资金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4.2强化成本管理

商业企业管理者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主动创新成本管理意识,避免运用落后的成本管理理念对现有的成本管理工作进行引导,这主要是因为商业企业成本在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影响下不断变化,如果沿用一成不变的成本管理模式实施成本管理,那么企业生产成本、资金成本、管理成本会不断增加,进而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因此,企业管理者应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本管理理念,在现今历年的引导下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同时,根据商业企业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制度。强化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主主要有四方面:第一方面,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商业企业应做好成本预测工作,对企业发展的目标成本准确分析。第二方面,合理控制成本,即商业企业确保商业目标完成的基础上,实施成本全方面、具体化控制,促进成本规范化管理,完成成本低化的管理目标。第三方面,全面分析成本,根据以往的成本管理经验对成本实施日常化管理,大力开发低成本价值,同时,主动为市场消费提供低消费、高质量的产品,这对企业竞争实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第四方面,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对成本目标明确、成本核算具有正向引导作用。

4.3提升服务质量

有针对性的提升服务质量,能够促进企业高水平、规范化管理,同时,还能有效提升商业企业发展活力,这对消费者权力保障、商业企业良好形象树立具有重要影响,企业服务质量优化后,消费者能够对企业商品高度评价和认可,客户满意度也会相应提升,这对企业产品销量扩大、产品竞争力增强具有促进意义。商业企业提升服务质量的具体表现:树立规范的管理思想,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设计产品、定价产品,同时,产品完成销售后,定期做好售后服务和电话回访,这不仅能够提升产品服务质量,而且还能增进消费者和企业间的距离;创新服务思想,实现消费者思想和企业思想有效结合,这对产品目标明确、产品适量生产具有引导作用,并且所生产的产品能够充分迎合消费者的需要;完善服务质量体系,即商业企业制定规范化、统一化、程序化的服务制度,为企业产品生产提供依据。

4.4加强人员管理

商业企业要向从根本上提升经济效益,务必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商业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应大力发掘优秀人才,拓宽人才招聘渠道;企业聘用岗位人才后,为了发挥岗位人才在岗位工作中的价值,应及时对岗位人员进行上岗培训,以此提高员工的适应能力,员工还能在明确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工作流程,部门管理者还应对员工全面关心,积极解决员工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困难,促使员工在增强企业认同感的同时发挥个人才智;企业有效组织培训活动,能促使员工在培训过后强化业务素质、提高业务技能、提升服务质量,进而在企业经济效益增加方面贡献个人力量。

4.5提高科技水平

现如今,社会发展已步入信息科技时代,商业企业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分配,这对企业发展战略制定、长期经济效益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商业企业应提高先进技术的应用率,在商品生产环节、财务管理环节引进计算机设备,以此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减少财务管理问题。除此之外,我国商业企业还应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主动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经验,在结合我国商业企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高先进技术在业务拓展、产品创新、效率提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且我国还应加大科研力度,提升科研水平,在发挥科技水平的基础上降低商业企业发展成本、扩大经济利润空间、提高经济效益。

5结论

综上所述,商业企业通过优化财务管理、强化成本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人员管理、提高科技水平等方法提高经济效益,这不仅符合现阶段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且还能促进商业企业持续发展。此外,商业企业还应不断创新经济效益管理方法,通过先进管理方法的有效应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竞争实力的大力增强。

参考文献:

[1]魏淑红.提高商业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与措施[J].现代商业,2011,08:17-18.

[2]孟鸿玲,刘文莉.浅析管理会计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的地位[J].中国外资,2011,21:55.

[3]孔玉红.刍议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139+155.

[4]郝玉莲.优化物资储备管理方法提升煤炭企业经济效益[J].科技与企业,2014,02:44.

[5]潘宝利.运用价值工程方法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价值工程,2012,29:13-14.

商业经济效益例4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悄然的加速,中国整个经济速度的发展也呈现飞速状态。建筑在地产商家眼中是利润的载体而非建筑物。商业建筑的产生,是社会和整个城市的需求。商业建筑与客体、城市和地产商的主体利益的矛盾决定了每一位建筑设计师的设计能力。而设计商业建筑又需要从策划、景观和人文等方面深思熟虑。

一、商业建筑设计的策划是经济效益的命脉

“建筑是城市生活的载体,商业是城市繁荣的肌理。”1商业建筑策划是商业建筑设计的根本所在,商业建筑策划直接决定了经济效益的源泉。商业形态决定了商业建筑的形式,而商业形态取决于市场定位和整个市场的经济效益。而定位的实现,更是对于商业建筑设施及各种功能和物业要求的充分了解和组织策划。建筑策划对于商业项目起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于建筑师设计思路的引导和修正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商业建筑策划包含 商业地产融资策划、商业地产价值链构造和策划、商业地产建筑策划、商业地产技术策划和商业地产招商策划。在开发商业建筑之前首要考虑的因素则是这个建筑倘若开发后如何才能实现它的价值最大化。经济效益的驱动关系才能做下结论,才能最终决定项目的客体定位、建筑定位、形象定位和价格定位。

举个实例来说:由国际知名的美国建筑师佩利•克拉克•佩利建筑事务所(Pelli Clarke Pelli Architects)设计建筑概念之称的上海IFC商场。客体定位:各类所需购物的人群。客体定位决定经济效益的源泉。建筑定位: 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世纪大道8号。建筑定位决定经济效益的基础和核心。形象定位:商场外形像永恒璀灿的钻石,日夜闪闪辉映着迷人光芒,完美配合浦东摩登天际线。 负责室内设计的英国贝诺建筑公司(Benoy Architects)以主要为香槟色及淡米白色的色调,显露室内简洁时尚的线条。形象定位决定经济效益的性质。价格定位:上海IFC商场的价值成本及建成上海IFC商场后的所售商品总价值。在上海IFC商场里不但汇聚了国际时装品牌,还有法兰穆勒、萧邦等钟表珠宝店铺。Balmain是这里其中一个首次登陆中国的品牌,专卖店设计反映巴黎全球旗舰店的形象,奉上女装及配饰系列。价格定位决定了经济效益的总成本和利润。不仅一例策划案例,还有加拿大的西埃明顿MALL被人们号称为“世界上第奇迹”至今风光不减,精彩无限。其总规模为47.8万平米,总投资12亿美元,共有800多家商店和服务配套设施。埃明顿MALL开创了成功将娱乐引入购物广场的先机,成为全球SHOPPINGMALL的经典之作。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任何经典之作离不开优秀的商业建筑设计师,也离不开优秀的商业建筑策划人员。商业建筑设计的策划在开发商业地产的商家眼中是整个商业经济运营的“心脏”。所以,商业建筑设计的策划是经济效益的命脉。

二、商业建筑设计的景观设计是经济效益的基础

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景观设计与经济效益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完美的景观设计为商业建筑设计奠定了基础。换句话说,完美的景观设计为商业建筑设计所创下的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

举个实际例子来谈论,“风水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称为迷信或科学” 2 例如海口国际交易中心,它是海口市拟建设的一个以展览、交易为主,兼容办公、旅馆等功能的综合设施,建成后将成为海口市对外开放的新的经济和贸易中心。但是建成后存在空间感觉分散,向心感不强。难以形成集中的城市公共空间等缺陷。担任设计任务的设计师,依循中国传统之文脉,将整个设计方案按九宫格划分,确定总入口作为宅门的坐宫卦位;遵循挥的原则,布局建筑,即灵活地运用九宫图进行建筑布局。经过修改后的海口国际交易中心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该设计方案力求一种优美,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它主要体现在:追求多层次的景观,创造曲线美、动态美的景观,建筑体量东、北两向高峻纤秀,西向低矮庞大,形成均衡布局。通过建筑的收合来划分空间层次,划定了近景、中景、远景等景观层次。建筑分布高低错落,疏密有序,绿化掩映其间,从每一条街区看都构成稳定的三角形构。如此经过设计方案的改动,使得海口国际交易中心迎来经济效益的春天。

由此可以看出,景观设计决定建筑设计的整体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效益。

三、商业建筑设计的人文主义是经济效益的驱动力

商业建筑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念就是坚持一切商业建筑活动都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以人为一切价值的起点和源泉,以人的标准和尺度来理解和衡量万物的价值。商业建筑既是一种物质产物,又是一种文化产物。商业建筑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商业建筑更大程度上说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建筑活动引进了大量的建筑理论,借鉴了许多建筑思潮,却很少探究建筑的本质。现代社会中由于金钱的诱惑导致拜金主义盛行,许多人逐渐放弃了对人生价值和生活真善美的追求,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也日趋消失。“现代商业建筑的显著特点是“商业人文主义”精神,它强调“以人为本”的商业空间环境所遵循的基本宗旨。即同时关心人的“行为”要求和“情感”需求,关注商业建筑的城市文脉,强调城市生活的文化氛围,满足多元化的生活需求,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3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得以更新,传统单一的“物质消费”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及高品质生活的需要。“精神消费”已逐步涵盖“物质消费”日益成为时尚。于是,现代商业建筑常根据社会需求、时尚热点和消费水平来界定功能空间的分区来进行商业建筑设计的整体规划。如在购物广场中不仅仅设置单纯的消费品,他们也从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方面考虑,在购物广场内部或附近设置名牌专卖、形象设计室、文化与健康及健身娱乐等新的消费场所,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在如今的大型购物场所内一般会设置为方便儿童的游乐场所;为方便老人、伤残人提供的无障碍通道设计及专用厕所等,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表面上看,这只是增加了一系列的设施,但从深度和长远考虑,商业建筑设计的“人文主义”精神正是推动商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它从某一个侧面制约了经济效益同时又扩大了经济效益的利润。

任何一位杰出的商业建筑设计师都应该深思熟虑,从策划到完善景观,合理体现商业建筑设计的“人文主义”精神,将商业建筑设计的蓝图绘制得更加完美,使得经济效益和商业建筑设计之间更加“默契”,把握住商业建筑设计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时期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商业经济效益例5

电子商务之所以能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得以迅猛发展,有着深刻的经济和历史背景,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交易方式,让企业的传统商务活动的效益和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电子商业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如下优势:

一、电子商务为更多中小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传统商务是以相对固定的销售地点及固定销售时间的店铺式销售,而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销售是通过以产品信息库的网上商店进行,所以它的销售是随网络体系的延伸而不断延伸。它的零售时间也是由网上用户自己才能决定的。因此,互联网上电子商务的应用,相对于传统销售模式更具有优势,也为中小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中小企业对满足社会需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税收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在全球范围很多国家里面,中小企业始终都是最活跃的社会经济细胞。可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实力不够强、规模太小、竞争力不强等原因,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往往受到各大企业的排挤,特别是在营销策略上一直处于不利的竞争当中。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中小企业竞争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方式可以很方便的在全球范围内物色贸易伙伴,寻找更多的贸易机会。电子商务的运用不仅为企业的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他们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创造了一个自由而又平等的竞争环境和更大的合作渠道。只要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物色贸易伙伴,寻找贸易机会,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电子商业使企业的交易成本不断降低

1. 电子商务降低了企业产品的促销成本

通过网络营销活动,中小企业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营销效率也使得产品促销费用有所降低。网络营销广告其中成本公为传统广告的1/10,而宣传的效果比传统广告好10倍,并且销售量也比传统广告多出很多。另外,企业网上客户支持服务可以大量减少电话咨询的次数,进而节省大量开支和人员投入。

2. 电子商业使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

传统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是一个程序烦琐的过程。而借助Internet,企业一方面可以在全球市场内寻找求价格最优惠的供应商,并通过与供应商共享信息减少由于中间环节信息丢失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将原材料的采购与产品的制造过程有机地配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体系。目前已有一些大公司通过商业增值网络,使用EDI技术建立起一体化的电子采购系统,从而降低劳动力,打印和邮寄成本。采购人员也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致力于合同条款的谈判,并注重与供货商建立更加稳固的够购销关系。有资料表明,全球采用EDI在增值网络上进行的产品和劳务交易已经超过1500亿美元。使用EDI通常可以为企业节省10%的采购成本。如果说大公司可以通过增值网络降低采购成本,那么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则为中小企业同样提供了降低采购成本、获取新交易的机会。

3. 电子商业降低了企业办公成本

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传递的成本相对于信件、电话、传真而言本身就低;另外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不同模式还可以降低共享信息成本;中介费用;广告、发印刷品的费用;文件处理费用及店面的租金费用等。

三、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的生产质量

1. 降低了企业生产产品的库存

企业为应付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不得不保持一定库存产品和原材料库存。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产品生产周期越长,企业越需要较多的库存来对付,可能会出现交货延迟和交货失误,而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也就会越慢。而且库存的增多也会增加运营成本,降低企业的利润。何况,高库存量并不能保证想客户提供更佳的服务。当然,低库存所造成的供货短缺情况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 缩短了企业生产的周期

一个产品的生产是许多企业相互协作的成果,因此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销售可能涉及许多关联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可以将过去由于信息封闭导致的分阶段合作方式改为信息共享的协同并行工作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信息封闭造成的无谓的等待时间。企业缩短了生产周期,就可以减少生产过程的损耗,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3. 减少企业产品交易的中间环节

由于互联网络将贸易中的商业报文标准化,使商业报文能在世界各地瞬间完成传递与计算机自动处理,使原材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无须有人的参与,且每个环节都要花不少时间。有时由于人员合作和工作时间的问题,会延误传输时间,失去最佳商机。电子商务克服了传统贸易方式费用高、易出错、处理速度慢等特点,极大地缩短了交易时间,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交易成为可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式。让整个交易变得非常快捷与方便。

纵观商务活动乃至整个人类活动发展,信息技术一直伴随其中。每一次商务活动的进步都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和商务模式在不断的进化中形成了有效融合的系统联系,一定的信息技术总是与一定的商务模式相匹配的,改变信息技术的同时却不改变商务模式,无异于让火车在马路上跑,只是突然增加成本,断然带来效率和效益。所以电子商务中的“商务”一定不再是原来的商务活动模式,而是与电子商务技术匹配的进化了的商务模式。

本质上,电子商务不仅是一种工具或者方法的应用,更是一种崭新的商务模式,而任何一种商务模式都是当时社会的技术条件和制度条件下的社会分工方式。一种好的商务模式必然促进社会分工,提高社会生产和转化效率,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存在着商务模式与社会分工之间的十分复杂的互动作用,这就使得任何一种成功的商务模式的设计都难以完全在人们的头脑中、书本上或书斋里完成,只能通过社会组织实验完成,通过不断的实验,加以肯定、改进或者否定,从而使新的商务模式得以进化。我们现在所有看到的各种商务模式――如百货商店、连锁店、批发市场、战略联盟等无一不是实验和进化的产物。

综上所述,电子是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务交易模式,将成为推动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它将打破时。空界限,改变贸易形态,加强商品流通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我国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它将有力地带动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对于缓解就业问题,降低通货膨胀率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电子商务的未来。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理性,决不意味着一切都变得那么不可预料和控制。正好相反,我们能够以更加正确的方式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应该摒弃那种只对成熟的商务模式适应的刚性的组织和业务形式,而代之以柔性的组织和业务形式,将试验和进化功能“内置化”,以更快、更低成本地找到成功的电子商务模式。

参考文献:

[1]曾强:电子商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

[2]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M].海: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商业经济效益例6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70-02

2004年以来,中国国商业银行陆续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与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围绕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推进现代金融企业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在原有的经营绩效考评中引入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指标,综合评价基层行占用资本及其获取收益能力,引导基层行树立资本约束风险和资本要求回报的观念成为新的导向。现就经济资本控制下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策略与途径做一探讨。

一、经济资本和经济增加值的概念

1.经济资本:是指为抵御各项业务(资产)的风险所需要的资本支持,是各项业务(资产)的风险所产生的资本需求,因此又称为风险资本。它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我们知道,在银行经营中,可预期的损失由拨备来消化,并计入成本,而对于非预期损失,则需要通过对风险的计量,最终由资本来弥补,这部分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就是所谓的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揭示了风险需要资本进行覆盖的基本原理,体现了银行承担风险就是占用资源的基本理念。经济资本的提出,使风险不再是一种把握不定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资源占用,承担了多少风险,就是占用了多少资本,与创造的利润一对比,值不值得做,就一目了然了。经济资本的引入要求银行合理把握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利益的有机协调。

2.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Added,以下简称EVA):是企业经过调整的营业净利润减去该企业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EVA=经过调整的营业净利润(NOPAT)-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KW)。经济增加值指标是在扣除了全部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基础上来衡量企业价值的。因此,经济增加值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有效的经营,另一方面需要对资产负债进行有效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资本成本。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国有特大型商业银行,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于2005年开始引入了这一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应工行绩效考评方式和激励机制。

3.经济资本回报率。为解决传统的资本回报没有将风险和收益纳入一个框架内评估的缺点,中国工商银行使用经济资本回报率作为资本回报水平的衡量指标。经济资本回报率是风险调整后净利润(税后净利润减预期损失成本)与占用的经济资本的比率,将不同收益、不同风险的机构、部门和业务的绩效直接对比,因而成为银行内部绩效测评的主要指标。

二、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目的

经济资本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控制经济资本增长,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水平,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经济资本管理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资本计量。这是计算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的基础,是整个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基石。二是经济资本分配。分支机构和业务部门是业务风险的主要来源,为控制其风险增长,银行必须以适当的方法向其分配经济资本,建立资本约束机制。如果分支机构或业务部门业务的风险控制在分配的经济资本数量内,则风险控制在了资本可承受范围内,风险抵御能力充分。如果分配的经济资本被占用完,则不能再新增需要占用经济资本的业务。三是经济资本配置。为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确保占用的经济资本能够达到最低回报要求或更高回报水平,银行必须要将有限的经济资本配置到风险较低而回报水平较高的业务上,重点支持和发展这类业务。四是产品定价。收益最终要通过产品销售(如发放贷款)来实现,有风险的业务(如贷款)占用经济资本,经济资本需要回报,因而必须将经济资本占用成本纳入产品定价,确保业务的资本回报达到最低要求并创造经济增加值。五是绩效考核。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指标因兼顾了收益和风险两方面的因素,充分体现了风险和收益对称的原则,因而以此作为内部绩效评估的主要指标,可以充分体现银行的价值理念和政策导向。六是发展决策。银行可根据各个机构、部门和业务的经济资本回报率水平决定业务发展战略和方向。对回报率水平和价值创造较高的机构、部门和业务,应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而对回报率很低甚至是负贡献的,则应采取限制和收缩政策,以避免价值损失。

三、全面实现经济资本控制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主要是经济资本分配制度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经济资本分配制度的核心和宗旨是建立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增长的机制,控制业务风险,约束分支机构的规模扩张和风险增长,引导发展低风险业务,促进业务结构调整,确保发展质量,并提高整体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而绩效考核制度则建立以经济资本回报率(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指标的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体系。以此引导分支机构大力发展高回报率业务和中间业务,弱化信贷扩张的冲动,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提高回报率水平,促进效益提升。

1.以经济资本预算引导资产结构优化。把优化信贷业务结构置于比总量扩张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单纯依靠利息收入转变到推动信贷资产综合收益的最大化上,不断拓展优质信贷市场和提高收益资产比重;加强贷款定价管理,优化利率结构。加大优质信贷市场的扩张力度,保持较高的资产质量,积极探索清收活化不良贷款的新途径,保全银行债权。

2.突出EVA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增加值就是超过资本成本的投资回报,即商业银行经营收益扣除所占用的全部资本的成本之后的数额。经济增加值的出现消除了长久以来存在于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之间的鸿沟,使人们从普通的财务报表上推测公司的经济利润成为可能,所有的发展决策,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增加值。

商业经济效益例7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1-0024-04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划分标准,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大类。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指的是国家独自或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指非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因为不同的所有制结构,导致银行的经营目标、运营机制存在很大的差别,如国有商业银行承担宏观调控的职能,常常和普通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悖,最终这种股权所有结构方面的差别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本文通过实证比较研究股权结构不同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所有制结构分析

我国两类商业银行的主要区别在于所有制结构不相同,且伴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进程,这一区别表现为商业银行股东性质的差异。以10家商业银行的股权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见图1。

图1显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绝大部分由国务院通过下属的汇金公司及财政部控制,没有或仅有少量的无限售条件的股权,性质上属于国有范畴。例如,工商银行70.7%的股份由国家控制,无限售条件的股份仅占4.2%。另一方面,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虽然部分由国有企业掌握,会受到政府的间接影响,但由于有大部分无限售条件的股权,且股权分布较分散,因此其所有制结构接近私有化。比如,招商银行有67.37%的无限售条件股,32.63%的股份由十多家国有企业控制,国家持股为零。

所有制结构的不同使得两类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采取不同的方法:国有商业银行的决策更多的表现出国家的意志,会根据政策的需要调整经营策略;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依照董事会的决策行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其结果必然表现为不同的运营绩效。本文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全部结果,包括银行规模的扩大、盈利能力的提高和银行对社会的贡献力(简称社会效益)。通过对运营绩效设置指标并进行评估,我们可以清楚地比较国有制与股份制在商业银行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实证比较

笔者认为,可以将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分解为竞争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部分进行评价。已有学者对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进行过分析,但目前为止尚没有对商业银行整体运营绩效的评价研究,而且对社会效益的研究目前也只处于定性分析的阶段。本文将从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形成对运营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评估两类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比较国有制与股份制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一)运营效益的指标体系

本文从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考察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具体来说,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指银行在金融市场角逐中所体现出的综合能力,是银行运营的基础;经济效益是指商业银行自身财富的增长,是银行经营活动产生的内部效益;社会效益则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所作的贡献。银行的竞争力越强,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越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效率与公平并重。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文认为可以将运营绩效、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个变量的关系概括为:运营绩效=竞争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即评估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总公式,以下分别设置这三方面的计量指标。

1.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从资产、设施等资源条件入手,这里选择的指标包括:一是资产规模。资产规模是银行的资本总额与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率,即资本总额/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是用来考察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数据。资产规模越大,银行的实力和信誉才越有保证。银行间经常发生的收购、重组案例就是商业银行为提升其资产规模进而提高竞争力的鲜明例证。二是机构分布水平。机构分布水平是银行的分支机构数与我国县级行政区数的比率,即分支机构数/县级行政区数。分支机构的分布情况关系到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难易程度,机构分布广泛可以成为银行经营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广、储蓄率高的国家来说显得更为重要。三是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是保证商业银行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银行可以化解和吸收一定量的风险。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资本充足率目标标准比率为8%。[1]由此建立的衡量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公式为:竞争力=(资产规模+机构分布水平+资本充足率)/3。

2.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对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评价主要是从银行经营的利润方面考虑,本文只选取两个指标:一是资本金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是利润总额占资本总额的百分比,是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金的获利能力的指标。资本金利润率越高,说明银行使用资本创造的利润越多,资本的利用效率越高。二是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净利润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银行运用自由资本效率的指标,其值越高,说明给股东带来的收益越大。这里采用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以衡量银行在固定时点的效率。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就是:经济效益=(资本金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2。

3.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衡量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可以从银行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创造就业能力和员工的福利水平三个方面设立指标:一是人均缴税水平。人均缴税水平是银行上缴的所得税额与银行员工人数的比率,用来衡量银行中劳动者对社会做出经济贡献的能力。银行的人均缴税水平越高,劳动者在该银行中为社会做出的经济贡献就越大。二是就业水平。就业水平是银行的员工人数与分支机构数的比率,用来衡量银行为社会创造就业的能力。就业水平越高,银行的发展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越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强。三是平均福利水平。平均福利水平是银行对员工的支付总额与员工人数的比率。平均福利水平用来衡量银行中的劳动者获得的平均收益,其值越高,说明劳动者的劳动获得的回报越大,银行对员工的关注程度越高。三项指标的平均数就是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人均缴税水平+就业水平+平均福利水平)/3。

(二)运营绩效的实证比较分析

建立以上指标体系后,我们对两类商业银行实际的运营绩效进行比较,评价采取不同所有制结构对商业银行所造成的结果。

1.原始数据。本文采用我国10家商业银行2003至2008年6年的年度报告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国有商业银行4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6家: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见表1)。由于数据较多,仅列出对数据进行算术平均后的结果。

为防止银行在特殊年份出现极端值而影响最终比较结果,本文对各银行6年的平均指标进行比较。根据指标计算公式及表1的数据,得到各商业银行2003-2008年6年间竞争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运营绩效的平均水平(见表2)。

2.竞争力分析。以6年数据平均值计算,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中,竞争力最弱的农业银行指标水平为8.63,比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最强的招商银行4.20的水平高出一倍多(见表2)。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主要是由于国家在资本规模和机构设置方面给予的有力支持。[2]

3.经济效益分析。除建设银行外,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均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水平;国有银行经济效益的平均水平为6.32,小于股份制商业银行8.62的平均水平; 在4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家持股比例最小的建设银行超过了股份制银行的平均水平(见表2)。另外,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于2005年和2004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可以通过分别计算两家银行6年的经济效益指数以判断股份制改革对银行经济效益的影响(见表3)。[3][4]

由表3可以看出,与股份制改革的完成时间相对应,工商银行的经济效益在2004-2005年间有大幅度提升,中国银行的经济效益则在2003-2004年间产生了飞跃。

4.社会效益分析。6年间股份制商业银行比国有商业银行创造了更大的社会效益,在对社会的经济贡献方面、创造就业的能力方面和员工福利水平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具有明显优势。

5.运营绩效分析。根据6年的表现判断,除农业银行外,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均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见表2)。[5]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设计指标并对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实证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资金实力与机构规模均大大超越股份制银行的水平;第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总体水平高于国有商业银行,这表明在中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中,股份制对银行自身的发展起到了更有力的作用;第三,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带来了银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同样表明了股份制对银行经济效益提高产生了推动作用;第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明显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在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方面比国有银行发挥了更大作用;第五,国有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总体水平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主要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力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了更强的规模经济。

综合以上的分析和结论,笔者认为: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迎合了全球范围内银行间强强联合的趋势,既保存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前的竞争优势,又使股份制结构发挥了提升经济效益的作用。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应当继续推行并且不断深化,在保存规模优势的前提下,促进股东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最大限度的吸纳社会资金。另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通过收购与重组不断扩大自身的规模,提高竞争力,这样才能使股份制结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势得到更有效的发挥。[6]■

参考文献:

[1]杨家才.商业银行竞争力及其评价研究[J].金融研究,2008(12).

[2]黄惠春,于润.上市前后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效率比较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5).

[3]张杰.市场化与金融控制的两难困局:解读新一轮国有银行改革的绩效[J].管理世界,2008(11)

商业经济效益例8

1 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

林业分类经营是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不同的主导需求,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分别确定经营方向和管理措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关系到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关系到如何合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布局,关系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

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其经营行为完全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因此,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也不宜采用严格的计划去控制,而应由企业根据市场作出选择。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以总体功能最佳为指导,协调经营行为,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林业分类经营其实质是林业经营的集约化与细分化。通过分类经营,可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发挥最佳,实现高效经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即有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2 林业分类经营发展趋势

以往森林按林种一般分为五类,即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风景林和薪炭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分法已不适应林业管理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实行林业分类经营。这是一项涉及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经济政策、管理措施和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综合配套改革。新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是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进行分类,以生态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公益林,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商品林,介于二者之间的划为兼用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整体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3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必要性

3.1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 长期以来,林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主权有限,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3.2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生态公益林成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4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措施探讨

4.1 进行林场划类经营。林业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森林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

4.2 进行林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各林场划类经营后,还应对各林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的补偿额。

4.3 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资源林政管理制度,加强对森林资源管理机构的监督。必须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重新制定和调整各类森林的经营方案,实行不同的森林采伐利用政策和管理制度,按照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分类管理,管住管好公益林,放开搞活商品林。

商业经济效益例9

(一)工商管理的主要职能 

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对其进行工商管理,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工商管理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位,有助于我们对工商管理的作用进行一定的了解。工商管理主要有两大方面的职能:第一,积极的对市场经济进行监管,维护市场经济的运行不偏离我国既定的轨道,在遵守经济规律的同时也要遵守法纪,不要出现影响社会秩序和侵犯他人权益的恶性事件的发生。第二,工商管理不仅要做到对市场起到一个有效的监督作用,而且还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的促进作用,即利用国家手段的强制力与合法性,积极的加强与其他市场经济大系统各元素之间的合作,发挥调控功能,让市场经济大系统发挥出强有力的合力,保持其最佳的效益,为我国的经济起到促进作用。 

(二)特征 

工商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工商管理不具备利益性,除工商管理论文之外,还有很有法人管理部门,他们都是出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而工商管理隶属于政府部门,是国家利用宏观调控管理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其对市场进行管理的作用是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维护市场经济的合法秩序。第二,工商管理的管理形式绝不单一,虽然其具有政府管理部门所具有的强制性,但是工商管理要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主要起着监督的作用,因此,工商管理发挥其效率的手段唯有借助市场上的多股力量,让它们发挥积极的合力作用。第三,工商管理的管理面积较广,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加入市场行列的企业、个体经营户等都要在工商管理处进行营业执照办理,工商所要针对这些企业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调查,然后给予认可。不仅如此,还要对这些市场主体的竞争、交易过程进行管理,如果商户要退出市场,也要给予一定的监管。 

二、工商管理对既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稳定的作用,工商管理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了促进市场经济各主体的有效发展,工商管理部门应该积极的加强与各企业之间的合作,保证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工商管理部门应该针对自己的功能的改进,提高维护意识,加强监管能力,树立国家宏观调控的高度的责任心,增加管理力度,对市场上的违法行为进行打击,保障市场的合法运行,给商户、消费者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市场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工商部门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通过对市场的监管,打击违法行为,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一方面,要加强对消费者进行保护权益意识宣传,要让消费者知道,当权益受到企业的侵害时可以通过联系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不能一味忍让,助长不正之风,积极保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工商管理部门在接到举报之后,要加强调查,调查属实之后,加强执法力度,公正合法,保证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第三,正确的引导企业进行改革,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转型和改革的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要进行正确指导,大多数企业在转型之后,都处于为自己的经济效益考虑,对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考虑甚少,一些企业在为自己谋利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的危害着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一些化工厂或者贩卖淫秽书刊光碟等的企业。对于这些企业,我国工商管理部门要积极的帮助这些企业完成改革和转型,让他们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要做出损害国家利益或者不利于国家经济效益持续发展的行为。在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的情况下顺利转型。 

三、科学化工商管理促进经济发展 

第一,要不断强调良好信誉的重要性,一些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往往做出杀鸡取卵的行为,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出卖企业的信誉,不顾企业的持续发展,往往昙花一现便开始衰亡。例如豆腐渣工程、有毒食品、缺斤少两、猪肉注水等。所以工商管理部门应该针对这些企业进行教育,要它们意识到企业信誉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注意信息的广泛发布,市场主体要想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的一份利益,就必须要时刻关注带整个市场的变化或者政府政策的落实,通过这些信息来调控自己的企业发展方向,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企业往往由于信息获取不及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针对此可以加大工商管理部门对信息的发布频率,保证信息的适时更新,方便企业等能做出更加英明更加客观的决策,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信息的真实性,不仅让企业利用这一信息获取了利益,还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例如,国家实行“家电下乡”政策之后,各大电器商家都及时的掌握这一信息,利用这一政策做好宣传,引进一批电器,出现了一阵消费狂热。 

第三,做好管理和引导工作,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和引导工作要建立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起到实际效果,我们不能够对企业做出发展规划,但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企业进行引导,让他们在符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做出正确的抉择。如果企业在没有得到工商管理部门的帮助下、在没有掌握市场信息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就盲目性的做出决定,这种决定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还使市场主体的利益受损。 

第四,工商管理必须严格按照规则来办事,这得从两方面来进行论述:一方面,工商管理部门要依法执法,首先工作人员要深知一定的法律知识,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在知法的同时,还要严格按照法律来进行执法,不要徇私枉法,也不要在执法过程中知法犯法,侵害他人的权益,为工商管理部门的信誉带来影响,为今后的执法效率造成危机。另一方面,工商管理部门在监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做好定位,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做出不同的决定,要见机行事,不要墨守成规。 

四、讨论与建议 

本文在叙述了工商管理具有的市场监管和经济发展促进的两个重要职能、并具有政府服务性、执法广泛性、形式多样性的三大特点的情况下,对工商管理能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维护消费者权益、引导企业正确改革的重大作用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建议,要想利用科学的手段促进经济发展,工商管理部门就必须不断强调信誉的重要性、注意信息的广泛分布、做好管理和引导工作、严格按照规则办事。(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商业经济效益例10

    公益广告的功能,是公益广告对不同行为主体的直接影响和间接作用。直接:公益广告对社会及公众的宏观效应;间接:公益广告对广告市场的微观效应。当公益广告以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各种公益观念洒向社会的时候,一种劝服、鼓励、督促、警示、引导等不同功能的宣传教育效果随即产生。其有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公益广告产生的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经济建设中一种开拓和创造性的生产动力。商业广告推销的是商品,以传递商品信息为使命,以盈利为目的。商业广告是为了实现商业利润而发动的广告运作,其功能主要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态度和对商品或品牌的看法,以培养品牌意识,进而强化消费意识,最终导致购买行为。

    2.信息内容

    公益广告发布的信息事关老百姓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诸如食品是否有害、社会治安是否良好等问题,都是面向社会公众,与广告主自身的经济利益无直接联系的。商业广告发布的信息是有关广告主的产品或企业形象内容,旨在面向目标市场宣传产品,传播企业精神,促进市场销售。商业广告的信息总是以广告主的经济利益为核心,诸如产品商标、品牌、企业名称都要作为重要的广告信息进行传播。商业广告的过于商业化,容易引起受众的抵抗情绪。而公益广告却能修正商业广告在公众心理的印象,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选择。

    3.传播效果

    商业广告是一种投资活动,要索取来自市场的经济回报。它发布以后产生的是有益于广告主的经济效益。公益广告发布以后产生的是有益于公众的社会效益。公益广告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沁人肺腑的广告语,讲老百姓自己的事。它真诚、充满关心、提醒或规劝,让人感动并引人深思。体现对老百姓的关爱,实现沟通和认同,使广告传播的某一观点潜移默化深入人心,进而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并达到了公益广告的发布初衷。把公益广告中的这种传播优势与商业广告相结合,投资于这样的公益广告的广告主,会在公众心目中形成一个“关心公益、回馈社会”的良好形象,为商业广告的发布和推广起到支持作用,由此把社会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4.主体动机

    在商业广告中,广告主通常是企业。一些商业广告弄虚作假、夸大其词的来宣传企业文化或促销商品,造成受众对商业广告的排斥、不信任。公益广告主体的外延要比商业广告的要大。公益广告涉及的是公益事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提供资金来发布广告。公益广告的主体动机是为公众着想,一切都是以对公众有益为基础。从接受心理上来说,商业广告过于明显的功利性,导致商业广告的发展受到了局限。公益广告的目的是推广有利于社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主体的动机,导致商业广告与公益广告表现内容的差别。商业广告主体投资公益广告,会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商业广告的形象,从而达到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目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