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模板(10篇)

时间:2022-11-20 20:34:05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例1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按照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理论的要求,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精神,配合政府部门落实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部署,研究如何通过市场整顿和规范经营行为,大力提升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经营业态,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加快推进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现代化建设问题。这次会议,我们还要确定第一批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交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型的经验,并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状况。

现在,我先讲两点意见,供大家讨论参考。

一、近一年来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发展状况及其面临的形势

去年,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运行,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国务院特别强调“要突出重点市场,对问题严重,假冒伪劣商品充斥的集散地进行集中整治。”

为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精神,我们在去年的成都会议上,对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历史形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从市场设立、管理制度、监督机制、进货渠道、业户行为、交易信用等六个方面进行市场秩序规范的意见,并讨论研究了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如何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市场技术含量、强化市场服务功能、发展现代物流、完善展览展销功能、与新型营销业态相结合等方面入手,实现市场业态提升的战略构想。这些意见和构想得到了政府管理部门的赞同和支持,也受到了国内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批发企业的广泛重视和欢迎,对于引导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按照中央精神进行整顿、调整、改造和提高,沿着国际化、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的方向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实践看,通过一年来的整顿和规范,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在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等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明显变化:

第一,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1年底,生产资料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到16449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4.0%,其中通过批发市场销售的生产资料商品约占全社会流通总量的20%。同时,·市场秩序有所好转,一些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老总们反映,由于加大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提高了批发市场和业户的品牌经营意识,增加了客户对批发市场的信任度,整顿市场后交易额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真正规范化的、依法经营的市场在整治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传统的经营观念得到更新。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产物,它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曾经有过很大贡献。但是,由于批发市场传统交易模式的局限和落后,产生了大量不规范行为,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营销方式的发展,必然使摊位式批发市场逐步萎缩。大家都认识到,批发市场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在现代经济社会里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就必须与新型流通方式相结合,加快市场的改革与创新,探索新的市场发展道路。特别可喜的是,近一年来市场整顿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研究WTO,研究新的流通业态和营销方式,并积极探索与之相结合的方式,已经在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生产资料流通业内形成了普遍风气,人们对生产资料流通特点的认识普遍有了新的提高。如广东物产集团汽车交易市场向连锁方向发展,建筑装饰家居市场向建设建材物流中心发展,使市场的业态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市场改组、整合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从交易品种看,那些不适宜通过摊位制进行交易的商品,如汽车配件、精密仪器、医疗器械等商品正在被逐步淘汰;从市场设立看,乱批土地、乱建市场以致于形成“空壳”市场、“半空壳”市场的现象已有所改变;从市场布局看,影响交通和环境的“马路市场”以及“无照”黑市正在得到清理,城市的市场布局逐步趋于合理。在各地政府部门和批发市场自身的努力下,这些改组和整合,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经济质量,也有效地扼制了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规范了市场的经营行为。

第四,市场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长期以来,迫于摊位租赁的压力,大部分市场“重招商、轻管理”,对于业户的交易资格及商品交易过程缺乏严格的审核监督,致使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偷税漏税等不规范行为泛滥不止。通过近一年来的整顿和规范,这种现象已经有所好转。不少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场经营者进行严格审核,一旦发现有经营假冒伪劣商品和坑害消费者行为的,坚决清除出场,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消费者权益。如天津环渤海建材中心批发市场去年联合全国建材市场发出“发挥自律作用,创建文明市场”倡议书,向消费者作出防假打假八项承诺,并建立了“商品资格准入制”、“市场先行负责制”、“知识消费工程”等三项制度,有效地防止了假冒伪劣商品在市场里兴风作浪,维护了消费者权益,大大提高了市场信誉。

第五,市场的服务功能取得明显改善。过去,许多市场往往只注意交易过程,忽略了市场的服务增值,服务功能较弱。通过整顿治理,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市场的广泛重视,他们积极采取措施,在商品交易、交割、运输、质量保证以及生活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强化市场的服务功能。如闽南第一建材市场、无锡南方不锈钢市场等,他们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对石材、不锈钢板材等进行开料、加工、剪切、成型,并提供配送服务,满足了客户多方面的不同需求,不但提高了市场的竞争能力,也有效地引导了客户的消费取向。

第六,交易手段的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整顿使许多市场认识到,传统的批发市场交易模式和交易手段不但容易导致不规范的交易行为,而且交易环节多,交易成本高,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常常使消费者利益受到不应有的损害。不少市场在

完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加快进行市场设施的改造,提高批发市场的技术含量,在经营管理中大量应用电子计算机。目前,计算机商品查询、电子票据结算、市场内部交易网络等现代化交易手段,在很多市场中已经得到普及,既降低了交易成本,也对虚开发票、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形成了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我们这次确定的14家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在这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他们的经验值得很好总结和推广。

上述变化表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精神及其一系列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整顿不是“一刀切”,也绝不是要取缔所有的批发市场,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善市场的经营环境,提升市场的业态,引导批发市场在规范经营的轨道上更加健康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对我国各类各层次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既是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通过对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的大力整治,不断给市场注入新的活力,重塑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新形象。

当前,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面临三个方面的新形势,一是国家对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二是流通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三是推进流通现代化的任务日益紧迫。

首先,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场整治形势严峻。就各类以摊位制为主要交易形式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来说,经过将近一年的整治,虽然秩序已有所好转,但诸如管理粗放、经销假冒伪劣商品、偷税漏税、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今年国务院下决心把整治集贸市场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重点,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出了《关于开展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用半年左右时间开展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其中也包括各类工农业生产资料商品交易市场。最近,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经贸委等七个部、委、局又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重点解决集贸市场中的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缺斤少量、藏污纳垢、执法壁垒及集贸市场周边地区生产、加工、储藏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同时,在提出严格的整治措施的基础上,七部门列出了全国重点整治规范的20个市场名单。这说明,这次对市场的专项整治决不会走过场和流于形式。对那些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和混乱的市场秩序,政府决心很大,措施坚决,正在重拳出击,动真格的。因此,对正在广泛开展的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各类各层次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要以对国家和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党性原则配合好政府部门的专项整治。一要高度重视。虽然大多数市场并没有被列入重点整治的市场名单,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问题。客观地说,销售假冒伪劣、偷税漏税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大部分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区别只是严重程度不同。因此,任何市场都不能有侥幸心理,错误地认为自己不在重点整治名单里就万事大吉了。从国务院精神来看,应当说,既然对集贸市场进行专项整治,那么所有的市场就都是重点,对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提高认识,并严格地落实在具体的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中。二要措施坚决。对那些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一贯不规范的业户要坚决清除出市场,对市场中那些已经给社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后果的违法犯罪分子,要配合行政执法部门依法予以严惩。总之,市场决不能成为“偷税漏税的特区,假冒伪劣商品的集散地,藏污纳垢的庇护所,执法部门进不去的‘独立王国”’。三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巩固专项整治成果,包括市场设立、市场准入、消费者权益保护、商品质量监督、业户资质审核等等。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将,表彰一批管理规范、市场秩序良好的典型,希望我们总裁联席会所有成员都能成为这样的典型。

其次,目前我国流通业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批发市场作为一种重要的商品流通组织形式,作为批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作用的天地将会更加广阔。过去我国由于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人们普遍重生产、轻流通,流通难以发挥对生产和消费的巨大组织和引导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人们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化。特别是近两年,总书记、朱总理和其它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流通工作的重要性。年初,江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WTO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烙印很深,这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流通极为重要,是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只有现代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的生产,大规模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大规模生产。因此,要大力支持和推动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竞争力。”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流通发展最重要的指示,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各经济主管部门也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对流通产业的发展予以鼓励和扶持。历史已经给我们流通部门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当然也应有所作为。关键在于批发市场自身要尽快转变观念,转变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只有在整顿、调整、改造的基础上,将不适应大生产要求的落后的传统交易模式逐步改造成适应现代经济要求的现代流通模式,转换经营业态,进行规范经营,批发市场在组织生产、衔接产需、引导消费等方面才能真正发挥出流通组织的作用,也才能得到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同,得到政府部门的鼓励和政策扶植。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市场调整和改革,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做大做强做优市场品牌,对于各类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来说,无疑是生存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再次,中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于加快实现流通现代化的要求十分紧迫,推进流通现代化已经提上政府部门的工作日程。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是流通落后,而流通滞后的关键在于流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缓慢,推进流通现代化对于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重大。中央和国务院已将推进流通现代化列为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列进了“十五”规划。今年年初,国家经贸委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现场会”,吴仪国务委员做了重要讲话,国家经贸委李荣融主任做了工作报告,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并对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进行了部署。因此,包括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在内,我们各级商品流通组织和企业对推进流通现代化的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尽快转变经营观念、转变经营方式,走出传统交易模式的思维定式,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开拓企业和市场发展的新路,才能跟上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结近一年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实践,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无论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经营秩序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同时我们也看到,大家对于国务院进行的市场专项整治还心存疑虑,对生产资料批发市场这样的商品交易形式在现代经济中的位置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感到若明若暗,心中无底。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当然要靠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关键仍然是我们能不能与时俱进,加快市场的调整和改造的步伐,加快实现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这也是我们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

二、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是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发展的根本方向

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众多。我们曾经分析过,由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商品流通的发达程度差异性很大,加之对现代商品流通经济规律普遍缺乏了解和认识,改革开放之初,为最大限度地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解决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造成的长期经济短缺,我国大部分地区几乎都把组建商品批发市场作为衔接产需、调节供求、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的重要组织手段。中央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各种形式的集贸市场“在衔接产需、引导消费、解决就业、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客观地说,遍及城乡的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商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仍然是当前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主流商品交易模式,并且仍然有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据统计,到2001年底,我国拥有年交易额超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已达3273个,其中生产资料类批发市场为450余家,这个数字每年还在递增。因此,相对于现代流通方式,虽然摊位式批发市场这种传统的交易形式已经大大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实践,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我们仍然既不能搞“一刀切”,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统统加以否定和取缔,也不能任其盲目发展,阻碍我国现代化流通的发展步伐。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除对市场中各种扰乱经济秩序的不规范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整治之外,对批发市场这种传统的业态只能采取妥善引导、逐步改造、规范管理、调整提高的方针,最终方向是大力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市场的整顿、调整、改造和提高,实现包括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在内的我国商品批发市场业态的全面提升。

去年,我们在成都会议上,根据国务院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提出了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整顿、调整、改造和提高问题,今年我们会议的主题是大力推进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我们所以要研究这个问题,是因为实现批发市场的现代化,不仅对于当前正在开展的强化市场整治、规范经营秩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规律,正确发挥流通对于生产和消费的带动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流通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加快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是实现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需要。流通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对生产起反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和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能力的巨大提高,在当代社会,流通对生产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流通的现代化程度往往决定着生产的规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化大生产必然要求现代化大流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如果不尽快走出摊位制的小生产交易模式的误区,走上现代化经营的道路,将很难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商品流通如果长期建立在批发市场的传统交易模式基础上,也必然会极大地限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加快推进批发市场流通现代化,是商品流通发展基本规律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曾经指出:“流通时间越等于零或近于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殖就越大。”马克思对流通时间的分析告诉我们,全部流通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能否最大限度地节约流通时间、降低商业成本的问题,这是商品流通发展的基本规律,没有流通时间的节约就没有商品流通的发展。现代化是动态的,所谓流通现代化正是对流通时间与空间集约化的不间断追求。相对于计划体制下的国家对产品的统购包销,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减少了中转环节,按市场需求衔接产需,是一大进步。而相对于现代流通方式,批发市场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又远远不够,小批量以及单一功能的销售方式表现在流通时间上极不经济,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商品流通发展规律的要求。引进先进的流通方式,对批发市场加以改造和提高,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加快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发展物流配送,是现代大宗原材料和大型机械商品流通的方向。我国目前一般意义上流通的生产资料商品,国外通常是指大宗原材料和大型机械商品。从发达国家情况看,大宗原材料和大型机械商品的流通主要采用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其特点是方便、快捷、低成本。近些年,现代物流逐渐发展起来,强调通过物流中心,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管理,以最大限度地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空间,降低流通成本。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降低这一类商品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进一步成为可能。这些优势,传统批发市场的交易模式无可比拟。目前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网上采购正在我国逐步兴起,从趋势看,将逐步取代传统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交易模式。我国现有的批发市场要满足生产资料商品大批量集中供货、集中配送、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的需求,就必须进行彻底改造,实现业态提升和市场管理、服务的全面现代化,否则很难在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中取得更大发展空间。

第四,加快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是市场适应大生产需要,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我国正在重新构建生产资料商品批发体系,这将是一个以服务社会化大生产为前提并且充分市场化的体系。从目前看,已经显露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生产资料的经营者和生产者对流通规律认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放弃批发市场的经营模式,转而积极推进现代物流,逐步采用、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以期通过无形市场,适应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占领更多市场份额。二是我国产业结构经过近20年的大规模调整,高新技术、电子通讯、新型材料、生物化学等新兴产业发展很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增加,这些产业的知识密集型程度和流通专业化程度都很高,主要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的批发市场已很难适应。三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企业集团不但纷纷建立独享型的销售网络,而且集团的一体化分工使大批中小企业沦为协作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的销售渠道正逐步从批发市场并入大企业销售网,批发市场作为中小企业共享式的销售网络功能不断趋于淡化。从这些变化来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如果不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的速度,加快业态调整和改造,与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迅速接轨,将会逐步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五,加快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是应对入世后与外国商业资本进行贸易竞争的重要举措。我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开放,使得外国商业资本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已经凭借先进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手段进入了我国的贸易分销领域。随着我国入世谈判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承诺,下一步外国商业资本的目标已经锁定在我国的商贸批发领域,他们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营销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和装备对于我国传统商品批发业正在形成强大的冲击。比如建材市场中欧佩德与百安居大型建材超市已大举进军中国。我国的批发企业和批发市场不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步伐,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甚至失去原有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被挤垮挤掉。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我们务必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而从商业零售领域的实践看,也只有大规模推进企业的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实力,也才能在流通领域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持续发展。

根据国家经贸委的要求和市场的实际情况,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工作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制度的现代化。重点是市场的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董事会决策机制。市场作为独立法人,必须接受政府经济部门的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市场管委会”要逐步改造成由市场的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组成的市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市场自治组织,而不能成为凌驾于政府管理部门之上的“独立王国”,甚至为了市场自身利益,成为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偷漏税等不规范经营行为的“保护伞”。对以“封闭式”管理为名,实为搞地方保护主义、阻碍执法部门公正执法的“市场管理委员会”、“市场综合管理办公室”要坚决撤销。为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要进一步做好政企分开、管办脱离工作,规范市场投资机制,政府以及社会各方对市场的投资要严格按照《公司法》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操作,防止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而导致对市场监管不利及其它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市场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是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批发市场发生的不规范经营行为以及藏污纳垢现象,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率的现代管理,给违法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批发市场要注意大量学习和引进连锁店、超市、大卖场等新型营销方式和流通业态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手段,通过市场业态的提升和改善管理,不断提高对市场经营主体和经营行为的调控能力。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场经营业户实行资质审查和档案登记,严格把关;二是建立健全消费者投诉监督机制;三是大量使用条形码、POS机等现代管理技术,严格控制商品的进货渠道和发票的使用管理,严防假冒伪劣和偷漏税;四是建立完善的商品售后服务系统,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市场营销环境的现代化。生产资料批发市场自身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经营业态,它只是一个经营场所,市场创办者从事的主要是物业经营和管理。从这个意义上看,批发市场不可能都办成连锁店、第三方物流公司或工T企业。批发市场改造和调整的重点,是能否在市场内部建立一套规范的运行机制和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环境,并引导市场内所有的经营者按照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逐步转换传统的经营模式,以批发市场高效率、快节奏和规模化的整体流通水平的提高,有机地融入我国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当中。营造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环境,批发市场要做的工作很多,目前急需解决的是要尽快在市场内部建立起与现代流通方式相适应的配套服务体系,如金融结算体系、商品检测体系、物流配送体系、网上交易体系、加工服务体系等。各类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应当根据业户采用的不同的现代流通方式的需要,因地制宜,因行业制宜,逐步加大投入,完善市场功能,尽快实现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业态的整体提升。

(四)市场经营主体的现代化。批发市场的经营主体是市场内的经营业户。推进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市场经营主体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经营主体的现状参差不齐,总起来看规模小、素质低、不规范行为多,大批发商和大生产商进入批发市场的还比较少。实现市场经营主体的现代化,要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内现有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引导他们按照现代流通方式,转换经营业态,做大做优做强,朝着现代企业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大生产商大批发商入场经营,特别是那些在国际和国内都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品牌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入市,吸引名优商品进场销售。通过他们的规范经营,带动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整体素质的提高,带出市场的品牌效应。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例2

A.古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B.古代丝织业的发展

C.古代商业活动 D.古代麻织业的发展

2.(2016·莆田质检)《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 ,天下闻之,莫敢不服”。这反映了当时楚国()

A.水利事业发达 B.青铜铸造业发达

C.铁器应用于军事 D.铁农具普遍使用

3.(2016·东南模拟)如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4.(2016·济南调研)《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5.(2016·南通调研)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6.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7.(2016·滨州一模)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

A.具有落后性 B.具有再生性

C.具有脆弱性 D.具有稳定性

8.(2016·石家庄质检)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这一规定()

A.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

B.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提高

C.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9.(2016·长春调研)《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道:“(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10.(2016·杭州质检)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时期,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唐玄宗时期,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达700多人。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是()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棉花种植已广泛推广

C.官营纺织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D.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

11.(2016·盐城模拟)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12.(2016·梅州质检)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高原植被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据材料可知()

A.唐朝后期黄河流域经济衰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浙地区

B.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相关

C.黄河流域环境的恶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小农经济模式不利于保护环境

A.唐朝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B.唐朝城市取消市坊制度

C.南方商业性城市的发展

D.北方政治性城市的衰落

【试题解析】由长安限制“市”时间可知唐政府抑制商业,故A项错误;“市”的地点固定,说明坊市制在当时并没有取消,取消坊市制是在宋代,故B项错误;长安在中午成“市”,在“日入前七刻”则散场,而在扬州则出现了“夜市”,这说明南方的商业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长安的衰落,故D项错误。

【答案】C

14.(2016·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上学期质检文综)《宋史·选举志》记载,南宋时“凡廷试,唯蜀士到杭(临安)最迟,每展日以待。会有言:‘蜀士……多引商货押船,致留滞关津。”’材料反映出该时期()

A.科举考试开始廷试

B.经济重心南移

C.士人重利观念潜滋暗长

D.官商勾结现象普遍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凡廷试,唯蜀士到杭(临安)最迟”“蜀士……多引商货押船”可知,南宋时期士人的商业意识和重利观念逐渐增长。所以答案选C。

【答案】C

15.宋代周行己说:“物出于民,钱出于官。天下租税,常十之四,而籴常十之六。与夫供奉之物,器用之具,凡所欲得者,必以钱贸易而后可。”这表明宋代()

A.官府垄断纸币的发行

B.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

C.租税主要用来平粜物价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试题解析】“钱出于官”只是说明政府垄断货币发行,并未说明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征收赋税方式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征收赋税的目的,故C项错误;“凡所欲得者,必以钱贸易而后可”,可见强调政府财政分配以商品贸易的方式进行,说明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故D项正确。

【答案】D16.(2016·昆明质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宋之所以得行者,每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一缗等于一千文钱)……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欲得钱,则以钞入库……故钞之在手,与见钱无异。”材料反映了宋代()

A.实现货币统一 B.已经发行纸币

C.出现货币买卖 D.商品经济发达

【试题解析】材料中黄宗羲总结了宋代纸币的管理经验,即钱钞可以互换,均具有流通价值,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B

17.明人朱载堉在《十不足》歌写道:“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这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B.明代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貌

C.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人们道德水平下降

D.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

【试题解析】题中没有体现社会转型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中有吃、有穿、有住但仍未满足,结合明代商业经济发展的背景,可以得出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故B项正确;明朝并不代表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故C项错误;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题中并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B

18.(2016·湖北名校联考)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北京是商业中心 B.繁忙的海外商运

C.交通运输的便捷 D.区域商帮的出现

【试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因此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区域商帮的出现,故D项正确。

【答案】D

19.(2016·湖北黄冈中学高三文综)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试题解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因为英国当时经常处于战乱之中并且要与欧洲其他国家争霸,所以更重视工商阶层。应选D。

【答案】D

20.(2016·哈尔滨模拟)“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制度与材料中“干预”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A.闭关锁国 B.朝贡贸易

C.市坊制度 D.官营专卖

【试题解析】依据“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获取巨额财富”可知,A、B两项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市坊制度是政府管理商业的措施,这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但它不能使国家获取巨额财富,排除C项;官营专卖的措施既能使国家限度地控制经济,又能使政府获取巨额利润,故答案为D。

【答案】D21.(2016·湖北名校联考)古代曾有人认为:“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据此可知,该人的观点是()

A.实行法治,避免中央集权弱化

B.解决流民问题以增强国力

C.重新分配土地,缓和兼并现象

D.打击商贾以加强农业生产

【试题解析】材料意思是:明君治理国家的政策,总是要使工商业者和游手好闲的人尽量减少,而且名位卑下,以免从事农耕的人少而致力于工商业的人多,由此可见,该人的观点是打击商贾以加强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

【答案】D

22.(2016·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秦朝以后,大部分专制王朝都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是因为()

A.小农经济是专制统治的基础

B.小农与皇帝根本利益相一致

C.历代帝王大多信奉平等思想

D.地主与皇帝的矛盾十分尖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专制王朝抑制土地兼并是为了维护小农经济,因为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的基础,是封建王朝赋税、徭役和兵役的主要来源,故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A

23.(2016·合肥检测)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加剧内忧外患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试题解析】从材料“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以及“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可以判断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加剧内忧外患,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外经济交流的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不单指出了“寇愈盛”而且还指出“海滨人人皆贼”,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海禁政策的危害,不是说明海禁政策的自卫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A

24.余英时认为,中国“16世纪以后商人确已逐步发展了一个相对‘自足’的世界。这个世界立足于市场经济,但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张……改变的最少的是政治,最多的是社会与文化”。在此,他认为明清时期()

A.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

B.商品经济开始冲击专制统治

C.经济文化领域出现了转型前兆

D.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这个世界立足于市场经济”,作者只是认为明清时期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没有显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改变得最少的是政治”说明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D项正确;依据材料,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经济文化领域,但没有显示出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兆,故C项错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2016·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9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是怎样的。(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扶植小农经济政策的原因。(9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

——《礼记·王制》

材料二 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无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千百为群,虽坊主人亦畏之。

——《康熙嘉兴府志》

(1)材料一体现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手工业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2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经济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简述其出现的原因。(10分)

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材料二 (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8分)

(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试题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从交通条件、商业保障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根据基础知识可从夜市与草市的发展、柜坊的出现等现象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可从商业市镇的数量、密度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可从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等角度作答。第(4)问从国家统一、政府政策、交通条件、利润刺激等角度概括即可。

【答案】(1)状况:商运活跃,富商众多,交易广泛。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有限度开发山林川泽。

(2)发展:具有较为健全的商业保障措施(交通发达、店肆众多)。新变化:出现夜市;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3)新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

(4)因素:国家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利润的刺激;政府政策的影响。

4.(2016·南通调研)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占世界GDP份额

(世界=100) 人均GDP

(1990年国际元)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500年 25 17.9 600 774 1600年 29.2 19.9 600 894 1820年 32.9 23.6 600 1232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8分)

【试题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和“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等关键信息概括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可以得出农产品的商品化,“北方省份所产棉花……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等信息可以得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成为合法通货”可以得出白银的促进作用;第二小问,结合明清时期的思想和文学特点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的图表“占世界GDP份额”一栏,比较得出经济总量于西欧,“人均GDP”一栏,比较得出人均GDP落后于西欧;第二小问,结合明清GDP的总量优势与人均劣势进行评析。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例3

展会简介:中国(天津)国际涂料展览会是中国北方最具盛名的国际性、规模化的品牌涂料展览会。展会创办于2004年,素来以国际性强、成交额大、观众质量高而享有美誉,是涂料企业达成最终交易、促进行业发展、推动商务合作和提升品牌形象的首选平台。2009年,共有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的200多家参展商同台展出,访客超过2万余人。本届中国(天津)国际涂料展览会将着力推广节能环保理念,注重引导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环保产品的研发,为未来快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展会建立畅通渠道,既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性能,建立消费信心,同时也宣传企业理念,提高知名度,实现涂料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展品范围:

1 涂料产品

汽车涂料、不粘涂料、工业涂料、溶剂型涂料、水基涂料、粉末涂料、建筑装饰涂料、木器家具涂料及其它相关涂料、油墨圾牯合剂产品。

2 化学品及原材料

天然树脂、合成树脂、颜料、溶剂、填料、填充剂、助剂(包括增稠剂、表面活性刺、颜料分散剂、乳化剂、交联剂、消泡剂,防泡剂、防结皮剂、流平剂、杀菌剂、催干剂、稳定剂、蜡类等)。

3 生产及包装设备

调色系统、混料器/搅拌机、连续式混料器间歇式混料器、实验室混料器、高速分散机、挤压机/挤出机,捏合机、研磨机及其配件、过滤器、泵、计量仪/称重装置、分料及装料系统、包装机、贴标签机、研磨及分散介质。整厂设备及工程设计服务等。

4 拄制、分析及测量仪器

厚度测量、颜色测试、表面反光率率测试、硬度测量、腐蚀测量、酸碱度测量、表面张力测量、物理性测验仪器、化学性测试仪器、光学测试仪器、颜色测试仪器、流变性测试仪器,稳定性测试仪器等。

5 安全及环保设备和其它服务

工程和技术顾问服务、容器清洗设备,环保及安全设备,废气处理设备、废水处理设备、溶剂回收、去除烟尘、通风及空气污染控制及刊物,传媒、电子商贸及其它相关工程服务。

第五届中国(厦门)国际建筑节能博览会

展会时间:2010年5月28日~30日

展会地点:福建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展会简介:上届展会于2009年6月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共有日本AGC集团、德国工商总会、德国钛诺利、法国圣戈班等1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展,共吸引境内外专业客商达50000人次。

为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大力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和促进国内外建筑节能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节能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厦门市人民政府决定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共同举办“第五届中国(厦门)国际建筑节能博览会”。

展示内容:

一、中心展区

集中展示国家节能减排工作、规划与措施,建筑节能、低碳经济规划与实践,低碳城市建设与规划等;

二、节能技术与产品展区

1、可再生能源展区: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新技术;

2、绿色照明与常能光电展区:新型节能照明、节能灯具、节能光源、LED照明、节电控制技术等;

3、门窗钢构展区:节能门窗幕墙、建筑遮阳、节能玻璃、钢结构等;

4、电气智能化展区: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智能安防、智能办公、通信网络与综合布线等;

5、建筑空调展区:空气源热泵、空调制冷静能技术、新型通风系统、中央空调等;

6、建筑节水展区:建筑与市政给排水管材管件、新型热水循环系统、新型节水器具及设备、中水回用技术、景观用水循环利用技术、雨水回用技术、节水管理技术等;

7、新型墙体材料展区:各类外墙外保温系统、外墙内保温系统、外墙自保温系统材料及其它保温隔热材料;

8、隔热与防水材料展区:隔热膜、隔热涂料、内外墙涂料、各类瓦材、屋面绿化、防水材料、密封材料等;

9、绿色科技展区:展示各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设计院的前沿设计理念、设计成果,拓展节能减排工作思路,推广科研院所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新技术和示范项目

第14届亚洲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及节能科技展(ASIAN ELENEX 2010)

展会时间:2010年6月2日~4日

展会地点:香港国际会展中心

展会简介:Asian Elenex由年营业额超过6亿美元世界十大展览集团之一英国奥伟展览集团授权香港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主办。香港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1981年,是英国奥伟展览集团的成员之一,同时也是国际展览联盟的成员单位,在中国内地、香港以及亚洲地区组织过多场成功的展览会,并通过了国际展览联盟UFI的权威认证。

Asian Elenex 2008(第13届)共有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654家企业参展(包括7个国家展团),有10980名专业观众入场参观、洽谈。参加此展会的中国内地企业有:正泰集团、菲尼克斯电气、长网新材、华仪集团、凤凰金具、沃尔核材、高正电子、惠程电气、协字电器、托菲机电、爱博精电、河东电子、启东电缆、吉青电缆、凯玄电气、上海雷格、普瑞电控、沃科半导体、新源五金等。

Asian Elenex 2010将继续有来自中国大陆、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西班牙、英国、德国等10个国家的展团参与,展览会面积达15000平方米,预计将有全球超过45个国家及地区700家国际厂商参展,届时莅临参观的买家将超过18000人。

展品范围:

电力安装、配电及输电:电缆、电缆盘及断路器,电力安装设备及施工工具,电缆管理系统。控制系统、连接器,连线系统,电网自动化技术及设备,电厂环保产品,发电/输电及配电系统、设备,电容器、变压器及电子配件,干线、干线系统,电力供应/电池/不间断电源系统及转换器,配电屏/开关设备,高,低压电器及建筑电气,电量计量及监视系统,金属线及配件。节能科技:节能建筑照明系统、节能商业协公/工业照明、电力环保系统及其他再生能源利技。

2010年德国太阳能技术国际贸易博览会

展会时间:2010年6月9日~11日

展会地点:北京慕尼黑新国际展览中心展会简介:德国国际太阳能技术和产品展自1991年创办以来不断扩大,至今已成为欧洲最大的太阳能技术和产品贸易展览会。INTERSOLAR展览会集中了三个主要的太阳能技术领域:光电技术(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系统(热水供应,供暖、工业用热,太阳能空调)和太阳能建筑。围绕着这个方向和主题及其相伴的会议,它在世界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使得INTERSOLAR已成为厂商、批发商、供应商和服务商展会日历上的常客。

展品范围:

减震器、集成装备系统、各类太阳能产品、能量供应设备、热能转换,变极器、过电压保护、发光保护、投资提议和太阳能基金、计划编制和咨询服务、程序控制和控制工程学、产品技术工艺、研发设备、软件编程和远程太

阳能监控、太阳能空调系统、太阳能光缆、太阳能电池及晶片、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采集、太阳能厨房设备,太阳能正面屋顶建造、太阳能玻璃、太阳能模块、太阳能存储、阳光水疗、跟踪系统、太阳能光伏芯片、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发电芯板、太阳能新型动力装置。

第104届中国文化用品商品交易会及中国国际制笔文具博览会

展会时间:2010年6月10日~12日

展会地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展会简介:由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中国制笔协会主办,中百协(北京)会展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文化用品商品交易会是唯一的国家商务部重点支持的品牌展会,是当今中同历史最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到会采购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信誉最佳的大型文具交易博览会,是亚洲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文化用品供求互动平台;是中外商家交流信息、展示品牌、洽淡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盛会,代表与展示了当前中国文化用品行业生产水平及发展情况。

展品范围:

学生用品、文教用品、现代办公及教学仪器设备、办公用品、电脑及IT数码产品、纸与纸制品、文房四宝、印刷与包装用品、照像器材、测量测绘用品、体育与健身器材、休闲娱乐用品、中西乐器、文具礼品与赠品、旅游用品、美术绘画用品、书写工具及生产设备、配件、办公耗材、办公家具、办公室用品、办公日杂用品等。

2010第七届中国家庭医疗用品展览会

展会时间:2010年6月20日~24日

展会地点:上海光大会展中心

展会简介:作为全球最具规模及影响力的国际医疗器械领域年度盛会,本届大会将以“国际化、专业化、高层次”的会议要求,邀请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等地区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际医疗器械产业巨头,共同探讨交流中国“医疗器械”之发展机会。从而帮助业界高层全面了解全球医疗器械产业链的最新趋势,同时也让全球的相关设备供应商、医疗器械供应商、电子制造商、设计和科研单位代表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市场,从而促进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上海国际家庭医疗用品展全面推广策略。更由长三角辐射至全国及亚太地区专业买家,让展商更能有效开拓中国以至海外国际市场,加强与目标买家接洽的机会,展亚展览凭借在国际会展组织的丰富经验,和与中国医促会的紧密合作,整台家庭医疗用品产业资源,将上海国际家庭医疗用品展构建成行业最专业的、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为家庭医疗用品带来更恢弘的年度盛典。

展品范围:

家庭自我检测器材:传统,电子血压计、血糖仪、血氧仪、脂肪测试仪、体温计;

家庭保健器材:疼痛按摩器材、视力改善器材、睡眠改善器材、口腔卫生健康用品、成人保健器具、按摩器具;按摩器、按摩椅、按摩床、办公保健座椅、脚底按摩器、按摩垫、按摩带、按摩靠背,气血循环机、按摩枕、美容仪器、电动按摩床等按摩器具。

家用治疗仪:温热理疗床、远红外线按摩理疗床、远红外温热磁疗仪、温热电位治疗仪、老年人残疾人按摩浴缸、各类玉石保健床垫、各种家用治疗仪等。

家庭急救产品:创可贴、绷带、制氧机;

家庭护理设备:家庭康复护理辅助器具、女性孕期及婴儿护理产品、家庭用供养输气设备;

家庭治疗设备:磁疗仪器、高压氧治疗设备、光谱辐射治疗仪器、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生物反馈仪、体内电疗仪器;

家用消毒净化产品:皮肤、粘膜等医用消毒剂、卫生净化消毒用品、室内空气质量改善设备;

家用中医器械:中医诊断仪器、中医治疗仪器;

女性美容健身:美容设备与材料、美体塑身设备、Spa设备等;

户外体育用品以及多功能健身器材

健康媒体:健康保健类网站、报刊、杂志

2010第十一届多人行广告、标识、LED展

展会时间:2010年6月23日~25日

展会地点:深圳会展中心

展品内容:

1、广告产品

A、广告设备:数码喷绘设备、影像写真设备、雕刻切割设备、压克力吸塑设备、桌面打印技术与设备、大幅面打印设备、彩色印前系统、彩色胶片制作设备、快速制作设备、标识、标牌制作设备,证卡设备、装裱、拼接、装订设备、丝网印与热转印设备。

B、广告材料及物料:

喷绘布、灯箱布、写真相纸、各种反光材料、喷墨写真墨水、广告膜贴、胶贴、及时贴、灯箱片、灯箱贴,各种板材、有机玻璃、广告设备零配件等。

C、标识、标牌:

D、展览展示器材及材料。

E、各类灯箱。

F、广告礼品、书籍、网库、软件、气模等。

G、广告摄影技术及设备、影像处理系统、新媒体。

2、LED产品

A、LED点阵、模块、数码管、控制系统、IC;LED发光二极管、立体发光字、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LD(激光二极管)、EL(电子照明)、大功率LED等。

B、LED半导体照明及应用:LED显示屏、LED照明、LED灯饰、LED交通灯、LED背光源、LED汽车用灯、太阳能、LED应用等。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例4

VOCs就是能上天的人类环境的敌手之一,无论是印刷行业层面,亦或是国家层面,其都是近年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领域。针对VOCs的治理,印刷行业“武林大会”更是频频召开,印刷同仁们群策群力,商讨VOCs的应对之策,各企业为对VOCs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治理,更是使出十八般武艺。

印刷行业中产生VOCs最多的是印刷生产、烘干、腹膜和清洗等环节,且主要存在于油墨、黏合剂、涂布液、润版液、洗车水等原辅材料之中。雅昌结合自身的产品、工艺以及原辅材等各方面的特点,从4个维度组合出击,以期实现对VOCs的有效预防与治理。

源头预防

雅昌尽可能采用通过“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原辅材料,对供应商环保资质的审核也成为雅昌每年进行供应评审的核心考核指标。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供应商将被从《雅昌供应商目录》中移除,未来一年内不再合作,直至其再次通过相应的环保资质认证。目的是确保企业能尽量采用经环保认证的材料,以从源头上减少不合格材料的使用,掐住VOCs的来源,不仅极大降低企业后期的VOCs处理成本,也可将上游供应商的材料研发向绿色化、环保化引导,实现对VOCs的根本治理。

过程管控

2014年,雅昌自主投资建立环保实验室,重点对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VOCs含量进行抽样检测。一方面雅昌能够对材料和产品的VOCs排放情况进行二次核实,确保最终产品符合环保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预防部分小型的上游材料供应商无力对其产品进行定期VOCs检测。雅昌通过自主建设环保实验室并配以科学、严谨的检测管理制度,实现对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VOCs含量的科学、有效管控。

末端治理

雅昌作为以高档艺术书籍印刷为主业的诸侯之一,VOCs有害气体主要在印刷生产、印后覆膜与胶装等产品生产环节出现,生产流程环节成为雅昌进行VOCs的主战场,是VOCs治理的重中之重,为此企业建成约为12.5万立方米/时处理量的(北京、深圳各5万立方米/时,上海2.5万立方米/时)“高效微生物废弃系统”或“等离子UV光分解废气处理系统”,车间所有排放的废气被进行了全面的无害化处理,废气中的VOCs被削除殆尽,并确保废气符合国家和当地环保部规定的工作废气排放标准后才进行排放,在末端完成对生产废气的无害化处理。

第三方监督

雅昌每年执行绿色印刷、ISO14000等环保认证,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雅昌的生产过程、产品等进行持续的、公证的环保监督,对企业的VOCs治理、管理成果进行固化,并不断进行有计划的提升。另认证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培训,对于提升员工环保意识,帮助员工了解VOCs的危害,让员工掌握科学的VOCs治理技能等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公证性、专业性,也可帮助企业持续提升VOCs的治理水平,巩固企业对VOCs的治理成果,形成良性的PDCA循环。

通过上述措施实施,雅昌基本实现对VOCs的有效预防与治理。但目前印刷行业的原辅材料供应商数量众多,产品质量鱼龙混杂,上游供应商对于自身产品环保性的管控能力参差不齐,原辅料的产品质量时有波动,VOCs难以从源头上进行全面的杜绝。若对材料进行全面的VOCs检测,则工作量巨大、成本高昂。除非企业具备较大的规模,并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否则企业难以实现对所使用的原辅材料进行全面检测的目标;若企业仅以抽样方式对产品进行VOCs含量检验,又难以斩断VOCs的源头,VOCs治理也将成为企业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企业的人力、物力被持续消耗。长此以往,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呢?

印刷行业的VOCs治理之路还很长,要实现对VOCs的根本治理,国家、行业以及企业需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从源头上进行预防才是VOCs治理的长久之计。

国家层面:实施“绿色印刷推广工程”,推动企业降成本、节能耗、减排放。制定绿色原辅材料产品目录,鼓励使用绿色材料和工艺,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印刷与出版等上游环节对接,扩大绿色印刷产品范围和市场,形成市场倒逼机制,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绿色印刷宣传,广泛宣传绿色环保理念,支持绿色印刷对接交流活动。

行业层面:加强对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的环保标准规范,强化监管力度,完善制度、标准、监管措施等基础工作,推动原材料生产企业的环保化进程,力争从源头上斩断VOCs的来源;完善行业原辅料环保信息披露及交流机制,帮助上游企业提升产品的环保性管理水平,使中游企业能快速、精准地获得需要的环保材料;推进新型环保技术的开发,降低VOCs预防与治理成本;探索新的VOCs预防、治理、回收模式,解决中小企业在技术、资金上的难题。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例5

一、教材资源——合理调整,充分利用。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了解教材的内涵,立足教材,用好教材。

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发展概貌应包括中国古代主要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史实(包括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特点、主要经济政策的内容、影响。本课教材分三目表述:第一目“商业的发展”概述了古代商业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主要表现;第二目“城市繁荣”介绍了作为古代商业发展的中心——城市在格局和职能等方面的变化,城市的繁荣实际上可以作为商业发展的一部分,所以第二目完全可以拿到第一目商业的发展当中去讲;第三目“重农抑商”阐述了古代商业发展艰难的政策环境,这既是重现古代商业发展概貌的重要部分,也是分析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的重要依据。重农抑商虽与商业有关,但也与农业有关,重农抑商实际上就是古代的一种经济政策,应与商业的具体内容相区别。所以应当把这一课与整个第一单元相联系,重新理顺教材内容,下一节课重点讲述,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理解这一课的内容。

再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岳麓书社)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其影响因素有: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一目本属下一课“新中国的外交”的内容,把它提到本课重新整合课本内容,可以有力地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同时也更加凸显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的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资源——因势利导,巧妙利用。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学生的经验、感受、创意、见解、问题、困惑都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

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岳麓书社)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在前一课“两极格局的形成”上师生共同对“朝鲜战争”已经进行了分析,并得到认识:在两极格局下,我们只听到了两种声音:一个是来自美国及依附于美国的声音,另一个是苏联支持下中朝的声音。本课“多极化”概念学生不好理解。依据此学情,教师提出了的这样的设计思路:用具体事件说明抽象概念。即课前依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学生了解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进程,形成探究成果并提出质疑:在美苏两极格局下,为什么各种政治力量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充分利用学生收集整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史料,并对教材进行整合,从而生成本课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本课导入也是根据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用这句话作为引言:为什么短短20年后美国总统会发出如此感叹“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挑战美国?

这节课充分运用了学生课前探究成果的资源,生成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分层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得出“多极化”概念,形成对多极化趋势发展历程的清醒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走进历史、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

再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知识点一“先秦商业产生”。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下列材料感受历史:假如你是一位商人,穿越时空隧道到古代的不同时期去调查市场状况,你会发现哪些历史现象?

第一组:呈现原始社会神农氏画像及材料:“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第二组:商周时最早的货币贝币图及材料:殷人:“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一曰食,二曰货。” 周朝:“工商食官。”

第三组:呈现范蠡画像和材料:“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通过创设这些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从而了解先秦商业产生和发展的具体表现。

此外,教师还补充了图片信息,包括:成语“自相矛盾”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这些是学生初中已学过的知识,加以利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得到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政治中心形成都会。

三、其它资源——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1.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如教师在讲授“北宋城市经济”时,从经营场所(街市制代替坊市制)、经营手段(招牌幌子大行其道)经营时间(夜市开始兴盛)经营理念(服务性行业勃兴)经营活动(八方辐辏)经营地域(“草市”蓬起)等六个方面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演示,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了解北宋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体验探究历史实物是感知、理解和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并从中获得情感认识。

2.相关学科资源。俗话说:史、地、政不分家,其实各个学科之间都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完全可以互相借鉴,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第14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用唐诗引入主题“近代交通与通讯”,一下子拉近师生距离,引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例6

思想文化的传播、嬗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书籍在传播思想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界新气象”

设问:“依据材料一,解释新气象的具体含义(4分)。简要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4分)。”

1.在含义上,参考答案是这样的:出现大量有关商业活动、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的知识。对此我有以下几点质疑:

材料中呈现的《商程一览》、《一统路程图记》、《士商要览》、《商贾便览》是明清时期代表性的几类商书。

“第一类是:着重记载各地水陆交通情况的。如本题材料中提到的明代黄汴《一统路程图记》、崔亭子《路程要览》等,内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由南北二京至各地、十三布政司至各地及各布政司之间的交通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内中兼有沿途的风俗物产介绍,属水陆行程书。

第二类是:兼及商路等交通线路和商业规范经商经验的。如明代程春宇的《士商类要》,不但记录了与《一统路程图记》基本相同的百余条交通路线,而且另辟“客商规略”、“买卖机关”、“为客十要”、“醒迷论”等专章,介绍相关的经商知识,强调商业道德及为商之道。

第三类为着重为商之道、强调经营者素质与经营经验的。这类商书,明代有崇祯间李晋德的《客商一览醒迷》,内容偏重于论述商业行为规范、道德修养;万历间余象斗纂刻的《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卷二十一《商旅门》,漪子《士商要览》三卷,崇祯间刊。既有行商经验之谈,又有商品知识、经营方法的总结。”

――语出《明清商书及研究情况介绍》

由此可见参考答案中的“大量有关商业活动”言不符实有二:第一,材料呈现的仅几本书而已,“大量”体现不出来;第二,“有关商业活动”中的“活动”用词不准确(如《一统路程图记》属水陆行程书而并非“活动”)。

本题材料内容很明显:隐射教材《中国古代史(下)》P129《明清时期的文化》一节的相关知识,考查了明清文化的特点――承古蒙新中的“新”(教材谈到“新”的三个表现:一是出现早期启蒙思想;二是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三是传教士东来,使中国人了解到一些先进的外来文化,即“西学东渐”)。从本题所给的文字材料反馈的信息看:用西学东渐概括更好,因为它比参考答案“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的知识”措辞更简洁准确。

2.在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上,参考答案为:明清(鸦片战争以前)商品经济的发展,区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传统积极观念有所松动;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或传教士和中国部分开明士大夫积极传播西学)。

我认为这道题用全球史观来解题,组织答案更好(因为这道题考的是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当然偏重中国),可以这样设置:

(1)中国:①政治上:明清封建社会衰落,政府一定时期有限对外开放。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有所发展;区间长途贸易发展。

③思想上:传统经济观念正经历变化(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2)世界: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加强(或早期殖民扩张,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

也就是说,参考答案应增加一个要点。在中国古代,长期以来海陆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的桥梁和纽带。但在明清以前,中国领先世界,这种联系和交流的结果更多的是体现在“东学西传”而并非“西学东渐”。何况明清之际,东西交流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垄断传统商路而使东西交流一度出现“商业危机”。打破这一局面,开辟世界联系的新时代正是新航路开辟。所以,这个世界大背景不能少,西学东渐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结果。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多审视教材,多挖掘教材,多整理教材结构,会提高对教材的认识;多做题,多探讨,大胆质疑各种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各种版本的考题,转换视角,多思考,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近几年的高考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1.主要考查主干知识。这是因为:(1)知识是能力的依托,能力是知识的运作。离开知识,能力是空洞和没有意义的。(2)目前高考阅卷普遍是采“点”不“采意”的办法。采点更客观,成本最低。“点”从何来?――教材主干知识。(3)“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高考试题无论如何选材,落脚点还是教材主干知识。教材主干知识掌握不好,即使审题准确,也难得高分。

2.注重对史学范式的考查。除考查传统的唯物史观、革命史观外,还考查学生的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等。

3.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1)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2)人文主义精神;(3)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4)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5)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6)开放的世界意识。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例7

A身份户口和户箱管理B粮食收购价格和农资价格C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D城乡居民社会流动程度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2222. 198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由1950年的3.5%上升为6.8%,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979年的10.3%下降到1986年的3.4%。促进美英经济发展的相同经济政策是( )A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B确立“贸易立国”发展战略C增加公共开支以促进就业D压缩公共开支,发挥市场作用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2323. 20世纪70~80年代,苏联每年的新技术发明大约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但只有四分之一的科技成果在经济中得以应用,而一项新技术从研究到应用的周期长达10~20 年。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忽视民用工业的技术革新B苏联过分倚重军工生产C苏联计划经济体侧的严重制约D苏联民众消费水平有限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2424.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于1992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2005年,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决定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这一组织不同于欧洲共同体的特点是( )A区域经济互补性更强B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D实行政治经济一体化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25材料一 工业化使人们不再相信中世纪神定的等级秩序,转而相信个人拥有天赋的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自由在民族或民族国家而非王朝国家内才能得到保障。……在经济层面,民族国家可以提供没有关税和配额限制的、他们可以在其中自由贸易的自由大市场,并因此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在19世纪的西欧,民族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在当时西欧人普遍认为,只有民族国家才能够或似乎能够满足民族成员相对安全、自由的要求和实现他们对未来的希望,扩充军备、对外殖民扩张、建立势力范围可以使民族国家更强大。民族国家越强大,民族成员的生存条件就越好,民族世代存续也就更有保证。——摘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一些先进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觉醒了。沿海的改革者属于近代中国人向民族主义转变的第一代,包括容阂、伍廷芳、王韬、郑观应等人。当殖民者夸耀西方的文明和强盛、贬低中国文化传统时,个人和国家的羞耻感融为一体,成为民族主义激情的丰富来源;同时他们认为国家强盛的关健在于统治者与人民之间有一种密切的信任关系。而这种关系在西方受到代议制政治制度的推动。内地的改革者,知冯桂芬、郭嵩焘、薛福成等人在普遍接受了变革之后,也明显向民族主义方向发展。冯桂芬向同胞力陈要以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为耻,以此唤起国人自强的心理。郭嵩焘通过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形成了民族主义的思想框架。薛福成则关注收回治外法权和提高关税等问题。到20世纪第一年,“民族主义”的概念由梁启超引入中国,在中国滋生蔓延半个世纪之久的民族主义意识第一次得到了正式、明确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华夏中心主义最终转化成民族主义。——摘自胡涤非《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2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26.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分值: 20分 查看题目解析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西方学者尼尔·弗格森指出,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公民社会,这些原本是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支柱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西方社会在公元16世纪后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20世纪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碗,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据尼尔·弗格森著《西方的衰落》改编27.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而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其发展同样受到强大的阻碍,最终难以长成一支独立的力量。——摘自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材料二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向就是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摘自马世力《世界史纲》28.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9.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商业革命的历史影响。分析明清商业革命与欧洲商业革命产生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27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五大经贸区,长途贩运发展,国内市场形成;形成地域性商人团体十大商帮;市镇兴盛,出现四大名镇;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 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海外贸易总量增加,白银大量流入。(6分。回答1点可得2 分)影响:政治上,封建制度日益腐朽,采用非常手段强化君主专制;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流入带来货币变革,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社会阶层方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市民阶层壮大;思想文化方面/传统义利观发生变化,奢侈之风盛行,出现一批带有反封建色彩的进步思想家,适应市民文化需求的小说盛行等。(6分。回答1点可得2分)解析

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文字“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上、经济上、社会阶层方面、思想文化方面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商业的发展解题思路

对材料进行细读,归纳材料将的是什么,回答表现,结合找到的信息分析影响。易错点

对材料的阅读不认真,不能提炼材料的信息后者是提炼信息不全面。27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欧洲政治变革奠定了经济基础。(4分)原因: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对商业的压迫;买田置地等行为使商业资本未转化为产业资本,未发生资本时原始积累;安土重迁、重视科举仕途等传统观念对经济发展的束缚。(4分。回答1点可得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

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文字“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立足明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国家政策、传统的思想观念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考查方向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例8

1.明朝《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载:“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 ”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

A.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 B.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

C.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 D.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2.《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材料旨在说明

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 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

3.《南齐书·孔稚珪传》云:“所奏缪允者,宜写律上,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A.已经不再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B.出现考试选官的科举制

C.世家大族已失去选官垄断权 D.可以通过学校试经入仕

4.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 ②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③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 ④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民为士,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服饰的西化开始风靡上海 B.上海社会等级观念已消失

C.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D.政治变革消弭了贫富差距

6.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在《公言报》上发文批评某项运动是“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人头畜鸣”。材料表明该学者

A.支持*“孔家店”的口号 B.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C.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政策 D.重建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体系

7.胡兰成《山河岁月》评述:“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

A.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B.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8.“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道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孙中山的这一思想

A.突破了民主革命的范畴 B.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

C.效仿了苏俄的经济政策 D.开始了自身的政治转变

9.民国十八年七月,国民政府颁布《特种工业奖励法》;次年二月又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标准》,民国二十三年又将其修改为《工业奖励法》。这些做法

A.是抗战时期的应急措施 B.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发挥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D.限制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10.下图是某一时期江苏省发行的侨汇券(侨汇是海外侨胞给国内眷属的汇款、赡家费。侨汇券汇聚了粮票、布票、棉票、副食品购买券、工业品购买券等各种票证。),持券者可在专门商店或柜台购买到指定数量的商品。据此可以判断当时

A.侨汇是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 B.我国的物资供应相对匮乏

C.各种商品均需要凭票证购买 D.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之后经过2006年、2015年两次修订。这表明

A.我国建立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C.教育立法保障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D.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很好贯彻

12.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了“世纪之握”,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世纪之握”的实现,主要是基于

A.海协会和海基会的长期不断努力 B.国共两党对现时期两岸关系的深度思考

C.两岸民众对“九二共识”的坚持 D.一国两制构想得到两岸民众的广泛认可

13.“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材料中的“不满意测试”

A.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B.使地域政治开始取代血缘政治

C.开启了希腊历史的古典时代 D.易导致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14.以下是1400—1800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表(单位:百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1400年

1600年

1800年

印度

74

145

180

欧洲

52

89

146

非洲撒哈拉以南

60

104

92

拉丁美洲

36

10

19

A.1400-160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英国的殖民扩张

B.1400-1600年拉美人口的锐减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

C.1600-1800年欧洲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奴隶贸易的盛行

D.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开展

15.“为获得同性恋群体的支持,奥巴马以《联邦婚姻保护法》具有歧视同性恋为由,决定联邦政府停止执行此法。国会表示反对,于是奥巴马宣布解散国会,并下令全美各州必须执行总统的命令。为此,加利福尼亚州对奥巴马及政府提出违宪诉讼,法院以总统是国家领导人为由,不予受理。”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判断材料中的错误有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16.自17世纪以来,“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这条原理,似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为人们建立新的概念,探索新的理论开拓了一条新路。在它的启发下,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材料中的“它”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17.右图是1949年捷克斯洛伐克画家以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为对象创作的漫画。(注:图中人物手中和墙上挂着的绳圈上分别写着法国、德国等国家名称)。由此,你得出的正确认识应是

A.马歇尔计划直接损害捷克斯洛伐克利益

B.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旨在复兴西欧经济

C.漫画客观全面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D.漫画虽是艺术作品,但仍有一定史料价值

18.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其著作《历史的教训》中认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 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与材料中俄国“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相关的是

A.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B.可以租借、租让工业企业

C.扩大了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

19.“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重视绘画的平面性,装饰性和写意性。物理学对光色的分析促进了绘画色彩的变革,给艺术家以启发。艺术家运用光学原理来进行创作。”下列作品最吻合材料中“艺术家”创作风格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拾穗者》 C. 《向日葵》 D.《亚威农少女》

20.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日凌晨1点,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人民币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得以弥补 B.利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

C.发达国家丧失了对IMF的主导权 D.世界经济实现了体系化和制度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60分。其中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

21.(13分)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深刻变化。某些学者认为,“明清商帮是中国近世社会转型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为盛,店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 ──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材料二 当时在某些生产部门出现了不同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型的劳资关系。不少徽商恰恰成为新生产关系中“资”的一方。……徽商崛起后,竭力扭转“重农抑商”的传统 观念。……明代初期对商人在服饰、住房、交往、子女参加科举等等方面均有一系列限制规定,决不允许突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等级限制又是在长三角首 先被徽商冲破。……明后期,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人们纷纷冲破封建礼法的等级限制,享受他们原来所不能享受的生活。徽商对这股奢侈之风又起到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

——摘选自王世华《明清徽商是长三角兴起的重要力量》

材料三 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 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 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徽商商业经营的主要特点。(4分)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明清商帮是中国近世社会转型的助推器。”这一观点进行评述。(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2.(13分)列宁曾说,“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智慧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而宗教就是唯心主义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神学统治的年代,盲目信仰、禁欲主义成为至上的美德和追求,人类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生活。

——张成岗《从神本到人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解读》

材料二 马西莫·菲尔波精辟地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辉煌,成为数十年间杰出的艺术家们荟萃的中心,如果没有教会的大量订货和教皇与红衣主教们用之不竭的消费,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些都是最重要的社会前提之一。”

——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三 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

——彼得伯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

材料四 文艺复兴中人们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的生活以及反对“”的精神,都在当时人中间唤起了对于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怀疑及反感。……文艺复兴运动培养了大 批人才。这些人中有的被称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泰斗,有的被誉为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 用。

——林涛《浅议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欧洲人的精神世界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辉煌的社会前提。(4分)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宗教题材的艺术品”在立意上有何新变化。(4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主教会及其神学”遭到“怀疑及反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宗教在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中历史作用的变化。(5分)

23.(1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为赢得更多的国际空间,先后提出了“一边倒”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阅读下列材料:

材 料一 “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 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一边倒”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 的。

——丁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我国建国初“一边倒”方针的形成》

材料二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 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材料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 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一边倒”方针提出的“复杂的国际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践意义。(5分)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制定、调整和发展的基本认识。(2分)

24.【历重大改革回眸】(10分)司法改革是俄国近代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4年11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新章程规定,所有人都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照同一司法程 序受审;同时,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实行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双方律师进行公开辩论,实行审判的公开性,法官的独立性。废除旧 的等级法院,代之以公开的独立于行政的和有陪审员的审判制度。……但农村还保存着按习惯法进行审判的乡法院,乡法院掌握在地主手里,继续对农民实行体刑。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

材料二 1864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实施的司法改革被誉为大改革中最为成功的改革。改革创建了以欧洲司法模式为蓝本的新司法体制,司法独立、审判公开、辩诉原则、陪审团审判、律师制度等全新的制度和理念引入俄国。司法改革为俄国法治国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晚期帝俄经济及社会的转型。

——郭响宏《俄国1864年司法改革与帝俄晚期法治国家建设》

材料三 当西方朝社会现代化大步迈进的时候,俄国却反映迟钝,好像处于停滞的状态……只是到国际霸主地位受到沉重打击后,俄国统治者才稍微清醒过来,勉强的开始第二次学习西欧,一只脚跨入现代化的门槛,不过是变了态的、畸形的现代化。

——夏诚《世界现代化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俄国司法改革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司法改革对俄国的深远影响。(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俄国“一只脚跨入现代化的门槛,不过是变了态的、畸形的现代化。”的理解。(4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李时珍是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世称“医中之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时珍,字东壁,蕲州人,父言闻,世孝友,以医为业,王侯重之,……年十四,补诸生(秀才);三举于乡不第,发愤读书,十年不出户阈,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 ──光绪《蕲州志》卷三十七《艺文志·李时珍传》

材料二 旧本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或虫入木部,或木入草部。今各列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从草木也。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材料三 至顺治间,钱塘吴毓昌重订付梓,于是,业医者无不家有一编,《明史·方伎传》亟称之盍集本草者,无过于此矣!

──光绪《蕲州志》卷十《著述志·〈本草纲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影响李时珍走上从医之路的主要因素。(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创新之处。(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本草纲目》在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上的重要地位。(3分)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6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DBDAC BBBCB 11-20.CBDBD DDCCB

二、非选择题:

21.(1)特点:经营地域范围广,住店经营和流动经营相结合;商品种类多,尤以盐、茶、木等大宗商品交易为主。(4分)

(2)

9分论点方面(2分)论据方面(6分)论证方面(1分)一等(开篇明确提出):应客观看待这一观点。既要看到明清商帮对近世社会转型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其推动作用有限。(2分)明清商帮对近世社会转型所起到的推动作用:(3分,任答3点) ①生产关系的变化(出现新型劳资关系);②社会观念的变化(重农抑商、追求财富);③社会秩序的冲击(违礼越制);④社会风气的改变(崇尚消费、助学济贫)。 明清商帮对近世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有限:(3分,任答3点) ①政治风气败坏(封建专制制度下,官商勾结,腐败盛行);②社会风气,出现奢靡之风;③经济,大量财富投向非生产领域,如官场消费、科举消费、买田置地、公益消费(建祠、助学、济贫等),没有将大量商业利润用来扩大再生产。两个方面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1分)二等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1分)按点给分层次较分明,史论能结合。(1分)三等观点片面;(1分)按点给分要点式列举(0分)四等论点不合理;无论点(0分)按点给分要点式列举(0分)22.(1)状态:中世纪神权统治下,人的精神(人性)和自我受禁锢和压抑;(2分)社会前提:教会的大量订货和神职人员的不竭消费。(2分)

(2)特点: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仍占优势;(2分)新变化:借助宗教题材,展现人性之美,反映人文主义思想。(2分)

(3)原因:教会自身的黑暗和腐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成长;人文主义的兴起;自然科学的产生。(3分,任答3点)变化:从阻碍到促进。(2分)

23.(1)国际背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冷战开始。(2分)意义:赢得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利于巩固政权、维护国防安全,保障经济建设;利于维护世界和平。(3分)

(2)主要目的: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与周边邻国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2分)外交实践: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2分)

(3)原因:传承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反映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体现国际法治精神。(3分)

(4)认识:外交政策契合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外交政策宗旨是服务国内建设(外交是为内政服务的);外交政策逐步走向成熟。(2分,任答2点)

24.(1)特点:贯彻英法等国资产阶级司法原则(效仿英法,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坚持司法平等和司法公开;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开);不均衡性和不彻底性。(4分)影响:推动俄国法治近代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2分)

(2)理解: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近代化道路),但仍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4分,如回答具体表现也可得分)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例9

1.主要观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2.史观运用。

(1)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人类历史为主线构建历史知识脉络。

教材总体上保留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演进序列,以革命史观为主线描述历史,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阶级斗争在推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分析历史事件。

在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背景、动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注意从其代表的生产力和阶级属性入手。

例.(2014年高考四川卷文综历史)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上图,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材料二

自行车电话机火车机车西式婚礼

火柴电影机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上图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事件

观点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辛亥革命

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

(3)概括材料四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按照这一原则,任选上表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

解析:本题以历史学习能力为主题,涉及经济全球化、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民主革命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史学研究方法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说明“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全球化进程;工业革命中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国际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二战后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和制度化发展趋势;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第(2)题,首先要根据材料三把握历史解释的含义,将零乱的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知识,探讨因果联系,分析原因,然后对材料二图片中的信息进行归纳,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第(3)题,根据材料四信息“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可得出陈旭麓肯定“中体西用”的结论,根据“那个时候的中国”可得出他评价“中体西用”所遵循的原则是把历史事件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分析。按照这一原则,材料四表格中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脱离了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

答案:(1)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2)整理:材料二图片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3)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主政治轨道的追求。

二、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1.主要观点。

(1)从横向看:人类文明的内涵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种文明相互作用。

①政治文明的演进规律: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②物质文明的演进规律: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

③精神文明的演进规律:从落后迷信到先进科学。

(2)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3)从范围看:人类文明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2.史观运用。

(1)以文明史观为视角,以文明类型为基本研究单位,注意不同类型文明的特点与主要成就。

对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文明进行纵向比较,对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内部三种文明进行横向比较,对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进行范围比较。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2)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思考,注意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华文明的演进,从中华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理解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一般都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战争、浩劫、历史暂时的倒退等,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

各种文明虽有大小之分,但没有优劣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文明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种文明常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这两种交往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促进了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

例.(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解析:本题以历史上同时期中外科学家为切入点,涉及中国的宋应星与英国的牛顿的科技成果,主要考查考生材料分析、比较能力。第(1)题,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应星和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再结合当时我国和英国的社会情况,说明其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第(2)题,从社会政治特征、经济发展情况、科技著作与社会转型的联系等方面,分析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三、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强调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1.主要观点。

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治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史观运用。

(1)现代化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全面变革。

①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是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发展。

③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但并不局限于工业化,它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变革,如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经济的工业化、思想文化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2)用现代化史观来重组中国近现代史。

①工业文明的冲击。古代中国在农业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这种以农业为核心的文明与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1840年,英国政府为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和开拓市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开始遭受工业文明的冲击。在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

②现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旧体制的破坏,并不意味着新体制的产生,经历了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中国才开始迈出现代化的步伐。在洋务运动中,现代化的起步不仅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体现在文化领域,洋务派在其兴办的新式学堂中开始开设近代科技课程。

③对现代化的反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农民运动,它们的目标并不是在中国推进现代化。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完全是反现代化的,是对古代小农经济的回归;义和团砍电线、毁铁路更是一种对现代化的排斥。

④现代化的机遇与挫折――。是中国选择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比较系统而深入的尝试。变法者意欲通过变法促使中国步入现代化富强之路。但是它只维持了短短百余日便被顽固势力所扼杀,中国因此错过了一次振兴的良好契机。

⑤现代化的发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国民政府统治前期。20世纪初,清朝统治者开展了一场自救运动,即实行“新政”,这充分反映了现代化的趋势。辛亥革命后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工业化和机器化的趋势,社会风俗的变化体现了社会世俗化的趋势。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呈现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其原因也在于顺应了现代化潮流。

⑥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理论是建立在一元多线论基础上的,即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可以存在多种社会形态,从社会制度来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等。

(3)用现代化史观重组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

①现代化的起步阶段:16世纪至19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

②现代化的迅速发展阶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

③现代化的转型阶段: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两种不同性质的现代化模式并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调整。

④现代化的稳步发展阶段:二战结束以来,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得到发展。

例.(2014年高考重庆卷文综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材料三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年,ACT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和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争论的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和ACT设立的初衷,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

解析:本题以教育改革为切入点,全面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可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第二小问可从学校管理、人才选拔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根据材料二可知是利弊之争;根据材料二可归纳出双方的理由;根据材料二中教育部所作出的调整可归纳出结果。第(3)题,根据材料三信息可归纳出二者的目的和主要区别;政治制度可根据材料三“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分析得出。第(4)题围绕考试改革,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升舍实行定期考试且与平时成绩及操行考核结合;毕业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毕业考试成绩等级与官员选拔直接挂钩。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和选拔人才;有助于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

(2)会考的利弊。认为有利者: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水平;考查学校办学业绩。认为有弊者:是应试教育,不利国家发展;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教育部对会考办法作出调整。

(3)SAT是为了让中学更好地适应高校入学考试,ACT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SAT侧重考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ACT侧重考查学生的中学学业水平。联邦制。

(4)略。

四、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一个整体,即从全球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1.主要观点。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的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2.史观运用。

(1)从整体性角度把握世界历史的阶段特征。

①从远古到15、16世纪之交: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②从15、16世纪之交到19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折点,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殖民体系、政治统治秩序的形成,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③20、21世纪之交:这是人类社会进入整体发展的新阶段的起点。经济全球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国际文化交流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人类交往空前方便和频繁。

(2)将人类交往视为历史发展的主轴之一。

①交通工具的进步与人类交往的发展: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电报、电话等通讯联络工具;大型运河的开凿,国际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网的形成。

②国际会议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巴黎和会、雅尔塔会议等。

③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当今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④国际组织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全球性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区域性组织,如欧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

⑤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人文主义在世界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等。

例.(2014年高考北京卷文综)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

材料二

公元1900年前后世界主要航海贸易路线和公元2013年五大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对

铁路示意图中国商品网购需求预估示意图

(2)阅读以上地图,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

解析:本题以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和多样的世界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从神灵地位、自身地位、认识范围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第(2)题的难点在于选择怎样的解读路径:一是可以对图示信息进行逐一归纳概括,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化趋势为逻辑线索,做到史论结合;二是可以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各个层面为主线,如发展程度、发展方式、途径变化、贸易中心等,结合史实进行分析阐释。第(3)题,只要结合三个历史事件中我国学习西方的史实进行回答即可。“自身特色的成果”实际上就是指三个历史事件给中国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理解了这一点,再结合所学知识,此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答案:(1)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2)示例1:

公元1400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不密切。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贸易以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为主;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

1400~1800年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将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他们通过三角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金,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运回欧洲。中国和印度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20世纪,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贸易路线出现了。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印度和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购让洲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了领先地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壮大。

示例2:

从发展程度看,世界贸易经历了从局部、间断、缓慢逐渐向全局、密切、快速的发展过程。古代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贸易以地方物产交换为主,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少。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这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等因素密不可分。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全球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成为更先进的联系方式。

从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看,古代贸易借助人力和自然力,近代则以工业文明成果为主,如轮船、火车等。20世纪90年代后,网购成为更便捷的贸易方式。

从贸易中心的变化看,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贸易中心。1400~1800年间,中国和印度是白银流向的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后来美国又取而代之。如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3)参考答案要点: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领导武装起义,了封建帝制。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斗争,建立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五、社会史观

1.主要观点。

社会史观是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社会史观认为,历史应该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社会习俗的历史”,历史研究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和“小事件”,如衣、食、住、行等,从而体现出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

2.史观运用。

(1)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阶段性等特点,其涉及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2)挖掘历史隐性知识,多角度思考历史现象,特别是运用社会史观看待历史现象。例如,对于近代西方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从社会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交流加强,各种物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例.(2014年高考天津卷文综历史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

材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材料三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本题以社会生活风尚变化为切入点,全面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即可解答;第二小问可从奢靡生活风气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冲击入手进行分析。第(2)题,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即可解答;第二小问可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从材料二提供的信息中可以看出,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材料三中的信息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积极主动学习西方文化并融入世界。第(4)题,根据材料一及材料三可归纳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因素,根据材料二可归纳出外来影响的因素。

答案:(1)始创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

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俭朴观念发生变化。

(2)西方式生活时尚。

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例10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与省有关今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部署,继续深入开展各项专项整治行动,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现就*年我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年我市整顿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建立和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配合,认真负责;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打防并举,重在治本的工作机制、把日常监管与组织专项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开创我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新局面。

二、整治内容

根据国务院、省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部署与要求,今年我市的整顿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八方面:

(一)继续抓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的全面实施。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禽流感防治工作精神,积极做好禽流感防控应对工作的同时,继续把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粮、肉、蔬菜、水果、保健品、奶制品、豆制品等七类食品作为整治重点,以实施"三绿工程"为手段,抓住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批发交易市场和消费等关键环节,加强源头污染的治理,严格市场准入;加大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医疗机械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依法取缔无证照生产经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行为;强化对特殊药品、易制毒化学品和一次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监管,整治中药材市场秩序;全面推进农村药品"双网"建设,加强农村药品监管,保证农村药品供应。

(二)加强成品油市场的清理整顿工作。今年全市要在巩固已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成品油市场的管理,认真做好核发更换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工作。各地经贸、工商、税务等部门应尽快建立部门之间成品油市场监管信息交换制度,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逐步实现成品油市场监管工作由集中整治向正常管理的转变。

(三)整治农资市场。按照全国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治理行动动员电视会议精神,*年我市农资打假工作以打击假冒伪劣兽用药制品、假冒伪劣复配制剂农药类产品等为主,严厉查处在饲料和畜养产品中添加或使用"瘦肉精"等国家违禁产品行为,重点清理杂交水稻违规经营市场。以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农机零配件及渔业生产资料等为主要打假品种,从农资经营领域扩大到农资生产领域,实施标本兼治的农资打假机制,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四)抓好汽车市场的专项整治工作。当前要从抓好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汽车零部件等违法犯罪活动、清理整顿汽车维修市场、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及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等方面来进一步规范汽车市场,防止质量低劣的汽车流入市场,危害群众生命安全。

(五)整治文化市场。根据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的工作部署,今年我市文化市场的整治,主要抓好"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公共场所专项整治工作。以清理取缔无照违法经营活动的"黑网吧"和变相"网吧"为重点,严厉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的违法经营行为,大力打击利用"网吧"传播反动、色情等有害信息的违法犯罪活动。

(六)继续整治建筑市场。一是建材市场的整治,以劣质建材及有毒有害的装饰材料为重点对象,严厉查处建材生产、销售中的违法行为;重点治理辐射面广、经销假冒伪劣问题突出的建材市场、装饰装修材料市场。二是土地市场的整治,重点放在建立健全和落实制度上,全面清理近年来出台的地方性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同时进一步完善有形土地市场,切实落实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制度。三是建设市场整治,要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和乡镇、城区临时建筑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建设工作交易中心作用,抓好有形建筑市场的规范运作;严格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完善工程监理质量责任制。同时加强房地产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完善房地产项目手册备案制度。

(七)大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全面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力度,集中人力物力,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制假售假及趁机哄抬物价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市场稳定。

(八)严厉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年初全省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市开展严厉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专项行动方案》要求,以端州、四会、高要、怀集等县(市)区为打击的重点区域,重点打击"拉人头"为主的各种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严惩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幕后指挥者,集中力量查处传销和变相传销大要案件,从重从快打击带有黑社会背景和性质的传销和变相传销组织,依法查处转型企业违规的培训和传销活动。

三、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贯彻*大精神,实践"*"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责。当前,我们要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关心群众生活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整顿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树立长期作战思想,进一步加强领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定不移地把整顿工作抓紧、抓好,推动我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深入发展。

(二)加快整治机制建设步伐,完善法规规章和执法体系。根据国家、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我市各项具体整顿工作的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使我市的整治工作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进一步强化各地整规办的综合协调指导作用,明确部门责任,完善整治行动汇报制度;充实整规办机构和执法队伍人员,提高队伍整体战斗力和人员业务素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基础上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共同探索建立健全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