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现代教育基本理念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4 15:23:14

现代教育基本理念

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例1

一、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的内涵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指“社会在摆脱旧的形态时所发生的变化,它是一种包含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整体进程”。这个进程不完全是自发的,而且是人为的,是有目标有计划的促使社会变迁的进程。“教育观念”指人们对教育的心态、价值、思想的观念体系。“教育观念现代化”可直观的理解为:有目标有计划地促使人们的教育心态、价值、思想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变化,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及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它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第一,教育观念现代化具有人为性。这并不是说人们能随心所欲地确定某种教育观并促使教育观的如此变化。而是说这个变化过程的目标及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选择和计划的,是选择和计划的结果。这基于教育观念变化的规律性及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第二,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及社会现代化中的一部分。教育观念现代化一方面受教育现代化中其它方面,如:教育物质及制度层面现代化,内容及手段层面现代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是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再且,教育观念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中的主要内容又是其前提、基础。在最终意义上,教育观念要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及社会现代化。第三,教育观念现代化最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构建现代的教育观念,对传统的、外来的及新生的教育观念进行价值判断,并将其整合为现代教育观念体系。促使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发展的过程,这是现代的教育观念的操作过程。即既对传统的、外来的、新生的教育观念进行批判、继承、改造、转换,又促使现代的教育观念在实际教育实践中逐渐居支配地位。这两个方面虽密切相关,但仍可以相对地区分。

二、现代的教育观念的基本特征

(一)理性化特征

所谓理性化特征是指现代的教育观主要是人类的科学理性精神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的结果。传统的教育观主要以经验、信仰、非理性或不成熟理性为精神基础。教育发展史表明据此建立的教育观的知识基础是不严密不稳固的,而以此获得的教育知识指导教育实践是低效、高浪费的。这与现代化发展追求精确、高效、合理、秩序化的大趋向不一致。因而现代的教育观必然有新的精神基础,即科学的理性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是人与文化长期相互作用的可贵的产物;也是近现代科学发展在人性中最珍贵的作用成果。它追求精确、清晰,由此能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合理的目标和合理的行为方式。在人性内部结构中,科学理性精神能激发推动和规范人性的其它方面,如情感意志,从而丰富人性本身。当然科学的理性化特征并不是说科学理性精神是现代化的教育观的唯一的精神基础,而是说它是其中最重要的。人性中的其它方面也是现代的教育观的不可缺少的精神基础。再且,科学理性精神在构建现代的教育观与人性中其它方面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说其它方面如经验、非理性要受理性精神的规范。科学的理性化特征要求现代的教育观逐步消除传统教育观的模糊性、经验性,逐步追求合理、明确、实用、高效的教育观。现代教育的科学化发展及现代教育应用理论的发展便是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

(二)独立性特征

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例2

教育国际化:概念的厘清

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在学术界和教育实践领域有很多不同的认识。我们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并实施具有国际互认标准,并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人为目标的教育实践过程。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从教育背景角度看,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与实践趋势;二是从教育实践角度看,教育国际化是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实践;三是从教育目标角度看,教育国际化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及国际理解能力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教育国际化是相对于教育本土化的教育实践范畴,主要体现为两个基本实践范畴:一是教育的过程范畴,它回答的是怎么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形成了以国际化标准办教育的教育实践过程;二是教育的目标范畴,它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形成了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及国际理解能力的人为目标的教育。

基于这两个基本实践范畴,学校在具体的教育国际化实践中,表现为不同的教育国际化实践途径、方法和策略,主要表现为:开展国际学校间师生互访交流活动;建立国际间友好学校关系,开展长期教育交流活动;聘请外籍教师参与学校教学;引进或借鉴国外学校课程,丰富和优化本土课程;开设国际游学课程;建立国际间学校合作办学关系;招收国(境)外学生;参与开展国际教育组织的教育或研究项目;加入国际教育组织或机构成为其成员;参加国际教育组织的教育评价;借鉴国(境)外学校管理方式,实施学校组织变革等教育行为;输出本国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等。在教育国际化育人目标方面,主要表现为: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人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为实现学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了相关课程,开展了相关活动。

教育国际化不是去本土化。教育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是国家的组成部分。教育国际化是在坚持教育本土化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本土化教育。教育国际化是相对的,其脱离不了本土化教育的影子。因为教育是文化的载体之一,诞生于文化之中,因此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深刻影响着本民族和国家的教育,教育也始终遗传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表现出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属性。教育国际化实质上是对那些诞生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优秀的本土教育进行提炼凝聚,形成国际互认的教育理念、运行标准和育人目标,并进行跨国传播和实践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国际化是教育本土化高级阶段的表现,没有本土化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就没有教育国际化的逻辑起点和基础;同时教育国际化也促进本土教育的发展,使其成为优秀的本土教育,并进而进入教育国际化输出行列。教育国际化也是国家教育政策开放性的体现,没有国家开放的教育政策,教育国际化也无法实现。

教育国际化不等于国际教育。国际教育是教育国际化内容之一,往往是指以招收国际学生,为跨国流动人员子女服务的教育形式。国际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特征表现较为丰富的教育实践,往往是教育国际化实践学习和效仿的模式之一。

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国际化教育实践,是在政府的政策支持背景下发展的,体现了基础教育国际化服务的特征。从1956年接收外交部子弟学生入学,到1973年开始接收驻华使馆外交官子女入学,芳草地小学迈出了从本土教育向国际教育的发展步伐。近些年来,由于学校中兼有国际学生和本土学生,因此国际化的教育融合在这所学校体现的尤为明显。学校管理者敏锐地把握学校优势,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完善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逐步形成了教育国际化的学校发展战略,并通过这种战略实现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使学校成为一所有影响的品牌学校。

教育国际化: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史。一百年前,中国现代教育起源于对国外现代教育的学习和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基础,现代学校与班级授课制逐步成为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新中国以来,从改造旧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开始,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国的现代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成为时代特征。回顾中国现代教育的百年发展,几乎每一个阶段都具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现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理念的国际化融合与发展,促进了教育实践的国际化借鉴与提升,现代教育是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实践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教育国际化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成为促成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教育现代化最早也是邓小平在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的内容之一,是现代化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实践。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一是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是实现教育自身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是目标范畴,是国家现代化人才观的发展和体现,其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是国家现代化的需要。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流动人才也大量来到中国,他们的子女自然需要在中国接受具有后国际化标准的教育服务。这些都是教育为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范畴。与此同时,教育自身发展的现代化则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过程范畴,主要包括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教育过程和生产力的现代化,以及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的这些纬度都要参考国际教育发展的水平进行本土化的参照和融合,从而形成本土化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和教育生产力及教育过程体系,这个过程体现了教育国际化特征。

芳草地国际学校的教育发展过程正体现了借鉴国际学校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以国际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学校发展战略,实现“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的现代化国际学校育人目标。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完善“芳草地国际化课程体系”,建立“芳草地教育集团运行标准”,实现学校的现代化发展和国际化模式。现代化管理和国际化标准成为“芳草教育”得以腾飞的动力源泉。

教育国际化:品牌学校的价值追求

当今世界,一所优秀的学校不仅应立足本土,还应能走向世界,实现跨国交流;一所优秀学校的毕业生,不仅能适应本土文化,还应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交往和国际理解能力。这就是品牌学校价值追求的一个部分。

所谓品牌学校,是指那些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目标及效果方面产生一定影响,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并得到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优秀学校。这些学校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理念和办学模式,产生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伴随国家教育开放程度的提高,品牌学校会寻求与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并逐步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人作为育人目标的一部分,实现学校国际化的价值追求。品牌学校的这种追求是学校变革的需求,也是学校不断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和教育影响力的内在动力要求。

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例3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1-0014-04

收稿日期:2013-11-14

作者简介:陈智行(1969- ),男,江西永新人,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教授,科研处副处长,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发,把教育放在社会建设的首位,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那么,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明确这些问题,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实现加快发展的基础。

一、相关基本概念的分析

要分析“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必须先剖析“现代”、“教育”、“职业教育”等基本概念的含义。

(一)“现代”及“现代性”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现代”的解释为:现在这个时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1919年“五四”运动到现在这个时期。这将“现代”看作一个时间概念,解释的是“现代”的本义。时至今日,“现代”的含义除其本义之外,还明显含有扬弃“前现代”而成的“先进”之义,如“现代农业”等词语中的“现代”就既含“现时代”之义,更含“先进”之义。含有“先进”意义的现代事物必有其相应的特征,这些特征就是现代事物的现代性。事物的现代性外显于人们的行为方式及其发展状态,内隐于决定人们行为方式的价值取向等思维方式。现代事物的现代性,表现为影响事物发展的人的思想及其行为的先进性,以及在此行为作用下事物发展状态的先进性。当然,事物的现代性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事物的现代性是绝对的,是指现代事物必定包含“现代性”的一般特征;事物的现代性是相对的,是指事物的现代性从纵向上看处于动态之中。

(二)“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含义

今日之“教育”包含多种含义[1][2],本文认为教育包括以下两种基本含义,即作为“活动”形态的教育和作为“制度”形态的教育。因教育现象和人类认识的复杂性,教育学界对教育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有从广义、狭义等不同层面来定义的,有从社会、个体等不同角度来定义的。不少学者将“教育”定义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实践活动”[3],这是一个综合社会和个体两个角度的定义。纵观文献中“教育”的定义,主要反映的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双方开展的“活动”形态的教育,即微观层面的教育。今日之“教育”不仅包括“活动”形态的教育,还包括“制度”形态的教育。“制度”形态的教育是宏观层面的教育,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4]。“制度”形态的教育从其工作上看是一种“同教育相关的工作”[5],属于教育的管理层面,具体表现为教育目的、政策、学制、规模、结构、体系、布局的确立和调整等。教育培养人的任务正是通过微观层面的教育活动和宏观层面的教育管理共同完成的。

多年来,国际上对职业教育的含义一直争执不休,就连对这一类型教育的称谓都难以统一,先后出现过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等多种提法。现在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大职教观,这里所使用的“职业教育”这一称谓,其真正含义是“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6],其是指职前、职后为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各级各类职业和技术教育以及普通教育中职业教育的总称。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

现代职业教育是存在于现时代的具有现代性的职业教育,其现代性表现在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状态等方面,反映在职业教育的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现代职业教育应是基于现代社会背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引下,在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行为方式和效果上胜于前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型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也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十提出的现代职业教育,应是既具有当前世界职业教育“现代性”的共性特征,又体现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阶段的个性特征。具体来说,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体现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的先进性、教育行为的适切性和行为效果的良好性。

(一)理念的先进性

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首先体现为理念的现代性。当前教育领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性尤其应体现在理念内容的以人为本性、面向社会性、可持续发展性等三个方面。现代是一个含有“先进”之义的相对概念,如果与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相比,前现代职业教育以人为本、面向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未树立或未真正树立的话,那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就是以人为本、面向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真正树立。

1.以人为本性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性首先体现为以人为本。其一,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乃至现代社会的共同要求。如果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忽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就难以呈现出世界性的“现代”气息。其二,以人为本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尤其是十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些做法和提法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如果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忽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就难以呈现出国家性的“现代”气息。其三,以人为本是扬弃当前我国前现代教育理念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还存在教育(工作)者人本理念不清晰、不稳定、不真实的状况,还存在一些工具主义的前现代教育理念,如果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忽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就难以呈现出职业教育发展阶段性的“现代”气息。其四,以人为本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它的树立与否、清晰程度、真假状况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主体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等其他理念的树立与变化。

2.面向社会性

职业教育面向社会,是指职业教育发展要紧密服务社会、依靠社会。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性要体现为面向社会性。其一,面向社会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突出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还要通过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社会的联系比普通教育更紧密,尤其是现代社会新产业、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为现代社会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与社会深度融合,使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层次、结构等方面更好地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得到来自于社会和产业方面的支持。其二,面向社会也是扬弃我国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向社会的理念还未广泛树立。如果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忽视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理念,就会导致职业教育仍然停留在与社会、产业关系不够融洽的传统阶段,也就难以呈现出职业教育发展阶段性的“现代”气息。其三,面向社会的理念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理念,影响着教育开放化、教育多样化、教育终身化等其他理念的树立与变化。

3.可持续发展性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性还要体现为可持续发展性。其一,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功能持续发挥的内在要求。我国职业教育要实现持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健康发展。其二,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是扬弃当前我国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现实要求。近十多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应清醒看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偏重规模扩张、忽视质量提升,校际之间同质发展、恶性竞争,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不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不畅等不利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如果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忽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会导致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停留在不够科学的传统阶段,同样也难以呈现出职业教育发展阶段性的“现代”气息。其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样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理念,它的树立与否影响着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等其他理念的树立与变化。

(二)行为的适切性

职业教育的现代性,不仅应体现在职业教育的理念上,更应体现于现念指引下的教育行为上。因为理念的现代性还只是潜在的现代性,只有现代性的行动才能将事物潜在的现代性转化成现实的现代性。根据前文分析,现代职业教育行为的现代性应体现为:现代职业教育行为在微观教育和宏观教育两个层面都比前现代职业教育更具科学性。

从微观层面来看,更具科学性的行为体现在教育者运用教育影响学习者,促成学习者职业化和职业个性化的教育活动中。由此可知,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不主要体现在现时代学习者的广泛性、复杂性(学习者的身份、年龄、素质、需求不一)上,也不直接体现在教育者理念的先进性、师德的高尚性、业务的精湛性(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驾驭现代教育手段能力)上,而是集中体现在教育者更加科学地运用教育影响学习者的教育行为上。具体来说,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教育者能够始终选择适切于相应层次学习者的先进内容上,能够灵活运用适切于具体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各种教育方式方法和包括现代教育手段在内的各种教育手段上。其行为的科学性取决于行为的适切性,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在微观层面充分体现在教育行为对学习者需求、发展的更加适切性上。

从宏观层面来看,更具科学性的行为体现在职业教育的管理活动中。职业教育管理行为的科学性不主要体现在促成教育规模的扩张和教育体系的完整上,而是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工作者更加科学地确立或调整职业教育的制度、政策、规模、体系、结构等行为上。具体来说,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体现在职业教育工作者确立的职业教育制度、政策、规模、体系、结构等方面更加适切于经济社会的需求、发展和水平上,更加适切于职业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上,更加适切于人的需求和发展上。其行为的科学性也取决于行为的适切性,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在宏观层面充分体现在管理行为对经济社会、职业教育和人的需求、发展的更加适切上。

(三)效果的良好性

职业教育的现代性还应体现在职业教育的效果上,没有效果的现代性,是不完整的现代性。职业教育效果的现代性体现在教育行为效果的良好性上。职业教育效果的良好性表现为通过实施适切性教育行为更好的实现职业教育理念,即人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人的发展得到更好的实现;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社会因此得到更好的发展;职业教育自身更加健康,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1.人民满意性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我国教育又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在效果上理应表现为人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人的发展得到更好的实现,人民对职业教育的满意程度得到提高。人民对职业教育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接受职业教育的近期价值(即教育及其质量对学习者当前需求的满足情况)和长远价值(即教育及其质量对学习者将来发展的满足情况)的高低,取决于接受职业教育的便利程度(即教育对象的全民性、过程的公平性、选择的多样性等情况)。具体来说,更高质量、更易获得、给人以更强发展潜力的职业教育是能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的职业教育,是人民更加满意的职业教育。因此,同前现代职业教育相比,更高质量、更易获得、给人以更强发展潜力,是职业教育效果现代性在人民满意方面的具体体现。

2.社会满足性

面向社会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理念,我国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形势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在效果上理应表现为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满足程度取决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数量和结构状况。人才培养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进而能满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是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因此,同前现代职业教育相比,人才培养质量更高、数量更充足、结构更合理是职业教育效果现代性在社会满足方面的具体体现。

3.教育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样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理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并为其持续输送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在效果上还应表现为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不仅取决于自身教育质量、适应社会需求上,还取决于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衔接性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性。注重质量、适应需求、内部协调的职业教育是健康的职业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因此,同前现代职业教育相比,更注重质量、更适应需求、内部更协调是职业教育自身建设效果现代性的具体体现。

总体来看,现代职业教育现代性的实质是教育的适切性和可持续性,因为这两个方面反映了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性,涵盖了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发展需要,又兼顾了职业教育的当前与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3][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4.94.

[2]金一鸣.教育原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8-9.

[5]陈桂生.略论“教育”概念演变的轨迹[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l):87-91.

[6]和震.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65-67.

Analysis on the Modernity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Zhi-hang

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例4

笔者从事中师“电化教育基础”课教学多年,但看了近期《中国电化教育》及相关电教书籍对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相关论述后,却被有关三个概念关系的论述搞昏了头脑:李康在他的《试论教育技术及其研究对象》一文中认为[1],教育技术是最大的概念,电化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是它的下位概念,而现代教育技术又是电化教育的下位概念。另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化教育学》一书将电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概括为[2]: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作者强调: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不是相加的关系,而是相乘的关系。而李龙在他的《论我国教育技术的定位》一文[3],又提出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虽然有不同之处,但完全兼容,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不再是两样皮的观点。另有《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一文[4],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即“电化教育今天已演变为教育技术”。上述三个概念到底应怎样定位?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笔者认为这是个重大理论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同仁指教。

二、观点产生分歧的原因

笔者认为,之所以产生上述两种分歧观点,关键在于对三个概念的定位。第一种观点,把电化教育看成教育技术的下位概念,是把教育技术定位在美国AECT1994定义上,而把电化教育定位在必须采用现代教育媒体才算电化教育这个基本条件上。认为教育技术探讨的是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获得教育、教学的整体优化。而电化教育探讨的只是与电教资源交织在一起的教学资源的各种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尽管两者的目的都是要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达到教育最优化,但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不同。把现代教育技术看作电化教育的下位概念,是因为狭义地定义了现代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概念。认为现代教育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而把常规电教媒体排除在外;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涉及的资源主要指与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等相联系的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只是现代教育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第二种观点,把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定位为同一概念,一是因为把系统的教育技术概念,人为地分为实践和理论实践研究两个领域,从而狭义地定义了教育技术概念(1998定义);二是把我国电化教育研究的领域和范围进行扩大。

三、对三个概念的定位及相互关系的看法

1.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概念最初产生于美国,随着美国教育的发展,这个概念也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现在应该说统一在了AECT1994定义上,即“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有人认为这个定义不符合我国国情,应该按照我国国情重新定义,从而得出1998新定义。笔者不敢苟同,但赞成梅家驹在他的《教育技术的定位与错位》(《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教育技术的定位在技术,具体地说就是对有关促进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几个环节。对技术方面的术语表述不应该强调国情的差别,重在对本质的理解。所以,笔者认为我国的教育技术概念应该统一在AECT1994定义上。

2.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早,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个概念也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当今在对定义的论述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已形成了共识。梁育腾主编的《电化教育基础》将其论述为: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活动,以求实现教育最优化,叫电化教育。这个定义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必须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二是必须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三是必须有科学教育理论指导,四是电化教育的目标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

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例5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其素质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尚处于“试点”阶段,这不仅仅有一个实践滞后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理论先导有待加强的问题。也就是说,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问题也需要作进一步探索。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涵义出发,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就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求教于众方家。

一、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及其探讨

(一)素质的涵义

要明确素质教育的涵义,首先要对“素质”概念有一基本的了解。

1.素质的涵义有狭义、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素质概念,指的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认为,素质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中义素质概念,是指“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亦即“发展潜力”或“发展潜能”。

广义素质概念,也就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则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亦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广义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2.素质教育范畴的素质涵义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的素质概念,素质教育也就是提高主体整个素质的教育。概括地讲,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通过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培养来养成并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素质的涵义有所不同,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1.素质教育涵义的表述

关于“素质教育”涵义,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涵义作了新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意见》和《决定》的表述可以归纳出,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素质教育的特征

通过分析素质教育的特性,可以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的概念。

(1)主体性。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它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也是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中的应有内涵——人的发展既是全面的,又是主动的,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3)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并重,要求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4)发展性。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

(5)创造性。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三)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

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目前理论界尚未对它作出定义和界说。这里结合素质教育的涵义和远程教育的特征,提出个人的认识和见解。

1.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定位

远程教育是否有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在理论界和远程教育工作者中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远程教育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一种,它必然与其它教育一样,也要实施素质教育。从“远程教育”词义来看,它是一个偏正词组,由两个词义框架组成,但其中心词仍是“教育”。远程教育固然有其个性的一面,但它仍然具有教育共性的一面,一样需要按照教育规律的普遍要求,加强和实施素质教育。

2.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特性

远程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与远程教育的特征相结合,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其特性主要有:

(1)开放性。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特征,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对象、教育资源、教育时空、教学过程和学习形式的开放。

(2)终身性。远程教育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体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

(3)个体性。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个别化自主学习,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

3.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

“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概念,而不是“现代远程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简单叠加;同时,它又是一个特定概念,它的涵义既由它的构成要素所承载,更由它所产生的特定语义所决定。把握它的涵义时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将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的涵义简单移植,二是语义泛化,失去了其特殊规定性。

考察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首先,应基于高等教育来理解。目前,中国远程教育的主体是高等专科和本科教育,因而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核心应是专业素质;其次,基于成人在职的特点,其素质教育必须适应成年人和在职学习的特点,符合在职成人发展素质的要求;第三,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其素质教育必须体现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学生和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中心,突出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所谓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指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对接受远程高等教育的在职成人学生所进行的以其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综合为基础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的,以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理念和思想。在这一界定中,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把素质教育视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面向未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想,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某项或几项教育措施。

(四)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偏差与误区

由于理论与实践的欠缺与滞后,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或误区。在论述了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什么”之后,为了更好地矫正偏差,澄清认识,从而对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有一个较明晰的认识,不妨打破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变一个角度,即从远程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什么”、“不等于(≠)什么”来辨析素质教育的涵义,矫正偏差与误区。

1.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德育

2.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文体活动

3.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课外教育活动

4.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非考试教育

5.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选修课

6.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模式或措施

二、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

远程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出发,按照现代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规律,结合远程教育的实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例6

一、师范生教师教育

随着国家对于师范生教师教育的重视,各个高等学校也加大了对师范生教师教育的的投入。一个国家,重要的竞争资本之一便是人才,培养合格优秀的社会人才,是教师根本任务,而师范生教师教育的好坏决定了师范生整体素质的好坏。

(一)师范生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时代,是信息时代,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当然教育行业也不例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多媒体知识,在整个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率。师范生教育的课程中,至少安排一门育教育技术课,以保证师范生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地使用。

相对于旧式的师范生教育,多媒体应用不再仅仅是计算机学生的专利,数学、语文、外语等等专业的师范生教育的过程中,多媒体的教学技术都应用其中,并且也传授了师范生这种现代的教育技术。纵观改革开放二十年,师范生教师教育地位的上升,有目共睹。我们不是在简单的去敷衍教育,而是以实践向大家证明,在一个教育技术时代里,我们所培养的是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学习的教师教育模式。

(二)师范生教师教育的实践

在师范生教师教育里,他们经过今年的课堂教育,会基本掌握关于教育的基本基础知识、基本教育技能、及了解一些关于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的课堂知识必须加以实践经验,才可以真正地灵活地运用,才能知晓教育其中的奥秘,所以师范生教师教育的实习课时必不可少的。

将师范生教育的实践课程安排在临毕业时,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给师范生磨练的机会;二是将刚学习完的课本知识,与教育实践结合,更容易体会书本知识。在高等师范生教育中,师范生基本已经掌握了初高中的课本知识,所以我们会计量安排他们在初高中实习。这样在实习的过程中,会接触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实践中总结教育经验,给以后的教育之路打好基础。

(三)师范生教育理念

王冀生教授对“教育理念”有这样的定义:“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当然,“教育理念并不就是教育现实,实现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王冀生教授将教育理念与教育理想联系在一起,并且将其视为一种“远见卓识”,及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本质和时代特征的反映。

笔者认为,“理念”就是一种“思想”,不是一种简单客观的思想,而是一种更加人性化,融入自己主观思想的看法。教育理念就是在总结教育本身的性质、特点、规律的基础上,加上师范生自己的教育经验而形成的观点。

教育理念必定影响着教育的实践。所以理念的形成,发展对于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

二、师范生多样性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以人为本

学生的第一身份是人,首先应该是以对待人的态度,去对待,其次是以他们学生的身份去对待。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便是人格尊严,我们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会与学生产生一些矛盾,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他们要学习的榜样,在不损害自己尊严的情况下,也应该用客观的态度去审视产生的矛盾。

在教育师范生的时候,师范生的职业道德也是我们重点。一位老师自身的品质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而我们老师的职业道德也会影响学生的品格。

(二)教师教育因人而异

这里的因人而异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同老师的教育方式,二是对个别学生的教育的不同。

老师的性格和教学技术都会影响着教学效率,老师们有的性格内敛、严谨治学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尊重;而平易近人的老师定会得到学生们的爱戴。有些老师的脾气是有些急,但是一心为学生着想,就像是父母的教育一般,一定也会最终被学生理解。每一位老师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利的,他们会有更大的空间去接触不同的思想,更开阔自己的视野。

教师的教育方式,是适应大多数学生的,但是对于个别的学生,也是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个别的同学,必须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工作中,既要适应大部分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要照顾小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也会有很大的教学压力。教师在教育个别学生的时候需要一定的耐心。

有时,我们在师范生教育工作上,也会尽量为他们量身定做,给他们空间,让他们找到自己性格和教书育人的结合点,这样,教师的工作便是师范生最喜欢做的工作。

(三)教师教育的创新型

面对师范生在课堂上,他们是学生的身份,而在即将步入社会的他们,是教师的身份,在师范生教育的过程中,师范生教育的教育者,要传授给他们教育的知识和经验,以教师的身份传授,以同行的身份交流,这样师范生才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课堂身份与行业身份,在步入社会时,快速的进入职业角色。

(四)教师教育的开放性

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都需要开放的交流,这样老师和学生就不会只是停留在便面的应试而学,而是真正的去寻真知。开放的交流,能为老师和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了思想,使我们看人看事又多了一个角度。有时候,教师所教的不是一定要课本上的东西,课外上的,社会上经历过的都可以与学生交流,增加学生对整个人类体系的了解。所以,老师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家人,教师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上是导师。

作为一名老师,对学生要怀有一份责任感,不一定要无微不至,但一定要体贴温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守好自己肩上的责任。

三、师范生多样的教育理念

多样性的教育理念对于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的影响是不同的,比如创造性的教育理念,它鼓励教育对象抛开基本模式的束缚,展开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的教育理念,针对教育对象的优缺点,全面的去理解教育对象,发扬长处;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的视野更加广阔,与国际上的教育交流沟通,学习融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育者站在教育对象的位置上看待问题,培养教育对象的精神文化;生态和谐的理念,较之于原来单一的书本,是课堂学习关注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环境,关注人类的生存等。每一种科学教育理念的形成,对于教育来说,都带来了很多有益的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师范生的教育应该在教育本省规律的基础上,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多种教育理念结合,给教育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例7

19世纪末,一批办大学的士子们敏锐地注意到大学理念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很快从大学发展上的“中体西用”转为“西体西用”,中国近代大学理念初步与世界接轨,并于民国基本完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近代化,即大学自治、学术自由被广泛地承认为大学发展中所应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2]产生于时代巨变风云中的中国大学从一开始就自觉承担起了传播和创造知识的责任,而且,增添了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复兴的理念。[3]孙中山在中山大学所倡导的新大学理念是我国近代大学理念的杰出代表,其核心内容一是传统文化: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二是革命精神:革命者要立志做大事,天下为公。孙中山的新大学理念既继承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又根据革命的需要有所创新。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4]20世纪初,欧美大学理念在近代中国传播,一些具有时代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理念应运而生。蔡元培的大学理念与实践对我国近代大学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其大学理念主要包括:完全人格,诸育和谐;教育独立,大学自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昌明学术,倚重研究;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梅贻琦的大学理念:知类通达,通重于专;端赖大师,教授治校;兼涵并容,学术自由。[5]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可谓中国高等教育理念近代化的三座里程碑。[6]应该指出的是,中国早期大学理念的近代化对外来影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和不加选择的,而是有所选择、有所改造、有所创新以至有所前进的。例如蔡元培推崇德国的学术研究,但同时认为“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常明确地表达了思改图进、融中西文化之长的思想。[7]又如梅贻琦认为,近代大学教育的宗旨,归根到底仍应是儒家《大学》所说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及张伯苓力行“士货化”于南大,这些理念和精神都是在中华文化根基上形成发展的。[8]

建国以后,中国高等教育“独尊苏式”,强调大学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为建立民族的科学工作者的大众的新文化服务。十年,大学理念遭毁灭性破坏。改革开放以后,重塑大学理念,恢复大学传统成为大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传统与时代的融合与冲突,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多元文化的冲突对于中国大学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有益的。[9]

二、对中国当代大学理念的几点思考

1.确立中国当代大学理念的意义

大学理念内涵的丰富性使大学理念蕴涵了大学的办学方向、目标确立、运营策略、社会责任以及人们对理想大学模式的系统构思。故没有大学理念引导的实践是一种“盲”。从理念切入,可以更好地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和规律,而且能更好地理解高等教育规律如何制约和支持人们以高等教育的认识与追求。[10]

大学理念作为一个上位性、综合性的高等教育哲学概念,不仅反映高等教育的本质,而且涉及时代、社会、个体诸方面的因素。所以大学理念不是游离于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中心任务之外的。面临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从高等教育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使命的角度出发,高等教育理念也必须有一个新的突破。如何通过文化的传承、选择和创新确立当代的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理念意义深远。[11]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世界范围内名次的排位,更应是大学理念的吸收和树立。[12]纳入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同时确立个性化的中国当代大学理念是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和先导。[13]

2.大学理念的传承、选择与创新

文化的积淀和认同是大学理念生成与发展的线索和依据。积淀是前提和基础,认同是后人对积淀的再选择。无积淀则理念无从产生,没有认同则此理念失去传承的机会。20世纪初中国大学理念其源头正在于中国丰厚的文化积淀中。是以中国固有文化中的“士志于道” “明道济世”为根本,吸纳包括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大学理念在内的人类多种文化的共同体。[14]所以,不论是欧美的大学理念,还是我国历代倡导、探索的大学理念,都是一种文化的沉淀,经受了历史的锤炼,实践证明它的基本内涵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大学的办学规律和当时的时代精神,是我们今天仍然应当珍视和继承的。[15]传统是满足人类永恒需要的生存力量,保守是维系这种生存力量不断生长的理念行为方式。在高等教育领域,保守传统是正常的、合理的、必要的规律。确立当代的大学理念首先是人类文化传统的传承。[16]

20世纪以来,文化的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和不同集团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大量增加,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多元文化间如何更好地相处相融。大学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其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担负着继承、传播、选择和创造文化的责任。[17]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理念既要解决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促进不同文化的形成,又要处理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确立当代中国大学理念必须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18]

大学是时代的一种表征,但这并不表明大学必须围绕于门外的社会风尚转,大学不能离开其固有的本真的文化的追求。社会变化的越快,大学这里变化相对较少,思想观念相对独立的领地就越有价值。大学与围墙之外的世界是互动的,但又要保持距离,这正是大学文化选择的使命所在。大学理念必须以其先进文化的高势能同化社会。[19]

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创造了奇迹,其主要原因正在于通过正确的文化选择,创造了一种以中国文化为本位,融合中西教育思想的教育范式。[20]

学术是大学生命的根基。不同的思想在此激烈碰撞,永不停顿地探索和追求真理,因此,大学是新知识的源泉,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地方。[21]学术自由正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所在。[22] 大学作为发现真理,传播真理的场所,需要批判的精神和质疑的勇气,需要摆脱现实束缚的精神。[23]创新的大学理念和学术自由正是一对密切相关的理念范畴。[24]

世界大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在吸纳整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理念,是大学变革前进的动力,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25]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使文化创新大于文化传承。在文化“认同”与“适应”的矛盾运动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是创新的根本。[26] 通过对教育文化与经济文化的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整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整合,进行了富有创新意义的探索,形成独具个性特色的大学理念和精神,是探索当代中国大学理念的重要课题。[27]

3.道德、真理与功利

以大学探索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为基础,大学理念可分为三类:以知识论为基础、以政治论为基础和以道德论为基础的大学理念。

以知识论为基础的大学理念即是强调大学“为学术而学术”。[28]尽管大学理念无时不处在变革演化之中,但存在着亘古不变的独特内涵与个性。西方古典大学理念中最重要的理念即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仍应是当代大学理念的核心之一。[29]

以政治论为基础的大学理念要求大学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即强调知识的实用和功利。[30]20世纪以来,大学成为社会的服务站,大学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但追求“有用”的功利主义与工具主义将不利于大学创造性的发挥;追求不受约束和干扰的大学理念可能有脱离实际的危险,而人类的重大发现常常是在对那些“无用”知识的探寻中获得的。当代大学理念在现实与理想、有用与无用之间找到合适的定位将对大学的良性发展有深远的意义。[31]

以道德论为基础的大学理念要求作为文明传承的机构与载体的大学除探索知识外,还要探索并完善道德;除为社会服务外,不应在社会中倡导并践行道德。在西方大学理念的冲击下,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当代大学有必要捍卫本土文化的大学理念。纯粹的认识论理念占主导,大学会越来越贫血;政治论占主导则大学可能变为社会的附庸;道德论理念的价值就在于可以制衡认识论和政治论理念的偏激行为。当代中国大学理念应使道德、真理、功利三者统一起来,实现大学的和谐发展。[32]

4.渐进式发展

大学的进化很像有机体的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小改革来完成的。大规模的突变往往会导致毁灭。高深学问的研究不适合在激烈变动的情况下进行,因为高深学问之中的不同观点并没有非此即彼的截然对立,并没有必须一方克服另一方的对立,而是不同理论之间此消彼长,融合成新理论的发展过程。渐进发展是发展的常态,体现着事物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代价最低的发展。[33]

大学的力量在于稳定。大学必须坚持理念,保持自己的文化品格。大学也是社会中最为民主的机构。这些都决定了其变革方式是渐进的和累积的。[34]

国际上一流大学办学理念之形成与发展无不显示出恒定而又动态的渐进式发展特征。恒定的,是指它在本质特征方面保持稳定,具体是指它的精神、性质和气质。动态的,是指它在外延方面保持开放的形态,随时接受各种变化因素的冲刷洗礼,因为时代和社会在不停的变化、它们对大学的要求也在不停的变化。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始终能够在动态中保持恒定的基本特征,在恒定中维持发展的强劲势头。可以阐述为“变中含不变,不变中有变”。[35]在今天躁动的世界中,在高等教育激烈变革的环境中,渐进式发展的大学理念需要大学维护自己的保守性文化品格。[36]

三、结论

对于“大学理念”的探讨,目前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今天对高等教育理念的探索更是探索者强烈的使命感使然。大学理念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当人们审视现代大学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甚至危机时,发现其主要根源之一在于理念的缺失和危机。[37]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和确立中国当代大学理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理念的转变和创新将意味着人们以新的眼光审视和认识大学教育,以新的范型重新构建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改革与进步必须以理念的突破为先导。[38]

参考文献:

[1][4][8][9][15]王冀生.中国大学理念研究 [J].高教探索,2002(4):75-79.

[2][6]王建华.中国高等教育理念近代化初探 [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2001(1): 17-21.

[3]马丁,刘乐明.当代中国大学校训凸显的大学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0-26.

[5]韩延明.蔡元培、梅贻琦之大学理念探要[J].高等教育研究,2001(5):90-93.

[7][37]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14,1-2.

[10][38]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 [J].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3(10):3-9.

[11]廖明岚.知识观的演变与高等教育理念 [J].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3(8):9-14.

[12]高晓清,古新.论高等教育的文化本质 [J].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2(6):23-26.

[13]余桂红,贾永堂.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理念的审视――赫钦斯教育思想的历史再现 [J].复旦教育论坛,2003(4):27-30.

[14]储朝晖.论当代大学精神 [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6):33-37.

[16]刘创.在传统与保守中获取自由--论大学传统与保守的文化品格及当下意义 [J].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4(6):25-30.

[17]卢晓中.9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 [J].高等教育研究,2000(5):103-106.

[18][20] 封海清.论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 [J].高等教育研究,2005(1):85-90.

[19] 凡奇.论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特殊性 [J].高等教育研究,2003(6):18-21.

[21][23]彦华,史芸.试析现代大学理念 [J].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4(12):10-13.

[22] 耿有权.一流大学办学理念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J].现代大学教育,2004(2):5-9.

[24][25]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14.

[26] 刘能杰.二十年来我国思想文化变迁的回顾与前瞻 [J].湖湘论坛,2004(4):6-9.

[27]王冠.文化整合与教育创新―西安外事学院的办学实践和大学精神 [J].高等教育研究,2003(4):107-110.

[28][30][32]李承先,徐辉.大学校训与大学理念 [J].高等教育研究,2005(6):1-6.

[29]季诚均.关于大学理念发展的历史考察 [J].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4(12):10-15.

[31]赵婷婷.大学市场化与大学精神的传承 [J].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1(11):23-28.

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例8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社会化、职业教育产业化、职业教育终身化等四个方面。这些理念运用到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能够很好地解决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升实际教学效果。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理念在现当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现代化的含义

一般来讲,现代化可以分为广义上的现代化以及狭义上的现代化。所谓广义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由生产力的变革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推动全球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过程;与此相反,狭义现代化指的是现代化的科技以及工艺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变革,并由此推及到了经济、文化以及思想方面。

(二)教育现代化的概念以及特点

教育现代化从本质上来讲指的是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主要推动力量,并将现代教育的方方面面采用社会的最新成就来进行武装,从而确保现代教育能够适应并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通常来说,教育现代化分为三个层面:(1)教育内容以及手段的现代化;(2)教育体制以及管理模式的现代化;(3)教育理念以及方式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三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现当代文学的教育现代化

现当代文学的教育现代化指的是从基础上转变人类的受教育理念,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现代教育体制,将现当代文学的教育内容逐步的进行灌输和推广,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民众的现当代文学素养。现当代文学教育现代化可以确保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始终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确保受教育者学到的文化都是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

二、职业教育社会化理念

(一)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指的是社通过各种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社会化理论

教育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就是系统地对个体进行有关生产与生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授以行为规范,确立人生目标,培养人的社会角色。教育社会化就是要构建学习型社会。

(三)现当代文学教育社会化

教育社会化有其特定的含义。它主要包括:(1)确保社会中的个体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2)对社会人群进行现当代文学教育,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国民的文学素养;(3)确保现当代文学所教学的内容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可以在某一方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其工作、就业和生活提供一定的便利。

三、职业教育产业化理念

(一)产业与教育产业的概念界定

所谓产业指的是为一个国家创造GDP的行业。通常情况下,人们将教育产业的属性划分为私人产品属性以及准公共产品属性。和传统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私人产品属性更加明显,其发展成为一个产业也是大势所趋。(二)职业教育产业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了教育产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产业化包括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相同统一、教育的宏观统一性和微观多样性相结合、合理分担教育成本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相结合三个基本原则。

(三)现当代文学的教育产业化

总结起来,现当代文学教育产业化有三种思路:(1)实现多主体办学,为现当代文学的传播拓宽渠道;(2)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灵活的现当代文学教育运行机制,确保现当代文学教育机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3)实行产业化经营,为现当代文学产业化、连锁化、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职业教育终身化理念

(一)终身教育概念的界定

所谓终身教育指的是人类个体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现在人们通常把终身教育的特征总结成:(1)面向全体社会民众;(2)将所有的具备教育职能的机构组合起来;(3)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

(二)职业教育终身化

职业教育终身化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一生中都要接受职业教育。它包括四个原则:即职业教育“终身”原则、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原则、正规教育组织和非正规教育组织相结合原则、人人受教育与人人办教育相结合原则。

(三)现当代文学的教育终身化

教育终身化是近几年全球都非常推崇的一种教育理念,该理念与我国的“活到老,学到老”这一概念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现当代文学的教育终身化可以极大地提升民众的文学综合素养。综上所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应用到现当代文学课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向着专业化、科学化以及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现当代文学的教育现代化、社会化、产业化以及终身化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国民的综合文学素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艳丽,王岚.基于MOOC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26).

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例9

一、科学理念

科学,一般是指对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抽象认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科学理念可以理解为: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在联系,遵循小学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科学理念的具体内涵。

1.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科学化。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进行语文课程相关内容教学的过程,这个定义首先就凸显了教师的作用,如果教学过程缺乏教师的参与,那么这种过程就不能叫做教育。所以,教育首先必须强调教师的作用,而教师参与教学过程又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如果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指导,那么教师就很难开展科学的教学,教学的效果就很难称得上成功。因此,从另一方面来说,要推进科学的小学语文教育必须具有一支在科学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师队伍,只有努力培养教师的科学的语文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科学的语文教学水平,那么小学语文教育才可能进一步实现教学的科学化。

2.小学语文教育手段的科学化。教育手段一般是指教学过程中借助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实际上就是教学工具的科学化,一般是指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施、图书馆的科学化。教育的科学化不仅仅是指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与观念的科学化,更离不开科学化的教育手段。教师传递知识一般都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和设施,教学手段和设施的现代化、科学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提倡小学语文教育的科学化,那么小学语文教育手段和设施就得同时实现科学化,比如利用科学的样板书、多媒体设施等等。

二、民主理念

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例10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37-03

在社会文化教育不断变化发展的历程中,文化教育始终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但是教育的共性是没有改变的,育人、促进人们思想的不断进步是教育在变革历程中的共性,也是其特殊属性,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各种应用性的人才,注重人们素质的提高。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世界文化处在一个相互交融、多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教育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不仅培养人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还注重人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这些教育内容正是教育概念的核心思想的体现。

一、教育概念的历时性

(一)早期的教育概念

在我国,“教育”这个词语最早的出现是在《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里“教育”一词的意思是“教”和“育”两个词语组合而成的。据资料显示,我国古人,经常用到“教”、“育”、“学”、“习”等与教育相关的语词,这也就是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含义追溯。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古人教育生活中,“教育”一词出现的次数并不是很多。只是到了近代社会,在西方教育的影响下,我国才根据我国古代对教育的普遍提法,来进行教育文献翻译。随后的20世纪,我国才从国外引进“教育”一词,“教育”一词才在我国广泛的使用开来。

著名的毛礼锐先生称《学记》为“教育的雏形”,《学记》深入探讨了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问题,这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是非常少见的。但也存在一定缺陷,没有清楚地表述教育的概念。在文中表述教育概念的时候,作者用了“教学”、“教”以及“学”词语。这里的“教”重点指的是老师的教学,“学”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并没有达到教育概念的高度集中与浓缩性,缺乏教育概念的外延性。

在14世纪之前,国外并没有注重教育实践活动,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践发展速度非常慢,没有人愿意深入分析教育概念,其长期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教育发展比较繁荣的时期。这时候对教育的理解与分析经常带有哲学韵味,教育并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教育概念的理解也多半倾向于德性培养,教育与道德密切相关。

(二)展期期的教育概念

文艺复兴时期,追求人性发展的思想,被鲜明地提了出来。现实中,教育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对教育的内容进行了重要改革,注重教育在社会中的实践运用,逐步提高了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制度出现变革是班级授课制的出现,将教学的方法问题突出地摆到了教育者的面前。增加接受教育的人数,普通民众也能接受到教育,为教育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许多教育家进行教育改革或著书立说,阐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夸美纽斯对教育的看法是,每个人都有学习知识的天性,但是这种天性是要通过后天学习教育开发的。洛克主张“人心是白纸”,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并使其成为习惯,使之成为绅士。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则是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其核心是回归自然。同另外的教育学者相比,赫尔巴特给出的教育定义却很不同:教育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使儿童学习文化知识,在身心上得到成长,社会道德观、价值观不断完善。除此之外,还有裴斯泰洛齐的“完整的人的发展说”和斯宾塞的“教育即为未来人的理想生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这些著名的教育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教育概念做了深刻的解析,使教育的内容不断地丰富起来,获取其核心思想运用到现代教育中,为研究现代教育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成熟期的教育概念

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奠定了现代教育科学的基础。在这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了形式完备的班级授课制,应用了几个世纪至今仍未完全失去其历史作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教育思潮不断出现在欧美等国,随着这些思潮的不断发展与融合,一场大范围的教育革新运动出现了。这一时期的人们更深层次地、广泛地理解了教育的概念,逐步延伸到教育概念的外延。教育概念的外延包括正式、非正式教育两种,其中正式教育又由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组成。20世纪初,在教育中起到重要引领作用的是世俗教育。国家统治阶级把正规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工具。杜威学者对“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做出了相应的回答:教育相当于人们的生活、相当于认得成长。其对教育做出的定义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形成了教育。这个时候的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则认为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他主张生活教育,培养有行为能力、会思考能创造的人。由此可看出,人们理解教育冲破了传统学校教育、正式的教学教育的束缚,把眼光更多地放在社会生活、个人的范围,解读什么是教育,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概念的外延。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多元化发展的教育概念。

二、现代性教育概念

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应该是同步的。社会发展到现代,现代社会应该有现代教育与之同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现代教育从传统教育中逐渐脱离出来,在整个现代社会发展变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现代教育概念地位的确立

教育是在完成两种转变的基础上确定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1. 教育从依附于宗教和政治,转变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从原始社会解体,正式学校的出现,教育开始从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但是在经过长期的社会历史的变革中,宗教和政治思想逐渐渗透到教育思想中。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逐渐开始不为政治和宗教所独占。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带来了若干经济、社会和文化知识的变动,扩大了学校的责任。它使社会需要更多的有文化的民众。20世纪初,工业化和世俗化的过程日益加速,也带来了教育上的变革。在社会教育生活的各方面都逐渐联系起来,如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逐步建立和加强了教育的独立地位。

2. 教育从过去代表阶级与等级地位,转变成为代表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地位。过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长期占有学校教育,其主要代表了皇权贵族身份地位,如我国古代的唐王朝曾广设六学、二馆,但是能够进入六学、二馆的人都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子弟,平民百姓很难进入。在欧洲也是同样,一个人的社会等级和等级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受什么样的教育;而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并不能决定他的社会地位。在过去,教育双轨制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这是欧洲的主要教育经营模式,普通群众和上层人士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上层阶级比普通群众的教育水平要好得多。20世纪初,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教育。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主要是人们知识的不断发展,科技越来越注重知识,科学技能主要依赖与知识。

(二)现代教育概念的基本特征

1.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想和理论走向实践。现代教育的成功,主要是其对现代教育目的的实践。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把这一目的放在现代教学实践中,这是以往的教育无法企及的。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不少研究者提出了教育即培养现代人,或者认为教育问题就是人的现代化的问题。《学会生存》中提及“培养完人”的观点,其目的是为社会不断培养各种实用性人才。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中,人们形成的普遍共识是21世纪社会的发展将主要依靠创新思维的人才。

2. 科学、人文精神相结合。科学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核心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是科学知识。科学教育与经验教育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其打破了传统经验常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束缚。现代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进去精神。当然,片面强调和发展自然科学的教育,而忽视人文科学的教育也是不可取的,在新的社会文化形势下,应该力图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结合起来。

3. 不断提高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理论自觉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在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自觉性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理性活动。这是超出感性范围的理论。现代教育科学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不断地升华。

4. 不断加深民主化程度。在不同的时期,教育民主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其问题也越来越复杂。第一,普及化的教育。第二,随着社会向前发展,特别是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普及教育的年限呈现延长的趋势。教育民主化的基本要求就是人人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等,逐步转变为积极地教学参与,在深度上完美的表现了教育民主化。第三,现代教育更多地注重民主、民族以及国际教育之间的联系。

5. 存在形式不断变革。不断对教育进行变革又不失其本质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特征之一。如果教育的概念固定不变,那就不能认为是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本身就是变革的产物。在文艺复兴时期,正是社会大变动和教育大变动的时期。后来,争取普及教育和实科教育,争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争取教育与生活相联系,争取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等等,都是经过或大或小的变革。所以,教育只有经过不断的变革,迎合主体的需求,教育概念才会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总之,教育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是深入解读教育的概念,从中外教育史料的变革中进行(下转36页)(上接38页)深入分析,概括现代教育的变革历程和特点,对我国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我国现代教育实践起到推动作用,为我国教育、教学工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当前对教育概念的界定都比较宽泛的现状,研究者应该考虑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度,根据实际需要,对现代教育概念做出界定,对自身的学习生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厉以贤.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