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电力工业的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2 14:56:14

电力工业的特点

电力工业的特点例1

引言

电力规划工程具有一般工程难以企及的复杂性,电力规划工程由于其电力系统的技术性与精确性特点,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又由于其涉及部门多、领域广、规模大、不确定性因素多等原因,电力规划工程又往往会产生局限性。而系统工程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具有较清晰的思路,对电力规划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能够有效降低电力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同时还能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1.系统工程的特点分析

系统工程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建设工程中所需的人财物等各方面的资源进行优化组织,对多项规划设计方案及其备选顺序进行从优选择与排列,确保工程的规划工作在既定期限内能够实现最理想、最高效、最经济的效果。科学的方法就是运用整体观念,全面统筹,使局部服从全局,细节服从整体,短期服从长期,做到物尽其用与人尽其才,避免人财物等资源不必要的浪费,科学规划工程的每一环节,完善细节,发挥整体优势,最终获得最优的规划与管理效果。系统工程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如下:

1.1系统工程的整体集合性

系统工程的全过程包括所有细节均应服从其最终的整体目标,集成工程的所有方面与细节,不断优化系统管理的方式。自始至终地贯彻“系统”这一理念,指导整个工程的建设与目标的实现。

1.2系统工程的内部相关性

由于系统工程内部细分为各项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在系统内部子系统关系以及内部各要素上,加强系统工程内部的协调管理。

1.3系统工程的动态性与等效性

系统工程的工作方法能够在系统工程的动态变化中不断进行工程的整体优化,对“不同系统工程”与“同一系统工程”的不同管理手段可以实现同样的效果。

2.系统工程的方法在电力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2.1进行综合资源规划,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综合资源规划(IRP)方法能够优化配置电力工程的资源。IRP目标的确定需要协调与其他战略规划目标之间的关系,真实地反映工程各部门与环境、电力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确定各项工程资源的具体特征与重要信息,建立起各种权衡关系。IRP方法最终能够实现电力供应与需求管理综合费用用电最低,使供电费用最低,也使客户总的支出费用最低。

2.2发挥人口预测与经济预测的宏观经济分析作用

人口预测和经济预测是宏观经济预测的两大组成部分。

(1)总量模拟与分组模拟是人口预测经常采用的两种分析方法,人口预测分析方法不仅包括了总人口和家庭户数的增长情况,而且包括了总人口和家庭户数按城乡、年龄、性别进行分组发生的变化。

(2)投入产出方法是经济预测分析的基础方法,经济预测分析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方面分析消费与投资、就业与收入等国民经济情况。经济预测结果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国民生产总值、国内收入、国内产出、各行业的重要经济指标,例如价格、就业人数、总产值、行业生产总值、投资总值、资本存量等重要经济参数。

2.3深入市场,重点预测电力能源需求

由于电力及其他能源形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可转化性,新技术和需求侧管理也会影响现市场的需求水平,我们只有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真实地预测能源与电力需求。

对宏观经济与电力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之后,需要重点预测用电结构、负荷特性的变化;分析终端用户用能形式的可转换性、预测能源价格、电价以及电力市场开拓等对负荷水平的影响;研究需求侧管理对电力需求的影响,例如减少电力传输损耗、提高设备效率、采用节能高效设备、改进产品加工工艺、提高设备运行管理水平、鼓励用户更加合理高效地用电;探究科技进步、信息化对电力需求的影响等。

2.4权衡评价各项资源及其性能指标

分析能源资源之前,需要对现有的与未来的能源资源做如下的深入分析:制定多项资源组合方案,满足负荷增长需求;对可靠性指标备用容量、成本费用、大气排放量等相关性能指标进行分析;优化方案的组合,得出最佳的性能指标;测试不确定性因素,分析灵敏度。全面比较,优化选择供应方与需求方的各项资源,制定出科学合理、高效可行的备选规划方案,确保其能够满足各种水平的电力需求;对规划方案的成本、供电量、装机顺序等各项结果进行综合性的权衡评价。

2.5争取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环境分析作为一种新的评估方式,把环境因素及影响纳入能源开发方案,能够为电力行业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环境分析的重要考虑目标如下:提高不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的利用率,考虑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容量,降低废气、废液、固体废料等的排放量。

社会经济分析主要考虑到能源开发厂址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能源开发方案对整个社会经济带来的效益成本。

通常而言,影响社会经济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家庭的收入、农业投资、商业投资、消费支出、社会成员健康状况等,我们需要对此类经济因素进行综合性的权衡与全面的分析;对不确定性因素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敏感度分析;不同目标下的电力发展规划方案各异,需要评定方案的优劣,最终确定最佳的备选次序;分析评价最终的方案确定结果,对电力开发方案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3.结语

系统工程因其自身良好的整体集合性、内部相关性、目的性、环境性、适应性等特点,其理论在国内各领域均得到了深度的认可与广泛的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尤其对大规模的系统规划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源源.对于我国电力规划设计技术的探讨[J].科学之友,2010(12)

电力工业的特点例2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电力工业的特点例3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电力工业的特点例4

所谓的电力物资集约化中“集”就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从而进行统一配置,这样的好处是方便管理“。约”顾名思义就是在集的基础上以节俭约束高效的目标作为企业利润的价值取向。在实现集约化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措施是降低成本,高效管理,以实现集中企业核心力量获得竞争优势的目标。电力物资集约化是全国电网的总体规划,是整个的国家内各个电网公司追求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阶段。

1.2电力物资集约化的特点

总体而言,电力物资集约化的特点有四大方面,即管理框架和管理基础比较完善,在电力物资集约化的环境中物流功能逐渐得到了强化,电力物资集约化使物流资源得以整合,电力物资集约化使物流建设得到了优化。就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完整框架和基础而言,它包括电力物流ERP软件和相应的硬件平台量本分,众所周知ERP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国家电网总局为实现物资的合同,监造,专家管理,计划,仓储等业务的流转用相对比较大的金额建立了ERP系统模块。电力物资集约化的第二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国家电网公司,集约化使电网公司和航运物流得以长期联系合作,相互进步发展。电力物资集约化第三个特点是有关物流资源整合的,社会在无时无刻地发展进步,当然各行各业也不例外,企业在快速发展中毫无疑问是离不开电网公司的。电力物资集约化的第四个特点是它能优化物流的建设,满足终端用户的需求,能很好地运用现代高新科技实现物资流动的低成本高效益。

1.3电力物资集约化现实意义

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模式在大型电网公司都被广泛应用,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了提高各自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比如华能发电集团公司,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中电投资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等,这些公司都设立了品类委员会,能够在制定重要品类的采购策略和供应商关系策略方面更加完善,在物资采购数量上充分体现了电力物资集约化的物资整合特点。

2电力工程

2.1电力工程的概念

所谓的工程就是指数学和科学的某种应用,而且通过这一应用能够使自然界的物质与能源的特征通过各种结构在短时间做出高效可靠的对人类有利的物品。工程是一个总称,是将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工业农业等生产部门的各类科学的总称。而电力工程是与电力的生产,输送,分配有关的工程。它包括的种类主要有两个,一种电力工程是将电作为动力在多种领域中应用,另一种是将电作为一种能源在多重领域中进行利用。这些主要依赖于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可转换定律。

2.2电力工程的特点

电力工程的特点主要有两个,即适应技术密集型企业和适应企业市场化重组。就第一个特点而言,任何一个电力工程它的运营技术十分重要,运营机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是一个电力工程发展与否的关键。电力工程作为一个技术含量极高型工程,它的运营和管理必将需要很好的专业知识,如电力系统运行与经营,电力市场问题,电力系统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和电力系统的发展规划都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也为电力公司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3电力物资集约化物流管理模式在工程中的应用措施

3.1电力物资集约化物流管理模式在工程中应用措施概况

电力物资集约化物流管理模式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应用于工程中,电力物流ERP软件可以满足工程建造实施中对物资集约化管理的需求,ERP软件中的数据平台和物资模块能够为工程实现物资计划,物资招标,签订合同,监督制造,仓储管理,专家管理,供应商管理和辅助领导者决策的供能。

3.2如何开展电力物资集约化物流管理模式在工程中的应用措施

首先是要以工程的业务流程改革为电力物资集约化在工程中应用地核心,采用科学的方法实现物资的集约化,其次是需要工程领导和操作人员能够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推进机器操作取代手工操作进程的同时也要尽快推出实施电子商务网上采购的模式。第三点就是电力物资集约化物流管理模式在工程应用时要进行机构的整合和优化工程中各个生产要素的配置以提高经营回报。由此可见,电力物资集约化物流管理模式在工程中的应用措施对工程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电力工业的特点例5

中图分类号:TM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同时对电力资源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这就导致原来的交流输电线路已经无法很好的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再加上我国的资源结构分布不均匀,从而我国大力发展了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随着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全面建设不断推进,后期的运行维护以及带电作业成为重要的问题。和一般的线路维护相比,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维护有其自身的特点,为了更好的对我国的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进行运行维护,保障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文在分析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维护特点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措施以及带电作业的防护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1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特点

和一般的输电线路相比,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对安全运行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跨越的线路比较长,从而电路沿线的地理位置非常复杂。三是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运行参数、电压均高以及杆塔的尺寸比较大。

2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对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进行设计时,相关设计标准的值较低,这就导致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抗风以及舞动等能力非常小,从而最终导致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经常出现跳闸的情况,同时也经常出现杆塔倾倒的问题,影响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二是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绝缘性能比较弱,对一些恶劣的自然天气情况抵抗力较弱,容易导致因电路腐蚀而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另外,由于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杆塔高度比一般的线路高得多,这就导致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更容易受到雷电、雨雪等自然环境的侵害,从而导致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无法正常供电。

二、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日常维护措施分析

1 相关人员应该提高对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运行维护的重视程度,加强日常巡视

首先,相关从业人员一定要认识到对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进行运行维护的重要意义,将运行维护工作当作一个重要的工作来做。其次,加强巡视。为了防止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出现突发事故,运行维护人员一定要加强日常巡视,将定期巡视、夜间巡视、故障巡视等相结合,以便可以及时发现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中存在的问题,如杆塔倾斜、线路松动等,对于这些问题维修人员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必要时需要做好抢修工作,防止出现重大的安全事故。

2 根据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运行维护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管理模式

合理的管理模式是做好运行维护工作,保障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一定要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确定合理的管理模式,以提高维修人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 关注天气预报,做好恶劣天气的预防工作

首先,在设计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时,就要注意避开多发事故点。其次,在对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建设之前,对于目标地点的天气要进行收集,以便增强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运行的能力。最后,对于必须要建立在山谷、河床等地点的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一定的做好防护工作,以免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

三、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带电作业问题研究

1 相关从业人员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全面掌握关键技术的参数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因此要做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带电工作,工作人员一定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好关键技术的参数,其中最为关键的参数就是安全距离,维修人员处于不同的位置,对距离的要求存在差异,一般情况下,维修人员处边相位置,则安全距离控制为6m,而维修人员位于中相位置,则需要保障安全距离为6.7m。

2 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对自己的防护工作

在带电作业的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就做好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这就要求供电企业一定要给工作人员配备专用的屏蔽防护用具,以防止在带电作业的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3 充分发挥带电作业设备的功能

因为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和一般的线路相比具有特殊性,因此相关的作业设备也是不同的,在带电作业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专用的工作设备,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 制定科学带电作业的标准和方法

供电企业一定要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制定科学的带电作业的标准和方法,这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质量,从而更好的满足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高效运行的要求。

结语

本文根据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特点以及运行维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运行维护的措施以及带电作业的防护措施,相信本文的研究一定会发挥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森.1000kV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和带电作业研究[J].低碳世界,2014(23):44,45.

电力工业的特点例6

从供电企业的特点谈“三个代表”的实践和落实

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精辟论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加快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本文试从供电企业的特点出发,结合“三个代表”的内在联系,谈一下对供电企业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的浅显认识。

一、供电企业特点所体现出的“三个代表”的内涵

众所周知,供电企业具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与其相适应,实践“三个代表”亦有其特定的内涵:

(一)电力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决定了供电企业必须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可靠的电能。由于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赋予了供电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供电企业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用电需要,不断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确保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确保社会安全用电。

(二)电力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供电企业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由于电力使用的广泛性,遍布城乡的电网连着千家万户,没有哪一个行业像电力系统这样如此直接,如此紧密地与社会和人民职工群众息息相关。因此,供电企业的工作质量和行业作风,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这就要求供电企业一方面要加快企业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企业有满足社会对电力需求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正确处理好企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并且要把优先考虑社会效益作为处理电力企业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三)电力具有独占性的特点,决定了供电企业必须要把优质服务作为行业宗旨。由于电力工业的自身特性和技术资金的密集性,使供电行业具有垄断的特征,因而国家法律规定一个供电营业区内只设立一个供电营业机构,实行供电专营许可证制度。自然垄断行业避免了重复建设,使社会资源能合理配置,但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这就要求供电企业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以行风建设为重点,特别是要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从企业走向社会,着力于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工服务意识,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为职工的价值观念,促使企业的供电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四)电力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决定了供电企业必须立足于优质服务,塑造良好的形象。供电区域实行专营,使各个供电企业在特定的区域进行经营活动,因而具有地区性的特征,要求电力企业加强与地方的联系,求得当地的理解和支持。如电力经营活动中必需的电价调整和资金筹集问题,电力建设带来的征地、环境问题,遍布城乡的电力设施保护、线下树木清障以及清除违章建筑问题,事故条件下或电力供应不足时的拉闸限电问题等,都需得到当地社会和人民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供电企业必须积极提高企业的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供电区内经济发展和人民职工群众对电力的要求,使社会和人民职工群众认识到供电企业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是致力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值得社会信赖的企业,从而对电力的发展采取理解、支持和合作的态度。

供电企业具有的上述特征及其对供电企业自身行为的要求,使供电企业对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的思想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具有自觉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说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是历史赋于的政治责任,又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强烈要求。

二、“三个代表”的有机联系对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

“三个代表”是一个有机的紧密联系的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将对供电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供电企业实际去考察,这种辩证关系就更为具体。作为基础性产业,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具体到企业内部,设备、技术和管理以及员工队伍构成了供电企业的生产力水平,这种构成是否科学先进和合理是生产力水平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先进生产力各要素间也存在矛盾运动,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先进的生产力,增强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先进企业文化的形成,必然产生催人奋进、健康向上的企业精神,从而为企业生产力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了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协调稳定发展。同时也为供电企业搞好优质服务,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发展企业生产力、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发挥好“先行者”的作用。人民职工群众满意了、拥护了,又为供电企业提供顺畅的营销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

三、供电企业立足实际实践“三个代表”的方法和途径

供电企业全面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必须从供电企业的特点出发,“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对内落实“依靠”方针,对外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为地方经济和人民职工群众生活提供安全优质的电能,为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从根本上为增供扩销,提高供电量打下基础,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要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在实处,首当其冲要抓好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充实心胸,探求新知,倡树新风。一是要通过中心组学习、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党课等形式,开展轰轰烈烈的学习运动,认真组织学习“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领会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二是组织企业党员干部和广大职工认真钻研业务技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生产要素的构成已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和信息成为最主要的资源,同时随着互联网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竞争方式,交易方式和消费方式,特别是面对知识密集性的电力企业,党员干部要代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科技,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三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思想理论是文化的核心,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则是我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构筑自己的精神支柱,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指导和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廓清迷雾,明辨是非,解决好举什么旗、走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党员干部要主动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修养、一种追求,学习、学习、再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二、要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核心的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三个代表”作为对我党执政地位的战略思考,指明了党建的努力方向,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检查自己、要求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准绳,更是广大人民群众衡量、检验和监督身边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标尺。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科学文化、业务技术、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水准,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解忧愁。同时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企业内的腐败现象不仅对企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干扰,直接破坏生产力,还影响着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培育,使企业难以树起正气,进而严重损害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挫伤职工的积极性,破坏企业稳定发展的大局。“三个代表”还是我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要积极发挥企业党组织、党员干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宣传和倡导先进文化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方面的先进性:一是在参与中实现保证的作用。积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推行集体讨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避免和减少失误。二是在工作中实现监督的作用。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三是在管理中实现加强的作用。党员干部要好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不断自我完善,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三、要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是加强企业内部的改革与管理,千方百计加快企业的发展。总书记把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放在首位,具有非同寻常的思想内涵和实践价值。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基本内容包括:①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其中最活跃的是掌握生产工具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③由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④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时,生产力就蓬勃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鉴于此,具体到我们供电企业而言,同样需要着眼于生产力的各要素来发展生产力,着眼于调整和改善企业内的生产关系来解放生产力。一是增加电网科技含量,提高电网的自动化水平和抗事故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抓住农网和城网改造的机遇,广泛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如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建设、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应用等。二是广泛采用现代化的工作手段和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如电力营销抄核收可采取银行代收、银行划拨、远程自动抄表、自动核算远程预付费、用户表计运行实时监控及用户变压器实时在线设备监控等,又如目前正广泛应用的带电作业设备、办公自动化的mis系统等。三是加强对职工的培训教育,提高生产力中劳动者的业务技术水平。电力企业作为技术密集性行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当前大面积引进高级人才还不现实的情况下,要目光向内,着力提高全体工职工的业务技术。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化解职工情绪,积极调动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四是进行企业改革,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要着眼于生产关系的改善,立足贯彻“iso9000标准”、“双达标”、着眼于“创一流”,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打破原有的僵化的体制,建立起规范运作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费回收机制;要加强人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干部使用采取未位淘汰、竞争上岗,合理分流人员,真正做到减人增效;合理地进行资产组合和资本运作,探索对电力多经企业进行股分制改造,偿试年薪制及承包性经营等。“发展才是硬道理”。凡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我们就坚决坚持,凡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我们就坚决摒弃。

电力工业的特点例7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9-013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量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随着用电负荷以及用电量的不断增加,电量的峰谷差也在不断的扩大,使得电量的日负荷率不断的下降,从而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同时,电力大客户不仅使电力企业的重要客户,而且也是电力企业调整用电负荷的主要对象,对电力企业电网系统的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国电力企业必须要对大客户负荷特性的研究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我国电力企业必须要对大客户负荷特性的研究引起足够的重视。

1 我国电力企业负荷特性指标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 的主要问题

电力企业负荷特性指标在电力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电力企业并没有建立规范统一的负荷特性指标体系,电力企业在进行大客户负荷特性的分析过程中,采用的指标都存在这一定的差异,为各地区大客户负荷特性的比较带来了严重的困难。②电力企业没有对典型日进行统一的规定,从而使得典型日大客户负荷特性的指标无法进行横向的比较。③传统的负荷特性指标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大客户负荷特性的指标,需要对其进行快速的发展。④我国电力企业大客户负荷特性指标的选用没有对国外指标的选用进行参考,使得大客户的负荷特性指标无法进行国际间的比较。

2 如今我国电力企业采用的大客户负荷特性指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量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使得电量的负荷超载,影响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因此,电力企业必须要采用相对应的负荷特性指标,加强大客户负荷特性的管理,从而确保电力系统正常的运行。现如今,我国电力企业在大客户负荷特性分析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特性指标主要有以下15个:①最高负荷,也就是指电力企业在每日、每月、每季度以及每年所记录的负荷中,最大的数值。②最低负荷,电力企业在每日、每月、每季度以及每年所记录的负荷中,最小的数值。③平均负荷,电力企业负荷时间数列时序的平均数,即:报告期供用电平均负荷=报告期的供用电量/报告期日历的小时数。④负荷曲线,将所有发电厂、电力系统所承担的有无功负荷,按照实践的序列绘画成图,即符合曲线,如图1所示。⑤负荷率,也就是电力系统中平均负荷与最高负荷的比例。负荷率=报告期的平均负荷/报告期的最高负荷×100%⑥电力企业平均的日负荷率,首先要将电力企业报告期内的每日负荷率进行相加,然后除以报告期的日历日数,就得到了电力企业的平均日负荷率。⑦最小负荷率,也就是电力企业报告期最低负荷与报告期当日最高负荷之间的比率。⑧峰谷差,电力企业报告期内电力最高负荷与最低负荷只差。⑨峰谷差率,电力企业报告期内日峰谷差最大值与电力企业报告期内最大日电量的比率。⑩月生产均衡率,也就是电力企业报告月每日的平均电量与报告月最大日电量的比率。11年生产均衡率,电力企业每个月的最高负荷与最大一个月最高负荷乘以12的比率。12 最高负荷的小时,电力企业发电量与报告期内最高负荷之间的比率,即电力企业最高负荷利用小时=发电量/发电最高的负荷。 13同时率,及电力企业最高负荷的综合与组成单位最高负荷之和的比率,对两者之间的差异程度进行描述。 14 不同时率,电力企业负荷曲线用户最高负荷总和与电力系统综合负荷曲线最高负荷之间的比率。 15 尖峰负荷率,即电力企业报告期内用户平均负荷与电力系统用户最高负荷的比率。

3 电力营销过程中大客户负荷特性的分析

3.1 电力大客户日负荷率与日最小负荷率

电力大客户负荷特性的日负荷率以及日最小负荷率数值的大小,不仅与用户的性质、组成、生产班次、生活用电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而且还与电力企业负荷的{整措施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电力企业中不同的用户以及电力系统,它们的负荷曲线都是不同的,从而使得和值也是不同的。

同时,随着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的用户构成,工艺特点以及用电方式都将会发生不断的变化,不同种类用户在电力系统的所占的比重也会不断的改变,使得电力大客户的和值也发生变化,但是随着和值的变化,电力系统的总体趋势就会减小,并趋向于其中一数值。

在工业用户中,有色金属冶炼业、石油工业、原子能工业以及化学工业等都是属于连续性用电行业,在用电的过程中由于工艺的相关要求,电力系统在一昼夜内必须要连续均衡的为用户提供电量,而用户的日负荷率则不会受到其它外来因素的影响,只是受到用户本身的用电设备影响。在工业用户中,它们的日负荷变化是非常小的,日负荷曲线也都是根据着一定的变化规律而变化的,存在这一定的峰谷差,工业用户过程中每天一般情况下都会有2个或者是3个高峰负荷时期,冬季的高峰负荷一般出现在上午9点、下午2点以及晚上的7点,其中早上9点高峰的负荷是一天高峰期中最大的。而出现这种现象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工业生产班组交接以及休息所引起的,在工业用户中一般交接班和休息时,电力的负荷是最低的,正式上班期间,负荷就会不断的增加,并逐渐达到高峰。但是在一班制和两班制的工业用户中,用电高峰时期与三班制的负荷高峰时期也是不一样的,一般会推迟1~2 h,由此可见,工业用户所采取的生产班次不同,用电的负荷曲线也是不相同的。

3.2 电力大客户的月负荷率

电力大客户的月负荷率主要是由用电企业在每月、每周内停工休息、生产作业不顺、设备维修等不均衡性所引起的,一般情况下用电企业的月负荷率还会受到负荷调整的影响。根据相关显示的数据来看,在大部分的用电企业中,企业月负荷率的变化都是不大的,除非企业中引进了新的设备并投入到使用中,负荷率才会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各用电企业之间的月负荷率的差距都是非常小的,特别是在电力系统供电不足的情况下,企业的月负荷率会得到更多的改善。

3.3 电力大客户的季负荷率

电力大客户的季负荷率不仅与企业年负荷曲线的形状有关,而且还会受到年最大负荷出现的时间所影响,但是一般情况下负荷的季节变化都会影响到企业的负荷曲线和年最大负荷出现的时间,所以企业的季负荷率值与日符合率有着一定的关系,电力企业的日负荷率越高,季负荷率也就会越高。

4 结 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营销的过程中电力企业加强大客户负荷特性的分析和研究不仅能够调整大客户的供电量,而且还能够促进电力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电力营销的过程中,电力企业要加强大客户负荷特性的分析,通过分析和研究对电网的负荷曲线进行改善,从而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电力工业的特点例8

电力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是开展所有工作的中心和基本出发点。也是领导制定各项工作应遵循的规律和依据,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开展在员工之间,根据已经制定完善的工作方针、原则,来指导员工的工作行为,从而促进电力企业良好的发展。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四大特点:第一是社会性,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寻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外,还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且电力企业也是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发展,员工的思想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具有社会性;第二是开放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外来的思想和文化影响了电力企业员工的思想,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要具有开放性;第三是自主性,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员工加入到电力企业中,这些员工的自主意识非常强;第四是广泛性,思想政治工作包含的范围非常广,职工素质教育、改革观念教育等都属于思想政治范畴。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企业文化内涵是企业的一种文化氛围、精神环境,以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起规范性的作用,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也有很多方面: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心态文化,企业的规章制度,员工的行为方式等。在电力企业中,企业文化建设呈现出创新化、人本化、制度化以及学习化的特点。创新化: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创新性,从而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本化: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离开员工,只有被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才具有生命力,同时,企业员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制度化:是指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学习化:建设企业文化时,要创造一个全员学习的氛围,以便员工的工作能力能一直符合时展的要求。

二、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联系

二者的共同点: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二者都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精神对人的主导作用,为了使工作达到最佳效果,都会充分的调动人的积极性。在具体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二者都会针对人的特点来开展价值观教育,促进电力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增强,让员工主动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二者的不同点:在电力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所特有的企业文化,而且企业文化可以作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属于理性文化概念。思想政治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员工的思想观念、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引导,以此来调动员工主动投身工作的热情,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理性概念,还是实践性概念。二者的互补作用:在管理上,思想政治工作以党的思想为基础,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企业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保证企业文化具有政治方向,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互为补充。在行为方式和体系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经常选用的方式为关心理解、沟通等,这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依据,而企业文化经常采用的方式为商品经济行为、非组织交流行为等,这种方式可以补充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在电力企业中,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方法有三种:第一,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队伍,这是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保证和条件;第二,采取相应的运作原则,运作原则要以人为基础,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教育人、培养人、改造人,充分的调动起人的积极主动性,让员工自愿的投身到电力企业的生产建设中,并参与到电力企业的管理中;第三,注重电力企业文化培育,良好的电力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促进电力企业繁荣的发展,当前,电力企业正在实行体制改革,所以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坚持与时俱进,做到与企业体制、时展相符合。

电力工业的特点例9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化学工程专业成立于1962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电化学工程专业之一。1999年我国大学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原多个化工类专业(含电化学工程)统一合并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但各大学中的该专业侧重方向与特色不同。我校保留了原来的“电化学工程”方向与特色,并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在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面对宽口径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既要开设核心化工课程又要保持电化学工程专业方向的课程。2008年修订培养方案时,我们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分为“化学工艺”与“电化学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进行课程设置。对“化学工艺”专业方向的学生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要求构建化工课程体系进行培养;而对于“电化学工程”方向,探索以满足专业规范中核心知识要求为前提,依据专业特色的需要,通过以知识点为标准(不拘泥于课程名称)协调专业规范要求与专业方向的关系,构建彰显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2012年修订培养方案时,我们在系统地分析总结前期实践效果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培养方案。本文重点介绍了我们构建与“电化学工程”专业方向对应的课程体系的一些做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面向国家需求的专业特色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特色是特色专业的灵魂,特色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成败。首先,专业特色的定位要以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累为基础。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电化学工程”方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深厚积累,培养了大批我国电化学工程领域的中坚力量。20世纪80年代,本专业王纪三教授的“发泡镍电极”技术,带动了我国电池行业的技术进步,胡信国教授的“一步法无氰电镀铜”工艺引领了电镀行业降低污染的技术革命,因此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当前,传统石化类资源的日趋紧张及环境污染压力,已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研发新型能源与电镀清洁生产新工艺,是国家能源、环境的重大战略需求,特色专业责无旁贷要担当起此方面人才培养的重任。我们认为,特色定位不能脱离化工领域及化工学科,要根据国家对人才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和教学资源优势,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进行定位。基于此,哈工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色方向确定为化学电源和电化学表面处理,与电池及电镀行业对应。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及较高的科学素养;(2)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3)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及最新的发展动态;(4)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5)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能,具有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产品研究、设计、开发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6)熟悉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发展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基于专业特色的内涵和建设目标,明确课程设置的原则

专业特色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经过长期办学实践逐步积淀形成,优于其他学校相关专业的独特、稳定和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专业风格。开展专业特色建设,旨在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型人才的需求。通过专业特色建设,探索专业建设实践,丰富专业建设理论,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对国内同类型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是专业特色建设的核心内容,而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是完成特色型人才培养的保证。课程体系构建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明确其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进而设置相应课程,形成结构合理能满足专业特色需要的课程体系。我们认为满足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

1.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上要处理好宽基础与专业特色的关系,注重理学基础教育,既要满足特色的要求,又要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拓宽学生知识和视野,使学生在科学基础、人文素养、专业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同步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坚持在满足“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要求前提下彰显专业特色的原则。依据专业特色的需要,以知识点为标准,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应以学生为本,不但要有与专业特色要求知识结构对应的课程体系,还要通过增加选修课的方式,构建与专业规范完全对应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本专业方向学生的自主选修。同时注意设置反映行业与产业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和学科发展的课程。

3.加强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单独设置与实践教学及创新意识培养对应的课程,注重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衔接与相互补充。增加实验教学比重,及时将教师的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我校的强势科研力量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并通过设置产学结合与创新类课程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4.促进本科教育国际化的原则。保证学生四年外语不断线。在通识教育阶段基础上,参照国外同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建设系列化专业教育双语课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三、以满足专业规范基本要求为前提,构建彰显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多样化,但多样化不是随意化,不能没有基本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专业规范就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与规定,我们不能背离专业规范中的基本要求去追求所谓的专业特色,遵循专业规范而不拘泥于规范的专业特色才能日益彰显。专业特色总体上呈现多样性特征,而专业规范体现了统一性的特征,专业规范中的人才培养基本规格,核心知识领域等质量要求标准是统一的,这是专业本身具有的特征。要协调好专业规范的统一性与专业特色多样性的关系,以满足专业规范基本要求为前提来彰显专业特色。我们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中要求的知识点为标准,围绕“电化学工程”知识结构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基本做法如下:

1.在通识教育方面,强化数理基础,数学类课程278学时、物理课程177学时,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课177学时,公共外语课200学时(前两学年完成公共外语课后,大三开设双语课有“化工热力学”、“电化学测量”等,大四开设“表面工程”、“新型化学电源”、“电动车能源系统”双语课,保证四年外语不断线),还设有文化素质讲座、全校任选课等;针对行业、学科发展的需求,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点不重复介绍来压缩相应课程的学时,设置与电化学工程知识结构对应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为拓宽专业基础,将“工程制图基础”、“化工传递与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化工综合实验”、“专业导论课”、“化工安全概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综合实验”、“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概论”、“无机材料制备方法”等定为学科基础课。按教学目标重组突出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体系,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传递与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电化学原理”、“电化学测量”、“化学电源工艺学”、“电镀工艺学”10门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

2.以知识点为标准,通过必修与限选课来满足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电镀车间设计”、“化学电源设计”为实践类必修课,同时设有“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选修课,以此涵盖化工设计的知识点;“化学反应工程”与“电化学反应工程”2门课限定为至少二选一,另外在10门专业主干课程中,包含了电极过程动力学、催化、反应器等内容,满足了反应工程知识点的要求。我们增加了选修课门数,并以知识点不重复介绍为原则压缩每门课程的学时,具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设置了“结构化学”、“化工设计”、“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分离工程”等化学、化工类课程及“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程,使学生具备专业规范要求的化工知识体系,为有志于在化工行业就业及出国、考取外校研究生的学生打好基础;第二类是设置了“新型化学电源”、“固体电化学基础”、“电动车能源系统”、“绿色能源”、“电极材料结构表征”等课程,供希望从事电池行业的学生选修;第三类是设置了“化工设备腐蚀与防护”、“表面工程”、“电化学加工技术”、“涂装技术”等课程,供准备从事电镀行业的学生选修。从知识点看,既满足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的要求,又构建了适合专业特色的电化学工程知识结构体系。同时,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就业要求,还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发挥学科优势,设置加强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

本专业依托的哈工大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12年哈工大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名进入全国评估前八名。多年来面向国家、国防重大需求,形成了本学科的优势特色。在应用电化学方向上,产学研特色突出,多项原创性成果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效益。与本专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教学合作关系的企业有十几家,为产学结合的学生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化工学科在“211工程”、“985工程”的支持下,形成了科研、教学硬件大平台,为学生的科研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在软硬件方面,对电化学工程的专业特色方向建设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另外,本专业正在逐步加大科研设备和科研实验室等资源向学生开放的力度,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较早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在专业实验内容上,鼓励教师将适合于实验教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更新为课程教学内容,有利于将最新的学科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

在实践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方面,对于基本技能、方法类实验,与四大化学相关的实验课为132学时、与化工基础相关实验72学时,与专业方向对应的实验课100学时。特色专业是面向行业培养人才,在产学结合上,设置“国内外专家讲学”学科基础课,还要求讲授专业课的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科研思路。专业定期从合作企业中邀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为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或讲座,聘请具有教学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参与本科教学活动;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设置了“大一年度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实验课”、“创新研修课”,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2个学分,可通过选修创新研修课、创新实验课、参加大一年度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知识竞赛、发表研究论文、申请专利等方式获得。

自1999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我们围绕协调专业规范的统一性与专业特色多样性的关系上,进行了各方面的努力与探索,构建了面向国家需求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我们今后要为实现培养具有前瞻性、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人才的目标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祖平. 以专业特色建设促专业发展——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 中国高教研究,2012(3):104-106.

[2] 周嘉,蒋玉龙,任俊彦等.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专业特色的挖掘与拓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12(4):35-36,60.

[3] 张灵,禹奇才,张俊平. 专业特色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 中国大学教学,2012(9):28-30.

[4] 徐定华,关勤,楼盛华. 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0(8):57-58.

电力工业的特点例10

管理学中有这样一种说法:管理小企业靠权威,管理中型企业靠制度,而管理一个大企业就必须靠文化。改革开放之后,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被引进我国。企业文化由于具有价值优越性、独特性和延展性的特点,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企业培育、发展、提高其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建设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21世纪,我国的电力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式。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企业市场化运作,使电力企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对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重大课题。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体系框架下,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借鉴中外优秀企业文化,按照战略变革的要求和企业实际,整合塑造企业文化,弘扬公司价值观,增强核心竞争力,意义巨大。

1.电力企业文化的作用

第一,电力企业文化同其他行业一样作为一种共同意识和价值观念,对企业员工起到导向作用,即它能把电力职工个人的目标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

第二,它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对于员工有一种规范作用,是一种软约束机制。

第三,它对电力企业员工有一种凝聚作用,使企业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最终赢得竞争的胜利,使得电力企业朝着“一强三优”的方向进步和发展。

第四,它对电力企业员工还有激励作用,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我国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电力企业就开始了企业文化的探索和实践,近年,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现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侧重传统行业特点。电力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仍注重安全、环保、技术等传统的电力文化因素。因为电力行业安全事故点多,事故危害性大,所以安全文化一直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

第二,与市场经济相脱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文化不排斥功利性、竞争性、甚至国际性。然而,长期以来电力行业一直是垄断行业,在企业中存在“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因此容易导致电力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忽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的培养,这种“文化短视”行为最终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灵活性和适时性,从而失去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甚至竞争力。

第三,对企业文化理解片面。在文化建设和宣传方面,部分电力企业和职工普遍存在下列模糊认识: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企业文化就是标语口号,企业文化就是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标志,企业文化一成不变。这些不确切和不系统的认识必然导致企业文化在建设和传播过程中失去目标和方向,降低职工的参与程度,造成企业无意义的活动浪费。

第四,地域性文化建设明显。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基本按照行政区划来划分业务范围,各个电力企业只面向本辖区内的电力用户提供服务。这就决定了电力企业所处环境的有限性,也决定了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注意与企业所处环境的地域文化相融合。因此,近年来,电力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体现和凸显地域性特征,这也是各电力企业体现个性特征的关键要素。

3.我国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可供借鉴的思路

任何的企业文化都是以一定的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为基础的,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和发育起来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我国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既要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要借鉴中外优秀企业文化,按照当前电力企业战略变革的要求和企业实际情况,整合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第一,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由企业领导者主导和大力推动。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大多为技术管理人员出身,谙熟生产技术,但对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缺少专业认识,影响企业文化深入推进。应当从骨干人员出发,进行相关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培训,从而在较高的起点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构建企业竞争软实力。

第二,企业文化要做好与环境生态文化有机结合。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而企业文化属于管理科学,体现的是人文精神,如何将二者很好融合,以实现持续发展目标。尤其对于电力企业,其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都需要以生态文化来与之相结合。

第三,深入落实企业对员工的人性化关怀,注重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切实关怀,就是员工的事,就是公司的事,从而才能期望:公司的事就是员工的事。员工婚丧嫁娶,节日祝贺,均以公司名义以切实的举措及时恰当的关心,关心员工具体生活,增加员工归宿感。同时,要尊重员工的具体需求,业余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安排,成为企业文化建设实实在在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第四,注意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除了新创办企业外,多数电力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都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即都是“非零起点”,所以,选择建设企业文化的切入点,必须从电力企业现实的文化状况出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1)注重从企业内部面临的主要矛盾入手。不同的电力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内部出现的矛盾不同,有些企业面临生产成本高,竞争力不强;有些企业管理混乱,浪费惊人,效率低下;有些企业技术骨干员工跳槽流失,人心涣散,士气低落。应当针对自身情况,从解决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入手,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企业行为方式,培养良好的企业风气,纠正偏离企业文化发展模式的思想和行为。

(2)从企业的优良传统入手。企业的优良传统是企业历史上形成的文化精华和闪光点,包括经营管理经验、习惯、风俗、传统和领导人的特殊工作作风及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等。总结这些优良传统,宣传模范人物的事迹,如以一系列的活动来生动活泼的宣传这些优良传统,并在实际工作中把这些闪光的东西继承下来,容易抓住企业文化生长的根基,促进企业特色文化的形成。

4.结语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电力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和壮大成功的基石。每一个企业,都应从战略高度正视文化建设,从具体措施上保证和加强文化建设,大胆借鉴,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出一套适合自我、内涵丰富、新颖独特、具有自身优点的企业文化新机制。只要做到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相信文化建设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真正发挥出企业文化的巨大潜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