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淡水资源的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2 14:56:14

淡水资源的特点

淡水资源的特点例1

中图分类号:TP7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227-01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近10年来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有2101.59m3,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不均[1]。天津市水资源更加缺乏,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60m3,仅为全国水平的7.6%,已对天津市及滨海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影响[2]。天津市海水淡化技术水平、建设规模走在全国前列,积极发展海水淡化,增加淡水资源供应量,对提高天津地区的供水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 海水淡化技术发展现状

技术方面,海水淡化有多级闪蒸、低温多效和反渗透为三大主流技术,随着技术进步,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成本也持续下降。在我国,除了多级闪蒸成本较高未进行深入研究外,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积累,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反渗透海水淡化集成技术和部分关键设备的制造技术[3]。在天津、青岛、玉环等地建成了自主研发设计的热法和膜法海水淡化工程,技术已经成熟。

2 天津市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

天津是我国较早开展海水淡化技术研究的地区之一,有多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海水淡化技术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海水淡化研发能力和技术成果在国内居领先水平。近年来,在低温多效与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方面开展了多项部级、市级研究项目,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多效技术、反渗透集成技术及部分关键设备制造技术。天津市也发展成为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研发中心之一。

天津市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06年即了《天津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海水淡化作为有效解决天津水资源短缺,保障天津市水资源安全供给、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放利用的重要途径”,并对海水淡化发展规模、发展重点、区域布局等进行了规划。规划的对天津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涌现了众多海水淡化企业,初步形成了海水淡化产业集群,产业链正在完善。

3 天津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环境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天津市有一系列适宜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其一,随着天津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步伐加快,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明显,海水淡化市场需求量大。其二,天津市水价较高,已超过或接近海水淡化的造水成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承受海水淡化水价格。其三,天津市非常重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是我国最早进行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地区之一,目前正在研究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其四,天津市具有优势的海水淡化技术研发机构及高等院校,初步形成了海水淡化产业集群,有着工程建设、管理运营的丰富经验,可为海水淡化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同时,天津市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也面临若干问题。首先,自主技术在市场中处于弱势,目前本市已建成的海水淡化项目,多由国外公司承建或主要设备采用国外技术。其次,产业发展面临国内竞争,国内多个沿海省市积极发展海水淡化产业,进行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并把研发自主技术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再次,产业发展制度和激励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国家和天津市已有多个法律法规或政策性文件鼓励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但仅有所得税“三免三减半”与企业有明确利益关系,由于海水淡化企业盈利能力有限,该项政策的实际促进作用也不是非常明显。

4 促进天津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产业发展政策,营造良好制度环境。要在深入调查国内外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准确把握海水淡化企业运营管理技术前沿的基础上,研究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健康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其一,对海水淡化水生产企业给予积极的财政补贴政策。其二,实行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其三,要调整和创新产业发展政策,对不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进行清理和调整,并加强政策系统性、配套性和可操作性。(2)加强核心技术研发,促进自主技术示范。要进一步提高自主技术的研发能力,特别是对海水淡化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提高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水平和国产化率,降低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成本。一是提高研发设计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组织部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点企业进行联合攻关,支持关键技术研发。二是构建海水淡化产业技术体系,包括工艺优化技术、节能降耗技术、装备制造技术等,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要创新“产、学、研”合作体制与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国产技术工程示范。(3)加强区域合作,整合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依据本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优势和特点,强化区域经济合作的理念,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以建设海水淡化大市场体系为导向,创新产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运作模式与合作方式,加强海水淡化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坚持互利双赢基础上,实现产业功能互补和产业链对接。

5 天津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展望

(1)市场发展空间大,用于市政供水的海水淡化项目有望成为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主体。随着天津城市化进程和以及滨海新区南港工业区、临港工业区等建设的加快,海水淡化产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会和市场空间,市政供水项目可望成为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主体。(2)海水淡化建设项目的实施工艺主要以低温多效和反渗透两大技术为主。低温多效工艺对水质的适应性好、产量稳定,但需要和发电厂或其他有低品位蒸汽的企业结合才适用;反渗透只需用电一种能源即可生产淡水,但对源水温度比较敏感,天津海域冬季水温低会对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低温多效、反渗透工艺仍会同时存在,反渗透工艺由于其技术不断成熟和建设的灵活性更具优势,将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此外热膜耦合、热电联产也有望在工程中得到应用。(3)在建设融资运营模式方面,由于海水淡化厂投资远大于自来水厂,占用资金量较大。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国家和地方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另一方面可为民间资本提供投资机会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淡水资源的特点例2

中图分类号:P747文献标识码: A

1.案例介绍

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由由西班牙Befesa CTA Qingdao S.l与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润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于2008年10月共同投资1.09亿欧元(约1.51亿美元)成立,将采用国际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为岛城供水。公司现有员工600多人,其中技术员工120人。2011年正在建设的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是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负责,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该项目建成后,每天将有10万吨淡化海水通过市政管网直接进入市民家庭,占到青岛市区供水量的15%到20%。到2015年,青岛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4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产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带动相关行业产值增加400亿元

2.有关于海水淡化的定义及方法

2.1关于海水淡化的定义。海水淡化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脱除原水中的大部分盐类,使处理后的原水变为符合规定用水标准的淡水的技术总称。海水淡化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水质好、价格渐趋合理,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锅炉补水等稳定供水。

2.2海水淡化方法。主要包括蒸馏法、冷冻法、反渗透法、电渗析法等几大类,大规模应用的以蒸馏法、反渗透法为主。

2.2.1蒸馏法是指将海水加热汽化,再使蒸汽冷凝得到淡水,目前中东、美洲等大型海水淡化厂大多采用此技术,黄岛发电厂3000立方米/日的海水淡化装置也采用蒸馏法。但蒸馏法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在仪器里产生大量的锅垢,而所得到的淡水却并不多。

2.2.2冷冻法即冷冻海水使之结冰,在液态海水变成固态冰的同时盐被分离出去。冷冻海水淡化法原理:海水三相点是使海水汽、液、固三相共存并达到平衡的一个特殊点。若压力或温度偏离该三相点,平衡被破坏,三相会自动趋于一相或两相。真空冷冻法海水淡化正是利用海水的三相点原理,以水自身为制冷剂,使海水同时蒸发与结冰,冰晶再经分离、洗涤而得到淡化水的一种低成本的淡化方法。与蒸馏法相比,冷冻海水淡化法腐蚀、结垢轻,预处理简单,设备投资小,并可处理高含盐量的海水,但冷冻法同样要消耗不少的能源,而且得到的淡水味道却不佳,因此难以使用。

2.2.3反渗透法通常又称超过滤法,是1953年才开始采用的一种膜分离淡化法。该法是利用只允许溶剂透过、不允许溶质透过的半透膜,将海水与淡水分隔开的。在通常情况下,淡水通过半透膜扩散到海水一侧,从而使海水一侧的液面逐渐升高,直至一定的高度才停止,这个过程为渗透。此时,海水一侧高出的水柱静压称为渗透压。如果对海水一侧施加一大于海水渗透压的外压,那么海水中的纯水将反渗透到淡水中。反渗透法的最大优点是节能。它的能耗仅为电渗析法的1/2,蒸馏法的1/40。因此,从1974年起,美日等发达国家先后把发展重心转向反渗透法。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发展很快,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持续降低,主要发展趋势为降低反渗透膜的操作压力,提高反渗透系统回收率,廉价高效预处理技术,增强系统抗污染能力等。

2.2.4电渗析法。该法的技术关键是新型离子交换膜的研制。离子交换膜是0.5-1.0mm厚度的功能性膜片,按其选择透过性区分为正离子交换膜(阳膜)与负离子交换膜(阴膜)。电渗析法是将具有选择透过性的阳膜与阴膜交替排列,组成多个相互独立的隔室海水被淡化,而相邻隔室海水浓缩,淡水与浓缩水得以分离。电渗析法不仅可以淡化海水,也可以作为水质处理的手段,为污水再利用作出贡献。此外,这种方法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的浓缩、分离与提纯。

3.海水淡化的特点和优势

3.1从土地占用方面来看,传统供水设施占用农田较大,长距离的输水管网更要占用大量土地,而海水淡化设施一般不需要建长距离输水管网,可以直接连接城市管网。

3.2从资金占用来看,水库建设基本靠财力投资,而且建成后需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维护,而淡化设施则可采用项目融资等市场方式,只需投入部分财力。

3.3从资源占用方面来看,淡水可利用资源有限,传统供水方式仅可改变淡水资源空间分布,不能增加淡水资源总量,而海水资源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促进资源再生。

3.4从生态影响方面来看,传统水方式会加剧生态用水短缺,发展海水淡化则意味着还淡水于自然,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3.5从可操作度来看,大型的供水设施前期工作复杂,而淡化设施规模和布局灵活,对环境影响小,项目操作简单。由此可见,海水淡化的产业拓展空间巨大。

专家认为,依托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对于缓解淡水资源紧张,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4.加强海水淡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4.1是提高认识水平,准确把握海水淡化是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的战略定位。未来20年内国际海水淡化市场将有近700亿美元的商机,中国应占有充分份额。根据全国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到2010年,中国海水淡化规模将达到每日80万至100万吨,2020年中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每日250万至300万吨,尤其是国家积极支持海水淡化产业,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4.2是强化政策宣传引导。相比于专家们的信心满怀,喝惯了黄河水的普通市民们却有着自己的担心。市民担心经过淡化的海水是否能达到相关标准,因为淡化海水的PH值呈弱酸性,长期饮用是否会破坏体内的酸碱平衡。另外,淡化海水属于软水,缺乏必要的矿物质和营养成分,长期饮用是否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不利。专家称技术可保证淡化海水的水质。例如青岛百发海水海水淡化项目采用双膜法,就是将加压后的海水通过半透膜进行分离,水分可以通过半透膜,而其他物质不能通过薄膜,经过一级甚至二级反渗透,从而获得淡水,此时水中所有的污染物质全部去除掉,水中矿物质含量少、碱度低,的确不能直接饮用。但经过淡化的水在进入市政管网之前,还要进行调节,通过加入二氧化碳和一些离子,把它调节到跟地表水所取的相接近的水质条件,最终经过处理的淡化海水水质完全符合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106项指标要求,从而保证对水质进行了保证。

4.3是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提高海水淡化关键设备、成套装置研制能力和技术集成水平;提高工程技术水平,积极研究开发海水淡化各环节的工程技术和成套装置;培育海水淡化产业基地,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和工程设计建设企业;组建海水淡化产业联盟,使分散的各类资源和能力形成合力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积极推广应用,提升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4.4是健全法律法规。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安全供给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进行引导和规范。建立保障支撑体系,保障海水淡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结语:综上,本文通过对海水淡化产业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有关于海水淡化的定义及方法进行了论述,最后给出了加强海水淡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参考文献:

淡水资源的特点例3

时间:5月4日

一、研究目的、意义

希望大家从此以后,珍惜淡水资源。

二、报告内容

淡水资源是支持人类生存的根本,没有了淡水资源,人类根本就生存不下去,很多地区就会出现干旱,甚至会有人因为缺少淡水资源而死亡……这种种结果都源自于缺少淡水资源。可见淡水资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在近几年中,有一个地方,严重缺少淡水资源,连河水都用光了,农民们由于严重缺水面黄肌瘦,蓬头垢面,秧田更是受到威胁,,后来,大约在一个月后下了一场特大的暴雨,这才使农民们以及秧田度过了危机。

在生活中,我们通常对这种概念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是盲目的认为:淡水资源多的是,根本不需要节约,再者说,水费也不贵。浪费一点也情有可原。那你曾想过,一个人浪费一点,全国约13亿人都浪费一点,那就造成国家乃至世界的严重损失。

淡水资源的特点例4

中图分类号 S79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169-02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又名乌竹、粉绿竹、花皮淡竹,属禾本科刚竹属植物,干高6~18 m,胸径2~6 cm,笋期4月中旬至5月底。淡竹集材用、食用、观赏、药用等众多用途于一体,是一种非常优良的中型笋材两用竹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市场对竹笋、竹材需求量越来越大,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开拓竹产业市场,前景广阔。瑞昌市是江西省淡竹重点产区,面积之大居全省乃至全国之首,发展淡竹产业在瑞昌市林业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1 淡竹的优良特性及经济价值

1.1 分布广,适应性强

淡竹是我国分布较广、面积较大的中型竹种,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各省区,垂直海拔1 640 m,江西省南北均产。淡竹适应性强,耐寒耐旱,在-20 ℃低温下和土壤含水量10%以下均能正常生长,也较耐水湿、耐瘠薄和轻度盐碱,在山地、丘陵、岗地及河滩、谷地,砂土、壤土、黏土和石砾土及土壤pH值4~8的酸性至碱性土壤上均能生长。由于淡竹地下茎生长旺盛,须根多,保水保肥固土性能好,且耐旱耐瘠,生命力强,瑞昌市已将淡竹列为困难立地造林先锋竹种。

1.2 易栽培,成林快,投产早,产量高

淡竹的鞭系及竹干均含有较多的生物活性内源激素,栽培易成活,易成林,用实生竹苗移栽、母竹移栽和竹鞭移栽均可造林。淡竹也是典型的速生树种,其粗生长在竹笋出土前即已基本定型,高生长从出笋到成竹一般只需40~60 d时间。竹材经3~4年加固生长即可作为蔑性材采伐利用。淡竹林发笋多,产量高,其丰产林分年新竹生长量可达30~45 t/hm2,经营效益可高出一般用材林树种(如杨树、杉木)1~2倍[1]。

1.3 材性好,笋质优良

淡竹中部节间长达30~40 cm。竹材纤维长2 009 μm,纤维含量44.3%,干形通直,材质好,韧性强,篾性好,是竹编制品的上佳材料,也可生产竹编胶合板、工艺品、农具柄、晒衣竿、棚架等。淡竹笋味美鲜甜,营养丰富,可鲜食和制作罐头、笋干,是山珍中的佳品。尤其是竹笋上市时间填补了市场蔬菜的空缺,深受城乡居民喜爱,市场供不应求,价格连年看涨,2012年瑞昌市淡竹鲜笋价格达到7元/kg,干笋50元/kg。

1.4 用途多,价值高

淡竹不仅是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其冠形优美,竹株婀娜多姿,既适宜庭院及宅旁、村旁风景绿化,也适于景区大面积营造景观林,是良好的园林观赏竹种。淡竹竹叶、竹液均可入药,有清热除烦、利尿的功效,主治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等症,因而淡竹也是一种较好的药用竹种。此外,淡竹竹干坚韧,林分竹株密度大,竹鞭盘根错节,交互相连,具有优良的固土防风性能,尤其淡竹耐旱耐瘠,生命力强,是营造防护林中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的理想竹种。同时,淡竹植株相对较小,四季常青,鞭系发达,有一定防火性能,即使发生森林火灾,竹林恢复生产力也较快。可见,淡竹优良特性多、用途广,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2 瑞昌市淡竹资源特色及发展淡竹产业的优势条件

2.1 瑞昌市淡竹资源特色

瑞昌市总面积142 311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6 443 hm2,现有淡竹林面积9 938 hm2,平均胸径≥2 cm的林分立竹量为16 957万株,广泛分布在全市21个乡(镇、场、街道),尤以横港镇、肇陈镇、高丰镇、横立山乡、南阳乡分布居多。淡竹林面积占九江市淡竹林面积84%,约占江西全省淡竹林面积的50%,林分面积及立竹量居全省乃至全国之首。其资源特色是连片面积大,拥有100 hm2以上成片面积的林分较多,便于集中经营管理,且林相比较整齐,资源保护好。淡竹是瑞昌市林业的优势资源,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堪称“淡竹之乡”。

2.2 发展淡竹产业在瑞昌市林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2.1 发展淡竹产业是瑞昌市发展高效林业的优势产业。按照国家“分类经营、分区突破”的林业战略方针,江西省被列为以培育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为主的商品林经营区,加快优质高效商品林基地建设步伐是当前江西省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淡竹林资源具有再生性强、易培植、速生丰产长效、生产周期短等多种优势,正是营建速生丰产商品林基地的上选材料。瑞昌市是淡竹大市,淡竹林面积大,资源丰富,淡竹生产是瑞昌市竹产业的重要基础,在林业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淡竹的优良性、竹制产品应用的广泛性和经营淡竹林的传统习惯,奠定了它在瑞昌市建立高效林业体系的优势地位,发展淡竹产业是促进瑞昌市林业产业升级的基础保障[2]。

2.2.2 发展淡竹产业是瑞昌市发展生态林业的优选产业。瑞昌市是江西林业重点县级市,但长期因偏重森林的经济效益,资源过度利用使森林质量持续下降,生态功能和减灾防灾能力大为削弱,近年来发生地质、气象及森林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巨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已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高效持续的生态林业体系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而这一体系的建设必将对树种的多样性、适用性和抗逆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淡竹林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具适用性强、抗逆性好、经济与生态价值高等众多优点,淡竹林资源的可再生性、功能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性是其他树种林分无法比拟的。因此,发展淡竹产业必然成为瑞昌市生态林业体系建设的优选产业。

2.3 瑞昌市发展淡竹产业的优势条件

2.3.1 具有优越的地理与气候条件。瑞昌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北襟长江“黄金水道”,东连我国对外开放港口城市九江,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史有“通衢”之称。全市总人口44万人,辖21个乡(镇、场、街道)。瑞昌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大陆温湿性气候带,年平均气温17.5 ℃,年降雨量1 700 mm,年日照时数2 000 h,年无霜期240~260 d。优越的地理位置,充沛的雨量,温暖的气候,为淡竹生产和经营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2.3.2 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瑞昌市淡竹林面积大,竹林资源遍布全市各个乡(镇、场、街道),现有淡竹林面积9 938 hm2,其中商品林经营林分5 792 hm2,平均胸径≥2 cm的林分立竹量为16 957万株,资源拥有量居江西乃至全国之首。丰富的资源为转化为经济优势打下了相当基础。

2.3.3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淡竹生产期短,成林快,瑞昌市群众有经营淡竹的传统习惯,淡竹产品收入一直是瑞昌市广大竹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以农户、个体承包户或专业户、企业以及“农户+公司”、“农户+企业”等多种经营形式的网络式竹林资源培育格局。且经营淡竹林见效快、效益好、时效长,群众积极性高,因而发展淡竹产业群众基础广泛。

3 瑞昌市淡竹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瑞昌市淡竹产业发展现状

3.1.1 领导重视,林农经营淡竹积极性高。瑞昌市对淡竹经营利用历史悠久,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淡竹产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抚育性砍伐、荒山荒地营造淡竹林补助3 000元/hm2、免费防治病虫害、项目资金倾斜和扶持加工企业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重点淡竹林区淡竹经营热情空前高涨。特别是近年来退耕还林、“一大四小”等林业工程的开展,淡竹经营的规模及技术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承包经营大户也不断涌现,尤其在2003—2006年,全市在退耕还林项目中涌现造林专业户102家,共营造淡竹纯林374 hm2,现已全部成林。2010—2011年,全市“一大四小”项目中,有造林专业户6人,共营造淡竹纯林48 hm2。

3.1.2 重视产品加工,淡竹资源初步得到有效利用。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瑞昌市不仅淡竹资源培育得到高速发展,且淡竹竹材的加工利用也如火如荼,从以普通的原竹和一般的日用品、篾货在市场上销售发展到以高档的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等产品进行销售,且相当一部分出口日本、台湾、东南亚、中东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至2010年底,全市持证淡竹经营企业达28家,其中一般原竹和初加工企业有17家,精加工企业11家(外资企业4家),优质竹材产量达1.2万t,总产值逾8 400万元,林农直接经济收入逾4千万元,创利税1 200万元[3]。

3.2 瑞昌市淡竹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经营理念和技术落后,资源数量和质量逐年下降。由于缺乏合理的经营理念引导和科学技术指导,林农对于淡竹多采取掠夺式的经营,连基本的砍杂、施肥等抚育管理措施都没实施,而是采取每2年皆伐1次的作业方式,一把刀全砍光,不留母竹,直接导致竹林高度逐年减少,胸径变小,甚至退化被灌木林取代,更是导致不少林分生理老化造成大面积开花死亡。从1994—2009年,淡竹林商品材经营面积从9 938 hm2锐减至5 792 hm2,立竹量从21 472万株降至16 579万株,胸径大于3 cm竹林面积从原来的65%降至38%,而胸径小于2 cm的竹林面积则从原来的8%上升至23%,资源数量和质量明显下降。

3.2.2 产业链发展滞后,淡竹资源附加值不高。目前瑞昌市对于淡竹的利用仅限于竹材,虽然每年产量约有1.2万t,但有8 000 t是以原竹和初加工的形式销往外地作为蔬菜棚架、花卉支杆和民用建筑装潢材料等,2 000 t该市居民用于蔬菜棚架,仅2 000 t用于精加工成工艺品或高档篱笆。而淡竹竹笋的培育与精深加工利用远未形成规模,资源浪费严重。淡竹产业产品单一,加工落后,附加值低,竹林经营效益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影响了瑞昌淡竹产业的发展。

4 促进瑞昌市淡竹产业发展的建议

4.1 提高营林科技水平,大力发展优质资源

粗放式的经营已经凸显出种种弊端,要想从根本上保障瑞昌市淡竹产业的健康发展,要从当地林农资源培育和利用的方式入手,引导林农加强林分抚育管理、管护,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合理采伐,推广并普及科学的营林理念和措施,从源头上保证淡竹资源培育进入一个可再生、可永续利用的良好状态[4]。

4.2 科学规划,分类经营,提高竹林经营效益

淡竹笋材均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目前对于淡竹的利用尚停留在竹材的粗放利用阶段,每年产出的约20 t鲜笋仅

区林农自己食用,大量的冬笋、小笋及退笋没有被利用,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因此要有科学规划,在确保竹林正常生产的情况下,适当引导林农经营材用林、笋用林、笋材两用林和生态经济淡竹林,实行科学分类经营,最大化地发挥林地生产能力,以提高淡竹林经营效益。

4.3 合理布局,加强产业基地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规范淡竹产业发展

基地建设是发展产业化的基础,效益是加工企业生存及发展的根本。提高产业效益的落脚点要放在新产品开发、工艺改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利润的最大提升上。目前,资源的综合利用是笋竹产品加工中的重要问题,瑞昌市淡竹产品的开发要以市场为引导,不断引入高科技,开发新产品,改进加工工艺,特别是竹笋产品的开发,改变现有加工企业技术落后造成的竹材、竹笋利用率低、产品成本高、竞争能力弱、资源浪费大等现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对企业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成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4.4 结合自然景观资源,充分利用淡竹资源特色,积极打造淡竹旅游业

青山林场(省级森林公园)是瑞昌市淡竹主产区,拥有华东地区第一大溶洞峨嵋溶洞群,为瑞昌市特有的生态旅游资源。2005年青山林场曾利用淡竹笋材两用观光林示范基地作为森林公园景点中的一大亮点进行淡竹旅游业开发试验,当年接待游客6 000余人次,效益可观。因此,瑞昌市可进一步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开发出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以淡竹为主题的集休闲、娱乐、饮食及文化为一体的科研、教育、旅游基地,打响淡竹品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富民强市。

4.5 充分利用林改成果,大力促进淡竹产业发展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引导林农进行淡竹林地流转,鼓励竹加工企业建原料林基地或推广“企业+农户”的资源培育模式,实现集约经营。同时,积极引导中小型加工企业发展,并打造一定规模的高、新、精等深加工龙头企业,规范市场运行机制,引导淡竹产业走高产出、高效益、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瑞昌市由淡竹资源大市转变为淡竹产业强市,早日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淡竹之乡。

5 参考文献

[1] 赵献玉,蒋芹.淡竹丰产培育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2,16(3):56-57.

淡水资源的特点例5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淡水资源的特点例6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3、创新淡水资源管理的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淡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淡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征中央电厂和农业用水淡水资源费,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淡水资源费收取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差价。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这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淡水资源的特点例7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 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淡水资源的特点例8

(一)海水淡化已成为解决全球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随着水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海水淡化水在一些沿海缺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色列70%的饮用水源来自于海水淡化水,2005年日产海水淡化水量达73.8万立方米;阿联酋饮用水主要依赖海水淡化水,2003年日产海水淡化水量达546.6万立方米;意大利西西里岛500万居民,2005年日产海水淡化水量为13.5 万立方米,约占全部可饮用水源的15―20%。

目前全球海水淡化的市场年成交额已达到数十亿美元。

(二)海水淡化技术日趋成熟,淡化规模不断扩大,成本不断降低

多级闪蒸(MSF)、低温多效(MED)和反渗透(RO)是当今海水淡化三大主流技术。多级闪蒸技术成熟、运行可靠。主要发展趋势为提高装置单机造水能力,降低单位电力消耗,提高传热效率等。低温多效蒸馏技术由于节能的因素,近年发展迅速,装置的规模日益扩大,成本日益降低。主要发展趋势为提高装置单机造水能力,采用廉价材料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操作温度,提高传热效率等。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发展很快,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持续降低。主要发展趋势为降低反渗透膜的操作压力,提高反渗透系统回收率,廉价高效预处理技术,增强系统抗污染能力等。

伴随海水淡化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量加大,海水淡化工厂的淡化规模不断扩大。其规模从最初的日产几百立方米,发展到现在的日产几十万立方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多级闪蒸海水淡化厂是沙特阿拉伯的shuaiba海水淡化厂,日产淡水46万立方米;世界上最大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厂是阿联酋Taweelah A1海水淡化厂,日产淡水24万立方米;世界最大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厂是以色列南部地中海岸工业区的阿什凯隆海水淡化厂,日产淡水33万立方米。不久前,韩国斗山公司签约承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沙特阿拉伯热膜耦合(MSF+RO)海水淡化厂,计划2009年建成,日产淡水88万立方米。

在海水淡化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海水淡化成本也逐渐降低。其中,典型的大规模反渗透海水淡化吨水成本已从1985年的1.02美元降至2005年的48美分。且在成本的组成上,运行及维护、能源消费和投资成本均逐年下降。目前,国外吨淡化水出厂价格一般为0.6―0.9美元。

(三)水电联产、热膜联产等多种技术集成是海水淡化技术主要发展趋势

水电联产主要是指海水淡化水和电力联产联供。由于海水淡化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耗电力和蒸汽的成本,水电联产可以利用电厂的蒸汽和电力为海水淡化装置提供动力,从而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降低海水淡化成本。国外大部分海水淡化厂都是和发电厂建在一起的,是目前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的主要建设模式。

热膜联产主要是采用热法和膜法海水淡化相联合的方式(即MED-RO或MSF-RO方式),满足不同用水需求,降低海水淡化成本。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热膜联产海水淡化厂是阿联酋富查伊拉海水淡化厂,日产海水淡化水量为45.4万立方米,其中,MSF日产水28.4万立方米,RO日产水17万立方米。其优点是:投资成本低,可共用海水取水口。RO和MED/MSF装置淡化产品水可以按一定比例混合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

二、主要做法

(一)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国外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设,过去通常为政府出资建设和政府实施管理,对于海水淡化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海水淡化技术快速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完善,现在,一些国家特别是中东国家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模式,在保证政府对淡化水控制权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机制,允许私营经济和国外企业介入,进一步降低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BOT(建设―经营―转移)和BOO(建设―拥有―经营)是主要融资模式。BOT方式是项目公司在协议期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这项设施,并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用回收投资,取得合理利润。协议期满后,设施的所有权无偿移交给政府。BOO则是承包商根据政府授予的特许权,建设并经营某项基础设施,但并不将此基础设施移交给政府。

(二)制定政策,鼓励发展

许多国家政府为了解决日益紧缺的淡水资源问题和促进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积极研究制定鼓励发展海水淡化政策措施。如:阿联酋对发电设施和供水设备的进口没有限制,只征收4%的关税;西班牙和意大利政府对海水淡化水给予补贴,但每立方淡化水补贴额不超过海水淡化的成本;以色列制定2002―2010年制水规划,对海水淡化、苦咸水淡化和废水回用等提出了明确目标;欧盟把海水淡化作为区域政策重点,对地中海沿海成员国在海水淡化工程建设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如西班牙的海水淡化工程项目,欧盟将提供80%左右的资金支持。

(三)统筹协调,监督管理

海水淡化是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许多国家不断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并不断完善制度和标准,加强监督管理,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一是成立专门机构。如以色列专门设立了水资源委员会,具体负责海水淡化水的定价、调拨和监管。二是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如:法国的Sidem公司在海水淡化选材上制定了一系列企业标准。三是严格市场准入。如欧盟对大型海水淡化项目有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对海水淡化项目进行环保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对海水淡化水水质进行严格监测。阿联酋对海水淡化项目进行海洋环境影响前期论证和后期评估。

(四)典型示范,积极推广

阿联酋、以色列、西班牙、意大利等海水淡化先进国家大都是从一个较小规模的示范工程起步,通过示范对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示范工程实际的建设成本、淡化水的水质、运行成本、以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解除了人们的疑惑,使海水淡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启示

一是政府引导是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关键。国外海水淡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其发展海水淡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政府对于海水淡化发展起着主导和推动作用。我国已实施《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加快研究制定相关财税激励政策,建立和完善海水利用标准体系、市场准入标准,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并对示范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各级政府应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加大水价改革力度,通过合理调整水价及其结构,促进海水淡化水的生产和使用。要依据有关规定,合理确定海水淡化水价格,允许进入城市供水系统,并保证一定的使用量。

淡水资源的特点例9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 问题 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 目前 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 农村 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 工业 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 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 自然 变化和人类活动的 影响 ,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 科学 的办法是很难解决 问题 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 社会 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 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 发展 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 企业 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淡水资源的特点例10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和集中,世界各国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地球上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淡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在寻求淡水资源方面各国纷纷把目光投向大海。据统计目前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已达20个,严重影响着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海洋中水的储量为1338×107亿m3,占全球的96.8,有着巨大的水资源,如何把它变为能被人类利用的淡水,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海水淡化就是要将高盐度的海水通过一系列的过程转变为低盐度的海水。目前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有:1)真空冷冻—汽相冷凝海水淡化新技术是依据海水的三相点理论,使海水同时蒸发与结冰得一种低能耗,轻腐蚀结垢的海水淡化方法;2)蒸馏法工艺简单易于实现,但存在能耗多、成本费用高的缺

点;3)反渗透海水淡化方法是膜分离法的一种,即利用反渗透膜的分离作用使海水脱盐,过程中不存在相变,因此与蒸馏法相比能耗较低,有着很大的发展前途,成为世界高科技竞相开发的热点。

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提高及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世界各地正在兴建或计划兴建许多大型海水淡化工厂,一个海水淡化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1真空冷冻及其特点

1.1真空冷冻原理

海水三相点是使海水汽、液、固三相共存并达到平衡的一个特殊点。若压力或温度偏离该三相点,平衡被破坏,三相会自动趋于一相或两相。真空冷冻法海水淡化正是利用海水的三相点原理,以水自身为制冷剂,使海水同时蒸发与结冰,冰晶再经分离、洗涤而得到淡化水的一种低成本的淡化方法。与蒸馏法、膜法相比,能耗低,腐蚀、结垢轻,预处理简单,设备投资小,并可处理高含盐量的海水,是一种较理想的海水淡化法[!]。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研究,但目前为止尚没有商业化,主要原因在于过程中产生的三相点蒸汽难以去除和冰晶的输送、洗涤较难。华东理工大学研究开发的真空冻—汽相冷凝海水淡化技术采用低温金属表面,使三相点蒸汽直接冷凝成冰的方法,成功的解决了蒸汽的去除问题,并在实验室完成了小型试验装置。真空冷冻—汽相冷凝海水淡化技术工艺包括脱气、预冷、蒸发结晶、冰晶洗涤、蒸汽冷凝等步骤,淡

化水产品可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1.2工艺研究

1.2.1脱气

由于海水中溶有的不凝性气体在低压条件下将几乎全部释放,且又不会在冷凝器内冷凝。这将升高系统的压力,使蒸发结晶器内压力高于二相点压力,破坏操作的进行。显然减压脱气法适合本系统。

1.2.2预冷

海水脱气后可与蒸发结晶器内排出的浓盐水和淡化水产生热交换,预冷至海水的冰点附近。

1.2.3温度和压力

它们是影响海水蒸发与结冰速率的主要因素。

1.2.4冰—盐水是一固液系统

普通的分离方法均可使冰—盐水得到分离,但分离方法不同,得到的冰晶含盐量也不同。实验结果表明减压过滤方法得到的冰晶含盐量比常压过滤方法得到的冰晶含盐量低得多。

1.2.5蒸汽冷凝

在蒸发结晶器内,除海水析出冰晶以外,还将产生大量的蒸汽,这些蒸汽必须及时移走,才能使海水不断蒸发与结冰。

2蒸馏法海水淡化及其特点

2.1蒸馏法原理

把海水加热使之沸腾蒸发,再把蒸汽冷凝成淡水的过程即为蒸馏法。蒸馏法是最早采用的淡化法,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所得淡水水质好等。蒸馏法有很多种,如多效蒸发、多级闪蒸、压气蒸馏、膜蒸馏等。

2.2蒸馏法特点

多效蒸发是一种较早应用的海水淡化法,由于结垢和腐蚀等问题,后被多级闪蒸法所取代。

2.2.1多级闪蒸

多级闪蒸是一种在20世纪50年展起来的海水淡化法,其原理是海水经过预热后,进入闪蒸室,该闪蒸室的压力低于将要进入的盐水所对应的饱和蒸汽压力,盐水进入后即因过热而进行闪蒸。闪蒸出的蒸汽冷凝后即为淡水。由于它的安全可靠,因此发展迅速,中东许多产油国所建的海水淡化工厂,大多采用多级闪蒸法,并且与发电厂结合。如阿联酋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多级闪蒸海水淡化厂,就是与发电厂联合生[2]。

2.2.2压汽蒸馏

利用机械压缩机把蒸汽压缩、升压和升温(温度升高10℃左右),并作为加热和使海水蒸发的热源,因此压汽蒸馏在运行后不需外部提供加热蒸汽,靠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过程效率高、比能耗低,而且过程不需冷却水,结构紧凑,但压汽机造价较高,容易腐蚀、结垢难于进一步大型化。

2.2.3膜蒸馏

热海水接触憎水微孔膜,由于膜另一侧温度较低,相应的饱和蒸汽压亦低,膜面上的海水蒸发并透过膜的微孔到低压侧并在冷凝面凝结为纯度较高的淡水。膜只起到汽水分离器和增加蒸发面积的作用。

3电渗析

电渗析是利用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离子交换膜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使水中的离子定向迁移,并有选择地通过带有不同电荷的离子交换膜,从而达到溶质和溶剂分离的过程。电渗析主要有频繁倒机电渗析(EDR)、填充离子交换树脂电渗析,电渗析过程对不带电荷的物质如有机物、胶体、细菌、悬浮物等无脱除能力。因此电渗析用于淡化制备饮用水不是最理想的方法。

4海水反渗透淡化

反渗透海水淡化是一种以压力为驱动力的膜分离过程,是当今海水淡化领域研究、开发的热点[3]。

4.1国际反渗透淡化技术发展现状

目前反渗透膜的脱盐率高于99.3,透水通量大大增加,抗污染和抗氧化能力不断提高。反渗透海水淡化的技术进步表现在如下方面:

4.1.1反渗透膜的性能明显提高

目前的反渗透复合膜系采用芳香族聚胺的材料,特征水通量是1978年的2倍,盐的透过率大约是1978年的四分之一。

4.1.2功交换器的研制成功

一种新型能量回收装置已经成功地用于海水反渗透淡化系统上,这种交换器是1998年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的一个新里程碑。

4.1.3段间能量回收透平的成功应用

段间能量回收透平适合于盐含量较低的海水淡化系统,它可以增加系统的产水量或降低系统的能量消耗。

4.1.4微滤技术用于海水预处理[4]

采用微滤(或超滤)作为海水反渗透的预处理,不需加入絮凝剂、杀菌剂和余氯脱除剂等化学药品同时也省去了保安过滤器,此技术由于改进了进水水质,不仅延长了反渗透膜的使用寿命,而且有助于

提高系统的回收率、降低运行费用。 4.1.5纳滤技术在预处理中的应用[5]

沙特阿拉伯的SWCC,成功地开发出纳滤(NF)作为海水的预处理技术,用于脱除硬度和总溶解固体,从而提高海水反渗透的操作压力和系统的回收率,保证膜组件的运行安全。

4.1.6淡化成本的明显下降

由于膜的性能不断提高,高压泵和能量回收装置的性能持续进步,各种预处理新工艺的不断提出,促使设备的运行管理更为简单;更由于国际市场一体化的倾向,加大了海水淡化工程公司之间的竞争,使得设备的投资费用不断降低,从而使反渗透海水淡化的造水成本不断下降。

4.2国内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

据初步估计,国内运转产水量大于100m3/d的反渗透淡化装置总数量不少于500台。用于海水淡化的有浙江省山镇的500m3/d的反渗透淡化工程、浙江省泗县马迹山的350m3/d的反渗透淡化工程、以及辽宁省长海县的1000m3/d的反渗透淡化工程

等。

目前,国内海水所用反渗透复合膜均从国外进口,国产反渗透膜与国外产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反渗透膜是海水淡化的核心,其国产化与产业化若不能解决,势必影响我国此领域将来的发展。淡化技术的关键在于反渗透膜具有较大的透水性和脱盐率,目前在海水淡化中使用的反渗透膜主要有醋酸纤维素系列膜(CA)和聚酰胺系列膜(PS)。它们均由有机高分子构成,虽然具有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应用于海水淡化领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化学稳定性差、机械强度低等。这些缺陷限制了反渗透法处理海水技术的实用化和产业化。无机材料本身性能的优势,使得无机膜替代有机膜应用在这方面成为可能。预计反渗透技术将是21世纪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专家普遍认为反渗透海水淡化具有投资费省、能耗低等优点。

5结语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危机今后将愈加严重,而海水淡化是解决水问题的唯一途径。海水淡化的成本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鉴于自来水价格很低,因此淡化成本就不能太高。淡化水的成本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不仅与淡化方法有关,而且与工艺设计、选材、给水和淡化的水质、比能耗、地理、当地能源价格、投资来源、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比较各种淡化方法,

反渗透淡化法的投资费和运行费都是低的。预计反渗透技术将是21世纪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JBarduhn[J]ChemicalEngineeingProgress1975,71(111)80-87

2林斯清’海水和苦咸水淡化[J]’水处理技术2001(21).1

3谭永文’萧山5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J]’膜科学与技术2000,4(20):2

4MarkWilfPhDKennethKlinko[J]采用新的前处理方法和改进膜性能对KL海水淡化系统的影响[A]’美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