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能源的展望模板(10篇)

时间:2024-01-22 15:08:22

新能源的展望

新能源的展望例1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081

新能源汽车走在新能源交通领域的前沿。新能源汽车目前主要指的是电动汽车,它的充电设备主要包括充电站和充电机、充电桩、配电室、充电站监护系统以及安全防护设施等这些附属设备。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新能源汽车中的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对充电计量检测的要求正逐步提高。本文通过分析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的计量检测的现状,发现存在于目前存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的计量中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新能汽车充电设备的计量检测进行展望和提出一些见解。

1 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计量检测现状

目前,我国已于2012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了由电科院主编的国家标准GB/T28569-2012 的《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电能计量》,该规定中不仅涉及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电能计量的技术要求,还明确规定了电能计量装置的配置安装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方面的内容。但是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计量检测问题仍然突出:

首先,谐波会在给电动汽车的蓄电池进行充电的时候产生,且数量非常大,这些谐波会给电网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此外,电力公司对充电汽车功率因数是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电动汽车蓄池却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这是因为它属于容性负荷,存在功率因数偏低的情况。因此,这就要求在新能源汽车充电站中的电能计量设备需要具备更多的功能,比如说,谐波实时监测、计量及消除等方面的功能,特别是对现在较为常用的智能电能表的要求更加严格。

其次,电网会受到给电动汽车进行快充的时产生的大电流的影响而出行不稳定的现象,电站的负荷还会因为密集的充电而造成瞬间偏大的情况,对于电网来说,无论是在载荷能力上,还是在电源容量上,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因此,目前新能源电动车充电站计量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难题包括:在快充的情况下,充电站对充电负荷要作出怎样的调整;当充电时间比较分散时,充电时间又应如何调整;以及在低谷时段,负荷利用率要怎样提升等等。

2 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的计量检测展望

2.1 研制新型计量检测设备

随着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的大范围应用,需要不断地研制新型的计量检测设备,以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计量功能,以及提高其的性能和精确度。比如说,充电桩直流电能表检测设备,需要研制可以满足电能表有效测量范围的检测设备来对直流电能表电能计量性能进行准确、全面的评估。根据《直流电能表检定规程》中的规定,采用实时脉冲周期比较法和虚功率方法,选用高量程、低纹波的电压、电流源,使用快速数据采集卡采样脉冲数据,能有效校准和检测直流电能表的电能计量性能,这就能为选择电能表的类型时,提供有力的依据;这样的计量检测装置还可以用作电能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所需的调试、出厂检验的检测仪器。该计量检测装置是一个各组件相互独立的模块化设计,便于拆卸,还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既能应用在现场检测,又能应用在实验室检测。

2.2 完善计量检测体系

在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的计量检测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对计量检测体系进行完善。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国家标准、计量规章制度以及检测流程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计量机构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集结产业和学术研究的力量,制定并明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的计量检测的国家标准、计量规章制度以及检测流程等,切实做好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工作。另外,为了使量值保持一致和确保其能够追溯源头,还要在国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中纳入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及其计量检测设备的相关内容。

2.3 规范计量市场行为

不难预测,充电设备的计量设备的应用数量和速度将会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普及而呈现几何式的增长。它就好比现在星罗点布的燃油汽车加油站那样。因此,首先,质监部门要发挥相应的行政监管职能,作为检测技术提供方,计量机构要配合有关的部门部门,对该类市场行为做好规范和约束的工作,严厉打击一切伤害和违反计量法律法规的行为,并对出现这样行为的公司、网点给予严厉的行政处罚,让新能源计量市场行为更加规范、有序,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

3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新能源产业不断的发展,在计量检测技术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我国的计量机构来说,必须要把握住时代的机遇。计量传统传统会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下不断地进步,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抢占计量检测科技领域制高点具有极大的好处,有助于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地位。除此之外,我国的计量机构还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当出现在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的计量检测中的各种挑战。比如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如何利用好国际前沿技术,量值传递、溯源和计量校准等方面的工作应如何完善等等。

参考文献:

[1]闵庆云.电动汽车用充电设备方案研究[J].汽车技术,1997(12):47-49.

新能源的展望例2

作者简介:史春阳(1978-),女,汉族,辽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东北亚问题。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4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91-02

一、中俄能源合作取得的新进展

俄罗斯能源丰富,是全球能源供应大国,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中俄在能源领域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合作一直未有间断。进入新普京时代,中俄能源合作获得了新的进展。

在石油领域,自2009年中俄达成25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后,俄罗斯对华原油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2013年3月22日,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国签署了一项协议,将把每年对中国的石油供应量提高一倍,至3000万吨。未来将把对中国的石油出口量提升至三倍,由此中国将成为俄罗斯原油最大进口国。而俄罗斯石油公司将获得来自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一笔20亿美元的25年期贷款。根据最新协议,今年俄罗斯石油公司将增加约80万吨石油供应,未来年度石油供应额将达4500-5000万吨。2013年 6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第十七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体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他说,俄罗斯未来25年每年将向中国供应4600万吨石油,该协议总价值高达2700亿美元。俄罗斯石油公司表示,该公司总裁伊戈尔·谢钦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董事长周吉平,在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的出席下,签署了对华长期供应原油协议。该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中俄两国及两家公司在能源与经济合作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在天然气方面,俄罗斯计划通过西线和东线向中国输入天然气。目前,中俄两国领导人就东线输出达成了一致,通过东线每年向中国输出380亿立方米。这不仅对于俄罗斯能源输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对于我国改善东北地区的能源结构也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俄新社3月23日援引俄气总裁阿列克谢·米勒的话称,“两国计划今年6月敲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对华出口俄罗斯天然气合同的条件。年底前,中俄有望谈拢价格,签署长期合同。”这是继2011年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表态“谈判接近终点”后,俄罗斯官方再次明确划定谈判的时间表。

从目前两国能源各领域开展的合作情况看,中俄正朝着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方向不断发展。水电、核电、煤炭、液化天然气等各项合作也在迅速扩展。设于天津的炼油厂项目,以及位于俄方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也在积极筹建过程中。在电力合作方面,2012年,受益于俄中500千伏输电线路投入使用,两国电力贸易量极大提高。据俄方统计,2011年,俄罗斯还只向中国出口电力12.4亿千瓦时,到2012年时电力供应量翻了一番,增加到26.3亿千瓦时。2013年,俄罗斯计划向中国供电33亿千瓦时。到2014年,俄方计划使供电量增加至40-45亿千瓦时。根据两国已达成的协议,俄在未来20年内对华年输电量达到600亿千瓦时。两国煤炭贸易量也显著增加。2010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1080万吨,并在政府层面达成以下共识:即在未来五年内将供应量增加到1500万吨。到2012年,供应量就达到了1920万吨。中国的良好合作意愿以及中方对俄矿产开采和配套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双方有条件在不久的将来把俄罗斯对中国的煤炭年出口量提升到3000万吨。中俄在核能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发展。2012年11月,继田湾核电站1、2号机组建成投产后,中俄又签署了《田湾核电站3、4号机组总合同》,标志着田湾核电站二期项目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可以说,位于江苏连云港的田湾核电站是迄今为止,中俄最大的高技术经济合作项目。

从石油到天然气,从电力合作到核电设备及技术供应,从下游到上游,中俄能源合作正在向纵深发展。整体而言,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能源合作历史上双方均曾出现的“一头热”不同,中俄能源合作当前已进入一个双向驱动、稳步加速的全新发展阶段。

二、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一)中俄能源合作面临的机遇

1.中俄能源发展战略的契合。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由2000年的30.2%上升至2012年的57.8%。对中国来说,能获得稳定的海外石油供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石油需求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大国,我国目前正在以俄罗斯为主要供应方打造东北方向的能源进口战略要道。中俄能源合作有利于中国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提升中国能源安全。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后,俄罗斯外交、经贸合作开始向东看。俄能源出口战略东移,增强亚太地区的作用,更明确指向中国。这将会对中俄能源合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俄罗斯需要能源出口的多元化,中国需要能源进口的多元化,两者目的一致。

2.俄欲摆脱对欧洲市场的过多依赖。近几十年来,俄罗斯一直是欧洲最大的能源供应国。但当前,受欧洲不断蔓延的金融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影响,欧洲能源需求正日趋下降。2012年,俄气向西欧天然气年出口量仅为1390亿立方米,同比下降7%。与此同时,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也在下降。欧洲正在加速发展最新型的液化石油气进口设备,这使得一些国家能够从世界各地进口天然气,避免俄罗斯的操纵。此外,欧盟出台一系列政策,如“第三能源一揽子计划”,并努力建设欧洲中部的天然气管道网络。俄罗斯很难继续将低价天然气作为其外交政策手段。所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欧洲显然不是俄罗斯的最佳选择。与欧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对俄罗斯能源的需求正在上升。在此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便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全球“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国际能源格局变革。以北美为代表的全球“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国际能源格局深刻变革或将为推动中俄能源合作带来契机。页岩气革命以来,美国天然气产量不断提高,对中东、加拿大传统液化天然气以及管道天然气的依赖度下降,进而向国际市场释放更多天然气产能。美国天然气产量已连续四年超过俄罗斯,2012年美国天然气产量达6796亿立方米,天然气价格下降了31%。俄罗斯天然气产量达6550亿立方米,同比减产2.2%,出口则下降了8.7%。美国页岩气产量激增使其能够达到自给自足的水平,但却破坏了全球能源版图,更直接导致俄罗斯的落后。“页岩气革命”极大地撼动了俄罗斯在国际天然气市场上的大佬地位。目前的世界能源市场行情对俄罗斯不利,促使俄方更可能在同中国的天然气供应谈判中做出让步。

(二)中俄能源合作存在的制约因素

1.俄罗斯对华能源合作,心有疑虑。俄罗斯社会在上个世纪整个90年代对中国抱有一种微妙的心态,一方面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模式给予正面的评价,另一方面又对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对俄罗斯可能构成的威胁感到担忧。“中俄力量对比失衡论”、“原料能源”、“中国人口扩张论”等在俄罗斯仍有一定的市场。这种忧虑影响到中俄之间包括“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合作项目的推进。俄罗斯担心成为中国的能源附庸国使俄国内一些声音希望仍然依靠对欧洲市场的能源出口,而减弱对中国这个巨大的能源消费市场的依赖。从而出现俄罗斯对华能源合作采取不积极的态度,导致一些项目要么久拖不决,要么中途夭折。

2.中俄能源合作的政治博弈。中俄两国在能源供需方面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然而,中俄能源合作中的经济因素总是受政治博弈的影响。对中国而言,实现国家能源安全既要保证持续稳定的能源供给,又要保证合理低廉的能源价格。同时,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不过分依赖一个供应者是中国从能源市场上学到的宝贵经验。随着西部、西南部两条陆上能源通道的全面建成,中国在中亚和中东油气的支持下将获得更多的对俄谈判筹码。对俄罗斯而言,能源是进行大国外交和实现地区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俄罗斯更倾向于把中俄能源合作放在整体能源战略和周边安全战略中去考量,而非放在中俄政治经济合作的框架下去单独对待。因此,中俄能源合作将在近期重大突破的基础上稳步发展,而在长期则受到两国力量对比和战略目标变化的影响而随之做出调整。

3.东北亚地区的能源竞争。东北亚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区。据预测,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2010-2020年,东北亚地区能源需求增长将占到全球增长的一半以上。中日韩均为石油进口国,石油进口结构都很不合理,3/4来自中东。该地区的动荡不安又使中日韩能源安全面临极大考验。因此,为了实现能源进口安全,中日韩均把石油进口多元化的目标瞄准邻近的俄罗斯。而俄罗斯擅长利用能源消费国之间的竞争,谋取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俄罗斯有意识地加剧中、日、韩等国对俄能源需求的竞争局面,这样可以进一步抬高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和获取利益的筹码。这对中国而言,期望从俄罗斯得到稳定、安全的能源供给无疑增添了更大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中俄之间的合作力度。

总体而言,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是互利双赢的,它既能够实现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多元化,使俄罗斯更加顺畅地融入亚太经济圈,也能增强中国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实现进口渠道的多元化。目前来看,尽管中俄能源合作掺杂了一部分政治方面的考虑,但是更多的还是一种经济上的互补。如果中俄能源合作的长期规划得以顺利实施,那么中俄经济合作将上一个新台阶,将为两国战略协作充实更加丰富的内容。

参考文献:

新能源的展望例3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133-02

1引言

常规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全球气候环境问题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可再生和环保为特征的新能源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在各种财政和金融等政策的扶持下,近十年来新能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发展非常迅速。新能源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新能源发展突飞猛进。目前我国风能装机容量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然而,就像前些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一样,新能源产业的泡沫也避免不了破灭的命运,我国新能源产业也进入了“内忧外患”的发展困境。那么,是哪里出了问题?新能源难道不代表未来潮流吗?为此,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2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困境的内外因分析

2.1以页岩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发展,使得美国回归化石能源

奥巴马素有“清洁能源总统”之称,早在2008年竞选总统时,奥巴马便主张应重点投资清洁能源技术,并试图引领一场“绿色工业革命”,实现“安全、绿色、经济”的能源。然而2011年以来,一批政府曾经重金资助的新能源公司如Evergreen、Spectrawatt和Solyndra相继倒闭,美国新能源行业陷入困境,奥巴马政府推行的新能源振兴计划面临全面崩盘。另外,目前页岩气已占美国天然气生产的1/4左右,美国也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而且正计划出口液化天然气(LNG)。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也已降到50%以下,一次能源的自给率逐步上升。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较常规天然气相比,页岩气开发具有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的优点。此外,相比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天然气是一种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

美国是世界上页岩气勘探开发最为成功的国家,受水平井技术及压裂技术的推动,自2006年以来发展迅猛。据美国能源情报署(U.S.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统计,美国页岩气产量从2006年的311亿立方米,迅速提升到2011年的1800亿立方米,平均年增长率达到42%;后续资源潜力大,2011年美国页岩气探明技术可采储量为23.42万亿立方米,占已探明天然气总储量的77%,而在2000年这一比例仅为23%。能源专家预计,页岩气的总储量可使美国100年无后顾之忧。2008年,美国天然气工业价格达到峰值:每千立方英尺13.06美元,2012年降到了3美元左右。美国页岩气的成功开发,对美国和全球产生了深刻影响,降低了美国能源对外依存度,抑制了天然气价格,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全球“页岩气热”。

由于天然气价格持续走低,开发可再生能源的经济动机已不复存在,再加上受海外竞争者和金融危机的影响,风险投资在新能源行业的投入从2008年的41亿美元降低到2009年的25亿美元。涌入新能源产业的大量投资是在假设传统能源尤其是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当页岩气开采技术改变了能源格局时,这些投资几乎都打了水漂。

2.2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经济低迷

这场2009年年末,发端于希腊的欧洲债务危机,已由单一国家债务危机演变为整个欧元区的债务危机,进而发展为制约并影响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的一场“债务风暴”。

经济增长的疲惫对新能源产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经济的低迷,使得社会对新能源的投资和需求都下降;同时经济低迷使得政府的税收减少,使得政府对新能源的各种补贴减少。就以欧盟中德国为例,德国对光伏的补贴向来是最丰厚的,在投资、税收、上网电价方面均有补贴。然而,整个2012年的上半年,它都在做艰难的选择:是否继续削减光伏补贴。经过数月的反复,2012年6月底,新政终于得以尘埃落定。和最初计划一样,补贴大幅削减。对已经深陷泥潭的德国光伏企业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2.3中国新能源产业出口受阻,同时并网瓶颈阻碍了内需的拉动

新能源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新能源发展突飞猛进。风能装机容量从2005年的126万千瓦猛增到2011年的6241万千瓦,占全世界的26%,排名世界第一。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且90%出口到国外。

近年来,受美国页岩气开发和欧洲债务的影响,我国光伏产品国际市场大幅萎缩,产品出口受阻,价格快速下滑,一些企业面临停产和倒闭。商务部网站显示,2011年,中国光伏电池对欧洲出口达204亿美元,约占同期该产品出口总额的73%;而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总值超过31亿美元,占到了中国光伏产能的10%以上。近期,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着美欧印三面夹击,双方调查不断侵扰,导致中国光伏企业面临巨大挑战。

新能源产业的需求分为外需和内需,当欧美市场大门关闭时,外需受阻,于是我们便想拉动内需。但新能源产业“重制造、轻应用”的发展方式使得国内对新能源的需求滞后于新能源的供给。以光伏为例:目前国内光伏产能在40兆瓦以上,而国内在运营的光伏发电产能加起来也仅60多万千瓦。

由于新能源具有能量密度低、带有随机性和间歇性、尚不能商业化储存的特性,宜采用分散式、分布式开发方式,将其就地、就近利用。根据发达国家在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经验,应当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形成千家万户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局面,而不是像火电站那样——集中发电后通过高压输电技术进行远距离的传输。然而,目前我国电网企业的收入仍然是全部来自发电环节与终端销售环节之间的“买卖价差”,电网企业也从这种“剪刀差”中获得超额收益。因此,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电网企业不愿意接受、也不同意实行这种全世界都已经普及的“自发自用”模式。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任重而道远。

可见,要想拉动新能源的内需,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时,新能源内需的拉动不但能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走出困境,还可以使我国新能源产业走上可持续增长的道路。

3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在过去33年间平均增长9.9%,经济总量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然而,长期经济高速增长也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成本和环境代价。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能耗大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长期依赖能源资源的“出口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如果我们不改变能源策略,中国真的会对全世界构成威胁,自身的经济增长也会受到限制。而新能源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长远来说,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参考文献:

[1]史丹.我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原因与解决途径[J].中国能源,2012,34(9):5-8.

[2]杨登科,王勇,刘权胜,等.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采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J].石油化工应用,2012,31(2):1-4.

[3]李春曦,王佳,叶学民,等.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前景[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2,28(4):1-8.

[4]景春梅.关于促进我国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2(50).

新能源的展望例4

一、环境压力与能源结构调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燃煤国,煤炭一直是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动力。但是,中国同样为此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沉重,逐步增加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正在抵消着我们的相当一部分动力,阻碍着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进步。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 能源生产总量 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 能源生产总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 年 份(万吨标准煤)原 煤原 油天然气水 电 1990103,92274.219.02.04.8 1991104,84474.119.22.04.7 1992107,25674.318.92.04.8 1993111,05974.018.72.05.3 1994118,72974.617.61.95.9 1995129,03475.316.61.96.2 1996132,61675.217.02.05.8 1997132,41074.117.32.16.5 1998124,25071.918.52.57.1 1999110,00068.220.93.17.8 资料来源:《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污染,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除了酸雨、烟尘等传统污染以外,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带来的土地沙化、气候无常、水资源枯竭、沙尘暴等温室气体效应,中国是世界上温室气体危害的最大受害国之一。由于能源利用效率太低,尽管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七,但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却排名第二。而且由于植被密度低,自然吸附能力很差,净贡献率可能更高。今年原煤产量预计将上升到12.8亿吨,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增加。中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要在2008年举办一个“绿色奥运”,但中国有包括北京在内的八个城市,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城市之列,而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燃煤问题。因此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已成了中国的当务之急,而无论从目前国家的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及国家地缘政治的现实状况来看,天然气、煤层气、煤地下气化气、沼气等适合新能源系统建立的气体燃料资源,无疑是目前最理想、最切实际、最具前途的新兴燃料。

新能源的展望例5

受集团委托,韩华新能源将主要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为受捐助的青海省大通县斜沟乡中心学校设计、提供并安装约30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以为其提供持续的电力支持。同时,韩华新能源还将为其提供系统运营与维护所需的所有培训。该援助项目正式投入使用之后,届时预计每年将为斜沟乡中心学校节省电量约54,000度,合计电费近4万元。

新能源的展望例6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096-02

1 背景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代表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传统的工业化是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基本特征的,结果引发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十七大之后,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而是应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2011年6月21日,经湖南省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下发文件,同意撤销望城区,设立长沙市望城区。作为三面环城、对长沙呈半包围之势的望城区,其发展速度、生产率等就必须与城市经济接轨,顺应城市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主动融入大城市经济循环。

2 望城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优势分析

2.1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

望城在地理位置上与长沙市形成多点对接的态势,长湘公路,长潭公路西线,石长铁路和湘江等在公路、铁路和水运上与望城融为一体,形成了发达的大交通网络,区位优势明显,其地貌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山冈与湖泊水网的完美结合,是“城市生态花园”的核心区。

2.2望城区新型工业化建设成效明显

以长沙市总体发展规划为依据,制定了望城区城镇体系规划、84km2的望城工业区园区布局规划、10.7km2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全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不断完善,以“工业兴区、园区兴工”主动融入“泛珠三角望城区”大经济圈,建成了湖南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湖南省高新科技食品工业基地、湖南省台商投资区、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等各具特色的园区,为产业集聚望城创造新的优势。

3 望城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劣势分析

3.1望城区工业化还处在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

望城区工业化还处在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外向度不高、资源整合不够、产业链不长、大企业集团不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一些企业,特别是改制企业,缺乏风险投资意识和技术创新意识,企业规模停滞不前。引进项目开工不足,改变项目用途等问题普遍存在,影响了招商引资的实际效果,缺乏大型骨干企业支撑,规模企业个数及产值在长沙市四区(市)中最少,我区工业经济总量在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劣势。

3.2望城区的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望城区的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比如陶瓷、麻石作为我区的两大资源优势,始终未能走出小规模生产、产品单一的怪圈。麻石开采及加工分散经营,资源浪费严重,效率低下。陶瓷生产在我区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产业文化久远,由于受体制障碍的影响,处于低水平的简单再生产。以湖南陶瓷公司为承载主体的陶瓷生产,由于体制不顺、条块分割、产品不优、规模不大和资源浪费等矛盾十分突出,致使产品档次低,生产能力闲置,人才流失严重

3.3望城区的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

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不仅影响其对经济发展周期性和波动性的适应能力,而且影响其对生产资源投入和机会成本选择的比较与决策能力。2008年底望城区进行抽样调查农户的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的占59.9%、高中的占16.4%、中专及以上的只占6.2%;劳动力中接受过技术培训或有技术专长的占58.2%。

4 望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分析

4.1调整优化工业布局

望城区中部以经开区为依托,主动对接长沙高开区,大力发展食品医药、出版印刷、有色金属和新材料加工业,打造优势产业的先行区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形成湘江西岸(望城)大工业区核心望城区;望城区东部以长沙电厂和黑麋峰抽水蓄能电站为依托,大力发展能源和精细化工业,打造“循环工业园”;望城区西部在金城大道两厢积极发展机械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长沙市的西线工业走廊,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区做好配套。抓紧制定长潭西线和金城大道两厢控制性详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为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留出空间。

4.2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4.2.1全力打造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集群。依托经开区的产业基础和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材料科研成果,加快晟通科技、金龙铜业、博泰科技、开天新材料等项目建设,促进企业投产达产,注重引进有色材料深加工企业,进行本地配套,将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发展成为我区新兴支柱产业。

4.2.2做大做强食品医药产业集群。以旺旺集团、亚华乳业、英博啤酒、澳优、天龙、康寿、新汇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食品医药产业,加快创新步伐,提高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发展。依托区位优势,抓住长沙市化工企业外迁发展的机遇,引导化工企业向丁字、铜官沿江带迁移,整合优美科富虹、三环颜科、蜂巢化工等企业的市场和品牌优势,打造全市最大的化工生产及化学品交易基地;以坪塘水泥、丁字湾麻石和铜官陶瓷为重点,借助市西南线产业经济带的发展契机,大力发展环保、节能和高档建材。应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建材产业,推动石材石雕、建筑陶瓷、水泥行业等产品升级换代;以金城大道沿线为重点,主动对接长沙高新区,重点扶植高压开关、中南传动等龙头企业,着力引进有核心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企业,提高主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借助、三一重工等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工程机械零部件加工,壮大机械制造产业;积极支持新华印刷集团建设,加大湖南报业文化城建设与招商力度,重点发展书刊印刷、包装装潢和光盘复制,依托出版湘军的品牌与实力,促进出版印刷业的发展;加快长沙电厂、黑糜峰抽水蓄能电站和湘江航电枢纽等项目建设,形成我区火电、水电和垃圾发电的能源工业新格局,实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

4.3不断推进技术创新

加强自主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加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构建知识创新平台。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奖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的企业,建立国家、省、市级技术中心的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获得国家免检产品、国家原产地域保护标志和湖南省质量管理奖的企业以及获得省、市级名牌产品的企业。从产业现状出发,每年动态选择20个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从政策、资金等方面重点支持。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望城区本土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项目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当年投资在200万元以上,经审批或登记备案的技术改造项目,在项目竣工投产后,由区财政根据项目的效益情况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

4.4加快工业发展平台建设

新能源的展望例7

11月3日~4日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先生计划将再次视察新阳平乳业(新希望集团控股、四川阳平乳业集团为第二大股东),新阳平乳业是新希望进入乳业控股的第一家地方性国营企业,此次是自新阳平乳业2002年成立以来刘永好先生第二次造访新阳平,业内人士透露:可能与新阳平目前的市场处境有关,基于今年7月中旬新阳平重大人事变动后,给全体员工“打气”,以稳定大局,并展望新阳平的未来及新希望乳业今后的发展,要新阳平重树乳业的雄风,但有一项重要行程就是会见洪雅“四大家”领导班子,共商当前洪雅奶业发展形势.此举也有修补2003~2004年新希望与地方政府关于洪雅奶源、奶业发展有关分歧。

自国办下发24号文件后,奶源是各乳企争夺的重要战场,谁家敢打上"复原乳"字样,如果现在打上,不是等于承认了以前是添加了还原奶粉吗?所以谨慎运作是明智之举,现在进口奶粉(特别是新西兰奶粉)严格管控后,极大的保护了奶农的利益,而生奶缺口又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奶源争夺就必然发生,川内奶源争夺战主场在眉山市洪雅县境内。

事件回放:"早在2004年3月26日新希望乳业一纸新的关于提高牛奶质量、加强牛奶中细菌总数检测的通知更是激起了奶农的不满,因为通知中有关于因细菌超标还要降低收购价的内容,洪雅县近百名奶农聚集到县政府门前就四川新希望乳业有限公司下调奶价一事向政府反映。洪雅此次奶农反映奶价问题,应该说有其必然的因素,同时也有市场因素。但政府为了解决三农问题,通过发放贷款,大力倡导养牛,洪雅奶牛养殖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2004年后备牛不断投产,奶源迅速增长,导致新希望乳业对鲜奶的收购感到很大压力。于是从2004年3月份开始进行奶价调整,从以前1.65元/KG的基准价调整到1.5元/KG。调价前,实行以质论价后阳平的平均收购价是1.86元/KG,调价后,农户实际到手的平均奶价是1.6元/KG左右。"洪雅政府曾要求新希望从保护奶农利益出发而不降价,理解其良苦用心,而新希望最终以企业有企业的难处而未果,洪雅政府无赖之举想通过招商引资其它乳品企业来消化奶源,曾接触蒙牛、伊利、光明、维维等集团,还有成都菊乐乳业,由于条件不成熟很多项目至今未落实,当然有多方压力,主,市县两级意见的不统一,菊乐乳业于2005年5月26日剪彩而只能落户眉山科技工业园区与妙士乳业为伴,而远离洪雅奶源区.

这几年乳业的市场不景气,本地企业消化奶源少,外地乳企到洪雅收奶成本相对高不愿到此,奶农只有向政府不断使压,就成为地方政府的难题,谁知峰回路转,国办24号文件的下发就如喜从天降,如今川内的好多乳企(金蒙牛、光明、菊乐、小金牛、熊猫)在洪雅抢夺奶源,奶价一路攀升,"谁高就卖给谁!"中秋节时笔者曾采访众多奶农这样如实的说。由于生奶收购有政府的特许"绿色通道"所以其它乳企到洪雅收购牛奶和新希望华西乳到洪雅收购奶源回成都加工是差不多的,这就使得有些乳企在这块奶源市场(洪雅大多是分散农户养奶牛,管理不集中)或多或少高于新希望乳业而争抢原奶,据悉:新希望乳业收奶有点难题,其它生奶收购价均在1.85元/KG左右,新希望乳业出价在1.72元/KG,新希望乳业的收奶车在田头乡间到处收奶,奶农只卖给出价高的企业。当前新希望正采取相应措施维护其利益,政府当然是最强大的力量哟!据业内人士分析,刘永好先生此行也有此项目的。

乳业市场到了今天这种格局,归根结底就是企业的无序竞争。这好像又回到了前些年的“跑马圈地运动”、“得奶源者得天下”再次把战火烧到上游,打市场价格战不够,还要打奶源争夺战。这样的争夺战则面反映了乳业风平波静的局面是难以形成的,也不知乳业市场何时能硝烟尽散!

新能源的展望例8

从以上背景不难看出,气候问题、能源安全问题、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过快增长问题是G8成员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成员国)共同头痛的事情。其中,对“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过快增长”的担忧直接导致了“中国能源”在世界范围传播。即认为气候问题、能源安全问题主要源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印度等)能源需求过快增长。

二、《能源技术展望2006》主要讨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关注和担忧的问题:G8集团领导人认为世界能源并没有朝着预期的可持续能源方向发展。处于历史最高价格水平的石油价格使人们不得不关心长期能源供需平衡问题。在过去十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增长了20%多。确实,若将来的情况正如“2005世界能源展望参考情景”中所提出的那样,在今后25年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石油需求量仍将持续快速增长。这已考虑了2006年政策条件下能源节约和可预见的技术进步因素。预计到2030年后这些令人担忧的状况可能变的更糟。此研究的基准方案是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是2006年的2.5倍。日益激增的运输需求将不断增强石油供应压力。由于对煤炭发电的进一步依赖和用于运输的煤炭液化,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强度将增加(尤其是拥有国内丰富煤炭资源且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

解决方案:认为以上令人担忧的前景是可以改变的。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情景显示,通过采用已有技术或者发展中技术,可以将世界导向进一步持续发展的能源之路。该研究方案讨论了如何使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在2050年降回目前的水平,如何降低石油需求增长等;另外,方案亦提出了到2050年通过采取能效措施,电力需求可以比基准情景减少三分之一;液态燃料的节约量将相当于全球石油消耗的一半之多,可以抵销基准方案所预测石油需求增长的56%。

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情景所描述的重要变化基于如下几点:

交通运输、工业、建筑领域可取得显著的能效成果;

电源结构向核电、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发电以及碳捕集与碳封存转变时,电力供应中的低碳发展问题就会得以解决;

生物燃料用于陆路运输的增长势头明显。

三、《能源技术展望2008》主要讨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关注和担忧的问题:能源领域正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从2006年到2050年,全球经济预计将增长四倍,而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预计增速将接近十倍。这种增长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会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高,但同时也会带来更大的能源消费。如果无法消除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且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那么自然资源和环境必将无法承受所面临的巨大压力;面临的形势正愈加严峻,自《能源技术展望2006》出版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石油需求量的稳步上升,比先前的预测高出了7%。如果排除政策变化和主要供给约束,到2050年,石油需求将增长70%, 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长130%。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估计,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达到上述比率,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6℃(最终稳定水平),甚至更高,这将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重大影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

解决方案:认为能源的供给和利用方式需要一场全球性变革。能源的高效利用是这场变革的核心要求;必须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和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大力发展无碳运输。相关国家政策必需转变,创建一个产业决策者可以依赖的高水平长期稳定政策以促进未来低碳技术发展。预测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来自于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排放量有望少于三分之一,主要经济体之间空前紧密合作十分关键。

四、《能源技术展望2010》主要讨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在能源行业,气候变化的威胁是近年来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其他两个问题也从这一阴影中重新浮现出来。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一些分析师认为与石油价格波动有关)使人们担忧居高的能源价格可能削弱经济增长。头条新闻报道,乌克兰天然气供应量削减,索马里海岸油轮被劫持,尼日利亚石油管道爆炸,墨西哥湾的石油钻机被飓风摧毁,这些都表明能源安全威胁在以多种形式在各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生着。

解决方案:几年来,国际能源署提出需要一场基于低碳技术广泛应用的能源革命来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能源技术展望2010》强调了当前风能、太阳能、核电站建设、混合动力和全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技术革命已悄然来临。IPCC得出结论,与2000年水平相比,到2050年需要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至少削减50%才能把全球长期平均温度上升限制在2.0~2.4℃。《哥本哈根协定》虽然没被第15次缔约国会议正式采用,但在许多重要问题上也都达成了很大程度的共识,包括:把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小于2.0℃;到2050年实现全球温室气体深度减排;技术在实现上述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额外资金的必要性等。

五、《能源技术展望》连续三个版本传递的主要政治倾向性观点

一是告诉世人G8为首的发达国家关心和担忧的三大全球能源问题没有改变,即气候问题、能源安全问题、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过快增长问题。

二是告诉世人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过快增长是造成气候问题、能源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是告诉世人气候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尤其是中国、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至关重要。

四是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大规模减少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消费。

五是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果,2050年需要将二氧化碳排放量至少削减50%才能把全球长期平均温度上升限制在2.0~2.4℃。

六是成功推动了《哥本哈根协定》就“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小于2.0℃范围内”达成共识。

七是认为需要通过能源技术变革、新能源发展、核能的重新部署来解决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

六、《能源技术展望》连续三个版本情景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6年、2008年、2010年三个版本的《能源技术展望》都是基于以上政治倾向性观点而设计未来情景,因而许多情景更是一种意愿,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全球气侯变化的温度上升限制在工业革命之前的2℃,根据IPCC的报告,与2℃相对应的温室气体在大气浓度是450ppm。所以,国际能源署去年的《世界能源展望2009》和今年的《能源技术展望2010》都是围绕着450ppm来分析的,而这个450ppm并不现实。

新能源的展望例9

【中图分类号】 F42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328-01

一引言

1750年工业化以来,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 经济济规模的扩大,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大气中温室气体明显增加,人类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失衡、农业减产、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经济社会发展脆弱等一系列的自然和社会问题[1]。在这种形势下,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2]。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在这场以低碳经济为源头的国际竞争中,既面临国内旧的经济模式的种种障碍,又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和挑战。所以研究产业系统的减排机理和碳减排的政策是至关重要的。

二产业系统的减排机理

熵最早起源于热力学,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1865年所提出,是一个描述系统状态的函数,用来表示系统的不稳定程度、信息量和确定性[3]。熵源自耗散结构理论,只有产业系统属于耗散结构的范畴,才能运用熵变原理研究产业系统[4]。一个系统属于耗散结构必须具备以下4个条件:系统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存在涨落现象[5]。产业系统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一部分,它的运行是一个不断趋向系统有序的过程,并且伴随着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演进的过程,具备耗散结构的四个条件,因此产业系统属于耗散结构范畴的,所以可以用熵变理论来研究产业系统。从投入产出角度看,非期望产出总量与生产要素总投入的比值度量了产业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衍生无效产出的程度,可将该比值称为非期望产出率,定义该非期望产出率为产业系统熵,非期望产出率的变化为产业系统的熵变。

根据非期望产出率的定义可知,非期望产出率=非期望产出/总产出 。对于非期望产出率变动的机理分析本研究采用Kaya恒等式,Kaya恒等式的基本结构为:

C=CE×EGDP×GDPP×P

,其中C:碳排放量;E:能源消费总量;GDP:国内生产总值;P:人口总量。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影响非期望产出率熵变的因素有

非期望产出排放强度熵变、期望产出率熵变和产出结构变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产业系统的减排机理的原理图如图1.

三为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制订的相关政策

1.国家层面。

尽快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加快低碳产业的发展,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构建适应低碳经济的新发展战略,构建低碳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财政对低碳经济的支持[6],另外要大力开发新能源,例如天然气,从勘探开发总量看,我国堪称天然气资源大国,我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已达到 35万亿立方米的规模,其中可采资源量达到了 22万亿立方米[7],而且在能量等值的基础上, 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固体燃料相应排放量的55%,除此之外要加强国际合作,各国之间通过协商确立碳减排标准,通过碳排放联盟和碳项目交易平台推进碳交易制度,扩大碳排放交易。对我国开征碳税模拟的研究发现,征收碳税能够有效抑制我国能源部门的碳排放量,财政部的研究报告并认为征收碳税不仅有利于减轻我国碳排放压力,更是有效规避“碳关税”的手段。

2.企业层面。

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知水平,构建适应低碳经济的新发展战略,构建低碳技术创新联盟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能源效率置于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优先地位;加快能源价格改革进程[8],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逐步降低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步降低煤炭的比重,加快煤炭利用技术的创新”“加大投资规模,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例如中国炼油工业应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技术创新,为炼油工业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我国造纸产业也必须走技术创新之路,通过研发适用于低碳产业的工艺技术、装备和化学助剂降低造纸业的碳排放量[9]。还有我国的钢铁行业是典型的高碳行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量,技术创新是关键,还可以制造新能源汽车[10]。

四结论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是能理清产业系统熵减排的熵变过程,揭示产业系统熵减排的内在机理,现实意义是在研究系统碳减排内在机理的基础下,进行碳减排的有效政策研究,为减少碳的排放,为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蕾.关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困境及对策思考. 精灵科技学院学报. 2001,3

[2]王福生.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价值工程

[3]任伟宏,黄鲁成.基于熵的研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及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2月第26卷第3期:109-111

[4]梁中.基于耗散理论的欠发达地区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6月第29卷第11期:34-39

[5]袁飚,陈雪梅.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生态产业链形成机理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11月第31卷第6期:101-105

[6]刘春玲.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艰巨性及对策建议.科技和产业.2011,3

[7]秦扬.曹丽娟.论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1,7

[8]沈小波.戴平生.中国碳强度的影响因素.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1

新能源的展望例10

科学合理的就业期望是关系到就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问题。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现状,笔者对即将步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这两大群体的就业期望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其未来就业期望进行了探讨。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大学生群体。本次调查随机选取了沈阳地区的辽宁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大学等三所高校的部分大三、大四在校生(包括硕士、本科和专科在校学生),进行了就业预期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1份,回收率为97.8%,其中有效问卷为381份,有效回收率为95.3%。调查抽样的性别比例为男生50.7%,女生为49.3%。

(2)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的农民工。本次调查以沈阳市人才市场交流中心、沈阳工业展览馆、大连金州人才市场等几大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的80、90后农民工为研究群体,采用随机调查、口头访问、填写问卷等方法,抽取450名农民工被试,回收有效数据382份,有效率84.9%。

2.研究工具

以就业相关问题为基本依据,自编就业期望调查问卷(大学生版和农民工版)。该问卷主要涉及就业期望中的薪酬期望、行业期望、就业地区期望以及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福利期望等,基本涵盖就业相关要素,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及可操作性。

3.统计分析

(1)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对数据进行录入与管理。

(2)统计分析。运用spss13.0 for windows进行显著性检验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大学生群体就业期望相关因素分析

(1)薪酬、就业地区期望(见表1)。

表1 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统计表

(2)就职行业及首选要素期望(见表2)。

表2 大学生就业单位意向调查统计表

2.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就业期望相关因素分析

(1)薪酬期望(见表3)。

表3 新生代农民工薪酬期望

分类(元/月) 人数 比例(%)

1500~2000 16 4.2

2000~2500 83 21.7

2500~3000 190 49.7

3000~5000 56 14,7

5000以上 37 9.7

(2)就业行业期望(见表4)。

表4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业期望

分类 人数 比例(%)

制造业 122 31.9

建筑业 95 24.5

服务业 123 32.2

其他 42 11.0

(3)就业地区期望(见表5)。

表5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地区期望

(4)就业期望相关因素调查分析。调查显示,过半数农民工最关注薪酬工资这一项,约占调查总数的68.8%;其次关注的因素是就业地区;接下来是就业行业、工作环境、发展空间、工作强度、额外福利等相关要素。

在工作环境的选择上,有大约30%~40%的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职业时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比如工作安全性、高温作业、职工宿舍食堂、卫生状况、不受人排挤等。

在职业发展空间的选择上,有大约30%的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职业时受到这一因素影响,比如岗位晋升、提供新技能培训、学历深造、工龄工资等。

三、讨论

1.大学生及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期望差异

(1)大学生就业期望有所降低。调查显示,对于灵活就业,大部分被调查的大学生表示能够接受。对于毕业后到基层就业的问题,被调查学生中有91.6%的人表示可以接受,只有8.4%的人表示不能接受。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就业期望趋于理性并已经有所降低,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等因素使大学毕业生愿做“高薪民工”。

(2)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期望逐步提高。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空间、工作强度、额外福利等要素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在提高,说明他们在逐渐适应、融入就业市场,并且以越来越自信的姿态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对就业的期望也在逐步提高。

2.大学生及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期望要素对比分析

(1)薪酬期望。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期望月薪在3000~5000元之间的人数比例为41.2%,平均期望月薪为3019元;新生代农民工期望月薪在2500~3000元的人数比例为49.7%,平均期望月薪为2630元。大学生比新生代农民工期望月薪高出389元,高出约14.8%。我们可以参考一份来自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的最新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期望月薪仅在2009年到2011年呈现上升趋势,之后连续2年均呈下降趋势;而农民工期望月薪自2009年开始至今,一直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2)行业期望。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倾向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职业的人数比例为47.3%,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服务行业的人数比例为32.2%。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在行业就业期望中,并不交叉,两者关联不大。但不难推测在未来就业行业中,大学生不再是高端岗位的唯一力量,而一些劳动密集型、服务型的工作岗位也不再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专属,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学历的不断提升,其在不同行业岗位上将越来越成为一支新力量。

(3)就业地区期望。大学生选择生源所在地就业的人数比例最多,达到35.2%;其次为选择二三线城市,人数比例约为23.4%。农民工群体选择北上广地区就业的人数比例最多,达到54.5%;选择二三线城市的人数比例约为16.2%。在城市的选择上,近几年来,大学生群体中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转移到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的二、三线城市,及选择在家乡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这反映了大学生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越来越理性、现实。而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一线城市的比例仍然很高,这与一线城市迅猛发展、城市包容性强、就业机会多、适合岗位待遇越来越好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3.大学生及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期望融合构想

(1)大学生和农民工共同参加技能培训。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职业、职位、岗位等的不断变化,企业对技能型、操作型人才的渴求日益突显,对焊工、钳工、操作工等生产一线的技工等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