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中历史易错点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7 15:56:22

初中历史易错点

篇1

近年来,高考历史选择题维持较高难度,考生失分严重。特别是2015年江苏高考历史选择题更让考生不知所措。究其原因,主要是现今高考选择题并非直接考查考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而是侧重于对考生知识生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考生进行系统有效的训练。影响训练效果好坏的因素众多,但如果选题环节不利,训练效果将大打折扣。为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选题环节的原则和策略。

一、选题原则

选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重质轻量,走“精品化道路”。以量取胜,走所谓的“题海”战术,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而且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和延误正常的教学进度,甚至会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反感,挫伤其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质取胜,走“精品化道路”,选取那些质量高,具有代表性或立意角度新颖的选择题,不仅能够有效克服“题海”战术的弊端,而且能够使训练效果最大化,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二,定位明确,有针对性。选题时,不能盲目选题,应根据具体学情和教学阶段特征,选取相对应类型的选择题。如高三历史复习阶段,一轮复习侧重于选取那些能够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选择题;二轮复习侧重于选取那些可以强化学生学科历史思维选择题。教师选题时应该做到心中有数。第三,具有时代性。好题需要紧跟时代脚步,贴近现实,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这种好题不仅能够高效完成训练目标,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在讲评课时发挥妙用,让课堂充满生机。第四,难易结合,照顾所有学生。既不能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激发学优生的学习动力,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资料来源

个人日常积累:试题常有,好题不常有。好题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日积月累。积累试题的最佳方式是建立个人试题库,包括纸质和电子试题库两种。纸质试题库侧重对高频错题的积累,电子试题库侧重于对经典试题的积累。通过个人试题库对试题进行收纳整理,分类保管,不仅能够积攒丰富的试题资源,还能提高选题的速度和质量,减轻教师劳动负担。尤其对于常年易错典型题,备案保存,待到新授课时,重新利用,弥补常规选择题训练的不足,提高训练效果。

网络资源、教学刊物: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能看的更远。借助海量的网络资源和便捷的网络平台,我们能命制出质量更高的选择题。如常用的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中学学科网、高考资源网和江苏历史教研网等。这些网络平台汇聚了历年高考题真题和最新各大市及名校模拟题,试卷资源丰富而实用,可以满足不同教学阶段的选题要求。教学刊物也是选题时不可忽略的重要资源。教学刊物上的试题往往出自名家之手,有代表性,更有前瞻性,反映当今历史选择题命题研究的最新成果,预示今后高考选择题命题的发展方向。

错题变式:错题是教学中的一种宝贵资源,它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盲点和薄弱点。错题重做,简单机械重复劳动,复习效果不佳。错题变式,更具实效,是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理清时间脉络,锻炼知识迁移能力和拓展解题思路的有效措施。通过对错题进行不同程度变式重组,不仅拓宽选题范围,优化利用典型试题,还增加错题的新颖度,激发学生订正错题的积极性。

篇2

1.通过单元复习,夯实基础

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小型的知识网络体系,以“繁荣和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为例,可以从选官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诗歌、书法、绘画、艺术宝库等分类去整理,使人一目了然。事实上,中考用黑板报、数轴线、演示图等新颖的形式来考的题目很多。

2.通过专题复习,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般来说,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专题为主,这是在第一轮单元复习的基础上对考查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取舍,就某一重要问题将考试要点中与之有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学科内的综合,旨在理清历史线索,构建历史知识的纵横网络,进而形成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对比、综合、归纳能力。

3.研究中考题型,进行实战训练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既是真题也是范题,有一定的指引作用,特别要关注与前一年相比有一些微调的考点。选择题的本质就是判断,考生一定要从题干的立意出发,找出关键词,要克服“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思想,冷静思考、明辨是非;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最大限度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然后与课本内容“对号入座”,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同时还要强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简洁,没有错别字。

4.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全员提升

课堂上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要把自己的视角和言行多放在中下等学生身上。依据木桶原理,导致教学效果出现不良结果的也往往是学习最差的学生。优等生一般不会在易错点和易混点上出现很大的错误,他们训练的重点应该是思维和能力的挑战,而中下等学生则不同,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每节课的基础知识,更不能很灵活地加以运用。因此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为了每一个高效率的课堂,为了历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

二、练出开卷考试小技巧

1.扭转错误观念

由于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生不重视也已习以为常,况且是开卷考试,绝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反正中考时可以带资料进去,到时翻书找答案不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开卷考试是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变化,体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减轻学生不必要负担的考试形式。

2.训练快捷定位找考点

对于任何一个考核点,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小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题的考核点;其次是选定教材;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从教法上说,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出题时要考虑好分布与跨度,可以将常见的考点在页码下用便笺纸延升到书外,以便查找。

3.考前准备

开卷考试,材料的准备很重要。虽然少了又不放心,但是过多也用不上,历年都会出现考生像搬家一样进考场,不过只求个心理安慰。其实带进考场的材料不在多,但要精,而且必须是经常使用而熟悉的材料,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尽快查到所需要的知识点。整理历史开卷考试所需要的资料:六本教材、《中考指导用书》、各种模拟试卷等,要注意按照重要程度摆放,将最重要的放在最上面。还可以准备一份备忘录,将各种解题方法和特别需要提醒自己的话写在上面。(友情提醒:所携带资料不受限制。)

4.走进考场

篇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08

初中历史学习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系统,首先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来展开的,学生记忆起来有规律可循,只要理出大的枝干和框架,学生的大脑里就会有系统的知识点,在做题时可以直接调动知识点,不用绞尽脑汁的苦想,大大提高了做题的效率。另外,初中的简答题内容也比较单一,所以在面对考试时学生只要审对题拿分其实很容易,而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在面对考试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一)善于审题

选择题一般来说是将几个相似、相近或者相反的选项放在一起以达到混淆答题者的目的,如果学生在审题的时候不认真,就很容易落入编题人设好的圈套。因此,在平日的训练里老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生掌握了审题技巧,识破出题人的圈套和陷阱,做题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首先,老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在平日做练习题时老师可以以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起来审题,审题包括审题型、审题干、审题这几个方面,学生首先要明确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题目,明确出题人出此题的目的,另外要读懂题干,明确题目要求,是选正确项还是选错误项,是选做法还是选意义,明确题目要求后就要带着问题找答案,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会有很大的迷惑性,学生要根据题目要求逐一排除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老师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规范的审题思路: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题目,出此题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哪一部分的知识掌握情况,题目要求选出什么样的答案,根据题目要求可以直接排除哪个选项。通过进一步审题,其他选项分别是因为什么被排除以及选择正确选项的原因,通过这一思路学生可以将题目进行透彻的分析,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就能够掌握熟练的审题技巧。

(二)了解题型

了解题型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明白出题意图,迅速作出思考判断,以提高审题的效率。初中历史的选择题题型可归纳为:年代人物类,选择正误类,材料分析类等。年代人物类要求学生选择在某一时期,某一年生的事情或者是某个人的思想做法等,做这类题要求学生把四个选项发生的时间或者是涉及到的人物都写出来,根据题目要求直接选出符合的一项,这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选择正误类则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看明白题目要求是选出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避免出现南辕北辙的低级错误。材料分析类是初中历史选择题所占分值较大的也是较难审题的一类,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求学生会分析材料并能从选项中选出符合材料要求的一项,因为历史材料题会涉及到文言文,所以学生如果不能准确审题很容易出现理解误差,因此学生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功底,如果实在读不懂题目要求也要通过捕捉关键词来推测题意。

(三)学会检查

学会审题和了解题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和准确率,而学会检查则是为了保证答题的质量,避免出现低级错误,出现不该犯的错误。首先学生要养成检查的习惯,即使是平日里的训练也要坚持检查,考试的时候学生的大脑会保持长时间的兴奋和紧张,一旦做完题学生紧绷的神经也会放松下来,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利用剩余的时间进行检查,而如果学生在平日里就养成了检查的习惯,在做完题后学生依然能受习惯驱使进行检查。另外,在检查时不要轻易修改答案,如果这道题一眼就能看出是自己选错了,那么则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如果这道题在第一遍做的时候就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在检查的时候依然无法确定答案的话,那最好就不要因纠结而修改答案,人的第一感觉初始判断往往是大脑最深层的记忆,在记忆模糊的时候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往往是最可靠的。

二、简答题的答题技巧

(一)读材料

历史的简答题多是以历史材料为依托的,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作答,因此做历史材料题首先要学会读材料。阅读文言文材料时要学会抓重点,我们做的是历史试卷并非语文试卷,所以无需逐一分析材料中的所有字词,但要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材料的重点所在,并能迅速联系到课本所学知识,然后找到课本知识与材料的契合点从而明确答题方向。

(二)分析材料

分析材料是为了更透彻的理解问题,学生在作答材料题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对材料理解不透彻,只是根据问题照搬答案,而作材料题时往往都有题目要求是请结合材料进行作答,所以完全脱离材料照搬课本的现成答案的做法是得不到高分的。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生应该对历史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出题人要求结合材料进行作答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因此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来进行作答。

(三)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审题错误,学生在落笔作答之前一定要审清题目要求,看清题目是让回答什么问题,从哪几方面回答问题,很多学生看一眼问题就根据课本上老师画的标准答案全部抄上,以为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但实际上,历史材料题的问题都比较细致,不会出现那种太广泛片面的问题,所以学生在作答之前要审清题目要求,按照要求作答,不要漏掉要点但也不要多写一些与题目要求无关的答案。

篇4

由于北师大版历史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编写的,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根据考纲依据教科书逐册、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但要注意这不是上新课。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教学法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语言精练,多余的话不讲,重复的话少讲,做到画龙点睛,并辅以条理化的板书(包括提纲和图表),增强语言的叙述性和直观性。识记类要开门见山地指出五要素是什么,理解应用类的不仅要知道五要素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

二、教师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把握应是完整全面的

依据考试说明,课本中有的要考,有的不考,有的考大题,有的考小题。若不注意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就很难适应中考的要求。因此,只有在充实基础、全面掌握历史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这样才能具有中考应变的能力。对初中生来说,他无法建立知识框架、自己去联系记忆,知识比较零乱,在考试中暴露出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比较弱。复习中教师可帮助学生建立线索克服这些困难。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新中国的成立与政权的巩固”,可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1)和平解放(2)全国(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5)三大改造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引导学生推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19年的;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引导学生推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引导学生推出中国历史进入了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时期,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的国际意义引导学生得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一单元的考点有和平解放、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三大改造等属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巩固政权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过这样的处理,便于学生对教材中这一时期比较零乱的知识进行联系记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篇5

广东党史二卷充分肯定了这一历史时期在党中央和中共广东党组织领导下广东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从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到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起步,到对私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从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初步发展,到政治建设的开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到拨乱反正和走向改革开放。该书展现了广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的历史画卷。

“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一编,详细阐述了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中共广东省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是如何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结合广东的具体实际,领导全省人民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旧广东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起步,开展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一编,介绍广东人民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历经艰辛和严重挫折的同时,阐述了经过了纠“左”努力和政策调整后广东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在工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诸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的内乱和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 一编,把“”与“十年”区别开来,在揭示广东所经历的的磨难的同时,也充分肯定在期间广东人民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纠“左”的努力,对“”的抵制和抗争;排除干扰,支持、邓小平所领导的整顿工作;特别是积极参加对极左错误的抵制和斗争等。

“拨乱反正和走向改革开放” 一编,不仅记述了结束后广东广泛开展揭批、“”的斗争,肃清他们所散布的流毒和影响,批判“两个凡是”以及初步开展拨乱反正,冤假错案,落实各项政策的工作,使社会经济逐步好转,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教育科学文化工作走向正常的历史状况,而且还具体介绍了广东恢复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全国率先开展以搞活流通和价格改革为突破口的经济体制改革,并且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人缘、地缘优势,创办蛇口出口工业区,引进了外资和“三来一补”企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前奏曲。

第二,直面所犯历史错误

讲成绩充分肯定,对挫折问题不回避,对历史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所犯的错误,力求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论述,这是修史的科学态度。广东党史二卷记述的是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段历史。这一时期,党在指导思想上和工作上都犯过错误,甚至是严重错误。这些全局性的错误,广东在所难免。如何恰如其分地描述与评价这一时期的错误,是编写广东党史二卷的难点。该书以较大篇幅记述了党在这一时期所犯的错误及其后果。包括广东反斗争、反地方主义错误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和化运动的错误及其所导致的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四清”运动的错误及其影响;尤其是“”内乱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严重破坏,该书专设一编记述,共163页,约占整本书的21.8,比较系统地揭示中广东经受了一场大劫难。对所犯错误,既有过程的记述,也有原因的分析,更有经验教训的总结,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比如反斗争,广东党史二卷指出,“反斗争在运动中,把大量存在的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作为阶级矛盾来处理,把思想和言论有着某些片面性但却是真诚地帮助党整风的人,错当成分子来处理,混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的界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过复查,广东的分子均属于错划,全部给予摘帽、改正和妥善安置”。该书没有套用通常讲的“反右斗争扩大化”的说法,而是指出广东反右斗争是一次“重大失误”。广东所犯的错误,虽然是在中央左倾思想指导下犯的错误,但是该书并未将所有责任全部推给中央,也检讨广东自身的问题,比如该书指出:1957年反右,“在中央标准颁发之前,广东已经提出划分分子的八条标准草案,且实行中已有偏重的倾向,所以,反斗争严重趋势非但没能扭转,反而得到进一步发展”。体现了忠于历史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第三,十年磨成一剑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广东省委党史机构就成立了第二征集研究处,专门从事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党史资料征集和研究工作。相关研究人员先后到中央档案馆、省档案馆、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南方日报社、羊城晚报社、省委党校图书馆等单位查阅档案和文献资料;跑遍广东各地,征集了大量有关史;采访了一大批历史当事人和见证人,整理了大量的口述资料。采访过的老同志和当事人、知情人达100多人。通过查阅档案、采访、实地考察等方式,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再经过查证、鉴别、核实、研究,形成符合实际的认识,整理成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果。先后撰写和出版了一批专题资料、研究论文和学术著作,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广东历史大事记》(1949.10-19 78.12)、《广东剿匪》、《广东省运动史料汇编》《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广东卷)》、《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若干历史问题的探讨》、《广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广东社会主义时期党史专题研究》,以及多部领导人回忆录和纪念文集等。为书稿的编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该书从2003年开始分工编写到2014年出版,历时12年。在2006年写出约80万字的初稿后,在省党史研究室内部召开多次审稿会议,数易其稿。2009年经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广东省有关专家学者的审读后,2010年,编写组先后举行了六次审稿会,不断进行修改。201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出版后,参照中央党史二卷对书稿又进行了调整、修改、补充,并将书稿送给省内老同志和熟悉这一段史实的知情人审读,在吸收了他们宝贵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又进行修改,仅在2011年至2013年,研究室就进行了八次集中统稿。在对全书进行订正史实、核对引文、数字核实、注释规范、文字推敲等工作后,方才付梓。反映了研究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名副其实“十年磨一剑”。

第四,凸显广东地方特色

地方党史的编写需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全国和地方的关系,既联系全国党史,又突出本地特点。全国党史着重研究中央的活动,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及其在全国贯彻执行的过程;地方党史则是着重研究地方党组织是如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本地区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广东党史二卷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全国与广东的关系上有不俗的表现,没有拿全国党史的框框和结论硬套,没有局限于一地孤立考察,而是将全国党史的宏观背景和本地的实际相结合,突出广东本地区的特点。

农村中的对华侨的土地政策的制定;国民经济恢复中的在“封锁禁运”中拓展对外贸易、加强墟镇工作促进城乡交流、创建天然橡胶基地;工业化的起步中的鼓励华侨投资办企业、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创办;化运动中的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八字方针”的贯彻与实施中的清远“洲心经验”的推广与夭折、粤港澳边境小额贸易活动;拨乱反正和走向改革开放中的农村多种形式经济责任制的初步恢复;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尝试和对外开放的酝酿和“三来一补”企业的创办等,都突显了广东地方党史的特色。

例如,广东是著名的侨乡,全国华侨1000人中广东华侨有600万,占全国华侨60%,占全省3000万人口的五分之一。广东的侨汇约占全国侨汇的八成。华侨也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制定适当保护华侨的政策,可以安定海外华侨及其在国内的眷属,使他们同情和拥护,争取他们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制定的对华侨的土地政策,既贯彻了中央精神,又反映了广东特点。广东党史二卷对此花了大量的篇幅进行详细的叙述:华南分局就多次召集有关负责人,反复研究在中如何处理华侨土地财产的问题,先后提出广东省人民政府通过了《广东省中华侨土地处理办法》、《华南分局关于华侨土地问题的初步意见》、《广东省土委会对华侨政策问题的补充规定》,《华南分局关于纠正执行华侨政策偏差的报告》、《华南分局关于处理华侨土地财产补充办法》,并将相关方案上报政务院供制定政策时参考。中央统―下达全国的《中对华侨土地财产的处理办法》后,广东根据该《办法》的精神,制定了-一些具体的实施办法。在政策上,规定要保护华侨劳动人民的小量出租土地,其每人平均土地不超过平均土地数一倍者,均保留不动,超过者也给予酌情照顾;严格区别出国前就是地主者和出国后其家庭上升为地主者的界限。对前者一般按地主对待,对后者称华侨地主,只没收其土地,对其房屋、耕畜、农具、粮食均保留不动(原由农民居住的房屋除外);侨汇一律不动等。这些土地政策,既坚决彻底地消灭地主阶级,满足贫雇农土地要求,又贯彻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适当保护和照顾华侨、民族工商业者以及民主爱国人士、起义人员的利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篇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94-01

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

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着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比较分析法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篇7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a)-0135-02

信息技术教学系统介入学校教育后,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作为教师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 发挥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源泉,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条件。初中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他门对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事物最感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正可以给学生造成以上的情景,因此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浓缩时空、超越时空、声像结合,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教学《科举制的创立》时,笔者用信息技术,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热。

开始,学生通过三读课本对知识进行铺面、串线、抓点,形成初步印象。

(1)首先浏览本课标题,然后静读并通读课本,包括课文插图和绿色小字。

(2)依据导学案环节一问题及提示分小节精读课本。(课件出示要素)要素包括: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废除、影响。

(3)独学完成后组内对查,进行环节二的小组合作讨论。对应检查指导学生梳理环节一的基础知识,完成预习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引领该组学生查找易错易混点。根据小组交流成果跳读课本,查看难写易混字,标注小组难以破解的困惑点和产生的疑点。

教师深入小组进行个别指导,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用知识清单的形式呈现环节一的答案(课件出示知识清单),用双色笔突出重点。

完成任务的小组举牌示意,教师搜集困惑点,其他小组能回答的,学生展示解答,解答不了的,教师解答:如果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没有发现新的问题,教师用课件抛出问题:

(1)科举制让原来平庸无能的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

(2)科举制让出身卑微但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

(3)科举制使封建统治者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对该节知识进行抓点、串线、铺面。呈现本课知识树,教师提示要点。学生根据自己在自学、对学中的收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该课思维导图。

选两名学生上讲台书面展示思维导图,教师点评并计分。学生完成后每组推选一份最优秀的板书,教师进行投影展示鼓励。选两名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对出示的知识树进行口头解读,也可以向全班同学提问,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订正、点评。

通过课件展示,精读课本串线,跳读课本抓点,对本课基础知识的三次回扣。然后进行点面优化,精彩绽放,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思维导图,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热情。

2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新课程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不顾下边学生的反应如何,一股脑地把课“讲”完,然后用题海战术“狂练”,把原本教材中的大字小字讲解的面面俱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现代信息技术可实现对历史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

例如:在教学《艰难曲折的探索历史》时,笔者用多媒体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

(1)“左”倾与“右倾”(课件出示)。

①“左”倾错误。

一般是指思想超出客观实际,条件还不成熟,但太过于乐观,对一切困难视而不见,喜欢铤而走险,这种错误我们叫做“左”倾错误。

②“右倾”错误。

一般是指思想落后于客观实际,条件已经成熟了,但是对困难估计过大,做起事来前怕狼后怕虎,总是想等待合适的机会,这种错误叫做“右倾”错误,简单地说左就是激进,急躁。右就是保守、投降。

(2)“”(课件出示)。

是指1958―1960年间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其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3)化运动(课件出示)。

1958年8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问题的决议》。随后,在全国掀起了化运动。10月底,全国农村实现公社化。其特点是“共产风”。

围绕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用课件出示资料,针对性强,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3 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教学难点,要实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取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益,突破教学难点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难点,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例如:在教学《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笔者用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课件出示问题:

在不同时期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说明了什么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课件出示三则材料。

材料一: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和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都曾提出收回租借地的要求。

材科二:孙中山在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材料三:1945年抗战胜利后,政府本来可以有机会收回香港,但在美国和英国的重压面前放弃了收复香港的机会。

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材料,便于学生阅读。学生很快认识到不同时期政府对香港的态度,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观念,从而突出了重点。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其发展速度是很快的,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这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一定要勤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创新,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开创历史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蕊.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相结合的认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8).

篇8

(一)题型分类

根据《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历史)》以及《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说明(历史科)》的精神,近几年福州市中考历史主要有以下五种题型:

(1)选择题:约占40分,20小题。(2)改错题:约占10分,5小题。(3)辨析题:约占5分,1题。(4)材料解析题:约占25分,2小题。(5)综合题:约占20分,2小题。

(二)题型特征

1 选择题。这是中考历史的主要题型,每一道题均由题干和选项组成。在近几年的试题中,选择题一般为单项选择。即在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选择题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题量多,分值大

选择题一般为20小题,约40分,占总分的40%,是试卷的主体部分。解答选择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分数的高低。

(2)难度不高

选择题中容易题一般占总题量的80%以上。因此,选择题所考查的大都是最基础的历史知识。“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很好地解答选择题,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是获胜的首要前提。

(3)类型多样

在我们福州中考历史的试题中,常见的选择题有肯定型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因果型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排序型选择题、图表型选择题、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情境型选择题等多种,有时还相互有交叉。

(4)涉及内容广

选择题可以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思想、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的问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知识点。

2 改错题。中考历史福州卷中对改错题的要求不高,每道题中有两处划线的地方,其中有一处是错误的,要求学生写出错误处的字母并对该错误处加以改正。这种题目通常是考查对某一易错、易混淆的史实的再认与识别。改错题中一旦错误处找不对,就会导致订正也是错的。会造成连锁反应,因此要特别用心。

3 辨析题。此题型主要有史实辨析和观点辨析两种。这两种辨析题都要走两个步骤,即“辨”和“析”,也就是要先进行判断,然后再分析、说理。

4 材料解析题。以提供“历史材料”为形式,要求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解答有关问题。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这一题型所占的分数比重仅次于选择题,且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比较容易实现渗透,因此要重点关注。

5 综合题。此题型主要特点是主观性强,知识容量大,知识跨度大,能够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它可以全方位考查历史的“三维”目标,试题经常以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出现,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综合题通常是由几个小问题组成,有时也会提供一定的材料作为问题或答题的引子。

二、中考历史备考策略

(一)抓基础,提速度,找技巧,答好选择题

虽然选择题的题量大、内容广、类型也多样,但其难度不高,考查的大多还是基础知识,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时,一定要夯实基础,熟练掌握各知识板块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线索,将基础知识“联线串珠”,纵横联系。虽然我们的考试形式是开卷考试,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其他正规出版杜出版的书籍,但选择题有20题,如果每一题都去翻材料,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就无法很好完成其他的试题。因此在复习时必须指导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基本的历史结论、历史线索、历史规律和发展过程熟练掌握、熟记于心,如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等。

因选择题题量大、内容广,要想提高解题速度,在尽量识记的基础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多读教科书,因为教科书是学生备考的最重要的材料。虽然教科书有各种版本,但不管哪一版本都是依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都基本体现了课程对学生的目标要求,它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直接的载体。因此,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知道整册教科书的大概内容(至少要知道它讲述的是哪一时期的历史),要熟悉目录。知道单元与单元、课与课之间的内容联系,又要了解课文中的子目内容、历史图片、历史资料等等。可以把每课的重点内容用简写的办法记录在目录中,便于查找。此外,还要提醒学生充分利用大事年表。

选择题类型多样,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答题方法,加强答题技巧的训练。例如,肯定型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能力,这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此类题目的题干往往可以和答案直接连缀成一个完整的陈述句,表述一个较为完整的史实。像“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这样的题目,如果基础知识牢固,就可以直接找到答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再如,否定型选择题,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不是”“不正确“‘不符合”等,重要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可以采用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还有近两年在选择题中逐渐增多的材料型选择题,它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这类题重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与语文学科实现渗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找错误,再订正,后“验算”,拿下改错题

因改错题中出现的大多是易错、易混淆的史实,在指导学生备考时要予以强正确的史实。在找到错误处并订正后,还要把答案“代入”到原错误处进行“验算”。因为有些答案看起来是正确的,但“代入”后发现不可行。如: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既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又率军收复了新疆。

A

B

错误: 订正:

这道题中,有些同学选了错误处B,订正了“汉阳铁厂”,乍看起来好像是正确的,但一“代入”就发现问题了,因为“又率军收复了新疆”的是左宗棠,而非张之洞。因此,这道题错误处应该是A,应订正成:左宗棠。在备考时要提醒学生一定注意“验算”,才能保证不失分。

(三)先判断,再说理,完成辨析题

辨析题主要有史实辨析和观点辨析两种。从近几年福州中考历史的试题来看,大部分是属于史实辨析,观点辨析的比较少,通常会设置一定的历史情境,把某些易混淆、易错误的史实放入此情境中。实际上这种辨析题与改错题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只不过改错题有指出可能错误的地方,而辨析题需要学生自己去判断。因此,解答辨析题的第一个步骤应该是判断,指出某史实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第二步骤是针对判断的结果,用史实来证明其判断结果的准确性,当然要注意言之有理,论从史出。与改错不同的是,本题的文字书写量相大些,需要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有些学生就感觉比较难。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言、表达的机会,经常让他们说一说,写一写,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四)专心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应用完成材料解析越

在中考历史试卷中,材料解析题的分量是比较重的。材料来源也非常广泛,可以是文献摘录、名人名言、历史图片、新闻时事,也可以是漫画、邮票、民谣、历史地图、统计数据等等,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相对比较高,特别是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因此在备考时要引导学生尽量多涉猎与重要历史知识相关的其他材料,加强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相互渗透,引导学生充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现实以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发挥历史“以史为鉴”的功能。指导学生在考试中要充分利用材料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来解答问题,同时还要注意题目的表述,如“据材料回答”。可能答案就在材料中,“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就必须要对材料进行提炼并延伸其他所学内容,“比较材料”就必须把材料进行对照才能得出一定的结论。另外,有些问题中有特殊的要求,如“不得照抄材料”等,就必须按要求去做,否则将会丢分。材料解析题的答案应该是言简意赅的,不能照抄教科书原文,要进行简明扼要的归纳,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

篇9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高考更加强调考核能力,高三历史的复习方法也应由偏重传授知识转向强化能力培养。如果我们不注重观念的更新和教法的改进,就既不能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也跟不上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下面,浅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其一,指导学生把握历史考纲,吃透历史教材,摸清复习范围。

首先要掌握近几年来高考大纲引导学生搞清复习范围,制定正确复习的计划步骤和策略。

其次要明了哪些是必须掌握的东西,从目录到课本内容,从正文到图表,甚至解释的内容。只有在牢固掌握史实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理清线索。

在复习阶段,学生容易忽略的就是记忆,应指导学生安下心来,耐着性子,老老实实地认真背、仔细背、反复背,在背的过程中注意理解,注意横向、纵向联系,注意比较,注意总结。这样反复两三遍下来,就会得到回报。在记忆的过程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把隐含的知识挖掘出来,加深认识。这样,问题层出不穷。问的越多,解答得越多,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透彻,思路就越清晰。

其二,补充重要史实、史料、基本历史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知识,构建历史整体知实体系。

史实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而补充一些必要的史实。如,讲秦统一六国时就有必要将秦的“远交近攻”策略给学生适当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史料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如讲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时可引用《汉书・食货志》的有关文字来说明西汉初期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情况。“至武帝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史料的补充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两个最权威的文件,它们都明确规定了对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基本理论的要求,而这两个文件所要求的历史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中学历史教材上所没有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史实给学生介绍和补充。

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考查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平时教学时就要重视将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入和渗透进历史教学之中。

其三,指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认识的深度。

其四,指导学生把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

强调对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考查,不但是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也是近年高考命题改革的一个突出成就。因此,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强化基本理论的贯彻,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把历史知识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以上说的主要是具体智力因素,下面再从几个大的方面谈几点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一、指导学生分析近三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及有关研究文章

近三年来的高考,每年都有新的变化,而命题中新出现的改革趋向和命题特点,不会刚出现就消失,在指导高三复习时,就要引导学生重视这些特点,以适应高考命题的变化。特别是应届毕业生,让他们熟悉高考,研究高考,做到心中有底,高考时才不会惊慌失措。

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有份量的研究高考的文章;各地的会考、高考模拟题;有关部门召开的复习研讨会的会议资料、信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历史剧,有关历史的新闻等,可以有选择地指导学生阅读、讨论,从中捕捉信息,启发灵感。对台湾地区的高考历史试题、高考试点地区的历史试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研究。这些试题的特点是领导新潮流,是历史命题的方向。

二、指导学生建立高考历史错题题库

学生在考试时,会出现一道题一错再错的现象,避免这一现象的最好办法是建立错题题库。学生在复习中重视这一环节,及时总结得失,对学习效果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练习,题海浩瀚,如果想把所有做过的练习全部复习一遍,一则时间不允许,二则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着重点。如果学生建立了错题题库,复习时主要看曾经做错的练习,针对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再进行认真分析,弄清原因,就会加深印象,考试时就能避免再出现错误。

三、指导学生重视历史教材中的重、难、冷点,以及易混、忘、漏的知识点

在进入综合训练阶段,各种训练题、模拟题铺天盖地而来,学生应接不暇,穷于应付,大有被题海淹没之势。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试题进行分类整理,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处理,重视知识的重、难、冷点,明察易混、忘、漏的知识点,同时指导学生通过做题来熟悉教材、笔记,将自己认为没有掌握或者不好掌握的知识制作成卡片,随时随地反复强化,越到后期,记忆、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越来越强,书真正是越念越薄了,高考自信心也就足了。

篇10

一、科学的导入

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人法,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复习旧课而引人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夏、商、周历史时,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人效果会更好。夏莱的昏庸,商封的残忍,周厉王的专制,其结果是毁灭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间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人即将学习的课堂上来。

二.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

有些学生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错误的想法如不及时纠正,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就很难提高。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的初三历史教师的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这是不行的。师生之间要架起一座和谐的桥梁,它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教师要在生活中关心他们,教学中以自身的知识魅力、言谈举止吸引他们,感染他们,让学生喜欢历史教师,从而乐于学习你所教的科目。

三.利用多媒体,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讲授的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我们就可以从描述“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人手导人新课,收到很好的效果。老师可以提出如下话题:“看过电视剧《宋氏三姐妹》的同学不知道注意了没有,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人新课的学习。

四,科学训练,培养应试能力。

研究中考命题方向,科学训练,对我们有效组织历史复习是非常有用的。纵观近几年的历史中考命题,无外乎这样几种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课改以后,命题开始变得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考查的内容,突出考查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并严格按照考试标准进行命题。不仅侧重考查识记和理解,也侧重对运用能力的考查,值得注意的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考查,也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加强。

科学有效的训练可以把上面所讲的一切落实到实处。但训练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训练题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没有选择,更不能搞题海战术。

五.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在初中世界历史教学能力培养部分中明确规定:学生应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编出提纲。实际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历史学科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知识多,且跨越的空间大,要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中能较快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构建历史知识网纲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如复习中国近代史,要抓住两条线索来理清知识网络:一是列强侵华屈辱史,另一条是中华民族反抗的斗争史。将知识点理顺、理清,学生就不会再孤立地记忆知识点,而是靠比较、联想等记忆法,来提高复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能力。

六,加强解题方法的训练,特别是对分析题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