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0 14:58:45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例1

会展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其高效益、强带动、无污染的独特优势被誉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正在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成为21世纪人们普遍看好和重点发展的支柱性朝阳产业。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会展经济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在一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区域经济体系中,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经济发展、地区繁荣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西安是闻名世界的历史古城和旅游都市,具有发展会展经济的良好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把会展经济作为西安市的重点产业优先发展,是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正确决策。

所谓会展经济,就是通过举办各类会议和展览活动,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一个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一般来说,只有当会展产业在一个区域的宏观经济体系中起主导和支柱性作用,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和资本增值的主要创造性力量时,才标志着该区域会展经济的形成。

会展经济以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律区别于现有经济形态而独立存在。一方面,会展经济是多种生产要素和多个相关产业的有机融合。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资本、土地、劳动、企业家才能等传统的有形生产要素,还涉及知识、技术、信息、商誉、市场环境、政府行为等无形要素;不仅涉及诸多的自然资源,还涉及管理资源和社会资源,所以说,多种要素的组合和配置是会展经济形成和运行的微观基础。另一方面,会展经济以特定的空间和区位为依托,任何会展活动都不可能离开特定的空间和区位而独立存在,并受区域经济的制约和影响。

会展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形成并不断发展和完善。欧洲是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经过10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整体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其中,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都是世界级的会展业大国,地处欧洲中心、交通便捷的德国位居世界会展之首,每年世界上最重要的150多个专业展览会中有近120个在德国举行,世界四大展览中心有三个在德国,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都是国际著名的展览城市,它们都把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的政策吸引参展商和观众。北美是世界会展经济的后起之秀,美国和加拿大的会展经济都相当发达,每年举办各种会展活动近万个,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展模式和风格,其中会展活动最为著名的城市有拉斯维加斯、多伦多、芝加哥、纽约、奥兰多、亚特兰大、新奥尔良、旧金山、波土顿等。相对来说,亚洲会展经济的规模和水平总体上次于欧美,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凭借地理上的区位优势和较高的国际开放度、广阔的市场前景在世界会展领域占有一席之位。

会展经济带动西安经济全面发展

会展经济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会展经济是一种高收入、高盈利的经济形式,一般来说,会展产业的利润率大约在20%-25%之间。全球每年国际性会展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8亿美元;法国每年展会营业额达85亿法郎。素有“展览之都”的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每年超过1000万人的游客中,约有30%的人是参加各种贸易展览和会议的,有2万多个企业直接参展,有20多万个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在此签下订单。近年来,西安市通过举办国内大型的会展活动,各方面收益颇丰,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会展经济能够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据国外专家测算,国际上会展产业的带动系数为1:9,即会展活动如果使会展场馆的直接收入是1,则其他相关产业的收入是9。我国上海市测算,上海展览业带来的相关经济效益,直接投入产出比为1:6,间接的可达1:9,会展经济对上海的GDP的拉动效应非常明显。同时,会展经济不仅可以培育新兴的产业群,而且还能够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首先,各种大型会展活动的开展,必然使大量的外来人员涌入,客观上要求并促进了一个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住宿、餐饮等设施的改善和发展。其次,大量的客商在参展的同时,住宿、就餐、旅游、购物,带动“第三产业消费链”,为这些行业带来了直接的收益。再次,会展产业的发展,需要电信、广告业、印刷业、装饰业、咨询服务业为之服务,与之配套,使这些行业收益,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此外,会展活动还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1996年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在香港,一年的会展活动可为香港居民提供大约9000多个就业机会。

会展经济为广大工商企业的营销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方面,企业通过会展活动展示自己的产品,特别是推出新产品,开发新市场,寻找新客户,快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提高销售额;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参加各种会展活动,能够快速、准确、低成本地获取各种有效地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调整产品结构,制定营销策略,提升综合竞争力。

会展经济在传播信息、学习知识、更新观念方面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会展活动具有便捷性、集中性和快速性的特点,因而在推广新技术、展示新产品、新工艺、传播新理念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会展活动促进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广大消费者之间以及各社会主体之间的沟通,从而起到论坛性作用。

会展经济能够有效地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和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国内外都有不少的城市因展而兴,因会而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会展活动的数量和规模是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西安发展会展业的条件分析

根据世界会展经济的发展经验,开展会展活动,发展会展经济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否则会展活动不但不能顺利地开展,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不大,而且还会带来消极影响。

区位条件

所谓区位条件,是指特定区域的空间位置、资源状况、地理条件是否满足会展活动的需要,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开展会展活动的基础。西安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商贸、医疗和教育中心,在西部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世界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具有发展会展经济的地缘优势;西安历史悠久,中国历史上13个朝代在此建都,留下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历史人文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很快,每年都有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来此旅游,从而为会展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契机;西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近年来基础设施不断发展趋于完善,为会展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经济实力

会展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不可能举办一些大型的会展活动。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大为增强,以高新技术、旅游、军工、航天航空、高等教育为主导的优势产业日益显化,区域经济结构日趋合理,骨干龙头型企业快速增长,为会展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经济和企业承载的保障。

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与管理水平是影响会展活动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会展活动成败的关键。近几年西安市通过举办一些大型的有影响的会展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组织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但总体上说还比较缺乏组织大型化、国际化、规范化的会展活动的管理经验。

专业性人力资源

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大型化会展活动的策划、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人才,是成功举办大型国际性会展的关键。西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居全国前首,但会展方面的中介机构和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代会展经济的要求,制约西安会展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会展活动的开展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现代会展活动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没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就不可能举办一些技术性高、专业性强的会展活动,特别是一些与科技交流相关的会展活动,更要有足够的科技储备。西安在国内大、中城市中,科技发展水平较为先进,对会展经济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关于西安发展会展经济的建议

明确定位,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

要根据西安的实际情况,确定会展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近期目标是使西安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会展中心,中期目标是发展成为与上海、北京、广州等国内会展产业发达城市并驾齐驱的国内会展中心。同时要发展具有西安自身特色的会展经济,在会展内容上应有侧重,类似于广州的广交会,上海的国际会议中心,北京的亚运会和2008年奥运会,大连的服装博览会等,西安应以文化、旅游、高科技为重点,形成特色,建立自己的品牌,以专见长,以专取胜。

以市场化运行方式经营会展业

在会展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以专业性的中介组织、企业为主导,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切忌以政代企,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营适良好的氛围和适宜的环境,建立和完善审批制度及市场准入,制定运行规则和行业自律,加强展会硬件建设,加强宏观性调控和管理,制定发展战略并监督运行,使会展经济的发展充分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和内在规律。

培育本土中介机构组织,加强行业自律

坚持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惯例,开阔视野,夯实基础,使西安的会展业能够稳定的发展。

参考资料: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例2

北黄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为丹东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丹东应从建设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构建临港工业、江海旅游、现代渔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四大海洋产业体系,打造东北地区国际物流中心,提升北黄海经济带开发软环境四个方面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一、以开发开放为着力点,建设现代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1.规划先行,促进示范区产业合理布局

现代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要以重大项目实施为抓手,要制定权威性总体规划,为临港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和总体布局。一是由市沿海办负责组织力量对丹东建设临港产业的水域条件、土地资源、能源供给、交通条件、辐射能力、淡水资源、环境容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按照港口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编制《丹东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发展规划》。二是海洋产业作为丹东重点发展和超前布局的产业,既要努力避免与庄河发生低水平同质化无序竞争,又要避免在海洋高端产业或产业高端出现同质化无序竞争。建议由省沿海办牵头平衡协调丹东与庄河的产业发展问题,组织丹东与大连两市政府,成立北黄海经济带联席会议制度。三是规划体现陆海统筹原则,依托丹东地处辽宁沿海经济带,结合丹东在港口以及产业发展方面的特色,确定适合丹东发展的临港产业,并对丹东临港产业发展做出整体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

2.加快建设,构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平台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规划好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港口建设。要充分利用丹东港20万吨矿石泊位获批的有利时机,依托丹通高速公路和东北东部铁路,快速开发东北腹地资源,重点建设粮食泊位4个、成品钢材泊位10个、煤炭泊位8个、矿石泊位20万吨级2个、30万吨级1个、集装箱泊位16个,并建设冷链物流大型冷库和交易市场,汽车中转、存储、拆装设施及油品物流设施。二是在丹东港提供免税油供应和自来水管道,解决丹东港加油车不能进港,无法为船舶提供柴油、重油和提供淡水不及时的问题。三是加快临港重化工产业园区建设。全力以赴协助营口港集团加快建设海洋红港区,借以在大孤山经济区建设临港重化工产业区。积极推进港口和临港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3.扩大招商,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开发建设

抓好对内对外大开放大招商是北黄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关键。一是集中力量采取选择性招商,即:招大不招小、招强不招弱。把概念引资、功能引资、选择引资理念逐步渗透到丹东招商日常工作中去。把招商重点放在全球五百强上,放到高科技低污染项目上,放到大工业项目上。二是支持民营经济积极参与海洋资源开发、涉海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现代海洋产业集群,使其成为海洋开发建设的生力军。三是组织力量分析研究与丹东精细化工、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洋化工五大海洋产业发展相关的国内外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国际化战略,关注其资金和项目转移动向,瞄准重点对象目标,动员和使用各级政府、各种机构的力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重点引进工作。

4.争取政策,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丹东既是辽宁沿海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兴边富民”试点地区,并且正在争取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以及享受西部开发政策,建议市沿海办组织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各项有关政策。一是及时了解国家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时倾斜支持政策。全面落实现行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税收政策,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市金融办要引导金融资源和社会资金投向海洋经济发展领域。三是市海洋渔业局、市环保局和市行政审批中心等部门要积极向省争取增加建设用围填海年度计划指标,优先用于发展海洋优势产业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大力推进集中集约用海,探索开展用海项目凭海域使用权证书按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手续试点;推进建立海域使用并联审核机制,项目用海的海域使用论证、环境影响评价等同时进行,提高审批效率。

二、以陆海统筹为着力点,构建四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丹东海洋经济的发展应重点构建临港工业、滨海旅游、现代海洋渔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四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重点发展临港工业集群

按照“以港兴业,以业促港”的良性互动发展思路,实施大港口带动大工业的发展战略,全面突出港口、园区与城市的相互融合,形成港口、临港工业、临港产业园区、港口物流一体化的“港口-园区-集群-基地”开发构架。一是立足现有基础,对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仪器仪表、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城市矿产、纺织服装和石油化工、钢铁等新材料产业方面的技术继续创新和提升,加快产业化步伐,为未来国内外竞争打好基础;以临港产业园区和大孤山经济区为载体,依托港口建设,发展临港大工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重化工业集群,打造北黄海地区重要的重化工产业基地。二是融入和顺应国家发展战略,要紧密结合国家海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企业瞄准国家海洋经济发展重点,跟踪和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加强技术创新,对产品进行结构性调整和技术提升,向海洋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需要靠拢。

2.打造特色江海旅游品牌

旅游产业是丹东的品牌和名片,伴随着黄金坪的开发,做好旅游产业对于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丹东为核心枢纽,向北沿鸭绿江至宽甸县,向南沿鸭绿江入海口,沿黄海北岸至大孤山、大鹿岛及凤城的环形旅游通道,突出边境、海岛、山水、生态、民俗风情等特色旅游;以大鹿岛、獐岛、鸭绿江口湿地等旅游资源为依托,加快建设海岸线交通码头、渔港码头、旅游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二是开辟精品旅游线路。以“一桥两岛”建设为契机,开辟由丹东市区沿鸭绿江至入海口乘船或陆地乘车一日游,主要规划景点包括鸭绿江大桥和断桥、新鸭绿江公路大桥、丹东新区、黄金坪经济区、江海分界线、湿地观鸟及丹东港风光;开辟黄金坪和威化岛的跨国边境离岛一日游,除旅游观光外游客可购买免税的国际商品,打造鸭绿江区域最独特的旅游品牌。三是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以“两桥”的独特景观为重点,充分挖掘断桥及新鸭绿江大桥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深度开发大孤山庙宇、大鹿岛中日“甲午海战”古战场和丹麦教堂遗址等多处自然及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将朝鲜风情与满族风俗有机结合,投资打造集文化、旅游、度假、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部级度假区和东北著名旅游目的地。

3.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在调整海域功能区划,搞好海岛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一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强化养殖基地建设、海洋牧场建设,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提升渔船装备及捕捞技术水平,逐步实现从近海向远洋扩张,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境外远洋渔业发展。二是采取“政府主导、多方融资”的模式加快渔港建设,维修改造现存有利用价值的八座渔港(其中两座为海岛渔港),将大东沟内的数十个人工码头整合成大中型渔港,加快海洋红中心渔港和前阳国家一级渔港的建设步伐。

4.扶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丹东装备制造的产业基础,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海洋装备的设计、制造及自主研发能力。开发风电设备、海洋环保设备等高附加值的海洋装备产品。二是加强海洋生物育种技术研究,推广应用育苗杂交、细胞工程、基因工程技术,发展海洋生物健康养殖。三是加快研发海洋生物创新医药、新型海洋生物制品以及新型海洋生物材料,推进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成果产业化。四是深度利用海水资源,加大海洋动植物体内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中间体提取技术研究,推动海洋化工产品深加工。五是加快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以支柱产业为着力点,打造东北地区国际物流中心

随着东北东部铁路和丹通高速公路的开通,丹东迎来了物流发展的最好时期,基于丹东所处的地缘特点和基础设施条件,我们把要建设的物流中心定位为国际性,主要着眼点放在把物流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一是重点规划建设的四大骨干物流园区,即新建鸭绿江大桥国际口岸物流园区、大东港临港物流园区、海洋红港临港物流园区、鸭绿江铁路大桥国际物流园区。二是布局国际商贸区、港口物流区、临港工业区、国际商贸旅游服务区、进出口加工产业区、生态农业区六个物流功能区。三是在物流网络中央平台、物流标准化建设、物流人才培育引进等方面多下气力。四是拓展延伸腹地。五是引入大型加工及物流企业。

四、以人海和谐为着力点,提升北黄海经济带发展软环境

1.加强海洋环保

清洁的海域是丹东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之一,在未来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树立“保护也是发展,控制就是速度”的理念。一是制定《丹东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对所有海岸工程、填海造地项目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审批。合理规划近岸海域养殖业,坚决清除不合理的海域养殖。二是做好海洋生态建设,维护水域生态平衡。严格执行休渔制度,加大人工增殖放流规模,设立“休渔放生节”活动,发动广大群众关心海洋生态建设。切实加强海岸带管理,严格保护好现有的部级鸭绿江口湿地,积极争取鸭绿江湿地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2.注重人才吸引

加大高层次海内外海洋人才的吸引力度。对高端人才、研发人才和专门人才,推行不迁户口,不转关系、不变身份的“柔性引进”;制定人才“本土化”的优惠政策,采取市县两级建造“专家公寓”,以租赁形式解决“柔性”人才的临时住房问题;积极与省内外高等院所建立人才供求关系,搭建海洋经济人才互动服务平台。

3.扩大审批权限

一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既可由省政府及部门审批,也可由市、县(市)政府及部门审批的事项,争取下放给市、县(市)政府相关部门。二是法律、行政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由那级政府审批的行政审批事项,但是有利于北黄海区域开发建设的建议下放给市、县(市)负责审批,然后上报省级相关部门备案。三是与大连基本协调原则,为了促进北黄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参照大连市的行政审批权限下放权限或调整管理方式。

4.盘整土地存量

一是重新核算现存土地投资强度指数,对违规使用土地的项目,依法纠正调整。二是超过年限未建设或者与核定建设规模差距较大的项目,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政策收回土地使用权。三是清理目前现有开发区内项目,对与产业政策相悖、与产业区功能形成冲突或存在负面影响的项目,应该进行调整甚至取缔。

参考文献:

[1]孙斌,徐质斌.《海洋经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例3

气候变暖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这种自然现象使整个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失衡,并且严重危害到了人类的生存问题。而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人们的生产开发和焚烧(煤矿资源、石油资源等),或者大量的砍伐、植被和森林并将其点燃焚烧,这些都会导致二氧化碳大量的增加,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因此发展低碳的生活和经济是当代主要的任务,这样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持续发展。

一、安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现状

作为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群的构成之一,安徽省已经进入了世界级的城市群队伍当中,这也就意味着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安徽省的经济产业非常的丰富,包含了机械、汽车、电子、农产品、化工等各项产业和各个领域,在这些产业发展的同时,安徽省在环境污染和资源开发利用的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矛盾激化,实现发展低碳经济是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安徽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发展意识薄弱,低碳产业不健全。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是每个政府和社会都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很多城市的执法行政单位都意识不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缺乏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这样就会导致这个城市针对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意识的缺乏,缺少对“高碳”产业的控制,各个领域的生产和使用中都进行高开发、高利用,没有引进和利用低碳能源的意识,导致整个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

(二)市场经济需求过大,导致低碳经济发展缓慢。安徽省的产业结构非常广泛,针对于低碳的经济发展问题来说,控制难度非常大,节能减排和高污染的比重严重失调,影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实现。安徽省经济在不断壮大和发展,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就促进了市场经济的需求,比如房地产的开发越来越多,在建筑的过程中,几乎都是高耗能的,而对于汽车领域来说,实现低能低碳就变得更加艰难,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日益增强,汽车的尾气排放难以控制,虽然政府能够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但是相关的措施和力度不够,难以具体实施,这就导致在经济需求过大的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非常缓慢。

(三)环保能源的使用量小。对于目前的安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很多人的节能减排意识还很薄弱,对于使用环保能源还没有充分的认识,仅仅是在人们生活中,有少量使用太阳能的家用电器,但是在产业开发中还没有大力的投入环保节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产业丰富的安徽省来说,引进和开发环保能源的设备是值得研究的。

三、安徽省实现低碳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一)增强低碳环保的意识,大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相关的政府和单位应该将低能减排的低碳环保意识充分的重视起来,并应该大力的进行低碳意识的宣传,可以在城市中各个地方的广告牌上张贴相关的低碳标语,将低碳的理念传达给每个人,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只有人人都能意识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才能初步实现发展低碳经济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制定符合安徽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在发展低碳经济前,相关部门单位应该制定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确定好符合安徽经济现状的战略措施,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问题,制定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将国家制定的相关节能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强管理,根据制定的目标和战略措施进行合理的规范,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好准备。

(三)发展使用环保、低碳能源。相关政府和执政单位应该大力支持低碳和环保能源的开发和建设,鼓励相关的技术单位开发出新能源,特别是有关生产设备的新能源的开发,研究出节能、节水、节油等高效节能的工程设备,并鼓励城市中人们使用节能环保的电器(比如太阳能的热水器)等,让环保、节能、低碳从每个人的生活做起,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产出量,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高质量的环境,并且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还能促进经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平衡发展。

(四)优化产业发展的结构,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保障。对于产业丰富的安徽省来说,影响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有很多,这就需要相关单位进行宏观调控,优化各个产业的结构,实现节能。比如针对热力单位燃煤问题,就应该开发出过滤和净化设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针对以焚烧发电的企业,鼓励开发和使用节能设备或措施,比如利用风能、沼气等进行开发和利用;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的问题,可以鼓励广大人民换坐公交、地铁、自行车等,大力投入氢能或者其他节能汽车的开发和使用,对于那些高耗能和污染严重的汽车进行取替,尽量减少汽车的废气排放量;针对不断开发和兴起的建筑业,鼓励相关建筑单位投入节能的资源(使用材料或者技术),给与应用节能资源的单位表彰或其他奖励,提高节能环保资源能源的使用和投入量。

结束语:发展低碳经济不但是安徽省的重要工作目标,也是我们全国甚至是全球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只有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下,加强对环保和低碳的认识,将低碳环保、节能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大力宣传给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当中,让更多的人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开发出节能的设备器材,并投入到生产和使用中,彻底实现城市中的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祺.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6):35-57.

[2]周颖杰.区域低碳发展差异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创新科技,2015,09(7):24-26.

[3]董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3(6):41-43.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例4

林下经济是一项新兴的富民产业,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它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在当前加快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对节约土地资源、加快林业发展、实现长短结合、优势互补、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好丰富的林地资源,进一步加快林下资源综合开发,促进林下经济发展,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必须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索的问题。

1 镇巴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2011年统计年报显示,镇巴县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3.81万hm2,涉及农户68128户,年产值达73214万元。2011年镇巴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687元,其中属林下经济收入212元,占年人均纯收入的4.5%。但林下经济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该县尚处于起步萌芽阶段。目前有以下几种模式:

1.1 林下养殖 目前全县发展种养殖业等林下经济的农户有44173户,占全县农户数的64%,年产值25482万元。主要有森林鸡、森林猪和马、牛、羊、蜂等。这些种养殖户中,年林下经济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农户30200户,占68.44%;年林下经济收入在5000~10000元的有11690户,占26.4%;年林下经济收入在10000~20000元的有2081户,占4.7%;年林下经济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有202户,占0.46%。

1.2 林下种植 林下种植0.77万hm2,涉及农户13744户,年产值22016万元。主要林下种植品种有绿化苗木,杜仲、木瓜、厚朴、金银花、大黄、党参、天麻、柴胡等中药材及魔芋,香菇、木耳、平菇等食用菌。

1.3 林下采集 林下采集以蕨类、车前草、灰灰菜、鱼腥草等山野菜和核桃、板栗干杂果、茶叶、水果为主,面积达1.98万hm2,年产量达13872t,涉及农户50211户,产值25536万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镇巴县发展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2.1 规模小且品种单一 林下养殖多是一些养殖散户,一方面存栏量不大,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另一方面缺少龙头产业,无法起到有效的辐射带动作用。

2.2 市场化程度较低 由于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养殖和种植户的市场信息不畅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也存在盲目性,喜好追捧热点,缺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品意识,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产品经营中,多数种养户只能坐等外地经销者上门收购或市场零售,效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2.3 管理水平不高 大多数农户仍沿用传统的林下种养方式,缺乏科学种养规模发展理念和技术,导致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偏低,难以适应市场需要。

2.4 资金严重短缺 大多数农户虽然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加之贷款门槛又高,发展之初就受到了限制。而现有一些养殖、种植户,也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做大规模、拉长链条方面也是止步不前,致使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2.5 发展基础条件较差 虽然这些年加大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但仍存在水、电、路不完善、不配套问题,从而制约了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6 指导服务跟不上 由于林下经济发展点多面广,加之技术力量薄弱,使技能培训与服务指导跟不上,科技推广范围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各农户单兵作战、自产自销,没有形成订单林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并且农户在种养过程中因缺乏科学种养技术和管理方法,病虫害发生率较高,致使种养成本过大,经济效益不高。

3 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镇巴县林地资源丰富,现有林地28.87万hm2,核桃、板栗等经济林达1.03万hm2,用材林8.80万hm2,竹林0.69万hm2,气候优越,发展林下经济有优势、有基础、有潜力。通过林改,把23.60万hm2集体林地的使用权交给6.9万户农民,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林下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林下经济无论在规模方面,还是在单位产值和效益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适应于该县林下发展的产业较多,可以概括为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两大类,林下种植主要种植以天麻、柴胡、大黄为主的中药材和魔芋、食用菌等,林下养殖主要养殖以森林鸡为主的禽养殖、放养猪、牛、羊等畜牧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农户在实际发展中,还可根据林木生长状况,结合自身经济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条件灵活选择。

4 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发展林下经济,要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林业综合效益为核心,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创新机制,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使其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

4.1 搞好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 进一步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宣传,让广大林农认识到发展林下经济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广泛宣传引导,各级政府应倾注人力、财力、物力,从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逐步培育成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4.2 科学合理规划,统筹协调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制定长远规划,确定任务目标,避免盲目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要坚持做到“六个结合”,即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林产业化相结合,与农林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多渠道筹集资金、多角度、深层次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要根据群众意愿,围绕林下养殖和林间种植做文章,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加强引导,切忌政府包办,盲目发展,一哄而上,致使群众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4.3 加强科技指导,搞好产业服务 要着力创建林下经济科技示范园,创新林下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体系,搞好疫病预防和控制,保证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全县“科技110”的服务作用,根据季节变化,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林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地搞好服务,手把手地指导生产、传授技术。同时,要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采取技术承包等形式,进一步减少经济损失,以带动农民靠林下经济发家致富。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例5

绿色农业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式,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出现的必然趋势,是市场需求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创造的产物。对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能够找到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才能在其今后的发展中做到扬长避短,也就有助于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绿色农业经济以传统农业经济为基础,将市场发展作为导向,以期能够实现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目的,是可持续额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农业生产行业中的具体表现。就目前来说,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大部分农业地区还是继续实行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还缺乏集约化与规模化。[1]受到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此就使得绿色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有三点:首先,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使得企业用地与房地产用地面积不断增多,大大减少了耕地使用面积,随着耕地的流失,导致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次,市场适应能力不高,虽然我国粮食产量逐渐增加,但这远远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这是因为农业生产耗费了较高的成本,而产品质量却不高,因而就致使在销售农产品上存在着许多困难。最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追求短期效益为主,造成我国农业用地的质量不断下降,这也就使得农业生产的成本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农业经济的集团化、集约化发展十分不利。

二、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前景分析

绿色农业经济在未来的发展势必会将产业化的经营与合理的规划、先进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能够与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适应。在产业模式上,绿色农业经济能够发挥出带头的模范作用,将生产、加工、销售等形成一条产业链,绿色农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将会不断增强。[2]在技术上,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以环保型、科技型的技术为基础,通过提高队伍的技术含量来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在总体规划上,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设置布局时以因地制宜原则为指导,使各个区域的优势与特色能够体现出来,对可用的农业生产资源做到充分利用,将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不断生产健康、环保、有机的绿色食品,推动绿色农业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

三、推动绿色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绿色农业经济的生态环保发展

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时候,必须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采取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最大程度地保护好农业的生态系统,将农业经济发展的可用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充分利用。

(二)做到科学布局与统筹规划,将土地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我国各级政府以及相关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出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领头作用,结合我国耕地的实际分布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从总体上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科学设计与规划,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再根据各个区域所拥有的不同资源特色以及生态环境来合理布局绿色农业产业。各级政府要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向农户宣传先进的生产观念,激发农户生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3]

(三)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时,不仅要由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技术来支撑,同时还需要有政策的扶持。我国要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还要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出在信贷、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通过政策的扶持作用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宽松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人们的生活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从政策、观念、技术布局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其实现又好又快的稳定发展,从而为我国的综合发展做出更大贡献。[4]

【参考文献】

[1]高永强.关于绿色农业经济支撑条件分析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0,08:17.

[2]陈露,江禹奉,覃兰秋,程伟东,周锦国,谭贤杰.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10:6189-6191+6194.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例6

一、 低碳经济概述

㈠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㈡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观是高度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指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最终建成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长远看,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我们存在利用发展低碳经济的机会,使我国一些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取得竞争优势,甚至扮演领先者的角色,并尽早到达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的拐点,这已从近几年我国开展节能减排的实践中得到初步证实。同时,一些省份和城市也表现出利用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增长模式、寻找新的增长点的积极性,也已开展了一些相关的试点工作。

另一方面,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

首先,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而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其次,“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分别多出30%和70%。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再次,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仅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发展中的中国的沉重负担。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中国的低碳发展应立足本国基本国情并符合世界发展趋势。在“十一五”期间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并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了实质性贡献,我们需要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探索下去,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采取更加稳健的策略,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㈠规划先行,为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点内容,并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走低碳之路的重要载体,纳入可持续工业化和可持续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目标整合到各项规划和政策中去。近中期应该把提高能效和碳生产率作为核心,不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通过综合措施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碳汇,降低面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风险和损失。

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国是发展中大国,人均能源资源很少,近年来能源需求快速增加。2009年的能源消费量已达到31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占到了70%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大,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对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随着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我国能源需求必将持续增长。从目前情况来看,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将达到45亿吨标准煤以上,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很大。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今后能源发展的重要任务。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潜力大、清洁环保、可永续利用的特点,开发利用好可再生能源,是解决人类能源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更是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㈢提高能源效率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能源效率是指单位能源消费产生的经济价值或物品产量,与生产、加工、转化、使用等各环节的技术和管理密切相关。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根本出路。从每个行业来看,都有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挖掘这些潜力的出路是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和综合利用。如钢铁行业,采用大型先进焦炉、高炉、转炉、电炉等设备,普及热装热送、连铸连轧等工艺流程,全部回收焦炉气、高炉气、转炉气,实现联合循环技术发电和供热,可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节约能源资源。此外,采用先进的建筑供暖、制冷、照明技术,选择经济合理的交通运输技术,对节约能源资源、实现低碳发展目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㈣加强沟通协作,提高参与能力

加强部门、地区间的合作,吸引各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共同促进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全球资产配置方式的转变。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近中期,可通过选取合适的指标承诺符合国情和实际能力的适当的自愿减缓行动,为防止气候变暖做出新贡献,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要求发达国家继续率先大幅度减排温室气体,并建立“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技术转让与资金支持新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后危机时代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中国信息报.2009-08-13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例7

面对机遇和困境,国家和企业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开拓创新解决问题。以自主创新解决问题意味着:要跳出框框、解放思想,做到三个最基本的“不能”:不能在西方战略框架下思考自主创新;不能相信西方走过的路我们就一定要重复;不能对人才有地域、年龄、性别、学历、国籍等的歧视。

基于以上基本原则,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三农”问题、走持续发展道路的几个思考和建议:

应将“发展知识经济”提升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地位

一个不创新的国家或企业可以生存,但难以繁荣。繁荣与有钱不同,繁荣是可持续发展的结果,而发展知识经济是国家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并走向繁荣的一条创新之路,也是有效解决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和“三农”问题的共同框架。我们应把这三个领域作为下一个五年计划发展知识经济的工作重点。

知识经济作为解决问题的框架是指:“创造知识+知识产业化+产业知识化。”创造知识不是指多写几本书,而是国家和企业要在社会的各个范畴和空间创造价值――最终创造就业和消费;知识产业化意味着将创造的知识转换成技术、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这种转换可以是农业、工业、服务业――最终转换成就业和消费;发展知识经济并非要放弃制造业,因此,产业知识化就是要将现有先进知识和新创造的知识(包括先进技术、管理诀窍、商业模式、营运流程等)应用到现有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升级和改造――最终转换成促进就业和消费的催化剂。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均属于知识经济发展的范畴结果。发展知识经济将带来新的产业结构、新的就业、新的消费、新的增长和模式,也意味着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提升。

大力投资农村的“基本生产要素”将是驱动内需经济增长的新起点

开发中国农村8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由于农民可支配收入相当低,简单地把产品推向农村以带动消费很难解决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投资以下三个方面的农村“基本生产要素”,将既有助于扩大内需,又能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向农村倾斜,缩小城乡差距。

1.投资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而非城市化)是可持续发展之路。经济发展要以经济活动作为基础媒介。将公路、桥梁、铁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延伸到最偏远的村寨,使农村与城市发展相连接、与国民经济相连接,结束农村封闭的现状,是促进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使他们获得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应该指出,“农村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基于“跟随工业化”的思路――征地、建厂房、招工人,是短期行为;而后者是基于发展知识经济和“创造价值”的思路,是可持续的行为。因此,要科学地规划新农村建设,而非简单地征地、盖房、建加工厂。另外,要考虑为这些地区提供家庭用清洁能源和工业用水。

2.大力投资无形的教育基础设施,特别是“母亲教育”,以帮助农民提升参与经济发展的机会和能力。母亲对幼儿的教育将强烈地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成长。因此,母亲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孩子的素质。面对中国8亿农村人口,大多数农村母亲没有得到与城市人同样的教育机会,因此低文化的母亲是影响农村人口低文化和低素质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母亲教育”应确立“母亲职业”的地位。除了提高母亲和准母亲作为初级“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综合素质外,还可以根据农村特点,引导她们在完成对幼儿和学前儿童的初级教育后,进入社会服务业(如家政服务、农村商业服务等)或创业,从而进入就业和消费的循环圈。

3.扶持农民创业,允许农村、社区集中金融资源创造各种金融机构。过去,农村为发达地区提供了超过1亿5千万的农民工,这些受过职业培训和见过“世面”的农民因金融危机而返回农村,他们是最有条件在农村创业的一支队伍。农民创业不但是农村居民参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跟进路径,而且,农民创业将扩大中小企业的队伍,刺激一系列就业和消费循环发展。

发展知识经济下“农业安全”的头等问题是“保护耕地的可持续性”

中国是人口大国,对中国农业来说意味着粮食的基本自给能力只能提升、不能放弃。从“自力更生”到“自主创新”,这一原则不能改变。因此,粮食安全是“农业安全”的核心,而保护耕地不受荒漠化、水土流失、农药污染和城市化侵犯的损失,是“农业安全”的战略性关键。

保护“农业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要靠知识经济的先进技术和创新商业模式来解决:中国平均人口拥有土地面积非常之少,如何在增加单位耕地面积的投入与产出效率的同时,确保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因此,创新的焦点在于:

1.应用科学技术,科学种植。例如,通过对计算机的应用,提供长期的天气预报资料、农田水分的分析情况、详细的卫星地图地形分析以及每日市场价格、期货合约、先进农作物品种、肥料、虫害控制、设备选择等等内容。当然,教育和建设一支农民专家队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2.对于影响农业安全的粮食生产,应将国家政策保护和市场经营相结合。例如,一方面开放市场,增强公共和私人对农业的投资。通过竞争允许私有经营(拥有和经营不同)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方式;农民或经营农业的企业要获得政府项目,其条件应包括接受专门的培训,并且业务要有商业规模。另一方面,政府要认真研究能激励农民的合理价格、收入、补贴(包括农闲时的补贴),以确保农民不受价格动荡带来的损失,出口管制和关税是这种情况的一部分。同时,政府要有监管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任何因短期利润诱惑而牺牲长远利益的行为。

发展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保证是要建立“T型”人才体系和变革教育制度

一个企业或组织产业创新能力的强弱表现在创造价值(如技术进步、产品更新等)和获取价值(如创新商业模式、制定竞争规则等)的能力。这不仅仅需要前沿技术和工程方面的创新型人才,更需要有全球视野和全球经验的变革管理、战略思想创新型人才。前者为自然科学类,后者为软科学类,二者合称为“T型”人才。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两类人才作用不同,缺一不可。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例8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01

人类社会所热切关注的一个永恒课题就是发展问题。自诞生以来,发展经济学就一直以发展为核心,探讨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不发达的困境。在此过程中发展经济学家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与贡献,他们对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做不懈的探索,使得人们不断深化对于发展的认识,已经形成了相对全面的新发展观。所以,梳理和分析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观, 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有着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一、新发展观问题研究

本文作者认为,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完成了传统模式向新模式的转变,也就是经济发展不再局限于经济增长,取而代之的是在经济增长基础上实现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人口素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文明化,新发展观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观念体系,包括了许多当展经济学家对于发展问题的新认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收入、财富、社会现代化、技术进步等属于工具性的范畴,最终是服务于人的发展、人的福利的。在新发展观里,发展被看作是一种不可剥夺的人权,其认为发展过程应该是公民真正参与的过程,应该本着公平和公正利益分配原则稳步提高所有人福利的过程,在此进程中所有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最终都将逐步充分实现。

2.发展的方式要有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观对增长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看作是不依赖外部环境的孤立系统的这一重要缺陷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和补充,认为经济发展只是外部有限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 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与外部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必须反对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无限制索取。只有这样,发展才能持续下去。

3.新发展观对发展的机制、手段也做出了新的思考。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极不充分导致了政府和市场失败,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从理论上讲,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纠正, 然而发展中国家的交易规模普遍较小,导致了司法成本一般都超过了调节争端的预期收入。所以,实现国家、社区、市场之间的互补结合,经济发展才能顺利进行。作者认为,新发展观的产生不仅标志着对于发展理论的研究正朝着更大的领域扩展,也说明发展经济学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发展理论固有的诸多的缺陷和不足必须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在新发展观模式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

1.树立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科学技术观。科技的进步是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的根源,在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参考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可见,在美国,政府始终将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的地位,因此专门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副主任由正副总统兼任,以加强国家对科技的领导作用。有经济学家进行过测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50年里,1 /3的美国生产率的增长都归功于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在亚洲,日本也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 1959至1979年之间日本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引进技术33 854项,居世界第一位。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要实现转变,就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观念,以科学技术为先导,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2.具有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及职业培训机构。“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伴随着技术含量的提高而实现的,而技术含量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保证”,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之一。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 人力资本: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的得多。美国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从其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和该比重提高的速度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多层次教育体系及职业培训机制,其开发和投资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3.政府具备较强的驾驭经济的能力,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能够进行适度干预。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要政府进行发展管理来弥补以确保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政府很有必要对经济的有效干预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积极促进结构调整,适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广义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地区结构、消费结构等。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是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就要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及产业引导,以实现工业现代化。粗放型经济到集约型经济的发展是发达国家普遍走过的一条经济发展道路。提升第二产业的技术含量、改造高能耗的传统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促进投资结构的演进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具备良好的经济体制环境和完善的市场机制。发展经济学研究体制应把体制作为发展的因素。这其中必须要有相应的市场体系。市场经济活动的舞台是市场,市场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进行资源市场配置的空间和环境。市场状况、市场体系完善与否,市场机制健全与否,都决定着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这是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方式成功转变的经验 ,也是苏联东欧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失败教训之总结。

6.依据经济发展的进程科学选择经济增长方式的能力。研究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可以看出:人的主观意愿决定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其转换是由经济发展的进程所支配,跨越客观发展阶段而人为地进入某种经济增长方式对一国经济发展进程而言,未必是最优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我国,要迅速全面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过渡到低投入、高效率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是不切合实际的。

参考文献: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例9

1.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特征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与此不同的是,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把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立足于生态,着眼于经济,强调经济建设必须重视生态资本的投入效益,认识到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还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要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四者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

2.宜宾白酒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2.1 可行性分析

2.1.1白酒行业的原料适于发展循环经济

白酒酿造以粮食为主要原料,而原料来源于土地,酿酒后的丢糟历来都是家畜饲养的饲料。目前,规模化酿酒后的丢糟,则采取工业化加工为丢糟粉、麦可利动物保健元素等饲料原料,饲料饲养家畜后的粪便,又是极好的有机肥,最终又回到有机原粮种植基地的土地上,这是一种典型的循环发展途径。

2.1.2白酒行业是个小污染行业,利于发展循环经济

酿酒企业的主要污染物为丢糟、黄水、有机污水、燃煤烟尘。其中:丢糟、黄水已完全循环利用,仅考虑如何提高其加工深度和精度,进一步提高技术附加值,控制一定产值的资源消耗;有机污水可以处理到符合养鱼的质量而排放,循环进入大自然,还需研究其回收利用途径,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控制一定产值的资源消耗;燃煤烟尘通过处理后,达到标准排放,但未能循环利用,只有通过技术的进步,对燃煤设备进行技改,才能有效提高热能的利用率。

2.2必要性分析

2.2.1反哺农业的必要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既是一项惠农政策,也是推进工农业相融互动、协调发展的一项有效途径。近年来,宜宾市凭着自身优势,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积极探索工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反哺农业之路,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通过采取优惠政策,扶优扶强,落实龙头企业的发展。

二是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公司+支部+协会”、“订单农业”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生产一斤酒约需三斤粮,全国白酒现在三分之二是液态酒,人们消费需求由液态酒(酒精勾兑酒)消费向固态发酵酒(粮食酿造酒)消费转变,使酒用粮食需求增加,缺口大。据有关资料统计,宜宾大量酿酒用粮需外调,酒用粮食零星种植,原料供不应求,宜宾红粮缺口20万吨。

三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转移,增加劳务收入。据统计,2009年翠屏区16户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中有4794名固定职工,其中23010属于农民工,同时每年季节性用农民工2000多个,仅此一项将每年为农民工带来劳务收入2000元以上。

2.2.2促进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

白酒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有参观游览,参与生产过程,学习管理经验,购买产品等,容知识性、观赏性、商品性于一体,可以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要。白酒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能带给人们温馨愉快的生活感受:传递丰富新颖的知识、展示激动人心的场面、提供货真价实的白酒产品、让人们体会富有成就的喜悦。还能让人们了解白酒的生产过程,这些特征表明白酒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带给人们多方面的感受。另一方面,白酒工业旅游的发展依托白酒企业现有的设施条件,同时增加完善部分与旅游服务相关的设施和内容,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为白酒企业增加利润和收入开辟新渠道。同时,工业旅游的发展还大大增加了白酒企业的就业容量,降低了就业门槛,这对于就业负担过重的大型国有企业而言具有明显的就业替代效益。而且,白酒企业开发和利用白酒旅游资源对于吸纳失业劳动力,缓解突出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旅游业每就业一人,会带动相关产业5—7人就业,尤其为白酒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寅宾白酒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3 1整合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发展循环经济打下基础

宜宾除五粮液、五粮春等全国知名品牌外,还有叙府、竹海酒业、梦酒、故宫御等区域性品牌,具有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的先天条件和基础,只要善加扶持、精心培育,其品牌价值会快速提升,届时,宜宾将成为中国名牌白酒荟萃之地。优先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白酒生产企业。在融资渠道上积极探索库存原酒抵押贷款等模式,扩大对白酒企业特别是成长型白酒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在建设项目上鼓励企业技改扩能,通过技改,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换代,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在税收政策上建立激励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的激励机制,将本地企业技改资金投入纳入招商引资政策管理,帮助企业规避和减少相关税费,降低白酒生产税赋,提高中、低档白酒的市场竞争力,为发展循环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3,2发展农业一体化经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找到脱贫致富的发展之路;只有立足特色,发展产业,建立企业利益与农民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以工哺农、兴企富民。在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上,笔者认为,宜宾作为中国酒都,应以白酒主业为龙头,实施四大措施:

首先,向饮料产业延伸。玉米浆、果汁果蔬、茶饮料三大饮品系列,既与白酒生产有着“不解之缘”,又在我市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白酒企业应抓住商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产业开发,与农民签订规模种植合同,为农民提供种子、资金、技术等项服务,农民按照订单合同进行种植,真正做到反哺农业。

其次,向饲料产业拓展。如前述“循环经济”模式,笔者建议投资一定数量资金筹建有机饲料加工厂,对酿酒生产的酒糟、玉米浆生产剩余的玉米棒芯、秸杆等进行深加工,为农民发展奶(菜)牛、生猪、鱼禽等养殖业提供饲料。这一产业开发,将有力推动该地区农民规模化养殖的进程。 第三,向养殖业扩展。在发展饲料产业的同时,饲料工厂还应与农民联合,开展两大规模化养殖:一是投资资金在宜宾几个县镇建立奶牛养殖小区,规模养殖一定数量的奶牛、年产一定数量的优质鲜奶,并为周边地区农户提供优种后备奶牛;二是投资金在部分乡镇建立生猪养殖基地,既发展商品瘦肉,又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链条,起到“循环经济”作用。两大养殖业采取“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办法,以五年为达产目标期,可创造不错的收入,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最后,向有机肥料产业推进。投资兴建有机肥料加工生产基地,按照“工业化生产、无害化处理”方式,将禽畜粪便等加工成有机肥料,为茶农生产有机茶、菜农生产有机菜和农民种植粮食提供肥源。

3.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笔者认为,应“发展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对“农业产业化”与“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环经济是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产业化是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偏离产业化路子便成为无源之水,而农业产业化离开循环经济也就没有了生命力;企业反哺农村,最忌拚资源、盲目上项目和搞短期效应;只有走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例10

中图分类号:F3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6-0032-02

经济林果业除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强大的生态社会效益,它所提供的果品、副产品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是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相辅相成的产业。为此舟曲县应充分利用独特的气候条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托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大力发展“名、优、特”林果产业。

1 舟曲县发展经济林果业的优势

1.1 优越的自然条件

舟曲县地处北亚热带和温暖带交错地带,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白龙江流域海拔2 200 m,拱坝河流域海拔2 000 m以下,光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热量丰富,水利条件相对较好,特别适宜花椒、核桃、桃、梨、葡萄等经济林果的生长发育,发展林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2 丰富的自然资源

舟曲县宜林地和果树资源丰富。白龙江河谷地带的群众历史上就有栽培果树的优良习惯,其中花椒、核桃已具有近千年的栽培史,广大群众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当地大部分种植地区适宜于经济林果树种尤其是核桃的生长发育,加之四旁地、庭院、地埂等闲散地,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业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优势。经济林果业已初步成为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舟曲的林果产品由于质优价廉,运销省内外,尤其是花椒、核桃、柿子、石榴已成为舟曲县的代名词。

2 舟曲县经济林果业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舟曲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如同全国一样,受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因素的制约,出现了农业增效慢、农民增收难等一系列难题。针对这些问题,县委、县政府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大力抓特色经济建设,把发展经济林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有效地促进了资源开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上政策和措施的落实使舟曲县经济林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林果业已成为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3 舟曲县经济林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济林果产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果园老化,品种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管理落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3.1 经济林果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舟曲县经济林果业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牢固,表现在林果业长期被视为辅生产的观念意识尚未根本消除;水利、道路、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靠天吃饭”的现象仍较为普遍;现有的林果种植品种多、规模小、能当家的品种少;发展后劲不足,政府的扶持能力有限,群众的发展意识和能力不强。

3.2 经济林果业产业化势头不明显,经济效益不高

首先是经济林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舟曲县的果树虽品种繁多,但由于缺乏集约经营,优势果品栽植的规模过小;其次,科技含量不高,名、优、特果品少,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舟曲县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信息不畅,果树优良品种引进、选育、推广工作相对滞后,果品生产远远落后于周边地区,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舟曲县的核桃、花椒已初步形成规模,但是由于全县没有花椒、核桃加工厂,只能以原材料的形式被周边地区收购,经济效益很难提高。

3.3 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服务能力不足

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完善,服务能力不足,也是阻碍林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科技、信息、市场方面服务不足和金融信贷渠道不畅,生产资料价格和生产成本持续走高,自然灾害频繁、抵御能力弱等因素的影响,推进新发展的难度日趋突出。面对这些难题,如果说各级政府过去的工作主要侧重于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兴起发展热潮。而今,发展的路子已经走出来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确保持续健康发展。所以,州县政府应该从转变职能入手,着重加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服务工作效率,保障林果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要切实把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起来,尤其是对基层服务网络的建设。二是要着重在科技、信息、信贷、防灾抗灾等方面多下功夫,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通过优质的服务实现良好的发展。

4 对策及建议

根据舟曲县经济林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4.1 全面评估,夯实基础

对全县林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认真地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剖析矛盾问题,结合民意,确立产业地位,注重科学发展,改善发展措施,认真抓好落实,不断打牢基础。注重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积极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在林果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发展庭院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气候土地资源优势,种植建设苹果、梨、桃、葡萄等优化水果,大力发展以花椒、核桃为主的林果基地建设。

4.2 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