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智能交通的背景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4 15:19:09

智能交通的背景

智能交通的背景例1

中图分类号:TN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4-0113-02

1 引言

新世纪以来,信息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继“物联网”、“云计算”之后,“大数据”的出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大数据的应用范围涉及通信、金融、交通、医疗、气象等。特别是当前的交通堵塞、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让人们十分困扰,而大数据的适时出现让人们在治理交通问题上看到了曙光。

2 大数据基本情况

2.1 大数据的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随着各种信息不断积累,呈现出爆炸式的数据增长模式。据数据统计,目前使用谷歌搜索的人每秒大概达到200万。在Facebook 上,人们每天共享的信息达到40亿,而在Twitter上,每天要处理的推特数量有3.4亿。[3]

2.2 大数据的基本概念

大数据是由大量的数据集合而成,它的容量特别大,以至于我们当前的软件工具很难能够进行捕捉、管理和分析。大数据一般以太字节为单位,我们可以通过对其进行交换、整合和分析等操作,创造出新的r值。

2.3 大数据的来源

(1)来源于人们的活动:人们进行网络活动,对互联网的使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产生的数据;

(2)来自于设备:在科学实验以及对数字设备等的使用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

(3)来自于电脑: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在其系统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相关数据。

2.4 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之所以能够吸引人的眼球,主要是体现在它的特征。在实际应用中,当我们将大数据与智能交通系统进行相互结合的时候,它呈现出体积大(Volume)、高速度(Velcocity)、多样性(Variety)、共存性(Veracity)、可视化(Visualization)、高价值(Value)的6 V特征[5]。

3 大数据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3.1 智能交通的概念

传统的交通系统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拓宽等,它以消耗大量的能源为代价来实现缓解交通的目的。智能交通系统是在当前已经较为完善的交通设施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交通系统进行软硬件升级。通过引进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电子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对原先的交通系统进行技术层面的配置,使新的系统能够在大范围区域内,实时、高效、精确的对交通发挥管理作用。

3.2 智能交通的具体应用

3.2.1 交通诱导

(1)交通堵塞的成因: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面对大流量车流时,道路承载无法满足需求;2)静态交通规划有待提高,人们出行常常面临停车难、乱停车的现象,从而加剧交通堵塞;3)城市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常出现占道施工的现象,加大了交通拥挤。

(2)交通疏导方案。在智能交通系统中,我们采用交通诱导的方式来疏散拥挤的车流量,主要有以下几个操作:1)通过各个交通路段的电子摄像机及音频采集器收集实时数据,并通过车载全球定位系统和GIS系统定位汽车所处位置及其分布,及时的反馈回系统;2)系统对所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根据汽车行驶的轨迹作出行驶预判、初步设计诱导方案;3)通过电台、交通广播、车载终端将诱导方案传递给车主,从而达到诱导的目的。交通诱导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3)智能交通的优势。1)大数据技术在交通诱导中的应用是对全体的交通数据进行检测,而不是随机的;2)在数据采集上能够落实到个人,比如对IC卡及人们的手机GPS监测;3)对数据的处理从原先的静态转变成动态数据,并作出实时更新,弥补了传统交通的缺陷;4)能够对网络信息、文档、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采集,并判断人们的位置。5)对道路交通监测是实时动态的。

3.2.2 促进交通管理模式升级[7]

(1)搭建跨行政区域限制的系统。我们国家的每个省级交通部门在遵循党的领导下都具有行政区自治的权利。每个行政区的分界地区,对于交通的投入及建设力度明显不足,存在很大的弊端。大数据技术的引入打破了每个行政区之间的地域限制并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每个行政区范围内跨区域解决问题。

(2)充分发挥信息集合的优势和效率。省级交通部门实行行政区自治,各类的交通运输主体又分别在不同的部门掌管,凸显出分散的特点,办事效率无法做到高效。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综合通信息体系,可以使交通管理跨地区、跨部门,在各个领域中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提高行政效率。

(3)提高交通资源配置的能力。资源配置的不足是传统交通管理系统的短板,在人力和物力上造成很大的浪费,使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把大数据技术应用到交通中恰好能够弥补资源分配不均的缺点,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3.2.3 促进交通服务升级

(1)优化公共交通服务。当前常见的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车、地铁等只在规定的时间里发车,而人流是动态的,不是呈平均分布。大数据技术可以对人流进行实时监测,在高峰期时候加大车辆的班次,加快客流量的疏散,避免出现交通堵塞。

(2)优化交通的安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事故作出预先判断。例如,人们的车上都安装有GPS导航系统,大数据交通管理系统可以依据车上的GPS对车辆轨迹作出风险判断,若出现非正常驾驶,系统会对车辆作出提醒。同时,在遇到大雾、雨雪等恶劣天气的时候,系统会对行驶的车辆进行提示,避免事故的发生。

4 大数据在应用中仍存在的问题

4.1 大数据的安全与隐私

近几年大数据的发展既有取得成果,但也仍存在问题,特别是安全和隐私问题。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存在也将变的更加复杂;

(2)当团体或者企业对大数据提出更高要求的时候,对安全的要求也越高;

(3)对于位置而言的隐私数据更加容易暴露;

(4)大数据共享性和动态性及其数据融合带来的挑战。

4.2 大数据的能耗问题

目前,大数据系统的能耗模块主要来自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为了提高能量利用率,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

(1)在硬件设备方面,采取更加低消耗的产品;

(2)使用可再生的新能源。

4.3 公开交通数据

虽然智能交通系统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但实际上我们对数据的利用率却很低。在交通系统中,每个部门的交通数据主要是提供给系统内部使用,为了数据能够得到利用,交通主管部门应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交通运输数据[8]。

4.4 提高交通采集的多样性

目前活跃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上的用户非常多,但是每年所增长的数据却十分有限,说明数据的采集仍存在问题,方式比较单一。在交通数据采集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优势,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增加数据采集的方式和途径,同时实现资源的共享,以此增加交通数据。

4.5 提高交通数据的质量

为了增强数据的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各部门之间的数据格式等应该要采用同一套标准来执行,而当遇到部门隐私问题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加以保留;

(2)安排专人对各个部门的数据进行审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3)设置相应的面向公众的反馈机制,征求公众的意见,对不规范的数据进行整改,使数据质量得以提升。

5 结语

在这个信息技术时代,大数据涉及到各个领域,目前,我们对大数据的探索只是在初始阶段,但它所体现的价值已经逐渐显现,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大对大数据的挖掘,让其为我们服务,为国家和社会增添新的经济拉动点。

参考文献

[1]陆化普,孙智源,屈闻聪.大数据及其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综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5,15(5):45~46.

[2]方巍,郑玉,徐江.大数据:概念、技术及应用研究综述[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6(5):406~409.

[3]冯登国,张敏,李昊.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J].计算机学报.2014,37(1):246~248.

[4]Mahmondreza Tahmassebpour. The rise of big data on cloud internet of things integration:A Case study in 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2016,5(9):1-3.

[5]美.大数据在公共交通中的应用[J].图书与情报,2012,06(11):22-23.

智能交通的背景例2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2-0000-02

Video-base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tudy

Li Hongmin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215021,China)

Abstract:The social development soon,urban transport capacity increasing,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vehicles 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video-based traffic monitoring system.It is a combination of video image process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ology.As the traditional video is more difficult to achieve.Intelligent traffic through automatic research and analysis and features extraction on the visual content of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video data,so that people could use computer video technology search to find the appropriate information.Used in the computer's video image processing,computer vision,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video image processing computer.Video traffic is very significant meaning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is timely and accurate master to monitor the intersection and traffic law and order situation,the commanding officers to provide quick and intuitive guidance to make accurate judgments and timely response to

Keyword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Video vehicle detection;Moving target detection;Vehicle tracking;Real-time

一、智能交通的概念

交通是经济活动的动脉和纽带。每个城市的道路交通问题都很重要。对于我所居住的城市苏州来说苏州市是一个人口和产业特别密集的特大城市,并且很多道路很窄,人多路少、车多路少是交通基本问题。智能交通系统的前身是智能车辆道路系统。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范围很大的交通网络中发挥实时并且高效的作用。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范围很广并且在各个行业都很发展。现在应用的地点很多比如机场、车站等交通拥堵的地方,城市交通智能调度系统,高速公路智能调度系统,运营车辆调度管理系统,机动车自动控制系统等

二、智能交通的作用和国内外现状

在国外智能交通的发展很好,并且应用也十分广泛!1995年3月美国交通部首次正式出版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项目规划”,明确规定了智能交通系统的7大领域和29个用户服务功能,并确定了到2005年的年度开发计划。并且确定了几个方面的发展计划。欧盟从仅用于ITS共同研究开发项目的预算就达280亿欧洲货币单位;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经过努力研究出来了第一个可以投入实际使用的基于视频的车辆检测系统。在同一个时期,在日本基于视频的车辆检测的研究也开始广泛展开。在美国,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对在高速公路上运用视频方法的检测技术进行了评估,也对车辆的视频进行了分类研究!美国休斯飞机公司研究出了包括视频检测技术!

三、智能交通的子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的功能也比较强大在市面上主要的智能交通的子系统分为:

1.车辆控制系统;2.交通监控系统;3.运营车辆高度管理系统;4.旅行信息系统。

四、常用车辆检测和运动目标检测方法

常用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有帧差法、光流法和背景差分法,以及相互结合所产生的新方法。

(一)帧差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在已经知道的连续的视频帧中来计算相邻两帧图像的差以此来进行二值化来提取出图像中的运动区域。

(二)背景差分法

背景差分法首先是要构建视频场景的背景图像,然后将把当前帧图像与背景图像的数据进行相减,也就是说做差值。再进行阈值二值化,这样就得到了将运动目标从固定背景中分割出来的二值化图像的数据。

(三)光流法

光流法的车辆检测方法是通过研究图像灰度在时间上的变化与场景中物体的结构和运动的关系实现运动分割和检测。

五、智能交通的发展过程

智能交通事是在较为完善的道路设施的基础上,集成交通通过计算机的视频技术或者其他的相关技术对交通进行指导和互动的过程。 智能交通的发展的重点是在公共汽车信号优先和发展快速公共汽车系统等方面的设计,与此同时要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在道路上的行使起到指导的作用。最终经过各个方面的建设建立成以中央控制的城市交通控制中心,对车辆进行监控和管理,及时排除交通事故,将路况及时地报告给出行者。

六、车辆的跟踪方法

所谓的目标跟踪就是利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方法寻找视频序列中与指定目标图像最相似的部分的图像,车辆的跟踪和车辆的建车都是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内的一个典型问题。只有研究出车辆的跟踪和检测的方法才能实现智能交通!车辆的跟踪不但要准确更加要实时也就识说速度要很快的跟踪和检测。跟踪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一)基于区域的跟踪方法

基于区域的跟踪算法首先通过运动目标检测或者预先人工设定的方法建立目标区域的模板,然后计算该模板中的图像信息,如颜色、梯度、纹理等,最后将模式图像与每一帧图像进行比较,在比较结果中根据一定的相似性度量准则判断目标在实时图像中的位置,从而建立起目标的跟踪模式。

(二)基于特征的跟踪方法

基于特征的跟踪方法的优点在于如果被跟踪的目标的某一部分特征不能轻易的检测,只要还有一部分特征可以被观测到,就可以完成跟踪任务。但是该算法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不同运动目标的特征集合及不同特征的权重。如果采用过多的特征,将会降低算法的效率,且容易产生跟踪错误;反之,运动目标中发生遮挡情况时,则有可能导致目标匹配失败导致跟踪丢失。目前,如何选取高效的特征集合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基于特征的跟踪方法也难以取得飞跃性的发展。

(三)基于变形模型的跟踪方法。

基于变形模型的跟踪方法由于含有高层的语义描述和知识,因此跟踪过程中的可靠性更强。模型空间既可以是二维投影也可以是三维空间。

(四)基于3D模型的跟踪方法。

基于模型的跟踪方法通常有三种形式的模型,即线图模型、2D模型、3D模型。

(五)基于金字塔L_K的车辆跟踪

提出基于图像金字塔的LK光流跟踪方法,这种算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图像金字塔的最高层计算光流,用得到运动估计结果作为下一层金字塔的起始点,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到达金字塔的最底层。这样就可以实现对运动目标车辆的快速准确跟踪。并对跟踪获得的车辆轨迹进行平滑优化处理。通过轨迹预处理不仅可以简化后续工作,减少工作量,同时可以为后期的聚类提高其准确率。通过实际交通场景视频中的车辆进行实验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光线变化、阴影及噪声干扰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七、车辆的检测

在计算机的视频中视频车辆检测系统原理是怎么样呢?实际上车辆检测就是对车辆的特征进行采集以此来进行车辆的检测。

比如车辆的图像采集,首先就是对采集的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这样可以方便于计算机运算处理。车辆识别过程分三步:分割、跟踪和车型判定。图像采集是在视频检测需将摄像机拍摄的视频图像传送到计算机进行分析计算。由于计算机只接收和处理数字信号,因此需要将一幅模拟图像进行采样和量化处理,转化为数字图像,然后交由计算机进行处理。我们把图像的函数i=f(x,y)来表示图像,f(x,y)表示图像在空间点(x,y)位黄的亮度。图像是自然界景物的反映,我们的人眼感知的景物图像一般是连续的我们把这种图像叫做模拟图像。模拟图像具有连续性。对于这种连续性的模拟图像,计算机是无法进行处理的,必须将代表图像的连续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才能处理。图像信号在空间上的离散化过程称为采样或抽取。在空间上被选取的点就称为采样点或取样点。

采样以后的图像,在空间上被离散成为样本点的二维矩阵。每个采样点的亮度值是一个连续变化的模拟量,我们把对每一个采样点进行量化。

运动车辆检测是利用视频序列图像的时间域以及空间域信息把运动车辆在视频背景图像中提取出来的技术。好的检测方法的特点就是可以非常的准确、快速地从背景图像中分割出来。作为智能交通监控,车辆检测系统十分关键。一个使用的车辆检测系统应该满足很多的要求:

1)能够正确判断此时有无车辆;2)完成车辆统计,提供车流量,车速等交通参数;3)算法简单,能有有效的进行车辆信息处理。

(一)背景差分法

背景查分法师指通过当前图像和背景图像做减法的方式检测运动物体的方法,是视频检测算法中一种常见的检测方法。对待测量的图像和背景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做减法,如果差值大于设定的值就认为是背景像素无需标识。利用背景差分法检测运动物体的关键是是如何提取背景图像。目前有很多方法提取背景图像,比较简单的是在无运动物体的情况下拍摄一幅背景图像,利用待测的每一幅图像与其相减得到运动的物体。改方法只能适合用于背景不变或者变化比较小的情况。另一种方法提取背景图像的方法是根据几帧或者几十帧的图像形成背景 ,利用检测后每一个帧待测图像更新背景。这种方法减去提前拍摄背景的麻烦,但是建立背景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急剧变化的外界干扰比较敏感!

(二)边缘检测法

针对城市交通的复杂性,行为识别中运动目标的动态性,本文利用角点特征的平移、伸缩、旋转不变特性,使用运动车辆的Harris角点特征对运动车辆进行特征表达。为了解决传统光流跟踪算法中时间利用太多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边缘检测得方法对运动目标车辆的快速准确跟踪。并对跟踪获得的车辆轨迹信息进行表达和预处理,简化后续工作量,同时可以为车辆轨迹模式学习及异常行为检测提高其准确率。通过实际交通场景视频中的车辆进行实验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光线变化、阴影及噪声干扰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视频检测器与传统检测器相比有其明显的优势,在近年来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们当然知道视频检测器有着诸多优点,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我们认为一个可以投入实际使用的基于视频图像的交通监测系统应该具备处理时间短、计算量低和可靠性高的特点。而且,这种系统所采用的方法必须对场景的误差和外界的干扰应该有很多的方法可以解决。但是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却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当我们检测的过程汇总会出现实际的情况很多比如光照。我们知道天气是随着光照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光照良好时如正午时检测精度最好,还有的就是傍晚和一些恶劣的天气情况下那么检测得效果就一定会较差。另外一个问题是在检测过程中会出现阴影的问题,阴影是造成视频检测方法误检测的主要原因,阴影通常有三种:车辆自身的运动阴影、道路场景中的静态阴影和缓慢移动的阴影问题的解决好坏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同时车辆在道路场景中的相互遮挡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车辆遮挡的分割,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要区分出单一的前景的连通的区域中有多少数字的运动的车辆,接下来就是分割出来每个车辆的位置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最后是区分出不同车辆之间哪个是遮挡车辆,哪个是被遮挡车辆。

从视频图像处理的角度和相关理论上来看,我们可以将车辆遮挡检测与分割的方法分为特征模型、三维模型、推理模型和统计模型。

未来这一领域的发展应该是发展趋势有几个方面:首先最重要的是注重数据的准确率并且能够综合交叉使用多种检测方法。我想这是未来车辆检测的一大发展趋势;另外多检测器信息的融合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同时与交通视频图像的压缩更有效的办法和多媒体数据深入快速的挖掘,也是未来研究的一大研究课题

在未来的视频交通的发展前景一定不可估量的,但是在目前来说还有一些问题。我们要发明出更多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而多用于计算机的软件和视频技术的研究上,我都么希望在未来的交通中有一种软件可以完全的实现这样的功能。让我们每天的交通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当然我一直认为如果要改变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不仅仅要靠这些,也要看驾驶人员的意识的提高以及一些硬件设施的完善!我相信总是有一天这种问题会得到很大改善!还给我们所有百姓一个畅通舒适的城市交通!

参考文献:

[1]金红,周源华.基于内容检索的视频处理技术[J].中国图形图像学报,2000,5(4)

[2]许伟,许宏丽.基于颜色特征的视频数据库检索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7)

[5]《智能交通监视技术应用与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智能交通系统中视频处理技术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智能交通的背景例3

    班集体作为青少年学生组成的文化心理共同体,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为直接和基本的环境。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身体、智力、情感、道德、个性等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因此,一个优秀的班级集体不仅应当具有积极的集体意识,民主的管理机制,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道德风貌,同时,也应当具有良好的智力素养--集体智力背景。

    一般而言,班集体良好的智力背景具有以下特点:

    1、丰富的知识经验背景。班集体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不是以个体封闭状态出现的,而是集体成员经常交流和共同分享的。其内容广泛而充满生成的弹性,远远超越了学校教育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范围,从天文地理、生态科技、人文历史、道德伦理、体育艺术,到各种动态的社会信息和生活经验等等。这种集体的知识经验背景每天在相互交流、分享中不断丰富,呈现出一种开放、生成、发展的态势。

    2、多样化的智能结构。班集体在智能结构上呈现出多样化和高水平的发展趋势。班集体不仅在知识的学习上表现出较高的智力水平,而且在班级的其它活动中各显神通,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拥有自己的值得自豪的特长。越来越多的集体成员成为学校或班级里的某一方面的“能手”和“明星”。如:“节目主持人”、“数学专家”、“运动健将”、“诗人”、“小歌手”、“外交家”等等,班集体在学校各种活动中的表现经常令人刮目相看。

    3、灵活开放的思维方式。即班集体在共同活动中表现出灵活多样的思维方式。班集体在学习或其它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当集体面临挑战时,每个集体成员都能积极思维、各抒己见,展开富有建设性的讨论,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教师引导下,集体能通过比较、分析,整合各种意见,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积极的智力活动态度和气氛。班集体具有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在学习活动中能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气氛,每个成员都能积极投入思考,相互讨论,形成一种积极的集体智力场。这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态度,不仅体现在课堂学习活动之中,而且经常体现在其它集体活动中。特别是在集体面临智力挑战的情境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培养和发展班集体良好的智力背景,对优化班级教育、教学、生活过程,促进班集体及其成员个性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优化班级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能的重要条件。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班级集体活动,并且总是在一定的集体智力背景中展开的。一个具有良好智力背景的班集体,具有内在的学习动力,能在教育者引导下能很快形成一种积极思维、相互支持、自主探索的课堂气氛。而集体丰富的知识经验背景又能为教育、教学过程提供必要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使教育教学过程如鱼得水。而在一个缺乏良好智力背景的班级中,教育者精心设计的各种教育教学过程和要求常常会因缺乏必要的集体智力背景的支持而导致气氛沉闷,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平时班集体的非教育活动中,这种良好的集体智力背景能成为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发展学生智力、丰富学生知识经验的不竭的源泉。

    其次,它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具有良好的集体智能素养是现代班集体的一个重要而基本的特征。班级集体意识的唤醒、集体目标的形成,集体共同任务的完成,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各种集体问题的解决等等,都必须依赖班集体良好的智力背景。枯燥贫乏的集体智力背景,不仅会导致集体精神生活质量下降,使集体缺乏精神上的吸引力,难以形成高水平的班集体。高水平的班集体应当具有高水平的集体意识、情感、规范,也必须具有高水平的集体智力背景。

    第三、它是促进每个集体成员个性健康发展源泉。当学生置身于集体生活,在与集体其他成员的积极相互作用中,把自己个人的知识、经验、智慧、才干贡献给集体生活的同时,集体又以自己丰富的智力背景加倍回馈给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智力、情感与个性发展的丰富源泉和动力。这时,每个人既在丰富着集体的智力生活,同时又在享受着集体的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班集体智力背景实际上就是班集体主体的知识经验、智能素养的表现,它不仅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集体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现实地影响学生个性、智能发展的巨大的教育因素。忽视班集体智力背景这一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巨大浪费。因此,培养和发展班集体的智力背景是现代集体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和亟待研究的课题。

    二、影响班集体智力背景的因素及机制分析

    班集体智力背景作为一种复杂的集体心理和精神现象,是在集体内外诸因素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探明影响集体智力背景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是培养和发展班集体智力背景的前提。

    影响班集体智力背景的主要因素有:

智能交通的背景例4

智能电网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电力发展趋势。其优越性能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很好的缓解目前各个国家与地区所面临的能源资源紧张局面。电力设计处于电力建设与发展的首要位置,在某种程度上能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直接影响,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与重视。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深入发展,如何促进电力设计的发展与进步就成为人们研究与探讨的热点。

1 智能电网概述

对于这个问题,为了理解与阐述的方便,我们主要可以从智能电网的定义、智能电网的特征以及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智能电网的定义。所谓智能电网就是指在物理电网的基础上,通过将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传感测量技术等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智能化供电网络。智能电网的目标与核心是将电网建设成为信息化、数字化、互动化和自动化的电网。

(2)智能电网的特征。与传统的电网相比,智能电网具有很多的特点与优势,其中比较显著的就是兼容、绿色、高效、优质、集成、交互以及协调等,所谓绿色是指智能电网所利用的均为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尽可能地降低环境污染,所谓交互就是指智能电网可以实现双向交流与通信。

(3)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主要有输配电技术、智能调度技术以及发电储能技术等几种,其中输配电技术又包括特高压输电技术和高温超导输电技术两种,前者可以实现远距离电力系统的连接,后者主要具有损耗小、污染少等特点与优势。智能调度技术是智能电网中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一项技术,它能够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调度等。发电储能技术贯穿于能源转化、传输和使用等几个环节,由于发电所使用的均为清洁能源,所以在提高供电安全性的同时也大大改善了环境。

2 智能电网的设计背景

智能电网背景下,电力市场面临着非常大的机遇,归结起来,主要有高效可靠的电能质量保证体系、多样化的交易主体以及全面信息化的智能交易平台等几个方面。首先,高效可靠的电能质量保证体系。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不同,它从发电、电网以及用户端等各个方面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为电能质量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保证。比如,在电厂方面,智能电网中的并网技术可以将绿色能源安全有效的接入电力系统,在用户方面,智能电网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两种手段来对电能质量所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消除;其次,多样化的交易主体。在智能电网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双向互动通信得到较为充分的应用,这些都导致电力市场的交易主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包括传统的发电商、电网运营商以及各种单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中间商、投资商等,还包括大量的普通电力用户以及各种能源微电网等。市场主体的增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强化电力市场竞争的力度,从而更好的推动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全面信息化的智能交易平台。一般来说,一个成熟的电力市场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与平台的支持,智能电网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为电力市场提供全面有效的技术保证。与传统的电力系统相比,智能电网可以通过先进的传感技术以及测量技术等对系统中的中压和低压进行实时查看。除此之外,智能电网背景下,交易平台的智能化也能为电力市场的运行提供其所需的各项技术指标,以满足各种业务的需求。

3 智能电网的设计要点

3.1 智能电网的可靠性

对于智能电网来说,可靠性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智能电网的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一般的普通电网,在发生比较大的故障时,电网的正常运行就受到影响,智能电网就能弥补这一缺点,所以在设计中一定要考虑。通过合理的设计,不仅可以让电网的安全和可靠得到保证,还能防止电网的信息泄露,给电网企业和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3.2 智能电网的自我修复性

智能电网的自我修复性也是电网可靠性的具体的一部分,所谓自我修复性,就是在发生故障时,只能电网可以对故障作出自我诊断,找出发生故障的位置。另一方面,智能电网可以对电路中的故障情况进行预测,把故障造成的损失降低。

3.3 智能电网的兼容性

对于现代的电网的建设,我国的发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火力发电了,而是向风力发电、水力发电、核电等方向发展,而智能电网被大力推广。传统的电网在风力发电、核电等地区覆盖率低,电网的承受力很差,对电负荷的承受力小,只有一小部分电力能被利用,不仅可靠性低,也浪费了资源的浪费,所以智能电网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兼容性,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提高智能电网对环境的承受力和兼容性,满足现代社会对电力的需求。

3.4 智能电网的互动性

智能电网的设计最主要的要求是满足实际应用,对电价实施有效的管理、让居民对电的需求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提供质量更高的电。所以,智能电网的互动性要好,可以与现代电器等有很好的联系,更合理的对电能进行利用。

3.5 节能环保的设计原则

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相比,最大的优点是节能和环保,据数据表明,我国的智能电网每年送电可以节约到5~10%的电能,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智能电网的设计中也要有节能环保的意识,可以通过绿色材料的应用,采用合理的线路、总线设计,达到节能环保的原则。

4 智能电网背景下的具体电力设计

在智能电网环境下,需要更好的推进电力设计的发展与进步,归结起来,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电力设计主要包括短路电流和设备的设计、电气二次部分的设计以及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等几个方面。

(1)短路电流和设备的设计。从整体上来看,所有的电力设计都必须在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对新建变电站的设计补充规定的基础上来进行,比如,对于220kV屋外配电装置来说,通常采用的设计方式为双母线设计,并将管母线、断路器等进行中型布置;110kV屋外配电装置来说,与220kV屋外配电装置的设计基本相同,而对于35kV来说,所采用的设计方式为单母分段接线,对配电装置进行单列布置;

(2)电气二次部分的设计。电气二次部分的设计要充分结合智能变电站优化集成设计建设指导意见进行,对于一台应用数据服务器来说,集成变电站的辅助控制系统需对主机进行在线监测,除此之外,还需对故障录波和网络分析系统进行一体化配置,对过程层交换机进行间隔配置,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好的实现电力设计的优化;

(3)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对于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来说,为了更好的实现对系统数据的处理与备份,尽量对主机配置2台以上的操作员工作站,而对于220kV、110kV电压等级的电压表则应进行单独配置。除此之外,在对终端进行设计与配置时,还必须遵循特定的要求与标准。

5 结束语

在未来不长的一段时期内,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以及能源资源紧张局势的不断加剧,要想实现电力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就必须在电力设计上多做努力。电力设计是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设计质量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在智能电网背景下,加强对电力设计的重视与关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智能电网概述、智能电网背景下电力市场面临的机遇以及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电力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某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成斌,姜涛,孔祥玉.智能电网下的电网安全性与稳定性.电网与清洁能源,2013(2).

[2]李玲,付生辉,张丽.浅谈智能电网规划在电力技术及电力系统规划中的应用Ⅱ.神州,2012(35).

智能交通的背景例5

一、全业务背景下光纤光缆的应用

1、现状。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作为我国当今三大运营商,均具有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的经营牌照。全业务,在此时便成为了一个亮眼的词汇,因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业务范围从原有的移动和固定的语音、数据服务,拓展到互联网领域业务和一些增值业务。网络通信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光纤光缆技术的大范围运用。作为当时电信界的主旋律,全业务,催生着光纤和光缆的大规模应用。在全业务的大背景下 ,在各大运营商的长期发展中,这个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符合其发展趋势的光纤网络框架。如下图所示,该光纤网络框架大致分为接入层、汇聚层和骨干层。

2、对技术的要求。光纤网络的快速发展对着技术有着必要的要求,主要包括光纤类型的选择和光缆结构的选择。G.652和G.655光纤是当下主要使用的两种光纤类型。光缆结构多种多样,不过经过了长期的技术考核和实际应用考验,这其中较为出色的光缆结构有如下几种:骨架式光缆结构、层绞式光缆结构、中心束管式光缆结构、8字型光缆结构和气吹架空型光缆结构。骨架式光缆结构、层绞式光缆结构多用于骨干层和汇聚层,层绞式光缆结构、中心束管式光缆结构适合用于接入层,8字型光缆结构和气吹架空型光缆结构则适用于末端的引入层。光纤光缆线路建设在全业务的背景下,在默默无名了几年后,实现了冷启动,迎来了又一个高峰。由于受到各大运营商的高度重视,光缆资源已经被列为企业发展的具有战略性的基础物资。

二、iODN(智能光配线网络)技术的引入

2.1 iODN(智能光配线网络)技术简介

在FTTH快速建设的推动下,华为提出了iODN技术,即智能光配线网络(智能ODN),iODN技术能够结合光纤实现信息的同步和无误的传输,以及信息的高效录入和便捷管理。不同于中兴提出的eODN和烽火公司提出的sODN,华为提出的iODN配合设备上的LED灯和相关可视化软件提示后,能够使得光纤精确的、高效的、全自动的进行系统维护。与此同时,iODN作为底层架构,可以允许在其上面进行外延开发和开源研究等。

2.2 iODN(智能光配线网络)的技术特点

(1)准确的查找端口位置:通过读取采集到的etag信息,以及参照LED灯的被点亮情况,智能光配线网络系统可以准确的查找到端口位置,并进行协助检修,提高了检修的效率;(2)采集识别端口信息:在全自动情况下,智能光配线网络系统通过对光线连接器的实时监控,以接口作为媒介,动态监控端口状态并且实时进行自动报警;(3)实时更新信息的功能:当实际参数与系统预置的参数存在差异时,智能光配线网络系统终端会进行自动报警,且在维修后实时同步核对数据,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

2.3 iODN(智能光配网络)技术的不足

在华为提出iODN解决方案后,iODN在世界上多个项目中已经得到应用,不过由于我国对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这就导致了不同厂商的适配性和兼容性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智能光配线网络技术在当下的背景下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无跳接光交箱的引入

在面向家庭宽带用户的全业务光纤网络新技术背景下,无跳接光交箱拥有着客观的应用场景。无跳接光交箱是PON网络中配线光缆段的不可或缺的设备,无跳接光交箱向上连接着馈线光缆,向下连接着光分路器以及配线光缆。无跳接光交箱分为托盘式和插片式两种,托盘式和插片式大体相似,主要不同在于分光电源处。顾名思义,托盘式无跳接光交箱的分光单元为托盘式,插片式无跳接光交箱的分光单元为插片式。在FTTH快速建设的大工程中,无跳接光交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对于传统光缆交接箱,无跳接光交箱的优点如下,包括:可以使光纤在箱体内整齐摆放,方便维护;可以极大的提高光资源的利用率;可以有效的降低光衰减的损耗。

总结:综述所述,家庭宽带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在用户获得便利的同时,作为新技术的另一受利者,运营商同时也在推动着技术的发展。

智能交通的背景例6

1丰富职教学生智力背景的重要性

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所学知识结构由原来的以基础文化课为主转为以专业课为主,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若要学好,学生就需要对该专业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以及存在的问题、出路和前沿研究等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并且向延伸性方向拓展。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职校生阅读现状令人堪忧。以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调查为例,95%学生以手机、电脑为主要消遣,数字化阅读为主要的阅读方式,这种“碎片化”的“浅阅读”方式,造成学生很难进行较强的逻辑思维,甚至连语言表述也比较有困难,再加上职业学校学生自觉性差,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从而让专业学习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

“智力背景”是跟所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知识,它与现实背景、历史背景、地方习俗、各门学科乃至作者的身世经历都可能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样的“智力背景”不可能在专业课本中全部解释,因此作为专业课教师,丰富学生的“智力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加强对职校学生有智力背景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才能加强他们的理解能力、行动执行力以及动手能力,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智力背景的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中职生很好的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知识视野、形成优良品质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B。

2职教专业课教师丰富学生“智力背景”的引导对策

2.1转变教法及学法

丰富学生智力背景,首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师启发、点拨来达到学习掌握知识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智力背景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转变教法,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导”,同时明确教学不能束缚在教材中,而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2.2做好学情分析

丰富职教学生的智力背景需要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必须首先认真全面地做好学情分析,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现状、已掌握的知识情况、所学知识在专业框架中的重要性以及兴趣爱好等。智力背景任务也需根据学情分析制定,比如在给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教授《消费心理学》这一课程时,就应该结合电商专业特点丰富学生的“网络行为心理”、“网络应用心理”以及“网络社交心理”等“智力背景”,同时还要考虑学生是否有过《基础心理学》的学习基础,如果没有,那么就有必要补充《基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后,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所授班级是初中毕业就直接进入职校的,那么智力背景的资料就要选择以基础理论为主的。

2.3就专业背景制定严格的丰富“智力背景”的教学计划

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专业课的教学就必须要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应该把丰富“智力背景”纳入专业课程教学的长期计划及常规教育,不能随意或者草率的更改,但要及时修正及补充。每学期开始,教师应该就专业背景为学生制定“智力背景”阅读计划,规定阅读书目的范围及数量,且计划必须明确“读什么”及“怎么读”这两个问题。计划的制定还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能力强、基础好的同学可以扩大阅读范围并加深难度,而对于基础差、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则应相应的浅显些,但必须有一个最低的阅读标准,同时要把计划纳入对学生的考核中。

2.4要加强对学生丰富“智力背景”的指导

专业教师要把丰富“智力背景”纳入正常的教学内容,可以占用课堂时间来组织实施。比如在学习《消费心理学》中的消费者需要与动机之前,就可以先要求学生阅读《普通心理学》中人的需要与动机,在课堂中首先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从而直接牵引出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有了“智力背景”,学生理解就要简单多了。其次,要为教学设计一些常规作业。

智能交通的背景例7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从广义上可以看作是各种图像加工技术的总称,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VLSI的发展而产生、发展和不断成熟起来的一个新兴技术领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ITS领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融合了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技术的视频监控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用于交通流量的检测;交通控制与诱导;机场、港口、小区的车辆管理;不停车自动收费;公共停车场安全防盗管理等。本文将着重阐述视频监控系统中所应用到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并阐述多目标检测跟踪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智能交通系统概述

智能交通系统是在较完善的道路设施,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IT)、人工智能(AI)、地理信息(GIS)、影像、计算机技术、有线/无线通信、传感器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集成运用于地面运输的实际需求,建立起全方位、实时准确、高效的地面交通系统,能对各种交通方式进行现代化、科学化的智能管理。主要应用于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公共交通系统、车辆控制系统、货运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紧急救援系统等。

2.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数字图形处理技术包括利用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完成的一系列工作,如图像采集、获取、编码、存储和传输;图像的合成和产生;图像的显示、绘制和输出;图像变换、增强、恢复和重建;图像的分类、表示和识别等等。另外图像处理技术还包括为完成上述功能而进行的硬件和系统的设计及制作等方面的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处理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对图像灰度做某种变换,增强其中的有用信息,抑制无用信息,使图像在视在质量提高,以便于人眼观察、理解或计算机对其作进一步的处理。这种处理技术主要有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和图编码。

(2)用某种特殊手段提取、描述和分析图像中所包含的某些特征或特殊的信息,主要目的是便于计算机对图像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经常作为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的预处理。这类图像处理技术包括图像分割、图像识别、特征提取等。

(3)图像数据的压缩,以便于图像的存储和传输。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ITS领域中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例如交通监视、交通统计等等。

3.视频监控系统多目标检测跟踪的研究

智能视频监控的关键是对包含运动日标的图像序列进行分析处理,其核心技术就是场景中动目标的检测、跟踪、识别和进一步的行为分析及事件检测。

运动检测的目的是从序列图像中将变化区域从背景图像中提取出来。运动区域的有效分割对于目标分类、跟踪和行为理解等后期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3.1背景减除

背景减除方法是目前运动分割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利用当前图像与背景图像的差分来检测出运动区域的一种技术。它一般能够提供最完全的特征数据,但对于动态场景的变化,如光照和外来无关事件的干扰等特别敏感。最简单的背景模型是时间平均图像,目前许多研究工作都致力于开发不同的背景模型,以期减少动态场景变化对于运动分割的影响。

3.2时间差分

时间差分方法是在连续图像序列中的两个或三个相邻帧间采用基于像素的时间差分然后阈值化来提取出图像中的运动区域。

3.3光流

基于光流方法的运动检测采用了运动目标随时间变化的光流特性,如Meyer16等通过计算位移向量光流场来初始化基于轮廓的跟踪算法,从而有效地提取和跟踪运动目标。该方法的优点是在摄像机运动存在的前提下也能检测出独立的运动目标。然而,大多数的光流计算方法相当复杂,且抗噪性能差,如果没有特别的硬件装置则不能被应用于全帧视频流的实时处理。

3.4动能量法

运动能量法是把连续图像看作由二维空域加上时间维构成的三维空间,计算空时梯度,运动对象经过位置的象素空时梯度一致性高,梯度能量大,这种特性可以用于运动对象检测。运动能量法适合于复杂变化的环境,能消除背景中振动的象素,使按某一方向运动的对象更加突出的显示出来,但运动能量法分割出对象不够精确,而且方法过于复杂,不利于实现。目标跟踪等价于在连续的图像帧闻创建基于位置、速度、形状、纹理、色彩等有关特征的对应匹配问题。

3.4.1基于模型的跟踪

基于模型的方法通常将运动目标用一特定的模型表达。例如,传统的人体表达方法有如下三种:a.线图法(Stick Figure):该表达方法将身体的各个部分以直线来近似,例如Karaulova|221建立了人体运动学的分层模型。b.二维轮廓(2.DContour): 该人体表达方法的使用直接与人体在图像中的投影有关。 c.立体模型(Volumetric Model):它是利用广义锥台、椭圆柱、球等三维模型来描述人体椭圆柱体模型来表达人体结构,坐标系统的原点被定位在躯干的中心,目的是想利用该模型产生人的行走的三维描述。

3.4.2基于区域的跟踪

基于区域的跟踪方法目前已有较多的应用。基于区域跟踪的难点是处理运动目标的影子和遮挡,这或许可利用彩色信息以及阴影区域缺乏纹理的性质来加以解决,如McKenna等首先利用色彩和梯度信息建立自适应的背景模型,有效地消除了影子的影响:然后,跟踪过程在区域、人、人群三个抽象级别上执行,在遮挡情况下也能够较好地完成多人的跟踪。

3.4.3基于活动轮廓的跟踪

基于活动轮廓的跟踪思想是利用封闭的曲线轮廓来表达运动目标,并且该轮廓能够自动连续地更新。

3.4.4基于特征的跟踪

基于特征的跟踪包括特征的提取和特征的匹配两个过程。在跟踪过程中若两人出现相互遮挡时,只要质心的速度能被区分开来,跟踪仍能被成功地执行;该方的优点是实现简单,并能利用人体运动来解决遮挡问题,但是它仅仅考虑了平移运动,如果结合纹理、彩色及形状等特征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跟踪的鲁棒性。

4.结语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经成为ITS领域的最主要技术之一。在图像处理硬件方面,虽然相关硬件技术发展很快,仍应加强图像处理专用硬件的研制。在图像处理软件方面,为了解决检测和识别的多义性问题,应该研究适应性更强的鲁棒算法。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向ITS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智能交通的背景例8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358-01

引言

视频监控是物联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安防行业中视频监控只是其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并没有将系统、互联网这些概念掺杂其中。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需要视频监控,从而也将视频监控原本只是安防行业的传统狭窄领域给打破,越来越多的新需求也在物联网的背景下被人们所提出来。信息的采集点是摄像头的本质,而编码设备的本质则在于数字信息化的变化,而将摄像头和编码设备进行有效的结合,也就形成的第一步功能的物联网。而随着第一步功能的完成接下来就是全面的IT化互联网化,也就是对架构、系统以及技术的IP化[1]。在当下物联网的趋势和背景下,有效的结合IT和安防是必须要做的工作,因此,联网对于监控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1.物联网中智能视频的作用和发展现状

1.1 智能视频的发展作用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全数字化时代已经在视频监控中得到全面使用,也就是当下视频监控系统的网络化,它是通过标准的TCP/IP协议而建立的,因此它又叫做IP监控系统,是在2001年被发明并使用的。视频监控的数字化的优点就在于可以使模拟闭路电视监控的局限性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上不受距离限制的传输数字化视频的图像数据,而且也不会干扰到传输信号,使图像的品质和稳定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视频监控的数字化可以很好的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联网,可以重复使用网络宽带,而且对于网线的布置上也可以不用重新布置;数字化存储功能也得以实现,通过对视频数据的压缩处理,使其可以有效的在磁盘阵列中得到存储或者在光盘中得以保存,从而更加方便快捷的进行数据查询[2]。

在智能化方面,目前的视频监控系统都试图对摄像机采集的视频信息上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来进行理解、分析和处理,过滤和排除掉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报告给监控人员处理的都是一些提取出的有用信息,从而让预警、防范以及主动监测等功能得到实现,进而使代替人来进行监控任务的目的得以实现。

1.2 智能视频技术的应用领域

目前,智能视频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多行业都开始依赖智能视频技术来促进行业的发展。例如,(1)高级视频的移动侦测:在雨雪或者大风、大雾等复杂环境中,可以对一个或者多个物体的动作方向、运动特征等一系列的运动情况做到精准的侦测和识别。(2)物体追踪:在对移动物体侦测到后,可以结合物体的运动状况自动的进行控制指令的发送,从而使的摄像机可以对物体进行自动跟踪,而当跟踪物体超出跟踪范围后还能自动的对物体所在区域的摄像机发出通知,从而让物体区域的摄像机进行再次跟踪和监控。(3)识别任务的面部:通过对任务的面部特征进行识别,将人物的面部特征和数据库进行对比,从而对人物的身份进行识别和验证。这种面部识别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需要人物在摄像机面前停留一段时间,在一些门禁系统中比较普遍,还有一种是在一群人中对一些特定的个体进行识别,这种在机场、火车站等安防工作中的运用比较普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方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通过对车辆的形状等信息进行识别、对交通流量进行控制等[3]。

2.智能视频监控技术的技术介绍

所谓的运动目标检测是从视频序列的图像中将目标物体所在区域给分离出来。在对目标物体进行正确检测盒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后续工作中的运动目标提取、跟踪以及行为理解。可以说视频监控中运动目标的检测是前导工作。在运动目标的检测中主要分为两种检测,分别是背景检测和目标检测。

当下的背景检测方法主要有四种:背景模型法、背景统计法、卡尔曼滤波法以及Surendra背景更新算法。背景模型法是建立各个像素点的统计模型,通过对像素点的灰度分别来找出最为符合的概率分布,例如非参数化模型。背景统计法是对像素点的灰度进行统计,在结合其平均值估计背景点的灰度,对剧烈变化的部分进行过滤。卡尔曼滤波法是通过将灰度的时间序列看成具有噪音的观测值,结合时域递归低通滤波对缓变的实际图像进行估计[4]。Surendra背景更新算法是对侦察图像进行计算,得出物体运动的区域,保持区域的背景的不变,更新非运动区域,从而估计背景图像。

目标检测算法中光流法、帧间差分法以及背景减法最为常用。光流法是对运动目标的光流特点,通过对光流场进行计算,从而进行运动目标的提取。这种方法在计算上较为复杂,且耗时比较长,对一些实时性检测很难满足。帧间差分法对相邻两个图像灰度值存在的差异进行对比进行运动目标的提取。这种方法在计算上较为简单,也能很好的感应到运动物体区域的变化,但是会拉伸检测出的物体运动方向,不能明确的确定运动目标位置,还会去除掉部分运动目标的信息数据,使得运动目标不能被完整的提取出来。背景减法对当前的帧图像与背景图像之间的数据进行相减,若某个像素点比域值要大,则这个点出现在运动目标上,目标的位置、形状以及大小等信息都通过相减的结果而确定。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估计和更新出背景,却对运动物体的定位也非常的精准,但是对一些变化的光照以及环境非常的敏感[5]。

3.总结

总而言之,物联网实现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监控以及一些其他智能化控制的方法就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相连的庞大网络。在物联网中最早得到应用的重要技术之一就是智能视频监控。因此,物联网能够直接影响到职能视频监控的发展。智能视觉监控技术所涉及到的诸多领域的研究,属于综合性跨学科问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一种前沿课题。当下,对智能视频技术的相关研究依旧还存在于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阶段,需要大量的工作才能真正的使监控技术的智能化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万才.物联网中智能视频技术的现状与分析[J].警察技术,2010,06:8-10.

[2] 沈沛意,杨刚,张亮,肖潇,张小平,常启鹏,于公.物联网的智能视频接入终端――高清晰智能相机的研制与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1,03:41-45.

[3] 朱方,吴莉,陈飞凌,袁卫忠.智能视频监控终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和发展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06:561-566.

[4] 奚吉,蒋银忠.基于物联网和视频分析技术的监狱智能监控系统[J].电子器件,2014,06:1183-1188.

智能交通的背景例9

[2] 安淑新.加强我国智库内部管理的对策建议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58):32-44.

智能交通的背景例10

中图分类号:TP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026-01

引言:城市空间规划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以及城市未来发展可能性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东莞作为广东省发展中的城市,其周边村镇建设刚刚起步,城市规划工作的方向和结果为东莞周边村镇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决定了整个东莞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使城市建设和管理始终保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重点,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探索。

1. 大数据时代背景概述

1.1 大数据的含义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全面的信息时代,利用个人智能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进行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生活方式。人们的社会行为成为能够以数据形式记录的内容,被进行细微的行为分析,数据分析的结果对发现人类生活的网络特征、改进和提高生存环境面貌等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大数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大数据集合了网络生活空间中的各种信息,基于大数据思维方式的人类生活空间改变,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宏观处考虑,大数据影响到人们的出行方式、工作和消费地点选择,从微观考虑,大数据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偏好,甚至影响到某一生活区域内人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思维方式变革,基于全样本微观数据挖掘的要素相关关系研究可以把握总体发展规律,将成为未来城市研究的新方向,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城市建设开始朝着智能化方向演进,城市规划思路和规划方法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2. 智慧城市特征及空间规划方法

2.1 城市功能分区智能化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对城市功能进行预先的分区设计,能够将优势建设资源集中使用,将改造、新建以及统合建设项目进行分别管理,理顺城市建设的步骤,节约建设成本并提高建设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模扩大。在大数据背景下,城市功能分区的智能化路线包括以下两条。第一,关注基于主题网站或社交网络数据的控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对城市现状各类空间发展质量的综合分析,找出现状空间发展的关键问题及成因,进而对城市居民生活宜居度进行评价。例如,通过对大众点评网的挖掘来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的发展状况,找出影响居民就餐、购物的主要问题。从问题入手进行城市空间的重新安排,使城市的购物空间、生活空间和娱乐空间的功能划分更加清晰,方便市民的日常生活;第二,充分利用周边城市产业发展数据和城市现有企业经营数据,深入分析区域产业发展趋势、转移方向及产业政策影响,结合城市资源优势,综合确定产业发展类型、定位和目标,促进一批新兴产业和智慧服务业。将传统商业和新兴企业的经营空间进行重叠,以新带老,促进整个城市商业空间的再次繁荣。

2.2 交通出行智能化

道路和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给交通出行智能化提供了便利。在原本的城市道路交通布置基础上,先增加信号灯和城市摄像头的安装,以此收集居民出行数据,并根据摄像头和信号灯变化引起的城市交通流向数据分析交通特征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结合现有交通网络的空间安排,以“居民出行方便,城市运行效率提高”为出发点,通过对交通检测数据、社交网络及智能手机记录的居民出行数据的综合分析,合理规划或改造城市交通干线走向,并重点设计城市居民智慧出行系统。城市居民智慧出行系统包括城市公交服务系统、智慧物流引导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公交服务系统包括公交车运营路线的安排、公交车首末车时间的安排以及公交站点基础设施建设,如在站点设计LED显示屏提醒居民乘车时间、对驶来的公交车进行路线引导;智慧物流引导系统则针对城际间的运输服务开展,这对东莞附近城镇建设尤为重要,智慧物流引导系统对城市周边物流站点、物流运输线路的顺畅度进行远程预测和调控;停车诱导系统可以与城市居民常用的地图导航相结合,从而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交通安全等问题。

2.3 社区建设智能化

城市小区的道路的摄像头、居民出入小区的打卡次数、小区车库的停车记录以及居民生活区内书店、咖啡馆、图书馆、体育馆的营业额度等,都可以作为分析城市居民生活习惯和生活需要的数据来源。广州市曾经对市民日常生活娱乐需要进行调查,通过锁定某一区域范围内艺术培训班、健身馆的建设程度以及营业额度,分析居民的生活、社交特点,指导城市社区的建设并受到好评。这些社区建设智能化经验可以充分应用到 东莞附近城镇建设中。首先,通过对居民出行和社交活动的大数据分析,总结居民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规律以及出行的范围,寻找居民出行以及休息的时间节点,在途中设定休息区,如进行小面积的城市广场和公园建设,设立报刊亭等,满足居民出行过程中的各项需要,使这种安排促进某一出行路线的繁荣;其次,通过对城市居民社交网络活动、社区网站或监控数据的分析,充分了解居民日常生活圈和生活规律,综合确定各类智慧社区的主要服务功能,合理安排社区周边配套服务设施和社区内部职能系统或设施。对居民社会关系网络进行梳理和引导,结合社区空间品质的定性评价讨论智慧街区的综合构建策略。

3. 大数据背景下进行智慧城市空间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3.1 对数据进行科学的采集和分析

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城市空间规划,其基础是通过各种数据收集工具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进行细节跟踪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通过分析内容进行城市相关规划和安排。因此,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以及数据分析的科学性是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智慧城市空间规划的关键。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一定要尽可能地对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商业和企业发展数据进行精确的收集和分析,只有这样,智慧城市空间规划投入使用后,其对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才能够体现出来。

3.2 城市空间规划应注意统合性

在 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城市空间规划,除了精确分析数据之外,投入建设中的规划施工还应该注意统合性,使工程建设的进行时间、施工影响以及投入使用的时间都尽量集中,保证城市空间规划的各项结果能够统一展现出来,形成方便市民出行和生活的智慧网络空间,以此作为建设宜居城市的根本。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城市空间规划进入了智能模式,通过对居民生活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地提高市民生活空间的有效利用程度,使市民出行更便利、社会生活及娱乐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也能够协调各个城市功能区之间的发展状况。智慧城市空间规划必将引领城镇建设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参考文献

[1] 秦萧.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空间规划方法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14(10):115-116.

[2] 胡翠云.智慧城市在大数据时代的空间规划方法[J].建材与装饰,2016(020: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