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农村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12-29 14:49:34

新农村发展现状

新农村发展现状例1

一、引言

为构建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和发展任务。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联系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农村物流体系发展至关重要。早在2003年,王新利就探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物流体系之间的关系。陈勇(2006)认为农业与物流业发展存在较强的“黏合效应”,农村物流的强烈需求倒逼农村物流体系进行重构。为推动农村物流发展,国家不仅在2010年提出了许多繁荣农村物流市场的发展策略,如积极推动配送、连锁经营、电商、邮政服务向农村深入发展,提升“万村千乡”物流配送工程质量等举措;而且在国家战略层面,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发展目标和举措,为农村电商和农村物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2014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农村物流市场的健康发展,到2016年中央1号文件又提出快递下乡工程,再到2017年中央1号文件重申快递下乡工程,并将农村电商单独列出,表明了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农村物流发展的决心和力量。由此可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物流的发展,发展农村物流意义重大。一方面,发展农村物流,有利于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在储运设施、道路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最为突出。而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也正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就有利于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农产品流通,有利于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使用,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发展农村物流,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由于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少贫困落后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配套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流通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当前农地流转的背景下,发展农村物流,让这些为农业生产和经营服务的农村物流企业进入农村领域,将极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流通能力和效率,供需对接更加便利,市场化水平更高,有利于引导农村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

二、我国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物流市场也在逐步扩大,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在制度层面,推动农村物流发展的制度环境也正在逐步形成,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尤其是以“万村千乡”工程为载体,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发展迅速,推动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物流业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物流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足,制约农村物流发展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发展势头很好,增长很快,但是经济总量水平和城市的差距仍然较大,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农村市场相对城市市场发展规模不足,发展水平滞后,这必然影响到农村物流的供给和需求水平,从而制约农村物流发展。

(二)农村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不足,制约农村物流的供需能力

在我国,小农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生产主体是分散的小农户,生产规模小,收入水平低,对物流需求的能力也相对不足。同理,由于生产分散,规模不足,导致物流难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导致物流供给难以维系,制约了农村物流的整体发展水平。

(三)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提高了物流成本

农产品的采购、包装、运输、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各物流环节的实施都离不开物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应的物流技术水平。而农村道路不畅、运输设施落后、仓储水平不足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导致农产品的流通损耗太高,极大的提高了农产品物流成本,降低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能力。

(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滞后,信息化程度低

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仍然是以分散的农户居多,种植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批量销售,这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网上交易。并且农村接入互联网的家庭并不是很多,农户建立的相关网页和物流信息技术的使用更是寥寥无几,各种信息难以及时和传播到农户手中,农村信息化程度低严重制约了农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

(五)农村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物流意识不足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农村物流对一线技术人员和物流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人才需求更加迫切。然而,农村留守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物流意识不足,更谈不上懂得物流知识。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严重,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之一。

三、发展我国农村物流的对策

(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物流损耗

构建农村物流体系,改善物流水平,首要就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我国一直在致力于加强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物流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村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公路网络、农产品的集中储存保管和大型的配送物流节点,确保农产品流通过程的通畅,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损耗。

(二)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经营

积极扶持和培育农产品运营组织,实现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对于推动农村物流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建设产销一条龙、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组织,可以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水平低下的问题;鼓励以“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社)+商户”或“加工企业+商户”等合作形式,积极培育农民物流组织,使农民收益,增加收入。同时,加快农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可以吸引更多第三方物流的加入。

(三)加强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构建农产品交易平台

各地要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开放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积极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建立以农产品数据交换为核心,具有供应链管理和专业化服务等功能的现代化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资源共享,对物流各环节实时跟踪,全程管理,加快物流商务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实现物流信息化,达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位一体的目标。

(四)加强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政府参与农村物流的发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农村经济发展是关键,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剂就是发展农村物流,这种外部经济性迫切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政府部门首先要加强宣传引导,让广大农户和农业企业树立现代物流意识,抓住现代物流发展的机遇。同时,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使得农户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不够准确充分,导致农户在现代物流发展运营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制定一些惠农政策扶持农村物流的发展,这对于推动农村物流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引荐一些知名物流企业参与农村物流的建设,帮助农村物流的发展。

(五)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创新农村物流人才服务机制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我国每年出现物流人才缺口人数逐渐增加,尤其是一线的技术人才和高级信息管理人才。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物流人才的匮乏无疑是制约农村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农村物流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物流人才的培训力度,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或引进专业人才,完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在岗人员的培训,使之符合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同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服务,以满足农村地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四、结语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发展农村物流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通过对当前农村物流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层面探讨了农村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认为,农村物流发展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性,存在市场失灵现象,建议从政府层面进行市场干预和引导,破解“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物流企业进入农村市场领域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并不断完善市场规范、人才发展服务体系等方面,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全面激活农村物流市场。

参考文献:

[1]薛富,蒋再兴.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品牌(下半月),2015(10):47,49.

[2]陈李杰,周玉梅.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5):7-8.

[3]袁明.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现状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9(24):54-55.

新农村发展现状例2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07-01

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农村文化基础薄弱,教育水平不高,农民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基础性文化设施滞后且不健全,日常生活比较单调,尤其是文化生活严重滞后,一些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还是上世纪留存至今的,绝大多数陈旧老化,破烂不堪,尤其是一些现存的农村电影院,房屋损坏严重,有些已经废弃塌陷,而大多数乡镇的文化站形同虚设,建立的图书馆也是象征性的,起不到实际意义。由于领导干部不够重视,加上文化基础设施陈旧,举办一些群众性文化活动没有场地、设备等硬件的支持,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95%左右,有些地区还达不到90%,东部沿海地区也存在达不到100%的现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也就说明了每年我国农村还有一些新文盲出现,这些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众,而广大农民群众素质普遍不高,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新文化的能力有限,思想受到传统的地区性低俗文化的影响较深。

2.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各项政策制度落后,文化建设氛围薄弱

2.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地都在加快着经济建设的步伐,导致有些领导干部重经济在思想上就轻视了新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极为不到位,存在很大的偏差,看重经济建设发展,忽视了文化建设发展,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只有抓好了经济才能获得显著的政绩,短时期内体现出来,而文化建设相对空洞,就算建设了一时半会也难以达到效果,政绩也不会很快显现出来,总是嘴上说重视文化建设而内心却不当回事。

2.2农村文化建设的氛围明显不如城镇文化建设的氛围浓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对经济收益更加看重,追求加高的生活状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留在农村的大多数老年人、妇女和小孩,缺乏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即使有些老人、妇女有兴趣参加文化活动,但是相当一部分农村群众缺乏相应的文化技能,缺乏能够培训并组织文化活动的文化能人,使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比较困难。

二、 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应的对策

1.增强农民群众综合素质,大力推进思想文化建设

让广大农民群众及时的掌握新的农业知识、发家致富的技能,提高致富的本领。积极发挥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和作用,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古牧地镇文化活动中心以“科技之冬”和“百日文化广场”为契机,近年来共举办文艺演出近百场,利用舞台积极为农村送文化、送技能、送人才,将科技、法律、经济等其他方面的知识融入到文化娱乐活动中去,让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了解并吸收更多、更广泛的知识。要大力扶持群众发展地区性文化特色产业,积极为群众拓宽致富的道路,使其感受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农村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充足的软件,还需要开展文化工作、组织文化活动的硬件设施,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农村文化建设就无法开展。文化设施的建设主要还是资金的问题,广大农村地区资金有限,投入到文化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必须努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制定相应的调控政策,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优化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努力强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及时转变资金管理模式,实施统一的领导、统一的计划、统一的调控,从而达到层层推进、步步落实的效果,使文化工作由部门性工作转变为政府性工作,改变过去单一性的工作行为和理念,只有跟紧时展要求,更新观念,才能有效的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从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3. 增强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各类保障机制

要想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环境,必须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必须使其真正意识到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筹划部属、坚决贯彻执行,按照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文化建设计划,使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有较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要建立健全各类政策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现有的保障机制,以制度促进思想认识的提高,监督具体工作的落实。要建立面向广大群众的、结构合理的、发展平衡的、网络健全的、运营高效的、服务优质的、覆盖面广的、信息含量丰富的一整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文化建设的好处,通过组织文化下乡活动,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先进文化的服务,提高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乡镇文化站要积极发挥引导和宣传作用,帮助农村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授组织技巧,使更多的文化产品惠及农民群众,使广大老百姓真正意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三、小结

综上所述,加快推进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程中去,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无限动力。

参考文献

新农村发展现状例3

我家乡所在地为山东省**市**镇乔家村,原政府驻地为碱店乡,后因乡镇合并,现政府驻地为郑家寨镇。村中拥有土地一千二百八十亩,是一个地多人少、以农业为发展主的村庄。村中有100多户人家,人口为四百八十九口(XX年统计结果),后因人口死亡,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富余劳动力对外输出等原因,至XX年,村中大约现生活人口为400口。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我分别以发放调查问卷、录音、摄像、调查访问等形式走访了村中67户人家,采访了282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63%。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70份;拍摄照片67张,录音26份,录像13份。这次调查活动主要是为了了解家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国家对农村实施的政策在本村中的实行情况,村中建设,村容村貌,村中经济发展总体态势等;了解家乡村民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了解当前村民的现实生活状态,生产生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将来家庭发展的想法、期望。因此次只调查了本村63%的村民,故在一定程度上对反映问题可能有所影响,但或多或少可以反映一下本村的一些实质问题。现将统计结果列表如下:

1、改革开放30年来,村中变化最大的表现:

2、改革开放30年来,村民家中最大的表现:

3、对国家政策的了解情况:

4、对国家政策的改进情况:

5、对现状的满意程度如何:

6、制约本村发展的最大因素:

7、对自己家庭的发展是否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8、认为本村落实不好的方面:

9、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国家政策:

以上便是我采访本村父老乡亲后做出的的统计。从统计结果且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总结出我村村民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的,让人不自觉的感叹家乡三十年来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1、新房一排排,宽敞又明亮。当年的土坯房子、小木门已不复存在,如今的砖瓦房宽敞明亮。往前几十年数,家家户户的小木屋在夏天是屋外大雨,屋内小雨,现如今的大瓦房坚固耐牢,有些村民戏言:“刮风下雨咱不怕,就是地震了也不慌”,这当然是说笑,但也表明房屋的坚固性。单从门窗的换代上看:从纸糊的木窗户到安有玻璃的门窗,但现在铝合金的门窗,变化之大可见。

2、摩托车、电动车来去自由,面包车、小轿车也来“赶会”。早些年的脚走肩扛的运输方式早已不复存在。现在因“村村通公路”政策,柏油马路已修到了家门口。村里人出门摩托车、电动车,不到一会功夫就到达了目的地。部分富裕的村名已购置了面包车、小轿车,出门更是舒适、方便。

3、摒弃大鱼大肉传统吃法,讲求吃得健康绿色。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有45%的被采访村民认为30年来家中最大变化表现在生活质量上。村民餐桌上的内容不断升级换代,往前几年,年年过节吃上鸡鸭鱼肉,那叫富裕。这几年村民的大鱼大肉已经吃腻,如今餐桌上的青菜渐多,村民们也开始讲求吃得健康绿色了。

4、大姑娘、小媳妇花枝招展,年会上个个时髦、时尚。以前,家中妇女紧衣缩食,省出钱来给孩子购买过年的新衣,小孩子也为要过年的新衣而哭鼻子。如今的村民可以说天天穿新衣,什么时髦穿什么。各个花枝招展,告别黑白年代,迎来精彩生活。就连那发型,也是年年新变化,年年新内容。

5、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生活轻松自在。现如今村中70%——80%的家中安有彩电,很多农户家中安装有电冰箱、洗衣机、电锅、音响等。回想前几十年前,冬天洗衣服妇女手冻得通红,洗的衣服好几天晒不干;夏天的肉、菜总因温度高不便储存;妇女整天围着锅台转,没有空闲,这些家用电器的安装,减轻了妇女的劳动强度,空闲出很多时间休闲、娱乐。

6、农村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减轻农民病顾之忧。一直以来村民都害怕家里人出现病症,尤其是害怕老人和孩子生病。但家中有人生病住院花钱的现象又是不可避免的,村中好多村民因病返贫的现象很多。最近几年国家出台好政策,在农村医疗保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村民通过入农村医保,受惠颇多。像一位村民因得脑血栓所花的4000多的医疗费中,有XX多由农村医保负担,这种农村医保的政策的确减轻了村民的病顾之忧。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这是否表明当前的农村就十全十美,没有任何问题了呢?也不尽然,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村民就对制约我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总体说来,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其它副业的发展。我们村座落在鲁西北平原上,本村村民是一个以农业为发展主业的村庄。就土地总数与人口总数相比,可以算作地多人少的村落。然而几十年来,本村村民在农业生产上一直没有任何突破、创新。种植作物单一,无怪乎小麦、玉米、棉花。村中没有什么农特产品,更谈不上农特产品的加工。在蔬菜种植上、林果业发展、畜牧业等方面的发展落后,国家出台的农村政策中鼓励提倡的农村要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的要求至今未在本村实现。

2、水源问题亟待解决,村中至今为安上自来水。水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像我们村这种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水源问题更是处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村庄所处地理位置远离河流,农田灌溉要通过好几级调水,村民吃够了浇地的苦,75%以上的村民认为制约本村发展的最大因素是水源,但对此却无可奈何。另外,村民吃水也很困难,所引用的水要到很远的井上打,尤其是冬天因天气缘故吃水更是难上加难,绝大多数村民强烈要求村中安上自来水,解决吃水不便。

3、村名脑中“墨水”还是少,种田缺乏科学知识。在村中广泛存在着村民种田不懂科学、不用科学、不信科学的现象,有的人想科学种田还受到周围人的嘲笑,认为那是瞎折腾。科学知识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村庄的发展,制约着村民的“钱袋子”。最近几年,有科学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听者不是很多,听了的人大部分也没有按照做。

4、忙于修建,急住新房,读书人渐变少。村中这几年的住房修建规模发展很大,使得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但却出现了一个很不好的趋势:读书上大学的人少了,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只盯住眼前利益,将家庭绝大部分收入投到了住房修建上,而相对减少了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投入。村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这种看轻知识、缺乏知识的现象,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5、文化生活很单调,之风日盛。虽然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视,但村民了解外界的途径也仅限于此。调查村民中通过电视了解国家政策的占到94.33%,而通过报刊、村委会了解国家政策的只占有2.48%、3.19%。我明显感受到现在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有很多村民为了解闷,农闲时节就聚在一起打麻将,“顶牛”等,这些具有色彩的活动日益受到村民的“欢迎”。

针对本村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乡亲父老发表的对于改变本村发展现状,尽快脱贫致富的想法、看法,我也思考良多:

农村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很多村民表示最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像小麦,棉花等作物的补贴,生猪养殖补贴,农村医疗保险,新宅基法等。这与国家的好政策是分不开的,在我个人看来,国家政府应继续关注农村,关注居民,将现已出台的关于农村的政策不断加以修养,同时根据时势出台新的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

发展农特产品,扩大农特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农特产品的深加工。村中有些村民表示:不是不想发展农特产品的生产,只是因为生产规模较少,这种单户单干的规模易造成农特产品的出售困难。村民们说:“种植太少了,成不了规模,人家不愿来收,还往下压价。”村中领导干部应号召发展农特产品的种植、生产,形成生产规模,将本村打造成一个以某种农特产品为主的生产基地,吸引购买商前来收购,并在此基础上号召有能力的村民进行农特产品深加工,过大生产链,取得经济效益。

开展农贸集会,扩大村民收入,消费渠道。像我们临近村盐厂村就是一个农村发展的典型。村中带头人本着“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在村中投资盖起楼房,建起工厂、学校。为取得经济效益,开展了“九月九农贸会”“元宵大型农贸会”,这些或大或小的农贸集会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其村的经济发展。像这种发展农村经济的模式很值得借鉴,开展本村的农贸招商活动,促进村民多方面、多途径收入。另外若赶上好机遇,还可以吸收外商投资。

完善水里灌溉系统,扩大人工河流的范围。我村远离河流、湖泊,水源缺乏,这是客观原因所致。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发挥人力资源,不断完善水里灌溉系统,扩大人工水流影向范围。随着村庄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为了增收、创收,开凿了地下井。村中也曾组织两次开凿人工河流的活动,让村民受益颇多。我们村领导干部还应继续发挥作用,解决摆在村民面前的用水、吃水难的问题。

丰富农民头脑,增加农民科学种田知识。在调查访问的村民中有12.4%的村民认为制约本村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科学知识。这个数据表明一部分村民是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的。像现在科技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就应继续下去。要在村中进行实打实的实验,让村民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从而达到运用科学知识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地。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增强农民乡村生活情趣。自从电视普及以来,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单调了。有些村民表示:现在生活很乏味,电视节目也不好看,闲来逛去也无趣。我想在村中农闲时节,大家满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像元宵前夕的闹秧歌。由本村一些好事人士组织,还可以联合邻近几个村庄一起,到时还可以比赛,自娱自乐,增添村民生活乐趣。

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这短短40天的调查访谈中,我发现了很多在这次调查活动中的不足,存在较多欠缺:

1、准备工作不充足。在所要求的调查形式中有发放调查问卷,要照相、录音、录像、访谈等,我没有准备一套相应的设备,从而会或多或少影响到调查结果。

2、调查问卷设计不足。在我个人看来,在此次自己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像是一张试题,从第一问到第十四个问项,整张就像14道选择题,形式太单板了。

3、调查问卷题目问答模糊。像问村民了解的国家政策多少时,选项为“了解很多,了解部分,不了解”,其问题具有模糊性,不利于调查结果的统计,有些题目问答时所用的措词也是不当的。

4、没有如数完成调查任务。在村中100多户人家中,只走访了67户,占全村总人口的63%,在反映村中问题上有其狭窄性、差异性。

在这次调查访问过程中,我的感受、感悟很多,这次的这个学习任务让我成长不少:

我深切期望村庄可以很好的发展,村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能够解决困扰乡亲们的水源问题,家家户户安上自来水;希望村庄可以形成某种农特产品的生产,蔬菜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等都得到长足发展,改变当前农业生产单一情况,实现多种经营;村民科学种田的知识不断增长,实现稳产、高产;丰富乡村生活,村民过上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

农村的发展是任重道远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农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共同的辛勤努力才得以实现。像上面我所发表的关于本村如何致富、如何发展仅了了几句,但真要实施,实现起来就会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了。

新农村发展现状例4

金融二元结构(FinancialDualism)通常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抑制时所体现的“二元”状态,一方面存在着拥有现代化管理与技术的银行网络和有限的但却是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另一方面,传统的非正式金融关系仍活跃于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然而本文所讨论的金融二元结构并不是“正式和非正式”这个意义上的,而是指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产生的城乡金融发展差距拉大的二元分化。从金融发展程度和水平出发,无论是从金融机构的数量、规模,还是从金融服务层次和发展水平来看,我国都出现了严重的城乡金融二元分化。

(二)中国城乡金融现状比较

1.中国城乡金融机构现状及其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有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格局,并不断形成逐渐完善的中国金融体系。据统计,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机构为主,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为辅,此外,政策性银行中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中国农业银行也是我国农村金融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以及金融改革的推进,在我国农村金融系统中也出现了较少数量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和村镇银行。虽然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以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政策引导下,对处于金融薄弱环节的农村金融进行了推动性发展,但是,与城市较为完善的银行金融体系相比,服务于广大农村的金融机构都显得十分落后。其中,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金融业务缺失严重;而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在金融体制改革后,出于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本质,也越发地忽视农村金融市场;而如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外资金融机构等金融组织在农村市场的缺失则更加严重。由此可见,我国城乡金融机构分布状况差距非常大,存在着明显的城乡金融二元结构。

2.城乡金融机构存贷款差异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劳动力、实业资本、科技等因素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而随着虚拟经济的高度发展,金融资本的作用也日渐凸显。城乡金融机构存贷款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城乡地区投资和储蓄的状况,从而影响地区发展前景、市场潜力,以至于影响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从1990年至今,我国城乡存贷款总额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我国总体经济在不断发展,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城镇存贷款增长速度。从1990年到2010年,农村存款增长30倍左右,但城镇存款增长达到了58.3倍;城乡存款差异度从1990年的5倍上升到2010年的8倍;农村贷款从1990年的1888.1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30652亿元,增长约16倍,而城镇贷款从1990年的12472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369033亿元,增长约30倍,城乡贷款差异度从1990年的6.6倍上升到了2009年的12倍。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城乡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和运用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城乡之间金融资金来源和使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

(三)我国城乡金融二元发展的突出问题

1.信贷资金大量外流

1990年至今,我国农村信贷资金的绝对量在增加,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从相对量来看,明显可以看出,从1990年开始,我国农村存贷款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而城镇存贷款比例则呈上升趋势。这一方面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发展和增长所需的基本资金来源———储蓄,却相对来说在不断地减少;另一方面,也说明用于农村建设的信贷资金在不断地流出农村市场。

2.保险类保障金融机构发展滞后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除了银行金融机构以外,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也比较欠缺,尤其是对于农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保险机构。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农业保险对于农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农业保险可以减轻农业风险的威胁,提高农业经济的稳定性;可以减少农民因灾害导致的收入波动,安定农民生活;还可以保障农业投资安全,改善农民的信贷地位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即成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但直到1982年才开始恢复农业保险的试验。1994年,我国采用了新的财务核算体制,保险公司从负责各单位“风险救助”的机构转变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对利益的追逐和发展的需要,保险机构调整了其业务结构及发展方向,比如弱化了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始不断萎缩。据统计,2008年我国保险收入合计9784.10亿元,而农业保险收入仅为447.97亿元,占比不到5%,农业赔款支付也只占到全国赔款支付的7.5%。①2004年开始,我国一些地区开始试办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和互农业保险,但是发挥的作用不大,不能改变农业保险业务和农村保险机构发展严重滞后的现状。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同时,农村资金向外部流动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由此导致农村资金供需失衡越发严重。一般而言,农户在农业经营中对小额资金需求频繁,这一需求却得不到正规金融机构的重视,因此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的供求矛盾。结合大型商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的收缩现状,正规渠道的资金供给越来越少,融资越来越难。尽管国家已允许有条件的个人和企业设立农村小额信贷公司和乡镇银行,但是由于农村融资信贷和信用体系的不完善,真正适合中国特色农村情况的农村金融组织和金融创新还没得到发展,根本无法有效解决农村金融问题。

二、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一)产业结构不协调,农业发展滞后

1978-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7.1%下降到11.3%,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则由48.2%增长到48.6%,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则由23.7%增长至40.1%。同时,第一产业就业量占比从70.5%下降到38.9%,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则由1.73%增长至26.2%,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从12.2%升至35.9%。②显而易见,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第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第一产业,其中第三产业的增长最为迅速。然而,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农业发展相对趋缓从而带来经济规模的相对萎缩。这一现象被很多人用来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的理由,因为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本身就要求金融结构也随之调整,农村金融的缓慢发展似乎是合理的。然而,农业(不包括林牧副渔)劳动力份额由70.5%下降到32.4%,农业GDP份额则由27.1%下降为9.4%,②农业劳动力份额远高于其GDP份额。农业劳动力份额过高,说明农业的人均产值相对较低,农业产出水平落后,这说明我国产业结构发展很不协调。表面上农业份额的下降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而农业经济的发展恰恰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因此,产业结构的现状非但不能称为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的理由,反而说明了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的必要性。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协调和第一产业发展滞后,使得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体系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时,更多的资金流向了第二和第三产业,造成了第一产业金融供给的缺失。而农村金融的滞后发展则进一步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的低水平均衡。

(二)农业基建投资增长缓慢

若要避免上述“低水平均衡”的陷阱,最常见的手段是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尤其是基础建设投入,一方面增加农村的资金供给,另一方面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从而形成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然而在1990-2010年间,我国基建投资总水平增长迅猛,而农业基建投资则增长缓慢。农业基建投资与基建投资总额的差额越来越大,城市基建投资占基建投资总额的比重大大高于农村地区,城乡基建投资状况极不协调。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曾达到26.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8.1%。但是90年代以后,投资向城市倾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村所占的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1年的时候,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村所占比重已降至198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10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7.6%,比1990年下降了10.5个百分点。③面对农村市场,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来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所带来的巨大利息收入是很具有诱惑力的,然而随着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比重的下降,银行投资领域的减少,以及农村信贷征用记录的不完善,高成本、低收益的投资特点,使得商业银行逐步失去了发展农村金融的动力。

(三)农村金融滞后的体制

原因:金融体系改革中对农村金融的忽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成功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金融体系改革过程中却没有对农村金融的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扶持,从而导致了以下问题。首先,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市场。1997年,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允许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及以下分支机构,试图通过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此后,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收缩县级及其以下的分支机构。2004年,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将营业网点进一步收缩,进一步减少了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平台。其次,农村信用社“服务农村”金融功能的缺位。在政策导向及金融体系发展的导向下,当前服务农村经济的主要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社。但是随着商业化改革及其追逐利润的本质,农村信用社即使在农村吸纳农村存款之后,也不会投资于农村经济建设,而转向于投资与城市地区建设,将信贷资金投放到城市中小型企业,或者用于同业拆借,从而投放到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的资金就减少了。第三,邮政储蓄银行存款资金外流。1986年,为紧缩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决定重新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并且以商业银行利率吸收存款,再以更高的利率转存中国人民银行,从而不对外发放贷款。因此,邮政储汇的利润是无风险的,其扩张规模的积极性很高,网点增加很快。邮政储蓄存款的增长迅速,但其资金却没有用于农业及农村建设,客观上形成了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严重损害了农村资金的配置效率。可以说,邮政储蓄在农村资金本已紧张的情况下,加剧了农村资金外流,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付清算体系缺失。在主要服务农村市场的金融机构中,即使网点最多、规模最大的农村信用社,都不能进行系统内的支付清算业务。导致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准备将自己的收入存入家乡最方便的金融机构时,却因为金融机构内部支付清算体系的缺失而不能办成,只有选择国有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这样就使得原本可以进入农村的储蓄资金留在了城市,造成农村储蓄资金的流失。

(四)农业利润率较低金融体制

改革之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逐利性”越发明显。金融行业的收入来自于实体经济利润的一部分,而农村利润率较低则成为商业金融机构放弃农村金融市场、重点经营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全世界的经验来看,如果没有国家的扶持和政策的保护,农业经营所获得的利润率很难和集中化、规模化经营的二、三产业相比。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农业利润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农产品收购价格较低。首先,由于农业分散经营,竞争充分,而农户对市场价格等信息缺乏了解,在面临相对垄断的收购商面前“市场议价力”弱,因此,在收购环节很难获得定价上的优势,从而大量农业利润被流通环节所获得;其次,加入WTO之后,在农产品进口问题上,政府无法对本国农业生产给予充分的保护,使得我国农产品经常性地面临外来农产品的竞争。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成本不断增加,因为农业生产投入的种子、化肥、农机和燃料等都是工业化集中生产的,其市场议价能力是高于分散经营的农户的。根据以上分析,若没有国家从成本和销售两个环节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将使得分散的农户在整个农业利润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通过政策性金融措施扶持农业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切实保护农户的利益,才能避免“因农业利润率的持续低下,使得商业金融机构淡出农村金融市场,而融资的困难进一步使得农村经济持续落后”这样的恶性循环。

三、当前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建议

发展农村金融,协调城乡金融发展是和谐金融的题中之义

随着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和谐金融的涵义也越来越丰富,但其本质和内涵始终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金融与经济的和谐;二是金融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三是金融自身的和谐。[10]第一个和谐是前提和基础,是后两个和谐得以继续的本质保障;金融与社会的和谐是其他两个和谐的制度保障,也是和谐金融所要达到的目标;金融和谐是经济金融运行的本质要求,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剂和推动力,是实现前两个和谐的基本条件。基于本文对当前问题的分析,建设和谐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视角出发,使经济和金融出现良性互动。笔者认为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大力发展中小额信贷机构,培育良好农村金融生态

尽管我国已推出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并建立了乡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但是小额贷款的发放及机制的发展力度跟不上农村经济运作的要求。农村市场上,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工业规模较小,农村服务业、建筑业、餐饮业、娱乐业等行业刚刚起步,对于在创业起步和发展阶段的农村个体及中小企业所需的资金规模并不大。然而仅仅增加投入和提高贷款额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只有加强诚信机制、担保制度及技术配套体系的建立,培育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为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体系快速发展创造条件。而良好的信用体系和金融生态对农村金融的长远发展更是意义重大。

(二)大力发展农村地区政策性金融

农业的产业特性(高投入、低产出)决定了其具有高度的风险性,在各个国家都是重点调控和扶持的对象。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市场化程度普遍较低,很多农村中小企业及个体无法满足商业性贷款对抵押和担保条件的要求。根据本文对当前问题的分析以及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具体特征,解决“三农”发展面临的资金融通问题,不能借鉴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即简单的依靠商业金融机构,而应主要依靠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把有限的资金利用好,力争合理、有效、公平和及时补充农村金融资金的不足,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完善。

(三)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使之融入农村经济发展

政策性金融对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仅仅加大投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策性金融机构垂直化的管理与非营利性使得其工作人员没有积极性主动融入农村地方经济的发展。现有体制下对经济增长最为关心的是地方政府,但是由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相对独立的行政地位使其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有限。再加上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带来的风险,使得政策性银行仅仅专注于对国家政策扶持的大项目和基础项目融资,无法融入农村地方经济。从而,本文建议推进改革政策性金融机构,使之与地方政府和农户进行良性互动,利用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积极性和信息优势,同时和农户紧密合作高效监管资金运用。只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融入农村地方经济,才能使不断增长的资金投入转变成经济增长的动力,形成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新农村发展现状例5

新沂位居江苏省北部,隶属徐州市,是江苏省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新沂市从2005年就开始了新农村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的财政支持,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新沂政府在财政支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目前学界对财政支农资金在农民的耕地补偿以及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研究却很少,对新沂市财政支农的研究则几乎是空白。本文在了解新沂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支持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期提高新沂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新沂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新沂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财政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众所周知,新农村建设光靠农民自己是不可能实现的,它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财政支持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医疗保险还是社会保障等问题光靠农民自己是不可能解决的,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扶持。一方面,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加快了农村产业化的发展速度,推动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使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财政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导向作用,财政资金往往是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最基础的环节,如农村沟渠路道、农田水利建设等。与此同时,它能够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发展和农村事业中来,对他们给予补助贴息等,使他们认识到把资金投入到农业建设中同样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因此,政府的财政支持可以大大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新农村建设是振兴财政经济的重要手段。 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就是县乡财政困难,建设农村经济不能一味地依赖上级财政支持和专项资金的补助,最重要的是努力扩大内需,大力培植财源,壮大自己的财政实力,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加税源,直接带来税务创收;另一方面,农民的收入增加了,购买力增强,拓宽了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增长。新农村建设也是增加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 二、新沂新农村建设中财政支持的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投入方面。 现在新沂市的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改变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就必须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沂市政府也正在努力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具体措施有: 第一,加大农村道路建设的资金投入,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新沂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新沂市的农村公路建设呈现良好的建设态势。2008年以来,在道路建设工程上支持205国道、249省道拓宽和宿新高速的建设,对古镇大道、环湖大道、沭东大道、新戴河航道拓宽升级等交通工程建设也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支持沭河景观带、城中引河风光带和城市东、南两个出口、迎宾公园、塔山湿地公园等景观工程建设;支持火车站扩建升级、城区主干道和老校区改造等公共设施建设;支持旅游项目开发和建设。合理利用新沂市现有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争取更多的中央、省专项补助资金,与新沂市财政部门的资金一起为本市道路畅通贡献力量。 第二,加强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近年来,新沂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农村水利建设作为发展高效农业、改善民生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持续大幅增加投入。2009、2010年连续两年,新沂农村水利建设投资超过亿元,农田水利建设已由过去修修补补、局部改造转变到整体规划、成片大规模标准化建设的新阶段。2011年,新沂市农村水利建设又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河道疏浚、田间一套沟开挖等工程,大大增加了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 (二)特色农业建设方面。 新沂市财政对种植蔬菜瓜果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连片面积超过20亩且单个温室面积在1亩以上的每亩补贴5000元,同时指派技术人员专门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民搞特色农业的积极性,推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 2006年,高流镇早佳84—24西瓜种植仅200亩,2010年达到5000余亩;时集镇明甫村蔬菜由常规露地栽培形成现在地温式温室及三膜拱棚栽培面积1000余亩,效益每亩均在2万元以上;高流镇花木80%以上实现了网络销售,效益明显提升。全市35万亩设施瓜菜实现了无公害栽培,不但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价格,农民收入明显增加①。 (三)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方面。 新沂市在2006年实现了义务教育,免收学费和杂费并补助公用经费,实现了“两免一补”。为继续加大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省财政逐年提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并不断出台新的补助政策。公办小学财政补助公用经费年标准由2006年的200元/生提高到370元/生,公办初中财政补助公用经费年标准由300元/生提高到610元/生,2009年秋季实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免收住宿费[2]。2009年,新沂市义务教育全年财政支出40678万元,同比增长5.6%②。 从2011年起,新沂市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学校“零收费”。从春季学期起,义务教育阶段免收代办费(簿本款),免费作业本统一采购配发,省级财政将投入专款2亿元,全额承担所需资金。义务教育学校讲义费由学校公用经费支出,不得向学生收取费用。为此,新沂市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人均公用经费,按照小学生每人每年450元、初中生650元的标准来安排义务教育的公用经费;二是从2011年春季学期起,为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提供作业本;三是新沂市严格按照江苏省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平均造价由500元/m2提高到800元/m2的标准安排农村中小学的校舍维修资金;四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小学生每人每年750元,中学生每人每年1000元③。#p#分页标题#e# (四)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转移支付方面。 近年来,新沂市政府不断健全城乡低保制度,继续落实和价格上涨联动的低收入群众生活补贴机制,及时足额发放低保对象物价补贴。 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加大对无固定收入的残障人员的生活补助,进一步支持开展医疗救助工作。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每个学生都上得起学。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支持农村关爱工程建设,提高集中供养率。2008年,新沂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387万元,2009年为15988万元,同比增长19.4%④。同时,新沂市实施了一项新政策,即由村委会推荐困难家庭,并在经过实地考察后,对每户居民提供一万元的免息贷款,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以推动农村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五)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方面。 长期以来,新沂市农村一直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此,新沂市财政部门一方面拨款建设农村小型医疗卫生社区,使农民不用为看个小病而奔波;另一方面,鼓励农民购买医保卡,看病时可以免去一部分医疗费,解决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新安、北沟、唐店、瓦窑、窑湾等5镇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接着在全市16个镇全面推开。按照“政府领导、部门配合、集体扶持、自愿参与、科学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以镇为单位,市、镇、村、农户共同筹资,建立市、镇两级资金,实行市、镇两级管理。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补助资金,拓宽筹资渠道。2008年,新沂市医疗卫生支出13939万元,2009年为14943万元,同比增长7.2%⑤。新沂市2011年参保率达到95%以上,为逐步实现家庭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新型医疗保险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⑥。 (六)对耕地进行补偿方面。 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新沂市一直按照江苏省对种地农民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政策进行补贴。2011年农资综合补贴由2010年每亩69元上升到81元。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对那些耕地被征用的农民给予耕地补偿,并且于2011年4月对补偿力度进行了新的调整,江苏省耕地被分为四类,一类由原来的38000元每亩变为50000元每亩,二类原来的33000元每亩上升为44000元每亩,三类由原来的27000元每亩上涨为35000元每亩,四类由原来的23000元变为30000,比旧标准增加大约30%,新沂市大部分地方的耕地属于第四类,补偿标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大约30%⑦。 三、新沂市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总量不足。 虽然现在新沂市农村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但由于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总量依然不足,导致后期的管理养护工作没有及时跟上,道路破坏严重,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2010年9月10日以来,新沂市连续200多天基本无雨或无有效降雨,遭遇了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新沂市小麦播种面积70万亩,受旱面积达60万亩,重旱30万亩,绝收逾10万亩。棋盘、港头、时集、马陵山等镇地处丘岭山区,地势高亢受旱尤其严重。虽然新沂市及时地启动了抗旱应急预案,并且多方筹集资金,调度水源,强化农机抗旱,利用可利用的一切农田水利设施,增加灌溉面积,努力把损失减到最低,但灾情依然严重。抗旱能力差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特色农产品的销售缺乏财政支持。 由于政府的大力引导和农民自主创业积极性的提高,新沂市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在不断地增加。现有小青山生态果蔬生产(时集镇)、四季青蔬菜专业(瓦窑镇)、四季开元(港头镇)、甜缘生态果蔬(唐店镇)、巾帼高效农业45.2万亩产销(草桥镇)等农产品销售合作社20个,农产品信息服务合作社5个,农产品生产合作社134个,合计159个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机制依然不是很健全,截至2011年3月,新沂市没有一家跨市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导致特色农产品销路不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进行特色农产品种植的积极性⑧。而且新沂市2006至2010年瓜果蔬菜的复种面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⑨。 此外,目前每亩5000元的温室补贴对农民建一个温室需要4万元的投入显然偏低,而且如果遇到行情不好,则远远不能弥补农民的投入成本,这大大挫伤了农民种植特色农产品的积极性。所以只有提高补贴标准,才能促进农民积极种植特色农产品。 (三)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扶持力度不够。 新沂市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中来,这大大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环境以及质量,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义务教育依然存在投入经费不足的问题。 《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工资标准要参照公务员进行管理,但是新沂市公务员的工资在2009年涨了660元,2011年又涨了660元,而教师的工资2009年没变,只在2010年涨了800元。截至2011年2月,新沂市教师的平均工资在1900元左右,而公务员的平均工资在2500元左右,教师的工资离公务员还有一段差距,教师的工资偏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此外部分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要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就要加强财政扶持的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⑩。 (四)对农村直接转移支付的财政资金监管不力。 支农项目审批的层次多,周期长,效率低下,支农资金要求遍布农村各个方面,但是由于分别归属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各部门根据各自所管辖的领域,制定相应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而在这中间,新沂市政府和上级政府所关注的重心有可能又不一样。地方政府所关心的往往是所报的项目能否得到上级部门的财力支持,而上级政府则关注更多的是项目是否符合规定,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把农民的急切需求给忽视了,主观意志占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p#分页标题#e# 支农项目具有点多面广、单项投资规模小等特点。一些部门在安排支农投资时人为造成项目数量多、资金使用分散,有一部分资金甚至被用作管理人员的经费支出,使投资效益大打折扣。监管不力也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3]。 新沂市的很多支农项目缺乏农民的认可和参与,成为“形象工程”,农民很少得到真正的实惠。另外,政府财政支农的监督职能缺位,资金使用效果差,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具有无偿性的特征,投资时不需要考虑资金的收回问题,这就导致财政支农工作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现象十分严重。 (五)对大病、重病的报销补贴力度不够。 2009年新沂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调整为人均100元,住院补偿标准分为以下几类:1、参合人员在市(含转诊到市外)、县(含在市外打工地镇以上医院)、镇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费用补偿设起付线,起付线分别为600元、400元和200元。个人年度住院费用补偿封顶线为8万元。2、参合人员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治疗产生的费用,可补偿部分(减起付线200元)按60%比例补偿。3、参合人员在本市定点医院、外出务工地(徐州市外)镇以上医院(含镇级)住院治疗产生的费用,可补偿部分(减起付线400元)按45%比例补偿。4、参合人员经过转诊在徐州市市级定点医院或徐州市外医院住院治疗产生的费用,可补偿部分(减起付线600元)实行分段累进补偿:10000元及以下部分按40%比例补偿;10000—50000元部分,按50%比例补偿;50000元以上部分,按60%比例补偿。5、参合人员未办理转诊手续自行到徐州市市级定点医院或徐州市外医院住院治疗产生的费用,可补偿部分按30%比例补偿瑏瑡?。从上述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新沂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于大病,重病的报销补贴力度依然不够,农民遇到大病重病依然负担不起,看病难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另外,新沂市现在实行的报销制度是先付款后报销,使得一部分的困难农民拿不出最初的住院费用。 (六)对农民耕地的财政补贴偏低。 虽然新沂市2011年提高了对农民种地补贴的力度,由原来的69元每亩调整为现在81元每亩瑏瑢?,但农资价格也在不断地上涨,对农民种地补偿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农资价格的增长幅度,农民的生活水平实质上并没有提高,这也是许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的原因,不可避免地带来对耕地的“粗放经营”和“留守儿童”等许多社会问题。另外,对被征用耕地的农民来说,政府给予他们的补偿太低,难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新沂市新农村建设中财政支持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总量。 鉴于农村现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但后期的管理养护工作没有及时跟上,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组织人力加强对路面的管理和养护,同时限制或禁止超重、超限车辆驶入乡村公路,严禁毁坏乡村公路。 针对水利设施建设依然有待完善的现状,新沂市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对该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总量。政府应该在投资建设水库和大坝的同时修复沟渠,或为农民提供低价或免费的喷灌机,以利于农民在干旱时期,能够保证农田灌溉的顺利实现,稳定农产品的产量,进而稳定农民的生活。 (二)财政扶持建立特色农产品合作社。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产品合作社给予了大力扶持,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也在不断增加,农业部也不断投入资金建设农村合作社,但是新沂市依然没有一家跨市域的农业合作社,新沂市财政部门应该对农村合作社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 首先,可以在城市社区与中心乡镇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直销中心,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便捷、有效、成本低廉的农产品网络直销交易平台和物流配送网络体系。 其次,在城市社区与中心乡镇建立起消费合作组织系统,从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有效的产销对接、农超对接。也帮助城镇社区居民新增一条获得稳定、优质农产品的道路,更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体现带动角色。 再次,加强农产品营销工作,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我国台湾地区农会、合作社组织都有专门力量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新沂市借鉴。 此外,新沂市财政部门应拨出一定的财政资金用来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人、骨干及普通成员,培养农村地区居民正确的合作文化精神。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应遵循“采取经营者和职工持股,引进社会资本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思路,让农民特别是让参与合作社的农民分享更多的经营利润。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为农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新沂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新沂市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4]。 (三)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规模。 由于教师的工资水平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鉴于目前新沂市教师工资普遍偏低的现状,新沂市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规模,努力提高教师工资。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师素质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推进素质教育;也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所以学校应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政府应该为各科教师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积极组织他们进行在职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鼓励教师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另外,政府也可以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组织优秀教师读研和选送到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提高现任教师学历档次,逐步形成教师队伍的高素质[5]。#p#分页标题#e# (四)强化财税监督。 针对对农村直接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不力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应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素质。首先,实行领导人负责制。各所、各科室负责人要对本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责,应该管好自己的部门以及部门的人员,如果哪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贪污受贿,各部门的负责人同样要承担起责任。其次,党风廉政建设应与财政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应该根据财政工作的实际操作方法和程序,制定相应的财政法规以及财政管理机制,与此同时加强对财政工作人员的监督,只有在这种情形下,党风廉政建设才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开展,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责、人事以及钱。最后,要提高财政干部的素质。全体财政干部应该起到带头作用,严格要求自己。 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应该编制《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明细表》,并且将编制好的表格下发到每个村,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严格转移资金的拨付程序,建立转移支付专项检查制度,强化监管,保证转移支付资金能够落实到位,确保财政资金能够产生实效。此外,通过建章立制来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各村镇在实行公示制的基础上,要对各类财政支农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专门核算,使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 (五)提高大病、重病的报销比例。 “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应进行适当的调整,应向大病、重病倾斜。可以对重病、大病的报销实行“二次补偿机制”,二次补偿机制是指对患大病、重病,个人医疗负担重的参保人员进行帮扶,在第一次按照医保政策规定进行报销后,剩下的费用再根据各地基金结余情况和参保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报销,这样一来,总的报销比例最高可达到总费用的90%。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负担。 据悉,今年江苏省将全面建立居民医保“二次补偿”机制,让那些患大病、重病的参保居民少掏医疗费。从2009年开始,苏州、盐城、连云港、南通等地已经开始试行医保二次补偿机制,2010年,“二次补偿”在全省各地开始推广。2011年,江苏省总结推广试点地区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二次补偿”制度。 新沂市应该积极实行新政策,对大病重病的报销实行“二次补偿”机制,在界定享受的对象时,要重点向患大病、重病的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较重的参保人员倾斜,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提高新沂市的医疗保险水平。同时,新沂市应该改变先付款后报销的制度,在困难农民住院时就及时地结算报销或者减收部分住院费用,让困难农民住得起院,治得起病。 (六)加大对农民的耕地补偿力度。 为了解决对农民耕地财政补贴力度偏低的问题,新沂市财政部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提高补偿标准,切实保障耕地农民的利益。新沂市财政部门应该根据物价的变动情况不断地调整对农民的耕地补偿标准,保证它的增长幅度大于物价的增长幅度。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进行补偿时则要兼顾权益性补偿和保障性补偿,根据土地自身价值的变化不断地对补偿标准进行调整,达到从根本上保护被征地农民利益的目的。 2、可以尝试改变补偿方式。新沂市可以采取对耕地农民进行粮食补偿的方式,取代货币补偿的方式,这样可以弥补因良种价格上涨带来的损失。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可以尝试采用让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以被征用土地入股的方式,来彻底解决被征用土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让被征用土地的农民成为企业的股东,让他们能够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3、要完善土地征用程序,严格防止滥用土地征用权的行政行为。土地征用程序是土地征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序的正当与否决定结果是否公正。因此,建立合理的征用程序是完善土地征用制度的重要一步。新沂市要坚持阳光作业,建立并完善规范的土地征用制度,向群众说明政策,公开补偿标准,广泛听取意见,使土地征用补偿工作更加透明规范。同时,在资金管理上,应该设立统一的土地征用补偿金专用银行账户,村民凭银行支票直接领取,征地工作人员不经手现金。政府应加强对征地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依法行政的能力,使他们在工作中既能完成征用土地任务,又能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总之,财政支持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财政支持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新沂市应该积极发挥财政支农的作用,以促进新沂市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持久、长远和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 新沂市还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总量,努力建设跨市域的特色农产品合作社,加强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监管,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财政支农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以期能够促进新沂市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农村发展现状例6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发展前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团结,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和人文基础。新农村作为中国新型的社区结构,其建设发展中包括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程度体现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度和质量,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是新农村的体育事业发展保障,是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农村体育活动的基础[1],其建设现状将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发展,需要各方面的重视。

一、新农村体育设施现状

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全民健身计划不断深入,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农村村民健身意识有了很大提高,能够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选择其喜爱的体育项目,运动健身为村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积极作用。随着体育活动逐渐成为农村生活的一部分,农村村民的体育消费也有所增加,但是从我国整体发展看,农村体育建设还不够完善,也无法满足村民日渐增加的体育需求,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体育设施缺乏,器材不够,无专业体育指导员,经费短缺等都影响农村体育的发展。据统计:我国现有体育场地 八十五万多个,标准体育场地有五十四万多个,非标准场地三十多万个,其中学校体育场地五十四万个占全国总量的近百分之七十,向社会开放的不到百分之三十,而分布在农村的只有百分之八,这些数据体现出体育资源分布不均,我国体育场馆设施的总量严重缺乏[2]。目前,农村体育资源短缺,体育设施的需求却在不断的增加,而拥有体育设施的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也未完全的向农村民开放,由于场地设施缺乏,体育器材少,经费短缺等因素,很多农村村民主要在公共空地或街道进行体育活动。农村体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是以自筹资金的方式,个人交纳为主,体育的形式窘迫。经济发展较好的沿海地区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比较好,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活动组织都相对发达,而经济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也比较落后,农村体育事业发展规模和程度直接受农村经济实力的制约,村民的体育需要和体育设施现状的不平衡成为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二、 新农村体育设施发展

新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推动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广大农村村民的健身活动提供优良的设施和场所,也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基础。我国目前以行政村为实施对象开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尽量不搞统一模式,场地建设方便农民健身活动,重点建设村级公共体育场,将体育服务机制渗透到全村,并将农村周边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与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相结合,方便农民使用,避免资源浪费,灵活管理。随着农村健身工程的开展,和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发展,从相关文件和实际建设的情况来看,中央和地方进行扶持拨款按照四比六的投入,建设费用基本三万元左右,由村行政规划一片公共用地,建造两张乒乓球台,一块硬化的篮球场,一副篮球架,一些配套的户外健身器材,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模式比较相似。在体育设施利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占用,破坏,维护不当等现象,造成设施陈旧及安全问题,还有部分体育设施集中在中小学校里,并未向外开放,减少了村民能够利用体育设施活动的机会。我国现有八十五万多个体育场地,而农村只占用百分之八的比例,城市与农村体育资源相差甚大[3],农村人口量大,增强农民身体素质,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生活健康水平,科学文明的建设新农村,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必须加大步伐。

三、新农村建设发展促进新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预计,想要完成新农村建设目标,面临两万亿元的资金需求,大部分资金需要政府的投入,政府要完成新农村建设目标就有庞大的资金将用于新农村的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农村体育设施建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新农村体育设施建会快速推进,同时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也为新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4]。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发展推动着新农村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明的风气,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体育活动促进身体健康,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生产劳动的源头,农村村民体育意识的提高推动体育活动的开展及参与热情,科学进行的体育锻炼,同时村民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以及等观念不断增强,推动了农村体育与文化事业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发展为完善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和全民健身工程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助力,国家应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加速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四、新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发展加深新农村建设发展

我国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机械化水平提高,但生产效率的提高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那么村民的健康和劳作能力是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力量[5]。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村民体育健身意识提高,体育人口增加,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更深的认识,形成了良好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农民逐渐远离不良的生活行为,促进社会安全稳定,提高了新农村建设的深度和质量。未来,新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体育人口大量增加,体育活动的开展频次和规模不断增大,农村体育经济和体育市场会逐渐形成,农村体育产业也将逐渐庞大,农村体育需求也将成为新农村的经济发展新的亮点,从而加速了新农村建设。

综上所述: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是农村开展体育活动和全民建设工程提供的保障,促进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强新农村经济的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村民收入,树立村民健康生活的理念,在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与维护,使用与监管及体育专业指导等各方面应加强管理和服务,不断完善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增强村民体质,和谐生活,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现状与发展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2011.11

[2]胡庆山.论农村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 12

新农村发展现状例7

1.研究概述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普及开展,农村城镇化的进度也加快,农村的生产方式与农民群众的生活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善。文章主要针对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进行研究,从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入手,研究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以及后续的发展战略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对于提高我国农村体育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找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百度学术、道客巴巴等搜索引擎来查阅相关资料。搜索了关于农村体育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体育院校等相关文章;查阅政府相关网站和讯息,了解政府对于农村体育发展的政策更新,从中得到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与相关资料。

(2)专家访谈。通过与相关专家、农村体育研究学者进行访谈,虚心求教关于文章所需的知识和数据,找出能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支持的数据与真实资料,给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战略提供积极的意见与建议。

(3)实地调查。通过对 A地农村群众进行实地调查,内容包括当地群众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体育锻炼开展的现状、参与人数与锻炼方式等。本次发放250份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18份,有效问卷200份。

2.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综述

2.1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关于农村城镇化的影响的文献众多,主要多在于研究农村城镇化对于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的影响。陈荣的《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作出了分析,他提出,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品质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需要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并且展开密切的配合。苗华南,陈金福《城乡协同发展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模式创新》一文中提到,农村城镇化给农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不单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其生活品质获得了转变,农民群众开始关注生存以外的生活享受。

2.2农村城镇化对农村体育发展的作用

农村城镇化对农村体育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甚至可以说农村体育发展的所有改变都是农村城镇化所产生的作用。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社会环境的稳定,而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体育事业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社会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体育事业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由于受到农村社会发展制约,因此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十分缓慢。

3.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3.1农民体育意识增强

体育活动开展的态度与积极性是个人对体育锻炼价值的意识标准。个人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主要体现在认识身体锻炼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从而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表1为A地农村群众10年前与现在对体育作用的认识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A地农村群众已经意识到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在十年前,农民群众由于对体育知识不够了解,大多数农民认为农业劳作完全可以替代体育锻炼的作用,其认为体育锻炼除了有一部分的健身作用外,并没有其他实质性的作用;而在2013年农民群众对于体育锻炼开展的作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3.2农民体育活动丰富

(1)体育健身地点与方式改善。体育锻炼的地点与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而生活环境也是改善农村群众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的前提。在城镇化之前A地农村没有专门的提供给农民群众健身的场所,部分农民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场所主要集中在田间、村头等地方。而在城镇化进程后A地农村开始建设了专门提供给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文化广场。另外,A地农村地处环境优势明显,周围河流众多,当地村政府还利用环境优势开展了野外观赏旅游健身一体的体育活动,以满足年轻群众的需求。

(2)健身内容更加多样化。在十年前,A地农村由于受到场地、技能等因素的限制,健身内容种类十分有限,农民群众健身仅仅集中在散步、随意身体活动等。在新型城镇化后由于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A地农村群众积极开展组织各种体育健身团队,将农民群众熟悉喜爱的体育项目加入其中,例如跳绳、拔河、踢毽子等。并且由于A地农村专门进行体育锻炼场地的出现群众也逐渐开始进行腰鼓、跳舞、秧歌、球类等活动。

4.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战略

随着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不断改善和优化,要进一步发挥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就应该针对当地农村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通过科学的策略来实现其积极作用。

4.1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农村体育

城乡统筹即为需要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落实与构建和谐社会向适应的农村体育发展体系。将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强化农民体育活动意识作为新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指标。在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生活的前提下,着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需求。将场地、组织以及活动三个关键部分作为关键环节,通过三个关键环节的工作逐渐改善农村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现状。

4.2加大经费,大力发展健身设施

新农村发展现状例8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182-02

随着国家惠农补贴政策的实施,给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农业机械化实施水平的提高,对当前农业生产效率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但是在目前农村现阶段里,农业机械化实际实施的水平与农民对先进农业机械的迫切需要和希望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同时农业生产从从前的单方面作业向多功能作业结构的转型,对农业机械化的实施,都带来相应的影响。

我县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北黄土高原的南缘,全县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人口46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耕地总面积85.6万亩。目前礼泉农业机械总动力27.6万千瓦,亩均农机总动力0.03千瓦。大中型拖拉机268台,联合收割机39台,农用三轮车23418台,配套农机具1241台,果园微耕机11560台。农机服务作业总量23820亩,综合作业机械化水平85%以上。本文根据我县农村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现状和发展过程,对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做一点探讨。

一、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和地位

农业机械化是增强农业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是农业生产力构成的主要部分。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和根本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是加强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农村机械化对于农村劳动力的恢复、转移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特色农业增加产量提升品质有着明显的效果,在促进农业经营产业化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调整农村和农业经济构架上的最有利支撑。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农村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有利途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只可以改善劳动的条件,减轻劳动的强度,还可以促进农民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所以说农业机械化是要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的必经之路。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生产的主要装备,如果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能有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农业机械化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农业劳动的生产力。(二)农业机械化在实现农业科学的发展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农业科学的内涵在农村和农业中的具体表现是农民的收入增长,农业的生产条件加以改善,实现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集体发展,城市和农村差别、工人和农民的差别逐渐缩小,实现集体发展,共同富裕。而这一切的所要实现的基础一定要是农村的生产力加速发展,还有农业的生产率快速的提高。(三)节约型农业的基础就是农业机械化,想要发展节约型农业,关键就在于农业机械化。在现在,农业机械化的大幅使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这样就会大幅的减少畜力和人力的使用,大量农业机械的使用,就可以实现农业上的节能、节地和节水,也会减少化肥、种子、农药的用量,将提高利用率,达到促进节约型农业的发展目的。

二、目前限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现代农业主要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我国现在是由从传统形式的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阶段性时期,农业机械化也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因素,与现代农业的进程息息相关。要发展现代农业的话,农业机械化是主要的物质基础,要想发展呈现代农业,一定要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但目前仍旧存在问题。

1. 农民纯收入的缓慢增长

现在,农民的人均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相对于机械设备的价格还有较大的差距,农民不能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农业相关的机械设备。从长远上来看,农业机械化发展必然会提高农业生产上的效益,能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如果农民收入一直处于较低的情况之下,农业机械化的最根本问题就无法解决,无法在先期投入,是限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2. 耕地面积较小

现在虽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开来,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按照现在人口平均的分配方法,也让农民的耕地过于零散,使得现代化使用机械进行耕作的方式很难得到推广,所以使很多地区还存在着最原始的耕作方式,使农民在农业劳动生产力的难以得到提高,也无法让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有限的利用,同时也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的劳动力稀缺时,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所以农村所剩余的劳动力必须要将其转移到其他产业,这也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条件。但是现在我国的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依然在大量存在,必然会影响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广。

4. 农机的社会服务和农民的教育程度较低

农机的维修、供应和技术服务还有其他的服务,是农业机械化不能缺少的条件。而现在,我国一直都没有一个完善的服务制度和体系,农机的社会服务水平不够,使得农机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无法正常对接,以至于机械的成本增加,还阻碍了农机的使用及推广。另外还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但是在我国,农村的劳动力受到的教育程度过低,也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三、未来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1. 加强推广农机技术和教育的工作

强化农机的推广可以加速农业机械科技的成果转化,可以加强农业机械和其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在农业的生产中使用大量的农业机械技术也能加速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度。农机的教育培训可以通过示范试验,让农民和农业的生产组织了解到科技的作用,使其转变老旧的传统心态和观念,自觉增强使用科技的意识,自发改变其生产行动,在有通过农机的教育培训可以增加农民和农机使用者关于农机的专业知识、法规知识和安全知识,还能增强其使用技能的能力,能在实践生产中,逐渐了解及使用多种农业机械化的科技成果还有熟练的应用各种农机技术和设备。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不断加强,机械不断的改良和增加,农业现代化的普及推进使得现代化技术型农业会越来越依靠先进的农机和农机技术,所以加强农村的农机技术和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 要全面发展农机的社会服务

要组建以农机作业的服务为核心的合作社,完善其运行机制,以探索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要促进农业机械的服务合作的组织发展,使农业生产者共同使用农机,要提高农机的使用率。要创新农机的新服务方法,积极的发展承包、接受订单这些服务方式。加强农机的销售管理,发展农机的经营,加强完善农机的销售网络。加强信息建设,要建立全国的农机信息网络,建设农机的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化的服务水平。

结语

就以上几点说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经涉及到了多方面领域,要农民、企业和政府着三个方面要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实现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最终目的。

新农村发展现状例9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031-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并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这是2004 年以来中国连续第三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了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中国有近9 亿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3 %, 虽然农民体育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但农民体育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同社会的期望值还相差甚远。在农村经济建设全面推进,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民体育更要加快发展步伐,发挥其独有的魅力,在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促进农民经济建设、传播先进文化理念、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民等方面发挥突出作用。

一、农村社区体育及发展现状

“农村社区体育”是一个特指的概念,就目前状况而言,我们对“农村社区体育”的界定是:居民以自然行政村落为主要体育健身范围的区域社会,是村落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自发的或偶有组织进行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与民间色彩。农村乡镇体育作为农村生活的基础内容和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村群众体育意识和身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充分认识。没有农民的强身健体,就没有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提高农民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中国毕竟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全民健身工程倡导的今天,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这项工程还没有完全深入地开展开来。通过调查,部分农村乡镇社区体育普遍存在以下几大特点:(1)农村居民休闲时间、生活状况、健身观念行为。闲暇时间是体育锻炼形成的必要条件。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和文化发展有较大差距,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闲暇时间、人均收入相对较低,他们为生活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神生活的享受。但居民健身锻炼的需求意识较高,已经认识到体育锻炼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大多数居民认为有必要开展体育活动。(2)农村乡镇社区体育的组织。部分乡镇领导在群众体育锻炼的发展中没有起主导作用,没有把全民健身工程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中,对社区体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跟不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少人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仍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上,真正采取积极措施的不多或甚少。体育设施的配套工程还不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还有的乡镇或社区没有商业性的体育健身或休闲活动场所。(3)农村学校体育需要关怀。农村学校体育本可以承担起推动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增加体育人口的功能,但是,各种原因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也削弱了学校在促进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方面的功能。体育经费、体育场地、体育师资严重不足是农村学校目前面临的窘境。村级小学几乎没有像样的体育场地,乡镇级中学体育器材严重不足,体育师范生毕业不愿去农村,众多民办学校连教师的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更不要说保证场地器材了。另外,农村乡镇社区体育活动中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体育健身指导员为居民提供相关的服务,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村社区体育的顺利开展。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社区体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既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并推广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对此,党和国家一贯高度重视,把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改善农村生活作为安邦定国的大事来抓。中国农村的进步、发展、繁荣和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十六大提出的21世纪前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是指从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娱乐、享受各方面发展的需要,让农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农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升高,农村卫生、文化设施比较完备,农民享有较好的卫生保健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农村居民真正过上食必常美、衣必常丽、居必常乐、身心常健的太平生活。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同志进一步指出:“没有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三、农村乡镇社区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农村乡镇社区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生活。农村人是中国居民中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美快乐幸福的生活与健康长寿,又直接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稳定和繁荣昌盛,因此深入持久地开展中国农村乡镇社区体育,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提高包括健康素质在内的国民整体素质。没有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现代化建设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做好群众体育工作,培养和造就体魄强健的高素质劳动者及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首先,体育属于文化范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是居民喜闻乐见、休闲为主的社会活动,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是一种健康文化;体育活动中讲求平等、互助、公正等行为规范,具有高尚的文化品位,丰富健康的体育活动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另外,体育活动作为生活活动内容的一个部分,使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对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积极的促进。

3.社区体育为居民提供了社交机会和场合,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络,建立了友谊,增进了团结,改善了社区人际关系,提高了人们的综合素质,使人与人之间形成轻松愉快、平等自由、团结友爱的局面。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给人们造成了较大的压力,需要通过某些活动来加以解除,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对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消除紧张跑,转换心情,带来无情乐趣都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现代独门、独户、独子的生活方式,使邻里关系变得淡薄,而社区体育为居民提供了社交机会和场合,同时体育活动轻松愉快,平等自由,尤其适合社交活动。通过社区体育活动,加深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使社区体育活动形成团结友爱的局面,对改善社区人际关心有积极的作用。

4.综上所述,农村社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正在成为大众健身娱乐的重要基地,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保证,对农村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方面会产生良好的效应,无疑对促进中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作为农村体育重要组成部分和两个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乡镇体育,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展农村社区体育,促进乡镇居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是推动中国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员全体人民和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对于中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徐午,等.社会性别分析:贫困与农村发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邓壁娟.论新形势下中国社区体育的地位和作用[J].福建体育科技,2002,(3).

[4]顾渊彦,等.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

新农村发展现状例10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101-04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有了较快的发展,农村体育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增强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已成为实现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59%左右,黑龙江省农村体育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黑龙江省群众体育的发展。同时也将直接影响到黑龙江省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程度。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查找黑龙江省农村体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目的为促进黑龙江省农村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同时充分发挥农村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询与此研究相关论文20多篇,并对其进行归纳、梳理,为此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2.2.2调查法

对黑龙江省部分乡、镇、农村进行调查,同时对政府相关机构的负责人及一些乡、镇、农村居民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农民对体育的看法、态度及地方政府对发展农村体育有关政策,地方现有体育指导员的数量等问题,进而搜集更多有效信息,以此掌握第一手资料。本次调查向政府相关机构发放调查问卷共20份,回收19份,其中有效问卷18份,有效回收率90%,向农民发放调查问卷共200份,回收187份,其中有效问卷182份,有效回收率91%。

2.2.3逻辑分析法

对走访实地考察掌握的信息以及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并对影响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的诸因素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黑龙江省农村体育发展基本现状

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农村体育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并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和提高。在对甘南县的东阳镇、巨宝镇;富裕县的二道湾镇、富裕镇;龙江县的龙江镇;依安县的双阳镇;依兰县的依兰镇;通河县的通河镇等部分乡镇的走访调查中了解到,甘南县和富裕县一些的乡镇群众体育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些,但其它县的乡镇群众体育基础设施相对差些。甘南县作为全国的贫困县,但农村体育开展的比较好,每年县里、各乡镇都会举行一些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或赛事,使一些农民群众积极的参与进来,从而对体育的相关知识、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富裕县的一些乡镇群众体育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富裕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从2008年开始国家拨款和地方财政支持,给每个乡镇拨款30万建设文化活动室,截止2010年末每个乡镇都已全部建好。富裕县二道湾镇政府机构最近几年送体育下乡,镇下面总共10个村,政府决定给每个村子建设一个篮球场,现已经完成了3个村。镇上的活动室门前还修建了一个休闲广场,广场上配有12套健身器材来保证农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室里配有台球、乒乓球等场地设施供农民群众冬季进行体育锻炼。但是从调查中发现,有些乡镇农村上至政府相关机构,下到农民群众都存在对体育认识不清、不够重视等问题,总体表现为:有组织的体育赛事和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较少,参加的人次也少;体育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薄弱,动机不强;人民群众基础体育设施缺乏,质量差,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缺少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骨干队伍较小,缺乏专业的体育指导员等。

3.2当前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3.2.1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薄弱、动机不足

随着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黑龙江省农村体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陈旧、落后的传统观念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薄弱,意识不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对参与体育活动和劳动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因此导致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因不足。通过对黑龙江省各乡镇农村的走访调查得知,大多数的农民对体育不够了解,认为参不参与体育活动都无所谓,传统的观念认为劳动就可以代替体育锻炼。在闲暇的时候,农民通常在家看看电视或同周围的人打打麻将、扑克等。从表1可以看出,在闲暇时间农民看电视的人数最多,占58.24%,其次是打麻将、打扑克的,占56.59%。有45.60%的农民认为劳动能够代替体育锻炼(见表2),另外,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还有一部分农民认为“无病即健康”,认为平时没有病就是一种健康的状态,不需要进行什么体育锻炼,认为劳动就能够代替体育锻炼。从而,大部分的农民把闲暇的时间浪费掉了,并且养成闲暇时间打麻将、打扑克进行等不良习惯,形成了不好的风气。

3.2.2农民经济收入低,地方财政对农村体育支出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均收入也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农民收入也呈现持续上升的大好态势。随然黑龙江省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但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调查中了解到,黑龙江省农民年收入人均在5000元左右,一年的全部收入除了吃、穿、住、看病等必须消费外,所剩无几,这已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经济因素之一。农民没有过多的收入,不可能、也不愿意在体育活动方面有什么消费。从表3可以看出,有83.51%(90.65%;86.26%;73.62%的均值)的农民年收入大部分都用在了衣食住行上,用在文教体娱乐方面的消费很少。地方政府财政对农村体育发展的支出,主要体现在农村体育经费的投入、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但调查统计显示(见表4),大多数农村是没有相应的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大多数的农民进行体育锻炼主要选择在自家附近的路上、路边或空地,自家住宅前后进行,也有一部分农民住在离学校较近的地方,他们会选择去附近学校的体育场地进行锻炼。但是有一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都是比较单一,比较陈旧,有的甚至坏了不能得到及时的维修,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一个是地方政府相关机构、学校领导方面不够重视,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地方体育经费的不足,导致没有钱去做这些事。条件好的乡镇,体育设施现对完善的地方,农民会选择固定的体育活动场所进行锻炼,但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占的比重很小。

3.2.3农村体育相关的组织机构职能缺失、不够健全

政府相关体育组织机构、协会是开展群众体育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也是国家出台相关群众体育政策的主要宣传者。1995年国家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距今已经实施16年了。但通过调查得知,57.14%的农民群众并不知道,没听说过,不了解《全民健身计划纲要》,30.22%的农民群众听过,不了解,12.64%农民群众听过,并且了解一点(见表5)。可见,地方相关机构对体育相关政策,体育知识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走访、实地考察得知,黑龙江省大多数乡镇农村的体育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县级主管体育机构是文化广电旅游局,县级的体育机构相对比较完善,有武术协会、乒、羽协会、篮球协会等等。镇级的体育机构主要是综合文化站,至于其它的体育协会、俱乐部之类的体育组织很少,甚至没有,农村更是什么也没有了。走访中了解到,农村体育开展好点的乡镇,体育相关机构每年会举行以村为代表的篮球赛、单项的乒乓球赛等体育活动,例如:富裕县的二道湾镇,一年一次农民篮球赛,每年还有单项的羽毛球、乒乓球、象棋比赛等,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呼店镇下面的土房子等村会在农闲的时候以村为单位进行秧歌比赛等等。但是大部分的乡镇没有相关体育机构组织群众进行什么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没有举办过全民运动会等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有的地方每年可能举行一次或两次体育比赛,有的甚至没有。即使举行过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的乡镇,参与这些比赛和活动的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农民,大部分农民甚至不知道有这种比赛或活动。以上调查充分表明,政府相关机构组织并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作用,大多数地区缺少相关的体育组织机构来带动地方群众体育的开展。

3.2.4农民参与体育运动项目单一

农民参与体育运动项目基本上限于散步、跑步,活动,篮、排、足球等传统项目(见表6)。但这些项目的普及度并不高,长期以来,传统的项目在农民看来缺乏趣味性,比较单调乏味,没有兴趣参加。在冬天有些乡镇农村农民在家附近有水的地方,他们会去打打冰陀螺、滑滑冰车等趣味性的活动,但这种冬天为数不多的活动项目,随着农民家家户户条件的变好,都安上了电视,更多的是待在家里看看电视、打牌、聊天等,冬天根本就不进行体育活动。因此,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已不足以满足吸引农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制约了当地农村体育的发展。

3.2.5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通过调查得知,黑龙江省大部分乡镇农村是严重缺乏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有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乡镇也就是1-3个,所占乡镇总人口的比例很小,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缺乏,必定会影响到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实效性,制约了农村体育健康快速发展。近几年,黑龙江省部分城市进行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并且有一部分人取得了相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但大部分都是二、三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部级和一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很少,虽然有一部分人取得了证书,但是大多数有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都是兼职的,平时并没有深入到社会体育方面的工作。因此,农民参与体育活动根本并没有得到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都是比较盲目的。他们不知道体育锻炼的方法,不知道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参与哪些运动项目,更不知道运动负荷达到多少是有益于身体健康。所以,缺乏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必定会影响到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实效性,同时也制约了农村体育健康快速地发展。

3.3当前农村体育开展的有利因素分析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农民对文化教育、体育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这样为发展农村体育提供了基本的经济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农村体育,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65%左右,农村体育的发展决定了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农业是我国的基础,农业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增强农民体质,他们才更有精力投入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国家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改善农民群众的健康状态,增强农民体质,培养农民群众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4 对策

4.1加强普及体育科普知识以及相关政策的宣传,提升农民体育意识

加强体育知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是提高农民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根据黑龙江省各乡镇农村的实际情况。地方政府可以实行定期体育下乡活动或利用地方媒体为农民群众讲解、宣传体育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让农民意识到传统的体育观是错误的。只有提高农民的意识才能使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强学校体育的建设管理,学校体育对培养人们终身体育有巨大的影响,以此为农村体育今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4.2提高农民收入,加大政府对农村体育的经费支出

随着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已经对地方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农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加大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增收途径多样化,扩大农民群众对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支出。同时,地方政府应该把农村体育的发展列为地方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是发展农村体育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群众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保障。因此,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机构应多渠道筹集体育经费,加大体育经费支出,完善乡镇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4.3强化政府相关机构职能,完善体育组织网络,引领农村体育快速发展

地方政府部门要依据各自实际状况制定不同层次的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要充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竞赛手段,切实发挥对群众体育事业的领导、协调、监督作用。县体育机构及乡镇体育机构作为一个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领导机构,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定期举办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这样可以大力宣传体育,积极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广大群众的“终生体育”观念,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良好氛围,从而带动地方农村体育快速发展。各地政府应建立健全各级群众体育组织体系,组建一些不同规模的体育组织,例如:体育俱乐部、体育指导中心、各种体育协会等。

4.4转变体育活动开展方式,创新体育运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