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4 10:20:45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例1

1新农村体育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这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包括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国,“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其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囊括了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理所当然包括了农村体育在内的公共文体事业建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城乡体育文化的冲突以及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陷入了困境[1-2]。

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新农村体育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农村体育可以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质,提高生产力,服务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可以促进、形成和谐的村民关系,增强基层凝聚力,服务于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可以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繁荣农村先进文化,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与文明素养,使服务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坚实的人力保障[3]。因此,新农村体育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而且对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没有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同样,没有新农村体育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新农村体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体育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所在。目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健身意识不强;二是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建设严重滞后,体育健身项目单一且缺乏特色性、普及性,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时冷时热、时有时无;三是体育健身指导远远不够,农民体质状况堪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四是农村体育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农村体育工作任重道远。体育建设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度,缺少体育建设这一环节,就缺乏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和谐。

3新农村体育建设的发展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是未来中国体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速“三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大众体育文化传播体制,引导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以及加强城乡关联,促进体育文化整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走出困境的道路选择[4]。

3.1新农村体育建设应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育意识

我国大部分农村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与外部的联系较少,形成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意识。因重视农业生产,轻视体育锻炼,大部分农民认为自己已经在劳动生产中锻炼了身体,根本没有必要参加体育活动。很多农民认为无病即健康,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增强体育意识,基于农民的心理感受,从传统文化对农民的影响出发,加强对农民内在体育意识的培养,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健康意识,树立“花钱买健康”、“少吃药、多流汗”的新型体育观[5]。积极纠正农民的错误认识。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如通过广播、电视等积极引导农民参加与之相适应的体育锻炼,从根本上发掘农村体育建设的源动力。

3.2新农村体育建设方法要科学,形式要多元,要符合农情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例2

新农村体育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有近%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这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包括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国,“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其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囊括了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理所当然包括了农村体育在内的公共文体事业建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城乡体育文化的冲突以及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陷入了困境[-]。

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新农村体育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农村体育可以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质,提高生产力,服务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可以促进、形成和谐的村民关系,增强基层凝聚力,服务于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可以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繁荣农村先进文化,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与文明素养,使服务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坚实的人力保障。因此,新农村体育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而且对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没有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同样,没有新农村体育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新农村体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体育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所在。目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健身意识不强;二是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建设严重滞后,体育健身项目单一且缺乏特色性、普及性,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时冷时热、时有时无;三是体育健身指导远远不够,农民体质状况堪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四是农村体育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农村体育工作任重道远。体育建设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度,缺少体育建设这一环节,就缺乏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和谐。

新农村体育建设的发展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是未来中国体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速“三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大众体育文化传播体制,引导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以及加强城乡关联,促进体育文化整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走出困境的道路选择。

.新农村体育建设应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育意识

我国大部分农村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与外部的联系较少,形成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意识。因重视农业生产,轻视体育锻炼,大部分农民认为自己已经在劳动生产中锻炼了身体,根本没有必要参加体育活动。很多农民认为无病即健康,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增强体育意识,基于农民的心理感受,从传统文化对农民的影响出发,加强对农民内在体育意识的培养,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健康意识,树立“花钱买健康”、“少吃药、多流汗”的新型体育观。积极纠正农民的错误认识。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如通过广播、电视等积极引导农民参加与之相适应的体育锻炼,从根本上发掘农村体育建设的源动力。

.新农村体育建设方法要科学,形式要多元,要符合农情

农村体育要本着“立足农情、以人为本、差异兼顾、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灵活多变”的工作原则。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要采取国家引导、政府支持、社会协同、农民参与的模式;在布局上必须贴近村民生活,便于村民参加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在形式上必须一场多用、小型实用;在投入上必须经济、耐用、长久,不超出农民的支付能力;在运行上必须易于开放,便于管理和维护。农村体育的组织建设要注重单项性、自发性、民间性。农村体育项目的研制开发要突出方便易行性、特色性、民族性、民风性、民俗性。农村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要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和节日性。组织小型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如摘柑橘比赛、抛秧苗比赛、背化肥往返跑比赛等与农村生产劳动相结合、趣味性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农村体育活动,让农民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增强体育意识,激发强身健体的热情。

.新农村体育建设要注重整合

当前,纵横联合、部门联合、行业联合已成为整合资源、拓展新领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和重要举措。发展农村体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突破地区封锁、行业界限和部门垄断,找准切入点,大力推进农村体育与农村科普、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的

  

结合,把农村体育的场地、组织、活动、指导、科普、培训部分转移接到农村科教文卫旅中。将农村健身科普与农技科普相结合;将农民健身技能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进城培训相结合;将农村日常健身活动与农村日常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场地等相结合,不断拓展“文”中有“体”、“体”中有“文”的广度和深度;将农村国民体质检测、监测站建设与农村乡(镇)村卫生院、卫生室的建设相结合,予以共投、实现共享,做到看病、体检、体质检测、监测一条龙,医疗处方、健身处方一体化;将健身设施与农村其他公共设施如文化、计生、小公园等相结合,尽最大限度实施资源共享等。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例3

新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五大建设内容之一。因而处理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做出以下几点分析和探讨。

一、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很多农村的水体正遭受严重的污染,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导致农药和肥料的残留物渗入地下水,从而使其硝酸盐含量大大增加,进行污染水质,导致水质难以净化。二是碳铵和尿素的使用,导致水体中的氮含量增加,进而导致耕地退化,加上一些毒害性强的农药的使用导致植物与土壤的品质受到破坏;三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中的生活污染问题也正逐步凸显出来,例如生活垃圾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垃圾向农村蔓延,加上农村缺乏相应的处理措施,使得农村的生活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上述三点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环境问题,也是最难治理的问题,要想彻底根治这些环境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就笔者经验来看,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相应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广大农民朋友的环保意识较低和法制观念的淡薄,以牺牲环境而换取经济利益的情况还较为普遍,亟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较为粗放,虽然我国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力度,但很多地方还没有高效的运行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使得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仍属于资源消耗型和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各种破坏环境而谋求经济效益的现象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三是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体系和组织机构,在乡镇、村等基层,环境保护大都缺乏机构与人员,职能缺位、管理弱化的问题十分突出,加上农村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管和适当的处罚措施,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控和管理惩治体系;四是农村环境保护科技支撑较为薄弱。国家对农村环保适应技术研究和推广较少,在畜禽污染、生活垃圾污染、水污染等非常严峻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上尚无认定的成熟技术和治理模式。适用性和实效性技术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农村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其成效。

二、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应对环境问题的几点保护措施

(一)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

为更好的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应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农村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有林业、农业和环保部门,这些部门都具有一定的审批与调配资源的权利,因而必须对这些部门科学的划定职责,实现权责利统一,并建立相应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协调机制,例如,可以由农村所在县市的环保部门带头拟定相关的农村环保规划,并对涉及农村环保相关的部门审批必须实行环保备案机制。这样就能从根本上确保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

为加快新农的建设,将各种环境问题尽快的解决,应在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职能的同时还应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例如可以在中心镇区建立农村环保站,若条件允许,也可以一镇一站,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聘请有经验的环保人士为环保协管员,与当地的社工团体联系,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相关环保知识讲座,将环保知识宣传进农村,以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三)健全农村环境执法,确保农民环境权益

作为直接管辖农村环境的县市环保部门,应把农村环境执法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加大执法力度,亦可与具有审批、执法、调配资金权利的相关部门进行联合综合执法,加大对农村饮用水资源保护、畜牧

水产养殖业、自然保护区、乡镇企业的环境执法力度,在确保农民环境权益的同时保证农村人畜的饮用水安全。

(四)加大农村环保宣教力度

环保部门应结合农村特点与需求,制定针对性宣传培训计划,加强农村环保知识义务教育,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工作方法,力求在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真正让环保知识和环保法律法规进村入户,让广大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积极配合乡镇各级政府的工作,并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以不断加快新农村环境保护的步伐。

三、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环境问题的分析,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健全农村环境执法,确保农民环境权益,加大农村环保宣教力度,确保环境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惠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和对策[j].应用能源技术,2011,(09)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例4

1 新农村垃圾的特点

既然我们要分析生活垃圾,那本文所谈的生活垃圾是什么呢?那么就需要我们做一个基本的定位。本文所指的生活垃圾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或者是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在上个世纪,国内农村生活垃圾以菜叶、尘土、纸张等容易得到降解的成分为主。近些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进度的加快,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发生了很大改变,生活垃圾的种类也就更加丰富了,如包装废弃物、塑料制品、一次性垃圾袋、泡沫、一次性用品等废弃物的数量开始明显增加,根据相关统计,在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有如下特点,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生活垃圾的量逐年大幅度增加。其次,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的来源分散,并且地区垃圾差异性很大。第三,农村的垃圾产量随季节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并且这种变化是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的。最后,虽然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广大农民还是缺乏对垃圾危害性的认识,并且缺乏处理垃圾的主动性,因此给农村垃圾治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2 新农村垃圾处理面临的问题分析

2.1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面宽。随着新农村建设进度的加快,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垃圾种类增加,污染面随之扩大,垃圾污染也就越来越严重。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影响新农村的整洁;污染饮用水源;损害身体健康;土地被破坏在农村垃圾污染的前4位。从这样的结论来看,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已经波及到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科学的方法能够改善这样的困境。

2.2 村民环保意识。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就是学历高的人对问题的看法就相对比较透彻,学历低的人对问题看法就相对浅一些。这个规律也是适用于村民对环保的认识,学历高的村民基本能够认识到生活垃圾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但大部分村民还是认识不到生活垃圾对生活产生的恶劣影响,他们认为村子还是很整洁,并且认识不到生活垃圾对水源的污染,更加看不到生活垃圾给身体健康带来的伤害,更没有认识到生活垃圾已经给生活的这片土地所带来的长期破坏。

2.3 当地政府对农村垃圾污染重视程度欠缺。笔者在对当地村委会的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当地并没有拨专项资金用于垃圾处理,当地的垃圾处于两种状态: 一种是自家产生的能够施肥用的,自已堆放到田地里,不能施肥的自已堆放于村口的公路边,小水沟里 另一种是由村委会下属的组长不定期的组织一部分身强体壮的村民,将村子里的垃圾用小推车拉到距村子较远的山地或低洼地带进行掩埋,这种掩埋行为自然是由村的村长组织,负责劳动的村民也是无偿的 出现自发掩埋的村子比较少,大部分村庄是第一种状态此种现象表明,政府对有关垃圾政策的宣传不到位,资金投入偏少,支持力度不够。

2.4 农村生活垃圾回收率低。在过去的农村,人们吃的都是自己菜园子里种的菜和田里生长的粮食,丢弃的就是菜叶子、菜帮子之类的易于讲解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就腐烂变为肥料了,这样农村的垃圾就在这样的循环之中被自然消化了,基本就不存在不可恢复的垃圾存在。但是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丰裕,农村生活垃圾也就随之复杂化,零食包装袋、塑料袋、 家用电器、废旧电池等等都开始在我们的新农村地区出现,但是没有进行分类处理与回收,因为这类废弃物回收的难度较大,并且回收的用处的不大,所以回收率很低。

2.5 新能源利用不足。在广大的农村,很多偏远的村庄还是利用柴禾作为主要燃料。即使在新农村,也是以具有很大污染性的煤为燃料,基本没有普及新能源的使用。根据相关调查,在新农村有很多都不知道沼气是什么?例如,在新农村中使用沼气农户达不到10%,大部分村民不用沼气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沼气需要挖很大的坑,从而使用也很不方便的,只有那些少数空间相对较大的村民才会使用沼气。在政府方面,政府会给每户使用沼气的用户1 000元 到1500 元的资金扶持,但是此项激励政策没有发挥太多的效果。太阳能的使用受地域限制较多,所以不适合广泛推广,因此在很多地区都没有被运用。其他新能源的使用当然就更少,因此,在新农村对新能源的使用率很低。

3 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措施建议

3.1 制定适应新农村卫生管理条例。如果要对新农村环境进行有效治理,必须要有有力的法律制度来推进,也只有通过制度化才能够保证对农村环境治理的长期化。国内开展新农村建设时期较短,生活垃圾被提上处理议程较晚,并且现行环卫标准及处理模式几乎以城市为参照依据。如今,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是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规定执行的,由于完全按照此规定执行,从而使垃圾处理标准太高、建设费用太大、运行成本太昂贵。

3.2 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在农村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我们在能源的选择使用上可以配合农村的基础条件加以利用,从而在农村建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利用沼气池将易分解垃圾和人畜禽粪结合进行一定的处理,最后形成沼气池、厕所、禽畜舍、蔬菜温室进行有机的组合,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新能源生产系统,即形成三合一体、四合一体的农业模式。这样就可以在处理生活垃圾的同时获得能源,从而形成有效的经济系统。

3.3 引入先进管理机制。如今,政府财政资金不足,从而投入农村垃圾处理的资金也就更少了,因此我们必须引入先进的管理体制,按照市场经济运作,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我们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政府必须要明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全面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第二,政府必须建立相关政策,体现由谁污染就由谁治理的原则。这样就可以放开农村垃圾处理投资市场,鼓励各类闲散资金进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构建一个全新的农村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关法强、马超,浅谈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与处理[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6)。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例5

我市新农村建设从2009年开始至今,已经两年时间。那么,到目前为止,全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市新农村建设下一步该怎么走?这里试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以期提出对策。

一、我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市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等、靠、要”思想严重。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尤其是个别乡村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新农村建设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虽然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却要等上面布置对新农村建设仅仅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硬化几条路,粉刷几栋房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宣传不够深入,对农民的思想发动不够深入,没有将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导致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认知程度比较肤浅,主动性、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片面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政府的事,市政府建设,农民享受,“等、靠、要”思想严重,农民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不平衡。全市的示范村,有的地方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坚决,行动迅速,措施得力,进展较快,形象初步显现。如孙店镇连片得十几个村从清洁家园人手的整村改造成绩显著。但是,由于个别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采取的措施不力,一些职能部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资金投入力度较小,从而导致有的地方推出的亮点工程还是以前新农村建设的“老底子”,有的地方虽然示范村规划出来了,制定了方案,但是行动较慢,抓落实不够,措施不力,没有大的动作,个别地方新农村建设还停留在规划上,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部署推进。另外,个别驻村工作队也存在缺乏责任心和纪律性的问题,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去。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新农村建设筹集资金比较难。我市农民人均收入普遍较低,大部分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基本没有,乡镇农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市财力较为有限,各项涉农资金不少,但是整合较难,而新村规划需要规划设计费用,新农村建设诸如社区的道路、给排水、绿化、电力、通讯、学校、超市、卫生室等公共基础设施这一块需要投入资金较多,新农村建设工作需要大量资金作支撑,这都将极大地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新农村建设用地问题受制约。各位党委、政府必须坚持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同时,新村社区建设要占用土地,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新农村建设预留的土地空间不足,势必造成新农村建设用地使用难题,造成新村社区建设土地手续批复难度较大,费用较高,且不规范,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基层政府为难,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大难题。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项城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财政弱市,村庄建设基础差、底子薄;同时,也有领导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投入力度较小、工作措施不力、部门作用发挥不够等主观原因。

二、我市新农村建设应对的措施

针对项城农村实际,我市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应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狠抓生产,攒足后劲建设新农村。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因此,一要挖掘潜力促增收。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产品加工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实现增值增效。二要健全组织促发展。按照“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的方针,鼓励龙头企业、经济技术部门领办、能人牵头兴办、农户联办等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建立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强化资金、技术、场地、人才管理等服务,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

(二)加大投入,集成政策建设新农村。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适度倾斜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比重,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加快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今后,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安排要落实“三个高于”:即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同时,积极引导金融资金投向,支持新农村建设。

(三)强化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建设新农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广泛参与、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l生和主动性,激发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汇集民智,集中民力,引导和发动农民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筹资投劳建设新农村。要鼓励和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开展结对帮扶,支持新农村建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广泛参与的共同行动。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例6

中图分类号:U4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a)-0124-01

1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度不断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而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安全管理对于提升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运营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管理主要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建设项目材料选购安全监督、建筑项目安全管理资金落实管理以及建筑项目安全设施管理。

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已经开始步入关键时期,国家对于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安全管理可以很好的改变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对于提升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进度以及质量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保证作用。同时通过对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安全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安全管理措施制定不科学、项目材料选购缺乏安全监督、安全管理资金使用混乱以及建筑项目安全设施管理混乱等。

2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措施分析

2.1 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措施

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使保证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最为基本的条件,纵观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措施的制定情况,发现大部分安全管理情况很不科学。基于此,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措施必须进行改进,当地的公路建设项目负责人应该结合当地公路建设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不能一味的沿用过去的安全管理措施,这些措施虽然有很好的应用经验,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一定好的安全管理措施就可以随意使用,另外还应该提升负责人的安全管理意识,只有意识到位了,才会真正的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为农村公路建设安全管理给予政策支持。

2.2 对材料选购加强监督管理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假若因为材料选购不当,使得很多建设材料质量过差,那么就会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所以必须对建设材料进行监督管理加强,以此来保证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的几率降低。材料采购部门必须派遣专业人员去购买材料,并且将购买的原材料进行细致的质量检验,一旦发现质量存在问题,必须及时解决,将质量不佳的材料进行更换或者报销,不能因为质量问题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另外还应该对施工过程中进行材料使用规范的监督,有的员工为了图方便,在进行项目施工的时候,完全没有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使得农村建设项目具体施工进度和预期目标存在出入,所以必须对材料使用方法进行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

2.3 规范安全管理资金的使用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管理资金一般是由中央财政部门或者是当地政府财政部门进行投资,所以一般都会采取低价竞标的方式选择安全管理单位,就会导致安全管理资金使用过于混乱。安全管理单位假若人员素质较低,很多安全管理人员会谎报工作量,然后由上级部门进行安全管理资金发放,这样的行为导致农村公路安全管理资金使用混乱。所以相关部门应该提升安全管理单位评判标准,对安全管理单位人员素质进行考察。安全管理单位应该对工作人员工作内容进行严格规定,将每一天的工作内容进行记录,一旦发现谎报的情况,及时处罚,情节严重者可以辞退或者给予刑事处罚。对于安全管理资金的每一笔使用情况都应该有专人进行记录,一旦公路建设项目完工之后,发现有的位置安全管理情况存在问题,可以通过记录找出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罚。

2.4 加大公路安全设施管理

农村公路一般客流量不大,一定时间内通行的车辆更不会很多,所以很多地区就忽视了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管理,很多地区公路建设完成之后,安全设施经常被认为损坏或者是失窃。对于这种情况,农村公路建设安全管理部门必须加大公路安全设施管理力度,一旦发现有人故意损坏或者是偷盗公路安全设施就必须进行严格处罚,情节严重者可以进行刑事处罚,一味的进行经济处罚不能够震慑损坏者,所以必须采取严格手段,对安全设施进行全面管理,安全设施能够正常工作,对农村公路后期运行也是一种保障。

3 结语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属于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其中所涉及到的管理要素很多,随着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安全管理的意义也随之被发掘。通过对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安全管理措施制定不科学、项目材料选购缺乏安全监督、安全管理资金使用混乱以及建筑项目安全设施管理混乱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效率,所以相关部门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措施、对材料选购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安全管理资金的使用、加大公路安全设施管理,只有通过以上措施才能够彻底解决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目前所遇到的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给予一定的经验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玉峰.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09.

[2] 陈长坤.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对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例7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236-1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深入,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日趋凸显,已成为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探析当代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已成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根据自身经历,对此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

1 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投入不足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资金具有明显的差补性特征,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与地方财政相结合的方式;二是当地群众的自行筹措。这样的资金来源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国家和地方在财政预算管理上不能做到有效统一,资金到位困难,更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并受到当地群众主观性观念的限制,致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1.2 工程建设缺乏严谨的科学性

对农田水利建设,只是单纯地考虑某一方面的利益,未将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去进行思考,使得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严谨的科学性,以致于工程建设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主要体现在工程投入建设前,规划不科学合理;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质量较差。农村水利建设队伍人员的匮乏,建立起来的水利建设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1.3 水利建设竣工速度不及时

高质高效的施工企业都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可农田水利建设地处农村,施工环境有一定的困难,提高了其建设成本,加上规模较小,使得这些企业不愿意参与此类工程。再加上资金到位情况不及时等多种客观原因的影响,工程建设进度缓慢,直接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1.4 对水利建设设施的保护不力

在我国农村的水利建设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工程建设,相对忽视水利建设的改建、维护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地区只是单纯地认为农田水利建设只要建好就行,认识不到水利建设建成后的改造和维护工作的重要性,这就导致水利建设设施的功能下降并给农业正常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2 对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资金不足的主要原因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干部在筹措资金时,因为政策的转变,存在畏难情绪,害怕激化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筹措工作畏首畏尾,无所适从。二是,我们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关支农、惠农的相关政策,农民群众出现认识误区,认为水利建设是国家大事,与己无关,在劳力与资金的支持上出现消极对待的现象。

2.2 工程建设缺乏科学性与工程进度缓慢的原因

目前农村水利建设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掌握存在着真空现象。同时对农村水利建设队伍的管理不力,以及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工程建设时常出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当地政府缺乏相对理想的激励机制,不能吸引优秀施工企业参与到农村水利建设中来,还有工程建设资金的拖欠等因素,都是造成工程进度缓慢的原因。

2.3 水利建设设施保护不力的原因

对水利建设设施疏于管理,一是农村树立建设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不足,以致在客观上不能对水利建设设施进行科学有效的改造和养护;二是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没有将水利建设设施的改造和养护放到与水利建设工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去。

3 对策措施

3.1 扩大资金筹措渠道,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建设财务机制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投入和当地群众的自行筹措,应当将眼光放得更宽更广,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这样一来,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就多元化、灵活化,有利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增大,促进水利事业快速科学地发展。与此同时,建立健全财务机制,提高水利建设资金的使用率,不仅节约成本,还提升了水利部门的形象,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水利建设资金体系。

3.2 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水利建设队伍

按照科学地管理方法,加强对水利工程设计、进度、质量等方面的管理,使农田水利建设落到实处,妥善安排水利建设的具体事宜,为工程正常运行提供有力条件。当地水利部门应当多对水利员进行再培训,向他们灌输新技术、新科技,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水利建设队伍,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以及业务水平。

3.3 科学规划,依法治理,保护和巩固水利建设成果

在水利建设成果的巩固过程中,与水利专家进行反复的探讨和论证,对水利建设设施的管理进行科学地规划,并对续建的水利设施或者改造、养护已建成的水利设施进行依法治理。转变过去的错误的思想意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较为彻底地治理水利建设设施。同时,笔者认为对水利建设成果的保护还应该纳入法律的范畴,把具体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相关人员身上,严惩懈怠人员,提高相关人员对水利建设的保护意识。

总之,农田水利建设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农田水利从业者多角度地探析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具体对策作出更趋科学的诠释。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例8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

作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等5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与农村水利密切相关,因而每一项目标的实现,都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水资源不断减少,农业用水捉襟见肘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国家,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很难满足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脆弱,全国还有近2/3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农村水利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状况还未能得到根本的扭转。

(三)节水灌溉工程和节水措施不多,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由于受投资不足的制约,渠道建设和维护严重滞后,沟渠渗漏严重,影响了水利投资效益的发挥。同时,在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制定节水政策措施方面做得也不够多,农村普遍存在节水意识淡薄、浪费水较为严重的现象,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水的利用率低也导致部分地区水费偏高,出现了农民浇不起地的情况。

当前,农村水利建设主要还是由政府决策和组织、农民被动服从和参与;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及设计、政策制度安排等都是由政府直接完成,缺少农民的参与。因此,从多层面采取措施,加快建立农村水利建设新的保障机制,是适应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各级政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中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体系

(一)规划保障

水利规划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规划一旦形成,要严格组织实施,通过落实规划,逐步解决当前地表水利用不足、地下水过度开采、客水流失量大及水污染等问题,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资金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朝着新农村建设方向发展,涉及的范围扩大了,囊括的内容增多了,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的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

1.国家财政保障。保持现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农村小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也纳入项目预算。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还要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查、立项、规划预算和规范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

2.当地政府适当投入保障。要充分调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性,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3.当地经济能人适当投资(社会资金)保障。随着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地农村已涌现出无数个致富带头人。富裕的先驱者都愿意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带动家乡经济整体向前迈进。

(三)组织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是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农村水利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组织保障:

1.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作用,依法管理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在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协调各参建单位的管理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领导与组织保障,并尽能力提供适当配套资金。

2.创新新农村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金进入水利领域。

3.项目建设中成立现场指挥领导小组。由当地农村水利建设中心技术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

(四)科技保障

1.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把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作为搞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大力宣传,搞好技术培训和搞好试验示范促进面上推广,使节水技术为广大农民所认识,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受欢迎的一项主要农业技术。

2.大力进行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更新改造泵站主要目的是提高泵站的装置效率力争达到使现有泵站达到部颁标准。全国各地小型泵站数量众多,更新改造任务十分繁重。积极开展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为提高农村水利设施利用效率奠定基础。

四、结论

农村水利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切入点,在分析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只有从规划、资金、组织、管理等方面对新农村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着手,建立新农村水利建设的理论新体系,才能切实保障农村水利建设政策的顺利实施,并确保农村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远华,严家适.新农村建设需要坚实的农村水利基础[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6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例9

【正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步。昔日的山青水秀土肥村美的秀丽乡村,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情况。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后于城市速度,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尽管近期国家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力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农村的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使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政策、法规与制度体系。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一)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

农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无法满足农田灌溉;同时近几年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固体垃圾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村庄建设规划差,基础设施少,道路无硬化、无公厕、人畜居住混杂、不可降解农膜使用量急剧增加却无法回收,固体垃圾随意堆放。

(三)农业生产不当,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农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滥施农药、化肥,恳荒围湖造田,乱挖乱采,不仅农业产品受到严重污染,也逐渐污染了土壤、空气、水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上自然灾害多发,土地退化、沙化、碱化严重,进—步加剧了人地矛盾。

(四)集体林权改革滞后,林业生态系统破坏

集体林权改革滞后,经营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其次地方政府决策不当,盲目开发山区,发展果业,加剧了森林植被破坏。再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伐木为柴,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结果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生物多样性环境遭受了破坏,并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蓄水量下降。

(五)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的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大多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布局不合理、无集聚效应、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工业化。由于其生存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造成污染后缺乏治理技术与资金,治理困难,使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工业化污染问题。同时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到城郊或农村地区,或者直接将城市垃圾运往农村,造成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法制成因与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自然、历史、经济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原因,这里只对其法制成因与对策进行分析。现行法制状况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立法是从过去的经济发展为重,环境保护为轻出发,“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 。①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以新的角度和新的观念完善环境法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下面对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一)环境政策原因环境政策原因主要表现是环境政策失灵。环境政策失灵是指国家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政策失灵和微观政策失灵。宏观政策失灵集中表现为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忽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缺乏必要的环境问题保护对策,只到07年国务院专门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才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才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与城市相比,城市早已在这些方面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环境噪声和烟尘控治、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循环经济与节能及减排、综合利用等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同时还有“创建环境模范城市”的鼓励政策以及有“飞行监测、限期治理、关停企业”等强制措施,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微观政策失灵是指具体的环境保护政策的缺陷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政策不够健全,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实效性强的政策,即使有政策但因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已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存在着不一致和不协调之处,尚需完善。无论是政策体系,还是工作力度,农村环保工作都还在起步阶段,其中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等政策几乎是空白。因此,要根据农村环境问题量多面广、监督对象复杂的内在特点和工作基础薄弱的实际现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工作,在政策上倾斜,在经济上扶持,在技术上支持。要多出台农村环保财政补助、污染减排财政奖励等政策手段,推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尽管中国农村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有别于城市, 但城市环境保护积累的经验和各项管理制度足以供农村环境管理借鉴。” ②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资源、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环境支撑。所以加大政策保障措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立法原因

立法原因主要是指农村生态环境立法缺位,已有立法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法》立法时间较早,受时代影响侧重于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关注不够,仅有几个条文很简单。我国目前的诸多其他有关的生态环境法规,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与制度规定不足。二是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缺乏统一规范,并且未能将农村环境、农村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态的保护统一起来,农民的环境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三是行政法规不到位,本应弥补农村生态环境的上位立法的过于原则性和不足这种情形,却未能出台一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行政法规。“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土壤污染防治、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村噪声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 。 ③各地方即使有相关地方法规,在规定上也不尽相同,比较混乱,并且是条块分割,形不成完整统一制度体系。如农业部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保护和管理农业环境,控制农药、化肥、农膜对环境的污染,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农村村镇环境保护工作,各个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涉及到渔业、水利、林业多个部门,内容和规定都存在差异。因此,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农村环保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将来的《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应强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并制定农村生态环境单行法;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也要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办法》等专项法规,逐步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修订原有涉及农村环境保护而不适宜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责权清晰,有效防止农村地区种植业、养殖业、工业、生活以及外来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防止农村生态遭到破坏。

(三)法律制度原因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方面,考察现有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会发现现有的制度比较零散、不全面,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制度缺位、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的情况。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虽已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主要应用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同时在农村生态保护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现象,至今仍没有一套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具体安排。在这种制度缺位的情况下,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再次,尽管在有些方面建立了制度,但由于制度执行不力,致使制度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从环境污染的治理制度来看,如排污收费制度,资源收费制度虽然对控制环境污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中存在着一定问题。此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计划、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和科技等多个部门,管理体制与环节多、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造成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因此要尽快建立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制度。“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将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置于平等位置,从法律、法规体系上,对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 ④它是构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基本内容,对于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目的与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制度应当包括: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制度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切实可行外,还应建立如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制度、农村清洁生产促进实施制度,生态环境建设问责制度、农村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农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环境破坏事故防范与预警制度、农村环境纠纷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等。

(四)政府管理原因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管理不当。主观上来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是有政策但政策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或冲突,无手段和措施来达到政策目标;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有效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客观上是农村生产与生活中不科学的行为,长期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缺失,企业地处偏远、点多面广,排污主体具有不确定性,监管主体很难界定,难以用城市的监管的手段与用行政执法的手段来治理。因此要克服以上不足,农村环境治理要走与城市环境治理不同的工作思路,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变监督管理为预防管理,变单纯的依法行政为服务与执法相结合。具体工作中要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工作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落实工作人员与经费,探索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农村环保治理社会化管理模式和机制。其次,制订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意见,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将各项整治和建设任务分别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设立环境指标作为对乡镇考核的重要指标,专门出台年度生态任务和环保专项行动考核办法。再次,要强化农村环境服务与执法力度。在服务上,要象创建国家环保城市一样大力开展生态乡村示范创建,重点开展农村工业点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与垃圾治理、农村畜禽养殖业的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流域河道整治、生态产业实施等关键工程。加大农村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落实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做好农村环保项目申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的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在执法上各执法单位要切实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和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

(五)生态环境技术规范制定与推广原因现阶段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尚不足,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很欠缺。滥用化肥与农药、秸杆随意焚烧、家禽粪便污染水源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长期以来,农民缺乏环保理念,而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主导作用不足,农民缺少科学规范来保护环境,也缺乏科技与资金,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过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随着各乡镇精简与压缩,基本处于瘫痪与失灵状态。既是尚存的农技推广系统由于缺少财政支持,也无法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从而切断了农民获取环保措施的最重要渠道。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正是由于存在着政策、技术、经济等方面问题,从而使农村污染治理体系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基本没有形成有效防控与治理机制。因此要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专家队伍,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干部群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环保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畜牧业、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等环境问题;要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的监测工作,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要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和农民群众的特点,采取符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群众的形式,制订简单易懂的安全控害技术规程,把农产品安全生产安全与监控、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药化肥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技术编发成切合实际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手册,把生活与生产活动的科学规范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送到农民身边、农户家中,使环保科技知识与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三、结论

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针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李建平,《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第3期35页。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例10

[中图分类号] S27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233-01

一、 农村饮水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越发受到重视。当前农村饮水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农村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现象严重,由于饮用水细菌超标、地表水未经处理等导致的地方病最多,影响了牲畜饲养,更危害当地群众身体健康;二、群众对饮水安全重视不足;三、农村供水工程普遍缺乏净水设施和措施,具备净化设施的地区也因为成本过高等因素制约,导致净水设施利用率低,形同虚设;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工程规划和后期管理脱节,导致工程建设存续期短,报废、重建频繁。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现状和困难

1.工程成本高,缺乏资金来源

一方面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涉及面广,农村人口密度小的特点使得人均管线长度较长,工程成本高。另一方面,农村饮水安全意识不强,经济支付能力较差,即使建设了饮水安全工程,实际供水量远远小于工程设计的供水量,造成资源闲置的同时也使得工程资金回笼困难。同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资金来源通常是国家或者地方财政共同投资,来源单一增加了资金压力。

2.招投标不规范,工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在招投标阶段的监督机制尚不完善,相关的行业评标标准未形成,造成招投标过程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无法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先进、经济、安全和质量,导致最后施工质量不过关甚至无法通过卫生监督部门的验收。

3.水质质检不到位

水质质检不到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当一部分农村饮用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缺乏必要的质检设备,二是即使具备设备和相关人员,由于缺乏对质检工作的重视或是质检费用较高,导致质检频率较低。水质质检工作不到位,导致工程供水水质难以保证。

4.缺乏健全的配套管理体制

一方面农村供水工程面广量大,单个工程规模小,客观上管理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各个地方的农村供水工程缺乏健全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少且缺乏专业性。工程建设后,地方财政也难以拨付资金进行后续维护管理,导致不少设备由于得不到更新、缺乏正常的运行经费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对策分析

1.加强工程建设管理

应当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落实工程项目法人制、监理制和投标制,从各个环节管控工程的建设过程,加强工程建设管理,进行标准化的工程建设。

首先应当保证工程规划的科学性。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是一项涉及水资源环保等众多行业和部门以及地区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对工程的科学规划十分必要。工程规划应当建立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全面统筹。其次必须规范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审批程序,从源头上管控工程质量,实现对水务规划、水质检测检疫等部门的统一组织和对项目资金的统一配置,加强政府在工程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动态全程管理。

2.因地制宜,合理建设饮水安全工程

合理建设饮水安全工程,围绕合理利用工程建设资金完善各项建设程序。在国家和地方已投入的财政资金的应用上,通过制定并执行各项工程建设制度,把好工程材料设备采购关、施工队伍选择关、质量监督关、检查验收关,资金统筹安排,先报后拨并实行财务公开,从内部和外部实现对资金的管理,防止资金流失,促进资金使用率的提高。在项目资金的筹集上,因地制宜,从当地农村经济的现实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估地方财政和群众的筹资能力,准确核算工程成本,优化政策,保障项目投资足额到位。

3.加强工程建设监督

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农村饮水安全密切相关,必须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监督,保证工程质量。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应当贯穿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在建设中及时发现隐患,进行纠正。质量监督工作由县级水利管理部门负责全面推行,对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特别是材料和设备的检查验收工作等重要的质量监管环节,要指定至少两方人员共同检查,施工最后阶段逐层检查,确保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4.水源保护与水质净化双管齐下

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农村饮用水质量的提高和保障,需要从水源保护和水质净化两方面着手,才能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饮用水源的保护工作,应当遵照有关规定和国家饮水卫生标准的要求,检验水源水质符合标准后尽量采用全封闭水源构筑物,避免水源遭到直接污染。水质净化工作,则是保障饮水安全的后续工作,应当对供水水质进行监测,完善供水水质保障服务体系。

5.建立健全水质监测机制

水质监测工作对水源的评价选择、水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水源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依据,因此在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安全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建立健全水质监测机制。为了解决当前由于资金不足,造成水质监测工作滞后缺失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饮水水质监测,保证能及时发现水质问题,并采取措施使水质达到安全饮用标准。

四、结论

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事关农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提供饮水安全工程绩效,使农村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促进农村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春玲,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2(18).

[2] 孟祥春,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