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农村建设工程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6 16:46:18

新农村建设工程

新农村建设工程例1

农村能源生态模式是是按照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等基本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种养业结合的生态家园模式[1]。在新农村建设中,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加强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不仅能有效缓解农村能源短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而且也有利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优化农村环境,统筹城乡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现代化。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可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如我国北方地区推广的“棚-猪-厕-沼”四位一体生态工程,就是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科学技术对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转换,生成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解决了农村生活能源问题,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1.2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村能源生态工程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是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比如沼气工程建设,一口8~10m3的沼气池,约需投资1500元左右[2],利用这口沼气池农户每年可节省燃料和电费700元,节约化肥和农药费用150~200元,养畜增效150~200元,种植业增效150元,则一口沼气池的经济效益可达1200元/年。如果把沼气综合利用与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发展庭院经济、生态农业,效益更加显著。

1.3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有助于促进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长期以来,农村大部分地区处于“露天厕、泥水街、鸡鸭圈、蝇满院”的恶劣环境之中。太阳能光热、光电转换技术、沼气发酵以及秸秆气化技术的开发利用,提高了农村用能的水平和品位,促使农民养成了干净卫生的生活习惯;农村发展沼气,使广大农村妇女告别了烟熏火燎之苦,被称为“妇女的第二次解放”;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厨、改厕同步进行,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流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可杀灭寄生虫卵和部分病菌,粪便基本达到无害化处理,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切实保障了农民的身体健康。

1.4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有助于促进乡风文明,提高居民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新农村建设是外部形象与内在素质的统一,不仅要考虑外在形象的美化,更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根本任务。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涉及能源、生态、建筑、种植、养殖和微生物等多门学科,是一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因其效益显著,能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把精力投入到将实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行列中去,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用户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种养、加工等庭院经济项目,消化和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利用率。农民在模式建设中,逐步树立起商品的信息观念、时效观念、价值观念和市场观念,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1.5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有助于促进民主管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新农村建设中的“管理民主”要求贯彻可行性原则,政府要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要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责,提供公共服务;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个中心,切实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村级服务组织,是由农民自觉、自愿组织起来的,服务组织直接联系着每一家农户,既能开展经济技术服务,又能提供法律援助和政策咨询等,使农民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提高与外部市场竞争的能力,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促进了民主管理。

2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发展的优势及制约因素

2.1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

开发可再生能源是全球化的目标,预期到21世纪中后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可能成为世界主流能源。兰州市具有较为丰富的且有一定开发潜力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目前,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是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1)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兰州市生物质能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杆、薪柴、畜粪等,是农村生活用能的主要来源,约占农村生活用能的60%[3]。与河西和陇东地区相比,兰州市生物质能资源储量相对不足,但由于生物质能资源获取方便,在兰州市农村地区利用较为普遍,且利用水平低,能源转化率低,存在很大的优化利用空间,可为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充足的资源条件。

(2)太阳能

兰州市太阳能资源丰富,属于太阳辐射的一、二类地区,平均日照时间2300~2700h/a。有专家测试,在相同水量和温度的前提下,夏季每天每平方米所接受的太阳能热量相当于4kW.h的电转化的热量,冬季则大约相当于2~3kW.h的电能[3]。据估算,一只集热面积1.5m2的太阳能热水器可满足一个四口之家一天的热水需求,假设一年需使用热水器300天,则可节电900度,相当于344.7kgce,按每度电0.54元计算,可节约电费486元。若按2004年兰州市人口总数309万人,约77万户,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约8%计算,则全市可节约5544万度电,相当于2123.35万吨标煤,节约电费2993.76万元,减少CO2排放3157万吨,减少SO2排放28.46万吨。同时太阳能温室、太阳能光电利用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二)政策条件

政府支持是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发展的强有力条件。国家的《节能法》、《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电力法》等法律法规均提出了“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要求。甘肃省委省政府也制定出“甘肃省农村能源建设管理条例”、“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农村能源发展的政府措施。兰州市委、市政府多次提出,要将农村能源作为缓解人畜饮水后的又一重大问题来对待,作为农村的一场新革命来对待,2007年4月12日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兰州市节约能源实施办法”。这些都为加快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技术基础

技术条件是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发展的基础。甘肃是农村沼气和太阳能利用最早的区域之一,目前已总结出“一池三改三配套、四位一体、一池三改”等多种适合本区域实际情况的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兰州市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村能源建设管理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拥有多家具有专业资质的施工企业,有1000多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初步形成了一支素质较好的技术队伍。另外兰州市还拥有多家农村能源研发培训机构,如国际太阳能促进中心、亚太地区太阳能研究和培训中心、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兰州市农村能源建设推广中心、市畜牧局、市能源站、市太阳能学会以及皋兰县农广校等部门,均可为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2.2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从总体上看,兰州市在推进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发展农村能源生态工程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具备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兰州市在推进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一)农村能源生态工程的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不适应

近几年来,兰州市经济快速稳步发展,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畜禽粪便污水、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都比较低,区域优势和潜在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二)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近年来,兰州市已对农村能源工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但总体上看,一是投资渠道不稳定,未设立专项资金,投资方向单一;二是投入量明显不足,不能适应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快速发展。

(三)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技术推广和后续管理服务体系薄弱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推广和管理服务队伍作保障,没有比较健全的技术服务体系,就不能使能源生态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之中。近几年来,兰州市农村沼气建设发展速度较快,新建沼气池较多,使用年限短,管护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但后续管理服务跟不上,制约农村能源生态工程的快速稳步发展。

(四)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滞后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涉及的领域广,具有多学科、跨行业、技术密集等特点,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村可再生能源的科技含量,全面提高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水平。兰州市在研究开发高效沼气发酵工艺、提高产气率和去除率、降低工程成本,秸秆气化等方面没有新的突破;在能源农业、开发燃料乙醇技术、秸秆固化和液化等方面的生物质能源深层次开发利用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农村能源生态工程的技术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还不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3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思路和重点

3.1发展思路

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以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因地制宜推广地各类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模式,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发展型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2工作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兰州市加强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在于抓好“五项工程”建设。

(一)加速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依托沼气国债项目,以沼气为纽带,以农户为单位,将太阳能温室、太阳能禽畜舍、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沼气池等农村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组合,与农村改厨、改厕、改圈、改炕灶、改庭院等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紧紧抓住农村“六小”工程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利机遇,加大对沼气国债项目的争取力度,以推动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迈上新台阶。(二)大力推广生物质气化工程建设。以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资源综合开发、高效利用为突破口,加快推广生物质气化技术。(三)认真抓好集约化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建设。要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分期分批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切实加强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污染治理工作。(四)积极推广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要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抓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项目建设,制订好建设规划,明确区域发展重点,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推行先进适用的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技术模式,以项目推动发展,以“示范村”和“整治村”为重点,加快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技术的推广应用。(五)全面启动能源替代技术创新工程。以科技为先导,充分依托兰州市及甘肃省有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加速开发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特点、满足小康社会需要的农村替代能源新技术。

4加快兰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对策措施

4.1科学规划,把农村能源生态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之中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科学规划是加快发展农村能源的前提。要进一步调整思路,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把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切实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乡村规划之中。

4.2因地制宜,积极推广适合兰州特点的技术模式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兰州市生物质能、太阳能资源现状和区域特点,明确建设区域和重点。在湟水沿岸的红古区,以防养殖场粪便污水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污染水资源,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应与防治禽畜养殖污染和农村环境整治相结合,重点发展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养殖场和养殖大户沼气工程以及太阳暖圈等组合的“畜-厕-沼”模式;在兰州市郊区,与养殖场搬迁和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重点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中型沼气工程;在城郊农村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环境治理双重目标。在榆中、永登、皋兰三县的偏远地区,可将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沼气池、吊炕、省柴灶和集雨水窖等生态工程集为一体,形成“太阳能—生物质能”一体化的农村生态住宅模式,以满足住宅的取暖、照明、炊事、热水等日常能源需求。

4.3创新机制,不断加大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是一项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的公益事业,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扶持,加大财政的资金投入;要注重项目的整合配套,争取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扶贫开发、节能等专项经费中安排一部分用于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要进一步发挥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地方各级政府制定和完善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扶持政策,并鼓励调动社会资本和农民群众投资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4.4突出科技,进一步提升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技术支撑能力

发展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整合技术力量,组织科技攻关,加大农村可再生能源生产、转换、利用技术的开发和能源农业技术的研究;注重沼气工程与农技、农机措施的综合配套,加快农村能源与生态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加强农村能源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充实技术力量,提高队伍素质,抓好技术指导和服务,推进科技入户,提高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

4.5拓展领域,探索后续管理的模式和机制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集农业生产、工程建筑、管理服务为一体,建设是基础,管理服务是关键。一方面要挖掘潜力,积极拓展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领域,与“测土配方施肥”相结合,加强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抓好示范试验,不断扩大沼渣、沼液的应用范围;在太阳能开发利用上,加快光热、光电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把太阳能技术应用到养殖业、种植业等生产中去。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工程例2

近年来,永修县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也是如火如荼,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公共福利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了道路硬化、村小建设和卫生院改建等工程,不断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基建工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现象越来越受到农民群众的关注。为贯彻落实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制度,规范农村基建工程,维护农村稳定,促进新农村建设,永修县审计局对新农村建设基建工程审计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对多项新农村建设基建工程开展了专项审计,取得了明显成效。以下是笔者几年来对新农村建设基建工程审计的几点认识:

一、注重程序,依法开展审计。在基建工程审计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计。首先,审计局提前3天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实行送达审计。其次,通过审查凭证、账表、查阅与审计有关的合同、协议、预算书、决算书、核查实物,向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调查等方式进行审计,取得提供者签名或单位盖章的证明材料,编成审计底稿。审计终结后,根据审计底稿,写出审计报告。然后,根据“一把手定期听汇报,分管领导抓落实”的整改落实制度,专门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由分管领导落实,对于审计查出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给予处理。最后,加大审计回访工作力度,跟踪检查整改措施和审计意见的执行落实情况,做好后续审计工作。

二、把好三关,突出审计重点。按照“全面审查,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在审计过程中把握住几个关键环节。一是严把基建工程建设程序审核关。对工程建设前的民主程序及入账审批程序进行了审计,特别是查阅了村级规范化制度出台后各村有关工程建设方面的会议记录、招投标和工程质量监督情况;认真审查施工单位资质是否符合招标要求,工程竣工后,工程质量监督小组是否进行验收,相关资料是否保存完整并已归档。二是严把基建工程建设预结算审核关。审核材料价格和价差是否祥实。在工程预结算工作中,材料费用是工程造价最活跃的动态因素,它占工程造价的70%以上,因此,我们在认真调查材料市价的基础上进行审核。三是严把基建工程建设财务支出审核关。核实工程全部资金到位及入账情况,资金渠道是否合规,资金是否到位。核实工程财务支出情况,工程建筑安装费用是否按照合同、协议规定足额支付施工单位,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是否合规,审查有无不合规定的列支项目。

三、审建结合,巩固审计成果。为了使新农村建设基建工程审计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实行了“四个结合”。一是审计与执行制度相结合。审计重点是对村级规范化制度出台后各村有关基建工程项目的审议决定记录、招投标和工程质量监督情况进行审计,并将审计出来的问题以书面报告形成直接递交党工委、办事处,督促各村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二是审计与规范财务相结合。从审计结果来看,部分工程的入账不规范,十分不利于工程的准确核算和引起群众不必要的猜疑。通过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对基建工程的财务处理进行统一,严禁“白条”、非正式发票入账。三是审计与考核干部相结合。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作为年终村干部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对审查发现的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问题,按照考核制度的规定进行扣分,促使村干部根据管理制度设定的权限及步骤处理村级事务。四是审计与制度完善相结合。根据审计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查漏补缺,健全和规范有关制度,逐步完善对村级工程建设的管理,落实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消除群众疑虑。

(作者单位:永修县审计局)

新农村建设工程例3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人才观和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落实省、市、县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农村人才开发及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农村群众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加强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以建立人才保障长效机制为重点,紧扣培养、吸引、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村人才队伍,为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根据市委人才办通知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年度工作推进计划》相关内容,对八项子工程20__年工作任务及各承办单位明确如下:

(一)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工程

1、围绕全市“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好全县“双百双千”培训计划。积极推荐各级干部参加省市调训,抓好县内主体班次培训。举办县委党校主体培训班10期以上,培训各级党员干部5000名以上。组织举办赴外培训班2期以上,培训100人次以上。

2、继续抓好“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实施工作。召开20__年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总结会,评选表彰一批优秀专家服务团成员;协调督促专家服务团继续巡回乡镇开展农村党员致富技能、经营能力和惠民政策等实用技术知识宣讲培训。不断深化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劳务输转、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三大培训基地的示范培训作用,开展百名农村党员创业致富典型培育、百名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农村党员勤劳致富竞赛三项活动,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和帮扶带富能力,使全县党员户收入上1万元的户达到85%以上。

3、继续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产业带头人和指导员创业工程”。不断积累经验,健全制度,完成果树管理、肉牛繁育及特种种养等方面的新农村建设创业人才培训400名,调训县直部门与新农村建设有关单位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乡镇干部中的骨干力量100名。

4、按照党组织推荐、党员推荐、群众推荐、乡镇党委考察筛选审定的“三推一选”方式,推选培养村干部后备人才,每个村民小组至少1名、每个村至少2-3名,全县保持在400名以上。

5、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工作方针,培养农村入党积极分子500名以上,发展党员400名以上。

6、按照省、市分配指标选聘一批应往届大学生担任村委会主任或主任助理。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一批80后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挂职担任村主任助理。

以上工作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参与实施。

(二)农村教育基础工程

1、积极推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在全县34个中小学单位全部推行以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教师聘用制、绩效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用人制度改革,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形成校长能上能下、人员能出能进、职称能高能低的用人新机制。

2、根据教育系统工作实际,利用暑假对新参加工作人员、拟评聘高一级职务人员进行公修课和专业课培训,完成集中培训1600人以上。

3、实施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培训,积极倡导教师通过参加自学考试、函授、电大、离职进修等方式取得高一级学历,年内全县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98%、85%,45周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4、充分发挥县职专的办学作用,采取工学结合和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完成职业中学招生1600名,使全县职、普高招生比基本达到1:1的比例,努力实现当年毕业生全部就业安置。培训“两后生”300名,培训城乡

劳动力20__人次,职业技术教育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5、积极争取项目支撑,筹资建办实验实训基地,实施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在数控技术、汽车维修、计算机、电子电工、临床医学和护理等专业领域培养300名中高等技能型人才。

6、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多方争取资助贫困学生200名,确保全县无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7、按照“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要求,抽调县一中、职教中心、城关中学、东关小学、县幼儿园等5个单位的骨干教师30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一年,选调县二中、三中等16个农村中小学的50名教学骨干到县城学校任教一年,确定10名知名校长定点帮扶指导10所农村中小学教学工作。

8、新考录教师100名,全部补充到南部山区各中小学,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9、多方协调,确保教师各项培训经费逐校到位,全系统教师培训经费不低于50万元。

以上工作由县教育局牵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参与实施。

(三)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全面完成省市要求的“每个乡镇有1个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所卫生所,每个卫生所有1个专业人员从事本村的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的硬件设施配套建设任务。

2、严格实行卫生工作人员资格准入制度,组织开展一次全县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培训班,参训率确保达到95%以上,使全县所有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个体诊所等从业人员都必须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合格资质持证率达到100%。

3、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完成中专学历教育80人以上,大专学历教育80人以上。组织36名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到县级医院进修,选送10名学科带头人到省内外进修学习。

4、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卫生事业发展的意见》,对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乡村医生(每村1人),年度考核合格,按每人每月100元标准发放定额劳务补助。

5、通过全省“5000”名医护人员招考,为全县基层卫生院充实一批医护工作人员。

6、做好全县卫生人才建设工程的自查总结工作,撰写总结报告;进一步完善各类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建设工程长效机制。

以上工作由县卫生局牵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参与实施。

(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智力援助工程

1、大力开展科普示范乡村创建活动,创建邵寨、百里2个市级科普示范乡(镇);创建8个市级示范村;在独店、什字、朝那等乡镇抓建县级科普示范村(点)20个,培养科普示范户800户以上,其中典型示范户20户以上。

2、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鼓励支持科技人才赴外进修学习,引导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各类研讨交流活动,更新知识结构,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全县农业科技人才总数达到200人以上。

3、深入开展科技“三下乡”、“科普之春(冬)”、“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全年开展主题科普宣传10场(次)以上,科普报告会2场(次)以上,每乡镇开展科普宣传2—3场(次)以上。

4、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主导产业开发,以创建经济利益共同体为突破口,根据农民需求选派“科技特派员”90名。

5、加强农业科技项目建设力度,年内申报并争取立项农业科技项目2个,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6、适当放宽专业技术人员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条件,对在乡镇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免于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考试。年内推荐上报省、市评审各类专业技术任职资格280名,其中副高20名,中级80名,初级180名,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3400名。

7、考录40名乡镇机关公务员,选拔23名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村(社区)工作,担任村(社区)主任助理,纳入乡镇干部管理范围,占用周转事业编制;选拔15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事业单位从事“三支一扶”工作;安置10名市上选拔的“三支”服务人员在我县事业单位工作。逐年扩大少数民族选调生的比例,增加向少数民族乡村分配选调生的比例。

8、根据全县工作需要,分配国家统招应届本科毕业生150名左右,为乡镇畜牧站考录工作人员10名左右;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全省5000名教师、5000名医务工作人员的招考录用工作,力争录取100人 左右。

9、为教育、卫生、畜牧、林果、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引进急需本科以上毕业生20名,选派15名优秀专业技术人中进入高等院校进修学习。

10、向省、市申报1-2个项目作为甘肃省高级专家对口帮扶项目,配合市上完成国外智力引进工作。

11、培训农业管理干部、星火科技带头人、星火致富能人、乡镇企业技术骨干等1500人,全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达到3500人。

以上工作由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科技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县农牧局、县卫生局、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县科协参与实施。

(五)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及劳动力培训工程

1、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万人,其中:种养加能手700人,农村技能型人才700人,绿色证书培训500人,农民工培训1500人,科普性实用技术培训1.7万人。

2、完成以有就业意向的中青年农民和初中、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两后生”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万人。培训内容主要为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通过培训后输出率达到85%以上。

3、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参加职业技术鉴定,年鉴定人数达到300人。对农村有一技之长的农民组织开展技术职称聘审工作,年聘审30人以上。

4、新建农村劳动力示范性培训基地2个。

5、建立农民工培训人才资源库,做好农民工培训信息服务工作,定期调查公布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以上工作由县农牧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县扶贫办、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供销联社、团县委、县妇联、县工商局、县财政局参与实施。

(六)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加大乡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力度,年内新建6个乡镇文化站,50个村文化室或农家书屋,实现13个乡镇均有综合文化站,并配齐文化专干,80%的村有文化室或农村书屋的目标。

2、持续推进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5乡镇建成文体活动站,10村建成省甲级篮球场,“一村一场。“一乡(镇)一站”、“ 一村一场”(篮球场)率分别达到100%、25%以上。

3、加强乡镇、社区文化专干和农村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举办乡镇、社区文化专干、农村文艺骨干、文物管护等培训班,培训农村文化人才60名,培训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名。

4、开展“全县优秀文化辅导员”、“优秀文化志愿者”和“民间艺术大师”评选活动,全县评选文化活动先进个人20名。

5、制定《__县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评定办法》,组建“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评定委员会”,对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做出贡献或有特殊技能的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进行职称评定。

6、培训基层“村村通”工程技术人员和电影放映人员20名。

以上工作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参与实施。

(七)农村政法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选送1-2名优秀干警到市直政法部门挂职锻炼。2、选派5名乡镇政法干警到县级政法机关挂职锻

炼。

3、举办1-2期业务培训班,培训业务人员150人以上,开展业务比赛、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活动,提高动态环境下打击、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能力。

4、集中培训业务骨干20名,培训基层政法干警40 名(公安派出所干警23名,法院审判人员3名、人民陪审员3名,司法助理员11名),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30天。

5、完成学历再教育30名。

6、全面推行法律职业资格任职制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政法干警参加司法考试。

以上工作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参与实施。

(八)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1、培训少数民族乡村人才300人,其中:种植能手80人,养殖能手80人,农民工80 人,经营能手40人,乡村教师、医生20人。

2、少数民族人才库总数达到150名。

3、民族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达到15名。

4、“三支一扶”和进村(社区)工作向民族乡村分配2名。

5、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人数新增50名,实现就业35人。

以上工作由县委统战部牵头,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农牧局、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参与实施。

三、保障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涉及部门多,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各相关部门要按照“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要求,强化领导力量,安排专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制定工程年度实施计划,采取得力措施推动年度各项任务的落实。县委人才办和各工程实施牵头部门都要建立责任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优势,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工作计划落实。

新农村建设工程例4

1.现状

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会同水利部、卫生部等有关部门抓紧编制《“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确保在“十一五”期间解决1亿农村人口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饮水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0年来,我国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工程投资1786亿元,解决 了3.26亿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比例由2004年的38%提高到2011年的63%。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2015年前基本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投资力度,强化项目管理,落实工程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加强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等,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农村群众长期受益。

2.十二五安全饮水规划介绍

一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优先解决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涉水重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二要规模发展,注重实效。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分散式供水或分质供水。三要防治结合,确保水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完善水质检测与监测制度。四要建管并重,促进节水。建立健全县级供水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节水政策和措施,促进节约用水。五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由地方政府负总责,中央给予指导和资金支持,群众投入以投工投劳为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3.切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农村的饮水设施以传统、落后的分散供水为主,与城市供水有相当的差别,饮水安全问题很多,是我国农村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国要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安全饮水。用两个五年时间解决全国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饮用水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微生物病害等水质问题,以及部分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本期话题围绕如何加强农村饮水安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探讨。

4.城乡一体化,同饮安全水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涉及到水源保护、工程建设、管理维护、安全监测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必须统筹考虑的系统工程。贵州毕节市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有效解决了水源保护难、饮水工程运行管理难、水质安全监测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贵州毕节市近年来,立足毕节市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的特点,市委、市政府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从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自然条件,按照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的原则,毕节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合理选择饮水安全工程的类型,科学制订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使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扩大市自来水公司和乡镇自来水厂的供水能力,建成连片集中供水体系,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使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价”。

对于适宜铺设自来水管网的地方,毕节市采取市、镇水厂管网向周边镇村辐射延伸的模式。对于居住相对分散,管网延伸投入成本过高的地方,毕节市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在有水库、湖泊、山泉的地方引蓄供水;在地表水匮乏的地方,兴建集中井。通过这两种途径建立自备水源。自备水源的水经过净化处理,达到饮用水标准后,送到农户家,解决了一小部分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在资金筹措上,毕节市采取“三个一块”:即国家和省补助一块,市、区、镇(乡)财政安排一块,群众自筹一块。市、区、镇(乡)财政投入用于城区至乡镇的主管网建设。国家和省级补助主要用于乡镇至自然村的支管网建设。乡镇负担主管网的土方挖填、青苗补偿费用。群众自筹资金,用于解决村内的入户管网、水龙头、水表的安装费用。市供水、交通、供电、城管等相关部门还免除了各种收费,以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新农村建设工程例5

乌鲁木齐属于“大城市、小郊区”,辖7区1县,有18个乡、3个建制镇和9个国营牧场。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9.36%,其中30%的劳动力通过种植和养殖生活,其他剩余劳动力,绝大部分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实施“阳光工程”,无疑为乌鲁木齐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条件,也为帮助农民冲破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狭小天地,转向养殖业、林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旅游业等多元化经营提供了保障。

2005年以来,培训中心以订单就业、推荐就业等形式共培训7622人,帮助6478人顺利实现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培训后的转移率达85%。

1 阳光工程取得的成效

1.1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阳光工程”培训前乌鲁木齐达坂城区、新市区和乌鲁木齐县三个主要农业区(县)12万农业人口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占40%,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依赖种养殖生活的农民只有20%接受过技术指导,富余劳动力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人员不足10%。通过培训,农民掌握了1~2项职业技能,其中有40%的农民接受过专家的技术指导,农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学习和运用科技知识蔚然成风,一些农民除了种好自己的地之外,还搞起了农产品经营,成为了专业的农产品经纪人。

1.2发挥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农民创业培训是一门启发农民创业意识,开发其潜在创业能力,帮助他们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色实现自主经营的课程。2006年至2010年,参加培训中心举办的创业培训农民共有1375人,创业成功率达30%,带动了1300余人就业。

达坂城的回族姑娘王英,2009年参加了创业培训后。在盐湖风景区创办了“鼎盛牌大豆专卖店”,通过培训对销售市场、消费人群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调研。针对消费群体,开发了20余种不同口味的大豆食品。年加工、销售大豆近200吨,营业收入月均5万元,盈利1.5万元。一人创业,带动一方,王英的“鼎盛牌大豆”不仅给她自己带来了收益,还提高了当地数十家大豆加工户的加工量,大豆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

1.3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当前大多数农民因为缺乏劳动技能,只能从事低层次的体力劳动,收入较低。通过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他们的就业岗位被按照相应技术等级来划分,劳动报酬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维吾尔族妇女阿米娜是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的农民,2009年随着城市扩建和企业占地面积的不断增加,她们家失去了用以劳作收获的土地。阿米娜先后参加阳光工程举办的手工编织、家政服务、中式面点专业学习,并在2010年11月举办的自治区家政服务技能大赛中以优异成绩被推荐参加全国家政服务大赛,现已成为巾帼家政技师。从足不出户,到凭借自己的双手挣钱,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尊重。她的实例让其他少数民族妇女看到了希望,来参加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

1.4为地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贡献

培训中心充分利用技术和人才的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办学空间,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师资建设方面都紧贴当地产业定位,为乌鲁木齐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作出了贡献。

2002年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旅游业被确定为乌鲁木齐县的支柱产业,先后投入2400余万元在方家庄村发展“农家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创业、烹饪和餐厅服务作为该县的主要培训项目,帮助农民利用学到的知识不断提高经营和服务水平。现人均收入由培训前5860元增长到8000余元,游客数量也逐年增长。

2 阳光工程培训的体会

2.1政府支持是“阳光工程”培训的保障

国家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阳光工程”培训大力支持,乌鲁木齐市政府也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列入重点工作目标,通过多种方式为培训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2农民需求是“阳光工程”培训的前提

国家开展“阳光工程”培训的目的就是让农民受益,培训实施要充分体现农民的需要,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此,我们坚持不断的进行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的基础情况和市场用工信息,确定了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和切实可行的培训形式,使得培训和就业效果明显。

2.3培训质量是“阳光工程”培训成败的关键

新农村建设工程例6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强县战略,全面落实省、市、县委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加强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建立健全人才工作保障机制为着力点,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重点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绩效显著的农村人才队伍,为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任务目标

“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涵盖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素质提高等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八项子工程:

1、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工程。加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养培训力度,深入推进“双培双带”工程,继续实施“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培训6000名乡村干部和党员骨干。分期分批对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轮训,逐步依托省、市内高校开展学历教育,力争到2010年使全县50%的行政村至少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村干部。进一步加大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县、乡两级党校软硬件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办学质量;改进农村基层干部选拔方式,积极培养村组后备干部,推行选聘大学生任“村官”工作,做好选派副科级后备干部到后进村担任村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增强乡村班子整体功能。积极探索换届后乡村班子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理顺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转换机制,提高农村各类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能。(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财政局、农建指挥部)

2、农村教育基础工程。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制定全县《**-2010年教育人才建设规划》,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着力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到2010年全县初中教师本科率达到35%,小学教师专科率达到65%,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0%,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达到60%以上,高、中、初级人才比率达到1:6:16。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力争建成2个省级骨干专业,3个左右市级骨干专业,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使50%的回乡青年达到农民技术员水平,每年培训农村从业人员1.5万人次,到2010年,全县绿色证书培训累计达1.3万人,8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掌握3-4项实用技术。按照县乡教育布局调整的要求,建好10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和11所乡镇中心片校,稳定教师队伍。(牵头单位:县教育局;责任单位: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局、科协、社保局、财政局)

3、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大乡镇卫生院在职医护人员和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力度,到2010年,定向培养在职本科、专科学历人员60名,中专学历人员70名,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学历水平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其中,乡镇卫生院80%以上的医务人员学历达到大专以上,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以上资格,每年选派30名乡、村医护人员到省、市、县医院进修学习,到2010年年底,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进修率要达到100%。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人才管理制度,实行院长公开选拔聘任制和医护人员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力争到2008年实现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全额供给。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建设,到2010年,全县乡镇卫生院和95%的村卫生所都要达到国家建设标准。(牵头单位:县卫生局;责任单位: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教育局)

4、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智力援助工程。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入开展“六个一”科普工程和农村科技“互联网”工程,大力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建立农业科技一线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做好科技副职选派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为符合条件的农村各类实用人才评审专业技术职务。到2010年,全县农业科技人才的总量达到150人,农业高层次人才比重逐步扩大,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人,50%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中级职称,70%的达到大专以上学历,选派的科技特派员总数累计达到100人,农村一线技术人员达到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的60%以上,实现每个行政村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每个乡镇有一支比较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牵头单位:县科技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农牧局、卫生局、财政局、农建指挥部、科协、县委组织部)

5、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及劳动力培训工程。实施“人才开发计划”,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全县每年组织3万人次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抓好农村经纪人的培养,结合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扶持农村经合组织。以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为依托,“十一五”期间有组织地培训农民工10000人以上,培训后就业率达到80%以上。力争到2010年,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5000名,其中:农业技术推广人才300名,农村经济(营销)管理人才达到3000名,农村种养能手达到10000名,农村能工巧匠达到2000名,每户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每位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妇女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术。(牵头单位:县农牧局;责任单位: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科技局、教育局、商务局、中小企业局、农建指挥部、团县委、县妇联)

6、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强农村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把农村文化实用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范围,每年对乡镇文化专干轮训一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文化能人领办、创办各类民办文化艺术组织和机构,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文化实用人才开发领域,全面推行乡镇文化专干及农村文化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建立完善农村文化实用人才信息库,组织县属各专业团体、群文辅导员深入乡镇、村组广泛开展文化艺术辅导和文化支农、文化下乡活动,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文化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个人办班、办校、办团等方式进行农村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到2010年,全县文化人才总数达到3000人,实现乡有文化中心、村有文化站、组有文化室,乡文化中心专干足额配备,乡乡村村有农民剧团或自乐班,村村有农家书屋等文化组织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县文化局、广电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

7、农村政法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整合政法系统各部门的资源,加大农村政法人才培养力度,以各种形式的岗位大练兵和大比武为载体,每年由政法委牵头组织对基层法庭法官、公安派出所干警、司法助理员培训一遍,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加强对人民陪审员和村组民调员的选任和培训,到2010年,将全县乡镇人民陪审员和村组民调员轮训一遍;全面推行司法任职资格制度,加大司法考试辅导培训力度,到2010年使全县80%的司法干警达到大学本科学历,50%的司法干警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大力推进警务改革,努力使广大优秀干警到基层建功立业。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创建,完善乡、村综治网络,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治保、民调、联防组织建设,落实联户联防、村民自治联防和治安承包等防范措施。加强农村警务建设,逐步改善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组织的基础设施、装备和保障条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办法,妥善解决农村社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牵头单位:县委政法委;责任单位: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教育局、财政局)

8、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探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社会工作重点领域科学设置社工岗位、优化配置社工人才,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规范化程度,加强社工人才专业化培训、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健全执业资格制度,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规范化水平。力争到2010年,全县培养50名高级社会工作师,300名中级社会工作人才,全县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000人,推动全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县城关街道办事处、残联、司法局、公安局、教育局、卫生局、团县委、县妇联)

三、保障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组织、宣传部门和县广电局要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宣传计划,采取开辟论坛、远程教育、系列报道、在**党建网增设人才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重大意义及省市新农村建设人才工作政策,宣传各乡镇、各部门先进经验和新农村建设中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总结和挖掘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及时向县委组织部和新闻媒体推荐上报,在人人心中根植新农村建设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全社会高度重视、关心支持农村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

2、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才素质。要进一步加强全县人才培训机构的软硬件建设和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支持社会力量通过“股份合作”、“民办公助”等形式,参与或合作举办农业职业学校;要不断调整优化县职业中专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强与各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各项子工程牵头部门、责任单位要及时制定农村各类人才培训规划,要灵活设置培训课题,创新“菜单式”培训课堂,推行“一把手上讲台”制度,采取走出去学与请进来教相结合,鼓励邀请外地专家、学者来**举办培训班、合作办学,不断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四年内将各类农村实用人才普遍轮训一遍。加大涉外培训力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乡村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到发达地区学习培训,分层次选送乡村干部到市直单位及外地挂职锻炼,全面提升农村人才综合素质。

3、拓宽激励政策,构筑宽松平台。要以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为平台,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文化艺人技能鉴定和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对纳入全县人才资源信息库,在农村各条战线上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成效突出的农村实用人才,以及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饲养等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营销大户进行职称评定,业绩突出的给予奖励。要建立城市教育、卫生、农林、科技、文化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农村乡镇工作制度,在职称评定中,将专业技术人员支农、支医、支教经历作为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选条件,推行县属医疗机构医生及县城中小学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一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的制度。新考录的机关公务员、教师、医护人员由人事部门安排到乡镇基层服务一年,未到基层服务的不予转正定级。农村乡镇工作的医生、教师、农技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放宽学历要求,免于外语和计算机考试。逐步完善《全县村干部管理考核办法》,把工作绩效作为村组干部的考核主要指标,建立和完善村干部培养、选拔、管理、激励、使用、退出工作机制,全面推行村干部结构工资制,探索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干部后顾之忧,稳定基层干部队伍,调动工作积极性。

4、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辅的农村人才开发投入体系。从**年起,乡村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培训经费,要按照中央《干部教育条例》和省、市《实施办法》的规定列入县财政预算,专款专用,确保每年足额到位,并每年增加。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工作,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农村人才培养、发展农村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化的投入保障机制。县属涉农金融机构要支持农村人才资源开发,采取小额担保贷款等形式,支持农村人才创业。

四、组织领导

新农村建设工程例7

我们知道,要努力做到推进落实文化惠民工程。首先,要做到文化惠民不腐蚀民,文化得民而不背离民,文化提高修养而不是愚昧人,文化服务人民而不是形象工程欺骗于民。正如温总理所讲,“绝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其次,文化要做到惠民,基层政府就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人民,树立民族自强精神和时代思维意识,推进和谐文化和先进文化建设,培育民间的文明社会风尚,推动民间的文化创新活动。再者,文化要做到惠民,基层政府就要研究当地情况、征求百姓意愿,老老实实、实实在在为咱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做点实事、真事,而不是虚事、假论文联盟事、空事。最后,文化要做到惠民,基层政府就要立足地方优势、获得百姓信赖,真心实意为地方经济发展搭台唱戏,而不是搞些百姓反感,假大空的文化形象工程。

当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群策群力才能解决,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才能最终为我们建设和谐稳定的小康社会提高必要的保障。历年来,南安市把文化惠民工程纳入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丰富群众性文化内容,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实效,主要做法有以下四项。

一、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公共文化基础

多年来,南安市投入巨量资金用来落实文化惠民工程,财政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每年应安排足额资金集中用于重点文化项目、文化精品、群众文化项目、特色文化项目的奖励、扶持以及文化交流、历史文化遗存、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资源挖掘和保护。并且以信息化拓展城市文化建设渠道,加快文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南安 “三网融合”,推进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建设,形成互联互通,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成效显著。如创新建立南安宣讲网络课题库,联合泉州市委讲师团率先成立了南安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等,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更重要的是将文化惠民工程放眼全局,点面结合,以求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充分利用各类中小学生文艺汇演、少儿舞蹈比赛、合唱节等平台,深入农村学校开展辅导、培训,编排节目参加,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艺术的熏陶。

二、创新工作思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按照《决定》的精神,我市积极探索建立一套文化惠民示范村运作机制,把产业发展作为创建工作重点。具体措施是把文化惠民村的创建活动与我市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落实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如石井镇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水头镇规划展馆和海联创业园等独具特色的小城镇文化建设基地。各地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并不断整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文化。如英都镇群众以民俗形式“拔拔灯”闹新春庆丰年,舞龙、车鼓舞、拍胸舞、大鼓吹等闽南民俗表演异彩纷呈;码头镇成立欧阳詹研究会,以便更好地抢救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探索地域人文渊源,开发地域文化资源。

近年来,南安市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新途径,如以抓“三百”、建“三点”、改“三堂”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形成霞美镇金山村、康美镇兰田村、梅山镇蓉中村等独具乡村特色的文化建设示范点。

三、营造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打造文化品牌

南安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名胜、古迹、人物、风俗、戏曲乃至民间传说、地方小吃等随经济发展而渐渐融入现代化都市生活,形成具有南安特色的地域文化特色。如蔡氏古民居书法笔会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成果展活动、南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授牌仪式暨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以及“南音周”系列活动,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同学们南音、闽南童谣,编排答鼓吹、三句半等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营造了“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形成南安特色文化,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人才带动,发现和培养代表性农民艺术家

新农村建设工程例8

总书记曾明确指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实际上就是实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农业的工业化、企业化,农村的城镇化,使农民成为和城市居民具有平等身份的社会成员,最终实现整个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现代化。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平台。党和政府为促进广大毕业生就业而制定了新思路,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成长成才,实现自身价值。

建设新农村,涉农专业大学生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他们将成为直接服务三农的生力军;从湖南商务职院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工程技术专业大学生服务新农村也大有作为。该校是直属湖南省供销社的涉农特色学院,不负众望,近3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有近40%学生直接就业农村。在校园特色文化的熏陶下,电子与控制技术系、信息技术系等工科专业的学生也主动选修涉农课程,大批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工程技术专业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的意义

(一)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需要

大学生服务新农村仅靠涉农专业学生是不够的。作为工程技术专业大学生也要自觉、主动、积极地以自己的科技成果、知识创新和涉农人才的培养来服务、解决三农问题,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技术专业大学生是科技、信息的重要传播者,能把实用技术和高校的科研成果直接带到乡镇企业,能把机电设备安装、维修技术直接带到农民家庭,能把信息技术直接传授给农民,这对于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工程技术专业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有利于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长期在校园生活,对社会生产实践知识了解甚少,虽然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有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不如乡镇企业的一般技术人员。到乡镇基层,可以真切和客观地了解国情、民情,真正地融入社会,只有在实践中磨练,才能在现实工作中增长本领,应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

(三)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

工程技术专业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成才。大城市、大企业,技术人员相对饱和,毕业生不一定马上就有用武之地;乡镇及乡镇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价值。有志青年应该树立长远目标和责任意识,把到农村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才的开始,脚踏实地、全身心投入到人才兴农“接力”赛跑中,更快地适应环境、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为在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先机、打下坚实基础。

(四)贯彻落实“三支一扶”计划的需要

工程技术专业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也是贯彻实施中组部、农业部、联合制订的“三支一扶”计划的需要。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乡村,以工促农,使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实现以城代乡统筹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我国农村地域辽阔,情况十分复杂,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农村电工、家电维修、信息管理缺乏大量工程技术人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他们能够利用自身的外界关系,给农村带来更多的科技、信息、项目和资金,从多个层面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新农村建设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2008年11月5-6日,湖南省乡镇企业局、农业产业化服务局邓慈常局长调研考察郴州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时指出:“要把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来抓,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一)乡镇企业工程技术人才缺口很大

从我国农村发展情况来看,乡镇企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及质量要求的提升,乡镇企业日益显现的技术创新能力低的问题已严重制约着其进一步的发展,据统计,作为我国乡镇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主体的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工程技术人才仅仅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6%左右,这远远不足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而对技术创新帮助不大的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则几乎占了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70%。与发达国家的员工素质结构的倒金字塔型相距甚远。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素质结构分布是相当不合理的,迫切需要工程技术人才。

(二)农村家电营销及维修人才缺口大

从2008年12月1日开始,财政部、商务部《家电下乡推广工作方案》在湖南等14个省市实施,农村家电将会成倍增加。从中国家电维修协会了解到,近年来,农村维修人员技术不过硬,人手短缺是家电售后服务比较突出的问题。很多维修人员只经过简短的培训,素质参差不齐。如许多维修点中会维修变频空调的维修员都不到1/10,大部分维修人员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只能维修极其简单的故障。村民购买家用电器后,维修也成了一大难题,急缺家电维修工的情况在全国农村是一个普遍现象。据统计,农村家电维修人员的缺口在几百万以上。

(三)农村信息技术服务人员缺口大

信息产业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大了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力度。在推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进程中,推进“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应用到户”,需要妥善解决好信息“上天”、“入地”这两大难题。所谓的“上天”,指的是帮助农民及时把信息到网站上;“入地”指的是大力开发农村电脑、可视电话等终端产品。以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农村电子信息产品的安装、调试、管理人才缺口很大。

三、建设新农村,工程技术人才大有作为

(一)工程技术人才是乡镇企业的中流砥柱

21世纪的我国乡镇企业将在更加开放、要求更高及竞争对手更多更强的市场环境下展开公平竞争,以谋求新的发展。正如所有企业一样,未来我国乡镇企业也一定会朝着网络化、灵活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企业组织形态转化。这种组织形态下的企业间竞争的焦点仍然是争夺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湖南商务职院02级电气自动化专业1班的陈少华毕业后到湖南省桃江县连河冲乡水泥厂当了一名电工,他运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引进并消化变频技术,应用于电机,每年为厂节约电费50多万元,被评为技术创新能手。该校03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2班邓军号毕业后到湖南省益阳市长春乡电容器厂当上了一名技术员,通过技术革新,现任技术主管,并在单位兼任培训老师,每年培训农民工达50多名。

(二)农村家电维修、服务前途光明

我国各省市在工商部门的领导下,正在建立农村家电维修服务长效机制,大力推行“维修联络站”、“推荐维修单位”、“维修咨询服务站”、“维修咨询服务指挥中心”等维修服务现场,实行“维修服务到农村”、“维修服务110”活动服务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在农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该校02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3班刘小青在湖南省宁乡县喻家坳乡开办“长虹电视特约维修站”,每年招收3个以上农民学徒,提供上门服务,凭借信誉和服务质量,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该校0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4班的唐新民在家乡湖南省衡阳县木山乡卫星电视安装业务,现开办了3家连锁店,聘请了6名员工,凭借售后服务和终生保修的优势,年收入达8万元。

(三)农村信息技术服务方兴未艾

我国农村正在实现“三网合一,三站贯通”,促使科技信息畅通地到达千家万户,即创办科技网站,开通科技110热线电话,搭建科技短信平台,实现互联网、电话、短信的“三网合一”;各县科技局正在设立科技信息服务总站,在产业协会和乡镇设立服务分站,在村和产业大户设立站点,三站保持数据链接和双向互动,实现总站、分站、站点的“三站贯通”。 该校03计算机应用专业2班的黄超良在湖南省浏阳市葛家乡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乡信息服务平台,为全乡提供信息服务及网络维护,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肯定。该校04级计算机网络专业1班的周志平毕业后回到家乡湖南省邵阳县长乐乡和3个朋友合资开了一家网络服务公司,专门负责网络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现有员工30多名,业务也扩展到了相邻的几个县。

四、服务新农村,高职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力需要加强

(一)具备心理承受能力

学校应该系统地为他们开设就业指导课,积极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客观地评价自己、冷静地进行择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尤其是要帮助他们树立从基层做起,在艰苦环境中磨砺成才的就业成才观。

(二)有较强的为新农村服务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以及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三)明确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

湖南商务职院是供销社系统的高职学院,在一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解决新农村生产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明确人才类型的技术性,具有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

高职工程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的工作内容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并具有创新能力。

(五)明确高职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去向的基层性,要有适应农村环境条件的能力

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工程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要适应在农村的工作要求及工作环境。

五、结束语

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学生是作为一个整体,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所拥有的热情、信念、精力、学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农村、基层的历练过程,可以造就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年轻干部或技术骨干。青年大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无论是对国家、对农业、对农村、对农民,还是对高校、对个人都是一个多赢之举。

参考文献:

1、曹洪谦,牛振华.京郊乡镇出口企业发展之路――打造集约化“破冰船”[J].投资北京,2007(12).

2、赵继新,吴永林.京郊乡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研究[J].乡镇经济,2006(7).

3、申培轩.乡镇企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

新农村建设工程例9

在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由平谷等4个代表团、70位人大代表提出的11件关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议案,经大会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主席团讨论通过合并为一项,交市政府办理。议案重点分析了乡村规划、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长效机制建设、公共财政投入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对加快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代表们的意见。市政府建立了由政府办公厅督办,市农委主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市政管委等32个委办局以及房山等2个区政府协同办理的工作机制,研究落实代表们的建议。目前,有些意见和建议已经在工作推进中予以落实或正在落实,有些疑难和涉及体制机制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正在抓紧调研和制定改革推进的措施。9月10日,郭金龙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议案办理情况报告。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要求将本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并汇报,现将工作分两个部分报告如下:

一、全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对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观,为实现“新*、新奥运”战略构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

一是农业节水成效比较明显。全市农业节水工作围绕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定位,坚持“工程节水、水保节水、管理节水”三大措施相结合,政府投入不断加大,2006年和20*年分别达到3.2亿元和2.5亿元。截至20*年底,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81万亩,占灌溉面积的83%;农业用清水量由2001年的17.4亿方减少到10.18亿方,年均减少1亿方;累计建设350处雨洪利用工程,建成再生水灌溉面积近50万亩,年利用再生水达到2.3亿方。

二是设施农业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截至20*年底,本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27万亩,其中温室、大棚、中小棚分别占设施面积的23.1%、38.9%、38.0%。设施农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瓜果类和花卉种植面积比重上升。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区域化特色逐步显现,形成了一批专业镇、专业村。

三是绿色养殖得到发展。截至20*年底,建设标准化畜禽舍1000余栋,新增产值2.4亿元。大力实施粪污治理工程,全市355家规模养殖场粪污得到有效治理。

四是保护性耕作取得较好生态效益。截至20*年底,全市农机拥有量达到300.5万千瓦,拥有各类农机具35万台套,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户达到60464个。2006—20*年,两年共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221万亩,小麦生产全过程实现机械化,玉米生产除机收环节外也已实现机械化生产。

五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20*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截至目前,市、区县、乡镇三级,种植、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化、经营管理五大行业构成的国有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共有654个,在编人员7650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为55%,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为42%,人才配置明显好于过去。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

一是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进。“十一五”以来,市各主管部门已经陆续编制了新农村建设、山区协调发展、农村改厕、农村改水、农村能源、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等多个专项规划。10个远郊区县初步完成了村庄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编制和正在编制的村庄规划达1000个,完成了700平方公里的村庄地形图测绘。同时,市各行业主管部门严格规范和科学指导不同领域内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制定和完善了包括农村道路养护、街坊路、垃圾、污水、沼气、厕所、生物质能利用、设施农业、卫生服务站、农村市容环卫、新民居及农村建筑抗震防灾等十多个有关乡村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和建设规范。

二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市委、市政府通过“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汇集于村”的工作机制,最大程度地加快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2005年以来,累计投入10.*亿元,连续三年每年实施30万农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治污工作积极推进,32个乡镇建成集中污水处理厂,村级已建和在建污水处理设施达590处,全市农村地区污水处理率达到27%。六环路以内和六环路以外95%的平原地区,基本实现垃圾密闭化收集和清运,郊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6%。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0万户农户进行卫生户厕改造,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民俗旅游专业村、国道沿线,新建、改建卫生公厕1000余座。在实现“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三年又新修了497条、1003公里通自然村的道路。连续三年累计安排3.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五环路以外所有村庄的环境整治。大力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密云、延庆两县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43个乡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命名;创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87个、文明生态村560个、卫生村1164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成效明显,按照同规划、同设计、同建设的要求,2006—20*年,市政府共完成了200个村庄的饮水、街坊路、污水、厕所和垃圾“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解决“绿隔”遗留问题,将第一道绿隔地区的道路系统纳入“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等等。

三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加快推广。2006年,市政府开始在农村实施“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三项工程。两年来,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农业局等部门已在郊区农村推广安装太阳能路灯8万余盏,搭建高效卫生节能吊炕32.5万多铺,累计建设113个生物质气化工程和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使3.2万户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在房山、延庆、顺义、怀柔等5个区县的14个单位开展了生物质型煤锅炉供暖试点工作,新发展生物质型煤供热面积120万平方米左右。市建委、市科委、市农委等部门通过技术引导、政策扶持等手段,开展了农民既有房屋节能技术示范和农村新民居建设示范工程,截至20*年底,累计安排1484户进行了节能墙改,建设了740户节能环保型示范住宅,改造后可使普通农宅冬季室内温度提高到16—18℃。

四是文教体卫等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在政府财政直接扶持下,农村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在对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新、改、扩建的基础上,累计投入3.5亿元,对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装备进行了全额标准化配置。随着广播电视、公共交通、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体育设施、信息化、乡村养老福利院、连锁超市、村邮站、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农村警务工作站、消防设施等工程的加快建设与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以来,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投向郊区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20*年市财政对“三农”分别投入资金78.8亿元和96.78亿元,20*年预算安排资金117.12亿元;市发展改革委分别投向乡村两级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6亿元和18.9亿元,20*年预计投入资金20亿元。

长效管护机制建设逐步完善和提高。从2004年起,市里统一组建的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队伍,为郊区生态林、乡村道路和安全饮水等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截至目前,1000多万亩山区集体生态林、3900多个村庄的安全饮水和1.2万公里乡村公路纳入管护,解决农民就业6.15万人。郊区各区县、乡镇政府借鉴生态林补偿机制的做法,在农村环卫保洁、垃圾管理等方面,建立乡村环卫保洁队伍,共解决了4.4万人的就业,这些长效机制的建设大大规范和有效提升了乡村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的管理水平。

二、以议案办理为契机,加快研究解决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20*年市委、市政府在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积极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走在全国的前列。结合本市的实际,围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代表提出的积极建议,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和调整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目标、规划,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

(一)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继续加强农业节水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20*年,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专门编制了《“十一五”都市型现代农业节水发展规划(20*—2010)》。20*年,围绕精准灌溉科技园区建设、京承路产业带建设,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10万亩;建设农业利用再生水灌区10万亩,使郊区农业再生水灌溉面积达到近60万亩。到2010年,郊区节水灌溉面积比例将提高到95%,基本完成灌溉农田的节水工程配套;农田灌溉水利用率由现在的0.67提高到0.70以上,农业灌溉新水总量控制在10亿立方米以内。

二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为充分发挥设施农业在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20*年6月,市政府在大兴区召开了全市设施农业工作现场会。同时,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几年要显著扩大全市设施农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强设施农业科技水平,强化设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要以“两区两带多群落”空间格局发展建设,20*—2012年全市每年新建设施农业4万亩,到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5万亩。

具体措施是,从20*年起,市财政每年预计投入补助资金6亿元,重点实施“五项”推进工程。一是实施“百村万户一户一棚援助型设施农业推进工程”。利用3—5年时间,每年选择一批适合发展设施农业的低收入村,通过政府提供资金建设日光温室和大棚,帮助低收入农户发展设施农业。二是实施“两区两带规模化设施农业推进工程”,建设成方连片的设施农业产业区、产业带。三是实施“多群落特色产业推进工程”,推动设施花卉、设施果品、设施农业主题公园等发展。四是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电、水、沟、路、渠等设施农业综合配套建设,积极推广和应用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五是实施“配套服务体系推进工程”。在全市选聘1000名农技推广员、协调员与农产品经纪人开展推广服务和营销扶持,5年内向国内外派出1000名设施农业研修生,发展培养设施农业骨干人才。

三是坚持绿色养殖,继续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设施建设。按照环境友好、龙头带动、协会运作、农民投资、银政扶持的原则,结合矿山关闭及产业转型,继续在房山、门头沟、密云、延庆、平谷、怀柔等6个区县大力发展生态健康标准化肉禽养殖。发挥养殖业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20*—2012年,每年扶持农民家庭建设肉禽(肉鸡、肉鸭)标准化养殖棚舍1000个,同时对规模养殖场进行粪污无害化治理。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队伍。20*年,市财政再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农机具补贴。到年底,在全市粮田范围内全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年内,新开办农民田间学校200所,累计培养专业新型农民8000名,培养科技示范户7500多户,实施21项科技入户工程,辐射带动农户3万户。

(二)继续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一是坚持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安全饮水、街坊路硬化、垃圾处理、厕所改造、污水处理“五项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最基础、最受群众欢迎的工程。20*年,在重点安排200个“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村的同时,继续采取普惠制的办法,年内将再投入10亿元,实施最后70万农民的安全饮水工程,这将比“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提前两年完成。改造乡村公路200公里,硬化810多万平方米的街坊路,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5条,实现“村村通公交”。继续推动“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运输、区(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年底六环路以外的平原地区全部实现垃圾密闭化管理,山区垃圾管理也将取得突破。继续安排10万户农户进行卫生户厕改造,并将山区农户厕所补助标准提高100元,达到每户930元(含厕具);新建、改建卫生公厕589座。完成10个乡镇的污水处理厂站和部分水源保护地村庄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巩固和提升农村环境,继续开展生态区县、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

近期,市新农办、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委、市市政管委等部门共同编制了《*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草案,并通过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同时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了讨论,待进一步修改后实施。基本的设想是对所有未改造的村庄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垃圾处理、厕所改造、街坊路建设等“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填平补齐,总的任务量是建设6000万平方米的街坊路并同步配套绿化,对8000公里老化供水管网改造,完成50万农户的一户一表节水改造,完成360多个重要水源保护地村庄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户厕改造19万户,建设4500座卫生公厕,全面推广垃圾户分类,建立长效的管护机制等等,总的测算投资大约需130多亿元。

二是继续实施“三起来”工程,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农村能源建设是代表们关心的重点问题之一。20*年,市新农办研究出台了“三起来”工程的建设指导意见并开始编制2009—2012年四年规划。年内将再安装太阳能路灯3万盏,建设农村太阳能浴室50个,建设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系统30个,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系统16个,实施20个整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完成2000户农民新建节能住宅示范项目,对1500户农村既有房屋进行墙体保温改造。目前,一些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利用和应用在农村虽处于试点示范阶段,但只要是受群众欢迎的、符合发展方向的项目,市里将会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政策,继续给予一定的扶持和补助,尽可能满足农民需求。

三是实施“双轮”驱动,加强和规范小城镇的发展。20*年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促进城乡一体化,要稳妥、协调推进小城镇与扎实有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双轮”驱动的格局。自2001年市委、市政府确定在郊区重点发展中心镇建设以来,本市37个重点小城镇发展快速,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和11个新城规划的编制,原有的10多个中心镇已纳入或部分划入新城中心区域,这就需要按照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城规划要求,重新调整和整合重点镇的空间布局。目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国土局等部门正在制定本市小城镇发展的新思路和支持小城镇发展的新政策。

基本的设想是,梯次推进规划重点镇和一般镇建设。在2010年前,基本完成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一般乡镇的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十一五”期间,计划集中力量在重点乡镇实施“十个一”工程,包括垃圾密闭化收集转运系统、集中供水厂、污水处理厂、镇中心区主干道路、集中供热中心、与高速路或主干道联络线、中小学学校操场、镇中心幼儿园、养老服务设施和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到2010年,所有重点镇争取实现集中供水,生态涵养区重点镇都建有污水处理厂,所有重点镇都能实现与高速公路或主干道的连接,加快提升乡镇对产业的集聚能力、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和对农村的辐射能力。

四是切实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从20*年开始,每年计划治理小流域20条以上,争取5年时间完成小流域治理2300平方公里,治理后将全部达到生态清洁小流域要求。实施新一轮山区农民搬迁工程,用五年时间,完成搬迁泥石流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8557户、20972名,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不断增加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等专项资金,支持山区生态建设,对主要分布在门头沟、房山等区县的40万亩剩余荒山实施绿化造林,完成已关闭的10万亩废弃矿山治理。

(三)加快完善制度建设和推进改革创新,实现新农村建设持续稳定发展。

好的政策是新农村建设最大的保障。新农村建设以来,在现代农业、“三起来”工程、乡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等方面出台的新政策近百项。20*年,在设施农业、农业节水、生态林补偿、农村既有房屋改造、科技支农等方面又陆续出台了十几项含金量较高的政策,这些政策的集中出台将会更加有力地推动新农村的稳定发展。

一是继续巩固和完善山区生态林补偿、乡村道路管护、乡村水务管理三项好的机制,予以长期坚持,并不断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20*年,市园林绿化局提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林补偿管理机制,拟定了《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生态林管护员补贴标准,并坚持每三年增长10%,建立新增生态林面积纳入补偿范围的长效增长机制,每两年核定一次生态林管护补偿面积和生态林管护员人数。同时,对近两年新建的农村污水设施、农村可再生能源设备、绿化美化工程等的管护,市各有关部门也在抓紧调研,在总结区县和乡镇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村级建立起“设施有人看、技术有人管、求援有人到”的长效管护机制,在乡镇基本实现“专业化服务、物业化管理”,确保新建基础设施和设备运行好、维护好。

二是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向郊区倾斜、向镇村倾斜的力度。20*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安排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支持方式有了明显改变,由过去的补助支持为主改变为现在的直接投资为主,当年安排区县的直接投资项目占政府投资项目总数的75%。20*年,将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支持力度,继续坚持以直接投资为主,力争全年投向郊区的政府投资比上年有一定提高。同时,根据区县功能定位,差异化安排政府投资,适当加大对密云、延庆等生态涵养区县的投入,对于生态涵养区的村镇公益性建设项目,将逐步减少或取消区县自筹资金。如实施多年的京津风沙源工程,工程建设总投资将取消区县自筹资金,由市政府全额投资。市财政局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将进一步完善统一、规范和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切实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三是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继续完善各项规划编制。根据国务院的有关精神,20*年,将编制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期为2009—2020年,主要内容是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等四类区域划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功能区域的发展方向、具体要求、开发原则和阶段性重点,以促进四类区域协调发展和整体功能优化。继续加快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20*—2009年度完成郊区所有村庄的地形图测绘。做好农村其它专项规划的编制与衔接工作,目前,市各有关部门正在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村镇集约化供水与排水、乡村重点镇道路、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质能利用、生态林经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规划编制工作。

四是建立科技专项,推动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加快开展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发与技术攻关。在可再生能源应用方面,近两年,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支持有关区县开展了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建筑、原位低硫沼气、能源草规模化种植等技术与项目的研究、示范和应用,以点带面,为农村清洁能源的扩大利用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方法。从20*年起至2010年,市科委将设立《*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专项》和《*农村生活环境改善科技专项》。两个专项计划每年安排资金1.9亿元。一方面以做大做强籽种产业为突破口,计划发展35万亩良种产业化基地,使京郊种业新品种更新换代率达到70—90%,将*建成全国的育种中心、展示中心和交易中心。另一方面,围绕农村环境生态化、农村资源利用循环化,建立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工程技术支撑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向郊区转移。到2010年,使郊区环境综合治理率达60%,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折合120万吨标准煤。

五是加强对农村宅基地、集体土地流转等政策研究。平谷区等代表团提出的探索制定整村拆迁上楼、允许在节约出的土地上规划部分城市建设用地的建议,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近年来,随着本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郊区旧村改造、农民上楼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2005年以来,市政府在远郊区选择了13个旧村进行试点改造,对旧村改造中核心的土地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同时,为有效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定向安置房用地问题,市国土局提出了“三定三限三结合”的用地政策,于20*年先后在顺义、朝阳、房山等区县开展了试点。但由于*作为首都在全国的特殊性和影响性,这方面的探索还是初步的、有局限性的。最近,刘淇书记、郭金龙市长对天津市“宅基地换房”的试点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批示,要求结合本市城市化进展的实际情况,在城乡结合部地区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常务副市长吉林、市委常委牛有成同志多次召集市有关部门进行研究,目前,市农委、市国土局等部门正在研究具体的措施,下一步准备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另外,对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和创新也在不断探索中。如建立符合农村项目“小、散、多”特点的管理审批办法、进一步整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渠道、加强基层新农村的机构建设、更广泛的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市政府各相关部门都正在积极开展调研。

新农村建设工程例10

为科学指导各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江苏省“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全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立鲜明导向、提供衡量标准和比较手段,为各地开展督促检查、把握发展进程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扎实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多年来各地的实践经验,参照国内同类或相近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十个方面24项,其基本内容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体现“两个率先”。确定的指标值在沿海发达省份靠前,实现的时间早于全国,体现出我省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指标的设置尽量反映农民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以农民得实惠为基础,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体现为了农民、依靠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三是突出工作重点。与全省新农村建设的部署紧密结合,将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评价的重点,准确反映“十大工程”的丰富内涵和目标导向。四是实行分类指导。指标评价以县为单位,考虑到全省区域差异较大,指标的设定,兼顾苏南、苏中、苏北的发展情况。五是注重可操作性。指标力求能够进行度量和测定,便于量化。指标内涵明确且具有唯一性,避免引起歧义。每项工程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指标,高度概括,数量适当。

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提出以来,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倍受鼓舞,各级党委政府和省各有关部门坚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实施“十大工程”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强化责任,细化措施,上下同心,干群合力,坚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形成了扎实推进“十大工程”各项工作的生动局面。

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2006年底,全省实现农业增加值1545.01亿元,比上年增加5.1%;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现价)达到584.65亿元,同比新增37.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5%,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7.4%。2006年底全省高效农业面积1505万亩,比上年增加302万亩,占耕地面积比例由上年的16.7%提高到21%。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63.5万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8.1%。今年上半年全省农产品出口额7.4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6.3%。

500万农民转移工程。坚持异地输出、就地转移和自主创业三策并举,坚持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统筹城乡就业管理和服务。坚持转移对象、领域、范围“三个拓宽”,把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和女性劳动力作为转移对象,加快向二、三产业和城市服务业转移,积极开拓省外、境外劳务市场。至2006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1608.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60.5%,其中就地转移812.9万人,异地输出796万人。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2.15万人,其中异地输出17.7万人,就地转移14.45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3%、62.8%、69.9%。

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其中,转移培训以“两后生”、贫困农民和复员退伍军人为重点,主要开展市场急需工种培训;实用技术培训面向从事农业生产人员,重点加强高效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重点是已有一定生产规模、科技意识较强、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种养专业户、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及返乡创业人员。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2万人,实用技术培训163万人,农民创业培训5.76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4%、82%、57.6%。

城乡规划全覆盖工程。按照2006年底全面完成全省镇村布局规划、2010年全面完成“三类村庄”建设规划的要求,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确保农民新建、翻建房屋建到规划居住点上。至7月底,已完成“三类村庄”建设规划654个、平面布局规划4000个,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65%和40%。

农村道路通达工程。2006年全省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12万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大中桥梁1000座,通公路行政村的班车通达率达92%。今年截止7月底,全省农村公路路基、路面完工里程分别为8549公里、6330公里,分别占目标计划的85.5%、63.3%,其中5291公里已建成通车。

农村清洁工程。2006年,农村地表水环境达标率苏南提高到45.1%,苏中、苏北提高到61.3%,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计划。今年截止7月底,全省完成县乡河道疏浚土方2.3亿立方米,占年度计划的115%;完成村庄河塘整治5.9万条(个),土方2.33亿立方米,占年度计划的155%。全省已新建“一池三改”沼气工程3.3万处,完成年度计划的40%。全省农村垃圾“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进行集中处理”的收运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分别于2008、2009、2010年实现目标。

农民健康工程。2006年,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补偿比(报销率)为28%,2007年预计可提高到30%以上。截止今年7月底,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已达到92%,人均筹资水平76元,省财政预拨的补助资金5.1亿元已拨付到位。全省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率达到55%,省财政对45个县给予的专项补助资金已下拨70%,计7763万元。今年已完成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培训375人、乡镇卫生院骨干人员培训418人、乡村卫计人员转岗培训897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