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脑埂病人康复训练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12-28 11:39:51

脑埂病人康复训练方法

脑埂病人康复训练方法例1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4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16-02

便秘是脑血管疾病患者最容易发生的一种症状,在临床上常被人们忽视,然而便秘却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便秘发病率较高。发生便秘后,由于粪便在体内停留过久,肠内细菌的分解、发酵和腐败,产生毒素,导致头痛头晕,食欲不振、腹部胀痛、排便困难、烦躁不安等症状,而过于用力排便,有可能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升高,甚至发生猝死。据统计脑血管病患者的便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的患者,且由于便秘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再次出血的主要诱因之一,常引起病情加重,甚至猝死。

我科自2009年建科以来的住院患者中,脑血管病患者排前十位病种首位,存在排便障碍的患者约占95%以上。在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实施有计划的、系统的、全方位的护理即整体护理是护理学科的发展趋势,生活质量作为整体护理效果的综合评价依据,为了提高排便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寻找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护理对策,帮助排便障碍的患者建立规则的排便习惯,减少大便失禁现象,避免便秘、粪石嵌顿造成肠埂阻,维持患者身体清洁、良好卫生习惯,增进患者的自尊,提高其生活质量。因此便秘受到医护的广泛关注。

为有效治疗和预防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便秘问题,解决患者痛苦,防止并发症,我科重视对患者便秘的治疗和护理,2010年以来通过对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排便训练同时配合健康教育治疗脑血管病患者便秘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病例 选自2010年以来我科脑血管病患者60例住院病例(即排便

1.2 排便训练前的评估

1.2.1 生理方面 年龄、肠道问题(是否有痔疮肛裂)、神经损伤的部位和型态、身体活动功能。

1.2.2 排便习惯 排便型态(时间、次数、量、质和颜色)、药物使用、排便处理方式。

1.2.3 饮食习惯 饮食喜好、水分摄取、咀嚼能力。

1.2.4 心理方面 是否处于焦虑、紧张、不安全感中。

1.3 排便训练的方法

1.3.1 时间 饭后30分钟后(一般以早餐为佳)。

1.3.2 坐于马桶或床上半坐位或左侧卧。

1.3.3 具体操作

1.3.3.1 腹部按摩 操作者用拳头在患者腹部上由右至左顺着结肠走向呈∩字型按摩15分钟,向下按压的深度为3-5。

1.3.3.2 口检查 戴手套涂剂检查口处,若有硬便团块须先挖出

1.3.3.3 若未解便,可用右手食指戴手套涂剂后伸入约2,轻松快速做环状刺激约2-3分钟,直到放松为止。若未解便和解便不干净时可再重复一次(按摩15分钟加刺激)。

1.3.3.4 甘油球灌肠 刺激肠壁、软化粪便、作用迅速,于排便训练未解后使用。可在腹部按摩及刺激后末解干净时灌入。

1.3.3.5 根据病人的情况确定排便时间。一般为饭后30分钟,训练前喝200-300ml水。

1.4 维护隐私 建议独立空间进行,公共场所屏风遮挡。

1.5 健康教育

1.5.1 饮食

1.5.1.1 进食纤维质较高食物 如全壳类:糙米、燕麦、全麦面包、黑麦面包、麸质壳类。

1.5.1.2 水果类 连皮水果、香蕉、苹果、木瓜、梨子、李子、杨桃、草莓、杨梅。

1.5.1.3 水分 无严格限制水分,建议每天饮水2000-2500m

1.5.2 时间 依个人生理习惯及个人作息情况选择训练时间,建议早晚餐后30分钟或清晨起床后喝一大杯水,利用直肠反射协助排便。

1.5.3 运动 每天进行规律运动如散步,卧床患者主要进行腹肌锻炼。腹肌锻炼的方法有:腹式呼吸、抬臀运动、抬腿15-30度等,每天规律定时训练

1.5.4 姿势与设备 病情允许的坐于坐便器或活动便盆椅,卧床的采半卧位或左侧卧。

1.6 排便训练的注意事项

1.6.1 当粪便嵌塞时引起黏液性分泌物和失禁常会被误认为腹泻,所以在处理病患排便问题时不能单单只参考患者的主诉,在进行排便训练时,必须先进行评估,了解平日排便型态,评估是腹泻还是渗便,以便于决定其处理方式。

1.6.2 神经性肠道患者排便训练时应注意

1.6.2.1 无法抑制型应避免环状刺激以免造成患者疼痛导致血压升高。排便训练方式应让患者集中注意力于排便上,训练程序为饭后30分钟和起床后喝一大杯水,协助其排便。

1.6.2.2 自主型减少行环状刺激和栓剂的使用。排便训练主要让粪便成形、直肠末端要排空,配合人工纤维使用。

1.6.2.3 反射型在行环状刺激注意有无自主神经异常反射,发生时应立即停止训练活动。排便训练主要是刺激肠蠕动,让肠内压上升,产生排便反射。初期使用灌肠或栓剂,渐渐可使用环状刺激引起排便反射。

2 结果

两组各60例脑血管病住院患者规律排便所需要的天数,治疗组最短2天,最长7天,平均4.5天,对照组最短时间4天,最长16天,平均9.1天,对照组所需天数明显多于治疗组,P

3 讨论

脑血管病患者会因为活动力降低及慢性疾病等因素,造成排便问题。排便训练主要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帮助患者实现内外环境平衡,促使肠蠕动,使粪便规律排除,避免便秘引起肠梗阻及影响食欲,减少大便失禁,维持身体清洁,建立良好卫生习惯,增进病人自尊。排便训练有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需给予持续的引导、信心和支持,鼓励并督促完成排便训练。护士通过对患者及家属熟练的排便训练操作、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减轻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对降低病死率及病残率有重要意义,对预后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排便训练同时配合健康教育治疗脑血管病患者便秘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脑埂病人康复训练方法例2

中图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1-0001-05

奥运会结束以后,有许多东西需要认真思考和总结,作为科教司,直接参与奥运会组织实施工作的有三件事备受体育科技、教育界的关注:一是奥运会备战期间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二是北京奥运会反兴奋剂工作;三是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这三项工作都非常重要,并且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为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和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有不少专家、老师、博士生参与相关的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历史上最好的成绩,有许多方面的因素,当然,成绩的取得:一是得益于中央、国务院对奥运会备战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夺取优异运动成绩提出希望和要求;二是得益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备战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三是得益于举国体制的强力保障,动员全国的力量和资源参与奥运备战;四是得益于本土作战的优势。还可以总结出许多方面。关于对中国体育代表团备战的保障,同样也包括很多方面,有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后勤服务保障以及科技医疗保障等,而科技医疗保障在打造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优异运动成绩方面发挥着极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2008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巨大成绩,凝结着体育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

1 中国体育代表团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概况

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备战过程中。不断重视、加强和完善备战队伍的科技保障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奥运会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组织体系、组织规模和服务保障效果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主要反映在:

1.1 备战期间的科技组织保障

1.1.1 国家成立了北京奥运会科技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次在奥运史上明确提出科技奥运理念,成为我们成功举办和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思想基础,为加强对奥运会科技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等11个中央在京单位以及北京市科委、信息办、科协和中关村管委会等北京市属单位,共同推进科技奥运工作。

1.1.2 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备战奥运会科技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备战工作的需要,为加强统一指挥和协调科技保障工作,总局专门成立科技备战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奥运会备战期间的科技医疗保障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教司。

1.1.3 成立了备战奥运会科技工作专家小组 为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集中了全国有关领域知名专家,成立了与训练工作有直接关系的备战奥运科技工作专家小组,包括:高原训练、训练监控、伤病防治与康复、心理调控四个组。专家组的工作任务是根据国家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对科技备战进行技术咨询。针对性的开展“专家下队”活动,为国家队科学训练和竞赛提供科技指导和咨询服务。2005-2008年,专家组根据各国家队的科技需求情况,组织了200多人次的专家下队,为30多个重点项目国家队开展科技服务与咨询。在各个学科领域为解决国家队重点运动员的关键问题,提升国家队训练科学化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1.1.4 组织了国家队攻关服务科研团队 过去在组织科研攻关课题中存在着一支国家队有多项课题,课题之间信息不畅通,资源不能共享的情况。新周期开始后,为充分整合体育科技人才资源,吸纳高水平科技人才参与备战奥运会的科技工作,更好地发挥集体智慧,国家体育总局在36支国家队建设形成集训练监控、体能训练、运动营养、医务监督等多学科综合参与的科研团队,建立了一套与训练紧密结合,高效的、具有合力的科技保障运行机制,整合各方面科研力量。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科研攻关,解决国家队备战中的关键问题,实现运动训练全方位科技保障。

国家跳水队在北京奥运会勇夺7金,成为世界跳水的“梦之队”。跳水项目的科技工作长期致力于构建奥运金牌科技保障体系,其复合型科研团队的建设在国家队科技服务中也具有表率作用。备战2008年奥运会周期,跳水紧密结合项目的特点和教练员的科技需求,针对难点问题、重点问题和关键问题。组织多方力量,开展系列科研攻关,项目累计11项,包括:科学化训练管理软件研究、计算机快速反馈与监测系统的研制、运动员心理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监测与调节恢复研究、跳水压水花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等等,从人才队伍培养、科研条件配置、课题经费投入、外单位资源整合等方面入手,构建了完善的奥运金牌科技保障体系,为2008年奥运会的备战工作奠定了坚持的科技基础。

中国体操队是我国唯一一项在历届奥运会中均取得金牌的项目,上届雅典奥运会其金牌仅获一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存在对科技重视不够,没有处理好伤病和训练、运动员比赛心理调节、比赛节奏安排等问题。雅典奥运会后。国家体操队提出从负开始的口号,在认真总结雅典奥运会经验基础上,加强队伍管理,提升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尤其是国家体操队加大了科技工作力度,组成了一支多学科、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以伤病预防和康复性体能训练为突破口,并与香港理工大学签定合作协议解决伤病和体能康复问题,以研究新规则下中国体操致胜规律为关键,以比赛心理稳定性为重点,开展系统的科研攻关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体操队顽强拼搏、稳定发挥,勇夺9枚金牌,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历届奥运会夺金最多的运动队,创造了新的辉煌,科研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1.5 组织了多个联合攻关服务课题为解决制约中国竞技体育水平发展的关键问题、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组织了多个联合攻关服务课题,在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监测与诊断、高原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践高温高湿、主场心理研

究等方面,贴近训练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诊断和监测系统的建立》成功地研究和建立了一个用于我国优秀运动备战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工作平台和技术平台,解决了运动训练实践中亟待解决的有关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诊断与监测的关键问题,为实现奥运争光计划提供了科技保证,并为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测试与实验技术平台。

主场参赛心理影响问题受到很多优势项目的重视,如射击、体操、跳水等,对稳定性和精确性要求很高,需要运动员有稳定的心理状态,如果运动员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上场比赛,将会严重影响竞技水平的正常发挥。总局通过组建奥运心理专家组、开展专家下队心理诊断与咨询、开办奥运心理服务网站、编制心理调节功能性电影、设立奥运心理服务流动车、编制心理调节功能性音乐、编制奥运心理调节手册等大量系统的工作,为国家队运动员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参加奥运会比赛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支持。

水上项目、田径的竞走和马拉松项目、网球项目等要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突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主场优势,适应有可能出现的北京奥运会比赛期间的高温高湿问题。针对这一关键问题,课题组聘请了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病研究所等的相关领域专家,召开高温、高湿、高污染与运动能力的专题研讨会。编写《高温高湿环境训练指导手册》。与中国气象局和北京气象局合作,对国家体育场、国家奥林匹克公园网球场、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等的气象资料进行了提前48h的逐3h预报,进行奥运会期间北京比赛地区的提前24h空气污染预报。这些工作为相关国家队进行高温高湿适应性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指导。

提高大赛前的训练效益,最重要的问题保证运动员能够以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状态,系统的进行训练和参赛。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建立医疗专家巡诊和会诊制度。定期为国家队运动员进行伤病诊疗;组织专家下队,为重点运动员进行长期、系统的伤病治疗和康复性体能训练;在北京医院建立国家队运动员绿色通道,提高运动员伤病后的治疗效率。这些工作加强了伤病预防和康复治疗,减少了非战斗减员,提高了训练效益。

1.2 备战期间的科技人才保障科技人才是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工作的关键和保障。坚持在科技服务工作中发现人才、在科研攻关活动中培育人才;依托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培养体育科技团队,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学术带头人。在2008奥运科技备战期间,一支甘于奉献、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相当规模的体育科技队伍活跃在国家队:以1000多名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课题组成员,37支国家队科研团队,5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奥运科技专家组”,三个层次的科技人才为基础,构成了我国竞技体育科技保障的人才队伍,涵盖运动员竞技能力诊断和监测、体能恢复与营养补充、心理训练与咨询服务、伤病防治与医疗服务、体育信息服务、反兴奋剂、运动竞赛科技服务等专业领域。这支队伍在备战奥运会工作者,深入训练实践,紧密围绕训练实际开展科技保障工作,有效解决了国家队训练中的科技问题,提高了训练的质量和效益。

备战过程中,我们通过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等措施,广泛动员各省市的体育科技资源投入奥运会备战;科研项目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科技奥运”专项为接口,吸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部级科技单位参与奥运科技攻关,构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合作平台,打造了体育科技“国家队”。初步统计,参与奥运科技保障工作的科技人员来源于80多个单位,总人数达到3600人次。

1.3 备战期间的科技物质保障体育科技基础条件是服务于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的物质保障。国家体育总局注意加强体育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1.3.1 重点实验室建设 为充分调动全国体育系统和社会各方面科技力量参与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工作,促进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布局一批了具有为国家队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基础、重点突出、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和硬件条件较优的重点实验室。目前,在直属科教单位建设了6个直属重点实验室,在全国体育系统建设了28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涉及运动医学、训练监控、体能训练、运动营养、运动心理、信息等,均为国家队训练和比赛科技需求最为迫切的学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大部分重点实验室在各国家队及省队的训练基地,其中夏季项目20个、冬季项目4个、高原训练4个,基本满足国家队转训时的科技服务需要,在全国已初步形成全方位、一体化科技攻关与科研服务保障网络。一些实验室在实践的基础上已形成特色研究领域,如上海体院的乒乓、羽毛球的技战术诊断与分析研究,青海、云南、贵州体科所的高原训练研究,浙江的水上运动项目特点研究等。这些特色领域有些已达国内领先水平,有些已迈进国际进先行列。据统计,28个实验室共承担科技攻关课题246个,其中部级课题占11%,奥运攻关课题38%。重点实验室已具备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队伍,300多名科技人员,高级职称占33.9%,研究生学历的占37%,长期跟国家队服务的占23%,这些跟队服务的科研人员覆盖67个夏季和冬季运动项目,对我国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和培养优秀的体育科技人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另外,大部分实验室建设注重纵向衔接,横向联合的办法,已初步形成了以知名学术带头人为领衔,跨所、跨学校、多学科、多层次的创新科研团队。实践证明,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对提高我国体育科技整体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1.3.2 国家队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为没有固定训练基地的国家队或难以进入固定基地训练的国家队配备必要的便携、实用的小型科研测试仪器,以满足国家队进行日常科学训练的需求,主要包括:国家队便携式科研仪器、国家队快速反馈系统和必要的医疗康复设备。通过为国家队配备便携式科研仪器设备,解决了长期困扰国家队转训期间,科研监测不系统、训练控制不科学的难题,为国家队训练的科技保障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1.3.3 国家队训练基地科技条件建设 训练基地是国家队进行日常训练和集训的重要场所,训练基地的科技条件直接关系到国家队科技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为了提高国家队训练基地的科技条件,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从2001年开始。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直属训练基地的项目设置和实际需要。逐步为训练局、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北京体育大学、秦皇岛等7个训练基地配备了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2005年以来,为保障高原训练需要配置专门设备,国家体育总局在青

海、云南、贵州等高原训练基地共计投入经费930万元。用于改善了科技工作条件,重点解决体能康复、科研监测和力量训练等仪器设施,使这些基地的科研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

1.3.4 高原训练科技服务站的建设 为了突出举国体制的优势,对我国各个高原训练基地的国家队、科研仪器和设备、科技人才等进行了调研,组织专家对各个基地的现状和为国家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做贡献的潜力做了科学的评估。形成了“立足现有基础条件,面向训练实际需求。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建设系统化和集约化的高原训练科研监测工作站”的发展目标。根据各个基地的国家队、海拔高度、训练场地、科研设备、人才资源,经过科学严谨的论证。确定了科研监测工作站的布局“以云南海埂基地为中心,辐射呈贡、昆明、松茂、会泽等基地;以青海多巴基地为中心辐射西宁、甘肃等基地;建立两个总局高原训练科研监测工作站”。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两个工作站的主体单位云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和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分别搬迁到海埂和多巴基地。有效地保证了为开展高原训练的国家队提供科技服务和保障工作。

1.3.5 信息化平台建设 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国家队科学训练和管理水平,在国家队开展了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和国内第一个体育信息标准代码标准为基础,以17支国家队为试点。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训练信息基础数据库、应用分析系统和国家队管理工作信息等部分。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工作中,信息化平台通过各种训练、比赛信息数据的积累以及数据分析,实现训练信息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教练员不断深化对项目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地制定训练、比赛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保证我国各运动项目科学训练和训练监控体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2 备战北京奥运会科研课题的立项与管理

在科研课题的管理上,国家体育总局坚持用生产力标准来评价科研工作,坚持科研课题来自实践一线,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应用性研究和科技服务为重点,科研成果的评价以实践效果为主要标准。在攻关项目的过程管理方面,充分依托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在攻关项目的结果管理和评价标准方面,强调把是否解决训练实践中提出的关键问题。科研成果能否应用于训练实践,有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是否满意作为主要依据和最终的考核标准。在科技经费的管理方面,改革了由科教司统一管理的方式,由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根据每年的科研课题经费额度来分配经费并进行管理。随着这种管理方式的推进,逐步改变了过去科研人员拿到课题后,游离于运动实践一线之外。热衷于“论文情结”的现象,促使体育科研工作实现了科研功能、科研内容、科研结构紧密结合实践的“三个转变”;运动队管理人员、教练员在管理方面的参与,也提高了自身参与科研、主动接受现代运动训练科技手段和方法的意识。

组织实施奥运科研攻关项目是调动各方面科技力量开展备战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北京申奥成功后,备战奥运的科技工作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委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由科技部牵头,11个成员单位共同组织实施的《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2001年以来,针对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关键问题,共有25项课题列入“科技奥运专项”课题;组织承担“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个;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3项。另外,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北京市、国防科工委等也都利用各自优势,投入专项经费积极支持备战奥运会。同时,通过国家财政部支持,国家体育总局本级投入科研经费力度不断加大、科技服务规模不断扩大。雅典奥运会周期,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169个课题,课题参与人员1470人次。北京奥运会周期,立项313个课题。约3600人次参与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各地方对体育科技的投入也成倍增长,科技投入规模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达到了历史新高。根据最近的4个奥运周期,奥运科研攻关经费的投入与奥运会成绩分析,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人员的参与人次、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与奥运会的奖牌数、和金牌排名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奥运科研攻关课题针对国家队在备战2008奥运会的训练和比赛中遇到的疑难、关键问题或具有共性、基础性的问题。进行科研攻关研究,涉及运动训练的各个方面。以训练监控为重点,在专项训练规律、运动员体能恢复与运动营养、运动员心理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伤病防治、专项训练及比赛器材装备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紧密联系实践的创新研究。以科技创新推动训练创新,很多科研成果在备战过程中得到应用,改进和提高了训练质量,为优势项目保优、潜优势项目取得突破、落后项目全面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2001-2008年,我国绝大部分优势项目继续保持整体优势。以北京奥运会为例。我国传统优势大项:跳水、射击、乒乓球、羽毛球、举重、体操、柔道、跆拳道等共获得39枚金牌。这些项目是“科技奥运”专项课题重点支持的项目,也是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投入持续时间最长、力度最大的项目。

3 备战北京奥运会科技保障与指挥系统的建立

充分利用主场优势,保障运动员以最佳的竞技状态参加比赛,在比赛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训练水平甚至超越训练水平,减少甚至避免影响比赛成绩的不利因素,实现本土作战的最优化,是备战2008年奥运会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此,加强了对中国体育科技资源的优化集成。建立了备战北京奥运会的科技保障与指挥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

3.1 体育科研资源库 体育科研资源库是整个系统的主要支撑,包括了科技保障和指挥系统所能调动的科研力量,从人力、物力到知识和操作规范。整个资料搜集统计与更新工作一直贯穿于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建立了五个科技保障类资源库,三个指挥资源库。

3.1.1 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库(科技保障类资源库)包括30个国家体育科学重点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在系统中都有单独管理界面和使用界面,库内采集了实验室的323名科研人员详细科研资料、实验室的所有课题研究成果、对运动员和运动队的科研服务所有案例和经验成果、500多个科研器材的详细资料等。

3.1.2 训练基地库(科技保障类资源库) 包括了4个国家训练基地。每个基地在系统中都有单独管理界面和使用界面,库内采集了基地的训练保障条件、训练特点、运动员和运动队的训练的案例和经验成果、后勤保障能力及交通气候条件。

3.1.3 营养品库(科技保障类资源库) 经过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许可运动员使用的62种营养品,在确保无兴奋剂成分的情况下,对所有营养品按功能分类,详细介绍了每种营养品的成分,功效,适应性,价格及采购方式。并可提交采购清单。

3.1.4 知识库(科技保障类资源库) 编写了5本备战2008

年北京奥运会系列指导手册。提供了2本专家组成员主编的专著,即《运动训练生理生化监控指导手册》、《运动员疲劳与机能恢复指导手册》、《运动员合理营养知识手册》、《高温高湿环境训练指导手册》、《心理训练与调节手册》、《高温高湿环境对运动员的影响与应对措施》、《高原训练》。

3.1.5 奥运专家库(科技保障类资源库) 国家体育总局备战2008奥运会四个专业组,合计53位专家,包括专家简历、联系方式及部分专家和专家组针对各类训练比赛事件编制的27个指导性预案。

3.1.6 国家队科研团队库(科技指挥资源库) 36支主要国家队的科研团队,共计298名科研人员。库内采集了这些科研人员的详细个人资料、科研能力以及在本届奥运会中的专业职责。

3.1.7 重点国家队队员资料库(科技指挥资源库) 库内采集了185位国家队重点运动员的实时竞技能力信息。这批运动员是本届奥运会我国体育代表团的主力,也是本系统的重点服务对象。库内包括各位运动员从身体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竞技状态、技术战术状态、训练状态及近期训练和保障重点等全方面定性定量指标。各专业科研团队利用申报工具实时更新库内数据,为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

3.1.8 科技预案库(科技指挥资源库) 由各专业科研团队针对各运动队及重点运动员的心理、伤病、环境、训练等各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编制了90项科技保障预案,利用申报工具逐步完善并由领导、专家审核修订。

3.2 建立科技指挥系统

3.2.1 各种申报、统计和联系工具 综合不同单位和部门的报表及数据采集要求,总结编制了五类申报工具,四类统计工具。建立了全体科研人员和指挥人员的语音和短信通信体系。不论通过个人电脑还是专配的手持无线信息处理终端都可独立完成申报、统计和指挥工作。

3.2.2 科技保障和指挥网站 将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资源进行集成,建立中国代表团科技保障网站。

3.2.3 移动指挥系统 以网站和移动终端为基础。建立掌上移动指挥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反馈和分析,决策的科学制定和快速传递。

3.2.4 科技保障车 研制了中国代表团2008年奥运会科技保障流动系统。该系统是将先进的体育科技手段集成在奔驰公司赞助的商务小型客车上,实际上是流动实验室,具有竞技能力综合监测与诊断、移动指挥和心理调控等功能。

备战北京奥运会科技保障和指挥系统的建立。使得全国的体育科技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科技成果资源、仪器设备资源等,得到了系统的整合,在备战北京奥运会过程中,运用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生化、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学、体育测量学等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对重点运动员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竞技能力等,进行多方位的监测和诊断,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制订应对方案;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对重点国家队和重点运动员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为备战奥运会的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工作提供了高效的科技指挥,全面提升了备战奥运会的科技服务质量和组织水平。

脑埂病人康复训练方法例3

切实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决策部署,积极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群众工作全覆盖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加强学习。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以《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选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选编》为教材,重点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十精神、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等内容。二是加强调研。在群众工作全覆盖的实践与探索中,我局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群众工作推进情况,全面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研究进一步加力深化落实的具体措施。三是注重实效。以群众工作为总揽,将本职工作与各项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立足群众满意,积极投身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建设的历史征程。

二、破解五大问题,确保群众工作全覆盖健康前行

针对普遍存在的“态度敷衍,真情融入不到位;能力欠缺,执行落实不到位;配合不够,统筹推进不到位;履职不力,主体作用不到位;督导偏软,问责处理不到位”五大问题,加强检讨纠错。一是对照核心问题强化整改。全局工作人员坚持问题导向,高度重视问题整改。对查找出来的问题,严格落实责任,采取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确保问题整改到位、落实到位。二是加强督促检查严格奖惩。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常性开展督查指导工作,增强暗访力度,更加准确掌握群众工作落实情况,深度查找影响群众工作的突出问题,及时查处落实不力、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三是明确目标方向加力执行。始终坚持群众满意的价值取向,始终端正工作态度,始终强化执行落实,在情感上、语言上、行动上贴近群众,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通过多学、多听、多看、多问、多实践,努力提升广大公职人员群众工作政策理论和操作实践能力,更好服务群众。切实发挥主体作用,强化统筹协调力度,在服务群众中吃得苦、坐得住、肯用心、有办法、能成事。

三、深化七大活动,共同筑牢和谐社会新局面

按照全县群众工作全覆盖第二阶段的各项安排,添举措,抓落实,真正让干部职工贴近群众、融入群众,把群众的安危冷暖、喜怒哀乐放在心上,赢得群众拥护,聚集必胜力量。

结对认亲方面。全面推行结对认亲常态化,拓展结对认亲范围,动态调整新进人员、调动人员、新增户结对情况,切实做到全覆盖。做实“联户联僧”工作,细化、动态化建立台账。再学习、再动员,强化学习培训,切实提高认识和群众工作能力。上全年,我局派出结对认亲工作组10个共计58人,集中开展结对认亲活动5次,共计走访慰问结对亲戚200户1280人次,发放慰问品清油、茶叶等共计人民币15000余元。开展政策集中宣讲3次,参与群众共计148余人,发放宣传资料600余份,发放避孕药具274个,政策咨询180人次,免费义诊89人次。收集群众诉求5起,办结群众诉求4起,群众诉求办结率80%。走访慰问贫困农牧民户10户,发放慰问金2000元。

同心同向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州藏传佛教事务条例实施细则》和《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省委藏传佛教寺庙群众工作广覆盖和干部联户联僧要求扎实推进同心同向活动扩面提质的方案》,“情、理、法、惠”并用,在创新载体、拓展思路、强化落实上狠下功夫,着重抓好寺庙规范管理,全力推动同心同向活动扩面提质。今年5月10-12日,县人民医院组织医疗小分队分别进入县内三座寺庙为免费为56名僧尼和42名信教群众测量血压、扎银针、拔火罐。宣讲健康教育知识,给他们讲解了饮食方面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并对身体健康存在问题的僧侣提出诊断方案。给他们建立了健康档案,要求患者到县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治疗。活动共发放药品价值3000余元,发放健康保健宣传手册100余份,活动取得了僧侣们的赞扬和大力支持。局长胡天林也多次走访寺庙、面对面恳谈、电话访问等方式慰问结对僧侣及寺庙其他僧尼的生活情况,并将价值2500余元的生活用品(清油、茶叶等)送给寺庙僧侣。

爱心帮扶方面。一是大力实施独生子女伤残家庭特别扶助政策。2015年我县特别扶助31人,其中子女死亡人28人每人每年4200元,共计117600元,子女伤残人数3人,每人每年3360元,共计10080元;奖励扶助306人,每人每年960元,共计293760元;2015年少生快富94户,每户一次性3000元,共计282000元,资金年底统一兑现。同时协助残联为符合条件的贫困脑瘫儿童通过康复手术、康复训练和配合相应辅助器具实施救助。二是开展城乡孤儿医疗救助。按照要求协助民政局将孤儿医疗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以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范围;抓好孤残儿童康复治疗,并衔接有关单位实施“明天计划”“重生行动”“疝气患者康复”等康复项目。三是做好孤儿爱心结对工作。胡天林局长通过电话和深入结对孤儿代龙花家中等方式,积极爱心结对工作,亲自到帮扶孤儿家中看望小龙花,并带去生活用品(衣服、玩具)和慰问金500元。四是爱心捐款。2015年2月16日卫生计生局组织卫生系统干部职工为湾坝乡卫生院干部职工陈天顺(尿毒症)爱心捐款,病魔无情,人间有真爱卫生系统用实际行动关心、支持和帮助陈天顺同志,活动共计募捐爱心捐款50450.00元。五是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今年上半年共计80名志愿者下乡开展医疗服务工作。

宣传教育方面。根据县委、政府“爱国守法感恩”群众工作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县卫生计生局借党的群众路线、结对认亲、爱心帮扶、同心同向等活动为携机大力开展爱国守法感恩宣传教育活动。活动开展以来我局多次组织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全县十八个乡镇开展“爱国守法感恩”群众工作宣传教育。上半年我局通过卫生下乡、结对认亲、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等开展“爱国守法感恩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宣讲共计8场次,组织宣讲小组进村入户开展宣讲活动上7场次,送医送药进寺庙3场次,免费体检僧侣48名、信众42名,发送药品3000余元;卫生下乡4次,送医送药到每一位农牧民家中,共为农牧民发放了卫生宣传资料6000余份,开出健康处方400余张份,健康咨询5621人次,免费健康体检1821余人次;免费发放价值8000元的药品。

共建共创方面。整合资源,帮助结对村小金村党支部“分类定级”、整顿提升;指导、帮助结对村党支部争创服务型党组织;进一步强化对村干部、农牧民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培训;全面推广“4+1”农牧民党员发展模式,加大党员发展力度,帮助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开展机关党员到社区、结对村“双报到”,志愿服务基层,引领农牧民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全年深入到小金村开展“双报到”、党员义工日、志愿服务活动2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120份,卫生宣教238人次,免费诊疗10人,健康咨询315人,免费发放药品价值1500余元。确定贫困(老)党员5人,通过“n+1”和“l+n”模式进行了具体帮扶。给予小金村党支部4000元的支部共建共创发展经费,用于党支部建设的日常急需。走访慰问贫困党员10人,发放慰问金2000余元。帮助小金村党支部发展党员3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小金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6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设党员先锋岗2个。开展健康义诊活动2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120份,卫生宣教1238人次,看病诊疗112人,血压检测105人,b超检查150人,血化验55人,尿化验65人,大便检查30人,健康咨询315人。

幸福工程方面。加大对上项目争取力度。继续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严格督导检查、强化资金保障、加快项目实施、规范项目管理、全面完成工作任务,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项目效益持久发挥。一是加快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建设标准化乡镇卫生院6个,总投资2102万,累计完成投资810万,建筑面积达6260平方米。其中:大河边、斜卡乡卫生院业务和改造生活用房建设2个项目已完成主体建设,预计2015年12月竣工验收。上团乡、洪坝乡、湾坝乡、汤古乡卫生院业务和生活用房建设4项目,正在进行主体建设,预计2015年8月竣工验收。续建项目2个。其中:县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总投资2100万,累计完成投资1500万元,正在进行装饰装修,预计2015年投入使用;县民族(中藏)医院建设项目总投资900万,累计完成投资600万,目前正在进行室外附属工程建设,预计2015年投入使用。建设村卫生室4个,任务完成率100%。具体为三岩龙乡闪电村、三岩龙乡石埂村、烟袋乡烟袋村、子耳乡磨子沟村。投资共计32万元,建筑面积合计330平方米。二是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截止10月底,全县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78.7%。补助产妇291人补助金额共计17.731万元。发放叶酸244人1270瓶。完成自愿免费婚前医学检查57对,任务完成率142.5%。三是持续开展包虫病病情普查与治疗工作。1-11月全县累计开展包虫病病情调查10086人,发现疑似病例3人,全县共有包虫病患者42例(其中死亡1例,治愈8例),目前对34病例进行追踪管理和治疗。四是进一步巩固计生优质服务县创建成果。2013年12月12日,我县顺利通过州级验收,成功创建州级计生优质服务县。今年,我局将进一步巩固创优工作成果,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截止11月20日,我县已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91对。年初全额兑现了2013年度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304人,特别扶助对象25人,少生快富83户的奖励扶助金共计64.632万元。2015年度共确认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306人,特别扶助对象31人,少生快富94户。对全县已确认的138名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对象,发放奖励金2.484万元。

四、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自群众工作全覆盖活动开展以来,我局严格按照县委、政府、县群众工作中心及七大活动“牵头单位”要求,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认识不够。一方面部分干部职工对开展群众工作的目的、意义、政策、要求认识不到位,把群众工作全覆盖这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片面理解为群众工作就是给钱给物,没有把群众当作家人,将活动片面化、简单化,没有倾情倾智投入真情,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另一方面群众认识有偏差,把群众工作视为免费索取物资、金钱的有利时机,甚至产生攀比心理,更有甚者提出无理要求,诸如“要求陪读、给钱修房”等,导致结对认亲互动工作难。

脑埂病人康复训练方法例4

苏兆发于1980 年参军入伍,来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某部营区。部队安排他当了卫生员,苏兆发刻苦军训、刻苦学医。先后攻读了《本草纲目》《伤寒论》《病理解剖学》等中西医理论书籍,并到河北省沧州市医院、乌兰察布医院、卓资县医院实习,取得了医师资格、执业助理医师等证书。在多次业务技能实际诊治比赛中夺得好成绩, 被部队评为优秀战士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时,部队官兵和驻地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军民鱼水关系,结下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深情。苏兆发在部队学习、训练之余,常常进村为群众做体检,进行疾病防控,为群众治疗疑难杂症,几年里治愈了许多患者,乡亲们称他 “妙手军医”。这期间,他也亲眼目睹了乡村医疗条件的落后,农民小病不治大病拖、身体健康缺乏保障的状况,其中一件事令他至今感到惋惜。在牛窑子村,农民郝双鱼临产大出血,因当地无医疗条件,死在去县医院的半路上。这个年仅 22 岁的妇女,过早逝去了宝贵的生命。老乡向苏兆发陈述了具体情况,他内心波涛汹涌:如果能够及时对郝双鱼进行产前检查,采取预防措施,就能挽救这条生命。

1986 年,苏兆发服役期满,在返回家乡参加工作和留在内蒙古卓资县乡村的人生十字路口,他没有徘徊,毅然选择了留守塞外。当时,凭苏兆发家乡军队退伍人员安置政策,他完全可以进河北省沧州市医院当医生,还可以进待遇优厚的企业从事医疗工作。然而这些都没有使他动心,他给聘用单位退回了聘书,到离驻地不远的西壕堑村租了两间民房,开设了一家便民诊所。卓资县县委、政府、人武部和医疗卫生局支持他的工作,给他办理了相关证件。从此,他把军魂留在这方土地上,走田埂、进农户,为乡亲们送医送药,成了乡村里没有戎装的军医。

苏兆发为乡亲们看病的后房子乡是个山区,有近两万人口,分散居住在几十条深山沟里,每一次出诊都如同野外行军。他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由于道路难行,加上每天奔波的道路太长,自行车长时间超负荷运行,一辆崭新的车子用不了两年就报废了。自他成为乡村医生以来,先后报废了9 辆自行车、3 辆摩托。后吉拉村、哈不亥村等地,山道崎岖,自行车根本推不上去,他就把交通工具寄存在山下的老乡家中,自己徒步上山。

苏兆发为百姓看病,不分昼夜,总是随叫随到。时间长了,他门诊部的小铁门被“请大夫”的人敲出一个深深的凹坑。

1988 年寒冬的一天夜里,五黑明村的一位农民敲开苏兆发诊所的大门:“我的亲戚发了高烧,咳嗽得厉害,几乎不能呼吸了。”情况危急,苏兆发第一时间跟他向五黑明村出发。门诊离该地有40 多里, 中途还得翻一座大山。两人踏着深雪艰难地赶路,到达患者家中时,天已微微发明。患者高二娃,60 岁,经诊断患的是肺脓肿病,如果抢救不及时,肺叶将液化坏死。小苏立即输液并配齐了中草药。中午时分,高二娃呼吸平稳,体温也恢复正常。后来,小苏多次到高二娃家,对他进行特别护理,高二娃的肺病彻底痊愈,身体逐步硬朗起来。

1989 年秋季的一个夜里,下着瓢泼大雨。菜园子村的村民李天才突发腹痛。他的儿子给他服下去痛片,却丝毫不管用。李天才的儿子冒雨赶到苏兆发的门诊部,敲开门后,苏兆发以最快的速度安排好药品、器械,穿上雨衣,直奔患者家中。患者家离门诊部有16里。两人跋山涉水,天上雨淋淋,衣里汗淋淋,鞋里灌满了泥浆。经诊断,李天才患的是急性胆囊炎。苏兆发对症施治,喂他服下消炎利胆片并进行输液。天放亮时,李天才安静地睡着了。

在偏僻山乡开展医疗卫生工作,条件十分有限。有一次,一个村民受了腿伤,按照医疗常规,应该拍片确诊。可是,苏兆发的门诊部除了一台血压计,一个听诊器外,没有任何先进仪器。无奈之下,伤者不得不辗转到30 公里外的县医院。由于缺乏及时诊断治疗,错过了最佳时机,他截了肢。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苏兆发的心。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改善医疗条件,方便群众看病。从那时起,他全家节衣缩食,通过向老家的亲戚朋友借款,向信用社贷款等融资方式,购置了多种先进医疗器械,从 X 光机、B 超机、心电图仪、微波治疗仪、彩超,到尿沉渣分析仪、脑彩超、数码裂隙灯等,先后以个人之力投资 86 万元。苏兆发还新修盖了门诊房屋,增加了病床, 购买了汽油发电机,使诊所成为功能齐全、方便群众的便民门诊。甚至一些大病,在他这里都能得到理想的检查、治疗。患者们感慨地说:“在苏大夫的门诊部看病,跟大医院没啥差别。”

苏兆发刚到卓资县服役时,还只是个18 岁的小青年,时光荏苒,如今他已年近50 的人了。为了乡亲们的健康,他年年月月奔波在山间地头,用青春、汗水和心血换来了老百姓的健康。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 中,他感受到了内蒙古农牧民特有的淳朴与厚道。对那些家庭贫困看不起病的群众,他绝不收取医疗费用。近30 年里,他为 2000 余名贫困农户免除了医药费,累计金额约有23 万元之多。1997 年,狮子沟村一个贫困户的孩子患了结核病,高烧不退还伴有痢疾。由于家庭贫困,无法到大医院治疗,急得团团转。苏兆发出诊知道此事后,没收一分钱,为孩子施行了一系列诊治措施,前后一个月,直到孩子的病彻底好转。只这次,苏兆发捐献出去的药品费就有2000 多元。

苏兆发为群众看病尽心尽责,从不嫌脏怕累。2009 年夏天,号沟村 70 多岁的李美鲜感到肚子疼得厉害,家里人怀疑她患了肠梗阻,紧急将她送到苏兆发的门诊部,检查后确诊为大便燥结症。 为了尽快缓减病痛,苏兆发用手指将李美鲜内燥结成块的粪便 一点一点地抠出。李美鲜感动地讲:“得了这样的病,小苏不嫌不弃,叫我该怎样说好呢? ”

脑埂病人康复训练方法例5

同志们:

走进今天的教室,看到大家一张张热情洋溢、朝气蓬勃的脸庞,听到大家一声声明朗自信、掷地有声的话语,脑海里不由自主浮现出广大干部一串串寒暑不辍、苦干实干的身影,既让我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对X发展充满信心。今天,主要是和大家共话梦想,共叙使命担当,号召广大干部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知重负重、迎难而上,为建设幸福美好新X贡献力量,为绘就精彩人生接续奋斗。

近年来,全市广大干部以服务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立足岗位,着眼大局,持之以恒抓发展,千方百计解难题,一以贯之抓落实,为建设幸福美好新X作出了积极贡献。

特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广大干部怀着事业心、带着责任心,踊跃投身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第一线、疫情防控的最前沿,积极进村入户查民情、问民需、解民忧,一心一意帮助贫困群众树信心、搞产业、摘穷帽,果园旁、地埂边、老乡家,到处都活跃着咱们干部的身影,很多同志舍小家、顾大家,克服种种困难,坚守基层一线,放弃休息时间,体现了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可以肯定的说,X顺利实现整市脱贫摘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大家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对大家的工作,市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个人也感到非常欣慰,这里,我要为大家点一个大大的赞,并代表市委,通过在座的各位向全市的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问候,大家辛苦了!

重视选拔培养干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从干部自身来讲,个人必须努力,这是干部成长的内因,也是决定性因素。”借今天座谈的机会,我向全市干部提四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要志存高远,在实现大我中成就小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对于大家来说,不管从事何种职业,不论处于什么岗位,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用高远志向来导航人生之帆、开启事业之门,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2020年新年伊始,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以白衣天使为代表的一大批义无反顾的“逆行者”,用行动书写初心,用平凡造就伟大,让人们不禁感叹,“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事实上,正是这些平凡的“英雄”,在危难关头,舍小家顾大家,舍小我为大我,用自己的方式挺起了中国脊梁,在爱国奉献中书写了人生新高度。希望咱们广大干部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追求,把个人的志向与党的事业、国家兴旺、民族未来和人民幸福结合起来,把个体小我的追求融入祖国、人民大我的事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怀抱家国情怀,担起时代责任,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

要把胸怀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奋斗统一起来,把实现长远目标与做好当前工作统一起来,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抓紧每一天,做好每件事,走好每一步,努力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化为建设家乡、发展X的实际行动,努力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速进位中奋勇争先,实现人生价值,书写华章。

二要博学笃行,在精进不休中增强底气。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家都是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层层筛选脱颖而出,最终走上工作岗位的,在这之前,大家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

但不可否认的是,咱们干部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但阅历浅、磨炼少,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一些干部生在城里、长在城里,对农村工作缺少切身体会,对农民群众缺乏朴素感情,不会说群众话、办群众事、解群众难;一些干部生活成长环境优越,没有遇到过挫折,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遇到急事、难事,就手足无措、没有章法;

还有个别干部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较大时,选择凡事“顺其自然”,事事“一切随缘”,在“佛系”心态的误导下心安理得地安于一隅、裹足不前,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别人眼中“垮掉的一代”。我们经常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面对基层千头万绪的工作和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有些同志会发现,以前学校的课本里是找不到答案的。面对这种情况,显然有些同志很容易出现上面说到的困惑、迷茫的心理,遇到这种情况到底该怎么办?网上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站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担心树枝会断掉,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它自己的翅膀。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学习就是这双“翅膀”。干部要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必须敢于放下头顶的光环,常怀“空杯心态”,甘当“小学生”,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觉悟、一种修养、一种责任,作为长期的乃至终身安身立命的根本,不断“补氧”“充电”,通过学习为梦想插上翅膀,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更多致胜资本,立于不败之地。要从干好本职工作需要出发,加强对中央、省市市委最新政策和部署要求的学习,熟练掌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深化改革等政策业务,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要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既做知识的“存储器”,也做知识的“处理器”,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长本领。要把勤奋学习与修身立德统一起来,学会用崇高的使命激励自己,用远大的目标鞭策自己,用为民的情怀引导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以良好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去,以高境界、大格局、真本领为自己的鲜亮人生上色添彩。

三要秉持初心,在仰望星空中脚踏实地。       年轻干部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充满激情、追求进步,但往往也容易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在面对基层繁琐的工作、艰苦的条件,有的便会产生一种从理想到现实的失落感;有的在被安排的工作与自己学历、专业有差距时,往往产生浮躁心理;

有的工作不够细致、不够认真,急于干事、急于干成事,往往是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一堆,时而因小失大;有的认为自己很专业,但又担心被“专业”掉,怕一个岗位干一辈子,得不到综合锻炼和提升,产生守摊子、熬日子的心理;有的则片面地认为,提拔重用须有背景,而自己刚参加工作,一无人脉圈二无交际网,索性就把精力放在拉关系、找门子上,想通过投机钻营谋求前程。

作为“半个过来人”,同时作为与在座80后、90后同处一个时代的干部,我想跟大家说的是,对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同志来说,产生上述这样那样的偏颇思想,或多或少情有可原,这也是每个年轻人都会经历的过程。我自己也跟今天在座多数同志一样,九年前刚到市里工作时,对我这个一直在城市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干部来说,面临的不只是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基层大量的工作都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角色如何转变,工作从哪里入手,说实话,当时自己既有向往、敬畏,也充满了忐忑、焦虑。

但九年时间一路走来,市情民情在大量的下乡入户走访中变得熟悉起来,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也在办理群众网络留言、接待群众、处理疑难复杂信访问题的过程中熟练起来,做决策、想问题的思路理念也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更加对头有效起来。回想这些年来,我收获的不只是个人思维眼界的开阔、能力素质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沉下心来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务实干的积累和沉淀。

直到现在我也始终认为,当初自己扎根西部、服务基层的选择没有错,这将是自己人生道路中一段难得的历程和宝贵的财富,万金难抵。特别是脱贫攻坚,可以说是我到X工作以来思考最多、用力最多,同时也是投入感情最多的一项工作。广大科级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和服务群众的生力军,一定要摆正位置、端正心态,既有仰望星空的激情和能力,还有扎根基层、久久为功的干劲和韧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委屈、经得起考验,始终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讲到这里,我再给大家举个毛竹生长的例子,毛竹开始成长的时候4年也只不过长3厘米。但是,5年后以每天足足30厘米的速度生长,这样只用6周时间就可以长到15米。

正是因为它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不断为自己补充能量、潜滋暗长,最终才成为了后起之秀、栋梁之才。毛竹潜心扎根、厚积薄发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广大干部,只有甘受“寂寞”、甘于“清苦”,扎根基层、服务基层,通过在基层“蹲苗”积蓄力量、砥砺品质,不怕做“热锅上的蚂蚁”,敢于接“烫手的山芋”,做到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在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中学真本领、练真功夫,才能在日后的成长中有所作为、担当重任。

四要修身明德,在正己守道中行稳致远。

干部要想要达成自己的目标、取得成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长远,行得稳重,必须把崇德修身坚守正道作为成事之基和力量之源,先做人后做事,这才是成长成才的基本逻辑。现在,个别刚刚走上岗位的干部,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盲目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感观上的刺激,工作之余不想着如何提升自己,而是热衷于看视频直播、沉迷于网络游戏、放纵于网络,整天在网络虚拟世界打圈子,与新时代干部的形象气质、精神状态极不相符;有的年轻同志规矩意识不强、纪律观念淡薄,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面对“不期而至”的各种考验和诱惑,往往分不清利害关系,把握不好分寸尺度,容易“分神”“迷路”;

还有一些干部总以为工作仔细认真,做人诚实可靠,能独善其身就是一个好的道德标准,就做到了严以修身,但实际上用优秀干部的要求来衡量,这样的标准是远远不够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只沿口不齐的水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桶壁中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干部要经常进行自我剖析,敢于发现和正视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在自查自省中主动改进,在不断完善中全面提高,始终做到稳重自持、坚定自励、正气充盈。

要始终坚持讲忠诚、讲担当、讲刚正、讲坚守,自觉做到立身于德、立德于诚、立言于真,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干事,不掺杂使假,不欺上瞒下,在实干笃行中释放激情、追逐人生理想。要秉守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工作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把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地解决好,时时处处与群众共甘苦、共忧乐、共奋进,做到无私奉献、担当作为。要坚持“一日三省吾身”,自觉见贤思齐,把行得端、走得正作为行为准则,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守住道德底线,保持艰苦朴素作风,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时刻保持本色“不褪色”。

同时,我还想叮嘱大家的是,干部正处于人生的上坡路段,既是单位的主力军,更是家庭的顶梁柱,大家都上有老、下有小,很多同志既是父母的独生子女,还是“二胎”子女的爸爸妈妈。

父母的身体、子女的教育,等等这些,都需要大家投入时间、精力、感情去陪伴和照顾,遇到“突发情况”,工作职责还能请同事补位,但家庭角色却无人能替代。大家的这些困难、苦恼、纠结和焦虑,我懂,也和大家一样感同身受。我的家和市里相隔千里,很少能回去,更谈不上日常的照顾,一手抚养自己长大的奶奶临终自己没能送上最后一程,父亲病重住院不能床前尽孝,X岁的儿子到现在只熟悉微信视频里的爸爸。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来说,称不称职先不讲,至少自己是问心无愧的;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儿子来说,自己心中确实充满了深深的愧疚,这些缺位和愧疚是自己感情亲情上一生的遗憾。

说这些的意思是想告诉大家,同志们基本上都是工作在X,家也在X,具备基本的照顾家庭的条件,希望大家一定要合理安排好工作和家庭,在保证工作完成的前提下,尽可能常回家看看,多关心家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特别是父母家人生病需要照顾的时候,不要纠结,该请的假要请,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我想,只要大家平时工作认真努力、尽心尽责,组织和领导会理解并支持大家的。

同时,作为年轻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工作之余不要无谓的熬夜,适量进行体育锻炼,放松紧张情绪,舒缓工作压力,保持身心健康,以饱满的精神轻装上阵、迎接挑战,这既是对工作的负责,也是对家庭的负责,更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脑埂病人康复训练方法例6

 

同志们:

走进今天的教室,看到大家一张张热情洋溢、朝气蓬勃的脸庞,听到大家一声声明朗自信、掷地有声的话语,脑海里不由自主浮现出广大干部一串串寒暑不辍、苦干实干的身影,既让我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对X发展充满信心。今天,主要是和大家共话梦想,共叙使命担当,号召广大干部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知重负重、迎难而上,为建设幸福美好新X贡献力量,为绘就精彩人生接续奋斗。

近年来,全市广大干部以服务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立足岗位,着眼大局,持之以恒抓发展,千方百计解难题,一以贯之抓落实,为建设幸福美好新X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广大干部怀着事业心、带着责任心,踊跃投身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第一线、疫情防控的最前沿,积极进村入户查民情、问民需、解民忧,一心一意帮助贫困群众树信心、搞产业、摘穷帽,果园旁、地埂边、老乡家,到处都活跃着咱们干部的身影,很多同志舍小家、顾大家,克服种种困难,坚守基层一线,放弃休息时间,体现了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扎实的工作作风。

可以肯定的说,X顺利实现整市脱贫摘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大家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对大家的工作,市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个人也感到非常欣慰,这里,我要为大家点一个大大的赞,并代表市委,通过在座的各位向全市的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问候,大家辛苦了!

重视选拔培养干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从干部自身来讲,个人必须努力,这是干部成长的内因,也是决定性因素。”借今天座谈的机会,我向全市干部提四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要志存高远,在实现大我中成就小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对于大家来说,不管从事何种职业,不论处于什么岗位,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用高远志向来导航人生之帆、开启事业之门,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2020年新年伊始,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以白衣天使为代表的一大批义无反顾的“逆行者”,用行动书写初心,用平凡造就伟大,让人们不禁感叹,“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事实上,正是这些平凡的“英雄”,在危难关头,舍小家顾大家,舍小我为大我,用自己的方式挺起了中国脊梁,在爱国奉献中书写了人生新高度。希望咱们广大干部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追求,把个人的志向与党的事业、国家兴旺、民族未来和人民幸福结合起来,把个体小我的追求融入祖国、人民大我的事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怀抱家国情怀,担起时代责任,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

要把胸怀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奋斗统一起来,把实现长远目标与做好当前工作统一起来,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抓紧每一天,做好每件事,走好每一步,努力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化为建设家乡、发展X的实际行动,努力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速进位中奋勇争先,实现人生价值,书写华章。

二要博学笃行,在精进不休中增强底气。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家都是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层层筛选脱颖而出,最终走上工作岗位的,在这之前,大家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但不可否认的是,咱们干部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但阅历浅、磨炼少,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一些干部生在城里、长在城里,对农村工作缺少切身体会,对农民群众缺乏朴素感情,不会说群众话、办群众事、解群众难;一些干部生活成长环境优越,没有遇到过挫折,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遇到急事、难事,就手足无措、没有章法;还有个别干部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较大时,选择凡事“顺其自然”,事事“一切随缘”,在“佛系”心态的误导下心安理得地安于一隅、裹足不前,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别人眼中“垮掉的一代”。

我们经常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面对基层千头万绪的工作和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有些同志会发现,以前学校的课本里是找不到答案的。面对这种情况,显然有些同志很容易出现上面说到的困惑、迷茫的心理,遇到这种情况到底该怎么办?网上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站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担心树枝会断掉,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它自己的翅膀。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学习就是这双“翅膀”。

干部要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必须敢于放下头顶的光环,常怀“空杯心态”,甘当“小学生”,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觉悟、一种修养、一种责任,作为长期的乃至终身安身立命的根本,不断“补氧”“充电”,通过学习为梦想插上翅膀,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更多致胜资本,立于不败之地。要从干好本职工作需要出发,加强对中央、省市市委最新政策和部署要求的学习,熟练掌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深化改革等政策业务,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要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既做知识的“存储器”,也做知识的“处理器”,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长本领。

要把勤奋学习与修身立德统一起来,学会用崇高的使命激励自己,用远大的目标鞭策自己,用为民的情怀引导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以良好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去,以高境界、大格局、真本领为自己的鲜亮人生上色添彩。

三要秉持初心,在仰望星空中脚踏实地。年轻干部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充满激情、追求进步,但往往也容易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在面对基层繁琐的工作、艰苦的条件,有的便会产生一种从理想到现实的失落感;有的在被安排的工作与自己学历、专业有差距时,往往产生浮躁心理;有的工作不够细致、不够认真,急于干事、急于干成事,往往是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一堆,时而因小失大;有的认为自己很专业,但又担心被“专业”掉,怕一个岗位干一辈子,得不到综合锻炼和提升,产生守摊子、熬日子的心理;有的则片面地认为,提拔重用须有背景,而自己刚参加工作,一无人脉圈二无交际网,索性就把精力放在拉关系、找门子上,想通过投机钻营谋求前程。作为“半个过来人”,同时作为与在座80后、90后同处一个时代的干部,我想跟大家说的是,对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同志来说,产生上述这样那样的偏颇思想,或多或少情有可原,这也是每个年轻人都会经历的过程。

我自己也跟今天在座多数同志一样,九年前刚到市里工作时,对我这个一直在城市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干部来说,面临的不只是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基层大量的工作都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角色如何转变,工作从哪里入手,说实话,当时自己既有向往、敬畏,也充满了忐忑、焦虑。但九年时间一路走来,市情民情在大量的下乡入户走访中变得熟悉起来,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也在办理群众网络留言、接待群众、处理疑难复杂信访问题的过程中熟练起来,做决策、想问题的思路理念也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更加对头有效起来。回想这些年来,我收获的不只是个人思维眼界的开阔、能力素质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沉下心来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务实干的积累和沉淀。

直到现在我也始终认为,当初自己扎根西部、服务基层的选择没有错,这将是自己人生道路中一段难得的历程和宝贵的财富,万金难抵。特别是脱贫攻坚,可以说是我到X工作以来思考最多、用力最多,同时也是投入感情最多的一项工作。广大科级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和服务群众的生力军,一定要摆正位置、端正心态,既有仰望星空的激情和能力,还有扎根基层、久久为功的干劲和韧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委屈、经得起考验,始终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

讲到这里,我再给大家举个毛竹生长的例子,毛竹开始成长的时候4年也只不过长3厘米。但是,5年后以每天足足30厘米的速度生长,这样只用6周时间就可以长到15米。正是因为它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不断为自己补充能量、潜滋暗长,最终才成为了后起之秀、栋梁之才。毛竹潜心扎根、厚积薄发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广大干部,只有甘受“寂寞”、甘于“清苦”,扎根基层、服务基层,通过在基层“蹲苗”积蓄力量、砥砺品质,不怕做“热锅上的蚂蚁”,敢于接“烫手的山芋”,做到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在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中学真本领、练真功夫,才能在日后的成长中有所作为、担当重任。

四要修身明德,在正己守道中行稳致远。干部要想要达成自己的目标、取得成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长远,行得稳重,必须把崇德修身坚守正道作为成事之基和力量之源,先做人后做事,这才是成长成才的基本逻辑。

现在,个别刚刚走上岗位的干部,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盲目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感观上的刺激,工作之余不想着如何提升自己,而是热衷于看视频直播、沉迷于网络游戏、放纵于网络,整天在网络虚拟世界打圈子,与新时代干部的形象气质、精神状态极不相符;有的年轻同志规矩意识不强、纪律观念淡薄,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面对“不期而至”的各种考验和诱惑,往往分不清利害关系,把握不好分寸尺度,容易“分神”“迷路”;还有一些干部总以为工作仔细认真,做人诚实可靠,能独善其身就是一个好的道德标准,就做到了严以修身,但实际上用优秀干部的要求来衡量,这样的标准是远远不够的。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只沿口不齐的水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桶壁中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干部要经常进行自我剖析,敢于发现和正视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在自查自省中主动改进,在不断完善中全面提高,始终做到稳重自持、坚定自励、正气充盈。要始终坚持讲忠诚、讲担当、讲刚正、讲坚守,自觉做到立身于德、立德于诚、立言于真,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干事,不掺杂使假,不欺上瞒下,在实干笃行中释放激情、追逐人生理想。

要秉守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工作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把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地解决好,时时处处与群众共甘苦、共忧乐、共奋进,做到无私奉献、担当作为。要坚持“一日三省吾身”,自觉见贤思齐,把行得端、走得正作为行为准则,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守住道德底线,保持艰苦朴素作风,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时刻保持本色“不褪色”。

同时,我还想叮嘱大家的是,干部正处于人生的上坡路段,既是单位的主力军,更是家庭的顶梁柱,大家都上有老、下有小,很多同志既是父母的独生子女,还是“二胎”子女的爸爸妈妈。父母的身体、子女的教育,等等这些,都需要大家投入时间、精力、感情去陪伴和照顾,遇到“突发情况”,工作职责还能请同事补位,但家庭角色却无人能替代。大家的这些困难、苦恼、纠结和焦虑,我懂,也和大家一样感同身受。

我的家和市里相隔千里,很少能回去,更谈不上日常的照顾,一手抚养自己长大的奶奶临终自己没能送上最后一程,父亲病重住院不能床前尽孝,X岁的儿子到现在只熟悉微信视频里的爸爸。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来说,称不称职先不讲,至少自己是问心无愧的;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儿子来说,自己心中确实充满了深深的愧疚,这些缺位和愧疚是自己感情亲情上一生的遗憾。说这些的意思是想告诉大家,同志们基本上都是工作在X,家也在X,具备基本的照顾家庭的条件,希望大家一定要合理安排好工作和家庭,在保证工作完成的前提下,尽可能常回家看看,多关心家人。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特别是父母家人生病需要照顾的时候,不要纠结,该请的假要请,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我想,只要大家平时工作认真努力、尽心尽责,组织和领导会理解并支持大家的。同时,作为年轻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工作之余不要无谓的熬夜,适量进行体育锻炼,放松紧张情绪,舒缓工作压力,保持身心健康,以饱满的精神轻装上阵、迎接挑战,这既是对工作的负责,也是对家庭的负责,更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干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齐抓共管,把干部培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要严格落实谈心谈话、考核考评、定期体检等基本措施,做到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关怀、学习上关注,最大程度保护干部的锐气,努力营造重视干部、尊重干部、关爱干部的良好氛围。

脑埂病人康复训练方法例7

虽然有二人对练的“侧手”。而“侧手”的主要目的并不只是一对一的较量(事实上,苏派的许多技术都不如现代散手简洁,也不太适合这种较量),而是在复杂的搏斗环境中保护自己和制服敌人的技术。绝大多数动作是擒摔,离不开手指的功力,如果要戴上拳击手套,大多技术根本无法运用。

苏门有一句著名的口诀,很多拳派都没有提到过:“打前照后!”

就是说,在出手反击的那一瞬间,特别是接触对手身体,确实已经“上身”的那一刹,眼睛应该用余光看着自己的后面,提防其他人的偷袭。

然而,无论你怎么练,人的眼睛都不可能完全看清周围特别是背后事物的变化,所以,苏派无论是哪一个拳师,都爱用两种技术,一是“变步”,是一种能在前进和后退时迅速地变换身体角度的步伐;一种是“混身”,各个拳师的教法不一样,但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迅速运动到对手的侧面。甚至后面,不给敌人留下偷袭的空当。

所以我说过:如果一对一较量叫做小手,那苏派的“混战”特点,当然可以称为“大手”了。

至于民间传说苏门“刀枪不入”的神话不过是误解,因为苏门拳师大都擅长空手对刀棍,个别苏派拳师在正式的多人搏斗场合看似空手,其实暗中使用了特殊的、旁人看不出来的保护前臂和胫部的“护具”,所以普通人的刀棍的攻击对他们构不成任何威胁,反倒容易落入武术上“轻重交换”的圈套而受到致命的反击。

我也许不该公开这些内幕,但我对传统武术最大的反感就是封闭和保守,让太多的爱好者浪费不少的精力和热情,总是不得其门而入。

我接触过的几位拳师,他们的功法内容差异太大,甚至大到什么程度呢?简直就是外家和内家之别。我不便在这里对各位老师作比较和评价,只通过我的第一位老师程国香先生处所学,谈谈苏门的其它一些特点。

首先,苏门似乎都是不太强调进攻技术的,我所看到的几位拳师,从他们处所学的“侧手”动作,都是后发制人。几乎没有一招是主动攻击的。有的在拳路里有伸拳和踢腿的动作,都是在后来配合“侧手”才用,相当于是“配角”。

其次,苏门是我所接触过的唯一需要拜两次师的拳派。第一次是学拳路,把架势学会,一般要一到两个月,第二次学应用的动作,就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对练,必须先要重新拜师。两次都必须要准备公鸡等“刀头”,先拜祖师爷,再拜师父,第二次必须要发重誓,表示不用所学功夫从事非法活动。才能开始教动作的实际运用。

三是苏派的动作运用主要都是以制服对手为主,一般不主张过分伤害对手,最主要的技术似乎是摔打,苏派老师们叫做“丢打”。只有在对凶器的训练中,老师才在摔打的基础上主张一定的“补手”,即针对一些要害和穴位的发力。在此时,老师都要特别强调,不要轻易带“杀气”,动杀机。否则,即使你取得表面的胜利,逞一时之快出手太重,于理于法都不应该,后果可能很严重,并给自己带来潜在的危险。这就完全背离了防身的宗旨了。

四是苏派过去都有“打出师酒”的传统,这是它讲求实战的又一特点:哪怕一个师父收了再多的徒弟,你都必须在所谓的“出师”那天从他们保护下“抢”到你收的全部学费(通常都收在正中桌子上的一个小包袱里),有时收了四五十个徒弟,也必须照打不误,不能坏了规矩,也不能下杀手和重手,造成太多的伤害。如果师父没有能力抢到学费,只能说明没有本事,只有空手离开。我看这也是一个陋习,是苏门绝技不轻易传授的原因之一,俗话说:“好拳要留三路,免得徒弟打师傅。”解放后,教拳的和学拳的都少了,大多偷偷干,所以就自然没有了这规矩。

第五个特点是程老师一个人才有的,就是不特别讲究练力气,甚至不练一般的基本功。他认为,他的那个“六角桩”套路,只要打好了,就具有了一般的功夫了,特别是搏击需要的力气都已经足够了,除了一个起床时的简单早功和指功之外,程老师没有重点强调过其它功夫。程老师的个子可能只有一米六左右,却能轻易地抓起一个超过一米八的大汉,扔出近两米远。应该说,这是除了用劲的巧妙之外,全身还必须具有高度协调的整合力才能做到的。

早功和指功加起来,只需要十分钟左右,套路只有四十多个动作,不重复的动作恐怕只有二十来个,慢慢地打一到两遍,只要是用了功,老师认为就已经足够了。

由于要求打拳时特别慢,并且要配合精神意念,呼吸和用力,所以后来我认为,程老师的拳。应该是属于“内家”的。这是和其他几位老师的最大区别。程老师的拳套似乎完全是为了练功而设计的,只有一些桩法和架势方面的要求,里面似乎极少有实用的攻防动作。步法多用标准的马步,师父称为“龙门脚”,动作大开大合,直到现在,我都不完全明白这些动作中的具体作用,似乎完全不符合实战的要求,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所谓的“大手”。

如其中有一个动作,意想着你边吸气边双手端起千斤巨石,慢慢离地,然后慢慢呼气一掌用力缓缓地剁下,很像是少林《易筋经》里的练功动作。而有意思的是,这些架势只对稳定人的下盘、增长全身的力量起作用,程老师在教运用技术的时候,除了“二郎悬腿”和镖步运用中的“长虹落地”两个动作之外,在我的印象中,他基本上不用拳套里的动作。

我在程老师手上学的动作只有二十多个,都是反击动作,程老师认为动作学多了反而没有实际的用场,关键是要“喂活”,意思是把它变成你身体和精神的一部分,不但在关键的时候能派上用处,而且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那才叫功夫“上身”了。他认为,如果学的内容太复杂,是不太可能“喂活”的。

下面,我把程老师的武术部分内容,主要是功法,动作方面的特点做一点简单的介绍,以便读者能从中感受他的武术特点。

要说明的是,也是让我最感到奇怪的是,苏派武术属于比较原始的民间武功,它的技术动作难免有简单粗陋的特点,甚至,从现代搏击的角度去评价,就不是很简洁和科学的,但苏派中的确出了不少优秀的拳师;但另一方面,让人感到矛盾的是:它的技术动作中却有时又有少量内容是超前的,极其科学和有效的,如有部分动作非常像王芗斋先生晚年提出的断手动作的部分内容,却又比王先生的似乎更加科学和简洁实用,这是我在多次实战中验证后得出的结论,在后面我当做一点介绍和点评。

早功

早功都是醒来第一刻就开始,在床上练的。包括了四个内容,熟练了,

只需要不到十分钟。由于简单易行和实用,且具有养生、健身和防身的特点,所以,多年来,属于我每天功课的内容之一,练武都四十多年了,我自然早就有其它适合自己的功法系统,但由于已经习惯了,仍然舍不得把它放弃。

第一步:早上醒来,先不要睁开眼睛,缓缓地深呼吸,气往上提,头也随之往上顶(最好是没有枕头),手握拳放在与头同高的两边,双肩紧贴床面,脚尖上勾,脚往下踩,同时顶舌咬牙提肛握拳吸气,呼气时全身放松。至少练三口气,最多只练九口气。这是第一步呼吸功。呼吸功看来简单,作用不小,可以让人从睡眠状态中醒过来,对青少年的发育大有好处,可使之保持健康而端正的身形,如果早晚都练一遍,还有增高的功效。对中老年人来说,可以预防中风和痔疮。师父说,如果你生性懒惰,不爱运动,就早晚练一遍呼吸功,就基本上能保持身体健康了。同时,它也是练排打功必不可少的基础。

第二步:睁开眼睛,双脚上举,双手抓住脚掌,提肛,然后叩齿三十六下,同时瞪大眼睛看着自己的脚。接着放开双脚,手握拳,深吸气同时向反时针方向拧动九圈,此时,舌头也在牙的外面向同一方向转动,脚掌也是,然后,又向顺时针方向运动,一口气完成。接着,手尽力上举后勾腕内转,并深深地吸一口气,保持这气不能动,手转到了极点,不能再转了,把掌变拳,紧握后向内拧转,这样转掌和拧拳共九次,其间,须保持一口气不动,到动作已经完成才慢慢地呼出这口气。练好了,这口气会发烫。

这个功法的表面作用是练习抓拿的力量,并且容易形成全身力量的一致,就是所谓的整力(我是后来才听到整力的说法的)。苏派的主要技术都是摔和拿,所以,必须要有强大的握力和腕力。这是练这两种力的重要方法,由于是早上,并且配合了呼吸,让全身气血充盈,所以,效果相当好,现代医学认为,人的握力和人的健康成正比。加上在练拳架时要求全身都要吃上力,所以,练上一个月,经常会有力气陡长的感觉。另外,古人说“双手攀足固肾腰”,所以这个功对柔软腰肢,坚强肾气大有作用,因为肾是全身力量和健康的根本,所以,练这功的中老年人晚上一般都不起夜,其它作用就不必多说了。这个功还有一个重要用途,这是我后来练排打功时体会到的,练过排打功的朋友都会知道:胸腹部位最好练,但心窝附近一小块如乒乓球大小的地方,武术上称为“方寸”的功最难练好。因为在这里密布了太阳神经丛,痛感最强烈,而要承受重击又必须要过这一关,这个功如果坚持练了,就会为练好“方寸”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后练排打就不难了。

第三步:放下脚,身体离开床面,只头肩和双脚着力,双肘轻放在床面,手指尖向上,然后轻握拳。开始做旋转运动:舌头,眼睛,内脏和拳头的旋转方向一致,牙关紧闭。拳在随身体运动时。每一旋转,一定要有一个着力点,就是在这个点上猛地握紧拳一瞬间,有握的“炸力”。前下,后下,左转,右转。每一方向九次到十八次。转动中,只能吸气,不要呼气,只能在每一势完毕后才能呼气,如果熟练了,只吸一口气,就能顺利地完成所有的转动,因为,我的感觉是,在运动中,身体自然在消耗一部分吸进去的气,所以,只要不断地缓缓吸进去补充消耗掉的那一部分就行了。

要说明的是,没有练过此功的人会不习惯,感到别扭,眼睛、舌头和拳头都好办,初学的人,身体根本无法运动,或者是只有身体的上下摆动,内脏的运动幅度太小,这是身体没有达到高度的自由而产生的必然反应,只要坚持,要不了几天,各部分都自然会旋转自如的。

这个功也相当重要,也是练全身整力,并且对身法的灵活,如吞身,都有重要作用,有肠胃病的人,肝脏不适的人练了大有好处,总之,不但身体练灵活了,也调理了内脏,使之能保持健康的状态。师父说,这个功实际上是一个“换体功”,就是把一个普通人的身体转换为练武所需要的身体状况,从气血到肌肉、筋骨都得换过来。

上世纪90年代,我因为义务献血,在重庆血站接连两年都查出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我不相信,又在医院验血查出大三阳,于是我开始恢复练功,练一点余拳的基本功,并重点坚持苏派早功,一年后,抱着试一试的念头去献血,却没有遇到一点麻烦,就按规定献了二百毫升。当时我也估计是检查的医生粗心了吧?因为我查过有关资料,乙肝病毒基本上是终生携带的。可是去年,因为胆结石在医院里彻底检查过两次,却没有发现甲乙丙丁戊任何一种肝炎,乙肝两对半全阴,乙肝DNA复制也为0。主治医生对我说这是极其个别的特殊情况,我想,所谓“特殊”,应该是坚持练功的功效。所以不能小看这个简单的功夫。另外,我个人认为,这个功也可以站着练,效果也不错。

以上功法,介绍起来似乎连我都觉得麻烦,其实做起来相当简单易行,并不费力,全部练完,除开呼吸功,不过二到三分钟而已,练慢一点效果肯定还要好一些。

第四步:卧虎功。这个功以前介绍过的人多,但能坚持长期练的可能不多,方法很简单:俯卧,双手十指及脚尖着地,指尖要钉在床上,不能向外。身体与床面平行,膝肘微屈,坚持这个动作一分钟以上,就可以说是练功完成了,体力和指力好的人,最多可以练到三分钟就足够了,这时就已经有比较好的指力了。不过,我当年是每天练三个指头五分钟的。师父的功夫我见过,六十多岁了,能用一对大拇指。练到五分钟,不能不让我们服气。我试过,用拇指和食指都不轻松,手型都容易走样。师父说,练这功不要强求,一般人练多了反而有害,要循序渐进,不能伤了指上的筋骨,到那时,就什么都练不成了。师父说,一般练三分钟就够了,如果要继续练,最好改成手背着地,练到五分钟就够了,气血已经畅通,可以说百病不侵了。不在时间多少,关键是能不能长期坚持。

老师虽然一生贫苦,却没有生过什么大病,平常极少有吃药的时候,他去世时我不在家乡,听师兄说,他只感到不舒服,就在床上躺了一会,家人说上医院,他只说不必了,说着,大吼几声,就断了气,走得实在是干脆和潇洒,也应该得益于他一生练功不辍吧。

这个功无疑非常重要和困难,也对全身整力、特别是手上的拥劲、指力都非常重要。我后来接触过的余拳、大成拳都能看到类似的功法,只是要求和侧重略有不同。

这就是苏派早功的主要内容,简单而且非常实用。

要补充的是:其它苏派拳师都要用到一些练功的器械,如石锁,石担,用来练“扁脚”(扫腿)的木桩。挂在墙上代替沙袋的草垫子、草纸等,有一位老师还用过一种能自动反击、用来训练人反应速度的、拿狗皮包裹的木人桩,可程老师练功几乎不用什么器械,只有练指功时老师介绍过一种小器械,就是一个石制的尖锥,下面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重约三十斤,上部成锥形,是用来放在凳上辅助练握力和指

力的。练时成马步,先吸气并握住圆锥部位,把石头提离桌面,尽量坚持到一口气结束,放下,共提三次,三口气。然后用三个指尖叼住圆锥部分,吸气一口后,努力上提,如果提不动。则指尖尽量不能离开圆锥体,或者在上面滑动,然后呼气时指尖尽力下按,逐渐加力,手指要有一定的弧度,如鹰抓。一般每天练九口气就行了。

不过老师坚持认为:人的身体才是最好的练功器材,所有的器材的功能都可以从身体的角度找到,并且效果会更好,即使是这种指头上的功夫,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代替:就是普通吃饭的八仙桌。每天早功完了后,半蹲在饭桌前,把手指搭在桌面上,三个指头或者五指全用,看你的功力而定。咬紧牙关深吸气,慢慢把你的脚向桌子下面移动,一直移动到你感到你的手指无法稳定为止,平稳地呼吸,坚持这姿势三分钟左右。一个月下来,你手指上的功夫已经不错了。

程老师的功夫对指力的要求高,我在文章中已经介绍过:当年我师姐能在背着孩子的情况下瞬间转身擒住大恶狗,让它根本无法挣扎,然后把它扔出去,没有指力是绝对做不到的。老师能一把擒住对手手臂,让对手痛瘫在地,并在大拇指处留下一个血印,就不是一般的擒拿能做到的了。

老师的这类事迹我只是听人传说,但师姐擒狗的事应该是千真万确!狗的主人是我们村长(也许就是这原因,那狗咬了几十人之多却没有人敢打),当时叫大队长,姓罗,和我关系也不错,常来我家坐,他说他会点武功,有一把很快的马刀,比手臂还粗的树,能一刀两断(我后来见过那刀,的确是好刀,他的堂弟武功在附近几个乡小有名气,一次较量就被我空手夺了这刀,他想劝堂兄把刀送我,没成,后成了我的武友)。

罗村长说那天他们有十来人插秧,正在树下休息,所以亲眼看到那擒狗的场面,他说那次其实是两条大狗,都不比现在的狼狗小,一条被擒后,另一条跑开了。他对师姐的武功是衷心佩服,讲起来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夸张,但也说到了许多细节:师姐的孩子只有两三岁样子,拿当时我地流行的土布蓝色背带背在后面,当时她正走到他家门前小石坝上,两条狗追来了,师姐刚一转身,狗停了,只见她一个“镖步”射过去,就抓住了前面那“黑龙”的颈子,把它按在石坝上,那狗嘴拄在石坝上呜呜地叫不出声,后脚只见蹬。师姐回头看了大家一眼,似乎有所顾忌。没有出手,只骂了一句,你凶啥子凶?信不信我今天不息气,就把你出脱了(弄死)。说着提起那狗一扔,就是一丈多远。罗村长不知道我和程老师学武的事,但说他认识师姐,就住在两县交界处一个叫松林埂的小地方,还说得出名字。师姐的事给我以激励,我虽以前被狗咬过几次,从此却再凶再多的狗都没再想过怕,而且特别喜欢空手打狗,记不清倒在我手上的有多少狗了,在那个大家都缺粮的年代,狗肉当然是难得的美味了。一次一条野狗被邻居关了门后钻到床下怎么打都不出来,我硬是钻进去拖了它的后腿拉出来,然后照例朝它疯狂乱咬的脖颈那里打一掌把它制服……不过,离开农村后,我再不吃狗肉了,也反对家人买,我不想再伤害这最无辜和最忠诚的小动物,算是为当年的愚昧和贪婪忏悔和赎罪吧。

去年我对哥哥说,即使是我武功最好的当年,恐怕也没有师姐擒“黑龙”那么快的身手,哥哥不服气,说“黑龙”有什么了不起?我就踢过它一脚。但我问他能不能擒住,他没有说话。我想读者中一定有不少的高手,应该能体会到:在那种情况下转身擒住一条凶猛的狼狗需要的敏锐、果敢和技术上的难度。

关于套路,我再补充一点。程老师除刀棍尖尺之外,只教了一个大手拳的套路,就是所有苏派都有的叫“六角桩”,只不过每个人教的长短、内容都根本不相同。要求也完全不一样。其它拳师都不止一个套路,如饶老师就有“怀抱金印”等四个,朱老师的六角桩有一百多个动作,还有一个专门用于混战的“八进八出”等。

程老师要求打拳要越慢越好,和其它任何老师都不一样,并且他要求每一动作都要全身“吃力”,就是尽量让每一块肌肉都最大限度地加入你的练习,特别要注意“提肛”。这就和太极拳也根本不一样了。

可我的体会是,这样练习很能让人练出全身的“实力”。让人要不了多久就感到全身都充满了力量。我以前练功时,也举过石锁,一般五十来斤,石担一般一百三十斤就够了。没有想过能举多少,但刚参加工作,在操场上和几个体育老师开玩笑,一只手就举起了他们手上那一百二十斤的杠铃,并不感到困难,也许就是练这种苏派功夫产生的潜在的力量吧?

由于篇幅,我这里就不介绍具体的套路了,并且,老实说,我也并不认为原始的套路有多么好,我早就已经过了对套路有兴趣的阶段了,所以现在我看武术书,对套路甚至大多的招数动作之类都基本不看。我想,只要练过武术的朋友,按我刚才说的要求去练你的套路,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比如我现在每天都在练的,从动作看,都只是随心所欲的东西,只不过心法、要求不变而已。在练功的三个要素中,动作外形和呼吸都是比较浅层次的东西,最有价值的内核,应该是“心”那一部分。

关于苏门的一些心法,师父说只对我一个人讲过,并严嘱不能轻传,他知道我这人天生没有心眼,不自私,又说,倒不是因为保守,而是一般人根本听不懂,是对牛弹琴。但那些有武术底子并且有悟性的坏人得到了,功夫更好再干坏事,会损害本派的声誉。

不管他说的是真是假,我还是决定把大多数心法写在这里,供热心苏门拳的读者朋友们参考:

最重要的要求也许是以下几点:一是练拳时要有强烈的“桩”感,即“拳中有桩”,并且,桩要低,因为这是练功,不是打架,必须“下桩”才效果好。二是全身肌肉要紧,动作要够慢,但不能拘泥于此,就是虽然紧,仍然要有“活力感”,就像张紧了的弓弦一样,要有随时可以释放力量的感觉。虽然慢,仍然要有某一动作的瞬间速度,这一点老师没有讲,是我自己从老师的拳架中悟到的。就是要松紧有度,这个“度”应该自己掌握,别人说不清楚的。三是要有强烈的战斗意识,就是我的动作虽然慢,但我是在练功,对手的一举一动,周围的一草一木,都要了然于胸,这也是老师平常对眼法的要求。

眼力可以早上在脸盆前瞪大眼睛浇冷水来训练,也可以随时训练对人和环境过目不忘的眼力,但千万不要只盯着一两个方向,要全身都是眼。随时有强烈的不得不出手欲罢不能的搏击欲望。这一点说来容易,做到的就不多了,我觉得,自己也并没有完全达到老师当年提出的要求。我也许只是一个能吃苦的人,悟性不是太好。所以。直到现在,我都对看不到的背后敌人并没有仅凭触觉感知他的把握。这的确是大实话。

开始对练,就是“侧手”了,老师要求的仪式是相当郑重的:除了要求拜祖师爷、拜神、重新拜师外,还得要跪地发重誓。誓言主要内容就是“四不”:“忘师负义、聚党横行、妄戕人命、以逆行人”。具体内容以前我的文章都已经写过了,这里不再重复。从这誓言内容和文字看,苏门大手拳创始人绝非普通的文盲武夫,应该是个有一定见识和文化的智者。

仪式完了,才开始传授“侧手”。每一招“侧手”都有一个便于记忆的名字,如:猿猴掰碑、双峰贯耳等都是从“混身”产生的动作,霸王举鼎、猛虎下山都是由“奔身”产生的动作。

我所学过的少量动作主要是以摔为主,也有少量的肘法、肩靠动作,有几个反击动作中用到了拳法,老师才补充了用拳的一些要领,主要是避免拳头在重击下受伤,都不是直接的冲拳,没有教过一招腿法,只传过防腿法。

并且,为了体现“混战”的特点,他的技术中较多地运用了奔身、混身、吞身三种身法,灵活地变换身体的身型和方向,避开后面的偷袭,强调贴身格斗,具有典型的南派特点。由于以摔打为主,用得最多的是苏派特色的绊腿,运动速度最快的当然是镖步,也用于迅速接近敌人,摔倒对方。

脑埂病人康复训练方法例8

魔术之乡袁庄村气象新

记者来到远近闻名的魔术之乡――宝丰县赵庄乡袁庄村,村中心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异常。数百名村民在进行荡秋千、骑自行车比赛,一片欢声笑语,把春节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记者在欢乐的人群中找到村党支部书记袁军国,袁军国一边当裁判,一边抽空和记者聊起来。

2001年,退伍军人袁军国在家乡投资千万元创办了宝丰县红盛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红薯超万吨,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一百多人。企业的发展带动了袁庄经济的全面复苏,激活了群众致富的信心,树立了民营企业的威信。2004年10月,袁军国任村支部书记,他大力支持村民互帮互学,让百余人熟练地掌握了魔术技巧。组织魔术团外出表演。这些年,全村建立民间魔术团体一百多个,从艺人员发展到千余人,年收入近2000万元。从此,这个远离县城有着千余人口的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2008年底开始,红盛公司筹措资金开展新村建设工作,累计投入资金两千多万元完成了多项基础建设任务,第一期43户新民居全部建成并入住。2010年3月,红盛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新居二期工程开工,50套新房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并对新居周边的绿化以及路面的硬化进行了完善。现在老百姓已经住上了宽敞、时尚的新房。

“等后几期工程完工,袁庄人都会住上新房。”袁军国领着记者随意走进路边的一户新居,楼上楼下,窗明几净,宽敞的院子里,还建有车库,比城里人还气派。

在村文化大院,退休的村委会老主任岳春林告诉记者,2011年春节刚过,袁庄村开工修复废弃了二十多年的引水灌溉渠。这几年天气干旱少雨,兴修水利已经成了老百姓呼声最高的问题之一。红盛公司拿出300万元,修复了5公里的引水灌溉渠,新建了4公里的退水渠和4公里的田间路,又新打了两眼80米的深水井,并在水渠道路的两侧种上了风景树,使袁庄真正实现了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

袁庄村有416户,1600多口人,共有耕地2000亩。近年来,全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耍魔术和务工挣钱,村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每到农忙时节,收种庄稼成了一件麻烦事儿。尽管村里购买了大型的农用机械,成立帮扶队帮助困难群众浇灌农田、收种庄稼,但种地问题仍让外出人员“牵挂”、让留守人员“费神”。为此,袁军国和大家经过科学论证、精心谋划,算大账、算细账,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和宝丰县康龙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由于土地条件好,灌溉方便,以每亩地每年1000元的价格,将全村2000亩耕地全部租赁给公司经营。

从某种意义上说,袁庄农民没有了土地。

现任村委会主任岳振林说,全村土地全部依法流转后,康龙公司开出18条生产路,拔掉八百多个“地界石”,平掉八百多个田间地畦埂,增加土地耕种面积60亩。同时,土地流转还有利于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便于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土地收入。毕业于河南大学教育系的大学生“村官”孙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一亩地农民刨除所有费用外只能挣五百多元,现在每亩流转费就有1000元,更重要的是没有外出的人还可以到康龙公司打工,每天工资50―80元,这样下来,一年还能挣几千元。至于那些开着车到外地表演魔术的袁庄人,挣的钱远远不止这些。

袁军国告诉记者,最近,村里连续召开几次群众会,讨论全村群众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如何发展的问题。村里将对有项目、没资金的群众给予资金上的帮助,让他们不种地一样赚钱致富,让全村群众都享受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实惠。

在自行车比赛现场维持秩序的安徽大学就读的岳佩资告诉记者,村里的孩子考上大学每年都有奖学金,在说到袁庄的未来时,岳佩资充满信心。

身边,袁庄村的男女老少骑着自行车,一排排地行进在平整的大路上,撒下的笑声在村外麦苗青青的田野飘荡……

远程视频田间会诊和“洋樱桃”

“我们方城这个地方今年墒情比较大,麦苗有点旺长,杂草也比较多,想请教专家给予指导指导。”

2011年12月5日下午,冬雨淅沥,寒气袭人,在河南省方城县赵河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综合改革试验区麦田中,牛庄村农民陈兆云正冒雨通过电脑远程视频,向在郑州的河南农大教授、植保专家李洪连请教麦田管理的有关问题。

“今年小麦旺长是一个普遍现象,可以采用三个方面措施进行防控。第一可以利用多效挫化学药剂化控,第二可以在天气晴好的时候适当进行镇压,第三是到明 年春节后二月份进行中耕,目前化控比较适合南阳方城的情况,杂草可以利用除草剂防控。”

李教授在河南农大专家远程视频科教服务中心对陈兆云进行现场视频讲解,将方城与郑州200公里的距离拉近在视频画面前。就在李洪连身旁,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正专注地看着农大专家与方城农民的对话,对这种远距离视频会诊小麦苗情连连称赞。

当天下午,卢展工视察河南农大,特地来到农大远程视频科教服务中心,现场观看农大“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演示情况。他指出,通过远程视频农业技术指导,能够为农作物管理提供及时快捷准确的服务,充分展示了先进科学技术支持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陈兆云在视频对话结束后对记者说:“俺今天能够上视频与农大专家直接对话,能够让卢书记看到俺现场提问问题,俺一定要加强小麦田间管理、争取明年小麦高产,为国家多打粮食,多做贡献!”

郑州市农业的地位在河南历来举足轻重,所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近年来郑州市现代化农业努力的目标。

在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试验场科研生产的种植基地,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珍稀植物研究室主任杨巧云十多年如一日地在试验田里劳作着,用知识和智慧对农民进行科技指导,依靠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带动当地农民走上致富道路。

在一片樱桃园里,杨巧云通过引进美国、乌克兰、加拿大等国家优良品种,和当地的樱桃嫁接后,进行栽培、实验、筛选,最后筛选出了7个适合河南省生长的甜樱桃品种。

“按照传统的栽培方式,一亩地基本上也就栽56棵,但是现在采用高效的栽培技术,一亩地栽培110棵,按照栽培传统方式,一亩地收樱桃800斤,如今一亩地可以达到1100斤,现在市场上欧洲甜樱桃一斤可以卖20块钱,一亩地增收300斤的话,可以增收6000块钱。”杨巧云告诉记者。

杨巧云生长在农村,上大学选择了园艺系,通过刻苦钻研,杨巧云不断创新养殖技术、破解专业难题,她的研究成果《香椿周年采芽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一种用于植物栽培的陶化营养土及其制备方法》等先后多次获得河南省、郑州市科技进步奖,她研制的常绿树种栽培方法已在郑州市多个景观道路上推广使用。

品牌化的农业之路

“想不到俺种的萝卜贴上‘坡河’商标,每公斤的价格增加到了两元。”在郏县长桥镇郑桥村,村民李清霞乐呵呵地说。

据郏县农业局局长蒋建国介绍,这是该县从“卖产品”转到“卖品牌”的一个缩影。

郑桥村萝卜种植历史悠久。早在两百多年前,清嘉庆帝南巡途经郑桥村,因病以萝卜食疗,两日后痊愈。嘉庆帝大加赞赏,称之为“神蔬”。之后,当地乡绅将本地萝卜取名为“坡河萝卜”,并运至京城销售。“坡河萝卜”以其脆甜可口且具食疗功效而名声大噪。原来,由于缺乏品牌意识,“神蔬”并没有给当地农民带来太多惊喜。后来,村里筹资成立了郏县郑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以合作社为依托,注册了“坡河萝卜”商标。合作社按每公斤0.7元的价格收购社员的萝卜,仅此一项社员的亩收入就有两千五百多元。萝卜再经过精细包装后销售,每公斤的价格增加到了2元。

目前,坡河萝卜打进江苏省超市,青杨庙的菜心进入香港超市,前王庄的萝卜漂洋过海上了日本人的餐桌。雨霖头花生、广阔天地大白菜、纪村红薯取得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书”。“群生”牌花生和郏县广阔天地蔬菜生产加工协会的“广阔天地”牌大白菜,跻身河南省名牌农产品之列。

“中国枣业第一股”郑州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聚彬认为,农副产品如果没有品牌支撑,就无法在行业中成为引领者。围绕着打造“好想你”品牌,好想你枣业把传统的种植大枣延伸为一种生产方式并赋予它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创造了一个枣的神话。

“世界红枣看中国,中国红枣看河南”。如今,世界上99%的红枣产在中国,河南则已经成为中国的“红枣经济晴雨表”。

据介绍,以郑州为中心的河南枣区,已经成为中国红枣原料集散基地、红枣制品孵化基地、红枣制品加工核心区。郑州市的红枣加工企业已达160家,今年原料交易总额约10万吨,成交金额有望达到15亿元。2000年,中国红枣种植面积才一千多万亩,如今已经达到3500万亩,位列各种干果种植面 积第一。随着新郑红枣“西移”种植战略的成功,新疆、甘肃、宁夏等地红枣种植面积飙升。2010年,郑州市10万“红枣大军”西进,远赴新疆等地从事红枣种植、技术指导、红枣经纪。小小的红枣真正成了一个大产业。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谷建全告诉记者:“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主要靠品牌推动,有了品牌后附加值就高,农业效益就体现出来了。品牌农业和效益农业是相辅相成的。”

传统农业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河南省中牟县积极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传统农业大县成功转型为大蒜、西瓜、草莓、蔬菜等多业并举的特色农业大县。

中牟县曾属黄泛区,大部分土地为沙荒地、盐碱地。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中牟县大做农田水利文章,一跃成为粮棉大县。中牟县水务局副局长朱大林介绍说,通过二十多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国家规划投资的许多骨干农田水利设施已经基本完善,但是还存在渠灌水利用系数低、井灌费用高等问题,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中牟耕地面积94.2万亩。通过打井配套、低压管道、田间斗农渠疏挖衬砌、喷灌和滴灌设施推广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牟县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86.7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4%,节水灌溉面积也随之提高到45.57万亩,渠灌和井灌效率也分别提高到了45%和70%以上。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对灌溉效率的提高是中牟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力保证。中牟县农委白永强告诉记者,特色农业发展与传统农业发展相比,对灌溉水资源的需求量更大,对灌溉作业效率的要求也更高。

白永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麦地一年浇水需要两次,而一亩大蒜则需要浇水6到7次,传统的柴油拖拉机抽水浇地,一亩地需要2个小时,这种效率根本无法满足规模化的特色农业需要,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则是有益的补充。”

针对这种情况,中牟县以项目建设为平台,实现大型灌区工程带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的推广使用,并利用资金整合、多元融资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在管理方面,中牟县还创新性地走出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和农业合作组织互动发展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阳光工程”更阳光

2011年11月26日,河南夏邑县车站镇程大庄西村,程丕七正招呼着村民往集装箱上搬运双孢菇。这批30吨的双孢菇,将通过青岛港口出口欧洲。

参加过县农广校开展的“绿色证书工程”培训、拥有“绿色证书”并荣获“2010年度河南省十大‘三农’新闻人物”称号的程丕七,筹建了中州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带动豫鲁苏皖4省周边16个县市6万多农户种植双孢菇。如今,夏邑县像程丕七这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越来越多。他们“种地看市场,了解行情看网”,利用市场机制、市场信息调整种植结构、避险增收,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关键农时缺人手、发展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持,是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河南省农业厅科教处副处长杜冠华说。

农业大市河南驻马店在培训新型农民中,尝试把“工业思维、商业意识、企业机制”带入农业,培养农民用企业化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或经营,努力实现“组织最佳化、产业个性化、品质最优化、效益最大化、经营市场化”的效果,在农业产业化中实现农民由传统到新型的转变。

近年来,河南省围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积极组织实施针对农民技能培训的“阳光工程”。从2010年开始,河南省调整了“阳光工程”培训的内容和重点,由外出务工培训,向就地就近转移培训转变;由为城市和二、三产业培养人才,向为农村和农业培养人才转变。今年的培训更是向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特色产业、农民创业和农村带头人培训倾斜,“阳光工程”培训还由过去的补贴培训变为免费培训,个别工种如沼气工还免费给参训农民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脑埂病人康复训练方法例9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43-04

1927年9月30日,秋收起义各部除在永新三湾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其中还有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将“支部建在连上”,从此在基层作战单位开始有了连党代表这一职务。当时第1团的编制及各级干部如下:

团长陈浩,党代表何挺颖,副团长余贲民,参谋长徐恕,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宛希先。团部:参谋陈明义、张宗逊,副官杨立三、李涟,文书谭政;辎重队队长范树德;卫生队队长曹钅荣,党代表何长工;军官队队长吕赤,党代表廖春芳;特务连连长朱建胜,党代表。

第1营营长黄子吉,党代表宛希先(兼),副营长安。第1连连长员一民,党代表蔡会文,副连长陈伯钧;第2连连长安(兼),党代表何成匈,副连长谭希林;第3连连长刘康,党代表黄益善,副连长张清泉。

第3营营长张子清,党代表何挺颖(兼),副营长伍中豪。第7连连长陈紫峰,党代表李运启;第8连连长孙耀林,党代表杨岳彬;第9连连长钟继禄,党代表游雪程。

从三湾改编后第1团的序列中可以看出,我军最早的基层连队党代表共有7位,是我军最早的基层连队党代表之一。后来成长为元帅,他的路程就是从深受士兵爱戴的连党代表开始的。此后他又先后调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第3营第9连、第8连党代表,直至1928年5月上旬任红四军第31团第3营党代表止,担任基层连队党代表长达8个月的时间。由于工作出色,1928年5月初升任红四军第31团第3营党代表,1930年初,任红四军第2纵队政委,1930年8月,距三湾改编仅仅3年的时间即担任红四军军委书记兼政委,由此开始了一生的军队政治工作生涯。

一、积极发展党员,使“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原则落到实处

认为,只有在连队中积极发展新党员,着力抓好基层连队党组织建设,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原则才能得以确立。三湾改编后,为了使“支部建在连上”真正落到实处,他就开始大力推进特务连的党组织建设,主要任务就是发展新党员,着力建设特务连党支部。1927年10月中旬,等各连党代表参加了由在酃县水口叶家祠堂内主持的6名新党员入党仪式。仪式结束后,要求各连党代表都要积极培养发展新党员,按样给新党员举行入党宣誓仪式。

为了物色和培养发展对象,在行军途中,除做宣传工作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连队建党上面。当时,特务连除、曾士峨和副连长张宗逊外,一个士兵党员也没有。为了迅速在连队建立党支部,行军时一面帮助战士们背枪,一面同他们拉家常,了解全连战士情况,物色和培养发展对象。很快,就熟悉了全连每一个战士的经历、家庭和思想状况,并从中选择了8名发展对象,并让他们填写了入党表格。

10月22日晚,仿效的做法,在遂川县境内的大汾镇,主持了特务连这8名战士的入党仪式。与等在水口、大汾发展的这批新党员成了三湾改编后最早的一批士兵党员,有了这股新鲜血液,“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建军原则才真正开始得以确立起来。“对于这件事,非常重视,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在1956年回忆道:‘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小组深入到班排,现在看起来没有什么,但是从总结历史经验来看,意义是伟大的。大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中,也有些党代表是共产党人,有的部队也有我们党的组织,但并没有把党的基层组织深入到连队去。陈独秀不重视军事工作,甚至反对军事工作,放弃党对军队的领导,致使后来党代表都被赶出来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党的基础……提出支部建立在连上,小组设在班排,与群众直接联系,这对于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起了决定的作用。’”不仅认识到“支部建在连上”对人民军队的重要性,而且也是最早实践这一原则的连队党代表。此后,非常重视在基层连队发展新党员,努力把连队党支部建设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为探索我军的政治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通过以身作则增强政工干部的凝聚力

开展政治工作的显著特点就是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广大官兵。认为,建军初期普通士兵对党组织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党的形象必须通过党员的一言一行才能体现出来,作为基础连队党代表的榜样示范作用发挥得如何,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并不是天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巨匠,其实对于如何当好党代表,起初也是一无所知。

早在秋收起义期间,担任特务连党代表后,为履行好党代表的职责,曾向特务连连长谭希林请教怎么当党代表。但对于如何当好连队党代表,谭希林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不过,谭希林等战友还是向介绍了警卫团团长卢德铭一些深受士兵爱戴的优良作风。

他们告诉,卢团长是从叶挺独立团出来的,他的作风同其他军官有明显的不同:别的团长、营长,一般都有小伙房,吃饭讲究四菜一汤。可卢团长却同士兵吃一样的伙食;号房子时,卢团长总是先考虑部队,团部的住房往往比较差;卢团长从来不带卫士。有入曾向他建议,出门时带个把人,一来安全,二来办个什么事情也方便一些。可卢团长拒绝了,他说:“你们不都是我带的人吗?有什么事你们难道不帮我办吗?我生活在弟兄们中间,只要弟兄们安全了,我个人的安全又有什么问题呢?”卢团长对部队讲话,经常说:“弟兄们!你们的生命就是我的生命。”他平时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战时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因而深得弟兄们的爱戴,在部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听了战友们的介绍,知道卢德铭指挥部队,不仅仅是依靠发号施令,更不是依靠打骂,而是依靠自己的模范作用来引领部队。一切事情他都走在前头,让大家照自己的样子去做。所以大家都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从此,便以共产党员卢德铭为榜样,开始了人民军队首创的第一批连党代表的伟大实践。凡要求士兵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自己的带头行动作为无声的命令。冲锋时,他同连长并肩冲在队伍的最前头,撤退时又在最后面负责掩护;行军时,帮病号或掉队的战士扛枪;宿营时,坚持查铺,逐个将战士的被子盖好;每逢发零用钱,他和连长、司务长又总是最后去领;他自己病了,咬着牙坚持工作,可战士病了,他却要一天几趟问寒问暖,还要吩咐伙房给做香喷喷的病号饭;干部战士违反纪律,他决不迁就,并且耐心开导,从不简单训斥或发脾气。

井冈山时期的红军成份比较复杂,农民及俘虏兵占有很大比例,因而违反群众纪律、打骂士兵、自由散漫等现象还时有发生。每到一支新的部队都花大气力克服这些恶习。起初有些旧军队过来的干部以为党代表只会耍嘴皮子而不会打仗,挑衅性地说:“党代表要是会打仗,兄弟就佩服。”虽是学生出身,但他打仗不怕死,学习军事很认真。七溪岭战斗、高陇战斗、草市坳战斗、永新困敌、出击湘南……都留下了他顽强拼搏的身影。他的模范行动,赢得了干部战士的佩服,逐渐确立了他在部队中的威信。

“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逐渐养成的习惯,在由习惯到风格的形成过程中,他认识到干部的表率作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新型的官兵、军民关系是开展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认为,光靠党员,特别是各级党代表的表率作用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党组织在军队中要发挥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实行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工作内容,并形成一整套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他认为建立一支巩固的新型军队,无外乎依靠两条:一是赢得普通士兵的拥护;二是争取群众的真心支持,因此建立新型的官兵、军民关系应是党代表工作的重要抓手。

在巩固部队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肃清封建残余,提倡民主主义,尊重士兵人格,不打骂士兵。为此扎扎实实做了大量工作。三湾改编除缩编部队、将“支部建在连上”,还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在部队内实行民主制度,规定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废除烦琐的礼节,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连队经济公开,官兵待遇平等,吃一样的饭,穿一样的衣。为了保障士兵的民利,还建立了各级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对军官有监督权,军官做错了事,士兵委员会可以提出批评以至予以制裁。对此,曾给予充分的肯定,他在1957年撰写的《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一文中回忆说:“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当时,如果不是同志英明地解决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那么,这支部队便不会有政治灵魂,不会有明确的行动纲领;旧式军队的习气,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都不可能得到改造,其结果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从此,便积极参加了领导的这一创建新型革命军队的全部过程。

古田会议前夕,为了清除红四军中存在的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组织了包括在内的一批党代表和基层政工人员,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多次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为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作准备。座谈会上,结合自己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积极向反映部队的情况,建议从制度上解决肉刑和打骂士兵的问题。并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位军官,因为打人凶狠,士兵送他一个“铁匠”的绰号。这个典型事例引起了的重视,详细将此事记录下来,并在古田会议上对此类军阀主义进行了批评,说“红四军里有铁匠,把红军战士当铁打”。12月,参加了召集的会议,逐条讨论了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草案,积极支持同志提出的关于红军性质、任务和党对红军绝对领导等问题的正确意见,为古田会议决议的形成作出了贡献。为此称赞“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领导干部”。

古田会议后,担任了第二纵队的政治委员。古田会议上指出的一些错误倾向当时在二纵队也存在,甚至还很严重。为贯彻落实古田会议精神,除对决议精神进行反复宣传外,还指示各支部逐条检查本支部存在的问题,在全纵队叫响了“反流氓行为”的口号。在检查过程中,有些人有抵触情绪。指示,以决议为武器,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和批评帮助,把检查结果向全体党员公布,发动群众讨论。这样,从上到下营造了一种反不良习气的气氛。打骂士兵、乱拿群众东西乃至吃喝嫖赌等不良习气和坏人坏事都被揭发出来。针对少数恶习不改的人,发动群众批评帮助,对有严重流氓行为的人开展严肃的思想斗争,这些人大部分在群众的监督下都改邪归正了。就这样,仅几个月的时间,就使纵队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受到红四军军委的表扬。

不仅大力发扬政治民主,反对打骂士兵,而且十分注意发扬经济民主,坚持在物质生活上官兵一律平等。他在当连党代表期间对连队伙食抓得很紧。他要求每天的正副采买都由班里轮流选派,正采买由各班正、副班长轮流担任,从另一个班选一位战士当副采买,必须两人同行,以便互相监督。他还要求司务长在士兵委员会监督下及时清理、公布账目。凡是发衣服、分伙食尾子和零用钱,他都要求先战士后干部,干部和党员必须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井冈山斗争时期,还十分重视群众纪律,为培育新型的军民关系倾注了大量心血。1927年10月下旬,在荆竹山宣布了三项纪律,其中之一就是不乱拿群众一个红薯。此后便严格按照这一要求加强连队的群众纪律教育。1928年1月上旬,工农革命军攻占遂川,奉命率领第九连前往草林圩打土豪、开展群众工作。率队打了草林圩最大的土豪黄礼瑞,不仅封存他家库房里堆放的粮食、布匹、光洋,还有那一缸一缸泡在茶油里的腊肉、腊鱼、腊鸡等年货。同时,他又派人到圩里,把从他家的当铺中起出来的衣服被褥、金银首饰等等,都一一查清退还原主,并将缴获的一部分物质分发给群众,此举深得当地群众的拥护。他还按照“一定要保护商人利益”的指示,吩咐在商店里的战士,不准在柜台上睡觉,还派战士们挨家挨户敲开商店的大门,向中小商人宣传,鼓励他们照常营业。商人们听了宣传,又看到工农革命军买卖公平,秋毫无犯,都纷纷开门营业。在此,又颁布了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

井冈山会师后,部队纪律曾一度有些松懈。一占永新后,召集连以上党代表在茅坪开会,专门讨论纪律问题。在这次会上,作了有准备的发言。他讲了三营也有违犯纪律的情况,有的士兵把药店里的冰片装进了腰包,在遂川还发生过烧房子的事。他认为,在考虑纪律问题时,必须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他说:我们都是出来革命的,家里都有父母兄弟姐妹,如果有一支队伍跑到我们家乡,随便拿东西,不守纪律,搞得鸡犬不宁,我们家里能高兴吗?同样,如果我们不守纪律,群众就会反对我们。他们还会把这种事情传出去,造成很坏的影响。离开了群众的支持,我们就很难立足。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整个的政治工作中,坚持民主主义。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始终是他开展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他所带领的部队都能够成为打不垮、拖不烂的坚强团队。

四、讲究工作方法是取得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法宝

(一)方法一: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革命大局展开

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在任何时候都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井冈山及中央苏区时期,党和军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阶级觉悟不高、军阀作风残余、违反群众纪律、革命信心不足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在斗争异常激烈、生活异常艰苦、环境异常复杂、战事异常频繁的情况下,等领导人先后采取了步云山练兵、开展边界整党、创办军官教导队、举办党团训练班等办法,有针对性地组织广大红军官兵学习阶级斗争史、革命发展史、政治时事、如何做群众工作等。在这个大背景下,针对部队中存在的各种影响战斗力的因素,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着力解决轻敌、畏战、急躁情绪、违反群众纪律和个人、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干部战士放下包袱,振奋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战训练中去。战时,他注意根据战场形势和部队思想情绪的变化,及时政治工作指示,组织开展宣传鼓动、瓦解敌军、慰问伤员、发动群众支前等扎实有效的政治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部队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

(二)方法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理服人

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当时思想政治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三句好话不如一个巴掌”“马鞭子下面出好兵”的观念在一部分军队干部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但却相反,在工作中注重用民主、耐心说服的方式去提高党员战士的政治自觉性。对手下个别党政干部随便处罚战士的现象,会给予严厉的批评。1928年冬天,所在的三十一团三营驻扎永新。九连四班放哨回来,无火可烤,一位俘虏兵不听班长的再三劝告,抱了老乡家一捆柴禾回来点火取暖。这位班长为此打了他一个耳光。听说此事后,就找这位班长谈话,耐心开导他:“如果你当战士,有了错班长打你,你心里好受吗?”最后语重心长地说:“毛委员再三讲,靠拳头来代替教育,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同志们有了缺点错误,要反复向他们讲道理,使他们明白为什么错了。要以理服人,不能以力服心。口服不如心服,只有心服了,才能自觉遵守纪律。”在的耐心教育下,这位班长承认了错误。

正因为坚持以理服人的原则,他要求红军宣传员找群众谈话时,首先要放下官架子,要根据不同对象说不同的话,碰到雇农要讲雇农话,碰到中农要讲中农话,碰到商人要讲商人话,碰到工人要讲工人话,不能讲一大篇官话。后来强调说:“连队的政治教育,主要是实事求是,基本教育应有充分的现实内容,切忌任何抽象的东西,一切问题要从战士能够领会讲起。”

(三)方法三: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其他工作紧密结合

井冈山斗争时期,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当时的战争、生产、生活、学习结合起来。如文化教育与政治教育相结合。规定每人每天识五六个字。识字的方法是每天记一条标语,如“打倒帝国主义”、“打土豪、分田地”。早晚点名讲话时士兵要呼政治口号;纪律教育与战士的行军打仗相结合。红军行军时过稻田要派一个人在前面开路,谷子倒在田埂上,走在前面的人要把谷子扶到田内,不要把谷子踢掉了;民主管理与日常养成相结合。在适当范围内让士兵决定自己的事,在实践中培养广大官兵的民主意识。何长工回忆说,任三十一团的三营党代表时,他要求士兵每人提个桶子贴标语,在行军走路的过程中,通过识字、唱歌的办法对士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脑埂病人康复训练方法例10

常秀峰今年74岁,是河南方城县拐河镇江家村的一位普通老太太。她没有上过学,也不懂绘画。丈夫去世后,2003年元旦,在儿子的坚持下,第一次离开老家来到了陌生的大都市广州。

住惯了乡下的常秀峰,不习惯都市生活的节奏氛围。刚到儿子家,老太太腿脚不方便,下一趟楼要花好几分钟。城市雷同的建筑和道路,让老太太常常产生迷路的惧怕,于是便很少下楼,渐渐接受闷在“小鸽笼”的生活。

在儿子家,老人津津乐道地为三岁的小孙女讲起了家乡的故事。说到自家种植的山楂树时,老人描述,果子是红的,树叶是绿的。但任凭老人如何描述,长在城里的孙女依然弄不清它的模样。有一天,小孙女用蜡笔在纸上涂抹,老太太顺手拿起了蜡笔,兴致勃勃地加入到涂鸦的阵营,把果子涂成红色,叶子涂成绿色,在白纸上画出了山楂树。一瞬间,小孙女全明白了。

以后的日子,老太太故事越来越多,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一个偶然的机会,做美术编辑的儿媳看见了这些不讲究透视、没有比例的蜡笔画,立刻震惊了。儿子、儿媳怎么也不敢相信,从没学过绘画的老人会有这样的天赋,一出手竟然就是“后印象派”式的“大手笔”。

此后,拿孙女的蜡笔和水彩笔画画,成了老太太枯燥城市生活中的最大愉悦。儿媳发现,老人那些简单而来源于生活的蜡笔画,勾起人们对小时候生活的种种回忆,一切都是那样熟悉,很容易被画里流露出来的那种真诚、自然、纯朴的情感所感染。老人的画没有专业画匠的点、线、色块、色调、比例,但很逼真。那些花鸟都是与老人相伴多年的山区朋友,那些田埂上的花花草草,别人把它们踩在脚下,她把它们记在心里。

而且,老人的画不讲究技法、布局,真实朴拙,随性而为。在老人的笔下,自己曾经居住并抚养5个孩子长大的江家老屋,红彤彤的山楂树、金灿灿的向日葵以及山里顽皮的野猫、小鸟等家乡的―切都显得分外美丽。

蜡笔和水彩笔成了老人的伙伴。从2003年至今,老太太一共画了一百多幅作品。

“梵高奶奶”受万人追棒

2006年1月9日,老太太的儿子江先生开始在自己博客上粘贴母亲的画,并写下老人的一系列故事。让江先生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画上了网络之后,竟然迅速走红。

2006年2月13日,《南方都市报》整版报道了老太太神奇的绘画经历。随后,《南方人物周刊》等媒体也相继进行报道。2006年6月23日,老太太还被凤凰卫视请到《鱼豫有约》直播室。直爽、朴实的老太太一出场就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2006年7月22日,常秀峰图片故事博客在奥一网开通。同年8月,新浪也为她开通了名为“梵高奶奶常秀峰”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59410853)。博客公告栏中写道,虽然常秀峰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大家还是送给她一个很响亮的称号“中国农村的梵高”。

开通博客不到一月,点击率超过8万。每一幅画的点击率都在2000次以上。一时间,“梵高奶奶”的称号红遍整个网络。

2006年11月,常秀峰再次受邀走进凤凰卫视《鲁豫有约》。在那里,老人的一幅《向日葵》与梵高的《向日葵》被并排放到了演播大厅。鲁豫询问老人对两幅《向日葵》的看法,没有一点绘画理论的常秀峰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她,有土地养着她,有水滋润着她,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老太太的儿子江先生说,在老太太的观念里,没有名利的概念,所以在录制现场,她非常地活跃。鲁豫给个话头,老太太就能接过去畅所欲言,爽朗的个性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大有抢去鲁豫风头之势。老太太对“红”也毫无概念,鲁豫问她:“你知道网上现在有多少年轻人在崇拜你吗?”老太太想了想答:“几十个吧。”观众笑场。

此后,老太太一下成了广州名人。并不常出门的她,偶尔在儿子和儿媳的陪伴下到附近公园游玩时,常常会有人请她签名,向她求画,不识字的她只能照葫芦画瓢签上自己的名字。

“梵高奶奶”依告网络走红。对于别人称自己为“梵高奶奶”,老太太更是纳闷。她说:“我不姓高,也不姓梵,村名也不叫这个,方圆几个村也没有叫这个名的,我咋就成了梵高奶奶?”当儿子给老人解释后,老太太方明白过来。就是这样一个对“艺术”、“文化”很陌生的农村古稀老人,以不经意间自然流淌出的本真之美,感动着众多生活在浮华之中的城里人。画画,让老太太找到了打发时间的事情,还有了“粉丝”和“外事活动”。老太太对此挺高兴。

江先生说,虽然老太太每天会简单点击博客,看看自己的画作,但不识字的她,只能叫儿子依照自己的意思写日志和复述网友回复内容。当然,作为古稀之年的老人,城乡文化的冲突几乎天天在她身上上演,也由此撞击出了很多的乐趣和老太太想不明白的困惑。

比如,老太太画了一幅画,江先生将它扫描到了网上,老太太就问了:“咦,我的画怎么爬到那上面去了?”还有一次,江先生将老太太的一幅画在外面放大,做了一张喷绘回来,拿给老太太看,老太太更觉得神奇了:“这画明明放在家里,你怎么又变出一幅,还这么大?”

“梵高奶奶”受到人们的喜爱,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江先生说,人人都渴望打破常规,但又不得不遵循所谓的常理和游戏规则。老太太的画不按规矩出牌,率性而为,真实朴拙,给渴望突破和改变的人们带来了惊喜。同时,老太太的画勾起了每个人的乡愁。

有网友评论说,这才叫艺术,谁要敢形容老太太的画精美,就跟谁急。更多的网友则在老太太的画和江先生配的写老太太往昔生活的文字中,读到了浓浓的乡愁,点燃了漂泊异地的人们对童年、对父母、对乡村的追忆和思念。

江先生说:“其实,城里人也有乡愁,很多城里人都在彼城和此城甚至异国奔波,他们也有浓浓的对家和往昔生活的怀想,老太太的画暗示了都市人压抑着的这种情感。”对于老太太今后的“绘画生涯”,江先生说没有规划,顺其自然,让老人家继续自娱自乐吧。

众人眼中的“梵高奶奶”

河南省美协副主席、著名油画家曹新林看到老人的几幅画后,非常惊讶。他说:“没受过一天正规训练就能画出这样的作品,老太太的绘画天分很高。这属于原生态画作,朴实、漂亮,很有艺术灵气。央视青歌赛不是分为流行、民族、原生态几种流派吗?我看,老太太的画就属于我们美术界的原生态画法,其中还夹杂着些农民画。”

当看到《江家老屋和古树》这幅老太太的成名作时,曹新林说:“这幅画很有味道,画里蕴含着一种韵

律。老太太的画质朴、纯净,完全没有美院或科班人的绘画技巧与套路,近似于天真无邪的儿童画,这是它之所以打动人的真正原因。”

重庆知名画家米可分析常老太太的画说,艺术是每个人天性的反映,质朴更能体现出一种境界。目前,国内已出现一些小流派,被称之为“素人画派”,他们主动放弃学院式规范教育,全心体会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返璞归真可以达到更高艺术创作境界,使艺术品更具灵性。

陈鲁豫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可爱的老太太。”

网友们也纷纷留言。网友“羊身上的BLoG”留言:太美了。用心灵和原生态的色彩,孩子般的拙笔画出到骨髓的意境。向奶奶学习,您告诉我们什么是地球,什么是家园。

网友“小马哥”留言:您的画有一种灵气,那是艺术家的灵气;还有一种活气,那是根植民间的活气;还有一种大气,那是超越绘画艺术的大气。

网友景凌飞留言:我不懂得如何欣赏画,但我喜欢这种平淡的生活和浓墨飞舞的痕迹。我都难以想象自己70岁时会是什么样子,是否和您一样永远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呢?祝您健康快乐长寿。

网友红叶留言:深深让我感受到艺术的震撼力,也让我想不到的是,一位老年着手画笔的人,画出让中国美术界震动的作品,艺术真变成了何人都能为,已不再是资深人士的专利了。

网友“猫儿Molly”留言:奶奶的画看着真温暖,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生活。用色也很靠谱,真的挺喜欢。想起了我奶奶,虽然她已经不在。但当时她做过好多布艺,都特别漂亮,上一代人真的挺棒。

网友周志坤留言:在一睹常奶奶的那些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图片后,我不得不承认,一丝温暖而柔软的感动在我心中缓缓升起。她和她的画,唤起了我对最纯朴的乡土情感和乡土风景的回忆与留恋。 佟天里村庄的亲人》、《夏天的荷》、 《秋天的高粱》、《玉米与豆角》、《石头、猪圈和鸡》、《江家老屋和古树》……一幕幕似曾相识的图景浮现在我的眼前。梵高奶奶以及梵高奶奶的画作让人们感动了。她笔下的那些往日生活场景,让许多人心向往之。这种有些矫情的向往直接来自这个高楼大厦的南美式魔幻主义城市语境,更来源于人类那最原始而美好的自然情感。

网友的追捧并非仅仅停留在网络上。一位旅居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中国女士,给江先生打来电话,说在网上看到他母亲的作品,简直都要折服得晕倒了,她热情邀请老太太去荷兰,想带老太太去梵高博物馆参观。

法国著名摄影家斯鲁本非常喜欢老太太的作品,他收藏了老太太画的《石榴树》。斯鲁本对江先生说:“你的母亲和我一样,都在用心地做一件事情――艺术。”

简单的都市生活

2006年12月18日,74岁的常秀峰从广州回到河南南阳,记者前赴老人的家乡采访。

对于常秀峰笔下的常常画到的荷花,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说,那个荷塘几十年前存在过,现在早已变成了玉米地,没想到她清宫记得。

谈起在广州的生活,常秀峰老人说,每天早上直起床后开始手洗衣服,用毛巾擦客厅地板和自己卧室地板。接着开始做早饭,煮白粥或者黑米粥。9点左右,到阳台画桌,铺开纸张。画几天前开始的画或者机关报作。不过,要光线好才可以,因为眼睛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