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12-27 15:40:05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例1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世纪教育的发展步伐,由此便催生了我们一轮又一轮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倡导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所有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新兴的教育理念有别于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将课堂教学变为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前提下,相互交流沟通、共同提高进步的过程。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小学和高中的衔接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突出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者,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能坐在下面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带有明显的灌输性,学生的主体意识无法被激发,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精神格格不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实现自我的教育与提升,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愿望。在新课程改革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者和是非对错的裁判员,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升道路上的引路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又是时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师在对传统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之后做出的必然选择。教师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自己的主导作用,要成功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引导能力,如果课堂教学毫无章法,那么课堂教学氛围就活跃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教师要准确把握主体和主导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也同样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事业。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单调与无趣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跃。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年,但是实际的效果却并不理想,教师对于运用多媒体的尺度把握不准,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有没有用多媒体的必要都一律用多媒体,要么就直接将网上下载的课件照搬照用,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甚至还会降低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性强、形式丰富的优势,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集中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深入其中,体会文章的内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再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让学生在声情并茂、身临其境的环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的指引下完成自主学习与探究。

三、运用各种激励性的评价,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想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也可以引入适当的课堂评价体制,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深入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随后,教师可以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予以保留和推广,对于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教学方法可以进行改进或者剔除。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真正交到学生手中,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服务者、引导者、激励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的同时,将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要勤于反思:这堂语文课是否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重难点是否得到体现?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这些课堂上的教学因素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高低,教师要及时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和提高,有效促进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教学思想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室为主阵地的教学方式,适当开展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语文课外活动,把课堂从教室内搬到室外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教师要努力在课上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在课下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准确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例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133-01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因素。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切实的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率,是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不断深究的问题。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教学看法,同为抛砖引玉。

一、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问题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和不断深入,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们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使得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的制约着作文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传统化,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现如今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不能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都在打着新课程改革的旗号而实施传统的应试教育。对于作文这个语文考试中的 “大头”来说,许多老师都十分看重,但是却没有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现在还有不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只是采用机械的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完全不同,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2、学生写作兴趣不足,缺乏对生活事物的观察和思考

由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现阶段的许多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足。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需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都由于缺乏想象力、语言天赋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因此写不出好作文,这也就加重了教学的枯燥性和沉闷性,使得学生都在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导致了写作教学的恶性循环。如果不改变现在这种状况,学生的写作水平只会停步不前。

二、开展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教与学的有效策略

1、教师一定要“教”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无须以“教师讲课”这习惯用语对教师要“教”作浅层次的求证。我们始终主张“教”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如果教师不教,或教的不到位,还需要教师干什么?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与学,首先就要我们教师体现“教”。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正确地理解新课标下关于教的要求,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我们“教”的效率。为此,为了体现教师的“教”,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写作积极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强调了探求知识,发现知识的乐趣。在作文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这样,“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想更好的体现“教”,那么,我们就应从学生的作文兴趣入手,积极带领学生探索知识,发现乐趣,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引导学生变“苦写”为“乐学”,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2)教给学生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更体现在学习方式、策略的传授上。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传授学生写作的方式方法,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作技巧的传授上,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应注重慢慢的渗透,特别要抓住学生的练习来指导学生写作,交给其写作的技巧,如,如何定靓丽的标题、写好开头和结尾、锤炼词语,善用修辞,为文章增添光彩等等。

2、学生一定要“学”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教与学,既要体现教师的“教”,也要体现学生的“学”,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调整,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映,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其次,我们要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为此,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去引导学生“学”:首先,写作素材是写作的根本,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如何的去积累写作素材,积极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阅读过程中、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去积累写作素材。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开展写作练习,使学生真正的处于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其准确的定位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只有教师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的创新教学策略,我们的教学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例3

《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增添了强劲动力。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转变观念,不为应试教育所惑,务实求真,注重理性思考,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参与、勇于表达。营造和谐氛围,即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提供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学习机会,为实施合作探究教学创造氛围,有利于课堂中师生合作,实现目标。合作探究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状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语文教学转变成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新型教学。合作探究过程中的争论与共鸣、个性的表达、精彩的展示、智慧的闪现、创意的汇集,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求知的愉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情境,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在讲授《小石潭记》一课时,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把相应图片与录音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口授的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例4

在新课改的践行中,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一、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三、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四、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例5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34-02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要随之而进行变革。新课程改革是教育界的大事件,各个教育领域都在积极探索不同的途径和策略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实处。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握住这次新课改的机遇,同时也要积极的应对新课改带来的挑战。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在语文领域的创造性精神,不能够仅仅的局限在课本知识里。在知识的海洋里,让学生尽情去享受、去吸收。

一、改革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的教学一直是坚持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上仍然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讲课模式,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只能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对于课外无限精彩的语文世界,知道的“寥寥无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也将语文成绩视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为了成绩而学,为了考试而学。这样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推行创新的教学方法已经迫在眉睫。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课堂,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呢?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创新”二字,教师应该推陈出新,创新课堂,不能将教学方式禁锢在一个框架里,要灵活的运用课堂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在课堂中,初中语文老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好讲课的时间,要为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时间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将所有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那么这样的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毫无用处,而且整个课堂会变得没有秩序,缺乏组织性。而如果教师把整个课堂占据,全部用来讲课,那么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将会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气。因此,教师可以把课堂时间分为两部分,根据课程内容来调整时间比例,一部分为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另一部分是由学生自己主宰,展开讨论,自主学习,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二)创新教学手段

语文的教学绝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以见语文所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适当的扩充语文教学的素材,用创新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语文视野,陶冶学生的语文情操。例如,在我国举办世博会期间,许多学生通过看新闻、听广播、读报纸了解了相关进展,由衷的感受到自豪和骄傲,因此,他们肯定会有许多感言。教师就可以利用这次世博会的话题,开展一个即兴演讲的活动,让学生针对世博会的开展提出自己的想法,抒发自己的情感,甚至还有些同学去参观过世博会,感受了世博会的精彩,可以让这些同学做个演讲,讲讲自己的观后感。最后还要进行评比,对于演讲精彩的学生,要给与肯定和奖励,而那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会让学生感到一种亲近感,了解到语文的无处不在。这样一来,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语文视野,还打开了语文思路,培养了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能力。语文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比如阅读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等,这些方法都丰富了教学的课堂,教师应该勇于尝试各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将多种方法进行组合,探索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最优方式,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拓展课外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的载体是教学的内容,新课标指出,除终于的教学首先要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即课本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教材来进行创新,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一些名人名篇,其作品有高度的欣赏性和研究性,适合初中生的学习需求。而且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体系化很明显,这也很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每一个单元都是围绕着一个主体来进行,划分的非常细致,譬如像热爱生命这一主题的,其中就收录了外国小说《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其主体性非常明显。除此之外,还设置了一些综合性的学习栏目,比如一场辩论赛,为家乡的任务立传之类,这些都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丰富了语文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为立足点,向课外教学资源延伸。进行课外资源延伸,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筛选优秀的语文教育资源素材。比如说,湘西凤凰的初中学校,语文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去探访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等等,这些故居中包含了沈从文、熊希龄的作品和轶事,而学生通过真实的感受他们的文化情怀,提高对语文的认识和对语文魅力的感受。像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就被选为语文教材之中,通过探访沈从文先生的故居,走访沈从文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小城,感受到边城的强大魅力,体味沈从文笔下的小城生活。学生在这些课外活动中,会感受到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提高对语文学科系统的认识,激发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的提出,对初中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旨在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了相关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还很漫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的探索,发现更好的适合语文教学的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例6

一、对初中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模式还是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为主,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也不例外。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有哪些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初中语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岗位责任不明确

语文是学校教学课程的主要科目之一,其对学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我们应该严格把守对语文教师的征集条件。然而,在一些贫穷落后地区的中学,由于师资匮乏。一名语文教师可以同时兼任数学教师、历史教师,甚至是学校的管理人员。这样一个多重身份的职位,会使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岗位工作和责任表现出混乱与不明确的现象。

2.初中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评估、自我检讨、自我改进

对于大多数的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很少主动进行教学的反思、检讨、评估和改进,更多地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教学效果考评以及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比如,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面对教学课堂上学生反映少,课堂提问不积极,作业上效率低,遇到学生迟到旷课或是考试成绩下降等问题的时候,没有去反思教学模式是否出现问题或是学生是否适应,也没有去找出改善出现状况的方式方法,而是任之发展。同时,由于部分语文教师不善于自我反思,很难准确掌握学生的动向及进行自我提升,这导致语文教学质量较低。

二、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改进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反思等方面着手,从而推进初中语文教师自身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不断提升和完善,为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结果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

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2.转换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对许多初中生来说是一种束缚。而作为教师,应该发现问题同时转换教学模式,通过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角色性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运用现代教学媒介及高科技产品与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拉近师生关系。通过以上努力,除了可以使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外,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提升。

3.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有时候都没把握准方向和重点,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咏。语文课“心动”比“行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讲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例7

1.教学思想落后

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认为初中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不管学生是不是对教学的内容感兴趣,是不是愿意学习教师所讲的内容。往往出现了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没精打采。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陈旧,没有领会到新课标改革的精髓,从而提高不了教学的质量。

2.教学中主体地位不明确

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贯采用“填鸭式”的方法教学,教师讲什么,学生便听什么。教师在课上传授知识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回答,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决定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一方,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以至于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致使学习的效率也不高。

3.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当今的社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接收了更多的知识,对于语文的学习内容有着自己的要求。但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并没有顺应时展的需求,对教学的内容没有进行更新,依旧是根据教材,学习着原来的知识,这样就使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和学生想听的知识存在落差,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这些问题对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改进措施

1.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对学习的新内容进行预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态度,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发挥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运用多种方法教学

在教师讲授新知识前,要引导学生学好功课,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引入当天要讲的内容,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合作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即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给予每个小组不同的任务,如预习、复习、提问、解答问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复习课程,这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例8

新课程目标指出: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传统课程教学――过注重教师的言传为主体模式。强调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要求我们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的舞台尽情的发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强调从中学生的学习实际、爱好和已有认知水平出发,倡导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掌握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对症下药,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脚步已经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怎样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无限多的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任务。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结合新课改的要求,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进入中学阶段,学生的思想有了明确的变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至关重要,“爱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人人平等、相互帮助、合作学习的伙伴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原动力”。如果学生对教师比较喜欢,有较好的印象,就会对其所教的课程特别感兴趣,并特别努力学好这门课程。因此,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所以要想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这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的翱翔,尽情的吸吮知识的乳汁。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领航员的作用,引导学生“如何科学的学习”、“促进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每一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将其应用于语文教学的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用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二、精心做好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所以学生学的好与坏,与教师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只是简单的罗列教学大纲的知识目标和知识点,只考虑把完整的知识讲授和呈现给学生。而是要认真分析本节的教学的三维目标,仔细学习并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研究。根据自己教学对象的特点,精心从导入、设问、活动、训练、课件等环节设计好教学过程。还应考虑与学生交流的语言,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对活动参与的程度、是不是刚上完体育课等等细小环节进行设计。在教学实践中,要让课内知识向课外辐射,课外知识向课内延伸。如学了《新闻两则》,要求学生深入到生活中,社会上去观察,去采访,捕捉闪光的人和事,写成新闻报道稿,投给学校的广播站。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新闻写作知识,还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了调查与采访能力。只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我们的生活,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工作,才能保证语文课堂效率的高效。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拓宽学生发展语言的空间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和艺术性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能力,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重点、难点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而又井井有序。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着手开发学生的潜能。训练他们的基本功,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应该在课外开拓发展语言的空间。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赛,或者进行普通话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给学生创造一些开拓语言发展的空间,充分挖掘语言能力的潜能。

总之,我们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真诚关注每一位学生,与他们进行真诚的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只要这样才能使微弱的星星发出耀眼的光芒。一切为了孩子,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做,知难而上,相信我们初中语文教学会随着教育的改革的步伐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多元评价手段,多给学生鼓励,给他们多一点爱心,相信他们,去赞美他们,我们绝对相信,只要我们给孩子一个机会,他们会还我们一个惊喜。

参考文献:

[1]王丽莉.新课程中教师课堂行为与角色的转变[J].继续教育研究,2006(4).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例9

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忽视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学行为因循守旧,方法单一,脱离学生的需要和生活,教学评价强调甄别性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着日益显著的变化。笔者通过深入研究和教学工作实践,探究新课程改指导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新思路,有了一些体会,也取得了一些收获。现简单归纳如下几点:

一、教师要注意修炼自己的文化底蕴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教师本身所蕴涵的人文素养,总能通过他自身这个“活动的裁体”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从多个方面修炼自己的文化底蕴,用自己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影响学生一生。

1.多读书看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为。

因为语文是一门涵概极广的学科,容纳了社会、民族、历史、伦理、道德、艺术审美、惰感哲思等元素。这就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具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力,对人类社会,人类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要有一定的了解,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教师从何来提升自己的修为呢?那就是读书看报。不管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精神文化遗产,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积淀了千百年来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精华,是一种文化的“根”。教师自然应该积极吸取精华,丰盈自己。只有在接触大量信息,在洞察百态人生后,才会有所反思、批判和感悟,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

2.用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精神面貌的表现,是一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及动机、兴趣、理想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教师的人格首先应该是健康的,然后是独特的。只有健康而独特的人格才能具有魅力,才能吸引学生。尤其是独特性,渗透在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语文材料独特的感悟、对教学素材独特的呈现方式、对学生多元反应独特的处置方法;其次是鲜明,如果说独特指向性质,那么鲜明指向强度,它将使教师的教学烙上个性印记,深刻而隽永。独特和鲜明将形成一种强力,一种风格,震撼学生,感染学生。

3.用多彩的生活情趣熏陶学生。

语文课具有广泛性,所以语文教师也应该兴趣广泛。社会在与时俱进,学生正是“赶潮流”的一群人,所以教师也要关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话题,这不仅对老师的职业是必要的,对人的生活都是必要的。教师要永远对新鲜事物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开朗乐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的机智,充满动感和蓬勃朝气,昂扬而奋发进取,充满对理想生活的执著追求。这是教师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是一种以前未被重视的、新的而又有效的课程资源。它将让学生看到有血有肉的教师形象,并熏陶和感染着学生,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信念。

4.教师要具备广博的师爱。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教师应该爱每一位学生,不管大小强弱,甚至不管学生的品行优劣,教师都应该付出爱心,一视同仁。教师的爱可以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每一句话每一堂课,都仿佛在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让学生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教师对学生的爱的情感,能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力量,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激发他们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会思考,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又是能主动思考问题的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就能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的脑子转起来,动起来,让学生思S的门扉不断开启,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因此,如果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恰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并长期以一贯之,那么,学生思维的闸门就将从此打开,从而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好多途径,词语造句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即要求学生从“变向”的角度思维。例如,老师在讲《纪念白求恩》一课时,请学生同时用“漠不关心”和“满腔热忱”造句,要求这两个短语的用法与课文相反,同时也是表达对一部分共产党员的批评。经过引导,一位学生略作思考后回答:“有一些单位领导对职工的批评意见漠不关心,而对争权夺势却是满腔热忱,这种人配叫做人民公仆吗?”这位老师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变向思维的途径训练其创新思维能力,这种训练法效果很好。

三、营造古诗意境,传承文学之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能够被选作初中语文的教材,都是非常优质,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这些作品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文的魅力,其中蕴含的各种韵律美、格式美、建筑美等能够让学生获得巨大提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传统文化教学,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意境,通过古诗意境的营造,将传统文学之美很好地传达给学生,否则也就无法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另外,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的学习上。比如在讲解到“诗圣”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时候,因为初中生毕竟年纪小,经历的事情比较少,还无法真正体会杜甫的壮志未酬之情。初中语文教师就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去感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波澜壮阔,去深思“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孤苦,并从中感受到杜甫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逐步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很好地把握每句诗词的感情基调和情感变化。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逐渐掌握古诗文的情感分析技巧,从而在今后面对古诗文学习的时候能够独立体会古诗文的情感变化,不知不觉中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逐渐增加,为今后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的学习奠定基础。

语文的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内涵,对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起重要作用。所以语文学科的教育应该把语文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审美陶治渗透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之中;语文学习应该成为学生学做人的根本;语文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灵魂升华的丰富养料。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例10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早春,思维活跃,知识接受能力强,可塑性高,如何适应其阅读能力的自然发展规律,提高其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语文水平提高及后续发展夯实基础,是新课改赋予语文学科教学的崭新课题。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阅读教学又是锻炼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中心。有学者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教学是学生语言知识积累、语文能力培养的基本过程,是学生与教师、文本间形成互动对话的过程。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我们要加强阅读教学,使学生对语言文字形成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情感共鸣,感受郑振铎《海燕》爱恋故国故土的乡愁,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情怀,茅盾《白杨礼赞》对中华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的赞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及其中蕴藏的深厚感情。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践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逐步培养与锻炼学生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进行多视角、多角度的的自主阅读,从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直至批判性总结中逐步提炼出文章主题、文章论点,无疑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自读――共读――用读的阅读教学模式。

1. 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初读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这同样可以看做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与切入点。由学生初感中的分歧、偏误着手,设计出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无疑更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1)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阅读教学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使学生与文本间形成初步的、基本的接触。扫除生字词、理清故事或任务线索、掌握文章构架及主题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如赵丽宏的《周庄水韵》,记叙的是作者三次游周庄的不同印象。初步阅读下来,学生就能很容易地从描写仲春、小雪后、节日夜景下周庄的文字中,发现一幅淡雅迷蒙的水墨画,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一幅张灯结彩的七彩梦幻图,对周庄迷人的风景产生向往之情,进而全身心地融入到阅读学习中。

(2)在默读中才能自读自悟。“有声”的诵读强调的是学生的语感培养,“无声”的默读则更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文内涵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如学习九年级下册《石缝间的生命》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后发言谈谈自己的体验。学生甲就提出:“石缝间倔强的生命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提领全文,野草、蒲公英、松柏的形象塑造也是围绕它展开的。”学生乙说:“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这句话才是文章所要阐释的重点,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可见,抛开教师引导的重要性不谈,学生们对于文章的感悟理解也能达到教学目标中的部分任务。当然,对于字词句的使用、写作手法等细节的体悟,仍需侧重于教师的指导教学,不能一概而论。而后,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次深入文本,进行细点讲解。

2. 合作共读――交流感悟,群体研学

合作共读的实施步骤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步,是针对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形成的初步感悟进行课堂讨论,文章的感情基调、人物形象塑造、景物描写等,都可以成为交流的话题。如余光中《乡愁》一课的教授,有的学生提出全诗以昏暗、忧郁的情感为主调,诗人的乡愁一字未提,却句句在写;也有学生说“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人生的四个阶段,浓浓的乡愁萦绕了诗人的一生。学生们的感受与文章主题都有着紧密的关系。第二步,教师应当就学生们对文章的感知印象进行及时的梳理、引导,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教学目标靠拢。关键是让学生们的学习思路紧紧贴近文本,从文本中找出证明、找出答案。以前文提到的《乡愁》一课为例,教师就可以设问:“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那么是借助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乡愁的呢,描写的对象在深浅层次上有什么不同?”这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回顾文本、交流讨论的时间,使学生自主地探索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总结出以下答案:

邮票――母子别――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别――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生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故国别――对故土的眷恋。

当然,对于学生们的不脱离文本的其他理解,只要说得合理,教师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3. “听说读写”用读――迁移运用,巩固提高

语言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知识、技能的获取与运用。所谓“用读”,就是要求阅读课的学习应当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拓展,学习有所得。如课文讲授完以后,可以要求学生读说结合,联系其他文章、或人或事,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并借此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仿写、缩写、续写课文等都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及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自读――共读――用读的阅读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不是万能的,脸谱化、模式化都是不正确的,要因人因时因内容而定。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探索应用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