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3-11-26 15:22:53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例1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者 素质

key wor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dagogue quality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样,能不能做好,是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也是人,关键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的素质。

一、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内涵

素质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即包含先天的遗传天赋,又包含在后天环境的教育和影响下所形成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在这里我们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主要是指后天养成的成分,具体说来是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知识,能力,品德,心理等各方面的基本条件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威力,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面貌,甚至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要求具备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外,还要求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素质,比如坚定地政治立场,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高尚的人格,优良的作风和出众的能力等等。

二、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想更好的发挥其主导作用,其最终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高低。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决定了它必须保持与我们党相一致的方向性。党的历史证明,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不断的胜利,就是因为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了优良的传统作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沿着这一正确的方向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但是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及其素质高低。它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高举科学发展观这面旗帜,必须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拥有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道德品质,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和时代挑战面前,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水平,较强的分析能力,预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智力支持

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代表着,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沿着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离开了他们则会杂乱无章,迷失方向无所适从。那么要想使得这一过程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不难看出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的素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者素质越高,越能充分的发挥其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从而更好的把握和理解社会的要求,找出更有效的方法,承担起输送社会要求的神圣责任,使自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成功的组织者和调控者。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打动人、说服人,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所谓真理的力量,就是教育者讲的东西必须符合实际,反映事物 的本质和社会进步的趋势。所谓人格的力量,就是教育者必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带头实践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而不管是真理的力量还是人格的力量都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来体现。在进一步说主要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素质的高低。高素质的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事实上,只有你真正按照自己说的去做了,人家才会相信你说的是对的,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人家才会心服口服。信了服了,你讲的道理人家才能听得进去,才能照着去做。正如古代圣人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如我们现代教育也奉行着“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准则。可见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积极地树立自身的榜样模范作用,坚持言教和身教相结合。既要重视言教,用科学的真理说服人,又要注意身教,以模范的行为带动人。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例2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21-02

1927年发动了令人发指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这宣告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失败,这也意味着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大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也因此陷入了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是极力打压,一方面又因为没有自己的军队而没有制衡反动统治的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只有被迫迁往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工农红军,并迅速打开局面,为的反动统治做准备。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红军主要是由农民、工人、小资产阶级,还有以前旧军队的成员构成,思想状况非常混乱。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情况,才决定进行三湾改编,并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直到日本侵华战争的发生,党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已初见成效,使中国工农红军被塑造成了一支全新的军队。但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国际关系的波谲云诡,国家和人民对军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的军队,让中国屹立于国际社会而不用害怕任何国家的军事入侵。本文主要从两个时期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比出发,来谈当代党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土地革命时期党对红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完善党的组织机构,强调党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的重要性

政治工作对红军的存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只有完善党的组织机构才能促使红军健康发展,不至于中途夭折。1927年八一起义前夕,为了使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完成指挥工作,实现党对军队的独立领导,起义部队成立了前敌委员会,同时建立一系列的党组织机构,比如军党委、师党委等等。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管理支部生活,执行党的政策,监督军队行动”[1]26。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并把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在军、师两级设立了党代表,团、营、连三级设立了政治指导员。这些制度都为起义军南下远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也为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三湾进行军队改编时为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他主张把“支部建在连上”,部队的指挥皆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调度,并规定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要经过党讨论决定。三湾改编对中国共产党意义极为重大,它不仅完善了党在军队中的各级组织建制,还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及党组成员在军队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为工农红军以及后加入的人民军人树立良好的榜样,也为党开展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对革命形势的正确分析坚定了红军的理想信念

情报信息的收集以及对情报信息的正确分析,从而正确判断革命形势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低潮期,但中国共产党却迎来最佳的转型期。虽然面临种种困境,但和在综合各方面收集的情报的基础上,正确地分析了部队的有利形势,认为敌人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不可战胜,党的部队也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不堪一击。他们指出:“困难是一定能够克服的!中国革命是有前途的。我们要革命到底。只要大家一条心干革命,胜利就是我们的!”[2]100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极具信心和热情的话语极大地激励了军队士气,使部队的悲观情绪一扫而空,同时也坚定了广大红军指战员革命必胜的信念。

(三)对红军思想状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对红军思想状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正确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解决红军思想状况中存在的问题亦是革命赢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之一。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分析了红军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单纯的军事观点、非组织的观点、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和盲动主义的残余等不科学思想观念。他指出:“党内种种不正确思想的来源,自然是由于党的组织基础的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成分所构成的;但是党的领导机关对于这些不正确的思想缺乏一致的坚决斗争,缺乏对党员正确路线的教育,也是使这些不正确思想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3]85因此,要“加强教育,批评不正确思想”[3]95。《古田会议决议》传达出来的精神使得党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迎来转型的重要契机,这也成为了军队能够更好完成党交予的政治任务的重要保障。

(四)让红军清楚认识到自身的性质,这对提高红军战斗力和积极性极为有利

明确红军自身的性质即红军为什么而存在,这是提高红军战斗力和积极性的前提条件。指出:“红军绝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多项重大的任务。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开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3]86红军从群众中来,所以不能脱离群众;军队是枪,中国共产党是大脑,只能党指挥枪,不能枪指挥党。对于红军性质的明确,从而让工农红军真真切切地明白自身的存在是正义性的,这一点对于提高红军的战斗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当代党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理论教育

从2008年9月到2010年2月,全军各级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履行使命见成效”的总要求,分三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十多万个党组织、百万余名党员参加。“十一五”期间,全军军以上单位举办理论培训班4500多期,每年团以上领导干部轮训率在92%以上。领导干部为部队做辅导报告7万余场次,广大官兵普遍受到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重要指导方针地位牢固确立,推动科学发展成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时代主题[4]。从这样高频次的学习规划和任务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现代军事的重视,以及对军队干部的培养力度。

(二)加强军队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战略任务以来,对军队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非常重视并亲自大力推动,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是党组织保鲜的重要前提,是我国现代军队与时俱进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军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和的决策部署,2010年5月起,全军和武警部队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随着一系列重大举措的推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全军部队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一直是我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我党与群众保证血肉联系的重要保证,是我党获得广泛的群众支持的重要前提条件。

(四)促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十一五”期间,军委、总部相继出版《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选编》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系列读本,下发《关于全军部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意见》。在集结各种理论编书出版的同时,也极度关心普通官兵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越来越多特殊职业走进基层部队,如军队律师、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员等等;运用现代的通信手段拉近与一线官兵的心理距离,如手机短信慰问鼓舞抢险救援一线官兵;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武装全军,使得全军政工网络进入到每座军营。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两个时期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比及党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两个时期党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

1.两个时期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同点。第一,无论在哪个时期,强加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控制的这一任务都是一致的,“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土地革命时期是如此,当代社会更是如此。第二,两者都非常重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土地革命时期,提出的“把支部建在连上”和当代军队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都体现了这一点。

2.两个时期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同点。由于中国共产党在两个时期处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地位,所以也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差异。第一,前期的宣传是为了当时的反动政权,而后期的宣传是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第二,前期是在红队不被当权政党认可的情况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后期则是建立在该军队是当权政党唯一认可的合法军队的情况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前期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水平偏低,而后期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已建立了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二)党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军队是维护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力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军队是国防力量最直接的表现,是对其他国家最好的力量威慑。从前文对比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军队既可以维护一个政权的统治,也可以摧毁一个政权的统治。关键要看军队是否牢牢被掌控在当权统治者的手中。这里的掌控不仅仅是组织上的掌控,还有思想上的掌控。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一把统一思想的利器。对于政党而言,有了军队的支持,它可以更加放心地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于军队而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更利于军队的蓬勃发展。对于人民而言,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保卫我们的国家,使我们更加具有安全感。但这一切,都建立在对军队进行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如果军队四分五裂,那么整个社会也必然陷入混乱之中。就此一点就足以证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

参考文献:

[1]南昌起义资料选辑[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例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我们只有准确预测和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才能有效地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从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在互联网对当今社会影响日益深入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趋势,也是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十分有效的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重要的职能,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意义重大。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关键环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可行条件。

一、科学技术为网络思想教育提供了坚实基础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条件。互联网能够真正将各种不同群体、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信息“一网打尽”,实现文化信息的全球一体化。并且,互联网上所有文化产品的供应都没有配额,不受数量的限制,也不受供应时间的限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很难走向社会化,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资源稀缺。随着各种局域网、城域网同部级现有的骨干网络相连通,并通过电信部门的出口与因特网相连,从而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初步形成了多途径、多形式的立体式格局。

二、加强网络教育阵地建设,把握思想教育主旋律

网络作为一个载体始终在有效地传播着各种各样的思想信息,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一是占领文化主阵地。在网上传播党的方针政策,传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有一个正确的政治导向。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积极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二是介绍传播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宽国际视野。

三、建立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教育队伍

提高网络教育者信息素质,建立一支符合网络信息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高素质的队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当前,网络思想教育队伍难以满足网络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挑战。主要表现为: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教育认识不足,没有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技能,对有关网络法规缺乏了解等等。因此,施教者在工作中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要加强学习,掌握网络运用特点和规律,要在思想教育的方式、载体和手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要树立现代科技意识,充分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并茂的综合表现力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扫除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让健康的网络信息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要牢牢掌握网络思想教育的主动权。

四、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独特优势

自互联网登陆中国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非常重视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已经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共识。从这个结论出发,政府机构、新闻单位、高等学校、人民团体等组织和个人迅速建立起一批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网站。5.12汶川大地震、5月19日全国公祭死难同胞.全国各地都建立了不少以抗震救灾和悼念死难同胞为主题的纪念网站,主题鲜明,事例鲜活,颇为感人,全国汶川地震公祭前后建立的公祭网站,设计为黑底白字,烛影桃心,寄托哀思,表达爱心,气氛凝重,感人至深。特别是在全国哀悼的三天时间里,关闭娱乐栏目,网上与娱乐场所一并取消娱乐活动,全国网站主题颜色黑白,气氛渲染,更加撼动和凝聚人心,此网站自开通以来,一直受到广大网民的关注。奥运火炬开始传递后,专门建立了网络传递网站等等,这些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具有栏目众多,信息量大,主题鲜明等特点,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例4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依据,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为基本出发点而编写的。初中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育人成才。从这个角度来说,教材的编写无疑是成功的。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认为只要临时抱佛脚,背背答案要点,应付应付考试即可的现象。这与教师不善于把教材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只是就课本讲课本有很大关系。作为政治教师,我们认为至少可以在如下几方面有所作为:

一、理想教育

有人曾对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形势下中学生的心态和思想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中学生视祖国利益为最高利益,能从振兴中华、为国效力的高度来认识学习的意义,但也有少数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正确,缺乏远大理想。有的学生把上大学看作唯一的追求,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初三《思想政治》《树立崇高理想,认清历史责任》一课,主要就讲了这个问题。教材明确指出:“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强调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代人或几代人所能完成的事业,需要若干代人付出巨大的努力”,“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继而指出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振兴中华,实现四化”。

中学生“考大学”的理想和“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历史责任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应当说,这二者是不矛盾的。关键在于,部分中学生把考大学当成了学习的唯一目的,而不是从国家强盛的角度(关于国家观念的教育,安排在初一教材之首,可以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教育)来认识学习的意义。实际上,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家要强盛,要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来支撑,而大学毕业生显然是建设和发展祖国事业的重要力量。否则,国家便不会在国民经济有一定困难的情况下,投入那么多的人力财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由于大学毕业生素质好,水平高,能力强,创造的社会价值高,对国家的贡献大,国家给予他们较高的荣誉和地位,这是正常的。但作为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中学生,不应只看到荣誉、地位,而应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应该学习那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许多老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当时还一穷二白的祖国工作,决不是为了出风头,图名利,而是为了祖国的早日强大。这是爱国的表现。因为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深刻地认识到了“只有强大的祖国,才有个人的幸福”的道理,一个贫穷落后、被侵略、被剥削的国家的公民,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的。因而我们今天的学习,绝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乃至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生存与发展,而是和“振兴中华”有着密切联系的大事。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能算是真正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就是缺乏远大的理想。

作为政治教师,尤其应当利用各种机会,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优秀科学家的事迹,反复向学生灌输上述思想,使这种意识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不可动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明确、校正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不辱政治教师的光荣使命。

二、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当前中学生思考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范围,最可珍贵的是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对现实人生的思考。要使他们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必须触及和解决他们思想上的疑虑,使其沿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成长道路前进。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为抓 分数而教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升学教育模式必须彻底打破。当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升学考试又是选拔人才的必要方式,升学教育模式的存在有其合 理性。但是,有一点是再清楚不过的了,那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需要高层次人才,更需要多层次人才。我们面临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只有整个民族素质提高了,才能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因此,思想政治课 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是升学,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从升学教育的轨道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对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教学要求,而是提高了教学要求,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了解学生,改进教法,把教材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例5

目前我国中学生德育问题的现状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各种意识彼此渗透,诸多思潮相互激荡,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中学生德育方面出现诸多问题。

1.1中学生中存在违法犯罪的社会问题

由于不懂法律和法律观念的淡漠,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学生打仗斗殴和暴力案件,令我们教育工作者心痛更感到责任的重大。

1.2日常行为不符合中学生行为准则

在我们中学校园内,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脏话脱口而出,网络语言层出不穷,尤其是男同学中更是严重。学生已经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识。也有一部分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无用论,荒废了学业,缺乏责任意识。

1.3道德传统美德观念淡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又由于家庭长辈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一些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顾他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只乐意享受,不愿意付出,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不懂得感恩的思想意识。这些学生自私自利,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1.4缺乏拼搏进取的精神

有的中学生胸无大志,贪求安逸与享乐,不能自我激励,价值观呈现功利性、世俗性、庸俗化的倾向。攀比玩乐感时髦,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追求目标。道德素质缺失,无所追求的人,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社会也不会有什么贡献。

1.5缺乏集体观念

我国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缺乏一定的谦让品质,集体观念淡薄,个性化倾向严重,生活中独来独往,自由主义严重,缺乏全局意识,团队精神,集体观念差。不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在生活中缺乏必要的互助,自我意识很强,爱以己为中心,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怀。

1.6缺乏正确意识的调节能力。主要表现有①自信心不足,有自卑胆怯心理。②常有焦虑抑郁心理,有的学生总觉得自己没办好,自己笨,效率低,考试时爱紧张,担心考不好,具有这种幼稚与成熟,幻想与现实、依赖与独立等种种心理矛盾,不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不能发挥正确意识的调节作用。

2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中学生自身生长发育的内因是决定性原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对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等的反应较之成人要敏感得多。并且,已经萌发了相当强的个性独立意识,他们急于介入社会体现自我。同时,中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以及分辨能力比较差,缺乏自控力,并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世界观的时期,他们对物质的需求逐渐增大,加之少保守、好冲动,精力旺盛,说干就干的特点,所有这些都影响着中学生不良的健康成长。

第二、社会因素的外因是重要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上不少不良思想也随之接踵而来。社会不良的环境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加之网络等多种传媒对学生心灵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受到了熏陶。

(1)社会机制的外界因素。目前我们的社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低效的,原因是客观的。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变革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在相对较长的时间

里,社会对这类的新事物还不能有效地去规范。

(2)社会生活的外因影响。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是大相径庭的,学生出于对社会的好奇而又没有自控及思辨能力,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从而污染了学生。

(3)社会文化的外因刺激。首先是某些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是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至使学生迷恋网吧,成天上网聊天、游戏,特别是一些不法网吧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不仅让未成年人上网,还传播一些色情、暴力的图片和文字。比如虚拟网络——网络游戏、网上聊天、交友、同居、结婚。使有的学生形成扭曲的思维坐标,从虚拟走向现实。导致道德问题。

第三、学校德育教育的无力

(1)教育制度执行的不利。有些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呈现单一化和公式化的趋势,思想教育上报告多,大道理讲得多,具体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少。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教师素质的因素。有的教师教学是能手,但是面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却无所适从,束手无策。甚至极少数教师的师德还有待加强。

第四、家庭教育的缺失

有的家长过分依赖学校,家庭推脱责任。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脱给了学校,只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孩子的需要,而不顾孩子的智育和德育及体育。另外,父母自身素质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自身品行修养对孩子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此外,一些家长对子女放纵护短,娇生惯养,使之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个性品质。

3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3.1激发中学生自我建设的意识是重点

解决德育问题的关键是从主体的能动性入手。我们政治教师担负着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及时引导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想方设法使他们成为人格建设的主人,使其意识到自我的需要,自我存在的价值。要激发其进行人格建设的意向,确立人格建设的目标,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2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国情、民族团结等教育,通过教材内容和时政热点,进行教育,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3.3积极开展各类德育教育活动,寓教于乐

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积极开展有益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政治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影视作品,参观爱国主义、法制教育基地。深入开展“保护环境”、“学雷锋为人民服务周活动”和“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教育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展和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各种有益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引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做一个有责任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例6

目前我国中学生德育问题的现状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各种意识彼此渗透,诸多思潮相互激荡,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中学生德育方面出现诸多问题。

1.1中学生中存在违法犯罪的社会问题

由于不懂法律和法律观念的淡漠,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学生打仗斗殴和暴力案件,令我们教育工作者心痛更感到责任的重大。

1.2日常行为不符合中学生行为准则

在我们中学校园内,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脏话脱口而出,网络语言层出不穷,尤其是男同学中更是严重。学生已经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识。也有一部分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无用论,荒废了学业,缺乏责任意识。

1.3道德传统美德观念淡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又由于家庭长辈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一些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顾他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只乐意享受,不愿意付出,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不懂得感恩的思想意识。这些学生自私自利,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1.4缺乏拼搏进取的精神

有的中学生胸无大志,贪求安逸与享乐,不能自我激励,价值观呈现功利性、世俗性、庸俗化的倾向。攀比玩乐感时髦,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追求目标。道德素质缺失,无所追求的人,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社会也不会有什么贡献。

1.5缺乏集体观念

我国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缺乏一定的谦让品质,集体观念淡薄,个性化倾向严重,生活中独来独往,自由主义严重,缺乏全局意识,团队精神,集体观念差。不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在生活中缺乏必要的互助,自我意识很强,爱以己为中心,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怀。

1.6缺乏正确意识的调节能力。主要表现有①自信心不足,有自卑胆怯心理。②常有焦虑抑郁心理,有的学生总觉得自己没办好,自己笨,效率低,考试时爱紧张,担心考不好,具有这种幼稚与成熟,幻想与现实、依赖与独立等种种心理矛盾,不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不能发挥正确意识的调节作用。

2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中学生自身生长发育的内因是决定性原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对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等的反应较之成人要敏感得多。并且,已经萌发了相当强的个性独立意识,他们急于介入社会体现自我。同时,中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以及分辨能力比较差,缺乏自控力,并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世界观的时期,他们对物质的需求逐渐增大,加之少保守、好冲动,精力旺盛,说干就干的特点,所有这些都影响着中学生不良的健康成长。

第二、社会因素的外因是重要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上不少不良思想也随之接踵而来。社会不良的环境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加之网络等多种传媒对学生心灵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受到了熏陶。

(1)社会机制的外界因素。目前我们的社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低效的,原因是客观的。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变革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社会对这类的新事物还不能有效地去规范。

(2)社会生活的外因影响。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是大相径庭的,学生出于对社会的好奇而又没有自控及思辨能力,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从而污染了学生。

(3)社会文化的外因刺激。首先是某些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是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至使学生迷恋网吧,成天上网聊天、游戏,特别是一些不法网吧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不仅让未成年人上网,还传播一些色情、暴力的图片和文字。比如虚拟网络――网络游戏、网上聊天、交友、同居、结婚。使有的学生形成扭曲的思维坐标,从虚拟走向现实。导致道德问题。

第三、学校德育教育的无力

(1)教育制度执行的不利。有些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呈现单一化和公式化的趋势,思想教育上报告多,大道理讲得多,具体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少。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教师素质的因素。有的教师教学是能手,但是面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却无所适从,束手无策。甚至极少数教师的师德还有待加强。

第四、家庭教育的缺失

有的家长过分依赖学校,家庭推脱责任。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脱给了学校,只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孩子的需要,而不顾孩子的智育和德育及体育。另外,父母自身素质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自身品行修养对孩子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此外,一些家长对子女放纵护短,娇生惯养,使之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个性品质。

3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3.1激发中学生自我建设的意识是重点

解决德育问题的关键是从主体的能动性入手。我们政治教师担负着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及时引导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想方设法使他们成为人格建设的主人,使其意识到自我的需要,自我存在的价值。要激发其进行人格建设的意向,确立人格建设的目标,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2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国情、民族团结等教育,通过教材内容和时政热点,进行教育,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3.3积极开展各类德育教育活动,寓教于乐

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积极开展有益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政治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影视作品,参观爱国主义、法制教育基地。深入开展“保护环境”、“学雷锋为人民服务周活动”和“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教育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展和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各种有益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引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做一个有责任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例7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大量的实践与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接受率,减弱了教育的有效性,危害极大。笔者认为,加强隐性教育是消除逆反心理,增强教育有效性的最佳途径。

    一、隐性教育的特点

    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这种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事实上就是隐性教育。它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是指教育者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在受教育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情况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某种思想和经验的教育方式。因此,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1)教育内容的渗透性。显性教育的内容是外显、直白、明确的,而隐性教育的内容则是内隐、迂回、不明确的,但时时渗透在受教育者生活周围,虽不为大家所注意和重视,但能有效地对受教育者发挥影响。

    (2) 教育手段的间接性。显性教育的意图和方法是“赤裸裸”的,一般采取正面的灌输教育。而隐性教育则是采取“迂回”的渗透式的教育方式,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一般是间接接触的,教育者不直接言明教育的内容、目的,而是通过语言诱导,形象暗示,情景感受等等手段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

    (3)教育途径的开放性。由于隐性教育是受教育者自己有意或无意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取某种经验的过程,它摆脱了教育者对教育因素的控制,学校、社会、家庭各种因素均可成为受教育者的学习内容。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需要、接受能力和身体条件适时选择活动时间和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隐性教育称得上“无课堂”教育或“跨时空”教育,它的教育途径是开放的。

(4)教育效果的长效性。心理实验证明,对于灌输性或诱导性过于明显,强度过大,人们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容易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抗,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隐性教育摒除了“赤裸裸的教育形式”,以间接、不易为人们发现的方式所呈现,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思维的批判,在没有明确目的、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接受某些信息。这样不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作用持久。

    正因为隐性教育具有上述这些特点,可以起到显性教育无法比及的作用,因而,它可作为显性教育的补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丰富、更完善,效果更有效、更持久。因此加强隐性教育不仅是必然的,也是极其重要的。

    二、加强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科教育这种显性教育为主。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们思想认识的解放,传统的以显性为主的教育方法由于应于直白和彰显,己越来越不符合会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不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因此我们必须越来越注重隐性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普及,在为学生们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西方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思想也乘虚而人,使一些学生对“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产生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在为人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蔚然成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思想观念渗透到校园,导致学生思想观念混乱和价值观失落,对现实生活感到困惑,对党、政府产生怀疑,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也采取抵制态度,为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要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显然仅仅依靠显性教育已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借助隐性教育进行补充,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受教育者心理发展变化呈现新的特点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思想、心理存在“自身免疫”效应,即当外界思想进人人的头脑时,人自身的原有思想会形成一个防护层,抵制外来思想。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人的思想转化,就不能一味进行显性教育,而要根据人的心理特点的变化,重视隐性教育。尤其是在社会的变革和转型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心理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此时教育者采用正面的“灌输”教育这一显性教育方式,就容易导致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从而降低教育的有效性。

   (1)独立性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就业要自主择业,经营要自负盈亏,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主要靠自己安排.因此,全社会增强了独立意识。人们的独立性增强了.学会了自我思考,自主选择,任何人都不会盲目相信他人或政治集团的说教。

    (2)叛逆性增强。现代社会的学生思想解放,思想的批判性、独立性明显提高,他们崇尚民主,反对“一言堂”。他们敢于怀疑,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威,不人云亦云。但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容易造成认知上的不坚定性、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在认知上易出现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加上独生子女增多,家庭 “保姆”式的溺爱以及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更易导致他们思想上的叛逆和否定。因此,你越是强调的东西,就越能受到他们的抵制;你越是淡化的东西,就越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3)趋利性增强。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导致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由重政治转向重经济,由重精神转向重物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思想观念十分普遍,这些观念渗透到校园,必然导致学生的政治热情下降,理想、信念淡薄,道德水准滑坡。对直白的显性教育必然产生抗拒心理。

  (三)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识面宽、能力较强、个性完善、素质全面的新型人才。尽管显性教育对此担负着主要任务,但是,由于受到教育内容、方式、环境、时空等的局限,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素质教育的效能。而隐性教育从本质上说属于素质教育范畴,能为主体的素质生成与整合提供诸多有利条件。比如丰富的文化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教风学风与多彩的集体生活,可以陶冶情操、锻炼心智、净化灵魂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生活能力。所以从长期来看,隐性教育更有利于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发展。

    三、加强隐性教育的对策

    (一)寓教于乐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在轻松、愉悦的时候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想象最活跃,精神系统的活动最顺畅,对所传信息容易人耳人心,反之则容易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因此学校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知识竞赛、座谈讨论、报告演讲、社会调查、书画展览、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等。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生能自然地受到感染,在感染中接受教育,使教育过程和内化过程同时展开,收到良好效果。

    (二)情感陶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诗),思想政治教育要“感人心”,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要对学生注人最真挚的爱,在人格上尊重他,在生活上帮助他,在心理上关心他,在能力上信任他,在学习上鼓励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自然会赢得学生的亲近与敬佩。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环境熏陶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例8

“三生”教育是一种全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体现了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生命教育与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构成了“三生”教育的内容。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一)生命教育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个人的存在。”[1]生命教育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伦理教育和生命发展教育。生命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2]。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完全有必要,也是非常急需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当面对西方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网络世界的色情、暴力文化等种种诱惑时,一些青年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容易摇摆不定,迷失方向,也容易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一幕幕的悲剧背后,留给我们的是太多太多的思考:为什么生命对于那么多的年轻人来说如此不珍贵?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机制到底缺少了什么?痛定思痛,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些悲剧,暴露出了现行教育制度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缺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人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智力水平,而忽视了对学生本身生命的关注。中国大陆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生命教育”,但主要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视为一种生命教育。而世界上最早关于生命教育的论述是在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中国的生命教育比国外晚了将近30年,可见生命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严重缺失。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对生命教育的引入。

(二)生存教育

现代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存,关注如何使人生存得更好。生存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识,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通过生存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2]。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怎样的人”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学校通过教育传输给学生丰富的知识,但要想达到教育学生的理想目标,关键是要让学生把已有的内在知识转化为外在的生存技能。生存教育可分为自然的生存教育和社会的生存教育。自然的生存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处于与自然界相处的情形下(比如在地震、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中)怎样生存的问题。如在大地震后,人类该怎样拯救自己就成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其实,自然的生存教育说到底就是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以牺牲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换来的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是不健康也不长久的,学校应该在平时的教育中让学生学会怎样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社会的生存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按照“适者生存”的原则,大学生要想真正地融入社会,必须掌握一定的本领。这种社会的生存教育包括教会学生的各种能力,主要指各种生存知识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还包括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生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当今社会中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啃老族”现象。在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学校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存教育,让他们学会如何与社会和谐相处,如何自食其力。高校只有把生存教育的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才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切实提高大学生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

(三)生活教育

在生命存在和生存发展基础之上的生活就构成了人生的主要目标和奋斗方向。幸福而美好的生活是人们追求的人生目标,也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生活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获得日常的生活常识,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通过个人努力奋斗来实现幸福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其自身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让学生立足于社会现实,认识生活的真正意义;教育学生只有正确地对待生活,热爱生活,追求生活,为生活奋斗,才能获得幸福生活。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的思想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

“生活即教育”,就是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之场所”[3]。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同时,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更好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一切以学生为本,经常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始终把工作视点对准火热的生活,关注生活细节,聚集生活场景,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入情入理,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时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灌输道理,而且要从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实际的生活帮助。

二、实施“三生”教育的现实需要

“三生”教育是一种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技能、培育学生品格、构建和谐身心、提升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在教育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为目标,是新时期合乎教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以人为本”的本真事业。

(一)实施“三生”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本质

教育事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前进,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相应地,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也必然带来教育的改革。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要以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提升人的生活为目标。所以,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把教育和人的幸福、发展、终极价值联系起来,把人自身的发展和需要作为最终目的,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而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取得文凭为目的,社会更多地也是关注个体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种以功利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忽视了个体的德性修养和自身的发展。为了满足某种被社会承认的标准,学生盲目地死读书本,以取得一张张毕业证书和一级级资格证书。这种只给学生应付考试的教育是极其缺乏人文精神的。对学生失去了人文关怀,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根本意义。“三生”教育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以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提升人的生活为根本目的,是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践过程,是教育本质的完全回归。

(二)实施“三生”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生”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即以人的本身发展为根本目标。同样,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由此看来,素质教育关注人的素质的提升和内在的发展,是一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素质教育在本质上和“三生”教育是一致的,所以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三生”教育,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实施“三生教育”来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同时,“三生”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益补充,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深入人心,从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学校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和谐校园风气,从而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实施“三生”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本质与核心内容,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对高校的基本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所强调的是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的实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三生”教育就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以关注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为基本内容,切实解决人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三生教育”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和力量,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本着让学生善待生命、关注生存、热爱生活的理念,为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实施“三生”教育有利于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三生”教育对于个人和谐、健康的成长、成才,对于家庭的幸福和社会和谐都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本真事业。家庭的幸福源于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而孩子的成长、成才对于家庭幸福更是起着主要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孩子是家庭幸福的源泉所在。“三生”教育就是从学生和家长的本质要求出发,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生存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奉献之心以及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家庭幸福观。只有每个家庭幸福和谐,才能构成整个社会的和谐。“三生”教育以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出发点,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要求。

三、实施“三生”教育的路径选择

“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所以,在如何具体地落实“三生”教育的问题上,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不同的作用,使三者形成一种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主体性的教育。学校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学校教育是“三生”教育的第一课堂,也是最主要的课堂。抓好学校教育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抓好课堂教学。把“三生”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尤其是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变“说教式”为直接“体验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同时,学校应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社会实践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第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团组织要围绕“三生”教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海报以及打造“三生”教育网络平台等形式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切实营造“三生”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三,对任课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老师进行“三生”教育的培训。要鼓励任课教师充分挖掘课堂中有关“三生”教育显性和隐性的内容,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三生”教育。

(二)家庭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例9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在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具体体现为通过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二、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获得的认知较为局限,学习的兴趣欠缺,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效果。

(二)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教育途径单一,缺乏创新性的教育方式,不能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无法充分参与到其中,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三)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考核机制不健全,留给学生大量的漏洞和捷径,导致学生没有认真对待思想政治教育。

三、解决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观念,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改变讲授式的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二)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创新改革教育方法,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制度。通过严格有效的考核制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强有力的支撑,避免和减少考核漏洞,使学生通过严格的考核制约思想上有真正的提升。

(四)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养,及时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管理,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责。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学生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生存法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帮助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和掌握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学生确定明确而具体的奋斗目标并向目标前进;能通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引导学生的思想,提高其认识,规范其行为。(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约束并规范学生行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向学生传授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通过肯定、褒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否定、批评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能较好地实现对学生的约束和行为。(4)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激发学生精神动力。(5)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塑造学生完整人格。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整体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和学习风气。(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凸显学校育人的功能高校乃育人之地,教授学生知识是主要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的一课,加强其教育更能凸显高校育人的重要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例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开展这项活动,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类进入21世纪后,整个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生活多样化都直接冲击着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都更加凸显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观的重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观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客观需要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把大多数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面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何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与高等教育目标相结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1.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日显落后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远离现实,空对空,缺乏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简单粗糙,不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价值,经常使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单一,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新世纪的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丧失了应有的有效性,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以学生为本的新机制。

(2)全球化、信息化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引发多元发展的思想文化互相融合的态势。在接受新的文化的同时,一些腐朽没落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也随之传播。如何避免不良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侵袭,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文化观,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2.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1)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对人的理解存在误解

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猛烈抨击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制度,认为当时美国的教育制度主要是依据行为主义的条件作用和强化原理建立起来的,主要有两大弊端:一是只重视知识的灌输,不重人的培养。无论儿童教育或大学教育,主要关心的是效率,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费用和人力,向大量的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在一个工业社会中生活所需要的知识;二是只追求背诵记忆,不重视创造性的理解与思考。可以说,我们现在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一些发达国家的老路,在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这种教育观念,从而导致了教育的内容和行为出现了不一致。

(2)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性关怀

首先,我国高校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往往重视社会发展价值,重视其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塑造,表现出工具性的倾向;其次,重视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育,忽视人的差异性和个性教育,把人看成是可以按照某种意愿任意造就的,在教育形式上整齐划一,虽然满足了尽可能多的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却没有尊重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再次,重视知识和规范教育,忽视情感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缺乏人性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造成了求知欲望极强的青年学生在情绪上的低落,严重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培养出的都是缺乏创造力的、按照别人要求发展的人才。

(3)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生活脱节

社会体制转型、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给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随着改革趋向深入,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和突出,社会问题也暴露得愈来愈多,并且直接触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如下岗、失业、招生并轨、交费上学、某些干部的腐败、分配的不公、假冒伪劣盛行等,使敏感的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制度产生了怀疑。针对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及时调整工作重点,没有给大学生做好有效的分析解释工作,使学生难以正确对待和认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改革信心不足及至怀疑导致观念及行为上的迷惘,最明显的是信仰、信念、信任、信心的迷失与缺乏,使当今的大学生心理上感到空虚及疲惫,这种内心深处的失落感,最后导致的是心理上的逆反。

因此,新时期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改变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才能有助于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坚持“以人为本”观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如何得到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说靠的是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成才。因此,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育人观,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关心学生的现实生存状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承认自我的存在或者自我意识的增强是人生经验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要素。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奋斗的色彩比较浓厚。他们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主动寻找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自觉地充实自己,注重实干,讲究效益,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他们特别重视对实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课余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外语、电脑等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其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为了谋求自己美好的生活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为报效祖国而勤奋学习的观念明显减弱,功利性比较浓。在择业时所考虑的因素增多,如工资待遇、社会地位、横向纵向的比较、今后的发展前景等等,更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转变观念,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正确引导学生。

2.大学生的社会化水平的明显提高

美国社会学家萨金特在《社会心理学综合的解释》一书中,首次把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帕森斯则直截了当地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过程。个人通过社会化,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关系和地位,学会如何顺利的完成角色义务。为了丰富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现在的大学校园里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这些社团的组成可以帮助大学生增长知识,甚至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锻炼。随着接触的人和事的增多,学生们的世界不再只有同学和校园了,社团的活动也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开始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寻求更多的机会,不断去丰富自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了解这些,站在学生立场,更多地去关心他们。

3.大学生社会性需要趋于多样化

有关研究表现,由大学生列举的社会性需要多达830多种。其中按强度排列,前几位的需要是:求知需要、友情需要、建树需要、自尊自主的需要、权利的需要、躲避伤害的需要。这表明,大学生的主导性需要与其成才的客观需要和基本任务密切相关。大学生的社会性需要无论在内容还是在价值层次上,都显示出多样性的特征。只有对大学生的社会性需要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使其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不合理、不健康的需要得到及时的阻止和疏导,才能够使大学生的需要不断得到优化。大学生新的时代特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必须加强大学生个体的研究,增强大学生的个体适应性,培育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坚持“以人为本”观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内在学习动力和不同的需求,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雷同、教学方法单一,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手段、内容、目标等诸方面固定不变。这种固定不变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在培养人才方面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突出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现代高等教育而言,在全面提升人才的素质,满足不同层次人才需要的培养目标上,则显得格格不入。可以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1.强调知识灌输和政治教育,忽视能力培养和道德要求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单向知识灌输为主,以学生的被动接受程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强调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全盘、机械、被动接受。同时,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主要是以社会为本位,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社会政治统治的安定与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把对人的教育仅仅当作完成任务的手段,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片面强调“政治合格”、“政治过关”。不仅收不到理想效果而且引起了人们的逆反心理。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对广大人民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而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

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多方面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一元化格局转向多元化格局,从集中转向民主开明,这都使人的主体性被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出来,有关人的个性、人的权利、人的素质的价值被重新确立。人们广泛意识到:维护和发展社会秩序也是为了创造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人才是终极的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归本位,必须“以人为本”,在价值取向上要有一个根本的调整,即取向于人,确立个体发展要素的本体地位。具体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进步和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完善,同时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内容的调整和方式方法创新,从而有效地改进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强调共性要求,忽视学生的多样性要求和个性发展

在过去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条件下,由于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宏观化的影响,我们总是在一个层次、一个标准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强调为集体无私奉献、自我牺牲,要求所有学生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缺乏层次性,片面强调目标的统一性,强调目标的高、大、全,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模式固板,人们在各个方面都依附于集体的生存方式,极大地抑制了人的个性展现,严重束缚人的个性发展。

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已为人的个性发展开辟了极为广阔的道路。一方面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束缚,保证人的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保证和引导人的个性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为人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总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我们认识到,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也就是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既包括学生的兴趣、才能、性格等内容,也包括学生的理想、信念等内容。这样的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本质上是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相联系的,也就是人们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进行执着的追求,把个人的个性发展、才智和创造力的发挥运用到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才能保证其正确的方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堵塞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道路,限制和禁锢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应该是在正确的导向下,从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大力倡导表现学生创造个性的独立自主精神、怀疑批判精神、求实探索精神,以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

要真正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紧紧围绕学生、真正有益于学生、为学生所需要,才能提高教育效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