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企业发展研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11-20 10:09: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发展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发展研究

篇1

智慧企业是利用智能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使用云平台大数据整合、智能传感器、互联网等手段,达到企业大部分关键的业务实现自动化,企业管理、项目决策智慧化、自动化,这样使得企业可以支配的各种资源获得最科学、优化的安排,实现企业自身的财务、信息、生产物资、市场业务等方面达到合理的整合,达到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企业。智慧企业的内涵包含企业人员的智力化、企业硬件的数字化、企业管理的即时性、企业创新的智能性。智慧企业的一般特征: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绿色化、敏捷化。

(二)发展智慧企业要从这六个方面着手

1.企业智慧化基础设施:企业要发展智慧化应该首先在网络接入方面建设自由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云平台、互联网接入、大数据平台和相关应用软件系统。

2.企业经营业务智慧化:企业要实现智慧化,应该加强企业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整个环节的智能化建设,实现各类核心业务全部智慧化。

3.市场营销智慧化:为加强企业市场营销智慧化水平,企业应保证在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管理动态追踪智慧化。

4.企业管理智能化:人财物等资源管理智能化、企业决策智能化。

5.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企业精神文明、商业文明、生产服务文明的系统化建设,智能化技术普及教育,使企业转变成学习型的企业,并在公司内部健全有关学习、培训的相关制度,实现全体员工的继续教育。

6.企业信息数据库智慧化:企业应建立有利于企业生产、销售、研发的有关数据库作为知识储备,从而实现信息获取与使用的智慧化及深度挖掘。

二、胶州市智慧企业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一)胶州市智慧企业建设的现状

宏观环境的营造,助推了企业的智慧化建设。2012年6月胶州市启动“千家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计划使用三年时间在全市推进一千家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建设,2012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胶州市信息化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实施细则》,每年安排100万元扶持资金,促使企业的两化水平和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逐步提高。2013年年底对全市305家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5家)进行了摸底排查,随着近年来网络、软件技术的发展,胶州市企业信息化的平台建设规模基本达到了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水平,计算机拥有量逐年创新高,服务器的拥有量也基本达到每家企业有2台,交换机更是达到了8台,调查发现胶州市有98%的企业安装了宽带网络,约有82%的企业搭建了供企业自身使用的内部系统网络,大约70%的企业聘请专业网络技术人员自建了企业自身的门户网站;32%的企业在产品销售环节实现了网络销售的运营方式。从胶州市的智慧企业发展整体布局来看,胶州在建设智慧企业方面发展还不够同步,有的片区发展智慧企业较快,有的偏远乡镇发展智慧企业的劲头还不够足,多数企业存在有硬件,但无软件的情况,需要继续完善智慧化企业的基础设施软硬件的建设,进行智慧企业的探索和实践。

(二)胶州市智慧企业建设中的问题

虽然胶州市在智慧企业建设的过程中有了不小的进步,但在关键核心技术的系统化集成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较高水平的智慧化企业非常少,大多数企业对发展自身的智慧化系统方面还没有头绪,企业负责人对智慧化系统建设的投资仍然较为谨慎;另一方面,由于智慧化企业缺乏整体的设计,大约50%左右的企业在建设智慧企业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性投入等浪费现象。除此之外,胶州市很多企业的负责智能化建设的人才队伍还存在质量参差不齐、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企业要想实现智慧化,应该着重三项内容,首先企业应该建立生产运营整个过程各类信息的综合数据库;第二是企业从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整个企业运营环节实现信息化;第三企业最终达到管理、决策的智慧化。当前胶州市的企业智慧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很多胶州本地的企业对发展智慧化企业管理系统的意义及功能还没有认识到位,对于建设智慧化企业管理系统的积极性不够强,发展智慧系统还处于企业自发实施的状态。

2.胶州市的企业智慧化管理系统的软件市场建设不够成熟;企业智慧化的应用软件成本较高,超出了胶州很多企业的承受范围,甚至不少大型企业也感觉成本过高;胶州的智慧化硬件实施服务商力量薄弱,缺少专业人才,无法完成较大的定制服务,无法满足本地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经过相关部门调查研究,大约有60%的胶州企业认为缺乏智慧化系统建设的技术人才限制了胶州市企业智慧化系统的普及程度。另有调查,将近一半的胶州企业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平台的使用;胶州近半数的企业数据安全仍然是靠本地电脑的杀毒软件等;80%以上的胶州企业都已经普遍使用了财务管理软件。

3.胶州部分企业现代化、信息化制度建设跟不上时展的节奏,很多企业依然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企业的管理理念不能适应智慧化企业建设的标准,因此胶州企业急需改变传统观念,更新企业管理模式。

4.政府各级部门对胶州企业智慧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并且各级部门存在管理协调不到位的情况。胶州市信息化建设扶持政策少,影响小;青岛市信息化建设扶持政策整体存在门槛高、覆盖率较低等问题,小企业难受益。

三、解决胶州市建设智慧企业有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智慧企业建设的对策

企业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体,为了使胶州企业智慧化建设更加普及,更加深入,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坚持注重企业经济效益与智慧化建设协同发展的思路,找准胶州企业发展智慧化系统的关键要素,统一规划、实施。

2.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分阶段推进企业智慧化系统建设。

3.寻找合适的智慧化系统服务商家为胶州企业定制适合、实用的智慧化集成系统,更新企业的管理理念。

4.政府、企业都应增强发展企业智慧化建设的信心及意识,在投资方面加以侧重,并将技术人才的培养、储备提上日程。

(二)加强智慧企业建设的意见

1.智慧企业建设的目标在10~20年时间内,使龙头企业实现动态经营、敏捷反应、精准决策、低碳绿色,中等企业实现管理透明化、合作协同化,小企业实现产、供、销、人、财、物等全部数字化,最终形成一个覆盖胶州各行业、梯度排列的智慧企业群。

2.智慧企业建设的具体内容(1)根据智慧城市的发展框架,制定胶州智慧企业建设的总体思路依据《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智慧青岛战略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中有关智慧城市发展的规划,进行智慧企业建设的总体设计,制定胶州智慧企业建设的总体思路,使胶州智慧企业建设适应智慧城市的相关规划。胶州发展智慧企业建设应该与政府政务、便民医疗、公共交通、城市管理等相互匹配;胶州智慧企业建设应该结合胶州市工商各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根据胶州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智慧应用水平,分步实施,避免重复投资,在应用的扩展上要遵循从点到面的原则。(2)以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做为基础,明确胶州智慧企业建设的重点推进“千家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智慧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分行业不断推进胶州企业智慧化系统的建设。主要是:在商业企业,加强采购进货系统管理、库存系统管理、授信额度管理、产品促销、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智慧化水平;对于工业企业,应建设生产流通各环节的智能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达到生产、销售整个环节的智慧化。胶州的物流发展对于胶州经济贡献非常重要,物流方面,为保证实时追踪货物的运输状态,应结合互联网、物联网相关技术发展实时动态追踪的智能化系统。(3)以胶州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载体,构建智慧企业建设的服务平台利用“1+12+X”公共服务体系展开广泛宣传和服务。“1”指胶州市级综合性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2”指12个镇办公共服务平台、“X”指以23家行业协会和若干个特色园区及社会专业化服务机构等为主导的专业性、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利用政务网站、政务微博、公共微信、服务热线、IMO、云平台、公用邮箱、QQ群等多种沟通渠道,对纳入服务网络的872家规模以上企业和1万余家小微企业进行政策宣传、智慧企业知识传递等。完善胶州市服务平台,设立企业服务大厅,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融资担保、管理培训、市场开拓、中介服务、技术服务等服务。(4)抓好智慧化企业人才积累,保证企业智慧化发展的人力储备一是政府应积极联系引入海内外高级人才。对于掌握智慧化企业建设核心技术的人才给予优厚条件吸引来胶州进行创业;二是加强胶州市企业智慧化人才队伍的培训。通过与青岛地区各类大专院校以及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单位的联合,建立企业智慧化管理、技术、应用等方面人才的培训课程。三是加强企业智慧化建设的宣传、科普。定期组织各级领导、企业负责人、技术人才学习考察,并在全社会科普有关企业智慧化的知识。

(三)加强智慧企业建设的保障

1.政府组织: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智慧化建设政府在建设智慧化企业方面应起到组织作用,政府可以联合大专院校、信息科技供应商、企业建设胶州企业智慧化的行业协会。及时掌握全球智慧企业建设的新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定期组织相关人才考察学习,培养一批肯为胶州企业智慧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专业人才。

2.财力保障:为胶州发展企业智慧化提供资金保障为保障胶州企业智慧化发展建设,可由政府财政出资建立胶州市智慧企业发展基金,在财政方面采取税收返还等政策激励胶州企业增加智慧化建设的投入,鼓励胶州企业自主创新。在企业智慧化技术研发与改造的创新方面,政府可以采取量化的方式,根据企业创新成绩给予适当的资金奖励;政府还应促进胶州各类金融部门与企业智慧化建设单位合作,以保证企业智慧化建设的资金渠道。

3.制度健全:建立智慧企业建设的相关机制要想长期规范发展胶州的企业智慧化建设,应该首先在制度上予以保障。首先应建立考核机制,由胶州市政府安排相关专业机构采取量化赋分的方式,定期考核胶州市智慧企业建设发展情况;第二通过智慧企业行业协会的监管激励,推动胶州大中型企业发展智慧化建设;三是群策群力,联合智慧企业建设水平较高的多家企业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打造胶州智慧企业的标杆。

4.产权明晰:重视维护智慧企业建设的有关知识产权智慧企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企业新型管理模式,智慧企业建设包含了很多最新的技术专利。为了保障智慧企业建设单位的权益,胶州政府应加大对智慧企业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首先应该支持胶州企业在建设智慧企业的过程中形成专利;其次政府应帮助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第三政府应引导企业知识产权进行成果转化,推动形成胶州产、学、研相互结合的企业智慧化运作体系。

篇2

中图分类号:F55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4-0072-02

1 厦门货运行业现状分析

(1)石制品在厦门出口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2009年3月6日―3月9日。第九届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在会展中心举行,这是厦门市继中国投资洽谈会和对台交易会之后的又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展会。

(2)虽然这波金融危机对珠江三角洲以及厦漳泉三角洲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部分工厂倒闭,进而影响到厦门地区的出口量,但在这些地区的服装、鞋子、箱包以及工艺品等轻工产品仍然在厦门出口货物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3)进口货载在这几年内没有太大变化,主要有地中海和中东地区特别是沙特伊朗进口的石材,欧美进口的废纸,还有从台湾进口的塑料米等。进口这几年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厦门地区的贸易仍然以出口占大部分,主要是闽赣及内陆地区的货物。

2 厦门货代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佣金制度动摇,经营面临困难。

国际货运业本身就是一个中介行业,赚取佣金是它的主营收入,交通部在这方面也作了相应的规定,但是由于贷代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船东不断地调低佣金比例,甚至取消了近洋航线的佣金,使得这块收入下降,甚至为零,这对中小货代企业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中小货代企业的另一收入就是作为无船承运人拿运费差价。但现在航运市场上运费几乎透明,老货主对哪一航线,哪种船舱,每一集装箱所需费用了如指掌。因此所谓的差价也差不了多少,所以佣金制度的动摇,佣金下调使得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甚至危及其生存。

(2)企业规模小、服务单一,缺少核心竞争力。

厦门的货代企业众多繁杂,且专业化程度不高,容易陷人市场局部混乱之中。从货源、网络、功能、管理、服务、业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真正实力超群、具有竞争力的寥寥无几。经营规模小、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竞争能力低是绝大多数货代企业经营状况的最好写照。

国际贷代应是一个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行业,发达国家的跨国货代公司早已发展到了门对门服务。但厦门的货代业务范围长期以来一直局限于订舱、报关、转运等环节的简单劳务,功能单一,服务面狭窄。行业放开之后竞争日益激烈将是我国货代行业的大势所趋,中小货代企业在竞争中。没有优势,为了抢占客户,只能采取降低服务价格,有的贷代企业甚至放弃吃价差,倒贴钱给货主。这种恶性的价格竞争,将使那些缺少竞争力的中小货代企业生存困难。面临倒闭。因此,厦门的中小货代企业应重新调整定位,进行整合与升级。

(3)资金规模小、融资能力不强困扰企业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讲求的就是规模效益,为了扩大企业规模,企业需要增加投入,但是厦门的中小贷代企业存在资金规模小、融资能力不强的问题,那些国有控股的国际货运企业或大型的贷代企业,它们可以采用职工持股,或利用自己的品牌、信誉吸纳民间资本的做法,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速资本集中。但对于中小货代企业。它们缺少品牌,缺少信誉,它们中有的是挂靠大企业,有的是几个人合伙,凑足企业注册资金,有的甚至是采取借资,一且企业成立就抽资。这些货代企业的规模是可想而知的,企业的信誉也就无从保证。这种小规模的贷代企业,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很难生存下来的。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保证厦门本土货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必要对目前散乱无序的货代行业进行全面的整顿。

(4)厦门物流业人才短缺。简单地说,物流管理实际上是一个策划的过程,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满足客户的需求,在我国这样的人才还比较少,厦门地区的物流专业人才更是奇缺。以厦门甚至全国目前的现状看来,从事货代行业的一大特点就是进入门槛不高,高级物流人才匮乏。缺口较大。从长远来看,未来5年这种缺口还会进一步扩大。

根据调查,206家企业当前紧缺人员数量为1604人,其中、高级人才需求712人,未来1―3年内所需人才为3195人;3―5年内共紧缺6195人。根据市工商局注册的物流及相关企业近2000家推算,预计到2010年。夏门市物流人才缺口将达到几万人。

(5)厦门的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为符合现代供应链管理的需要,灵活应用信息科技往往是致胜关键,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追踪货物、库存管理电子化,都是急需研究的课题。同时,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管理系统还没有完善。存在企业有没有通过IS09000、IS014000等体系认证,有没有质量保证系统,企业的货损、货差率能不能降到最低等问题。物流行业的整合速度远远慢于制造业的整合,毕竟多数制造业企业都有在全国范围内销售产品而产生的物流需求,但却找不到全国意义上的物流服务供应商。

(6)厦门物流企业的网络有待进一步健全。

物流是一种网络经济,网络不完善或不健全,业务开展就会受到制约。目前厦门本地的货代行业有一个特点,就是中小型货代往往只局限在追求短期利益,甚至只是做做差价赚取佣金,根本不愿意花成本完善自己的网络系统,不少货代根本没有自己的网页或内部工作系统。而一些已成规模的大型货代,却只有在诸如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核心站点设立一个主页,在不显眼的角落标注上厦门地区的负责人以及联络方式,仅此而已。这种现状其实可以表明厦门物流行业虽然起步不算晚,但市场结构并不成熟,竞争混乱,大多数货代认为健全的网络服务并不能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公司的绩效,因此漠视网络环境的建设。厦门物流行业的网络健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 厦门货代企业的发展方向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大量的外资货代涌入,国外的货代企业以其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雄厚的资金、遍及全球的网络、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等在行业竞争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货代行业将出现优胜劣汰的局势,一些势单力薄的货代企业将被淘汰出局。面对“强敌”压境的态势,厦门的货代企业,尤其是中小型货代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

(1)停止内战,加强联合,提高竞争力。

近年来,航运业联合、合并、收购、重组之势风起云涌,船公司及大型的货代已为中小货代企业做出表率。大企业尚且如此,何况中小型企业。中小型货代企业耍有长远的目光,应牺牲某些局部利益。停止内战,加强联合,寻求共生,避免陷入孤军奋战、分散经营的局面。

有人提出中小货代企业可以通过“以中型货代企业为龙头,以特许加盟连锁经营为支持”的经营模式来帮助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其实还可以再上一档次,即采取以大型企业

为龙头,让中小型企业以特许加盟连锁经营的方式,来全面发展厦门的货代企业,整体提升厦门货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货代行业符合特许连锁经营的操作特点。它可以通过规范一系列操作,要求加盟者共同遵守,使特许方与被特许方在经营管理理念保持一致。特许经营模式给特许方和被特许方双方互惠的机会,特许方无需资金投人,即可壮大规模,受特许方可以得到大企业的支持与扶植。厦门的中小货代企业可以尝试这种经营模式,整合企业,以缓解融资问题,在不增加资本投入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的规模,从而全面提高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拓展企业的服务范围。向物流业进军。

目前,厦门一些大型国际贷运企业己实现了转型,2003年有6家物流企业进入全国百强行列。但是,中小货代企业的经营模式。仍停留在传统模式,有必要进行转型,中小货代企业经过优化整合,上规模之后,就需拓展服务范围,追求更大的利润源。“物流”是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的行业,政府在政策及配套措施上都给予一定的保证。物流的根本产品是服务,货代企业的本质也是服务,综合物流的精髓无非是货运企业经营理念的创新、服务功能的延伸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贷代企业要向物流企业转型,需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企业必须有集中稳定的货源,其次必须有完善的配套设施,能提供综合;第三必须具备成熟强大的网络信息系统;第四拥有训练有索的专业人才。目前,厦门很多中小货代企业尚不具备上述条件。但它们必须接受物流的经营理念,有转型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才愿意牺牲短期、局部的利益,实现货代企业在货源、人才、资产等方面的整合、重组、优化,组成新机构或新实体,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3)走中外合资合作之路,促进企业规模经营。

篇3

从目前我国的油田服务企业来看,主要有从事和油田产能建设和地面建设服务工作的油田技术服务企业与从事油田基地的后勤保障和职工生活相关的油田矿区服务企业两类。这两类油田服务企业的特点是都具备服务业所具有的一般特征,都是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与技术密集的行业,同时油田服务企业的服务对象成份单一,其所从事的服务差异性较大,技术风险高,重要的是油田服务企业还具有要素流动的特点,也就是此类企业是作为工业生产过程中间连接存在的。

一、油田服务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的大油田主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油田服务企业从自身的能力来看,存在这以下的问题:

1.人员问题

我国油田服务企业的人员结构不合理,油田企业部分工作岗位上的员工不足,同时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多余人员。我国的油田企业从员工整体来看还存在这员工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不合理,员工的创新能力也较差。造成这种问题存在的原因是我国的油田成立的时间比较长,油田服务企业的员工来源大多是从油田生产单位。

2.设备问题

我国的油田服务企业设备更新较慢,企业所拥有的设备比较陈旧,造成企业产品质量及附加值都较低,并因此影响了企业应有的技术能力的发挥。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我国油田服务企业的资产总量较小。

油田服务企业由于收企业人员及设备问题的限制,使得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及资产增值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实际中制约了我国油田服务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将对我国的油田建设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油田服务企业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大量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油田服务企业的工艺流程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提高,企业的要素流动程度呈现减低的趋势。油田服务企业的技术进步主要应用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如钻井泥浆回收技术的运用有效的提高了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在实际操作中减少了生产资源的浪费。

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油田服务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使得油田服务企业的规模及经营范围向纵深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导致了市场结构的改变。从国际上油田服务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2006年,前4家油田服务商的产业集中度达到30%,也就是说呈现的是寡占型的市场结构。同时,在经营规模和范围上还不具备企业一体化经营能力的仍旧处在以专业化经营模式为主的发展阶段。

综上所述,油田服务企业的发展规律和其它服务业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在科技进步与市场竞争双重作用下,我国油田服务企业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专业化经营和一体化经营双重的特点。

三、油田服务企业的发展策略

1.人员策略

我国的油田服务企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尤其是在九十年代,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同时我国国内的油田服务企业在人员管理上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多余人员进行了分流,除此以外,我国的油田企业还应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不断的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有效的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设备与技术问题

我国的油田服务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企业的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同时还要坚持做好技术及管理上的创新,技术上的创新可以通过科研攻关的形式来实现。在科研立项方面我国的油田服务企业要关注的方面一是油田服务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类专业技术上所涉及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油田服务企业现有的技术或者技术组合能否做到有效的解决?如果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能有效的得到解决就将该问题进行立项。二是我国的油田企业在对客户进行服务或者访问客户的时候,其所服务或者访问的客服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什么问题令油田企业所服务的客户感到棘手,比较难以解决?通过实际的调查和分析表明该类问题通过油田企业目前所有的技术或者技术组合无法做到有效的解决,则可以立项等等。

在设备与技术问题上,除了可以采取以上策略外,我国的油田服务企业在实际发展中要密切观察企业的竞争对手,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深入了解竞争对手的的技术及其装备,如果发现自身企业所使用的技术或者装备与企业的竞争对手存在差距,从提升企业自身能力的角度出发,应尽快的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为赶上或者缩小差距,也可以立项搞科研。同时我国的油田服务企业还应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广泛的吸收其它行业的先进技术,尤其值得借鉴的是军事工业与航空航天工业,对于能够进行技术移植的应尽可能的进行移植。

除此以外,我国油田企业技术应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策略。对于油田服务企业来说,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系统化的过程,需要企业方方面面的努力和配合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B

从世界贸易增长来看,医药业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之一,医药之间的跨国贸易不断增长。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医药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医药企业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据相关部门统计,1978-2012年间,我国的医药业年均增加值以17.1%的速度增长,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是,跟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我国医药企业的发展战略还很不完善。因此,深入剖析我国医药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SWOT模型分析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完善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我国医药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医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近些年来,我国医药企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总体规模却普遍偏小,如表1所示,我国医药企业前十名的发展规模与国外医药企业的发展规模相差还很大,我国医药企业前十名总的年营业收入仅为612.49亿元,仅为辉瑞医药公司的14.91%。我国医药企业要挺进世界财富500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另外,我国医药企业不仅规模过小,而且医药的产品技术含量也不高,我国对医药产品的科技含量投入较小,相应的医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不足。阻碍了我国医药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医药企业融资渠道不完善,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融资渠道还很不完善,导致医药的资金缺乏有效来源。我国绝大部分的生物制药公司对医药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点:一是向商业银行贷款;二是筹备自由资金,这样的资金来源渠道对处于初创期的生物医药公司是个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我国的医药企业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善于效仿,这样就缺乏原创性医药产品,导致市场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利润的减少又会反过来影响对新药品的研究开发资金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

(三)医药市场竞争混乱,严重损害患者的合法利益

我国的医药企业更多的是看重侵占患者的利润,在市场经济中不断挤压患者的合法利益,把大部分精力投放于市场的竞争中,而更少地顾忌对医药产品的更新,不断减少对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医药企业只能靠提高医药价格来获取利益,使广大患者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二、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

(一)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行业已经在医药产业价值链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业务模式不断完善。我国尤其是在天然药物行业方面,通过后向整合,分别形成了天然药物的种植基地与加工处理中心,为我国医药产业价值链的有效形成迈出重要一步;二是我国医药企业的资金实力雄厚。雄厚的资金支持能够为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三是我国医药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十足。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医药企业在国外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并且企业的信誉良好,为医药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软实力。四是我国医药企业具有服务、资源与整合优势。我国医药资源丰富,医药服务也比较完善,医药企业的发展可以把资源和服务有效整合,发挥其优势;五是我国的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政府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医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医药企业的发展和医药产品的生产销售;六是我国还具有丰富的医药人才优势和培训机制。

(二)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劣势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企业转型速度过慢,转型涉及的面太窄。我国医药企业要不断地由单纯性贸易公司转型为依靠全产业链、多价值增值点的公司。在转型过程中速度过慢,转型涉及的面太窄。严重影响医药企业的发展;二是我国绝大部分医药企业仍然受到我国原有体制和机制的制约;三是我国医药企业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力太弱。公司业务员弄断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四是我国医药公司某些业务板块的业务能力较差,形成瓶颈,阻碍医药公司业务的全面发展;五是我国医药公司生产和销售较为分散,地缘优势不明显。

(三)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机会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机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企业面临世界贸易蓬勃发展机会,为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二是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鼓励进口的措施及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影响,有利于进口业务的增加;三是全球产业链和产业结构布局的改变有利于我国医药企业外贸业务的发展;三是我国政府对医药企业的改革带给医药企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四)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政府对国内贸易相关政策的变化及人民币的升值不利于我国医药企业的对外出口贸易。这将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巨大挑战,尤其是医药。医疗等产品受到巨大冲击;二是我国政府的贸易政策逐步控制出口增长,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三是我国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优势逐渐消失,这就使得医药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将产业链由中低端逐步向中高端迁移。

三、完善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医药企业组织架构

一个企业在制定好发展战略后还要设计与之呼应的组织架构,也就是说组织架构是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的。设计组织架构的目的是要通过对组织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来确立企业某一阶段最合理的管控模式,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保障。合理的组织结构能有效地积聚企业内部资源,协调好企业中每一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部门内部的关系,使员工明确自己在工作中应享受的权力和应承担的责任,有效地保证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运转。

1.优化资金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医药企业对外付款的金额普遍较高,但依照企业规定对外付款金额超过40万就需要经办人、经办人部门经理、会计、财务经理、财务副总、总经理签字。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很多道程序,如果有一两个人不在公司,那么就会耽误付款,影响工作效率。所以,企业应该在保证资金审批安全的情况下,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2.整合部门资源,适应市场需要

近年来,我国的医药企业实力越来越强,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了一定的份额。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我国医药企业应该组建更加专业的市场营销部。整合一些发展相对成熟、工作性质相似的部门,使组织架构更加的合理、有序、高效。

(二)注重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及劳动关系六大方面。在人才既是资本的今天,如何招聘到适合的员工,如何开发并管理员工、如何处理好与员工之间的劳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1.设计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发展息息相关,二者要保持高度一致。例如,一个医药企业想要在未来的几年内进入国际市场,那么人力资源规划就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招聘时要注重选择外语水平高、了解国外市场以及掌握本专业先进知识的人才。如果一个医药企业想要扩大经营规模,那么人力资源规划就要注重人才储备、提高薪酬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提供相应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培训并设计适合企业管理要求的绩效考核指标。

2.做好人才招聘与配置工作

人才招聘是指选拔适合公司经营管理需要的员工,而人才配置是指员工被录用后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岗位安排及岗位调动的工作。在我国医药行业对于人才的竞争较为激烈,尤其药品研制方面的人才,所以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做好人才贮备工作,在重要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人员离职时保证接替工作的顺利进行。医药企业想要在同行业中快速发展,还要主要人才配置工作,首先保证人事相宜这一原则,其次还要建立公平的人员升职制度,以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医药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制定绩效考核指标,好的绩效考核指标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高效管理目标。在绩效考核指标确定后,企业要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度,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三)创建积极的医药企业的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价值观、理念及经营传统。积极地企业文化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自觉性,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1.诚信是金,勇于担当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诚信是立足之本,企业要把药品质量当做是企业的生命,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负责。员工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失误,这个时候就需要相关责任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承担责任。

2.团结合作,友爱互助

企业文化应该倡导团结和友爱,在工作中上级应该关爱下级,同事之间要相互关爱,相互理解。企业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宣传与推广,用积极地企业文化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于江.中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9)

[2]朱皆笑,施海燕,孙国君,单伟光.国内外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及研究方法综述[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8)

[3]黎歌,李野.浅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4)

篇5

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契机。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许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为许多中小企业孕育着新机遇。新常态下许多企业在倒逼机制的作用下催生了转型升级的机会,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种利好扶持政策下,获得了加快发展的机会。在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基于高新技术的第三产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的机会。此外,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崛起的强大带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国际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的迹象,中小企业的税费不断降低及扶持政策不断的出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我国企业面临的出口环境在好转等这些都是中小企业在新常态下面临的新的机遇。而且,国家鼓励创业的政策不断出台,掀起了创业的热潮,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导向,为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二)挑战

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趋缓,这样区域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各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会产生同质、资源重复配置的问题。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头号难题———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有待加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在全球的竞争优势不足。中小企业依然缺乏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人才。相比国有企业,中小企业面临着政策歧视、市场歧视、管理体制不合理、支持其发展成长的各项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优化。

二、当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已有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财税政策,对激励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发展,创造就业岗位,驱动其技术研发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依然存在着一些方面有待完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财税政策支持手段单一、立法层次低、各种工具配合协同作用不足;(2)财税政策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激励不足;(3)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财税政策力度有待加强;(4)支持中小企业人才吸收与培养的财税政策有待加强。(5)对中小企业减税、免税的力度有待加强。(6)有关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的财税激励政策有待加强。

三、经济新常态下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财税法律体系

我国应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加强针对中小企业的立法建设,建设体系完整的财税法律体系。提高立法层次,颁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完善政府采购法,将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其中。修改充实现有的针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法律。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与绩效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比如专门用于人才培养,用于技术研发创新等。加大各项财政补贴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这样能极大地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发展。与此同时,应优化财政补贴扶持中小企业的支出结构,财政补贴应优先向中西部、老少边穷等欠发达地区倾斜,在其使用领域方面,应优先用于技术研发创新、低碳绿色发展等方面。财政自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绩效应进一步加强监管与提高。

(三)完善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

财税激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应进一步加强。加大财政直接投入用于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研发创新应加大优惠幅度与惠及面,比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享受低税率,可考虑放宽条件,扩大中小企业的受益面;对科技研发支出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增加扣除比例。对中小企业吸纳科技人才、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产学研结合等可考虑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减免税。比如:对中小企业用于研发创新等设备投资,可考虑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在3—5年内按设备投资成本一定比例税前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对中小企业实行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实行满足一定条件免征企业所得税和流转税。

(四)完善促进中小企业投融资的财税政策

中小企业由于其具有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一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政府应加大财税扶持政策引导,多方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介入中小企业,对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更大力度的财税扶持政策。可考虑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资基金。进一步健全激励中小企业投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比如,对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考虑符合一定条件,给予免征营业税或增值税(金融保险业营改增之后);对符合条件的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或再担保(符合一定的条件时),给予免征营业税或增值税(金融保险业营改增之后)。此外,对激励中小企业投资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比如,可考虑个人投资者从被投资的中小企业获得股息和红利可给予免征个人所得税的优惠;对中小企业(符合一定的较宽松条件)实行鼓励投资与再投资的退税优惠政策。

(五)财税政策应加大对中小企业人才培养与吸纳的扶持力度

我国对中小企业人才培养与吸收方面的财税激励政策还较欠缺,不利于中小企业快速健康成长发展。比如对吸纳高校毕业生较多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与税收优惠幅度。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给予一些优惠措施,激励中小企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允许中小企业(符合一定条件)高于一般企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从税前扣除,对该产业的企业直接用于教育科研的公益性捐助或大学设立中小企业人才奖学金的费用,允许税前全额扣除。有关中小企业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可考虑从如下方面完善:扩大中小企业对个人获得的省(部)及以上颁发的教育、科学、技术方面的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的范围;中小企业科技人员以科技入股所获得的股权收益,减免企业个人企业所得税等等。

篇6

当前西方国家越来越关注大学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大学渐渐的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大学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质是大学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长期以来,我国大量的科技资源集中在大学等知识生产主体上,科研和生产完全脱离,造成了大学往往拥有大量的技术成果却难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状况。国外的经验表明,大学主动依托自身智力资源和科技优势创建衍生企业,是促进大学技术成果转移的一条有效渠道。

一、衍生企业性质

大学衍生企业是指运用大学的科研成果从事产品生产与服务而成立的公司。Stenffensen等人研究表明,一个大学衍生企业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企业的创办者是来自大学的雇员;第二,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是从大学转移过来的。

根据Steffensen对美国新墨西哥州6家衍生企业的调查,他把大学衍生企业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大学发起型,即大学依靠自身组织的力量来创办衍生企业,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大学职能的一种扩展,在衍生过程中大学扮演了孵化器的角色;二是员工自发型,即大学有创业意识的员工——我们称之为学者型创业者——认为某项科技成果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因而自己创办衍生企业实现转化。

二、衍生企业的衍生过程

关于大学衍生企业的衍生过程,国外已有不少研究,值得一提的是Ajay提出了大学衍生企业发展的非线性动态五阶段模型,并特别强调不同阶段之间的“关键接合点”的过渡。本文沿用Ajay等人的衍生阶段划分,结合我国特色,从资源的视角动态的研究不同阶段我国大学衍生企业与大学之间的互动发展机制。

1、衍生企业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Ajay提出的大学衍生企业发展的非线性动态五阶段模型把衍生过程分为:研发阶段、寻找创业机会阶段、企业萌芽阶段、企业成长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之间存在着四个过渡点,称之为“关键接合点”,这四个点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只有投入一定的资源克服这些风险才能顺利的发展到下一阶段。

2、衍生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困难

由于衍生企业是新建企业,在创建之初其自身拥有的资源难以保证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从外界获取必要的资源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的主要资源也不尽相同,具体如下。

(1)研发阶段。由于衍生企业的创办者多数是学者型创业者,他们的特点就是对专业技术有很好的把握能力,但是普遍缺乏从事商业活动的经验和技能,因此在研发阶段,正确识别创业机遇就成为制约下一步发展的一个关键接合点。经验表明,正确的创业机遇识别是衍生成功的前提条件。

(2)在寻找创业机会阶段向企业萌芽阶段的过渡中,关键接合点是创业可行性。在学者型创业者正确的识别创业机遇后,将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创业条件是否满足创业的需要,这些创业条件包括资金、土地厂房、政策许可等。

(3)在衍生企业创办后,由于在企业刚刚成立,缺乏相应的信用和商业记录,在融资以及开展业务等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因此信用阀值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最重要制约因素。但是仅凭企业自身难于克服这一困难,此时企业非常需要来自大学等外部实体对其的信用支持以克服初期这些问题,使得衍生企业能够顺利的发展下去。

(4)在衍生企业逾越信用阀值后,企业要想顺利的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必须还要经过最后一个关键接合点:稳定性阀值。此时企业对资源的需求会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要巩固原有的技术成果,同时要加强技术创新,增强竞争优势,还是适时吸收专业的企业管理人员参与企业日常管理,完善管理体系。

3、衍生过程中大学对衍生企业的资源支持

根据Stenffensen等人的研究结果,衍生企业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获得母组织帮助的程度。研究表明,大学对衍生企业的资源支持多是发生在企业创办之前或者刚刚创办的阶段,并且分为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两种。直接支持主要集中在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基础设施支持以及信用支持等方面。而间接支持主要是社会资本支持。

(1)政策支持。大学首先要鼓励自己的员工创建衍生企业,并在相关政策制订上体现对创业者的激励。在业绩考核和薪酬体系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衍生企业创业者的切身利益。事实证明,如果大学的政策不能很好的激励创业,那么员工创办衍生企业的积极性就很低,而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的技术成果转移率很低。

(2)资金支持。根据Ajoy的研究,大多数衍生企业在初期的资金来源都是来自学校拨款或者风险投资。大学往往会根据情况提供给衍生企业一定的启动经费,帮助企业度过初期的困境,或者大学利用自身的社会网络资源帮助创业者寻找风险投资公司。研究表明,缺少来自学校的融资支持被视作是影响衍生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3)基础设施支持。大学提供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实验室和相关科研设施,国内有些大学还创建有自己的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等高科技企业扶植体系。经验证明,拥有完善的企业孵化体系的高校其员工创办衍生企业的积极性相对也高,并且衍生取得成功的概率也更大。

(4)信用支持。在衍生企业创办初期,缺乏历史信用和商业经验。KeaseyandWatson的研究成果表明,大学通过自己的社会声誉和社会认同感,在此过程中为衍生企业提供一定的信用担保是克服这一问题的最有效办法。需要强调的是,这是在大学对债务风险进行评估后认为风险不大的前提之下。

(5)社会资本支持。李昱认为,大学衍生企业的创业团队通常囿于自身经历的局限,其社会关系网络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致使创业初期社会资本不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软肋。而大学尤其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往往拥有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社会资本比较丰富,大学应加强和产业界以及风险投资行业的沟通与联系,在融资、贸易等方面为衍生企业提供便利。

三、衍生企业和大学的互动发展机制

在衍生过程中,大学为衍生企业直接提供政策、资金、基础设施、信用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大学掌握的社会网络资源为企业寻求风险投资以及贸易伙伴方面间接的支持,最终实现衍生企业衍生成功。而成功的衍生企业反过来也为大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大学提供一定的资金。包括技术转移费用以及企业的部分收益等;

(2)成功的衍生企业产生强大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激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创建衍生企业,促进大学技术成果转移,也能体现大学作为“高科技企业孵化期”的社会职能;

(3)帮助大学实现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当前的大学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成为知识产权的出售者及其衍生公司的风险资本家。衍生企业能够实现大学技术成果转移,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增长。

(4)提高大学的社会声誉。由于大学衍生企业多数是高科技企业,在行业中一般都处于领先地位,一个衍生成功的企业对于提高大学的社会声誉、提高国内外的知名度都有很大的作用。

四、小结

本文从大学衍生企业的性质入手,借助Ajoy等人的动态衍生过程五阶段模型,从资源的视角研究了衍生企业与大学的互动发展机制,分析了大学对衍生企业提供的资源支持以及衍生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需求,提出了衍生企业与大学的互动发展机制。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当前我国的衍生企业创业活动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当中,衍生企业的研究理论还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后期的研究有必要对衍生企业和大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冲突、衍生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和积累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的推动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发展,更好的促进我国大学技术成果的转移。

【参考文献】

[1]M.Brett,Alistair,DavidV.GibsonandRaymondW.Smilor.Universityspin-offscompanies:Economicdevelopment,facultyentrepreneurs,andtechnologytransfer[M].Maryland:Rowman&LittlefieldPublishers,Inc.1991.

篇7

首先,社会公众对中小企业的认识有了本质改变,即中小企业不仅对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在发展速度方面相对于大企业更具有优势,而且,社会公众对中小企业与规模经济概念关系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细化。

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中,中小企业已经表现出明显区别于大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人们开始认识到,中小企业固有的自身优势对于一国(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经营的灵活性大,技术创新的动力强,能适应性地创造出就业机会,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相对较小(从而有利于阻滞全球经济危机、特别是金融危机的传递),同时具有参与国际化的相对主动性等方面。进入90年代,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更使传统的大型企业望尘莫及。如1994年创立的网景公司,仅用一年的时间,营业额就达8070万美元,成为历史上成长最快的企业。

其次,将中小企业与规模经济相对立的观点也开始受到挑战。传统理论认为,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大规模生产(大企业组织形式)比小规模生产(中小企业组织形式)更具有成本效率。但研究表明,每一个企业或一种产品的最佳生产规模,既能扩大,又能缩小。特别是在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具有低稳定性的特征,这意味着规模经济也难以有一个确定、统一的标准。因此,在分析规模经济时,除了要看传统的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外,还要承认“地区规模经济”和“零件规模经济”等效益的存在,即规模经济也是一个需要细化和深化的概念。这意味着,人们对中小企业的认识,已开始从片面的“集中论”和“规模经济论”中解放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迅速成长的物质基础。

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在生产方式上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以分散化生产为典型方式;二是由于非标准化,其技术基础以创新为核心。分散化的生产方式,意味着对产业组织形式的要求,必定是以小型、自主和创新的经营单元构成以横向一体化为特征的网络制组织形式,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技术等确保对系统的控制,从而既保证单个企业生产的灵活性,又保证整个网络的经营有序。同时,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小企业比大企业也具有更大的相对优势。据资料统计,中小企业从事研发(R&D)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全部雇员的比例约为6.41%,而在大企业中,这一比例仅为4.05%。在美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新技术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5%以上。这表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更充分的活力。上述知识经济生产方式上的特点,也对经营管理提出了相应的特殊要求,即管理的重心由常规的流程管理转向技术创新,经营目标由成本最小化转向利润最大化,这也在客观上要求必须以中小企业作为产业组织的核心单位。因为中小企业所具备的灵活的经营机制,与高科技产业所要求的企业管理体制的柔性化、虚拟化相匹配,并且相互之间容易形成网络状的互补关系。

二、企业购并重组中的分拆出售已成为中小企业产生的重要途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企业界又掀起了新一轮以规模为导向的购并浪潮,加速了大型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如从单个案例的交易规模上来看,购并的资产规模日益巨大,已有数十项购并交易额超过100亿美元。在实践中,由于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目标的公司购并有近70%没有成效(甚至赔本),只有1/3的购并交易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为首要目标进行购并重组。这一战略调整,客观上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自1990年美国学者C.K.Prahalad和GaryHamel提出“公司核心能力”这一概念之后,提升核心能力,发展核心业务,创建核心优势,已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点。在企业所能支配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条件下,为达到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目标,退出与核心业务无关或背离的领域以避免资源的分散和浪费,就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优势的最为重要的策略。

上述理论在实践中的反映,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购并浪潮中,以强化主体业务、突出优势项目、构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横向购并与纵向购并的比例大大增加。具体来看,一是购并主要是在同一领域或相关领域展开。如在制药业,法国的罗纳菲公司以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的法伊森制药公司;英国沃达丰集团以560亿美元购并美国空中通讯公司等。二是与此相伴随的,必然是企业同时大举出售那些与核心业务关联性不强的多元化产业。即通过分拆、出售等手段,剥离附属业务,以明确企业的核心业务。如联合利华公司为实现其产业的优化组合,出售了其产业中的化工部分。

分拆、出售与公司主营或发展方向不一致的其他业务和资产,可以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集中企业有限的资源于自身的优势领域,进一步确保和强化优势地位;二是可以有效规避自身非强势领域风险对主体企业的不利影响,或将这种影响减小到符合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程度。实际上,这也是企业协同效应实现的过程(减小负协同效应)。分拆与出售手段在企业购并中的策略运用,必定会导致大量中小企业的产生,并促进其独立发展。同时,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协作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大企业对本属企业内部的分工实行外部化,从而实现社会范围内分工的细密和相关企业之间相互依赖的加深。这在客观上使中小企业有了合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的大量产生与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内生于企业大型化的规模扩张的。

另外,与新创方式(中小企业产生的另一途径)相比,通过分拆出售方式形成的中小企业,不仅在市场运作经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而且由于这种分拆与出售大多是大企业基于自身发展战略进行策略性选择的结果,这一策略在客观上还可能产生对宏观经济结构的改进作用。即分拆出售后形成的具有产业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可以更自主地展开市场竞争,通过效率原则获得资源,从而促进经济的存量结构改进、进而优化经济整体结构。

三、小型化也是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企业的主营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潜力的决定性作用日渐突出。理论上,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企业的经营战略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能否培养和发展使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能力。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应先考察现有的资源和核心能力,以及在适当的市场机会中,这些资源和竞争能力的价值;然后,确定与未来可能存在的商业机会所要求的资源和竞争能力相比的差距;最后进行如何弥补差距的战略决策。一般来说,弥补差距的基本途径有三个:(1)自我发展,建立内在的核心能力;(2)与拥有互补优势的企业形成战略联盟;(3)兼并收购拥有某种企业所需专长的企业。

上述三种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方式,都可与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相适应。如自我发展作为企业生存必备的要素,也是企业在规模扩张条件下保持自维持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基础。即只有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中小企业,才可能最终成为大规模企业。而与他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的必要条件,则是本企业与他企业的互补性。在客观上,这就要求与非一体化相联系的中小企业必须具备区别于他企业的核心能力,并通过战略联盟进一步增强这一能力。但自我发展要求企业具备相当的知识和资源,特别是以此方式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建立战略联盟也存在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的潜在可能性,并且不同企业主体必然存在的目标差异,也容易引起信任危机,使得战略联盟的管理难度加大,协调成本提高。因此,由于具有时效快、成本低和可行性等特点,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购并方式往往是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最重要的选择。另外,如果构建企业核心能力需要的某种知识和资源专属于某一企业的话,购并这一企业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采用购并方式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与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具有内在一致性。依照上述的核心能力理论,一些大型的从事多产业经营的企业,在通过购并增强自己主营业务能力的过程中,其购并对象往往是专营于自己主营业务相关领域并且有很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如1999年,为加强自己在图表软件业务方面的开发能力,微软公司宣布以13亿美元收购专门从事一般图表和技术图表绘制软件开发的高技术公司——维西奥公司。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大企业也要将与主营业务不相干的其他业务剥离出去,从而形成独立的中小企业。这样不仅使原有的大企业能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中,而且也使剥离出去的小企业能专营于某一方面的业务,这有利于建立中小企业自己的核心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专业细化的中小企业产业组织模式,也可以成为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重要来源。而通过互利的兼并、分拆、重组,可以使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利益同时得到最大化。具体来看,中小企业在建立了自己的专营业务的同时,可以与其他企业建立虚拟公司模式与网络制组织模式,这种由独立的企业组织起来的临时性公司,易于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具有灵活的经营优势。同时,虚拟公司能够动员众多的成员企业加盟,迅速融通巨额资金,综合成员企业各具优势的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组成阵容强大的技术和产品开发力量,从而又具有整体经营的优势,可以取得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规模经济效益,并达到能与大企业分庭抗礼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之间兼并重组导致的规模扩大与小企业的日益增多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是企业为适应外来竞争,以形成自身核心能力为目标的互补性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R.R.Arrow主编.公司并购.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2)[美]刘易斯·卡布罗(Liu,M.B.Cabral)著.产业组织导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陈佳贵著.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4]刘东,杜占元著.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1998

篇8

目前,国内外就网上支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上支付系统安全性、信用问题以及法律问题。如:对于安全性的网上支付结构框架、 对网上支付系统的安全协议的研究、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以及对网站信任的研究、网上支付系统风险的定量分析与管理模式研究。而本文主要就国内网上支付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即首先分析国内网上支付行业构成、网上支付企业分类、网上支付产业特征以及网上支付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然后提出使用情景规划模型,希望可以对网上支付企业提出战略建议并就未来提出关键问题。

本文提出使用的情景规划模型主要是在大量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加入适当定量分析,从而来对国内网上支付企业未来发展提出战略建议。

一、国内网上支付产业分析

1、网上支付行业的构成

网上支付的原动力是顾客要购买网上商户的产品或服务,这个时候顾客为此向网上商户支付货款,需要利用银行的系统实现银行划款。但就目前国内的环境或体系而言,银行没有足够的动力来主动的满足和推动顾客和商户对网上支付的所有需求,因此网上支付企业的出现成为必然。同时网上支付产业的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进行调控。所以,网上支付行业主要由五部分组成:顾客、商户、银行、网上支付企业和政府。

2、网上支付企业的分类

目前国内网上支付企业主要分为三类:(1)银行网上支付,金融背景与业务熟悉是这类支付平台的最大优势,比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2)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其中又分为寡头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以银联电子支付为代表)和非寡头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如IPS环讯、快钱、网银在线);(3)依托大型B2C、C2C网站的非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比如支付宝、财付通和安付通。三种不同类型的网上支付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目标客户和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都不尽相同,三者之间往往也表现出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3、网上支付市场现阶段的特征

(1)网上支付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目前国内提供网上支付的企业有40余家,并且提供的产品(服务)差异性极小,买方可以充分自由方便地选择。(2)国内网上支付发展不平衡。在目前中国电子商务支付领域,C2C网上支付已经趋于成熟,B2C网上支付正处于市场开拓阶段,而B2B网上支付的条件和环境尚未成熟,中国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发展不均衡,未来中国电子商务支付方式的彻底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其他特征。主要表现在网上支付企业趋向行业细分化和银行与支付企业的竞争日益凸显。

4、网上支付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网上支付企业主要面临网络安全、市场竞争、投入成本、盈利压力、服务与创新不足以及法律和政策的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另外,网上支付企业如何能清晰地洞察目前市场环境、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又采取何种竞争合作策略、同时在面对顾客差异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时,如何改变经营策略都是困扰网上支付企业的问题。

二、情景规划模型介绍

1、情景规划概念

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是由美国兰德公司开发的一种战略设计和战略对话的工具,它以相关人员为主体,运用想象力对未来的各种可能性进行挖掘、归类,从而提高组织感知其经营环境的变化、思考这种变化的含义、改变心智模式以及据此采取行动的能力。由于情景规划在理念与方法上与行动学习的一致性,它既可以看成是行动学习的一种形式,又可作为其他行动学习项目,尤其是战略性行动学习的破冰项目。

2、情景规划MACTOR工具

MACTOR是法国教授M.Godet等创造的一种定性定量结合的角色战略分析方法,MACTOR是进行情景规划建模时常用的一种方法。MACTOR方法的模型框图见图1。

三、情景规划模型应用于网上支付企业研究

考虑本文主要是提出将情景规划模型应用于网上支付企业的研究,因此不具体进行定量分析,下面主要确定影响网上支付产业的关键角色以及关键角色之间争夺的主要目标,然后简单介绍通过Mactor方法来如何对网上支付企业未来发展提出战略建议。

1、确定关键角色

通过国内网上支付产业分析可以得知,影响网上支付行业的关键角色包括如下7个 :A1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A2寡头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A3寡头非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A4顾客、A5银行、A6商户、A7国家法规。

2、确定战略争夺领域和各种目标

确定了影响国内网上支付产业的关键角色以后,同时需要确定各个角色之间的战略冲突主要是体现在哪些战略领域的目标上。而对于每个目标,各个角色可能是同意、反对或者中立。具体参见表1。

3、Mactor方法对网上支付企业发展提出战略建议

使用Mactor方法,通过建立目标角色矩阵(简单定位)及其意见集中和分散矩阵、目标角色评价矩阵及其意见集中和分散矩阵、直接影响矩阵、直接间接影响矩阵、加权数值定位矩阵及其集中和分散矩阵等矩阵进行定量分析,可以看出各个关键角色之间的意见集中和分散程度,各个角色对其他角色的影响度,各个角色对于其他角色的依赖度,各个角色对于所有目标的总影响能。这样可以就各角色(主要是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寡头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寡头非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以及银行)未来的发展提出战略建议。

四、总结

本文主要对网上支付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包括网上支付市场构成、网上支付企业划分、网上支付行业现阶段特征以及网上支付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目前国内外就网上支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上支付系统安全性、信用问题以及法律问题。而本文主要研究国内不同的网上支付企业在各自特征和拥有资源不同、网上支付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网上支付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如何改变战略和制定经营策略的问题。同时,本文提出使用情景规划模型这种战略工具来对网上支付企业未来发展提出战略建议。

【参考文献】

[1] 于英川:现代决策理论和实践.科学出版社,2005.

[2] 邱昭良:情景规划理论和应用介绍.首届学习型组织理论前沿与趋势研讨会,2004.

篇9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0-0017-02

福利企业作为具有典型的社会主义特色及中国特色的企业形式,是国家和集体为助残疾人就业而创办的生产经营单位,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特殊企业。过去为解决残疾人集中安置就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在市场转型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调整的格局下,福利企业的发展出路又在何方?本文以此为线索,以期为福利企业新形势下的发展和残疾人的集中安置就业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1 福利企业的发展现状

对于福利企业的发展现状,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有关于社会福利企业近20余年来的发展的有关数据,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福利企业单位22783家,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人数为62.7万余人,创利润额为125.4亿元,相比于1994年,福利企业单位数减少了37450家,集中安置残疾人职工人数减少了28.2万人,下降幅度高达62%。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认为福利企业作为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特殊企业,在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上切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福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福利企业数量减少,作用渐弱

福利企业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吸纳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福利企业逐渐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利,大批福利企业倒闭,我国社会福利企业数量由1995年的60237家下降到2009年的22383家,全国福利企业残疾职工人数也从高峰时1995年的93.9万人降至目前的63.7万人,近十几年来总体上都维持了一个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2007年国家对福利企业进行税收优惠调整后,福利企业似乎进入了一个“冰冻期”,不管是社会福利企业单位数还是安排残疾人集中就业人数以及福利企业利润额都在2007年出现拐点,下降幅度高达17%。

1.2 独立性差,过分依赖政府

脱离于计划经济的福利企业是在政府保护下成长起来的,缺乏独立的市场行为能力,加之后天大都发育不成熟,规模小,生存能力弱,只有在政府的政治、经济全方位的扶持下才能勉强维持并赢利。一旦这种扶持的力度减弱,福利企业的发展就将进入低谷。加之不少福利企业管理不善,经营方式粗放,广泛存在“坐”、“等”、“靠”的心理,使企业经营效益下滑,职工收入普遍较低。很多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的平均工资不到社会平均水平的40%,许多地方残疾人工资甚至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

1.3 部分企业以假乱真,骗取优惠

在2007年5月颁布实施的《残疾人就业条例》中对福利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有严格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不乏一些企业以假乱真,利用福利企业骗取税收返还,利用残疾职工安置率、上岗率等动态指标偷逃税款等。比如在研究中就发现存在一个残疾证在多个企业挂名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民政福利企业雇佣大量残疾农民工,当工人在农忙季节返乡劳动时,税务机关就很难准确计算残疾人的比例。

2 影响福利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福利企业自身不足

福利企业大都是在政府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大部分福利企业存在规模小、体制不灵活、缺乏科学管理经验等问题。在市场经济和产业升级的冲击下,导致相当的福利企业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福利企业急剧萎缩。在此条件下,由于多数企业对残疾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勒努瓦意义下的社会排斥,不仅不会吸纳新成长的残疾人劳动力,相反的还要排放大批失业残疾人。

2.2 福利企业政府管理上的政出多门和经营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对福利企业管理上,这一认定过程管理程序复杂,存在多头领导,这表现在《残疾人证》由各级残联核发,福利企业的审批权和管理权主要归民政部门,安置对象是否符合减免税范围又由税务部门确定,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相当困难,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也使得准福利企业苦不堪言。另外,对于福利企业的经营范围规定只允许其从事工业性生产,不得进入经营性、服务性领域,否则将被取消资质,不再享受相应的优惠待遇,这极大地束缚了福利企业的发展空间,而一旦被取消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一些企业便开始辞退残疾职工。

2.3 税收优惠办法不完善,存在漏洞

首先对于流转税,按照相关规定,每位残疾人每年可免征或减征的增值税或营业税最高不得超过3.5万元。这就存在很大问题,每人每年3.5万元封顶是全国一刀切的标准,没有考虑到中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封顶政策只能是压缩福利企业的利益空间,将其置于更加不利的位置上;其次对于企业所得税,采取成本加计扣除的办法,按照企业支付残疾职工实际工资的2倍在税前扣除,由于残疾职工的工资不高,使企业所得税优惠力度偏小,这也进一步减弱了税收优惠办法对福利企业的支持力度。由于企业退税政策的粗放型规定,一些企业为了免税、退税让残疾人挂名在企业,但并未提供任何工作机会。据国家审计署的统计,全国福利企业2001年实际退税70亿元,国家一年付出平均一个残疾职工1万多元的代价,但是,全国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还不到4000元。

2.4 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冲击

经历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以及中国加入WTO,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福利企业不仅受到内部企业的冲击,更要面对来自外部市场的竞争,加之福利企业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缺陷,福利企业被无情地卷入竞争的洪流,在市场竞争中屡屡受挫,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3 推动福利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无疑,在当前条件下,福利企业面临着一个新的形势,当然也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如何推动福利企业在新的考验下健康发展,继续发挥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积极作用显得极其重要与迫切,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政策扶持

适应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需要,积极推进福利企业改制,进一步放宽甚至取消对福利企业的行业限制,给予福利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鼓励福利企业进入经营性、服务性领域,包括商贸、餐饮、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调整就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弱化福利企业举办主体的门户之见,大力推进社会福利企业社会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鼓励社会力量吸纳残疾人和兴办福利企业。当然福利企业也要消除过分依赖政府的心理倾向,要树立正确的市场观、竞争观、效益观和科学观,政府扶持是外因,只有通过福利企业自身努力才能改变被动的局面。

3.2 经济刺激

3.2.1 专产专营

关于专产专营,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关于庇护工厂的办法,也可以确立残疾人在某些特定领域的垄断地位,比如在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就规定非视力障碍者不得从事按摩业。当然这在2007年5月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第三章第十八条也有类似规定。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危机、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对于特点领域的特点行业规定由福利企业专产专营对于破解福利企业发展难题,帮助其渡过冰冻期,未尝不是一种办法。

3.2.2 政府采购职能与福利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

篇10

中图分类号:C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2-87-02

一、企业发展阶段判定方法

准确判断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企业自身的各项指标与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是相对应的。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各项财务指标和市场占有程度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判断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问题上,很多学者都根据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来区分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如朱婧嫣(2005)采用企业销售额作为判断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阶段的标准。她将中小企业按行业划分。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销售额标准。如表1所示。朱婧嫣在文中研究了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重大装备、能源环保和先进材料6个行业,并针对每一个不同行业。设定不同的销售额标准来判断企业的发展阶段。同时。她还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王红强(2009)认为,分析现金流量可以全面了解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他从数量、质量和会计时间3个方面综合考虑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认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其现金流量情况是不同的。他分别解释了企业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现金流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判断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标准。Michael T.Dugan(1991)在研究企业发展阶段时,将企业的3类现金流量及总的现金流量之间可能出现的规律排列组合成8种类型,如表2所示。

章先彪(2007)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区分了企业不同发展层次。构建了企业生命周期与发展层次模型,指出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路径。他首先总结综述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历程,列举了美国学者对于企业生命周期划分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同时,他还列举了我国学者在企业生命周期领域研究中的代表性成果。通过结合中外学者的结论,作者认为企业生命周期大致遵循了相同的发展规律,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蜕变期4个阶段。他认为,任何企业无论其规模、行业,都将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来说。作者依据企业发展层次,划分了卓越、优秀、平庸3个层次。并且将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发展层次结合起来,构建了企业生命周期与发展层次模型。

本文认为,借助企业的现金流量变化规律进行企业发展阶段的判断,有如下的优点:首先,现金流量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出企业目前的经营、运转状况。具有客观、透明等特点。同时,在进行企业发展阶段判断时。现金流量数据较于主观标准来说。更加清晰,界限明确。相比只依靠销售额等指标来进行判断而言。现金流量分析方法更为全面和科学。因此,本文认为现金流量分析法能够对企业发展阶段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所谓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从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出发,研究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和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情况,通过现金流量的正负值,判断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相比之前学者的判断方法。这种方法具有简单、迅速、有效的特点。各个发展阶段的现金流量判断标准如表3所示。

二、应用现金流量法判别中小企业发展阶段实例

如前所述,通过现金流量法对企业发展阶段进行判断,具有迅速、准确、快捷的优势。我们选取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中具有代表性的几家,通过收集整理该公司的财务报告中相关的现金流量数据。验证现金流量法如何对企业发展阶段进行判断。

金风科技(002202)是中小企业板的一家上市公司。根据该公司披露的2009年度报告。提取该公司2009年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数值,并将该公司2007年、2008年的数据列入表4。

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在2007年。金风科技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为正,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负。因此,2007年金风科技处于成长期。2008年和2009年。金风科技现金流量的正负情况与2007年度相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为正,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负,同样可以推断出,金风科技在2007-2009三年内均处于成长期。这期间,金风科技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持续增加,说明企业扩大生产,产生了“学习曲线”。同时,投资活动逐年增加,以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因此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也为正值,说明企业正在平稳正常运营。随着投资活动的进行,筹资数目仍为正值,但相比2007年有所减少。

宁波银行(002142)也是中小企业板的一家上市公司,该公司2008-2009年报中,涉及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及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数据如表5所示。通过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度宁波银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正负情况为:正、负、负。因此,判断宁波银行2008年处于企业成长期。首先。宁波银行进入成长期。经营活动带来正的营业收入,但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以及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力等目标,宁波银行加大了投资力度。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流出大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流入,因此,投资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为负数。筹资净现金流为负值,说明宁波银行由于经营良好,企业2008年度筹集资金净流入小于筹集资金净流出。2009年度。宁波银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情况为:正、负、正。因此,判断宁波银行仍然处于成长期。经营活动扩大,使净现金流数额增多,同时投资力度加大。相比2008年投资额增加76%。为了维持投资力度,企业需要筹措资金。致使筹资活动中现金净流入大于现金净流出,筹资活动净现金流变为正数且相对较大。

通过以上2组中小企业现金流量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利用现金流量法对企业所处发展阶段进行判断是一种非常简便又科学准确的方法。仅仅需要调查、整理企业财务年度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数值,就可以对企业所处发展阶段进行判断。这对于研究企业管理方法,辨别企业发展现状。制定企业发展策略,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企业研究中,也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简便迅速地对大样本中的企业按照不同发展阶段分组,有区分地进行研究,有效避免由于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不同而对研究结果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寿命测算方法及实证研究课题组,企业寿命测度的理论和实践,统计研究,2008,(04):20-32

[2]李彬,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研究,经济师,2010,(02):246

[3]赵新娥,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财务发展策略[J],商业时代,2009,(06):44-45

[4]朱婧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阶段划分与资源配置,企业管理,2005,(05):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