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10-30 10:19:26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例1

【关键词】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 中国市场

一、中国国情的根源与问题的本质

资本是我国国情的根本原因,这种根源也起源于我国加入TWO组织时所做的让步。众所周知,我国在加入TWO时受到了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关注,因此,关于我国市场经济定型和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也受到了大家的广泛瞩目,中国在加入TWO组织时被定义为有一定条件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并且持续时间很长。而据笔者了解,加入WTO的其它成员国都是市场经济实行国家,WTO的加入意味着这种市场经济国家的身份得到承认,但当面对中国时,隐藏在这种本身的巨大让步之后的是长期存在的倾销与反倾销问题,以及恐怖的国与国之间的资本掠夺。

二、国际化的资本主义与其在中国变革的探讨

基于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变动情况,资本随着生产和消费进行大范围移动也成为了资本逐利的本质。因此原有的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及分析已经随着全球经济变革以及经济危机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而发生改变,原有的认识和分析也应该随着当下世界经济和市场的改变而产生变化。由于受到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房地产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并且难以下降。但股票的价格却在逐步降落,人们惊叹于股票又回到十年前价格的可能,这也意味着资本家利用经济危机,携带财富从股市中退出。这种行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资本家们正在利用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爆发形式对财富进行明晃晃的掠夺,这种将风险转移并掠夺财富的行为正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分析研究这种行为,并深挖其本质。尤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解。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的生产者越来越多,产品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促使产品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产品的替代品,如果不能够代替原产品产生的实际价值,那这种突破的价值也就微乎其微,毕竟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之中价值或属性相同的商品,会导致一定成熟程度上的消费滞涨。中国贸易市场在面临更加严重的国际资本市场冲击时,这种情况下的外贸交易随着逐渐的开放和扩大有争议的呼声也会不断加多。

其次,应当加大进出口数量相同的国外a品,这种进口出口贸易是对国内产品的保护,而非对国内产品生产进行利益损害。总所周知,每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保护本国资源的开采在一定程度之内,过度开采是一种损耗资源的方式。进出口并行,并且换取国外产品,这种行为能够有效的稳定和控制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毕竟生产是一种具有两面性的行为,他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特点,使得生产这一活动既矛盾又统一,因此产品必须要适应市场需求才能得到销售途径。这样才能摆脱产品对于社会经济的依赖,进而连发一条自主创新拓宽销路的途径。

最后,资本主义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中,因为受到各种社会形态的影响已经与最初的发展意识产生偏离,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追逐利润,这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在把握资本主义积累财富的本质的同时,必须将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并达到利用资本促进发展的目的。

三、市场经济行为的引导方向和发展方向

我们都能够了解到当下的经济发展速度是日新月异的,而经济学的发展速度已经无法跟上金融衍生品和金融附加值大量爆发出的价值所发展的速度。但我们的思想观念仍旧固化在贫穷观念之中,这是一种急需改变的保守认识,只能带动大家的悲观情绪,而对于经济的增长毫无帮助。因此,笔者认为消费不应完全被认为是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之处,我们更应该注重研发合适的消费模式和科学的消费方法。

随着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剧烈变革,传统的评价贫富的方法和界定标准已经无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提供有意义的帮助。但是我们应该从有闲阶级论中得到启发和新的研究方向。我们能从国际资本家在运用有闲阶级论进行运作中体会到这个方法的深刻含义。有闲阶级论的本质就是重新定义关于为了生存能否被迫从事某种职业的评价标准。是否通过劳动来获得自身需求,能够作为一个考量贫富的因素之一。

从当下来看,我国经济的发展确实受到了其他各国的反华情绪和各种组织出台的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但种种制约不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影响,毕竟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和人口大国世界经济排行处于第二名,这种现状向我们预示了我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一定会走向一个友好的发展趋势。本国生产力的过剩导致了倾销的出现,进而引发了生产结构和消费的不平衡,使得产品不得不进行跨地域交易的低阶化行为。倾销也会导致其他国家的类似产品或附属子产品在代替作用的影响之下,销售情况产生波动,进而对其他国家的产品行业结构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必定会在生产行为中得到创造的机会,生产也会在间接程度上带动制造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好倾销和反倾销的度,利用信息全面即时随机的属性,来平衡生产和消费的增长比例,使市场经济得到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法]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例2

一、引言

什么是工种?人力资源管理对工种有这样的定义:工种是根据劳动管理的需要,按照生产劳动的性质、工艺技术的特征或者服务活动的特点而划分的工作种类。目前大多数工种是以企业的专业分工和劳动组织的基本状况为依据,从企业生产技术和劳动管理的普遍水平出发,为适应合理组织劳动分工的需要,以工作岗位的稳定程度和工作量的饱满程度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划分的。

低端工种就是工作岗位稳定程度低、工作量大、工资水平较低、工人流动性较大的工种。低端工种对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受教育水平的要求都比较低。

随着大量外国先进技术在我国普及应用,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这种经济增长转变方式是在不断更新的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产生的,新技术的应用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技术水平、劳动熟练度等都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的要求。

二、我国低端工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是最基本的调节杠杆,劳动力会从工资水平低的低端工种流向工资水平较高的工种。而劳动力的这种流动不是自发形成的,是需要相应条件的。

1.低端工种雇佣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低端工种主要集中在以下行业中:纺织行业的纺、织、针织,印染企业中的各类挡车工等工种;建筑行业的瓦工、木工、油漆工、混凝土、打桩工、钢筋工、安装起重工等生产岗位的工种;盐业生产企业中的制卤工、采盐工、筑盐工、原盐精制工等工种;野外勘探单位的钻控工、物探工、采矿爆破工、采石工、运输工等;有毒、有害、高温、高空、特繁重体力劳动工。

美国学者彼得?多林格尔和迈克尔?皮奥雷认为应该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所谓的一级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工资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工人有接受培训和升迁的机会;另一个是二级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工人的工资水平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就业不稳定,而且缺乏升迁机会。而基本上中国的低端工种都集中在二级市场内。

基本上二级市场内的主要工种是劳动密集型的岗位,对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受教育水平等要求较低。以美国为例,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美国的主导产业从以钢铁、汽车和化工等传统产业迅速转变为以集成电路和计算机软件等信息产业为主,美国也从世界制造中心国迅速转变为高新技术中心国。1994年到1997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27%是来源于高新技术的,在1996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创造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美国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从1982年的3.6%下降到1992年的2.9%,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从28.4%下降到1992年的24.6%,而同一时期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从68.0%上升到78.5%。

发达国家的就业人口在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不仅仅是市场调节的结果,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这是需要一定条件支撑的。首先是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这要求教育投资经费比重的大幅提高。在发达国家,25岁以上的公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基本上都在20%以上。而当今我国的教育投资还偏低,特别是成人职业教育投资更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其次是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发达国家平均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是相当大的,相对而言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就相对较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才能总体上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低端工种雇佣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低端工种在劳动力市场上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是因为我国还处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阶段,工业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提供的就业岗位也较多。我国大部分劳动者的个人素质还远远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同时也严重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以美国为例,从表中可以看出知识经济发展实际是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的必然。随着知识经济的形成并逐步发展,知识的价值在全面提升,所以教育经费在知识经济中的投入比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两者相加的总和还要多,高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达到了40%以下,由此也就导致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本价值的不断提升。而劳动力结构也相应的地发生了变化,知识经济中高技术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40%以下,与此同时工业的就业比重由30%以上下降了近一半。

由此可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迅速发展进步对人力资本价值的开发也越来越迫切,具体表现为技术进步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对低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减少。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要通过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与此同时市场对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要求将会更加严格,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支出,提高科技创新的力度。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本的价值。

所以在市场经济下,随着我国在教育投资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劳动技能会逐渐上升,低端工种雇佣会慢慢随着经济增长、知识经济的确立而慢慢变少。

三、结论

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一样,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因为整体素质、技术水平、劳动熟练度等自身因素的限制,我国劳动力资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并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不仅妨碍了劳动力在市场中的自由流通,不利于劳动力资本的开发利用,更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只有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同时加大科研经费的支出,提高科技创新的力度,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劳动力资本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约翰?布里顿,杰弗里?高德.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

[2]黄德北,冯同庆,徐斯晴.全球化下的劳工处境与劳动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吴季松.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例3

中图分类号:F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010-02

1 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与不足

2007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跨越之年,特别是股市在经历了2005年的政策破冰和2006年的牛市运转之后,2007年上证综合指数全年上涨96.66%,深圳成指上涨166.29%。截止到2007年底,沪深两市的总市值超过了32万亿元,流通市值超过了9万亿元,投资者账户总数已经达到了1.39亿户。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成长,中国的金融资产特别是证券化金融资产,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成长和发展膨胀时期,市值由过去的3万亿元发展到今天的30多万亿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时期。但是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形成的是高度集中的以沪、深交易所并存发展的模式,银行长期抵押放款市场仅服务于安全性高、风险较小的国有企业和大型集体企业,造成大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风险大的高科技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不能通过银行借款获得资金。且从证券市场的发行主体来看,上市公司为获得证券发行资格,虚报会计报表,信息披露不规范,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部分持股大户常常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操纵资本市场,造成严重侵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现象发生。

我国资本市场有其不足之处:

(1)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但资本市场的现状不能满足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各种类型企业的资金需求。第一,债券市场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于股票市场一直是“跛足”,债券市场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发行和交易市场割裂,尤其是公司债券,相对于国债和金融债,更是发展缓慢,直到2006年,我国企业债发行规模才达到1008亿元,为历年发行总规模的近一半。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2006年贷款融资占国内非金融部门融资的比重依然高达82%,间接融资比重远高于直接融资。截至2006年底,我国债券市场余额为57455亿元(不包括央行票据),与GDP的比例为27.4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63.11%的水平,远低于我国股票市值与GDP的比例42.70%;我国债券市场中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分别占50.56%、44.19%、5.0%。企业债余额仅为2831亿元,与GDP的比例仅为1.35%,远远低于亚洲金融危机国家30%的水平。 第三,股票市场也存在着不平衡发展问题。一是虽然2007年沪深总市值已经超过我国内地GDP总量,与发达国家的比例相当,但因流通市值无论绝对量还是占比都相对较小,沪深股市总流通市值约9万亿元,仅占两市总市值的30%左右,股市结构亟待完善;二是股市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发展不平衡,削弱了证券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2)我国单一层次的证券市场规定了严格的上市条件,阻碍了中小企业通过证券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公司公开发行的股票和债券进入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须受到严格的上市条件限制(包括公司规模、盈利性等),大多数企业不能满足这些条件。沪、深市场的大一统、高门槛,致使高成长性的科技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风险太大和公司的盈利性等原因得不到资本市场的支持。这一切造成中小企业和科技创业型企业在我国融资困难,阻碍了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

(3)我国证券资本市场关于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存在着不足之处,我国只有单一层次的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尚未建立,沪、深主板市场门槛太高,企业往往由于一时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就有可能被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根据《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 ①公司的股本总额、股权分布发生变化,不具备上市条件; ②公司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 ③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 ④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有暂停情形第(1)项、第(4)项所列情形之一,经查实后果严重的,终止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一旦被终止上市,容易造成资本市场动荡,打击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4)过多的行政干预不能体现证券市场的高度市场化的特征。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前10年主要是用行政手段管理,公司上市需要由自上而下的指标下达与自下而上的推荐相结合。这种管理方法与证券市场高度市场化的特点非常不适应,因此,今后公司的上市制度应该有所改革,凡符合条件的,可由企业自己申请上市,能否成功由市场决定,这样能通过资本市场的激烈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2 资本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1)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地行使资源配置功能。

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就是资源配置。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由四个部门组成,即企业、政府、家庭和国外部门。家庭部门一般来说是收支盈余部门,企业和政府一般是收支差额部门。盈余部门一般要将其剩余资金进行储蓄,而收支差额部门要对盈余部门举债,收支盈余部门将其剩余资金转移到收支差额部门之中去(雷蒙得・W・戈德史密斯,1994)。在现代社会中,要完成这种转化,曾经有过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即由计划经济性质决定的中央计划配置方式和由市场经济决定的资本市场配置方式。在发达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的主要配置形式,并且实践证明效率是比较高的。

(2)资本市场还起到资本资产风险定价的功能。

资本资产风险定价功能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资本市场也正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来指导增量资本资源的积累与存量资本资源的调整。风险定价具体是指对风险资产的价格确定,它所反映的是资本资产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这正是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问题。资本市场的风险定价功能在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配置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3)资本市场还为资本资产的流动提供服务。

资本市场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提供资本资产的流动。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购买了金融工具以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出售所持有的金融工具,这种出售的可能性或便利性,称为资本市场的流动。流动性越高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积极性就越高。流动性的高低,往往成为检验资本市场效率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4)资本市场具有风险分散和信息积累功能。

从微观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还起到的两个作用是风险分散和信息积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非充分有效的资本市场常常会变成经济发展的瓶颈。资本市场的信息积累作用有助于避免“有限制理性”而引起的投资决策上的偏差,从而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佳配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还有来自国外厂商的威胁。为了在这种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我国企业必须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然而,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资金。而且伴随着复杂的技术和大量的资本投入,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程度更高、范围更广。因此,投资者对这种项目往往采取非常保守的态度。为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技术、资本密集型项目,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散和共担” 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可以通过证券组合来分散其投资风险。

(5)高效的资本市场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从理论上说,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可以加强储蓄动员能力,优化配置资本要素,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经济发展是伴随经济结构变化的经济总量扩张的过程。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资本的形成与扩张至关重要。美国经济历史学家恩格思・麦迪逊教授在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步和政策》一书中,系统地考察和分析了1950~1965年间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在这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0%。因此说,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资本来源于投资,投资取决于储蓄的规模及转化效率。扩大储蓄的源泉,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储蓄,有效地消除或减轻投资的储蓄约束,加快资本形成与扩张的速度与步伐,并正确处理好国内消费与储蓄的关系,使之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对经济发展是必须的。因此,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完善我国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

3 完善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由于资本市场对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我国资本市场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重视资本市场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加快资本市场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的顺利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推动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规范法律框架,完善交易规则,整合现有产权交易市场;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促进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市场良性互动;不断扩大股市和债市的市场规模,丰富金融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2)必须积极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实现股市的“经济晴雨表”功能。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表现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背离,这并非否定了股市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反映的“晴雨表”这一命题。出现这种背离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市场本身存在着诸多的制度不健全和功能不完善之处,使我国资本市场在运行过程中潜在着很多深层次和结构性的矛盾,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根本症结在于股权分置问题。

(3)要重视直接融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推进公司债市场的发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必须依托于中国的资本市场。提高市场深度的基础还在于全方位开展中国资本市场以效率为导向的创新改革,包括建立合理的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发行上市以及股指期货等具有不同功能的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推出,继续提高市场投资者中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不断深化发行制度改革,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进一步加强市场约束,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等等。总之,创新是增强市场活力的源泉。

(4)顺应国际化趋势,循序渐进地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对于一国资本市场的价值形成、流动性的提高、制度的完善等多个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要努力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深化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融资方式向市场化方向迈进;完善公司治理,加强信息披露,增进投资者信心;逐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来说,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魏巍,甘茂智.东亚资本市场在经济起飞时期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6,(5).

[2]赵晓雷.发展资本市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N].文汇报,2004-2-16.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例4

[DOI]10.13939/ki.zgsc.2017.02.104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消费理念的提高、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日趋复杂,零售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那么就一定得在原有的经营基础上,改变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加强经营管理、规避经营风险以及合理有效地利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等,在未来的市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余地。

1 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

经济新常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很多机遇,这些机遇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大改革与大调整、“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大创新”与构建技术红利、“大人才”与构建第二次人口红利、大消费和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大升级”与构建升级版中国经济及“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等。

2 零售业的市场现状

2.1 零售业的基本情况――以成都市为例

最近啄辏成都的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比如远洋太古里、新世纪环球中心等,每一个新开的购物中心都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关门歇业、并购重组的事情在零售行业也不断发生,例如成都仁和春天两店被收购、红旗连锁兼并互惠超市、人人乐的“闭店潮”等。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成都零售行业竞争形式加剧,行业的集中度也越来越高,行业整体面临各种挑战。

2.1.1 成都购物中心整体零售市场表现良好

从最早的单体商场,到加入了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的购物中心,再到业态多样化与消费享受化的商业综合体以及多功能、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体,消费者对商业综合体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对城市综合体在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上的需求也在不断重叠。

2.1.2 快时尚迅速占领成都商业圈

在2016年3月底,成都的快时尚门店数已经达到49个了,比如GAP和C&A在成都分别有3家门店、优衣库有4家门店、ZARA和UR分别有7家门店、H&M有11家门店等。作为消费者,我们会发现不论进入哪家购物中心、走进哪家百货市场,都会看到这些快时尚门店,快时尚门店已经迅速占领了成都的商业圈。

2.1.3 消费习惯的变化将影响零售商业的发展

零售商业应顺应消费者消费习惯与行为及时代的变化,通过“互联网+”、大数据重构生态链接。伴随个性化需求和目的性消费的提升,消费者面临多元化的选择,网络购物虽然成为“90后”消费的主要渠道,但随着价格驱动力的消失,被实体商业赶走的消费者最终也将回归。

2.1.4 成都本土零售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有待提升

目前,零售业国内20强竟然没有一家本土企业,说明本土零售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加值还有待提升。对2008―2015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进行分析。虽然成都市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呈现递增趋势,但近几年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相比前几年下滑得稍快,这不仅说明市场竞争越发得激烈,更多的是体现出了零售行业未来的发展态势。

2.2 零售业的销售模式

零售业的销售模式已经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且操作性较强,在市场上已经比较成熟而且行之有效。主要包括:实体店零售模式、网络零售模式、“网络+实体店”相结合的零售模式、多渠道与泛渠道的营销模式等。

2.3 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2.3.1 零售增速受宏观影响,消费拉动有限

零售每年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说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进一步提升消费能力,就必须提高收入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开拓新兴市场,转变消费观念,从而鼓励消费,引导消费。

2.3.2 传统消费热点降温,新的热点拉动力不足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以及消费热点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传统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而逐渐降温,新的消费热点又不足以拉动零售业的发展。

2.3.3 居民收入将成为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制约消费者的重要因素。我国居民对收入的提前预期已经表现在消费上,而在进一步的消费中,收入是他们扩大消费的前提,也将会对最终消费产生直接的影响。

2.3.4 网上零售市场增速将放缓

网上消费环境的改善以及网上销售模式的多样化,使得网上零售市场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剧、服务不够完善及物流系统的不健全,减缓了网上零售的发展速度。

2.4 零售业的影响因素

零售业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2.4.1 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支持

由于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调节力度比较有限,而产业结构以及相关联的供给结构,又是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变量。因此,国家为了释放消费者的消费潜力、改善消费者的消费预期、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从而促进零售行业消费结构的全面升级。

2.4.2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推动效应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国内社会消费品总额也持续增长,未来经济的发展也可能继续带动国内消费行业的持续繁荣,比如餐饮、旅游、娱乐等,也将推动零售行业的不断发展。

2.4.3 国民人均收入和支出的增长促进零售行业消费升级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的消费理念也不断发生改变,逐渐追求质量消费、品牌消费、安全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等,从而促进了零售行业从实用消费向高端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的转型升级。

2.4.4 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也有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城市化还刺激了市场的消费需求,推动了零售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4.5 尚不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零售行业的不断转型发展,对于物流配送以及售后服务体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形成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效供应链和分销网络,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物流体系,建立高效的物流和配送中心,以保证零售企业商品安全、及时地送达。

3 零售业的发展前景

3.1 零售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市场的激烈竞争、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零售业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3.1.1 竞争过度、盈利艰难

整个零售行业分化重组的进一步加剧,致使实体零售走向集中、网络零售渐进分化。零售企业只有在艰难中探索、在困境中突围、在变化中创新,才会在竞争中寻求差异化,极大地提高自身的盈利空间。

3.1.2 店面同质化减弱,个性零售开启

零售企业为了提升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注重服务性消费,同时开启了个性零售,按照不同商品所对应的不同消费群体实行差异化定向营销。这种个性零售将导致店面同质化的减弱,从而提升零售企业间的竞争优势。

3.2 发展前景的预测与展望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经济格局的调整幅度相对较大,英国公投脱欧、美国特朗普上台等也导致了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加大。面对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现代零售将重视以服务为发展理念,不断创新零售企业的发展模式、管理理念和服务内涵,打造完善的零售服务体系,实现向现代消费理念的转变。

3.2.1 便利店势头更劲

便利店是以满足顾客的便利性需求为宗旨,采取自选式的购物方式,一般位于社区附近的小型零售商店或网上商店。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便利店业态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国内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未来的消费市场,将会出现更多适应消费者便利需求的便利店。

3.2.2 社区商业将实现品质升级

社区商业是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在消费观念的提高、电子商务的影响、经济新常态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实体商业的传统经营模式都在调整转型,在市场上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社区商业变成了新的肥沃的“战场”。城市零售边缘的崛起,形成了“集聚―扩散”的趋势,众多的零售企业也开始“微”化,落户社区商业。

3.2.3 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

2016年零售业仍将承受经济增速放慢、成本高、利润低的压力,发展也将进一步从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导向型转变,零售业优化调整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总的来看,行业整合并购将会更加深入,未来这一势头也不会减弱,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已是形势所需。

3.2.4 跨境电商会更加热闹、线上线下加速融合

在经济新常态及“互联网+”的影响下,实体零售业在运用自媒体运营、网上商城、移动支付、体验式消费传播上进行了各种尝试。在零售业对互联网传播及成交工具的应用达到新的高度的同时,实体零售也正在逐步尝试从跨境电商体验店到线上预约、线下上门送货等新型经营方式。

4 相关对策及建议

零售业的市场现状不是很理想,不仅面临竞争形势的加剧,而且还受到各种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零售企业应当总结过往经验,做出相应的抉择,调整运营状态,更快的适应市场。

4.1 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

在零售行业,即使是同一零售形式其经营特色也会有所差别。因此,零售企业要想更好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顺应“经济新常态”这一形式,就必须对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对企业战略组合适应性不断进行创新。

4.2 强化零售业的内部建设

随着零售技术的不断发展,如电子商务技术、库存控制、信息传递、售货方式、商品检测等,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大量新产品涌入市场,起着推幼饔茫零售企业在来自两端的压力下,不得不更新观念,对零售业企业内部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改进,培养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合作意识强,而且能够为企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企业才会在市场生存得更久,才有利于零售企业的长期发展。

4.3 加强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会使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零售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方式之一就可以从服务上寻求突破,同时加强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更加细分的市场中进行推广和销售,满足多元化的个性化需求,开设跨境电商体验店,将对零售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4 扩大零售业对外开放

市场是行业生存的前提,对外开放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满足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零售业可以在这个新平台上综合发挥自己的竞争实力,将国内零售打进国外市场,从而拓宽营销渠道。

4.5 商业模式创新

零售企业应从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出发,对零售业的新模式、新市场、新技术、新业务等进行创新,提供全新的产品或服务,开创一个全新的、可赢利的产业领域,从而给零售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5 结 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消费者将更为关注服务品质,即追求在购买及使用过程中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体验,更加强调商品的品牌和文化内涵,也将更加关注绿色消费、安全与健康等。消费者的消费特征。所以,零售企业不仅要承受住市场的巨大压力,还必须随消费者的理念,不断调整自己的销售业态,提高自己的服务理念、品牌文化内涵以及满足健康安全等要求,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七大机遇[J].经贸论坛,2015(3):11-13.

[2]包双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综合体的创新发展[J].理论探索,2014(3):91-94.

[3]葛艳荣,赵金岭.论非经济因素对我国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0(15):19-21.

[4]严先溥.消费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J].中国发展,2005(1):25-30.

[5]黄海艳,朱永新.企业诚信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上旬刊,2007(1S):170-171.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例5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关键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03-02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问题是当代世界最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当代主流经济学面临的一个崭新问题。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关于市场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学说,但从总体上来说,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并没有一套现成的“过渡”理论或“转轨”理论用来指导经济体制国家改革的重大实践。这意味着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市场化程度的判断标准,一般认为,市场化程度在15%以下可称为非市场经济或坟墓经济,市场化程度在80%以上可称为成熟或标准的市场经济,市场化程度在60%~70%之间可称为准市场经济,市场化程度在40%~50%可称为转轨中经济,市场化程度在50%~60%左右可称之为接近准市场经济或转轨中经济。国内学者对编辑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例6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03-02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问题是当代世界最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当代主流经济学面临的一个崭新问题。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关于市场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学说,但从总体上来说,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并没有一套现成的“过渡”理论或“转轨”理论用来指导经济体制国家改革的重大实践。这意味着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而且这个实践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贡献。

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耦合有其客观依据和历史必然性。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水平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得以共同存在的一个前提。从历史上看,商品经济的生成确实是同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的,但在私有制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并没有演化为以市场为中心在社会范围的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这说明市场经济的存在是以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水平为前提的,而分工越发达,单个私人资本容纳社会生产力的能力就越有限。社会分工与社会生产力这一矛盾的解决,一是通过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度,实现生产资料占有、使用的社会化,二是通过生产要素组织方式的变革实现财产占有与运作的社会化来解决的。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看,我们选择了公有制度而西方国家则是通过选择了股份公司等企业组织形式来解决这一矛盾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消除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必然性,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因财产一定形式的社会化运作而使其经济体制演变为计划经济体制,因此笔者认为,把市场经济区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不科学的。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它直接联系的或调节的对象是生产要素或财产的组织单位――企业,而不是所有制制度。市场制度所要求的是采取什么样的生产要素或财产组织形式使企业既能适应财产社会化运作的要求,又能按照市场价格信号组织生产和经营的经济主体。历史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法人产权独立于所有权,所有权与法人产权分离与制衡机制的创立,曾使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突破自身的局限,适应社会化生产要求,在社会范围内组织生产。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对公有制财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和所有制社会结构的调整,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创造条件。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还有着一种与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相适应的世界性背景和意义。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没有国界或地域限制的,市场经济的这种属性必然要求打破国家或地域的限制,从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和经营,跨国公司的出现正是市场经济这种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因此,世界经济国际化、一体化的趋势,无疑使中国经济隔离于世界市场的“经济鲁宾逊”式的设计最终归于梦想。世界需要中国,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侧面,如同一枚硬币有正反面一样,问题的另一面是中国也需要世界。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为主体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企业,而不是政府。因此,中国高度集中体制下的传统的经济模式中,政府作为一个超级的“经济托拉斯”来与国外企业发生经济利益关系和竞争,不仅是不公平的,而且必然导致经济的非效率。因此,中国建立与世界上市场经济国家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相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便有了理论上的或概念上的依据。我们把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置于国际大背景的坐标之中,就会看到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我们在市场经济的总体氛围的条件下的现实选择。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可以说,中国加入WTO的实质是同市场经济制度接轨。

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市场化改革就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和价值取向。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不少学者也对改革的市场化进程和改革的绩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基本判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中国已经进入由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这就提出了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即市场化及其判断标准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至少需要研究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理解市场化;二是市场化判断标准。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例7

2市场经济环境下创新市场营销的必要性对于市场经济中各组成部门而言,市场营销手段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必要手段,因此,创新市场营销方法,是市场经济中企业提高效益的最佳途径。总体来看,创新市场营销手段能够使市场经济各组成部门坦然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创新市场营销手段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需求,能够更好的应对国外大企业的融入冲击;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是市场经济组成部门能够在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连传统泵业市场下市场营销创新及分析

市场经济是一个完全由市场价格自由引导经济发展的复杂经济体系,其复杂的组织部门构成、错综的组织部门关系,要求市场经济中的各组成部门和企业必须要在适应市场发展的同时,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是泵业企业必须要经历过程。创新泵业市场营销,要从营销组成结构入手,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特点,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

1创新大连泵业市场状况下的营销模式营销模式是构成市场营销的最主要要素之一,其从营销目标、营销手段、营销策略方面为市场营销提供必要的指引和辅助,在大连泵业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创新泵业市场营销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泵业市场营销模式,必须要从大连泵业市场发展状况入手,以创新营销观念作为引导,制定符合泵业市场发展的营销目标、营销手段和营销策略。首先,创新全新的营销理念,在大连泵业市场发展特点下,结合国内外先进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法,生成全新的营销观念,以指导营销模式构建;其次,在全新营销理念的指导下,创新符合泵业市场发展及企业经营目标的营销目标、手段和策略;最后,在现代泵业市场环境下,将创新营销理念、营销目标、营销手段、营销策略整合成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全新市场营销模式

2创新泵业市场环境下的营销方法体系营销方法是市场营销实际运行中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市场营销方法主要从营销对象特点,市场环境状况等方面出发以促进市场营销的运作,要创新传统泵业市场下的营销方法,就必须要从泵业市场的环境特点出发,结合泵业营销对象,建立创新营销方法。创新营销方法,首先要针对大连泵业市场的基本状况,创新建立符合泵业市场发展需求的一站体验式营销方法,从营销对象五感上将营销推广开来;其次,从市场组成企业角度出发,创新建立企业灵活管理的柔性营销方法,使营销活动能够在市场经济变化的情况下,灵活转变;再次,综合分析泵业市场中企业与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分销商、政府机构和其他公众产生的互动作用过程,在此基础上,创新构建符合企业发展、各级供销、消费者权益的营销方法;最后,综合分析泵业市场发展状况及经济结构组成状况,针对泵业市场的计算机网络发展特殊状况,创新构建新兴的网络营销方法,使市场营销构建起线上线下的立体营销方法体系

3创新拓展泵业市场营销渠道营销渠道是市场营销实现营销效益的重要保障要素,营销渠道的拓展,将更有利于市场营销方法的实施和应用,使营销服务或产品能顺利的被消费或使用。因此,创新拓展泵业市场营销渠道,对泵业市场组成部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拓展市场营销渠道,要综合分析泵业市场发展状况,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客户状况、供销者变动情况,适时的拓展营销渠道;在泵业市场大环境下,经济不断发展,市场进一步细分的状况下,原有营销渠道已达到厂家对市场份额的要求,而消费者的购物喜好变化等状况,从市场需求角度拓宽营销渠道。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例8

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经济占据着核心地位,同时城市化的经济运行状态的好坏会给城市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为了能够保证城市化经济的更好运行,便需要充分了解城市化经济的内涵以及运行状态。

(一)城市化经济的内涵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经济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城市是城市化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化是根本的动力所在。如今,在我国城市化功能发展期间,城市化经济表现为人口向城市流动期间所产生的不同的社会行为,加之社会各种行为给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效应。立足于本质,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已经实现了城市“化”的经济,并且分别从“城”和“市”这两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所谓“城”主要指负载城市基本功能的具有非农业性质的用地,同时也是非农人口生活所需要的资本化土地。“城”的经济运行主要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与城市土地经济相关的一种运行活动,在这之中也包括不同类型的土地地租和土地的选择以及利用情况,这些会给城市化经济的运行效率带来极大的影响;另外一种运行活动为市政经济,该部分的作用在于利用公共服务,满足人们在生产与生活方面的需求。[1]这与齐昕在《城市化经济运行中的金融经济力研究》一文中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城”的需求不仅包括人们对生产方面所提出的需求,还包括生活性需求与投机性的需求等;而“城”的土地供给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即土地资源与土地负载物。“城”的均衡状态便是能够有效实现“城”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平衡的目标。

“市”主要指买卖市场或者交易的中心,立足于不同的方面,“市”的经济运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站在经济流量的角度,“市”的经济运行主要为财富生产、收入配置以及资金循环;立足于市场主体行为角度进行分析,“市”经济运行主要体现为生产者、生产行为以及投资行为等各个方面。“市”的均衡状态实现主要为“市”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衡。

(二)城市化经济运行状态

城市化经济运行状态主要有“城”的经济运行状态和“市”的经济运行状态两个方面,只有确保两者之间保持均衡的状态,才能够达到城市化经济运行均衡态的目标。城市化经济均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为“城”经济运行在空间维度中表现的均衡态,另一方面为“市”经济运行在空间维度中表现的均衡状态。在经济运行均衡状态下,非均衡状态主要表现为有“城”无“市”以及有“市”无“城”的状态。在城市化经济运行中,非均衡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为可持续型,另一种为不可持续型非均衡。其中可持续型非均衡主要指将非均衡限制到适当的范围之内,并且确保不会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大幅度的负面影响;不可持续型非均衡代表非均衡已经超越了一定的限制,并且出现了一定的异化情况。如果城市化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不可持续型非均衡形态,则需要将金融经济力作为重要的调节方式,[2]让城市化经济运行能够转变成可持续型的非均衡状态,从而确保最终达到均衡态的目标,能够更好地保障城市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化经济运行中调节金融经济力的措施探究

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经济的更好运行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城市化经济运行中,调节金融经济力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重要方面:

(一)需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地租调节能动力

对于金融经济力而言,城市地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地租会给城市化经济的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城市化经济运行期间,城市地租的作用在于恰当的调节城市化经济运行均衡状态,使其能够从短期平衡转变成稳健均衡的状态。因此,城市化经济运行期间,需要给予城市金融市场高度重视,尤其在房地产市场建设方面,需要确保为金融市场创建更好的条件,从而将城市化金融经济的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例如,在完善土地市场自由流转机制方面,[3]这与王健在《城市化经济运行中的金融经济力研究》一文中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城市化经济运行状态处于非均衡状态的背景之下,需要利用资本市场交易使储蓄投资化能更加顺畅地转化。

(二)确保金融经济力传导优势的发挥

在城市化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经济力是其调节的基本手段。金融经济力的功能包括共享与普惠两个重要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功能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中存在的非包容矛盾,从而能够实现城市化经济在均衡基础之上,最终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包容性目标,并且实现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化经济运行调节路径优化的目标等。立足于城市生产方面,社会中的各个利益主体在金融资源掌握和使用期间,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平等性,[4]并且在掌握金融资源的基础之上,能够充分地掌握和实现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的目标,最终使主体财富能够进一步的增长。如果从消费角度进行分析,需要确保社会的各利益主体实现对金融产品平等消费的目标,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受益权利与福利改进权利。金融体系与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与包容性的发展中,能够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开发利用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撑。[5]这与付祺在《城市化经济运行中的金融经济力研究》一文中的观点极为相似。与此同时,金融经济力的融入,也能够帮助商业性金融以及农村合作性金融等方面构建金融服务框架。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例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工商管理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由于工商管理与社会商品经济有着本质共生的耦合关系,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管理的作用与监督管理职能都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下文中,会从工商管理现状,工商管理走势分析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监督职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工商管理的现实状况分析

 

自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合理化资源配置成为首要需求。为了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要将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内的经济资源按比例分配在各种产品和劳务需求上。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前提,是在产品、劳动力和物质生产要素逐步商品化的的基础上形成的、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工商管理工作职能的发展日益顺畅,并逐渐显示出其重要性,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由于各地区经济状况发展不同,地方经济利益内在地涨落,使工商管理没有形成一个互推开放的格局,丧失了整体协调施控的基础,工商管理的对象是商品经济活动,保证企业生存与发展,必须要贯彻落实按劳分配原则。要紧跟国际发展局势,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运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管理,把企业自身的优势发展到最大,利用竞争的商品性、机会均等性和合理性,不断扩大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要充分利用《企业法》的有关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利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自己。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过去以高度集中经济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与弱的商品经济线而展开的工商管理,需要逐步的适应与完善才能达到理想的成熟而稳定的状态。

 

2.工商管理走势分析

 

由于工商管理的现实状况的客观性与理想状态的偏差与不确定,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工商管理进行走势分析的时候需要立足于工商管理的现实状态,又要带着理想状态主观预知的不确定性。所以要从理论与实务两个方面的走势来进行重点分析。

 

2.1工商管理的理论走势

 

首先,要转换工商管理的侧重点,从监督管理集贸市场转到监督管理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不能只顾局部利益,要注重于大局;其次,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逐步的确立和不断地完善,因而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就变得尤为重要,要对这种无序的的市场进行调控,就需要不断加大工商管理的力度;最后,要多学习借鉴国际市场的经验与方法,要吸收一切反映现代化大生产规律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管理能力,从微观管理发展到宏观管理。

 

2.2工商管理的实务走势

 

(1)企业管理方面实行以年检为重点内容的检查管理制度;

 

(2)个体、私营经济管理方面要放宽政策,大力发展,加强监察;

 

(3)市场管理方面要打破地区封锁与行业垄断,搞好市场的建设;

 

(4)经济检查方面,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利用法律严惩不正当竞争行为;

 

(5)把经济合同的行政管理变为企业的自律行为,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服务与协调观念,进行自我法律约束;

 

(6)完善商标制,管理注册程序同国际接轨;

 

(7)完善广告法,推行广告制和事先审查制;

 

(8)工商管理行政管理,逐步由按所有制立法过渡为按市场主体和市场关系立法。

 

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主要依靠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对各行各业来进行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力求从现实状态逐步达到目标状态,在不断变化的局势中,紧紧把握主线。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阶段的工商管理还带有计划经济时的色彩,没有完全转变为市场经济的模式,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向国际化看齐,多学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验模式,不能局限束缚住自身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商管理理想状态是有足够的透明度,围绕着法律程序展开;各种业务职能围绕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拘泥于从前的规章制度;具有相对稳定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的工商管理条例可以对不同所有制经济组织进行监督,国家经济意志相对稳定体现在工商行政管理法上。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商管理是多层次的,覆盖广泛的,协调具有弹性的。

 

2.3根据工商管理走势正确发挥工商管理监督职能

 

市场经济是有序的、法制经济、市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必须遵循市场运行规则、公众识别规则和国家维护规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维护规则的执行者,其职能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政府机构并合并改组和政府对经济行政干预合理弱化的变化,对市场宏观调控的监督管理职能要强化,对不属于政府宏观预测调控监督管理的职能要弱化,把一些不该由政府部门做的事情交给社会和企业来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经济活动中的效力。

 

3.总结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例10

“块状经济”首先表现为一种同行业或产业链密切相关的若干厂商的“扎堆”现象,这些企业密集,地理位置相距较近。手工业时代“块状经济”就已出现,工业革命之后,“块状经济”的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块状经济”一种含义是指“乡村小工业的集聚”,如意大利北部地区、日本大田、德国巴登、中国的浙江以及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地方(顺德古镇灯饰、东莞厚街家具、虎门服装、长安电子等);另一种含义是描述“城市边缘的新兴产业群落的快速崛起”。如美国西部的硅谷、北爱尔兰、中国大陆的东莞、苏州、中国台湾新竹等。

2杭州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的必要性

目前笔者认为推动杭州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转型势在必行。原因如下:

①产业集聚度较低,规模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由于杭州中小企业众多,分布广泛,而园区规划滞后,块状内企业未能充分集聚,规模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不能充分利用,污染物处理也不能集中,因此提升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度是发挥块状经济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的重要手段。

②块状经济产业体系需进一步深化。多数块状经济产业链过短,上下游联系不紧密,块状内组织松散,竞争大于合作。所以进一步拓展上下游的产业链接,更大范围实施产业整合,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率,并相应地拓展价值链,加强增值环节,成为杭州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的重要方向。

③低成本竞争难以为继,创新成为决胜未来的重要武器。杭州多数块状经济走低成本、低价格的扩张路线,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这种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工人福利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并非可持续发展之路。随着资源的紧张、成本的增长、政策的限制,这种优势将越来越弱。而未来的竞争是以创新为主导,走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污染的发展之路。所以培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的重要支撑。

3建德化工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技术创新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建德化工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块状经济,本文主要考虑从技术这个方面研究其转型模式。根据经济增长的技术理论,较高的R&D对企业(整个块状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建德化工块状经济通过高达销售总额5%的研发投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块状经济中的新安化工、大洋化工、IFF、建业有机、格林香化、大洋化工、友邦香料、福斯特等龙头企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产品有机硅、草甘膦、有机的低碳脂肪胺系列产品、异丙胺、格林酮系列、碳酸钾等众多产品的在全球市场颇具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也很高。但要推动整个块状经济的发展,除了龙头企业需要持续引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保证技术上的领先,生产更多的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外,加快技术在块状经济内部的溢出扩散,提高块状经济内其他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缺乏足够的实力搞技术研发,但模仿加创新可以降低其成本。龙头企业可将次要的技术及要到期的知识产权以较低的价格优先出售给块状内的中小企业,减小其研发成本和周期,或选择优质的企业对其进行技术输出,使之成为龙头企业的配套企业。

4余杭家纺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价值链升级模式

余杭家纺块状经济6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外贸依存度非常高,而且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中东、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可见该块状已融入了全球市场。目前余杭家纺块状经济只是全球家纺行业的生产基地,而研发基地和销售基地却两头在外,整个块状经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对研发设计环节:围绕发展潮流化、功能化、个性化家纺的主题,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国外知名企业和研发设计中心进行合作,发挥余杭质检分局国家家纺布艺实验室作用,创新运用大豆纤维、竹纤维、彩棉等生态健康新材质面料,不断提高产品设计和加工水平,加快发展中高档家纺,在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现代时尚、个性风格、色彩花型、流行主题等方面与世界家纺行业同步。全球家纺行业高端设计机构和人员大都集中在意大利,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意大利家纺行业受到重创,大批研发设计人员失业,余杭家纺企业可以用较少的成本雇佣或委托意大利的研发设计人员或机构进行研发设计工作。同时为建立独立的设计团队,可邀请国外人员到余杭讲授或组团到国外学习。这样可进一步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从研发设计环节提升家纺行业的水平。

对营销环节:坚持国内国外市场“两轮驱动”,构建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营销网络,控制销售的自。因为金融危机,国外市场大幅萎缩,不少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做国内市场,就难免要走独立的品牌之路。而要创建品牌就必须控制终端,建立独立自主的营销网络。

所以,余杭家纺可从品牌推广和网络建设两方面加强营销环节的控制,同时依托“中国家纺网”,展示“余杭家纺”品牌形象和龙头企业的形象。规划建设家纺行业营销展示中心,鼓励企业重视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余杭家纺”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附加值。对家纺企业来说,要看重国内市场,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国外市场。经济回暖后,余杭家纺企业要抓紧时机,夺回失掉的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的份额。在向营销环节转型中,余杭家纺块状经济可采用“品牌带动”模式,发挥区域品牌、集体品牌和龙头企业知名品牌的联合效用,占领全球市场,抢占全球家纺行业价值链的较高端,使整个块状经济不断朝着全球家纺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不断攀升。在此过程中,剩余产能不断向更具成本优势的地区转移,将部分低价值环节从块状经济中分离出去。最终,完成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5萧山机械汽配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OEM带动模式

萧山机械汽配块状经济在18个被调研的块状经济中,知名品牌总量是最多的,共9个,其中全国性生产基地称号1个“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驰名商标2个“钱潮”和“万向WANXIANG”和6个中国名牌产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均具备,品牌绝对优势明显。但该块状经济中小企业众多,发展良莠不齐。众多的中小企业实力较弱,生产无牌同质且价廉的产品,相互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这极不利于块状经济整体的发展。借鉴万向集团收购UAI并为其进行贴牌生产,同时利用UAI的销售网络、品牌和信誉带动企业进行海外市场拓展,并利用UAI的知名度提升万向的知名度,在国际市场培育自身品牌的成功经验。恒星集团、亚太机电等龙头企业同样可以借鉴该种模式进行海外市场的拓展。龙头企业获得海外市场,打响自主品牌,获得更多订单后,产能可以逐步往国内转移,充分发挥国内的比较优势,生产更高质量、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在国内,这些龙头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协议、合作等方式选取块状内优质的中小企业为其进行贴牌生产,将产能扩展至整个块状。龙头企业在国际市场获得订单、在国内下订单、制定标准、检验把关,同时进行管理输出、技术输出和品牌输出,然后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销售。通过龙头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利用OEM模式联通国内外市场,占据价值链的更高端,从而带动整个块状经济往价值链的高端升级。

6三种转型模式的推广应用

①建德化工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技术创新模式的推广。该种模式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因素。而新技术的推广扩散则是促进块状经济内其他企业提升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建立动态有效的创新系统和创新机制是保证以上两个过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这期间制度的创新、组织的创新必不可少。实现了以上的几个条件,该模式可较为有效地适用于任何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获得转型的块状经济,更适合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块状经济,如生物医药块状经济、通信电子块状经济、光线块状经济、新型材料块状经济、造纸块状经济等等。

②余杭家纺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价值链升级模式。该种模式比较适用于外贸依存度较高,以国外市场为主导的传统块状经济,尤其是OEM型块状经济。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四个升级环节是个阶梯式的递进过程,目前大部分块状经济处于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这个环节,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快向营销和设计两个价值高端的延伸仍是地方块状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也是比较可行的方式,如服装块状经济、羽绒块状经济、化纤块状经济、五金工具块状经济、制笔块状经济、卫浴块状经济等等均可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