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10-10 10:01:30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例1

一、引言

按照生均拨款额核定的财政拨款和财政专项资金是我国高校财政资金来源的两个主要方面。前者主要用于维持高校基本性支出,而后者则主要用于高校特定用途。财政专项资金首先由各个职能部门进行申报,待资金下达后由财务处通知相关部门进行认领。财政专项资金是高校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目前许多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在使用效率、使用效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现状

高校专项资金的申请一般包括教育事业项目、科研事业项目、基础设施改建项目等,每年的九、十月份是申请下一年度专项资金的时间。由于项目申报要求的时间很短,一般业务类项目实施过程比较漫长和复杂,因此致使有些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不充分,更有些项目可能出现走过场现象。项目需要进行招投标、签合同、履约、验收等一系列过程,其时间跨度很长,在这个过程中资金的支付进度就存在很大问题,能否将项目资金按计划支付出去就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以H学校为例分析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不足

H高校刚刚建立了三年滚动的项目库,由具体实施部门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将绩效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行财政专项的申报。当资金申请成功后,财政资金便会下达学校财务账户,根据项目执行进度进行支出。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部门认为资金只要到达账户就算完成了,没有意识到在规定时间内按照项目执行进度将资金使用完毕才是最重要的一环。具体来讲,H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一)项目申报流程不规范

从体系上来讲,在各部门进行专项资金申请时缺乏一个完整有效可以量化的指标体系,使得各部门在填写项目申请书时没有规定的章法可以遵循。预算编制基础的薄弱、项目细化程度的不足、以及“早立项、争资金”的思想,也制约了项目论证的科学性。过分考虑项目申报的时效性使得可行性论证的执行不严谨、不规范。流程的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将来项目的有效执行。

(二)项目资金支付进度效益低

专项资金的使用时间最长为两年,而财政拨款专项往往当年年底才到账,到账当年经费使用时间已核定一年。因此,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时间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年。招标项目程序复杂,需要的时间较长,等到手续完备可以付款时,财政专项资金被收回的时间节点已经近在眼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多数会进行突击花费,大量购买设备材料,加速招标项目的支付进度,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浪费,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更有些高校可能存在专项资金支出范围过分偏离项目预计用途的现象,这其中可能是因为财政资金只有在支付科进行支付时才能看到资金的预算名称,财政执行系统与单位财务系统的分离,使得对财政资金支付项目把控的仅仅由支付科进行把握。据了解,有部分高校存在财政专项资金支付随意现象,领导认为只要资金没有到自己兜里,便不存在违纪风险。殊不知,即使没有挪为己用,用于没有经过核定的用途也是存在不合规风险的,毕竟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便是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

(三)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力度不够

财务处不是保证所有支出合理合法的万能角色,具体项目中的具体支出是否合理需要责任部门进行有效的绩效论证,需要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而在现实工作当中,高校往往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来评判项目的实施效率和效果。审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也没能有效的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使得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报销项目与专项资金使用用途不符的现象。

(四)财会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高校发展过程中,由于对财务部门不够重视,使得财务处室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有一定的欠缺,存在很多非本专业出身的工作人员,这就为财务工作的专业化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专业人员做专业工作,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工作往往会成为未来不合理事由的一种借口。会计建账、记账以及核算上差错的发生,对开支范围的不精准划分、没有完全按照会计准则进行账目记录,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单位不规范现象的产生。

四、加强H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

高校预算是一项系统性工作,离不开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院系教职工的参与执行,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的管理活动。鉴于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存在诸多问题,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又迫在眉睫,预算管理模式的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优化项目申报流程

高效的流程是确保业务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流程的优化可以大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而有效的流程首先需要高校更新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理念极大程度的决定了工作的效果。构建科学健康的预算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预算流程、方法,保证预算工作有章可依。高校可以根据项目复杂程度、周期长短,提前建立项目库,对于项目的可行性以及绩效评价,可以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对其进行把控,从根本上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关于具体流程、政策的制定,应进一步细化,并对超过一定限额数量的支出进行必要性分析。提前下手,早做准备,对未来三年内可能发生的支出进行项目库的建立,做到心中有数,需要进行申报时便可进行具体预算分析,从而做到有理有据,为将来预算执行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二)及时跟进项目,保证资金及时合理支付

财政专项资金申请成功后,资金执行进度就成了最关键的环节。高校应当结合上级部门颁布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制定切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实施细则,例如在其中明确规定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的比例,使得资金在支付过程中有法可依,提高资金使用的专业性和合法性。当然,这也会使得财务部门在资金支付时有审核依据,有效控制专项资金的支付范围。在财政专项资金支付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支付进度缓慢,存在财政专项资金在即将被收回时突击花钱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领导需要高度重视,积极有效主导财政专项资金的支付使用。由主管财务的校领导牵头,定期召开专项资金进度会议,时时关注高校各项专项资金支付进展情况,并时时敦促各责任人推进项目进度,有效掌握高校专项资金支付情况,从而更好地推进高校专项资金的使用。在这整个过程中,涉及到全校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各执行部门、资产处、财务处等多个相关部门需要共同作用,同时作业,按流程顺序合理合法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支出。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能够有效把握财政专项资金的正确支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将财政资金和财务系统进行有效对接。这时,我们可以考虑将每一年的每一项财政专项资金作为一个项目进行编码,并与零余额科目进行关联,这样一来,核算科人员在进行记账时,就可以选择与零余额账户相关联的具体的项目资金,而不是完全由支付科进行随意选择。当然这中间可以增加一环,就是指派专人对核算科每日所做的每笔凭证进行审核,在支付前增加一重保障,从而增加财政专项资金支付的合理化程度。将零余额账户与项目进行关联管理,不仅可以强化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还可以使财务系统实时较为准确地体现财政资金所剩的余额,从而较好地对执行系统资金进行有效管理。

(三)加强财政专项资金支付监管

谈到资金支付监管,不得不说到的部门就是审计处。作为学校内部审计的执行部门,审计处在资金监管过程中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作为事后监管,可以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同时,及时有效的发现不合规的资金支付现象也可以有效预防将来相同错误的再次发生。当然,学校纪委也应该积极参与到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当中,以切实保证高校有效开展内部监督。与此同时,上级主管部门也应当定期对高校进行检查审核,对各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摸底审查,各高校应当积极配合主管部门的检查。随着社会信息的不断公开透明,高校预决算也应依法进行适时公开,从而加大社会监管力度。

(四)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首先,在进行人才引进时,明确财务人员的用人标准,招聘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包括学历、资格证书等硬性要求。其次对在职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以应对日益变化的财务发展需求。当然,要想招聘并且留住人才,就必须有吸引人才的待遇,这就需要人事部门的配合了。财政专项资金是高校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只有从源头开始,控制项目申报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从流程上优化资金支付的专业性和相关性,在事后加强项目的监管审计,进而提升今后项目的执行效率,才能够促使高校长久稳定发展,真正使得财政资金花在必须之处。

参考文献: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例2

一、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专项资金申请困难,因此许多高校非常重视项目申报,却忽视了资金的使用与管理,造成挤占挪用情况严重,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例如,有的高校存在项目可行性论证不严密、项目重复申报、资金预算方案模糊、资产重复购置等现象。专项资金的监督力差,预算执行无力,常被高校日常公用经费挤占挪用。许多高校缺乏绩效评价意识,在项目完结时仅以一份专项资金决算报告交差,而对于项目的预期效果、购置设备的使用率等方面不予关注,资产闲置率高,甚至存在专项设备购入几年都不拆包装的情况,出现专项资金困难与损失浪费并存的怪现象。

二、TQM理论应用于专项资金管理的适用性

全面质量管理(TQM —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TQM 理论认为产品质量形成于产品全过程,因此质量体系应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在实现方法上,TQM使用PDCA循环运行模式,即P(Plan)— 计划;D(Do)— 执行;C(Check)— 检查;A(Action)— 处理。TQM 所制定的计划和目标是结合组织自身制定的自我约束的管理体制,其检查方主要是组织的内部人员,检查方法是考核和评价。TQM作业只限于一次,目标实现后,管理活动也就结束了。高校的专项资金管理也具有以上特征,因此将TQM 理论应用于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三、运用TQM理论构建专项资金管理体系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原则构建的专项资金管理体系是对每笔资金的使用质量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主要包括立项的科学性、资金使用计划的合理性、资金申请的可行性、资金使用过程的遵行性、实施过程的检查与控制以及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价及改进措施等环节。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专项管理部门,对每个项目都实行单独的项目管理,对每个管理阶段的同类事项都建立通用的工作模板和相应的质量标准。根据PDCA 循环方法,专项资金管理体系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立项阶段、执行阶段、使用过程的检查与控制阶段和绩效评价阶段。

1.立项阶段

根据TQM 理论,立项阶段是整个专项资金管理的基础性阶段。专项管理部门应充分了解学校的发展目标及战略优势,研究行业及地区发展需求,调查项目实施单位所申请项目的管理目标、发展状况、业务流程、技术条件、资源配置及立项价值等背景信息,做好项目的策划与设计,并组织项目实施单位、主管部门、财务部门及相关专家等全员参与编制项目设计方案。项目设计方案初步编制完成后,还应邀请校外专家对立项方案进行评审,着力于立项的科学性、预算安排的合理性、资金申请的可行性等方面,及时发现方案设计中的问题和不足,加以调整和改进,提高立项方案的科学性、效益性和可操作性。立项阶段的过程管理应有质量记录,包括文字、数字、表格等形式,对专项资金申请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记载,如立项申请书、可行性分析报告、预算方案、项目操作规范、可利用资源调查表、相关或类似项目调查表、时间及流程确认书、专家反馈意见信息表、资金落实情况确认书等。通过制定统一的操作流程、实施方案等工作模板的形式,达到作业标准化,从而减少重复性的管理行为,缩减专项资金的申请时间,也可以提升资金申请的成功率。

2.执行阶段

项目的执行过程也就是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是专项资金管理中最重要的阶段。专项立项之后,专项管理部门应针对该项目成立项目实施小组,并对实施小组全体成员开展前期培训。项目实施小组应按照专项设计方案开展工作,明确专项执行过程中各个工作步骤及作业程序,负责本项目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实施小组中全体成员都应遵循统一的操作流程、控制要素和工作要求,完成各自职责和权限范围内的工作任务,实现专项实施全程规范化管理。同时将项目实施小组的每名成员还应对照工作模板和质量标准开展工作,做好工作记录,严格按照专项资金安排执行。年末应及时对账,对照预算及使用情况结转未完资金。项目完成后应及时申请结项,做好专项资金的结余处理,注销账户。把握住专项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保证项目执行的质量,才能保证专项资金的使用质量,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检查与控制阶段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专项管理部门应组织独立于项目实施小组之外的审计部门、项目使用单位及相关专家组成检查组,通过信息化手段或实地检查等方法,同步审查专项资金的执行情况、资金使用进度及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等方面。当然,检查与控制的范围不应仅包括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按程序审批、预算执行率高低、项目支出是否超范围,还应包括预算安排是否合理、项目内容调整是否经过评审及审批,专项资金预算调整是否及时准确。专项资金使用过程有没有相应的记录和说明,是否按规定检查工作记录。项目完成时,是否按要求结项,是否按规定处理结余资金并销户。检查中,如果发现没有按规定及预算安排执行或执行不利的项目,专项管理部门应书面通知项目实施小组进行整改。

4.绩效评价阶段

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不应仅限于依据财务数据计算是否超预算、是否履行审批手续、经费报销有无挤占挪用情况。专项管理部门应先组织项目实施小组进行自我评估,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并对项目组成员的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然后,组织项目实施小组以外的专家、使用单位、审计及财务人员,对项目目标的完成情况及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对项目完成的及时性、专项资金落实的时限、资金的配套情况、预算方案的偏离程度、资金的结余率及对已有资产的利用率、新购置资产的闲置率等指标建立通用的工作模板,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进行客观的、全面的评价。同时,要注重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建立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于资金使用效率低、出现资产闲置的单位可以减少或提前收回项目资金;对于有效利用现有资产或节约使用资金的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以后项目的申请、审批等各环节紧密结合,从而不断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例3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了逐步建设国际性一流高等院校,国家不断增加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在国家财政资金投入金额有限的阶段只能长期阶段性投入专项资金来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教育突出、专研技术等高等教育学院。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专项研究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专款专用、重点投入、重点支持,对于专项建设项目应该讲求建设效益,然而据统计我国85%的高等院校普遍只注重申请到国家财政拨款专项资金的投入,却无法保障专项资金管理的实用效益和效率,最终会导致无法实现高等教育学校发展战略。可见,优化高等院校专项资金管理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专项资金的特点与类别

高校专项资金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教育局)和高校根据国际和我国教育、国际教育实际情况探讨得出除基本支出以外的国家资金拨款投入,这资金具有专定项目和用途的性质,一般包括高校修购和购置、科研研究、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我国专项资金一般具有特点是:来源广,国家财政拨款是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捐款;专项申报和专用,对需要资金进行专门申报和根据申报情况进行实际专用;时效性强,专项资金普遍是当前的高等院校急需迫切的建设项目,资金也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使用或财政收回;政策性强,专项资金审批必须按照项目范围、内容、性质等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专项资金使用范围。

我国高等院校专项资金按同一性质大概分为以下几个大类: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可分为国家财政拨款、地方拨款、自筹资金、社会各界人士捐赠款等专项资金;根据科研项目可分为国家科研项目、省级科研项目、校级科研项目;同一类专项资金又可分为不同的项目如,实验室专项资金建设中有金融实验室、财政实验室、会计实验室;根据国家政策可分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科研项目、“211”工程专项、“985”工程专项等等。

二、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资金投入数量持续增加,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到现今教育资金持续投入过程中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科研能力、人才引进、高校设施更新和添设、学科教学水平显著提高,然而专项资金支出占高校总体预算资金比重巨大,且我国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专项资金效益的发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各界人士对教育投资的热忱。目前,我国财政教育专项资金本身存在管理和申报机制不完善、专项项目使用混乱、资金匮乏等诸多问题,假如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受到严重影响,那么其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将大大折扣。我国高等院校执行完专项任务后有结余,但由于高校项目繁多和相关部门无时间进行管理,造成了专项资金沉淀现象严重,有的高校有时候竟然挪用专项资金结余数,这种现象违背了我国专项资金的使用目标也占用了国家财政资金。我国专项资金管理中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未受到高等院校投资者和管理者的重视,使得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不够合理、完善、有效。我国专项资金下达直至执行期间存在很多变化,比如购置实验室设备专项资金为了采购更加先进设备但有可能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导致设备已过时或不投产,又或者价格发生差异,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高等院校专项项目建设的成效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国家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不健全使得专项资金才会出现后续变化。

三、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

(一)高校专项资金监管控制职能缺陷

据统计,我国79%的高等院校并不积极地研究、分析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仅仅没有采取措施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而且消极被动的应付专项资金管理工作。高等院校只是将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要求简单停留在基本使用程序上不出问题,也不科学合理地支配专项资金资源。专项资金的专项特殊性质决定了其不属于正常高校资金,专项资金金额的来源特点,使得其不能算高校正常资金,高校为了更好建设校园需要资金量是远远不足,这样容易形成高校管理者缺乏建设专项资金监管职能,即使有监管职能,也没有真正使用其控制职能。高校管理人员对专项资金管理的心存其他顾虑、故意缺乏监管的认识,使得我国高校在专项资金监管控制上的职能缺失日渐严重。我国专项资金项目的批复、执行程序和绩效考评等决定权属于上级教育部门或财政部门,那么高校就由对专项资金“全能”管理者转变为“旁观者”,加之高校的管理模式和体制对专项资金管理职责缺乏明确认识,那么高校就会对专项资金在监管控制环节上采取“旁观者”的态度,致使高校组织层面上的监管控制职位缺陷问题不断出现。

(二)一、二级职能分离,不利于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健全化

如今,我们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没有过多的关注使用和执行情况,还停留在形式上的建立,仅仅重视是否申请成功、投入规模和制定分配等。由于专项资金来源的复杂性、多样性、多面性,使得高校对专项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得不到统一的标准,评价指标也缺乏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这样一来不容易科学合理的评估专项资金对社会效益和长远有利的影响。

(三)注重专项资金取得,轻视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快速发展和竞争力日益激烈情况下,我国高校的办学资金不够用,这样以来专项资金成为高校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校宁可不惜动用所有高校资源来成功申报专项资金就不足为奇了。在专项资金申报申请、预期使用计划和预算报告等方面往往虚化,这些申报资料看起来都是很漂亮,致使专项项目资金申报成功。当专项资金一旦进入高校账户,高校往往对专项资金的执行与申请时承诺的不一致,高校也对不一致给予了认为合理的解释,但是这种不一致却无从判断也无人过问,这样情况下纵容了高校占用专项资金用于其他用途的现象持续发生,资金效益受到影响,会加剧高校资金紧张的不良结果。

(四)高校内审机制未形成,专项资金管理缺乏审计监督

我国高校是专项资金管理的主体之一,其从专项项目申报到执行完毕的各个环节都起着重要管理作用,其中作为重要环节的审计机制却得不到重视,即使有重视,也只是仅限于对财务票据表面的合规、合法、合理性进行审计,内审人员也不能参加专项项目前期申报和专项资金运用、耗费等整个运作过程缺乏甚少了解,可见,根本没有形成内审机制。内审机制未形成,使得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偏离前期预算、甚至背离前期预算的情况屡屡发生,经常出现专项资金支出随意性较大,无法达到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科学性、效益型进行全过程深层次内审监督。各高校内审水平差,内审人员数量少、不专业、能力不强且都是身兼数职,难以满足高校专项资金迅速发展的需求。我国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许多事项发生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根据传统审计方法和手段是难以发现问题。

四、优化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实现一、二级整体化管理

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是一种目标管理也是责任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专项资金的管理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使用情况,进而提供合理科学的专项资金使用决策的依据。政府上级单位或机构和高校都对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体系进行整体有效的建立,实现一、二级整体化管理,有利于规范高校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体操作如下:一是建立健全高校绩效评价和预算制度,建立专项资金使用原则、目标、审批程序、评价指标、组织管理、奖惩措施,从制度上保证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构建完整的专项资金绩效制度体系。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适时的专项资金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工程的评价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时时进行评价能够督促专项资金更好的、有效、科学、合理的运作。建立一套能够反映不同类别专项资金评价指标体系,达到绩、效与预算相统一的管理目标,使得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对于没办法量化评价考核的项目,应该参考咨询专家意见,从而不断更新设计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形成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反馈与改良科学循环机制。在专项资金运作过程中,对每个阶段收集校内专项资金使用信息进行绩效评价反馈,建立专项资金绩效信息资料库并对反馈内容进行调整改善,逐步形成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长期效益的机制。

(二)健全高校组织结构系统,承担更多财务管理与监控职能

随着高校专项资金量越来越大,高校财务部门不能只作为 “出纳”来负责费用收取、日常票据报销等简单工作,高校其他部门应该进行全面调整,健全内审部门、专项管理人员等,特别是财务部门的组织结构系统化,才能促进高校财务管理与监控职能的健全。财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申报、执行到结束、审计、绩效反馈都应该提供全过程的财务监控职能服务,具有操作者、管理者和协调者。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对高校内外制定专项资金管理招聘高素质财务人员、业务人员、管理人员,使得高校专项资金得到很好的管理;二是由上级政府部门或者机构派人员对专项资金的运行进行考察和指导,这些人员不仅要综合考虑高校实际和规划情况等因素对有争议的事件做出妥当的解决,而且要尽量依照专项资金申请报告和预算报告进行衡量考核;三是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较高管理水平、较高工作效率、实际操作能力、全面财务、公关等能力的职员),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既能节约专项资金,还能对专项资金的预算、运作使用、反馈等进行全面、有效管理控制。

(三)严格控制专项资金的支出和全过程管理

从项目管理角度讲,高校应该对支出管理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并增强专项资金使用全过程控制,根据“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原则,各级部门应该各司其职,保证专项资金支出的必要性,而不是随意性,并做到开支范围、负责人签字、决算编报等流程严格控制。设立系统的监督内容,依法确保专项资金的支出合理化、合规化,使得高校能够把监督和管理有机结合,进而建立管理与监督工作相适应的监督管理组织体系。

(四)开展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跟踪审计

我国专项资金投入渠道和方式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来源投入对专项资金提出不同审计目标、方向、控制。高校专项资金跟踪审计是内部控制及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经济效益、规范管理及风险预警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对高校专项资金开展内部跟踪审计能够使得高校规模发展和经济效益起到至关重要杠杆效果。首先,应该明确不同类别专项资金的内部审计内容,确保审计管理覆盖到整个专项项目资金过程。其次,对专项资金管理每个阶段的审计重点,申报预算材料是否真实、合理、可行性;专项资金支出范围要求,支出程序是否专款专用、专项管理、有无超支(超支是否合理)及挪用情况等。最后,使用审阅测评法协助检查专项资金的内部审计,利用跟踪审计法查清专项资金各明细的来龙去脉及重点支出项目的跟踪,采用审计调查法调查专项资金使用部门的帐外线索,核查有无挪用、截留等问题。还可以采用专项资金银行存款核对法原则,从专项资金银行账户入手,查明资金收支的合法性、账务处理的合规性和金额记录的正确性,这些是基本内部审计进一步核查。

总之,解决并进一步优化我国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不但要重视专项资金申请,更要注重资金的管理,确保专项资金投资、使用、产出达标更有效益,也能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素质质量的培养,发货高校的社会服务作用,促进高等教育学校实现全面、长远、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洪,言文.高校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初探[J].财会通信,2009(17)

[2]周斌.我国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现状及其改进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9,20(6)

[3]陈晶.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0,(02)

[4]宋海红,张晓玲.高校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刍探[J].管理科学文摘,2008(3)

[5]黄贤东.论加强商校内部审计[N],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9(2)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例4

专项资金是高职院校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资金为改善办学条件、加快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教育专项资金投入的增多,这部分资金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加强专项资金监督和控制,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专项资金核算范围

高职院校专项资金主要是指为完成某特定工作任务或实现特定目标由各级财政下达、企业投入或捐赠、学校自筹形成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核算范围主要包括专项资金投入的基建、设备采购、科研、教学、学生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其他专项资金。

二、专项资金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中央财政从2004年起投入大量的专项资金支持各地的职业教育建设。据资料统计,2004―2007年,中央财政拨款18.6亿元,地方投资19.8亿元,项目投资金额共计38.4亿元,支持了1 076个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的投入极大地激发了各地政府部门和各地职业院校的积极性,明显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高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高职院校专项资金的投入为解决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困惑和难点,其中资金短缺是最突出的问题;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多数学校背上了巨额债务,部分学校资产负债率高达50%以上;专项资金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压力,改善了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条件。

(二)专项资金的投入促使学校积极筹措配套资金,支持项目建设

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2007―2009年学校以专项资金1 030万元为基础,通过学校自筹、校企合作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拉动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资金投入约1 500万元,达到专项资金投入的1.5倍,总投资2 540多万元;学校通过三年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从几十个扩大到三百多个,增加了近四倍,其中大部分校外基地与学校有深度合作关系;有合作协议的企业从一百多家扩大到五百多家,增加了三倍多;由于引进企业直接参与校内生产性基地建设,使得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管理理念、课程建设水平均得到较大提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例如:学校与珠海市金辉礼饰品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工业产品及礼品设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直接将金、银等贵重礼饰品设计室、生产线、产品陈列室捆绑建设,让企业办在学校里面,对工业设计(产品造型)专业的学生真正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计算机应用实验室”项目于2008年12月由中央财政支持、广东省财政配套建设完成,建筑面积1 000平米,总投资380万元,其中中央支持和省配套资金分别为130万元,学校配套资金120万元。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可以支持学校广州学院各专业共500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实验实训活动,解决了扩大办学规模后计算机应用实验室严重不足的问题。

项目建设带动了地方政府、学校以及其他方面的投入,使学校在基地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改研究等方面迈上新台阶,大大改善了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二、高职院校专项资金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对专项资金管理普遍缺乏必要的监督制度和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资金浪费和重复建设的现象,违规违纪现象也时有发生,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制度不规范

高职院校专项资金有很多不同的来源和性质,同一性质的专项资金可分为不同的大类,同一类别的专项资金又可以分为不同的项目,不同性质的专项资金有不同的管理办法,即使相同性质的专项资金项目不同,经费使用在细则上也有区别;这在资金管理上增加了复杂度,也给财务部门的核算带来困难;从高职院校经费构成来看,教育事业正常经费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资金管理上比较重视,相对比较规范;但由于专项资金来源和种类繁多,对专项资金的管理要求不够严格,甚至很难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导致专项资金在使用时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使得专项资金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项目单位管理权限不明确,职责不清

项目执行时,尤其是重大项目主管负责人的多头领导,多个部门的交叉管理,职责不清,往往造成项目建设或者是顾此失彼,有始无终;或者是重复建设,致使所建设的项目无效益,浪费严重,不能做到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据调查,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监督机制不完善

项目预算执行时,财务监督只注重事中审核,而忽视了事前和事后环节的监督;财务在审核票据时往往只注重票据合法性审核,而忽视资金使用真实性的审核,资金使用者有可能将项目以外的合法票据挪到项目中报销,从而出现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现象。

三、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

针对高职院校在专项资金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笔者认为应该在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必须要在制度建设、预算管理、支出管理和监督管理等方面下工夫,才能确保专项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促使高职院校建立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强监督,跟踪问效,切实提高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健全内控制度

为了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在项目管理方式上应实行“项目专账、资金专户、管理专人”的办法;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强化工作岗位职责控制,增加岗位间的约束力;强化审批权限控制,使各级人员权限和责任明确;加强预算管理,科学合理地制定资金使用计划,进一步明确资金使用的目标及项目建设内容,加强预期绩效目标的分析,保证配套资金及时到位,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这样做,不仅能在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管理上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制度上防止随意挤占挪用资金的行为。

(二)建立专项资金项目管理责任制

学校应成立由校领导、财务、审计及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落实项目负责人,并签订项目建设任务责任书。

项目领导小组根据批准的项目预算,确定项目的总体计划,审批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协调项目建设中所涉及的外部和内部之间的关系、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项目建设负总责;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领导小组确定的项目总体计划和批准的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并组织实施,对项目建设负直接责任。

(三)建立严格的招投标制度

为了管好用好各项专项资金,学校应建立严格的招投标管理制度;在基本建设、设备采购方面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类型的项目要求,实行不同层次的招投标,运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等手段,做到公开、透明、公正、合理,节省资金,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加强项目建设成本意识,建设节约型校园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在管理过程中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有效地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应牢固树立“大学是一个办学经营的实体,同样需要经营”这一新的发展理念,精心地运作和管理学校的各种资源;专项资金是学校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资金的使用必须按上级部门的要求正确使用,加强成本意识,项目负责人和校内监督部门要负全部责任,严格控制支出,注意节约成本,发挥专项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为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合理配置资源,将专项资金纳入学校的综合财务预算,紧紧围绕机制与环境、投入与产出和资源的共享三个重要环节,把统筹财力与协调理财结合起来,把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结合起来,把节约财力与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节约发展,健全制度,统筹规划,建设节约型校园。例如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措施、节约和控制教育成本制度等,正确处理好节约资金与学校的快速发展的关系,把节约型校园建设纳入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

(五)加强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全程监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专项资金实行全程监控既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从本质上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树立绩效观念,明确认识“谁支出谁负责”的原则;应从项目申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资金使用等过程都有明确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审核部门;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负责部门是否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执行结果是否达到项目预期的目标和效益;项目负责人作为项目的组织者有完成项目的责任和义务,是否按规定使用项目经费,对项目实行追踪问效制度。有关部门对监督检查情况进行归集、整理、入档,以利于对整个专项资金的分析对比,以保证各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四、进一步完善财政专项资金分配方案的建议

(一)主管部门应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总量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全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走向深入,财政部门应加大专项资金总量的投入,逐步建立政府多渠道筹措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落到实处,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优效优投,保证重点项目建设对资金的需求

教育主管部门应联合财政部门,每年对投入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教学及实验成果进行考核和评比,对能对严格按照规定管理项目和使用资金、成效显著的学校,在下一年度安排项目时给予优先考虑,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有示范带动作用和有公共性的项目建设,保证优效优投、扶优扶强,保证重点项目的建设对资金的需求。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例5

一、引言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2018年9月1日,《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指出: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这一背景下,绩效理念和管理方法逐渐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根据教育部直属76所高校的2017年部门决算,中央财政补助收入1,221亿元,占总收入的45.63%;财政补助收入中专项项目支出470亿元,占总收入的17.56%,占中央财政拨款的38.49%。可以看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和支撑。随着财政部、教育部陆续出台《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5〕88号)、《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的通知》(财教〔2015〕467号)、《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预〔2018〕167号)等文件,高校积极探索全面绩效管理工作,已初步构建了预算绩效管理基本框架。在上述新的政策背景下,对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进行研究,以期促进预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优化财政专项资金资源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概述

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是指高校从财政部门取得的项目支出补助,其主要用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是高校为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及落实国家教育政策而获得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资金。按照现行高校财务报表体系,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包括教育补助收入、科研补助收入及其他补助收入。其中,教育补助收入为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财政部《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财教〔2015〕467号),高校教育类项目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六项内容。(1)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经费,主要用于支持高校及其附属中小学改善基本办学条件。(2)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主要统筹支持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教师和学生、课内和课外等教育教学活动,用于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活动进行支持,用于中央高校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4)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引导专项)。用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5)中央高校捐赠配比专项资金。主要引导和激励中央高校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健全多元化筹资机制。(6)中央高校管理改革等项目拨款。引导中央高校深化改革、加强管理。

三、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特征

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来源于政府,用于特定事项,需单独按项目核算,并与特定的项目相对应。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与基本支出经费相比较而言,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专款专用。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需严格按照项目的政策要求,根据明确的支出范围使用资金。(2)项目申报具有明确的要求及流程。中央高校财政专项资金需按照中央财政的统一要求,编制项目申报文本,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按照政策要求的程序进行项目申报评审。(3)项目时效性强。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必须用于高校当前急需实施项目的资金安排,要按照中央财政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并有明确的时间节点考核要求。(4)项目资金赋予了高校一定的经费统筹权。按照《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财教〔2015〕467号)的规定,高校对六大类教育专项资金均有一定的统筹权,在项目建设内容下学校可以根据建设需要进行二次分配和安排,另外在预算调整上也赋予了高校一定的自主权,允许学校按照项目大类进行调剂。

四、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现状

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有助于引导学校根据绩效目标组织项目实施,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绩效管理有利于对项目实施的过程与结果进行监控,并根据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应用既是对学校项目实施成果的有效激励,也是寻找工作不足的有效手段,有助于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高校项目申报、立项、批复、实施、评价与监督各项工作伴随预算绩效管理展开。根据财政部、教育部要求,中央高校从2014年度开始以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专项为切入点,开展绩效自评工作,为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于2017年度实施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自评,绩效自评覆盖率达到了100%,绩效管理工作涵盖了中央财政的所有专项。2018年开始,又在绩效自评基础上开展了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执行监控工作。在预算绩效管理上,中央高校基本情况如下。

1.制度建设情况

建立健全财经制度是完善内部控制、指导业务工作、提高绩效的重要前提。中央高校根据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文件的要求,在预算绩效管理、财政项目管理等方面均制定了相应的校内制度。在具体形式上,有的高校制定了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对预算的全过程管理进行了规范,有的高校通过预算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体现了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有的高校则是在具体的绩效管理工作中通过不同的资金使用规定及工作流程进行了规范。

2.预算组织管理情况

学校预算管理情况包括了预算的组织决策、立项、申请、审批、执行、评价与监督,是实施全面绩效管理的重要保障。在项目的管理上,各高校均构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项目管理流程。一般由学校财务部门组织、指导校内单位的预算申报工作,汇总编制学校预算建议方案。在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上,学校一般还依托校内其他职能部门,对预算方案进行收集及总结申报。对于重大资金决策及预算草案,按照高校三重一大政策的要求,均需要经过学校校长办公会、学校党委会进行审批。为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绩效管理,有的高校成立了财经工作小组或预算工作小组,有的高校根据专项资金的分类成立了不同的工作小组,对项目立项与决策进行评审与复核,对上年项目安排情况进行总结,并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及当年的项目申报与执行工作重点,加强对项目的统筹协调力度。

3.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情况

在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上,各高校具有不同的学校特色,差异较大。有的学校对于教育类专项资金,全部实行学校统筹安排;有的学校则根据议事流程,实行分块管理。

4.预算绩效目标设定情况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高校在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设定上,一级指标包含了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二级指标设定上,按照文件要求包含了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在三级指标上,教育部针对中央高校改善办学条件等专项,还专门制定了绩效目标模板,学校在模板基础上,根据自身项目的特征,完善制定各专项的预算绩效目标。

5.预算绩效评价情况

对财政专项经费开展绩效评价,是检验国家重大项目落实情况、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为落实近年来一系列绩效评价文件,高校均严格按照财政部、教育部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要求,全面总结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执行情况,对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实施情况、项目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2018年开始,学校根据财政部、教育部要求还对2018年预算批复中的二级项目开展了绩效监控工作。此外,有的高校还组织对部分项目实施现场进行了检查和查验,确保项目执行的真实性。

五、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认识不足

由于目前高校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程度不一,有的高校对于绩效管理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上。在绩效管理的具体实施上,有的高校认为绩效管理和评价工作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校内各部门及项目责任人参与不足。在绩效管理的相应办法制定上,更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导致了绩效管理水平不高,更难以实现全面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的要求。

2.绩效管理组织薄弱

在全面绩效管理的要求下,对于专项资金的管理更加重视全过程管理。在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上,需要事前、事中、事后全面引入绩效管理,事前的项目立项和决策尤为关键。目前虽然财政部、教育部对项目的申报、评审均有基本程序和核定机制,但是部分高校仍然存在重视经费争取、忽视项目管理的思想,在项目申报过程中论证不充分、项目预算不明晰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了项目资金的执行滞后甚至是浪费。在项目的组织实施中,管理方式单一及管理力度弱化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由于学校对专项资金的统筹力度不同,导致了各专项之间缺乏系统的统筹方案,对项目执行缺乏科学化、流程化的管理手段,对项目的绩效目标更是难以明确和考核,最终导致了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3.绩效指标体系设计不全面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绩效管理的基石和核心内容。对于专项资金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指标的设定不完全符合教学科研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为设置目标而设置目标的现象。在绩效指标设定上,不仅需要考虑财务指标,也要考虑非财务指标。目前对于财务指标的设定,过分强调执行进度,考核指标过于单一,也不科学。而对于非财务指标的设定,则更为复杂,由于各专项的特征不同及资源导向不同,非财务指标还需要根据高校的特征制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对于高校的教育类专项资金,六大类项目缺乏通用评价指标,都是由高校自己细化绩效指标,导致了同类项目之间指标不一致,难以进行高校间的比较和考核,绩效评价的结果也难以应用。

4.绩效评价周期与高校教学科研实际周期不符

目前的绩效管理评价以预算年度为周期,是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完成,而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并非以预算年度作为固定周期,其成果的体现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预测性。高校由于自身教学科研工作的特点,往往以学年度为工作周期,与自然年度难以匹配。虽然项目绩效管理中还有中期财政绩效评价,但仍然难以契合高校的教学年度特点,绩效评价的周期有待延长,以符合教学科研规律。

5.评价结果的应用不足

绩效评价结果如何应用一直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研究课题。高校在专项经费的考评结果上,目前多是以自评为主。即使是改善办学条件专项这样存在第三方考评的专项,其考评结果仍难以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存在结果难以应用的问题。此外,由于目前绩效评价的结果与专项经费的分配联系不密切,在关联上往往只强调预算执行进度而非项目执行质量,导致了学校在绩效管理上也往往偏重执行而不考虑其他非财务指标,无法对绩效管理全过程及评价指标进行完善,也不利于学校自身利用评价结果。

六、进一步提高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水平的对策建议

1.提升对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绩效管理不仅是学校财务部门的事情,更是学校所有部门的事情。在全面绩效管理背景下,学校应高度重视绩效管理工作,加强对全面绩效管理工作的宣传,提升学校教职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树立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的绩效管理理念。同时,高校应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分类制定和细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依托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对资金的决策机制、项目的立项实施过程等加以规范,形成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和完善的评价机制,形成系统规范的绩效管理办法,使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理可据、有据可查,以提升资金效率。

2.完善绩效管理组织工作

全面绩效管理的核心内涵是全方位、全过程和全链条。绩效管理工作主要是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全方位,强调的是将部门和单位预算收支全部纳入绩效管理。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应该以专项资金预算绩效工作为主线,在校级预算中全面引入绩效管理理念,综合考虑业务活动,推动整个学校资金的预算绩效工作,提升学校整体绩效水平。此外,应重视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融合,在合法合规基础上加强学校层面对专项资金的统筹力度,综合考虑资金运用,同时赋予专项资金使用单位更多的管理自主权,在预算管理中讲求绩效,在预算分配和执行中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在项目组织中落实绩效管理。全过程,要求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强调的是对项目立项和政策决策的重视。高校应进一步规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工作,科学论证、严格申报,结合学校特点和发展规划,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和建设目标。针对申报中央财政专项,学校应建立一套规范的事前评估、论证机制,对于重大专项不仅要集体决策,还可以采用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聘请专家等工作方式。如对于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可以建立校园规划委员会,对校园发展进行科学论证规划,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实施项目。全过程,还要求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做好绩效监控。对于高校来说,专项资金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定好项目目标,并且定期开展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的双监控。在绩效评价方面,应通过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预算绩效情况开展评价,例如针对学科建设情况,可以适当引入同行评议的方式,定期评估学科建设成果。对于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可以定期组织教授、学生等对于课程建设、教学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对于预算执行不力或项目建设效果不理想的单位或项目负责人,进行预算核减或监督问责。全链条,重在各部门的参与及责任落实。高校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全过程评价工作中,要实现学校决策机构、财务部门、项目归口管理部门和实施部门的全方位参与,通过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控制、强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式,落实链条中每个工作节点的绩效责任。

3.优化绩效指标体系

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涉及预算编制环节,还涉及预算执行中的监督及项目执行完毕后的评价,因此必须考虑到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建立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涵盖高校、经费主管部门、审计及社会公众的指标体系。目前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绩效指标体系中,主要注重考查的是社会效益和公众满意度,对于经费主管部门及审计监督考虑得较少。此外,在构建绩效评价时,应当运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制定符合高校教学科研规律的指标,建立科学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另外,在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指标时,还应当考虑指标的可比性、一致性与可操作性,将高校的教学科研状况与财务指标相结合,构建一套符合高校特征的基础指标,便于高校间进行对比及上级主管部门了解学校项目情况,使绩效评价指标成为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以效益指标为例,包含了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生态效益指标等三个二级指标,在进行项目申报时,一般要求必须涵盖这三个二级指标,而对于高校专项资金中来说,大多数项目并不存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问题。在产出指标设计上,应该针对教学科研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出指标,如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资助学生出国交流数、学科建设评议情况等,便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之间进行纵向比较。

4.建立契合教学科研规律的绩效评价周期

当前年度绩效评价周期是一个预算自然年度,中期绩效评价周期为三个预算自然年度。但在高校,根据教学科研规律,学校一般是以学年为工作周期进行项目建设安排。因此,在对高校绩效管理进行考评时,应当尊重高校的教学科研规律,根据学校的事业发展周期与实际进行考核及管理。针对年度绩效评价,应重点关注资金执行的时效性、资金成本指标及可持续性影响;对于项目产出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及满意度指标,应当积极引入项目全周期绩效评价。针对不同的专项资金,以项目具体实施年度为周期进行绩效评价。如改善办学条件专项中的修缮项目,应以项目完整建设周期为绩效评价周期,设备购置项目以设备安装调试到位后为绩效评价起始节点;引导专项中的学科建设和新体制机构建设,应至少以三个教学年度为周期;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以科研项目的实际年度为评价周期;中央教育教学改革专项以至少一个教学年度为评价周期,进行项目绩效的评价。将年度绩效及三年中期绩效评价视为项目绩效监控过程,在过程中对项目建设贯彻落实放管服精神,减少微观干预,加强过程监管。

5.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例6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政府更加重视对高等教育的专项资金投入,惠及到越来越多的学校。然而,在公共事业得到全面推进的同时,高校的专项资金管理方面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事件、国有资产流失以及资金闲置等情况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缺失而造成的。目前,许多高校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预算管理意识淡薄,资金支出随意性较大,项目负责人与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信息不对称,经费拨付时间有时滞后,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有些高校在执行完项目任务后,存在结余,由于高校项目繁多,疏于管理,造成资金沉淀,个别高校竟然挪用项目结余,违背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原则。另外,高校内部缺乏针对实际的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健全的绩效考核机制和监管机制等。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加强自身的专项资金管理力度,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才能确保专项资金款项的有效使用,实现高等教育学校应有的职能。

二、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

1.高校主观层面。

(1)对专项资金管理重视不足。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直接取决于高校项目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等相关人员对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然而,当前专项资金管理现状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对资金管理工作了解不够,关注重点出现偏移,重教学轻管理,重收入轻支出,仅仅认为专项资金落实到位后工作便算完成,而对于资金到位后的具体使用情况不够重视,对资金的监控力度不严。(2)预算管理意识淡薄,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预算往往成为资金申报时的装饰工具,为了项目能够申报成功,预算编制的依据往往不是学校实际的情况,而是如何让预算表格看起来更符合需要,加上学校的业务主管部门很少参与到项目申请过程之中,使项目论证的科学性、合理性大打折扣。一旦项目获批,到了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会出现预算偏离,甚至背离预算的情况时有发生,预算此时就形同虚设,经费支出的随意性较大。(3)财务管理职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有些高校管理人员未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与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导致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在专项资金管理中,仅仅是负责完成会计核算与资金支付等较为基础的管理工作,不能了解项目的决策和实施环节,只能按照规定程序办理资金的支付业务,进而财务人员无法判断项目实施进度,更不能对资金实际达到的效益进行评判,从而造成财务管理职能未能发挥很好的作用。(4)专项资金并未完全实现专户核算。专项资金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专款专用原则,然而,有些学校无视原则,有意无意将学院、部门的日常经费以建设项目的名义转移到专项资金的使用上,虽然分户,但财务人员无法识别业务的实际用途,只能按照审批流程记入相应项目,使得专项资金无法按照实际用途进行单独核算。

2.高校客观层面。

(1)专项资金拨付时间滞后,造成突击花钱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种种原因,专项资金实际拨付到高校时,多为每年4、5月份之后,而并不是跨年度。专项资金都规定了必须当年完成建设,有的项目到结项验收时仍存在较大结余资金等问题。出于对未使用的专项资金被收回的担心,高校在专项经费到达后,便立即组织各类论证、招标、有些仪器、设备购置方案根本就不成熟,或者实际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出于尽快将资金用完的考虑,甚至来不及修改建设方案,而购置了指标性能不符的设备,造成部分资金浪费。(2)专项资金下达直至执行期间存在很多变化。比如购置实验室设备专项资金,为了采购更加先进的设备但有可能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导致设备已过时或不投产,又或者价格发生差异,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专项项目建设的成效产生很大影响。

3.制度建设层面。

(1)缺乏符合实际需求的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尽管很多高校内部已经设立专项资金管理机制,但具体管理办法、管理手段在实际应用上并不能符合当前项目。比如预算编制上设立大量招标课题,几乎占到总经费的三分之二,理论上应该是没问题,但是现实中有些课题最后根本达不到结题条件,撤项退回经费,一方面造成资金沉淀,另一方面几年下来延误了项目建设。(2)专项资金监管控制职能缺乏。专项资金的专项特殊性质决定了其不属于正常高校资金,专项资金金额的来源特点,使得其不能算高校正常资金,高校为了更好建设校园需要的资金量远远不足,这样容易形成高校管理者缺乏建设专项资金监管职能,即使有监管职能,也没有真正使用其控制职能。(3)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由于专项资金来源的复杂性,绩效评价标准难以统一,评价指标缺乏可量化性,很难对专项资金的社会效益和长远影响作出科学准确的评估,可操作性不高,这也就导致了监督机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合理现象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三、优化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1.增强高校项目负责人对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视。

每一个专项的设立都要都要经过申报、筛选审批到批准立项的过程,每一笔专项资金的拨入都来之不易,所以要让项目相关人员熟悉专项资金申报、使用和决算业务流程,包括申报的资料、批复下来的正式文本、报账内容、项目期限。最后是项目绩效考核,要充分做好各个阶段前期准备,明确各个阶段的周期,做到有始有终。另外要设立专项负责人奖罚制度,对项目执行好、效果显著的负责人予以奖励,对项目验收不合格、经费混乱的项目负责人扣除负责人津贴,以此引起项目负责人对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视。

2.加强财务人员与高校项目负责人的沟通。

财务人员不仅要完成专项资金日常账务的核销工作,还应该肩负起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度、支出范围以及资金结余等方面的实时掌控,并做到及时与项目负责人沟通。一要每月做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表,反馈到项目负责人,使其及时掌握资金使用情况,妥善安排下月支出;二要遇到经费调整、政策变化等特殊事项,项目负责人要及时与财务人员沟通,以免信息不对称,造成项目经费支出混乱,验收不达标。

3.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财务核算。

针对高校专项资金预算只重编制、不重执行所造成的预算执行结果偏离、甚至背离预算的情况,首先,学校应成立专门的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负责专项资金的申请、执行、验收审计及绩效评价,严格控制专项资金预算支持,提高预算的权威性、严肃性。其次,开发、运用财务软件的项目管理功能,按照专项资金项目批复的预算明细下达到财务系统里,用预算指标来控制各类专项资金的支出,加强专项资金核算的控制与监督,保证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使实际支出符合预算要求。最后,在专项资金预算执行过程中,不定期进行支出分析,及时掌握支出进度和结构,根据预算偏差幅度,分析偏离预算的主要原因,必要时可调整预算,杜绝违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事件发生。在会计核算规范上,要对专项资金设立单独的经费卡,实行专卡专用,单独管理,可将预算绑定到项目上,在报账流程、票据审核、及时记账方面更加规范、严谨,严格按照专项的预算编制执行财务支出。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例7

财政专项资金申请到拨付的流程为:(1)财政部门下达文件发出申报专项类型、起止时间、注意事项等要求。(2)高校将编制完成的项目申报文本及项目支出明细预算上报财政部门。(3)财政部门随机抽取专家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认证研究,审定金额,根据建设内容和预期绩效目标进行筛选。 (4)财政部门是终根据财力大小,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合理安排项目资金。做好财政资金管理工作,对于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积极和现实的意义。但目前,财政专项资金存在管理不完善、项目混乱、资金匮乏等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财政方面问题 主要包括:

(1)财政专项资金拨付环节多、时间长,名目繁多,管理困难。学校的专项资金从学校申报到上级部门审批再到财政部门进行认证研究,最后拨款,整个过程手续较多,时间较为漫长,有的可能要半年甚至更久,导致本年度申请的项目可能第二年年初才能实施,所以影响了项目正常实施,不能如期发挥效益。另外,由于高校的基本支出大部分资金就是依靠财政拨款,用以保证学校的正常开支。学校为了提高科研与教学的质量,增强学校各方面实力,出于不同的发展方向而向财政部门申报各种专项资金,形成了专项资金项目个数不断增多,项目类别不断扩大的现象,项目资金有的数十万,有的上百万,增大了管理的难度。

(2)专项资金沉淀现象严重,经费结余没有及时清理。专项资金拨付后资金到了学校,学校将资金落实到项目用款部门,许多用款部门认为争取来的款项是属于自己的钱,可以自由支配使用;有的在申报时候按预算编报,实际执行任务后有的多余,再加上学校项目繁多,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没有精力去管理,在没有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就形成了结余;也有的受政策变化、计划调整、项目绩效差等原因导致项目中止或撤销形成结余,以上这些专项结余从几十元到上万元甚至于上了十万元,项目资金是专款专用,结余资金不能挪用,所以汇总起来专项资金严重沉淀。

(3)专项资金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不够合理、完善。现今的专项资金依然重投入、轻产出。随着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专项资金下达直至执行很多情况将会发生变化,比如实验室专项中的设备,很有可能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导致原型号已过时或不生产,又或价格发生了很大的差异,执行专项时一般都会按先进的设备采购,导致型号、价格差异,而在项目考核评价时又必须按下达时的标准购置来考核,这对想采购更加先进的设备项目来说就增加了考核不合格的风险。

(二)高校方面问题 主要包括:

(1)在申报定位方面,以资金定项目,影响资金使用效益。从政府层面看,希望财政专项资金能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在预算过程中要求项目细化和准确,利于监督和考核,提高绩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就高校而言, 特别是“自我造血”功能较弱的高校,自筹资金量少,资金压力大,更希望从政府获得更多财政支持并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权。因此在申报定位方面,首先考虑的是能拿到多少钱,先明确资金、再组织项目,财政项目资金多,就做大项目,资金少就做小项目,而没有从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研究等方面的具体项目出发,先论证项目,根据项目建设需要确定申报资金额度,以项目定资金。这种纯粹以为获取资金来确定项目的做法, 项目建设目标不准确,论证不充分,预算比较粗放,导致项目实施困难,建设效果不佳,资金使用散乱,严重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在申报额度方面,就高不就低虚报项目,以争取更多资助。由于申报单位实际情况与财政专项评审专家掌握情况之间的差异,事实上评审专家在短时间内很难对项目经费安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作出十分正确的评估,加之专项经费总量的限制,在财政审查过程往往会采取不论申报额度高低,先根据财政专项总量按比例砍一刀再说,这似乎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高校在申报额度方面,总是能多报尽量多报,就高不就低虚报项目,准备让财政审查时砍一刀,多报多砍,但实际获得经费也多,少报少砍,但实际获得经费也少。为达到上述目的,申报单位可能不顾建设实际需求,多报项目,甚至一些不必要的项目也申报凑数,巧妙包装,目的只是为了多要专项经费。一旦项目获得批准可能就存在资金浪费问题,加之项目调整审批手续比较繁琐且不易获得审批,导致许多不是急需甚至是不必要设备也得按申报书要求进行采购,也严重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在申报内容方面,一般项目重复报,套取资金现象较严重。财政部门每年资助的项目个数成千上万,资金上亿元, 对于同个学校有无申报与往年重复的项目很难审计,这就给高校申报同个项目上年被砍资金增加了机会,高校采取了换汤不换药,把申报项目名称稍加改动,具体内容与原来相差无几,继续写上上年未审核通过的仪器设备,或实验内容,有时甚至是该项目的仪器挪用到其他研究项目上来套取国家财政资金。另外,由于在政府采购目录中,物品一般是划分为一般类和专用类,一般类包括电脑、笔记本、数码产品等。这些产品说起来是为项目使用,当然也可以为私人所用。专用类是只能用来项目研究,一般批大型仪器设备,专用器材等是对个人使用没有多大意义的物品。这就往往令很多申报人经常申报一般类物品, 从而达到公物私用的目的。

(4)在申报文本方面,匆忙拼凑,书写不够规范完整。从财政部门下发通知到高校上报项目一般时间规定在15天左右,由高校收到文件到各个院系或职能部门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所以项目申报部门要在较短时间内制作一个较大的项目,项目当中要填写立项报告,项目预算支出,还要写项目申请可行性报告,难免会出现格式写得不规范,内容不完整,东拼西凑的现象。

二、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加强对策

(一)规范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 要实行“立项科学、管理规范”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体制,严格控制新增专项资金。上报部门申报预算项目要有充分的立项依据、设定项目具体任务和预期绩效目标,并明确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措施,财政部门应严格立项、筛选、论证制度,组织专家组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评审,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评审报告,建立滚动的部门项目库和财政项目,对于已经实现项目目标或已经到期的项目,以及支持方向与学校发展方向相偏离的项目,要予以取消。对于项目支持方向、扶持对象和用途相同或相近的项目,要予以整合、归并,按照“存量调结构、增量调方向、以增量调存量”的思路来优化现有项目分散、类别繁多的项目组合。同时,财政和主管部门应加快专款拨付进度,尽可能减少资金拨付环节和资金拨付天数,缩短链条,使专款当年拨付项目当年见效。

(二)加快清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的步伐 对于财政专项资金清理主要包括:项目实施完成形成的结余;项目支出进度超过预算确定期限一年以上而形成的结余;滞留账上超过三年以上不用的专项资金结余等。学校要建立财政资金结余管理的长效机制,财务部门及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对财政专项应进行定期的检查,凡是出现以上结余情况的归学校安排下一年度的专项资金使用或收归财政统一安排。

(三)设置清晰、规范的业务流程 要让项目相关人员熟悉专项资金申报、使用和决算业务流程包括申报的资料、批复下来的正式文本、报账内容、项目期限,最后是项目绩效考核,要充分做好各个阶段前期准备,明确各个阶段的周期,做到有理有条、忙而有序;在会计核算规范上,要对专项资金设立单独的经费卡,实行专卡专用,单独管理,规范报账流程和凭证单据管理,及时入账,严格按照专项的批复文本执行财务支出。要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规定采购固定资产,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在项目管理上,采取项目精细化管理,项目内容可分为政府采购类和非政府采购类,非政府采购具体可以有一般性物质采购、差旅费、会议费、燃料动力等内容。在实行专项的一般日常性管理的基础上,还要对财政重点项目、金额较大的项目进行“重点专项”管理,包括项目执行率既完成进度、使用情况、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等进行分析管理。对于金额达到一定标准的项目实施合同化管理,明确各自的职责,确立责任约束机制。

(四)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专项资金管理

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内容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考评以及对项目完成情况的考评,把握项目的效率性和有效性。通过定量考评和定性考评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指标包括项目完成工作量、完成进度、完成质量、资金支出情况、财务制度执行情况、取得效益等。各项目主管部门、设备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审计监查部门通过专项资金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专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保证项目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转,强化各部门管理使用专项资金责任意识,树立绩效观念,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资金管理水平。

(五)提高财务人员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制度 设置专门项目管理财务人员,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设计个性化的合理项目管理指标,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制度。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例8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专项经费的拨付数量和拨付方式的变化上。一方面,专项经费的投入量逐年增加,在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中起到了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另一方面,专项资金所涉及的内容不断丰富,从原来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逐步扩展到专业建设、人才强教、科研创新、人才质量培养、基础设施改造、校园文化建设、安防工程、大学生素质提高等多方面内容,其深度与广度覆盖了学校各个领域。同时,专项资金的使用,也由原来的全部为硬件(性)采购类专项,逐步过渡到软件(性)与硬件(性)相结合的模式。尤其是近期出台的基础设施改造和人才质量培养定额管理项目在改变了批复方式的同时,结余资金在执行周期内还可再次执行使用,给予高职院校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与此同时,为防止专项资金使用中的浪费和舞弊行为,财政部门针对专项经费的管理力度也不断深入,手段日益成熟。通过对专项经费中会议、培训、出国、差旅、印刷甚至结余经费的一系列事前、事中管理措施的实施,进一步规避了专项经费使用风险。为进一步提高专项经费使用效益,规范专项经费合理使用,本文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就专项经费使用过程中仍需改进的问题加以探讨。

一、高职院校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申报前期工作不到位

学校内部二级单位是专项预算与执行、应用与开发的主体,是专项提出的起点,也是专项执行结果应用的终点。专项申报质量的好坏取决于二级单位的重视与精心策划,尤其是从事专项预算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然而,专项申报先期工作不到位,或申报条件不具备就盲目申报在现实工作中大量存在。一是项目立项不从实际出发,脱离专业建设要素,造成绩效目标不真实,后期难以执行或执行时变更过多,形成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或只建不用。二是不考虑团队执行能力,盲目申报,造成专项申报的工作量过大或条件不具备,年末无能力完成。三是失去项目主导权与控制权。项目的设立不从校方利益出发,而以企业利益为重。申报单位不主动调研,而将项目预算交于企业,甚至由企业代替填写项目申报文件、参与项目评审、验收等环节。由于该企业一家独大,缺乏竞争,价格虚高、项目不实等风险将伴随项目执行的方方面面,更为严重的是有可能出现企业套取项目资金,产生关联交易等舞弊行为。

(二)校内评审工作流于形式,把关不严

鉴于项目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学校需通过校内评审工作实现申报项目的论证和把控。然而评审专家先期准备工作不足,对项目缺乏了解,仅仅依据校内评审答辩程序安排的项目申报人的陈述完成项目合理性、合规性的评价不够严肃。深入实质性问题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如新项目与往年项目的关联性,是否形成重复建设;项目内容合理性,即是否以适用够用为原则,是否考虑设备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相结合;项目自身结构的合理性,即项目实施中配套设施的合理性,消耗材料配置的合理性;资金预算的合理性,即项目预算是否是建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实质性的问题未解决,往往导致校内评审的方向和目标发生蜕变,脱离了学校的发展规划,而以通过财政评审的目的,使校内评审工作流于形式。

(三)定额管理项目评审中介机构中立性难以保证

专项资金定额管理是自2014年度财政开始执行的新的措施。该措施加大了学校专项资金管理的自主度,但该类项目评审工作也需引起高度重视。由于评审费用全部由校方自行承担,评审中介机构也由校方自行选择。很明显,校方是此项交易的强势方,而中介机构则处于弱势。校方和中介机构之间存在内部交易的可能性大,中介机构应有的中立性不能保证。

(四)执行后财政绩效考评力度不足

目前,对高职院校的专项绩效评价的组织通常是由财政选择相应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所抽选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的组织和实施,中介机构主要负责与校方、专家、上级单位的沟通以及资料收集工作。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不注重现场考评,仅收集书面资料。一般来说所选中的每个中介机构负责几个学校的绩效评价,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对被评价方的资料收集。但资料仅限于书面资料,即便是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也没有实地察看所建项目具体的运行情况。

(2)参评样本数量过少。目前对每个被考评单位仅仅抽取一至两个项目参与绩效评价,抽选项目样本过少,缺乏代表性。

(3)参评样本对非采购项目重视度不够。根据经验,选择的样本多以信息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采购项目为主,而对非采购项目很少关注,随着财政专项资金拨付方式的变化,非采购项目资金逐年增长,而仅仅关注政府采购项目仍然缺乏代表性。

(五)对于绩效考评结果的利用

由于财政组织的绩效考评抽选样本过少,缺乏代表性,仅以个别项目绩效考评的结果衡量学校整体项目的执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奖惩有失偏颇。对于参与校内绩效评价的其他项目来说,由于各类项目的绩效目标不统一,成果各异,绩效评价缺乏统一衡量的标准尺度,难度较大,致使校内绩效评价往往以奖为主,处罚措施不到位。

二、高职院校专项资金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推进校内项目资源库建设,加强校内评审机制

校内项目评审的前提是大量符合学校发展规划的项目资源的存在,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学校的发展重点及发展方向为基础,引导、推进校内项目资源库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的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审机制,依据规划性、急需性、合理性等优先原则,同时兼顾到实施条件和团队可执行能力等方面,控制和把握现有存量资产、以往专项的使用情况和参与预算企业质量等关键点。形成项目资源优劣性、急需性的排序,确保评审机制有效性。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校内评审工作必须建立在调研和有准备的前提下,不成熟时还应多次论证。

(二)加强专项预算管理

专项预算管理是在专项策划与立项阶段所实施的一系列的管理工作,是融合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的系统工程。专项管理的能力水平,反映的是对学校教育思想和目标的理解及整体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学校层面需要同时注重专项预算的规划性和需求性两个方面。规划性要求专项的申报符合学校整体规划与发展布局,适应本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定位的需要,甚至需要考虑到本地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防止与学校整体建设目标出现偏差。需求性要求一方面认识到专项申报分步实施的需求,不同年度有不同的侧重点,哪些具有急需性,应作为优先申报立项的项目;另一方面认识到建设中分类考虑的需求,例如,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又可细分为基础性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生产性实训项目、产学研与社会服务一体的实训项目等,只有分清这些具体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把握轻重缓急。项目预算的实施必须严肃,项目预算做的扎实可信,项目设计合理适用,项目执行就顺利,对于项目功能的开发与应用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反之,预算环节不细致,就会埋下不规范或违规的隐患,甚至可能成为违法的祸根。

(三)保持项目财政评审的权威性,加强中介机构评审的中立性

针对财政定额类项目,虽然学校资金自主支配的力度有所提高,但有效财政资金监控还是必要的。一方面专项评审费用应由财政合理提供,另一方面参与评审的中介机构的选择权应交由财政,中介机构对财政负责,不对学校负责,确保其中立地位。

(四)提高财政绩效评价和校内绩效评价效率

1.从财政角度来说。

首先,财政绩效评价流程中必须注重关键控制点描述,并要求中介机构严格执行。二是加大现场考评力度,中介机构除收集书面资料外,必须亲临现场,将现场实际情况以图片、录像等格式进行保存,以便专家考评时细节点的掌控。三是加大抽取样本数量,确保专项总体金额的覆盖率。四是确保所抽取的样本金额结构与项目单位专项结构保持一致,做到科学抽样,有效抽样。

2.从校内绩效评价来说。

鉴于校内绩效评价涉及专项数量多,绩效目标不统一,成果多样性的特点,可以针对不同性质的项目采取不同的绩效评价方法。科研创新项目应关注是否促进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队伍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训基地和专业建设等项目应关注项目功能的开发与应用,提高团队的可执行能力等;软件开发项目应关注开发内容是否符合单位自身的设计理念和应用需求。同时可以借鉴财政绩效评价的方法,以财政最终批复的详细预算明细为准,执行中偏差作为重要核减标准。

(五)针对绩效评价的结果实施相应奖惩措施

学校应充分利用绩效考评的结果,对于在项目预算、执行和使用效益方面较好的单位和负责人予以奖励,在次年申报项目时作为重要的支持条件。同时对于执行较差的项目予以通报,并不得参与学校下一年度的项目预算,并相应地实施经济处罚,强制项目负责人认真申报与执行。

参考文献:

[1]梅祥娣.浅析高校专项经费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财务与管理,2013,(17).

[2]丁丽.加强高校专项经费管理的几点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5,(12).

[3]周扉.优化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J].财经界,2014,(06).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例9

公办高职院校是指由各级财政供给办学经费的高职院校,其经费开支属公共财政范畴。它一般成立时间长、招生规模大、教学管理规范、人才培养质量高、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力军。公办高职院校按照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它是各级各类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因此,以重点专业为突破口,通过专项建设投资,提升专业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为中国创造战略目标的实施输送大批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引领我国高职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对保障专业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有重要意义。

一、公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的内涵

专业建设专项资金是指为提升公办高职院校专业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由中央财政专项补助、地方财政配套拨付、行业企业投入或捐赠、学校自筹形成的专门开展专业建设的资金。它主要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实训实习耗材补贴、实习意外伤害保险等。

公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专项资金是在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以下称“建设项目”)推动下,于2011年底启动设立的。建设项目规划用两年时间,由中央财政投入20亿元专项补助资金,在全国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支持1 000多个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它是继2005年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建设项目以后,教育部与财政部共同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大举措。

自2012年初至今,全国已有26个省市的680多所公办高职院校的1 300多个专业开启了建设步伐,它必将掀起高职专业改革新的高潮。从各高职院校上报教育部的专业“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表来看,全国有70%的专业投入的各类建设资金总额超过了400万元,其中,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占全部资金的比重超过75%,全国建设项目预计投入的资金总量将超过45亿元。这是我国公办高职院校自建立以来,在专业建设方面集中投入资金最多的一次。专业建设专项资金是深化专业改革、合理规划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财力保障。只有高效筹集并节约使用专项资金,才能确保专业建设任务按期完成。

二、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2年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项目实施的关键时期,对专业发展专项资金进行科学调度和管理是一项新的课题。由于建设项目前期准备时间短、建设任务要求高、自筹资金筹措难度大,所以,从教育部公示的建设方案中可以看出,在建设资金来源与预算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缺少依据

按照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公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归属于地方各级政府财政开支范畴,中央财政资金一般很难直接“惠及”高职院校。在这之前,虽然曾有过中央财政直接下拨专项资金支持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骨干院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先例,但由于项目涉及的院校少,建设项目可比性强,绩效评价标准统一,资金管理难度小,所以,财政部没有为高职院校专门“量身”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而目前开展的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则惠及了全国所有公办高职院校,涉及面极广。多数高职院校是首次使用中央财政资金,由于既没有刚性资金管理制度约束,又缺乏成熟的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经验可供借鉴,资金管理制度制定依据存在“盲区”,在预算管理措施上存在着“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现象,专项资金控制制度不健全。

(二)建设项目与资金保障脱节,预算方案缺乏可操作性

各高职院校为了能得到中央财政的支持,在申请立项时,均投入大量精力用于专业遴选和规划特色建设项目,而对具体建设内容的资金需要保障程度,却缺少细化的可行性分析。由于建设项目与资金供应缺少对应的衔接,预算编制线条太粗,难以按照建设项目的轻重缓急,科学合理筹措使用资金,特别是对由多方出资共同实施的建设项目,更是难以做到资金供需综合平衡,资金预算方案在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

(三)出资主体缺乏制衡机制,预算资金来源缺少必要保障

高职院校是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必将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体现在建设资金预算方案构成中,许多高校在中央财政支持的基础上,按照1:1的比例设计筹措对应的辅助资金。它主要包括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行业企业捐赠及学校自筹资金。这些出资方的“善举”是一种自愿的“公益”行为,目前尚未纳入刚性约束范畴,如果某一出资主体在建设期内资金投入出现“违约”行为,将导致建设项目在资金供给上出现“缺口”,它必然给项目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留下严重隐患。

(四)建设基础良莠不齐,绩效评价难以开展

为了体现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实施采用的是“学校申报,地方审核,中央认定”的方式。重点建设具有优质的教学条件、持续的人才需求和良好的社会声誉,生源充足、报到率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发展空间大,符合“十二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专业。各地申报的专业是百花齐放,有的专业经过长期建设已积淀良好的发展基础,通过进一步建设,将更彰显办学特色,绩效显著;有的则是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紧缺型人才相协调,需要扶持的“弱质”专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专业质的飞跃是不现实的,导致未来资金的投向及使用效益将产生较大差异。专业建设基础的差异对建设项目开展期中绩效评价带来困难。

三、加强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

为了提升专业服务经济建设能力,引领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切实加强对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筹集、使用及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的效益,建议采取以下管理对策: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专项资金管理机制

依据教育部、财政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中关于资金管理的要求,参照财政部下发的《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0]21号))的有关规定,根据学校的专业发展规划,制订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组建专项资金使用的领导决策机构,明确学校财务部门和项目承担部门的职责,强化岗位职责控制和审批控制。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对各项建设资金实行分口管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年度预算一经下达,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严肃财经纪律,防止套取、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及其他分吃“唐僧肉”的行为发生。重点明确中央财政资金开支范围,严禁将专项资金用于基本建设、津贴补贴、对外投资、偿还债务、捐赠赞助以及与项目无关的其他支出。中央财政资金用于设备购置方面的支出,按照资金总量采取比例控制措施,凡是超过中央财政全部专项建设资金50%的部分,严禁列入中央财政资金开支范围。

(二)实行项目精细化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根据专业建设总体发展目标,选配对高职专业建设有深入研究、责任心强的专业带头人负责项目实施。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建设理念,将专项建设资金用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强化学生素质培养、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培养德技双馨师资队伍、深化产教合作、组建职教集团等方面的支出,按照建设进度和预期绩效,编制对应的详细资金预算,实行项目精细化管理,使项目建设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增强预算的可操作性。

(三)创新管理机制,强化资金来源刚性约束

众多建设项目同时启动,财政部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对所有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督查,管理中心下移是必然选择,因此,省级财政部门在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中应当发挥核心作用。在管好用好中央财政资金的前提下,为保障与中央财政配套的各项建设资金及时、足额筹集到位,省财政厅可以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设立配套资金到位情况统计上报机制,定期进行总结和信息反馈,将之作为项目期中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内容,对配套资金筹措不力或进展缓慢的学校通过警告、调减经费或撤消项目等方式,增强承建单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各界对专业建设的资金支持,确保项目建设资金不留缺口。

(四)加强建设项目的财政监督,确保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

专业建设的项目内容一般具有单件性特征,所以实行招投采购有一定难度,但是为了节约使用专项资金,学校应围绕建设项目引入竞争机制,精心设计招投标采购方式,主动邀请财政、财务、纪检、行业专家及出资方等共同组成评标组,全程参与招投标活动,加强对资金使用环节的监督;运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等手段,实施“阳光采购”;建设工程做到公开、公正、透明,确保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五)建立多元化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开展绩效考核是总结专项资金在筹集、使用管理中成功的经验,发现在管理决策及建设方案设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措施。由单纯的财政部门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千差万别的建设项目开展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是难以实施的。因此,应构建由财政、行业企业和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专业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以建设方案中既定的“建设进度与预期绩效明细表”为依托,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核心指标,对学校围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高端紧缺型人才培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彰显专业特色而展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建设成效进行全方位考核。通过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四、结束语

公办高职院校运用专项资金进行的专业建设刚刚起步,在两年建设期内,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将会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困难,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就能确保专业建设得到充足的财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卢大美.财政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化管理的探讨[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8).

[2] 彭成洪.试析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路[J].财会月刊,2010(5).

[3] 孙晖.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10(17).

[4] 龙婷.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月刊,2011(2).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例10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125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的作用得到了发挥。然而,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地方财力水平有限,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很难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需要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因此,中央财政决定以原“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为基础,设立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对具有较高办学层次、较鲜明办学特色、符合行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高校,给予重点支持。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从2010年开始启动,3年一个建设规划期,到2015年财政部已完成2期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划拨。2期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对地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极大地缓解了地方高校在优势学科建设、基础设施维修改造、行业特色办学等方面的经费不足。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在运用管理过程中也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下面将深入分析地方高校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运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1资金申报管理存在的问题

资金申报是“要钱”,各地方高校持有很高的积极性,力争获得最大的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但在资金申报管理上却显得相对薄弱。

111重资金申报,轻项目论证

部分地方高校在申报中央财政资金项目时,抱有“落袋为安”的心态,只重视争取资金,对申报项目与学校发展规划的符合度没有进行认真的论证调查,也没有充分地调研和论证申报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对资金申报管理很不到位,致使一些申报环节缺乏可行性论证的项目,即便获得了资金支持,也无法保证资金按正常的进度支出,有些资金甚至被财政收回。

112专业间资源配置不协调,助强不扶弱

为了得到最大化的中央财政资金,争取申报项目高成功率,有的地方高校没有进行全校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存在助强不扶弱的情况。对申报项目没有认真进行可行性分析,只限于学校的几个特色专业、优质学科,对其他薄弱学科却不敢涉足,使得校内专业间资源配置不协调,几个专业的资金用不完,而其他专业的资金不够用。[1]甚至出现对某一强势学科多次支持而造成类似项目重复申报现象,资金的科学宏观规划和管理很不到位。

12资金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资金使用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资金所支持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涉及范畴较广,它不但包括项目资金下拨,还涵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支出和财务核算管理等。中央财政资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

121资产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

一些忽略科学论证和规划的资金项目,资产重复购置、各自占用等是常见现象,同时,由于存在大量长期闲置的仪器设备,从而导致大量固定资产乃至专项资金的浪费,极大地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122项目预算执行存在偏差

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要求专款专用,必须按照批复的项目预算执行。但是,在专项资金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防止专项资金到期收回,有的地方高校经常出现不按照预算执行或随意改变专项资金用途的现象,不能做到专款专用。高校财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还只停留在简单的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上,未能体现专项资金使用的科学、有效和规范。[2]

123项目实施进度过慢而突击花钱

有的地方高校对项目实施的控制调节功能较差,项目进度信息渠道出现堵塞,导致项目进展情况常常得不到及时反馈,而且,有些项目未按计划进行,实施进度滞后于项目计划,于是出现项目资金在前期没有或很少使用的现象。加之,高校物资、设备必须经过政府招标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又不允许从零余额账户向学校其他账户划转资金。一些地方高校正因为受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约束,同时又因为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时效性,必须按照进度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使用资金。[3]因此,为避免专项资金到期收回,一些地方高校在项目期限到达前,集中时间突击花钱,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及科学研究进展。[4]

13资金运用考核问效存在的问题

责任管理的有效载体之一是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所以,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需要地方高校进行监督审查。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地方高校对专项资金的绩效考核大多流于形式。[5]主要问题为以下两点。

131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中央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主要包括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然而,由于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健全,目前我国高校对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缺乏全面的评价,即使部分高校对专项资金的绩效进行了评价,但是这种评价也仅仅涉及专项资金的经济性,且评价指标也非常有限,还没有完全发掘出对其经济价值的评价,执行起来也缺乏力度。

132监督机制不健全

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而言,地方高校既是其受益者,也应该是其绩效考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但是,由于当前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地方高校作为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主体几乎是缺位的。目前,几乎没有地方高校主动对该资金使用绩效进行全面的自我考核评价,即使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进行的绩效考评时,“积极”应付基本是大部分高校所抱有的态度。因此,绩效考评的最终结果难以反映实际情况。[6]

2对策与建议

21科学规划专项资金项目申报

地方高校应高度重视专项资金的申报管理工作,对申报项目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应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学校各学科专业发展,以此为基础,制订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项目规划方案。[7]具体而言:第一,由各二级单位根据其需求情况,建立有针对性的项目,并向学校提交项目申请书。第二,注重对所申报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经费预算的专业性。由学校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实证评估所提交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创新性;同时将项目研究预期成果的社会、经济、理论和实践等价值纳入评价范畴;由项目申报负责人和财务处合作填报经费预算,以提高项目预算的专业性。[1]

22建立健全专项资金运用管理制度

地方高校应制定中央专项资金运用管理规章制度,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具体为:第一,资金拨款到校后,应列入财务预算计划,严格预算执行。各项目应独立设置专项资金账户,对专项资金进行专款专用管理。第二,制定《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设管理办法》配套措施、《项目负责人管理制度》《项目跟踪检查管理制度》《物资采购管理办法》等,使专项资金运用管理有章可循。第三,实行专项资金项目责任制,明确各项目的责任单位、责任人以及项目的完成时限。项目执行情况通报、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审核、项目进展情况检查,必须定期召开项目负责人会议才能完成,也有利于项目建设中遇到重大问题的协调和处理,并严把专项资金运用关。[7]

23注重运用财务内部控制的事中调节功能

首先,财务处应按项目实施进度,对各项目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分析评价其使用效果,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项目负责人;其次,及时提醒资金使用过快的项目负责人要节约开支,以免后期因经费不足而无法完成项目;最后,及时提醒在前、中期没有使用资金或仅有零星资金支出的项目负责人,要按项目实施方案执行资金预算,更好地完成项目。[1]

24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应真正贯彻绩效管理原则,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使自我考核、自我监督与内外考评、内外监督有机结合起来。[6]具体而言:第一,从绩效评价的内容出发,设置目标要素和财务两个一级指标,再在其下设置相应的二级指标,以百分制记分,并分别赋予70%和30%的权重。二级指标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对评价标准进行细化,并选用通用的指标,在设计个性化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项目特点。第二,对考核目标进行经济性绩效评价,对照项目申报的计划目标,评价其具体执行完成比例,以考核资金的使用完成率,并作解释说明。第三,对考核目标进行社会效益性绩效评价,社会效益性绩效包括数字化校园系统建设的完成,SCI科研的数量,建立的学校服务社会的实验室数量等。[1]

25强化廉政监督机制

严格执行专项资金项目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专项资金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督,严把项目质量关。具体而言:第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规范项目采购。严格采购货物(服务)和基建项目的验收,按采购项目资金限额成立验收小组,该小组由使用单位、国资办、账务处、审计处和专业人员等组成。在验收大型或复杂项目时,为了保证该项目的专业化特点,可邀请校外专家或邀请国家认可的质量检测机构加入验收小组。完成验收程序后,严格办理入库和领用手续。项目资金必须经账务处审核采购和验收等环节相关材料、学校领导批准后方可予以支付。第二,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发现截留或挤占专项资金等违纪违规问题,应追究责任,以确保项目顺利完成。[8]

3结论

地方高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获益于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地方高校既要认真论证申报资金项目,还要在资金申报成功后尽到资金使用监管和绩效考评的责任,要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运用管理为己任,以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为最终目的,使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在地方高校发展中发挥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丁素枚以两所大学的中央专项资金为例探索医科类高校内部控制的实践[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4

[2]李华对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J].中国经贸,2015(10):274

[3]应立新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5(6):160-161

[4]贺静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J].学术研究,2013(10):273

[5]李真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绩效研究――基于简政放权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4(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