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时间:2023-10-08 09:50: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食品冷链物流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引言
食品冷链物流与物联网技术的完美融合使信息达成一体化,促进食品的完好率,扩大生产效果,保证运输速度,提高食物质量。通过采用新型物联网技术帮助冷链食品物流信息的反馈效率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食品冷链物流的组织协调性。
2当前食品冷链物流突出的问题
首先,食品冷链物流的概念就是利用技术手段来实现对生鲜食品的运输过程进行温度控制,保证生鲜食品温度适宜,包括加工、包装、采集、存储、运输及销售。最大程度保障食品的新鲜程度,控制生鲜食品品质安全。这一过程中,配送路程及时间,气候的不稳定产生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①由于信息系统分散造成食品冷链物流的实时监控性较差。由于现今每个冷链合作企业所使用的信息基本都是独立的,导致信息无法共享。从而导致冷链物流的管理效率低,无法及时追根溯源,加大了我国食品冷链企业的安全隐患。②彼岸准化程度低,食品冷链物流协调性不够。食品冷链具有时效性,现状的系统做不到一体化,此乃影响食物质量的一大障碍。在我国,中小型企业相对较多,其中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缺少配套的冷藏物流设备和现代化的冷链物流技术,无法进一步实现标准化规范管理,导致食品冷链物流整体协调性差。③冷链流通比例低,食品货损率高。我国现有冷链流通比例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远远不够,使得食物在运送过程中损耗严重,导致零售价格飙升。根据近几年联合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果蔬产品的流通腐蚀率高居第一,比例达到20%~30%,而发达国家的流通损耗率则普遍为5%~6%左右。落差如此之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农产品中仅有15%进入了冷链物流中。综合以上信息,推动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是当前十分必要的。
3食品冷链物流环节对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需求分析
“Internetofthings”缩写为“IOT”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种网络的存在促进了信息的快捷交换、传输和自动识别功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冷链物流管理信息化、标准化、全程一体化的需求也更引人关注。在当今社会网络效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食品运输中物联网的作用逐渐明显。据美国权威机构预测,在2020年,物联网将超越互联网,其价值将会是互联网的30倍,可见物联网在当今冷链物流中的重要性。想要通过这种新型技术手段来解决传统物流带来的问题就要首先解决以下几点问题:(1)满足食品冷链物流加工环节均衡生产的需求。现阶段我国的加工生产数量不精确,难以进行有序的均衡生产是因为食品冷链物流没有达成一体化,所以无法进行全程跟踪和识别,不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采用物联网技术相辅助可以增强订单生产,达成流水线的均衡生产,定时定量完成任务。(2)要求做到对食品冷链物流的智能调动。传统的冷链物流运输基本倚靠货车司机对线路的熟识度及速度快慢完成,难以做到实时监控和全程管理。而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进行多种路线规划和统一调度,同时配备电子标签和接收装置,实现实时监测提高运输效率。
4食品冷链物流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扩展,食品冷链物流技术和业务模式也面临创新。总结为以下几点:(1)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采购环节中的具体应用。通过电子标签和FRID读写器在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中的广泛使用使得采购方案得到优化。确保每个商品中带有符合EPC(ElectronicProductCode产品电子代码的缩写)规则的商品信息使卖家输出采购订单前通过FRID读写器进行识别。从而就可以获取该产品的具体信息。同时能全面知晓所采购食品在冷链物流中的变化,提供精确的数据,为优化采购方案做出贡献。(2)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生产环节中的应用。当所有带有电子标签的食品进入冷链物流的生产环节时,读写器装置会自动进行识别。将程序写进电子标签,完成信息集合,提高生产力。(3)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储备环节中的应用。通过物联网技术与食品冷链物流仓储的融合提高了库存的精准度。通过对电子标签的扫描将货物信息统一整合传送到后台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化。节省时间促使出入库作业更加准确便捷,同时减少人工量,降低人工成本。(4)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运输环节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优化运输方案,减少食品腐坏率,降低成本具有很好的成效。通过安装无线通信设置、GPS装置、RFID读写器、传感器等设备使冷链物流达到自动化。从而使运输部门可以安全高效地对路线和车辆数量多出合理规划,达到物流运输全程可见的效果。
5结语
综上所述,依靠物联网技术与食品冷链物流相辅助,使物流信息全程可见,让物流达成一体化实现信息共享,降低食品腐坏率,提高生产效率,全面提升食品冷链物流水平,从而推动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新,周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冷链物流研究[J].食品工业,2015(8).
而当前国内食品冷链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类食品冷链物流没有科学明确的统一规定;冷链运营和管理不当,操作交接马虎,效率与效果较差;冷链设备与设施不足,技术性能欠优,选择有限,总体开发创新不够。因此,大力推进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化是当务之急。
一、食品冷链物流中各类商品温度要求
不同温度带流通是食品物流的核心概念,流通的基础,冷冻冷藏食品更是如此。千百种低温食品根据各自保藏要求,除一些特殊商品之外,都必须有严格标准来执行
二、食品冷链中几个需要规范的操作温度波动控制范围
冷冻冷藏食品生产加工过程(包括食品原料采集)各环节温度控制,每个生产厂都有严格的规定。但出厂商品在流通中虽有名义基准温度要求,由于环境变换,交接需要,温度会有起伏波动,需要统一操作规范。
1.冷冻食品冷链名义基准温度为-18℃以下
(1)运输过程温度的回升限度为-15℃,并要求尽快降至-18℃。
(2)冷藏车装载货物前,车厢内温度应预冷到-10℃以下。
(3)冷库应建有15℃以下的封闭式站台。
(4)冷库昼夜温度波动不超过±1℃。
(5)冷冻食品温度超过-12℃,拒收。
(6)冷冻陈列柜上货后要保持-15℃以下,短时间温度回升不得高于-12℃。
2.冷藏食品冷链名义基准温度4℃以下,冻结点以上
(1)运输、商品交接、食品品温回升温度限度均为7℃(有些果蔬除外)。
(2)冷藏陈列柜短时间温度回升不得高于10℃。
3.冷冻与冷藏食品预包装环境温度实际情况15℃以下为宜;冷藏陈列柜外部空气温度不超过24℃和55%RH
综上所述:操作温度波动控制范围,参照依据:CAC/RCP08-1976《速冻食品加工、处理操作规范推荐性国际法典》、WFLO(世界食品物流组织)《成功的冷藏》(2004版)、JAFIC(日本食品产业中心)《标志与食品运输、配送管理指南》(2001版)、卫生部卫监督发〔2005〕260号《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以及我国已经颁布的各类冷冻、冷藏食品行业标准。
三、完善冷链各环节设施,健全相应管理制度
食品冷藏链各环节均需投入必备的设施和设备作为基础保证,加以先进的技术支撑和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冷链各环节共同密切配合,才能把握冷链整个运营系统,保全冷冻冷藏食品的品质,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保证品质的关键如下所示。
1.冷藏运输
必备各种冷藏运输工具,如冷藏车;测温记录仪;清洁消毒器具等。必要的车辆保养维修制度;装卸货规定和交接手续以及车辆调度制度等。
2.冷藏储存
必备冷库及封闭式站台;测温记录仪;装卸运货车辆等。必要的冷库清洁、除霜和维修制度;交接验货手续;食品贮期管理规定等。
我国的有机农产品逐步成为百姓消费的热点,人们对其新鲜程度,标准度,营养度,安全度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要使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得到提高,运输中资源浪费减少,满足人们更高的需求,必须发展好冷链物流。我国2006年出台的标准《物流术语》给出冷链物流的主要定义,是指根据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产品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生产、运输、储藏、配送、销售到消费前的每个步骤全程存在于规定低温环境下的物流网络。
一、有机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虽然随着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增加带动了冷链物流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仍然有明显的不足。同大多数农产品冷链物流一样,有机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涵盖是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送、冷冻销售。
图1有机农产品冷链物流整体流程
1、运输环节过多
冷链物流运输成本较高,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运输环节过多,环节越多,冷藏失温出现的可能性越大。在农产品的实际运输过程中,首先通过主干线运输到达冷冻仓库,然后第二次运输到达物流配送中心,在配送中心进行分解后送到销售商手中,这是第三次运输,最终消费者将农产品买回家是第四次运输。在这些流通环节中很难保持货物一直处于恒温的环境。不仅如此,运输环节的增加导致装卸搬运的次数也随着不断增加,装卸成本与制冷成本的上升使得整体成本上升,而最终只能由消费者自己承担。
2、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难以满足
由于有机农产品的种类很多,不同产品的冷冻需求不同,冷藏车和冷冻仓库的类型难以有机农产品的不同要求,而且也没有专门设计的与其冷链物流相适应的设备。
3、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较高
因为有机农产品物流内部架构繁杂,有较多参与者,信息存在一定不对称性,物流环节要求有质量控制和及时追踪,因此必须有强大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同时,新鲜有机农产品的容易腐坏性则需要整个冷链过程的组织协调性更强。
二、精益管理模式的应用
精益管理是随着应用成熟的“精益生产”方法而出现,它是源于精益生产并能应用到大多数行业的理论。精益管理的关键在于避免浪费,即以非常少的投资、微少的劳力成本、很少的技术装备、非常短的时间和面积很小的空间产生最多的效益;并且逐渐满足用户,给他们真实需要的商品。它将推动企业决策者进一步规划新的企业发展方向,消除浪费以达到更好的效益。
1、生产管理优化
在有机农产品冷链物流中,一定要严格控制生产源头。在生产管理优化过程中采用JIT(Just In Time)生产模式,多品种小批量的进行生产,能够满足有机农产品所需要的迅速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有机农产品的浪费,使得有机农产品的响应速度得到增加,让顾客与公司之间相互联系更加紧密。推行JIT生产首先分析生产的相关原理,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JIT相关方法进行改进。要分析自身组织生产的特点则必须首先了解产品的生产周期,也就是要了解其信息处理周期和实物流动周期。信息流、资金流和实物流有机地连接了整个供应链环节,缩短信息处理周期与实物流动周期可以加快资金流转速度,大幅增加利润。
2、质量管理优化
就有机农产品而言,质量安全问题显得非常关键。在质量管理方面,应该努力保证有机农产品的品质安全、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提升物流操作效率、保障物流项目安全。PDCA循环管理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周而复始循环运转。处理阶段主要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并吸取教训,这个阶段非常关键,修订技术标准、管理制度。PDCA循环,可以使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
3、库存管理优化
冷链物流公司的库存调控力度会影响着按计划中的服务层次需求掌控储存量多少的能否完成。增加库存掌控能力并掌握绩效,势必会对相关冷链物流公司的核心业务优势以及后续生存进展产生影响。在有机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采用多级库存管理并进行中心化库存控制,也就是说全部节点不会自行掌控进货的总数,而是全部综合到一块再进行整体决策,以全套冷链物流体系所获效益最大为最终目的。
4、配送管理优化
有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配送要想充分考虑有机农产品的特性及其对时间的约束,那么一定要借助信息及自动化等一些科学方法,利用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实现配送集约化以及产地直送化,减少产品的流通距离,使物流环节得到逐步改善,以达到减少物流成本的目的。通过集中化的生产,获得规模效应,就近建立冷冻仓库,降低在第一次运输的过程中由于水果蔬菜、禽类的分散种植产生的温度不稳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在这个环节中就对运输储藏的产品提前做好包装加工。
三、结语
随着1994年国家有机食品中心的设立,有机农产品在我国开始受到实质性的关注。虽然我国是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大国,但在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方面还不够强大,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化冷链系统的缺乏。所以,在学习和引进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及管理方法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本土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对于政府来说,冷链物流的发展规划至关重要;对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应加大投入,才能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需求;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应当制定和完善,使冷链物流不断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红丽 陆华.冷链物流服务过程的质量评价[J].中国流通经济,2013(01):34-39.
[2]许菱 冯训阳.基于精益思想的江西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化研究[J].中国商贸,2013(28):24-28.
作者简介:兰必近(1976-),男,瑶族,副教授,高级物流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物流投资,冷链物流。
一、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及学科基础
目前学术界对“冷链物流管理”还没有共识性的内涵表述。参照《物流术语》(GB/T18354-2006)、智库百科、百度百科和互动百科给出的定义,本文对“冷链物流管理”内涵界定为:冷链物流管理(ColdChainLogisticsmanagement)指需要冷藏冷冻的物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中,为保证物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而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对其正向及反向的物流过程及物流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根据目前冷链物流的职业岗位、发展规模、发展趋势、行业影响、提供就业容量和经济拉动作用等方面分析考虑,本文认为“冷链物流管理专业”的提法或称谓具有一定合理性和针对性。
现代物流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应用性新兴学科,是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现代高新技术的支持下研究物质实体流动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是现代物流学的分支学科。冷链物流管理是在物流管理学科突破性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应用学科,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其应用领域受到冷藏冷冻类物品产地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及消费群体分布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从冷链物流管理的基本内涵、行业领域和业务过程来探讨其发展的学科基础和涵盖的专业技术。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二、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冷链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食品安全规划需要,主要面向物流产业发展,在通用物流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培养跨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冷冻工程科学,具备现代冷链物流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制冷与冷藏技术、食品生物技术、保鲜技术、检验检疫技术、包装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冷藏运输技术等知识技能,在保持物品处于低温条件下,使用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和冷链物流监控追溯系统等,熟练地开展冷藏冷冻物品的采购、货物运输、仓储管理、库存管理、货物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业务,可从事冷藏冷冻物品的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流通加工、配送管理、物流控制、物流信息处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包装和质量检验等冷链物流管理工作,适应冷链物流标准化发展的知识技能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2]。
(二)冷链物流行动领域工作过程分析
冷链物流在整个业务环节中,具有通用物流各个业务环节的工作内容,如对上游供应商进行采购、对采购货物进行开展运输业务,入库后对货物进行仓储管理,接到下游客户订单,经处理形成有效订单后对货物进行分拣、加工与包装,配装后在指定时间内把货物配送到相应的客户手上。但是冷链物流具有自己独特的业务工作内容,如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等在向上游供应商进行采购时,如果货物是刚摘取得到的果蔬,刚屠宰得到的肉类和刚捕捞得到的水产品等,需要去污处理或去内脏处理,然后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或食品卫生检验检疫,符合农药残留检测标准或食品卫生检验检疫标准后,进行预冷或速冻操作,为以后的冷藏运输、冷藏储存和冷藏配送等业务做准备。并且在冷藏冷冻货物的整个物流关键业务环节中,采用相应的食品生物技术和保鲜技术进行货物品质和质量维护,同时需要进行质量或品质的检验或检疫工作,同时需要进行相关的信息处理和温度控制等工作[4]。冷链物流行动领域主要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
(三)冷链物流行动领域典型任务分析
随着我国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冷链物流逐步成为物流业务的重要组成。调查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系列岗位群,需要经过系统的知识技能学习与培训,从业人员才能胜任这些岗位群的工作要求。调查发现,物流专业毕业生从走上冷链物流工作岗位到成为一名冷链物流经营管理者,需要经过冷链物流业务员岗位、冷链物流业务主管岗位、冷链物流业务经理岗位等三个阶段的历练,每个阶段的工作历练一般需要通过相应岗位群的业务实践来完成岗位能力的提升。这些系列岗位群的具体构成如下:业务员岗位(冷藏冷冻仓管员/冷藏冷冻货物采购员/冷藏冷冻运输调度员/冷藏冷冻货物配送员/冷链物流信息员/冷链物流营销员/冷链物流客服员/冷链物流质检员)、冷链物流业务主管岗位和冷链物流业务经理岗位。各个岗位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2。通过分析行动领域职业岗位主要典型工作任务的冷链物流知识技能,是构建冷链物流专业课程知识技能体系的基础和条件。
(四)冷链物流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
典型任务分析表明,冷链物流岗位知识技能是有一定的系统性,但是需要把这些知识技能进一步优化,才能转化为冷链物流的学习内容。根据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兼顾物流行业的职业岗位操作标准,本文以冷链物流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参考,以冷链物流具体操作项目为载体,以冷链物流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驱动,以冷链物流职业岗位核心业务技能培养为目标,开设“学、教、做”一体化的冷链物流特色核心课程。再根据冷链物流岗位需要的其他辅助技能,开设冷链物流专业领域辅助课程或专业领域拓展课程,完成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冷链物流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如图2。
(五)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框架
根据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结果表明,冷链物流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可分为基础知识技能、核心知识技能、辅助知识技能和拓展知识技能。同时,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冷链物流基础知识课程群、冷链物流核心课程群、冷链物流辅助课程群和冷链物流拓展课程群。冷链物流基础课程群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冷链物流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冷链物流核心课程群是开展冷链物流业务必须具备的核心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包括具有一定食品工程学科知识,自觉运用食品安全规范对冷链物流过程进行管理;具有一定冷藏速冻技术,能够运用冷藏与速冻技术对物品进行低温处理;不但具有常规物流的采购、运输、仓储、加工、包装和配送等业务环节的知识技能,还要在各个业务环节过程中采用先进低温控制技术,对物品进行远程跟踪控制,使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物品的品质和质量;具有一定物流信息处理能力,采用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远程物流信息技术进行业务管理[5];由于冷库和冷藏集装箱是冷链物流重要的设施和设备,从业人员还应具备冷链物流项目的规划与设计能力。冷链物流辅助课程群是培养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的其他辅助技术,以便顺利开展冷链物流业务工作。冷链物流拓展课程群主要培养综合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以上这些课程基本涵盖从事冷链物流管理业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通过这些冷链物流课程的教学,可以培养具有物流行业特色的复合型冷链物流管理人才,才能满足冷链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具体课程体系结构如表3。
三、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发展
(一)及时融入冷链物流前沿热点知识和先进物流技术
冷链物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产地加工冷冻技术开发与应用、冷藏设备技术开发与应用和冷藏运输技术开发与应用是目前冷链物流发展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也是目前构建冷链物流课程体系的难点,“难”的表现不仅是“应用难”,也是“教学难”。因为技术不成熟,没有广泛推广应用之前一般不能作为教学内容。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到冷链物流的知识有农产品冷链物流、储藏保鲜技术、HAC-CP(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认证、GMP(良好操作规范)管理技术、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冷链物流监控追溯系统、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等,这些知识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但在国内还处于概念阶段。因此,我们必须及时跟踪和了解目前冷链物流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并融入相应的课程知识体系中,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冷链物流专业技术人员。
目前主要的冷链物流技术设备主要包括冷藏储藏技术设备和冷藏运输技术设备。冷藏储藏技术设备方面,目前国外已经广泛采用自动化冷库技术。应用自动化冷库技术的冷库,其产品保鲜期比普通冷库延长1—2倍。气调储藏是较为先进的、可广泛应用的果品储藏技术,目前法国、意大利、荷兰、瑞士和德国等也在大力发展气调储藏技术,这些国家的气调储藏苹果平均总量达到苹果储藏总量的50%—70%[6]。在运输技术设备方面,冷藏运输技术设备主要包括公路冷藏运输、铁路冷藏运输、水路冷藏运输和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以上技术设备是开展冷链物流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之一[7]。为此,我们应当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基础上,及时跟踪和融入冷链物流前沿热点知识和技术,在内容上实现不断更新与优化。
(二)引入冷链物流标准,规范冷链物流知识技能体系
当前,农产品的冷链物流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不仅涉及到初级农产品还包含花卉产品、食品和特殊商品等。通常情况下,初级农产品包含水产、水果、肉和蛋等;食品包括快餐、冰激凌、奶制品和包装熟食等;而特殊商品则包含生物制品和药品等[1]。因此,农产品冷链物流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所以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也比较广泛。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征
(一)时效性
时效性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主要特征,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为了减少在运输时存在的损耗,因而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以免农产品有所损坏。通常情况下,冷链农产品含水量很高,保鲜期比较短,所以农产品极易腐烂变质,农产品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下滑。那么,为了保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时效性,必须对冷链系统中的所有环节加以组织协调,能够实现在规定时间内,对农产品予以预冷加工和储藏等,才能向各个地区销售。
(二)对冷链食品的安全防护要求更高
在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确保产品质量是其核心内容,对冷链食品的安全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农产品冷链物流具有安全防护要求更高的特征。目前,从冷链配送的货物中可以看出,有70%以上的食品是速食产品,因而对湿度和温度等有严格的要求,进而延长农产品的寿命,并提升农产品的服务质量[2]。
因此,食品安全是冷链物流中的主要内容,必须严格控制农产品的分拣和配送等环节,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温度控制程序比较复杂
与普通的商品物流相比,农产品冷链物流包含的产品多数为易变质和易腐的,产品对温度有严格的要求,所以物流不管是在农产品加工还是向消费者手中流通等环节,都需要将农产品控制在低温环境中。同时,不同的产品对温度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水果和蔬菜,冷藏即可,而水产和肉类等容易变质和腐烂的农产品,应当将温度控制在更低范围内。
三、物流管理体制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简约化
在物流管理体制下,为了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能够有效构建,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尤其是遵循简约化的原则,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构建期间,简化相关标准,对体系的范围予以合理确定,减少标准中对象类型和数目,尽量做到冷链物流环节具有通用性。例如,针对冷链仓储标准而言,在农产品采摘环节,要进行通用预冷,而且中转过程中短暂的仓储环节也要通用。但是,一定要保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构建遵循简化原则。
(二)系统归并原则
系统归并是重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原则之一,对于分散的相关标准,然后将其根据一定程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各个标准内部关联,从而有助于构建具有整体性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总之,通过将冷冻果蔬产品冷链运输操作和水产品等冷链运输操作规程等有机整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更加健全。
四、物流管理体制下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物流管理体制下,为了使得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应当加大冷链物流体标准体系地信息化建设,从而为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在冷链物流中,需要对农产品的温度进行全过程控制和管理,在信息技术水平不断增强的背景下,需要将信息技术作为有力支撑,通过将温度跟踪仪安装在冷藏车辆,实现对车辆中的农产品进行全面跟踪,温度跟踪仪将数据信息及时的反馈,能够对农产品在运输途中温度予以全程监控。同时,在车辆GPS/GIS定位系统和物流ERP等系统的作用下,对冷链物流进行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并对冷藏车辆予以实施监控。
另外,RFID、电子标签和条码等技术有了显著的增强,尤其是运用RFID技术扫描农产品包装上的条码,从而实现对农产品库存的高效管理,而且在诸多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对农产品库房的温度和适度予以全面监控,从而有利于保证农产品更加新鲜,而且具有安全性。
(二)农产品流通和包装等环节标准化
从冷链物流中可以看出,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包含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等环节,无论是在对保险食品和生鲜食品的加工上,还是在对农产品的包装和销售等环节上,都需要在低温条件下展开,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等。
二、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1.冷链发展严重滞后。
目前,我国各个省市对食品冷链物流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现有的冷链物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并且,就目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缺乏完整的物流体系和健全的物流管理制度,导致物流的硬件设施和内部管理等各方面都不到位。而且随着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不断加大食品监管力度,使得冷链物流的运输量明显增加。目前,百分之九十的肉类和百分之八十的水果蔬菜,都需要进行冷加工才能进入市场。此外,冷链物流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安全部门规定的要求进行分类运输,且不同种类的食品对温度要求各不相同,不仅增加了运输难度还增加了成本投入,从而导致食品冷链发展严重滞后。
2.基础设施落后,专业技术薄弱。
食品冷链物流必须依靠大量的加工器材和运输设备,才能保证冷链物流运输的完整性。但是,冷链物流所需的速冻设备和速冻技术都是高成本项目,前期投入非常大。并且,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对冷链物流产业的资金投入有限,从而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达不到标准要求。所以,部分省市的冷链物流一直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和老旧的设备,从而导致物流市场的供求关系不均衡,无法及时有效地满足供不应求的市场要求。此外,各类生食和熟食对低温控制非常严格,大量的豆制品和乳制品对冷链物流的依赖性非常强。因此,一味的使用传统的处理措施,例如:棉被、塑料薄膜等保温材料,已经达不到物流的运输标准。并且目前大多数物流公司对食品运输没有进行详细的分类,且低温处理技术单一,从而形成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
3.冷链建设成本过高。
由于,冷链物流可以有效地提高食品的新鲜度,从而大大提升食品的营养价值,所以,大多数食品企业都愿意构建冷链物流。但是,冷链物流构建的前提是科学化、表转化、专业化的技术,其次,必须要有完善的冷链设备,才能实现冷链物流的一体化建设[3]。并且每样设备的成本都非常昂贵,以及工程建设费、设备安装费、管理费等一系列费用,使得大多数企业望而却步。因此,部分中小型食品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往往不使用冷链物流,从而导致食品的保质期短、营养流失快等问题,严重威胁到食品的质量安全。
三、食品冷链物流成本优化对策
1.通过采用冷链物流标准化进行物流管理。
冷链物流标准化是一个庞大的物流系统,其中包括机械设备、运输设备及各类专业工具,以及包装、装卸、运输等各项内容。并且标准化物流管理是以系统为出发点,并根据食品的特点择优选择标准的物流设备和专业的处理技术,从而更好地实现冷链物流运输的统一性。此外,通过标准化进行物流管理,可以进一步协调运输、装卸、储存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从而有效地提高机械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总的来说,标准化物流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物流系统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便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2.加强现代信息系统的构建。
信息化水平可以促进企业约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因此,食品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现代化信息水平,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实现冷链物流的统一控制管理。因此,食品企业可以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视,并完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食品企业之间的合作。只要一合作,就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很好的降低各企业的成本投入。
3.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来降低成本。
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体系。因此,供应链管理存在较大的稳定性,所以,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并降低库存,减少生产及分销的费用。且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企业为了配合完成供应链管理,不仅要加强对物流部门或生产部门的控制,还要加强对采购部门等各职能部门的成本控制,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4.从流通全过程的视角来加强物流成本的管理。
流通全过程是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冷链物流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物流的成本控制不仅仅是企业单方面的事,同时还应该考虑到产品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销售成本。因此,物流成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必须要构建一体化物流中心,还要适当地扩大业务范围并加强对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才能大大的提高物流效率,进而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
2 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冷链物流以保证易腐食品的质量为主要目的,以追求时间、低温、耐藏性为核心原则,要求比一般物流系统的更高。现代信息技术在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可以保证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保证冷链物流中食品质量,起到预警预防的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运行的效率,降低物流企业成本。加快物流信息的传递速度、减少传递环节,同时可以对信息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并及时提供解决方案。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现代信息技术,使物流信息交换实现了实时化,加快信息在物流系统各环节之间传递速度。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不断促进企业改革,调整组织结构,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或避免重复性的劳动。在物流信息流转畅通的同时,能够对信息内容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提高冷链物流管理运行的效率。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的发展变化节奏不断加快,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这使得各企业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服务创新速度和提高企业服务差异程度来增加自身竞争优势。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使得物流企业在竞争中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改善与消费者、供应商的关系,不断吸引新客户开拓新市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相较消费者对传统物流系统活动过程和状态的模糊不清楚,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冷链物流系统内部的整个活动进一步向消费者和管理者透明化,从而规范物流企业员工的行为规则,进而达到约束作用,起到很好的社会监督作用。
3 现代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的主要信息技术
在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优化物流管理水平和质量,而且可以提高物流管理信息的利用效率,加速物流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的主要信息技术有:
3.1 条形码技术
条形码技术是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实现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属于自动识别范畴。它是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现代化生产和管理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是信息数据自动识别与输入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条形码技术具有简单、速度快、准确率高、可靠性强等特点。在物流系统中,条形码技术主要应于销售信息系统、仓库管理、分拣配送系统,它的广泛应用对物品标识系统的规范化、标准化,并实现与国际标准兼容,以推进企业计算机应用和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3.2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
射频识别是一种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者光学接触的非接触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管理领域被广泛应用,与条形码技术相比,该技术不易受环境影响,自动化程度较高,耐用且性能可靠,并且识别的速度比较快,有成为条形码技术替代品的趋势。
射频识别技术标签可以唯一地标识货物,将RFID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技术的相互结合,在货物的采购中,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的效率。同时,RFID技术在仓储环节中可以保证货物库存等相关信息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库存空间利用率。最后,利用RFID技术可以提高货物配送速度,降低差错率,为物流企业节约配送成本。
3.3 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也是冷链物流信息技术的重要方面。GPS系统包括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三大部分。
在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通过全球定位技术,企业管理层可以迅速准确地掌握货物的位置、名称、数量及状态,可以根据货物具体情况变化向目标发出实时调度指令。其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使消费者可以在线了解货物的相关信息。同时,对物流运输过程中车辆定位及调度、运输物品监控、线路选择、货物装卸策略及配送可视化都可以运用GPS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结合决策分析,有助于物流企业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3.4 地理信息系统(GIS)
物流本质上其实就是物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移变动,对地理空间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具有空间尺度和空间特征。GIS是一种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作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对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查询、分析和存储等操作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现代物流各环节因素都与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GIS 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地理空间数据功能优化车辆调度方案,为货物运输选择最佳路线及运输方式,合理调配和使用各种资源,加强对各环节的控制和管理,提高物流业的效率,实现高质量的服务水平。GIS技术与物流管理技术的集成将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3.5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是指一种按照协议对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标准信息,经数据通信网络,在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的电子传输方法。由于EDI信息传输时间短、效率高,错误率低,因此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将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运用到物流管理中,可以降低信息传输错误,加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协调 ,保证两者间的信息通畅,提高物流系统运作效率和企业服务质量。
4 结语与展望
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传感识别等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物流监控变得更加自动化、高效化,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物流企业服务质量,促进管理现代化。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将成为物流监控行业发展的一个突破点,及时掌握货物动态信息是企业盈利的关键因素。随着物流监控信息技术的继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物流监控的联系将更为紧密,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全面支持。
毋庆刚.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11(2):24-28.
郝世博,朱立龙,马德余.基于信息技术的冷链物流网络模型探析.物流科技.2013(2):7-10.
周慧敏.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科学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96-98.
江苏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产品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全省转型升级的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农产品流通效率有所提高,但农产品流通中的损耗仍然很高,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以现代冷链理念发展江苏农产品物流,可以减少新鲜果蔬、肉禽、水产品等在流通环节的损耗,提高产业效益。然而,现阶段,国内只有少数几家高职院校开设农产品冷链物流方向专业,现代冷链物流缺少专业人才,率先在江苏省涉农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农产品冷链物流方向是时代所需。
一、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必要性
据统计,我国粮食、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11%、15%―20%和20%―25%,折算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掉,农产品流通效率低,流通成本高,终端市场价格高。然而,西方国家农产品流通损耗率普遍低于5%,美国、日本仅有1%-3%,究其原因,发达国家建有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与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现阶段,江苏省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农业转型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主要在流通领域,发展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是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的重要举措。因此,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就要从农产品产地采摘开始,在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最终消费前的各个环节,通过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农产品始终保持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农产品质量、减少损耗。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需求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冷链物流人才需求现状。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呈井喷之势。然而,我国物流教育和物流相关专业起步才十多年,仅3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就业定位于第三方物流公司、制造企业或流通企业物流部门,专业课程以仓储与配送、运输管理、国际物流与货代、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物流信息等通用课程为主,专业特色不明。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江苏省农产品冷链物流飞速发展,总体高于全国水平,形成了以优质和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农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区域性冷链物流企业为载体的发展格局,但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几乎空白,冷链物流运作水平较低。现农产品冷链物流从业人员主要是从普通物流企业、农业生产与经营企业转行而来,由于企业资金紧张及重视程度不够,又忽视对此类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他们对农产品冷链运作特性不熟悉,操作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产品损耗仍很高。社会需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主要包括技术和作业型人才及管理和规划型人才。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1)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处于摸索阶段2014年,全国从事农产品冷链培训的社会机构寥寥无几,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农产品冷链方向的高等院校总数不足10家,专业定位主要有农产品物流和热带农产品物流。高等院校课程体系主要以物流管理专业通用课程为主,简单增加2-3门农产品专业课程,如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实务、农产品加工与包装等;冷链物流实践学习仍使用物流管理实习和实训条件,加强物流通用能力培养,较少涉及冷链各环节的运营与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冷链理论认知、技能和素质提升有限,高等院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2)冷链物流从业人员运作与管理水平不高。现阶段,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企业物流从业人员缺少应有的冷链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他们不精通冷库、保鲜库及冷藏车的使用,不能对农产品进行规范的预冷、冷却冷冻贮藏及运输,不能有效地在低温环境下完成农产品的分拣、流通加工等活动,最终将农产品送入零售环节的低温冷藏设备中;同时企业冷链物流从业人员不能对整个冷链的多环节进行有效把控。我国本土与外资冷链企业中能精通冷链物流运作与管理的人员一般都有海外工作经历,本土高校毕业生很少。(3) 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知识缺乏。农产品冷链物流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首先,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熟悉制冷技术中用到的氨、氟利昂和四氟乙烷等产品特性。其次,冷库里有压缩机等设施设备,从业人员需要有一定的电学、机械学知识,熟悉设备的结构与原理,能进行使用和维修。再次,他们需要掌握食品结构与保鲜工艺知识,进行农产品预冷和养护。最后,还需要具备仓储管理知识,精通仓储现场管理和作业流程。农产品冷链物流课程涉及的学科门类和领域比较广,但我国从业者相关知识严重缺乏。
三、高职院校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关键要素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涉农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可放弃走大而全路线,将专业建设定位于农产品冷链物流方向。专业需要适应现代物流业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培养的学生能在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生鲜连锁超市、冷链物流企业从事如下工作:农产品收发、分拣、理货、运输、仓储和项目管理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冷链综合能力为核心。教学过程中重视冷链物流技术与冷链运营管理,以冷链物流运作模块为任务单元,结合岗位职责要求,积极开发课程教学模块;教学活动组织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教师引导作用,培养适应新形势的第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冷链物流人才。
(二)健全冷链物流课程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涉及农产品清净、预冷、冷藏运输、冷库保管、冷藏配送、冷柜出售这一体系,职业能力培养应围绕该体系构建,课程体系设计需要打破教研室、二级学院界限,实现学科之间交叉与协作。冷链物流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本文化素质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拓展课三部分,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职业技术课;职业技术课程主要包括农产品物流、农产品加工与包装、农产品养护、农产品仓储与配送管理、冷链物流运营实务、冷藏设施设备、食品营养与安全、冷链运输等理论课程;职业技术课还要开设三层实践课程:第一层次理学一体化课程,强化冷链知识学习;第二层次综合技能训练、技能鉴定训练及校外生产实训,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岗位技能;第三层次顶岗实习,培养农产品冷链物流岗位适应能力。此外,职业拓展课以增宽学生就业面、提高未来就业能力为出发点。
(三)提升冷链物流教学团队素质。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冷链物流教学团队建设主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提升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涉农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渠道,将骨干教师送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学习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尤其是农业流通业发达的日本和荷兰;一线教师必须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及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累计实践1年以上,从事教学辅助工作1年,方可担任主干课程的主讲。二是聘请外部专家多途径拓宽学生视野。聘请涉农相关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和运营专家担任学院兼职教授,以讲座、专业第二课堂、实训等形式开展冷链物流知识培训与教学。三是引进外部高水平人才。学院要根据专业师资发展现状,有计划引进有丰富的农产品加工、养护、包装、运输等经验且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的高职称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冷链经营管理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四是教学团队组成人员。教学团队成员结构应打破专业教研室和二级院系界限,以知识模块成立教学组,各教学组之间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以加强专业沟通。最终形成职称比例合理、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比例高、冷链学科门类齐全、专兼职适当的教学团队。
(四)建设冷链物流实习实训条件。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内实训室或实验室实施,另一方面更需要院校与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冷链物流实验及实训室建设应以农产品冷链体系为模拟对象,规划建设好农产品预冷设施、农产品加工与包装设施、冷藏冷冻仓库、冷藏保鲜运输系统等模拟设施设备,在冷链环境下实现农产品出入库、养护、运输、RF手持数据采集、条形码读写、电子标签辅助拣货、冷链物流设施规划等一系列任务。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冷链物流企业合作,如英格索兰、开利、太古、普菲斯及众品等,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项目合作,如联合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农产品包装技术与保鲜技术的合作研究、共同培训社会农产品冷链从业人员。加强与冷链物流园区合作,共同做好物流园区整体规划、园区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
提升江苏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更需要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冷链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可以极大的促进江苏农业的转型升级。涉农高职院以优势农业专业和学科为依托,重新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完善教学软件与硬件条件,有助于为全社会培养更多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俐华.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1,(20).
[关键词] 冷链物流 RFID 温控管理
一、什么是RFID技术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可以透过外部材料读取数据,操作快捷方便。此外,储存的信息量也非常大。
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天线(Antenna)。标签进入工作区后,接收阅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并获得能量进而发送存储在芯片中的有用信息,或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阅读器读取信息解码后,传至后端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处理。
二、“冷链”的概念
所谓冷链物流泛指乳制品产品、其他生鲜食品、 园艺品、生物制品等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物品质量,减少物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三、RFID技术应用于冷链物流温控管理的原因
冷链物流包括对货品的冷藏(冻)加工、冷藏(冻)存储、冷藏(冻)运输及配送、冷藏(冻)销售四个部分。
其中,运输和配送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复杂,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所以因货物温度发生较大变化而变质的风险也最大。冷链物流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温控系统,才可降低风险,节省企业运营成本。
中国政府强制性监管,要求推进食品放心工程。根据食品安全质量控制HACCP体系的要求,原料采购除了对保质期、外包装、食品外观等外,还对食品的内部温度严格要求,需对其温度实现实时监控和记录。为确保注射前疫苗质量,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条例规定疫苗等生物制品从制药厂成品仓库到给有关人群接种的冷链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保留其温度的监测记录。因此,为保证物品从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输过程中的质量,需要一套严格的温控功能的冷链物流系统。
将RFID技术引入到冷链物流中,恰好可以很好解决此问题。带温度传感器的RFID标签数据存储量大,可重复使用,使用成本低,在30米~100米内远距离读写。通过RFID标签,可以监控到一个集装箱内不同包装单位的不同温度,可连续记录温度变化的数据和相应的时间记录,可以准确掌握冷链管理中最重要的运输途中的温度变化。RFID还可扩展为由企业或者联盟建立覆盖全冷链流程的冷链检测中心平台。由此,RFID技术的冷链温度监控系统利用实时监控可以确定药品环境温度是否超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为构建完善的冷链物流系统创造了条件。
四、基于RFID技术的冷链温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基于RFID的冷链温控系统的工作方式如下:
1.将RFID温度监测器放入物品包装或货箱中,监控器按照系统预定的时间间隔周期性地记录测量到的温度定时写入RFID标签的芯片中
2.当RFID标签接收到读写器天线信号时,将温度数据传送给安装在仓库、配送中心等各节点的读写器,各个温度监测点的数据通过网络上传至数据中心存储和处理,最终汇总至中心数据平台,实现高效的冷链温度监测管理。
3.企业或联盟成员通过口令获取相关数据,实时监控某物品的温度变化,并可实现预警管理,同时提供便捷的查询服务。
五、RFID 技术实现温控管理的具体实例
RCG宏霸数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推出的“RFID冷链温度管理系统”就是通过先进的RFID技术及温度传感技术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在需要恰当的温度管理来保证质量的生鲜食品和药品的物流管理中,将温度变化记录在带温度传感器的RFID标签上或通过GPS及温度传感功能的终端结合的无线通讯技术上传到冷链物流管理系统,对物品的生鲜度、品质进行细致地、实时地管理,可以实现食品流通过程中的质量监控问题。
2005年法国的葡萄酒协会对澳大利亚的葡萄酒供应商的葡萄酒的质量产生质疑,认为是澳大利亚产葡萄酒质量有问题,味道过酸。澳大利亚供应商为证明葡萄酒质量没有问题,在葡萄酒包装里加入了带温度传感器的RFID标签,发现葡萄酒包装内的温度在货船经过赤道的一段时间内超过了30℃。由此证明了葡萄酒味变酸是运输过程中发生的,不是酒本身的质量问题。国际的冷链物流更需要一个由企业或联盟建立覆盖全冷链流程的冷链监测中心数据平台。
美国是世界著名渔业大国之一,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其200海里内渔业资源量占世界渔业资源量的20%,但其捕捞量只占世界捕捞童的5%。渔业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海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五位,是世界第四大海产品出口国,同时又是世界第二大海产品进口国。美国拥有庞大社会物流体系,通畅而髙效,为美国渔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一)海产品流通的直销模式
美国海产品流通是以直销模式为主,只有20%的海产品经过批发市场,其余大部分经由连锁经销网络直销。海洋捕捞产品大多先在渔港集散,经过生产者或是渔业组织商品化处理后,直接销售到大型超市、连锁销售集团、海产品加工厂、批发商,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美国消费的海产品大部分进口自国外,在分销体系中由经纪人为买卖双方提供居间服务。由于直销模式的存在,美国海产品供应链较短,便于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二)海产品物流服务网络社会化
美国海产品流通模式与其拥有专业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密切相关。从运行的实际效果来看,美国拥有一个庞大、通畅、髙效和专业化的物流社会化体系。在海产品的运输、储存、装运等各个环节都会由政府的水产品信贷公司、渔商联合体、批发商、商、储运商等多种社会化物流主体提供服务,他们一般规模较大,承担了全美的海产品物流功能。另外,美国拥有完善的铁路、公路和水陆综合的运输体系,网状分布的髙速公路网络,加上储运机械化程度高的设备,能及时地将产品送至目的地。一些海产品收购站、仓库、加T.厂建有专门的铁路线;通讯设施及其技术非常先进,储运设施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较高;海产品供应链信息网络较发达,信息传递及时、反应快捷。
(三)渔业信息管理网络化
美国的国家渔业信息网络(FIS,TheFisheriesInformationSystem)能够为全国提供准确、有效、及时、全面的渔业数据信息,为决策者制定渔业政策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渔业信息网络呈网状结构,可以及时反应信息节点间的运行状况,使节点间的信息通道保持通畅,提高渔业供应链效率。FIS主要承担渔业数据收集、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与合作伙伴共享信息、为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决策依据等四大功能pl。美国在FIS建设及维护方面的庞大经费支出由国家财政拨款完成。国家以项目建设的方式进行财政拨款,实施专款专用。如在2004~2011年8年间,美国对ns的财政预算投入高达11亿多美元m。
(四)以HACCP为核心的海产品物流质置管理制度
自1997年以来,美国大力推行GAP、GMP、HACCP等“预防为主、全程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采用国际公认的HACCP管理体系和《食品生产管理规范》的要求对海产品进行质量监管,并建立追溯制度、实现海产品的可追溯,是美国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的关键之一。根据HACCP的要求,国内海产品生产者应辨识并采取措施预防、消除或将风险限定在可接受的范围水平之内。海产品进口商应提供证据,证明其从外国海产品生产加工者手中进口的产品符合HACCP和《食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或者证明其进口的产品来自于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有合作协议的国家,确保其产品符合美国相关标准体系的国家。
二、日本: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综合物流管理模式
日本是全球主要渔业国家之一,渔业在日本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日本是世界第四渔业生产大国,世界最大的海产品进口国。2010年,日本海产品进口量达272.26万吨,进口额达13669亿日元(约合174亿美元)13)。日本海产品物流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各个环节的技术水平都相当完善和发达,物流运作之髙效灵便已经被世界所公认。
(一)海产品流通的批发市场模式
批发市场是日本海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承担价格形成、信息传递、交易产品的作用,海产品经由批发市场流通的比例高达85%左右。日本海产品批发市场由中央市场和地方批发市场两个层级构成。中央批发市场是经农林水产省批准后,由地方政府部门或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公共团体设立;而地方海产品批发市场是经都、道、府、县政府批准后,由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公共团体、商贸公司等法人团体申请设立|41。日本批发市场交易以拍卖方式为主,市场内交易主体以批发公司、中间批发商等高层次的商品经营者为主。
(二)渔协为海产品物流组织主体
日本渔业经营是由渔业经营体来完成的,它们以渔业协同组合的形式进行自主经营管理。渔协是渔民的集体经济组织,是日本海产品流通中的关键性组织,具有强大的经济组织能力,在海产品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建设方面,在组织物流、商流、信息流及组织结账等工作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日本渔协、农协、生协等集体经济组织实力比较强大,能够通过自身力量建设基础设施,购买冷藏设备和低温运输工具,引进先进的保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海产品冷链物流系统。通过该系统,将大量分散的海产品集中起来,统一销售和配送,由此实现海产品在供应链物流中的长期保鲜。
(三)海产品物流傕息网络发达
物流信息化是日本物流发展的典型特征,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较为完善|51。在零售终端,连锁店和大型超级市场已普遍安装了POS系统,在零售商与批发商之间,EOS系统得到普遍应用,而批发商与食品工业之间的链接,则是通过附加值通讯网(VAN)完成的。此外,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日本各级批发市场对内实现了全国范围联网,对外实现了与全球范围内主要批发市场的链接,在拓宽日本海产品流通渠道、完善市场网络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日本调动外部物流资源服务本国海产品流通市场的能力。
(四)海产品物流管理体制单_
日本政府对农产品管理体系实行自上而下的统一行政设置,在农产品物流管理方面,已形成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的农产品物流管理体制,客服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提高了海产品物流效率和物流行政管理效率。日本海产品流通的行政管理由两个层面构成,国家层面上由农林水产省流通局负责,省、市级层面上由地方农林行政管理部门的流通室负责。经济产业省和农林水产省分别负责综合流通政策和农林水产品流通政策的制定。
三、荷兰:以物流中心为主导的供应链物流管理横式
荷兰是欧洲渔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渔业以深海和近海捕捞为主。荷兰渔业加工业比较发达,海产品产后商品化加工处理比例较大,大多经过加工成片、油炸或其他形态的产品售卖给消费者。为保证海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运输距离到达加工企业,大部分加工企业位于海产品拍卖市场附近。
(一)以物流中心为主导的流通横式
物流中心的专业化发展及其髙效运行是荷兰海产品物流成功运作的关键。在荷兰,海产品物流的城市中心主要是协调联运物流中心,如鹿特丹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航运优势承担了荷兰农业物流城市中心的角色。鹿特丹港区附近分布着多种具有不同分工的物流中心,如专门从事海产品经营的埃姆伊敦港口以及经营鱼、肉等冷冻食品的埃姆斯哈芬港等|61。鹿特丹港区附近水路、陆路和航空等交通运输网络比较发达,地理位置较为重要,与作为欧盟海产品进出口中转中心的巴伦德雷赫距离较近m,使鹿特丹已经成为欧洲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因此,荷兰海产品流通形成了以临港物流中心为主导的模式。
(二)重视冷链物流管理
由于海产品尤其是鲜活海产品属于易腐食品,对冷链物流要求较为严格,刺激了荷兰冷冻行业的发展。荷兰的冷冻行业具有世界上最高的人均制冷和冷冻容积量,大多数物流服务提供商在配送、保鲜、冷冻储存和运输方面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其保鲜、制冷等技术较为先进,为保鲜、冷冻和易腐货物的储存和运输提供了保障[81。 '
(三)海产品供应链物流虚拟化管理
为准确预测和满足零售商和消费者的要求,荷兰开发了新的物流和商业运营模式,建立电子化海产品交易市场,即电子产销一体化交易市场,以便通过联运物流中心协调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海产品的流通。荷兰海产品交易实行拍卖制,拍卖市场通过电脑联网互通,在某个市场拍卖的产品也可在其他市场成交,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连接渔户、渔业组织、批发商、加工企业、零售商等海产品供应链主体。此外,通过电子化交易市场实现物流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完成客户网上订货所需要的物流和信息交换活动,使信息透明度,准确度和及时性都得到提高,物流供应链变得更加活跃。
四、挪威:标准化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
作为全球第二大海产品出口国,挪威向全球150多个国家出口大量海产品,目前全世界每天平均消耗3700万餐挪威海产品丨截至2010年11月,挪威向中国出口的三文鱼总数共计11000余吨,共计4.38亿元人民币。从捕捞加工到运往中国,只需要3天的时间。秉着“让世界人民品尝到和挪威一样新鲜、优质的海产品”的经营理念,挪威对辐射全球范围的海产品供应链物流不断优化。
(一)销售合作社为物流组织主体
在挪威,销售合作社成为海产品流通的主要组织,负责统筹贩卖渔获物。目前,挪威有5个不同鱼种的销售合作社。以青皮鱼类销售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于1927年成立,主要负责统筹贩卖挪威渔船捕获的青皮鱼类。挪威《原料鱼法》规定,在挪威境内卸岸的所有鲭鱼、緋鱼、柳叶鱼等青皮鱼类,必须经由青皮鱼类销售合作社贩卖。渔船结束作业后,在海上把捕获的鱼种、渔获水域、数量、体型等数据传送给销售合作社,销售合作社把各种渔获数据汇总向买家公开,透过网络竞标方式,拍卖各船的捕获量。决标后,销售合作社通知各渔船直接驶人得标业者所在的港口卸鱼,从而完成交易。
(二)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
在冷链物流的标准制定中,挪威强调了对加工企业的厂房、设备、销售合作社、用水质量、废物的储存与处理、产品搬运、加工准备、加工包装及运输和回收等严格的要求。对冷库的自动化和冷藏集装箱已普遍应用并不断升级,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也提供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推进水产品原材料安全供应、研制提高水产品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设施、改善销售方法等方面,挪威都在不断采取新的措施,积极与国际贸易接轨。
(三)海产品物流可追溯管理
挪威是最早将溯源系统应用到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国家之一。从养殖、加工到销售,当海产品从前一个环节进人下一个环节时,相关信息亦会随之传递,包括海产品的品种、数量、等级、包装日期、加工方式、养殖场编号等,丰富的标签信息可以保证海产品的可追溯性。同时,挪威建立了严格的产品自检系统,除按照《挪威水产品质量法规》的监控外,海产品生产单位必须建立自检程序,自检程序是基于食品法典委员会和欧盟等组织的规定。
五、国外海产品物流管理经验借鉴及启示
尽管渔业发达国家对海产品物流管理的模式差异较大,但在海产品物流管理的内容体系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对当前建立健全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重视供应链物流管理
欧美等发达国家将供应链管理思想贯穿到海产品物流管理中,实施供应链物流管理有利于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协调上下游物流运作主体之间的关系,提髙物流运作效率。在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方面,通过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等核心企业对自身的业务的有效控制,协调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作为管理的驱动力来现海产品供应链的有序、高效率运转,提高其运作效率。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有利于缩短海产品流通时间,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二)重视海产品冷链物流管理
渔业发达国家在海产品物流管理中,重视冷链管理并制定了相关标准,突出了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冷链加工等严格的要求。冷库的自动化和冷藏集装箱在海产品物流中得到普遍应用,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也为海产品冷链物流供求双方提供了方便。如日本的海产品批发市场已经改变仅有广场、仓库和停车场的局面,配备了完善的保管设施、冷风冷藏设施、配送设施、加工设施等。
(三)以HACCP为核心实施海产品物流质量管理
渔业发达国家均重视海产品流通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将海产品质量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范畴。目前,各国政府强制海产品国内养殖企业、海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以及海产品进口企业通过HACCP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并完善海产品卫生和质量管理体制,同时将海产品可追溯性纳入强制实施的范畴,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
(四)强调物流信息化管理
信息流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高效的信息化水平是高效物流运作的保障。美国、日本、荷兰和挪威等渔业发达国家,在海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别注重物流运作的信息化,不断完善物流节点的信息系统和节点间的物流信息网络,通过信息化交易平台实现海产品在全球范围的流通。如荷兰花卉配送中心具有最先进的拍卖系统、电子交换式信息和订货系统,通过收集分类一鲜储一拍卖_包装等程序,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种商品花齐,通过虚拟的电子化农业产品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集散到世界各国,实现了所有花卉品种几乎全部的标准化生产。
(五)海产品物流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