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华医学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8 09:48:04

中华医学教育

中华医学教育例1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北京医科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7130

国内刊号:11-5259/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中华医学教育例2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更多、更深人地了解中医药而来到传统医学的发源地中国留学。目前约有3500名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中医药,已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界招收留学生人数之首。中医药已成为来华留学生中最热门的专业,高等中医药教育正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走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沿。

1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留学生教育

1.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指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受,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

1.2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中以“团结之路”为题,专门论述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其中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性,并认为“学生的流动也和教师的流动一样,可以扩大他们在智力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眼界,也可以使他们能够找到通向最好的或最专门化的机构的道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是通过加强跨国科研的联系,稳步发展信息和交流技术进行国际合作,包括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而其中,让学生在国际环境中从事学习和生活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之一的学生的国际流动,不仅受到学术界而且更受到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因为学生的国际流动所具有的各种因素会产生各种政治经济的影响,而这又往往关系到一国政府如何制定其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所以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发展留学生教育以促进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派出和招收留学生两个方面,这里仅从招收来华留学生角度予以论述。

2发展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 1面临的机遇

2.1.1我国加入wto

    我国加人wto,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和发展空间,中医药将被wto所有成员接受,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扩大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有利于开拓中医药国际市场。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大批国外人员的流人使得他们有机会直接了解或接受中医药治疗。据统计,长期在华的外国人员90%以上接受过中医药治疗或有过中医药方面的咨询活动;另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趋频繁,中医药学的独特文化与神奇疗效,使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2. 1.2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形成了吸引各国留学生的良好外部环境。经济实力的强大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为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提供了基础。作为一个经济增长迅速、社会变革急剧且又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了解中国的需求已经日益明显和增强,伴随着这种需求,学习中文、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医学的人不断增加。我国的几所著名高等中医药院校都具有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综合优势,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等,且留学费用相对发达国家低廉,具有价格上的优势。

2. 1.3全球中医热

    在人类“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潮流推动下,全球中医热方兴未艾,中医药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成为与西医药并驾齐驱、优势互补而不能相互取代的人类又一医疗保健体系。在这样的潮流推动下,中医药学备受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外国留学生的青睐,在国际教育市场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2. 2面临的挑战

2. 2. 1观念的挑战

    90年代以来,高等中医药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我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因而在现行的留学生工作模式中,很大程度上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在观念上没有树立把来华留学生教育看作是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开拓与份额占有的一种竞争以及留学生教育创汇产业的思想。在工作中往往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没有以教育服务的意识来研究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需求,缺乏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教育观念,从而制约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 2. 2不断上升的来华学习中医药需求对传统宣传与招生方式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在宣传与招生上缺乏主动出击的姿态,常常是采取“坐等”的方式,对一些咨询信件有时不及时回复,咨询接待不到位,宣传手段单一。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虽建立了留学生招生网站,但网上宣传力度不够,有的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完善,未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招生宣传网络体系。

   2. 2. 3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挑战

      教育质量始终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但在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计划长时期未作修订,师资长年不流动,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与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等。有的教师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更新,现代教学技术又不会应用。在教学管理中尚未建立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 2. 4国际上中医药的立法状况对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挑战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掀起了中医立法热,新加坡、泰国、加拿大卑诗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等国家和地区已成功将中医立法,针灸已在大多数国家取得了合法地位。但不可否认,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态度是制约来华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外在因素之一。

3对策与建议

3. 1转变观念

    我国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上积极向一些发达国家靠拢,将招收留学生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项内容给予特别的重视。不仅把招收来华留学生与国家关系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还应形成并确立高等中医药教育创汇产业和教育国际市场的观念,而后一种观念的形成在世界各国普遍将留学生教育视为创汇产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留学生教育给高等中医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在理念上强化招收留学生的市场化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全面改进留学生工作。

3. 2加强宣传,扩大生源

    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中,面临的巫待解决的问题是扩大生源,扩大留学生的规模,所以做好国际宣传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摈弃守株待兔的工作方式,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国外广播、电视、报刊、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和驻外使领馆,向国外宣传中医药的文化特色及独特优势,开辟网上留学申请通道。在主要国家设立招生点,与留学中介机构合作,建立海外机构,参加国外留学说明会等等二利用一切对外交流的机会,以各种方式渠道全方位地宣传展示中医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提高竞争力。一方面应在保持原有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新专业和拓宽现有专业方向;另一方面要开拓思路,按市场的需求招生办班。同时,要利用国际合作关系,开辟各种渠道,建立和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源输人点,以保证充足的留学生生源。

3. 3保证质量,创立品牌

中华医学教育例3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更多、更深人地了解中医药而来到传统医学的发源地中国留学。目前约有3500名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中医药,已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界招收留学生人数之首。中医药已成为来华留学生中最热门的专业,高等中医药教育正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走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沿。

1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留学生教育

1.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指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受,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

1.2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中以“团结之路”为题,专门论述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其中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性,并认为“学生的流动也和教师的流动一样,可以扩大他们在智力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眼界,也可以使他们能够找到通向最好的或最专门化的机构的道路”。lw881.com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是通过加强跨国科研的联系,稳步发展信息和交流技术进行国际合作,包括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而其中,让学生在国际环境中从事学习和生活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之一的学生的国际流动,不仅受到学术界而且更受到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因为学生的国际流动所具有的各种因素会产生各种政治经济的影响,而这又往往关系到一国政府如何制定其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所以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发展留学生教育以促进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派出和招收留学生两个方面,这里仅从招收来华留学生角度予以论述。

2发展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面临的机遇

2.1.1我国加入wto

我国加人wto,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和发展空间,中医药将被wto所有成员接受,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扩大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有利于开拓中医药国际市场。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大批国外人员的流人使得他们有机会直接了解或接受中医药治疗。据统计,长期在华的外国人员90%以上接受过中医药治疗或有过中医药方面的咨询活动;另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趋频繁,中医药学的独特文化与神奇疗效,使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2.1.2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形成了吸引各国留学生的良好外部环境。经济实力的强大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为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提供了基础。作为一个经济增长迅速、社会变革急剧且又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了解中国的需求已经日益明显和增强,伴随着这种需求,学习中文、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医学的人不断增加。我国的几所著名高等中医药院校都具有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综合优势,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等,且留学费用相对发达国家低廉,具有价格上的优势。

2.1.3全球中医热

在人类“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潮流推动下,全球中医热方兴未艾,中医药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成为与西医药并驾齐驱、优势互补而不能相互取代的人类又一医疗保健体系。在这样的潮流推动下,中医药学备受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外国留学生的青睐,在国际教育市场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2.2面临的挑战

2.2.1观念的挑战

90年代以来,高等中医药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我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因而在现行的留学生工作模式中,很大程度上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在观念上没有树立把来华留学生教育看作是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开拓与份额占有的一种竞争以及留学生教育创汇产业的思想。在工作中往往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没有以教育服务的意识来研究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需求,缺乏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教育观念,从而制约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2.2不断上升的来华学习中医药需求对传统宣传与招生方式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在宣传与招生上缺乏主动出击的姿态,常常是采取“坐等”的方式,对一些咨询信件有时不及时回复,咨询接待不到位,宣传手段单一。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虽建立了留学生招生网站,但网上宣传力度不够,有的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完善,未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招生宣传网络体系。

2.2.3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挑战

教育质量始终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但在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计划长时期未作修订,师资长年不流动,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与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等。有的教师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更新,现代教学技术又不会应用。在教学管理中尚未建立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2.4国际上中医药的立法状况对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挑战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掀起了中医立法热,新加坡、泰国、加拿大卑诗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等国家和地区已成功将中医立法,针灸已在大多数国家取得了合法地位。但不可否认,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态度是制约来华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外在因素之一。

3对策与建议

3.1转变观念

我国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上积极向一些发达国家靠拢,将招收留学生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项内容给予特别的重视。不仅把招收来华留学生与国家关系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还应形成并确立高等中医药教育创汇产业和教育国际市场的观念,而后一种观念的形成在世界各国普遍将留学生教育视为创汇产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留学生教育给高等中医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在理念上强化招收留学生的市场化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全面改进留学生工作。

3.2加强宣传,扩大生源

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中,面临的巫待解决的问题是扩大生源,扩大留学生的规模,所以做好国际宣传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摈弃守株待兔的工作方式,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国外广播、电视、报刊、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和驻外使领馆,向国外宣传中医药的文化特色及独特优势,开辟网上留学申请通道。在主要国家设立招生点,与留学中介机构合作,建立海外机构,参加国外留学说明会等等二利用一切对外交流的机会,以各种方式渠道全方位地宣传展示中医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提高竞争力。一方面应在保持原有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新专业和拓宽现有专业方向;另一方面要开拓思路,按市场的需求招生办班。同时,要利用国际合作关系,开辟各种渠道,建立和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源输人点,以保证充足的留学生生源。

3.3保证质量,创立品牌

中华医学教育例4

目前,我国针对来华留学生汉语汉文化教学主要集中在初中级语言及部分文化教学领域,但随着我国对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突破语言学习进入汉文化思维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探寻中医药文化思维教育对外国留学生教育的作用将成为重要的突破口之一。

中医药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其辨证整体的观念深入人心,和谐的价值观促进地区和平与发展,尊重个体差异的选择更体现时代高速发展下的主体价值回归和人文主义精神。随着我国在世界各地和各国建立孔子学院以来,还同时建立了不少中医药学院,不少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医,中医药文化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的认可,而作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价值理念的中医药,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却由于现阶段的特殊情况,被冷落了。笔者认为,随着国际社会对汉语汉文化的热衷,中医药文化在对外留学生教学与育人问题上,应该早做切入,先行一步,将来才能游刃有余的促进语言沟通,尤其是思维的相交。

中医药文化作为“活化石”并不过时,其能存在数千年。离不开其内在的整体性、辩证性等主要固有特征;另外,其奉行的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和尊重个体性差异等;其思维模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经渗透到了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诸多社会生活领域,与当今中国社会普遍思维模式密切融合。因此,将中医药文化的各种特征、理念融入到对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和汉文化推广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为:

一、 教学思想上:中医药文化的整体性和辩证性思维,有利于对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中医药文化本身具备整体性和辩证性等思维特征,这种整体性具体表现为思维的系统性和关联系,如望闻问切的传统中医的“四诊法”,即体现出医事中的医生和病人的相互性,病人病情特征的系统性,病人在医事中的参与性。“正气内存,邪气不干”则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异曲同工,揭示了内外因的本质关系。正是由于中医奉行的传统哲学、宇宙观、生命观的思维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讲求“和谐养生”,恒动变易;崇尚“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气一元论观念,才使得中医药文化不仅突出体现了其整体性,更体现出了鲜明辩证的思维特征。

将中医要文化的整体性和辩证性思维用语对外国留学生的汉文化教学,有助于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的汉语汉文化教育过程中实现因材施教,更有助于存异求同,以目的语及其文化精神为联系,建立整体性学习氛围,塑造目的语国家的思维模式和道德伦理,从而求同存异,和谐共处。

二、 教学手段方面:中医药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尊重主体差异,有利于教学相长。

中医药文化自诞生之初就奉行治病救人、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等医家之道,其核心都是以人为本,无论是医者对患者,还是师者对门徒,都有着强烈的人本价值选择特征。

近代以来教育模式奉行班级教学,客观上在一定程度对人本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造成了影响,来自于异质文化圈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方面,在面对陌生文化时,班级教学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面的弊端就暴露的更加明显。而中医的古代教育奉行的是门徒制度,其暗含的思维方式,道德伦理,行为模式都与门徒制度息息相关,并且这种门徒制度并不仅仅局限在医药领域,这使得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群众思维方式、道德伦理和行为模式都因此受到深刻影响。

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虽然是小班教学但也难掩班级教学的一些弊端,来自于不同文化圈的留学生存在学习动机不同,学习程度不一,学习能力不齐等诸多影响教学目标达到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自觉运用祖国医学中的宝贵精神财富,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认真研究、仔细分析和针对教学;不仅如此,在言传身教中,还要有意识地将这种理念有效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与人的交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班级教学和针对性性教学的有效结合。

三、 教学目的方面:中医药文化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与中国社会普遍思维模式密切融合,关注中医药文化对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汉语教学与对外文化推广紧密结合。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严谨,并得到了历代的不断延伸和丰富,是群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形成的文化价值认同。每个民族都有其自有的共同的“我们感”,历史越悠久,这种“我们感”作为维系和沟通的纽带发挥的实际社会生活作用就越大。中华民族同样也具备这样典型的特征,并且尤其明显。作为与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密切联系的中医药文化与思维,不仅仅表现在传承经验治病求人的医学领域,更多的是思维和观念方面已经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其思维模式更是在社会生活屡见不鲜。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用语如“心宽体胖”“不露声色”“相生相克”“阳奉阴违”“骨肉相连”等无不体现着中医药的理论精神和思维模式。因此,汉语言的推广教育不应局限在语言教学的层面,有效地突破语言层面,进入文化思维模式层面,缩小思维模式上的差距和误差。才能更好帮助留学生活学活用,实效运用,更好地促进民族复兴和世界发展的结合,

针对中医药文化思维教育对来华留学生汉语汉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几点建议:

1.重视中医药基础文化和有关中医药成语的教学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高级汉语教学班适当的开设一些中医药的基础文化课程,针对中高级汉语教学班开始中医药成语教学课程,有助于提升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价值理念、人际关系、社会发展,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解读能力。成语是中国文化最精辟的体现形式之一,学习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成语有助于提升学习中医药文化思维的效率。重视此点的目的是可有效的避免留学生能说话但不会说话,能听话但听不懂话,能生活但总冲突的尴尬与困境。

2.加强中医药院校在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药院校在汉语教学,尤其是中国思维价值观念教学与推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具备大量的专业人才和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等其他教学资源优势,能集中发挥在这个方面的教学功能,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要想突破普遍的语言教学瓶颈而走向思维观念的纵深磨合阶段,离不开现代中医药院校的广泛而系统地参与。

中华医学教育例5

实验教学改革理念先行,在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从转变教育理念入手,把学校实验教学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

(1)更加重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过去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除主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缺乏教学条件和手段。通过示范中心的建设,中心领导和教师深刻体会到,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非常重要,素质与能力比知识更稳定、更持久,也符合华西“树人”的育人观,即把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

(2)促进了系统性规划和整合的理念。教学资源由学科分散管理转变为学院统一规划和管理,软硬件建设更加系统,应用更加有效。

(3)促进了开放性教育理念。如,服务对象更加开放,由单一服务本科教学,转变为面向本科教学、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全面服务;教育资源的获得与使用也更加开放,由相对封闭的校内自我发展,转变为开放的、与社会共建共享,从而使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更加明显。

(4)中心资源既源于社会,也服务社会,除面向兄弟院校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培训,还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健康教育和一些基本的急救培训,更开放地服务于社会。

高端仪器设备:高投入,高回报

以急救危重症技能训练平台为例,中心近年来购置了半身复苏安妮、仿真模拟人(sim-MAN)、超级综合模拟人(HPS)等价值数百万元的高端仪器设备。在此平台上,他们开展了基本生命支持到高级生命支持的全程训练以及从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训练到社会公众的科普服务,课程内容丰富、教学层次分明、受益人群广泛,深受专业同行与社会各界的认可。由此,他们体会到高端仪器设备虽然投资较大,但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他们非常强调普通教具的应用,通过软件建设提升其教学价值。相反,如果不重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学生评估、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升等环节,一味追求高端设备,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也是另外一种战略性错误。

开放共享: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在努力增加设备总量,提高设备质量的同时,中心通过开放共享,充分发挥现有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师生科研活动提供服务。

(1)中心实行仪器设备集中管理,做到设备“购置有规划、使用有计划、养护有规律、维修有保障”。

(2)中心采用教学平台网络预约及排程,保障教学设备开放、有序、高效运行。中心规范使用流程,只要科室和教师需要,提出使用申请,中心工作人员便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让教学和科研人员满怀信心而来,满意而归。

(3)广泛宣传,让更多科室和一线教师知晓。例如利用全院干部会、电视晨会、院报、网页等多种途径宣传中心的各类教学资源,吸引更多教师积极参与。

(4)中心全面开放教学平台,引导学科交叉协作,促进学科共同发展。例如消化内科与普通外科共同建设和使用内镜中心,有力促进学科交叉与学科发展。

鲜明建设特色:共建共享,育人济世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将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密切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医学类示范中心特色。

(1)共建共享。学院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引进各类办学资金共6 500万元,建设了华西-强生微创外科培训中心、华西-爱尔康眼科手术技能培训中心、华西-奥林巴斯内镜腔镜培训中心等一系列高端专科技能培训中心。

(2)开放运行。中心为校内16个专业、全院36个临床学科以及区域内同行单位提供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努力做到保障教学,服务学科,共享多赢,协同发展。2011年中心完成本科教学工作量共计156 483人学时,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共计153期5 137人。

(3)引领区域。为推动区域内同行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事业的整体发展,中心先后举办了如“第二届医学组部级临床技能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与学术交流会”“华西临床技能教学工作坊”等多个学术交流活动,并邀请多位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到校进行学术交流。仅2011年,中心接待国内外学术来访和学习观摩人员1 641人,充分发挥了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引领、示范和辐射的作用。

(4)服务社会。坚持“掌握技能,服务社会”的理念,中心致力于向公众传播必要的基本医学知识与技能。自2008年以来为公安干警、消防官兵、科技人员、中小学教师与学生、银行职员以及共青团青年志愿者、社区居民等进行专项技能培训,累计受益人数达3 250人。2011年,华西临床技能中心成为首批“成都市科普教育基地”,并获评“四川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丰硕成果:记录师生成长

2008年至今,中心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教学平台得以跨越式发展。在此基础上,学院师生共同努力,取得丰硕成果:

(1)2008年,中心获评为首批部级临床技能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并成为临床技能类实验教学中心协作网的副组长单位。

(2)2008年,中心成为美国心脏协会(AHA)在中国大陆第一家授权认证的培训基地。

(3)2009年,中心被评为国家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消化科培训基地、呼吸科培训基地与普通外科培训基地。

(4)2010年,中心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医学院合作举办“华西-CSTAR产业圆桌会”,促进产学研的合作与发展。

(5)2010年,华西学子在第一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荣获二等奖。

(6)2011年,中心成为美国外科医师协会(ACS)在亚洲首家认证的教育机构。

(7)2011年,中心与加拿大外科先进技术发展中(CSTAR)合作成立联合办公室,加拿大驻华大使等前来参加挂牌仪式。

(8)2011年,中心成为首批“成都市科普教育基地”。

中华医学教育例6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卫生保健事业的宝贵财富。在中医药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成为继师承教育后的中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正式成为高等教育医学门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历史迄今只有50多年。

一、初步发展(1956年一1977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药对外教育应运而生,成为国际间文化合作与交流的纽带。1956年9月,上海、成都、广州、北京四所中医学院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医药教育正式步人高等教育殿堂,中医药学的知识传承也从传统的师承模式转为现代高等教育模式。

1956年7月,根据中苏科技委员会决议,前苏联派遣3名专家组成针灸考察小组来华,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1956年12月成立,198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学习3个月。1957年4月,卫生部下达(56)卫厅秘字184号《关于分配朝鲜留学生到江苏省中医学校学习的通知》,我国首届中医外国留学生于4月人学。朝鲜平安道保健部部长金孝善等一行3人在江苏省中医学校学习《针灸学》、《中医学概论》、《内经知要》等课程。同年前苏联、蒙古、缅甸等国留学生相继分配到该校学习中医学。1957年9月1日,北京中医学院招收首批外国留学生,这是建国后中医药对外教育的起步阶段。随后上海、广州等中医学院也承担了中医药对外教育,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有所增加,其阶段特征表现为:仅限于几所老校开展中医药对外教育,以进修教育为主,学习课程集中在针灸学,总体发展比较缓慢。19“一1976年是“文革”十年动乱,像其它事业一样,中医中药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受到严重摧残,造成中医中药日趋衰落,中医队伍后继乏人,中医药从业人员人数减少三分之一,全国中医医院从1960年的330所减少到129所,中医学院由21所减少到11所,中医药对外教育也一度中断。尽管如此,进人70年代后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针灸在美国引起轰动,引发了全世界范围的“中医热”) 。 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在北京、上海、南京建立了3个面向世界各国医学界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开展以针灸学为主的中医对外教育。不久上海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先后开办首期外国医生针灸学习班。

二、稳步发展(1978年一1989年)

经历“十年动乱”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国民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春天,高等中医药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也有了新的航向,实现稳步发展。

1.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表现为:一是国际交流频繁,举办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学校增多,留学生人数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以及人类渴望回归自然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天然药物和非药物疗法的兴起,世界各国纷纷邀请我国派中医药专家前往讲学,开展医疗和科研活动,并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药界人士来我国考察。70年代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仅有200人左右,到80年代中期翻了一番,其中欧美学生和非洲学生占了相当的比例。开展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学校也由之前的几所老校扩大到全国各地中医院校。二是办学形式多样化,学习专业多样化。中医药在扩大进修教育和短期培训的同时,发展了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以及接受来华进行中医药研究的高级进修生。学习专业也从中医、针灸学扩大到中药、骨伤等专业。三是中医药对外成人教育进人初步发展期。从70年代以进修生为主转变为包括进修生、函授生、各类短训生、专业证书进修生在内的多种形式,自费生人数也逐渐增多。

2.突出特点

改革开放后,来华留学生教育也实施了改革。1978年以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外国留学生绝大多数是享受我国政府奖学金的,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开放自费来华留学生教育。自费生录取标准由各中医院校自行决定。1979年,国务院批准通过《关于接受自费外国留学生收费标准问题的请示》,为我国自费来华的中医药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条件。同年教育部召开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明确规定留学生必须学习两年汉语后才可进人中医专业学习。1984年,教育部召开第三次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肯定了外国留学生的学位制度,从此中医药对外教育学位体系开始形成,留学生研究生教育也开始扩大。在管理方面,自80年代以来,中医药高等院校对外国留学生教育的自主权逐渐扩大,主要表现在对外国留学生的录取权和在学校的管理权。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关于在中医药对外教育中禁止滥发证书的通知》,加强了证书的管理。1989年6月,中国国际针灸医师考核委员会在北京成立;9月,国家中医药考试中心、国际针灸考试中心正式成立,这使得对中医、中药、针灸从业人员的业务质量的检测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三、快速发展(1990年一2000)年)

进人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通人和,内政外交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外部环境来看,到1998年底,世界上有162个国家与我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从内部环境来看,我国进人了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1992年党十四大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有力地促进了政治、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高等中医药教育对外开放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快速发展。

1.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显著增多据统计,从1990年一1998年,我国339所高校共接受了164个国家234691名留学生,年均增长率为28. 56%,比上个时期增长了15倍多,自费留学生成为来华留学生的主体,高校则成为接受留学生的主体。而这十年间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名境外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是前20年学生总数的40倍。据统计,1988年以后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达14700多人,是1988年前来华学习中医药留学生总数的36倍。

2.中医药对外教育机构蓬勃发展,开展境外联合办学

截止到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在我国建立的三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为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近万人次的医务工作者。1994年在天津中医学院建立了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全国7所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后相继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各地中医学院也都成立了国际培训部或留学生办公室。在1994年和19%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德赛科斯大学,先后分别联合创办了中医专业本科教育合作项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与国外著名联合大学创办新专业的典范之作。这是西方国家高等院校首次向中医药学开放,标志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式打人高等教育国际市场。

3.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法制化和规范化

199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制定了本科留学生学位管理规定,率先实施学分制度,使外国留学生选课更加灵活,教学管理也更加规范。19%年6月,国家留学生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实行政府规定招生计划和奖学金名额[t8] a 1997年3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年度评审暂行办法》。2000年出台《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了留学生的接受方针、管理体制、留学生类别、奖学金制度、教学管理等重要内容,成为留学生工作进人法制化阶段的主要标志。随着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增多,我国中医院校也在逐步建立健全留学生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进程。

四、蓬勃发展(2001年至今)

中华医学教育例7

吸引来华留学原因

外国学生正在申请中国高校,目的是接受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体验中国文化、提升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杜歌蕊森,美国人,45岁,卖掉了在美国的房子,放弃了在戴尔公司的事业,来到中国攻读MBA。她说,“这里有真正的机会。”李雅婷三,芬兰人,27岁,是一家大型零售公司的管理人员,她利用休假的机会来中国攻读一年期的商务学位。她说,“中国发生的事情比欧洲多。”齐乔纳森,25岁,美籍华人,父母是中国人,他说回到“祖国”在光华管理学院攻读MBA,使他不同于美国研究生院的同行。

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是我国政府的长期策略,主要目的是通过提供奖学金和教学设施,促进外国留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强化中国的软实力。所谓软实力,就是不以金钱和物资相胁迫,而产生的吸引力。教育和文化是软实力的主要产生领域。与此同时,美国以及亚洲和欧洲各国也在引导本国学生赴中国留学。香港大学教育学教授薄吉拉德说:“学生交流与外交相关联。”

香港大学教授杨瑞说:“就任国家主席后明确表示,我们需要软实力,而且我们愿意对国际教育项目增加支出。许多国家已经将教育作为助推本国软实力的一种方法,美国、法国和日本很久之前就开始这样做了。中国现在才刚刚开始。”

2013年11月25日,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在“部委微博开放日”活动中提到,未来我国将采取措施吸引留学生来华,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张秀琴表示,过去5年来华留学人数平均年增长率都是两位数,目前在华留学生接近33万人。对此,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已制定了《留学中国计划》,将采取措施,开设新课程、增加外语授课、增设奖学金等,努力使2020年在华留学人员达到50万。为此,中国高校将提供更多的英文课程,来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现有34所中国大学提供英语教学课程,而且政府表示计划到2015年为海外学生提供5万份奖学金。

彼此需要,不约而同

中国为了提升软实力大力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同时,西方国家也迫切需要增加对中国的了解。为此,美国和欧洲政府也在增加投资,鼓励更多学生到中国留学。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1年在华外国留学生大约是29万人,而在2001年仅为6万人。在2011年外国留学生中,韩国人(62442人)最多,其次是美国人(23292人);日本(17961人)、俄罗斯(13340人)、印度尼西亚(10957人)和印度(9370人)在华留学生人数也很多;2011年欧洲留学生也在中国接受某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排名前两位的是法国(7592人)和德国(5451人)。

2010年,美国推出了“10万人留学中国基金会”,计划到2014年将赴华留学的美国学生增加至10万人。到2013年底,已有6.8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中欧高级人才对话(HPPD),被欧盟称为“欧中关系第三支柱”,在2013年4月份举办了首次欧中高等教育对话。这次对话后,中国政府宣布未来5年将为欧盟学生提供3万个奖学金名额。之后不久,英国政府马上宣布了在3年内派遣1.5万名英国学生到中国留学的计划。2013年9月26日,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在北京举行欢迎招待会,邀请目前在京学习的英国学生及获得英国文化协会奖学金资助来华就读的“Generation UK”项目学生。到2016年的3年时间里,该项目计划协助至少1.5万名英国学生来中国学习或工作实习。该项目为前往中国大陆各学府学习的英国学生颁发奖学金。

美国的“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是2009年奥巴马访华时提出的,教育部对此非常重视。如今,全国620所来华留学接收院校均可接收“十万强”计划学生。目前已有6.8万美国学生通过该计划来华留学,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成都、武汉等城市。

中国高校魅力何在

有教育学者研究认为,就外国留学生个人来说,其在选择来中国学习时,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

一是政治与外交关系。和平的外交关系是国家间教育交流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关系,主要接受这些国家留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生进行限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强了与第一、二世界国家的联系,来自这些国家留学生开始快速增长。

二是留学教育政策。相对开放的留学政策能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包括收费政策、就业政策、打工政策等。尤其是收费政策影响更甚。在改革开放前,我国主要接受来自社会主义国家和友好国家的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数量很小。其后,国家允许高校接受自费留学生,这样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才有机会涌入中国。

三是经济关系。留学生倾向到那些经济比较发达或者两国经贸关系比较密切的国家学习。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与周边国家日益频繁的经贸往来,是吸引留学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是文化与地缘关系。留学生倾向到那些地缘相近、文化同源、有历史联系的国家学习。华夏文化作为东方文化代表,对整个亚太地区等周边国家留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另外,在华留学生表示在中国学习的费用比西方更便宜。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中国高校的平均学费为每学期约1000美元,而房租、食物和其它杂费也很低。据美国国家教育中心数据显示,美国大学仅学费每年就约为1.2万美元到3.7万美元。另外,住宿、食物和学术费用平均为每年1.5万美元。

教学质量受到认可

外国人来华学医,尤其是学西医,可以看作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受到认可的标志。在上海学医近5年的加拿大男孩张森已经在医院实习了几个月了。他能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与病房里的病人做“聊天式查房”。2014年夏天,他将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张森选择到中国学医,是因为中国的医学文凭能得到加拿大政府的认可,这样,他回到加拿大后就可以考取执业医师执照,成为一名医生。

和张森一样,近年来一大批外国学生来华学医,其中包括不少欧美发达国家。统计显示,医学留学生已成为语言类留学生之外的最大留学群体。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下,“到中国学医去”的热情背后,是中国医疗水平与医学教育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

2012年来华学医的留学生已突破4万,其中1.18万人学中医学,其余学西医。“来华医学留学生增多,反映出我国医学在国际上学术地位的攀升。”在不少教育专家看来,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一步。由于中国的医学学历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广泛认可,这群学生毕业后除一部分公费生回国“效力”,还有不少人去欧美国家考取执业医师资格,留在当地执业。

“中国医学教育正在为不少欧美国家的综合医院与基础医疗机构培养人才,成为不少国家中产者学习医学的新圣地。”中国医学教育已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有外媒称中国已成为继日本、古巴后,留学生学医的最新“圣地”。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30多所医学院有资格招收外国留学生。外国学生来中国学医有几大原因:学费相对便宜、教育质量有保证、学历受到世界广泛认可。

“医学教育质量是以中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前提。此外,医学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丰富的病例与病种资源。”在上海交大医学院留学生教育中心章程康的印象中,上世纪70年代,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几乎同步,我国个别医学院开始招收海外学历生,但以政府公费生为主,而在2000年左右,自费生报名开始逐年增多。

与逐年上升的海外学生申请相对,国内医学院的录取率在下降。这是因为医学院对招生人数始终有所控制,没有盲目扩招。“医学行业绝不能生产伪劣产品。”瑞金医院临床医学院副院长邵洁表示。留学生虽然在扩招,其淘汰率依然保持很高。在这所三甲教学医院,每年留学生淘汰率超过15%,有人留级,也有人退学。

清华校园的“小联合国”

在中国学医能在加拿大考医师执照,在中国学法学也能在美国考律师资格。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悄然间正在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年轻人向往的留学之地,从最初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来华学语言、学功夫,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青年来华学习自然科学,再发展到今天外国人成规模的来华学医、学法律。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有一群来自外国的法学留学生,他们中大多数人来自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许多人已拥有了名牌大学的法律博士资格,他们完全自费来学习中国法,不是短训班式的研讨,而是完整的一年硕士课程学习。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晨光表示,30年前,外国法律学者来华交流,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有法律吗?”如今,仍有一些外国法律学者会问,但他们最常问的问题变成了:“中国有法治吗?”细微的一字之差,体现了时代的巨大进步,也指出了今天依然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今,中国的法治虽仍在完善,但成就有目共睹。正是在这一历史的大背景下,中国法学教育中,成规模的外国留学生中国法硕士课程项目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外国法律职业人认识到一个放之各国而皆准的朴素道理:“法律存在管辖权问题。你要同一个国家打交道,你要到那个国家去发展,就必须遵守那个国家的法律。所以,你首先要去了解、学习该国的法律。”

在首届招生时,清华大学法学院还只能依靠校际交流、登广告等途径把招生的信息散播到国外一些著名的法学院,期望能招到高水准的候选学生。没想到,第一次招生就招到了14名学生。历届学生的素质都非常整齐,许多是来自像哈佛大学法学院等名校的法学博士在读生。学生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别样的思维方式,也会促使教师们主动思索和改进中国传统法学教育中的一些教学方法,推动中国法学教育自身的改革。如今,清华大学的外国人法律硕士项目课程已走过3年。3年来,学生在数量上翻了一番还多,而且在生源的地域性方面也不断拓宽,现在的学生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格鲁吉亚、巴西等国,俨然已成为清华校园内的一个“小联合国”。

留学强校吸引更多留学生

中国的大学众多,哪些是最好、最吸引来华留学生的?除了大学的名气和学术水平之外,学费的高低以及是否有奖学金,是留学生们考虑较多的两个问题。目前,中国政府经过审核,对上百所大学里的外国留学生颁发中国政府奖学金。这其中,有名气、教学质量高、能申请奖学金的大学,最令外国留学生感兴趣。

在这方面,教育部颁布的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名单具有指导意义。

2013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清华大学等22所部委直属院校和16所地方院校入选。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教育部根据全国高校近3年来国际学生规模、结构、发展速度等指标,经过严格选拔,决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等22所部属高校,上海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16所地方院校作为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

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教育部及其它部委直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按一定标准直接选定。第二类为地方院校,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确定,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共同建设。

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入选院校在国际学生规模、结构、发展速度等指标以及国际学生管理服务体系等方面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名单上的这些大学可以说各具特色。本次评选在全国690所高等院校范围内进行,根据各校近3年国际学生规模、结构、发展速度等指标进行考核。

南开大学自1954年开始招收留学生,迄今已为世界近百个国家培养了上万名留学生。南开高度重视留学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指导下,南开大学的留学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南开大学多次获得教育部和天津市教委及天津市公安局的表彰,并荣获“来华留学生眼中的十大名校”称号。自2003年至2012年,留学生长短期人数从1382人增至2689人,增长近一倍。其中,一年以上的长期生人数由2003年的1304人增加到2012年的1951人,学历生人数也逐年递增,特别是高层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10年内增长了4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成为示范基地说明这些院校在留学教育某些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而西安交大留学生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目前,西安交大有来自77个国家的1668名留学生。西安交大还是全国首家开设全英文授课项目的院校。

中华医学教育例8

刘国昌

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中华小儿外科学会泌尿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外科分会微创及腔内泌尿外科学组委员。

谭美珍

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常委,广东省健康促进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营养学会(CNS)是学术性法人社团。“改善全民营养,促进人民健康”是中国营养学会的宗旨。

周伟

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NICU主任。

晏红

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现于清华大学从事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合著和专著多部著作,代表作《培养幼儿好习惯》、《宝宝入园完全手册》、《宝宝入学完全手册》。

吴明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

欧婉杏

广州儿童医院保健科主治医师,对儿童常见疾病和儿童的心理发育有丰富的经验和较深的研究。

李元宁

国际著名的婴幼儿教育权威和保育专家,华盛顿大学研究院教育学硕士学位。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韩国委员长。

刘湘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原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

林怡

幼儿早期教育专家,著有《林怡说早教》系列四册、《林怡教你玩游戏》等书籍。

李璞

原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从医40余年。现任北京市新世纪儿童医院资深健康管理顾问。曾任北京市卫生局三级甲等医院等级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某区卫生局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心系新生命”讲师团成员,由国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种子工程”讲师团成员。

李春青

主管护师,神经心理测量师。对儿童生长发育和各种心理测量烈介有较丰富的经验。

周念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心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张峥程

117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周荣向

广州市第421医院妇产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郎景和

中国医院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第一副主任委员。

孙美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助理研究员。

方素华

浙江邵逸夫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胡一君(台湾)

中华医学教育例9

刘国昌

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中华小儿外科学会泌尿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外科分会微创及腔内泌尿外科学组委员。

谭美珍

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常委,广东省健康促进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营养学会(CNS)是学术性法人社团。“改善全民营养,促进人民健康”是中国营养学会的宗旨。

李春青

主管护师,神经心理测量师。对儿童生长发育和各种心理测量评价有较丰富的经验。

周念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心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李元宁

国际著名的婴幼儿教育权威和保育专家,华盛顿大学研究院教育学硕士学位。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韩国委员长。

刘湘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原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

林怡

幼儿早期教育专家,著有《林怡说早教》系列四册、《林怡教你玩游戏》等书籍。

李璞

原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从医40余年。现任北京市新世纪儿童医院资深健康管理顾问。曾任北京市卫生局三级甲等医院等级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某区卫生局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心系新生命”讲师团成员;中国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种子工程”讲师团成员。

张峥程

117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周荣向

广州市第421医院妇产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郎景和

中国医院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第一副主任委员。

孙美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助理研究员。

方素华

浙江邵逸夫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胡一君(台湾)

上海美华妇产科主治医师,台湾妇产科医学会会员、美容医学会会员。

周伟

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NICU主任。

晏红

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现于清华大学从事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合著和专著多部著作,代表作《培养幼儿好习惯》、《宝宝入园完全手册》、《宝宝入学完全手册》。

吴明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

欧婉杏

中华医学教育例10

3、南方医科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广东省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广东省“211工程”院校,省属重点大学,由广东省、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教育部共同建设。南方医科大学创建于1951年,1979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被批准为中国8所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

4、天津医科大学创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原国家政务院批准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是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一所研究教学型医科重点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是国家批准试办八年制的医学院校,也是试办七年制的15所院校之一。

5、中国药科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药学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高校之一,是“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药学为特色,理、工、经、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6、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之一,是“111计划”入选高校,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北京市共同建设。学校创建于1956年,原名北京中医学院,是新中国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

7、哈尔滨医科大学创建于1926年,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承担“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015年11月20日,获批“部委省”共建大学;“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院校。

8、南京医科大学,简称南医大,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江苏省人民政府三方重点共建大学,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学校创建于1934年,时名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57年,由镇江迁至南京,更名为南京医学院。1962年,被列为全国六年制医药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