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影视文化内涵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4 10:20:46

影视文化内涵

影视文化内涵例1

在影视艺术、戏剧艺术、话剧艺术、音乐艺术等众多艺术形式里,存在有相同的共性,又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它们具有共同的审美价值、共同的趋向性与艺术内涵的交叉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具有各自的艺术特点。影视作品融文学创作、舞台与表演艺术、音乐艺术于一体,是一种最具综合性质的艺术形式。影视艺术(影视文学、影视音乐、影视表演等)与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都在引导和强调艺术的人文精神,并围绕人文这个主题,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方法表现该主题。所以,各个门类艺术之间就是一种共融和互动。

影视歌曲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又有最直接的音乐表现,它承载了文学与语言的内涵的同时,又承载了特定故事情节与人物的需要,也融合了歌唱艺术形式。其目的均是表现和表达人的思想、情感与创造艺术的美和价值。影视歌曲的创作依据是影片的特定历史(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与文学创作形式,以及影片具体情节、人物形象、人文环境、音乐的地域风格等诸多因素的塑造与形成。所以,影视歌曲属于双重的文学创作,既有歌曲的诗词歌赋,又有影片自身的文学内涵。

一、对影视歌曲内涵的理解

影视歌曲应该属哥歌曲创作范畴。所不同的,在于影视歌曲创作的文学内涵比一般歌曲创作更加的丰富。首先是文学内涵的依附性质,歌曲创作的语言、音乐、风格与影片的时代背景、文学价值观念等等因素获得统一;其次,影视歌曲是一种最直接MTV形式,给观众直接的影音效果,不需要我们坐在音乐厅、剧场专门欣赏歌唱演员的表演。我们更多的剜关注和感受歌曲的音乐、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表演等多因素的合成效果。如: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中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感人之处在于:第一,故事发展的情节;第二,演员的表演;第三,歌曲音乐的色彩;第四,演唱者如泣如诉的演唱。可以说,这首歌曲是多因素合成效果的典范。所以,每一部成功的影片都包含着文学家、影视艺术家、作曲家们的心血。正像每一首歌曲都包含着作曲家强烈的思想感情,每一个音符与节奏的变化,乃至速度与音符时值的长短,均蕴含着作曲家无限的深情与雕琢。

在歌颂祖国体裁的影片中,给笔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影片《海外赤子》(20世纪70年代末),更具体地说是其中的那首歌曲《我爱你中国》。从歌词的创作中,我们看到词作家深厚的文学水平。特别是运用连串的叠句、排比句“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我爱你……”

笔触凝练,内涵丰富,语言质朴,情感炙热,以此抒发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正是因为这首歌曲《我爱你中国》让人们记住了这部电影,也记住了歌唱家叶佩英,这位来自马来西亚的海外赤子,用她那甜美的歌喉、圆润的嗓音,唱出了海外赤子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热爱,将他们的深情完全倾注在动人的歌声中,打动着每个人的心。

因此,我们要理解这些影视歌曲作品的内涵,加强对歌曲内容的分析理,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使情感的表达与歌曲内容达到完美统一。这样能够使我们对整部影片人物情感的表达与歌曲情感体现保持一致,使影片的情节、人物的表演、歌曲的情感,更真实、更准确、更具感染力。

二、影视歌曲的“意境”与整体布局

意境是一种想象,是艺术创作中必须富有与发挥的想象力,也是艺术处理与表现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分析了解影视歌曲的创作“意境”与布局。首先,作曲家通过作品优美的旋律以及独特的曲式结构,将音乐构思及内容准确地按照剧情的发展体现出来,完成了对“意境”的整体布局,特别是对情感的处理与把握,要让音乐的思维符合文学作品的内涵,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必须严格遵循和以此进行准确的演绎,那样才能使影视歌曲获得一个最佳的布局,才能更好地展现给观众。

其次,驱动“意境”全面展现与诠释作品。每部影视艺术作品的题材与描绘的目的也不同,如:历史题材、战争题材、时代生活题材、科幻题材、儿童题材、神话题材等等。无论是哪一种题材,只有把握好“意境”这个基调,才能有好的构思,才能有好的创作、好的表演、好的影片。例如:电影《牛郎织女》(最早的黄梅戏版本1963年)的“意境”构思源于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作家将其创作为文学作品,影视艺术家们将其演绎成为影视作品。黄梅戏版电影《牛郎织女》以戏曲演唱与人物造型的形式展现影片的整体布局,有点像歌剧的发展布局。第一部分叙述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两岸,意在表现相爱之人不能相见的痛苦与焦虑。第二部分主要讲述牛郎织女的爱恋过程,更多的是表现快乐幸福的生活。第三部分王母将织女抓回天庭,牛郎背着一双子女穷追不舍,却在最后时刻被银河阻断。那种眼见亲人从身边被抢走的撕心裂肺之痛,在作品中得以深刻的体现。第四部分是作品的升华部分,“天上人间盼团圆”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图画,盼望团圆的心情和相见的激情。可见,作品“意境”的构思呈现创作者一种生活的积累、记忆积累,情感的积累。这种积累越来越丰富,音乐的想象力越强,其“灵感”也就越活跃,“意境”中的音乐画面也就越生动具体。

三、艺术表现之风格

影视歌曲也存在有风格上的差异。如前面黄梅戏影片《牛郎织女》中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影片,以黄梅戏原有的“载歌载舞”的表现和黄梅戏的故事性、通俗性、音乐性特点,以及贴近生活的演出风格,加上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芳的演唱,使得这部电影与黄梅戏一样得到人们的喜爱。唱腔简洁、明快,音调好听字义易懂,独白带有浓郁方言土语色彩,这也是黄梅戏独具风格的体现。再如:影片《漩涡里的歌》的主题歌《船工号子》,歌词的语言形象、生动,极富人性化色彩;其音调兼有船歌、号子、山歌之风格,将音乐达到了突出的效果。在语音、语调上加入四川方言的特色,使语气具有强劲的感召力,再现了船工那种搏击流、闯险滩的豪情与霸气。所以,演唱时对语言和音乐的理解和把握的准确,以及歌唱者的声音和技巧的运用,均是为了展示作品的艺术风格。演唱者只有正确地区分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风格,才能充分展现作品的风格与魅力,才能使歌曲演唱达到诠释影片的特定情节与风格特点。

四、文学与音乐色彩

影视作品中的文学色彩决定了作曲家的音乐色彩,也决定了歌手演唱的基调。同时,影视作品的题材(抒情:赞美、叙事、战斗等)已经将其内涵的格调划分明确。作曲家在深入细致地分析原作的创作意图、作品的时代背景、故事的内容、人物的表演等环节之后,设定歌曲 的结构、曲式、调性,以及旋律的起伏发展、节奏与和声色彩,指引演唱者的情绪走向。还要按人物的感情线来设计音乐的情感线的层次、起伏、高潮,还要把握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对比性。再有,音乐的风格和旋律的结构形式还要兼顾未来歌手的演唱特点、嗓音特点,技术风格等等。在强调文学性的同时,还要在重点的词、句上加以强调,并且落实在没个字每个音上。例如:《我爱你中国》中的“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一句,上行的音乐好像是将“乳汁”渐渐装满(音乐的制高点)“心窝”,此时语言的文学色彩与音乐色彩得到了极好的融合,达到了一种沁人心脾的艺术效果。

五、影视歌曲之经典作品

影视歌曲在影片中虽然是以录音播放形式出现在特定的情节与场合,但是对演唱者演唱的整体水平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如:性别、声音、嗓音特点等等。影视歌曲让我们熟悉了很多的作曲家,歌唱家、更让我们难以忘怀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如:

1 影视作曲家王酩:电影《海霞》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陆清霜演唱;电影《黑三角》的主题歌《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电影《小花》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李谷一演唱,等等。

2 影视作曲家徐沛东:电视剧《篱笆・女人・狗》中主题歌及插曲《篱笆墙的影子》,毛阿敏演唱;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歌曲《得民心者得天下》,刘欢演唱;电影《和平年代》中的歌曲《热血男儿》等。

3 影视作曲家赵季平:电影《红高粱》里的《妹妹你大胆向前走》、电视剧《水浒》里的《好汉歌》,刘欢演唱;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主题曲《大宅门》,《乔家大院》的主题曲《远情》,谭晶演唱;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歌曲《百姓才是头上天》,戴娆演唱,等等。

4 影视作曲家雷蕾(女):电视剧《便衣警察》中的歌曲《少年壮志不言愁》,刘欢演唱;电视剧《四世同堂》中的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骆玉笙演唱;电视剧《渴望》中的歌曲《好人一生平安》,李娜演唱;电视剧《家有儿女》中的歌曲《阳光男孩、阳光女孩》TG4组合等演唱。

影视文化内涵例2

我国共有七大方言,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主要分支。作为普通话的基础,东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与普通话没有本质区别。东北方言是一个自足的、完整的、在一定历史时期相对稳定的语言体系,在东北地域内,它可以成功有效地完成交际目的。东北方言经过三百多年包括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多元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二、影视剧中东北方言的词汇文化内涵

东北方言在叙述和抒情上都倾向用可以触摸、可感知的具体词汇来表达,很少用静态的、抽象的词语。东北方言在由静态的转化为动态、由抽象转化为具体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语义清晰、极富感染力,而且嵌入了浓厚的感彩。

(一)词汇文化中的动物形象

东北曾经地广人稀,多为深山老林,经常有一些动物出没,因此,在东北语言中常以具体的动物作比,如:“熊”“驴”“牛”“兔子”等,形象地表达各种不同的含义。

1.“熊”。东北人不喜欢“熊”这种动物,因此,在东北方言中欺负别人可以用“熊人”,形容一个人无能可以说“熊货”,贬低别人的样貌或人品可以用“熊样”,多为贬义。举例如下:例1:李福对长贵和刘能说:“你俩喝,我睡觉。等明早儿我起来,你俩不行走。你俩要是走,你就是熊货。”(《乡村爱情》)

例2:谢大脚要和李福离婚,长贵、刘能劝李福,李福说:“就因为我是在外边儿混的人,我才不离,明白吗?我要是像你俩这熊样儿的话,就这娘们儿,我早就离婚了。”(同上)

例3:“老三,嫂子今天就熊上你了!能不能让嫂子这句话掉在地上?”黄老三不情愿地从兜里掏出了一沓钱说:“给,整好是一千!”(《圣水湖畔》)

例4:一脸怒气的李乡长说:“这个事儿我真有点儿想不通,咱们招来那么大个项目瞪眼就让你落不下户,不依着她就连搞破坏带上访告状,你说这不是硬让她把政府给熊住了吗?”(同上)

2.“驴”。“驴”表达一个人脾气比较倔强,也可以形容一个人的脸比较长,多为贬义。列举例如下:例1:刘英对玉田说:“你别嚎了,你一嚎还不如人家驴叫呢!”(《乡村爱情》)例2:谢大脚骂长贵脸长,长贵说:“我这脸要跟驴比还算圆脸呢!”(同上)

3.“牛”。在东北方言中可以形容一个人比较厉害,多为褒义;也可形容一个人很骄傲自大,多为贬义。举例如下:例:大辣椒不满于丁香的沉默,心想:我跟你说话你不理我,牛啥呀?(《刘老根》)

4.“猫”。猫这种动物行动敏捷,没有声响,因此,在东北方言中可以表达“躲藏”的意思。例:药匣子上前埋怨道:“你说你也是,你说你往人家厨子身后猫啥?”(《刘老根》)

5.“兔子”。兔子生性胆小,但行动迅速。

例1:马百万:“插树岭这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我告诉你,那么好干呢?”(《插树岭》)

例2:马莲叹口气,说:“真是横垅地里打兔子,一步一个坎儿!”(《圣水湖畔》)

(二)一词多义的文化特征

在东北方言中,有很多词都是一词多义的,如“打”“整”等。现以“整”字为例,分析其在影视剧中的使用情况:

例1:“就是,整(弄得、惹得)得这才闹心呢!”黄金贵说:“现在我们村有不少户,包括我们亲哥四个家的玉米,还都搁在家里等着涨价呢!”(《圣水湖畔》)

例2:韩大芹埋怨马莲道:“妈,你可真是的,把名额给人干啥呀?你知道那一个招工名额有多不好整(争取)吗?(同上)

例3:刘老根点点头说:“你可得好好整(做、干)啊,别给我砸了牌子!”(《刘老根》)

例4:谢广坤看香秀在照顾谢,故意躲避,说到:“我得去整(拿、取)点茶叶。”(《乡村爱情》)

例5:马百万:“干中学?不是我说你,你非得动员大伙都整(投资、经营)那玩意儿,你先让五婶儿和老蔫子先整着呗,探探路啊,这要有个啥闪失,你还有退路吗?(《插树岭》)

三、影视剧中东北方言的称谓文化内涵

在东北方言中,称谓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

(一)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东北方言里重要的文化因素标志之一,是在特定亲属范围里所使用的文化符号,反映人们在婚姻家庭中的关系,它往往以极简单的语言形式反映较复杂的亲属制度。血缘和婚姻形成了不断扩展的亲属链,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强大亲属语场。亲属称谓的首要原则就是确定个人在亲属语场链条里的位置和排序。在东北方言中,泛化亲属称谓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交际用语,使用普遍,适用性强,可以在熟人之间使用,为达到特殊交际目的,很多时候也在陌生人之间使用,来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东北方言中泛化亲属称谓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营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凝聚群体的力量。亲属称谓在东北方言中已然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交际手段和策略,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深刻的文化本质。这种亲属称谓文化在东北方言中的具体运用比较丰富多变,在影视剧中的体现举例如下:

1.直接亲属称谓词:叔、婶、哥、兄弟、大妹子、亲家等。例1:长贵对醉汉的老婆说:“大妹子,太感谢你了!”(《乡村爱情》)

例2:谢广坤说:“兄弟,吹吧你,别把牛吹死了。”(同上)

2.名+亲属称谓词:长贵叔、广坤叔、一水哥、大脚婶等。例:谢广坤:“七哥,是不是我在这上面站着,你生气了,你要生气我这就下去。”(《乡村爱情》)

3.间接亲属称谓词:孩子他娘、他大脚婶、英子她爹等。例:王老七:“孩儿她妈,给拣四块啊。”(《乡村爱情》

4.换位亲属称谓词:(我家)你嫂子、(我家)你兄弟、(我家)你哥等。例:刘能:“兄弟,我看你也不是外人,哥说出来,你可别笑话我。听说谁能把王大拿招到村里,就让谁干村主任,你哥我也想过过官瘾,嘿嘿……”(《乡村爱情》)

(二)社会称谓

社会称谓主要指除了亲属称谓以外的称谓,用在各种社会交际场合。社会称谓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语言文化符号,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分级分类和复杂人际关系。在社会活动中,不同的社会称谓能帮助人们确立说话人、听话人的角色地位,并显示年龄、职位、性别等信息。在东北方言中,常用的社会称谓有两种:姓名称谓和身份称谓。社会称谓文化在影视剧中的体现举例如下:

1.姓名称谓

(1)直呼姓名。多见于平辈之间。

例1:李大国说:“这时候我们走最合适,谢晓梅、刘一水,走啊。”(《乡村爱情》)

例2:刘一水走过来说:“谢永强,挺能耐啊,把王小蒙都整哭了。”(同上)(2)只称名字。多用于长辈称呼晚辈,表现了一种亲密和关爱。

例1:王长贵不好意思地说:“香秀在呢,别这样,有什么话你起来说。”(《乡村爱情》)

例2:谢广坤拉着王小蒙说:“小蒙,叔求你件事。”(同上)

2.身份称谓

身份称谓主要形式为“姓+职位”,如“齐镇长”(《乡村爱情》)、“陈书记”(《圣水湖畔》)。例:马莲喝了口水,又说:“陈书记,其实咱们也是实在亲戚呢!我亲侄女和你亲姐姐是亲妯们,在你姐那论哪,你得管我叫老姑呢!”(《圣水湖畔》)但在东北方言中这也并非绝对。(《乡村爱情》)中的长贵名叫王长贵,但人们却更多叫他“长贵主任”,而不是“姓+职位”的叫法“王主任”,主要因为村子里大家和他都太熟悉,叫他“长贵主任”不但不会有冒犯的感觉,反而听着更加亲切。东北方言中称谓体现了东北人热情豪爽的性格特点,映射出富有东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四、结语东北方言是东北地区民俗的体现、文化的沉淀。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东北影视剧来源于东北地区人们实际的生活状态,又将其进一步升华,体现着东北方言内在的文化涵义,为人们呈现出东北人真实而又淳朴的生存态度,也展示出东北人热情而又豪放的情怀。

参考文献

[1]马思周,姜光辉.东北方言词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2]秦海燕,曹凤霞.东北方言的话语模式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8.

[3]王颖.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的多元民族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4(01).

[4]王红娟.基于动态语境理论解析电影《假结婚》对白的语用实现[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3(07).

影视文化内涵例3

儒释道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它们不仅雕塑出中国人性格的基本特征,而且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思想,全面地浸润了中国的文学及艺术。在西方同仁关注自然,探求宇宙的发展本源与规律的同时,中国的人文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生活的现实和现实中的人本身,“形成了独特的‘文人精神’:一是深刻的忧患意识,二是对道德理想的探求和对社会道德秩序的建构与维系,三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关注政治、参与政治,托政治于学术之中”。这些“文人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影视中,以至于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影视作品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因此,中国影视经常表现的主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抱负,“发乎情止乎礼”、“朋友之妻不可欺”的情感原则及道德伦理等。

从中国电影发轫时期开始,《孤儿救祖记》、《天伦》等道德影片就成为一大主流,直至20年代4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的鼎盛时期,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代表的道德论争片仍占据了市场的主导方向。进入90年代,中国电视室内剧《渴望》以主人公刘慧芳、主题歌《好人一生平安》作为正面宣传,在人们心目中曾达到一时的高峰。陈凯歌在《霸王别姬》中对段小楼、程蝶衣、菊仙三个人物命运的演绎,千回百转,扑朔迷离,从始至终是一出包裹在道德彩衣中的人生大戏。而颇具儒家风范的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也是一部地道的中国影片。整部影片围绕着伦理的中心在转动,朱师傅与三个女儿的聚与散也是由伦理力量所驱使。从它朴素深沉的母题选择到含蓄微妙的表现手法,直至白描一般流畅平易的镜语风格,无不透着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而道德评价就是这部影片的精髓。至于《卧虎藏龙》,更是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 爱情态度。

李慕白对待已死朋友指腹为婚的妻子,为了心中的道义,始终不越雷池半步,含蓄中更显真情,虽然到死也没有一个亲热镜头,但却表达出西方影片男女缠绵也表达不出来的爱情。这就是很多中国人对爱情的态度。

2 人生态度及处事原则。

李慕白对待恶人(碧眼狐狸)嫉恶如仇,对待迷途者(玉蛟龙)循循善诱,对待仁者(清官)不论是赠剑还是维护其声誉都表现出尊敬爱护之情,这明显与中国人的政治抱负有一定关系。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八省捕头千里追凶),无不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及责任、侠义精神。

3 人格精神。

李慕白和玉蛟龙最后的选择也颇为感人:李慕白最后是提住那口真气自保(有可能),还是吐出这口真气说出自己的爱,他选择了后者,放弃了生命,给人以返璞归真的感觉。而玉蛟龙最后终于得到自己的爱的时候,却为了挽回对李慕白的愧疚,依靠一个自己无法确认的传说而放弃了生命。或许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得《卧虎藏龙》勇夺4项奥斯卡大奖,在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并掀起一股中国文化热。中国太极拳在美国逐渐流行,亚洲面孔的日裔教授被学生追问会不会中国功夫……

应该说,中国影视艺术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 “中国古代就有灯影、皮影、木偶戏等艺术样式,反映了人们对活动影像的追求愿望。中国古典戏剧、诗词、绘画等艺术作品,在处理时间和空间的技巧上,常常与蒙太奇镜头语言处理画面的方法神似;细加分析也常有运用特写、远景、中景等画面和画面组接的技巧,这为我们影视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美学的启示。”

我们可能有一个明显的感受,中国的严肃、历史片庄重甚至沉重、儿童片充满说教性,总之都是很正统规范的风格,尤其是爱情片“犹抱琵琶半遮面”,似乎总没有西方爱情片的酣畅淋漓、荡气回肠。而且,西方影视对中国影响最深的恐怕就是爱情片。说到西方的爱情片,不得不提《泰坦尼克号》。该片获199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效、最佳摄影等11项大奖。在今天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在被超的忙碌渐渐冷淡下来的情绪中,人们可以从这部影片中找到些许人心的温暖。但是,我们透过这部爱情至上的大片,不得不承认它也有明显的金钱等级意识。譬如主人公杰克因赢取了一张船票,要到美国发财的狂喜心态顿时溢于言表。毫无疑问,杰克身上透露了对财富的热望。杰克站在船头狂叫:“我是世界之王!”后来导演卡梅隆在奥斯卡颁奖会上也如此狂嚣,这充分说明了西方中产阶级在赢取财富方面倾尽心智的精神境界。女主人公露丝既珍视爱情,同样珍视“海洋之心”的财富象征。所以许多中国观众直观地认为,这一点已起码说明露丝的爱情不够纯洁。这就是东西方对爱情的文化差别。中国自古以来倡导“安贫乐道”的清高意识,说商人充满铜臭,耻于把爱情、亲情、友情与金钱扯上关系。但《泰坦尼克号》却把爱情与金钱扯上关系,用贵重的“海洋之心”作为贯串全片的重要道具。“其实没有‘海洋之心’,Jack和Rose的浪漫爱情丝毫无损。‘海洋之心’的介入,只是给这段爱情平添一种中产阶级财富魅力的氛围,让人感觉到财富的魅力真是无处不在。它使Jack和Rose的爱情不可能完全只在三等舱里完成。华贵生活的实现,似乎才是浪漫爱情的终点。而且《泰坦尼克号》影片的大部分构思都是在炫耀财富的魅力。豪华的游船本身已是一种象征:它把财富的魅力表现得很有生气,并尽量显示西方在20世纪初叶所具有的因敛财有成而无法掩饰的傲慢。”

以财富为中心的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和以自然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迥然不同的。中国精神认为生命的价值是天地赐予的,只要人把自己看作天地之子,合乎自然与人性地生活,就已经在“享受每一天”了。大概这就是中国文化精神和西方价值精神的巨大差异。

对财富的热望与攫取,使西方国家在经济上遥遥领先。与雄厚经济实力伴随而来的是霸权思想的不断张扬,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不同。霸权思想使一系列美国动作大片得以产生,如《007》、《终结者》等。《007》电影自从1962年第一部公映后,到今天历经四十多年而长盛不衰,可以说是世界上历史最长的电影。《终结者》第1、2部是美国电影文化和英雄文化的集大成者,是电影史上的一个经典神话,其在世界科幻类型电影中的标杆意义和巅峰地位,即使在十多年后的今天仍让后继者无法企及。但是到了《终结者3》,“整个片子完全成了两台机器耍酷斗狠、玩命比拼破坏力的超 级杂耍秀,和醉汉当街斗殴没多大区别,有些场景更是血腥暴力得让人反胃,自然难以感染观众移情人戏进而产生认同感和参与感。一言以蔽之,《终结者3》的最大问题在于:只见机器不见人”。这能否看做是西方霸权思想的投影呢?

如果说《终结者3》的弊病在于只见机器不见人,那么张艺谋《英雄》的缺点就是形式大于内容。 《英雄》不是以惊险、离奇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观众,而是以遮人耳目的多角度叙事、气势恢弘的电影场景、略显夸张的浓烈色彩、逼真而富有美感的画面构图、匠心独特的服装设计、婉约苍凉又中西结合的电影音乐等综合性的造型艺术凝聚而成的。张艺谋说:“其实我们就是拍一个类型电影,主流的武侠片。出发点很简单,没有特别深邃的思想和意义在里面。类型电影最重要的是好看,在90分钟里能强烈地吸引观众,这样我觉得就成功了。它远远不能和讲思想和哲理的电影比较。”导演的这种心理恐怕注定了这部大片的失败,起码在思想内容上存在瑕疵。从《英雄》到《十面埋伏》,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高投入,名演员,大阵势,但获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张艺谋不如李安运气好。李安在国外多年,对国外的环境、语言、文化等方面都很熟悉,所以,《卧虎藏龙》打进了好莱坞。而张艺谋对国外的了解恐怕要间接一些,不免产生一种“隔”感。这恐怕也代表了香港导演与内地导演的差异。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怎样“土洋”结合,走向世界,李安的成功应该对内地影视人有所启示。

事实上,影视作品的思想性是最重要的。好莱坞赢得观众的深层次的杀手锏就是其寓意深刻的思想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片的“思想性”并不是直白的说教方式来体现,而是深深埋藏在故事情节和人物言行举止当中,即以艺术性的方式来体现思想性。进口大片永远是以娱乐为目的的,但是娱乐也永远不会是唯一的目的。所以,中国的影视作品,要想拍出享誉世界的奥斯卡影片,再享《卧虎藏龙》的美誉,就必须把重点放在影片的思想性上。一部影片的思想可以影响其观众的思想。人世之后,西方的思想正随着影视文化的融入,渐渐传到中国,由是观之,我国影视要发展,要进步,已迫在眉睫……

如果以上还不能说明中外影视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那现在就从同一题材的几部电影的比较中再认识一下。

《一声叹息》、《花样年华》、《廊桥遗梦》和《失乐园》在不同的维度为我们展现了同一个情爱模式一一婚外恋。冯小刚的《一声叹息》讲述的是梁亚洲的婚外恋故事,让人们感觉到苦涩,因为梁亚洲背着妻子与别的女人相恋,自然受到道德的谴责。《花样年华》比之更高明之处是从另外角度对情感世界的窥探,让观众看后感到惋惜叹气、回味无穷。《花样年华》用一种悠远的语调讲述着一场古典而纯粹的爱情,蕴含着神秘和逃避色彩,带着一种沉迷、绵长的味道。《花样年华》的编导体现了我国传统影片诗意化、含蓄的美学特点,一张一弛的写法使故事又相当简捷,两位第三者根本就没让他们上场,这不仅给主人公周慕云和苏丽珍充足的表演空间和时间,咀嚼的味道又是无穷的。而苏丽珍身上散发的东方女人魅力,典雅、高贵的品格和温柔的个性又体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花样年华》含蓄而隐晦,片中没有一幕真正的性的场景表现,也没有一次真正的高潮。但王家卫创造了一种紧张、神秘、的调子,把它尽可能地拉伸,并戛然而止,可以说,这部影片是一场“苦乐参半”的梦。这一段婚外恋,虽然肉体上,连一个吻都没有发生,但精神上,他们早已同床共枕。王家卫似乎是深得“无为”思想精髓的中国人,什么都没发生的时候,恰恰一切都已经发生了。片中那种内敛和怀旧的叙事方式,可能是西方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怎能不让生活在快餐式爱情中的西方人觉得新奇呢?《廊桥遗梦》之所以让人震惊,大概是它提出了爱情的本质问题之一――人们对于的态度。在影片里,冲动而浪漫的对传统观念进行了激烈的冲击,然而女主人公最终还是放弃了这段爱情,甘于在日后的平淡生活中靠回味来回忆这次情爱,这一切仿佛道出了人们生活中的真谛:爱情不管怎样,都是有责任和义务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在爱情中自私地只为了自己。日本的《失乐园》同样也让人震惊,它几乎只为了单纯展示浪漫迷人的,让两个中年人都没有孩子,免去了责任之类的后顾之忧。只不过与《廊桥遗梦》不同,《失乐园》的主人公最终选择了死亡,这也许是一种屈服,也许在男女主人公眼里,他们才是胜利者,也许在他们看来,此生已不是虚度。

影视文化内涵例4

试析匈奴骑兵四方色马阵的文化内涵以及对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启发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骑兵在白登之围中,对战马进行编阵,以围迫汉军:

是时汉初定中国,徙韩王信於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於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U马。

匈奴骑兵的东西南北四方马阵对应青白赤黑四种不同颜色,之前的学者们曾对匈奴四方色马阵提出过三种猜测:

第一,匈奴四色四方马阵是受中原朴素哲学五行五方色观念的影响。

第二,草原匈奴民族在劳动实践中独立形成的方色观与汉民族不谋而和。

第三,匈奴的四色马阵对应早期匈奴的四个部落,白狄,青狄,黑狄,赤狄。

这三种观点在考古学上都难以得到证实,仅限于推测的层面。因为匈奴民族在世界考古史上仍是个尚未破解的谜题,虽然中国是记述匈奴历史最早、最完备的国家,《史记》《汉书》《后汉书》《魏志》《晋书》《魏书》等匈奴同时代史书,均有专门章节记述匈奴历史,但古代文献着重强调了匈奴强盛时期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关系,而匈奴的渊源来历,风俗习惯,思想文化,的记载却寥寥无几。《史记•匈奴列传》中匈奴人“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匈奴社会靠语言约束,没有自己的文字,关于匈奴的史料完全依赖于汉族史家的撰写,只有到了匈奴发展到一定程度对汉族邻居足以构成军事威胁,才会被汉族人记载,所以早期匈奴的思想文化的演变仍然是个迷。学者们只有依靠为数不多的史料去分析,因而匈奴四方色马阵的形成原因在考古上没有定论。

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历史上匈奴曾用不同颜色的马匹分类,编成方阵,围逼汉军,这种在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战阵还没有被历史影视剧的创作所采用,是一大遗憾。我认为历史上匈奴四方色马阵的悬疑与神秘感,能给戏剧影视美术人带来新的创作空间,激发更多的艺术想象,所以有必要对匈奴四方色马阵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通过本文浅略的分析,希望能唤起影视美术设计人的注意。

一、匈奴四方色马阵具有的深厚思想文化内涵

匈奴民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在迁移时不断向外征服扩张,因而在匈奴部落内包含了许多其它民族,匈奴族的方色观念很有可能受到了被征服的华夏族的五方色观念的影响。《史记,匈奴列传》关于匈奴的起源有这样一段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司马迁这一位严谨的汉代史家,以华夷一体,同宗共祖的观点来解释匈奴的来源,从这一观点出发,匈奴族的四方色马阵也许正体现了华夏族的五方色思想观念。中国古代传统五方色观念《周礼•冬官画缋》里说:“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种东方青,西方白,南方赤,北方黑,的对应关系在远古时期就已形成了。《吕氏春秋•大乐》中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太一生阴阳,阴阳一变一合,而生金、木、水、火、土五行。阴阳对应黑白,木以苍为盛,火以赤为熊,土以黄为宗,金以白为贵,水以黑为玄,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白青黑红黄五色。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色与五行一样,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方色也反映了中国古天文学观念。上古时代,古人把天空分为东西南北四宫,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如龙,称东宫为青龙;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觜、参,形如虎,称西宫为白虎;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形如鸟,称朱雀,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形如龟,称玄武。之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衍变为镇守天官的四神,可辟邪恶、调阴阳。由于春天草木欣然,故以木配之;夏天气温热如火,故以火配之;秋天草木金黄,故以金配之,冬天气温冷如水,故以水配之,每年调整节气的时段以土配之,称为土季。由此可知,四色,四象,四季,四方,五方色与五行相配,可以类指万物万象,并形成为用五分法揭示宇宙万物的结构、关系、性质、状态或过程的抽象哲学范畴。

匈奴骑兵以东西南北青白赤黑,四色马阵围逼中央的汉民族,这种战阵的方色安排绝不会是偶然巧合,反映了匈奴人对于天地宇宙的崇拜与汉民族十分相似,他们的色彩观念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对于四色的运用具有很强的宗教目的性,色彩已经转换成他们思维的认知符号和图式,是一种对内心视象的信仰文化体现。也许匈奴人也信奉物质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四方色围逼中央,反映了边缘的游牧民族,想借助宇宙的神秘力量,征服位于中央的汉民族的愿望。中国古代方色观有着丰富的含义,哲学的、宗教的、天文的……包罗万象,为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中的色彩分析及处理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匈奴四方色马阵的审美价值以及对影视美术设计的启发

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U马。

这白青黑赤的四种不同色相,是四种不同的马匹,白马、青马、黑马、枣红马,身上的天然颜色。大自然鬼斧神工,天然的色相更具有微妙的变化,不是调色板上的颜色可比拟,比如白马方阵中的马匹,它们白的程度,不可能完全统一,有的白纯一些,有的白灰一些,有的白冷一些,有的白暖一些,有的白偏青,有的白偏红,这样白与枣红,青,在视觉上既有对比差异,又有近似协调的感觉。白色和黑色,阴阳两极相撞,对比十分鲜明。青色马的青色,不是饱和的蓝,也不是饱和的绿,是介于蓝绿之间的一个灰色,例如唐玄宗的一匹青马,名为玉花骢,会让人联想到美玉的色泽,或天青釉瓷的颜色,像是雨过天青,云彩的颜色。而红马也不可能是鲜红色,而是偏灰的枣红色,青灰色和枣红色的饱和度都较低,放在一起显得融洽柔美,古朴沉浑,青灰色和枣红色分别含有绿和红这一对补色的元素,在稳重自然中又有跳跃冲动。黑,白,青,赤,四种不同颜色的方形组合,使人联想到蒙德里安的《红蓝黄构图》也是方形的组合,色相间微妙的联系,恰到好处的搭配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平衡和享受。但四方色马阵的优势在于,它不是一幅静止的画,而是一个运动的色彩构成魔方。历史上的白登之围是一场气势磅礴的战争,对于影视创作来说它可以化为一出大型的方阵舞,对于观众来说就可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每一匹马都有所不同,在运动中,皮肤光泽色度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整个马阵的形状也在变幻之中,四个不同颜色的方块可以组成许多种不同的形式,四个马阵的包围圈可以变成十字形、菱形、回子形……四个马阵在匈奴单于的指挥下,依次运动,一齐运动,奔跑追逐,扬蹄逼近,匈奴马的动态,匈奴骑兵的动态,匈奴骑兵的战衣与汉代骑兵的战衣的不同,面部情绪的不同,战场的光线,地平线天色的色调,匈奴四狄军旗的不同颜色,不同图案,有诸多历史元素可以利用组合。美术设计的任务就是把创意和历史巧妙的结合,营造古战场运动变化中的形式美。

四方色马阵,这种同时具有丰富色彩和形式的古代战阵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极少见的,值得影视戏剧的美术设计珍视。色彩是最能刺激人的感受的,但在大多数历史影片的古战场复原中都缺乏对比鲜明的色彩。古战阵缺少变化,缺少新意,是因为缺乏设计上的色彩感和形式感,这是由于美术设计缺乏历史知识的原因造成的,在冷兵器时代,古代战场上士兵必须能清楚的分清敌我,色彩是最醒目的视觉符号,因而敌我双方的颜色绝不可能都是一片黑。一般的两军对垒,即使色彩的不同做到了,也只有两种颜色,而四方色马阵,却有四种颜色,加上汉族与匈奴族不同的战衣,不同的马具,不同的武器,不同的军旗,色彩,材质,机理的对比,会非常丰富多样。

在历史大剧的创作中,古战争的复原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影片的成败,一场战争的成功表现,每个士兵的砍杀动作,每一声呐喊,每一次流血,每个人的铠甲,每个人的坐骑,都关系着整体视觉效果,都应该是有考究的,必须精道的配合蒙太奇的节奏、音响效果、色彩处理,战争场面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才能得到最大化,才会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暴力美感效应。凡是成功的历史大片,战争场面都其具有独特的形式,如美国大片《特洛伊》,军阵形状的变换,无数挺起的盾牌,滚落的大火球,造成的形式感,中国大片《赤壁》草船借箭,战船在水雾中变换队形,万箭齐发,草人摇摆,造成的形式感等。

匈奴骑兵的四方色马阵正是一种独特鲜明的形式,它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中国式的暴力美学特征,能产生不可估量的视觉冲击力。四方色马阵运用到历史影视剧的创作中,不仅可以体现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而且可以提高影视戏剧的审美价值。考古学者读史料是为了找寻证据,美术设计师读史料是为了找寻灵感。我认为对于四方色马阵这个历史元素的挖掘,会给美术设计带来不一样的艺术灵感和创意构思,会给艺术创作带来很大的发挥空间,会给历史战争剧带来新的看点,影视美术人不应该忽略这个精彩的历史元素。

参考文献:

[1]马利清.《原匈奴,匈奴历史与文化的考古探索》

[2]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

[3]白凤岐.《匈奴人的原始信仰》

[4]彭吉象.《影视美学》

[5]《周礼•冬官画缋》

[6]《礼记•曲礼上》

影视文化内涵例5

二、传统影视艺术和数字化媒体之间的冲突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然而数字媒体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过分运用,使得传统影视艺术的叙事性特点被严重忽视,人们只注重对数字化虚拟魔幻效果特技的设计,以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而使得影视艺术的人文内涵被扭曲和忽视,影视作品空有虚拟特技,而缺少了审美意蕴,变得苍白无力。

1.过分炫耀数字媒体技术,忽视了电影艺术应具有的人文精神内涵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传统影视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真人演员往往都被虚拟的动画人物所替代,影视艺术作品更多的具有的是游戏与消遣的功能,影视作品过分的追求大场面的数字特技效果带给人的视觉冲击,而缺少对电影中人文内涵的考虑,这使得影视艺术更趋向于一种空洞的徒有其表的视觉游戏,而弱化了其精神及人文教育所带给人们的思考与感动这一功能。优秀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永远回味与称颂,是因为其中蕴涵着的人文精神给人们以鼓舞、激励与感动,能与观众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而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为电影作品增色的一种手段,它只是电影艺术中的一个载体,而现今在影视艺术创作中数字媒体技术的这种喧宾夺主现象对影视艺术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数字媒体技术的过分利用削弱了影视艺术的道德功能

传统的影视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道德及价值导向功能,能够起到一定的社会劝解以及教育的作用,对那些身处迷茫、困惑之中的人们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越来越深入,它所表现的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也逐渐向暴力、色情、犯罪、欲望等主题上发展,通过数字技术特效,将各种、破坏等暴力场面制作的更加逼真,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感官刺激与欲望需求。然而,以这种内容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所宣扬的价值理念与社会导向是十分不理性、是反文化的,对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是十分有害的,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3.数字媒体的过分利用使传统的影视艺术面临着失落的危险

在影视作品中数字技术的过分利用,使得影视艺术的创作观念也出现了流于肤浅的迹象。人们出现了对影视艺术的快餐化消费现象,影视艺术的内涵也从深沉逐渐流于肤浅,对影视艺术的审美开始趋向于表面化,这一切使得影视艺术的内涵与艺术精神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存在着艺术失落的危险。

三、传统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的交融

1.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影视艺术本质及美学意义的融合

传统影视艺术所要表现的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即现实与非现实。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影视可以通过对现实与人物的安排等方式进行完美的表现,而非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如科幻与神话题材电影中的外太空与仙境等场景的拍摄则具有较大的困难,而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则十分完美的解决了这一矛盾。通过对数字进行整合等方式,能够根据摄制组的要求模拟或虚构出一种非现实的场景,并且使观影者能感受到它是真实存在的,这种将虚拟世界真实逼真化的数字媒体技术,能够使影视艺术的题材更加扩展,使非现实的场景拍摄更加逼真,为更好地表现影视作品的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

2.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人文内涵的融合

影视艺术魅力的核心所在就是其具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而电影艺术中文化内涵的良好表达需要更为完善的技术支持为其服务。在数字媒体时代到来的背景下,使其与传统影视艺术相互融合,通过数学媒体的先进技术为更好的表现影视艺术中的人文内涵服务,是当今电影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影视文化内涵例6

传媒文化(MediaCultures)这个概念最能反映传媒与文化的关系,体现大众媒介对社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巨大影响,同时表明传媒自身也构成一种文化系统。在信息时代,传媒文化成为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无所不在的仪式和场景。传媒文化如同水和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周围,浸入我们的躯体,深入我们的思想,影响我们的行为,对这个世界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传媒文化对受众的心理起到影射作用,受众在媒介接触中最终获得什么样的内容认知、情感体验和道德感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传媒文化所引导的。

一、传媒文化的视觉内涵转向影响价值

最早的传媒文化来源于口耳相传,如广播、报纸等传统的形式。人们需要将自己所听到的话语或者阅读到的文字,翻译成相关的内容事件。传统类型的传媒方式,可以说是传媒从无到有的开创阶段。然而,仅仅是语言和文字,并不能满足看客们直观感受所传播的事物的要求。因此,图片、视频甚至于三维动画的诞生,使得传媒文化正式从传统形式过度到“读图时代”。动态的图片、动画、视频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力不同于文字的表述。人们的脑海中可以长时间保留图片形式的场景和内容。同时,图片、视频和动画对于整个传媒内容的展示也表现得更为全面,也更加具有说服力。现如今,图片和视频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传媒的方方面面。例如,农村墙壁上的图片商标宣传,高速路段上的视频播放仪器,公司门口的宣传大屏幕等都不再运用传统的文字传媒形式,更不用说新兴的互联网和电视等传媒方式的运用,愈发的广泛,也在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二、公众传媒和私人生活的内涵转向影响价值

现如今,私人生活走进公众的生活已经不再陌生。中国的传媒文化,也常常从公众领域广泛的进入到私人领域,这不可以说是新传媒内涵下的价值转变。我们先不去评判私人生活进驻到公众视野的好坏。单从现实来看,私人生活对于公众传媒的价值内涵影响是非常大的。先前,中国人总是抱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为人处事。对于自己家里的事情,万万不可以宣传出去。然而,现在的传媒名人效应,私生活也成为了一个卖点。例如:很多网络红人会在网络上直播自己日常的生活,从早起床到晚上睡觉,甚至连吃饭喝水也不放过。更有的人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宣传平台,光明正大的将自己的“糗事”放出去,博得大家一笑。更有甚至触碰到了道德的底线,以爆料别人的私生活博取名声,常见于娱乐圈的狗仔队。如今,公众传媒和私人生活的内涵转向对于传媒的影响是巨大的。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大众传媒方式将出现更为显著的变化。

三、传媒娱乐化的内涵转向影响价值

最早的传媒是一种新闻报道的手段。常常见于民国初年的报纸,报道一些战况新闻和改革举措。随着时代的发展,传媒的内容也变得日新月异,传媒要吸引更多人的眼光,不能再靠原有的新闻报道来实现。那么,怎么利用媒体去迎合当代人的兴趣爱好,促使当代人更多的关注大众传媒呢?答案是:“传媒娱乐化”。将原有的传媒更多的奉献于军事和政治,转变为更多的奉献于平民百姓的娱乐生活,让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能通过传媒获得更多的乐趣。然而,传媒的娱乐化首先要从传媒的内容点来控制。例如,上文提到的很多人会将自己的私生活情况曝光出来,以娱乐大家。其次,传媒的手段和方式,也是娱乐化的必要途径之一。可以将一些严肃的事件,用幽默、讽刺的文字和图片来呈现展示。

四、 结束语

传媒文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虽然,传媒文化经久不衰,但是想要历久弥新还是需要紧跟时代的潮流,更好的让人们通过传媒来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目前,传媒的发展已经从文字演化为图片和视频艺术;从公开化转化为私人化;从严肃化转化为娱乐化。然而,传媒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快餐化传媒、隐私暴露、正能量难以弘扬等毛病,需要我们逐一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王艳.传媒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北与京津“共栖”式对接为例[J]. 新闻界.2011(01).

影视文化内涵例7

信息技术的发展,影视戏剧艺术传播形式向现代化发展方向迈进,拓展了传播路径与形式,使影视戏剧艺术传播量与日俱增,这为影视戏剧艺术大众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此背景下,一些影视戏剧艺术为了满足受众需要,使影视戏剧艺术传播形式偏向于通俗化,影响到影视戏剧艺术发展趋势。因此,研究影视戏剧艺术传播的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十分重要,不仅是提升影视戏剧艺术作品质量的需要,更是我国影视戏剧艺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影视戏剧艺术传播的现代化与大众化思考

(一)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缺乏人文精神影视戏剧作品艺术性厚重,通过观看、解读其戏剧作品本质,能够探析戏剧作品要表述的思想情感,增强受众面对作品的感悟能力,达到更好的教育、引领作用。具体而言,通过影视戏剧艺术作品传播效度,以作品自身的文化内涵、素养、人文精神,感染大众,对大众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增强大众对作品的认同感,以此更好地将影视戏剧艺术作品流传于世。而基于影视戏剧艺术的受众面是大众,影视戏剧艺术作品在创作、传播形式上为了增强自身商业价值,缺乏人文情怀、人文精神、文化内涵的融入,使作品局限于作品形式,缺乏深厚的艺术性,这与影视戏剧艺术传播形式背道而驰,不利于我国影视戏剧艺术作品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二)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社会批判性趋势影视戏剧艺术作品在大众化发展历程中,过分迎合受众需要,缺失作品自身的内涵与艺术性,影响到作品的传播效度。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的呈现是带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通过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的传播,使作品内在的思想情感直达人们内心,与人们所思所想一致或者相反,通过此效度,彰显作品陶冶人们情操的功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现象,让人们进行深思,以此实现作品传播效度。影视戏剧艺术作品创作、传播、呈现形式,都与这个时代的文化、经济、政治、环境以及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使人们通过作品的传播效度,引发深思。

二、影视戏剧艺术传播的现代化与大众化发展路径

(一)凸显作品的艺术品位与人文价值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的生成,受到文化、经济、政治以及人们生活思维、方式的影响,使影视戏剧艺术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即通过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给予人们一定的引领、教育作用,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升华。这一作品创作效度会与商业化发展模式形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在影视戏剧艺术创作中,需要协调作品传播的大众化与商业化发展模式,实现两者的融合,既是作品满足大众化发展需要,凸显教化模式,又是作品的生成具有一定的商业性,使作品获取较多的商业价值。例如,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的创作应紧跟时展模式,与文化、政治、经济相融合,通过作品反映这一时代文化内涵,让后人通过对作品的观赏,更好地知晓这一时代的文化。在作品传播中,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效度,将作品投放到各大网站中,获取人们的关注。

影视文化内涵例8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58-01

一、影视鉴赏能够丰富艺术教育的内涵

(一)影视鉴赏的发展丰富了艺术教育的时代内涵

影视艺术是随着影视技术的突飞猛进应运而生的一门技术,最具当代性的艺术形式和最具有技术表现力的一门艺术,打上了深刻的时代内涵。影视鉴赏作为欣赏影视艺术的方式大大拓展了艺术教育的时代内涵。因为影视艺术的兴起必然掀起一场对艺术教育的认识革命:艺术教育从以前的单纯强调审美育、情感教育和精神升华,与影视鉴赏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教育一定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丰富其内涵。

(二)影视鉴赏的发展丰富了艺术教育的文化内涵

影视艺术是最年轻的艺术,它的发展速度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人类历史上历经千年才发展起来的其他艺术门类和艺术形式。懂得影视鉴赏的观众可以从丰富多彩的影视作品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种类和适宜于个人观赏和品味的作品,这对于艺术教育的启示就是大大扩展了它的文化内涵,使艺术教育具有开放、多彩、生动的文化特征。

(三)影视鉴赏的发展丰富了艺术教育的艺术内涵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载体使受教育者获得艺术享受的教育方式。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教育主要指文学艺术教育、绘画艺术教育、音乐艺术教育、戏曲艺术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影视艺术的兴起随之带来的影视鉴赏的发展,艺术教育的艺术内涵也扩大了。

二、影视鉴赏的发展拓展了艺术教育的功能

影视鉴赏是人们观赏影视作品时特有的精神活动,在影视鉴赏的过程中,银屏上丰富而成功的艺术形象、感人至深的生活画面会使观众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从而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艺术感染。在影视鉴赏的框架内,艺术教育的功能无疑会有拓展。

(一)拓展艺术教育的艺术功能

影视艺术向观众提供的是生动逼真、直观可感的视觉形象,以及与视觉形象相配合的听觉形象。可以让观众获得清晰而强烈的观赏效果。通过影视鉴赏开展的艺术教育可以帮助更好的认识客观世界,具有树立典型,用真善美去教育观众的作用,具有以艺术形象使观众获得精神上愉悦与满足,借以陶冶情操的审美作用,同时还具有给观众感情上的激动与快乐,修养身心、调剂生活节奏的娱乐功能。

(二)拓展艺术教育的发展功能

在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产生的影视艺术,影视以其独有的特征在丰富艺术教育的形式的同时加大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功能。艺术教育的发展功能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影视艺术的运动特性。

影视艺术是运动的视觉艺术。影视艺术的发展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影视通过蒙太奇分切组合,在运动中寻找画面衔接和转换点,从而产生连贯、对比等效果,发展成一个连续不断的艺术整体。因此,在影视运动的特性下来审视艺术教育,要关注艺术教育的发展功能,以运动见长的影视则不同,它大大添加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元素,使发展功能大大扩展。

(三)拓展了艺术教育的综合功能

随着影视艺术的蓬勃发展,艺术教育的综合功能正在显现出来。艺术教育的综合功能来源于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综合性是影视艺术的本质属性,影视的综合性首先是艺术上的综合。作为艺术殿堂上的后起之秀,影视是在各种已有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影视艺术就是动态的造型艺术,影视艺术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影视科技发展史。在此基础上的艺术教育就加大向综合性方向发展迈出了一大步。

三、影视鉴赏提升艺术教育的品味

影视艺术和影视鉴赏的发展不仅给艺术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给艺术教育带来蓬勃生机,也提升了艺术教育的品味。

艺术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培养健全的人”的一种教育,是一种培养综合性的、创新性的、艺术性的大写的人的问题,而要达成这一目标,没有艺术教育的参与是不可能达成目标的,艺术教育的加入使得培养大写的人成为可能。

四、结语:影视鉴赏与艺术教育的境界——艺术大观园

影视文化内涵例9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2

引言

电影《梅兰芳》的热映掀起了追寻梅兰芳的热潮,使梅兰芳先生生前所居住或到访的地点成为了日前名人故居游的一大热点。北京的什刹海胡同、梅兰芳的祖籍泰州、天津利顺德梅兰芳餐厅与客房、梅兰芳曾居住过的上海旧街巷等纷纷开始酝酿,将梅兰芳文化旅游打造成一个新的旅游品牌。影视作品推动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现象绝不止此一例。电影《哈利·波特》热映之后,英国开辟了哈利·波特旅游线路,将影片的拍摄地开发成旅游景点;电影《卧虎藏龙》让人们知道了四川的蜀南竹海;台湾电影《海角七号》使台湾南部沉寂已久的观光旅游得以重新复苏,电影拍摄地恒春成为了台湾新一代的海滨度假胜地。近年来,国内大兴建设的各个影视基地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了当地的人文旅游资源。

影视与旅游的结合使一系列新的旅游资源得以开发利用,旅游活动的内容得以更为丰富,旅游活动的文化蕴意得以更多的提升。

一、影视旅游的涵义

在我国,影视旅游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兴的专项旅游活动,它的出现依托于我国电影业的迅猛发展和长足进步,依托于国人文化诉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对文化消费理念的不断提升。西方人称影视旅游为Movie Induced Tourism, 译为“电影引致的旅游”。从语义上不难得出,电影对影视旅游形成的带动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1.影视旅游的概念

影视旅游基本由影视拍摄地、各类影视主题公园以及影视制作过程和影视相关产业活动等多种参观和参与活动所构成。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影视旅游进行研究的学者对影视旅游所界定的概念主要为以下两种:影视旅游是以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以及与影视相关的事物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刘滨谊、刘琴2004)。影视旅游是影视创作与特色旅游的结合,它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文化概念(付冰、周申立2005)。从广义而言,一切与影视相关的吸引物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同时影视与旅游都是具有文化属性的行为。因而,影视旅游是一种的文化行为。笔者认为,影视旅游是由与影视相关的各类旅游资源所构成的文化体验过程。

2.影视旅游的特点

根据对影视旅游所做的定义,以下分别从资源和文化的角度,对影视旅游所凸显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电影是高于生活的艺术,通过影视作品,观众往往能从感官和意念上拥有模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了解日常生活中无法经历的事和物,亦或者从影像中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作为艺术创作、文化创作和经济运作相结合的成果,影视作品是能使观众产生感情共鸣的文化消费品。因此,由影视所衍生的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特质是无可厚非的。同时,影视旅游资源是具有强烈的可感知性的。影视作品本身所创造和展示的意境是对资源文化内涵的一种烘托和渲染,影视旅游还原了影视作品中相关的自然景色、人造景观、人文古迹等丰富资源,物化的影视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心理上和感官上最直接的感知。《梅兰芳》热映后,有许多海内外的京剧票友专程前往北京游览梅兰芳故居并在什刹海胡同细细品味梅府家宴。除此,泰州梅兰芳纪念馆更是将梅兰芳生前使用过的练功镜、梳妆台等家具进行了原样陈设,为旅游者传递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影视旅游用一种直观的、可感的形式为各类旅游者提供了一项文化之旅。

二、影视旅游文化的概念探究

作为一种文化体验过程,如何将影视旅游的文化功能最大化,使旅游者在参与影视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得以获取最大的文化满足是值得思考的。因此,有必要对影视旅游自身的文化内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1.影视旅游文化的形成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文化都是人的活动,而且具有实践性。影视文化是狭义文化的类存在,它改变了人类传统的感知方式。 传媒科技的发展使得影视艺术得以被广泛接受和传播。因而,影视文化具有广泛性。同时,影视艺术具有被不同年龄层次和文化层次观众所接受的可能。因而,影视文化具有普及性。影视的最终目的在于使观众在感官上和精神上得到认可和愉悦。因而,影视文化还具有娱心性。从审美到观念,包括影视旅游的出现,影视文化广泛性、普及性和娱心性的特质使影视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 旅游使影视旅游文化得以产生和表现。旅游活动中的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介体——旅游经营者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势必会产生文化行为和文化影响。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者的客源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文化和东道文化、在旅游过程中旅游经营者所展示的服务文化等等融合组成旅游文化的内容。因而,旅游文化具有融合性、综合性。同时,由于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文化差异、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接受服务和提供服务的人员差异都使得旅游文化具有一定的多元性。旅游的最终目的是愉悦身心,接受文化和精神享受。因而,旅游文化势必也具有娱心性。

王恩涌在其《人文地理学》中认为“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影视文化与旅游文化是具有一定相同特质的文化,这两种文化最终表现为愉悦的心情和满足的精神享受,在相互吸纳、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催生了影视旅游文化的形成。

2.影视旅游文化的涵义

影视旅游是由与影视相关的各类旅游资源所构成的文化体验过程。旅游文化扩充了影视文化的内涵,而影视文化则为影视旅游所服务,可视其为影视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资源,它提升了影视旅游活动的意义,使这一专项旅游为更多人所接受,是旅游文化的实践。因此,影视旅游文化是以影视旅游活动为载体所展现的文化交融和文化整合现象。(图1)影视旅游文化的“源文化”——影视文化、影视旅游资源的各种文化要素以及影视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文化关系是影视旅游文化的主要构成。

图1

影视旅游文化具体特质表现为:(1)综合性。影视旅游文化所包含的要素众多,所表现的形式丰富。从影视拍摄地的静态景观到各种影视城的动态演艺节目、各类旅游资源和文化产品无一不体现出影视旅游文化这一整合文化的丰富内涵。(2)广泛性。作为感染力最强的艺术,影视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了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信息传播方式。影视旅游虽还只是一项新兴的旅游活动,但影视和旅游是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娱乐方式,热爱影视和旅游的人们众多,只要能有具备吸引力的影视旅游资源,人们自然会对影视旅游产生兴趣,影视旅游文化具有被广泛传播的可能。(3)可感知性。文化的概念是宽泛的,但是介于影视旅游资源的感官体验使得影视旅游文化可感可知。从影视作品影像中所抽离出的逼真的旅游资源驱使旅游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文化感受。(4)娱心性。影视旅游是能带给人们精神享受的文化体验之旅,影视旅游文化宣扬和传递影视和旅游的魅力,使旅游者得到文化需求的满足。

三、探究影视旅游文化涵义的启示

影视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广泛性、可感知性和娱心性足以使得影视旅游成为一项具有文化吸引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始终关注影视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整合文化所存在的优势和特点,不断扩充具有文化内涵的影视旅游产品、营造影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对文化需求强烈的旅游细分市场积极使用文化营销、将文化倾注于影视旅游品牌的打造。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刘琴.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旅游学刊,2004(06):77.

[2]戴剑平.论文化与影视文化[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06):5.

影视文化内涵例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影响媒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相对于文字来说,人类更喜欢“读图”,图片更加直观和明了,更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为影视作品并得到了迅速传播,其中也受到文学作品作者和文学作品内容的影响。当前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借助于文学著作加以创新创作,并在影视行业受到了热切追捧。在20世纪初期,影视作品开始借助于文学作品进行创作,越来越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被应用到影视作品中去,影视行业快速发展让更多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活跃在荧屏中,以文学作品为创作基础的影视作品受到了广泛推崇。[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众多题材的影视作品都被陆续搬上荧屏。因为电影行业缺乏创作素材,因此,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当作影视作品的创作素材,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作品不断增多。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影视作品也得到了全面各革新。网络技术发展促使媒体介质得到更快传播,而卫星传输技术的发展使得影视传播扩展到全球。所以影视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应当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神探夏诺克系列文学作品无疑是经典的影视创作素材,现代影视版本的夏洛克・福尔摩斯都将原著文学作品中的精髓演绎出来,并且融进了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新时代影视作品中的夏洛克不但延续了文学著作中精髓和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剧情经过改编后更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随着电视媒介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促使着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向世界发展。

二、 英剧《神探夏洛克》影视作品改编具有借鉴意义

近年来影视作品通过借助于文学作品来进行全面革新创作,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改编自小说等其他文学作品。但是文学作品在改编为影视作品时并不全部是照搬原著作内容,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更加形象展现在观众眼前。

(一)文学著作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基本类型

文学作品《神探夏洛克》的影视改编俨然成为主流侦探影片的发展史,并在影视行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侦探类影视作品中案件与侦探两者是相互推进发展的。“福尔摩斯系列”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分为下面四类。一是根据文学作品中某个故事进行改编,其中改变后的影视作品结构和文学原著结构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对故事细节稍作改动。二是根据文学作品中的多个故事进行改编,并将多个故事相互结合构成整体,整合故事结构和细节。[2]三是在文学原著的基础上重新杜撰故事情节,其中将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以及经典言语保留下来。四是保留着文学著作中福尔摩斯与华生的姓名,影视作品的其他故事内容和情节结构都与文学作品相差甚大。

(二)在文学作品改编上具有借鉴意义

英剧《神探夏洛克》改编于文学作品,自上映后在当代社会掀起侦探狂潮。《神探夏洛克》保留了文学原著中的经典内容和精神内涵,其中和文学原著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案件细节。该部影视作品自上映后一直受到良好评价,使得福尔摩斯的文学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不仅延续了文学原著中的内涵精神,还让影视作品得到了全面创新,并在正式播出后引发社会人们热切追捧,该部电视作品可以称为当代获得最高成就的影视作品。[3]福尔摩斯系列”影视作品在21世纪得到了更快发展,在文学原著基础上对故事情节内容进行重构,并融进了更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使得影视作品更富含时代性。所以,影视创作者在改编文学作品时应当对原著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并重点把握原著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并将这些思想观念融入到影视作品中去,摈弃文学原著中多余内容和情节,根据时代特征和作者思想情感来不断创新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和对话以及心理活动等其他方面,读者都可以进行自由想象,在影视作品中通过生动想象的影像和声音来展现出故事情节和内容,观影者只能被动接受视觉上和听觉上的感受,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两者有着较大的差异。

三、 文学影视作品中价值观念与故事情节的保留和变化

由于福尔摩斯小说人物较为经典,因此被许多影视作品当作创作素材,其中绝大多数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内容都和文学原著相差不大,并且都将文学原著作品中的社会价值以及精神内涵都体现出来,文学作品中灵魂是其所蕴含的文学精神,其中文学精神具备着人文性质以及思想价值,譬如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追求和真理追求,蕴含着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以及人道主义思想精神等,凸显出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精神危机,并表达出在困境面前共同作出的努力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憧憬。作家赋予了优秀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以及灵魂生命等。在文学原著的基础上创作影视作品就是在影视作品中表达出作者的文学精神和思想追求,将简单的文字通过影像和声音展现到观众的眼前,使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形象,并将文学原著读者成为改编后影视作品的观众,电影和文学作品相互结合能够推动影视作品的发展,还能让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得到传扬。国内知名导演冯小刚认为在文学作品基础上创作影视作品往往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影视系列作品《神探夏洛克》的改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文学影视作品中包含的原著思想价值观念

《神探夏洛克》系列小说是侦探类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柯南・道尔所创作的侦探系列小说都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容,在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带有着文学魅力,同时还蕴含着人道主义思想和文化价值。[4]在该系列小说中将“惩恶扬善”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理性思想充分表现出来,在影视行业中有过不少以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为主题内容的影视作品,这个特立独行和聪明绝顶的人物形象已经根植于人们的内心。

侦探小说著名作者柯南・道尔所创作的福尔摩斯文学作品,通过以正义为上叙述方式将当代人类乐观的社会心态表现出来,文学作品的经典之处是通过文字来表现出人类内心真实想法和精神追求。在文学作品中,英国属于惩恶扬善的国家,但是国家法律无法完全保证社会所有事物都是公平的,神探福尔摩斯作为保护社会安全和公正的英雄人物,他能够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护正义,从而来填补国家法律所无法真正保证的事情。伦敦塔初建于1886年,一直屹立至今,正如福尔摩斯在社会发展中始终维护着社会正义,让社会中的人们生活更加规范。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的福尔摩斯之所以成为经典的人物是因为他具备着高超推理能力以及敏锐观察力,同时还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福尔摩斯始终保持着理性的头脑,他不追求功名利禄,对待所有人都保持着宽容心态,是正义使者的化身,作者成功的塑造了福尔摩斯正义和英雄形象。社会中的人们都渴望成为福尔摩斯那样充满着智慧和自信的人物,一直以来福尔摩斯所崇尚的科学理论主义精神仍然受到社会民众的推崇,在维多利亚时期中社会中崇尚科学理论精神,营造着积极向上和乐观的社会氛围。

(二)文学影视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

英剧《神探夏洛克》改编自柯南・道尔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第一季播出后便收到了良好反响,而在第一季第三集中电视收视率更是高涨,平均收视人数达到了700万,该部影视作品是由知名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与马丁・弗瑞曼主演,凭借其精湛的演绎将人物经典形象表现出来,并在当时掀起了福尔摩斯狂热浪潮。该部影视作品之所以在上映后受到热切追捧,是因为其创作的故事内容虽然和文学作品有着很大差别,但是影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是极其相近的,采用全新创作手法将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展现出来,不仅能让小说原著粉和观众感受到小说的精神内涵,还能让影视作品更富有创新力和未知性,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影视作品,并推动着影视行业的迅速发展。

英剧《神探夏洛克》自上映后获得观众良好反响,在第二季第三集中莫里亚蒂将男主人公夏洛克变成虚伪的英雄,并让他从此身败名裂。此时男主人公夏洛克受到莫里亚蒂的陷害,在剧中夏洛克因其独特的天分受到嫉妒。社会公众舆论不仅能让普通人瞬间变红,还能让名人身败名裂。社会公众舆论和福尔摩斯都诠释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名言,此外还表达了现实社会中价值观念歪曲等问题,在影视作品中男主人公福尔摩斯经受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他凭借着自身的睿智和能力走出怪圈。

结语

近年来随着影视媒介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影视作品出现在荧屏上,而在文学作品基础上创作的影视作品更是引发社会人们热切追捧,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不但能够将文学原著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且还能够促进影视行业和文学作品的快速发展。在影视作品中融入文学价值元素能够传扬文学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并能不断创新影视作品题材,英剧《神探夏洛克》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经典影视作品,获得了观众良好的反馈,并给予文学影视作品提供更多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田海燕.从英剧《神探夏洛克》管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J].当代电视,2016(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