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影视产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9 09:28:03

影视产业论文

影视产业论文例1

内容摘要:影视剧置身于文化产业的洪流中,为了提升票房、提高收视率,出现了一些与民族文化精神不符、也无益于观众身心健康的现象。文章指出,影视文化产业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指标,而要注重社会效益,避免过度产业化,就须提倡“内容为王”。

关键词:影视文化产业 度 内容为王

尽管至今仍有人对“文化产业”的命名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截然两分表示质疑,但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在产业化的洪流中,关键是要正确把握“以文化赚钱”的“度”。纵观当今影视界,并不能令人满意:一方面,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影视生产与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另一方面,优秀的民族文化却没有得到等比例的发扬光大,反而陷入了生存的怪圈。

影视文化产业“乱象”

当今影视剧的内容生产,已很难像过去的文学艺术作品那样对受众起到引领、提升作用,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出现了严重的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低俗倾向。

(一)思想价值混乱

在《求求你表扬我》中,女大学生欧阳花主动与记者古国歌玩暧昧,用的是香奈儿香水,穿衣戴帽均是名牌;在《回家的诱惑》中,几对男女为了占有金钱、名誉和地位,明争暗斗,互相玩弄,把爱情当成达到个人私利的工具;在被称为“票房黑马”、打败了两部好莱坞大片的《失恋33天》中,对爱情进行解构的台词贯穿始终,诸如“情义千斤不敌胸脯四两”,“你不仁我不义”,“买台冰箱,保修期才三年,你嫁个人,还要求这个人一辈子不出问题吗?”等,把作为文学艺术永恒主题之一的爱情消解得体无完肤,爱情的专一、排他、忠诚、神圣等特质,被胡编乱造的情节及漫天的炒作、绯闻、官司、恶搞等充斥得荡然无存……诸多片子,不仅在故事情节上解构爱情,而且在塑造人物、表达主题等方面无不体现出解构倾向,内容低俗,思想价值混乱。

(二)道德观念滑坡

《纸醉金迷》中的田佩芝从单纯善良的女中学生沦落为虚荣贪婪的交际花,随波逐流,人生毫无意义,直至葬送了家人的幸福。《笑着活下去》中晏阳养母的儿子吃喝嫖赌样样俱全,对金钱有着无比的贪欲,甚至不惜把晏阳卖掉。《真情无限之生母养母》中儿子的养母得知儿子的亲生母亲找来,坚持索要抚养费,完全不顾及对方的母子亲情,为达到目的而把养子藏起来。《家产》中,骨肉同胞为争遗产不择手段,亲情在金钱面前变得不堪一击。若干年来,我国的文艺作品以惩恶扬善为主旨,但在当今,价值观念模糊,是非善恶不分,为了金钱和地位把道德廉耻置于脑后,这样的剧情在国产作品中屡见不鲜。

(三)职业观念模糊

在电影《奋斗》中,陆涛带领的团队费尽心力做的建筑创意被他的同事在评奖中全盘抄袭,导致陆涛在评委面前无法陈述自己团队的创意,而是灵机一动,谈起了人生的理想,试图以真情演说打动评委,当很多观众都以为抄袭者会被严惩、陆涛会意外获胜时,结局却是相反。如果说传统文艺作品衡量人生成败的主要因素是职业成就,那么,在当今的影视作品中,职业的神圣已不复存在,主人公在职场的妥协,不仅意味着当今职业规则的混乱,而且意味着他们对人生立场的放弃。

提倡“内容为王”,把握影视文化产业的“度”

“内容为王”是近几年影视传媒界使用频率最高的短语之一,并且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然而,在什么是“内容为王”、为什么要“内容为王”、内容何以“为王”等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综观我国学界在十几年间围绕“内容为王”进行的讨论,其含义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阶段是相对于“网络信息资源匮乏”的情况提出来的,以便应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第二阶段是相对于影视节目“同质化”的弊病提出来的,仲呈祥先生以韩国从中国引进电视连续剧《长征》为例,对国内影视界的“跟风”现象进行了批评;胡智锋教授以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成功提倡电视节目找到自己独特的主打内容定位,做得有特色,吸引人。第三阶段是相对于影视作品思想性的低俗倾向提出来的,主张影视生产要对观众起到引领作用。虽然“内容为王”的含义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其间有一个潜在的共同宗旨,那就是重视内容的生产与传播。

有一种说法,认为我国的“内容为王”理念来自于西方,并经考证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出版的封面标题为“King content”的专刊为我国“内容为王”的源头,并取其英语中的“King content”与“King Kong”(金刚)谐音,提出娱乐传媒业的内容产业“乃王者之气”。这一考证是否确切暂且不论,仅以该期专刊出版时我国早已形成讨论热潮而言,称我国的“‘内容为王’来自西方”就是错误的。有人喜欢给有关理论、概念、术语贴“洋标签”,似乎国外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这个习惯非常不好。“内容为王”是几千年来贯穿于中国文艺领域的一贯主题,而不是西方的“舶来品”。以国外的内容产业为参照对国内的状况力图予以纠正是对的,但给“内容为王”贴“洋标签”,肯定是贴错了,有必要予以纠正。

“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在我国有很深的理论渊源和很强的本土色彩,影视传媒界的“内容为王”并非来自国外,而是植根于我国网络、影视传媒界的现状,是为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综观我国的文艺创作,对内容的重视丝毫也不亚于西方。无论《诗经》中“关注现实”的风雅精神,还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呼吁;无论对“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的强调,还是对“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的要求,其背后都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人民大众,他们是“内容为王”的起点,也是“内容为王”的归宿。

重视“内容为王”,拒绝过度产业化

影视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应该而且必须注重“内容为王”,使其不仅停留在口号上,而且真正在剧情中予以落实。

胡智锋教授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对“内容为王”进行了分析,他把1958年以来的电视史从历时角度划分为“以宣传品为核心追求”、“以作品为核心追求”、“以产品为核心追求”三个阶段;并从共时角度提出当前电视内容生产应处理好必视性与可视性、相关性与悬念性、点与面、真与假、情与理、深与浅等六大关系,在创作中进行诗意的提升,生产出更富美学意蕴的艺术产品,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必须具有终极的人文关怀。

在政界和业界,也不乏对“内容为王”的关注。刘云山同志指出,“坚持内容为王,要把提升文化产品质量作为基本着力点。对文化产业来讲,内容永远是根本,是核心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要把内容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要以内容赢得产业发展优势。坚持内容为王,就是要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注重文化创意的提升,注重文化品牌的打造”。这个关于“内容为王”颇具实用主义意味的提法,是以提升文化产品质量为归宿、以注重文化资源挖掘为宗旨的。维亚康姆公司(viacom)总裁雷石东作为业界的代表也曾提出:“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

尽管理论界、政界、业界都对“内容为王”非常重视,为什么影视剧的内容生产仍不断出现一连串问题呢?胡智锋教授将此总结为“明知而故犯”或“无知者无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驱动。文化产业,一定要先文化,后产业;“内容为王”,一定是内容好,才能称王。但在我国却恰恰相反,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远远大于对内容质量的追求,究其原因,正在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在2011年的文联、作协代表会上,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影视剧内容生产滑坡的问题,为了能够到资本市场去淘金,一些影视公司盲目地扩大生产量,仅2011年一年间,全国电视制作公司向广电总局申请拍摄的电视剧就多达30000集,但全国所有电视台的电视剧频道加在一起,一年的有效播出量只有6000集到8000集,其结果不仅造成了电视剧数量的井喷,也导致其质量的下降。

仅以《走向共和》为例,前半部由国家一级编剧盛和煜亲手编写,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相当的高度,但因为老人家不会用电脑,剧组为了赶进度就换了某报社副主编执笔,致使后半部作品中错误百出,硬伤不断,违背历史真相,剧中错误的历史观念、杜撰的故事情节,给受众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二,管理不力。政策管理混乱,文化立法不足,人治大于法治。仅以电视剧为例,广电总局刚刚声明“清理荧屏”,不久就播出了80多集的《贞观长歌》;刚刚出台《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涉案题材的电视剧、电影片、电视电影的题材规划审查,严格控制题材数量”,不久就播出了以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为原型的电视连续剧《任长霞》。上述两剧之所以能顺利通过报批、审查、重审并顺利获得播放许可证,都不是因为剧情不在规定禁播的范畴之内,而是因为人情因素参与运作。甚至引发《贞观长歌》由于剧情“注水”导致演职人员与剧组打官司,在剧作史上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

在2011年文联、作协代表会上,业界专家纷纷指出,电视剧的制作投入资金每年已达100亿元,但拍出来的很多作品连与观众见一面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进了库房,不但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而且直接导致电视剧内容滑坡,带来诸多不良影响。电视剧频道专业化有名无实、电影分级制迟迟无法实施等情况,也都与管理不力有关。

第三,创作无序。历朝历代的优秀文艺作品,都要扎根于人民的生活之中,关注百姓情怀,强调人文主义精神,才能以其优秀的内容起到传播先进文化的作用。但在当今的影视创作界,普遍存在着明显的浮夸风,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片面放大其大众文化功能,忽略精神文化导向,胡编乱造,哗众取宠,扰乱视听,究其原因,除了源于“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的产业导向,另一方面也源于精神文化建设的不足及核心价值体系的滞后。

如何使主创人员坚持“三贴近”原则,多拍投资少、效果好、反映民生、富有感染力的影视剧目,多生产题材多样、健康向上的作品,真正使从业人员摆脱经济诱惑,潜心提高创作质量,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内容为王”的必经之路。有的业内人士指出,“内容为王”不是简单依靠运营商或国家主管部门的政策调整就可以顺理成章到来的,而是要依靠漫长的、自然的市场化演进。与经济的基础地位相比,文化是思想的产物,属于上层建筑,如今却被用来赚钱,这么做是对还是错已经超出了本文研究的范畴,但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文化的功能有所扩大或发生转向是可能的。需要避免的是:由于经济文化的转型及利益因素的驱动,为了提升票房,为了提高收视率而胡乱编造脱离生活、违背历史的情节。

虽然文化产业的本质要求我们以文化产品取得经济效益,但文化绝不能等同于经济,影视内容生产绝不能等同于收视率或票房,而是必须要在创作立场上有所坚守,否则,就很难对观众起到引领或提升作用。仲呈祥先生主张“文化化人”、“艺术养心”,胡智锋教授强调影视创作“必须具有终极的人文关怀”,这些观点对于如何真正使作品的内容成为“王”,如何真正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都是十分中肯的意见,但遗憾的是往往得不到重视,往往被淹没在“票房”与“收视率”的热潮之中。也就是说,所谓的“运营为王”、“娱乐为王”、“渠道为王”等提法,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之所以一直有人反对将文化纳入经济效益的轨道,原因正在于此,这其实与仲呈祥、胡智锋等专家对内容的重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万润龙.杨伟光、仲呈祥等呼吁影视剧创作要重视现实题材电视剧不能消耗国人审美意识.文汇报,2006-12-24

影视产业论文例2

“六朝”是中国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一段,它内蕴了许多经典的英雄演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它的声容,它的华彩,它的高风遗韵,惹人想象,让人神往。六朝人物、文学的魅力,能够引发了当代人体验六朝文化的兴趣。但在新时期以来,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六朝戏”还非常缺失,在文化产业“倍增”发展战略视野中,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和审视这一问题。

首先,“十二五”期间影视文化产业“倍增”发展战略亟待我们把握现状,自觉地发掘六朝文化历史艺术资源,为观众献上更多更好的能够透视“六朝”高风逸韵的影视文化作品。纵观新时期以来中国影视文化剧作的编创和演绎,可以发现“六朝戏”的断裂和缺失,是我们需要正视和反思的。以历史发展演变时序来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先有《春秋列国志》等历史演义,故而常被搬上了银幕。稍后的“秦始皇”的演义,也常演常新,有《大秦帝国》、穿越剧《古今大战秦俑情》等。“楚汉争霸”戏更是风起云涌,表演得尤为多,哪怕是受到了影视批评家的抨击也不“移情别恋”。继之而起的是“三国戏”,演绎了一出出忠、智、奸绝的故事,奏响了一曲曲战争悲歌。“六朝戏”之后的“隋唐故事”,也经常花样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翻新,出现了《隋唐演义》《隋唐传奇》《隋唐英雄》等多种版本,除此之外,“狄公戏”也有层出不穷的版本,《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创造了票房纪录,“元芳,你怎么看?”还成为习常用语。“武则天”的故事、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安史之乱”的故事、《西游记》等也多被搬上影视舞台。叙言宋元历史的有“杨家将的故事”“岳飞的故事”“包公戏”“济癫戏”《水浒传》“铁木真传奇”等。“明清”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更多,《大明英烈传》《萍踪侠影》《孝庄秘史》《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戏说乾隆》《还珠格格》《甄嬛传》《红楼梦》,等等。经过比对,我们可以发现影视作品创作、表演中“六朝”文化历史艺术资源还没有被正视、创意和激活。宗白华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论文中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六朝的士人将人生的悲剧与审美的超越相结合,创造了深邃浩博的六朝审美文化。可见其中有着许多还没有被认真发掘的新的审美文化元素,在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大潮中还大有可为,能够为产业“倍增”战略的落实贡献新鲜意象和内蕴。

其次,从实证主义的理念来看,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大国的成功经验已然证明,挖掘国家的、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源,通过创意并借助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激活其底蕴,是影视文化产业“倍增”发展的重要手段。“六朝”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值得我们重视和纳入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视野中思考。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确立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国策,出台了许多政策加以扶植。进入新世纪以来,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以影视剧《大长今》等为代表的“韩流”几乎席卷了整个亚洲,在中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创造了高达8421%的收视率神话。综观《大长今》的成功,主要来自于创意中文化寻“根”,历史“消费”及赐予人文关怀等,满足了现代受众的审美期待。可见,只有建立在国家民族最深厚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上,通过不断地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袁济喜教授曾指出:“六朝是中国历史上风采独具的时期。一方面,它以其动荡纷乱、黑暗沉重而著称于中国历史;另一方面,它又以其灿烂的思想文化深深地吸引后人。”[1]“六朝”积淀的历史文化财富,有着文化寻“根”、历史“消费”和人文关怀的潜质,可以成为当下我们建构影视文化产业品牌的重要资源。

最后,从文化产业发展实践来说,发展影视文化产业,最重要的是打造“内容文化产业”品牌,其中创意最为关键,六朝历史文化所蕴藏的丰富内容,能够成为当下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创意的重要文化资本。据调查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英国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了70%,其中创意产业经济增长幅度最大,达到了93%,彰显了英国经济从“制造型”向“创意服务型”的转型升级。美国亦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产业)的发展,发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在世界金融危机面前,通过创意服务来刺激国家经济复苏,在内生经济失去动力的情况下,通过文化产业贸易来创外汇,帮助其渡过难关。影视文化产业经济归根结底是影视内容产业,关键还在于内容生产中是否能够贡献足够的具有文化魅力、历史内涵的内容,吸引、感动和留住观众,让他们在观影中获得精神愉悦和享受快感。创意是内容生产的本质特征,也是决定着影视作品是否是艺术,还是只是简单地机械复制的重要因素。只有上升到艺术创作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高度的影视生产,才能够为广大观众所支持。如果纯粹是重复过往作品的创意,仅在技术上予以改头换面,最终将被观众所抛弃。刘勰的《文心雕龙·时序篇》有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rdquo ;[2]从中国历史文化逻辑展开的视角论,六朝历史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容,在当下的政治文化格局中具有镜鉴意义,可以成为影视文化创意的重要文化资本。

在影视文化产业“倍增”发展战略视野中如何创意和激活“六朝戏”?窃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考虑。

第一,六朝是朝代更迭较为频繁,民族冲突融合较为剧烈的一个时代,涌现了不少具有鲜明个性风采、名士风流、叱咤风云的人物,这些都能成为当下我们影视文化产业创意发展的重要素材。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专制制度惟一的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人。”[3]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和专制统治很大程度上压抑、扭曲了人的个性,泯灭了作为主体的人的情性风采,造成了人格精神的萎缩。所谓“乱世出英雄”,动乱年代,由于极权统治力量的有限,维护统治政权尚且力不从心,故而难以约束人的个性张扬,纯真本色的个性在与时事抗争中迸发出了不朽的光芒。六朝正是这样一个士人个性伸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群体个性意识的时代。王子猷雪夜访戴,性情多么潇洒;兰亭修禊,游目骋怀,几多风流;嵇康临刑奏《广陵散》,那又是何等的悲壮……一部《世说新语》,写尽了魏晋名士的个性风流,彰显了他们的人格美感。正是这些独具个性魅力的人物打动了余英时先生,他在《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一文中指出:“名教危机下的魏晋士风是最近于个人主义的一种类型。”[4]众所周知,美国影视作品最为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有代表性的如西部片、好莱坞电影等,颂赞英雄个人、张扬个人主体精神是其主流,也是其获得巨大成功的保障。美国影视产业的成功经验,昭示我们发掘六朝人物个性风姿,叙述其中英雄故事,演绎那个时代的风云争霸还大有可为。虽然中国特色的影视产业不主张表现个人英雄主义,但总结那一历史时代人物的思想精神,把握朝代更迭、民族冲突融合的规律性认识还是甚有必要,也是可行的。

第二,六朝遗留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可以激活为当下的影视剧创作所用。在二十四史之中,关于六朝部分的历史记载较为繁复,有《三国志》《晋书》《魏书》《宋书》《南齐书》《北齐书》《梁书》《陈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等,计十二种之多,其中有着大量的历史故事,有待发掘。这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都极具个性魅力,特别是那些在改朝换代中创造了丰功伟绩的开国元勋们,每一次成功创业背后都有着不寻常的故事。此外,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等一些笔记,也记载了不少神话故事,能够为我们当下影视剧创作提供创意和素材。如《西京杂记》上有记载:“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御蛇虎。……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乃为虎所杀。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这则记载,就是中国最早的剧目《东海黄公》的本事。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秦末时一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壮举,事既不成,杀身成仁,其精神激荡着后人将之搬上戏剧表演舞台。可见,六朝的历史文化典籍中,不乏素材能为不同时代创作戏剧作品所用,当下的影视文化产业“倍增”发展战略要落实,也可以从六朝戏中寻找原型、母题、故事等。

第三,六朝产生了丰富的人生思想、文化思想、美学思想,其中所积淀的厚重的“人文关怀”精神,恰是后工业社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会中缺少纯粹信仰而艰难生活、具有心理疾病、精神危机的当代人所期待的,在影视文化产业视野中创造性地激活其中蕴藏的思想文化价值,能为今天的人文建设贡献力量。唐代诗人韦庄《台城》诗说:“江水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废名先生曾说:“六朝之文,生香真色,不可学。”六朝文字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深重的美学意蕴,散发着“丽而悲美”的文化气息。缘情感物,抒写性灵,庾信的诗“兴”精神,让他超越了人生遭际的痛苦,实现了由现实悲剧人生向艺术人生、审美人生的跃升。六朝虽已远逝,但其高风遗韵与鄙陋污秽能成为当下人文建设的可贵资源。开掘传统六朝文化中有价值的亮点,通过影视美学创造,像六朝人一样通过审美的方式来升华人生,化解苦痛,最终实现审美、艺术与人生的贯通,可以超越价值危机,实现影视文化产业中商业性向人文性的跃升,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综上可见,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中“六朝戏”非常缺失,在文化产业“倍增”发展战略视野中,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创意和激活它。六朝涌现了不少具有鲜明个性风采、名士风流、叱咤风云的人物,遗留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积淀有厚重的“人文关怀”精神等,均能成为当下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创意的重要文化资本。

[参考文献]

[1] 袁济喜.六朝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梁]刘勰.文心雕龙解说[M].祖保泉,解说.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854.

影视产业论文例3

基于当前快速发展的中原影视文化产业大背景,探讨作为影视产业后备军与生力军的高校影视人才尤其是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似成为当务之急。简单来讲,培养高校影视人才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我把它归结为三点:意识、情怀与能力。

 

一、培养具有本土文化意识的彩视人才

 

文化产业毕竟不只是产业,还有文化。影视文化的产业化当然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要有所凭借。我们经常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样道理,愈是本土的,才愈能走向国际,这就要求在发展河南影视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立足河南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开拓创新。

 

通观河南出品的影视剧或是制作的电视栏目,无论是《新少林寺》、《少林寺传奇》系列还是《梨园春》、《知根知底》等,基本都是立足河南本土文化,在民间具有广泛的文化基础与群众基础,因而才能为观众所喜闻乐见,并走向全国甚至国际,达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除河南本土制造的影视产品,他山之石亦可以攻玉,让我们放眼国内外影视业,那些获得较高口碑、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同样离不开其独特的文化土壤——陈晓卿任总导演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不正是立足于中国传统美食么?范立欣的《归途列车》、杨凡的《游园惊梦》、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也都是取材于中国独特的传统与当代文化,如城市化、戏曲、功夫等。这些例子也一再说明我们在高校影视教育与人才培养中,应该坚定不移地秉持立足本土文化资源走产业化道路的信念。

 

早在2006年10月,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就正式提出了“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两大跨越’。至此,文化强省战略上升为指导河南未来发展的最高成就之一。”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首先要办好教育,只有教育办好了,才能培养好“文化强省”所亟需的人才,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并转化深厚的文化资源,进而变资源优势为创意优势。根据“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与之相应,河南高校的影视教育应当在民族化和全球化文化碰撞中、在传统和现代文化对话中,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视野中不断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诸如遍布中原城乡的豫剧文化、禹州神蜃镇钧瓷文化、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信阳罗山皮影以及淮阳庙会、马街书会等,这些都可以在理论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中加以强调,使之成为学生创作取材的重点对象,带领或推动他们去深人关注并制作一批优良短片,如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电系学生分别于2013和2014创作的纪录短片《台上,台下》(豫剧)和《泥泥狗》(民俗)、《木刻年华》(木版年画)等,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二、培养具有社会与人文情怀的彩视人才

 

中原地大物博,中原文化一向兼容并蓄,并具有自身鲜明特点,“河南独有的中原文化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根源性、原创性、包容性、开放性、基础性。中原文化被确立为广泛吸收众多民族优秀品质而成的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基于此,河南高校对于影视人才的培养,更应该立足中原、放眼中国与世界,而不应闭门造车、自娱自乐。事实证明,高校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影视人才,也不可能关起门来办教育,把学生一味束缚在象牙塔里,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面向社会,时刻了解并参与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进而学会关注人、尊重人、理解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与情怀。

 

只有深入社会、感同身受,与作品中的主人公近距离接触,才可以拍摄出满意的作品,如前文所说的纪录片《归途列车》是把镜头聚焦到农民工及其子女问题,《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反映人的生活与生存现状,张艺谋的最新电影《归来》反映的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而张以庆的《幼儿园》则以儿童视角巧妙折射成人世界。即使那些表现年代久远的故事,如康健宁、蒋樾的《京剧》等,也离不开对历史与文化变迁的感悟及对人的境遇的深沉思索。抛开这些由大型制作机构、著名制作人参与的作品不说,就拿近几年在国内各大学生电影节、电视节和影像节上频频获奖的学生作品来说,同样如此,如今年第二十一届大学生电影节大学生原创作品单元获奖剧情短片《彼岸》、2011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电视节学生原创作品单元金奖剧情短片《金兰桂琴》和二等奖《爷爷》等无不是关注相对细致人微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因而赢得了评委会和广大学生的一致赞同。近两年由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电系学生拍摄的《漂泊的红领巾》、《波比的心愿》分别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自闭症儿童问题等,都是在关注时代与社会,有着浓厚的人文意识。

 

虽然学生创作整体上尚显稚嫩,但是,在学校影视教育中如果能够不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想必等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一定会对他们的创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对整个影视文化产业的质量与水准有相应提升,而不是片面追求数字与GDP攀升,这必将有利于影视文化产业生态环境的健康运行。

 

三、培养具有讲故事能力的影视人才

 

对于影视作品来说,没有感染力就没有影响力,也就不会有市场占有力,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叙事即第一生产力。叙事对于剧情片的重要性自不必讳言,对于纪录片亦同样重要,希拉柯伦伯纳德在《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中谈论如何使故事在纪录片创作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元素时,特意引用了《电影剧本创作的手段》中一个重要观点:“讲述这个故事是为了在观众观影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情感碰撞以及激发观众的参与性。”这样看来,无论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都是需要叙事的,都需要一个好的叙事,这在电影《归来》中是如此,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同样如此。

 

那么,在学校的影视教育中,我们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讲故事能力,这牵涉到很多方面的素养训练,比如策划、剧作、摄像、导演、表演、录音、剪辑等,需要长期、系统的学习与积累。在具体的作品中,很难说什么样的讲故事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在影视制作的三个不同阶段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前期策划阶段应脚踏实地,切忌好高骛远而流于概念。学生创作多为短片,长度一般不超过30分钟,在这样的时长内,不适宜放进太多的东西,要避免求全求大,使得作品仅停留于概念层面而难以付诸实施,所以在影视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中,应该树立一个明确的意识一一无论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它的核心就是“一个人、一件事”(当然这个“人”是指主要人物),只有掌握了这个短片创作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

 

第二,实际拍摄阶段要善于用镜头讲故事,而不是过多地借助解说(纪录片)与旁白(剧情片)等声音手段(除去室内访谈与专题节目制作)。这样说并不是重影像轻声音,视听是影视的双翼,缺一不可,但是学生创作往往在影像语言掌握上略显无力,而较多地依赖旁白与解说来补足叙事中的不足。务实地讲,综观各学生类影像节,获奖作品鲜有用旁白与解说的,而更多重视影像与声音的有机配合及客观呈现。解说与旁白的滥用,实际上削弱了影像语言应该发挥的功能,也削弱了声音中音响、音乐的作用,这不利于学生全面深人掌握影视语言。

 

第三,后期制作阶段要通盘考虑,平衡剪辑与导演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经常讲,导演要有剪辑意识,剪辑要有导演意识,意思就是导演和剪辑密不可分,好的剪辑可以为导演加分,坏的剪辑则会破坏导演意图,最后完成作品的整体节奏感、叙事的结构与形式感、甚至作者的风格都离不开剪辑的功劳。因此,在高校影视教育中的日常教学要加强剪辑训练,这是通向作品成功的最后也是极其关键的一环。

 

四、结语

 

归根结底,影视文化产业要以产业为支柱、以文化为核心,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它的成熟与丰收离不开整体文化产业生态的健康向上,这就需要政、产、学、研四方联动,共同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其中,学校对影视人才的系统培养是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影视产业论文例4

(一)世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分析

纵观世界贸易的发展,经历了从产业间贸易,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化分工的进一步提升和细化,面对市场的消费需求,在产业内贸易,推进了同质和不同质产品发展,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各不相同。对于发达国家,在战后不断升级了产业结构,为世界经中心发展打下了基础,也影响和决定了在产业内贸易中的主导。近年来,在制成品贸易中,据世界银行相关统计,发达国家占有重要地位,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图1所示,国外一些发达国家2012年的年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角色中处于边缘地位,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产业政策,大力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从世界产业内贸易纵向时间序列看,一些工业化国家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都呈现增加态势。

(二)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不断提高了人民收入水平,积极加强了与国外的联系,增强了对外贸易,也增加了产业内贸易发展,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亚洲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为德国、俄国、英国,北美达是美国和加拿大,非洲较少。近年来,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进步,与法国、马来西亚、韩国等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大多是亚洲国家,欧盟、北美较少。在制成品贸易中,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主要贸易对象是美国和德国,产业内贸易有一定发展,但未居于主导地位。

(三)产业内贸易动因分析

本文根据研究视角,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收入水平分析产业内贸易动因。

第一,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发展

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都进行国际贸易,这是主要基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不能相互分割,在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都会选择具有自身优势的产品;在国际的国与国或地区之间进行贸易时都会选择自己具有优势或专业化的产品,进行产业之间的贸易。在贸易中,一个企业的生产规模越大,越会提高生产效率,会存在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在一些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发展行业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产品或生产规模都有一定市场限制,在更广阔在市场中促进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当然,消费者在市场中对产品的差异化需求会促使产业内贸易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会生产具有差异性产品,获得规模效益。

第二,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

产品差异是制造和销售中基于质量、知名度等所形成的产品的差异性,不仅仅在质量、性能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在产品的售后服务、广告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性,一般具有水平、垂直和技术差异性。水平差异性是同一类产品但一些不同属性会产生组合,产生产业内贸易差异性,不仅是由于消费者对产品差异需求,也是由于不同国家产品消费的差异性。垂直差异是在档次上产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性不同,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需求不同,对不同阶级在市场上会有不同档次的需求,国家之间会产生贸易,发达国家会进口低档次产品,低收入国家会进口一些高档次产品。技术差异是基于技术水平差异而带来的差异性,也由于产品生命周期差异,在产品的创新阶段、产品的成熟阶段、产品成熟化阶段而不同,在产品的创新时期,拥有充足的资金不断研发新的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以产品出口为主;在产品成熟时期,市场上会出现竞争对手,为维持市场,企业需要维持自身的优势,扩大市场优势和范围,保持技术的优势,会不断惊醒对外投资;在产品标准化时期,在产品规范化基础上,在相对优势上不仅是技术优势,更是劳动力优势,企业会不断投资,降低成本,研究开发新的产品,在需求的多样性方面转向差异化需求,形成产业内贸易。

第三,收入水平与产业内贸易。

产品的差异性、不同国家的需求结构多样性、消费者收入水平、购买结构、为产业内贸易创造了可能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收入水平越高,消费者的结构就会越加复杂,反之也亦然,消费者不仅注重了产品的差异性,也会关注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当然,对于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需求结构也很复杂,进而影响了产品的贸易差异性。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关注产品药店相异,高收入国家关注产品的使用价值而低收入国家关注产品的价值性,也会影响产业内贸易。因而,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也因收入水平的差异性,不同层次的人群需求偏差性相异,引起产业内发生贸易。

二、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上述文献,根据本文研究内容,本文变量因素选择如下:

第一,GDP,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Havrylyshyn等(1983)认为一国经济发展会对产业内贸易产生影响,实践证明发达工业化等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经过检测都表现较高,非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不高,如美国59.4%,相比泰国为17.3%,本指标用GDP的增长速度表示,预计与产业内贸易呈现正方向关系。

第二,FDI规模,可扩大一个国家的市场份额,一个国家或地区为降低成本会利用当地的原料就地生产,进行专业化分工,不断提升了产业内贸易水平,这可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种产品不同生命周期生产厂商,就产品的初始阶段和成熟阶段,公司会不断扩大投资水平和规模;一种是以跨国公司额生产网络而增加,伴随生产网络和对外投资,对外投资规模越大,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

第三,HTME,高新技术产品发展,技术进步在对产业内贸易起重要作用。Dixit,A.(1984)认为一国技术水平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品,如美国,本文认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具有正方面的影响。

第四,TI,贸易均衡,根据Aquino(1978)等相关文献研究,本文假设一国贸易越不均衡,会对产业内贸易的负影响大。

第五,FED,要素禀赋结构,Dixit,A.等(1977)认为如存在不完全竞争等,一些国家如果生产要素禀赋相同,会产生产业内贸易;杜杨(2005)也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以两国资本总量占GDP的比表示,认为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大,产业内贸易指数越低。

根据上述变量和本文研究对象:以t为时间,我国与国家j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用IITjt表示,借鉴樊雅琴(2006)等相关文献,构建模型为:IITjt=α+β1GDPGRjt+β2FDIjt+β3HTMEjt-β4TIjt-β5FEDjt+ηjt其中,α为常数项,βi(i=1,2,3,4,)为回归系数,η为误差项。本文的数据选择为《中国统计年鉴2013》,是与我国贸易额较多的国家,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测算性,根据本文选择视角,本文选择2000年、2007年,2012年数据,根据国际贸易标准进行产业分类,根据需要,本文在SITC第二位数层进行计算,以前二位为一个产业,进行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为了进一步确保研究的精确性,产品介于SITCRev.3中的5-8类之间。根据上述实证结果,得到回归方程为:IITjt=60.120-3.940GDPGRjt+0.007FDIjt+1.130HTMEjt-0.352TIjt-0.801FEDjt+ηjt对上述实证分析可知,自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回归结果显著,拟合度较好,存在自相关的可能性也不大。高技术产品比对产业内贸易具有正向关系,伴随高新技术产品与制成品比的扩大,产业内贸易指数呈上升的发展态势,要素禀赋差异与产业内贸易负相关;对外投资与产业内贸易呈现正相关,虽然前者对后者较为模糊;经济发展速度与产业内贸易具有密切关系,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影响,与预期相反,结果表明存在负相关,说明经济发展速度不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原因,也可能在统计方面具有一定的偏差,或许当两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的偏差时,需求不一致,虽然发展速度较高,但产业内贸易可能性小。

三、结论与对策

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充分说明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远远没有达到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我国的外贸发展大力促进了产业内贸易,但影响远远不够,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在国际间的贸易发展还较小,也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结构、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从我国的高科技发展水平来看,还是低技术、低附加值,当然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结合本文研究,说明高科技水平、资源禀赋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对未来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具有意义。

第一,我国应该优化制造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大力优化我国制造业结构,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我国要不断摒弃低技术和低附加值的产品,积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能一味满足于加工组装,要提升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对外出口结构的调整中,优化出口结构,追赶发达国家。

影视产业论文例5

三维技术在影视广告中的应用,给影视广告的制作和播放带来了巨大变革,漂亮而精彩的画面感受。影视广告在中国的发展热火朝天日新月异,取得了相当卓越的成绩。但其瑕疵也为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相当的阻碍。一方面在影视广告中运用三维技术给视觉效果带了了巨大的革命;另一方面其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发展。现在,很多制作人对技术过于追求和依赖,而忽视了个人艺术的追求和发挥。技术是用于帮助艺术创作的实现,是一种手段,而不能过份依赖技术。制作人应该更加重视艺术创造过程,不能在有限的技术水平中过于追求视觉效果,而不能达到人机合一的境地。

我国数字技术的应用现状

1999年,有两部对中国电影发展史有重要影响意义的电影进入大家的视线。因此,对于中国电影的数字化进程来说,1999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第一部电影《横空出世》是当年北影投资最大的一部电影,它是一部反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过程的故事片,是由陈国兴指导。该片中有大量特效场景,比如爆破、沙漠等,这些统统靠数字技术人工合成。大量应用的数字技术使得该片艺术感染力增强了,画面更加生动,犹如直接再现当时原子弹爆炸的令人震撼的景象。另一部影片《紧急迫降》是同年由上海制片厂制作的影片。该片有许多大家齐心协力空中抢险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场景。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为投拍《紧急迫降》,上海电影制片厂当年的审时度势之举,为发展数码电影的目标,累计投资达近亿元,设立了国内第一个特效制作基地。2002年,《极地营救》诞生,此为上影再花巨资拍摄的视觉大片,该片号称当时国内电影史上运用数字特技最多的影片。全片镜头数的百分之六十均由数字特技完成,与之前的《紧急迫降》相比,数字技术运用大幅提高。在该片的拍摄过程中,完全用数字摄影机拍摄的镜头高达影片的40%,标志着中国电影制作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这几部影片之后,数字化时代已经为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可,掀起了一股数字化浪潮,如这几年《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鸿门宴》等国产大片,CGT镜头和数字合成技术在这些影片中被大量采用。

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运用的意义

影视产业论文例6

当前,我国虽是影视生产大国却非影视产业强国,影视业“量”的繁荣并没有带来“质”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缺乏原创性。(2)影响力小。我国生产的影视节目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影响力非常微弱。电视剧输出局限在亚洲地区及其他国家的华侨聚居区。(3)利润少。对于国产剧市场遭遇“量多质不佳”的尴尬,著名编剧石康指出,时下电视剧存在市场激励不足的弊端,每年14000集的产量却只有一半播出,进入黄金档的更是只有区区3000集,资源浪费严重,也让创作者丧失激情。

我国虽是影视教育大国却非影视教育强国,虽然有近千所高校开设了与影视相关的专业,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多数与社会需求脱节。电视编导专业、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会操作摄像机,影视高材生“眼高手低”现象普遍存在,与影视教育强国还有较远距离。目前我国影视教育主要存在师资力量不够、设备投入不足、理论与技术,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而我国影视行业发展存在着节目重播率高、国产影视精品少、影视复合型人才少的现状。这就需要我们研究新的影视产业与影视教育合作的途径及方法,从而提高我国影视产业和影视教育的合作效用。

二、影视产业和影视教育合作的意义

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融合、合作,对实现双方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文化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人们对文娱生活及精神生活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影视产业作品质量出现短暂性的停滞及发展缓慢的现象,这是由于缺少精通经营营销、了解市场需求、创新能力强的影视产业人才造成的。影视产业作品在产生到完成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有序的系统,各个环节的联系不够紧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影视作品的完整性。影视产业市场发展的不完善也是影响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若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环境中,满足人们对文娱生活及精神层面的需求,应在保证影视作品质量的同时,不断丰富影视作品的内涵,以求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强大需求。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影视产业要得到发展、要实现影视作品内涵及内容的更加丰富,要依靠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富有创新思维及能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影视教育势在必行。

三、影视产业与影视教育合作的途径及方法

影视产业与影视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促进彼此发展壮大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二者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共通性。在影视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影视产业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及教学实例,以确保影视教育充分联系实际,使影视教育在有切实案例及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创新,也促进了文化发展。同时,也为影视教育提供了将知识带到实践中的平台,使学生在接受影视教育的基础上,能有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处。另一方面,影视教育促进了影视产业的发展,影视教育为影视产业培养出高素质、有思想、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影视产业的茁壮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若想促进影视教育或影视产业的发展,实现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及融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科学、有机的处理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才能使二者互惠互利、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的合作可以通过以影视教育为主,以影视产业为辅、以影视产业为主,以影视教育为辅、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对等合作的形式来实现。

第一以影视教育为主,影视产业为辅。我国很多高等院校特别是专业性质的院校开设有影视教育这个学科,并且学校管理人员非常重视影视教育这个学科的发展。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学校内影视教育学科的师资力量非常的雄厚,学科教学的教师专业能力强,并且学校还会定期的组织一些相关的学术研究,这样就让学校内影视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另外,学校在影视教育过程中还多次与当地的电视台、影视公司合作,目的是让学校影视教育能够从理论进入到实践的环节上来,并且还能够在学校内部形成一些小型的产业。这些产业并不能算是影视产业,因为学校在于当地影视相关单位合作的时候,能够为学校内影视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所以一些学校会在内部建立实习的场所,这些基地能够定期的生产出学生的作品,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关键场所。第二学校在影视艺术方面有了一定的成就,例如北京艺术传媒学院,其在影视方面有了初步的探索,但是这种探索的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资金来源于其院校,所以这种探索方式对于学校依赖性很强。所以这回导致一个弊端出现,有的院校资金基础薄弱,这些院校如果发展影视教育则会比较的吃力,虽然影视教育专业学生很多,但是学校对于影视教育学科的投入却不多,所以这阻碍了学校影视教育的发展。

第二影视产业为主,影视教育为辅。我国影视产业规模比较大,全国电视台与广播台共有一千九百多家,单电影制作的单位就有七十多家。为了让影视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将影视人才送入到一些高等院校之内进行培训,培训的目的是让这些影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对这些影视人员进行再教育实际上是为了提高影视产业的软件质量,这种影视教育的方式针对性很强,而且效果很显著。

第三是影视教育和影视产业两者对等合作。对等合作指的是两者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三个方面各占据一半的份额。这种合作的方式在一些专业影视学校比较常见,因为对于影视高校而言,不仅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要进行实践练习,所以学校影视教学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例如北京传媒学院,在一年教育中,上半年可能在接受理论知识教育,下半年则进行实践的练习。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迅猛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快速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丰富文娱生活,对艺术及文化的欣赏水平也逐渐提高。因此,影视产业在社会环境的改变下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同时,作为拥有艺术性、学术性以及实践性的影视教育也随之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机遇。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创意出口国,应把握时机,大力发展影视教育以及影视产业。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的融合,不仅会推动影视教育行业发展,也会推动影视产业发展,并从中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实现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的合作融合,必将会实现我国文化内涵及影视作品的结合,使我国千年的文化精华及民族文化精神得以弘扬和传播。(作者单位:1.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虹添.对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路径及方法的探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20):249-250.

[2]孟祥文.论高校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融合[J].科学时代,2010(8):255-256.

影视产业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122-01

一、影视编导类专业及人才产生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为培养管理人才,国家设置了众多的管理专业,这其中包含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及其分支艺术管理等多个专业方向。到21世纪初,为适应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04年设立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覆盖了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经济、文化遗产等众多文化领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影视传媒业迅猛发展,电视电影节目的需求量增大,培养专业的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人才,以及具备较高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并能在电影电视行业中从事相关媒体的编辑、导演与导播的人才,影视编导专业自此建立。

二、影视编导类专业的现状

1.文学给养的匮乏。对于影视编导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创作优秀的电视节目的所谓“创新能力”和创作能力皆来源于深厚的理论素养,而这些基础思维的养成仅仅靠从各种史类的学习中获得是微乎其微的。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中讨论了当代文学史教学的三种对象和三个层面:“在对全日制中文专业的大专生、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和成人教育的中文专业学生(包括本科生)的教学中,可以突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讲解,让学习者充分感受到现代汉语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从审美欣赏的层面上领悟现当代文学的存在价值。”①作为编导专业的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学习要远胜于对文学史的学习。可以说,影视编导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创作的根基就应该从容纳生活百态的文学作品中汲取最丰厚的营养。

“好莱坞一直将古希腊神话当作素材资源库,生产不同片种的神话电影。”②无论是古希腊神话,还是阿拉伯民族的《一千零一夜》,或是中国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民族元素,都是好莱坞缔造的电影神话的重要一笔。当然,这也是庞大的文学海洋之于影视创作的冰山一角,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千丝万缕正是影视创作的基础和素材。从这个方面来说,文学之于影视编导的学生能更好的具备改编或者创作能力方面,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鉴赏与创作实践的结合才是学好影视编导的根本。

2.理论学习与技术实践的失衡。如何平衡好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制作之的关系,是学好影视编导关键,成为一名专业素质较好的人才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工作创立坚实的基础。就现存的各大高校的课程设置看,增加文学作品鉴赏、视频制作实践和影视文学创作(剧本创作)的课程、参与剧本的创作、电影的拍摄这样的实践课,不能仅仅流于纸张呈现,形同虚设。我们的影视编导类学生具备的是简单的实践能力,能够将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用到实际的影视制作过程中,使得实践有了更好的理论支撑,将弥补理论与文学素养缺乏所导致的作品艺术性的缺失。

三、影视编导类专业的发展

目前各大高校均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方法,前者导致评论者只会找影视作品的不足,而提不出相切实际的想法,后者则会导致因为缺乏理论素养而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编导的节目、拍出的作品缺少艺术价值,两种教学方式直接导致影视作品的道路越走越窄。反观近两年中国的影视制作作品,大量的抗日雷人剧和“怨恨电影”③充斥银幕和银屏。一方面是影视作品的产量与商业票房一路飙升,另一方面在这飙升的背后对作品艺术价值、艺术性的争议不断,“吐槽”不休;高票房的背后作品艺术性的缺失日益严重,无论是中国本土创新的电视节目、电视剧还是电影都陷入了“质量”的危机,提升国产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背后也暴露了影视行业的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亟须改进。从学生时代抓起,加强对影视编导专业学生文学素养、剧本创作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注重“量变”积累的过程,将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用到实际的影视制作过程中,使得实践有了更好的理论支撑,弥补理论与文学素养缺乏所导致的作品艺术性的缺失,对从根本上改观影视的现状还是大有裨益的。

四、结语

影视从业人员是一档电视节目、一部电视剧、一部影片的核心和灵魂,其专业素养的优劣直接决定一部作品的优劣,而这些作品又会通过神通广大的传媒网络传播给全国的观众,人才培养的优劣对全国的影视事业、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传播都会产生影响。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其一,各个高校的人才选拔提高标准;其二,提高师资力量的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上扬长避短。其三,加强理论批评家与影视创作团队的互相学习与欣赏,共同迎接挑战,挖掘、创新国产影视作品的本土特色,真正走一条“叫好又叫座”的影视文化绿色通道。

注释:

影视产业论文例8

2009年8月25日至28日,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2009年年会在山东济南举行。本届年会在影视艺术基本理论研究、新中国60年电影研究、影视技术教学研究、影视创意文化与产业研究、影视教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影视艺术基本理论

宋雁蓉的《后伯格曼时代的瑞典新锐导演》分析了B・维德伯格和J・特罗艾尔这两位导演以及他们代表作品中的声音艺术创作特点,探讨了后伯格曼时代瑞典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的表现和趋势。作者指出瑞典新锐电影从不刻意去凸显高科技的威力,以震耳欲聋的声效,达到强烈的感官刺激,而是在关注现实、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和刻画人物典型形象的基础上,强调声音的真实感、记录感、空间感,注重细节,强调音乐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俞学雷的《新生代电影的美学特质和缺憾》认为在新生代电影中,存在着对社会现代性追求的一种审美反思,新生代导演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的当下生活体认反映在对电影人物的内心观照上,贾樟柯在其电影中反映出了现代性批判的人文维度。范志忠的《论第六代的电影美学内涵与叙事策略》阐述了第六代电影的出现,意味着新中国电影进入多元化的时代,意味着新中国电影的叙事开始从传统的意识形态中剥离出来,以一种“寻找”的影像风格和残酷的青春话语,关注普通边缘人的生存状态,叙述着不甘沉沦于商业时代的电影人的想象与关怀。

刘志的《现象学视域中的电影审美价值探微》从现象学视域出发来审视电影的审美价值,其表层审美效果和深层审美效果的差异决定了电影娱乐性内涵的不同。娱乐性电影和电影娱乐性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电影娱乐性中的深层审美效果决定了艺术电影的审美品质。在电影审美经验中呈现出来的审美对象,其深层审美效果具有增强审美主体性、抵制大众审美文化中的负面效应。孙桂荣的《文学电影化与电影批评的文学化》分析了电影要摆脱对文学文本的寄生性,避免生吞活剥文学资源,文学是电影的基础,是从文学叙事性要素对电影的巨大能动作用而言的,电影并不是简单的“影像文学”。电影批语应加强电影意识、本学科的专业意识。杨俊蕾的《真实全景与视觉平等:简论纪实影像中的伦理逻辑》认为有三个伦理上的难题使它举步维艰。首先是拍摄与被拍摄者的关系定位,其次是摄制者自我心理定位,第三则是后期编配过程中的文化立场。在影视人类学中,最敏感的问题就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位置问题。人类学者必须让自己处于和研究对象完全对等的层面上,任何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轻视或者怠慢,都可能给视觉成果留下耻辱的印记。袁智忠的《当前影视创作和传播价值取向媚俗化的伦理反思》联系当前影视创作和传播实际,找出并分析了影视创作和传播价值取向媚俗化的诸种表现,进而对媚俗化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和伦理反思。张智华的《新中国60年的发展与变化》揭示了重点表现伦理、道德与人情,对人性的挖掘比较深刻,充分展示出在各种社会环境中人性的复杂性、多侧面性及其变化性,促使观众审视过去,思考现在与面对未来。与伦理型文化关系非常密切,中国部分导演具有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伦理电影传统对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的变化,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电影类型化发展的道路。

王昕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与电视历史剧创作》提醒我们,在电视历史剧艺术创作中,一定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持美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历史精神的有机统一。作者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美学观点”,主要是一种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要求艺术反映历史生活时,要遵循艺术创造的特殊规律,对于重大历史事件要具有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美感,从而形成艺术作品较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综上所述,电视历史剧创作需要艺术家们把握好科学因素的关系,实现科学历史观和人文观、美学观的有机融合。孙书文的《以文艺特有的方式弘扬民族精神》指出,文艺与民族精神的关系问题在中华民族进程中的许多重要时刻被屡屡提及,文艺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培育、弘扬民族精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视剧《闯关东》的创作者,把民族精神的历史生成性熔铸到曲折跌宕的情节之中,把民族精神的结构生成性灌注到生动鲜活的人物刻画之中,以文艺特有的方式来弘扬民族精神。

金昌庆的《大众文化研究中的“类型研究”》从分析“类型”概念及其内涵变化人手,梳理了“类型研究”如何从文学批评发展成为电影、电视等大众文化研究独特方法的过程,彰显大众文化研究与传统文学批评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谢建华的《关于中国电影的三个叙事母题》论证了电影叙事母题的流行与变异是文化、政治、大众心理的互相激荡在电影银幕上的投影,也是电影创作者和电影观众之间达成的一种消费默契。近年来,中国电影作品中流行着三个相同的叙事母题:城/乡关系、父/子关系和身/心关系。这三组流行的叙事母题,作为社会结构的某种象征和文化现状的即时演映,不仅铭刻了中国人在某一历史环境中的美学趣味,也遥指掩映其下的文化潜意识。这些叙事母题在电影创作中的流行,必将在特定的时空里主导我们的想象力,其叙事方式和价值倾向将强化或改写我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认知。我们运用想象所演映、凸显的中国图景,其复杂幽微之处,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的视野极限。

二、影视创意文化与产业

李建秋和夏光富的《重庆影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析》指出,重庆影视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重庆影视产业创作数量少,投资主体和营销范围比较狭窄,产业链比较薄弱,目前仍然缺乏完善的影视融资体系。加大政府部门对影视产业的支持和政策保障力度,建设多元化的影视基地,影,视产业与新媒体和创意产业进一步结合,加强重庆的影视产业市场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影视剧交易机制,是今后发展影视产业的重要方面。李艳英和赵晓春的《文化视域下的山东省原创动漫创作探究》指出,当前国产动漫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逐渐有了起色,甚至出现了票房超越国外动画大片的现象。但各省市原创动漫发展并不平衡,山东原创动漫亟待突围。突围之路在于要以中国文化尤其是齐鲁文化为创作根基。文章以知名的国产动漫作品为例,探讨它们是如何从中国文化里汲取营养的,进而论述了山东原创动漫在齐鲁文化的怀抱下如何把握自己,理清五种关系才能走出有特色的原创动漫之路。赵晓春和孙云宽的 《青岛市影视动漫骨干企业及其主要作品基本情况分析》通过分析青岛市影视动漫骨干企业的业务范围、政策环境、投融资、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情况和骨干企业主要作品的选题模式、制度进度、播映渠道等方面的情况,总结青岛市影视动漫业的市场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特色和不足,为相关政策的完善和企业决策提供了理论参考。侯云峰的《关于云南影视产业发展的思考》通过梳理云南影视的历史渊源,分析了云南所具有的产业资源优势和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思路。孙非的《影视动画产业的发展思路探析》论述了影视动画产业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而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发展总体上比较滞后,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机制和措施改进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良性、健康发展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莫琳的《认识文化贴现特性在赢得电影海外市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拓展国产影片的海外市场对于我们实现树立“文化大国”的战略目标和繁荣我国的电影经济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将电影产品销售到海外市场并获成功,必须认清电影区别于其他经济产品的三大特性,即文化贴现特性、共同消费特性和电影自身具有的外部利益特性,从而理解并能确定电影产品出口数量、价格和流向。其中文化贴现特性对赢得电影产品的海外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周凯和虞D的《夹缝中的突破与成长――基于中美电视剧比较的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从投资、制作、交易、播出、广告这五个方面对中美电视剧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宏观以及中观层面的比较研究,并针对问题,结合美国电视剧发展情况,提出了创新对策。景虹梅的《跨境合作的华语商业电影之形态特征考辨》分析了跨境合作的华语商业电影在国内外电影市场上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业已逐渐成为支撑华语电影市场的顶梁柱。从其字面所标志的三个因素――“华语”、商业电影、“跨境合作”――来剖析其形态特征,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这一引人注目的重要现象获得更加具体、明确的认识和把握,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中洞见其产生的背景原因、创作状态以及潜在问题。

影视产业论文例9

“金牛奖”揭晓

为鼓励优秀影视作品,横店影视节特别设置了“金牛奖”颁奖环节。旨在奖励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内的影视企业出品的优秀电影、电视剧。

《龙门飞甲》和《后宫·甄嬛传》分获“最佳电影”和“最佳电视剧”奖项;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和长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锐勇分别摘得“最佳电影制片人”和“最佳电视剧制片人”桂冠;最佳电视剧导演奖项被热播剧《后宫·甄嬛传》导演郑晓龙夺得;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获得“最佳影视机构”奖。

演员奖项方面,张嘉译和罗海琼分别凭借在《悬崖》和《借枪》中的表现赢得“最佳电视剧男演员”和“最佳电视剧女演员”。 “最佳横漂男演员”由26岁的江苏徐州小伙张科研获得,“最佳横漂女演员”则花落25岁的江西南昌女孩谭琍敏。

专家“论道横店”

作为本次影视节重要活动之一,“2012中国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横店论坛”于9月17日举行。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总裁王中磊、横店集团董事长徐永安等出席了论坛。与会者围绕国内影视基地和影视制作等核心议题进行了发言。

花建认为,影视产业的集聚可以带来“推动创新、降低服务成本、形成规模效益、提高地方地租”四方面优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指出,目前国内影视基地和主题公园已达2500余家,影视基地的经营正面临严峻挑战。徐永安则和与会嘉宾分享了横店影视基地的成功经验。

影视产业论文例10

由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浙江传媒学院主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在杭外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影视教育和科研、影视理论和批评,影视产业和媒介传播等重大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一、影视教育和科研

影视教育和科研决定着影视传媒业的未来,代表着影视传媒业的希望,是这次学术研讨会最重要的议题,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

项仲平的《论中国影视艺术教育“辉煌”背后的教学缺位与对策》,以三个缺位(影视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理想目标和现实质量的缺位、影视艺术教学的时代需求与影视人才培养的现实教学条件的缺位、影视教学的后续发展与影视院校的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双师型”师资的缺位)表达了忧患意识。黄会林的《现代影视高等教育及学科建设理念探究》消除了与会者的疑虑。黄会长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直接参与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竞争。在本土化氛围中优化教育资源,加大影视高等教育面向大众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影视中等教育、初等教育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影视人才培养模式,姚国强和曾笑鸣的《简论北京电影学院“十一五”期间影视科研学术发展策略》显示了影视科研学术工作对影视教育的后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北京电影学院“正方向、厚基础、重电影、强技能’的教育思想将对全国的影视教育起着示范作用。

培养目标的差异可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叶思诗的《重庆市高校影视本科专业设置类型分析》把重庆市高校影视专业分为三种类型,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学科特点进行了不同的选择和偏向。王国臣的《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从专业培养目标化、课程设置立体化、课堂教学个性化、课外辅导人性化等方面展示了影视教育获得的成果。

培养社会需求的艺术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要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有力支撑。李晋林的《影视传媒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提出创建“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系统科学地进行影视艺术人才的能力培养,通过互动式、项目化的综合创作实践,使学生从低端的动手能力经过创作实践对理论知识整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平衡。

教材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体现,是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教育实践的精华。王泽钰的《影视专业教材建设分析》在梳理影视专业教材建设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影视专业教材的基本格局,阐述了自己对整个影视专业教育体系的独特思考。文仕江的《刍议影视教学中多媒体教材的应用》指出多媒体教材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影视教育的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在探索影视教育模式、贴近影视教育特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数字摄影和影像数字化处理技术,拓展了影像表现的空间,成为现代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摄影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胡晓阳的《数字摄影技术对摄影教育之影响》论述了如何应对由此产生的变化,向卫东的《实验教学环节、实习教学环节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划分和统一――师范类院校摄影专业实践教学设计探析》论述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对摄影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重庆师范大学摄影专业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

二、影视理论和批评

纵观国外影视发展的历史,影像理论的创构一直伴随着影视实践的步伐,南野的《对中国影视理论建构缺失的一种分析》指出国内影像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基本在模仿与学习国外,本土理论的系统创建还有待时日,而影像实践的整体性发展也充满不可预测的因素。与会者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世界图像”时代的来临使影像美学被提高到一个特殊位置。周安华的《元视界:电影与戏剧互动中的凝结》指出戏剧与电影存在着诸多相似,而差异是其更本质之处。元电影与元戏剧相互参照、启迪,在置换、通融中丰富自身。金洪申的《电影的意境美》以影片《上学路上》的美学风格为例。深入探讨了影视艺术如何才能达到意境美,从而丰富视听语言的表现力。章旭清的《“景观”――当代电影重要的镜语范式》论述了景观作为重要的镜语范式,应当是所具有“可看性”的影像形态与其所具有的话语言说功能的对应统一,它们有机地嵌构于电影潜层叙事之中,以上探讨深化了与会者对“电影性”这一电影本体问题的思考。

文化研究拓展了影视研究的领域和范围。钟丽茜的《现代都市文明与影视艺术――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研究理论》阐述了雷蒙德,威廉斯这位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的媒介传播、影视理论方面的见解对于中国传媒研究的借鉴之处。金丹元的《关于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较多的几个女性话题的思考》在性别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变迁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借此对当下中国女性题材的电影创作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系列性反思。曾胜的《愉悦的焦虑:关于电影凝视的研究――从弗洛伊德到齐泽克》从视觉文化心理和精神分析这一角度考察了电影凝视的含义及其重要指导作用。

影视美学形态和批评理论应该多元并存。颜纯均的《二元对比的叙事与镜语――早期中国电影美学形态研究之一》侧重考察了中国早期电影独特的二元对比的思维模式和民族风格。林华的《浅析“作者论”对中国新时期电影的影响》梳理了“作者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分析了它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新时期电影的影响。赵建飞的《新媒体平台的电视剧研究初探》通过观察新媒体运作的环境和方式,分析了新媒体电视剧的美学特性和文化影响。

三、影视作品读解和影视现象分析

怎样读解影视作品?怎样分析影视现象?与会者非常关注,对蕴含其中的哲学思辨和美学特征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分析和读解。李骏的《当父权从马背上滑落――李安(断臂山)的文本细读》从男性、父亲与家庭的关系上,揭示了李安电影父权社会的历史性变迁。顾倩的《从格里菲斯(残花泪)说起》通过一些中国影评,对中国民族“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进行一次微观考量,体现了民族意识变迁与身份确立。刘智跃的《揭开浸透血痕的历史面具――论影片(东京审判)》从题材、叙述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影片审视战争的独特视角和文化意义。

一些学者以“一滴水里看世界”的方法对影视作品进行拓展引申,借“从个别到一般”的方式对彰视作品进行推理论证。张同道的《当电影遭遇城市――试论(尼斯景象)与城市交响曲电影》以《尼斯景象》为例考察了城市交响曲电影的突出特征是节奏感、形式感和运动感。孙春云的《口述历史纪录片(浩劫)》以克劳德・朗兹曼的《浩劫》为代表论述了口述历史类新纪录影 片的基本美学品质。

对某类影视作品和某种影视思潮进行正确理解和评析,显示了与会者的锐利洞察力。桂青山的《(百家讲坛)与“文化时潮”之我见》支持和认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及同类节目普及古典、张扬“国学”的文化时潮,建议多元文化的健康构成会共荣共存,相得益彰,胡辛的《电视人文谈话节目:大众传媒中的精英文化绿洲》通过分析人文谈话节目产生的背景、成功个案及成功缘由,探讨出了其发展的瓶颈和出路,刘晶晶的《国内电视早间新闻节目的模式》阐述了早间新闻节目的娱乐化与服务化倾向。袁立本的《真人秀的狂欢文化性》论述了真人秀游戏规则的设置精神是人性化、狂欢化和伦理底线。孔朝蓬的《当代大陆电影的成长主题探析》梳理了成长主题蕴涵着个人长大成人的生活经历和力求自我完美的生命历程,折射着历史与社会的变迁。王伟的《论中国当代战争电影中的人性诉求》通过分析冯小宁战争三部曲中人性在特殊条件下的发展与变化,赞扬了战争电影所蕴含的人性之美。张智华的《破案剧的基本类型特征》把破案剧分为警匪剧、推理剧、纪实性侦破剧、反间谍剧等类型,分析了其看点和卖点。金昌庆的《田园神话:六部草原题材电影的原型故事》通过对深层叙述结构的分析,阐述了“田园神话”的转换变形和主题意蕴,展示了草原电影的审美价值和原型叙事的魅力。罗显勇的《论中国新生代电影的后现代特征》指出中国新生代导演消解了启蒙、理想和崇高等人类的深度价值,冲击了精英知识分子的正统语言,打破了男/女二元性e对立,显示出反讽、调侃、怀疑、自嘲等某些后现代特征。

四、影视的生存和发展

影视文化产业能够以人力资源、知识资源替代物质资源的消耗,保护环境,增进可持续发展,构建节约型社会,因此,如何加快影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成为与会者讨论的最激烈的问题。陈尚荣的《透视中国电视剧生产现状》和武新宏的《解析中国电影大片“叫座不叫好”现象》分e对国产影视剧的生产现状、基本特征及其症结所在进行了理性透视和分析,并试着为其指出了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