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环境保护英语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5-02 17:11:23

环境保护英语论文

环境保护英语论文例1

在七十年代时,英国学者卢卡斯教授提出了环境教育,且新课标也提出,目前的课程体系应该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热爱劳动以及关心集体等素质,初中学生获得环保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的环保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就能够让学生掌握环保知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1.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小学环保教育开展十分顺利,而初中英语教育作为初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同样是渗透环保理念的重要途径。英语教学中环保理念的渗透通常较为深入,且在环境问题严重的今天,关于环保的话题也开始出现了英语考试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理念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英语课程一般是以文化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为重点,在英语教学中融入环保理念,就能够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

2.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可行性

第一、英语教材为环保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素材。近年来,英语教材编排形式逐渐趋于多样化,关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内容逐渐丰富,且内容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以及可行性,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关注自然以及社会等问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第二、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只关注技能的训练以及文化课,对于环保知识并不了解,也没有树立起环保意识,对于环境问题不关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环保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理念与实践

第一、以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充分的发掘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料,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实际上需要每节课都实施,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下实施,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强烈的环保意识不仅仅是整个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主要条件。而在日常教学中融入环保理念是学生充分的认识环境,了解环境,认识到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主主要方法。以牛津教材8A Unit 4为例,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要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与分析资料,了解目前世界上存在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例如The reduction of vegetation(植被减少)以及Wild animal decrease(野生动物减少)等,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与思考,就能够了解许多环境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以此树立起环保意识。

第二、有效地利用日常教学渗透环保教育。英语课堂不仅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环保意识,就能够使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当学生融入社会后,还能够为环保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例如,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教师可将与环保相关的词汇融合在一起学习,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环境保护)、extinguish(灭绝)等。

第三、培养学生的环境情感与社会责任。学生时代正是环境意识形成的阶段,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与意识,使学生具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课堂中渗透环保理念最为有效,教师可以8A Unit4 Reading为例,在课前让学生找出与大熊猫相关的资料,比如大熊猫的外貌、性格以及生活习性等,通过梳理文章,寻找Giant Pandas面临的困难与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由于环境遭到破坏造成的各种威胁。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Should we take actions to protect them?

(2) Is a giant panda a lovely animal?

(3) Why is it difficult for giant pandas to survive in the wild?

让学生来寻找答案,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最终获得正确的答案,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界应该怎样和谐相处,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由此产生正确的环境道德意识,培养环境情感与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深入地挖掘教材的内容,就能够发现教材中包含的多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找出渗透环保理念的切入点,扩大环保的教育范围。此外,教师还应当将环保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中,并逐步渗透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将课本知识与环境保护理念相结合,充分地发挥课堂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英语论文例2

引言

 

教育部于2001年8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各高等学校各专业纷纷开设了双语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与发展,我国高校双语课的开课数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虽然各个高校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受到教师、教材及学生英语水平等众多因素的限制,我国高校双语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仍然存在有待提高的空间。为了切实提高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以中文理念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从英文思维角度掌握同样的专业知识,有必要从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模式等方面全方位开展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双语教学改革研究,从质和量的角度全面提高课程的双语教学水平。鉴于此,我们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实行了双语教学试点改革,将ICBE教学模式应用到《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该模式如何应用到双语教学中,构建最优的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使用英文理解及表达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应用能力。

 

1.ICBE教学新模式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教育,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做中学“,并通过学生在相关技能或活动上的表现来评价教学和学习效果。依据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特点,以及当下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将能力本位教育(CBE)和创新相融合,提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新模式ICBE(Innovation and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将ICBE教学模式贯穿教学整个环节,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合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的教学体系。

 

2.厘清“环境科学导论”教学改革目标

 

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入门学科,“环境科学导论”是引导学生接触和认识本专业的指明灯,为学生的后期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风能(兼顾海洋能)开发技术,以及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管理、保护与监测修复方面的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与生态修复、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运用地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物理海洋学、工程学、数学及环境学、地球物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环境科学导论”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因此教学改革需要结合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厘清“环境科学导论”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要明确双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两种语言角度掌握专业学科知识;达到增加学生专业词汇量,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双重目的。

 

3.基于ICBE教学模式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实践

 

3.1“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材改革

 

对现有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在校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广泛调查,结果表明: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第一志愿考进淮海工学院,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是他们的第一志愿专业。因此,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好,在第二学年四级通过率平均达到90%。而“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安排在第四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完全能胜任该课程的双语教学。经过两年中文教材授课发现,第二语言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度不够,学生在了解当前国际前沿知识、提高专业词汇量和英语口语水平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因此,2014年授课时,选用全英文教材“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该教材是国际上比较经典的环境科学导论英文书籍,书中各个章节语法较为简单,容易理解;每章最后面还有小结,容易掌握每章重点。

 

3.2“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内容改革

 

“环境科学导论”主要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形成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学时所限(32学时),不可能讲授所有相关知识,因此就因材施教。根据海洋资源环境开发技术专业学生的关注点和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略选择,尽量做重要教学知识点的专题讲授,突出海洋环境科学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表1列出了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科学导论教学大纲中的讲授内容。这些内容在讲解过程中主要侧重海洋方面,尤其海洋在能量流和物质流中的重要作用,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变化、海岸带人口的变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海洋在水循环中的重要角色、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废物倾倒、濒临物种、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以及如何保持海洋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当然,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与快速发展,原有教学内容章节中列举的案例已无法匹配当前的环境科学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案例及最新发展趋势均需要通过互联网、期刊、书籍、微信等方式,将新的环境污染问题案例、新的应对海洋环境问题的理论和技术搬到课堂,从而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认识度,增强专业学习与研究的信心。

 

表1 “环境科学导论”所授内容一览表

 

3.3“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跟踪检测改革

 

《环境科学导论》自开课以来,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平时成绩,占总评的30%,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的7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课堂考勤和平时作业来评定,且平时作业一般都来自于教材,并无任何难度。因此,这样的考核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仅仅强调了学生的学习结果。针对教学考核问题,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为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采用阶段性测验的手段跟踪检测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对已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一学期的试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在思想上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养成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更好地掌握了环境科学领域的常用专业词汇和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3.4“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方法改革

 

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能否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对课程教学的成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学基础知识和理论之外,还需要让学生侧重了解海洋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增强学生对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蓝色海洋”环境保护的参与和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的重要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让同学们意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其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习的动力,培养出全面、创新、有责任感的新型海洋环保人才。

 

3.4.1合理布局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比例

 

当前,高等学校的课堂已经进入多媒体教学时代。很多老师已经彻底遗忘传统的“板书”教学,而有些青年教师由于缺乏“板书”练习,黑板字不堪入眼。绝对的多媒体和绝对的“板书”教学都让学生生厌,如何合理布局多媒体和板书教学之间的比例,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介绍一些通过数学模型和图形来表述的理论知识,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和动态的图像演示理论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形象又直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专业环境科学词汇选择“板书”形式使学生加深对这些词汇的认识和拼写。

 

3.4.2互动式教学

 

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组织、最新研究专题报告、案例分析等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制作PPT,并在讨论课上由每个小组讲解,营造一种师生平等交流、无缝沟通的学习氛围。讨论课上,每个小组上台双语演讲,其他同学双语提问,教师适当点评,为学生提供创新型的学习空间和环境。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点赞,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制作PPT的水平,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

 

3.4.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对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课堂教学外,该课程教学还引入一些野外参与和环境行动、环境竞赛参与等方式,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展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效。在授课期间,我带学生参观连云港市环境监测中心和资源环境保护处,了解这两单位在海洋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环境监测方面的在研项目和日常工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习的信心。课堂之外,我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海洋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海资121学生组织的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蓝色海洋,保护环境”活动被评为省级优秀实践活动。海资131学生积极参加江苏省环境保护大赛,也取得了较好的名次。一些学生在参与这些与海洋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存在性、实际解决途径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性,深刻实现了实践和理论的有效结合,为今后学习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技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受课题经费的限制,课题组成员主要利用QQ群构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共享平台,在该群的共享文件中,主要包含“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基本材料如教学大纲,课程进程表及考核说明等;“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授课材料如教学PPT(以PDF格式上传)、全英文教材的扫描电子版、课外阅读材料等;“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互动教学材料如分组情况、专题研究报告或国内外网站、制作PPT技巧、国内外环境科学导论相关开放或精品课程视频等材料。学生可随时下载群共享中的文件资料;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随时与我沟通、交流,开展网络互动教学。基于QQ群构建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共享平台为师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零距离互动学习提供了一种很好的交流平台。在这种网络平台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加快了学生学习速度,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4.“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效果评估

 

以上提出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教学改革方案自2014年教学大纲开始修订之日起实施,将全英文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修订的教学大纲中完全体现;此外,考核方式还体现了教学过程检测的重要性。在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对于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2013级学生开设“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在有限的课时中,通过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互动式教学、阶段性测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观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和竞赛等活动)的教学改革实施,效果显著,成绩斐然。期末总评统计结果表明:本班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的比例占到了82.15%。此外,针对“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我做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让每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班级有71.4%的学生已过英语四级,35.7%的学生已过英语六级,89.3%的学生都认为“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有必要开设双语课;82.14%的学生认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选用的教材合适,71.43%的学生同意“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设置阶段性测验,71.4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例;64.3%的学生喜欢教师设计的学生分组、查阅文献、PPT制作、双语演讲等教学改革环节;100%的学生都喜欢教师为这门课设置的参观实习;82.14%的学生很满意教师对该课程期末考试试卷的考核方式改革;17.86%的学生参加过环境类的社会实践或竞赛。以上数据表明:这些教学改革措施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合分析学生对“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的建议,结果显示:教学改革建议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师资英语水平能力有待提高;第二类是关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课时增加问题;第三类是关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全英文教材中的专业词汇问题。双语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用外语流利讲解双语课程,还需掌握环境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担任“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往往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待加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课时为32,一般8周就结课;学生在短短8周时间里需要掌握课内的理论知识和教材中的环境专业词汇量,课后完成的工作量非常大,占用学生太多课余时间。

 

结语

 

环境保护英语论文例3

古往今来,教师不仅要“授业”,更应“传道”。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只教英语语言,不言其它,必将失之偏颇,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但是,英语学科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不可能直接讲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怎么办呢?《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又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英语教学之中,才能使英语教学与德育相得益彰。以下是我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尝试:

1. 回顾辉煌历史 爱我锦绣中华 英语教育属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对待外来文化的本国文化的合理的跨文化心态,既不可形成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的心态,也不可形成崇洋、妄自菲薄的心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介绍中华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从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3 Let's celebrate 我们学习了 西方人是怎样庆祝Halloween ,了解了有关万圣节相关知识, make pumpkin lanterns (做南瓜灯笼) eat chocolates and sweets (吃巧克力和糖果)play “trick or treat” (玩“不招待就使坏”的游戏)在介绍西方人节日的同时,我适时的问学生“Do you know our Chinese Festivals?” 由于同学们对自己国家的节日比较熟悉,一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甚至有的同学用中文大声说“春节、中秋节 、端午节 ” 我就在黑板上写上几个key words “ Chinese New year、Mid-Autumn Festival 、 Dragon Beat Festival” 看到同学们情绪高涨,我又及时的提问“How do we Chinese celebrate the Chinese New year 、Mid-Autumn Festival and Dragon Beat Festival?”我又在黑板上呈现了几个key words“Lion dance、 fireworks、 some red packets 、 mooncakes 、 rice dumplings”然后要求学生把这些短语与节日搭配, 通过操练,学生们掌握了《大纲》上要求的基础知识,同时又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结合学过的相关内容,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Which i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 “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se lessons? ”学生踊跃发言:“We Chinese have a lot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We should study hard to learn more knowledge and skills so that we can make our country stronger and stronger.”这样,爱国主义教育与英语语言教学就有机地统一起来了,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环境保护英语论文例4

1.在词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把环保教育贯穿渗透到词汇教学中,在与环保相关的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对关于环保的专业词汇进行补充,例如environmentprotection(环境保护),extinguish(灭绝),reserve(保护区)等,从这些词汇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人与动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等理念。

2.在英语听、说、读、写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高中英语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阅读和听力方面,有针对性地选取大量关于环保方面的文章,通过多读和多听,扩大学生的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以英语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环保活动

英语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可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环境保护活动中。学校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组织“小红帽”捡垃圾,另外,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环保为题的英语主题班会、英语小抄报比赛、黑板报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大赛、英语小品以及英语短剧表演等活动。

从课本知识延伸,开展校外环保活动

环境保护英语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528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70-01

21世纪是以绿色文明为主题的世纪。进入新世纪,如何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保证资源有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环境污染。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学生中开展环保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落实新课标的一个基本要求。因此,对学生进行环保基础知识教育,以此培养并树立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认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要联系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将环保教育渗透进英语课堂。

一、挖掘教材中教育因素,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时,有些文章很容易渗透环境教育,因为它们本身富有环保方面的知识。这些内容都是环境教育的材料,课堂教学时不能一晃而过,教师可画龙点睛地指示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采用渗透性教学,组织观看各类环境教育录象资料片,展示环保图片等宣传资料,还可将环境现状中典型的事例拍摄下来,如拍摄电厂的大气状况和废渣处理,印染厂的废水排放和城区的河水状况等。之后再现于课堂,增强实感,使学生对于周遭的环境情况有更实际的感知,从而更好地了解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性和紧迫性。

二、利用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渗透环保教育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设计唱歌、讨论、游戏、表演、调查等类型的课堂任务活动来进行环保教育。对于我们现在使用的重庆大学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1来说,将环保教育渗透入不同的单元或将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同单元的大致安排如下:

1.Challenging YourselfⅠ中的《The Animal School》,教师可给出不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动物的友好和可爱。而后教师可呈现不同的动物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下的生存状况,唤起学生对此的认知,让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和动物都具有的重要性。

2.Powerful Music这一单元中,教师可把一些环保歌曲呈现给学生,如迈克尔杰克逊的《We Are the World》,《Heal the World》,《Earth Song》等歌曲。学生能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领会歌词的含义,并从中体会到环保的意义。

3.Special Clothes 单元中,教师可给出不同类型、材质的衣服,让学生分辨那些是环保的,那些是非环保的,如皮草等。让学生讨论哪些衣服要尽量避免购买,这样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对动物、对环境的伤害。

4.Healthy Diet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搜集各种各样的食品以及这些食品的原材料,让学生把消耗过多资源、伤害珍稀动物或植物的食品找出来。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环境保护所包含的内容,以及环境保护已是刻不容缓这一事实,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加强对环保的意识。

环境保护英语论文例6

二、在词汇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词汇教学方面,英语教材中所选的教学内容都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接近实际,或是有密切联系的,如:校园生活、家庭、动物、颜色和心情、电视节目等。比如7AUnit6OurPets,从标题上一看,我们就知道这与动物有关。为了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一种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情境,在学习动物名称时,我让学生先去了解这些动物,比如:dog,cat,rabbit,goldfish等,仔细观察他们包括声音、动作等,在课上让学生来做模仿秀,让其他同学来猜猜这种动物。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模仿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个感知动物,体验动物情感,热爱、保护动物的过程。再让学生去学习这些动物的英文名称,就水到渠成了。就此教育学生,人也是一种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唯有此举,才能拯救地球,才能继续人类的自身发展。

三、在“境”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渗透

环境保护英语论文例7

1.1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文明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1.2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切地呼唤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正在努力调整发展战略,提倡和谐可持续发展,制定了适合我国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绿色发展路线。

2.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现阶段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比较淡薄,大部分高中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生态文明活动,而高中教育中忽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2.1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

掌握一定的生态保护知识是高中生进行生态保护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的先导。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意愿逐步搁浅与透支,对于应对我国当前严峻的生态危机是极为不利的。

2.2高中生生态保护参与度不高

参与生态文明构建少不了广大的学生。有的学生尽管认识到了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但却因为学校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资源投入而得不到知识、信息和理论方面的引导。教师作为教育的施行者,对于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激发其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对整个社会都意义重大。

3.高中英语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培养途径

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以提高人们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为目的,通过有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规律、有计划地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有:

3.1挖潜教材内容,融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牛津高中英语》Module5Unit2的主要话题是Theenvironment。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穿插当前一些有关生态问题的时事,或让学生通过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介了解生态问题的时事报道,从而激起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这是培养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的一大素材。现在全国各地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点,全社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3.2更新教学理念,融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于真情实境之中

Module10Unit1Project的主题是Reportingonsus-tainabledevelopment(Agiftforthefuture)。我们应该用全新的视角审视高中英语教材,打破常规,敢于在思想上创新,挖掘出教材中新的时代内涵,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英语教学始终要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为宗旨,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以拓宽思路。

3.3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我国存在的waterpollution、sandstorms、wildlifeex-tinction等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以environ-ment-friendly为题材的写作训练,开展关于生态文明意识的英语讨论。通过课堂教学对优秀影视、文学作品的分析、介绍和阐述,引导学生感悟人与自然疏离的可悲,使其更直观的认识到正确生态观的重要性。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当利用高中牛津英语教材资源,紧扣英语课堂教学,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并加强相关教学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环境保护英语论文例8

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呢?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高一Unit 13Healthy eating,这个单元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饮食和卫生习惯的好题材。在课上,我先用讨论引入话题,What are the disadvantages of eating junk food? 学生畅所欲言。在上完课文后,我又提出一个话题:If you want to persuade other people to give up eating junk food, what would you say to him or her? 很多学生都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在课堂上用英语讲述出来,这样,既进行了口语的训练,课本知识的学习,又让学生注意到了吃垃圾食品的危害,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又如高一Unit 6 Good Manners 谈人们日常交往中应遵守的基本礼仪及有关的行为准则,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另外,作为一名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树立信心。如高三Unit3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谈论学习外语,涉及到学习习惯与学习的技能技巧,学习的态度与动机,改进学习方法等。高二Unit 4 A GardenofPoems ,这一单元的两篇阅读文章讲述了诗歌的写作方法、鉴赏等内容。为了使学生对英语诗歌有一个感性的体会,我补充了许多优美的短诗,课上为学生朗读,让他们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树立了学好英语的信心。

二 培养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高二Unit 9 Saving the Earth中讲到人类环境所受到的污染,如水污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乱捕乱杀野生动物,导致一些动物濒临灭绝边缘。根据课文,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些触目惊心的图片及录像材料来引入话题,这时我再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What do you think causes damage to the earth? (2) What should we do to stop pollution? 这样很快就激起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最后我作了总结,呈现出地球的图片,并打出这样的标语:We have only one earth! Let’s save the earth together! 另外,教材里有好几个单元都与文化艺术有关,例如:The Silver Screen,Good manners, Culture relics,Art and Literature。 通过这几个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不同的文化与艺术,培养了他们的世界文化意识,同时加深了对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理解,了解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教育他们要热爱祖国,保护文化遗产。还有,高一Unit10 The World Around Us谈到环境,野生动物的保护以及污染的防治。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三 培养学生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精神。

教材中介绍了许多不屈不挠,乐观向上,最终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例子,如高二Unit2 Making a Difference 讲述残疾人Stephen Hawking(霍金)不为病魔和瘫痪吓倒,以惊人的毅力和信心成为探索宇宙的先驱。我为他们布置了网上去查找与Hawking 有关资料的作业。学生们都非常积极地搜索到了很多材料及图片,感受到了他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又如高三新教材Unit 6 Going West, 介绍了作者一家人参加美国西部大开发之旅的艰辛经历,充分体现了这些走向西部移民那种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毅力最终帮助他们摆脱了困境,胜利到达了目的地。这些都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的绝佳题材。此外,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难险阻,勇攀珠峰的精神,马丁.路德.金为争取黑人平等权利执著奋斗的精神,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上这些课时,我会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如:What can we learn from Martin Luther King, JR? Why is Hawking admired by all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这样,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同时也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

环境保护英语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N04;H059;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06-0039-05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of the Term “Setting”

CAO Ang

Abstract: The term “setting” is widely used in western culture relic conservation. Due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language,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setting” still remains undefined. It is necessary to trace the origin of “set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glish context and explore its conception and connota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find out its proper Chinese translation. In most cases “setting” is related to human beings events.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the “setting” corresponds to what is built on it or anything happens in it. The Chinese term “背景环境” contains most content of “setting” and it can be a translation of “setting”.

Keywords: setting, connotation, set, correspond

中国自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后,与世界各国的文物保护交流日益增多,大量国际文物保护文献和资料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到国内,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专业知识的局限,有些翻译不尽如人意。相比较其他行业而言,文物方面术语涉及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历史上的社会形态、思维方法、语言模式、古今差异等复杂的情况,需要深入研究术语背后相关概念内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特别是对某些专业术语而言,要找到一个贴切的对应词语,并且能够为业界广泛认同,往往需要经历一个长期锤炼的过程,setting就是其中之一 。

1setting的研究情况

setting是文物保护工作中常见的术语,国际古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作为国际文物界的资深专家,有较深体会。他曾说,“英语‘setting’这个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单词一直困扰着我。我总想找一个单一的中文词来贴切地、完整地对应它,却一直未找到一个答案”,“还是只好以‘环境’来对应” [1]。社科院环境与发展中心的徐嵩龄先生长期涉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对setting有着自己独到的分析和看法。他从setting、environment、surrounding三个同义词入手,依据《凯氏同义词和近义词辞典》从词法上对它们进行区分,并通过分析《威尼斯》等有关文件的文本内容,建议将它们分别译作环景、环境、周边<sup>[2]</sup>。徐先生的主要观点建立在对同质物与非同质物的讨论基础上,认为surrounding只包含同质物,setting则同时包含同质物和非同质物,也就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然而,问题在于,所谓同质物与非同质物中的“质”是很难界定的,不同的侧重点可以定义出不同的“质”;再者,《威尼斯》和《巴拉》所体现的setting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因此,人们对setting的这种解读仍然不甚明晰,“环景”的提议尚未被业界广泛接受。所以,从英文语境去研究setting,分析其语源语义,与environment和surrounding做出区分,析理发掘其内在底蕴和含义,以解决中文语境下的翻译难题,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应从setting的概念形成过程来探索,继而全面掌握其内涵的核心实质,为找出贴切相应的中文对照术语打下坚实基础。

2英语语境下的setting原义与相关义

国际文物保护文件中出现的environment和surrounding是我们比较熟悉且对其含义有一定认识的术语。environment,环境,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科技术语,en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发展多年。事实上,文物保护界引入environment这一术语,应当源于实际操作中文物保护与环境科学间的学科交叉。surrounding是动词surround的动名词变形,surround则有多种词源,包括盎格鲁法语surounder,中古法语soronder,以及后期拉丁语superundare,三者皆出于15世纪左右,且都含有淹没、泛滥之义。surround最早表示出封闭式环绕的语义是在17世纪初,加之其读音和round(圆)相近(这也影响了该词的拼法),这一语义也就延续至今。surrounding首先是该语义的形容词形式,后被简化为直接指代围绕物而出现名词用法。而其复数名词形式surroundings被用作环境之义,则是在1857年<sup>[3]</sup>。在文物保护相关国际文件中频繁出现的surroundings即取自此义项。由此可见,environment和surroundings都是从空间关系的角度出发,从而构成环境的语义。

setting与environment和 surroundings有较大不同,它的起源不是包围和环绕之义。从词源上来讲,早在14世纪,setting即作为set的动名词出现,表示安放、固定;在中古英语时期,setting含有地点、位置之义,也被用作“创造性的行为或事物”;1815年,setting指用于镶嵌珠宝或其他饰品或器物的底座;其后于1841年被证实用作“背景,历史,环境”。这里背景特指舞台戏剧所用到的布景。从其词义发展来看,set及setting通常多与人类的主观活动相关,且实质上均为对某物的地点、位置的确定,安放、镶嵌体现某物的实际位置,而布景可以理解为戏剧所发生的抽象时空位置。所以setting的环境之义应当是这些义项的发散和引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义项构建成了一个富于观赏性或实用价值的整体,这也就昭示了setting一词本身所暗含的目的性。也就是说,setting作为一个名词,它不单单表达其字面上静态的“环境”之义,更重要的是该“环境”与其上发生的或所承载的事物间的密切联系,即setting的存在是为其所负载的主体的完整性而服务,脱离了“主体”(珠宝,戏剧等),setting也就不再具有意义或价值。《牛津英语大辞典》对setting的解释为“the place or type of surroundings where something is positioned or where an event takes place”<sup>[4]</sup>。其中,“某物被定位于其上(something is positioned)”即中文语境中的“镶嵌”,而“事件发生(an event takes place)”同样强调了事件与环境的联系。那么,setting的延伸义“环境”,应当也包含“主体嵌入环境,两者密切结合,环境衬托主体”的含义。由此可以推论,作“环境”之义的setting,也是有所承载的,这和现代英语对setting的释义是相符合的。

3西方文物领域中setting一词的发展

西方文物保护学术界对于surroundings和setting的使用,似乎也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

1931年《关于历史性纪念物修复的雅典》(以下简称《雅典》)的第三条①提到了surroundings,这里是指临近古迹的周边环境。此处特别强调surroundings的重要性,是因为人们往往因surroundings不是古迹的一部分而任意处理,忽略视觉上surroundings和古迹的不可分割性,结果破坏了古迹的整体美观<sup>[5]</sup>。这就形成了两者间的间接连带关系,由此surroundings一词就不仅仅指代文物古迹周边的事物,已经开始考虑它对文物古迹的影响。1954年《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以下简称《海牙公约》)的第四条②,对文化财产的尊重,亦提到了surroundings。明确要求各缔约国不得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利用任何property(文化财产)周边的its immediate surroundings(紧邻环境)而使文化财产处于危险境地<sup>[6]</sup>。可见,早期《雅典》和《海牙公约》中的surroundings都是因为毗邻文物主体本身,所以不论从美观角度考虑,还是从规避武装冲突风险的角度考虑,surroundings都是不得不顾及的问题,这是由surroundings的空间位置决定的,而非其自身价值。在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中,则给出了新的定义,该定义指出,无论是天然形成还是人为构建,具有文化或美学价值或构成了典型自然环境的景观,都应得到保护。这里的surroundings单纯指自然环境,且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自然环境。这里的典型意义显然反映了人类的特殊认知,且由此赋予了该自然环境额外的价值<sup>[7]</sup>。

1964年《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以下简称《威尼斯》)在世界文物保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其在对“周边环境”的看法上与此前任何或公约有着巨大的转变。《威尼斯》第六条“The conservation of a monument implies preserving a setting which is not out of scale. Wherever the traditional setting exists, it must be kept. No new construction, demolition or modification which would alter the relations of mass and colour must be allowed.”<sup>[8]</sup>直接规定了古迹保护应包含其“周边背景环境”(setting)的保护,一定程度上呼应了《雅典》第七条“A monu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history to which it bears witness and from the setting in which it occurs.”强调古迹不能被分离出其产生环境。从实物角度来看,《威尼斯》中所开始使用的setting,与《雅典》和《海牙公约》中的surroundings大体上应当同样是指向古迹周边的围绕物的。然而《威尼斯》第七条强调了文物古迹与周边环境的不可分割性,指出了在一定情况下,围绕物本身具有一定价值或围绕物与主体相结合才能体现古迹的完整性。因此,《威尼斯》用setting为这些围绕物及环境重新命名,提升了古迹周边背景环境的价值,加大了对其重视程度,而setting一定程度上覆盖并超越了《威尼斯》以前的surroundings的概念。自《威尼斯》始,setting这一概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并频现于行业内各文献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87年《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华盛顿)》对setting一词的使用。该中“原则与目标”第二条第五项的英文原文表述为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wn or urban area and its surrounding setting, both natural and manmade”<sup>[9]</sup>。这里surrounding被用作形容词形式以修饰setting,指代城镇或城区周边背景环境,而未直接写作surroundings,可见setting比surroundings从词义上讲更富于文化内涵和关注价值。

尽管setting一词由于蕴含人类活动或人类认知方面的内涵,以及其与文物古迹主体有机契合的相互关系,从而获得其学术内涵,但人们在使用上并不完全统一。《华盛顿》所指出的“setting”包含“both natural and manmade”,即“自然或人工环境”,可以说是与《欧洲》③一脉相承的。然而《华盛顿》所特指的城镇与环境的关系(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wn or urban area and its surrounding setting),是把城区(urban)与环境(setting)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对比联系研究的,而城镇与城区(town or urban area)的周边背景环境(surrounding setting),通常为乡村地区(rural area)或自然景观(natural setting),这一观点似乎又与此前诸多文献中的陈述有所不同。尤其《威尼斯》在定义第一条中出现过短语“the urban or rural setting”,暗含setting同时包括城区和乡村的意思,明显和《华盛顿》的范围划定不同。诚然,这之间的区别可能与《华盛顿》主要针对历史城镇和历史城区的保护有关。但以术语的角度而论,setting尚无一个明晰、准确、统一的定义,不同文献依据各自的需要在使用setting一词之时,setting实际指代的内容或多或少会有些差别。唯一将setting列作单独词条赋予其定义的《巴拉》中的解释为“setting means the area around a place, which may include the visual catchment”<sup>[10]</sup>,中文译本为“环境是指‘某遗产地周围的区域,可包括视力所及的范围’”。然而,所谓visual catchment(视力所及),客观来讲,远至天际线,近至较近视野范围内任一可聚焦之物,都可称是视力所及范围,实在难以界定。而原文中的may(可能,可以)本身就不是一个确定的表述。因此,《巴拉》对setting的定义,是试图在空间上对setting划出范围,但仍然有些模糊。不过,setting所涵盖的富有文化内涵价值的环境之义,在行业内已不存分歧。

4setting中文名的选择

可以看出,在国际文物保护研究工作中,英语语境下的setting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可以达成共识的是,setting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意味着文物古迹的周边背景环境对人类的意识活动或思想认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客观上,文物古迹与周边背景环境总是发生着或强或弱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有机契合的整体。若在现有汉语词汇中找出某一词语作为setting的译词,是很难在语义上实现一一对应的。以“环景”而言,在现代汉语中“景”常作“景色、景致”或“情况、现象”讲④。因此“景”字本身更多强调观赏性和事态发展性,“环景”具有主体的意味,背景的含义是被弱化的。

笔者认为,汉语中常用的“背景”可以较大程度地反映setting的内涵。“背景”,通常涵盖了某一事件的发生或某一事物的存在所依存环境的全部信息。在分析研究某一事件时,通常以背景、经过、影响的逻辑顺序加以分析,而这三者显然又构成一有机的整体,那么作为前提基础的背景,显然包含了与setting类似的镶嵌底座的义项,与事件对象形成“主体嵌入环境,两者密切结合,环境衬托主体”的词语内涵。再者,对比setting和environment两者,它们实际上体现了英语语言逻辑中不同于汉语的词汇的人格与物格的区分。再次审视现代汉语语境中背景一词,其常被用于分析与人相关的事物,使得背景也具有了强烈的围绕着人的相关性,乃至人文色彩。那么用背景来反映setting的文化内涵价值,可谓是顺理成章的。因此,笔者倾向于暂以“背景环境”这一复合名词作为setting在文物领域内的中文译词,其中“背景”体现setting的内涵,“环境”反映setting所代表的客观实物。可以说,“背景环境”既能契合诸多中对setting的表述,同时也符合汉语语言习惯。

注释

① 原文为“ The Conference recommends tha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 the character and external aspect of the cities in which they are to be erected should be respected, especially in the neighbourhood of ancient monuments, where the surroundings should be given special consideration.”

② 原文为“ The High Contracting Parties undertake to respect culture property situated within their own territory as well as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other High Contracting Parties by refraining from any use of the property and its immediate surroundings or of the appliances in use for its protection for purposes which are likely to expose it to destruction or damage in the event of armed conflict.”

③ 原文为“The Europea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nsists not only of our most important monuments: it also includes the groups of lesser buildings in our old towns and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in their natural or manmade settings. ”

④ 《辞海》1979年版,景:(1)日光;(2)景色,景致;(3)古代称罩衣;(4)情况,现象。

参考文献

[1] 郭旃.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环境因素及评判尺度[C]//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第15届大会论文选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7.

[2] 徐嵩龄.论文化遗产科学的“环景”(setting)概念――基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C]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第15届大会论文选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44-45

[3] Douglas Harper.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EB/OL]. [2014-09-08].http://.

[4]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M]. UK:OUP Oxford,2010.

[5] ICOMOS. The Athens Charter for the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Monuments[EB/OL]. [2014-09-09].http://.

[6] UNESCO.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the Event of Armed Conflict with Regulations for the Execution of the Convention [EB/OL]. (1954-5-14) [2014-09-08] .http://.

[7] UNESCO.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Safeguarding of Beauty and Character of Landscapes and Sites[EB/OL]. (1962-12-11)[ 2014-08-09]. http://.

环境保护英语论文例10

英语写作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对于中国大学生而言,英语写作一直是令他们头疼的事情。一些学生的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然而在用英语进行英语写作时,他们却因为词汇的匮乏而感到力不从心,同时,由于长期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写出来的句子也总是令人费解。语言错误、语法错误、词汇搭配的错误,比比皆是。另一些学生在写作文时,却显得内容贫乏,苍白无力,对作文题目缺乏观察和思考,写出的作文不过是词与句的单调的堆砌,实际内容空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英语教学本身的弊端。一方面,受到四六级等英语应试需求的影响,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考试常用的句型和模板的讲解,写作训练形式单一,学生缺乏自由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学生缺乏语言知识的输入和储备。没有足够的话言知识的输入,写作是难以想象的。这些原因使得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不仅见效慢,费时低效,而且使学生觉得英语写作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

一、理论基础

(一)输入假设理论

输入假设理论为英语影视资源介入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克拉申提出的输入假设理论认为,人类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是吸收和加工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高质量的输入自然会开发出高水平的语言输出能力。因此,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听力输入,自然会帮助口语和写作这样的语言输出能力的习得和提高。英文影视资源以其生动的、真实的视听效果,地道的语言应用,为学生提供的正是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

(二)认知结构主义理论

“认知结构说”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参与和发现的过程,而不应该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布兰斯福特在“认知结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抛锚式教学”理论和实践,主张把学生引入模拟的故事情境中,去解决故事中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实验证明这种方法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引入英文影视资源,可以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些优势的最终目标都是为学生提供条件,让其自主地进行认知建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应用实践

如何改变英语写作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是英语写作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英语写作教学专家们就此做了很多的探讨,提出了“过程法”,“经验法”、“观察法”、“内容法”、“自由创作法”等新的教学方法,来代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主要讲授语法规则、文章发展模式和写作技巧的写作教学方法。此外,专家们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补充生动、有趣、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来丰富写作教学,而英语影视资源因其语言地道、语境真实、情节生动、内容丰富而受到广大英语写作教师的亲睐。

(一)利用影视资源片段激活写作背景,激发写作冲动

英语写作课给学生带来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很多同学从一开始就缺乏兴趣。在导入阶段,运用影视资源片段导入写作主题,能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牵引,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潜在的积极状态。比如,布置环境保护类的写作任务时,可以节选The Day AfterTomorrow(《后天》)中,震撼人心的灾难片段。震撼的视听效果,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缓解了学生遇到英语写作任务时经常会出现的焦虑情绪。在此情境下,引入环境保护方面的写作话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大大增加。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让大家对于如何保护环境各抒己见。最后,写作主题还可以得到升华,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二)利用影视资源片段丰富写作任务的类型

影视资源片段有利于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英语写作教学活动可以不必局限于写。学生还可以进行讨论情节、续演故事,猜测情节等语言活动。这可以改变英语写作课上,学生被动参与的情况,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空间,自由发挥。此外,在写作任务上,也可以让学生写观后感、电影评论或为影视作品设想不同结局。该过程既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知识,又可以让学生运用这些语言知识。

(三)利用影视资源积累语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