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谈谈对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9-19 18:02:02

谈谈对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

谈谈对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例1

新形势下,临床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妇产科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部分临床教学内容及操作涉及患者隐私,不适宜面对大批学生进行讲解、操作演示。部分患者拒绝实习医生检查,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操作练习受到限制,学生的兴趣不高,实习变为见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所谓“多媒体”是指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集成化处理的多种呈现形式,如文本,图像、动画等[1]。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生动、形象,易于被学生接受;不会因教学而引起医患纠纷,所以现已被广泛应用临床教学中。但是部分临床医学教师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媒体”与“教”结合不紧,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掌握不扎实,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基于上述问题,我们通过与任课老师和学生的座谈、问卷调查,总结了多媒体技术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的利弊,寻找解决办法。供临床教学参考。

1材料与方法

教师方面的调查以座谈会方式进行,参加座谈教师20人,10人为有5年授课经验的副主任以上医师;10人为主治医师。全部教师均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学期课时20h以上。座谈的内容,包括多媒体教学对授课内容的贯彻是否全面,上课演讲难易度,示教效果,备课所需时间及效果等。学生调查形式为问卷调查。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为2011级、2012级医学临床专业(专科班)学生,共69人。发出调查问卷69份,收回问卷69份,回收率100%。调查项目包括学生对多种媒体的教学效果评价、学习兴趣、重难点理解程度,对教师应用多媒体要求,以及PBL、CBL教学与多媒体的认可程度等问题。

2结果与总结

2.1多媒体教学在临床教学中的优势

2.1.180%教师和74%学生认为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影像资源,图文并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与现代教育倡导“快乐教育”异曲同工。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影音结合,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在充分享受课堂快乐的同时获得知识。在某些教学内容上,比如:妇科检体、诊断性刮宫手术操作、后穹窿穿刺操作等,既往这些操作,是靠教师演示完成。由于操作空间限制,部分内容,不能完全呈现,教学效果不好。通过影像,三维成像技术,将这些操作制作成视频微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供学生随时观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教师实际操作演示,学生自行模拟操作练习。80%学生认为这种形式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易于掌握技能。2.1.290%的教师和83%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清晰呈现。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提供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信息形式,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多重感官刺激,改变了单一的信息形式,有利于多层次呈现教材内容,实现学习的自主性[1]。例如对于《妊娠生理》这一章节的讲解。我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来讲解较为困难、内容抽象、枯燥;学生对受精卵从受精到胚胎形成在到胎儿娩出的生理过程以及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理解不透彻,较难记忆。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三维影像将这一生理过程,生动的、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师讲解化难为易,学生容易理解,形象记忆更为深刻,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了教学质量。2.1.370%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有利于集体备课,集全体教师的智慧和教学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规范有序。现在网络发达,各种课件以及精品课程及文献都可以在网络查询,可供教师参考。有利于了解当前临床教学的新经验、新技术,扩展知识。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2.2当前多媒体技术在临床教学应用中的弊端

2.2.1“以辅代主”。在临床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2],教学目标是培养临床医师。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有助于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但是如果盲目地过多的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都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不能发挥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如果多媒体技术与PBL教学法[3]、CBL教学法[4]结合应用,会弥补它本身的不足之处。PBL、CBL教学法都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点拨、促进的作用。PBL、CBL教学法在某些教学环节上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来实现,会达到很好教学效果。2.2.2“以模拟演示代替实际操作”。多媒体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5]。医学是应用科学,通过大量的临床操作、实践,才能使学生掌握临床理论及技能,培养临床思维。尤其是手术科室的临床教学,实践操作多于理论。如果热衷于多媒体演示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不利于学生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模拟演示只能是作为实际操作的前期准备。2.2.3“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多媒体技术的利用可以降低难度,突破难点,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把本来应该在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再现出来,那么,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适当的板书及绘图,既有利于学生调整思路,加深印象,有助于学生课后复习[6]。2.2.4“拷贝课件代替自己制作”。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各式各样的教学课件,包括临床医学课件,在网络上很容易获得。个别教师由于临床工作繁重,拷贝下的课件未经充分备课和重新制作,直接用于教学,忽视了学生层次,影响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尽管多媒体技术在临床教学中有强有力的优势,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联合应用,才能因地制宜的教学,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尽管当前医患关系紧张,但是通过良好的医患沟通、树立爱伤观念,多种教学模式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医学生从善于背书的书生型向综合用脑的医师型转变[7]。

作者:赵秀伶 马唯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妇产科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朱文斌.高等教育心理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4-225.

[2]傅树京.高等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4-155.

[3]陈青红,顾红红.PBL结合多媒体应用于妇产科临床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115.

[4]杨祖艳,杨峥,楚国坚,等.CBL教学法在妇产科技能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75-77.

谈谈对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例2

随着我国宠物医学的不断发展,小动物医学影像技术在宠物临床工作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用人单位对影像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院开设《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已有三年,在三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教学措施的不断完善,我院在小动物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收到了良好效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理论教学中突出影像技术课程特点

小动物影像技术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包括放射线诊断技术和超声诊断技术,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结果,涉及知识面广。影像技术的核心是为临床提供含有最大信息量的图像,协助宠物医生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专业技术人员要掌握影像专业知识,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转,全面发挥仪器设备的功能。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放射线技术和超声诊断技术按一定比例分配学时。放射线技术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和实践交叉进行,让学生理解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实践加深和巩固理论。超声诊断技术在掌握理论原理的前提下,强调实践,通过大量的实验课,让学生首先掌握正常机体声像图表现,之后通过人造病例,让学生掌握具有病变的声像图表现,从而达到对临床常见病例能够进行诊断的水平。同时,影像教学要让学生及时巩固解剖学、病理学、诊断学、疾病学等课程知识,因此,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诊断课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人医医学影像学包括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学、核医学、PETCT与计算机操作技能等,而宠物医学影像技术目前主要包括X线技术和B超技术,滞后于人医,设备也落后于人医,但随着宠物医学的繁荣与发展,在不断向人医看齐。因此,随着宠物医学的发展,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比如,目前宠物医疗中,X线设备已由普通X线机发展到使用数字X线技术,B超设备已从黑白B超发展到彩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及时增加数字X线技术和彩超诊断技术知识,从而适应并满足市场对人才的新要求。

三、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

我院影像技术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为45学时,教学学时少、内容多,一直是困扰教学的大难题。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教出的学生理论成绩可能比较好,但实际操作和图像分析成绩不理想,尤其是接触临床后,学生在较长时间内不能独立操作设备和分析评价照片,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这不符合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从多方面进行了努力。

一方面,大量收集影像素材,将平时在宠物医院门诊工作中遇到的病例拍摄记录下来,将X线片和超声图片保存下来,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教学时将现代教学手段如电脑、多媒体、挂图等应用到理论讲解,将收集的临床所见病例搬到课堂分析讲解,充分利用图片教学,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加强理解和记忆,教学中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课堂讲授把教材内容分为详细讲解、重点讲解和一般介绍部分,实验和见习课要紧跟课堂进度,要重视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其真正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给学生讲解如何分析图像,评价图像的顺序和方法。针对上节课的内容,选择在临床诊疗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和照片,利用课堂前几分钟,让学生独立分析病例、阅片,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学生会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很快进入角色,求知欲望增强,接下来的课堂效果会非常好,学生收获会更大。这样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综合判断的能力,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该学科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培养其认真、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另一方面,加强并增加实践基地实践教学,通过人为制造各种需要影像学诊断的常见宠物疾病,供学生实践用,从而解决实践时缺乏真实病例的难题,避免纸上谈兵,并通过不断的见习、阅片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无形中提高能力。此外,为尽快提高学生的诊断能力,缩短从理论到实践的进度,坚持上课时读片,多讲临床医师如何根据临床资料对X线片进行分析的方法心得,使学生吸取经验。

四、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

小动物影像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影像技术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实验课上和实习阶段,教师要加强学生独立操作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如上消化道和全消化道的钡餐造影、钡灌肠、膀胱造影、脊髓造影等特殊造影的操作技能。首先要求学生熟悉如何操作机器,预先布置操作内容,预习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操作前老师先复述演示,然后在旁边指导操作过程,让学生多练。操作结束后,再对获得的影像图片进行讲解与分析。如此反复,不断加强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

影像技术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影像诊断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疾病诊疗水平的高低。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只有通过不断的探讨,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进行不断改进,才能收到明显教学效果,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才会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根据三年的不断教学改革,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在短的时间内可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小动物医学影像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陟,林黎娟.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8,3,(6):50-51.

谈谈对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例3

一、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达到5.13亿;搜索引擎用户为4.074亿,使用率为79.4%,年增长率达8.8%。搜索引擎跃居网民各种网络应用使用率的第二位,成为网民上网的主要入口①。 在搜索引擎使用中,医疗信息搜索已成网民常见网络行为②。目前,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医疗信息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是使用通用搜索引擎,如百度、Google等;另一则是使用医学专业搜索引擎③,国外这类医学专业搜索引擎多针对医学专业人士,而目前国内的39健康网、导医网、医药搜索等网站也提供医疗信息检索,但主要针对大众提供搜索服务。本研究主要关注医疗信息的大众搜索行为,既包括使用通用搜索引擎行为,也包括使用医学专业搜索引擎行为。 医疗信息是关于疾病治疗的信息,专业性强,常见且较为可靠的信源主要是医生或其他相关医学专业人士。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网络成了医疗信息的重要来源,且网络中的医疗信息除了关于疾病治疗的信息还包括相关医疗机构和医疗技术信息。尽管目前互联网提供海量医疗信息,普通网民较难区分高下不等的信息质量,但多数网民仍然将搜索引擎作为获取医疗信息的常用工具。作为新媒体技术使用的形式之一,医疗信息搜索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搜索行为本身具有何种特征?搜索用户的使用体验为信息提供方回馈了哪些有用信息?这是本研究重点考察的几个方面。 基于当前搜索引擎使用行为的主动性,本研究将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理论前提,也即认定医疗信息搜索是基于用户特定需求并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而产生的使用行为。使用与满足理论集大成者卡茨在1974年论述了对媒介使用与满足进行调查研究的基本逻辑:“(1)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2)需求,引起(3)期望,(4)即大众媒介和其它信源(的期望),它导致(5)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或从事其它活动),结果是(6)需求的满足,和(7)其它或许大都是无意的结果。”①基于此基本逻辑,本研究提出三对核心概念,以考察何种社会和心理根源引起医疗信息搜索引擎使用需求进而产生何种特征的搜索行为。 1.有用性和易用性。有用性和易用性这两个概念源自Davis技术接受模型(TAM)中的“知觉有用”和“知觉易用”两个变量。知觉有用是指潜在使用者知觉到使用此技术,可以增加其工作效率。潜在使用者知觉技术的有用程度愈高,使用技术的态度越正向。知觉易用是指潜在使用者知觉到技术使用的容易程度。潜在使用者知觉到技术越容易使用,则使用技术的态度越正向②。由于目前搜索引擎技术使用相对普遍,本研究改造TAM模型中的“知觉有用”和“知觉易用”概念,将“有用性”和“易用性”界定为实际使用者的评估指标。前者指实际使用者使用后评价此技术能增加其工作效率的性能,后者则指实际使用者在使用后评价此技术容易使用的特征。 2.仪式性使用和功能性使用。使用与满足理论被应用在互联网研究上③的另一对较为成熟的概念是对传播渠道的仪式性使用(Ritual-izeduse)和功能性使用(Instrumentaluse)。仪式性使用指对传播渠道的习惯性使用,功能性使用则指为达到某种需求选择性地使用媒介④。仪式性使用是一种较少意图性和选择性,更多关注媒介本身而非内容的使用方式⑤。 功能性使用则更多意图性和选择性,基于信息利用原因而使用媒介内容⑥。卡茨认为,受众的满足来自于媒介内容和使用情境⑦,所以仪式性使用和功能性使用分别获取过程满足和内容满足⑧。 3.疾病和患病。医学社会学把疾病分为两种:疾病(disease)和患病(illness)。疾病是一种负面的躯体状态,是存在于个体的生理学功能异常;患病是一种主观状态,个体心理上感觉自己有病,并因此修正自己的行为⑨。基于医疗信息是针对疾病治疗的信息,且疾病按医学社会学可分作疾病和患病两种状态,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作两类进行分析,一类是疾病状态用户,一类是患病状态用户。前者指已经医生或其他医学专业人士确认过的客观负面身体状态的用户,后者则指自我感觉有病的主观身体状态的用户。两类对象中包括人用户,如父母亲作为疾病状态或患病状态的年幼孩子的医疗信息搜索人角色等。 本研究为定性研究,利用MSN进行线上访谈,访谈前确立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具体内容依访谈对象的回答在提纲框架内顺势形成。本研究从笔者MSN友人中非随机抽取研究对象。 友人样本框为120,笔者于2011年11月5日至9日5天内,将MSN好友中主动同笔者打招呼的共29位好友抽作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年龄最小24岁、最大47岁,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男女配比相当。 二、研究发现 基于上文关于患病状态用户和疾病状态用户的概念界定,据访谈对象自我汇报,患病状态用户占样本的75%,疾病状态用户占样本的25%。 (一)“有用性”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 所谓“有用性”的不确定性,是指访谈对象在医疗信息搜索行为发生之后无法形成明确的关于技术使用“有无功效”的评价态度,这一点在患病状态用户和疾病状态用户中都有明显呈现。如:“有用没有不太好说,网上说的都差不多,不全信。我还是不太相信网络的可信度,但若很多网页都提到,我会觉得也许是正确的。不过要么东西多,难辨真假,要么东西少,多雷同”(hw,疾病状态,教师,30)。“找到明确答案的可能性很小,主要是网上很难找到和症状完全一致的,似是而非的很多”(sly,患病状态,学生,24)。“是这样,常常提出一个问题后,相关答案的数量很多,但自己看可能都是从同一信息源发出或转载的。感觉比较明确的是百度百科,但不知道是否是准确的。所以,有用没有,也不好判断”(wj,患病状态,教师,31)。“有用没用的信息基本上都有,但网上冗余信息太多,而且很多信息都是吵来吵去的,所以,我的感觉,还是百度百科最好,那里的信息最集中,而且经过梳理的。有些民营医疗机构经常夸大其辞,耸人听闻,所以对它们的信息,我基本不信”(tjj,患病状态,教师,33)。#p#分页标题#e# 在以上针对“有用性”的相关回答中,访谈对象常常偏离“有用性”概念,直接诉诸“可信性”。可见,访谈对象一般凭自己的判断能力将可信任的信息视作有用,完全不信任的答案视作无用,似是而非的答案则无法判断有用没用。访谈对象也提及了可信性和信源的关系,比如经过梳理、信息集中的信源可信,而夸大其辞的民营机构就不可信。 以上访谈内容显示,访谈对象对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到的医疗信息的有用性无法确定。访谈中还发现关于“有用性”的不确定性包括另外一层意义,即将搜索到的医疗信息付诸实施后的“有无功效”的不确定性。如:“有一次女儿咳嗽,我按网上的方法给她烤橘子吃,最后也没见什么效果,可能不对症吧”(mlp,患病状态,公务员,34)。“好像有过一次两次按找到的答案付诸实施的,但不太记得了,好像都是错误的实施。不知道是资料有问题,还是根据网上材料自己的判断有问题”(lya,患病状态,教师,35)。“有用没用也就50%吧,有时也会将搜索结果付诸实施的,比如我感冒前会喉咙疼,搜索了偏方,用一勺蜂蜜加点盐和柠檬汁,我试了一下。还有些中医的偏方,比如用红糖煮姜和葱白治风寒感冒等”(fq,患病状态,网络从业者,34)。“也有将搜索到的答案付诸实施的,比如小孩退烧药贴之类的。 但是对于内服药,我是不敢的,要问医生的。不好说,或许有点用吧”(lzq,患病状态,工程师,47)。 如果以上关于“有用性”的访谈内容是访谈对象在没有对“有用性”作出明确界定状况下的直觉评价,通过进一步的访谈,访谈对象的回答体现了“有用性”概念的多义性特征。本文将之概括为四层意义: 1.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我理解的效用是,通过检索后,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即使最后我什么行动也没有,但我获得了很多知识和信息,这个收获就很大”(jy,患病状态,办公人员,41)。“现在医生光告诉你得了什么病,给你开一堆药,有时搜索搜索,想多知道点信息”(zjq,疾病状态,公务员,38)。 2.安抚情绪,缓解病状。“主要是求安心理,知道不会有什么大毛病,但是总是不太放心,想搜搜放心些”(wj,患病状态,教师,31)。“有时孩子流个鼻涕咳个嗽,感觉不严重,也不需要去医院,网上搜一搜,可能会少点担忧”(jjh,患病状态,文秘,35)。 3.根据症状判断病情。“经常是身体有些地方有不适,想上网搜搜有可能是什么毛病”(yjj,患病状态,全职主妇,40)。“比如我胃不舒服,我想根据网上信息,判断是什么胃病,然后再去医院的时候,和专业的医生交流后,确诊”(tjj,患病状态,教师,33)。 4.获取具体诊疗信息。“我一般都是大夫确诊才去查相关信息,比如说我们学校体检,说我胆固醇高,我想查查什么情况”(hw,疾病状态,教师,30)。在界定“有用性”的意义时,患病状态的访谈对象更可能将“有用性”界定为1、2、3,疾病状态的访谈对象则可能界定为1、4。 (二)“易用性”的确定性及其对“有用性”的影响 所谓“易用性”的确定性,是指访谈对象在医疗信息搜索行为发生后所形成的明确的关于技术使用“容易程度”的评价态度。除5%没有医疗信息搜索体验的访谈对象,95%有此体验的访谈对象都确定医疗信息搜索的“易用性”。 据访谈内容,访谈对象的“易用性”概念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搜索引擎使用的复杂性低。“自从用上搜索引擎,不管什么,拿几个关键词搜一搜,就觉得太简单了,比如肚脐眼周围疼,搜一搜大致知道有哪些状况”(lzw,患病状态,教师,39)。“家里有人头痛脑热的,首选的方法就是搜索引擎,因为它最快”(mlp,患病状态,公务员,34)。“对于我来说,并不在乎是否有用,可能在乎的是提供信息之快对我当时获取信息的欲望满足。我生怕之后忘了,或者在那一刻很想知道”(wj,患病状态,教师,31)。 多位访谈对象在关于“易用性”的回答中提及“快”,进一步的回答则表明,“快”的主要原因是“容易”。 第二,搜索引擎使用的方便性高。“每天一到公司就挂在网上,随时搜,太方便了”(JXX,患病状态,外企职员,41)。“每次就是因为方便,即便觉得没太大用处,还是会用”(yxl,患病状态,个体经营者,42)。这里的方便性更多指的是技术使用的可得性。 第三,搜索引擎使用的成本低。“搜索还是要付出时间成本的,做什么事情都要付出成本,但是这个成本太低了,和可能获得的东西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的”(ygw,患病状态,学生,28)。“其实,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成本,或者说不在乎这点成本”(lzq,患病状态,工程师,47)。 综上可知,“易用性”是影响访谈对象医疗信息搜索行为的主要因素,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易用性”直接影响搜索行为发生与否,这一点由以上关于“易用性”的访谈内容得知,访谈对象一般都明确表示之所以使用,是因为“快”、“方便”、“无成本”等。 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有用性”的影响间接影响搜索行为的发生,如“觉得自己也不是大病,上医院挂个号,医生跟你都说不满五句话,可能还不如网上搜搜呢”(xxh,患病状态,自由职业,40)。“其实对医院挺失望的,每去一次医院要花很多时间,但是医生除了给你开药,什么都不告诉你,多问几句,还嫌烦,干脆就自己在网上找找对照对照了”(qxb,患病状态,教师,38)。#p#分页标题#e# “现在的医生太差劲了,我上次到中医院看病,我看着那个医生打开一个软件包,直接将诊断的病名输进去,立即出来各种药的名称,那医生直接点击,方子就开好了。这跟网上给的方子有什么区别啊”(ww,患病状态,教师,35)。以上访谈内容显示,“易用性”之所以能够影响“有用性”,跟现实社会医疗状况这一外部原因有关。国内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疗体制不健全,导致普通市民求医成本高,且获取满意诊疗的可能性低,病人在医院非但无法缓解情绪压力,甚至门诊医生给病人提供的相关信息都是模糊和不完整的。同此状况相比,具有“易用性”的搜索引擎有时显得比医生的专业问诊更“有用”。 (三)基于“易用性”的“仪式性搜索” 以上考察表明,搜索引擎的“易用性”是影响搜索引擎使用的主要因素。因为易用,所以经常使用,进而也就形成了对搜索引擎这种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访谈对象表示,“哪天我一不舒服,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网搜搜,习惯了”(sxr,患病状态,学生,27);“身边也没有很熟的医生朋友,去医院看病又麻烦,想着上网可能多少还能知道点,用多了,也就习惯了,反正没什么坏处的”(wq,患病状态,外企职员,37);“我周围的人都是这样的,没有哪个不用搜索引擎的,不用搜索引擎用什么呢?”(fml,患病状态,网络从业者,34)据访谈对象的回答,这种搜索习惯甚至会演变成搜索瘾。“我身边有中医达人,但我是搜索引擎控,哈哈,我习惯了任何问题都用”(fq,患病状态,网络从业者,34)。“我养成了什么信息都利用网络检索的习惯,网络依赖啊”(tjj,患病状态,教师,33)。“其实有时我知道没什么大问题,有的时候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比如每次来例假都肚子疼啊,但每次都要再搜搜,呵呵,有瘾了”(wzm,患病状态,外企职员,39)。 我们认为,这种“成瘾”的使用习惯更多在意的是使用过程,而非信息内容。这是因为,一般而言,若有实质需求但却无法得到满足,会影响使用行为本身。而本研究表明,访谈对象对“有用性”的不确定并没有影响使用行为继续。 “其实在搜之前,就知道没什么实在作用,但是还是会去搜,因为我觉得网上总归可以看看的”(lya,患病状态,教师,35)。“其实网上说的都差不多,我还是不太相信,也就是随便看看的”(hw,疾病状态,教师,30)。访谈对象明知“看看”不会产生实在作用但仍想看看的心态,基本可以解释为在意的是“看”本身。 综上,我们将这种基于“易用性”的习惯性搜索行为称作“仪式性搜索”,这种使用性质跟“功能性使用”是相对的。 (四)“仪式性搜索”中的“功能期待” 事实上,“仪式性使用”和“功能性使用”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前者更注重过程,而后者更注重基于功能产生的结果。通过考察我们已经得知,医疗信息的搜索行为属于“仪式性搜索”,而在进一步的考察中我们发现,这种“仪式性搜索”中蕴含着病人的“功能期待”。换句话说,病人尽管不是因为可能产生的正向效果而进行搜索,但并不排除病人仍然期待通过搜索产生正向效果。 病人“仪式性搜索”中的功能期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对互联网应用本身的“期待”。“尽管每每失望,但还是对通过网络确定症状抱有一丝希望,怎么说呢,我对网络还是有信心的,我相信可能还是会有好的网站出来的”(lya,患病状态,教师,35)。“我自己就是做网络的,我知道网上信息是怎么回事,但是每次查还是希望能找到哪怕一条半条有点靠谱的信息”(fml,患病状态,网络从业者,34)。“其实心里也觉得不晓得那些东西哪里搞来的,但是网页上搞得像模像样,好像是那么回事,所以,总愿意想着它多少有点用吧,至少没有坏处吧”(wj,患病状态,教师,31)。“我觉得互联网会越来越规范,比如分类工作做做好,以后找到有用信息的机会会越来越多的”(xxh,患病状态,自由职业,40)。 另一方面则同访谈对象所界定的“有用性”的多义性有关。访谈对象不能确定“有用性”,但仍期待满足自己需求的“有用性”。“上次去医院做过检查,医生也确诊了,是肠痉挛,回来我还是上网搜了搜,毕竟网上信息太丰富了,说不定有有用的信息医生都没有提到呢,医生也不是什么都知道的啊”(qcl,疾病状态,办公人员,40)。“有一次去医院,医生说很严重,子宫肌腺瘤,有癌变可能。回来不放心,病得很严重,回来搜,这种疾病最坏会坏到什么情况。 医生没有告诉太多细节,需要确认”(zy,疾病状态,教师,33)。 本研究将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理论前提,认定医疗信息搜索是基于用户特定需求并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而产生的使用行为。按此前提,我们是否可以将上述“功能期待”视作“特定需求”呢?若可以,又如何解释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但并不影响使用行为的再次发生呢? 三、问题讨论 网民医疗信息搜索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为“易用性”,因“易用”而常用,进而成为习惯性使用。这样的结果表面看似乎跟使用与满足这一理论前提和框架不够契合,因为用户并非基于特定且明确的需求而产生了搜索行为。但进一步考察可以得知,“易用性”促成的“仪式性搜索”中包含明确的“功能期待”,用户期待通过医疗信息搜索行为来满足自己所期待的功能,尽管访谈对象汇报这种期待的实现可能性低。我们认为,这种显性的“功能期待”可以理解为隐性的“功能需求”,正因为有了这种隐需求,才能因为“易用性”而引发搜索行为。这种隐需求基本没有得到满足但却并没有影响使用行为的再次发生,这是否意味着本研究将对使用与满足理论作出补充,即尽管使用是基于需求的使用,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并不影响使用的再次发生?其实不然,本研究所考察的这种医疗信息的“仪式性搜索”行为在一次次“功能需求”未能满足的同时一次次地实现了“仪式性满足”,也即“过程满足”。#p#分页标题#e# 访谈对象多次提及的“随便搜搜”、“随便看看”即为过程本身。也就是说,在“仪式性搜索”中实现了“搜”、“看”本身的满足。 至此,我们可以较为谨慎地提出:通过使用,有“需求”得到满足,则使用行为再次发生,不管使用行为发生前的“需求”是否和得到满足的“需求”一致。这可视作本研究对使用与满足理论所作出的理论贡献。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①。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尽管医疗信息搜索行为中隐性的功能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并没有影响搜索行为的再次发生,但久而久之会影响到用户对搜索引擎的期待,用户一旦对搜索引擎失去功能期待,搜索引擎也就失去了核心价值。若此,如何将医疗信息“仪式性搜索”中的“功能期待”转变为“功能性搜索”的仪式化,应是搜索引擎所链接的各网页所需关注的问题。 我们已经得知访谈对象界定的“有用性”主要有四个层面的意义,且四个层面的意义其实就是用户对于医疗信息搜索使用的功能期待的四个方面。进一步考察得知,基于获取信息、增长知识之功能期待的用户,一般较喜欢百度百科这样的网站;基于安抚情绪、缓解病态之功能期待者,一般较喜欢医疗保健类论坛;基于根据症状判断病情的用户,则较喜欢一些大型医疗保健网站的咨询医生给出比较明确的解答;基于获取具体诊疗信息的需求者,则会寻找各种不同答案以进行比较。 而现状是,由于百度百科中的所有词条都由用户贡献,信源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信息的可信度受损,加之医疗信息的专业性,网民即便更愿意链接此类网站,仍会存在“看归看,做归做”(wj,患病状态,教师,31)的心态。医疗保健专业网站一般都有论坛版,但由于这类网站上医生和用户间的互动非常低,有些网站最近的帖子甚至是两年前的,所以目前医疗论坛的人气很低,期待通过论坛讨论来缓解情绪的用户需求一般得不到满足。也有医患互动频繁的医疗网站,但这类网站上医生一般不会根据病人症状描述给出具体病情诊断,而是给出去特定医院找特定医生就诊的建议,病人对这类信息普遍持怀疑态度,这类网站一般归民营医院所有。至于欲寻求各种不同答案以进行比较者,则经常碰到要么几百条信息都来自一个信息源,要么是完全矛盾的答案的情况。 事实上,基于搜索引擎本身的开放性技术特征,规范或完善搜索引擎所链接网页的可能性仅限于主体具有明确医疗机构身份的网站,这类网站基于商业目的有自我规范和完善的动力。而类似百度百科等社会化媒体或其他用户自行上传信息的网页,则因信息传者不明确,缺乏自行完善和外在监管的可能。基于此,笔者认为,搜索引擎是商业或民营医疗机构网站达成推广目的的重要网络应用形式,此类机构需把握搜索者心态,一方面需不间断地规范提供各类常用医疗信息,另一方面须强化机构医疗专业人员同搜索网民之间的实时互动,尽可能为网民提供切实可行的信息帮助。另外,考虑到有效的网络医疗信息能相对缓解医疗资源缺乏的现状,政府需要加大对公共医疗保健专业网站建设的投入。 医疗信息搜索已成网民的常见网络行为,然而国内对此领域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本文采用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定性考察所形成的研究结论,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此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谈谈对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例4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flipping and application in“medical image diagnosis” in this course.Through the examination results and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that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medical image diagnosis”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Flipped classroom;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Medical imaging diagnosis

1 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反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简称FCM,是指任课教师基于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和部分新知识融合,创建相关教学视频;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预先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新的课程,实现其知识传递的过程;学生根据教学视频自主完成在线测试,对新知识进行吸收内化,之后再带着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去课堂上参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共享与讨论,实现新知识的完全理解和掌握[1]。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过程,由课前学生预习、课中老师讲解、课后作业转变为课前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如视频文件等自学、自测,课中集中答疑交流、解决问题的新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了自我管理,个性化学习,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 医学影像诊断学的现状分析

翻转课堂近几年被广大教育者所关注,已有很多案例应用于中小学、高中及大学等[2]。然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学制不同、学生基础不同是否都适合翻转课堂呢?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学制3年,通过访谈得知学生认为自己是搞影像技术的,影像诊断不是很重要。再者《医学影像诊断学》内容多而且复杂,而学时数相对较少,且没有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作为桥梁,学生学习《医学影像诊断学》积极性不高,课堂效果不佳。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通过网络在线学习成为可能,翻转课堂逐渐走进了《医学影像诊断学》的课堂。

3 翻转课堂在《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应用情况

3.1 翻转课堂的应用形式、内容、过程

研究选取两个班级分别进行传统教学和翻转课堂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翻转课堂组把《医学影像诊断学》中适合拆分成小的单元的重点难点内容制作成10-20分钟的视频,添加任务要求及自测习题,提前到群内网络上供同学们学习。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下载查看,自由组合结成学习小组,有疑问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老师、其他同学进行探讨。另外提供学校医学影像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供学生随时随地线上练习。课堂上先由同学给大家讲解部分疑问,老师总结补充,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决都存在的问题。传统教学组仍然按照课堂上教授、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授课。最后通过考试测评、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形式进行评价比较。

3.2 传统教学组和翻转课堂组效果评价统计

考试测评结果、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传统教学组和翻转课堂组效果评价分析

通过测评结果分析翻转课堂组测评成绩优于传统教学组,且小班化教学成整体好于大班教学(如表1所示)。传统教学组仅有10.4%的学生对精力集中程度表示满意,而翻转课堂组40%的学生对精力集中程度表示满意(如表2表3所示),可见翻转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精力集中程度,从而提高上课效率。传统教学组中有20.9%的学生对课堂形式表示满意,52.2%的学生表示一般,分析和学生已经习惯传统教学模式有关。翻转课堂组有56%的学生对课堂形式表示满意,认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更有意思,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随地都能学习,更轻松更自主,知识掌握的也更牢固,44%的学生表示一般或者不满意,调查分析和学生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内驱动力差等因素有关。通过师生访谈了解到翻转课堂可以大大提高老师对学生的满意度,由于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课程的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些同学反映课前自学占用时间较长,效率不高等问题。

4 结论

本研究将翻转课堂在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应用和传统教学进行对比研究,颠覆了老师为主角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引导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推广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有力的证据。通过考试测评、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结果可以看出翻转课堂不仅提高了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精力集中程度,还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使学生的学习更个性化、自由化。研究结果表明,翻转课堂在高职影像诊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特点有望在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翻转课堂。

谈谈对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例5

3.尸斑颜色RGB量化研究死亡原因马雁兵,欧桂生

4.浅谈微量生物物证的发现方法李树,宁淑华,王清山

5.热敏荧光扫描显现纸张潜在手印技术王跃,李艳国,刘必松

6.广东公安科技自制枪支枪弹痕迹的检验武世杰,郭晓凯

7.锈蚀断线钳剪切痕迹检验鉴定苏斌,廖举峰

8.异色重叠指纹剥离方法的研究冯清枝,高俊峰

9.提取作案工具痕迹的几种方法包从家,杨道亮,郭卫平

10.对动态模糊及低像素视频的人像面貌处理肖凯可,马珮璋

11.如何鉴别合成后数码照片张德森

12.常见涉爆物品的种类及识别黄伟洪,冯海,李富海

13.相关道路交通智能化管理辅助决策模型的应用设计张爱华

14.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的应用研究李志坚

15.基于Raman散射线型光纤感温火灾探测器的优化设计严洪,姜明武,徐海峰

16.温度对氢氧化钠溶液显现铝质发动机号码的影响宋庆芳

17.浅谈大型活动的消防、安保工作与科技应用白继聪

18.浅谈的现场录像梁永康,伦伟军

19.农用水泵房被盗案件的现场勘查要点与防盗对策俞纲,许高雄,袁则平

20.浅谈封口胶带上指纹的提取和检验张靖

21.疑似他杀缢死法医学鉴定一例黄维猛,王世尤,陈锋

22.浅谈火灾现场的勘查邵洋符,陈润琨

23.检验交通肇事致死后抛尸案的体会蓝英,宁朝阳

24.化州市近期入室盗窃案特点分析陈浩

25.浅谈签名笔迹鉴定广东公安科技张宁

26.颅骨发育不良致死一例分析陈敬,成明

27.暴力打击胸腹部致右心房破裂一例吕途,王向年

1.公安科技研究必须注重成果的转化张连举

2.试析新时期公安院校科研工作的管理与创新欧阳洁慧

3.犯罪现场烟蒂痕迹物证分类模式的探讨——烟蒂痕迹物证的检验分析(一)欧桂生,蔡剑雄,张新华

4.基于笔画形态与结构的自动笔迹鉴定谭军,冯明帅,胡迎梅,张江

5.利用Photoshop分离签名指印中的文字与指纹庄华,尼玛

6.实验室条件下血痕陈旧度研究初探乔莹,于爽,陈雪,赵连爽,林子清

7.试论Y-STR家系排查法在侦办案件中的应用陈平,欧桂生,黄晓江,涂文建,苏聪蔚,朱凌云,吉家用

8.微波消解-ICP-AES测定尿中铅含量方法研究魏春生,,吴玉红,马金波

9.SEM/EDS在多层油漆检验中的应用裴茂清,肖翔,郭海荣,冷泠

10.WEB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马建功

11.论图像信息的归类和整理备份管理冯立洲

12.GIS-T在广州市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的应用研究钟永康,余智德,何立鹏,邓培杰,孙高文

13.广东公安科技论道路交通事故痕迹的勘验常锐

14.加热温度、时间和冷却方式对黄铜金相组织的影响韦媚媚,梁栋,赵哲

15.ZIGBEE定位技术在消防通信指挥中的应用孙忠武,周泳

16.信息

17.眼眶内壁骨折的CT诊断及法医学鉴定回顾性研究陈兴武,黎宇飞,杜宇

18.一串系列杀人案现场苦勘验李伟新,陈德有

19.如何利用微量物证确认致伤工具宁朝阳,黄宇卓,谢志东,陈文彪

20.活体真伪受伤鉴定张凯HtTp://

21.浅谈杀人移尸案件的法医学检验宋凯亮,段会刚

22.双手残疾的人杀人现场的法医学分析崔瑶,高云贵,吴锡福,朱小畴

23.乌头碱中毒死亡的法医学检验常鹏,廖信彪,白云志,徐诚

24.侦破碎尸抛尸案一例的体会王文显,李坤,曾素明,全

25.奸杀案分析吴坤兴,李慧敏,陈德有

26.非渗透性客体上油脂与灰尘重叠指印的分离与固定提取王嘉枭,王嘉川

27.胶带光面、粘面汗、血手印同时显现实验观察张宝,王琦,张晓梅,张丽梅,王施婵

28.特殊性窒息一例赵存智,宋巧玲

1.以科技强警为抓手推动信息化警务机制创新与普及彭俊昭

2.人类线粒体DNA的法医学应用研究进展巴华杰,马骏,朱爱华,刘冰泉

3.97式18.4mm防暴枪射击弹壳痕迹研究徐敏

4.黑色即时贴转印法提取平面灰层加减层足迹的研究郭卫平

5.填装铁钉对饮料罐爆炸碎片的影响研究刘平,齐杰,薛斌,马绍辉

6.左耳旁笔顺判断方法研究广东公安科技申泽波

7.仿制唧筒(下排壳)式猎枪射击弹壳的检验周顺伟,陈森乾,林锦权

8.液-质联用技术在微量物证分析中的应用靖静,刘倩茹,史晓凡

9.SDH传输网故障排查思路及实例分析杨康才

10.公安无线交通管理业务解决方案探讨钟永康,邝鸿斌

11.交通事故现场图自动绘制及勘查笔录自动生成系统技术及应用何建伟,蒋洪海

12.论道路交通事故痕迹的勘验常锐

13.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综合评价与量化技术张爱华

14.公安视频系统监控资源共享方案的研究胡少鹏,傅贵

15.视频监控录像在一起火灾事故调查中的证据作用邓玉梅

16.基于Raman散射线型光纤感温火灾探测器的优化设计严洪,姜明武,徐海峰

17.一种喷雾剂的火灾危险性判定沈浩,黄丽泉,曹珍年,梁栋

18.佛山公安视频监控联网系统的建设方式施清音,梁柏超,曾锐锋

19.意外心脏刺创死亡一例谢涛,叶国英,施华戈,谷党恩

20.入室盗窃案件现场勘查中手印发现和提取的体会许如辉

21.溺水死亡现场分析王天英

22.利用指纹识别系统成功比对变形指纹一例刘莹

23.以刺颈勒颈切腕跳楼等多方式自杀一例蓝英

24.一例残疾妇女入室盗窃杀人案现场分析的疏误肖志明,彭启洪

25.浅析命案现场勘查中痕检与法医之间的协调合作王雷

26.伪造车辆车架号码的显现方法张秀峰

27.杀人碎尸案的成功侦破曾文雄,廖煌彬

1.广东公安科技论侦查技术创新林维业

2.浅谈的现场录像梁永康,伦伟军

3.浅论""型抢劫犯罪及其打击对策黄攀锋,刘敬,林斌

4.超声波辅助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胃内容中的氯普噻吨和氯氮平药物苏晓虹,蔡玉刚,王运波

5.碎尸案件的特点及现场勘验重点魏振选

6.自制枪弹痕迹的检验武世杰,郭晓凯

7.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及法医学鉴定黄军华,林子清,刘永康,王青山,杜宇

8.狂犬病毒、艾滋病毒等生物因素致伤的法医学鉴定浅析黎增强,罗辉,后德军,王潜

9.射人头颅内64年后取出的弹头发射枪种的检验与鉴定季峻

10.不同承痕的足迹提取研究屈乐山,王天英,袁健彪,柳林,王仙福

11.基于Nios嵌入式软核的车载导航监控终端的设计张莉

12.实现加密传输的WAS应用广东公安科技彭建新,赵伟斌

13.对公安信息网络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黄小龙

14.智能交通管理数据粒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张爱华

15.信号路口行人过街的探讨孙高文,孟娜

16.试论客运道路交通事故征候分析制度的建立郑标

17.浅谈CMOS摄像机在安防监控系统中的应用趋势潘阳元

谈谈对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例6

我国心血管影像学发展与国际同步

了解赵世华教授的人们都知道,他是我国心血管领域著名的“两栖”专家,也是唯一一位从事心血管影像学诊断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全国委员,同时兼任着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组长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心胸学组副组长。因此,采访一开始,我们的话题就涉及到了近年来医学影像学领域的目前现状以及该领域的学科进展等话题。

就此问题,赵世华教授首先概括介绍说:“总体来说,我国的心血管影像学发展是与国际同步的。就新技术设备而言,与国外相比,我们一点儿也不落后。具体来说,超声和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普及率较高,而核心脏病学和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则相对集中在少数几家医院,有待于进一步推广和普及。目前我们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临床对日渐成熟的技术方法选择性应用并不规范。这表现在认识不足,优选不当,滥用或重复检查屡有发生。因此,加强我国心血管疾病影像学技术规范化操作和合理化应用,保证其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赵世华教授认为,影像学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普及至关重要,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各级医院医生诊断水平的参差不齐,现阶段临床对日渐成熟的影像学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和合理性选择也亟待加强。赵世华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因为影像学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如果缺乏相关疾病的临床知识,诊断技术的应用则无从谈起。以功能成像见长的磁共振成像为例,如果缺乏必要的心血管临床知识,不具备基本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那么你就无法选择合理的成像序列,也无法选择合理的扫描层面,最终也无法做出正确的诊断,这应该是目前我国心血管磁共振发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在影像学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临床医师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适时地更新观念,在进一步强化临床技能和经验的同时,主动地与影像学医师加强沟通与协作,熟悉影像学新技术的特点,了解其优点和不足,把握好各种检查方法的适应证,最终使影像学新技术的规范化应用真正落到实处。”

赵世华教授感叹:“实际上,针对上述情况,单凭从业者的自律性则是‘独木难支’的,因此还需要从学会或协会之类的学术组织以及政府和行政层面加以宣传和督导。可喜的是,目前国内和国际心血管大会纷纷开设了影像学论坛或其他形式的学术会议——‘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年会’即是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会议之一;此外,相关专家共识和应用指南等临床规范性文件的相继出台,更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心血管技术的操作和合理应用。但是要让规范化成为人们自觉遵循的准则,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累并快乐着”的治学三境界

记者注意到,近些年来,在国内、国际诸多重要放射和心血管学术会议上,赵世华教授频繁地穿梭于影像、介入和心内科会场做主持和讲座。仅不久前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以及2013年ACC(美国心脏病学会)学术会议上,他就分别带去了多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而且,继不久前赵世华教授当选为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的执行委员之后,最近,他又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推荐为2014WCC(国际心脏联盟)中国专家团成员,参与大会影像学组的筹备工作。“窥一斑而知全豹”,仅从这些几个片段,就可以看出赵世华教授的工作日程排得有多满。

当记者问到他如此频繁地出席、参与各类学术交流与推广活动是否感到劳累,有什么感受时,赵世华教授不加思考地说:“怎么会不累啊?!当然累,但是我很开心。所以我这是‘累,并快乐着’。因为我所做的这一切,旨在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全方位多层面地推广医学影像学技术。而且,我更希望尽自己所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资源,脚踏实地做些实事,将来能够打造出一整套完整的学术体系和团队,自然而然地实现人生抱负和崇高目标!”

谈到赵世华教授的治学理念,他“搬”出了一位大学问家,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理念。“在对待学术研究的理念和态度方面,我愿借国学大家王国维先生所言的治学的三种境界与同道们共勉——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我们这个领域而言,王国维先生借用的这三句古词,诗意而又准确地体现了学术研究的三个阶段和三重境界,因此,我十分推崇并身体力行!”

也许就是在这种“诗意而又准确”的治学理念的驱使下,赵世华教授曾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了“难处理性心外异常分流介入治疗模式的建立与应用”课题,并荣获了教育部201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不久前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其纵项科研基金在阜外医院名列前茅。关于这方面的情况,赵世华教授简要介绍说:“我能够幸运地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连我自己也感到很意外,但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坚信,一个人如果把奉献作为‘种子’,等待的必将会是收获。我之所以能够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则是前期工作积累,二则是把影像学新技术与前沿的分子生物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握了学科发展方向。我之所以在竞争激烈的心血管领域获得一等奖,首先是立题新颖,具有排他性,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把立题放在热门的冠心病上,这难免重复,缺乏亮点,甚至让同仁们感到‘审美疲劳’;而我的研究对象都是那些拟放弃外科治疗或外科处理非常棘手的病例,当然也包括权威杂志对所发表的文章进行了针对性述评,研究成果在全国大部分顶级医院推广应用,并且在国际最高学术会议应邀报道经验等等的其他因素。但不管怎么说,这些成绩的获得,是与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坚韧、敏锐的探索精神分不开的……”

MRI是判断心内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

由治学理念谈到具体的学科话题时,赵世华教授特别提到了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现状及其优势和特点。他说:“我在一些学术会议上曾经着重做过主题为《心脏MRI临床应用进展》的讲演。因为,MRI是判断心内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很多研究因此将其作为判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参照标准。与超声比较,MRI扫描视野大、无死角,加之其良好的组织和空间分辨率,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判断准确、客观,因此在冠心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术后随访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安装起搏器的患者是MRI检查的绝对禁忌症,但现在市场上开发的支架、外科银夹、固定钢丝以及人工心脏瓣膜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伞等,基本上都是与磁场相兼容的,因此都不影响MRI检查。值得提出的是,现阶段超声心动图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评估,主要是将左室腔模拟为理想的近似圆锥体,再简单地测量几条径线所获得,因此一旦左室发生室壁重构,可靠性大大降低。而MRI则通过连续短轴层面的电影序列,采用Simpson法三维重建左室形态,更能客观和准确地测定LVEF,是目前评估心功能最准确的方法。”

赵世华教授还认为,与CT比较,MRI具有无辐射、任意角度成像以及动态观察心脏运动的特点。虽然MRI在冠状动脉成像上仍不及CT,但近年来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更可喜的是,CTCA和MRA的结合在冠状动脉成像上具有极好的互补性。众所周知,现阶段CTCA对冠心病有极高的阴性排查能力,但钙化则严重降低了CTCA的阳性预测值,而钙化在MRI无信号的特点,使MRI有望更加准确并直接显示各种类型的管腔狭窄。而且,MRI对比剂延迟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区分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和透壁性心肌梗死。“亮的就是死的”,延迟强化所对应的心肌梗死或梗死后瘢痕组织已通过病理对照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所证实,并且已经公认为识别瘢痕组织的“金标准”。其与PET识别活力心肌的互补,能够从不同角度指导冠心病治疗,可谓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赵世华教授还介绍说:“腺苷负荷MRI评估心肌灌注、多巴酚丁胺负荷MRI评估心肌活力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得以初步开展,并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此外MRI在动脉斑块以及分子显像领域如干细胞标记等也具有无限潜力。随着MRI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一站式’扫描的特点有望在冠状动脉成像、斑块定性、心脏结构和功能、心肌灌注、心肌活力、分子显像等全面实现突破。因此,心血管病专业医师应特别重视MRI在冠心病等心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除此之外我还认为,MRI与CT等其他影像技术有机结合,进而整合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冠心病诊断流程,即能够有效地发挥现代医学影像学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

“医生的医生”:

“心病”诊疗离不开影像指导

在采访中,赵世华教授还谈及了影像技术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关系。他认为:“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全面、准确地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阶段,才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这也是临床治疗成功有效的重要保障。影像技术作为心脏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发展,为疾病诊断提供了越来越多有价值的信息,对临床医学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尤其是心脏介入手术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影像技术的指导和支持。比如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其高度的阴性排查能力使很多患者因此而避免了有创性的冠状动脉造影;MRI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评估以及直接识别瘢痕组织的能力;PET判断存活心肌的能力;IVUS和OCT在介入治疗过程中的优化等。所以这些都充分说明心脏病的精确治疗离不开影像技术的指导和支持。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很多心脏病学会议都在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注意到并强调了影像技术的重要性,这就顺应了当前临床上真正的实际需要。”

关于这个话题,赵世华教授很形象地说:“谁也无法否认,医师是为患者服务的,因此医师首先是患者的医师。但是,从事影像诊断的放射科医师,应该说是‘医师的医师——doctor’s doctor’,因为我刚才说了,‘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准确的诊断无疑能够指导临床医师实施正确的治疗;反之,错漏诊的结果必然使治疗误入歧途。因此,放射科医师肩负着更大的责任、面临更多的挑战。这就要求放射科医师应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身业务,同时还应该加强影像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避免单学科发展;另一方面,放射科医师还应主动加强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帮助心血管临床医师全面认识各种影像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合理把握适应证。心血管影像学只有完全服务于临床,才能切实保障其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也才能使影像学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真正落实到处。”

赵世华教授继续说:“在当今这个时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进展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循证医学的主要环节。当前国外学者也在大力倡导遵循指南,以期规范医疗行为,这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然而指南往往针对某一项疾病或一项技术,并不针对某一位患者,而临床实践工作则是要在专家共识与指南的框架下强调个体化原则。所以,实施影像学检查并完成诊断报告并不是简单的套用指南,照本宣科,各种医学影像诊断者的阅片经验尚不能用循证医学的形式表达。因此,医师的经验和专业训练仍然是不容轻视的。总而言之,影像学医师应依据指南,主动参与到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中来,不能仅仅被动地接受检查申请单,从事心血管疾病诊断的医师更是如此。当对不同疾病、抑或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实施CT或MRI检查时,事实上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影像学医师首先应该密切结合临床,了解检查的目的和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思考治疗目标和执行过程,然后通过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制定合理的检查方案。与此同时,还要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要求,并结合当地的医疗技术条件。只有将临床指南、实践经验和患者意愿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心血管影像学的临床指导价值……”

赵世华教授感慨道:“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所取得的长足发展,不仅大大推动了医学学科的进展,而且正在逐渐改变临床的工作方式,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循证医学的主要依据之一——曾经有人发出了‘三个教授抵不上一台磁共振’的感叹。尤其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依托客观的影像学结果作为证据,无论对服务临床还是惠及患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换言之,现代医学具有较强的设备依赖性,特别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单纯靠望、触、扣、听看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影像设备在心脏科的部署已经是大势所趋……”

采访将要结束时,赵世华教授谈到了即将于8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的“第七届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年会”。

据赵世华教授介绍,这场学术盛会将追踪心血管影像领域前沿学术动态,对临床和科研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议题涵盖心血管影像学科的各个领域;同时设有面向基层医务工作者和青年学者的专家讲座及培训课程。会议已邀请到来自美国的Dan Berman、James Min、Joao Lima、Joseph Schoep、Frank John Rybicki、Ricardo Cury ,欧洲ESCR的Gutberlet、Bremerich以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ardiovascular Imaging 杂志的主编Johan Reiber等十余位目前世界顶级的心血管领域临床和影像专业的专家讲者。讲座内容涵盖了最新的临床和影像的进展,如CT FFR研究、冠脉斑块的评价、心肌灌注成像、MR-PET、分子影像等。会议还设立了青年研究者奖,鼓励青年研究者更多地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各国及地区的相关心血管专业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将共聚北京,共论国内国际心血管影像学领域的几乎所有热点话题。

谈谈对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例7

结果: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平扫图像可以进行钙化积分的测定,扫描重建像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及容积再现技术重建(VRT),从不同方面显示了冠状动脉的分级,其中前两种重建技术要优于后一种图像重建技术。

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扫描技术相对较为先进,也较为便捷,可在冠状动脉的筛选和手术以及复查中应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体层摄影术心血管造影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204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148-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俗称“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引起血液脂质堆积的疾病,通常在动脉内膜中病变为白色斑块,从而演变成粥样硬化 [1]。由于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脂肪摄入量增多,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率,因此,对冠心病的诊治方法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选取我院就医的50例进行心脏CT造影扫描检查的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0月到2013年8月于我院就医进行心脏CT造影扫描检查的患者50例,男性患者33例,女性17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8.9岁。其中冠状动脉支架搭桥术后3例,冠状动脉血管内支架术后8例,带有心脏临时起博器患者2例,15例被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5例健康体检者,剩下的皆为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

1.2方法。对50例研究对象,采取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平扫图像可以进行钙化积分的测定,扫描重建像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及容积再现技术重建(VRT),通过所得影像进行比较,分析影响成像的因素。

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64排128层螺旋 CT 机(SOMATOM Sensation128),先做定位像,然后行冠状动脉平扫加增强扫描。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P

2结果

2.1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分析:50例心脏CT造影扫描检查的患者中,采取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其中,无冠状动脉钙化23例,少量钙化4例,轻度钙化6 例,中度钙化 10 例,重度钙化7 例。所占比例见表1。

2.2多层螺旋 CT 对冠状动脉的显示:冠状动脉不同分支显示情况不同,其中左右冠脉显示情况良好,冠状动脉1、2级全部显示。MPR&MIP 图像对冠状动脉分支的显示 VRT 图像要好。对角支(D)10 段以及钝圆支(OM)12 段等显示不好。

2.3分析结果发现,影响冠脉成像的因素有CT 冠脉造影图像质量与主动脉根部造影剂浓度、心率以及患者的心律和屏气情况有关。并且相比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较为安全可靠,操作更简单便捷,是一种检查结果准确的无创技术。

3讨论

螺旋CT造影扫描技术在临床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除了可以检查颅脑、腹部、脊椎脊髓、盆腔之外,在心血管疾病的检查中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尤其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一大助力[2]。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医学临床意义,而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近年来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仅能显示钙化斑块,还能显示非钙化和混合斑块。

多层螺旋CT能够检测出血管中斑块之间的密度差异,根据密度的不同反映斑块的主要成分,从而对冠状动脉做出定性诊断,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可信度和准确性。除此之外,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还可以对斑块进行量化的分析。随着人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和生理的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的认识也不断加深,一直以来,在对冠状动脉斑块的量化研究上,专家学者们做出了很多努力,因为精确量化斑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程度的分级有很大的裨益,在最新的研究中表明,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在斑块量化中与血管内超声(IVUS)有很好的相关性[3-5]。

总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扫描技术相对较为先进,也较为便捷,可在冠状动脉的筛选和手术以及复查中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文辉,吕滨,蒋世良,等.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显示结果及与超声结果的比较[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1(10):1027-1031

[2]周恩汉,刘元斌,胡曙东.浅谈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扫描技术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9(01):124-126

谈谈对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例8

【关键词】  断层解剖;影像学;教学

作为医学影像诊断的基础形态学科,断层影像解剖学越来越受到的重视,如何开展和完善断层影像解剖学课程的教学,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我校于2004年下半年首次在医学影像系影像专业本科生中开出断层解剖学课程,2007年又将断层解剖学列为临床医学本科生的选修课,教研室正式建立断层解剖陈列室和专业教室。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本文结合我校断层解剖学教学的开展情况,谈谈我们在断层影像解剖学课程教学中的体会。

    1教学内容及学时的安排

影像专业本学生的断层解剖学授课时数开始为40学时,后逐渐增加到60学时,非影像系本科生选修课为20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之比均为2∶1。由于非影像专业的选修课时数较少,授课重点突出头、颈、胸、腹、盆部的连续横断层解剖,要求学生重点了解和掌握颅内结构、纵隔、肺、肝、子宫、前列腺等重要结构在横断面上的表现。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则增加头颈部的矢、冠状断层解剖,以及颌面、纵隔、腹部、盆部的有关间隙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觉得影像专业本科生的40学时明显偏少,逐渐增加到60学时比较合适。非影像系本科生选修课20学时仍然偏少,建议今后可增加到30学时比较妥当。对于临床医学本科学生最好能够开设断层影像解剖学必修课程。

    2教学手段及方法的完善

传统断层解剖教学中,以幻灯机逐一放断层切面为主,向学生展示的断层切面图片缺乏立体感和整体感。为此,我们利用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采集头、颈、胸、腹、男女性盆腔横断层标本图像以及上述部位相对应的ct、mri图像,制作幻灯片,并制作动静结合的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结构变为较为直观的形态,将各个重要器官建立三维动态数字模型,包括体素重建模型和面绘制重建模型,可以任意方向切割显示,可从整体观看到切面部位,可以同时或分步展示一个断层平面的多个结构,可以获取各部位任意切面的断面图像,可以连续显示和动态播放,从而更准确描述形态与结构及毗邻的关系。在断层解剖教学中还应注意围绕重要器官标志,以重要标志性结构出现的规律为主旋律实施讲授,比如:大脑中央沟在断层中出现是否具有规律性?不同层面小脑幕出现有什么特征?经mri片和实物标本验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关于教学标本,目前我们用的标本包括头颈部横、矢、冠连续断层标本,胸、腹、盆连续横断层标本。同时,针对局部断层解剖实验课准备该部分的局部解剖标本,使学员利用局解标本增加对肺内、肝内等复杂结构的再认识。但由于标本比较紧缺,目前我们用的断层标本都是经过封装的,学员还不能进行实体解剖,今后我们将逐步完善。

    3学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伴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计算机数字成像技术日新月异,而先进的影像设备与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出人体全身各部组织器官的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及任何角度的图像。不论将来影像学怎样深入发展都需要更为丰富、更为完整的人体形态学支持。为此,我们必须让学员在刚进入系统解剖学学习时就充分认识了解这一现状,让他们明确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对正常人体结构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将来才能提高对疾病的诊断能力[1]。同时,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要积极引导学员利用相关网络资源获取知识,在网络上有大量精美的断层影像图片,并有详细的解说,有助于学员扩展视野,提高学习积极性。断层影像解剖学是一门新兴的形态学课程,我们认为除了学员及任课教员的努力外,相关教研室和学校教学主管单位也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目前有关方面对断层影像解剖课程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不够重视,没有专门的教学经费,相关实验室设备及标本配备还不够完善,这就给学员的学习和教员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不利于断层影像解剖教学的发展[23]。有人预言今后医学的发展方向就是“影像医学的时代”,而作为医学影像诊断的基础形态学科,断层影像解剖学是基础和临床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我们必须顺应医学发展的潮流,对传统解剖学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革,合理设置解剖课程,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及断层影像解剖并重,开创解剖学教学的新局面,完善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树伟,李振平,丁 娟,等.创建断层解剖学课程的体会[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2,10(1):43-45.

谈谈对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例9

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医学生伦理课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是医学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课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包括三方面:媒体设备操作能力、媒体软件的编制技能和媒体组合教学的设计能力。为此我们摸索、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医学生伦理课得教学质量。为了搞好伦理学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经过探索、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1.利用电视录像教学优势,搞好伦理教学

为了充分发挥电视录像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电教中心与护理伦理教研室的授课教师密切协作,用电视录像、VCD等形式进行教学,除了用现有教学录像片、VCD影碟外,我们还利用工作关系,到其他院校去租借相关资料,并经常注意收集电视媒体上有关伦理正反两方面的报道,给同学们播放。配合传统的理论授课,使传统授课中的说教,变成了有血有肉,历历在目的生动画面,让同学们在电视录像教学中,通过电视或投影画面的表现形式,激发同学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感。加深了同学们对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为了上好电视录像教学课,课前准备、课后总结是非常必要的。

1.1 课前准备 上电视录像课前,授课教师根据课程安排,制定上课方案,根据理论教学的进程和课时安排,合理选出电视教材,并给同学们留出重点和讨论题,使他们在观看伦理教学片时,留意老师提出的问题,集中精力,边看边思考,在教学片中找答案,从教学片中受到启发。

1.2 课后总结 观看后,对老师课前所讲的重点拿出一定时间进行简单的讨论,让同学们在电视录像这种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电视录像教学,内容详实,人物形象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优化了教学效果,受到了教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2 手机、整合声像资料,以适应伦理学教学需要

高职院校的医学学生,是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他们毕业后,大部分将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他们今后服务的对象是人,直接对人的健康及生命负责。医德高尚与否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也体现了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技能,而且要有高尚的社会主义医德。为了使学生向这个方向发展,电教中心与伦理学教研室密切配合,经常收集、整理适合教学、并且具有一定思想性、代表性的正反方两方面的声像资料。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法制在线》及地方台《社会关注》、《真情》等其他专题栏目中,录制了与伦理课的相关资料。并根据教学需要,共同与伦理课教师,精心编辑制作了一些教学系列短片,给同学们播放。由于这些发生在医疗单位、医务人员身上的反面事例中得到警示。与当前形势非常切近,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现有的伦理教学片,或新购进的教学片,虽然内容很好,但由于教学片的时间长度与授课课时有一定的矛盾,即片长大于授课时间很多教学片同学们都看不完,下课时间就到了。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我们与授课教师共同研究,对有些时间长、内容乏味、重说教的教学片,我们利用非线编系统进行剪辑,剪掉一些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非实质性的片段。对于多集系列片,我们选出几集具有针对性,适合教学内容及当前形式的,对其进行整理,使得每部片都保持在教学时间内。

对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定期的让同学们谈一谈观后感,开展师生间的双向交流,通过交谈、讨论使同学们深刻的感到,医德应该具有比其他职业道德更具体、更严格、更完备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

3.从我们身边找素材,制作伦理教学片

我们的教学医院,每年都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他们的先进事迹非常感人。我们经常深入到教学医院,对模范护士进行采访、摄像,挖掘他们的事迹。许多医护人员工作兢兢业业,在手术台上经常一站解释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餐。对经济上有困难的患者,我们不但热心照料,有时还解囊相助。为了工作,他们不能细心照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虽然他们愧对于自己的亲人,但是他们却不愧于这个神圣的职业。这些感人事迹是我们护理伦理课的最好的教材,我们从他们中间选出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和具有实际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制作成医德教育片。片中所表现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就在我们身边。

4.利用网络资源及多媒体课件,强化护理医德教育

网络及多媒体教学是21世纪的发展方向,网络具有丰富的资源、文字、图片以及多媒体素材等。一个好的网站,就是我们教学的资源库。如:中国职业道德在线网,中华生命伦理学网,及各省市的有关道德的网站等等,为我们上好伦理课提供很多很好很新的实例。

为使抽象的理论教学形象化,复杂关系调理化,让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接受,课件中适当的、适度的运用多媒体表征知识,创设情景提供学习者参与,不仅非常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获得,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1]。

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效率和主动性,已经成为开发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2],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改革后的教学方式,使我们摆脱了过去单一授课或不重视教学效果的做法。将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媒体引入到伦理课得教学之中,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环节,增强了教学艺术感染了,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宋继华,吴志山,徐娟.对外汉语教学网络课件制作的三个误区[J].中国电化教育,2004(5):65-68

谈谈对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例10

1.1调查对象

对莆田学院医学院的在校专科生和本科生共400名进行了问卷调查,专业包括护理、药学、助产和影像。剔除无效问卷有19份,有效问卷总共有份381

1.2调查方法

采用匿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1.3调查内容

从伦理道德、心理、公平等角度,调查在校医学生对遗体捐献的看法

1.4统计学方法:

问卷回收后,对数据进行审核,利用excel统计处理。

2.结果分析

2.1对于遗体捐献,赞成的有275人次,反对的仅106人次。大多数医学生赞成遗体捐献,大多数医学生从伦理道德角度认知,然后依次是心理、公平的角度。②从伦理道德角度认知的医学生赞成的占多数;从心理角度认知的所有医学生均持否定观点;从公平与其他角度进行认知的医学生持否定观点的也更多。详见表1.

表1在校医学生对遗体捐献的态度及认知情况大类目态度小类目伦理道德

(280)赞成(224)救助他人;贡献社会;体现死者价值;展现高尚品质与道德修养;积善行德;不赞成(56)违背传统伦理道德;有违精神需求心理(70)赞成(53)延续死者生命,相当于死者重生不赞成(27)费用、代价、风险大,极可能被遭踏而不是真用途公平(31)赞成对死者无伤害;家属获利其他(63)赞成(40)死者生前同意;家属同意;不赞成(23)造成不良社会后果;自然死亡不捐2.2调查结果表明,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救助他人,贡献社会,体现死者价值,展现高尚品质与道德修养,积善行德等肯定的观点占主导位置,但是这又与伦理道德,精神需求发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