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9-10 14:39:11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例1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081-02

一、农业大数据的内涵

(一)农业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最早于1997年由Michael和David Ellsworth提出,他们指出不能在内存处理的数据集问题为大数据问题。农业大数据概念则是由山东农业大学温孚江教授在2013年提出的,他认为农业大数据是指大数据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农业或涉农领域的应用实践。农业数据涉及的领域广、环节多,是跨行业、跨专业的数据集合。从农业专业性讲,应对农业数据进行专门的整理归类,如有序地针对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有量、土壤环境保护、市场供求信息等动态监测数据,指导育种、农业水利、农业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预警、农产品的流通、销售等方面的数据资源。从农业主体角度讲,农业数据不仅应包括国家及地方统计数据,还应包括涉农经济主体的供应信息、科技成果信息、股东信息、人才引进信息及GIS坐标信息等。

(二)农业大数据的应用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农业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农业大数据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当前农业领域存在的如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土壤治理、病虫害防治、动植物育种、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价格、农副产品消费等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应用研究进行预测和干预。农业大数据可服务于农业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一是指导生产和经营,利用大数据资源为农业的生产过程提供服务,同时指导农业或涉农企业的经营;二是服务决策,为政府的决策咨询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参考,为企业生产、转型、市场营销提供咨询、指导;三是预测未来,如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和粮食供给能力、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市场对某产品需求变化趋势等。

二、国内外农业大数据的发展现状

农业大数据主要是在收集和存储大规模数据资源基础上,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为农业发展和经济效益增加提供服务的产业。

(一)国外农业大数据发展情况

国外农业大数据的发展相对比较早,2009年,美国的土壤抽样分析服务商Solum,利用No Wait Nitrate分析系统对耕地的土壤情况进行精确和科学的抽样分析,农民利用分析得到的数据,可以在合适的时间进行精准施肥;2011年,创建于克罗地亚农村的云端管理服务商Farmeron,在14个国家建立了农业管理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业数据跟踪和分析服务,该软件可以帮农场主将农场零碎的信息进行整理,用分析工具监测分析农场及生产情况,有利于农场主做出科学的农业生产计划。近几年,国外很多传统的IT供应商开始重视农业设施和技术的开发,如世界500强企业甲骨文,十分重视和关注全球农业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开始和出售针对农业大数据的软件和硬件系统。国外农业大数据产业已经处于蓬勃的发展阶段。

(二)我国农业大数据发展情况

我国农业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和研究正向农业产业链渗透,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大数据采集初具雏形。在农业数据收集和传输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分析及可视化的数据展示技术体系也开始起步,大数据的思维、研究、分析和应用开始影响着整个农业的生产过程。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了我国农业大数据应用的先行者,如山东农业大学的农业大数据战略联盟,通过对农业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分析研究,为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服务和支持。

三、农业大数据的战略意义

当前,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地被应用于现代农业,农业管理、科研、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数据在源源不断地产生,传统的数据处理模式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和处理海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农业大数据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农业大数据提高农业顶层设计能力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离不开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农业政策如何制定、农业产业如何布局、农业市场如何发展,都要依赖政府管理部门科学有效的管理。大数据为政府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升了政府的预测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同时,利用农业大数据技术,可以跨越农业管理部门内部和外部的条块分割限制,有利于政令更加畅通,执行更加有力,配合更加高效。

(二)农业大数据规范农业产业市场发展

农业产业市场布局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保证战略方向的正确性,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市场还不够完善,农产品经常出现较大的价格波动,大数据有助于及时披露农产品的价格,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交易中的信息透明度。如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将有效平抑农产品的剧烈波动,规避风险,减少滞销和脱销现象的频繁发生。同时,大数据还有助于对大宗农产品的价格预测,稳定市场预期,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大数据为农业大国提供战略决策支撑

近几年来,大数据已经从最先涉足的信息领域、经济领域逐步进军到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农业大数据的应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决策支撑。农业大数据从海量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构建模型,从而指导农业生产,为涉农企业服务和协助政府决策。完善我国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推动政府部门农业管理方式变革,规范农业市场的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和食品安全。

四、农业数据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大多数涉农信息网站和农业数据库信息量大,种类繁多,数据质量却参差不齐。数据来源及表现形式多样,缺乏系统性,数据存储格式目前还没有一套统一的规范的标准,数据的获取具有一定的难度,给农业数据查询带来了很多不便。

(二)数据获取难

由于农业领域的数据不能通过互联网自然形成,需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取,数据获取来之不易,需要专业人员和仪器设备进行专门的观测、实验和挖掘,由于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手段滞后,在获取和挖掘数据上面临技术和管理的难题,缺乏深厚的数据分析手段支撑应用需求。

(三)数据分布分散

农业数据资源大部分都分散在中小规模的种植农户,这部分数据资源信息化程度低,收集难度大。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虽然掌握着大量的农业数据资源,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数据共享的国家法律,大多数数据还处于信息孤岛,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缺乏标准化的信息共享平台,严重影响了农业大数据的使用及功能的发挥。

五、大数据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一)大数据推动农业规模化

1.大数据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大数据将对农业产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给农业产业在各个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营销和管理方面的支撑。通过农业大数据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传感器和监测技术,可以准确、科学地获取实时的土地数据,实现对农作物的精确投入和作业,实现农业的高效优质生产;同时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所提供的农产品生产溯源系统,对农产品产业链质量安全进行全程的信息化管理,并对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及时的追踪处理,在源头上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2.大数据推动农业经营管理规模化。农业经营管理规模化主要指土地规模的扩大和集中管理,使得土地利用效率得以提高,农业生产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的规模化需要配套的技术管理体系,否则,由于土地面积的扩大,农户将难以实现土地的有效管理。基于农业大数据的监测系统将成为农业经营管理规模化的重要技术。农业环境信息监测系统,对规模化生产农田的作物生长的空间气象信息、土壤环境信息及地下水等相关信息进行实时监测有助于农田的田间管理;无人机技术对旱涝排查、灾害定损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经营管理规模化。

3.大数据推动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化。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化是指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采取集体的营销方案,对农产品市场做出统一的价格和销售策略,形成大规模的交易群体。物联网、电子交易等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信息化程度,推动市场交易规模化发展。

(二)大数据推动农业标准化

1.大数据技术推动农业标准的制定。由于农业标准的制定过程需要复杂的统计及实验分析,需要通过检查、分析、抽样、统计等各种方法确定相应的标准,而原有的技术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检测和全面分析,农业大数据应用领域的精准农业是依靠信息技术的农业管理系统,利用传感器及监测技术对农业海量的、复杂的信息进行记录,再根据农业信息间的相互关系作出科学判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推动了农业标准的制定。

2.大数据技术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应用与推广。农业标准化管理集中体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标准实施情况的统一及其监管,由于农业标准项目繁多复杂,在农业标准实施和管理过程中,依靠传统的人力物力难以实现具体的标准,而农业大数据所应用的物联网控制系统和遥感技术对农业标准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物联网控制系统充分利用现代智能传感技术、计算机智能控制及物联网和大数据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对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实现田间的统一管理;遥感技术可以提供作物生态环境和生长的各种信息,根据时空动态信息变化,精确判断作物田间生长发育情况,实现对作物生长过程的统计和测定,为生产标准的制定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

3.大数据技术推动农业溯源系统的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密切相关,它是一个通过相应的技术方法,对农产品产地、运输情况等各环节进行跟踪、溯源的制度和手段交互作用的动态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有助于农产品质量的控制,通过溯源体系,可以对农产品的生产到终端消费的整个产业链过程进行监控,消费者可以在溯源系统上了解所购买的农产品的信息,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政府部门很容易就可以查到产生问题的环节,及时召回有问题的产品。

(三)大数据推动农业机械智能化

农业机械智能化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一环。智能化农业机械使用农用智能仪器和传感器武装农业机械。在农业机械装备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智能化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信息化的发展,对动植物育种以及栽培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大数据思维是农业组织协同性的创新,是在全程机械化的背景下设计农业规格和农机装备规格,把现代工程技术和现代农艺技术有效融合,统筹和优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促进了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四)大数据推动农业市场化

我国现行农产品和涉农产品的交易大多数是场外交易,这种交易存在着行为不规范和交易风险的弊端,缺少权威的、并具有信用约束功能的供需信息平台,因而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厉害,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借助大数据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使得农业整个产业链各个要素进行重组,线上线下的耦合度提高,大大拓展了农业经营模式。O2O电子商务模式就是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农产品场外交易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将线上订单和线下消费相结合,具有获取信息及时、购买方便、无缝对接等优势,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我国现在有很多电商企业已经加入到了O2O的模式,如沃尔玛、阿里巴巴、顺丰优选、沱沱工社、优菜网、菜管家等。除了农产品的场外交易,大数据也促进了农产品场内交易――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在播种期间,期货市场就通过自身价格发现的功能推算出粮食收获时的价格,到成熟期以后,期货市场最终与现货市场价格达成一致。农民可以在期货市场获得自己农产品未来的价格信息,有效避免了“谷贱伤农”这种现象的发生。

(五)大数据推动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3S等信息技术及职能农业装备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产生了来源多样、类型不一、用途各异的海量数据,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业管理过程的相关数据进行有效的采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对数据进行统一标准进行存储,建立庞大的数据库,进一步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温孚江.大数据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2] 王超.农业大数据文献综述[J].信息传媒,2015(5)

[3] 郭建华.我国农业机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南方农机,2013(6)

[4] 任明杰.生鲜电商引PE掘金万亿元市场[N].中国证券报,2014.10.11

[5] 祝睿.用Access制作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J].信息传媒(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3(3)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例2

在大数据环境下,湖南农产品消费者的心理也出现了大的变化,他们在购物的过程中越来越表现的比较主动。而作为农产品营销者,他们不仅要严格的考虑到消费者要求的提高、差异的不同,同时还要严格的把握农产品生产的时节、地域差异性以及成本的变化。在这种环境下,就需要不断地加快农产品营销者观念更新,加快营销手段的改进,尽量让消费者能够广泛的参与到营销的过程中来,从而更好的构建湖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促进农产品更好的走向国际社会,拉动经济增长。

一、大数据环境对湖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的影响

(一)湖南农产品特征

湖南农产品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在湖南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湖南的农产品种类相对丰富,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区域特色。湖南的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环境有着很大的依赖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湖南农产品受到区域环境的影响逐渐减少,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湖南农产品的发展仍旧受制于自然环境。新时期,农产品的效益与产量是密切挂钩的。湖南农产品凭借着丰富的水资源和光照条件,形成独具特色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居住于湖南省内,因此受少数民族独特的生产方式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使得湖南农产品在制作方式上呈现的特色比较明显。湖南省凭借独特的旅游资源,给农产品戴上了“土特产”的称号,通过礼物发放的方式,使得湖南农产品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湖南农产品营销现状

湖南省由于闭塞的地理环境和传统的农产品发展模式,因此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受到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湖南信息技术与其他东部相比相对落后,大数据环境也相对落后,无法真正促进湖南农产品精准营销。

从2003年以来,湖南省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在湖南建立了农产品特色生产网,为湖南农产品向外发展,开展多重的营销提供了有利的支持。随着大数据环境的逐步建立,商汇网、资源网等进一步的覆盖湖南农产品,面向中东部市场的大数据平台逐步建立。从2009年以来,湖南先后开展了以水稻、柑橘为主题的专项营销活动。猕猴桃、李等通过相关平台,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也不断的走向北方市场。通过大数据环境,湖南农产品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湖南省有望在新时期,充分的利用各项大数据技术,从而更好的促进湖南农产品精准化营销。

(三)大数据对湖南农产品营销的影响

大数据环境下,湖南农产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消费者不再像过去一样无法灵活的获取信息,而现在,随着信息渠道的畅通,他们能够更加广泛的提取相关农产品信息,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入了解,从而自主理性的做出选择。同样,对于营销者来说,他们也需要在大数据环境下,系统全面的分析市场需求,收集必要的信息,通过分析消费者的偏好,从而精准的进行湖南农产品营销。

大数据环境是一个面向广大的农产品而不断的提供信息的系统软件,通过大数据环境影响,湖南农产品将会面向更加的空间,走向国际市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湖南经济发展。

二、大数据环境下湖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的构建

大数据环境为湖南农产品打开了新的市场,能够帮助营销者获取相关的市场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更好的开展农产品精准化营销。大数据的实现,能够赋予湖南农产品朝着更加生态、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构建湖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显得迫在眉睫。

(一)湖南新兴营销模式的建立

1. 在原始数据的收集、分析过程中,都需要依托于大数据平台。在大数据平台中,通过运用大数据高性能的存储技术等进行原始数据存储,并且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从而形成下一个全面的数据分析库。大数据环境下,一些市场信息和数据都能够得到切实的掌握,从而能够帮助湖南农产品实现精准化发展。

2. 利用数据库平台能够从其他不同的途径获得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时进行统计。利用多种软件和技术,实现数据格式的整合,通过对消费者、市场等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从而在这一基础上构造出顾客喜欢的特征和类型,建构湖南农产品的特征模型。大数据平台的设计需要在对湖南农产品的相关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顾客需求信息,进而有效地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准确的营销战略模式,构建新型的营销方案。

3. 根据消费者的偏好特征进行分析,对农产品市场进行把握,通过准确进行定位,架构出湖南农产品的生产营销模型。根据大数据营销场景,并且结合一些精准化营销方案,形成内容库和营销方案的相互匹配。通过个性化的定制,利用一些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品牌设计,确保渠道多样化设计,实现产品的个性化推荐,有效的利用大数据开展湖南农产品精准营销。

(二)营销模式构建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 在湖南农产品营销中,需要对市场进行合理的划分。在这一前提下,需要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和需求进行分析,严格促进农产品质量有效得到提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湖南农产品展现民族特色。此外,要进一步加快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力度,促使湖南农产品能够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在运输成本、以及保鲜方面进行有效的保障,以此促进农产品优势得以发挥,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市场合理划分在营销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需要受到营销者的重视。

2. 在进行消费者数据分析时,要严格重视数据的质量和有效性,要在分析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相应的结论,为之后农产品工作的精准性提供必要的支撑。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时,要尽可能的采用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不能在自身的平台上浅薄地处理,而忽视了当前技术的先进性,从而影响营销的结果。对于影响湖南农产品营销因素,其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一方面,农产品本省的特性和品质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消费预期也会深刻影响到营销效果。因此,在进行精准评估时,要加强方法的优化,提高评估的标准,从而促进精准营销模式的优化。

3. 在精准营销模式建立过程中,离不开大数据平台的支持。大数据平台不仅能够提供多种类型具有价值的数据,而且还能够实时进行监控并分析。这就要求农产品营销的主体能够拥有强大的资金,并且还要对市场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找准合适的契机,利用成熟的大数据平台开展精准化营销。营销者资金支持,市场保障,时机适合才有可能真正促进湖南农产品精准化营销,从而促进农产品合理占据市场,得到广阔的出口途径。

三、结语

随着大数据环境的构建,湖南农产品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新时期下,充分利用大数据环境影响,加快技术的提升,利用相关网络进行市场需求分析,把握市场的个性、消费者的爱好,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处理,从而构建湖南农产品精准化的营销环境,为湖南省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和技术支持。而未来大数据环境的发展,其是否能够一直满足农产品的推广,则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龚映梅,曹新波. 大数据环境下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

[2]颜蜜如.基于精准营销的怡清源黑茶经营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3(24).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例3

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以此为契机,中国的扶贫政策开始从过去的粗放扶贫向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向发展。相关产业扶贫精准化理论政策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1. 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

中共十以来,结合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为促进新时期农村扶贫模式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中央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相关要求,标志着精准扶贫开始由理论向实践的过渡。

精准扶贫的概念是相对于粗放扶贫提出的,两者在理论以及工作要求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精准扶贫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进村入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判断确定扶贫对象,同时深入了解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和他们的诉求,从而定性贫困性质,确定具体的扶贫政策。由此可见,精准扶贫是一种更加集约、高效、具体的扶贫模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2. 产业扶贫的概念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这给政府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使他们明白走产业化扶贫道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地区脱贫的关键。

产业扶贫具有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体系化、现代化的特点,因此一个地区要进行产业化扶贫必须对现有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充分挖掘本地的特色资源,结合专业化的生产团队,实现农作物产业化生产,进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帮助困难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3. 产业扶贫精准化的政策论析

3.1产业扶贫精准化的概念界定

产业扶贫精准化是借助于产业扶贫的手段,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贫困人口多、居住分散、贫困程度深入的特点使得我国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传统的粗放扶贫注定被淘汰,将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将成为创新农村扶贫模式的最佳途径。

3.2产业扶贫精准化的实施原则

产业扶贫精准化的实施不是建立在对现有资料的总结上,而是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了解地方特色和群众诉求,结合产业发展、市场规律等相关理论,来进行路径的建设。具体需要坚持的原则有以下几点:1)目标精准化原则。要求相关政策内容必须具体到一个村,甚至一个贫困户,确保每一位贫困群众都能够得到扶持。2)对象精准原则。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到基层群众家中,精确识别困难群众,分析造成贫困的具体原因,并详细记录建立贫困对象档案资料,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3)产业精准原则。每一个贫困地区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特色产业,而不能盲目跟风,破坏市场规律。4)保障精准化。产业扶贫精准化的目的是使扶贫政策惠及每一个贫困人口,因此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还需要完善相应的保障体系,实现对困难群众的全覆盖和帮扶到户。

3.3产业扶贫精准化的具体实施策略

3.3.1结合地方实际建立产业扶贫项目

产业扶贫精准化的“精准”之一体现在具体产业的选择方面,地方政府要对本地区自然地理状况进行深入调研,探索特色基地联合扶贫龙头企业帮扶贫困户的产业链式的扶贫新模式,提高农户的参与力度,使每一位贫困群众感受到产业项目带来的优惠。首先,地方政府要提高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发挥地方优势,带动贫困地区人口就业。其次,结合市场规律,实现扶贫龙头企业的重组、兼并、股份合作,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鼓励龙头企业同农民及农村生产合作社的联系,提高农户在企业生产中的参与度。

3.3.2开展贫困农民技能培训工作

在引进扶贫龙头企业时,政府要对企业进行筛选,选择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主要从事加工业的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的组织模式,增强企业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同时,政府还要对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坚持经济扶贫和文化扶贫相结合的政策,提高农户的知识技能水平,为产业扶贫精准化的推进奠定基础。为此,教育部门要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投入,开展农民培养工程,定期组织农民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一到两种专业技能,以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就业能力的提高。

3.3.3建立产业扶贫绩效考核奖惩机制

为促进产业扶贫精准化不断深入发展,需要将对扶贫成果的总结添加到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中,自上而下增加扶贫的力度。首先,要改革政府产业扶贫考核机制,以落实各级工作人员的权利和责任,将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和贫困人口数量的变化作为考核政府工作人员政绩的重要参考数据,从而促进相关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避免腐败渎职行为的发生。其次,要建立健全产业扶贫精准化工作机制,在整个农村开发扶贫工作意见的基础上,分析产业扶贫同地方贫困现状之间的联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流程,激励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开展扶贫工作,帮助农户脱贫致富。最后,合理分配扶贫资金,根据各地区的贫困状况和政府工作完成情况,将扶贫资金的一部分用于奖励补助,以促进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和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实施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是政府扶贫工作的必然趋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对产业化和精准化有透彻的了解和解读,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采取有效的保障激烈政策,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努力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例4

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采用了高耗能的管理方式,投入了过多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也投入了大量的机械动力。但是,这种高耗能的发展模式是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壤酸碱度失衡,致使农产品质量日益下降。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这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农业战略的管理模式必将被先进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所取代。

一、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技术的现状分析

精准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思想,是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精准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指明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是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以及RS遥感系统等技术,及时了解农作物的生产环境、生长变化状况、病虫灾害情况等。为分析、模拟农作物灾害的发展趋势提供具体的作物信息、数据,作为进一步解决作物灾害问题提供参考标准。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各种智能系统,准确、细致地计算出精准治理措施。包括:喷洒农药、施肥灌溉、播种收获等生产管理方式。

精准农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先进管理模式对农作物进行管理,以最小的投入获得经济和环境的最大利润。目前,精准管理模式的主要技术支撑即以3S技术为基础的多种数据系统为技术支撑的管理模式。包括:变量控制技术、生物信息技术、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产量分布图生成系统等。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提高,可视化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还有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开发,精准农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国际上农业领域的发展热点之一,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升级。

二、发展精准农业的必要性

发展精准农业是我国的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再加上病虫灾害,旱涝灾害等,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在世界农作物市场上占据优势,只有提高农业生产领域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大限度的提高农产品的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精准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精准化管理,解决上述各种问题。

发展精准农业是世界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精准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推广,成为了国际农业学、农业技术等高领域的研究对象,世界各国都在采用新型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这符合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

发展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是由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能源资源供不应求的现代社会,发展精准农业更有利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缓解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遇到的紧张局面。

三、精准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发展精准农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水资源利用不当、施肥结构不合理、信息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发展精准农业就要着重发展灌溉精准农业、节肥精准农业、精准设施农业。发展精准灌溉农业就要根据信息系统反馈的数据因地制宜地选择灌溉设施,开源节流,节约水源,解决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发展节肥精准农业需要系统分析、预算出恰当的施肥时间,施肥数量,以及肥料品种。发展精准设施农业就是利用机械设施改变或者提供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从而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更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

更重要的是,要加大3S技术的应用范围,建立全面的农作物管理系统,在GPS和RS技术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准确分析数据信息,可以先建立实验基地对比分析。另外,建立肥料信息系统和土壤肥力系统,收集不同的土壤类型、作物类型、肥料的使用情况等做好统计分析,随时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地肥力变化状况,以便进一步进行管理。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需要协调好人力与机械的关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减少生产成本投入,目的是为了增加我国的农业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管理模式的创新,利用政府的力量大力支持信息技术的提高,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方位的农业信息管理中心,及时引进新型农业发展技术,形成农业精准化的发展规模。

结束语:

信息采集技术、网络技术和专家决策系统共同构成了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模式。精准化生产模式可以弥补传统生产模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节约人力。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可以对农作物信息进行智能采集、计算、判断、分析、预测与预警等,以达到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的目的。由于精准化生产方式涉及到更多信息网络智能领域,因此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发展农业产业也要考虑地区差异,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状况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式。

精准化农业生产模式符合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精准化农业的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引进先进技术,争取在精准化农业发展过程中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例5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农业发展会对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国内一直极为重视农业发展,并开始将多种科学技术运用到了农业领域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大数据价值开始凸显。但由于农业大数据存在着结构较为复杂且形式变化多元等方面的特征,导致处理难度相对较大,因此为对大数据进行准确获取与合理运用,首先应对“农业大数据”概念进行明确,以便大数据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1农业大数据

所谓农业大数据,就是指大数据理念与技术等,在农业领域中的实践与运用。数据中融合了农业季节性以及地域性等方面的特征,并在融合与转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类型多样以及来源广泛等特有特征,直接加大了数据分析与处理的难度。数据包含农业领域多个环节,像育种、耕地以及播种等,都会产生一定量的数据,相关人员需要跨业务、跨行业对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以保证数据可视化效果。按照产业链条而言,国内农业大数据目前集中在农业管理、环境、资源以及生产等领域,其中环境与自然资源,以气象资源以及水资源等数据为主;生产数据则以养殖业与种植业生产数据为主;而市场数据,不仅包含市场信息与价格,同时生产资料以及供求信息等内容也涵盖在其中。事实上,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农业数据管理,能够成功推动国内农业信息化步伐,能够通过将大数据技术和其他农业领域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为农企业发展与农业科研等相关工作,提供新思路与精准数据,这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而言,极为有利,可以有效消除农业信息化发展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2农业大数据获取

在对大数据进行获取时,有关人员需要对农业大数据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要以此为依托,逐渐探索出适合的数据获取方式,以保证最终数据获取质量。在进行数据获取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按照数据类型,采取相应的收集手段。(1)在对农业生产环境数据进行获取过程中,可以利用传感网以及智能传感器等技术,对动植物生长相关因素,向空气污染程度以及土壤温湿度等进行监测与收集。随着传感器基础以及其他检测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升级,目前农业环境数据检测精准度以得到切实提升,而传感器终端成本费用却在逐渐减少,该数据收集方式发展前景较为理想。(2)在对变量信息进行采集过程中,要对农田内土壤含水量以及作物病虫害等动态化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一般会通过非接触式遥感技术或接触式传感技术等,对信息进行获取。由于变量信息主要是为农业精准化工作进行服务的,要保证信息的精准性与实时性,以保证变量信息收集质量,确保可以为精准化农业生产做出准确指导,进而为各种精准化农业种植手段开展打下坚实基础。(3)“生命信息智能感知”指的是,对动植物活动以及生长等规律进行感知的指标数据,向动物运动轨迹以及植物生理信息等,都属于该感知范畴。目前较为常用的感知技术主要包括机器视觉技术以及热红外技术、光谱技术等,这一指标能够改善以往过度依赖人工检测数据获取的弊端,感知结果更加准确、智能,能够将动植物自身情况以数据化形式展现出来,以便相关人员对检测对象进行监测与管理。(4)在对市场经济数据进行收集过程中,要对产品生产成本、生产以及进出口实际情况等内容实施动态化采集。由于数据获得过程需要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流通以及农产品价格等内容,动态性以及突发性特点较为突出,所以数据收集流程也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将专业群体、智能终端以及通信网络等内容组合在一起,而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该类型数据采集也开始转向智能终端,4G基层农技推广平台就是典型的市场经济数据收集方式。(5)网络数据抓取模式,是指通过对网络数据抓取技术,像“爬虫”等技术的运用,完成对博客、网站以及论坛等涉农数据的提取,以实现对各项数据的动态化监测与定向化收集。例如运用“爬虫技术”进行信息获取时,能够以每月几十亿网页数据收集的频率,对相关数据量进行处理,可以通过分布式的排布方式,保证该项技术数据收集质量。此种网络数据收集模式更加符合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数据规模也相对较为庞大。

3农业大数据利用

(1)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大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极为广泛,其可以通过在生产现场布置传感节点的方式,对所在地土壤化肥浓度以及环境温湿度等内容进行监测,并完成对相应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能够从中挖据出有利信息,以帮助人员明确生产环境状态,进而结合经济以及持续性发展等因素,构建起智能化产业发展模型。而相关人员可以按照这一模型,进行追肥或提高土地含水量等处理,并会按照土地情况,进行科学选种、育种,实现精准化农业种植,可以真正做到精准防控病虫害以及灌溉、施肥等处理,保证农产品生产品质与数量,以便为种植户带来更多客观的经济收益。(2)在生产环境监测中的运用。农业生产环境因素较多,整体环境监测体系属于系统性工程,需要涉及自动化控制、农业信息获取以及网络通信等多项技术。通过建设环境监测系统,在进行水产养殖以及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对传感器技术的运用,对养殖以及种植环境进行全面性监测,并会对监测结果进行处理,将其以数据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保证人员对作物生长环境营养成分以及动物生长环境状态进行明确,以做出针对性环境改善方案。技术人员要对数据传输精准度以及效率等进行保证,要确保在数据综合程度不断增强的条件下,可以合理对大数据技术进行运用,可以对动植物展开长期性动态监管模式,进而为动植物工厂化以及集约化管理的开展做好铺垫。(3)在食品、产品安全监测中的运用。由于农副产品安全事件频发,导致社会极为注重农产品以及食品安全,有关部门会对产品与食品安全情况进行重点控制,所以农业大数据也会在产品与食品安全检测中进行运用。有关部门会对食品、产品生产环境以及仓储加工等环节进行监控,并按照所得数据与相应标准进行比照,以判定是否存在超标等不合格问题,并要就可能问题进行预警,进行展开危险源查询以及消除等一系列处理,从而实现对产品安全性的高效管控。(4)在农情监测中的运用。实施农情监测的主要目的,与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基本相同,都是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农业生产与管理进行服务的。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建立农情检测系统的方式,对农业数据进行合理处理,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数据信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对遥感技术以及其他信息技术的使用,对农业灾害以及农作物长势等情况进行监控与分析,并会做出综合性评定,以为农业生产进行服务与辅助。但这一监测系统不仅有着远程监控与管理的优势,同时还存在海量数据融合处理方面的弊端,加之农业信息数据量的不断增加与传感器分辨率辨识度要求不断升高等方面诉求,都为遥感数据分析工作开展增加了难度,这也是今后技术人员需要进行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此外,在开展农情监测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历史天气变化情况,构建起相应的天气变化识别模型,要利用该模式对一段时期内的天气状况与气候特点进行直观性分析,并以此为前提对将来一定时间内的天气进行预估,从而为农业生产与管理提供正确指导。(5)在产品市场追踪中的运用。农业大数据在市场追踪中的运用较为明确,就是会利用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产品销售价格以及销售需求等数据进行调查与分析的方式,明确各农副产品在市场中的实际供求情况,进而判断出农产品今后的价格变化情况与市场整体销售情况等,进而准确帮助种植物与养植物,对农副产品品种进行挑选,从而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农业大数据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进行农业产业链普及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诸多阻碍,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达到理想化产品市场追踪目标,科研人员需要不断对各种相关技术进行创新与完善。(6)在农产品物流中的运用。国内物流行业发展极为迅猛,为农产品物流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助力,民众可以足不出户品尝到本地以及其他地区的新鲜产品,切实对农产品销售范围进行拓展,这对于国内农产品市场发展而言是极为有利的。为保证农产品物流运输质量,物流部门应对农业大数据进行合理运用,要通过对产品配送、收购以及包装等环节数据的统计与整理,准确分析出物流各环节实际开展情况,进而完成对消费需求主体与农业主体的完美衔接,确保农产品价值可以得到切实提升。同时合理的数据分析模式,也能及时认识到物流运输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出产品最优配送线路以及物流中心位置,进而实现理想化物流管理模式。

4结语

通过文章对农业大数据相关内容的论述,使人们对农业大数据概念、特点以及类型等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相关部门也应认识到大数据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要按照现代化农业发展特点,结合各农业数据类型,采取相应的数据采集技术,保证数据信息采集质量。同时要对大数据进行合理运用,要将其真正运用到农业生产以及环境监测等多领域之中,确保大数据价值能够得到最大化挖掘,进而实现智能化农业生产与销售模式,为我国农业经济水平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雷风.面向农业领域的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2]谢润梅.农业大数据的获取与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5,(30):383-385.

[3]王文生,郭雷风.关于我国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的设想[J]大数据,2016,(1):28-34.

[4]李俊清,宋长青,周虎.农业大数据资产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大数据,2016,(1):35-43.

[5]汪琛德,王楠,曹丹星.农业大数据给商品交易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大数据,2016,(1):76-85.

[6]王东杰,李哲,张建华,等.农业大数据共享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3):1-6.

[7]韩家琪,毛克彪,夏浪,等.基于空间数据仓库的农业大数据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5):17-24.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例6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1大数据时代

随着2012年美国斥资启动大数据计划,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开启了人类社会的又一里程碑,它可以看做是互联网时展到一定程度的质变,自互联网产生以来,各种联网设备,社交媒体层出不穷,各领域每天产生的数据量也随之增加,从过去数据统计单位由TB,PB发展到EB乃至ZB。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既伴随着挑战,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机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成为启迪人类智慧的一把新钥匙,不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将为当前政府和农民共同关心的农业信息不对称的解决之道提供新思路。

2农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体现

2006年12月22日举行的中央农村会议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现代农业的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①。建设现代农业最主要的是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而信息市场的建设是重中之重。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信息就是资产,信息就是生产力。但是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日益凸显,具体体现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1信息时效性

农业信息既可以带动生产,也可以引导消费,对于是农业生产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及时掌握信息,以便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但是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信息传导机制,农民获得农业信息的渠道少之又少,具体获得农业信息的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国家自上而下一级一级的向下传达的农业信息。第二种则是农民根据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市场的反馈信息。通过这两种方式获得的信息,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此时农业信息一般已经失去了信息最重要的价值―时效性,这也是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市场出现”买贵卖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姜你军”、“蒜你狠”、“倒奶买牛”现象等。

2.2信息权威性

信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及时性,而且也表现在精确性。农业信息的传递,无论是国家还是市场反馈,不但时间长,而且从中经过的环节也多,所以最后到达农民手中的信息或许已经经过了层层过滤,失去了信息最原始的真实性。此外,当今的农业信息也出自多门,不光政府有多个部门收集、信息,社会上不同的市场主体也有自己的信息采集和分析机构,有些机构对于信息的处理比较随意,在调查过程中仅仅通过几个随机抽取的样本信息得出的结论就成为了最终到达农民手中的“定论”信息。而这种缺少权威性的信息不但会有损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有时也会对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

2.3信息标准统一性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不管是哪一个领域都必须有规矩,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尺度,以方便人们以此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当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过程中,还没有统一的信息收集、加工、存储标准,政府各部门以及不同的市场主体之间只能按照自己的标准收集和信息,而这过程中极易产生信息的重复化、孤岛化,分散化,不仅造成了信息的浪费,也不利于市场主体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评判和共享。此外农业标准众多,不仅会让生产者无从下手,也会使消费者目不暇接。所以如何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值得深思。

3大数据时代解决农业信息不对称的新方法

当今社会,谁掌握了信息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发展的金钥匙。尤其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及时的掌握农业信息并保证信息的权威性显得尤为重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为农业信息化开启了导航灯,也为解决农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1)搭建大数据信息平台,建立纵向的信息传递网络。大数据不仅海量、多样而且传播速度快,政府通过搭建大数据平台,建立专门的大数据部门,定期收集与农业相关的数据信息,然后分析和预测未来农产品的供需情况,通过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相互联系的纵向网络平台,把从大数据平台中收集到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地方,以便农民及时调整,不误农时的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在保证市场供给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向农民传授大数据分析方法,在政府向信息平台的数据中,农民自选有用数据对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向市场提供合适的农产品。

(2)信息形式由结果向数据转变。以往,无论是政府还是从市场中反馈出的农业信息多数以分析出的最终结果为主,而信息的层层下传,又易导致信息的失真。大数据时代,让数据“发声”,政府和市场通过大数据平台直接把数据提供给农业信息需要者,让信息需要者自己去从数据中挑选信息。同时农业信息需要者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的平台,直接获得一手的数据,通过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得出预测结果,避免了信息失真的顾虑。此外,大数据时代,样本即总体。市场主体所设的相关机构不用再担心随机抽样的繁琐过程,通过务实大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基础,能够收集到更多的农业信息数据,使数据的分析结果更加精准,更具说服力,增加了信息的权威性。

(3)“公私合营”统一标准,信息共享。大数据的价值的发挥在于它的共享性,通过社会大数据平台的搭建,农业信息数据不仅可以实现在政府内部传递,同时也可以为市场和政府搭建桥梁,实现数据信息的双向交流与共享,有利于打破政府内部之间,市场之间以及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信息壁垒”,缓解信息的孤岛化,重复化以及分散化,为信息标准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给予市场更多权利,指定专门的市场组织,在为市场组织提供海量数据的前提下,让市场自由发挥作用,根据农业信息数据分析的结果为农民做出合理的农业产品价格或质量的标准,政府只在市场组织“失灵”的情况下进行调节,在信息标准统一的问题上实现“公私合营”。

注释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例7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21日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贫困”的目标要求。消除贫苦、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阶段,全面脱贫是“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最大亮点之一。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

河南省是我国第一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众多,但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属于贫困人口大省。2014年底,河南省还有53个贫困县、8,103个贫困村、576万农村贫困人口,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艰巨。农户是欠发达地区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单元,因此解决农户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提高农户生活水平是河南省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农户的行为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从事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家庭收入由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构成的农户为兼业农户。目前,国内对农户兼业的研究主要包括兼业行为的动因、影响因素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扶玉枝认为农业收益相对低下以及生产的季节性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户兼业的根本原因。郝广海等人通过建立经济模型,认为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劳动力的收益差别是造成兼业的根本原因,并利用调查数据建立农户兼业二元Logistic模型证明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成员的最高文化程度和是否拥有小型农业机械对农户兼业有显著正面影响,而劳动力平均耕地面积、户主年龄对农户兼业的影响相对较小。李文认为农户兼业是农业经营比较效益低、而机会成本较高时农户的自主选择,对全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效率的提升和商品经济发展具有突出作用。

本文研究的专业项目与兼业概念不同,指农区居民在不离乡的基础上进行的非农行为和农业内的职业多样化,如蘑菇等经济作物大面积的种植。因为农户经营专业项目的过程中不离乡,所以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地区非农产业发展,提高农户收入,而且对于农村居民就地就业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专业项目发展的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河南省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2013年2~3月份,在河南省范围内,考虑区位、交通通达性、资源和经济水平4个方面因素,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了25个代表性村庄,每个村庄随机抽查农户50~60户,最后形成有效调查问卷1,245份。在调查的农户中经营专业项目的农户有166户。(图1)

三、农户专业项目分析

(一)专业项目种类分析。农户经营的专业项目种类很多,其中39%的农户选择养殖业和种植业,占最大比例;12%的农户从事修理、理发、电焊汽修等技术性项目;13%的农户经营超市或小商店项目。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很多个体门市经营得很好,比如服装店、鞋店、家具店、电器店等,也有贩卖木材和销售煤球的店面,与从事蔬菜、水果、豆腐等果蔬类生意的农户比例相当,共有16%的农户选择;6%的农户选择餐饮业类项目;随着机械化的发展以及农民思想的解放,土地的耕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专门耕种小麦、土地中介等项目,4%的农户选择;其他如运输、诊所、废品回收、幼儿园和玻璃厂、预制场等专业项目虽然选择的农户较小,但是对于农民生活的便利、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样需要关注。

(二)农户劳动力分析。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不等,从1个到6个,大部分集中在2~4个劳动力。92.9%的农户家庭拥有2~4个劳动力,其中2个劳动力的家庭有47.6%。在经营专业项目的过程中,41.57%的农户投入全部劳动力,而且其中大部分的项目为养殖业和饭店。61.4%的农户是有两个劳动力参与专业项目。究其原因,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的待遇越来越好;另一方面很多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所以选择外出打工。此外,一些农户反映因为经营的项目规模小、收益低,所以劳动力剩余,打工亦是不得已。

(三)项目经营原因分析。结合与农户们的交谈和对农村发展现状的分析,问卷中把专业项目的经营原因分为9个方面,分别是有相关技术、传统;当地资源丰富;交通方便;有氛围、模仿;政府支持;认识这方面的人多,方便得到信息和建议;市场需求好;有剩余劳动力、资源和其他。虽然不同种类专业项目的经营原因不尽相同,却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表1)

市场、技术和传统以及人脉对农户的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40.96%的农户选择“市场需求好”,市场需求对农户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性。47户选择“有相关技术、传统”,占比28.31%。由于环境限制,普通农户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缺少发展机会,家族传统或者新学习到的技术是很重要的一技之长,尤其是对于从事修理铺、理发店等技术类的项目,这一因素在所有从事原因中是最重要的。人脉资源对农户是同样重要的,亲戚朋友是农户很重要的信息来源,21.69%的农户选择经营其专业项目的原因是“认识这方面的人多,可以得到信息,听取他们的建议”,该因素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户的经营风险。“氛围”也是影响农户行为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其他农户取得较好收益时,容易引起模仿行为,18.67%的农户选择此原因,在养殖业和种植业中影响比较突出。农村的交通条件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交通依然是影响农户专业项目经营不可忽视的因素,特别是对超市、个体门面房以及需要走街串巷的项目,10.84%的农户选择“交通方面”。“资源丰富”只是针对需要当地原材料的特殊项目影响较大。政府和劳动力因素对农户的影响是较小的,因为农户的专业项目一般规模较小、技术较低、自主经营,所以“政府支持”的因素并没有太大影响。同理,因为规模小,通常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所以剩余劳动力是农户开始专业项目经营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

(四)项目帮助来源分析。虽然农户的专业项目一般规模较小,但是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资金问题、管理问题等,这里主要考虑项目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即农户在遇到资金困难时,会选择什么帮助来源。对农户关系网进行梳理分析后,我们总结了他们项目经营的9个帮助来源,分别为家人、邻居、族人、亲戚朋友、合作组织、银行、政府部门、村干部和其他。(表2)

在调查的农户中,近90%的农户项目启动时需要资金帮助,有借贷行为。其中,“亲戚朋友”、“家人”和“邻居”是主要帮助来源,尤其是“亲戚朋友”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选项,95户家庭选择,占比63.76%。33户家庭选择“家人”,占比22.14%,26户家庭选择“邻居”,占比17.45%。由此可知,血缘关系和裙带关系在农村是非常重要的,农户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向身边的或是联系紧密的人寻求帮助。“族人”在调查中仅占到6.04%的比例,低于“邻居”十几个百分点。现在农村社会中家族概念正在逐渐淡化,更加关注自己的小家庭。10.74%的比例说明“银行”在农户中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合作组织”、“政府部门”、“村干部”为农户项目提供的资金支持较少。

农民借贷行为较普遍,借贷行为也不是很规范。不过由于小农意识的影响,很多农户是不愿意主动借贷的,除非万不得已,甚至很多农户会因为资金不足而放弃投资意向。一方面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手续复杂,需要的时间也长,农户要想申请贷款是很难的,所以很多农户向亲戚朋友借款,包括有息贷款和无息贷款,而无息贷款导致的“人情债”也会给农户造成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受农户自身文化以及发展水平的限制,可投资的专业项目也比较少。

(五)发展限制因素分析。农户专业项目规模的扩大或者维持受到很多因素限制,总结为以下几点:要素市场的缺陷、产品市场波动、技术和工人素质、政策不好、农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差、区位不好、环境污染等。要素市场缺陷主要体现为土地、资金或劳动力不足,贷款困难。产品市场波动具体体现为市场需求小或有季节性、竞争激烈。技术和工人素质限制表现为赶不上技术、产品的更新或者找不到技术先进的工人。支持性政策实施不到位、没有支持政策或现有政策限制为农户专业项目的政策等限制因素。基础设施指道路、水电和通讯等。农村生产设施中比较有挑战性的是原料和物流。(表3)

与经营原因相似,不同的专业项目发展过程中的限制因素不尽相同,但是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为改善农户专业项目经营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对具体项目的分析则更方便对症下药。

46.99%的农户家庭认为最主要的发展障碍是要素市场缺陷,其中缺少劳动力和资金表现尤为突出,尤其是对于养殖业和畜牧业。农户的产品市场波动也是影响项目发展的重要因素,37.95%的农户选择。很多农村距离县城较远,交通不方便,区位条件不好,对于超市、个体门面房等项目影响较大,16.27%的农户选择。选择技术和工人素质、基础设施不完善两个因素的农户比例相同,为9.04%。其他如生产设施和政府政策对农户的影响相对较小,均在5%以下。在所有选项中,环境因素是对农户项目经营影响最小的,这一方面说明农户专业项目规模小,对环境影响不大;另一方面说明大部分农户并没有注意环境问题。问卷中设置的“其他”选项所占比例并不低,位于第四位。通过与农户的详细交谈得知很多农户受小农意识的限制,安于现状,并没有想过要扩大规模。此外,他们认为规模小,风险也小,所以并没有继续发展和扩大专业项目的想法。

四、结论及建议

上述各方面的分析为精准扶贫中“谁来扶”、“怎么扶”两个问题提供了方向,对于农区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被调查农区劳动力外流严重。农区劳动力是比较丰富的,92.9%的农户家庭拥有2~4个劳动力。但是,在农区项目经营原因的调查中,“劳动力丰富”只占到了3.61%,在农区项目总体发展限制因素中,要素市场缺陷则占到了46.99%的比例,其中劳动力是构成要素市场的重要成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在我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一直处于自发性、兼业性和低层次性的“怪圈”。农民外出就业的首要原因是家庭经济状况差,其次是能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农民外出打工时缺乏技能且容易受到歧视与伤害等。农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可以带动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使得农户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空心村现象和留守儿童、老人等,而且劳动力外流使农区消费能力下降,引起农户产品的市场波动。

(二)农民项目资金缺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三农”问题的日益缓解,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农民的创业热情普遍高涨,但是农民的创业资金非常匮乏,资金不足是制约农区项目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调查中,接近90%的农户在开启专业项目或者是经营过程中需要资金扶持,其中大部分的农户选择亲戚朋友为其帮助来源,银行以及政府部门提供的帮助较少,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农民贷款难是长期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表现。农民贷款难既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有体制和制度方面的缺陷。农民贷款担保难、期限短、额度低、手续繁、费用高、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是农民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和农民资金互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对农区发展加大政策支持,解决农民资金难题是推动农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三)农户消费水平低和产品市场波动。收入波动通常导致农民较多储蓄和更少消费,农户家庭收入波动在随着时间增加,不过短期收入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减小。农户的收入虽然相对提高了,但是物价也上升了,特别是子女的教育负担和老人赡养义务、医疗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天灾人祸和生老病死等不确定因素强化了农户消费的谨慎心理。农村的消费市场环境较差,“集市”供给的“间歇性”与需求的连续性是矛盾的,一定程度上限制农户消费。产品波动是影响农户专业项目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市场需求又是不可忽视的项目经营原因,由此可知农区居民的消费具有波动性,而农户在项目经营过程中并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特别对于种养殖业,经营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氛围好”,但是如果对市场需求调查不够或者没有好的销售渠道,那么模仿行为就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提高农户的消费水平,组织种养加一体化、农工贸一体化、农商、电商、农超对接等生产加工及产品流通新形式,为农区发展注入新活力,并应根据市场调整专业项目。

(四)农户综合素质影响项目发展。农户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现代技术更新快、要求高,技术和工人素质是农户专业项目的一大障碍,而且农户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激情。农户的管理和经营模式也比较单一,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缺乏创新精神等。农户的保守性使他们勤俭吃苦、安分守己,追求小规模和较低的风险,不着眼于开拓和发展,这种小农意识严重地阻碍农户专业项目的发展。农户思想的滞后严重阻碍农区的自我发展,直接影响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人力资源潜力的发挥。提高农民素质,发展职业教育,注重实用技术的培训对于农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五)农区基础设施有待改善。农户的项目中如饭店、服装店、电器店、理发店等对区位和道路条件有很大的依赖性。农区基础设施是农户进行正常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农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但是和农区日益发展的经济以及农户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要求相比仍然比较落后。区位因素和基础设施有着紧密的联系,较好的道路条件可以改善区位条件,但是农区很多村庄仍是土路,由于缺少管理,通公路的地区,道路损害也非常严重。改善农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户专业项目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例8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滞销现象一次次检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考验着学者们的思维和智慧。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战略构想,农产品若能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凭借其强大的流程再造能力,不仅对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无法解决的种种问题有所帮助,而且能激发中国农业换发新的生命力。

2015年5月8日,我们选择陕西省黄陵县参加技能培训的 150位农民学员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内容涵盖农村互联网发展现状、农产品互联网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互联网销售农产品的认识和希望三个方面,设置了38个问题,回收有效问卷150份。通过对问卷进行整理、统计、筛选,利用SPSS13.0对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在对这些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现有农产品销售模式进行利弊分析,提出了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新模式。

一、农产品互联网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1、销售方式被动

黄陵县的150名农民受访者中,在农产品销售中被动等待的占55.33%,到当地小市场买卖的占20.67%,这两种方式成为农民销售农产品的主要方式。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简单、被动。如图一。

图一:农产品的销售方式

2、销售渠道狭窄

从图一可以看出,农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农民自己找市场的占54%。二是等待中间商收购的占47.33%.三是政府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作用较小,仅占3.33%。农产品销售渠道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渠道狭窄、被动,二是都是在现实市场中进行实物交易。

3、滞销现象时有发生

调查显示,经常卖不出去的占8.6%,偶尔卖不出去的占33.33%,而农民应对滞销的方式68.67%是便宜卖出去,赠送亲戚的占8%,除此之外就是倒掉或任其腐烂。农产品滞销中表现的两个特点,一是谷贱伤农,农产品滞销;二是农民应对方式简单、无序。

二、农产品销售不畅的原因

1、缺少大数据引导,滞销涨价并存

从这几年农产品滞销的表现来看,几乎每个省份都表现为农产品丰收却卖不出去。农产品滞销,除了难以预测的天气因素影响外,主要因素是供过于求、适销不对路。其原因一是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通道闭塞,难以获取有效的决策信息;二是农民对市场行情预判能力不高、不精准,盲目生产,产品结构不合理;三是容易受当前价格引导进行盲目种植或生产,造成供大于求,导致滞销现象。

2、分散经营,难以应对复杂市场

在对150位农民调查中发现,一是农业生产分散经营程度较高。可耕地在10亩以下的105位,25亩的只有5位。二是在农产品市场交易中缺乏自。农民自己确定农产品价格的占只10%,以对方给出的价格成交高达30%,在农产品滞销期100%由卖家定价。三是36%的受访者认为,农产品滞销的原因是分散经营,难以获得定价决定权。市场经济具有社会性、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特点,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活动都卷入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市场中,成为开放的、社会化的生产,我国农产品分散经营现状,难以应对开放性的复杂市场。

3、销售模式简单,难以适应网络时代需要

从图二可以看出,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农民在价格制定方面比较被动,特别在农产品滞销阶段,几乎是任人宰割。二是农户获取销售信息的渠道较少,容易出现盲目生产,导致产销脱节,这是造成农产品风险大,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网络时代的市场具有便捷性、定向性、精准性、感触性、互动性等特点,对产品及产品的销售方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销售模式很难适应。

图二:现有销售方式的缺陷

4、缺少品牌意识,难以形成竞争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产品零售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更关心的是农产品的数量、价格、是否短斤少两,品牌意识非常淡漠。在对黄陵县的调查中发现,注册商标的只占2%。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以产品为核心,由于缺少专业技术难以提供更高级别的产品,这种脱离市场、比较落后的意识,不仅为农产品的销售带来困难,而且也阻碍了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对网络营销认识不足,难以跟上物联网步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40%的受访者听到过运用网络营销农产品的事例,56%的人对互联网销售农产品不了解,或认为不可行,66%不愿意把农产品放在网络上卖,对于互联网销售农产品,他们存在较大心理障碍,100%受访者担心网络信息不真实,会被骗,41%则害怕没有固定的客源,不稳定,25%则认为自己不懂网络,交给别人又不放心。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农产品物联网的推广和应用今后会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龙头。

三、打造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

我国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但企业家和学者并没有停止探索,期间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褚橙、柳桃、潘苹果,更是具有代表性,其中“三只松鼠”在互联网带来的电商热潮中脱颖而出,成立仅1年,营业额就达到3亿,仅2013年“双十一”当天就销售3562万元,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也发现广大农民已经意识到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弊端,迫切希望了解和学习农产品网络销售知识,因此,农村示范、推广农产品互联网营销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需求和基础,构建综合运用电商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运用大数据细分市场,解决农产品适销不对路问题,打造农产品B2C2B网络营销模式

在传统的农产品销售中,农民对农产品顾客群体不确定、泛化,对其需求不了解,这种无法有效识别顾客的现象,不仅造成农产品适销不对路,而且加大了营销成本,企业将营销费用花在价值较低,甚至是无需求的顾客身上,影响了企业效益。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让大规模地处理个人信息成为可能,企业可以根据网络平台上参与、浏览人数、年龄、性别、区域等等数据,对受访群体进行细分,准确了解消费需求,运用B2C2B模式(电子商务的一种创新模式,是英文Business-to-Consumer-to-Business的缩写,即商家对消费者再对商家。)开发精准农产品市场,首先精准定位目标客户,针对网上顾客群体的需求特征、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模式提供特色产品,特色服务,以精良的客服实现与客户的密切互动,开发精准而广阔的农产品市场。其次,把商家资源聚合放大,发展为农贸商圈对农产品消费者再对所有的商家,建立商家-消费者-商家互惠互利的良性关系和销售模式。

2、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解决农民盲目生产问题,打造农产品网络市场和生产良性互动营销模式

农产品生产、销售密不可分,盲目生产、泛化营销是农产品的两个相互制约的顽疾。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海量数据资源打造农产品网络市场和生产良性互动营销模式。在大数据领域,电信运营商是海量大数据用户的拥有者,仅移动用户数一项,三大运营商总数已经达到了 13 亿。庞大数据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财富。政府应该引导农民在农产品网络销售中对这些数据资料加以甄别和分类,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结合政治、经济、社会、气候等等因素对农产品供求进行分析、预测,让农民学会运用大数据分析确定农产品种植规模,对农产品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和销售的关系,运用大数据分析定位消费者的需求,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实现农产品的零库存,实现良性而科学的市场与生产互动。

3、把生产环节引入销售领域,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打造农产品互联网品牌营销模式

传统农业发展不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品牌,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无利可图。褚橙、柳桃、潘苹果之所以那么火就是因为借助了互联网的强大品牌营销能力。打造农产品品牌营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互联网是打造农产品品牌的助推器。农产品品牌概念随着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在我国交易市场,品牌农产品已初具排除无农产品的能力,消费者依赖性较强的品牌产品逐渐占领了市场,开始形成了由强势品牌和大型企业占据领导市场竞争局面。[1]因此,打造农产品品牌是企业和农户必须树立的商业意识。而互联网对农产品品牌创立有着天然的优势,网站建立和营销、服务的低成本性、空间的无限性,可以使农产品以低成本营销方式得以广泛传播。

(2)物联网是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克星。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农产品发展最大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建议通过二维码将生产全过程植入农产品销售环节,消费者在手机扫描后就可以看到这个产品耕种、采摘、包装日期等生产全过程信息追溯,再加上质检等权威机构的合作,就可以多方协同创造出真正的透明供应链,重拾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心,解决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誉问题,从根本上杜绝假冒伪劣农产品蔓延现象,让消费者真正吃上放心食品。而这都需要互联网、物联网、网络视频以及云计算等技术的大力支持。

4、政府搭台、技术唱戏、各方支持,为农产品网络营销提供全方位服务

动员各类社会化媒体及通讯工具为农民提供服务平台和指导,解决农民互联网应用技术障碍,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便利、低廉的营销入口。微博、微信、QQ及SNS等都是免费的资源,没有任何行业能够像互联网人那样容易地和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并以此推销产品。因此,建议政府加大农村互联网建设和发展及普及力度,对农产品网络销售提供更多、更实惠的技术、学习及优惠政策,帮助农民快速掌握互联网相关技术,使农产品快速插上互联网、物联网翅膀,帮助农民快速致富。

【注 释】

[1] 冉净斐.从金龙品牌战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J].创新科技,2001(11)53-57.

【参考文献】

[1] 刘韵.通过产品产品质量维护大品牌企业声誉及消费安全分析[J].经济管理者。2012(12)233.

[2] 李敏.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定位及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0(2)90-92(107).

[3] 胡开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问题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2007(2)56-59.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例9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10)02-0070-04

“数字农业”作为“数字地球”技术体系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也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主导着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障食物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大计。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资源非常短缺的国家,耕地、水等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以最少的资源占用和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优质产出,突破瓶颈制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数字农业”的含义

1997年,美国正式提出了“数字农业”的概念,它是指在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集约化和信息化的农业技术。1998年,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再次把“数字农业”定义为:数字地球与智能农机技术相结合产生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

我国比较统一的认识为,“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是“数字化农业”简称,是指运用数字地球技术,包括各种分辨率的遥感、遥测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管理高新技术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数字农业”要求对农业各个方面(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的各种过程(生物的、环境的、经济的)全面实现数字化,即各种农业过程都要应用二进制的数字以及数字模型加以表达。

2、“数字农业”数据库中存储的数字具有多源、多维、时态性和海量的特点。

3、对于涉农的多维、海量数据的组织和管理,特别是对时态数据的组织与管理,需要研究新一代时态数据库管理系统,并进而形成时态空间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有效地存储空间数据,同时能够形象地显示多维数据和时空分析后的结果。

4、“数字农业”要在大量的时空数据基础上,对农业某一自然现象或生产、经济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和虚拟现实。如农作物生长、农业自然灾害的虚拟现实。

二、“数字农业”的主要内容

1、农业要素的数字信息化任何农业系统都会有四大要素,即生物、环境、技术和社会经济要素。每个要素中又包含多个因素,如生物要素中,在作物方面有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要素;而同一种作物的生长发育,又含有光合、呼吸、蒸腾、营养等因素。所有这些因素,按照“数字农业”的数字信息化的要求,都需用二进制数字表达。

2、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各种农业过程的内在规律及外部联系,可以利用农业数学模型予以揭示、表达。农业模型将农业过程数字化,使农业科学从经验的认知提高到理论的概括,是20世纪农业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成就,也是“数字农业”中一项十分关键的技术。

3、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管理大致包括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管理及农业企业管理。按照数字信息化的要求,目前已经形成由农业信息技术支撑的各类农业管理系统。如农业数据库系统,对各级各类农业数据进行科学、集中的管理,包括农业生物数据库、农业环境数据库及农业经济数据库;农业规划系统,应用各种数学规划方法对农业问题进行辅助决策;农业专家系统,充分利用专家经验对某些农业决策提供支持;农业模拟优化决策系统,将农业过程的模拟与农业的优化原理相结合,提供农业决策的支持。

4、农业生产的数字化现代农业已经由过去的手工操作走向现代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操作,数字农业要求农业的生产和管理实现自动化,即从播种、育苗、灌溉、施肥、撒药、收割等过程全部实现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三、“数字农业”的技术体系

1、农田信息快速采集技术

(1)遥感技术(RemoteSensing)

遥感是由卫星上的传感器、传输系统和地面上的接收系统组成的一种不通过直接接触目标物而获取其信息的一种技术。RS是未来“数字农业”技术体系中获得田间数据的重要来源。RS技术是“数字农业”技术体系中获得农业动态信息的重要来源。农业的生产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及时摸清农业资源的现状,了解农作物田间生产状况,监测其变化并预测其发展。遥感技术具有速度快、信息真、现势性强、多时相、更新快、效益高等特点,是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手段。农业资源分布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农业生产也在广阔的地域上展开,遥感技术在解决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农业资源调查及动态监测,大面积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农业灾害遥感监测和损失评估等方面。

(2)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System)技术

GPS作为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不仅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的精密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GPS的空间部分使用24颗卫星组成卫星星座,每天24小时为全球陆、海、空用户全天候提供三维位置、速度和时站。它由空中卫星,地面跟踪检测站,地面卫星数据注入站,地面数据处理中心和数据通讯网络等部分组成。

GPS在“数字农业”中的关键作用即是提供相关要素的准确的空间位置信息,一方面使农业的管理具有更强的空间针对性、实用性,发挥更大效益;另一方面,通过GPS实时地对土壤水分、肥力、杂草和病虫害、作物苗情及产量等进行描述,对各要素进行跟踪,从而实现田间的精准化操作。因此,GPS技术的精确定位功能为“数字农业”的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

2、农业信息贮存、管理技术

(1)数据库系统(Databasesystem)

农业数据库是一种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管理、重复利用、分析预测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农业方面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它是信息存储、管理、传递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数字农业”最基础的工作。农业数据库包括农业资源数据库、农业生产资源数据库、农业技术数据库、农产品市场数据库、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农业机构数据库等。

(2)数字化图书馆(DigitalLibrary)

数字化图书馆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馆藏数字化、信息传输数字化与网络化、资源共享化、信息服务终端化等,其优势在于不受时空、地理位置的限制。

(3)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

GIS技术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核心,是存储和处理分析空间数据的最佳工具。农业及其各相关要素空间位置数据是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信息,也是“数字农业”中各类空间数据库建立的重要基础之一。GIS是一种采集、处理、传输、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表达和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处理和挖掘海量地量数据的通用技术。主要包括空间数据输入子系统、空间数据存储与管理子系统、数据处理和分析子系统、输出子系统。

(4)农业管理信息系统(MIS)

管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和加工系统管理过程中有关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

3、农业信息应用技术

(1)农业自动控制技术(AutoControl)

农业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是农业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信息农业的核心技术。利用传感器通过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对农业的增产增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2)农业专家系统(ExpertSystem)

ES是以知识为基础,在一定领域内模拟人类专家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计算机系统。是一种智能的农业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保存、传播各类农业信息和农业知识,而且能把分散的局部的单项农业技术综合集成起来,经过智能化信息处理,针对不同的条件,给出系统性和应变性强的各类农业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高水平服务。农业生产管理专家系统涉及农作物生产管理、畜禽养殖、市场管理、农业经济分析等多种领域。

(3)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

DSS是利用系统知识和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分析或模拟,协助解决多样化和不确定性的问题以进行辅助决策的软件系统,是一种人机对话式的计算机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对话生成及其管理系统,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知识库及其管理系统。农业生产中采用决策支持系统后可以感受到更高的决策质量、沟通的改进、成本削减、生产率的提高及节约时间等方面的改善。

4、农业信息传播技术

(1)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

“数字农业”的建立是以海量的数字化的农业信息为基础,因此信息的交换和传播将是“数字农业”的重要环节。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为“数字农业”信息的顺畅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从而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发挥信息的最大作用。主要包括农业信息互联网络、卫星数据传输系统等技术。

(2)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多媒体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应用计算机把图、文、声、像综合集成技术,是新时期农业知识、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手段。

(3)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

VR技术是指创建一个能让参与者具有身临其境感,具有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的虚拟现实系统。虚拟现实技术是二十世纪末才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它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从而大大推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由此延伸而得到现在的虚拟农业的概念。

四、“数字农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理解和接受,并且正在逐步深入地影响到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传统农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农民在生产经营中承受着自然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而且市场风险给农民的影响又远远大于自然的风险: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耕地资源呈逐年下降趋势,持续增长的人口对农业的压力不断增大,水资源短缺与农业用水浪费并存,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及养殖业的废弃物排放,导致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比重低,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这一切都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农业是突破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1、数字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农业生产经营的重复性、盲目性,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且更新速度慢。而数字农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促进农业经济活动的信息化。实行信息服务手段多样化,重点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以农业信息网络为依托,互联网与电信、电视等其他现代媒体相结合的应用模式,把计算机网络信息量大与电视、电话、手机普及率高的优势结合起来,拓宽信息覆盖范围。农业领域的市场信息、生产信息、管理信息的广泛交换和共享,可以大大增加农业的开放度,降低农业活动的交易成本,加强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部门的联系,进一步促进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使农业生产经营突破地域限制,日益走向国际化、全球化,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数字农业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过30余年的努力,农业产业结构已经大为改善,其合理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缺陷也日趋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农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产业链不完整,农业比较效益差等。而过去的调整多在数量上做适应性的调整,不能适应当前日益国际化、市场化的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加入WTO为战略性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乃至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迫切需要“数字农业”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数字农业”具有指导农业发展、加强市场监管和促进农民增收、更好的服务“三农”功能,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个产业链条的一体化决策服务,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建立的农产品网上推介展示系统,实现全国各级现有的龙头企业、名优特新农产品全部上网,集中展示,实现网上交易。“数字农业”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能够实现在数字水平上应用前沿技术对农业的生产、农产品管理、储运、流通、市场配送、乡镇加工业、信息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整个农业产业链、产业群进行改造和重构,通过信息链改造产业链,更加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加快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3、数字农业提高农业产品竞争力农产品要取得竞争优势,必然要在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促使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充分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加速数字农业全面向农业渗透,大幅度提高农业信息化整体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产品质量的飞跃。发展数字农业,可以优化农村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向精确化、环保型和可持续方面发展,不仅可以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只有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在关键领域达到并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才能迅速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4、数字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数字农业的根本目的就是强调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的经济收益和最佳的环境效益,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均衡,实现精准农业生产,以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农业不仅为大规模有效监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灾害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框架,可对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生产状况、气象和生物性灾害等进行有效测报,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减灾、防灾、农作物病虫害和畜禽疫病测报与防治,而且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精确控制,根据各种变异情况实时实地采取相应的农事操作,可实现智能化的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的可控程度,从根本上减少了对非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有利于节约各种农业物质资源,同时也能够减少消耗和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收益和环境效益。

五、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农业优先行动领域

在发展“数字农业”方面,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首先集中力量解决数字农业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在现阶段主要是完成必要的技术储备和相关软硬件的开发,保证“数字农业”持续稳步发展。

1、进行精准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

发展精准农业是数字农业的核心部分。精准农业作为一种数字、信息和知识管理农业生产系统的新理念,它的实践运用将对于推动应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我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倡导科学管理与经营农业生产过程的新思路,实现农业的跨越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精准农业主要是运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农业高新技术,并将其三者科学地相结合,致力于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产出,节约投入,降本增效,采用高新技术,提高生产率,减少环境污染,实施可持续发展,适应当今建立农产品品质保障与食物链安全生产跟踪与产品安全认证技术体系的新要求,实现粮食的安全生产。主要进行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农业应用、农田空间分布信息快速采集先进传感技术与高效实时信息处理技术、农田土壤与作物生产精细化管理决策支撑技术、智能化变量作业与农业装备技术和系统集成与分析技术等科学技术的集成创新。精准农业不仅包括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绘制出田块内要素(如土壤养分、土壤水分、病虫草的数量及严重度等)的分布状况,农业机械根据图中要素值的大小调整操作;而且农业机械在田间操作时,应用传感器直接测定要素值,同时自动地通过农业模型确定施肥量和用药量等,再由农业机械自动化地调整操作。这样施肥、灌溉、用药等操作用量更为准确,可同时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并将对环境的污染减到最低程度。精准农业需要一系列现代高新技术的集成,我国尚处于探索“精准农业”实践的起步阶段,因此,必须建立试验基地,搞好精准农业生产技术的集成和示范。

2、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重点解决元数据规范化

数字共享是“数字农业”科学工程的关键,也是当前“数字农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信息共享要首先解决数据标准化,同时要有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数据共享政策,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应优先实现数据共享。而要实现数据共享就必须首先解决元数据管理和共享机制,进行总体统一设计。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集的数据,是数据集的说明或描述。元数据是一种数据共享机制,通过它可以起到提高系统的查询检索速度、提高系统分析效率的作用。在“数字农业”科学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元数据可以清晰有序地组织异地数据,元数据的建设、管理成功与否关系着“数字农业”科学工程建设的效率问题,甚至决定着“数字农业”科学工程成败。

3、建设农业数据仓库

农业数据仓库是实施数字农业科学工程的核心和基础。计算机农业数据库的广泛建立,是数字农业最基础的工作。农业数据仓库中包括基础数据库、数字农业专业数据库和其它数据库。基础数据库中包括基础地形数据库、专题图件数据库、DEM数据库以及遥感影像数据库等,多可以在数字地球框架下,以共享方式从国家公用数据库中获取。数字农业专业数据库包括标准法规数据库、农业生物数据库、农业环境资源数据库、农业经济数据库和收费数据库等。其它数据库包括代码数据库、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以及模型数据库、元数据库等。

4、加强“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网络项目

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省-市-县信息骨干高速宽带网络系统。即以省级农业信息中心为核心,上可与全国农业信息网对接,以各地(市)为枢纽,县(市)为网点,具有统一的数据规范和共享标准,无缝连接,可任意漫游和放大,通过因特网、局域网等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异、可拓展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它网络互联,形成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开辟数字化农业市场为全国农业服务的大平台。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例10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63-02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让农民尤其山区农民跟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和营养观念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提倡绿色消费,所谓“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影响其生活方式,要求企业生产、销售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危害环境的消费。像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发展农业,需要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现如今,人们对山区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提高,然而由于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的山区,辛辛苦苦丰收的生鲜农产品滞销现象频发,农民“丰产”却难“丰收”现象,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波动、产销信息不对称现象层出不穷,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优势,实现农产品生产、销售、流通途径的改善。

一、河北省邯郸涉县山区绿色农产品现状

涉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隶属河北省邯郸市,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华北新华广播电台、新华日报社等110多个党政机关单位长期驻扎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景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基地之一。涉县被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花椒之乡。由于特殊的山区环境的影响,核桃、花椒、柿饼、小杂粮、品种多样的农家干菜、笨鸡蛋和经过加工的核桃油、花椒油等绿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并不断出口韩国、澳大利亚、荷兰、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生产、经营、销售一条龙的管理和精准的决策,产品的质量不能有效提高,消费者所需的品种和产品数量不能均衡,对消费者市场不能准确分析,因此,大部分山区农民的产品滞留家中,并未有效地提高生活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样本推断总体方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直接面对山区农业客体的全部数据,集成各方面的原始数据,反映事物的全貌,通过数据的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挖掘以及可视化分析,利用Hadoop大数据平台,给出山区农产品的生产、经营、销售和预警系统的精准决策。

二、大数据推动山区绿色农产品监测预警全面变革

农业数据主要集中在农业环境与资源、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产品营销和农业管理等领域,山区农产品的1亩山田在一年产生的数据平均约为15G(环境和土壤类传感器检测每10min采集一次数据、市场监测数据、销售信息、市场反馈信息、统计监测及农情视频数据等),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将全面揭示信息流的流量、流向,并对农产品全产业链的过程进行模拟,针对关键节点进行分析,最终实现动态预警和精准调控。其形成的信息流贯穿于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监测和分析的内容更加细化。我们不但要抓大,抓住主打绿色产品核桃、花椒、柿子等大宗山区农产品,也不能放小,小杂粮、酸枣、农家干菜、笨鸡蛋等小宗产品也不容忽视,防止“过山车”似的价格波动,影响市场稳定。

2.数据获取技术的快捷性。农业物联网、无线网络传输等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监测数据的海量爆发,在山区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基于温度、光照、湿度、降雨量、土壤养分含量、pH等的传感器以及植物生长监测仪,能够实时监测农产品的生长环境状况。GPS定位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实时监控农产品的流通全程。移动终端可以实时采集农产品的价格信息、消费信息,引导产销对接,维护市场稳定。

3.增强数据分析智能化。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大数据时代的核心能力,个性化推荐算法,智能模型库、算法库将成为大数据分析的重要方向。未来大数据与云计算结合将成为重要的趋势,从凌乱纷繁的数据背后找到山区绿色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轨迹。

三、建立大数据环境下山区农产品的营销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