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7-01 02:07:39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例1

近年来,随着入侵性操作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使得应用该技术治疗的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医院感染率不断上升[2]。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治疗心血管内科的医院感染,现对我院近期发生医院感染的51例心血管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人员均为2013年1月~9月住院治疗的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患者。年龄34~73 岁,平均年龄为(41.6±6.8)岁。5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接近2.5:1,即男37例,女14例。其中,住院时间3d~147d,平均疗程为34d。

1.2分析方法及诊断标准 系统查阅51例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病历、过往病史、检验报告、以及影像记录等资料,通过回归分析法,统计患者的慢性基础疾病、心脏功能、呼吸道过往疾病以及对侵入性操作的反应等。掌握感染部位及感染与相关预防抗菌药物的联系。

对患者的病情诊断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1]。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以上临床疗效记录进行处理,应用t检验,资料录入以±均值标准差表示,检验运用χ2检验,P

2结果

2.1感染部位 本次回归研究所有患者,以呼吸道感染为病源的最多共计31例(包括上呼吸道感染9例,下呼吸道感染22例)占总病例的60.8%,胃肠道感染的有6例,占总病例的11.8%;皮肤感染5例,约占10%;泌尿生殖道及其他感染分别为7例、2例,各占总病患的13.7%、3.7%。

2.2医院感染的有关危险因素 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很多,现在普遍认为患者年龄偏高、心力衰竭、预防抗菌药物、入侵性操作、抑酸药物的应用以及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慢性病症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危险因素[3]。见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入侵性技术和抗菌、抑酸药物的广泛应用,心血管医院感染的患者持续增多,这也是制约心血管内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进一步了解掌握其医院感染的发病机理以及预防治疗方法。

从上述回顾研究结果表明,呼吸道感染是心内科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约占总病例的60.8%。其感染导致人体肺部机能受损,易患慢性支气管炎等症。而人体心力衰竭往往就是由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心力衰竭的患者往往会由于供血量不足,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因此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侵袭。同时,入侵性操作又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又一重要因素。在此操作过程中,细菌极易入侵并在插管周围的黏膜液中迅速繁殖,因此导致呼吸道感染[3]。而呼吸道感染又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重者会危及生命。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由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心内科医院感染的预防治疗。

根据以上数据,泌尿道感染以及胃肠道感染分别占总感染患者第2、3位,这是由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往往会服用导致前列腺肥大、窦房结功能下降的药品阿托品等,该药品会导致平滑肌松弛进而会使患者出现尿潴留现象,而尿潴留又是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源。胃肠道感染往往是由于胃粘膜受损引起的。导致胃粘膜受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心力衰竭引起的胃肠水肿、血流不畅以及长期服用抑酸药物等均是导致胃肠道感染的主要原因[2]。

最后,心内科医院感染的特殊病例,往往是由于多处感染以及相关病变引起的,上述研究对象中的2例患者均是由于2各部位感染引起的严重医院感染。因其多变特殊性,因此合并感染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冯云,朱恒青,谢绍峰.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例2

  一、业务收入及指标

  1、截止10月:全科业务总收入943万元(不含体检费65万),较去年同期增长241万元(去年收入:702万),支出:356万元,余额:587万元。

  2、截止11月:完成临床标本检测人次:生化54583人次,临检99001人次,输血1777人次;细菌培养4841人次;院感监测1166次;肠道门诊76人次;

  3、截止11月:完成结核门诊痰涂片人次:1600人次;痰涂片数:3752次;阳性人数:114人;痰涂片阳性数:221,人次阳性率:7.1%;涂片阳性率:5.9%;免费查肝功能:280人、肾功能:280人、血常规:12人;抽血送疾控中心查HIV:44人。

  4、今年聘用本科毕业检验实践学习人员2人。

  二、工作质量

  服务态度方面为了规避医疗风险,在诊疗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及早与病人进行充分沟通,杜绝生、冷、硬的服务态度,以同情、忍耐、冷静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位患者。使患者体验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温馨,通过人性化的服务不断提高和谐的医患关系。我科每天接待病人较多,工作虽然繁琐但大家都很细致,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包括病人的信息、抽血注意事项、耐心解释病人的各类报告单,病人对我科服务态度比较满意。

  业务学习方面每月以检验“三基”、新技术、新项目为内容进行集中学习培训。今年检验科继续以《城乡对口支援临床检验技术标准制定及培训》为学习蓝本,每月学习培训一次,并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式,以不断更新新理论,吸收新技术、新方法、开创我科医疗技术新局面。

  检验质量方面医疗质量是检验科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检验科质量是医疗安全不可缺少的部分。标本采集程序的规范执行,采集标本的正确等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保证临床检验科质量的前提。执行严格室间、室内的检测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根本。检验报告单的分析、签发及急诊检验和危急值的重视,医疗安全知识的培训完善与临床科室的沟通渠道,保证检验报告质量,说明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关键。为提高检验质量、减少检验差错,科室规范了临床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每天坚持做室内质控,对失控项目分析查找失控原因,及时给予纠正。并记录在案。同时积极参加省临床检验中心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在临床化学、免疫学、血液学、尿液化学分析、临床微生物、血型、凝血等项目评价中均取得了良好成绩,充分显示了我科实验项目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在各实验室间的可比性。也为我院的医疗质量循证溯源提供了有力保证。检验科对检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既保证服务临床,保证检验科医疗安全,也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临床沟通方面加强实验室与临床交流,促进实验室与临床的结合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科共同发展的双赢之举。因此检验科积极与临床科室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把科室的质量管理、开展新项目的论证、检验项目的选择和组合、如何正确解读检验数据、合理使用检验报告等内容与临床沟通交流,以取得临床对检验工作的支持与认可。继续维护和升级检验科科建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LIS系统,做到及时通知、及时报告、及时沟通,为病人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并赢得了诊治时间。始终坚持“质量是生命患者是上帝”的管理理念。优化检测流程,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继续与**检验达成协议,我科室不能开展的及特殊的检验项目交与该检验中心进行检测,不仅解决了病人的看病难,同时极大的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一切工作以检验质量为核心,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坚持要求我科人员具有高度的服务意识,全力搞好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工作。针对热点难点问题,结合科室实际情况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赢得了病人的信赖。

  院感染监测对全院手术室、治疗室、产房、采血室、供应室相关器械及医务人员洗手等进行定期监测。1—11月检测1287次。为我院抗生素合理应用及感染控制工作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血库工作20xx年,严格按照《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督促和监督医院临床用血,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合理用血、科学用血、安全用血的教育和培训。建立了血库LIS系统,具有血液的出入库管理,包括报废、返回血站等的处理。输血管理,包括申请单管理、输血常规管理、配血管理、发血管理等功能。监管血库用血计划申报、储存血液及各项用血制度执行情况。保护血液资源,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与血液中心建立网络平台,对库存储血量及温度控制直接管理,用血计划可直接网传血液中心,可直接办理血费或互助金的报销,改变以往病人需往返的麻烦程序。

  今年至开通网络直报系统以来,共报销血费及互助金12人次,金额:24940元。

  禁止非法采集、供应血液或者制作、供应血液制品。所有血源均来自省血液中心。积极开展成份输血,成份输血比例100%。20xx年1—10月用血:红细胞悬液:1286μ(257200ml);

  血浆:60950ml;去甘油红细胞:2μ血小板:8治疗量;洗涤红细胞:2μ;

  报废血:1—11月红细胞悬液:37μ(7400ml);

  设备添臵:购买生物安全柜(BSC—1100ⅡB2—X型)1台;

  存在的问题检测项目不够完整,标本外送相对较多。

  总之,20xx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过去。展望20xx年,我们将努力改进,取长补短,始终将“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我们工作的核心和动力,始终将“提高检验服务质量”作为我们的生命线,按照国标新二甲医院的标准,以更加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去完成明年的各项任务。

  医院检验科年度工作总结

        200_年满载着累累硕果即将过去,在这一年里,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下,医院创建“平安医院”,带动科室规范有序发展下,认真落实工作任务,强化和提升医疗质量,紧紧围绕科室的中心工作,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全面完成了今年的工作任务,检验科个人工作总结。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二、恪尽职守,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工作严谨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配合领导的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加班加点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急病人之所急,得到病人的好评。严格遵守危急值报告制度,能及时通知临床医师或者病人,为病人的诊治争取时间。在完成临床检验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一部分本科室实习生的实习带教工作,坚持以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得到学生的好评,个人总结《检验科个人工作总结》。

  三、严于律已,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在作风上,严于律已,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遵纪守法,团结同志,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受到上级领导和同事的好评。端正态度,积极参加本学科的各种学习讲座、网上继续教育等,学习最新知识、新进展。团结群众,团结同事,共同学习研究本学科疑难问题,并取得很大进步。

  四、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只注意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为领导分忧不够,对同事帮助不足。有时工作不够细致,存在急躁情绪,开拓创新不够。

  在新的一年里,我一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迎接新的挑战,争取做出更加优异的成绩。

       医院检验科年度工作总结   检验科在医院党政领导及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有效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理论和中国第xx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精神,按照年初医院制定的工作目标和本科室工作计划,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在各个方面均较好地完成了任务,现总结

  一、医疗工作

  1.仪器设备

  引进两台迈瑞五分类血球仪(bc5300、bc5380),一台最新一代的标准化高通量检测技术平台美国lumine公司的lumine-流式荧光检测仪(又称液态芯片检测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解质仪,更换了尿液生化分析仪,一台化学发光,一台uf50,一台血凝仪,

  2.人才队伍

  招聘成都医学院检验专业本科生一名,已进入专科规范化培训轮转。1人在职研究生在读,5人成教本科在读,3人成教大专在读。1人在xx省人民医院取得pcr上岗证,在xx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研究所取得hiv上岗证;9人在xx省输血协会取得输血技术操作上岗证;5人在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取得省疾控颁发的hiv上岗证。

  3.检测项目

  新增性激素六项、皮质醇。恢复esbl检测。

  4.质量控制

  二、教学工作

  接受了来自重庆医科大学、泸州医学院、温州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自贡卫校、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共25名实习生的临床实习。截至目前,实习教学工作进展良好,实习生管理规范有序。

  三、科研工作

  1.获得xx省卫生厅课题立项一项,并获一万元的经费支持。

  2.公开发表b类论文三篇。

  3.申报院内新技术新项目两项,其中一项获得三等奖。

  4.申报卫生局新技术新项目两项。

  5.申报医院创新基金课题两项。

  四、其他工作

  1.根据医院总体规划,极力克服人手紧张的困难,做好了汇东检验科各项工作,达到除骨髓片、细菌培养、免疫项目外,其他检验都不用送标本的目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急诊标本转送用车频率。

  2.积极与门办、注射室协调建立了门诊静脉采血中心,规范了门诊病人静脉血的采集工作。

  3.将门诊病人检验报告发放收回到门诊检验科,方便了病人咨询检验报告。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例3

CEC大会共同主席、总医院(301医院)血管外科郭伟教授介绍说,目前,国内血管外科的开展并没有普及,具有独立血管外科的医院仍集中在少数大中城市。据初步统计,全国有独立血管外科的医院为230多家,而从事专业血管外科的医生总数约不到1500人;同时血管外科医师的专业化程度仍然参差不齐,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迫切需要一个倡导规范化培训的教育平台。当记者问到CEC各种亮点以及学术平台的创建思路时,郭伟教授感慨地说,思路初衷就是希望尽力推动血管外科在中国的发展步伐。这是一项事业,而我们三家中心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希望政府相关医疗部门、业界以及社会各界朋友能够一同关切中国血管外科的发展。有大家共同的力量支持,中国血管外科的事业才可能更加强大。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例4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11402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应用江苏省某医院的医生工作站中的住院数据,选择2012年全年的心血管科室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由于此心血管科所接收的病人主要是冠心病和高血压,所以本文主要研究的病种即为冠心病和高血压。

本研究中共有1126例心血管科疾病患者,其中最小的为21岁,最大的为94岁,年龄跨度比较大,可以全面的分析每个年龄层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及治疗费用,以便进行下一步研究。

2 研究结果

2.1 患者的就医观念有待补充

在研究样本中,一些心血管科患者的年龄比较小,在本研究的总样本中,其中40岁以下的患者有97例,占总样本患者数的8.61%,有10位左右的患者年龄是小于20岁,而患者中最小的年龄只有5岁,青壮年的健康情况不太乐观。所幸,由于年轻患者的身体素质比较好,抵抗力和恢复力比较强,他们的住院费用比较少,随着年龄的增长住院费用有所提高,但是对于该类疾病的预防应有所提高,并提前对该类疾病的预防,逐渐纠正该类病为富贵病,老人病的错误观念。

2.2 心血管科疾病患者以自费为主

心血管科疾病患者中,自费类别的患者的人数比较多,占总人数的56.57%,住院费用的中位数最高,为10017.24元,公费患者的人数最少,只有86类,平均住院费用和住院费用中位数都只有自费类别患者的2/3。

2.3 心血管科疾病第一发病率为高血压

心血管科疾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人数最高,而其中3级高血压的患病人数又为最高,为374人,占总样本的3321%。冠心病的患者人数比高血压总患病人数低,但是将高血压分级后,冠心病的患者人数即为最大,患病人数419人,占总样本的37.21%。平均住院费用中,3级高血压的最大,为37045.29元,其次是冠心病,为11852.78元。3级高血压是高血压中最严重的疾病,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比较大,医疗费用即比较高。

2.4 药费占总住院费用的比重最大

本研究中医院的医生工作室的数据资料将住院费用分成:化验费、诊查费、检查费、CT费、核磁费用、治疗费、中成药费用、中草药费用、西药费用、麻醉费用、输氧费、手术费、护理费、材料费、床位费、放射费和空调费17类。将中成药费用,中草药费用和西药费用合并成为药费,占总住院费用的比重最大,占总费用的68.08%,可见,对于心血管科疾病患者的治疗,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又以西药治疗为主。

3 政策及建议

3.1 加强社区心血管科疾病健康教育和预防体制

为提高社区人群及心血管科疾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心血管科疾病的患病率,减缓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社区开展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首先,在社区中开展有关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让不论是否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都可以意识到心血管疾病的危害。(1)在社区内制作宣传栏,编写一些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预防小册子、健康教育的处方等向社区居民分发或者张贴在宣传栏内。(2)定期的请社区卫生服务站或者医院的医生在社区进行有关心血管疾病的授课,让社区人群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从专业人士那里学到比较专业的相关疾病知识及预防知识。(3)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属的社会卫生服务站对社区居民进行全面的身体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将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健康档案进行专档管理,并定期邀请医疗服务人员根据社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档案进行定期访视,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指导及诊断。

其次,定期邀请相关人员指导社区人群从饮食、运动和生活规律方面,预防和缓解心血管疾病。

最后,定期对社区人群进行有关心血管疾病的用药指导。根据目前心血管科疾病的治疗情况来看,药物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案,因此对患者对相关用药有一定的了解,对自身及周围患病的家人或者朋友都有很好的帮助。比如高血压的用药,不同级别的高血压,所使用的药品也有所不同。对一期高血压,指导患者首先使用镇静药以提高睡眠质量,解除紧张情绪,调整生活节奏,大多可以使血压降低,或者可及时到正规医院内科就诊,遵医嘱给予降压药物规范治疗,切勿人云亦云,看广告用药。对二、三期高血压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肾等脏器功能受损,应注意选择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也可根据病情选择联合用药,以确保疗效,亦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长效制剂,以提高患者依从性,达到平稳降压的目的。

根据自己社区的实际情况,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工资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开展多种形式慢性病的普查及系列健康教育,以逐步增加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增加居民的健康知识贮备,促其摒弃不良生活习惯,久而久之,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程度,使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促进和谐、文明社区的建立。

3.2 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用药价格,合理用药

由江苏省某医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住院费用对因病致贫的影响结果推断,我国的住院费用比较高,对于住院家庭的经济情况影响比较大,致使一部分的家庭因为治疗心血管疾病而沦为贫困,而住院费用中有60%以上的费用是药品费用,即住院费用仍是以药费为主,因此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用药价格,合理用药,是减少住院费用有效途径。

导致患者药品费用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消费体制不合理尤其是医药不分、“以药养医”等深层次的体制性原因,又在现行体制下医院和医生为追逐自身利益而不合理用药,以及药品价格“虚高”等直接原因。因此解决医药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不仅仅是降低药品价格而已,应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结合本文有关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住院费用分析,对于降低药品价格,合理用药,提出如下建议:

3.2.1 重视药物经济学在药品价格管理中的应用

以澳大利亚为例,澳大利亚药品价格在发达国家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原因就是其医疗保险和药品保险计划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定价和补偿标准,从1993年起,澳大利亚就要求制药企业在药品报销目录申请中必须包括药物经济学评价报告,并出具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就药品在某一价格水平是否具有成本效果即既有成本效果的价格范围提出建议。对于药品价格的管理应借鉴这一方法,将药物经济学引入到药品定价和补偿标准中。药物经济学是今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和分析药物治疗与医学服务的成本和结果以及对个人、卫生保健系统和社会的影响,主要研究的是疾病的经济负担,药品的需求与供给,药品市场,药品价格,药品政策即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它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在药品领域内的具体运用,以求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医药卫生资源。其主要任务是测量、对比分析和评价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和其他治疗方案(如手术治疗、理疗等),以及不同卫生服务项目所产生的相对社会经济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和疾病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由此可见,药物经济学定价可以将药物治疗的成本和效果结合起来考虑,全面反映药品的社会价值。

3.2.2 加强患者的维权意识

信息不对称是经济世界的普遍现象,但是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最为突出。在医药卫生监管部门、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患者、医生和保险机构之间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在于药品价格虚高,而药品价格虚高的根本原因又在于医生和患者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阿罗在1963年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开创性研究指出,在医疗市场中患者极度缺乏信息,比如,对医疗服务何时需求,需求多少及治疗效果等信息都是由医生掌控的,这增加了患者消费医疗服务时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正因为患者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对于如何才是合理治疗其所患疾病以及权利受到侵犯时该如何维权这些问题会有很强的求知欲。如果有这样的平台去供他们学习,满足他们的需求,不仅可以减小他们的弱势地位,还能加强对医生的监督,促进医患关系的平衡。因此,加强患者的医药知识,提高他们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是降低药品经济负担有效途径。

3.2.3 加强医院内部制度建设,因病施治,对症下药,合理用药

实践证明,医生能够做到因病施治,合理用药,不乱开处方,乱给患者用药,是有效减轻患者药品经济负担的关键。因此加强医生的责任心,道德心,每个医生都可以做到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即发扬一切为人民服务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全部的临床疗工作中,无条件地维护病人的利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每一件事,治疗病人疾病,增进病人的健康。同时,每个医生还必须承担对他人、社会的责任,增进公众的健康,促进社会的发展。

医疗结构应首先选用在《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的药品,因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近几年来,各种医疗机构的用药情况,合理的确定各类医疗机构使用《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药品在其全部用药中的最低比例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的最低备药比例。

医疗机构在发放医务工作人员的收入时,应坚决避免医院科室即医护人员的收入与药品销售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医院应组织专家小组,不定期的对医院医生的用药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对于用药不合理医生要处以严重的处罚,而对于能够保证合理用药的医生予以一定的奖励,严格执行奖惩分明。

3.2.4 进一步的完善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

我国现存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受到太多的政府干预,致使现有的招标采购制度名存实亡,并没有起到降低药品费用的作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管理者,对公款投资项目行使一定的监督管理权力是必要的。但如果政府直接干预招、投标活动,则可能影响招、投标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导致出现大量寻租现象和腐败案件。由于药品这一商品的特殊性,国家在药品招、投标方面的控制较多,有些甚至是由卫生主管部门直接招标。因此,在药品集中招标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寻租行为。在机构设置上,招标办往往是由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如果药商能把招标办买通,那这个药商的药品往往能够中标。而为企业寻租成本买单的最终是患者,结果导致药品价格的虚高,患者药费负担的加重。

3.3 制定合理的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

在研究样本中可以看到,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自费的人数占大多数,这证明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合理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有效的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因此要加大这方面的改革力度。

参考文献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例5

1年9月在南城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年以上医生在进行业务相关知识学习时对知晓和培训情况进行不记名问卷式调查。医士15人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副高以上人中、高级医生7.8。

调查方法:参考程远植问卷法不记名问卷调查试卷采用A型多选择题共5道试题。每道试题有~5个答案供选择。每份试卷编号在电脑中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

结果

您是否看过或听说过《指南》、《手册》6年版看过其中之一6人(16);两种人;听说过但未看过人;不知道11人与他人的调查结果177相比经检验P>5两组差异没有显著性。

你近年参加过高血压指南或者相关知识的培训等学术活动参加过1次1人次7人次以上人。

您认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下列哪一种:BP≥1mmHg或DBP≥9mmHg 人(8)与他人的调查结果78相比经检验P>5两组差异没有显著性;BP≥16mmHg 人DBP≥95mmHg 6人;不知道人。

您知道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选择将升高的血压降到一定程度及缓解症状1人选择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和致残的总危险1人()与他人的调查结果799相比经检验P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哪些全部选对6人(16)部分选对1人(51)与他人的调查结果相比较低但是经检验P>5两组差异没有显著性。

讨论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总体知识的知晓情况较好: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医生对于《指南》、《手册》及相关资料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尤其对高血压治疗的目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知晓更少与资料显示的其他基层医院的内科医生相比有明显差异其他方面的知晓情况与其他基层医院的内科医生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这与社区在高血压方面的技术力量有关有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1名在高血压方面并获得过东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培训及普及还待加强:我国《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借鉴了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导建议参考我国近年来的心血管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结论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高血压防治策略。《手册》公布6年《指南》基层版也公布了年然而本组调查中有6个医生看过或了解11个医师没有听说过提示社区医师对相关高血压纲领性文献的了解很不尽人意。因此宣传和普及《指南》意义重大但任务却十分艰巨《指南》的培训及普及有待重视。

降压目的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仍是重点培训内容:社区医师水平差距较大尽管中高级医生78但是总体水平还是较低。在调查中全部选对6人(16)部分选对1人(51)大部分医生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概念模糊、了解不清楚这对于评估高血压预后、决定治疗方案和进行相应的生活干预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对治疗高血压降压的主要目的只有的医师能正确选择“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和致残的总危险”;多数医生概念不清选择将血压降到一定程度及缓解症状者。临床医师对高血压治疗目标的正确了解关系到高血压的控制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尽管在东莞高血压相关的学术活动每年有~次但是只有少数社区医师参加过1~次绝大部分的社区医师没有参加过高血压相关的学术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有学术活动通知没有发到社区没有组织安排相关的业务学习参加学术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自己获取《指南》的通道有限。

要在更大范围内深入普及《指南》还需要医疗行政部门、学术团体、社区主管领导以及社会各界全方位的进一步支持和配合。加强社区医师的培训工作建立包括社区全科医师不同层次的高血压防治队伍已刻不容缓。

问题及建议:①首先是相关部门重视社区医生的培训、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重视技术骨干的作用。②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指南应该免费派发到社区或者免费下载《中华高血压杂志》在这方面已经开了先河值得学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9基层版)编撰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9基层版).中华高血压杂志,1,18:11-.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例6

doi:10.14033/ki.cfmr.2017.5.0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5-0095-02

风险管理作为现代化的一种先进护理模式,不仅有效降低了护理不安全因素,更强化了护理结果,具有重要意义[1]。为研究心血管内科患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对护理效果的影响,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2例病例,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2例患者,患者经临床检查后确诊,同时排除认知障碍、精神疾病及不配合护理工作的患者。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所有患者中冠心病心绞痛30例、高血压21例、心律失常15例、心肌梗死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心肌炎4例。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在对照组中,男26例(63.41%),女15例(36.59%);年龄55~78岁,平均(61.5±2.8)岁;病程3~7年,平均(4.6±1.0)年。在观察组中,男27例(65.85%),女14例(34.15%);年龄53~80岁,平均(62.8±2.7)岁;病程2~8年,平均(4.0±1.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式,进行临床生命体征监测和简单的饮食指导、药物指导,并对其进行言语激励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的患者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1)建立和谐的医患沟通关系: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时仔细询问患者的基本个人信息及病历信息,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宣教,介绍医院环境和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如禁烟、安全通道、防火及禁用电器等规定,保证个人安全。(2)护理风险因素评估: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详细评估分析,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遵医嘱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并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等紧急情况需及时报告给主治医师;定时巡查病房,巡房时需要注意观察患者输液的滴注速度、是否存在回血问题、各项治疗设备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3)针对患者个人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方式:强化医护人员的自身专业能力,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同时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知识讲解,让其协助进行护理工作,例如行动不便的患者下床时需要家属或护理人员陪同,不可私自行动,遵医嘱服用药物,不可私自中断。护理人员需要对药物的种类、服用剂量、注意事项对家属作详细介绍,交接班时对各个患者出现的情况做详细交接,以免出现不良事件。

1.3 观察指标

(1)两组经相应护理后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2)两组经相应护理后护理满意程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满意+基本满意);(3)两组护理熟练程度、医疗纠纷及风险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结果数据录入SPSS 16.0统计软件,对该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经相应护理后临床疗效

观察组经护理风险管理后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经常规护理后总有效率为79.9%,观察组治疗总效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经相应护理后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39例,满意率为95.1%;对照组护理总满意33例,满意率为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护理后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护理熟练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医疗纠纷及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各类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尤其是心血管疾病,近年来一直呈现出攀升的发病率[2-3]。临床研究发现,在给予有效治疗措施的同时加强护理对患者健康恢复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现今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急需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护理风险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管理模式在临床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护理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药物因素

心血管内科患者服药的种类较多,服用或注射不当易出现不良反应。如:(1)漏发、错发口服药物;(2)异丙肾上腺素滴注速度过快时患者会出现心率过快等不良反应;(3)硝酸甘油滴注速度过快时患者会出现低血压不良反应,因而需要对注射的速度进行合理控制[4]。

3.2 意外事件因素

部分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自身活庸δ苁芟蓿极易出现坠床、跌倒、摔伤、烫伤等不良事件[5];部分心肌梗死、心绞痛患者排便过度用力还会引发休克;长期卧床易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形成压疮等。

3.3 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技术不精

医患人员责任心不强,不能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评估风险因素,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方式。加之技能操作、仪器使用方法熟练程度不够,极易造成操作失误情况的出现,从而引发医疗纠纷问题。

了解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是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和实施的关键,通过对风险因素的分析,根据风险评估制定个性化的风险管理方案对护理工作的进行和完善极其必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护理风险管理后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经常规护理后总有效率为79.9%,观察组治疗总效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5.1%,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万淑芳,万晓芳.护理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实践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2):89.

[2]润香,汪喜华.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5,29(16):177-178.

[3]郭艳,翟红丽,周金娥,等.心血管内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分析与对策[J].世界临床医学,2015,9(6):200-201.

[4]闫强,高丽英,马爱兰,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0):91-93.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例7

中国血管外科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采访中,郭伟教授首先谈及了我国血管外科的学科建设问题。他认为,近年来,我国血管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水平呈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

郭伟教授详细阐述说:“通过检索相关数据可以发现,近三年来,中国血管外科疾病的基础研究SCI论文占世界同行业总数的10%以上,临床研究SCI论文占世界同行业总数的7%。近10年来,关于周围血管的专利申请数量也迅速攀升,截止到2014年度,就已经达到320余项。近10年来,国家资助的主动脉和外周血管疾病项目也逐步增多,尤其是近5年来,科研经费投入翻两番以上,而美国同期NIH资助的血管外科疾病研究经费近几年却呈现减少趋势,尽管资助经费体量存在很大差异,但中国动脉疾病立项增长势头可喜。上述这些数据都说明中国血管外科疾病科研水平在日益提高。中国正逐步形成一支关注血管外科疾病临床和科研的团队,这个团队不仅包括血管外科医生,也包括部分从事心内科、心外科、介入放射等其他类型的医生。”

“我们也应当看到,数量上的增长并不代表学科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中国血管外科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挑战。”郭伟教授继续说,“未来血管外科应当更注重两方面问题。第一是关于血管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医学是讲究证据的。证据是选择治疗策略的基础、是确定手术适应症的依据、是评估干预措施的指导、是确认费用负担的途径。小到一种技术、一件器材,大到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状况都需要大量证据支持。我们发表的临床论文很多,但高证据水平的论文极其匮乏,而关于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几乎缺失。这些造成了我们目前不知道中国到底有多少什么样的血管疾病,也没有自己的血管疾病诊治指南,更不知道中国需要配置多少血管外科医生来管理这些疾病。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证据,需要很长时间,但不做是永远没有机会的。第二是关于血管器材的创新性研究。与其他学科一样,血管外科已经实现了从巨创向微创技术的转变。以腔内技术为主的学科发展模式既推动了学科发展,也催生了一批从事血管腔内器材研发的企业。但我国人均医疗器械费用仅有6美元,而欧美各国的医疗器械人均费用已经达到100美元以上;全球前20位医疗器械公司中没有一家来自中国;在这些医疗器械中,心血管器械是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就血管疾病细分行业而言,状况与此相似。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是国产器材占有率最高的疾病,其中胸主动脉国产器材占48%,腹主动脉国产器材占28%,而其他血管疾病国产器材占有率少之又少。在国家着力建立创新型社会、以创新实现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血管外科行业的器材发展不缺市场、不缺资金、不缺热情,缺乏的是创意、工艺和机制。血管临床专家应主动承担器材创新的重任,因为临床专家最懂临床需求,同时涉及到创意、动物试验、临床试验等创新产品自概念到上市过程中的多个重要环节;而搞好器材创新的关键环节也会极大促进原创性循证医学研究的发展。”

郭伟认为:“当前,我国血管外科机遇与挑战并存。相信随着国家针对创新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实施,必将大大加速行业发展,围绕创新器材的基础、临床科研水平也一定会进入新的局面,中国血管外科的发展也必将进入新的阶段。”

DCB治疗PAD的

循证医学证据

谈到正在举行的“全国外周DCB规范操作研讨会”,郭伟教授说:“刚才我谈到了我们必须重视血管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问题;同样,外周DCB治疗PAD的循证医学研究也要得到应有的重视。”

他接着阐述说,PAD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其发生率与日俱增。尽管绝大部分患者是无症状的,但该病的演进会直接造成跛行、静息痛,甚至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DCB的问世,为PAD腔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在欧美国家已经开展了多项关于DCB治疗PAD的对比性临床研究。

“首先我介绍一下DCB治疗股N动脉病变的研究情况。”郭伟教授进一步阐述说,THUNDER试验最早对DCB与未载药球囊(UCB)治疗PAD股N动脉病变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该试验为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纳入股N动脉病变的平均长度为74 mm,随访6个月后,在再狭窄率、晚期管腔缺失(LLL)及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率,即二次干预率方面,DCB均明显优于普通球囊。然而,在临床症状(Rutherford分级)及踝肱比改善方面,二者并无统计学差异。同年,Werk等的临床试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THUNDER试验中还另设一实验组,即将紫杉醇溶于造影剂中,采用普通球囊进行PTA。结果显示该组上述的所有指标并未有优于普通球囊PTA组。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股N动脉段血管直径较粗,不利于紫杉醇在管腔中的停留。这也提示不同给药途径下药物作用效果存在很大差异性。随后的临床试验纳入了更长范围的病变,随访结果也基本一致,即相对于普通球囊,DCB能够明显降低术后6个月到1年的LLL,降低再狭窄率。在对不同性质病变进一步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显示,新发狭窄性病变采用DCB治疗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高于对再发狭窄性病变的治疗结果,TLR率也低于后者。这个结果提示DCB对新发狭窄性病变有更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BIOLUX P-I、PAPID等随机对照试验也陆续开展,以验证新的DCB在处理PAD血管病变中的疗效。总体来讲,现有的临床试验所纳入的股N动脉病变仍相对简单,多属于TASC-A/B级病变。随着腔内技术逐渐向复杂动脉病变的深入,对于TASC-C/D级病变,DCB是否也有很好的表现?Zeller等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比了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在股N动脉长段病变――平均长度(194.4±86.3)mm中的效果。结果显示术后1年再狭窄率及二次干预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说明DCB在股N动脉TASC-C/D级病变中的效果可能并不劣于DES。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尚需要有更多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予以证实。

关于DCB治疗膝下动脉病变的研究,郭伟教授介绍说,DCB在股N动脉处的表现得到了诸多研究的肯定,其应用范围也渐扩展到膝下动脉。Schmidt等通过单中心病例回顾,首次报道了DCB治疗膝下动脉长段、复杂性病变(平均17.6 cm,闭塞>60%)的结果。其104例患者中,术后3个月再狭窄率为27.4%,12个月需行TLR比率为17.3%。这两项指标均优于普通球囊PTA。Liistro等的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也证实DCB术后12个月再狭窄率及二次干预率均明显低于普通球囊。然而,来自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的IN.PACT DEEP试验12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DCB组与普通球囊组的再狭窄率及TLR率并无统计学差异,而且在保肢率的对比中,DCB亦未有更优的表现。造成这种结果差异的原因,除了与试验中两组患者病变存在一定差异、各组中足部溃疡或坏疽管理方式存在差别外,不同DCB制作工艺存在差别可能也是重要因素。有鉴于此,目前尚不能定论DCB与普通球囊治疗膝下动脉病变的优劣趋势,还需期待更多大规模临床试验予以论证。

郭伟教授对上述研究总结说,DCB在治疗PAD股N动脉病变的效果已获得越来越多临床试验的佐证。对于TASC-A/B级病变,DCB在减少术后6个月甚至1年内的LLL和再狭窄率,以及二次干预率方面,要优于普通球囊,但其中、远期结果,以及在处理TASC-C/D级病变中的潜力尚需进一步的随访及临床试验评估。即便如此,现有的临床研究透露出DCB的潜在优势,已给我们足够的信心去继续探索其在PAD中更广泛的应用。

AcoArt I临床研究受到业内瞩目

记者在6月23日举行的“全国外周DCB规范操作研讨会”上了解到,来自全国50多家医院70多名医生参加了此次会议,都是即将开展或者已经开展DCB临床使用的血管外科中心。此次研讨会着重就使用DCB术前的血管准备及术中规范操作等问题,展开了多项讨论。

在研讨会期间,郭伟教授分别进行了幻灯演讲及手术演示,总医院的张宏鹏教授与与会专家分享了DCB目前的证据;该院的刘小平介绍了“如何优化DCB效果”和“细节很重要――良好的预扩张是DCB成功的重要保证”等内容;该院的马晓辉教授和与会专家分享了“DCB联合腔内减容的现状与未来”的话题;该院的熊江教授介绍了“DCB时代,如何应用支架”;该院的贾鑫教授介绍了“DCB――支架内再狭窄的新选择”;该院的许永乐教授与大家分享了总医院开展的多个DCB病例。

郭伟教授介绍说:“前面我已经介绍过,DCB在治疗PAD股N动脉病变的效果已获得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的佐证。对于TASC-A/B级病变,DCB在减少术后6个月甚至1年内的晚期管腔缺失和再狭窄率,以及二次干预率方面,要优于普通球囊,这已经给予了我们足够的信心。此次讨论的外周DCB是由先瑞达公司生产的,已经国家医疗器材监管部门批准上市,其上市前的AcoArt I临床研究结果备受国内外瞩目。值得一提的是,AcoArt I临床研究是我国首个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目的是验证先瑞达DC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的6个月临床造影随访结果及12个月B超随访结果已在多个国内外专业会议上进行汇报,并将于近期在全球著名专业期刊上正式发表。这项研究结果不仅备受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引起了业界的热烈讨论,并让全球外周领域听到了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使得‘中国制造’再次迈向全球舞台。”另据郭伟教授介绍,先瑞达公司将于近期启动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项目,进一步验证DCB在真实世界的疗效,为临床使用提供循证学依据。

郭伟教授接着说:“外周DCB的出现,弥补了多年来我国外周市场的空白,给广大医师治疗下肢动脉疾病提供了更全面的治疗选择,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希望。通过球囊扩张,使附着在球囊表面的药物渗透入血管壁,从而抑制内膜增生,维持管腔的开放以及患者下肢血管的通畅。外周DCB可用于原发性病变或继发性病变,而先瑞达自主研制的DCB规格型号齐全,具有半号直径,更加适合中国患者的动脉尺寸。不仅如此,独特的专利药物涂层基质,使得先瑞达DCB药物释放更加迅速均匀。此次研讨会正值我国第一个外周DCB获批之际,是全国第一场关于外周DCB规范操作的培训及研讨活动。会议内容采用手术与讨论相结合,会场气氛热烈,病例讨论积极,达到了很好的学术互动效果。”

郭伟教授还介绍说:“此次研讨会着重就使用DCB术前的血管准备及术中规范操作展开了丰富的讨论。良好的预扩张是DCB成功的重要保证。我们医院血管外科的专家们通过详细的病例汇报和生动的手术演示,充分展现了如何进行良好的预扩,并且通过最新的国际临床数据及国外专家的汇报,进一步验证如何规范操作DCB及术后相关问题处理。”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例8

2CBL结合科室查房的医学带教模式的具体实施

我科室在规范化医学培训过程中应用CBL教学模式和常规科室查房相结合的方法,对在我科轮转的规范化培训医师、进修医师、临床专业研究生等进行疑难病例讨论教学法。具体内容包括:①确定疑难病例。提前一周根据科室日常查房和患者治疗情况,选定1-2名候选患者作为下次讨论的对象;②安排负责管床的医学生整理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病史、查体结果、治疗方案、目前情况以及待解决的疑难问题,由带教的主治医师协助配合指导管床医师。③每周固定时间进行病例讨论。参加人员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以及全体培训、进修人员。由管床医师采用PPT的方式首先负责病例报告,主任医师带领科室人员进行患者的查房、体检后对管床医师的汇报进行初步评价,由管床医师提出目前考虑的后续治疗方案及相关疑难问题,带教主治医师负责补充汇报。最后各级医师给予分析和建议,并由主任医师评价总结。④记录完整的临床资料。整个过程由管床医师对各发言人的表述进行简要及重点的记录,会后据此以文字和PPT的形式整理成统一格式,同时利用影像、录音等设备保存现场资料,科室相关负责人员,将资料统一管理。

3教学效果分析

采用CBL结合科室查房的医学教学模式较原先的单纯CBL教学模式相比教育效果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我科规范化培训的医学生普遍表示由于在科室讨论汇报病史过程当中自己由原先的旁观者变成了主体,整体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为了准备一份完整的病例汇报资料,在为期一周的准备期间,指定的医学生需要将疾病的基础背景知识等归纳整理,进一步与病人进行沟通,详细的采集病史,追踪并记录患者完整的病史资料(包括既往就医资料和此次入院治疗资料),根据自身知识并利用各种手段(书籍、网络等),积极的向带教主治医师请教、沟通,完善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从而分析整理出患者入院后的治疗方案、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效果。相比较于CBL教学模式,新的模式更加体现出真实复杂的临床医疗环境。在完整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规培医师面对真实的病人和病情更能激发出兴趣,调动起管理病人的积极性。同时,以科主任牵头的全科医师的参与、发言、讨论,可以使管床医师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进一步验证自己对病例的分析和判断,得到更专业、详细的建议和解释。主任医师查房的作用不仅是作为示范教学使所有医学生有更直观清晰的感受,同时可以验证管床医师对病史和查体情况的完整度和准确度。这对年轻医师临床思维能力的促进、临床治疗经验的增长以及治疗印象程度的加深都有相当的裨益。因为面对的是真实患者,往往每次讨论涉及的病情相对复杂,但也意味着在每周的教学中可以完整学习一大类心血管内科的疾病,例如一个心肌梗死后的心衰患者,从中可以学习到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脏衰竭的预防、治疗。这样,每个规培的医师即使只能在心血管内科轮转一到两个月,如果能合理的选择病例,基本上就能掌握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治疗手段和原则。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例9

《健康报》讯一位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时常阵发性鼻痒、鼻塞及连续性喷嚏,有大量水样分泌物,重时还伴有哮喘、荨麻疹等。每次治疗后都有所好转,但一遇“风吹草动”,旧病又复发。不久前,他来到总医院东院皮肤科,尝试了一种新式“生物共振疗法”。

“生物共振疗法”靠电极可测定出常见的400余种过敏原,如食品类(谷、鱼、肉、水果)、吸入类(霉菌、螨虫)、添加剂类(防腐剂、调味剂)、接触物(杀虫剂、金属、工业毒物等)、花粉类(草类、灌木、树类等),另外患者可自带可疑过敏物进行临床确认。大部分患者1个疗程(8次)即可见效,部分患病时间长或病情严重者需治疗2~3个疗程。这比以往脱敏疗法1~2年的治疗时间大大缩短。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语言表达不清楚的儿童患者,其疗效明显优于成年患者。

关键词: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超声波为血管“清道”

《健康报》讯4名年龄为74~76岁的患者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下肢动脉闭塞超声消融治疗后,下肢疼痛缓解,肢体回暖,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近日已康复出院。这项治疗是该院血管外科谷涌泉教授、李建新教授在著名血管外科专家汪忠镐教授、张建教授指导下完成的。

医生采用血管介入技术,运用导管将超声探头输送到血管闭塞处,通过低频、高功率的机械振动以及空化作用等生物学效应,使之反复在斑块部位释放能量,裂解动脉硬化斑块,继而打通血管通道。该法可选择性作用于动脉硬化斑块,对正常血管壁损伤极小。手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疗效好,特别适用于手术耐受性差、高龄和药物溶栓效果不佳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关键词:血栓病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植入支架帮肺癌患者减轻痛苦

《中国医药报》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日前在国内首次应用腔内导管溶栓法,对一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成功的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该病发生时患肢深静脉血液可在数小时到数十小时内凝固并形成血栓,这不但会造成患肢功能丧失,甚至可造成患肢坏死,严重者会因肺栓塞形成而危及生命。

近日,该院血管外科黄晓钟副教授在张纪蔚、张伯根教授的指导和放射科的密切合作下,采用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及导管介入局部持续尿激酶溶栓的方法,对患者进行了成功的治疗:患者术后的造影检查显示,其股深静脉血运已全部通畅;临床检查发现,患者症状消失,两腿粗细相同。

关键词:巨型主动脉瘤武汉协和医院

人工血管替换巨大动脉瘤

《健康报》讯25岁的患者由于先天性主动脉发育不良,其主动脉起始部至末端一直在显著扩张,术前已扩张为高42厘米、直径8厘米的罕见巨型主动脉瘤。由于患者的血管壁十分脆弱,随时有可能破裂危及患者生命。

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外科接诊该患者后,孙宗全教授集中全科骨干力量讨论攻关,决定用人工血管将扩张病变的巨大主动脉血管全部替换,彻底解决问题。手术历时24小时获得了圆满成功。

关键词:膀胱痉挛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超短波治疗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痛

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一直是影响该病患者顺利康复的一大问题。最近,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和理疗科利用超短波技术,对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进行了治疗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该研究表明,超短波治疗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疼痛作用确切,而且具有操作方便,患者无痛苦、无不良反应的优势。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天津人民医院

胆管内架桥微创取结石

《健康报》讯一名患有严重肺部、心脏疾病的90岁大娘,被多发胆总管结石折磨得骨瘦如柴。日前,天津市人民医院内镜专家李文利用先进的无痛内镜技术,将结石成功取出,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考虑到患者的体质太弱,不可以直接作结石取出术,李文主任先在胆总管内放入一枚支架,巧妙地绕过结石,将胆汁成功引流,使大娘不适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恢复了消化功能,能够正常吃饭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患者的体质明显增强,长胖了很多。李主任经过认真准备,利用无痛内镜技术,让患者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醒来时李主任已经利用娴熟的内镜技术,通过十二指肠镜,将原先放入的支架拔除,应用碎石网篮将结石勒碎后取出,再放进肠道。在之后的三天时间内,患者通过大便排出了大大小小的结石数十块。

关键词:眼底病宁波光明眼病医院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例10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24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06-02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容易发生感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其感染率大约为6.24-12.8%[1],该病的发作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因此需要临床医师在诊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引起对患者感染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为了进一步提高心血管内科对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间收治的70名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间收治的70名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判定为医院感染。本组患者中有43名为男性,27名为女性,最大年龄为74岁,最小年龄为29岁,平均年龄(44.56±3.11)岁,最短病程为2.4年,最长病程为29年,平均病程13.1年;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包括:25例冠心病,3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5例心律失常,26例糖尿病,20例扩张性心肌病,17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1.2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患者的感染类别进行排序,另外是对患者的侵入性操作、心功能、合并症、抗生素使用、入院时间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3]。

1.3数据处理将本次统计调查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以P

本组患者中有30名患者为下呼吸道感染,占总数的42.86%;有16名患者为上呼吸道感染,占总数的22.85%;有10名患者为泌尿系统感染,占总数的14.29%;有4例患者为皮肤软组织感染,占总数的5.71%;另外10名患者为胃肠道感染,占总数的14.29%,见表1。

讨论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便是感染,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感染的发生主要与多种危险因素存在着较大的联系。尤其是随着如今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很多的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往往采用手术治疗,手术便是一种侵入性非常强的操作。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实施过手术的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未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这主要是由于侵入性操作往往会对患者的黏膜和皮肤屏障造成伤害,使得病原菌更加容易进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如今,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丰富多样,这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便是提高了病原菌的耐药性,从而使得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大大升高。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对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间收治的70名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感染率最高的是下呼吸道感染,在本组试验中共计30例,占总数的42.86%,其次分别是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和胃肠道感染。另外通过患者其他的临床资料统计表明,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住院时间、合并症等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感染与侵入性操作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控制侵入性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对于存在合并症的患者要进行重点保护或者监控,同时要及早的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择合理的治疗药物;叮嘱患者要注意保暖,并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最后是尽可能安排患者及早出院,防止交叉感染。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