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5 16:30:58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例1

1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

1.1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由于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升,过度饮酒、大量抽烟、油炸事物等高脂蛋白食物的大量摄入,不仅使得体内脂类物质的逐渐聚集,增加了血液粘稠度,最终导致的动漫粥样硬化。而大量的饮酒和抽烟极易引起心脑血管痉挛和肝硬化等,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对于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种族等因素无法进行干预,但是对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因素,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习惯、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及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进行干预和调节。并且多个因素的综合干预对于单一因素的作用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居于显著作用。

1.2年龄因素

年龄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其发病几率越高。研究表明,年龄每增加16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提高3倍,特别是男45岁、女55岁之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则答复提升,进入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恶化、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通宵熬夜、缺乏锻炼等问题日益凸显,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年轻化。并且随着脂类代谢异常以及高血压等疾病的高发,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

1.3家族遗传史

对于家族而言,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肥胖、脑中风等疾病史的,具有相同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其心脑血管发病率会高于常人。而对于个体而言,其具有高血压、脑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其再次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2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2.1普及知识,提升意识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预防和治疗等相关知识要进行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人们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以及今后的生活、生命健康所产生的威胁。另外通过相应的健康教育让人们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规则和治疗方法,促使人们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2避免外源性刺激因素

气候变化、运动量大小、过大的精神压力、经常熬夜睡眠不足、过度饮酒等外部因素都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只要避免各规避这些不良外源因素,就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起床动作要缓,大便如厕力量要轻,防止压力过大、精神紧绷、保持心情舒畅,晚上避免饱食和过度饮酒,提前做好准备减少天气和气候的剧烈变化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等,都是避免外源性因素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刺激。

2.3合理膳食,适度运动

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是进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干预的有效方式。通过构建合理膳食,如增加膳食纤维,降低血清胆固醇有助于降压、降脂、减少动漫粥样硬化的发生。摄取鱼油能够调节血脂,预防硬化。另外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和有氧运动,对于体重减轻、降低血压、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具有显著作用。因此,持之以恒地合理膳食、杜绝烟,进行户外太极、慢跑、游泳等适度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3.1早发现,早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患有脑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同时,常常会有头晕、头痛、胸闷等显著的临床症状。因此在患病早期自身要重视,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期。

3.2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根据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和患者情况,选用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以及利尿药等药物,对于控制陈建血压升高、24小时的血压降低等具有良好效果。另外阿司匹林通过对早上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减慢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也被普遍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而硝酸甘油可改变冠心病病人的心率,对心绞痛疗效确切。另外还可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消除血肿,或改善缺血部位的工学等方式,以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3.3康复治疗

患者病情得以控制和平复之后,早期的康复训练也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治疗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之后要从简单的被动运动开始,逐步做主动运动,逐步地进行康复训练,才能最终让患者达到生活自理乃至完全康复之目的。心脑血管疾病不仅本身严重影响和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互影响,所引起的各类心脑综合症更是不容忽视。因此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体检、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在重视心脑血管疾病危害性的基础上进行积极预防。

参考文献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例2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b)-0095-02

糖尿病与高血压都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两种病症合并会对病人的大血管以及小血管产生严重影响,造成这些血管出现很严重的病变,能够导致病人猝死,还会造成患者心力衰竭,引发冠心病等。该病对病人的生命造成重大威胁[1]。相关研究证实,控制该病病人的血压水平可以有效实现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大血管和小血管出现并发症等情况。为探讨在临床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上的治疗方法以及对应的治疗效果,该院2009年1月―2011年3月间对210例病人进行分组治疗,其中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一组治疗无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选取21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病人110例,女性病人100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54.6±6.7)岁,在原发性高血压方面,最短病程为3年,最长病程为14年,平均病程为(8.2±1.5)年,在糖尿病方面,最短病程2年,最长病程为9年,平均病程为(5.3±1.6)年。入院时检测:病人全血粘度为(12.1±0.8)MPa・s,病人的纤维蛋白原为(5.9±0.7)g/L,病人的血小板聚集率为(76.1±10.9)%,病人的尿微量白蛋白为(279.8±26.1)mg/L。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分组,首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从210例患者中抽取70例患者,将这些患者归为治疗1组;再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剩余140例患者平均分为2组――治疗2组和治疗3组,每组70例,相关治疗方法如下,对比3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2.1 生活干预指导 医院对病人的生活进行一定的干预和指导,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有利于控制和改善疾病的生活方式,例如对让病人戒烟,控制饮酒,在生活上控制吃含糖的食物等。

1.2.2 药物治疗 第一,让病人服用药物降低血糖。在病人空腹的情形下以及病人饭后2 h过后对病人进行抽血,取病人静脉血作为样本,同时对病人血糖值,血脂数值,肝、肾功能,c肽等进行检查。依据对每个病人的检查结果,针对性地对病人采取一定程度胰岛素治疗措施。在治疗过程中,对所有病人进行疾病知识宣传教育以及相应治疗指导。治疗过程中,每天分别在病人空腹情形下、每次饭后、中餐和晚餐饭前以及凌晨3点检测病人的血糖,依据监测的数据对胰岛素的使用剂量进行相应的调整,直到病人在空腹情形下血糖值不超过 6.5 mmol/L,并且在随机对病人进行血糖检查中显示病人血糖不超过8.5 mmol/L。符合以上情形才能够实施高血压治疗措施。

治疗1组实施ACEI复合少量利尿剂治疗措施进行治疗,让病人服用伊那普利,采取口服的方法,服用剂量为10 mg,2次/d,在此过程中对病人采取吲达帕胺药物治疗,同样采用口服的方法,剂量为2.5 mg,1次/d治疗2组实施钙拮抗剂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并给与病人硝苯地平药物治疗,服用剂量为20 mg/次,2次/d;治疗3组病人实施β受体阻滞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并且给于病人美托洛尔药物治疗,服用剂量为25 mg/次,2次/d。治疗过后,定期对全部病人进行调查访问,分别在治疗结束2、4、6周后以及8周后对病人每一项指标都采取全天候的监测,最后分析和探讨每组病人治疗取得的疗效。

1.3 观察指标

对病人这几个方面进行监测和观察:①病人的肾功能,关系到病人的肾损害;②全血粘度以及病人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以及病人血小板聚集率,与病人大血管病变情况有关;③病人微血管病变情况,关系到病人尿微量白蛋白方面的排泄情况。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3组病人的血压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受到了一定控制。治疗1组以及治疗2组中的病人受到脂代谢影响程度较小,并明显降低了糖尿病病人在大血管和在微血管并发方面的速度。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受到血糖代谢方面和脂代谢方面的负面影响,并且对于糖尿病病人在大血管并发方面和微血管并发方面没有起到治疗作用,与治疗1组和治疗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以及高血压两种病症不仅都是高发性的疾病,而且病程较长,对病人的危害性大[2]。随着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的病程加长,出现并发症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并且会衍生出多种不同的新疾病,会对糖尿病病人的心、脑以及肾等功能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导致这些器官出现病变,病情严重的还会导致病人死亡。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出现的危险常常是由于高血压病人脑血管出现问题而导致。因此,在治疗这两种疾病的合并症时,临床上通常采取控制病人血压的方法减少其病发率和危害,通过控制血压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能够有效减少病人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3]。国外有报道,该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有强制性的适应证,认为病人的血压应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130/80 mmHg)。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尽量采用没有负面作用的药物,防止给病人的血糖和血脂或者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而且认为,实施综合药物治疗,能够提升疗效。

该次通过对210例病人进行分组治疗,治疗3组病人采取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治疗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治疗1组的病人采取ACEL以及少量利尿剂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治疗2组的病人采取钙拮抗剂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两组治疗效果显著,病人各方面症状都有明显改善,证明这两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260例的临床治疗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9):66.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例3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17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58-0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压力的加大,当前不少人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之中,因而不可避免的给人体的心血管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人数逐年增多,且趋于低龄化。根据有关报道,全球每年有1000多万人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了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隐形杀手,在医学界更是把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作为一个重点[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0月——2012年8月收治的心血管方面的患者80例,采用中医辩证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共80例,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从18-72岁,平均年龄42.3岁,病程15天-32年。按照西医诊断标准分类,其中有17例患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2例为患者为高血压;20例患者为心绞痛;21例患者为其他心血管疾病。按照中医辩证法,29例患者为肝气郁结,21例患者为气滞痰瘀,13例患者为心脾两虚,17例患者为阴虚火旺。

1.2主要治疗方法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心绞痛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均按照中医辩证法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对肝气郁结的患者,主要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为主,必要时配以理气化痰,活血软坚等方法;对气滞痰瘀的患者,主要以通气散瘀为主;对心脾两虚的患者,以补益心脾为主;对阴虚火旺的患者,则以养阴清火为主。每日服用1剂中药,每天分2次煎服。煎前,将药物放置入清水中浸泡30分钟,先用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煎30分钟即可。每次取药汤350ml,饭后1小时服用。每个疗程以10天计,连续治疗6个疗程。

1.3评断标准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缓解:无效:患者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缓解。总有效率为治愈+显效+有效。

2结果

患者经治疗6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缓解,如下表所示:

3探讨

心血管疾病常见的病种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多种类型。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因此,医学领域已经把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研究,将心血管疾病的可防可控作为医学研究领域的目的。

在心血管类疾病中,高血压最为常见。在医学上,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增高。不少人认为,高血压是老年人的专利,与自己无关,其实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根据有关统计,在中国6-18岁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8%。当然,这一数据包含了因其他疾病并发的高血压症状。对于有高血压症状的患者,应该定期测量血压,尤其是在30岁以后,更应该及早发现,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当前,采用中医药进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获得了多方面进展,如采用中药活血化瘀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心绞痛,采用益气活血类或益气养阴活血类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或心功能不全等,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本组资料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17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4.12%;高血压的22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5.45%;心绞痛的2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5%;其他心血管疾病的21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0.48%。尽管中药针对某个病理环节的作用强度与化学合成类药物相比有一定差异,但在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如何充分利用中西医结合[2]对心血管疾病进行防治,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是现代中医临床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务必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精神方面的压力,以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综上所述,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中医方法辩证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对患者身体伤害少,而且治疗效果确定、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例4

我国近80%的中老年人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各心脑血管疾病。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医药相对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降低血压、并进一步改善体内的微循环、通过降脂抗氧化功能调节体内的血管活性物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治疗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文献及调查资料,统计分析出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现状及问题所在;对湖北省武汉市各大医院心脑血管疾病500名患者进行回访,调查研究中医药和西医药对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中医药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湖北省武汉市某院2012年以来登记收治的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等,共500例(女320、男180),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45岁。

1.2监测方法

1.2.1资料排查方法利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简称“CHKD”的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医学知识,通过搜索2001年1月――2013年2月之间的所有国内外公开的文献,其中关键词选择“中医药”、“心脑血管疾病”的所有资料。分类查阅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文献的原文,最后利用专业的文献计量学统计方法进行汇总并统计分析,统计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现状问题点。

1.2.2问卷调查方式通过走访、详细登记湖北省武汉市各大医院的心血管科室挂号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访,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反映服用中药或西药等药物的治疗情况、患者自我疗效的反应结果。

1.3统计学方法排他性因素对比,参照调查问卷结果,根据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结果,数据采用SPSS13.0系统软件包分析统计,单因素分析采用检验,计数资料行χ2进行检验。运用ECCEL软件功能对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数据按照药物的类别、数量、疗效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出构成比例,回顾性分析出心脑血管系统药物的用药情况。

2结果

2.1文献资料结果显示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的发病率逐年处于上升的趋势,每年甚至存在大量的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中老年患者。不过,目前国内外市场暂无根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特效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数量之多在中国属大类药物之一,约占总量的15%左右。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调查表明,70%-80%的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的药物治疗存在繁多的不良反应,且临床表现多样。

3.1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以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升高重要临床表现作为综合症状,经常伴有心、脑及视网膜等各器官功能或性质改变的全身性心脑血管疾病。大部分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比较隐匿,发病初期不存在不适或明显发病症状,根治难度较大所以导致病程很长。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普及未完善,缺乏相关的防治防护知识,六成患者都是在体检时测量血压或靶器官功能性损伤导致身体不适时才发现的。资料显示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年龄性别分布范围主要是中老年且数量是随年龄增大而增多,其中女性患者一般情况下较男性患者晚10年左右患病。

3.2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现状问题

3.2.1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应用目前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都肯定了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理比较复杂导致中药的应用暂不全面,特别是某些恶性高血压疾病、高血压脑病都是急危重证,仍然是中西药结合使用,甚至部分疾病的治疗中中医药物处于辅助的地位。随着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逐步上升,鉴于传统方法使用的降压药物对人体的血液、脂类代谢及其他器官性能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不能从本质上控制病情发展。何况,一旦使用了西药就必须终生服用西药才能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而且服用西药后病情难以控制容易反弹,波动较大。

3.2.2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的现状问题

3.2.2.1治疗原理未符合“辨证论治”的原则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医生缺乏“辨证论治”的观念不仅影响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能今早排除病因,甚至会造成重复开药、药物种数并开的资源浪费。增加患者巨大的经济负担。

3.2.2.2忽略中成药、中药的毒副作用有些医生错误的为中药或者中成药无毒或毒副作用小,所以就过量或者超长时间让患者服用。但是即使相比而言中药的毒副作用小,但治疗疾病而言也必须适量服用,否则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不适,或危及生命。

3.2.2.3中成药、中药与其他药随意使用治疗过程中医生为了尽快达到最优效果往往将中药与其它药结合使用,可往往会产生不良的病理反应,产生拮抗影响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疗效,产生了反作用效果。

3.3针对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治疗的相关对策

3.3.1正确认识中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高对中医辨证论治的认识合理使用中成药。另外,国家卫生管理部门应该出台相关中药使用的政策,避免中药的误用。

3.3.2正确掌握中药的相关不良反应依靠现有的科学设备和技术条件,深入研究相关中药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进一步提升中药的质量以达到中药减毒增效的效果,保持中药治疗的特色。

3.3.3医院合理用药的水平中医药的从业人员应努力认清工作职责,通过国际通行的药物标准从质量上控制市场上中药的临床应用评价。另外,医务工作者加强自身中医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其辨证论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金杰.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及如何更好控制中成药质量的探讨[J].黑龙江医药,2011,(04).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例5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056-01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CHF,它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它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终末期的表现,这也是很多心血管患者最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因为在患者表现为心衰时,其心脏的泵血、跳动等一些心脏活动就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血压等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恶化,最后导致死亡。 近几年β-受体阻滞剂做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种有效的药物,广泛的用于临床,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而美托洛尔就是一种β-受体阻滞剂的代表药物。因此为了更好地探讨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疗效,我们就我院近期收治的88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近期收治的88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上患者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给出的CHF诊断标准[1],并对此8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其比例为6:5;最小年龄为50岁,最大年龄为85岁,平均年龄为(68.2±8.1)岁;平均病程(2.2±1.3)年。在基础疾病方面: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患者有l6例,患有冠心病患者的有20例,患有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有8例。对照组44例,男性28例,女性16例,其比例为7:4;最小年龄为48岁,最大年龄为83岁,平均年龄(68.4±7.4)岁,平均病程为(2.4±1.3)年,在基础疾病方面: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有17例,患有冠心病的患者的有24例,患有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有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等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的治疗方法是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强心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的治疗;治疗组的治疗方法除了给予常规的的抗心力衰竭的治疗外,还给予美托洛尔的治疗,其具体方法为:初始剂量为6.25mg,2次/天,然后隔7~14d 增加6.25mg/d,逐步增加到治疗量25~75mg/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

1.3 疗效评定标准

对于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评定主要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方面,显效的标准为:6分钟步行试验提高300米以上或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的标准为:6分钟步行试验提高150米以上或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的标准为:6分钟步行试验提高150米以下或无变化或恶化、死亡。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加有效率的总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的治疗效果表一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目前,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心肌重构[2,3],最近几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食入的的盐类、肉类等食物量不断增高,这加速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再加上生活环境的的恶化,这也使得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高,最后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目前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和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导致心室重塑。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塑,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等,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为抑制这种神经内分泌的分泌。β-受体阻滞剂就是利用此种原理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美托洛尔是选择性阻滞了β受体阻滞剂,对β受体有上调作用,使进入胞浆β受体增多,从而重新回到心肌细胞膜上,增加受体密度,使β受体可逆性下调解除,恢复β受体功能[4]。明显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阻止并逆转心功能恶化和心室重塑,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63.64%),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7,35(12):32-44.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例6

影响肾病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就是心血管疾病,而血液透析已经发展成为预防心血管疾病治疗肾病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法,但因透析造成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却成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等治疗手段的发展和日趋成熟,已经逐渐应用于临床。想通过本实验找到最适合的血液净化方法,以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从而达到降低肾病患者死亡率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04年1月――2009年12月确诊的需要血液透析治疗的肾功能衰竭尿毒症(CFR)患者120例,男79例,女41例,年龄22-65岁,透析时间8-50个月。将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40例,每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病情及降压药的使用等都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A组使用标准血液透析(HD)治疗。采用碳酸氢盐和反渗水透析液,根据患者体重使用F6聚砜膜透析器,透析液流量500ml/h,血流量平均250-350ml/min,3次/周,4小时/次。B组每周进行3次常规标准血液透析治疗(同A组),并给予每周1次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治疗,HP治疗时使用HA130型一次性血液灌流器,灌流器后串联血液透析器,使用F6聚砜膜透析器,首先进行2h的灌流透析,灌流器饱和后取下灌流器继续透析2h。C组每周进行3次HD治疗,并给予1次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治疗中使用瑞典金宅公司生产的AK2OOULI.RAS血滤机和德国费森尤斯公司生产的F60聚砜膜,膜面积120m^2,超滤系数45ml/(mmHg*h),每次4小时,通过on-line产生置换液,使用稀释法置换,置换量7.5-9.5L/h。三组接受治疗时长均为12周,每隔2周进行一次治疗,间隔期用Fresenius F6透析器行常规HD治疗并进行半年的观察。

1.3观察指标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中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治疗前和治疗后8个月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甲状旁腺素(iPTH)的变化。

1.4统计方法用SPSS17.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卡方和t检验方法,若P

2结果

2.1治疗期间3组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情况的比较在8个月的治疗中与A组相比,B、C两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而B、C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2.2治疗后血浆中激素的变化治疗8个月后,A组患者有轻微下降,但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B组和C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而B、C两组治疗后数值相比统计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血液透析主要是应用半透膜两侧溶质的浓度差,进而产生分子弥散作用进行溶质清除,清除率与分子量呈反比,对尿素和肌酐等小分子物质的清除率较高,而对中分子物质的清除效果不太理想。血液滤过应用正常人肾小管重吸收及肾小球滤过原理,通过对流方式清除血液中小、中、大分子毒素及水分。血液器的滤过膜可以截流的分子量为50kU,可以过滤大部分主要的炎性细胞因子。HDF将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两种治疗方法相融合,不仅拥有了血液滤过治疗方法可以滤去大部分毒素的优点,同时可以通过强通透性的滤过器的配合,滤去血液中的大、中分子量物质。血液灌流器使用具有微孔结构的物质活性炭或合成树脂,使其可以通过疏水基团的彼此作用和物理吸附对大、中分子量物质进行吸附清除,并且效果十分理想,但其对尿素和肌酐等小分子物质的清除效果较差,要通过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同时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易于临床普及,应大力将该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例7

近几年发现,小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是所有疾病中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也是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的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病症[1]。因此,本文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50例例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儿童,并对上述患者的综合治疗开展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成果,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10月~2013年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儿中选出5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选取的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1)上述患者的年龄均在5岁到10岁岁之间,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2)疾病类型:心力衰竭10例,心肌梗死21例,心律失常9例,冠心病10例;(3)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协议书。

1.2 方法

对本研究中所选取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儿开展综合治疗,主要分为对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健康宣教三个方面内容[2]。

第一,对症药物治疗。对不同病症的患者采取对症药物治疗,同时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情况。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洋地黄等药物时,若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停药并进行相关处理。

第二,手术治疗。对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危急的患者,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方法,并根据患者的病情与耐受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手术方案。

第三,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与疾病的防治与预后相关的知识,同时做好饮食方面的宣教。嘱咐患者在用药期间的注意内容,如发现心律失常等现象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3]。告知患者饮食与心血管疾病的密切关系,嘱咐其进清淡不油腻的饮食,并戒烟戒酒,忌刺激性食物。另外,对出院患者也应进行相关指导工作,在发现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就医。

1.3 判定指标

选择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作为判定指标,从患者体征减轻程度以及临床辅助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来分级,可分为有显著效果、一般有效和无效三种等级[4]。有显著效果:患者体征明显减轻且临床辅助检查结果提示有明显好转;一般有效:患者体征与临床辅助检查结果均提示有一定程度好转;无效:患者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出现恶化,且临床辅助检查结果提示无好转。

1.4 统计学分析

根据所选取的50例患儿的治疗情况,对比上述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恢复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和t值进行检验,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具有差异性,则统计学有意义(P

2. 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所选取的50例患儿病情变化情况与治疗前有着显著的区别,详细情况见表一。

根据上表所述,所选取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接受综合治疗之后,病情变化情况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

3. 讨论

小儿心血管疾病是循环系统疾病的别称,在临床上,通常是指发生在心脏及供血循环系统中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发生在心脏和血管(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及微细血管)中的任何机急性或慢性疾病。这类疾病的病因一般与动脉硬化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疼痛或功能障碍,在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方面,大多拥有较为类似的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患病情况和病情的发展趋势,如具体情况、病理类型、病变范围以及病理分期等,而制定的合理、高效、安全可行的一系列现代化治疗手段[5]。在临床上应用综合治疗法对心血管疾病开展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这类疾病的治愈率和预后恢复率,同时,在延长患者的生命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也有着正面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心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健康宣教等三个层面的内容,通过对本研究中的50例小儿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综合治疗法的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发现这种方法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治疗与恢复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吕宗霞,徐文利.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8:1856.

[2]黄帮华. 心血管内科临床药师工作的特点及切入点[A]. 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2010:5.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例8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独特理论,吴以岭教授将这一理论创新运用到心脑血管病的病机及其治疗,并揭示出冠心病、脑血栓发病的直接原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深入研究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络病的关系,进而开创了继活血化瘀后心脑血管病治疗的全新方法――通络。通络为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树起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基于这一在心脑血管病治疗领域里的重大进展,我们采访了它的创始人吴以岭教授。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治疗冠心病、脑血栓是继活血化瘀治法后的又一重大学术进展

这是我们的创新,也是学术的发展

记 者:吴教授,络病理论是一个比较专业、也比较抽象的概念,您能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介绍一下络病的起源、发展吗?

吴以岭教授:人们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经络,其实,人体经络体系主要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络脉构成。各大经脉均有络脉与之相连。络脉是经脉的支流系统。经络相连,就象一张遍布人体上下内外的“蛛网”,是运行气血等精微物质及能量与信息的特殊通道。它是引导体内气血抵御外邪的系统,同时也是传病的通道。经络的任何病变或堵塞都是造成人体疾病的原因。

中医络病学说就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中专门论述人体经络生理、病理及治疗的独特学说,它起源于我国经典医著《黄帝内经》,成形于清代名医叶天士,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论断,基于当时科技水平及各种原因,络病学说也只是被运用到了风湿病、瘕积聚等的治疗当中。

基于对心脑血管病多年的研究,我首先将络病这一理论体系运用到心脑血管病的病机探讨及治疗之中,这是继活血化瘀治疗心脑血管病之后又一重大学术进展。前一段时间,我在学术界提出络脉的“三维立体网络假说”,从络脉的网络层次、空间位置、生理功能和运行等对络脉进行全方位阐释,只有对它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解析,才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络病理论。这是我们的创新,也是学术的发展。

络病不仅反映了血管的瘀阻,还反映了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

活血化瘀法不能全面解决冠心病、脑血栓血管痉挛的问题

记 者:从所有心脑血管病治疗药物的思路看,人们了解最多的就是活血化瘀,好像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脑血栓就一直在活血化瘀这个圈里打转转。您能说一下“通络”与“活血化瘀”在治疗心脑血管病方面的区别吗?

吴以岭教授:我们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络病与瘀血证是两个不同的病机概念。络病主要包括络脉瘀阻和络脉绌急,瘀血证与络脉瘀阻较为一致,而瘀血证不能包括络脉绌急这一病机概念。络病不仅反映了血管的瘀阻,还反映了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即血管痉挛,并对络脉绌急提出了有效治疗方法。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病机包括络脉瘀阻和络脉绌急两大病理变化,络脉瘀阻――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冠状动脉硬化;络脉绌急――也就是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痉挛。由于络脉瘀阻,使冠心病心绞痛有久病久痛的特点;由于络脉痉挛,使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具有猝然而痛的特点。脑血栓的形成也是由于脑络瘀阻和脑络绌急形成的,脑络瘀阻导致脑神经失养形成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舌歪斜、肢体麻木;脑络绌急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脑血管痉挛。

所以说,运用活血化瘀法不能全面解决冠心病、脑血栓血管痉挛的问题。而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治疗冠心病、脑血栓是继活血化瘀治法后的又一重大发展。

这一得到现代实验研究证实的理论上的创新,较以前认为冠心病、脑血栓为血瘀证更能切合冠心病、脑血栓的病理,自然在临床上也就能够取得更为确切的疗效

记 者:吴教授,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络病理论又是怎样指导冠心病、脑血栓的治疗呢?

吴以岭教授: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发现,引起冠心病、脑血栓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的血管自身病变。同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慢性血管病后期的结果是引发心脑疾病,如出现心绞痛、心肌缺血、心梗、脑梗塞等,而这些大多都是动脉硬化导致的结果。

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调节着动脉壁的平衡,使血液中脂类等物质不能沉积在血管壁上,并且可以抗粘附,血管内皮可以分泌一氧化氮和血管内皮素,一氧化氮是扩血管物质,内皮素使血管收缩,正常情况下二者维持着血管的收缩平衡,但当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液中的脂类等物质在血管壁大量沉积时,粘附基因也会迁移到血管壁上,从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不通或通而不畅,并且,导致一氧化氮分泌减少,内皮素分泌增高,引起血管收缩、痉挛。

我们讲络病分为络脉瘀阻和络脉痉挛,络脉瘀阻反映了血液的黏稠凝聚;而实验研究证实络脉绌急恰恰反映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引起血管痉挛。络病可以从血液和血管两个方面去指导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所以在临床上也就能够取得更为确切的疗效。

“络病理论”为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通心络胶囊”是运用络病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病治疗的代表药物

记 者:吴教授,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对于络病理论有了系统的认识,那么运用络病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病治疗的代表药是什么呢?

吴以岭教授:“络病理论”为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通心络胶囊”是运用络病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病治疗的代表药物,并且通过精选五种通络药组方,达到既能改善血液的黏稠凝聚,也能有效解决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血管痉挛等血管自身病变问题。

临床实验证实: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突出特点是对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顽固性心绞痛疗效独特,可逐渐减少或停用硝酸甘油类药物,纠正缺血性心电图,解除胸闷胸痛、心慌气短、乏力汗出等症状。

对于脑血栓及其后遗症,通心络可以缩小脑梗塞面积,恢复脑细胞功能,促进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舌歪斜、肢体麻木康复。并能预防冠心病、脑血栓的发生。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例9

1一般资料与方法

以2007年4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肺心病为研究对象,治疗组45例中,男性33例,女性12例,年龄45~78(63.5±9.4)岁,病程5~20(9.6±2.6)年,经临床检查,均符合肺心病诊断标准[2]。对照组45例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48~80(62.8±10.1)岁,病程4~20(10.4±2.7)年。经统计,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吸烟史、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分级、血气分析、血常规及血液流变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接受抗感染、化痰、平喘、支持治疗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酚妥拉明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以10-20滴/分静脉滴注;多巴酚丁胺20-4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以10-20滴/分静脉滴注, 1次/天,5-7天1疗程。用药过程中根据血压、心率调整剂量,对于血压较高的患者,可适当加大酚妥拉明的剂量,对于心律较快的患者,则适当降低多巴酚丁胺的剂量,每日1次,5-7d为1疗程。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动脉血气样本,记录并分析结果,应用用SPSS13.0,将所得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比较SaO2(t=1.031,P=0.305),PaO2(t=0.595,P=0.554),PaCO2(t=0.226,P=0.8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比较SaO2(t=3.432,P=0.001),PaO2(t=4.368,P=0.000),PaCO2(t=2.513,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SaO2(t=6.345,P=0.001),PaO2(t=8.845,P=0.000),PaCO2(t=5.15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注: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PaO2:动脉血氧分压;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治疗前比较,**P < 0 . 0 1;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3 讨论

多巴酚丁胺属于β激动剂,激动β1受体的作用强于β2受体,为人工合成的选择性心脏β1受体激动药,正性肌力作用强于正性频率作用,传统上应用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药后增加心肌收缩力及降低室内压,使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缺血区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加。多巴酚丁胺的β1受体激动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降低肺毛细血管血压,并同时具有β2受体的血管扩张作用,舒张血管平滑肌,选择性扩张肺、心、肾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由于心功能的改善,心排血量增加,肾血流量也随之增加,故有间接利尿作用[3],从而起到降低右心负荷,降低肺动脉高压,减轻水肿的作用。多巴酚丁胺激活腺甘环化酶,促使三磷酸腺甘转化成为环磷酸腺甘,促进钙离子相心肌细胞内转移,使心肌收缩力增强,肺毛细血管楔压降低[4],多巴酚丁胺还有轻度的β2受体激动作用,可扩张支气管,此作用于用量较大时尤为明显,这些因素都可以改善肺心病患者肺部的通气、血流比,从而使肺心病患者的缺氧情况得以改善。但是在缺氧较严重的情况下,可伴随血压反射性升高,此时多巴酚丁胺宜减量使用,因为此时心脏后负荷较重,多巴酚丁胺的正性肌力作用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且疗效较差。

酚妥拉明为α肾上腺索能受体阻滞剂,直接扩张小动脉及毛细血管,能显著降低肺动脉压力,降低心脏后负荷,降低心脏氧耗量,使右心搏出量增加,从而增加肺循环血管容量,改善通气、血流比。酚妥拉明还能消除支气管和肺动脉平滑肌上α受体的作用,从而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5],酚妥拉明在合并血压升高的患者尤为有效。酚妥拉明可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支气管痉挛。

本研究显示:2组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包括SaO2、 PaO2、 PaCO2,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P < 0 . 0 1,说明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对于改善肺心病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是有效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例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94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38例,年龄37~83岁,平均年龄为55.4岁。患者病程6个月至9年不等,平均病程为6.3年。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将94例患者随机均分中药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每组各4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 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为冠状动脉循环发生改变导致冠状动脉血流与心肌需求失衡进而引起心肌损伤。临床将心肌损伤情况分为急性损伤与慢性损伤两种,两种损伤均可由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引起。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依据国际心脏病联盟(LSFC)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诊断标准进行,同时,排除主动脉瓣狭窄、室间隔穿孔、左室室壁瘤、二尖瓣关闭不全等疾病[5]。

1.3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组47例患者给予中药黄芪注射液治疗,治疗方法为,将20ml黄芪注射液溶于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每日静滴一次,连续治疗10天为1 个疗程。

西药治疗组47例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西医治疗原则为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对患者实施心电监护,给予吸氧以及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心律失常、抗休克等治疗。

两组患者连续40天后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中药治疗与西药治疗的疗效差异。

1.4 疗效判断: 根据患者心绞痛程度与发作频率改善情况等判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心绞痛程度明显减轻,发作频率与治疗前相比减少90%以上,或心电图异常消失,同时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为显效;患者心绞痛程度减轻,发作频率与治疗前相比减少50%以上,心电图检查结果有所改善,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改善,为有效;患者心绞痛程度未见好转,发作频率未减少,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变,甚至出现加重现象,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比较中药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47例患者中,32例(68.09%)患者治疗显效,13例(27.66%)患者治疗有效,2例(4.26%)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95.74%;西药治疗组47例患者中,16例(34.04%)患者治疗显效,20例(42.55%)患者治疗有效,11例(23.40%)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76.60%。中药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中药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中药治疗组4732(68.09)13(27.66)2(4.26)*95.74*西药治疗组4716(34.04)20(42.55)11(23.40)76.60* 与西药治疗组相比,P

3 讨论

缺血性心脏病常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6]。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可选择中医或西医治疗[7-8]。本文对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给予中药或常规西药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林查疗效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47例患者中,32例(68.09%)患者治疗显效,13例(27.66%)患者治疗有效,2例(4.26%)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95.74%;西药治疗组47例患者中,16例(34.04%)患者治疗显效,20例(42.55%)患者治疗有效,11例(23.40%)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76.60%。中药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中药黄芪具有扶正固本,补气升阳之功效,可显著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对心肌代谢与心肌供血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此外,黄芪还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调节血压等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疗效确切,显著优于西药治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与毒副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参考文献

[1]田德茂. 消瘀胶囊对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及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2(4): 310-311.

[2]马跃龙, 靳伟, 陈素辉. 丹参首乌汤治疗冠心病血瘀证30例[J]. 中医研究, 2007, 20(4): 53-54.

[3]蒲泉州, 杨璐铭. 葛根素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110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6, 1(13): 38-40.

[4]赵华云, 王党会. 参七汤对心肌梗死及心绞痛及心功能的影响[J]. 江西中医药, 2006, 37(8): 18-19.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55(12): 1076-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