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8 16:59:06

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

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例1

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首屈一指的是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人力资源的管理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生机与活力,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发展的成败。目前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笔者就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出发,分析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并尝试提出商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从政府部门中独立出来,已然成为一种较为独特的企业形式,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其原先的人力资源管理已无法适应全球化的战略性管理,理应应对全球化经济发展做出适当调整。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人力资源管理观念陈旧,未能适应全球化发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旧有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比较陈旧,没有真正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并没有危机感,尤其是未能真正对人才管理以及人才流动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

(二)企业文化建设不完善,银行员工向心力不足

商业银行虽然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但是,企业文化中“官本位”思想仍处于主导地位,论资排辈以及工作年限等等制约了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以及工作积极性,员工无法融入到企业文化中,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以致现任工作人员也失去了对商业银行的向心力。

(三)选拔录用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不灵活

目前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仍属于半行政体制,其人才的选拔录用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首先是学历的限制,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将能者拒之千里。其次关系户现象十分严重,招进的人员并适合工作岗位,而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员无法进入企业。最后对于人才的培养机制使用一刀切的方法,不能够量才适用,员工对于未来的发展很是迷茫,缺乏相应的职业规划,这也是造成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的主要原因。

(四)人员分配机制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平

商业银行仍然沿用的干部人事制度,对于人员变动相当石板,打压有能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是人员分配机制的不合理体现,员工激励不到位,自然员工的收入水平同样得不到合理分配,导致员工不满情绪产生,同时由于人事安排的不合理,相当多的员工缺乏与本职位相当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导致人才队伍建设的不稳定。

二、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商业银行发展要适应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必然将应信息现代化的发展而做出适当调整。科技的发展永无止境,但是科技作为技术手段在商业银行中的运用,需要员工素质的提高,这一方面需要对员工进行合理培训,另一方面也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创新来补充。

(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商业银行竞争形式的需要

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繁荣发展的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形式也将顺势而生,这必然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中经营水平、效益水平的关键所在,当今社会,人们不仅仅是追求财富的满足,更注重于自身价值的体现,对员工的管理能够体现其个人价值,才能更为精准地留住人才。

(三)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商业银行效益实现的重要保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商业银行从政府部门中独立出来,旧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已不再适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发展模式,人力资源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环节,其员工素质水平的高低,工作态度是否端正,有无创新性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效益能否得以实现,如果人力资源管理不能适当变革创新,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措施

根据上文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以及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必要性探讨,笔者提出几点商业银行中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措施。

(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适应全球化发展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沿用旧时观念,无法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员工人身价值的合理实现。首先要对商业银行内部人员进行一个系统的清查,了解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然后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规划,做出协调发展。

(二)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凝聚银行员工向心力

企业中之所以人员流失严重,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文化凝聚力不够。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且是一种促使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能够增加员工对于商业银行的凝聚力,从而员工的一言一行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员工自觉地将企业向心力外化为工作的动力,以此工作效率提高,人员流失尽可能地减少。

(三)改革传统的用人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商业银行传统的重录用、轻使用的单一用人制度,改革用人制度做到人人尽其才,逐步向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方式转变,关键在于建立起因事设人用人制度,同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使员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对未来发展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建立起一支高效、精干、协调的商业银行人才队伍。

未来的商业银行发展关键是人才的发展,未来的商业银行的管理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因此,商业银行要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转变传统观念、注重文化建设、改革用人制度、建立绩酬联动机制,留住人才、发展人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5 .

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例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一、引言

随着科技网络和电子商务发展的日渐成熟,人们开始步入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2012年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对其业务的发展的确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这不应该是一种纯粹的冲击,也可能对其业务发展产生一种“鲶鱼效应”,即刺激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邱峰(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引发的技术脱媒、渠道脱媒、信息脱媒、客户关系脱媒正逐渐将银行中介功能边缘化,银行面临客户流失、业务萎缩的危险,传统经营服务模式面临变革。但由于互联网金融自身的缺陷以及商业银行具有的特殊地位,目前商业银行还无法被互联网金融取代。商业银行需要和互联网金融加强合作,同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迎接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冯娟娟(2013)认为伴随着互联网科技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开始迅猛发展。互联网企业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经营管理模式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强调商业银行应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重视客户体验、发掘与培养人才、提升科技水平等提升核心竞争力。

不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将来还会对商业银行产生怎样的影响,商业银行都应该关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态势,同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可简单表述为,互联网企业为广大群众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为。起初,互联网企业是为应付自有电商平台的支付需求,通过与各家银行合作,提供网关接口。但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日积月累了诸多的用户数据,熟悉并掌握这些客户的各种需求和偏好,还包括各种对金融服务有用的讯息。

互联网企业开始不满足于只提供支付这单一的金融服务,继而开展转账汇款、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多种金融服务,与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发展的方向开始趋于一致。至今形成四种基本模式,具体如下:

(一)互联网仅扮演渠道的模式,是指传统金融借助互联网渠道为客户提供转账、信贷、支付等金融服务。人们在网上购物中使用的网银就是此类型的代表,这是一种的虚拟银行柜台,在使用时,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因此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通过网上银行享受各种金融服务。

(二)互联网发挥数据收集和分析优势以取得信用支持的模式,是指通过互联网这一强大的信息收集处理工具,得到各种有用的大数据资料,并借此得到信用支持。这类似于阿里金融,依靠自身拥有的电商平台,创造优于其他放贷人的条件。

(三)P2P模式,即互联网担当中介的角色,两端分别连接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至今已经衍生出很多模式,主要包括四类:担保机构担保交易模式、债权合同转让模式、大型金融集团推出的互联网服务平台模式和以交易参数为基点,结合O2O的综合交易模式。

(四)传统营销渠道与网络营销渠道结合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推动原有的“产品主义”转变为“客户中心主义”。两者共同打造开放共享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此类模式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形成的模式各有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类:专业P2P模式、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和金融交叉销售模式。

随着近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越发迅猛,银行监管部门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开闸发放支付结算、金融产品代销等金融牌照更夯实了此类公司业务发展的基础。互联网企业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大量进行金融服务创新,同时通过数据挖掘,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可见互联网企业正借助自有的强大的数据力量,逐渐侵占传统银行业领域,这对传统银行业产生的冲击显而易见。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强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

三、商业银行较互联网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一)商业银行较互联网企业的优势

互联网企业发展势头固然迅猛,但商业银行仍旧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是互联网企业目前无法超越的。

1.资产实力更加雄厚。依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同比增长31.2%。从银监会的数据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2013年末的总资产规模为15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而互联网企业在交易规模和总资产规模等各项指标方面还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2.客户资源更为丰富。商业银行在长期的业务经营的过程中,客户资源已相当丰富,尤其是在推进电子银行业务后,客户数量更是不断增加。在2012年上市银行公布的中报数据中,一共提供了7 家银行的企业网银和9家银行的个人网银的相关数据。经统计,该7家银行的企业网银用户总量达到532万,9家银行的个人网银用户总量接近 3亿,较2011年同期有明显增加。

3.风险控制体系更加完善。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囊括了多个重要环节,而风险管理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管理的风险具体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商业银行高度重视风险管控的问题,并在长期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相关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健全有效的风险控制规章制度,管理控制各类风险。

(二)商业银行较互联网企业的劣势

1.操作欠缺灵活性。商业银行由于操作严谨,设置了一系列复杂的内部流程,而互联网企业刚好与之相反,操作流程快捷又简便。以贷款为例,商业银行发放贷款,首先需要借款人进行贷款申请,然后商业银行再进行贷前调查、风险评价、逐级审批、合同签订和贷款发放等多个环节,整个程序较复杂。而网络借贷将繁杂的流程简化,使贷款审批流程更简单、放款速度更快,大大缩短了借款人取得贷款的周期。

2.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较高。商业银行由于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因此在融资、贷款过程中遇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很多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解决此类问题。而互联网企业能借助金融搜索的强大功能,如融资贷款搜索平台360等,能有效解决融资、贷款中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信贷服务中耗费的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特点,优势与劣势,从自身角度和整体角度,制定一系列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策略,具体如下:

(一)整合网上业务和传统业务,建立客户开放交互式网络平台

互联网企业迅速突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于,拥有开放的金融平台、有效的营销手段、良好的金融产品服务以及便捷的操作流程,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导致商业银行流失了相当数量的客户资源。面对这种威胁,商业银行需要以客户为中心,研发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开展网络营销,优化业务流程,从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竞争中占主导地位。一是了解清楚客户的实际需求,将客户存款、贷款、汇款、支付、银行卡、理财等相关信息充分整合,结合银行自身优势,帮客户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提供优质服务。二要增加与客户之间接触的机会,可通过充分运用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电子邮件等各种互联网平台在网络上进行营销,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三是优化业务操作流程,将原来的贷款申请到发放的复杂过程进行简化,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服务。

(二)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业务合作,开发网络金融产品与支付工具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之间并非是纯粹的竞争,彼此是能够互相合作的。互联网企业来势汹汹,商业银行不能忽视其发展的迅猛态势,逃避竞争,也不能像对抗普通竞争对手一般,排挤打压,而应与其建立起合作关系,取长补短,开发出更好的金融产品与支付工具。一是整合商户与客户资源,共享资源。商业银行多年的经营过程中,与各种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业务上相互帮助,具有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互联网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掌握大量客户资源。因此双方可以通过资源互换,优势互补。二是双方联合打造中小企业在线融资平台。一方面,挖掘新客户群;另一方面,通过中小企业信贷获取更高的利差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寻求双赢。

(三)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发掘与培养

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的双重属性——金融属性与科技属性,提高了商业银行对人才的要求。通常商业银行的员工不是出身于纯经济金融专业就是纯计算机专业,因此十分缺乏商业银行业务运行、管理操作能力,与计算机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注重招聘复合型人才,让他们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做贡献。二是重视对员工的科技知识与金融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金融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技能、互联网工具运用的综合素养,让员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时,熟练地将互联网工具运用到网络营销中,使其业务蓬勃发展。

(四)提升网络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

商业银行愈发需要科技信息技术为银行数据处理、业务操作和管理决策制定等提供动力,科研能力等决定着业务经营成果的优劣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高低。而互联网企业的先天优势源于科技,因此,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的竞争优势。一是充分利用各种数据资料,建立完善的客户管理和市场细分系统,推进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二要增强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银行信息保密机制与信息安全处理机制,提升银行信息安全保障功能,从最大限度减轻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技术风险,保障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持续稳定运行。

五、小结

互联网金融的突起已逐渐引起商业银行的注意,提醒商业银行不可轻视互联网的力量。商业银行不得不制定合理、有效的策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通过以客户为中心,吸收更多的客户资源;不断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在合作中寻求共赢;更加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发掘与培养,永葆商业银行发展的活力;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技竞争优势。争取从这四个方面着手,使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能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吉林金融研究,2013(8):44—49

[2]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现代金融,2013(4):14—16

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例3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价值;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11701

1 商业银行企业价值及其创造

资金的运作是银行资产增值的主要部分,研究商业银行各个环节发挥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1.1 商业银行的运营特征

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相同,均以盈利为目的,特殊的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货币及货币信用产品,主要处理的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业务。

1.2 商业银行价值创造途径

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依靠庞大的负债来支撑,自有资金所占比重较低。大多将存贷利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高财务杠杆是其净资产回报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商业银行的资金筹措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起始环节,关系到资本成本。而资金运用是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是利润的重要来源。从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形成的管理方式,才能实现资本在各项业务之间的合理分配。

2 商业银行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运营机制的竞争上升为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的竞争,分析研究影响商业银行企业价值的核心因素,有利于商业银行有效地制定战略计划。

2.1 外部环境特点

外部因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成长和获利能力,为了有效地创造价值,必须分析和适应外部环境。

(1)政策环境。

我国金融产业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货币供给量是商业银行存款的主要来源,扩大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下降,反之,则造成利率上升。目前银行的发展,有赖于政府进一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可以从各个方面对商业银行价值产生影响。从人口情况方面,不同年龄结构的社会可能导致不同储蓄率的出现,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使储蓄率出现下降的趋势。此外,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也会给储蓄率带来双向的影响。

(3)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对银行业的发展起到基础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速度发展,我国银行业总资产也是随之快速发展。

2.2 内部资源和经营能力

商业银行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而内因一般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由内部资源所引起的商业银行企业价值的变化更加值得关注。

(1)银行信誉。

总体来说,信誉是对商业银行履约能力的评价,是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情况的体现,可以通过企业的财务状况来考察。商业银行信誉也受很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资本充足率、经营时间、经营规模等。

充足的银行资本使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有良好的形象,同时也带来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损失时,可以用自身的股本承受损失而不至于破坏银行正常的经营。

(2)银行客户资源和制度资源。

商业银行的客户和潜在客户是商业银行信息的来源,银行可以根据所搜集的数据资料分析判断借贷企业的风险情况。商业银行的客户分为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其中企业客户是贷款的去向,而个人客户是存款的来源。

银行的制度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以及银行办理业务的交易制度。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它的制度资源,它是一种知识资本,还影响着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经营成本。

(3)银行特许权价值。

政府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使其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从而实现超额利润。银行的特许权价值越高,银行做出风险行为的可能性就越低。

3 提升商业银行价值、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有金融业界人士表示,“我国金融业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将从股份制改革转为公司内部治理,增强核心竞争力,使我国金融业能够顺利渡过难关,稳定快速地发展。”

3.1 提高银行信誉

提高银行信誉,很重要的是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上市融资是补充资本金的迅速方法,而发行金融债券或可转换债券可以增加附属资本。为了降低风险加权资产,银行应当优化业务结构,剥离不良资产。

3.2 维护和发展优质客户资源,改善制度资源

银行应当看准时机与目标细分市场,制定有效方案开展营销工作,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改善制度资源,加快业务创新,主要集中在中间业务领域,深化服务理念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这是保证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3 优化股权结构

与以往的国有独资银行不同,我国股份制银行向现代银行又迈近了一步。而且有一部分股份制银行进行了上市融资,因此在符合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在改革中还应当遵循上市公司的管理理念,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股权结构。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企业价值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虽然商业银行目前的盈利较高,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尽快适应市场要求,改进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成为商业银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孙露菡.股权结构与效率的关系—对我国上市股份制银行的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6).

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例4

[中图分类号]F8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107-03

[作者简介]于岩熙(198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王吉恒(1964-),男,山东沾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政与金融。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项目“基于金融模块化构建黑龙江省金融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4B074。目前,从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倡导节能减排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应运而生。绿色金融来源于绿色文明(王军华,2000)。自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以来,绿色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的思考,国内外专家、学者经过深入研究形成共识:绿色金融是推动低碳经济的重要工具,也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绿色金融是国外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中国化。

一、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绿色金融

1概念及内涵

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也称为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 finance),这一概念最早源于《金融业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UNEPFI,1997),引申为低碳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自己的一项政策,通过金融业务活动与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强化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高建良,2009)。绿色金融运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以及生态保险的方式,为合理利用能源、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服务,是实现节能、减排、降耗的金融业务,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为目的(王顺庆,2010)。

2功能与特点

绿色金融具有融资服务、中介的基本功能;具有合理配置资源的核心功能和调节经济结构、规避风险的市场功能;具有风险交易、信息传达、消费引导、区域协调、财富分配的金融衍生功能。绿色金融的特点是注重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利益,将生态因素纳入金融业的核算和决算体系;关注环保产业、生态产业等长远利益。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以牺牲最小的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最大的经济发展(马传栋,2002)。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会上提出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制定了2000年乃至下半个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992年,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

3可持续发展理论在金融业的实践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经济、生态、自然、环境、资源和生产等方面,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对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自身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倡导银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国外金融业将企业竞争力和改善环境联系在一起。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发表了《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有100个机构和团体签了字,由此创立了金融自律组织(UNEPFI),该组织从实践和理论上不断探讨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际金融公司联合荷兰银行于2002年10月在伦敦召开“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会议,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及西德意志银行等九家银行参会。会议制定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项目融资指南”(即赤道原则),规定金融机构有义务对融资项目涉及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进行审核调查。金融机构在提供融资前,要求项目发起人提交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证明。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实行了“赤道原则”,其业务范围扩展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在全球项目融资市场上的份额达到85%以上。

二、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提供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相关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具有调节经济的特殊功能:通过信用中介活动来调节社会不同行业的资金流动。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作为资金融通的枢纽,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促进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推行绿色金融,重视环境问题,为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发展机遇。商业银行通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可减少有害物资的排放,从而减少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营成本;商业银行推行绿色金融,承担社会责任,对影响环保的项目不予贷款,能够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环境风险为商业银行扩大了产品经营范围,减排费用、环境友好技术的投资需求等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融资机会;通过提供绿色投资产品,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资金融通、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第一家交通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兴起,实现了由单一银行垄断体制向以中央银行、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多种金融体制的过渡。四大国有银行通过完成股份制改革,已形成了全方位的商业银行发展模式。

(一)我国商业银行对“赤道原则”的践行

在“赤道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商业银行用具体行动来践行绿色金融宗旨。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5家大型银行共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10634亿元,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贷款3878亿元,节能减排技改贷款20941亿元,收回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企业贷款3934亿元。中国工商银行提出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议的意见》,建立了信贷的“环保一票否决制”;中国建设银行组建了“赤道原则”研究团队,推进信贷政策与国际行业“赤道原则”接轨;中国农业银行推出了以CDM机制项下“经核证的减排量”收入为质押的节能减排融资;浦东发展银行推出了《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银行开展了挂钩海外碳排放权期货价格的金融理财产品服务;兴业银行在经营理念、运行效率及公司治理方面显示出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成为我国唯一的“赤道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作为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传统的金融活动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而忽略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加上商业银行内部对绿色金融的规律和知识掌握不足,绿色金融服务工具和人才相对缺乏;绿色金融具有公共品属性,绿色金融创新性强,风险相对比较高;政府有关部门政策扶植和激励措施不够完善等,致使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对资源、环境、生态因素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在金融产品创新及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风险,影响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主动性;二是缺乏有效的绿色信贷信息供享机制。缺少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主要表现为相关环保部门信息、技术标准化信息、产业政策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不畅通;金融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风险防范能力有限;三是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创新能力有限,对于科技含量较高、建设周期较长、风险较大的项目,传统的金融产品无法满足其有效的需求。

四、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相关政策和机制

绿色金融具有政策金融性质,需要政策引导,因此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商业银行只有依据国家有关发展绿

色经济的政策和制度,才能有效地制订自身的绿色金融服务操作规程和工作细则;建立政府监管机制,政府部门通过绿色金融对企业实施监管,使绿色金融成为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约束力量;建立企业信息平台、环保信用信息数据库及银行和企业的借贷信用体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项目投融资专家评估系统,绿色金融项目目前处于探索和创新阶段,风险管理难度较大,通过评估系统来规避投资风险。

(二)建立建全银行内部治理机制

一是商业银行在建立内部治理机制中,融入绿色金融的理念,将绿色金融作为考核投资项目的重要指标。不仅在资金供给上要向实体经济倾斜,而且要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效应;二是商业银行应当在“赤道原则”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在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活动中,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确保在融资过程中资金的安全。

(三)大力建设低碳银行

商业银行应遵循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将绿色金融作为银行自身发展的特殊运作方式,将社会责任与银行核心业务高度契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碳金融为商业银行促进经营转型带来巨大商机,包括低碳产业项目的投融资,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等。要加强“低碳银行”的基本建设,从人才培养入手,借鉴国外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经验,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团队;科学设置机构,完善系统配置和网络建设等。浦发银行2011年率先提出打造中国金融业“低碳银行”的目标,倡导环保经营方式,号召全员将节能环保理念融入工作中去,探索低碳银行建设经营模式转型路径,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参考文献]

[1]杜莉,张鑫绿色金融、社会责任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

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例5

关键词: 新能源产业;商业银行;融资;赤道原则

Key words: new energy industry;commercial bank;financing;the Equator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010-03

0 引言

新能源在解决各国面临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上具有极为重要意义,新能源产业主要源于对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具有低资源消耗性、高清洁性、价值链长、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优势,被普遍认为是21世纪的战略型新兴产业。我国新能源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以初具规模,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细分产业取得了骄人成绩。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减排目标的提出给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需求。然而,产业技术依存度高、资金投入量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使身处初创阶段的新能源产业普遍面临极大的融资困境。国内产业发展主要的融资渠道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但出于防范信贷风险或获取短期效益的考虑,商业银行对新能源产业采取了谨慎或限制的授信政策,不仅授信总量少,而且利率上浮、担保条件要求苛刻,导致新能源企业在获取银行贷款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从总体上看,商业银行对新能源企业的信贷投入有待提高。

1 商业银行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广大中小型新能源企业支持力度不足 根据数据2011年1-6月全国新能源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7.6%,说明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偏高,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些企业在获取银行贷款方面存在较大困难。通过银行贷款是大多数中小型新能源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对于讲究经济效益的商业银行来说,普遍倾向于“大客户优先”原则,造成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投向具有规模效益的大型企业,如由五大发电集团公司投资的新能源项目等。而我国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一般都是中小型民营企业,鉴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营不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差,偿贷能力弱,发展前景尚不明朗,履约率低,易造成银行大量呆账、坏账的产生等等原因,使这些新能源企业的融资举步维艰。加之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中小企业多拥有的是技术等知识产权,普遍缺乏抵押资产,而银行等主流融资渠道则普遍采取抵押贷款模式,这直接导致了新能源产业90%以上的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融资难题。除投资周期长,风险大之外,新能源比常规能源在技术上的前景难以把握,加上技术障碍的存在和以往的失败案例让新能源企业及项目的优劣难以甄别,最终导致国内商业银行无法很好地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

1.2 贷款比例不合理,潜在的融资风险被低估 由于近年来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推出,和巨大利益的驱动,在谨慎对待新能源产业的信贷支持的同时,商业银行在新能源的某些细分领域又表现出明显的融资冲动。以新能源产业中的风电为例,作为优先发展产业,这一产业潜在的融资风险一定程度上被低估。我国相关生态环境方面的立法不够完善,缺乏对新能源产业获得优惠的融资待遇后项目具体实施中的有效监管。在风电企业建设实施中到底对环境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又该如何补偿还缺乏明确的规定。如果没有把这部分对生态破坏的补偿作为企业成本进行科学核算,便不能真实的反映新能源企业的融资风险。拿目前的风电项目融资风险评估来说,以风电设施建成后,对设备使用寿命期内所产生的效益总和进行估算,显然这样的估算和风电产业事实情况并不匹配,原因是风电技术更新较快,大约三年就会淘汰,因此多数风电设备的使用年限很短,事实上根本达不到其最初的设计寿命,加上大量风电设备暴露在野外,恶劣的野外环境对设备的侵蚀需要投入更多的维修成本,带来折旧加速的风险,而这些潜在的成本并未在初始融资时被充分考虑。

1.3 没有充分发挥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节能减排的社会功能 随着气候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势不可挡。未来,我国节能减排的任务依旧繁重,发展新能源产业需要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开始重视对新能源产业业务的开拓,纷纷创设绿色信贷方案,具有代表性的是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光大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也陆续制定并推行了绿色信贷机制。但由于缺乏明确一致的准入、技术、能源消耗及污染的认定标准,导致具体制度操作差,无法保证执行效果。再加上新能源产业投资周期长,虽然社会效益远胜于传统能源产业,但其经济效益的体现通常需要很长一段时期,因而向来注重安全性、流动性特点的商业银行在新能源产业投资领域仍显动力不足,对新能源产业的信贷规模占其信贷总量的比例仍然偏低,未能形成对新能源产业应有的强有力的信贷支持,反而出现大量银行资金流入原本就应当受到限制但由于其在短时间内能产生可观收益的“三高”行业。

2 商业银行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2.1 借鉴美国银行业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经验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知名商业银行积极与能源部合作,制定了《国际绩效测量和核实标准协定》,把新能源利用状况进行了标准化,方便了此类指标的统计,也使有关风险的量化成为可能。以上标准的推出使节能及可再生能源领域有了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风险评估标准,有利于吸引更多资金投向美国国内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同时,美国能源部也积极在新能源项目开发中为银行提供融资担保,以此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也可以联合政府,使其在商业银行担保融资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考虑到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由于技术市场发展走向的不确定,使这一产业具有较高初始投资风险,银行传统的融资模式远不能满足该产业的需要。而政府的适度参与为银行向新能源企业提供贷款起着很大的保障作用。政府可以利用信息优势和政府信用起到中间人的作用,积极促成新能源企业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根据信贷对象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首先,在新能源企业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的同时,应向政府提出相应的担保申请,而银行也会向政府提出担保申请,只有在企业和银行同时收到政府同意担保的通知,企业才能获得银行提供的贷款。还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对中小型新能源企业融资比例,优化银行为新能源产业的服务等级,充分发挥银行的导向作用,在新能源产业发展集中的地区,当地银行可以适当扩大业务范围,并及时制订相应的管理机制。针对重大项目,可以推出总行直贷和专项贷款。

2.2 引入赤道原则有效降低融资风险 德国银行业对赤道原则的适用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赤道原则为德国银行业所普遍遵循,德国的德累斯顿银行、裕宝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均是知名的“赤道银行”,德国银行在“赤道原则”的制定与推介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赤道原则目前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一项重要新标准,被包括花旗、渣打、汇丰在内的40余家知名跨国银行所采用,其前身是由德国的西德意志州立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美国、荷兰等九家银行于2002年10月在伦敦召开的会议中创建的一套关于在项目融资引入有关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指南。在银行进行与环境有关的项目融资过程中,为使整体银行业对环境与社会评价的标准基本统一,赤道原则首次把原本模糊的环境及社会标准进行了明确,使其更加具体化。赤道原则的适用有利于银行业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提升整个银行业的社会道德水准。

利用赤道原则中利益相关者互动机制的建立,商业银行在新能源项目融资中可以大幅降低防御风险的成本。相关利益主体是项目融资中凡是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会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的各个主体,包括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当地群众、附近社区、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专家、学者等等。随着社区机构和一些非政府组织的主人翁意识的增强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一旦相关新能源融资项目产生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以上利益主体常常会主动采取积极措施出面加以阻挠。那么融资项目公司以及贷款银行如果事先或事中没有和这些利益主体进行有效的沟通,那么极易引起更为激烈的抵制,进而影响融资项目的顺利进行。贷款银行因此将承受贷款损失和市场形象受损的双重打击。赤道原则要求,贷款银行要聘请环境风险管理专家对待融资项目进行现场深入调查,广泛走访、查阅分析相关资料,明确潜在的利益相关人,按照其受到融资项目影响的大小进行分类,为进一步与其沟通并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打好基础。项目融资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其融资风险的抵押品主要是该项目或资产的预期收益。也就说,主要还款资金来源是该项目的现金流量和该项目自产的整体价值。贷款银行必须关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保证信贷安全。如果建立起利益相关者互动机制,一旦相关项目出现环境风险,利益受损方(或潜在利益受损方)会立即通过互动机制反映问题,银行就不必投入巨额成本亲自去持续关注融资项目、了解相关环境风险信息。商业银行在支持新能源产业,抑制“三高”产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赤道原则的适用更能使银行的作用凸显出来。赤道原则要求银行业对项目融资之初对环境及社会风险尽审慎态度并进行核查,保证项目的运行不会产生破坏环境或引发社会问题。引入赤道原则,也使银行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整个经济对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有了可以量化的标准。

3 商业银行应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

由于新能源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整体产值规模有限,商业银行业对这一产业的关注度不高,加上相关的金融工具及产品较少,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子市场对新能源产业的参与不充分,导致新能源产业发展缺乏动力。此外,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银行、各社会综合管理部门与环保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导致新能源产业与银行业合作缺乏必要的前提条件。为避免各家商业银行对新能源项目融资贷款审查适用不同的标准,统一我国的各行业环保标准,使金融机构推广绿色信贷时有章可循,国家环保总局早在2008年1月和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制订符合我国实际的“绿色信贷环保指南”。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联合《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11月银监会颁布《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鼓励各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兴业银行、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都出台了详细的具体操作规范。其中,兴业银行作为我国首家“赤道银行”,对“赤道原则”这一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国际绿色信贷标准的适用使兴业银行在绿色信贷业务领域的推进更为系统化、国际化。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新能源是当前走出能源领域的困境,推动投资和减缓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影响的有力措施。商业银行应当把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积极配合贯彻和实施国家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及产业政策,加大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力度,科学区分不同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阶段,根据地区特点,针对本区域具有优势的新能源行业,逐步扩展新能源领域的信贷支持范围。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观察,2011,(6).

[2]曾东红.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融资法津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借鉴[J].南方经济,2005,(12).

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例6

2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首先,功能定位存在一定偏差。城市商业银行近几年在资源管理方面进行了转型,但是实际工作开展中往往比较重视人事问题的解决,工作为基层工作,角色上未能进行转变,应发挥的管理专家、事业伙伴、半个推动者以及领导者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受未能参与战略规划、战略决策影响,难以对企业实施的战略规划有充分认识,进而业务部门之间也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沟通机制与交流机制,难以充分了解业务发展背景下在人力资源方面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难以和业务发展具体规划结合在一起。

其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城市商业银行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时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素质,发挥变革推动者、政策专家等作用,将管理价值和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当前开展的管理工作在知识、理念、方法、技能方面都未能形成充分、全面的认识与理解,也难以对管理中应运用的先进方法进行推广,进而变革推动者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3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3.1对管理模式进行更新

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应对自身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有正确认识,满足员工实际需求,在员工实际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员工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激发,将自身全部身心投入工作当中,进而使银行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由人事管理逐渐向功能型转变,促进人力资源在城市商业银行制定目标、战略以及规划的实际参与程度,对其今后发展有充分认识。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结合战略计划,细致分析人力资源实际需求以及供给情况,并将规划工作做好,使人力资源相关管理工作和企业发展战略之间相适应。从制度上来讲,应推动人力资源方面和企业战略之间的衔接。

3.2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应逐渐构建员工发展和银行发展之间相互协调的机制,使员工在工作中的个性发展需求得到比较充分的满足,将员工长远发展和银行长期发展结合在一起,使员工的自身发展得到充分保证,对银行产生更强烈的归属感,从而在工作中形成自觉意识。

具体实施时,应综合运用各种渠道和各种途径促进员工对银行产生认同感,认同银行价值理念,同时需注重员工在工作中的自豪感以及责任感的增强,工作中能够不断开拓创新和积极进取,这样才能使银行在发展中留住人才。

3.3建立科学聘任机制

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对职位的设置应保证科学,使人员能够实现竞聘上岗,保证岗位选择时的双向性,进而使聘用机制在制定时更具合理性。结合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以及优化组合具体需求,对干部选任进行科学设计,同时应保证岗位聘任相关制度在制定时的合理性,形成完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实现竞争择优,进而使人力资源更具活力,促进组织竞争力的提升。

除此之外,应对干部聘任制度进行改进,对工作环节进行完善,确保竞聘工作在开展时的公平性、公开性、择优性、竞争性,并且需将聘任人员实际考核力度加大,形成良好聘任机制,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3.4构建人才培养战略

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应积极构建中级管理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以及核心人才作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战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并对银行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促进员工培训相关体系的完善,为人才培养以及人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实现对平台的有效构建。同时在此过程中,应和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以及业务经营实际需要结合在一起,对培训模式进行合理改进,使零星培训逐渐向规划性较强的常年培训转变,由原本应急式培训逐渐向针对性培训转变,保证培训的全员参与。在此情况下,员工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得到业务培训以及素质培训。

具体实施时,应对不同层级岗位人员的实际岗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在培训对象不同的情况下运用不同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形式。除此之外,应制定上岗考试,人员在正式上岗之前应获得相应资格,并定期对员工素质进行检验,增强其在工作中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实现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3.5完善人员激励机制

城市商业银行应注重职业化的建设的实施,对员工职业发展进行完善,保证员工在进行职业发展时的多选性,改变原本的官本位以及独木桥的状态,转变原本单一性的晋升方式,使员工在工作中无论选择哪种岗位,都能形成完整并且系统的发展通道。因此,在原本除了运用原本职务管理发展通道之外,应针对不同岗位设置专业性职业发展通道,使更多人员能够在专业道路上获得提高,这实际上是对员工专业能力的一种认可。

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例7

【关键词】

商业银行;投行;发展趋势

1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2002年,我国工商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内部率先建立投资银行部,专门用来开展投资业务,自此,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紧随其后,推动了投资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自2007年年底,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浦发银行以及兴业银行等先后成立了投资银行部门,加大了投资银行业务的普及力度。各商业银行要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实现银行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的变革,就要积极发展投行业务。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其中间业务尤其是投行业务发展迅猛,在整个商业银行内部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我国境内,中国工商银行在2010年上半年的银行业务总收益为86.66亿元人民币,已经连续八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已经达到8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投行业务逐渐成为其核心收入来源。在海外,中国工商在香港设立了子公司——工银国际,在较短的时间内即获得了业绩的突破,在国际投行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工行负责人曾表示,工行增长最快的新兴业务即投资银行业务。2002年我国银行界普遍设立了专门的投资银行部,工商银行也逐步建立起以债券承销、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业务、重组并购顾问以及结构化融资为基础的“工商银行投行模式”和投资银行业务产品线。

2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存在的基本问题

2.1 竞争环境、政策法规以及内部条件等都制约了投行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在现有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不断优化法律法规环境,以促进投行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受银行分业制度的限制,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范围主要局限于债券融资,在股本融资市场中只能象征性的开展一些配套性业务。同时,商业银行一般采取证券化以及组建合资资产管理等手段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导致其在会计处理、出资、外汇汇出以及税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投行业务市场在我国发展历程不是太长,但是国内市场竞争的主体却各具特色,包括合资投行、国内知名投行、国内券商、商业银行以及民营咨询公司等,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建成。

就商业银行内部而言,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包括企业文化、经营体制、业务流程以及运作机制等。比如,传统的商业银行倾向于发展传统业务,而投资银行的服务意识更强;商业银行受传统企业文化的影响,在开拓市场和开发业务品种方面的压力较小,而投资银行在运作机制上更显成熟,效率更高。目前,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指出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是大势所趋,但如何在维持商业银行整体架构的前提下推动投行业务的大力发展,从而实现投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的和谐发展,仍值得我们深思。

2.2 投行业务发展的思路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逐渐将发展中间业务提升日程,对发展投行业务的重要性有了初步认识,但是在制定经营策略时,并未将资产负债业务和投行业务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对增加银行收入的重要作用,它在通常情况下被视为竞争客户、稳定存款、抢占市场份额以及提供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重数量、轻结果以及贪大求全等问题屡见不鲜,阻碍了投行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对投行业务的重视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开展业务阶段,各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没有形成强大的市场合力,难以充分发挥信息以及客户的固有优势,导致大量机会的流失。

2.3 投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对投行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尤其是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专业人员极度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拓展。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能提供的投行业务服务有限,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投行人员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可靠的市场信息,努力争取目标客户;将外部资源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解决投行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突出问题;详细了解客户需求,对企业的真实需求也要充分掌握。这些业务实施起来都要涉及大量的物力、人力,一般与复杂的产权交易结合起来。所以,投行的成功需要专业知识和合作团队的共同参与。例如,张裕集团在重组并购财务顾问的过程中,工行总行充分发挥了领导作用,山东省分行、两家会计师事务所、三家律师事务所以及一家中资银行、一家外资银行共同合作,为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目前的人员配备相对欠缺,难以满足高层次投行业务的发展需求。

3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若干建议

发展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降低资本占有、巩固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以及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所以,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战略优势,必须大力推进投行业务的发展。

3.1 实现收益结构的调整,逐步提升投资银行业务对企业收入增加的贡献

实现收益结构的多元化,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的利益需求,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波动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巨大冲击,实现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多元化业务规模已初见雏形,但是中间业务所占的比例仍相对较低,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快收益结构调整的步伐,充分发挥多元业务的优势。

3.2 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资源的整合,保证各项业务的协调发展

目前,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取得了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面对这种形势,要加快资源整合的步伐,不断发挥综合金融服务的突出优势,实现投资银行业务和信贷业务的共同发展。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必须充分发挥其丰富的客户资源。商业银行各部门要实现各户资源的共享,在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前提下,提升其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

3.3 建成高质量的专业化团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投资银行业务不同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它的集成性和专业化更强,所以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要建立健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管理体系,统一管理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在商业银行内部,要建立健全投资银行业务部门,开展好投资银行业务及各项配套业务。同时,要大力引进复合型人才,逐步建成高素质、高层次、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丰富以及熟练掌握各种复杂金融工具专业化团队,大力拓宽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渠道。除此之外,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探索组合营销的新模式。客户经理要全面负责客户关系的维护和管理,产品经理要提供无条件的支持。商业银行要组建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将投行、公司、资金、会计、信贷以及国际等纳入服务体系内,积极开展跨专业的大型合作,保证服务质量的优良。

3.4 进一步完善定价和评价体系,理清收费与收息的关系

(1)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形成非利息收入和利息收入协调发展的收入格局。(2)建立健全利费组合定价机制,在制定利费结合的经营策略时,综合考虑客户的偿债能力和风险状况,对于未来潜力和外部竞争要充分考虑。对于风险相对较大的客户,可以在多种费率定价的基础上辅之以较高利率,而对于具备可靠偿还能力的客户,可以在较低费率定价的基础上辅之以较高利率。在制定利费组合定价机制的过程中,还要健全利益分享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

3.5 建立并完善导向性考核激励机制

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一项新的创新型业务,并没有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激励制度,经营单位也不断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业务和发展新客户,所以投资银行业务实际上并未取得显著成效。由此,商业银行要逐步建立起专门的投资银行部,实现业务和人员的整合。同时,要给与投资银行部一定的经营决策权,以便于对市场环境及时做出反应,抓住企业发展的最佳时机,实现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投资银行部拓展业务范围和加强业务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3.6 充分发挥品牌优势,提高投行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银行业也逐步形成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战略优势,必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从经营机制、研发能力、人力资本、管理能力、营销网络、企业文化以及品牌等方面着手。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一项新业务,竞争异常激烈,其不论在服务还是产品上的优势都易于模仿,业务策略优势也只在一定时期内有效,而企业文化却是推动商业银行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形成品牌效应,提升投行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骆璇;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问题的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2(03)

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例8

1.村镇银行的缘起

在对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我国成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希望借助这种新型金融组织为农村的部分相对贫困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属于商业性小额信贷的范畴(杜晓山,2008)。长久以来,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有效的抵押品、担保品,出于贷款安全性的考虑商业银行无力为这部分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贷款服务,贷款市场因而长期存在信贷配给问题。《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p.778)中这样描述:“信贷配给是借贷市场的一种状况,其中,按照所报的契约条件,贷方提供的资金少于借方的需求”。在符合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要求的条件下,商业银行没有提供与贷款需求相一致的贷款供给。贷款市场供给小于需求,而利率也没有出现古典模型所预期的上升以消除这种差额。从亚当.斯密描述这一现象起,凯恩斯、埃利斯、威尔逊、哈里斯、杰斐、拉塞尔、威廉姆斯等众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分析。在斯蒂格利茨和韦斯的经典论文(1981)中,他们从贷款质量和利率水平的负相关关系角度论述了在信息不对称和由此导致的“逆选择”的条件下,信贷配给的存在性,市场失灵了。村镇银行的兴起源于对克服这种信贷配给的探索,希望通过设计一些制度安排(如中心会议制度、农户联保制度等),使金融机构有能力为部分相对贫困人群,主要提供无需担保和抵押的小额贷款等微型金融服务。村镇银行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要求特殊的贷款制度设计,面向原先被放弃的部分相对贫困人群,主要提供无需担保和抵押的小额贷款以及其它微型金融服务。尤努斯教授领导的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取得了部分成功后,推动了这种新型金融组织在世界范围中的发展和推广。20世纪80年代初这种新型的金融理念和方法开始被一些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引入我国。虽然最近印度安德拉邦出现了小额信贷的违约危机,但并不表明这种模式的失败(杜晓山,2010)。

2.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

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引进试验、试点发展到大力推动等不同阶段。按照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工作安排》的规划,到2011年我国拟建立1027家村镇银行。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3月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建立起至2010年6月末,我国已建立214家村镇银行。其中2007年共建立19家,2008年共建立91家,新增72家,2009年共建立148家,新增57家。以国家开发银行、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为主发起行共建立30多家,其余均为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发起建立,包括各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主发起行的不同,我国现有的村镇银行可以分为全国性大型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和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外资银行为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和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为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目前最后一种在我国占80%左右,为绝大多数。不同类型的村镇银行可能具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和经营方法。本文中主要分析以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为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出现的使命漂移现象。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村镇银行却表现出了与设计初衷不同的特征,似乎没有起到为我国农村部分贫困人群提供包括小额信贷在内的微型金融服务的作用,出现了使命漂移。村镇银行的目标客户、放贷手段和放贷金额都出现了与设计要求的偏离,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村镇银行,更像是为应付或规避政府相关政策的一种商业银行的变体,实质上就是普通的商业银行。这种村镇银行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削弱金融领域的垄断或许具有一定意义,但却不太可能为我国的贫困人群提供足够的理论模型所设想和期望的服务。

3.以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为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的使命漂移

村镇银行的使命漂移主要体现在贷款对象、贷款方法和贷款额度偏离面向部分贫困人群、主要采用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贷的设计目标上。

从2007年开始,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积极参与我国的村镇银行建设,目前有高达80%左右的村镇银行属于它们发起设立。但现存的这些村镇银行却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村镇银行,从目标客户、贷款方法等方面考察可以发现它们只是一种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并不是为我国相对贫困的人群提供包括小额信贷在内的微型金融服务,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为背后的主发起行规避金融法规、实现区域扩张的经营手段。出于追逐利润和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考虑,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有实现跨区域经营的内在欲望,但受到金融法规的约束,无法快速扩张。村镇银行的发展为它们提供了机会。村镇银行不是市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是对市场调节失灵的补充,因此如果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指导,这些具备商业银行背景的村镇银行必然偏离原初设计的目标,出现使命的漂移。以为相对贫困人群主要提供无担保、无抵押的小额信贷为主要贷款模式的金融组织与商业银行存在本质的不同,它们的结合——用商业模式推动这种金融组织的发展需要强而有效的约束。

安徽长丰科源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2月(以下相关数据来源于该行各年年度报告),主发起行是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占40%的股份,是最大股东,两行董事长都是刘万霞女士。

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例9

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招商银行选择了有高质量保障的、追求长期稳定增长利润的效益型发展道路。确立“协调发展”的经营理念,需要坚持一个思想、保持三个理性、把握五个关系。

坚持一个思想,就是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

保持三个理性,就是要理性地对待市场、理性地对待同业、理性地对待自己。商业银行要对变化的市场保持清醒的认识,客观地评判市场变化,做到热时不乱、冷时不怨。在经营管理实践中虚心地借鉴和同业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但又不盲目跟风,时刻保持着危机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把握五个关系,就是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好管理与发展,质量与速度,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股东、客户与员工利益,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五个方面的关系。

按国际标准再造银行管理

在广泛的考察和比较后,我们认为,招商银行与世界一流银行的根本差距在于管理。所以,按国际标准再造银行管理是招商银行应对开放的重要对策,而按国际标准再造银行管理的突破口为公开上市。

招商银行按照严格的标准上市后,在银行管理素质提升方面实现了几个突破。一是通过上市进一步完善银行的产权结构,增加了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使得董事构成更加多元化,董事会的受托责任进一步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同时,也比较好地解决了遗留的不良资产包袱,解决了经营中的资本金不足,解决了银行内部管理低效率问题。二是引进了国际商业银行的成功管理经验。例如,引进了扁平化管理思想和、绩效管理考核体系、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和成本费用管理体系等。三是重整了业务流程,对全行的市场营销资源、风险控制资源、业务处理资源以及其他各种管理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逐步建立起了市场营销、风险控制、后台处理、支持保障四大体系,银行业务运作效率明显提高。四是通过上市,实现了由传统制度向国际会计标准的根本转变。

强化金融优势

招商银行运用技术对银行传统的业务流程和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再造,大力推进传统的银行网络化发展。近3年来,招商银行已逐步建立起以“一网通”为主体的,包括网上企业银行、网上个人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证券、网上商城在内的,比较完善的虚拟化服务体系和服务渠道。今年6月,招商银行获得了被国际盯业誉为“奥斯卡奖”的“CHP国际机大赛”的提名奖,进入了金融房地产门类“21世纪贡献大奖”决赛的前 5名,这也是中国企业15年来首次获此奖项。评选委员的评价是:“中国第一家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银行,而且将信息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降低了经营成本,获得了高速成长,堪称国际银行界IT技术的典范。”

招商银行还正在建设以集成客户关系管理、集成业务处理、管理决策支持三个子系统为基础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业务处理的中心化、批量化、标准化,客户资源管理的个性化,成本费用、利润、风险管理考核的细化,内部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以及分析、管理、决策的全面系统信息支持。正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成本分析系统、内部信用评级体系、财务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等基础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

创服务品牌

近年,招商银行在继续强化“一卡通”、“一网通”两大知名品牌的同时,不断推出新的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金葵花”理财产品和服务体系面向高端客户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综合理财服务,涵盖负债、资产、中间业务及理财顾问服务等。这种综合理财服务体系的背后,是高技术的银行后台支持系统的创新。“金葵花”理财产品和服务体系囊括了银行所有的个人业务,开发出易贷通、投资通、居家乐等系列产品,实现一对一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理财服务。“点金理财”银行服务体系则是面向对公银行业务的品牌。这一品牌体系具有全面、团队、亲和、专业的服务特色,打破了以往公司银行业务、同业银行业务、国际业务、离岸银行业务和资金交易业务的部门框框和业务分割,完善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从而实现了针对公司客户多种业务的联运。

国际化经营

招商银行将推进国际化经营、创办一流银行、打造“百年招银”作为应对银行业开放和实现自身长远的战略目标,从三方面着手,积极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探索。

在管理运作标准国际化方面,作为一家完全由法人持股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不断在内部组织体系、经营决策机制、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近两年,在按照国际标准公开上市之后,招商银行逐步在制度、呆账准备制度、资本补充机制、信息披露制度、激励制度等方面实现与国际规则接轨,管理运作机制逐步达到国际标准。

在股权国际化方面,招商银行的许多股东都有比较长时期的国际化经营背景,业务遍布世界各地。招商银行国内公开发行上市后,股权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并建立起资本市场运作的平台,拓展了股权国际化运作的空间。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深化股权国际化,通过股权结构的国际化,促进银行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在机构、人才、客户国际化方面,招商银行通过开办离岸业务、设立香港分行和纽约代表处等机构,借鉴和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较大发展,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国际业务人才。

构建商业银行管理文化

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例10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发展观,它是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我国金融业的一次全新改革实践,意义重大、举世瞩目, 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建设银行的改革实践,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和最终成功。

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1、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目标的艰巨性要求改造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总目标是:紧紧抓住改革管理体制、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绩效这几个中心环节,将国有独资银行改造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改革,使国有独资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国际通行的财务指标方面,达到并保持国际排名前100家大银行中等以上的水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多年来为支持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与国外相比,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无论是在经营管理水平,还是业务品种,抑或是人才素质、科技水平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距。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存在资产质量差、资本充足率低、风险管理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还没有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经营机制,难以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潜在风险严重。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和股份制改造目标之间还存在较大距离,任务十分艰巨,只有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可能完成艰巨的改造目标。

2、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复杂性要求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涉及人、财、物、组织机构等的全面重组与再造,涉及中国金融的稳定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这场涉及金融体系每一个层面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正面临着一个“九连环”式的挑战:改革中的每一个部分都与其他部分紧紧相连,而每一个分目标的达成既受其他目标改革效果的限制,又直接影响着其他部分的改革进程。因此,股份制改造是一项兼具政策面、技术面、操作面的系统变革工程,各项关系错综复杂。为圆满完成股份制改造各项任务,必须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各项工作关系。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既要考虑改制方案的现实可行性, 解决现实问题,又要考虑未来的可持续长远发展,以人为本,统揽全局,把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与金融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要考虑改制后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只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 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国有银行的改革实践, 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看待和处理改造中遇到的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改制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设计,方能统筹兼顾,既解决现实问题,又兼顾长远发展,使国有银行真正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

3、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地位的重要性要求股份制改造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维系着国民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截至2003年末,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占银行业总资产的55%,吸收了65%的居民储蓄,承担着全社会80%的支付结算服务,贷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56%,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供应者。在全部银行业资产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占近60%,在国有重点企业贷款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约占80%.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搞得好坏,对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乃至整个金融机构体制改革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银行业面临着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无论是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参与国际竞争,还是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都要求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同时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其能否稳健经营、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意义重大,涉及面广,几乎涉及全体中国公民的切身利益,影响深远,改制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唯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才能确保改革的最终成功。

4、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迫切性要求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目前,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大势已不可逆转。根据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议,到2006年底我国将全面开放银行业,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如果不抓紧时间深化体制改革,消除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上的缺陷、改变经营管理落后的状况,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届时就有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被淘汰,从而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影响。因此,无论是从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现实要求,还是从根本上防范金融风险来说,都必须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任务重、时间紧,唯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才能确保股份制改造不偏离方向,取得圆满的成功。

5、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面临的经济、社会体制转轨期的现实环境约束要求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轨时期,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制面临较多的现实环境约束。从所面临的经营环境看,在转轨期,商业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十分复杂。在经济运行方面,由于市场调节功能还不充分,转轨期的经济机制使得投资的快速增长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并行发展,导致经济运行呈现较明显的不均衡态势。在市场环境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正处于一个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市场之中,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政策风险相互交织,商业银行只有保持理性,规范运作、稳健经营,才不会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迷失方向。在信用环境方面,由于现阶段我国法制还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借款人逃债现象屡有发生。面对这样的信用环境,商业银行如果不能保持足够清醒,审慎分析借款人的真实信用状况,盲目跟风,短期迅速膨胀起来的资产就很容易转化为不良资产。总之,由于处在经济转轨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商业银行的发展仍存在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还受到许多来自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于现实,着眼于长远,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取得成功。

6、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是我国金融领域近几十年来变革中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我国的金融体系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当中,多数变革取得了成功,推动了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但就中国的金融业改革整体而言,金融改革长期滞后于整体经济发展。像中国过去的每一次市场化改革一样,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也并不是在一个设计周密的规划之下“按部就班”去执行,而是一次次的试错与经验积累中摸索前进。不少变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少数变革措施甚至导致了惨痛的失败和昂贵的代价,无法弥补。反思失败的变革措施,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没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忽视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联动性、系统性,在对根本性问题未做大的触动的情况下,不时出台的一些修补措施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变革措施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考虑,部分变革措施的出台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非常关键和艰巨的全新改革实践,我们不能再沿袭传统的纠错式改革的思维模式,要总结我国金融领域近几十年来变革中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摒弃简单的、感性、盲目的改革冲动,树立改革理性,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注重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要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而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基础在于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因此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健全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

从国有银行的现状来说,治理有效结构的缺失已经使内部治理改革迫在眉睫。与规范的公司治理相比,我国国有商行的治理机制有很大的差异。国有商业银行区别于现代商业银行的根本点是产权主体机构的一元化和剩余索取权的不可交易性。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专业银行附属于国家所有,被赋予了行政机关的职能,因此国家专业银行的治理制度实际上被纳入了国家行政管理体系,银行的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国家与银行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这种行政性制度安排区别于市场化国家政企分开的治理体制。尽管近些年来商业银行的改革不断深化,但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链过长,导致约束机制弱化;产权关系单一化和代表主体缺位或混乱限制了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权力制衡,治理效率低下;高管人员的基础义务责任制度不健全,使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激励机制作用有限。

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要立足于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健全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

首先,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彻底打破原有的行政化运作方式,并实现银行管理人员的职业化,使其成为真正的银行家,从而有效解决高级管理人员与银行经营目标偏离的问题,切实降低委托—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其次,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完善公司治理的组织体系,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对于母公司而言,不应参与上市银行的经营活动,主要职责是做好监督管理,并通过发挥董事的作用强化上市银行的内部控制,同时确保监事的独立性,进一步强化监事会的功能,以此来增强对银行董事会和经理阶层的监督和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同时,在上市银行大力引入独立董事,并实行董事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国家控股、独立董事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弥补国家控股可能带来的效率损失。

第三,要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职责和权利,一方面确定董事的任职资格和构成,尤其是要大力引入独立董事,并实行董事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国家控股、独立董事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实现银行内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的权利制衡,降低委托—成本,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

第四,完善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由于对商业银行实施并购成本很高,所以通过控制权市场对商业银行进行外部约束一般来说难度较大。完善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与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化相适应,大力发展经理市场,促进银行管理人员之间的充分竞争,真正实现银行管理的职业化;二是强化资本市场的作用,努力发挥资本市场对于商业银行的约束作用;三是强化独立和外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审计监督;四是完善有关的法律制度,对商业银行进行严格的法律约束。

此外,还需特别强调的是,在构建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关联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是辨正地看待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的问题。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外国战略投资者来形成改善公司治理的新生力量将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在具体引进过程中要注意,中国要着重引进的是战略投资者,不是投机者。投机者对中国银行业的长远发展和金融稳定不利。此外是不是中国所有的国有银行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均一律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窝蜂地全部去抢着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会使国有银行丧失主动的谈判条件,可能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是否考虑部分银行引进,部分银行不引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妥善处理党委会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在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后,要妥善处理好党委会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恰当地处理好党的领导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关系。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注重转换经营管理机制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是积累性、深层次的,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必然矛盾。当前,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上的问题。经营机制不到位,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就无法克服;经营理念不树立,就不能正确地指导经营管理实践,经营理念的滞后,势必影响到工作思路、发展规划、决策质量、市场开拓、风险控制等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整个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一次性设计,可以在短期内很快强制推行,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经营机制是内生性的,一般而言其形成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其作用具有长效性。银行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要立足机制的引进和营造。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不仅是要解决外在的体制问题,更关键地是促进内在经营机制的优化。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改革、发展与稳定,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速度、质量与效益,资本、规模与结构,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业务发展与队伍建设之间的关系。通过统筹兼顾各项工作关系,用新的发展思路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谋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要注重更新管理理念,确立和坚定成熟的经营管理理念。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商业银行成熟的经营管理理念应包括:(1)资本约束的管理理念和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理念支撑,是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伴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首先应牢固树立资本回报与约束的理念,增强各层级、各环节责任主体的市场经营意识,统筹兼顾,处理好业务扩展的速度、质量与效益,总量规模与内部结构的关系,这是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成功的关键和重要保证。价值最大化是充分将风险因素、资本成本、资金的时间价值等因素结合起来,着眼于可持续增长的经营理念。事实上,在商业银行的所有经营活动中,既要考虑个体的最优化,同时又要考虑全局的最优化,个体最优化目标必须服从于整体利益的最优化目标。不仅如此,既要考虑即期的最优化,更要考虑长期的最优化。追求银行价值最大化的实质,就是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正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所在。(2)全面协调均衡的经营理念。商业银行通过向客户提供资金融通服务而发生资产负债业务,同时通过向客户提供资金清算、财务顾问、财富管理等服务而开展中间业务,而且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脱媒的加剧以及客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内涵在迅速扩充,提升客户服务价值和对客户价值的最大挖掘,要求商业银行实现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的统筹发展。另一方面,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则,在负债业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一定的前提下,资本金规模以及风险控制能力的高低将决定资产业务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中间业务的发展则不受资本金约束,可弥补资产负债业务发展受到限制时对盈利的不得影响。协调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发展,既是市场经济法则对商业银行的要求,也是商业银行经营规则的内在要求。(3)效益与效率并重的经营理念。如何在资源约束下通过调整经营结构来提高效益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其核心在于如何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使其经营管理资源的配置满足于“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以效益为目的”的要求,进而推动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区域结构的优化,提高发展的总体效益。同时,按照有利于客户价值创造和内部风险控制的原则重组和整合业务流程,以业务流程为依据调整组织机构,建立相互促进和相互制衡的业务拓展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支持保障系统,从而提高发展的效率。(4)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使员工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秉承这一理念,银行积极实施人才兴行战略,加强人才资源的规划和开发,大力打造适应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的管理岗位人才、专业技术岗位人才和经办岗位人才三支队伍,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服务于业务的健康发展、服务于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服务于经营效益的持续提高,最终形成人尽其才、才尽 其用、人才辈出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化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改革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有效机制,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按照岗位责任、风险、贡献相称的原则,积极建立以岗位职务等级为核心、具有商业银行特色的内部等级体系,形成符合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和经营管理需要的岗位职务架构,并对各类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使不同岗位职务与岗位责任和任职资格条件相匹配,为内部竞争机制的形成奠定基础、构筑平台。

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除了需要观念的转变之外,还要从根本上建立健全包括资源配置,成本约束、科学激励以及内控约束在内的经营管理机制。

一是资源配置机制。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并完善科学的资源分配方式,力求使资源投入与收益相对称,激励各分支机构努力增加收益;使资源投入与业务发展相对称,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稳步推行与绩效挂钩的标准预算,按照统一的标准来配置资源。同时加大各项资源配置与经营绩效挂钩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