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古建筑结构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6 17:20:28

古建筑结构设计

古建筑结构设计例1

中图分类号: TB48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园林的规划建设以及古城区的建设施工过程之中,仿古建筑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相关项目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设计类型,当前综合了不同的设计手段和施工技术,并且采用了全新的混凝土框架施工结构。故在设计方案的研究与分析制定过程之中,还需从工程建设本身的需求着手,对建筑的结构进行准确估量和计算,结合建筑特点,设计出不同形式的仿古建筑类型,以充分的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为城市的进步创建出良好的基础。

1.仿古建筑结构设计特点分析

针对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特点加以分析,是促进设计工作实现新的转变的关键点,故应当加以重视。我国古代的建筑多半是以木的结构为主要设计原则,其平面的布局讲究的是含蓄,注重多层次的分布和不同布局之间的灵活转变,并且对于均衡性相当重视。所以,在仿古建筑设计之中应当对维护结构以及承重结构进行重点的设计,应当确保其有着明确的分工并且有着不同的体系结构。诸如在我国的古代建筑斗拱设计形式之中,就相当充分且全面的运用了不同的色彩装饰和突出的结构设计要点,使得整个建筑的设计呈现出了一种较为庄重的造型,而在外观方面,则显得相当的华丽。这一点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核心理念。在当前的仿古建筑设计之中,多半的项目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形式,很好的继承并且发扬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结构样式,在实践的设计工作之中,还可以借鉴当前时代的全新的设计结构形式,使得其可以与传统的设计理念相互融合,将构件以及模数等进行重新的定型,进而实现从整体至局部的不同设计形式,在造型以及细节部位的尺度方面也有着相当详细的规定。

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之中常用的穿斗式设计形式、跌梁式的设计形式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和改良,而其中的不同设计原则,也被广泛的运用在了实践的设计工作之中,进而使得当前的仿古建筑呈现出了全新的色彩,整个设计项目的艺术效果和价值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2.仿古建筑结构设计要求及原则

在仿古建筑设计之中,明确相关设计原则和基本的设计理念,对于设计项目的稳定开展有着相当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故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由于防震以及防腐蚀性等多方面的需求,当前阶段的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之中已经普遍的采用混凝土设计结构的形式很好的替代了传统的木结构设计样式。而采用混凝土钢筋的设计,进而仿古建筑的建设,可以使得外观的艺术效果和内部的稳定性均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要想保证外部的油漆效果与木结构的相类似,还应当对仿古建筑设计之中的相关准则和规定进行严格的掌控,兼顾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和建筑自身抗震的设计需求。

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之中,应当严格的按照仿古建筑的基本模数结构和模型体系进行建设和施工,保证整个体系的完善性和科学性,在结构设计过程之中各个受力的构件规格应当进行严格的掌控,充分的满足建筑自身的需求。各个构件的施工应当符合力学体系的传力标准,针对外形和尺度的把控也应当完全的参照古代建筑之中梁柱的设计样式进行执行。此外,在仿古建筑设计之中还应当采用多种不同的结构体系,采用组合的形式以充分的满足仿古建筑的屋面设计需求。由于仿古建筑的屋面设计有着较大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之中屋面的变化较为显著,其对造型的要求较高,并且整个设计的难度较高,所以针对体系的设计应当按照举架等设计的理念原则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使得整个屋面的设计呈现出一种缓慢上升的趋势,并且体现出优美的设计曲线,充分的满足当前仿古建筑的设计标准和建设需求。

一般情况之下,仿古建筑结构设计之中相关构件起到装饰的作用,其有着独特的设计艺术效果,同样需要加以重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斗拱,其属于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之中的一种特殊的设计形式,具有很好的传导屋面荷载并且降低整个屋顶横梁跨度的作用,故对应于整个仿古建筑结构设计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由于我国当前相关设计项目多半采用的混凝土钢筋的结构形式,其建筑的设计一般是由主体框架进行承担,所以斗拱已经逐步的退化成为了装饰性的物品,而不再有相对应的承重效应。所以,在设计过程之中还需要对上述内容加以明确,以更好的实现建筑设计效果和水准的改进。

3.实例分析

针对仿古建筑之中的相关设计实例加以分析,是促进设计效果提升并且完善设计理念的核心环节,应加以重视。在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过程之中,应当严格的遵循传统布局模式和设计的结构样式,并且很好的与现代的技术进行融合,以开创出仿古建筑的新局面,实现技术的不断改进。在实践的设计过程之中应当取长补短,需要在掌握设计规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对计算机结构计算结果进行合理的调整,对传统的设计技术进行细致的改良和创新,采用混凝土的主体结构设计形式,吸纳现代化的结构设计精髓,进而达到仿古建筑设计的施工效果。

位于南宁青秀山风景区的观音禅寺扩建工程在原禅院的旧址上改建,扩建后更名为万寿观音寺,占地面积约15亩,是原有面积的三倍。寺院内有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阁、卧佛殿、法物流通处、素菜馆等布置,整体仿唐宋建筑风格。

在大部分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的仿古建筑中,斗拱和雀替是作为纯装饰构件,不考虑其受力,与主体结构分别浇筑成型。屋檐荷载通过斗拱上方的现浇混凝土桃尖梁、斗拱中间的现浇混凝土剪力墙传给剪力墙下方的额枋斗和拱,雀替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通过主体结构浇筑时留设的预埋件与额枋和檐柱焊接连接。但是在本方案中,选用了装饰性构件和受力构件结合的设计及施工方式。雀替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通过预埋件焊接连接。采用斗拱作为受力体系,既实现了对出檐的处理,也减少的撩檐檩的断面高度。在角科斗拱的老角梁处理上,设置了暗梁,与斗拱宽度一致,这样不仅仅实现了长梁的出挑,也控制了受力均衡,加强了结构体系的稳定性。所以,根据上述的分析,在实践的设计项目之中应当对设计的细节部位加以重视,以增强设计的水准,促进效益的提升。

4.结束语

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相关项目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设计类型,当前综合了不同的设计手段和施工技术,并且采用了全新的混凝土框架施工结构。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我国仿古建筑施工项目之中结构设计的基本需求和设计过程当中应当重点予以把控的部位进行深层次的论述,从实际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仿古建筑的设计原则。同时,通过对实例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旨在明确设计的重难点,明确设计工作的核心理念,以更好的完善设计的缺陷部位,实现对现有工作的转变改革,真正意义上增强了仿古建筑的设计水准,以全新的理念促进设计规划工作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蔡映红.仿古建筑大漆施工质量问题及防治[J]. 园林. 2003(10)

[2] 张宏新,杨逢春.清雅幽古 浑然天成――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辽阳“襄园”的建筑特色[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06(05)

[3] 本刊编辑部.一种新的建亭方法――仿真明清古建筑构件预制方法[J]. 中国园林. 2002(06)

古建筑结构设计例2

1 建筑体型

在建筑的概念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确定建筑的整体结构方案,并且在结构方案中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建筑的外形构造,通过历次地震的发生时建筑的反应结果来看,建筑的抗震能力与建筑的外形构造有着直接的关系,通常来说,建筑体型是否均匀、是否对称、是否规则等都会给建筑的抗震性能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说建筑的体型过于不均匀,不对称,不规则,那么建筑自身结构的抗震能力,必然会在地震中受到破坏,从而增大建筑发生倒塌的几率。

1.1平面结构布置

我国目前的木结构古建筑从平面上的布局来看,大多数都采用的是六边形、八边形、矩形、方形以及圆形来作为建筑中的较为对称的几何结构,并且都极为均匀、对称。一般矩形的房屋长宽之比都不会超过2,这样就极大的防止了建筑由于过长的原因而受到地震的大面积影响,减少了建筑在地震中的扭转力;八边形、六边形等建筑平面绝大多数都是多轴向对称的,由于其结构的原因,其自身能够较好的抵抗来自任何一个力面的阵地影响,拥有更好的抗震能力。同时,较为稳定的建筑结构还能够极大的减少受到的风压影响,可以使得木结构建筑在抗震能力强的同时还能抵抗较大的风力。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一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就是平面为正八边形的一座建筑,在过去的900多年中,经历了多次地震,仍然屹立如初.建筑平面抗震要求的均匀性主要指的是结构的均匀性,即主要抗侧力构件的布置要均匀,尽量使建筑物的质量中心与抗震结构体系的刚度中心的位置接近。以减小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偏心扭转的影响.木结构古建筑中的抗侧力构件主要指的是柱子,因此,柱网的布置也就决定了整个结构体系的抗侧刚度的分布.

1.2竖向结构布置

在建筑的抗震性能中,建筑自身竖向的宽高比是否恰当,能够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性能,这也是建筑物体衡量其自身抗倾覆能力的一个标准。通过目前调查的众多工程实践情况来看,建筑的框架结构最适宜的宽高比就是3-4,若是建筑并非处在地震区范围内,那么其宽高比在5以内就是极为合适的。我国目前仍然存世的木结构古建筑中,最高的就是某县的木塔,它整个建筑结构的高度相当于现代社会23层的混凝土结构建筑,但是它的宽高之比仅仅只有2:3。在传统的建筑建造古书中就明确的对建筑结构宽高比尺寸进行了限定,也就是:柱体虽高不越间之广。这种说法实际上就是对建筑的宽高之比进行了明确的限制。

2 结构体系

建筑的结构体系对于整个建筑的力学结构影响极大,一个能够具有良好抗震能力的建筑结构体系必须要有极高的荷载、抗拉能力,尤其需要具有的就是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抵抗地震对建筑产生的作用力。我国的传统木结构建筑通常来说所运用的结构体系与现代建筑的结构体系是相差无几的,都是通过柱体和枋并良好的运用榫卯结合技术使得整个建筑各个部分都能够较为稳定的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建筑结构拥有了多层减震、抗震的结构体系,其中的关键部分就是建筑的柱体脚与柱体的基石这两者之间的连接层、辅助层以及榫卯所构造的结构。

柱子是浮搁平置于础石之上的,连接特性类似于铰接,而现代结构中的连接方式为刚接.结构的竖向力由柱子传递给基础,然后分散到地基之上.如果说现代结构中柱与基础连接的刚性节点是依靠“抗”来承受水平荷载的话,那么木结构则是“抗”与“放”的结合.在风荷载及较小的地震作用下,结构利用柱与础石之间的摩擦力来抵抗水平荷载,但当水平荷载超过础石所能提供的摩擦力的时候,柱就开始在础石表面滑动,使结构底部剪力始终保持为常数――柱与础石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有效地减小了地震的影响,达到了隔震的效果.殿堂式建筑中的铺作层是由安置在额枋或柱头之上并由梁枋纵横相连的多组斗棋组成的.

3 承重木构架的构造措施

古建筑的承重体系是由柱子和额枋通过榫卯连接而成的柱架系统以及由梁袱层层相叠而成的抬梁

式梁架系统组成的.

3.1柱架系统

柱架中的柱子不但外观形式上做了形式优美的卷杀处理,而且还有生起和侧脚等特殊做法,这些做法具有的很强结构意义.古建筑物的正立面上,每个开间的柱高并不相同,而是自当心间的平柱向两侧的角柱逐渐增高,这就是柱的“生起”。《法式》对用柱之制的描述:“凡用柱之制,至角则随间数生起角柱.”又对生起的尺寸做了具体规定:“三闻生起二寸,五间生起四寸,七间生起六寸,九间生起八寸,十一间生起一尺,十三间生起一尺二寸”.图2所示的为五间生起四寸.角柱“生起”只在殿堂式建筑中使用,不但造就了这种形制地位最高的古建筑从心间到尽间曲面上扬的优美的弧形立面效果,而且具有深刻的力学及结构意义。

3.2粱架系统

历史资料记载的最大跨度的梁袱为十椽袱,若用单梁直接承受上部屋盖重荷,则梁的截面高度要120份高,转换成现在的尺寸单位为2 m以上,如此粗大的木材很难找到.叠梁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建筑中的结构设计观念能够良好的融合到现代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能够使得现代建筑拥有更为良好的结构特性,促进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古建筑结构设计例3

中图分类号:TB4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建筑之史,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乃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中国建筑为一独立的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虽然在政治、思想等方面中国虽与其他各族接触,但建筑的基本结构及布置原则上,却一贯以其独特纯粹的木结构系统为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显著的建筑特征,有两个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乃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属于中国建筑结构取法方面的主要特征,主要有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以斗拱为结构的关键,并作为度量单位及外部轮廓特异等。

二、中国古建筑抗震思想与现代抗震设计的对比分析

中国古代一贯崇尚木结构。虽然早在战国时期就解决了砖石起拱发券的技术问题,且木构建筑屡遭火灾,木结构的耐久性也较差,但中国古代却没有发展耐久坚固的砖石结构,木结构一直占主导地位。从表面看是一种民族文化风格,其实,其根本的技术原因之一是出于抗震的要求。中国古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其优点之一是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这种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制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柱子传到地面,而柱子之间的墙壁,不论他们是用土、用砖、用石或其他材料筑,都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构件之间都由榫卯联接,富有韧性,不致发生断裂,于是产生了墙倒屋不塌的现象。中国古建筑在建造时更多的是依靠工匠的经验而缺少精确的计算,其抗震思想与现代建筑抗震的现代结构设计思想实际上是相通的,可以说现代结构设计中的一些思想是古建筑抗震思想的继承和发扬。现就古建筑抗震思想和现代结构设计中类似或相近的几点做法进行浅析。

建筑的布置

现代现代结构设计认为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应规则、对称、简单。建筑的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宜均匀;楼层不宜错层。尤其应尽量避免平面和立面都采用复杂形状,这对抗风、抗震都不利,特别是对抗震结构更为不利。简单结构的抗震性能比复杂结构好,简单结构及其构造容易设计,施工方便且经济。关于对称,在形状之外还要考虑刚度及质量分布情况,刚度和质量分布合理,可以减小质心和刚心之间的偏心。偏心大的结构扭转效应大,会加大层间位移导致应力集中,加剧震害。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体特点是建筑个体的平面多为简单的矩形,单纯而规整,形体也不高大。古代建筑以间为单位,建筑开间呈对称展开,以中部明间为本,依次展开为三、五、七、九以至十一开间,形成等差级数,使得建筑在平面上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均匀,房屋结构稳定,建筑对称合理。于是建筑的刚度中心同质量中心重合居中。建筑在平面上展开时高度扩展不大,单层最为普遍,高度有限,减小了房屋的高宽比,通过控制房屋的高宽比保证了房屋的总体稳定,防止结构倾覆。房屋的平面柱网较为规则且多沿中轴对称,抗侧力构件一般呈正交布置。这些合理的建筑布局,对房屋抗震是十分有利的,也符合现代设计中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平、立面的要求。

2、选择延性好的结构体系和材料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工匠就解决了砖石结构建筑的技术问题。虽然木构建筑屡遭火灾,而且耐久性也较差。但中国古代还是没有发展坚固耐久的砖石建筑,木结构仍一直占主导地位。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出于抗震的考虑。木结构属于柔性结构,其抗震优势表现在材轻质匀,具有耐拉,耐弯和富有弹性的特点。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可以产生较大的侧向变形而不致断裂破坏。

木构件在节点部位通常采用榫卯连接

研究发现,榫卯所形成的柔性连接有很强的弹性抗转角能力,能承担很大的水平地震作用。木构件在地震中的变形耗散了大量地震能。此外又有较强的恢复变形能力,使木框架不仅具有良好的延性,而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古建筑的主体多以木构件构成纵、横向框架体系,墙体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在水平地震作用下,这种双向框架能有效地将地震作用传递给基础。由于木框架是超静定结构体系,在地震中即使局部受损,也不致造成房屋整体倒塌,产生墙倒屋不塌的效果。在古建筑中广泛采用的斗拱做法中,梁架构件的斗拱连接,使构件之间形成弹性节点,在地震中,斗拱的转动会引起梁架的竖向振动,将上部结构产生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既承受较大的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又能保证连接的有效性,大大减轻了房屋的震害。

对比砖石结构与木结构,两者刚度和自重方面的差异是巨大的。砖石结构由于材料的脆性性质,其抗拉、抗剪和抗弯强度很低,但刚度较大。地震剪力的分配是按刚度的大小来进行的,刚度越大,所分配的地震剪力也越大。由于地震的往复作用,加之木框架对墙体的约束较弱,墙体刚度较大,变形能力较差,更容易产生交叉裂缝而开裂倒塌。

现代建筑中强调延性结构,增加结构的延性以在地震中获得较大的变形耗能。如框架结构,为使其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又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应选择合理的屈服机制。框架结构中,保证框架结构有一定的延性就必须保证梁、柱、节点等构件均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混凝土构件从材料上看是脆性的,或者说变形能力很小,因此在框架结构中重视塑性铰设计,每一个塑性铰的塑性转动都要吸收和耗散一部分地震能量。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设计原则就是因为混凝土结构由于材料的原因不可能取得类似木结构的延性,以塑性铰的出现来改善结构的延性,并保证结构不至形成破坏机构所采取的措施。从增加结构延性意义,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

4、主体与基础断离

从汉代开始,柱础大多变为平顶面明础,标志着古人木构建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一方面表明上部木构主体己经具有了良好的整体性和空问稳定性;另一方面表明柱根搁置在平面明础上已成为本结构建筑的一项重要技术要领即主体与基础自然断离。早期建筑的柱是直接埋在地下,为了防潮,在柱底加石,隔断了地湿上渗,也减少了柱对台基的压强。随技术的发展,柱底被抬离地面,但在柱子与地面之间仍有一块垫石(础石)。础石表面被削平并打磨得非常光滑,当地震发生时,一方面由于础石顶面光滑,摩擦系数很小,上部结构整体可以在水平地震作用发生微小的水平滑移,削减了地震反应,起到滑移隔震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础石的高径比很小,加只房屋的高宽比也不大,水平惯性力产生的倾覆力矩会被房屋自重产生的力矩平衡掉,柱脚可能产生水平滑移,但房屋不会倾覆。这种柱脚小滑移的作法在古建筑中很常见。在现代抗震设计中隔震消能的研究就有类似的例子。隔震消能的一般做法是在基础与主体之间设柔性隔震层,加设消能支撑。加强对地基及基础的处理,如加强地下室侧向约束增加隔震装置等措施,以减少地震能量的输入,削减地震反应。与古建筑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结束语

从建筑的平面、立面布置到墙倒屋不塌、柱脚小滑移等古建筑的抗震思想,历经几千年,仍然在现代结构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建筑的设计思想,不单单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制、习俗、文化和环境因素,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技术信息。而现代结构设计中对古建筑的完美融合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古建筑结构设计例4

那么,建筑的形式语言是什么,建筑空间的研究能否像数学一样通过函项引入,公式推导的逻辑过程建立起一套具备充分自足性的理想状态下的语言体系。还是建筑师在历史、文化、环境、功能、技术等各种现实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的理性与天性能动结合的过程。 笔者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后者。 这并非意味着建筑学研究可以不受科学规律的支配,而是一个我们如何看待与理解这门学科的科学性的问题。 因为,建筑空间的研究并非以建立一套逻辑自洽的终极真理和审美教条为目标, 它具有启发性与开放性的特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被检验,修正,更新。

2.我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结合的现状

就我国建筑总体情况来看,不同地域的传统居住建筑都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住宅的功能要求存在一定矛盾,尤其是不能够合理的满足现代社会群体的住宅需求,与其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不一致。尤其是在建筑的结构形式、建筑材料以及施工工艺上,都存在一定不足。因此在仿古建筑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研究,不能够完全照搬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以提高仿古建筑造型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就文化认同以及自信心上来看,我国很大一部分社会群体对建筑文化的认同度和自信心要明显低于对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的认同度和自信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仿古建筑造型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扬。若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我国几千年的建筑文化毁于一旦。就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新建筑设计中普遍缺乏中国特色,并未将民俗和地方特色融入到建筑当中,基本上属于西方建筑文化的复制品,这就对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与此同时还存在着全盘照搬照抄我国古代建筑形式,尤其是在园林景区以及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内,可以见到比较多得仿古建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传统建筑风格和地方特色,严重阻碍了我国建筑文化的发展。

3.仿古建筑结构造型形式

就我国建筑文化的总体情况来看,仿古建筑主要对传统营造法则与现代施工技术、材料技术实现有机融合,促进仿古建筑对传统古建筑的文化特征进行合理的再现,并且是提高建筑整体的抗震性和耐久性,促进仿古建筑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有效发挥。在对建筑材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仿古建筑不但能够对我国传统建筑中的结构进行合理的继承,并能够优化建筑结构的实际性能,由古建筑的木结构和砌体结构,逐渐转向具有时代特色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在此对仿古建筑结构造型不同形式进行优劣分析 :

3.1 木结构

就我国传统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木结构在建筑结构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木材资源比较广泛且易于再生产,在建筑结构形式中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亲和力较好,并且实际抗震性能良好。但是以木材为主要受力体系的工程结构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木材的防火性能比较差,极易引发火灾,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木材容易受到腐蚀和虫害,从而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严重影响。从木结构的整体情况来看,其实际各项强度差异比较大,对于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3.2砌体结构

砌体机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主要包含砖砌体、砌块砌体以及石砌体。在我国仿古建筑中,大多使用砖砌体和石砌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砖石结构。砖石结构在仿古建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便于施工人员进行就地取材,耐火性、隔热性较好,施工成本比较低,实际施工过程中具有高度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就砖石结构仿古建筑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建筑结构的实际承载能力比较好。凡事有利必有弊,就砖石结构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由于砖石的体积和自重都比较大,并且砂浆的黏结力比较弱,此种情况下导致砖石结构的实际抗拉能和抗剪性能比较低,并且实际抗震性能不能够满足仿古建筑造型设计的实际要求。

3.3 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仿古建筑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主要以钢筋混凝土材料作为仿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构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久性,具有比较好的防火性能,在仿古建筑结构应用中的安全隐患较低,并且施工成本易于接受,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应用价值比较高的结构形式。在仿古建筑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应用时,应当结合仿古建筑的实际特点进行系统化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操作,确保各种仿古结构构件的实际规格和质量满足仿古建筑的实际需求,以促进仿古建筑建造工作的顺利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仿古建筑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最大程度上重现我国古建筑的外形特点,并且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古建筑建造成本较低且易于接受,施工材料的获取和运输具有便捷性,建造完成后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建筑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抗震性,在提高仿古建筑实际使用性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3.4 钢结构

钢结构构件主要包含热轧型钢、钢板以及冷加工成型的薄壁型钢等,刚结构构件的应用强度比较高,韧性和塑性比较好,通常情况下能够满足仿古建筑的性能要求。钢结构仿古建筑的施工周期较短且施工方式比较简便。钢结构材质均匀,质量较轻,实际抗震性能较好, 并能够进行科学的重复利用, 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协调。就钢结构仿古建筑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随着应用时间的推移,钢结构的耐腐蚀性和耐火性较差,钢结构仿古建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并且实际施工成本比较高,此种情况下导致钢结构在仿古建筑应用中存在诸多局限性,难以得到有效的应用。

4.以某大雄宝殿为例对仿古建筑造型设计进行分析

古建筑结构设计例5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居多.木结构有很多优点,倒如卯榫结合整体抗震、雕粱唾栋艺术纯粹、单体组合空间丰富等;但也有许多致命的缺点,例如取材匮乏、腐朽老化、制作复杂、单体空间单调等。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何合理化、规律化的在古建筑中应用,使现代结构的仿古建筑既保持浓郁的中国古代特色又能摒弃木结构的致命缺点,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特点分析

1.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概念简述

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而“仿古建筑”一词正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末学术界在理论上的探讨, 褒贬不一, 可以说它经历了一个坎坷不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 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 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2.仿古建筑的特点简述

仿古建筑通俗点讲既是用现代的施工工艺体现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们知道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论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层结构;故而现今的仿古建筑多以单层和多层为主。众所周知,现代多层建筑多为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所以在仿古建筑中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

(一)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三)中国古代建筑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所特有的形制,它既是梁和柱之间传递荷载以及承担抗震作用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为一体的精华所在。随着现代结构形式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斗拱这一重要的结构构件应用在仿古建筑中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质性作用,而仅仅作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装饰构件。但是它作为古建筑的代表性构件是不可或缺的。

(四)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正是由于这种理念,古代建筑的单体建筑形式也是高度统一,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这些特点难免单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建筑的多样性,而古代建筑师则从建筑组群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从而使庭院变化丰富多彩的。而在古代园林的设计中这些特点并不明显,原因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这才有了现在我们熟知的各式园林。

三、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仿古建筑中应尽可能的以现在设计方式来使得各个方面的特点得到显示。中国古建筑中以明清时期的苏式园林古建最具代表性,也最为人们熟知;所以在仿古建筑形式中以仿明清苏式古建为主。仿古建筑的主受力构件大体可分为:柱、梁、桁、檩、椽。传力方向为:屋面椽檩桁梁柱;途径明确,受力简单。笔者将以一个简单的仿古建筑设计做出分析。

1.景点的整体规划

如图1,该景点是为纪念一个上古凰落架”的传说依山而建。简单地分为两个标高平台。

首层平台是一个小型的游园,二层平台是围绕一颗老梧桐树的纪念游园。两个高差所形成的两个立面采用汉阏组合造型,第一立面两组组合,中间设神道,通过神道台阶上至第一层游园平台,该平台采用对称手法完成以铺装、落差广场、旱地喷泉等要素组合的休闲广场;第二立面一组组合,中间设过门阀门,阕门两侧分列两组阁和宫墙,通过阕门上至二层纪念平台。该平台上设纪念亭和老梧桐树遥相对应。其间夹杂绿化、铺装、廊道、水池等园林设计因素。

2.单体设计

如图2,汉阕的造型古朴刚劲,别名凤阕,能够很好地突出该景点纪念。凤凰落架”的古老传说。将单体的阗分体量大小,前后不一地组台在一起形成立面造型就要求单体的阔比例及大的构件仿古特点明显,且利于现代结构施工。

设计中通过对古代汉阋造型有选择取舍,强调大形体的同时忽略某些结构细部,尽量通过小型装饰构件体现古朴的昧道。单闫分上下两层檐,中间是空口回音腔体,内置风铃致枚,每当山风吹过铃声清脆引人寻觅。戗脊、覆瓦条等构件粗拙刚劲.线条挺拔。双层阕顶面覆墨绿琉璃平瓦,其余外露面铺青灰陶土砖。阕体正面中间置古式青铜浮雕。总体组合色调以青灰的阕墙、青灰的铺装地面、墙上铜制金属花箍、古松柏、红绿的花草构成既庄重又活泼的纪念场所。单体组合方面通过阕体的高低、前后错落,材质的转换,横向竖向线条的对比,墙体古式花盆的点缀形成单体的统一,丰富的多角度观感组合立面。

3.结构分析

如何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百分之百解决建筑设计的思路,在基础承载、基础形式、墙体形式、阕头形式、细部构件等方面分别对待,既要考虑安全合理.又要考虑经济实用。由于该地盛产石灰石,所以在基础和墙体上采用了M7.5水泥砂浆浆砌MU20石灰石,在围头标高范围内采用了内部框架,两层檐板和竖向腔板从框架梁上以折板的形式挑出,板厚100 mm,壬10配筋,根部由于双层板厚承载剪力不是问题,主要荷载考虑板自重、瓦板重量、风荷载、雪荷载。内部框架柱基础伸人浆砌石灰石满足锚固,并每隔800mm环形拉结一道框架梁,框架梁内侧挑出基础板,上浆砌石灰石作为压载。且为防止风的侧向力,必须在框架基础上砌够足够压载的石灰石,防止阕头的侧倾。其余戗脊等构件按照加工尺寸,用细石混凝土9号铅丝做骨架,壁厚15 mm,预制后,焊接在相应位置的预埋铁件上。外露装饰分90采用铺装、抹面涂料、斩假石等做法。

四、结束语

通过对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对现代结构的仿古建筑借助古老传说的优美意境,和谐地与景观规划有机地融为一体有了浅显的认识和大胆的尝试。该景点建筑建成后,给人以建筑总体布置。彰显雄浑大气,单体建筑突出沉稳厚重,细部装饰刻意精雕细琢的感觉,是谓成功的现代设计思路,同时也成为人们在闲暇时观赏、游览、休闲、散步的理想场所

参考文献:

[1]牛毅胜 浅析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07年28期

[2]张向东 肖胜利 夏琪谷 洪勋 马学 仿古建筑地震灾后重建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施工技术》 ISTIC PKU -2011年6期

[3]张福萍 仿古建筑结构设计实例简介 [期刊论文] 《煤炭工程》 PKU -2003年9期

古建筑结构设计例6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anci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ny for wooden structure of historic buildings, most of the fire damag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ancient building to the fire control safety situation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weakness of fire prevention,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of ancient fire, and through the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methods to strengthen the ancient building fire protection

Keywords: ancient building fire safety fire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建筑是其中重要的历史见证,它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曾多次发生古建筑火灾,如山西省宁武县小石门悬空寺、湖北省武当山真宫主殿先后发生火灾,这些火灾均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和影响。古建筑通常是指古人遗留下来的距今有较长历史年代寺、庙、殿、楼等建筑物。古建筑具有不可再生性,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这对于研究研究中国的历史,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发展旅游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工作,确保古建筑的安全,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2.我国古建筑的特点及火灾特殊性

2.1 我国古建筑特点

我国古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结构布局等方面,也正是这些特点导致了其火灾的特殊性。首先是其结构特点,我国的建筑多采用以木架为主的结构方式,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样式。这种结构主要是用木梁、木柱搭建筑起一个木的结构框架,然后采用其他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布局特点,我国的木结构建筑变化很多,单体建筑有殿、堂、厅、轩、楼、阁、塔、亭等等。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与轴布局。我国古建筑首先采用大出檐来防雨,但是大出檐影响光,从汉代起,就出现了微微上翘的屋檐。

2.2 古建筑的火灾特殊性,由于古建筑本身特点,导致其火灾特珠性。古建筑中的各种木材构件,具有良好的燃烧和传播火焰条件,起火后,犹如架满了干柴的炉膛,而屋顶严实紧密,将导致在发生火灾时,屋顶内部的烟与热不易散发,温度快速积聚,迅速达到“轰燃”。古建筑的梁、柱、椽等构件,表面积大,木材的缝和拼接的缝隙多,并且大多数通风条件比较好,有的古建筑更是建在高山之巅,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快,燃烧猛烈,极易形成立体火灾,与现代建筑相比较,古建筑火灾具有如下特珠性:

2.2.1火灾荷载大,耐火等级低。我国的古建筑多采用以木结构为主的结构形式,梁、斗、柱层层叠叠搭筑而成。一般的古建筑,每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大约需用1立方米的木材,复杂的古建筑使用的还要多,火灾荷载远远高于现行的国家标准所规定的火灾荷载。古建筑中的木材,经过多年的干燥,含水量很低,特别是一些枯朽的木材,由于质地疏松,表面积大,在干燥的季节,即使遇到火星也会起火。而且古建筑中的各种木材构件,具有良好的燃烧和传播火焰的条件,发生火灾时,屋顶内部的烟与热不易散发,温度快速积聚,迅速达到“轰燃”,极易形成立体燃烧。2.2.2消防设施匮乏,火灾扑救难度大。古建筑分布广,且大多数远离城镇,建于环境幽静的高山深谷之中。这些古建筑普遍缺乏自防自救能力,既没有足够的训练有素的专职消防队员,消防设施有的也不完备,一旦发生火灾,位于城镇的消防队很难第一时间到达。大多数古建筑都缺乏消防水源,而对于一些高大的古建筑更是有水难攻,再加上古建筑周围的道路大多狭窄, 有的还设有门槛、台阶,消防车根本无法通行,这些都给火灾扑救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2.2.3古建筑的管理和使用体制不顺,问题复杂。古建筑的管理部门与所辖地政府管理与使用体制不顺,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落实缓慢,文物古建筑的使用部门往往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在古建筑的使用中,一些地方利用古建筑开设旅馆、饭店、招待所、工厂、仓库等,火源管理不严,电线乱拉乱接,线路开关随意乱设。有的古建筑周围大量开店,火灾危险因素大量增多。这些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也给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2.2.4无避雷设施。从历史记载上看,古建筑受害最多而对古建筑威胁最大的莫过于雷击火灾。这是与古建筑的高度、环境、结构造型分不开的。由于古建筑本身空间大,又大多建于地势高处,有的建在山上,且周围有高大的树木,极易遭受雷击,但从目前看,大多数古建筑没有按规定安装避雷设施,个别的虽然安装了避雷针或避雷带,也未按规定检测,起不到避雷效果。

3、古建筑消防保措施及对策

3.1火灾风险评估。保护古建筑火灾安全的第一个步骤是调查,以评估建筑或综合建筑群的火灾危险性。这包括识别火灾隐患,火灾发生危害以及疏散出路被堵塞所造成的有害后果等因素。火灾风险评估是系统对古建筑消防安全的现状进行客观评价,这方面的研究将用于发展古建筑消防总体规划。通过现场调查古建筑的建筑结构、可燃物的分布、人员结构与数目、文物的价值与分布,起火可能性、消防设施的类型与分布、消防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危险等级分析方法,分析古建筑内不同区域的危险度等级并给予标识,对危险较大区域进行重点防护。

3.2对古建筑进行性能化设计,提供消防保护的参照。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古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有关古建筑的防火措施多是参照建筑防火规范中的有关条文执行.由于古建筑火灾的特珠性,这样的防火措施显然不足以科学合理经济地保证古建筑消防安全。当前一些消防部门和研究机构也提出一些针对古建筑的防火措施,这些措施总体来说就是加强消防组织建设和消防培训,建立建全防火安全组织,其本是一些条文式的规定。这些措施虽然在建筑防火保护中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它们没能揭示古建筑火灾发生发展的规律,只有了解古建筑火灾特有的规律,才能有的放矢,从最来对火灾进行扑灭,对古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系统研究以火灾性能为基础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性能化设计就是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内部可燃物的具体布置情况,对建筑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定量的预测和评估,从而得出最优化的设计方案,为建筑物提供最合理的火灾保护。

对于古建筑这种特殊性的建筑,性能化的设计方法能够充分考虑到其特殊性。采用性能化的防火设计方法对古建筑进行防火设计的时侯,首先应对古建筑进行详细的考察,包括内部的文物布置、房间结构、材料以及室外的情况等等,根据这些数据对古建筑进行火灾场景的设置,包括火源火灾及烟气的发展、蔓延的规律。引外,依据计算机模拟计算的结果,结合因古建筑总结出来的经验,制定有针对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于古建筑的防火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在什么地方发生火灾最危险,火灾一旦发生,多长时间后古建筑开始坍等等,这样,就可以了解古建筑的基础之上,对其采取更为有效的保护措施。

3.3 从结构与管理上进行消防保护。

3.3.1 作好古建筑修复、改造中的防火保护措施。提高耐火等级,增设补救措施。对可燃构件进行阻燃处理。直接采用防火涂料进行防火处理。对古建筑的木质部分(如木楼梯、木墙面、木吊顶)等应在保持原状的前提下涂刷透明的防火涂料进行处理;对不在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结构可以用耐火极限较高的现代建筑材料来替代。如原有建筑内已破旧不堪的木楼板,可以采用混凝土现浇楼板来替代。需要重新制作的吊顶应为轻钢龙骨石膏板吊顶;当建筑的耐火等级较低,消防设计的其他部分也不能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时,应采取增设消防设施的方式来达到防火。

3.3.2.满足防火间距的要求。在城市中的古建筑多与现代建筑相邻,因此在修复、改造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在古建筑群内或古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适当位置采取设置防火墙,留足防火间距等措施,有效避免火灾相互蔓延。而在山林中的古建筑,则要根据森林火灾与古建筑火灾的蔓延情况,采取设置有效的防火带(一般应为30―50m)等措施以避免森林火灾和古建筑火灾的相互蔓延。

3.3.3.采取防雷技术处理。在不影响古建筑外部结构的前提下,高大的古建筑必须安装合格的避雷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欧姆,在每年雷雨季之前或定期进行测试维护工作,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排除。

3.3.4建设消防水源和消防车道。在城市区域内的古建筑群,应利用市政供水管网,每个院落至少有1―2个室外消火栓,每个消火栓的供水量,按10-15l/s(升/秒)计算,要求能够保证供应两支喷嘴直径为19mm水枪同时出水的水量。消火栓应采用环形管网布置,设两个进水口;在郊外、山区的古建筑,应充分利用河、沟、水塘或堰等天然水源,开挖容量100-200立方米的消防水池,建立消防泵站,配置手抬机动消防泵,做到有备无患。位于山上缺水地区的古建筑,也可以利用现代动力设备安装由山下向山上专门送水的设备;在不影响古建筑整体景观的条件下,适当在古建筑群内修筑消防车道,以便消防车能直接深入到古建筑群内部,这样有利于减少火灾损失。

3.3.5加强消防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古建筑管理单位对内逐级建立火灾安全领导小组或委员会,对外可建立防火联防组织。确定防火负责人与专兼职防火人员,组织临近单位、企业和各基层组织层层落实防火岗位责任制,实行联防协作,群防群治。按照有关规定,尽可能地建立专兼职消防队,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灭火能力。同时,根据《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还应建立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消防安全管理有章可循,有令可遵。

4、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古建筑构造上的主要特点,并对由这些特点引起的火灾危险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采用性能化防火设计等方法对古建筑进行防火保护,这些研究分析,对我国古建筑防火保护将会一个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朱强,古建筑火灾烟气流动模拟与模型实验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古建筑结构设计例7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194-01

谈起中国古代建筑,极具装饰性的屋顶架构、色彩绚丽的颜色搭配、规整的庭院结构等形象都直观的反映在我们脑海中,其对古代生活的直观呈现、对文化艺术的极高造诣皆广为人知,很好的把情与理这二者结合在了一起,将“情理合一”的理念完全融进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上。

一、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艺术的理性思维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艺术的理性思维主要表现在:第一,古代建筑的“墙倒屋不塌”的屋顶设计架构极具理性思维;第二,轴对称的古代建筑设计理念,理性思维的直观表现。具体解释如下:

(一)古代建筑的“墙倒屋不塌”的屋顶设计架构极具理性思维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艺术很具特色,高墙、大屋顶、高台、台楼、大门等都是建筑的标志所在,尤其是纯木架构的屋顶设计,结构灵活易于拆装,木头的柔韧性与架构设计的坚固性融合在一起,适应性比较强,而且在中国古代,钢铁很少见甚至没有,木头取材更加容易,便于打造各种形状,使屋顶的木头按照设计好的架构层层叠加,“墙倒屋不塌”的谚语就很好的说明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极具理性思维,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整体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并不是靠墙壁支撑,而是通过梁架直接传递到立柱上,如此一来墙壁的作用只是装饰分割区间,与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是很大不同的。在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艺术中,斗拱曾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位于柱梁之间,主要是传递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直接由地面基础作为支撑,这种理性设计能够加强房屋的坚固性,具有防震等功能,这是其实际作用;另外它还具有装饰作用,构造精巧,向外出挑,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整体看起来更具观赏性。

(二)轴对称的古代建筑设计理念,理性思维的直观表现

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观察就会发现,其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对称美,轴对称的建筑设计理念正是理性思维的结晶。中国古代在建筑设计很早就开始在注重房屋坚固性的同时注意房屋外在的修饰,通过观察现存的故宫,就会深有体会,单个建筑体的屋檐对称、门窗雕花对称使房屋看上去甚是美观,整个建筑群也有其对称中心,街道规整,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每一座房屋都是在事先的规划设计之中,都是主题的陪衬,平面布局简明,方向感强,无论想到哪处,都会按照规整的街道线路到达,对称的设计也易于对整个建筑群的熟悉。在一个建筑群中,一般来说,相对重要的建筑都是安置在纵轴线上,其它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轴对称的建筑设计正是基于封建社会生活的理性思考。

二、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艺术的人文情感

中国古代建筑表面看上去庄严雄伟,很有气势,但其又蕴含着独有的艺术特色,和谐、含蓄、宁静、内向的建筑内在正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在建筑上的表现,包含着强烈的古代生活意念和丰富的文化,有着其独特内在的人文情感。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庭院结构的设计,正反应了中国古代“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古代建筑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元素,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也起到了载体的作用。

(一)庭院结构的设计,正反应了中国古代“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

大到中国古代皇室宫殿如故宫,小到平常百姓家园如北京四合院,都是被规规整整的围墙包围着,墙内的建筑也是规规整整,整体看来基本都是呈正方形或是长方形,房屋都有自己的核心存在,其它房屋都是围绕它而建。庭院的设计结构反映了中国家庭观念的重视,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在中国古代很受推崇,认为这是家族兴旺的展现,一大家子人都住在一个庭院内,使得家族的力量显得也是很强大,血缘关系在中国一直都备受关注,家族意识很强,庭院结构的设计可以让自己家人更加紧密生活在一起,在家人团结的同时也用一道外墙把其他人拒之门外。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基本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封建思想也是广为流传,“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一类的思想也使得家族中的女人尤其是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生活在层层深入的庭院内,建筑的设计理念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生活理念的反映。

(二)古代建筑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元素,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也起到了载体的作用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很多朝代,文化也是代代传承,在每个朝代基本都对上个朝代文化有所继承,很多文化元素也都附着在了建筑上,通过建筑这个特殊载体传承文化。首先中国建筑的庭院设计在考虑生活元素的同时不自觉的就展示了其组群布局的独特艺术魅力,相比西方建筑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更喜欢含蓄,不会说让你直观的了然一切,而是随着步伐移动逐渐展开,有着“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味,苏州园林就这方面的典型,其占地面积不是太大,但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合理的筑山、叠石、理水,加上花草树木的搭配,层层遮挡,巧妙点缀,“欲扬先抑、含蓄幽曲”的手法使得整个园林移步换景,意境深远;园内的写意山水艺术也是中国文学、绘画艺术的历史渊源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室内设置更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等都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内涵,厅堂的匾额名字、窗上的雕花,层层叠加色彩斑斓的屋顶架构都独具特色的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朱红色门窗搭配蓝绿色的屋檐,有些再加上金线、金点,蓝绿之间也适当加少许红点,使得整个建筑的彩画图案看上去显得更加活泼,从色彩艺术增强了房屋的装饰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理性思维的技术科学,更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方式,包含着中华文明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

三、结束语

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木质架构、轴对称规整布局建筑设计,真切的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的皇权贵族及平民的日常生活心理,融入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文化元素,传承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寓情于理,情理交融,实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艺术的“情理合一”。

参考文献:

古建筑结构设计例8

引言

古建筑物指古人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楼阁、塔等建筑,是我国古人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晶,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不仅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同时还是深入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宝贵历史资料。古建筑文物是不可再生珍贵资源,保护和传承先人留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每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股建筑物多为木结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经受着风霜雨露、水火雷电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和考验,极易造成损伤、残坏或坍塌,尤其是一旦受到雷电危害,后果不堪设想。

曲阜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境内北、东、南三面环山,分布着百余座山头,中西部为泗河、沂河冲积平原,地处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构成了东北高、西南低的基本地势,海拔落差较大,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受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影响,曲阜市雷电灾害频发,每年的6~8月是雷暴多发期,具有强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本文以古建筑为对象,分析了当地古建筑防雷设计及施工,以期做好当地古建筑防雷工作。

1.古建筑物易遭雷击原因

很多古建筑位于高山上,所处位置地势较高,且突出,很容易遭受雷击,而且,大多古建筑周围有高大的古树,这也极易引雷祸及古建筑;古建筑通常为木质结构,木材经过长年的腐蚀,变得十分干燥,潮湿的雨季,木材电阻率变小,积蓄大量静电,遇到雷暴天气容易引来雷电流,再加上近年来,为维护古建筑,不少古建筑加装了大量消防、安防等电子设备用于防火防盗需要,这些弱电子设备及大量电源、信号金属线路一旦被雷暴击中,雷电流产生的雷电电磁脉冲即会沿着金属线路入侵破坏建筑物及设备,引发火灾。

古建筑防雷通常包括直接雷、雷电电磁脉冲和球型雷的防护,其中直击雷和球型雷对古建筑危害较大。根据雷击灾害事故统计资料和实验研究可知,雷击地点与建筑物遭受雷击的部位具有一定的规律,受建筑物形状、结构、性质及内部设备等影响雷击的选择不同,这是由于雷电发展至距离地面不远的空中时,地面电场增强,高大建筑物尖顶及其边缘上电场强度达到最强,成为引雷点,高大的建筑物引雷上身。古建筑檐角、屋顶多设计有屋角兽头、丰宝铜顶等,这些房脊、梁柱和尖顶、边缘部位也是极易遭受雷击的位置。

2.古建筑物防雷设计

2.1 直接雷防护

古建筑要重点做好直接雷防护措施,针对古建筑群木质结构及檐角、屋顶多兽头、檐铃等特殊结构,装设避雷短针或避雷带进行防护,为避免影响和破坏建筑物外观,一般不设计独立避雷针和避雷塔的使用,避雷带敷设时应尽量不破坏到古建筑原貌。

2.2接地系统设计

接地系统是整个防雷装置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按照古建筑位置、结构及性质等,可将古建筑两侧、阴面等没有景观点和休息厅且游人较少的偏僻处作为接地位置,以垂直接地极为主,增大接地深度,防止对古建筑内部地表的破坏,而且接地引下线要在地面设置一定的高度内的保护措施,避免对游人造成威胁或被游人破坏等;古建筑内弱电设备接地系统和避雷带等直击雷接地系统之间要保持5m以上的间隔距离,反之就要在地下采用等电位连接措施。

2.3 电气和电子系统防雷设计

由于防火防盗,古建筑内部和周围通常会安装大量的监控、门禁、红外、火灾报警系统、通信系统和网络系统等电子系统,这些系统设备大多采为弱电设备,耐过电压能力较低,且报警装置、出入口红外探测设备、摄像头等装置均安装在室外,如果被雷暴击中,产生的电磁脉冲入侵将会破坏这些系统设备,造成电力、通信等系统瘫痪,因此要做好古建筑的电子设备系统防雷保护设计。

①电源系统防雷设计。古建筑群低压配电柜总电源输出端要装设大通流能量的电涌保护器作电源系统的初级防护,然后再各个建筑分单元配电箱安设II级电涌保护器进行防护。建筑物周围报警装置、门禁、出入口红外探测装备、摄像头、计算机终端处等电源引入端分别装设电源终端保护电涌保护器。

②监控系统防雷保护设计。摄像头安装在室外,雷雨天气如防护不当遭受雷击的概率较大,应作重点防护。首先要将室外摄像头装设在建筑物防雷分区的LPZOB区内,使摄像头处于防雷保护范围中;要在摄像头视频线和电源线两端装设电涌保护器,并作屏蔽,如果是带云台的摄像头应针对云台控制信号线两端做好防雷设计。

③消防、安防系统防雷保护设计。信号线路从远端引入室内,遭受雷击后会将雷电流引入室内进而破坏室内设备、威胁室内人员安全等,因此还要加强安防、消防、通信线路防雷与过电压保护,保障各种信号新路畅通。首先要在古建筑群信号线路总进线端出安设初级防雷保护,然后分别在各路报警主机处加装相应的电涌保护器,上传总线及监控室主机接口处应分别装设通信线路电涌保护器,各火灾报警器主机处分别装设火灾白景琦主机专用复合电涌保护器,在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红外探测系统、对讲系统等弱电设备处电源、信号线路分别安装相应的过电压保护装置,做好监控室主机、火灾报警器主机等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保护。

3.古建筑防雷装置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3.1 等电位连接

古建筑上所有的金属宝顶、宝盒、铜饰等金属物体都要和防雷装置进行等电位连接。对于安装有防鸟铁丝网的古建筑屋檐、所有金属管线屏蔽层和设备的金属外壳等设施均要作等电位连接。监控、消防等控制机房应根据定系系统工作频率分别采取S型结构或M型结构作等电位连接。

3.2 屏蔽

对进入古建筑的供电线路、信号线路等不能架空入室,应在进入室内前采用套管屏蔽埋地或埋地电缆引入室内,并与古建筑防雷装置作相应连接。

3.3 综合布线

古建筑内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应按照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规定要求进行,统一设计并施工线路走向和相互间间隔距离,保持室内各种线路的合理布设。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线路均应套管或采用金属外皮的电缆,最后全部进行可靠接地。

4.结语

古建筑属于世界人类文化珍贵遗产,在进行防雷设计施工时,要全面了解分析古建筑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雷电规律、结构特性等,统筹规划,认真仔细进行设计和施工,尽量不损坏建筑物及区域地表原貌,切忌追求豪华,破坏建筑物原貌;同时要在充分满足防雷需求前提下,因地制宜,选用性价比较高的防雷产品,节省投资,降低成本,建立完善的防雷保护体系。日常还要加强防雷装置维护检测,做好定期检查和临时检查,确保古建筑防雷装置发挥可靠、安全、有效的防雷保护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翠翠,李军,许梦宇. 济宁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12(10).

古建筑结构设计例9

一、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阶段,在封建奴隶社会时期,木构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主流,随着公元5世纪左右建筑技术的长足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枚举。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札时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仿古建筑的基本定义

所谓的仿古建筑是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上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

现今的仿古建筑物一般都是由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成的,并使用适当的方法使其达到仿古的目的。一般人认为,完全按照古建筑的外观来建筑新的建筑物就是所谓的仿古建筑,其实不然。对于仿古建筑要满足一下三个要求:

a 建筑物必须存在以下三个部分,即台基、屋身以及屋顶,而且建筑物的主题部分的屋顶必须是传统形式。

b 台基、屋身以及屋顶之间的比例必须与古建筑物的比例相接近。

c 建筑物的外观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股建筑的结构特征及装饰风格。

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才可被 称为是仿古建筑。不可以将那些只包含了一点传统建筑物的色彩,或者那些在建筑风格上与传统建筑物有点相似的新建筑物就称为仿古建筑。

三、仿古建筑物的特点及设计要求

1、仿古建筑物的特点

1)主要材料

古代建筑多数都是以木材作为建筑的主材料,所以从古代建筑遗产中可以看出,古代的建筑是由台基、园梁、山墙、廊壁等要素共同构成在结构上软性连接,富有韧性。古代建筑墙体是不承重的,可以敞开也可以是幕墙,到处是隔而不断的流动空间。

2)平面特征

古代建筑一般都是以打木桩作为建筑的主体,木桩的范围是以这个建筑物的有多大,然后再设计怎么安放,建筑物的大小是以间的大小和间数的多少来定的。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因此,建筑物的开间一般为单数,而且以开间越多为等级越高。

3)建筑群体

以庭院和由间形成的,层层渐进,古代建筑视角丰富与花样多变。在群体上讲究点、线、面的合理布局,强调有层次、有主次、有广度、有深度、有变化的审美理念。特别讲究中轴线的确立,古建筑的群体布局,大都采用对称和对比的手法,重点建筑置于中轴线上,次要建筑置于两侧,既突出重点,又保持严格的对称和均衡。

2、仿古建筑设计的主要要求

如今的仿古建筑物大多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不是木结构,为了使得建筑物在装饰之后的外观效果能达到模结构的程度,仿古建筑物在结构设计时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模数要求和构件定型化

建筑物中各个受力构件的大小和形状都要满足古建筑的模数的要求。其他各传力构件也要严格按照古建筑物中各构件的形状和尺寸来确定。

2)屋面造型要求

建筑物屋面各部位的变化要明显,对其构造也有很高的要求,构架体系可使用步架和举架的方法进行处理,以达到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缓的效果,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一面完全展现出来。

四、仿古建筑设计的主要方法

1、整体设计

建筑布局是仿古建筑整体设计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可以采取轴线布局和园林布局两种方式。

1)轴线布局是参照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准设计形式DD轴线对称,在建筑物的中间用道路或是建筑形成一条中轴线,在轴线周围依次布置相关建筑。这是仿古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布局形式,故宫、十三陵、太庙等诸多建筑都是采用了这一布局形式,上海世博的一轴四馆也是借鉴了这种设计理念,而新圆明园、大观园、横店影视城等现代仿古建筑区都是采用的轴线布局设计,游客置身其中,有很强的返古感。

2)园林布局。园林布局是仿古建筑中另一重要设计形式,中国传统建筑对山水有很强的依赖性,园林布局有绕山绕水和穿山穿水两种。绕山绕水是将山水作为建筑布局设计的中心,建筑物环绕在山水的周围,这种设计的典型便是颐和园,这种设计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整个建筑群依靠山和水得到有机联系,游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眺望到景观的中心,南充著名的北湖公园便是采用了这种仿古形式,建成以来得到了很好的口碑。

2、细部设计

在建筑基本布局完成之后便要开始建筑的细部设计,细部设计是仿古设计的灵魂,可以让整个建筑形象丰满,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形式设计。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分类十分明显,主要有塔、亭、殿、院等,建筑形式设计步骤主要便是参照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来进行仿古建筑的细部构造设计,其核心便是将各种传统设计元素有机整合,确立一种主要设计形式,再在当中加载其他元素。例如,我们可以确定以“四合院”作为建筑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设计中就将以院落作为建筑的构成子单元,而在各个子单元中加入殿、亭等其他元素,这样的设计使我们的建筑既显得丰富,又有一个核心。

2)仿古建筑材料设计。中国传统建筑主要采用砖木结构,这使得中国传统建筑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便是耐火耐腐能力差,使用年限不长,安全隐患大。一方面,现代木材资源紧张,大规模地使用木料既不经济也不环保,所以材料的设计也是仿古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可以用现浇混凝土做柱,其外包裹木工板,再打磨上漆,这样既满足了木柱的视觉效果,又节约了木材,增强了强度。而大型塔式、殿式仿古建筑则完全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来形成建筑物主体,其外采用清水混凝土勾缝或是采用仿古砖贴面来实现古色古香的视觉效果。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室内细节来加强仿古设计,这主要是对牌匾、厅廊、中式家具等古代元素的运用,在设计中可以按照传统建筑中厅、堂、房的格局来拜访深具传统意味的细节家具和装饰,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仿古建筑的细节效果。

仿古建筑是建筑形式的一个重要分类,虽然难度较大,但是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和发散传统建筑设计的精华,同时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加以表现,那么我们的仿古设计能力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平台。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现代建筑业中重要组成部分,仿古建筑沿用了传统古建筑的样式,采用现代先进的设计、施工、材料技术,使得仿古建筑既能展现传统古建筑的宏伟气势,尽管其建造难度比较大,但是只要我们不断总结传统建筑设计的经验,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相信仿古建筑在建筑领域中获势必会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侃.仿古建筑兴起的文化因素,艺术评论,2009,3,72-75.

古建筑结构设计例10

一、设计古建筑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稳定的结构性能

木结构是我国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木结构整体稳定性对房屋建造具有重要作用。“墙倒屋不塌”的含义为木结构房屋的墙倒塌,但是在木构架支撑着的屋顶却不会降落,这句话形象生动的展示了古建筑木结构良好的抗震性能。我国古建筑采用交替穿插梁、柱、雀、斗拱、的结构,这种结构大大增加了古建筑的抗震性能。我国许多古老的佛塔、寺庙等经过岁月的侵袭,历经数次地质灾害,仍然岿然不动,这都要归功于抗震性能技强的木结构。在建造古建筑中,虽然加工木结构比较简单,但是木结构随着岁月的不断更替,在风雨侵蚀中,木结构的性能也会不断下降。

(二)意境结合的美感

在建筑设计中,注重意境结合,设计者需要对实际地形进行考察,结合四周环境特色,采用科学布局的方式,综合各种有利因素,合理安排建筑,并对周围环境进行改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群。在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主景区、活动区、休息区、各个干道,还需要考量平面与立面的关系,通过造景、借景等手段,突出主体。同时在设计古建筑时,需要将主题化的景观重点表现出来,进而显示出植物表现的时景美,营造一种幽雅、舒适的环境。在古建筑植物设计中,必须要遵守主次分明的原则,对灌木、乔木、花木进行合理搭配,最大限度表现自然之美,减少人工之态。最后,设计者还需要合理应用植物围合空间,不同种类的组团绿地选择的空间围合也不相同,别街道、人行道应该采用封闭性空间,这样能够将外界嘈杂声隔离开来,创造一种安静、和谐的环境。

二、古建筑的艺术特征

(一)造型美

我国古建筑造型中,大屋顶、斗拱是特有的标志。古建筑结构比较复杂,不同类型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古建筑独特的造型美。在我国古文化中,屋顶等级特点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硬山、悬山这些元素进一步烘托了古建筑的内涵美,山墙、山檐等构件则大幅度美化了建筑结构。应用各种色彩使屋顶轮廓化,将古建筑的美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建筑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开拓了新的领域,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筑艺术并不是随意堆砌建筑材料,建筑自身包含了建造者和居住者的感情,其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艺术是与养生文化紧密相关的一种综合性文化。或许在未来会形成一门新兴的科学—建筑养生学。在技术建设力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建筑设计师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建筑作品缺乏灵魂。在建筑建设中,应该科学分割各类地形,赋予其不同的功能。比如,在设计锻炼地时,应该使其具备平坦特点,消除人们的不良情绪。陡峭、崎岖的地形,能够满足追求刺激的人们的需求。所以在分割地形时,首先需要划分人群,然后对地形上的景观建筑中添加具有历史文化的元素,同时融入主流元素,不仅能够给建筑赋予文化内涵,而且还能给人们一种亲切感。

(二)和谐美

在对古建筑进行布局时,需要将建筑与四周环境空间互相融合,比如苏州园林就是利用树木、假山等使建筑物与环境空间互相融合,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针对大小不一的建筑物,可以利用中轴线对四处散落的建筑群进行布局,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北京紫禁城。在设计建筑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考虑到文化需求、生活习惯、服务对象等,对公共建筑空间进行组合,在满足人们舒适、健康需求基础上,融入个性化元素,增加公共空间的美感。

(三)群体美

我国古建筑群体布局中,庭院式是主要的布局手段,即在古建筑群正中间设置一条中轴线,采用对称的方式将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两周。虽然这种布局具有封闭式特点,但是人们在建筑群中能够欣赏不同的风景。所有建筑采用统一的颜色,能够增加建筑美感,这也是表现古建筑群体美的一种重要手段。早在封建社会,我国古建筑艺术就已经趋于成熟,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同时也囊括了少数名族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我国古建筑属于分布地域最广、传承时间最长、建筑风格最显著的一种艺术体系。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建筑技术也得到了飞速提升,古建筑结构技术和艺术仍然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而且许多现代建筑中也有应用古建筑艺术风格。最常见的是应用自然景观改善内部小气候,创造出舒适的休憩场所。西方考古学家发现,古罗马庞贝城采用的是立柱支撑结构,回廊围绕在建筑周围,采用水池储蓄雨水。不同于该建筑结构布局,我国古建筑则是采用引入自然空间的方式,在为人们提供通风采光条件基础上,增添了诗情画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古建筑拥有的独特的文化氛围正在逐渐消散,现代建筑不能综合运用古建筑艺术,这加速了古建筑文化的没落。

三、古建筑结构与艺术现状分析

(一)古建筑损坏严重

我国古建筑破坏问题不断加重,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古建筑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但是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导致古建筑逐渐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古建筑拥有鲜明的历史符号,其能够充分展示一个城市发展的品味。即使利用先进的修复技术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但是却只能得其形却不能画其神,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也逐渐消失,根本不能满足人们对古文化的需求。而且,我国人文文化被破坏后,国家相关部门却没有创建相应的保护机制,进一步加剧了古建筑破坏程度,给城市发展提升品位造成不利影响。

(二)历史文化随之消失

古建筑的消失不仅是从形体上消失,而且其包含的内在底蕴也随着形体的消失和消散,尤其是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古建筑,其消失会削弱历史文化品位。比如,我国庭院式布局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具有的艺术价值可与欧洲古建筑相媲美。欧洲建筑一般是一目了然,中国古建筑则是蕴含诗意的画卷,难以一眼将其看穿,而是需要一层一层展开看,才能真正感受到古建筑包含的意境美。在中国古建筑中游览,需要从一个庭院移步到下个庭院,完全走完后,才能领略所有建筑群的魅力。但是,近几年,我国现代化建筑行业发展较快,一幢幢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拔地而起,虽然古建筑得到了维修保护,但是在此背景下,古建筑逐渐被现代化气息充斥,这是导致古建筑艺术品位消失的主要原因,对城市整体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四、总结

总而言之,古建筑凝聚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通过结构技术能够将古建筑的艺术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古建筑文化逐渐走向没落。如何在现代化发展中保护古建筑是当前建筑行业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赵珏.古建筑中的结构技术及其艺术特征分析[J].设计,2014,(4):145-146.

[2]曹玉彪.古建筑的结构技术及其艺术特征探讨[J].江西建材,2016,(2):15-15,18.

[3]陈双海.古建筑中的结构技术及其艺术特征分析[J].建筑设计管理,2015,(6):51-53.

[4]包庆君.古建筑中的结构技术及其艺术特征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1):850-850.

[5]王雅媛.古建筑中的结构技术及其艺术特征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7):3107-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