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古建筑建筑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6 08:23:29

古建筑建筑设计

古建筑建筑设计例1

一、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阶段,在封建奴隶社会时期,木构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主流,随着公元5世纪左右建筑技术的长足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枚举。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札时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仿古建筑的基本定义

所谓的仿古建筑是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上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

现今的仿古建筑物一般都是由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成的,并使用适当的方法使其达到仿古的目的。一般人认为,完全按照古建筑的外观来建筑新的建筑物就是所谓的仿古建筑,其实不然。对于仿古建筑要满足一下三个要求:

a 建筑物必须存在以下三个部分,即台基、屋身以及屋顶,而且建筑物的主题部分的屋顶必须是传统形式。

b 台基、屋身以及屋顶之间的比例必须与古建筑物的比例相接近。

c 建筑物的外观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股建筑的结构特征及装饰风格。

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才可被 称为是仿古建筑。不可以将那些只包含了一点传统建筑物的色彩,或者那些在建筑风格上与传统建筑物有点相似的新建筑物就称为仿古建筑。

三、仿古建筑物的特点及设计要求

1、仿古建筑物的特点

1)主要材料

古代建筑多数都是以木材作为建筑的主材料,所以从古代建筑遗产中可以看出,古代的建筑是由台基、园梁、山墙、廊壁等要素共同构成在结构上软性连接,富有韧性。古代建筑墙体是不承重的,可以敞开也可以是幕墙,到处是隔而不断的流动空间。

2)平面特征

古代建筑一般都是以打木桩作为建筑的主体,木桩的范围是以这个建筑物的有多大,然后再设计怎么安放,建筑物的大小是以间的大小和间数的多少来定的。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因此,建筑物的开间一般为单数,而且以开间越多为等级越高。

3)建筑群体

以庭院和由间形成的,层层渐进,古代建筑视角丰富与花样多变。在群体上讲究点、线、面的合理布局,强调有层次、有主次、有广度、有深度、有变化的审美理念。特别讲究中轴线的确立,古建筑的群体布局,大都采用对称和对比的手法,重点建筑置于中轴线上,次要建筑置于两侧,既突出重点,又保持严格的对称和均衡。

2、仿古建筑设计的主要要求

如今的仿古建筑物大多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不是木结构,为了使得建筑物在装饰之后的外观效果能达到模结构的程度,仿古建筑物在结构设计时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模数要求和构件定型化

建筑物中各个受力构件的大小和形状都要满足古建筑的模数的要求。其他各传力构件也要严格按照古建筑物中各构件的形状和尺寸来确定。

2)屋面造型要求

建筑物屋面各部位的变化要明显,对其构造也有很高的要求,构架体系可使用步架和举架的方法进行处理,以达到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缓的效果,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一面完全展现出来。

四、仿古建筑设计的主要方法

1、整体设计

建筑布局是仿古建筑整体设计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可以采取轴线布局和园林布局两种方式。

1)轴线布局是参照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准设计形式DD轴线对称,在建筑物的中间用道路或是建筑形成一条中轴线,在轴线周围依次布置相关建筑。这是仿古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布局形式,故宫、十三陵、太庙等诸多建筑都是采用了这一布局形式,上海世博的一轴四馆也是借鉴了这种设计理念,而新圆明园、大观园、横店影视城等现代仿古建筑区都是采用的轴线布局设计,游客置身其中,有很强的返古感。

2)园林布局。园林布局是仿古建筑中另一重要设计形式,中国传统建筑对山水有很强的依赖性,园林布局有绕山绕水和穿山穿水两种。绕山绕水是将山水作为建筑布局设计的中心,建筑物环绕在山水的周围,这种设计的典型便是颐和园,这种设计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整个建筑群依靠山和水得到有机联系,游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眺望到景观的中心,南充著名的北湖公园便是采用了这种仿古形式,建成以来得到了很好的口碑。

2、细部设计

在建筑基本布局完成之后便要开始建筑的细部设计,细部设计是仿古设计的灵魂,可以让整个建筑形象丰满,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形式设计。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分类十分明显,主要有塔、亭、殿、院等,建筑形式设计步骤主要便是参照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来进行仿古建筑的细部构造设计,其核心便是将各种传统设计元素有机整合,确立一种主要设计形式,再在当中加载其他元素。例如,我们可以确定以“四合院”作为建筑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设计中就将以院落作为建筑的构成子单元,而在各个子单元中加入殿、亭等其他元素,这样的设计使我们的建筑既显得丰富,又有一个核心。

2)仿古建筑材料设计。中国传统建筑主要采用砖木结构,这使得中国传统建筑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便是耐火耐腐能力差,使用年限不长,安全隐患大。一方面,现代木材资源紧张,大规模地使用木料既不经济也不环保,所以材料的设计也是仿古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可以用现浇混凝土做柱,其外包裹木工板,再打磨上漆,这样既满足了木柱的视觉效果,又节约了木材,增强了强度。而大型塔式、殿式仿古建筑则完全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来形成建筑物主体,其外采用清水混凝土勾缝或是采用仿古砖贴面来实现古色古香的视觉效果。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室内细节来加强仿古设计,这主要是对牌匾、厅廊、中式家具等古代元素的运用,在设计中可以按照传统建筑中厅、堂、房的格局来拜访深具传统意味的细节家具和装饰,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仿古建筑的细节效果。

仿古建筑是建筑形式的一个重要分类,虽然难度较大,但是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和发散传统建筑设计的精华,同时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加以表现,那么我们的仿古设计能力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平台。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现代建筑业中重要组成部分,仿古建筑沿用了传统古建筑的样式,采用现代先进的设计、施工、材料技术,使得仿古建筑既能展现传统古建筑的宏伟气势,尽管其建造难度比较大,但是只要我们不断总结传统建筑设计的经验,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相信仿古建筑在建筑领域中获势必会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侃.仿古建筑兴起的文化因素,艺术评论,2009,3,72-75.

古建筑建筑设计例2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99-01

中国具有悠久且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以土、木为主要结构材质的中国传统建筑不论结构方式还是整体造型与西方都有着巨大差异,现代建筑起源于西方,于是中国在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建筑特色,当你置身于上海、北京、香港时,但从建筑物来看,你几乎不知道这些地方和纽约、东京有何区别。随着近年国学热的出现,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古代各个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再一次对现代生活形成了巨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仿古建筑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得到了人们的重新审视,仿古建筑不单单是使得我们建筑形式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色,所以仿古建筑设计逐渐成为了当下整个建筑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仿古建筑的设计并没有一个严格而系统的规定,因为它本身只是一种设计理念而不是一种单独分类的建筑形式,所以在设计中基本还是遵循普通设计的基本理论,并结合仿古建筑的自身特点,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整体设计

建筑布局是仿古建筑整体设计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可以采取轴线布局和园林布局两种方式。

1)轴线布局是参照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准设计形式――轴线对称,在建筑物的中间用道路或是建筑形成一条中轴线,在轴线周围依次布置相关建筑。这是仿古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布局形式,故宫、十三陵、太庙等诸多建筑都是采用了这一布局形式,上海世博的一轴四馆也是借鉴了这种设计理念,而新圆明园、大观园、横店影视城等现代仿古建筑区都是采用的轴线布局设计,游客置身其中,有很强的返古感。

2)园林布局。园林布局是仿古建筑中另一重要设计形式,中国传统建筑对山水有很强的依赖性,园林布局有绕山绕水和穿山穿水两种。绕山绕水是将山水作为建筑布局设计的中心,建筑物环绕在山水的周围,这种设计的典型便是颐和园,这种设计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整个建筑群依靠山和水得到有机联系,游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眺望到景观的中心,南充著名的北湖公园便是采用了这种仿古形式,建成以来得到了很好的口碑(图1)。

图1南充北湖公园

2细部设计

在建筑基本布局完成之后便要开始建筑的细部设计,细部设计是仿古设计的灵魂,可以让整个建筑形象丰满,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形式设计。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分类十分明显,主要有塔、亭、殿、院等,建筑形式设计步骤主要便是参照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来进行仿古建筑的细部构造设计,其核心便是将各种传统设计元素有机整合,确立一种主要设计形式,再在当中加载其他元素。例如,我们可以确定以“四合院”作为建筑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设计中就将以院落作为建筑的构成子单元,而在各个子单元中加入殿、亭等其他元素,这样的设计使我们的建筑既显得丰富,又有一个核心。如四川某市根据民间传说修建的玉香楼便是采用了这一模式(图2)。整个设计明显地分为两个四合院落,而在各个院落中设计布置了大殿、牌坊、亭台等元素,整个设计方案显示十分大气而又不散乱。

图2玉香楼设计示意图

2)加强仿古元素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仿古建筑毕竟不是古代建筑,古代建筑在现代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现在很多的仿古建筑实际是在现代建筑中加载仿古元素,北京西站便是这方面的例子。北京西站完全是现代建筑,但是去独具匠心的对建筑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琉璃瓦和亭台处理,于是使得北京西站成为了现代元素和仿古元素完美融合的典型事例(图3)。

图3雄伟的北京西站

与此同时,也可以在装饰装修中加入仿古元素,采用雕花、镂空、厅堂布局等形式来体现仿古形式,同时又具备了现代装饰的奢华,视觉效果十分震撼。

3)仿古建筑材料设计。中国传统建筑主要采用砖木结构,这使得中国传统建筑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便是耐火耐腐能力差,使用年限不长,安全隐患大。另一方面,现代木材资源紧张,大规模地使用木料既不经济也不环保,所以材料的设计也是仿古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可以用现浇混凝土做柱,其外包裹木工板,再打磨上漆,这样既满足了木柱的视觉效果,又节约了木材,增强了强度。而大型塔式、殿式仿古建筑则完全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来形成建筑物主体,其外采用清水混凝土勾缝或是采用仿古砖贴面(图5)来实现古色古香的视觉效果。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室内细节来加强仿古设计,这主要是对牌匾、厅廊、中式家具等古代元素的运用,在设计中可以按照传统建筑中厅、堂、房的格局来拜访深具传统意味的细节家具和装饰,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仿古建筑的细节效果(图6)。

图6古色古香的传统装饰

仿古建筑是建筑形式的一个重要分类,虽然难度较大,但是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和发散传统建筑设计的精华,同时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加以表现,那么我们的仿古设计能力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叶小明.仿古元素在现代建筑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7,7.

[2]程宜康.仿古建筑的探索及思考[J].筑韵,2006,9.

古建筑建筑设计例3

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如何正确地运用传统文化,使它披上时代的彩霞,同时也要做到减少资源浪费,做到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每个设计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在深入挖掘优秀建筑遗产精华的同时,更要大胆地学习一切可以借鉴的创作经验,以立新为轴心,广取博收古今中外建筑创作的精粹,让艺术素养溶入自己的血液。

一、古典建筑设计概述

古典建筑设计方式非常多样,且每一种设计理念都蕴含着一定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很多的古典建筑还体现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同时建筑的建造工艺和技法也非常的精湛,将这些优点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来,可以提升现代建筑的设计魅力,同时提高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程度。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多建筑设计师还是将古典建筑设计理念与现代建筑设计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获得了非常完美的建筑设计效果,同时也为人类的建筑史增添了亮丽的风景。古典建筑以其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精湛的技术手段、富于哲理的审美思想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着实影响着园林整体美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充分借鉴古代建筑设计的手法和建造理念,并运用现代的材料与科技,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理念、同时又可以体现古典风韵的建筑来。

二、现代建筑设计

1、形式服从于功能。现在的时代愈加的功能化,因为居住的楼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使用了电梯;为了安全,我们使用了电子防盗、自动火灾系统。但是凡事都是有双面性的,便捷的功能将我们的生活同一化,原本多变的建筑形式变得单一,建筑师的思想被圈框起来,设计思路也被限制,这些功能让建筑师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存在,只能创建出一些没有特色的建筑物。

2、掌握本质,不断创新。很多人觉得中西方在建筑理念上是一样的,设计是没有国界的,但是在一个具体的项目中,我们必须尊重传统的文化,特别是人的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居住的形式等重要因素与居住建筑都要在设计方案中得到好的体现,不能随便的引进一些国外的因素。从这个方面来说它是有国界的。

3、重视空间的设计。现代建筑设计是从整体角度开始设计的,以模型为中心进行设计,而不仅仅是在图纸上进行设计。现代建筑设计还借鉴了西方的建筑形式,纵向设计建筑,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小区,节省占地空间。

三、现代仿古建筑设计风格

仿古建筑是仿造古代建筑的形式,提取古代建筑的某些有特征的、能表现历史风貌的元素进行设计。不是单纯的仿造,而是抓住古代建筑那些元素结合现代的装饰工艺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华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深厚,这很有利于设计师的创作。现代仿古建筑风格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西式建筑的基础上附加上中式传统建筑形式。然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建筑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世界,大量的传统建筑被摧毁。对西式建筑的盲目崇拜,风格的模式化使得城市变得单调。专家和民众开始反思现有的建筑,要如何既体现了当地的特色,又起到保护传统的作用。在保留原有的建筑物的基础上,通过对某一部分的外观进行改造和对旧的街道整体来进行形象的包装和景观的规划。

四、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

(一)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比较

从建筑材料上来说,我国古代建筑都是以木材作为房屋的主要框架,是木构系统。而现代的建筑都是由比较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来做房屋的构架,木材已经退出了建筑历史的舞台。木结构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伐木会破坏生态环境,木制房屋不便于防火,防潮、防虫等诸多问题。相比于此,现代建筑设计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由于材料的变化也带来了结构上的变化,钢筋混凝土的抗压抗拉能力要比木材高的多,所以现代建筑可以建得越来越高,节省了很大的空间,同时也创建了一个新的格局,而且在居住的安全上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建筑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古建筑的设计特点如前文所说,在空间上来说古建筑讲究平面上的围合,即院子被房屋包围着。墙垣、房屋等为何车一个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而现代建筑设计受到西方建筑设计的影响,主要以楼房为主,建设一个功能齐备的小区,小区内有多个建筑物,楼和楼之间配上绿色植被。也就是说现代建筑设计是从平面向竖向方向延伸拓展。

(二)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在思想上的融合

中国第一次正式提出对传统古建筑的创新改变是出自民国政府,具体的来说就是利用西方建筑的技术手段,来建造具有古建筑中的官式建筑的视觉效果和某些形式特征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在这一阶段,建筑师们在思想上仍然停留在古建筑的设计思想上,但在材料和技术上向前迈出了一步,可以说在受到西方建筑设计的文化熏陶下,建筑师们的思想也具有了新的转变。

因为当时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促使这一阶段的建筑设计思想充满了传统的复兴和政治性思想,建造了一批宫殿式大房顶来展现民族形式的建筑,设计师们都摒弃了低矮的木式结构的房屋,将宫殿式的大屋顶架在水泥和砖的结合体上,来表现中国的民族特色。

在横向发展变纵向发展中,有人觉得三层房屋就已经不能够算是中式建筑了,这种想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空间。而部分人在设计过程中将古建筑的理念和精华都应用在小高层和高层设计中,起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

西方的住宅与中国的古建筑住宅在空间布局上的不同点在于庭院,西方是以卧室为核心点来设计住宅的功能的,而中国住宅的核心点是院子,在院子里展开生活的场景。所以,做好房子与院子的布局关系,也就能够做出中国古建筑的精髓之处。

结束语

在研究归纳了中国古建筑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的不同之处以及中国古建筑设计的精髓和优缺点,我们应该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建筑,并将其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当中。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的融合之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可以更广泛地吸取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尤其是各民族的古典文化,创建中国所特有的设计理念和流派,让具有中国古建筑特色的中国建筑拥有世界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陈理平.试论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9:76-76.

[2] 郝瑞生.中国传统古建筑对北方寒冷地区气候适应性探究--以太原市纯阳宫为例[J].建筑技艺,2014,6:118-119.

古建筑建筑设计例4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4-0121-02

收稿日期:2006-02-25

作者简介:邓晓春(1973-),女,1995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内聘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1 引言

中国古建筑虽然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但其独特的结构方法和布置规模始终没有改变,并且是世界上独具风格的一门建筑学科,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式传统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在材料选用、平面处理和艺术造型等方面都有许多自己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木结构在防火与防腐方面的缺陷也日益明显,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使仿古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成为可能,这也是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现代仿古建筑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结构,改变了传统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组合为主的受力系统,吸收了传统中国古建筑风格的精华,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将传统古建筑的造型、部件等,作为装饰效果,从而达到建筑上的仿古目的。以下本文将就某工程实例对此种建筑的结构设计谈几点体会,能为同行在设计工作中提供一些参考。

2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架为主的一种结构方式,平面布局内向含蓄,层次丰富,均衡对称,空间布局灵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在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很早就实行了模数制和构件的定型化,对于建筑整体到局部的形式、尺度和做法都有相当详细的规定。中国古代建筑还独创了斗拱的结构形式,并充分运用色彩的装饰手段,使建筑物显得庄重而华丽。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有“叠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屋顶形式有硬山顶、悬山顶、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和复合顶。

3 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要求

现阶段的仿古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木结构,为了达到油漆彩绘之后与木构架相同的外观效果,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具有以下特殊要求:

3.1模数要求和构件定型化

各受力构件的规格需满足古典建筑的模数要求,传力体系的构成极其各构件的尺度和形体完全仿照古代木结构中柱、梁、枋、檩的相应做法。

3.2屋面造型要求

屋面变化显著,造型要求高,构架体系采用了步架和举架的处理方法,使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缓,形成了曲线优美、出檐深远的特征,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特点。

3.3建筑中有大量的具有独特装饰作用的结构构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斗拱和雀替。

斗拱:斗拱中方型的底座叫做斗,上面错落搭建的船形木块叫做拱。斗拱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特有的型制,它位于木结构梁和柱子之间,具有传导屋面荷载、加大屋檐挑出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吸收地震能量等结构作用和装饰作用,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对于仿古建筑而言,因主体结构为钢筋;昆凝土,装饰常常成为斗拱的主要作用。

雀替:用于额枋(檐枋)与檐柱相交处,近似于三角形,表面有雕刻装饰的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具有辅助拉结和装饰双重功能。

4 工程实例

4.1工程概况

开福寺位于长沙城北,它是一座殿字宏伟、气势非凡的千年古寺,具有“三湘名刹”之称。开福寺始建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有的寺院规模已不能满足佛教事业的发展需要,自2004年开始修复扩建,大悲殿的建设就是其扩建工程子项之一。大悲殿为南方单层双重檐仿古建筑,建筑面积1200m2,总高度25m,面阔七间,共37.8m,进深六间,共30.6m。屋顶形式为歇山顶,黄色琉璃瓦铺盖,飞檐翘角,气魄雄伟,檐下为七踩斗拱。室内采用“露明造”,使空间更高大、更宽敞。该建筑采用了钢筋;昆凝土仿木结构。

4.2大悲殿的结构体系

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仿木框架结构,用SATWE程序进行整体计算,主受力框架用PK程序复核计算配筋。结构方式按照古建筑中的“叠梁式”,构架体系采用了步架和举架的处理方法,其传力途径也明显不同于传统钢筋混凝土建筑,屋面荷载通过T形屋面板传给屋面檩条梁,再由梁架逐层往下传递,最终通过最底层的梁传给框架柱。主受力框架立面详见图1。由于大殿建成后需供奉大尊佛像,故殿内抽掉了两根里金柱,使相临柱子间跨度分别达到了19.8m和18.6m。建筑平面图详见图2。这么大的跨度在传统古建筑中是罕见的,而为了保持室内“露明造”的完整性,在15.5m标高处设3根断面为400x1200的交叉转换梁(位于4轴、5轴、C轴上),共同支撑其上的柱子和屋面梁架体系。

4.3屋面板的设计

木结构的屋面木基层是由望板和椽组成的,这就使得仿古建筑的屋面板截面形式为T形,单向受力,板肋之间的距离很近、肋高较小见图3,加上屋面陡峻图4(大悲殿屋脊处为九五举)、造型复杂,屋面一次性全现浇施工难度很大,支模困难,混凝土浇注质量和外观效果均难保证。故将屋面板设计成叠合板,先预制单块的预应力混凝土T形板(或几块T形板组合)作为底模,再在底模上绑扎钢筋网,用细石混凝土浇注叠合层,完成后二者形成整体共同受力。设计时按叠合前和叠合后分阶段对T形板进行强度计算、抗裂验算、挠度验算。分别满足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受力要求。

4.4斗拱和雀替的设计

在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的仿古建筑中,斗拱是作为受力构件还是纯装饰构件?采用木结构还是钢筋;昆凝土结构?这就值得探讨了,笔者在考察其他仿古建筑时了解到其斗拱大多是采用钢筋;昆凝土预制构件,各级斗与拱之间通过预埋件焊接连接(尺度较大时)或座浆连接(尺度较小时),斗拱在结构中为受力构件。这种做法的主要缺点是做工较粗糙、不美观,而且前者由于构件数量太多防腐和维修费用较高,后者受力不太可靠。故本工程的斗拱采用木结构,且仅作为装饰构件,不考虑其受力。屋檐荷载通过斗拱上方的现浇;昆凝土桃尖梁以及斗拱中间的现浇混凝土剪力墙传给剪力墙下方的额枋,斗和拱在桃尖梁施工前安装就位。

雀替仅作为装饰部分,不考虑其受力,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用定型模板在施工现场制作。主体结构施工时在相应位置留设预埋件,预制的雀替通过预埋件与主体结构的额枋(檐枋)和檐柱焊接连接。

木斗拱与混凝土的预制雀替都是作为装饰构件,与主体结构不是一起现浇成型,但采取了上述方式与受力构件连接后,再经过油漆彩绘处理,整个建筑物浑然一体,完全达到了传统木结构的艺术效果。建成后的大悲殿入口屋檐照片图4。

5 结束语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木仿古建筑,因组合形式变化大,构件形状复杂,其空间梁板的形状定型和模板、钢筋施工是最大的难题,给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带来了许多挑战,本文探讨了一些新的思路,力求用现代的构造和装饰处理,还原其传统古代建筑的风格。大悲殿于2004年4月完成设计,同年5月开工,2005年年底建筑竣工图50

参考文献:

古建筑建筑设计例5

赏心亭最早为宋代丁晋公谓所建,《白下余谈》载有王元倬《凤凰台寻常心亭故址》一诗,并注云:“赏心亭,宋丁谓建,以帝所赐袁安卧雪图者,在下水门城上,即今水西门……”。后来亭子毁于战火,由南宋三任建康知府的马光祖重建,重建后的赏心亭更加壮观,被称为金陵第一胜迹。宋代及后世许多诗词大家都有登赏心亭之作。由此可见赏心亭在当时极为壮观精美。历史上该亭数度被毁又数度重建,现则是清朝被毁后的再次重建。鉴于西水关历史地位的重要性,秦淮区建设局于2009年3月16日在区政府大楼召开了西水关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的专家论证会(文史建筑专家),各位专家对该地区规划方案提出了宝贵意见,参照宋亭风格重建赏心亭是与会专家的共识。2009年3月,我院接受南京市秦淮区建设局(现秦淮区住房和建设局)设计委托,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杜顺宝教授指导下,开始赏心亭建筑从方案至施工图设计。

2建筑设计

2.1建筑风格

赏心亭建筑按仿宋建筑风格设计,该组建筑色彩以白墙、红柱、灰瓦为主色调,灰黑色亚光琉璃瓦屋面,鸱尾吻与叠瓦屋脊,檐下斗拱,外墙为白墙加腰串、心柱、地袱等,格子门窗,寻杖栏杆;主体3层八角重檐攒尖顶,建筑高度控制在23.85m;附属用房为3层歇山顶,建筑高度控制在9m之内。整组建筑竖向高耸挺拔,横向错落有致,是水西门城市节点重要的人文景观。

2.2建筑功能

功能设计满足观赏与使用价值并重;建筑主体临外秦淮河,以1层展览、楼上观景为主,四周视觉开阔,有良好的观赏效果;利用台基下面的高敞空间,在不影响建筑外部观瞻的同时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附属部分安排文化展示,地下室设停车库,供17辆左右小车内部使用。

2.3建筑主要特性和材料

建筑面积5041m2,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7度;建筑耐火等级:地面建筑(3层)二级,地下建筑(负1层)一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地下室为钢筋混凝土自防水挡土墙,防水等级一级,设计抗渗等级S6。主楼1层外廊柱、梁、枋、檩、斗栱、附房斗栱、所有门窗均用柳桉,主楼与附房椽子杉木制,主楼栏杆为菠萝格。主楼与附房1层台基、柱础、台阶、踏步、石栏杆等均为优质花岗石,甲级斩细。主楼宝顶铜制。(1)油漆①地仗中一麻五灰做法:用于外立面露明处木结构的柱、梁、枋、檩、斗栱、栱眼壁板及木门窗裙板等部位。②单披灰地仗做法:用于外立面露明处钢筋混凝土仿木柱、梁、枋,木门窗除裙板外其他部位、望板、椽子,除椽头为彩画外的其余部位。③彩画:附房外立面与主楼1层内外彩画做法按彩画样品施工,主楼2层以上彩画按宋式传统彩画做法。附房外立面施彩画,内侧按传统广漆做法。主楼顶层内侧、暗层内侧均按传统广漆做法。

3规范要求与仿古建筑的矛盾

工程2009年时设计依据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等,按规范要求:(1)二级防火等级的建筑土木工程与装饰材料除吊顶可用难燃材料外,均应为不燃材料,但赏心亭为了能更好地体现仿宋建筑的韵味,外装饰须用木材。(2)消防水池与泵房、消防水箱、室内外消火栓等设施是消防的重要保证,赏心亭主体顶层若放入消防水箱,就影响了观景最佳处的使用;消防水池与泵房若建于水西门广场上,会对景观设计带来很多的不利因素;附建在地下室时,消防水池和泵房的安全疏散就得有至少1处能直接通往室外的封闭楼梯间。(3)按建筑适宜的比例和尺度,赏心亭主体建筑高度宜做到24m以上,由此牵涉到建筑的消防、栏杆安全高度、结构设计等等就需按高规设计。(4)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观众厅的疏散门不应设置门槛,且门需朝疏散方向开启,但这么做很难满足建筑仿宋外形的需求。(5)建筑高度小于24m时,栏杆高度需达到1.050m高,从楼地面或屋面至栏杆扶手顶面垂直高度计算,若底部有宽度大于或等于0.22m,高度低于或等于0.45m的可踏部位,应从可踏部位顶面起计算,且传统栏杆纹样不能避免少儿攀爬的可能,栏杆芯子间净距离若做到小于110mm,栏杆高度1.050m,则难与建筑整体的比例、尺度吻合。(6)人员密集的场所台基高度超过0.70m并侧面临空时,需有防护设施,而仿宋建筑台基临空处不适宜做栏杆及其他构件。(7)节能、防水设计的要求使瓦材与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之间厚度增大,由此带来按常规预留的围脊高度不够。(8)木格子门窗的物理性能按古建常规做法很难满足节能设计要求。

4仿古建筑的设计策略

4.1消防设计

赏心亭建筑设计高度控制在23.85m,使用功能:展览、观景,属人员密集场所,按重要公共建筑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消防设计的目标是:加强消防管理,立足于自防自救,确保火灾发生时室内人员能及时疏散至室外安全场所,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火情,防止火灾蔓延,减少财产损失。4.1.1消防设施赏心亭总平面沿长、短两个方向布置有U型消防通道,附房1层临广场处设置消防控制室,完备火灾自动报警、消防联动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室内外消火栓、灭火器等。地下室结合车行坡道下部空间布置360m3的消防水池与消防泵房,10m长疏散通道连接消防泵房与封闭楼梯间,可直通室外;通过各专业反复协调、修改设计,将18m3的消防水箱布置在赏心亭主体重檐闷顶内,临时钢梯通过检修人孔可到达闷顶内,从事设备维护检修。4.1.2消防分隔赏心亭主体与附房地上部分建筑防火等级二级,地下负1层防火等级一级,除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划分防火分区之外,每层1.5m~2.5m的钢筋混凝土挑檐,可起到每层竖向防火隔离作用,井道与变形缝均做防火封堵。消防专项设计时要求所有木料均采用防火涂料、浸剂进行防火处理,耐火极限需达到1h,保温层采用A级聚氨酯保温板,且施工前材料需送相关部门检验,合格后方能施工,尽最大可能赢得消防扑救时间。4.1.3安全疏散按规范要求,地下负1层建筑依据使用功能、防火分区面积和人流的大小分别于2个防火分区内设置了1部和2部封闭楼梯间,均可直接到达室外广场上;地面上建筑则各设1部封闭楼梯间在其防火分区内,当某一防火分区发生火灾时,可从火灾应急广播得到疏散指令,通过各层安全出口或从甲级防火门到达另一防火分区疏散。

4.2节能设计

4.2.1总平面设计赏心亭项目位处夏热冬冷地区,按50%的节能设计标准设计,主要针对3层主体与附房建筑进行节能设计。建筑坐北朝南,有良好的通风采光;夏季减少太阳直射室内,冬季能有适量的阳光照射,避开主导风向。4.2.2围护结构节能措施外维护墙体材料用190mm厚水泥多孔空心砖,外保温体系。外墙与屋面分别是30mm与45mm厚A级聚氨脂保温板保温隔热。4.2.3门窗为建造南京城市重要人文景观,真实体现宋代建筑风格,根据传统工艺要求及专家指导意见,门窗按“宋式”木作门窗制作,节能措施有:玻璃采用5透明+12A+5透明,木门窗对开时做和合缝,所有风缝均用木饰条贴缝,从细节上提高传统木门窗的保温节能性能。

4.3其他细部处理

(1)赏心亭主体建筑通过抬高栏杆地袱的标高,使栏杆实际使用高度满足1.050m,而外观则不到1m高,寻杖栏杆扶手与栏板间增加1道Φ100mm的圆钢管,油漆同栏杆;室内外漏空栏杆内侧加设1道Φ2@6×6钢筋网片,减少安全隐患。(2)1层对外立面有影响的安全门朝内开,门槛可拆卸,开放时间安全门保持打开状态。(3)无栏杆处台明高度控制在0.60m内。(4)因节能、防水要求,瓦件与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之间垫层厚度加大,因此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围脊高度加垫层厚度,否则就只有将围脊水平位置外移以满足围脊高度,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古建筑建筑设计例6

关键词:仿古建筑;苏式古建;结构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antique buildings and what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que buildings, how to use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to achieve the ancient buildings each node and the component,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antique buildings should focus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node.

Keywords: antique buildings; Su shi the lachlan Macquarie;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仿古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而“仿古建筑”一词正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末学术界在理论上的探讨, 褒贬不一, 可以说它经历了一个坎坷不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仿古建筑”与古建筑几乎相同, 但它已经完全脱离了具体型式的案臼, 如果仅停留在型式上的理解, 那么对传统建筑的因袭照搬就在所难免, 也是对仿古建筑形式的偏见。所以说对“仿古建筑”一词全面和准确的表述是模仿古建筑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 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 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本文所论及的只是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通俗点讲既是用现代的施工工艺体现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们知道的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论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层结构;故而现今的仿古建筑也以单层和多层为主。众所周知,现代多层建筑多为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所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在仿古建筑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中国古代建筑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所特有的形制,它既是梁和柱之间传递荷载以及承担抗震作用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的精华所在。随着现代结构形式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斗拱这一重要的结构构件应用在仿古建筑中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质作用而仅仅作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装饰构件。但是它作为古建筑的代表性构件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正是由于这种理念,古代建筑的单体建筑形式也是高度统一,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这些特点难免单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的古建筑的多样性,而古代建筑师则从建筑组群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从而使庭院变化丰富多彩的。

而在古代园林的设计中这些特点并不明显,原因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这才有了现在我们熟知的各式园林。

2.仿古建筑在现代工艺中的设计要点

正因为古建筑拥有以上特点,所以在仿古建筑中应尽可能的以现在工艺的手段实现以上特点。中国古建筑中以明清时期的苏式园林古建最具代表性,也最为人们熟知;所以在仿古建筑形式中以仿明清苏式古建为主。

古建筑的主受力构件大体可分为:柱、梁、桁、檩、椽。传力方向为:屋面椽檩桁梁柱;途径明确,受力简单。而古建中的梁均为简支梁,这对建筑物的抗震是很不利的,所以斗拱这一构件就诞生了;但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中梁与柱均为刚结,梁承担抗震作用,从而架空了斗拱这一构件;而现在屋面工程大部分采用现浇整体式,所以檩、椽等构件也成为非必须构件,可以取消。这样会对外立面产生影响,所以仿古建筑的屋面工程成为整个工程中关键的节点。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端。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又有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变化形式。而在这些形式当中又以歇山顶的应用在苏式建筑中最为广泛。 “歇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又有“曹殿”、“汉殿”、“厦两头造”等不同名称。歇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歇山顶屋顶在两侧山墙处,不再像硬山式和悬山式那样,山墙是由正脊处向下垂直一线。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是在上部的正脊和两条垂脊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称为“山花”。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讲正脊两端的屋顶覆盖。在古建筑中屋面结构多为木、瓦等轻质材料,两条垂脊相对荷载较小。而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屋面自重较大设计时应在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处设梁建立可靠支撑从而明确山花部位屋面的传力途径。这和古建木作中的“桃尖顺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由于现代工艺取消了椽,“飞椽”这一形式只能通过混凝土的可塑性强这一特点来实现。

古建筑中梁支撑桁进而支撑屋面,而现今对进深要求不大的建筑可以将平梁更改为随坡面的折梁,这不但减少了工程造价,也可相对增加整个建筑物的室内高度,不会有压迫感。而梁跨度较大时,例如寺庙等需要内部空间较大,结构内部不宜设置柱;如使用折梁则会对边柱产生侧向的水平推力,而古建筑的柱截面形式多采用圆柱,所以不能通过改变柱截面的方法来抵抗水平力,联想到一般明清时苏式园林建筑大多有外廊,可将外廊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由外廊柱与结构边柱用大梁连接共同抵抗屋面折梁传递给柱子的水平推力,这样就解决了柱子同时承受三项应力的不利受力状态。

虽说古建中的各式“飞檐”、“望角”等复杂且精细的装饰构件通过混凝土来实现是对施工工艺的考验,但苏式仿古建筑最关键的难点还并不在结构本身,而是仿古建筑的节能。苏式古建讲究的是明亮、通透。需要相对较大的窗口,这在北方很多城市规范要求的开窗面积和传热系数等都是不满足的,这回在设计和施工中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困扰。这就需要相关的规范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些特殊的要求。

3.小结

总而言之,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精华的凝聚,是标示各个时期中国建筑史的里程碑,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古建筑设计中的优秀理念,将仿古建筑做到形神兼备,从而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和历史底蕴。继往开来,为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剑平《关于仿古建筑形式的思考》学术论坛 2010.07

古建筑建筑设计例7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平遥古城建筑简介

平遥位于我国山西省的中部地区,处于太原盆地的西南方向,在太行山和吕梁山的中间,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并且规模较大、历史悠久的一座古代县城,具有近3000年的历史,也是我国现有的保存最为完成的四大古城之一。

2、平遥古城的北方四合院形式建筑特征

平遥古城中的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是以我国北方地区的汉民族居住的四合院建筑结构形式为主。这一特征在平遥古城的古建筑群结构形式中表现十分明显,并且平遥古城中现存的、比较完整的北方四合院结构形式的民居建筑数量比较多,凸显四合院建筑结构形式的、保存比较完整的四合院古建筑就有400多处,而四合院建筑结构形式为主的民宅就有近4000处,数量非常之多。

我国北方地区汉民族发展中,四合院建筑结构形式的形式主要与北方地区的自然文化以及气候特征、北方汉民族的文化习惯等都有很大的联系。我国北方汉民族的四合院形式建筑中,不仅有明确的建筑轴线,并且建筑结构中主次建筑地位也十分明显,整个建筑呈现左右对称的结构形式,并且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建设中多是以二进院以上的四合院建筑结构形式为主。在四合院形式的建筑中,二进院、三进院等四合院建筑结构形式中间,通常使用矮墙或者是垂花门等进行分割开。其中,二进院的四合院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是呈现“日”字形的建筑平面结构特征;而三进院形式的四合院建筑,主要是以“目”字形的平面结构形式呈现出来。除了二进院与三进院等形式的四合院建筑外,建筑规模更加大的四合院结构形式中,还包含着左、中、右等三路方向的纵院并列的四合院建筑结构形式,其中,在这种规模与结构的四合院建筑中,左、中、右方向的纵院建筑,多是被用作车马房、车马院等。平遥古城中的古建筑群,就具有这种北方汉民族四合院形式建筑的浓烈特色与鲜明风格。四合院形式建筑,通常都是以高门深宅、房舍向内,并且建筑的外观都比较封闭的,建筑的四周墙体都是高直并且挺拔的石脚或者砖体的建筑结构形式,并且通常四合院形式建筑的围墙会比屋脊高出许多,呈现给人一种封闭、安全并且具有明显等级之分的感觉,这也是北方四合院形式建筑,对于传统的封建思想与封建等级观念影响与映射的重要表现,具有鲜明的地方与地域建筑风格特色。

3、平遥古城中砖窑混合建筑形式特征

平遥古城中的四合院形式建筑,它的房屋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以木质砖瓦房为主的建筑结构形式;还有一种就是以砖窑洞为主的,配以木廊外檐的建筑结构形式;最后一种建筑结构形式,它的下层建筑主要是砖窑洞,而上层的建筑则是木质房屋的建筑结构形式。在平遥古城的建筑群结构中,这三种建筑结构形式是相互进行混合运用的,比如,在平遥古城的四合院建筑中,四合院建筑的正房建筑部分和厢房、前房等建筑部分,呈现出来的以单一的砖窑洞房屋结构形式或者是木质砖瓦建筑结构形式的建筑实例很少,平遥古城内的四合院民居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多是将木质砖瓦的建筑形式与砖窑洞建筑结构形式进行混合建筑使用,通常在一个院子里,既有木质砖瓦的房屋结构形式,也有砖窑洞的建筑结构形式,并且这种混合的房屋建设形式,在平遥古城的建筑中有很多应用。

在建筑形式中,窑洞形式的建筑,以冬暖夏凉、形象古朴,并且内涵醇厚的风格特征为主,并且具有明显的北方建筑特色,与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地形结构等特征,有着丰富的联系。这种砖窑形式的建筑多位于我国北方的黄河沿岸的黄土高原地区,是对于黄河沿岸的历史文明以及文化发展很好的映射,也是该地区乡土建筑与文化的明显标志。平遥古城内的砖窑形式建筑,对于建筑修建时期来讲,建设这种砖窑形式的建筑,也是当时该地区的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比较旺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平遥古城是当时晋商的重要聚集地,商业发展带动当地城市的经济发展与致富,因此,城市的建筑形式就是对于当时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反映。平遥古城中的砖窑形式居民建筑,在修建上十分讲究,不仅以砖砌建筑为主,并且砖窑修建中还有许多磨砖对缝的修筑特征,此外,为了从建筑结构形式中凸显文化经济的发展先进性,这些砖窑民居建筑中,还会在砖砌窑洞的外部增加木廊瓦檐的建筑形式,使用制作精美的木雕或者是石雕、砖雕、彩画等,以凸显建筑的富贵、独特,而且在使用木廊瓦檐进行砖窑形式的建筑装饰过程中,木廊瓦檐装饰形式多种多样,装饰效果也通常显得活灵活现。这种以砖窑形式为主,配以木廊瓦檐进行装饰的建筑形式,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感,而且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特建筑风格与味道。此外,平遥古城中窑洞民居建筑中,由于受到北方居民对于火炕的喜爱性影响,在窑洞建筑的靠窗一面,还会修筑火炕,以满足居民对于建筑的需求。

4、平遥古城中四合院不同设置建筑风格

与我国被放其它地区的四合院建筑结构形式不相同,平遥古城的四合院形式建筑,在设置上具有东西窄、南北长的特征,是以长方形的四合院建筑形式为主,这主要与平遥地区的地形特征有很大的关系,平遥地区位于太行山与吕梁山两襟中间,因此该地区的建筑在修筑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地形特征的影响,房屋的纵深度比较突出。平遥古城的四合院形式建筑中,四合院房屋位置的设置,也具有一定的特色,通常那个情况下,四合院中厢房之间的距离要比四合院正房的面宽要小,并且四合院中的厢房会将正房建筑两端的一部分遮挡住。通常情况下,四合院建筑在修筑时,正房多为三间或者是五间,也有“七间七檀”的四合院建筑,并且这种窄长、紧凑的四合院建筑形式,不仅是对于当地自然环境以及气候特征的重要反映,而且窄长结构形式的四合院建筑,也有“聚财”之意。

此外,平遥古城木质结构为主的四合院建筑形式,与我国北方地区的木质砖瓦房屋建筑具有很大的相同之处,而且基本上同属于一个建筑体系,但是,与我国北方其它地区的木质砖瓦房屋建筑不同的是,平遥古城的木质砖瓦四合院中,砖瓦屋面的坡度比较大,在房屋建筑的屋脊处,通常会以五脊六兽的屋脊风格为主,并且木质砖瓦结构的四合院房屋内外,注重使用木雕、彩绘等进行装饰,具有一定的建筑风格与地方特色。

5、平遥古城四合院建筑中的风水文化特征

平遥古城建筑中也有对于建筑风水文化的应用和体现,比如,在平遥古城的四合院建筑中,也有北方建筑中具有独特风格特点的建筑风水墙。或者是建筑风水楼、风水影壁等形式,尤其是一个建筑结构比较精美、高档的民居四合院建筑中,对于这些建筑风水文化产物都有应用和体现。比如,平遥古城的四合院建筑中,有的住宅建筑建设中,就将正房的正屋脊进行加高处理,并且做成高高的砖格,其中就有高高在上的寓意;还有的窑洞四合院建筑中,就会将窑洞建筑的后墙,做成女儿墙的形式,然后再做成更高的砖影壁式的风水墙,进行独立呈现等,这些都是平遥古城四合院建筑中的建筑风水文化的应用与体现。这样将建筑风水文化在房屋建筑中进行应用与体现,就是为了追求建筑的风水好,祈求好的风水寓意。

6、平遥古城建筑的街坊建设风格

平遥古城的民居四合院建筑在修建过程中,在形成主要的院落结构主体外,还会在四合院建筑的东北方向留筑有三座堡子式的街坊,这主要与平遥地区的晋商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平遥古城在当时是一个经济文化与商业中心,而建筑作为的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就对于当时平遥票号兴盛以及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有了很好的记录与映射。平遥古城四合院建筑中的三座堡子式的街坊中,壁景堡主要是由东、中、西三个方向并列的三座堡子组成,其中东堡被称为安乐街,中堡被称作是德清堡,而西堡被称作是新盛街,并且在各堡外面都修筑有围墙,通过一条南北向的巷子,进行四合院建筑的左右分布排列,已形成独特的平遥建筑风格。

古建筑建筑设计例8

中国古典建筑主要是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以汉族木构体系为主体的主流建筑,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地域性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建筑延续的历史最长、分布的地域最广。它不仅对我国当代建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早在8、9世纪,就已经对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典建筑有过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还对欧洲建筑产生间接影响。至今中国的世界遗产数已居世界第三位,而其中的中国古典建筑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本文就围绕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在当代建筑中的影响和运用这一论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欣赏价值,笔者认为其不同于欧洲古典建筑艺术,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传承特点;注重地域的空间与时间环境,表现出突显的时空特点;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高度统一,表现出很强的集聚特点。

(1)鲜明的传承特点。就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整体环境而言,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史籍《周礼》中有关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的大区域规划构思。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已经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达相当高的水平。就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单体建筑而言,木构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为便于构件的制作、安装和估工算料,构件走向规格化、模数化,保证了单体建筑的规格化与群体序列多样化的并行发展。

(2)鲜明的时空特点。建筑时空观是建筑形态对时间和空间的根本观点,二者是统一的。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具有鲜明时空特点,这里“空”是空间的概念,指万物的虚与空的部分;“时”是因为有了人的存在和活动,才使得空间有了流动的意义。我国幅员广阔,地域气候文化差异较大,建筑自身就会反映它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特点和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而中国古典建筑的造型大都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能突显震撼的艺术形象,故其艺术效果主要依靠建筑的群体空间的序列设计来取得。中国古典建筑室外自然空间与室内生存空间之间横亘着院落空间、檐下空间、廊下空间等各重屏障,两极之间的多层次性中性空间正是中国建筑群“空”的具体表现;而中国古典建筑群的布置总是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人在其中存在和活动就使得空间有了“时”的流动意义。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典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

(3)很强的集聚特点。在以西方教育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当代建筑教育中,我们习惯于把建筑看成为一门艺术。在西方文化历史上,建筑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雕刻、绘画、诗歌、音乐等经典艺术形式一起被归入艺术的发展系列中的。在中国古代,建筑则被纳入政治生活的领域,建筑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高度统一,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主要表达方式,表现出很强的集聚特点。中国古代的任何历史时期,建造得最宏大、最华丽、级别最高的建筑都是宫殿。它代表了中国建筑文化中的精华,在它身上也最能完整地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特殊性格,宫殿不愧为中国古建筑的重心。[5]君权至上的政治观念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时至今日,在中国各地,出于强化政治秩序的考虑,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政府建筑群通常是该地区所有建筑物当中规模最宏大、气势最威严的。

2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对当代建筑的影响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外国建筑,特别是西方建筑法式的大量输入,使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有了较多接触和交流,中国建筑风格发生急剧变化。任何一个国家的建筑在当代转化的进程中,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与更新。关于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在当代建筑中的影响,已经引起从事建筑业、房地产业、装饰业及普通老百姓的日益关注。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典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规划学家吴良镛先生也指出:“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说’等理论有关。”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山水构图对城市当代建筑的重要作用。

3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

要实现传统建筑艺术在当代建筑中的合理运用,最主要的还是要回归传统,只有从悠久的建筑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精华,从本质上重新寻求本民族传统建筑和当代建筑的结合点,才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就近年来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它选择以一个抽象的斗拱迭折来表达当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造。对此建筑理论界褒贬争议较大,也就如何开拓性地继承传统建筑艺术开展积极地思考。中国古典建筑空间设计中凝聚着许多宝贵的建筑艺术经验,但当代多数建筑师往往将这种经验简单套用于建筑设计的实践中,缺乏借鉴和再升华,只注重建筑的外部造型和形式,而忽略了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建筑空间和形态的研究,由于没能做到取其意而忘其形,所以难以创造出有新生命力的建筑。在这种立体流动空间中,有四维空间的度量,类似于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的园林空间,随着人们时间的游走,空间形态在不断的变换,步移景异,情景交融。

建筑艺术的时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是当代建筑的主要争议之一。时代性立足于创新,传统性立足于继承。没有创新,建筑艺术就不能发展丰富,就会僵化;但创新不等于脱离现实和随心所欲,不能把怪诞离奇的形象强加于社会。没有继承,建筑艺术就不能广泛借鉴,就会变成无源之水;但继承不等于复古和盲目模仿,不能不分对象和不加分析地搬用古典形式。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而作为建筑这样一门神圣的艺术,这种民族的特性越发突显重要性。地球上存在多种民族和文化,便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向度。

4 结语

当代中国的建筑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加强自身修养,体验并深入研究本民族的建筑艺术文化,重视建筑理论在该方面的研究发展;应该积极地发掘和继承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精神实质,将传统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空间变化规律运用到我们当代建筑的空间设计中。

古建筑建筑设计例9

中国的传统元素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直接运用和有理有节的选择性运用,促使现代建筑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例如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的结合,既丰富了文化内涵,也适合现代的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与审美意识,即建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现代住宅。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益于促进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的传统元素内容包括构件.符号.装饰.色彩等。构件、符号、装饰与色彩是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形式因素。坡屋顶、木构架、斗拱等,由受力形式与结构形式而产生并受其制约。随着技术、结构及材料的更新发展,传统的构件、符号及装饰,在提炼与简化形式中得到延续与发展,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强烈的程序感和对称均衡的层次,从城市规划到建筑群布局都是如此。中国传统建筑的每一单位,基本上是一组或者多组的围绕着一个中心空间(院子)而组织构成的建筑群。这些建筑布局的秩序与建筑的院落组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是常见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其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与室内装饰中,不仅体现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且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气质。在古代人们喜欢采用吉祥如意的装饰手法,利用字与字的谐音,图案与图案寓意,暗喻吉祥的含义等。而现代的建筑设计是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加以大胆创造,使其既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色,又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满足现代居住要求的崭新建筑。至今有许多建筑的设计依然看得到中国传统元素的影子。

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的建筑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建筑往往能够作为传承传统文化沉淀的承载物,即建筑设计的理念往往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统一为整体,互为因果。传统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表现在过去与现在建筑设计相应的技术,没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没有具有中国气息的现代建筑设计。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应用得知。例如武汉的黄鹤楼就是完全采用了我国传统古建筑的形式,一如众多的文学、绘画作品所描述的优美形象。

中国传统元素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需要建造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有机地吸收中国古代建筑中对“天时、地利、人和”过去哲学思想的应用,将环境与物质技术处理与科学运用,完美的统一起来。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继续传承与发扬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涵养的建筑,这是对待古建筑,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在很多时候古建筑往往充当历史的晴空表,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是最真实的还原,有了这样的思想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掌握更加有利于在相待建筑设计中进行更有深度的创新。

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深厚,而要将文化精髓融入到有形的现代建筑中,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1).中国传统文化的客观性。在学习古代建筑文化的时候,需要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自然资源.地质地貌特点.气候特点.技术水平等等为参考。因而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要将这些客观性条件考虑在内,再加上现代的科技与时代性,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2)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以刚正稳重,端庄轩昂为主,讲究规矩、规范和秩序,这种建筑文化是根源于以儒家文化为精髓的传统文明内涵的,使现代建筑设计具有庄严与雅致的特点。在传统建筑的室内装饰中以文家具、字画、古玩、器皿和背景等方式进行巧妙的布置搭配,从而造成含蓄而清雅的室内空间,这又体现了道家思想文化悠悠的中庸和谐的禅境。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师创作的源泉,也是设计理念创新的基础。

古建筑建筑设计例10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概述: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提高,仿古建筑设计也在建筑设计行业悄然升温。但是由于对传统古建筑的研究不足,也出现了一批不古不今、不伦不类的“伪仿古”建筑。这些建筑不但不能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起到传承发扬的作用,反而由于“拙、劣、丑”的形象而产生不良影响。仿古建筑设计具有难度和复杂程度,古建筑知识和技法需要渐进的积累,跳过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就不能深入体会古建筑的意蕴,仿古设计只会是无本之源。

一、仿古建筑范畴的认识

中国传统建筑伴随着华夏文明的源起而产生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建造风格是世界建筑艺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建筑依照中国建筑史学基本观点划分为自原始社会时期至民国时期,民国后至今建筑定义为近现代建筑。因此目前仿古建筑基本上是指对民国和民国以前古建筑的模拟再创、用以还原历史风貌概况的建筑。

对于仿古建筑的种类,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种,其一系指仿古建筑严格遵循古建筑的通则与权衡,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施工工艺,是传统古建筑的复制、衍生、和再现,建筑设计要求应做到“神似形似”。其二则指建筑外在形式上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反映传统建筑的特点,在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应用现代建筑工艺,是采用近现代建筑工艺对传统古建筑的临摹再创。其设计要求应做到“神似形近”。至于吸收传统古建筑精髓,把古建筑特点作为建筑文化的符号特征,糅合古建筑元素的创新设计,严格意义上讲则不应归入仿古建筑的范畴,而是对传统古建筑的革新和创造性探索。

二、仿古建筑设计时代特征的把握

在仿古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仿古建筑是仿的何时的古?中国传统古建筑存在漫长发展演变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建筑有不同的建筑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把握仿古建筑的时代特征,就会出现明清的构件出现在秦汉的建筑上这样“张冠李戴”的错误。所以把握仿古建筑设计项目的时代特点乃是设计工作开展的第一要素。

中国古建筑时代特征演变的主因是审美倾向差异和民族文化的交融。中国建筑史学对其发展过程有细致的介绍和宏观的分期。目前学界将商周以后的建筑艺术分为三种典型的时代风格,也是在仿古建筑设计工作中常涉及到的建筑时代风格:

①秦汉风格。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布局铺陈舒展,构图整齐规则,同时表现出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艺术风格。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文化不同,建筑风格也不统一。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种风格,即以齐、晋为主的中原北方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

代表秦汉风格的主要是都城、宫室、陵墓和礼制建筑。其特点是,都城区划规则,居住里坊和市场以高墙封闭;宫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组群,其主体为高大的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重要的单体多为十字轴线对称的纪念型风格,尺度巨大,形象突出;屋顶很大,曲线不显著,但檐端已有了“反宇”;雕刻色彩装饰很多,题材诡谲,造型夸张,色调浓重;重要建筑追求象征涵义,虽然多有宗教性 内容 ,但都能为人所理解。

秦阿房宫前殿

②隋唐风格。隋唐建筑组群序列开阔舒展,建筑造型浑厚,装饰华丽;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汇的新鲜风格。隋唐建筑从文献记载和雕刻、绘画中可反映其建筑风貌,留存到今天唐朝佛教殿堂建筑有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

③明清风格。宋元建筑在中国古建筑隋唐风格和明清风格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明清建筑继承了前代建筑艺术规律,最后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雍容大度,规制严谨,机理清晰,富于趣味。明清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复古取向,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化。明清建筑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宋元至明清建筑迄今均有遗存,尤其明清建筑,遗存为数众多。为我们开展仿古建筑设计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例证。

建筑组群

此时期建筑组群采用院落重叠纵向扩展,与左右横向扩展配合,以通过不同封闭空间的变化来突出主体建筑,其中以北平明清故宫为典型,此时的建筑工匠,组织空间的尺度感相当灵活敏锐。 详见北京故宫

故宫

民居建筑

北京四合院作是北方合院建筑的代表。

北京四合院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

一颗印

宗教建筑

现存的佛寺,多数为明清两代重建或新建,尚存数千座,遍及全国。汉化寺院显示出两种风格:一、位于都市内的,特别是敕建的大寺院,多为典型的官式建筑,布局规范单一,总体规整对称。二、山村佛刹多因地制宜,布局在求规整中有变化。分布于四大名山和天台、庐山等山区的佛寺大多属于此类。明、清时代,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和华北一带,新建和重建了很多喇嘛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汉族建筑风格的影响,有的已相当汉化,但总是保留着某些基本特点,使人一望而知。

中国古建筑时代特点的演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对中国古建筑历史的研究和建筑时代风格的熟知,在仿古建筑设计工作中就可以避免出现时代错位的硬伤,避免出现生拉硬凑和臆想产生的“四不像”作品,使仿古建筑设计符合建筑历史发展的规律,虽然为仿古建筑,但能够优秀反映体现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和生命力。

三、仿古建筑设计中通则权衡的认识

中国传统古建筑形式多样,但各个部位均有较为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些比例关系是古建筑设计与施工共同遵循的法则。通则(又称通例),是确定建筑物各部位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原则。这些法则规定了古建筑各部位之间大的比例关系和尺度关系。权衡制度则是对建筑物各部构件的单位、尺寸、比例关系进行确定。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也是中国古籍中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其书中详细阐明"材分制"这一模数制度,是中国建筑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模数制的文字记载,这种以“材分“为模数的设计方法既简化设计,也便于施工,是古代中国独创的建筑设计方法。这种原始建筑模数的运用,在初唐和盛唐的壁画、雕刻以及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两座唐代木结构殿堂中已得到了体现,在《营造法式》中明确下来,并启蒙了清代建筑模数“斗口制”的产生。清雍正年间颁发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对明清时期建筑在造型、设计、构造、用材、工艺及施工技术等方面予以归纳总结。明确了以斗口为基本权衡单位的权衡制度。

我国古代建筑大师遵循中国古建筑基本法则进行建筑实践,创造了无数形式多样,风格统一的建筑,使中国古建筑形成了极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从事仿古建筑设计,努力掌握认识这些基本法则十分必要。古建筑通则和权衡,为仿古建筑设计提供了方法路径,通过对其研究辨析、灵活运用,才能创造出优美和谐、符合中国传统古建筑审美特点和构造特点的仿古建筑。

四、仿古建筑设计中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的结合

仿古建筑,是对古建筑的临摹、仿制,在新的历史时期,即便是再原汁原味的仿古,也不是古建筑。因此在仿古建筑的设计、施工过程中,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的结合运用是不可避免的,在仿古建筑设计实践中,新老工艺结合运用常见三种形式。其一是基本继承传统古建筑的木、砖、石构造做法,局部隐蔽部位采用新工艺以弥补传统工艺做法的不足。如在建筑的基础采用现代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予以处理,使古建筑中常出现的基础沉降现象得到改善;在建筑屋面系统隐蔽部位增设现代材料的防水层,有效延长了仿古建筑屋面系统的使用寿命。第二种是主体构造框架应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并通过古建筑传统装修方法如天花、藻井、走马板、油饰彩画等,使其构造框架处于隐蔽部位。其他细部构件采用传统工艺做法。这种结合方式既能较好体现古建筑的神韵,降低建筑成本,对建筑的主体构造也起到加强作用。第三种则是基本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施工工艺去完成对古建筑形体的塑造,通过装修装饰的手法去体现古建筑的特点。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大量应用了现代建筑技术,但复杂且精细的装饰构件通过混凝土来实现是对施工工艺的考验。

上述三种仿古建筑工艺形式是目前仿古建筑设计中常见的基本形式,在实践工作中,应针对仿古建筑的具体情况和要求,灵活掌握新工艺和传统工艺的结合运用。

五、结语

中国传统古建筑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优美的建筑形象和独特的建筑构造享誉世界,建筑文化影响深远。在从事仿古建筑设计工作中应充分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把握古建筑构造精髓,才能通过仿古建筑去传承弘扬优秀的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