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6 17:20:12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例1

视教育为快乐事业的陶行知,视教育为毕生追求的陶行知,视教育为最有可为之事的陶行知,以追求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共教育体制为己任,毕生追求实现正义与自由的教育理想王国。其师范教育、乡村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的理念已为大家所熟知,鲜有人论及陶行知对语文教育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本文以陶行知生活语文教育思想为切入点,阐述其在识字阅读写作、语文教育目标和教科书选文等方面对当代语文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启迪。

一、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核心理论――生活教育

1.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杜威,受到杜威实验主义儿童中心论的影响,回国以后深入思考积极实践,基于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他指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为生活教育制定了五个目标:提倡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人生存的前提是具备健康的身心,人生活的基础是积极的劳动获得,人学习知识要采用科学的态度,人的高级追求是诗意地看待生活,人生活的最高阶段是创造性改造生活。陶行知以人的生活发展阶段展现了不同阶段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这是尊重生命个体、尊重生活本源的教育理念,是与新时代新课程相统一的教育理念。总而言之,生活提供给人生教育不竭的教育资源,培养优秀的人才、能够更好地生活是教育追求的最高理想。以生活为教育本源是终身教育永恒不变的内容,为了更好地生活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2.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主张“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将“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他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在实践中出真知。例如:种田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在水里学,在水里教。一切生活的教学都要如此。实践教学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内容,实践是生活教育的必由之路。既然“做”是核心,那么如何“做”呢?当然不是盲目地做,不是随心所欲地做,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劳力而不劳心,是只做而不思考,更不用说有创新的想法了;劳心而不劳力,只会停留在想法层面,不能得到验证。所以,只劳力或是只劳心,都不是陶行知眼里真正的“做”,他主张“在劳力上劳心”。是先有生活后有思考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告知我们要体味生活,关注自然,才能创造和谐社会。真正的实践是在生活实践基础上的思考与创造,是用实践中获取的智慧反过来指导生活。教育的可行之法是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唯有培养出重视实践的人才,才能够征服自然,“天人合一”,营造和谐社会。

二、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蕴

1.识字阅读写作――生活语文教育的主体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推行平民教育,想以此实现正义与自由的教育理想,而平民教育最主要的内容是普及识字。对于识字教学,他非常重视识字教材的编写,并最先提出了识字教材编写的检测原则,即“拿几百万字的书来检测,看哪一个字发现次数最多?其最多者为需要,其次多数发现者乃是次要”。编选最常用的字作为识字教材的主体,并在陈鹤琴先生《字汇》的基础上,亲自编辑了《平民千字课》和《老少通千字课》。上至六七十岁的老者,下至六七岁的孩童都是平民教育的教学对象。他还研究规定了课时和教具,以《千字课》为例,全书共96课,要求用96天完成,每天学习一小时。要求采用幻灯和挂图等辅助教具。不仅如此,他还重视识字普及的成效,设立了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平民问字处。他事事躬亲,从教材编写到课时教具,再到推行机构的辅助,他甚至想到平民识字后,应让其真正体会到识字读书的乐趣,号召同道之人编写《平民周刊》、《平民丛书》、《平民职业小丛书》,旨在让刚刚识字的人可以读懂简易的文章。我们在偏远农村推行扫除文盲和半文盲的教育实践和陶行知一体化的平民教育,都是在追求人人识字、家家读书、个个明理的教育理想。

陶行知批判了传统教育书本中心和教师权威中心论,认为传统教育“看不起小孩子”,或是“把小孩子看成小大人”,用大人的想法要求孩子,拿大人的标准强加给孩子,把大人理想当成孩子的理想,“小孩子没有地位”,没有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思考。现实生活中,多少家长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理想。家长本身不了解语文学习的本质,让孩子阅读,只让孩子以考试为目的去阅读,却从不引导孩子体会阅读的乐趣和真谛;让孩子写作,只关注应试作文技巧,从不引导孩子“言为心声”,观察自己真实的生活,倾吐自己真实的想法。这也正是当今语文教育的缺失。陶行知提出“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不仅在民国时期极具教育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就是在普遍重视教育的今天,仍然闪现着思想的火花,照亮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我们自己的生活为依托,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的大宝库,在生活中学语文。

陶行知倡导教师和学生都要写日记,日记是每一个人一天心灵的写真,是学做文章的最好方法。每天不同的生活便是写作的源泉,写日记便“自然产生出活的文章”。做教师的“要做些儿童文学给儿童看,做些民众文学给民众看”。当教师的要积累生活,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今天我们也在倡导教师写“下水文”,给学生树立模仿学习的典范。陶行知鼓励教师每天写日记,把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手所写的文章发表出来。教师关注生活,以生活为源泉进行写作,才能够做好“先生”。他倡导师生共同撷取生活的“活水”,用“活”的文字,写“活”的文章。当下我们作文教学过于重视写作技巧的学习,脱离生活的实际,凭空臆造,最缺乏的就是对生活的思考和源于生活的写作。作文与生活相联系,是解决学生作文假大空的唯一方法,作文与生活相结合,必然赋予文章新的时代内涵。

2.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生活语文教育的载体

民国时期陶行知就对教科书的选文标准提出质疑。提出中国的教科书还是以文字为核心,封建时代和民国时期都是以认字和认句为中心。从前教科书的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民国教科书的文字是依着三民主义的宗旨。但教科书仅仅是教识民权的字,不教如何拿民权;教读民主的书,不教如何做民主的事。教科书虽以文字为中心,却没有把最好的文字收进去。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课仅教几个字,仅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学生读了一课就再无兴趣,没有进一步的课外阅读做引导。教科书文字中心之过在于以文字当教育,以为文字之外别无教育。陶行知对教科书一针见血的批判不仅适用于其生活的年代,纵然时光斗转,今天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学生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教师机械地引导学生如何准确地抓住标准答案,分数成为了孩子的唯一评价标准,以及教师的唯一评价标准。

陶行知倡导“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一句话,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作指导,以整个生活系统为中心,组成一个生活指导用书系统。他提出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要拿生活为中心,让文字为生活服务,教科书应该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这才能称之为教课书。生活教育是通过各种生活课程来完成的,生活的系列课程大致分为五类: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社会改造生活。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我国最早的校本课程体系。他的生活课程体系为建国以后的学校课程设置提供了参考样本,为今天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依托三种标准来衡量:要有引导人动作(行动)的力量;要有引导人思想(思考)的力量;要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创新)的力量。这与我们当今社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宗旨确实有着惊人的一致。让阅读与生活紧密相连,对于课外阅读指导产生新的理解,如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不仅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探险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指导;读《少年维特之烦恼》,不只是一部描写情感的小说,更是一部青少年恋爱指导书;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更要增加孩子亲近自然和昆虫的机会。教师要体察名著阅读与生活的关系,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积极要素,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地思考问题。

3.健全人格的培育――生活语文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培养,各门学科的设置目标就是培养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的合格人才。所以,语文学科作为各个学科的基础学科,是“人”的培养最重要的载体。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是一个宽泛的表述,在具体语文教学中由教师体会、理解和把握。而当前的应试教育下,语文课程更多地是对于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忽视了个性和人格的诠释与评价,或者说是很难用考试的形式来进行评价。陶行知的办学旨趣在今天仍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他提出:“教师的一部分生活也是学生,教师和学生都要负学问的责任。做学问最忌的是玄想,武断,尽信书,以差不多自足,以一家言自封。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实证,推想,会通,分析,正确,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简言之,教师和学生要有科学的精神。在任何时代我们都是物质环境当中的人。对于四周的环境,最忌是苟安,同流合污,听天由命,不了了之。他倡导师生成为“有进取性的人,对于环境总想加以改造。我们应该秉着美术的精神,去运用科学发明的结果,来支配环境,使他们现出和谐的气象。我们要欣赏性地改造环境,要有美术的精神”。无论是恶劣环境还是优越环境,我们不仅是物质环境当中的人,并且是人中人。做人中人最要紧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体魄。无论世事变迁,终要有大丈夫的精神。

陶行知的教育目标明确清晰,研究知识和学问,就要让学生会观察、会提问,勇于求证和实践,锻炼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我们三维目标之“知识和能力”在陶行知的教育理想中更具体更有指向性。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继承,最为重要的是具备探求真知的能力和积极实证的精神,这才真正诠释了我们课程目标的“良好个性”理念。对于“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陶行知更是诗意地理解为是要欣赏性地改造,是运用知识来改造环境,是追求和谐的气象。在20世纪初就进行了很好的解读。“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陶行知的目标中更显示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他提出了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大丈夫的精神”,是不屈服的意志,是独立的思想,是民族的气节,是耐劳的体魄,是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大公无私的容量。这样的情感培养目标更具形象性和感染力,更易使教师在教学中提炼和升华,这样的表述会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心中升腾起浩然的民族正气。

另外,陶行知提出了“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生活教育读书法。他认为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读书是形式,其终极目的是用书。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书才是值得阅读的好书。他倡导辩证地看待书中内容。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不可以全信,有疑问的地方就要质疑提问思考。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抹杀了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生活教育教学生学做人,教学生学会生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读活书,活读书,让读书时刻与我们相伴,与我们的生活相伴吧。

――――――――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例2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渗透

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为了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学的成果,就要运用好陶行知教育思想理念,做好创新与完善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足学习的需求。

一、我国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化严重

对于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没有过多的认识,往往都是教师站在主置,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最终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加之在这种没有创新也没有让学生自我表达方法的影响下,使学生只能成为课堂中的配角,最终也就脱离了课堂教学实际,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足,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单一。

2.应试现象严重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目的性极强与应试性强的现象,而且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所注重的也并不是素质教育,而是针对考试中所考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也就导致应试教学现象极为严重。其次,教师受到教学任务与指标等方面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更多地关注学习成绩较高的学生,而对于一些学困生,却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这样也就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

二、树立正确的小学语文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所以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就是要从“真”的理念出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就要做好朴实真实、言之有物。避免为了满足考试的要求而采取大量的名词名句等。教师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抒发出来,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在教学中还要避免以知识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要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出发,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养。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组织能力以及运用等方面的能力。这样也就可以在有效的教学互动中,帮助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独特风格与符合语言表达规律的能力。

其次,要做好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工作,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就当今社会来说,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在知识的积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等。所以在信息量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就要运用好现代化的手段获取更多的资源。通过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好这一内容,同时也可以实现思维的拓展。也就是说要在掌握一定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明确创新的方向,实现有效的创新。

三、解放自身的思想,实现有效的教学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表达自己,提出真实的意见。所以在实际中就要做好传统教学的创新工作,同时还要保护好这一阶段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接触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实现更好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总结出感悟与想法。其次,教师要做好课堂的创新工作,可以让学生走到室外,借助@一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语文的感悟。对于教学手段,教师还要做好课堂的设计工作,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目光,如借助幻灯片以及视频资料等引入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最后,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比赛等,以此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挥出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生品格的养成。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重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还要贯彻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例3

一、生活即教育

教师应将语文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寻找教育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经历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捕捉知识要素,在生活中获取教材以外的知识。比如,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享生活中的小故事,并让学生说出故事中总结出的生活经验,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生活。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户外运动,在户外的拓展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春游,让学生亲近自然,从而更好地感受生活的乐趣。春游过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日记,记录下春游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听、所闻。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春游中,帮助学生记忆有关春天的诗词,让学生在美好的大字让中,更深刻地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加强重点知识教育

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应让学生先从感性认知方面掌握基本知识,再从理性认知方面进一步掌握高层次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追求教学进度而忽略教学内容,而是在讲解教学内容时,张弛有度,将侧重点放在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上。为使学生充分掌握重难点知识,教师应重复多次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由浅至深地巩固语文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语文课文中有很多难写难读的字,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成语等,教师应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多读多写。比如,风尘仆仆的“仆”不要写成“扑”,变本加厉的“厉”不要写成“利”,迫不及待的“及”不要写成“急”。再比如,有些名言警句和经典段落应要求学生背诵,从而加强记忆。

三、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比喻因材施教:教师应园丁培养花朵一样培养学生。园丁应在认识花朵习性的基础上给予适宜的水分和养料,并及时为花朵除害,从而帮助花朵快速成长,不至于枯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运用现代技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后,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另外,陶行知先生也强调说,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先生,虚心地向学生请教,因此才能更好地知道学生的能力和实际需求,从而更好地教导学生。事实上,话语中也渗透着教学规律,就是身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才让学生听从自己的教学内容,如果无法得知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就难以发挥学生的长处,也不能弥补学生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好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及能力,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还能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

四、教学合一

教学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另外,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实际上,教学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把教师的指导地位提到一定境界的充分表现。因此,教师的知识水平高,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另外,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学的根本,教师的教学内容应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而设定,应围绕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低而进行。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身份互换,把课堂教学工作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知识,也能更全面地了解教师的不易。而对教师来说,扮演学生的角色也可以让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便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五、解放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学生解放大脑的目的,帮助学生自主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听从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在相互交流中发表观点,在课后作业中独立思考。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高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解放思想,更好地锻炼信心和勇气,与此同时,也能让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比如,教师可以提出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放散思维。再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激发学习潜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绕口令中提高反应能力,提高语言的认知能力。

总而言之,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是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另外,如何将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效贯彻到语文教学中,还需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研究,从而更好地帮助小学生掌握和巩固语言知识,保证小学生从小奠定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例4

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环境是生活的,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感受精彩,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孩子去留心观察。我们的课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现象,也有可能是他们全然陌生的人或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寻找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让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比如有的老师说,他们在教学时,会收集些和课文类容联系很密切的图片,特写的啊,整体的啊,局部的啊,然后配上些相关的文字资料,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和朗读,孩子们仿佛站在了相关的画面前。古代建设的就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名族的会让孩子们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等这样的生动效果。我旁听过这样的教学列子,那位老师在讲解《三顾茅庐》时,就搜集了关于《三国》里诸葛亮和刘备等桃园三兄弟的照片,放着幻灯片,还有一段三国的音频资料,然后在这样的氛围下绘声绘色的讲解课文,让我们旁听的老师都感受到了当年刘备请诸葛亮的那份坚持的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看着那些生动的照片,闭上眼仿佛耳畔回响着三国那段经典的历史伟人的对话,加上老师的讲解和对历史故事的描述,谁不全身心的融入到课堂的氛围里呢。从孩子们那痴迷的表情中,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这段历史的溶入,可以感受到他们已沉醉于这堂生动的语文课时之中。

二、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让学生亲自去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可见他坚决的态度和立场。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即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进而收获到口眼手脑并用的功效。同样,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常能看到"体验"这个词语,这也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进而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

另外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更是可以非常充分地运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如口语交际教学中,先给学生创设好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交际,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进而达到体验生活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交际,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习作中,则可以通过先活动,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再进行听说训练,最后写一写,孩子有了切身体验后再去写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方式,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创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三、再现生活到语文教学中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你处处都在使用语文,如你希望用新颖、独到的广告语给你的企业宣传,你希望用别具一格的自我介绍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需要用得体、恰当的表达方式沟通你和周围人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与生活的"对话",要注重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造,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入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感知生活,把生活再现到语文中的能力。我记得我四年级的一个学生在作文里写到"在热闹的河边草地上,白的羊群们总是很着急的,快节奏的啃着青草,是因为它们怕那些比自己嘴巴大的多的牛,会抢了自己喜欢吃的草吗?而牛儿们呢,丝毫不在乎,依然悠闲的按自己的步伐去吃草,我想它们肯定在心里想,'我嘴巴大,一口是你们的几口多,我才不着急呢',然后小牛总是来回不停的跑,是在互相挑拨牛羊之间的关系吗,还是看看大家怎么都吃的那么专心,就自己静不下心来呢…"这样生动的作文片断是细心观察了生活的结果,是在作文中再现了生活,我当时当范文在班上朗读了,不为了这篇作文写的有多好,就是为了这位学生用心观察了生活。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例5

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即宽厚的基础知识是一个创新的必要条件。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认识,达到质的飞跃。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强调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还体现在开展创新教育的定位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把目标定在基础上,如前所述,即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新素质为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等。绝对不可起点太高,大搞攻关创新和创造发明。

2、还学生以自由是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要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首先要解决儿章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五个方面,唯有这样,儿童才能大胆地想象、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拓展感性的视野,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掘内在的创造力;才能有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提高实践的能力。可见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解放思想,解放学生、创设适应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高度自由的学习环境。还学生自由,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开始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主动参与便是学生的创造性成长的开始。主动参与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要注意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自觉地心情愉快地去主动参与,并不觉得从事的活动是一种负担,甚至会为攻克某一难关而废寝忘食。可见,兴趣是一个人主动参与某种活动的动力机制。教学中,我们刻意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案问题的兴趣;通过运用直观形象地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欲望,从而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让学生体验成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帝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学生的这些倾向或心理素质,最初只具有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性质,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所以,我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例6

陶行知是我国20世纪初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一系列教育主张,在后来的晓庄师范和育才学校办学实践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且对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仍然不乏现实指导意义。如何利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推进当下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

笔者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多年的教学心得,认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当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树立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他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教学做合一”的中心就是要把理论与实践融为一炉而行之。在他看来,学的方法就是生活的方法,生活需要做,学习同样如此。“事怎么样做就怎么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2006.82)。“教学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语文教材注重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注重突出交际性。因此,当前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即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这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生学是息息相通的。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对语文的教学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放在同一层次上,把语文教学当成一种知识培训,而不是当成技巧培训,从而培养了很多小“书呆子”。

陶行知反对只以课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极力推荐把理论放到实际当中去,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做”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扩大教育的内涵,使得学生体验到学习的真谛和趣味。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陶行知先生追求一种“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人”的理想境界,他的实践路径就是“六大解放”,即“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四是解放学生的嘴,使他们能谈;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必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陶行知先生曾经幽默地说道:“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然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

那么,如何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呢?关于这一点,陶行知先生认为“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要在班级中创造一个良好的民主的范围,要注意结合中学生好动、爱说、爱唱,善于模仿等特点,通过说唱、游戏,使学生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其次,在阅读教学中,应当经常对材料的主旨大意、作者的意图与态度、人物的性格、文中暗含的意义等巧设问题,以培养学生通过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思维。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以解决学习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新颖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等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改变以往发展学生聚合思维的做法,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以发散思维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结合现实生活,提高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陶行知认为“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教育也必须相应地变化。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与大众的生活相适应。因而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陶行知先生便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与此相关的,“社会即学校……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这一教学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先生不止一次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生活教育有多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要结合现实生活,增添语文教学中的生活气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善于创设教学场景。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其次,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他们深切认识到语文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培养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最终调动他们主动学习语文、创造性运用语文的积极性。总之,让语文的运用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久而久之,学生语文水平肯定会有飞跃和突破。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例7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大胆尝试,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的教学中,班上有一名学生对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中“微笑”这个词很不理解,认为:人死了应该是悲伤的,怎么还会微笑呢?在教学中我便组织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文中的矛盾处理解,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更进了一步。

二、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堂

无数实践证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可取。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佳时机,从课本上了解到的东西是有限的,《月亮湾》一文将农村恬淡美好的景色描绘的再好,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孩子们来说也很难引起共鸣,但当他们真正见到月牙一样的小河,闻着河岸上的桃花香,听着采茶姑娘们的欢声笑语,时不时和水中的鱼儿打声招呼,就会是另一种效果,在今后他们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也会知道怎样描绘和表达心中所思所想,语言功底自然有所提高,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另外,一教一学的模式也缺乏自主性,陶行知在其创造教育中提到教、学、做要统一。以往这种你来我往、你教我学的模式,师生之间交流反馈、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单一,不利于综合性学习。对此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各类活动,如户外采风、主题演讲、经典故事改编话剧等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表达之中,达到视、听、说的结合。学生在自我实践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再解决问题,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之中建立起自主学习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三、重视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讲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激发出来的,或者说是学生“悟”出来的,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综合性学习的课外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索意识、创新能力通过实际的创造性活动逐渐得到发展。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创造条件为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这样做学生通过对课外活动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天赋、审美鉴赏力也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得到提升。例如:针对某一具体综合性学习课题开展的课外活动形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也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例如: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板报设计、演讲比赛、综合实践活动等等。此外,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真谛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寄情山水”这一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带领学生游历风景名胜,让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故事和传说,然后,开展知识竞赛,也可以畅谈渴望去旅游的地方。在这样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中,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探究和创造能力。

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例8

一、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一)语文工具说

在吕叔湘先生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写的序言可知:“通观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叶老从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本质的观点中得到启发,总结出:语文“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简单说,语文这个工具具有交际和思维双重功能。

(二)语文育人观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学生对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叶老认为语文教育并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辅导,让学生发展其个性,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全面的、善于处理生活的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三)“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内涵

叶圣陶的教学主张就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该思想起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宝贵经验,其二是中外思想家的理论建树,其三是叶老自身的品格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句话的内涵在于“不需要教”,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只是传播课本知识,而是引导学习独立思考,养成一种学习习惯,从而到达能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以学为本”的思想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者逐步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是只教会学生具体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认为,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从而指导学生学习。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逐字解释”,那么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一旦离开学校或者教师,对于事物的理解将会手足无措。简言之,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五)“务实为主”的思想

在1946年,叶老就提出“以务实方面为主”的主张。主要是要求学校和学生学习语文不单只是为了最后的考试,而是应该为了增长知识,表达思想,抒感。这就要求学习好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进行“训练”。叶老提出的关于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极为重要,并在1980年6月《关于听和说――语文教育书简》中提到:“讨论语文教育,只谈读写,不顾听说,实为一病。比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故而应当一把抓。”

二、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新课改的标准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就是从叶老的“以学为主”的思想中升华而来。在目前的整个教育教学中,课堂教育教师还是用讲授式为主。教师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不是“空瓶子”等着教师把盖子打开,然后教师往里面倒知识。

“以学生为主体”是重要的教学论,是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教育目的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自由、合作、探索”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不过于依赖教师和其他人。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作为学习的主体,在生活中也是学习的主体。

(二)“启发式”教学模式

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就是启发式教学的提倡。叶老认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并适应社会变化,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因此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启发、引导为主。就目前而言,新课改标准要求教师用启发式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比如小学课本中《丑小鸭》一文的学习,教师首先可让学生思考其日常生活中或者在电视上看到的小鸭子的长相,并进行描述,学生会描述出“黄黄的毛、红色的脚掌、小小的嘴等等一系列词汇”,然后教师在用幻灯片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小鸭子的模样,然后启发学生找出课文中对“丑小鸭”的描述“灰色的羽毛、扁扁的嘴、又大又丑”,放出图片,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学习初步了解“美”与“丑”的区别。

(三)培养学生的自悟和习惯

“自悟”是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教学论的基本观点之一。叶老认为,“写作知识短文不列在单元末尾,甚好。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谈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于写作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际之想。”这段话不仅适用于写作,也适用于阅读,更适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人生漫路中,人们会遇到各种磨练,在磨练中学会领悟并不断改进,从而在领悟和改进之后养成许多良好的习惯。

语文博大精深,不是课堂上所能够学习完的,语文的学部分是学生在课堂外的自悟学习,那么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则极其重要。目前有些学校的语文教师会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改错本和一个摘抄本。改错本是针对自己平时做错了的题进行誊写,方便于学生期末进行总复习。摘抄本则是要学生养成在课外阅读时,看到优美的句子进行摘录,在不断累积的过程中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

结束语: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不能独立的进行分析,其每个思想的内涵都是融会贯通。虽然本文对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了上述分析,但是都只是浅尝,没有进入深层次的分析。就目前的语文教育问题,语文教育者更应该好好研读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从而改进自身教学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徐龙年.简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2007

[2]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 张洪波.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前瞻性[D].云南师范大学.2006-06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例9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流程化的现象,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按照固定的流程进行教学。一般的教学流程是,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本内容并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课堂上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解答,课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的教学流程更像是一个固定程序,学生在固定的模式中,限制了思维的发展,不利于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对于教师来说,每天重复上述步骤和流程,久而久之,就会觉得枯燥,进而影响实际教学效果。虽然有固定的流程能够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但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次,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在意自己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没有考虑到本课教学设计是否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只是旁观者,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和发挥,学习效率自然不会太高[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对于创造来说,它并不需要特定的场所和时间,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创造,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陶行知教育思想,能挖掘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进而使他们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学生的未来是光明的、未知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鼓励,不能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和发展力,要使用陶行知教育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创造,鼓励学生创新。除此之外,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合理使用,从而促进自己教学的进步[2]。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能对学生起教育作用,因此,学生在生活中能学到很多知识。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生活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作用,应该充分利用来自生活和社会的素材,指导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入更多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社会、感知生活。语文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学生在和生活的接触中获得知识,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体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入的思想[3]。

(二)解放儿童的思想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强调,要解放儿童的创造能力。他认为,儿童的头脑、双眼、嘴巴、空间、时间等都应该进行全面解放,要充分发挥创造教育的最大作用。第一,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陶行知先生认为,在创造过程中,儿童可能会被迷信、曲解、幻想等束缚,要把他们从以上现象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和课本挑战,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第二,教师应该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总是要求学生静坐、静写,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双手被束缚,甚至创造力也被束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秋天捡校园内的落叶,然后做成树叶贴画,培养学生的审美内涵;也可以让学生描摹字帖,感受文字的魅力。第三,要解放儿童的眼睛,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是教育领域广泛关注的话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教学时代已经过去,在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陶冶性情,锻炼意志,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周围事物的美好,如在清晨、傍晚欣赏周围的美丽景色等。第四,解放学生的嘴巴,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语言是创造的根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例如,在问题回答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怕出错、积极思考、大胆回答,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从而实现学生的言论自由,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发问,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不能扼杀学生提问的需求。第五,教师应该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课程繁重、作业太多、考试频繁,是学生普遍面临的学习压力,有的家长还为孩子报各种课外辅导班,这样,学生很少有娱乐、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因此,教师必须要解放学生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能够自由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4]。

(三)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拓宽学习的空间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陶行知先生认为,以前的学校更像是一个鸟笼,在鸟笼似的学校束缚下,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满足不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大他们的眼界,发掘他们内在的创造力。事实上,并不是只有课外兴趣班才能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更好的课堂在社会和自然中,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近自然,切身感受社会文化、自然文化的内涵,使学生的眼界得以开阔,学习空间得以拓展,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例10

一、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建立在生活教育理论上的,他认为学习语文是为生活服务的,是为了“向前向上的”生活。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学习具有生活的内容。他批判传统教育为了识字而识字,为了读书而读书。在语文教学中,他提倡运用符合生活的方法,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倡导“教学做合一”。[1]

陶行知先生还指出儿童有很强的创造力,但这创造的萌芽却被传统教育扼杀了,因为语文教学没有根植在生活的舞台之上。因此他提出了针对传统教育的“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儿童的眼睛;二是解放儿童的头脑;三是解放儿童的双手;四是解放儿童的嘴巴;五是解放儿童的空间;六是解放儿童的时间。陶行知提出学生创造能力时,也十分强调教师的创造精神。“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因此,教师要如其中所说,争做创造、开辟的教育家,做第一流的人物,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去开发创造的沃土。

二、 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

1.陶行知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极为丰富,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生活教育理论,构建大语文教学观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使每位语文教师明白,语文教学不是在封闭的有限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是在开放的、无限的时空中实施的。

1.1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沟通,教学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的经验和范围,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教师设计教学时,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还原生活,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语文知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不丰富,如果脱离了生活背景去进行语文教学的话,往往事倍功半。教师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或实物,从而激活在学生头脑中积累的生活信息组块。这样语文知识就通俗易懂了。

1.2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根据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教学渠道。课堂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利用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又是一个新途径。教师尽可能创设条件,突破时空,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观察,动脑学习。所以,语文教师要构建“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要跳出书本、跨出课堂、走出校园;学生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学社会生活知识,这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2.以创造论,构建创新教学观

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的号召,语文教学值得借鉴和发扬的,在语文教学中应真正做到“六大解放”。

2.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

小学课本中精心选用的课文中,有很多给小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解,往往会消耗学生想象的时间,这是得不偿失的。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去多读,养成边读边想象的习惯。让学生自由地在想象王国中遨游,语文老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学习语文知识是一样重要的。

2.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眼睛、嘴巴、耳朵、大脑使用比较多,而双手仅仅是举手而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学生的双手也能真正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上来呢?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在语文课上动起手来,往往能起到“ 它山之石可攻玉 ”的教学效果。

2.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

儿童的眼睛是纯真的,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双去伪求真的眼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求真务实的语文课堂氛围,不能盲从教师,迷信教材。当学生在课堂上发现老师的板书有错别字时,应该让他们大胆地提出。教师不能顾及自己的尊严去呵斥他们,应该对大胆提出错误的同学加以表扬,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2]

2.4解放儿童的嘴,让他们谈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说的机会多了,口语交际提高了学生说话的能力。但课堂上学生问的机会并不多。有“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善于问的习惯。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2.4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扩大眼界

语文教学中,不能仅仅囿干课堂,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走出课堂来丰富语文知识。比如上语文实践活动课时,就应该让他们在大自然、在社会里扩大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带领学生到街上、商店前的广告标语中找出错别字;带领学生去春游、秋游,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