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1 09:18:47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例1

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方面批判继承了我国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吸收融化了西方现代德育的先进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德育理论与实践不断进行回眸和前瞻,创立起一种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德育思想理论。这是他贯穿于整个生活教育过程并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内容丰富,原则和方法独特,不仅在我国现代化教育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德育的改革与创新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个性与实现社会化相结合是现代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发展个性和实现社会化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人们思想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就我国现当代的德育工作来说,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往往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对立起来,把实现社会化看作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而把发展个性视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要求青年做到“无私”、“忘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国突破了原来的思想禁区,认为发展商品经济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市场经济是一种管理经济的手段,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我国经济体制的这一变革,必然引起人们经济观念上的变化。人们关心生产、追求物质利益,甚至为赚钱而不惜损害他人及公共的利益。上述两种价值取向,两种价值观念,使我国当代学校的德育工作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学校教育既不能像过去那样否定物质利益和个人需要,又必须引导他们不仅仅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还要关心他人,注重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利益。因此,如何把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需要与精神方面的需要结合起来,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利益关系,说到底就是如何看待个性与实现社会化的关系,这是我们现代德育工作值得深思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发展个性与实现社会化的关系问题上,陶行知基于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和西方传统道德教育的深层次思考,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现代价值观原点问题的答案。他坚持人的社会化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论统一观,并以此为出发点,阐述中国现代德育的价值观。他认为,我国古代社会为本位来处理人的道德修养,目的在于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其结果必然造成对合理的个人利益的侵害,对个性发展的窒息。因此他批判旧的封建教育是“以天理压迫人欲”,使人变成工具,尽失独立人格,从而使人的才能、志向得不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而西方国家的德育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截然不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决定它片面突出了人的个性,将其变为社会的对立物和他人的对立物,形成以个性为本位的道德教育观。因此他又排除西方人本主义的不良因素的影响,明确提出了“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教育任务,并且认为实现人的社会化,不仅不与人的个性发展矛盾,而且“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所必需。”

陶行知把人的个性发展与实现社会化相结合看作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类交往日趋频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现实生活对国家、集体的综合实力以及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理性必须指向未来,道德必须考虑社会,纪律必须顾及他人,文化必须善于创造,不管做人或是做事都需要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陶行知强调实现人的社会化,要求人们不仅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本领,更要修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品德,在人才培养上,反对培养“人上人”,主张培养“人中人”;在价值观念上,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文化为公,知识为公”,把个人从属于社会,为社会公众服务。这些观点与当今全球化时代公民应具备为全球利益和人类生存的类意识和类观念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当然,陶行知强调实现人的社会化,并非否定发展人的个性,而是认为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练好本领,更好地为老百姓谋福利,为整个国家民族谋幸福。这样的文化主张又符合现代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需要。因此,发展个性与实现社会化相结合,这是现代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二、真善美是现代人生观的最高境界

真善美是陶行知执著追求的德育目标,也是人类社会伦理生活的永恒主题。现代教育要求德育工作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真善美的人。《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国际教育委员会也曾对21世纪的基础教育提出了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从这些培养目标不难看出,现代教育蕴含着现代人生观所追求的真善美的理想愿望。

求真、求善、求美是陶行知德育理论的真谛。在他看来,“真善美”是一个人最理想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它在德育中有着深刻的涵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他主张德育工作要教育学生在学习上、政治上刻意追求真理,使他们的个性日趋完善。在教育内容上,以真理育人;在教育态度上,以真诚育人;在教育主体上,以真人育人。他对教育工作者有更高的要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要求教育工作者以自己的坦诚和无私奉献,使学生 在灵魂深处“建筑人格长城。”他要求学生把自己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同人民大众利益结合起来,了解社会,热诚为社会大众服务,勇于牺牲自我。同时,处世应变必须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的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陶行知所阐述的“真善美”与现代教育关于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是一致的。它不仅关注个体的发展,并且着力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符合现代人生观的要求。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要以人为本。人作为社会实体来说,要求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人作为一个价值存在者来说,又要求真、善、美的和谐人格。人的社会价值离不开社会的存在和社会的需要,教育的过程就是提高人的价值的过程。一个全面发展的新人,就是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一个完整的人,而完整的人,不仅指身体、精神、伦理、情感和感觉诸方面的有机整体性,而且是指有机协调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到了和谐的一致。而要塑造这种具有整体人格的现代人,就要采取求真、求善、求美有机的内外环境稳合的教育方式。因此,真善美是现代人生观的最高境界。

三、知情意行合一是提升现代道德和精神的主要方法。

德育归根结底是把德育内容内化为一个人内在的稳定的品质。而德育内化是否收到实效,关键在于遵循社会发展的变化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过程中独具慧眼,坚持“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提出的这种独具特色的德育方法,不但丰富了生活教育理论,更为提升现代道德和精神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例2

一、陶行知师德观所包含的主要思想

1.奉献精神

陶行知先生有诸多师德观的论述。例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捧着一颗心来”等,他的人格是高尚的,是为师者的典范。作为一名教师,为教育事业献身,对其用心忠诚,是其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同时也是职业行为、感情和道德的首要条件。这种献身精神被陶先生称之为“教育的命脉”。在他看来,教育者要时刻谨记:教育是没有尊荣无名无利的事情。此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直是陶行知先生的行动准则,是他此生的不懈追求。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教育缺失的年代,他有着关于这方面的至高理想和抱负,也正因为这样,他的献身精神越加义无反顾。在这个背景下,陶行知先生在少年时代就立志要振兴民族。留学归来的他更是坚定了要使全国公民享受教育的这一理想。他深知教育不可贪求一时的成效,教育是大有可为、永久利世的。因此,陶行知将教育事业看作关系到民族兴衰的事业,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国家的教育事业,并为之奋斗一生。投身教育事业这一领域之后,陶行知先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在他认准教育事业能够救国救民之后,先后拒绝了高校校长、教育厅长等职务,放弃了高标准待遇。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毅然决然地要搞好民族教育。他倡导推行了利国利民的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社会大学、山海工学团等机构,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师德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2. 求真精神

一生追求真理的陶行知,也在教育着人民去追求真理,做一个求真的人。他在主持育才学校的工作时,提出教师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理论,这句话可以高度概括他的育人理念。他所提倡的“真人”理论有以下五个条件:一是讲真话,追求真理,并为之献身;二是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人中人”,不做凌驾于人民的官僚贵族;三是做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和信仰的人;四是做敢于开辟、改革,并去创造、试验的人;五是做一个文化科学、思想品德、劳动美誉和健康卫生和谐发展的人。

不仅如此,陶行知强调塑造“真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和实践。基于生活教育这一理论,他对优秀教师所具备的条件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合格的教师应宽厚、虚心,能够和学生共同学习,师生间要同甘共苦。而且这种精神要体现在学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教学上面。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好的教师,因材施教,使得学生乐学,从而诲人不倦。

3. 爱心精神

陶行知的一生,奉行“爱满天下”这一格言,他将自己对祖国人民的赤子之心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当时,少数人垄断了教育,平常人基本上无法接受教育,就是在这种极不合理的情况下,陶行知先生提出广开门路办教育的思想,意在实现让全国人民接受教育,这也是他的最大愿望。

身为教育学家,陶行知爱国爱民,对儿童更是呵护有加。在他看来,儿童是世界的未来,人类的历史也将由儿童改写和创造。所以他提倡热爱学生就应当如园丁爱护花草一样,依据特性,进行施肥,进而清除害虫,让其茁壮成长。事实上,陶行知身体力行地将这一点落实到行动上,处处播散“爱满天下”的宝贵精神。

4. 自律精神

“教人者,必须教己”“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这些是陶行知先生的一贯主张。他以身作则,严格执行着“个人的举动、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要求教师都能做到自律,“做要求学生做到的事;学学生要学的知识;共守学生应当遵守的规矩”。进而要求教师做到“让学生做的事自己应当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要做的事情自己坚决不能做;真正达到言行一致、严于律己”。正是陶行知先生这样“自化化人”“以身作则”的教育思想,深刻地揭示出教育应具备的模仿性和直观性原则。也正因如此,陶行知先生担得起“万世师表”这一荣誉。

二、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

1. 培养创新精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在他看来,教师不要死教书,教学生做人才是更重要的责任;学生也不要死读书,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做人。陶行知先生一生都将育人摆在第一位,他这种以人为本,正视学生德育的思想和我国当下的教育方针融会贯通。教师要有培育“真人”的素养和本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陶行知在思想品德教育上提出明确要求,提倡学生应当健全人格长城,树立人格防线。

基于此,“创造教育”也就成为了陶行知先生在教育思想独具特色的一面。而且早在半个世纪以前,陶行知就在《第一流的教育》一文中明确提到,反对政客教育家,反对书生教育家,反对经验主义教育家。与此同时,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创新、开拓精神,要有做一流教育家的伟大理想。而他这种教人求真,开创创新教育的思想,是教师们应当着重培养和学习的。

2. 强化舍己精神

陶行知先生对于教育的伟大意义有着深入的了解,他认为教育关乎民生,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所以,陶行知很重视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他指出:“小学教师的好坏甚至能够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在上世纪的二十年代,陶行知先生为探索中国教育,探索新教育曙光,毅然舍弃月薪400银元的工作,谢绝大学校长、厅长及教育部长的职位,自愿来到穷乡僻壤创办乡村学校。那个时候,条件艰苦到只能睡草屋,住牛棚,可尽管如此,陶行知先生仍以苦作乐,对教育保持着一腔热情。

在他的著作《我们的信条》中有着这样一句话:我深信,假如全国教师都为儿童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我们就可以为民族创造伟大生命。这句话,无疑体现出陶行知先生为祖国教育献身的使命感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就应当首要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强化自身无私的高尚情操,为教育事业献身。

3. 发扬博爱天下精神

陶行知先生具有一颗博爱之心,他热爱祖国,爱护人民,爱民主和真理,爱学生和朋友,他也一直将这份爱作为教育工作的支柱,他认为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十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陶行知先生无时无刻不在认真钻研教育,探求教育的真谛,这也是他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动力和基础。恰恰因为这样,陶行知先生才做到了乐育英才,爱传天下之举。

在1915年陶行知获取美国政治硕士学位之后,又继续到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深入研究教育,立志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献身,实施教育救国路线。在他学成后,拒绝美国的高薪职业,返回到祖国的怀抱实践和改革教育。他说:“国是大家的国,爱国应是每人的本分。凡是站在中国国土上,身穿中国衣服,嘴吃中国的五谷,无论男女,都要爱国。”这样炽热的爱国之心总是能在陶行知先生身上体现出来。事实上,在陶行知先生心中,祖国和人民,儿童及青年是最首要的,比什么都伟大。

4. 保持艰苦乐业精神

在陶行知先生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去效仿和学习。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无权无钱,仅靠募捐办学的陶行知先生没有放弃教育事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唤醒了千千万万人参与革命斗争。在这期间,他曾经被反动派通缉三次,但依然没有动摇他的革命意志。他坚持创办了晓庄师范,视困难如“铁钉”的他乐观地将困难“碰一根,化一根”。他的名言“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一直鼓励着成千上万的人。陶行知先生一生对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艰苦乐业的精神,将埋头苦干比作是“抬头乐干”,将自己做教育的决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今,办学条件较之以前有很大改变,可是在办学与教育改革方面,仍有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学习陶行知先生艰苦乐业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以陶行知先生的事迹激励鼓舞自己,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追求。

5. 树立为人师表的作风

在当代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非常重要的。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个人的举动言行,都应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境界。”他这种“自化化人”“以身作则”的教育主张,彰显出教师道德修养的内在品质。而且陶行知先生还主张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做事,共同修养。只有师生之间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之后,才能逐渐彰显教育的意义,达成师生间融洽友好的关系。除此之外,他认为师生间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相处中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达到精神交融,这样才算是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格教育。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例3

关键词:陶行知;教师;德育;素质

党的十报告在谈到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时,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就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对其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借鉴,可以为现代教育改革和教师素质培养提供良策。

(一)教师要具备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陶先生将毕生精力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为了大众的幸福,他毅然放弃南高师教务主任的优厚待遇,投入到乡村教育的创办中,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他曾搭帐篷、睡牛棚,当起了“挑粪校长”。办育才学校时更为艰苦,他经常过着所谓“老妈子”似的困苦生活。他曾多次说,“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与陶行知先生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今办学条件、教师待遇可谓天壤之别。但是,仍有少数教师不知满足,不踏踏实实从事教学工作,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兼职、创收上,这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办好教育,当今教师必须学习陶行知先生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踏踏实实从事教学工作。

(二)教师要有视教育为国家兴亡的视角

陶行知先生之所以能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是基于他对教育事业伟大意义的理解上。他曾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始终把教育事业看成是关系人民福祉、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大事”。他认为,乡村小学教师,尽管所从事的是“有许多人简直当他为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职业”,但此事关系劳苦农民的家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他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教育如此重要,然而如今,却有许多教师只是为教育而教育,而未将教育摆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不能认识到教育与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非常有害。当今教师应该有视教育为国家兴亡的视角,体会到自身工作的价值,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三)教师须具备教人求真的魄力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一名教育家对教育目标的至高要求。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教学生做人,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根本一坏,纵然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学生也不能只读书,其任务主要是学习做人的道理。那么在他看来,应做怎样的人呢?他要求学生做“在劳力上劳心的人”、“手脑并用的人”,做真善美合一的人,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与陶行知德育思想相悖,目前有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一味追求及格率、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当今教师应认清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道德品行方面的教育,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四)教师要有谦虚好学的品质

陶行知在《我们的信条》中说,“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个教师对教育、对学生负责的表现。要想让学生不断进步,教师首先要力求上进,在给学生一杯水前,让自己争取有一桶水。他对那些不思进取、人云亦云的教师提出了严肃的批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看他书房里书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谈过的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温习,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另外,他指出,教师在谦虚好学的基础上,还应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时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教师要谨遵陶行知先生的教诲,谦虚好学,锐意进取,不断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

(五)教师要有以身作则的作风

“师者,人之模范也”。陶行知先生曾说,“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还说“要人敬你,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另外,在他的著作里,也常出现“自警警人”、“自立立人”、“自勉勉人”、“自达达人”、“自化化人”等词语。他也一直以此为座右铭,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与陶行知先生不同的是,目前有少数教师忽略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的同时,自己却言语粗鲁、举止轻浮,不找寻自身原因,却在抱怨当今学生难教、难管。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素质,这些教师应当学习陶行知先生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增强自身道德水准,争取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六)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情操

“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陶行知先生曾多次这样说,这体现了他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高尚情操。他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内心深处。” 因此他主张教师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为教育甘愿付出一切。热爱学生,并非只爱好学生,而应该关爱全部学生,甚至突破学校门槛,去爱全天下的劳动人民,“爱人类中最多数却最不幸的中华民族”,陶行知先生创办育才学校正体现了这一点。育才学校就是要把那些穷苦孩子中有特殊才能的加以培养而不致枯萎,哪怕是麻子、癞痢头和缺嘴。热爱学生,并不是要老师处处护着学生,也不是要老师光严格要求,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陶行知先生一贯反对体罚学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当今教师应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结合新世纪对教师提出的师德要求,增进自身师德修养,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重温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感触颇深。他热爱教育、教人求真、谦虚好学、以身作则、爱满天下的优良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当今教师要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结合十报告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著,方明等编.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陶行知著.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例4

幼儿犹如刚刚升起的太阳,充满希冀和光芒,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对陌生而神秘的事物充满好奇,思想幼稚单纯,正是人格塑造的绝好机会。陶行知先生在他的“主人教育”中提出:“小孩子是国家的小主人,要做自己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我们要从小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形成良好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为了培养幼儿的积极主动态度,我在平时的各项活动中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主人意识,让他们勇当小主人。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我只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如在“现在我当家”角色表演中,我说:“谁愿意扮演小主人和小客人?”许多孩子争相举手。我只向他们简单说明表演的要求,其他也没有多加指导,没想到他们的自主发挥得出乎意料的棒。扮演客人的小兰和小明敲门说:“请问这是小敏家吗?”扮演小主人的小敏微笑着说:“是的,请问你们是什么人?你们有什么事吗?”“我们是你妈妈的朋友,今天正好路过这儿,顺便来看看你妈妈。”小兰回答道:“哦,我妈妈刚刚出去买菜,一会儿就回来,你们进来坐会儿,先喝杯茶。”小敏边说边去倒茶。“叔叔、阿姨,请喝茶。”小敏给客人递上热茶,“谢谢!小朋友,你真懂事!”小明边接过茶杯边夸奖。“不客气,爸爸、妈妈不在家,现在我当家!”小敏自豪地说。真是人小鬼大,没想到他们的想象力这么丰富,表演大方自然,真是个不简单的小主人。

在平时的音乐、手工、绘画等活动中,我都注意让学生当学习、活动的主人,将活动时间留给他们,将展示表现的机会让给他们。我只是在旁边欣赏鼓励,适时助他们一臂之力,推动他们进步,促使他们形成“我的生活我做主,我的人生我做主”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互为感化――培植健康情感

健康的情感是健全人格的基石,幼儿的情绪变化是无常的,我们要培养他们适度的情绪反应,形成他们尊重、关爱自我和他人的意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可以互相传染感化的,在幼儿教育中不仅老师可以感化学生,也可以幼儿之间互相感化。

小兵的爸爸是一个残疾人,父母离异后跟爸爸生活。许多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甚至还有人笑话他没有妈妈。这样的境况让他万分痛苦,严重的自卑心理使得他自我封闭。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多次找小兵谈心,企图温暖感化他,但是我的努力没有能够融化他那冰冷孤寂的心。于是,我想到依靠小朋友们的力量。我找来几个班上的活跃分子,说出我的想法:“小兵的爸爸残疾,家境贫寒,又没了妈妈的关爱,你们每个人都有温暖的家庭,天天幸福快乐,可不可以把你们的快乐和幸福与小兵分享,让他也能开开心心?”“老师,小兵很可怜,让我们一起来帮助他吧!”可爱懂事的孩子们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他们课后主动接近小兵,和他聊天,拉着他到室外一起玩游戏,有些小朋友还将自己带来的牛奶、糖果分给小兵品尝。小兵有了朋友,不再孤独,脸上有了笑容,集体的温暖终于让他冰封的心灵融化。

集体的力量无法估量,没想到孩子们的作用竟然比老师还要厉害,我们应多依靠集体,在集体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幼儿之间的相互感化,以情移情,用爱传爱,培植每个人的健康情感。

三、生活历练――培养坚强意志

陶先生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即教育,我们应以生活为源泉,让幼儿在生活中实践历练,使其脆弱的意志变得坚强健实。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例5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十分重视的课题,如何培养出精神世界丰富、三观正确的未来接班人,是国家和社会各界时刻都在努力探索的课题。然而道德教育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纯粹的说理教育,学生不喜欢听,还会产生厌烦心理,有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但细究一下,德育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也不是子虚乌有的。教育学理论也指出,德育是一个过程,因此它必定存在于人的生活当中,会通过人的言语行动表现出来,并通过言行展示着他的内心世界与精神健康状态。因此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用以指导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以生活教育为中心,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知情意行的德育模式不失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生活教育理念是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理论支撑

道德教育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当中,没有脱离生活的德育。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有力支撑,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就是适应生活的变化,生活教育的中心是生活;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把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社会、教与学、学与做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生活,生活的变化决定着教育的模式和内容。生活即教育指ё诺掠生活化教学的主要方向。而学校这个充满各色人物的场所,可以说也是社会的缩影。生活教育的核心主张是要让社会的各个场所都担起学校的职责,让学校突破空间限制,把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做合一则体现了陶行知反对以往教学以“教”为中心的思想,倡导三者合一,让书本知识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师生双方在一个整体中共同促进。

二、目前德育生活化的一些新情况

学校德育一直注重的是单项的道德灌输,小学德育则以故事、寓言等讲述大道理,强调社会道德规范、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性,上课时让学生盯着德育教科书,背诵道德规范守则和一些制度理念,严重忽略了德育在生活中的体现和与学生自身的结合状况。对德育知识进行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过度强调书本知识反而僵化了学生的思想理念,让学生陷入理念的怪圈。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提出,就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追求符合现时发展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道德、体会德育的真正含义,培养出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学生。

1.学生个人生活中的德育生活化。学生个人生活需要德育教育的指引,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现阶段的小学德育教学缺乏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分析,无法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反而给小学生戴上了枷锁,阻碍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2.学生家庭生活中的德育生活化。当今社会,家长们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有时候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学生自己,一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绩名列前茅,不惜牺牲自己的私人时间来陪孩子去补习班,辅导孩子预习、复习、做作业,一张成绩单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任何的成绩都换不来孩子的德育素质。

3.学校生活中的德育生活化。学校生活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增加了课堂活动的内容,丰富了小学教学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沉闷尴尬的课堂氛围,师生双方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开展活动、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特点。但是过多的课堂活动导致了活动的僵化和交流的缺乏,活动更多只注重活动本身的形式,而缺乏内容上的充实,课堂活动的时效性在渐渐降低甚至消失。且小学德育教学内容过于空洞,过度脱离实际,对于理解能力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消化起来十分吃力。

4.社会生活中的德育生活化。社会对小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一点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可以给小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也都会映入小学生的眼帘。那些好人好事当然无可非议,但是那些烧、酗酒欺诈、封建迷信等充满负能量的事件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对小学生来说无疑是精神污染。社会上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视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网络环境的复杂也给小学生德育教育带来了重重荆棘。

三、解决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问题的对策

1.关注学生个性,于生活中开展德育教育。陶行知坚决反对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并称其为死教育,这就表明了生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小学德育教育活动要求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学生成长的环境和过程保持关注,引导学生面对周围的生活。其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是了解学生个人生活的最直接途径,因此要建立师生沟通平台,如可以通过网络开通师生聊天室,让师生做朋友,避免直面沟通的尴尬。此外,还可以从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找寻德育教育的立足点,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感受德育的存在和意义;督促学生树立良好的读书习惯,带领学生体验社区公益活动的魅力。

2.创建人文环境,在情境中开展小学生德育教学。环境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建设人文环境能帮助小学生吸收德育知识,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要不断改善校园环境、教室环境,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地点产生感情,激发小学生对校园和教师的热爱之情。如建设学校“德育角”,宣传表扬学校内部的好人好事,渲染德育教育氛围,激发小学生的上进心;准时举办升旗活动,朗诵诗歌、文章,举办班级歌会,激发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之情。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例6

翻开《中国教育改造》①,有不少篇章都是论述农村教育的。本文联系当前的农村高中教育实际,谈一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农村德育工作的借鉴作用。

第一,培养农村高中生热爱家乡的思想观念,鼓励他们毕业后献身于新农村建设事业。

新农村建设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特别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懂科学的劳动者。但现实情况呢?有不少出生在农村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回到乡村工作和创业,他们把目光盯在城市,即使在城市找不到的合适的工作。这样下去,农村的面貌"涛声依旧",新农村建设的速度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请看《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陶行知先生这样论述:"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并且,他指出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不相闻问。我想,对于农村高中来说,抓升学率当然没有错,但是千万不要忽视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观念的教育。不要教学生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农村大有发展,农村的天地很宽!所有农村高中学生都要确立为新农村建设献身的可贵思想。

①《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出版。后文所有引用都选自该书。

陶行知先生提倡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他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说:"本社的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他强调,乡村教师要领导学生去学习那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本领,要试验,研究,调查,推广,只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方能成功。反思目前的高中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各个学科都要结合家乡农村实际情况,开展研究性学习。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所学学科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培养他们将来建设乡村的思想。例如,无锡太湖蓝藻事件发生后,我校就组织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太湖上游宜兴段的水质情况,然后写成调查报告,把真实情况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让高中生在高中学习时期就体会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自豪感。

第二,培养农村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他认为,如果学生自治办的妥当,就有四种好处:学生自治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如何自治呢?

我们就要培养农村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施加的教育影响必须内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才能发挥教育作用,产生教育效果。"我校为学生自主发展构建平台,我校有三级助理:班主任助理、年级组长助理、政教主任助理。他们及时向班主任、年级组长、政教主任反映学生的各种要求和愿望。我们还建立班、年级学生自管小组,使自管小组成为组织和管理校园学习、生活、活动的主体。学生成了校园的主人,就有一种主人翁意识。所谓自我管理,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一系列德育活动,丰富学生道德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反思目前的高中施行的管理模式。学校把学生的时间分割成块,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教师无限制地盯住学生,管住学生,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怨声载道。如果领会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自治"思想,那么学校的管理者不也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吗?

第三,培养农村高中生创造精神,在新课程改革中实施民主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个性和健康人格。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例7

一、教学语言生活化

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将教学语言生活化,可以让理论联系实际,也能使课堂充满情趣,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保持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苏人版九年级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课,考虑到过于专业化、理性化的教学语言会使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和枯燥,因此,在新课开始我就为学生播放了歌曲《春天的故事》,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深圳的夜景、风光等图片,让学生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然后结合具体生活实例:小张在我国知名企业扬子石化集团工作、小李自己经营一家书店、小王在一家韩国人创办的电子公司上班。让同学们说说这些人的工作单位各属于何种性质。用生活化的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因此,我们在营造学习氛围的同时,要让生活化的材料、生活化的情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成长不烦恼”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动画片《快乐星球》的插曲《小小少年》的flash动画,每天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父母没完没了的唠叨……学生一下子从动画中小小少年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激起了情感的共鸣,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需要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教材内容出发,积极挖掘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机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表达。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在《生命只有一次》的学习中,我结合一位花季少女跳楼自杀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这位少女离开了我们,她的行为给我们留下了哪些警示?有的学生说:自杀不仅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给自己家人、同学、老师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有的同学说:每个人不能简单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在热烈的探讨中,学生懂得了要热爱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更要尊重别人的生命和健康。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应用,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尤其在思想品德课中,教材通过一些案例,使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回归于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而变得更加生动与简单。

“感悟成长”一课,我让学生分别扮演了小红、小红妈妈、男同学三个角色,小红妈妈因为是男生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儿而偷听了电话,并偷看了小红的日记。小红非常生气,跟妈妈大吵了一架,说她犯法。然后引导学生针对这件事谈谈自己的感触。通过真实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懂得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烦恼,关键是要学会处理成长中的烦恼与困惑。

五、作业设计生活化

知识源于生活,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业,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会全身心地投入。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例8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学陶就要学习陶行知思想,学习陶行知思想就要学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学校购买了《陶行知全集》等研陶著作,不断学习,我们充分认识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提高师德建设认识的重要启迪。

生活教育理论最重要的命题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多次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

我们从师德要求的意义来看,生活的天地有多广,师德的天地也该有多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的“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这些要求所涉及的正是教师生活的基本内容。正是因为这样,生活教育理论对于师德建设的启迪是多方面的:

1、师德必须存在于每时每刻。

课堂上要讲师德,课堂外要讲师德;校内要讲师德,校外要讲师德。师德应该是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处不在,为人师表必须在生活中影响学生,师德的芳香应该涵盖于学生的所有生活空间。生活教育理论还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真正影响学生。因此,师德修养决不是一天二天的事,决不仅仅是在学校里的事,师德必须弥漫于生活才能发挥其教育的作用。

2、师德是体现于一切之中的。

因为生活即教育,师德的体现自然就在于每处每事,陶行知说:“人生为一大事,做一大事去。”而这大事,正是由无数的小事组成的,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学校之中,教师所做的一切,所实施的一切事功,都是师德的体现,教师课堂上的一声“请”,一片微笑;教师路过有纸屑的操场的弯腰拾起;教师与教师课间的谈笑,教师在黄昏时的散步,都有着师德的体现。陶行知在《女师大与女大问题之讨论》中指出:“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

3、师德是整个人的师德。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要以整个的人,办整个的教育。师德在一个教师身上的体现,也不是某一方面的,而是整个的人,我们回想,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我们学到的知识很多可能已经忘记了,但是我们对于师德高尚的老师们的事迹却永远铭记在心,并且一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新上岗教师,我们安排拜师徒结对子,除了业务上对师徒提出要求之外,我们要求在师德上也结对子,引导教师做一个完整的教师。

4、师德是整校的师德。

陶行知在《我之学校观》中提出:“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师生共同生活到什么程度,学校生气也发扬到什么地步。”整个的学校要求整个的教师都具有良好的师德,因此,我们进行师德建设要加强教师群体的整体师德,要造就一种良好的教风。

二、师陶:陶行知先生伟大人格是我们开展师德建设实践的光辉楷模

我们进行师德建设,陶行知先生确实堪称楷模。我们学校通过学习陶行知先生的伟大人格,来激发教师的师德热情。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观上海陶行知纪念馆,组织参观晓庄行知园,观看《陶行知》录像,读陶行知文学传记,了解陶行知的生平,老师们熟悉了陶行知的伟大一生,为陶行知伟大的人格力量感动。

1、爱心:师德教育的制高点。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爱满天下。”他在办晓庄的时候就多次说,晓庄是在爱中诞生的。陶行知一生爱学生,爱教育,爱祖国,爱正真理。他的平民教育思想,他的乡村教育思想,他的普及教育思想,他的抗战教育思想,他的民主教育思想,无一不是他对人民的巨大的爱的体现。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是深厚而无私的,我们每每看这样的故事,是很动情的。

我们学校提出,师德的核心是爱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至为重要的一点。我们学校提出的校风是“诚爱”,校歌中也唱“以诚为本,以爱为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学校,这是师德的至高点,真正像陶先生那样拥有了这样的境界,我们的教育就是无往而不胜的。

2、奉献:师德教育的着重点。

陶行知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先生一生的写照,他一生放弃了多少个人成功的路,毅然来到人民之中,来到农民之中,来到孩子之中,彻底地奉献了一生。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很多方面必须依靠师德来完成,一位教师如果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是永远不能成为了一个一流的教师的。陶行知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活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这都要求我们要具有奉献精神,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尤其要求我们要向陶先生学习,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例9

一、“三真”德育体系的班级模式探究背景

(一)“三真”德育体系的班级模式的提出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始创于2000年5月,原命名为“行知育才学院”,在陶行知原办育才学校之故地创办,是为现实陶行知生前想办“育才大学”的遗愿而创立,具有立陶、继陶的特殊资源优势。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通过14年“行知路”的探索,创造出“有教无类”的办学奇迹,已成为西部地区继承“行知思想”的本科办学集体。

2012年6月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陶研会向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分会申报了《构建“立陶创特”模式,创立“现代育才新学”》的课题,经专家评阅同意立项。学院陶研组织已构建了“四层一体”的科研运行机制,学院已成立了“陶行知研究所”,整体布局已到位,2012年9月正式开展落实陶学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的教学实验。实验班也“因班制宜”,开展了系列“三真”德育体系的班级研究和建设。

(二)“三真”德育体系的班级模式的设计

实验班有了实验课题的校本教材保障,课题组成员在实验班讲授《陶行知教育思想新论十讲》以及实验课题老师按“教学做合一”课型采取的自主创新性实验授课法,在此基础上,创建“三真”(即真情、真行、真知)德育体系的班级模式,开展“真人教育”系列有效的教育实验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1、建立以辅导员任组长,班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委任干事,全体班级成员参与的责任小组。

2、责任小组共同探讨和建立“三真”德育体系的班级模式,以陶研之风带班风、学风。

3、结合实验班学生思维特征、个性发展培养行知先锋。

4、“三真”德育体系的班级模式的成果展示。

二、“三真”德育体系的班级模式的实施

(一)以“三真”营造良好班风、学风

建立起以辅导员为组长的责任小组,严抓日常管理、建立有效奖惩机制,在日常管理中践行“三真”德育体系。以真情打动犯错误的同学;培养一批先进的陶子,让先进的陶研骨干带动班级及年级同学;陶行知先生认为,一个集体间只有团结协作,“共学,共事,共修养”,才能培养出真善美的真人,因此我也十分重视师生之间的共班合作,师生一起合作求真务实地帮助学生树立明确学习目标,借鉴行知教育思想,构建“行知合一”的学习模式,加深同学们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树立典型,再推广到各班,在方法上不断创新,引领同学们求真知,求真行,做真人。以求做到“谦逊豁达,协作合群”。

陶研班在营造良好班风、学风的基础之上,努力形成师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的和谐气氛。

(二)以“三真”培育行知真人

1、帮助学生树立“三真”人生观,做有思想的真人。

陶行知先生强调,学生不应专读书,应学习人生之道。生活就是教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班级责任小组不断研究、探索,以“三真”教育理念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在实践和生活中学做真人。主要通过以下方式:

(1)以班级为单位系统地增订行知书籍及学校期刊,通过阅读《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陶花缘》等相关行知思想的书籍增加同学们的行知教育理论,并在开展学陶师陶书本理论学习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等高尚的精神境界,真正有效地将行知教育思想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借鉴,运用,创新。

2、与学生共班合作,做能力的真人。

(1)以团支部为载体,开展丰富的学陶、研陶主题班会,通过班会的形式达到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目的;

(2)开展朗诵陶行知教育理念诗歌比赛,实验班主任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其乐融融;

(3)有奖知识问答、新教育理念接龙等环节,在和谐的活动气氛中,引导同学们更深入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

3、以实践践行行知教育理念,做实践的真人。

(1)班级成员加入陶研会学生分会,其中有20%的班级学员在学生分会任要职;

(2)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真实的感受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

(3)参与期刊《陶花缘》编辑,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地践行“行知”思想;

(4)积极参与陶研会学生分会举办的“我心中的陶行知”等千字文大赛,抒发学员心中的师陶感学陶梦。

4、参加集体劳动,做劳动的真人。

作为大学生应该养成独立自主,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从自己做起,扫地抹桌,做好寝室清洁卫生;评选优秀寝室,树立典型;组织实验班同学参加集体劳动,分组分批美化学校环境。

三真”德育体系的班级模式的实施,给实验班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自由探索和创造的舞台,在学陶、研陶、践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自身问题、不断质疑、积极思考、探究方法,教师从中启发、引导和点拨,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会学、会思、乐学”的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得以提升。

三、“三真”德育体系的班级模式的成果

在学校陶研会以及学院领导、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实验班学员在学陶、研陶、践陶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三真”德育体系班级模式也逐步建立和完善,并推广到其他普通班级,成果如下:所带学生党员26人,入党积极分子40人,辅修双学位27人,2011级汉语言文学6班获陶行知实验优秀班集体,获得部级、市、校级集体奖励17个,个人奖励223人,取得各类资格证书452项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实验班在学陶、研陶、践陶的路上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仍有资金不到位、活动影响较小等不足,相信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定能凝聚正能量,齐心协力,做到边学边悟,领悟精髓,学以致用,用之有效,将“三真”德育体系的班级模式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例10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其中包括“生活既教育”,“社会既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有三层含义:(1)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的生活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健康生活便受健康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3)教育具有终身性。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伴随个人生活始终,也就是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包括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生活既是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陶行知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抱着要使全国人民都受到教育的宏愿,创立了争取大众解放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其中,他特别重视德育的重要性,他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就愈大。可以看出,陶行知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其实,生活中处处都需要道德,比如社会公德便是最基本的道德,一个人只有遵守最基本的生活道德,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有序,人与社会才能协调发展。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主要是针对中国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他指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是教育法。为要避去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提出“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社会既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人从源头上去追求真理,也就是说教育是人的生活需要,是为了向前向上的需要。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说:“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他指出,我讲的是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可见,陶行知不仅坚决反对旧教育,而且把德育看成教育之首。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升到理论,才能使我们生存的世界越来越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