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幼儿德育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5 16:30:21

幼儿德育方法

幼儿德育方法例1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5-02

幼儿德育是教育幼儿如何做人,包括幼儿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是道德品质教育,让幼儿学会初步辨别是非、善恶,初步懂得爱党、爱国、爱集体、爱同学、爱科学、爱劳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儿德育在幼儿全面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加强幼儿德育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所要求的,也是关系社会未来的大事。

重视幼儿德育既是幼教工作者的基本职责,也是全社会和幼儿家长的光荣义务。幼儿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幼教工作者和幼儿家长必须有正确的理性认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必须掌握和了解以下几种教育方法,从点滴做起,共同做好幼儿德育教育工作。

一、说理法

就是说服教育,即借助语言、事实、示范等方式,影响幼儿的思想认识,使幼儿弄懂道德,提高认识。说服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类:

1.用语言图片说服。如讲解、看图话说、讲故事、谈话等。语言课常用讲解法。讲解要联系实际,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系统性。谈话是幼儿德育一种有效方式。谈话要有准备,要了解幼儿的详细情况,明确谈话的中心和要解决的问题。谈话态度要诚恳、耐心,力求气氛和谐,使幼儿感到教师的关怀,能无拘无束地谈心里话。谈话要有启发性,要让幼儿思考,自己想通道理,得出结论。可以让幼儿讲自己熟知的故事,从中取得启发和教育。

2.用实例进行说服。组织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家庭,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这是用具体实用的事实说服教育幼儿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幼儿能亲眼看或亲耳听到,直观性强,说服力大。

3.运用榜样示范说服教育。运用榜样人物优秀品德来影响幼儿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是说服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对幼儿有巨大的激励和影响作用,这是和幼儿积极向上、爱好模仿的心理特点相适应的。

幼儿思想直观具体,示范可以借助形象,帮助幼儿理解各种行为规范,领会和模仿榜样人物的言行。父母、家庭成员和教师是对幼儿经常地直接发生影响的人,是和幼儿交往最多的人,他们的言行都会被幼儿当作示范去模仿。因此,每一位父母和教师要用“真爱”(而不是溺爱)去教育孩子。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缺点,用心真爱每一个孩子,注意幼儿个性差异,因人施教。要特别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发挥积极良好的示范作用,教育幼儿自觉地把高尚的道德品质发扬到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

二、训练法

训练法就是在幼儿学习及日常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的方法,实际训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学习活动,这是幼儿最经常训练方式。一般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它对培养幼儿刻苦认真、耐心细致、克服困难等品质都有重大意义。认真完成作业,可以培养幼儿学习的责任感、纪律性、创造性。学习过程的交往,能养成幼儿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优良品德。

2.执行幼儿日常行为规范。无数事实证明,人的所有的素质,都植根于人的幼儿期,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是幼儿教育最主要、最根本的。要训练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严格进行遵守学习、卫生及日常行为规范的经常性练习。养成幼儿珍惜时间的观念,培养组织性、纪律性,使幼儿从小养成自觉地、规范的日常行为。父母和教师应对幼儿多提醒、多示范、多引导,经常强化训练,并及时耐心地督促、检查和校正。

三、情境教育法

就是利用环境、气氛或设置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素质等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要从提高教育素质、美化校容、整顿园风班风入手,幼儿在其中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感受和体验是幼儿获得内化的行为品质的有效途径,幼儿只有通过各种活动以及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一日生活为幼儿提供了很多社会性发展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活动中,有小朋友摔倒了,及时把他扶起来;小朋友生病了,给他端来一杯热水,并问候;哪位小朋友过生日,大家都为他祝贺并送上自制的生日礼物……孩子在这些特殊的情境中,良好品德习惯就逐渐内化形成。家长在家庭生活当中,也应该时刻重视此类训练。长期的教育熏陶,可以帮助幼儿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感恩,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

幼儿德育方法例2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古代东方、尤其是中国,德育成为教育的核心与灵魂。新时期德育应该包含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即学会做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劳动,具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适应社会;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帮助学生主动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现实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和人类未来,从而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有神圣尊严、有丰富情感,更有不可遏止的创造力量的人。而针对天真烂漫的孩子,德育启蒙不能是枯燥无味的说教,也不能是简单的走形式,更不能严厉的制止孩子不能这样或不能那样。那么如何开展幼儿德育?

一、注重幼儿情感教育。情感是认知的动力,要使幼儿获得对人对事的正确认知和态度,幼儿德育要特别注重从情感入手。

(一)利用故事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故事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它是最能够也是最容易吸引、打动幼儿并能让幼儿受之影响的文学载体。在带班组织幼儿时,每天我都会利用生活中一些零碎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一个童话故事,如给幼儿讲《青蛙王子》的故事,引导幼儿明白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讲《公主与织布女》的故事让幼儿学习勤俭节约等;在国庆节、清明节、还给幼儿讲些英雄的故事,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听故事时,幼儿是全神贯注的,他们深深地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此时也是最易于调动幼儿情感积极性的时候,他们时常会将自己引入童话故事的情节之中,将自己的情感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外显,从而通过故事引发了幼儿潜在的道德共鸣,使他们用心去体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用心去感悟什么是正义与勇敢。在每次讲完故事后,我都会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通过故事情节对幼儿的德育熏陶,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实践行动,这样既帮助幼儿走出故事角色又非常巧妙的教给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怎样接人待物、与人相处,也是对幼儿进行了道德启蒙教育。

(二)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契机,调动幼儿情绪情感。记得一次,我组织幼儿做户外采集时,有一个孩子手突然被树枝划破,当时我和保育员都没带任何医疗救助物品,其他的孩子看到受伤小朋友痛苦的神情,看到老师焦急的神态,突然有一个孩子大声地说:“老师,我有手绢,用我的手绢给小朋友包伤口。”好多小朋友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的小手绢,情景非常感人,后来那块为小朋友包伤口的手绢,被我们班誉为“最漂亮的手帕”!此外,日常生活的一些细小环节也可以利用起来,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如:激发幼儿给生病的孩子搬椅子,帮助年龄小的伙伴穿衣服,帮助老师做值日,小朋友生日的时候自己做手工表示祝贺……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却点点滴滴浸入孩子幼小的心田,在使幼儿深受感染的同时,进行道德启蒙教育。

二、注重养成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失时机地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注重品德教育的随机性。例如,在组织孩子带班时,我有一个习惯,当孩子为大家做了什么事情,我会由衷地说一声“谢谢”。比如,小朋友帮老师摆椅子,我会说一声“谢谢某某小朋友”小朋友为大家发勺子、发书,我会说一声“谢谢某某小朋友”,其他孩子也跟著很自然的说“谢谢”,渐渐的我发现小朋友也会说“谢谢”了,哪个孩子尿裤了,我帮他换好衣裤,他会说:“谢谢老师!”给孩子们讲完故事,他们会说:“谢谢老师!”就连伙房叔叔给我们班送饭添菜,孩子们也会主动地说:“谢谢叔叔!”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模仿别人,老师的言行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点滴印迹,这些印迹日复一日的积累,就会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潜在的道德萌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实施“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

对幼儿进行德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同时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协作。因为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的教育素质,道德水平直接制约着幼儿道德发展的水平。幼儿教育的实践及科学研究证明,家长如果重视孩子的德育,并配合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幼儿的道德发展水平则较高,反之亦然。

(一)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构建以幼儿园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道德为依托的立体化德育网络。这其中,首先,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德育目标,并让家长尝到家园合作的快乐。如:以前带班时班里有位孩子“个性”特别倔。家长告诉我他在家里总是不听话,早晨起来不吃饭,为了喂他吃饭,害得孩子的妈妈每天都顾不上吃早饭。针对这个孩子,我在班上进行了一次“妈妈真辛苦”的谈话活动,首先,专门把孩子母亲一天的工作概况录制下来,让孩子们看,并请每个孩子讲一讲自己妈妈的每日工作有多么辛苦。再开展“上幼儿园”的角色游戏,让她亲自体会做母亲的辛苦,又与家长联系好,让孩子帮妈妈做事情,让她体会大人的辛劳。几天下来,孩子真的变了,变的懂事了,能体谅大人尊敬老人。这个孩子的转变,其实是幼儿园与家庭双方努力的结果。老师帮助孩子理解家长的苦心,体验家长的爱意,并引导家长思考自己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如何教育孩子……引导家长与老师共同进行卓有成效的道德启蒙教育。

幼儿德育方法例3

一、了解不同文化,初步感受异国风情

风土人情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外衣。我们要以幼儿的眼睛看世界,结合“爱祖国”主题开展活动,如“爱祖国,我的家”绘画活动,请幼儿和家长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家乡的风土人情。

二、结合活动,交流思想

面对有趣的活动,不一样的幼儿常常会迸发不一样的激情,但是不同文化教育下的幼儿在同一个活动中的发展,更需要德育文化不同的碰撞。

曾经我们一直推崇帮助别人,在教育的“全方位”引导下,大家都认为只要另人有困难就要帮助他们,却不曾静下来想一想:是什么困难?什么样的人需要帮助?帮助是否也分成可帮和不帮呢?如果每一个人遇到困难我们都去帮助,是否会造成那些被帮助的人越发有依赖性呢?大班的幼儿正处于道德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帮助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帮助人,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很笼统地解释。

我们多次将活动继续延伸,和幼儿一起制作了表格,分析哪些是需要帮助的人、哪些是不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将人分成了成年人、老人、幼儿、低龄幼儿及残障人士。然后再将这些人细分到为什么要帮助他们,哪些需要帮助、哪些不需要帮助。加上日常经验的疏导,幼儿很快发现,成年人、同龄人基本上是不需要特别帮助的,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老人、比自己年龄小的幼儿以及残障人士。

三、在生活中发现文化异同下的德育教育契机

一日活动中,有许多事件就是德育教育的好素材。要关注、利用身边的小事,进行实实在在的教育,如同伴间的矛盾、班级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等。如:有一次,我在地上发现了一团纸,我对旁边的博林说:“博林,请把纸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吧。”他连忙说:“不是我的。”说完,一脚把纸踢到另一张桌下,浩浩也不敢示弱争辨道:“也不是我扔的。”这时,经过这里的阳阳捡了起来。于是,我就利用这件事开展了一次谈话活动――“这张纸应该谁来捡?”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幼儿改变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环境维护要靠大家的行动,从而增强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将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与德育目标有机结合,通过各班每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区域活动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好形式。因为把德育内容转化为幼儿喜欢的活动更能使幼儿接受。如角色游戏中银行、医院和超市等区域活动,幼儿在活动中扮演社会中的各种角色,能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思考、分析问题,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提高社会行为能力。如:在当银行工作人员时,与顾客的积极交往中,幼儿学会了有礼貌的语言和举动,体验交往乐趣的同时无形中积累了德育教育内容。

四、创设与德育相适应的环境

1.首先要有学习的榜样

榜样来自教师、家长、同伴和幼儿经常接触的人。幼儿的特点是爱模仿,幼儿观察同伴行为,比评定自己行为的好坏要快,而且看得清楚。教师要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引导,有些幼儿虽然在语言理解上较慢,但是行为的模仿仍是相同的。简单的礼貌用语“谢谢”“不客气”等都是简单易学的口头语言。

2.让幼儿有实践的机会

机会是成人引导和创设的,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如:上厕所拥挤时,我就站在厕所门边,故意制造拥挤的场景,胆小的幼儿看看我就不敢进洗手间了,略微大胆的幼儿就会走过来说“教师,我进不去了”。于是,我鼓励幼儿尝试用礼貌用语和我交流:“老师,请您靠边站下,我想走过去,谢谢。”

五、充分利用外部因素与德育教育的相互作用

外部力量的积极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各地家长的交流形成了多元文化交流的新方向。我们开设了文化沙龙、访谈座谈,让外地家庭更快地融入到本土文化。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这充分说明了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一致的重要性。家庭和幼儿园都是推动幼儿前进的力量,当这两种力量朝向同一个方向的时候,幼儿教育才能更加有效,方显1+1>2的成效。如果一方面努力,另一方面采取视而不见或是反对态度,那就是“无用功”。我们可以通过家园联系册、家园小报、家长会或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树立正确的德育观,让家长了解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并邀请他们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来,使得他们对德育教育有感性的认识。取得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再针对不同的家长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从而达成共识。

总之,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良品德非一日能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学习、积累。因此,教师要对德育工作常抓不懈、循循善诱,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幼儿能健康、和谐地成长。

幼儿德育方法例4

功能主义方法在分析社会问题时,重视研究社会秩序,关注长期支撑社会聚合的社会结构,如价值观(竞争、诚实等)、身份地位(职业、阶层、性别等)和制度(家庭、教育、经济等)在维持整个社会运作中的作用,即重视分析各种社会基本因素对整个社会的机能。使功能主义作为一种定型的社会学方法的罗伯特•默登认为,可以通过分离各种社会结构对维持整个社会稳定的作用来理解一切社会安排,如果一种社会安排具有破坏作用,就说明它的机能失调。机能失调的社会因素会导致该社会中的某些人发生与自身品性无关的异常。这种异常行为往往会持续很久,因为它满足了这些人的某种正常的需求,这种正常的需求是因为这种机能失调的社会因素而无法通过正常的、反映社会主导文化的途径满足的。如他假设,所有美国人都重视成功,而被广泛认可的(也是反映社会主导文化的)方式就是接受教育和努力地工作,但由于种族或阶级等原因,有些人无法通过这种“正常”的途径满足这种“正常的”需要,因此往往采取不合法的途径。可以说,这种社会习惯的机能在这种特定的社会中是失调的,对维持整个社会运作和社会稳定具有破坏作用。同时,他还提出了社会制度不仅具有可见功能(4.$,5&0+51)$*6+,-$)0,还有潜在功能(/.+&$+57)$*+,-)$,即在预期目的之外,往往有不可预料的副作用。如严格秩序的可见功能是个人社会行为趋于规范,但往往具有压制个人创造性的潜在功能(副作用)。83启示功能主义方法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首先,如果把幼儿园德育当作相对独立的、整合的系统,那么它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的基本要素或制度(如课程内容、方法、评价体系、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常规要求等)构成的一种整体结构。我们应该重视分析在特定环境中每种因素对幼儿园德育系统的作用的性质,即分析它的机能,并考察这种机能对幼儿园德育实施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正负影响。我们应注意机能失调的因素或制度的破坏作用,并把它与幼儿或教师自身的品性区别开来。如果把幼儿园德育这个系统仍然看作由价值观(如幼儿园德育内容及幼儿园教师等对它的特殊诠释)、社会地位(如幼儿园德育实施主体和发展主体之间的关系及与这个微系统之外各种人员之间的关系)和制度(幼儿园德育过程中人、信息、物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制度,如课程)构成的一个结构,我们应该关注这些因素在特定幼儿园德育环境中的理论建设机能。比如,分析德育课程、德育实施主体和发展主体之间的关系、国家德育纲领性要求与地方或具体幼儿园的关系、幼儿园德育评价体系等的机能正常或失调;同时,分析它对具体教师和个人的影响,如不同德育课程、课程实施中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不同关系之于幼儿园德育整体的作用,以及对幼儿的不同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理论提供给我们一个研究幼儿园德育问题的视角,即从制度或环境(尤其是主导环境)原因入手分析个人问题,而不是从个人入手分析个人原因,如分析影响幼儿行为问题的制度原因。其次,尤其要重视分析幼儿园德育工作过程中及幼儿道德品质发展过程中困扰我们的、长期存在的问题后面所隐藏着的机能失调的因素或制度,并加以矫正或改革,如为什么有些地方幼儿园德育长期以说教为主、内容空洞、教师在评价中是绝对权威(可能是与教师本身素质无关的教育体制、传统观念、流行的课程观念、评价体系等因素机能失调);为什么有些幼儿常常说谎,为什么有些幼儿常常会选择标准要求之外的行为(如不喜欢教师组织的游戏而专心致志于畅想),或者为什么乖巧的幼儿更受欢迎等等(可能是教师存在某种不恰当的即机能失调的教育理念、行为或要求,幼儿不能通过这种“正常”的途径满足这种需要,而这些与幼儿自身的品性无关)。第三,我们还应该辩证地看待具体的幼儿园德育措施、制度和方法,重视分析它的可见功能后面隐藏的潜在功能,对它们的有效性与副作用都做到理性的认识与批判,并扬其长而避其短。如惩罚的可见功能是减少或消除幼儿某种不适行为,但可能存在着一种潜在功能(副作用)———使幼儿基于情感的道德认同发展迟缓;严格的常规要求具有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游戏、学习习惯的可见功能,但可能存在着忽视幼儿个体差异性、忽视不同课程的不同要求和不利于培育幼儿园创造性教育氛围和培养幼儿创造性的潜在功能(副作用)。

二、冲突论取向

幼儿德育方法例5

1. 多启发诱导 幼儿由于受年龄和生理的影响,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启发诱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培养幼儿与人友好相处的习惯,教师首先应该通过游戏让幼儿感到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感,再启发幼儿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然后教会幼儿与人相处的方法及规则,怎样寻求帮助和帮助别人,怎样征求他人的意见和接受他人的意见,例如对幼儿说:“某某小朋友的手娟丢了他真着急”,启发幼儿一齐帮助同伴找手娟;例如告诉幼儿“今天玩医院游戏”,启发幼儿自己分配角色,学习征求和接受他人的意见。

幼儿德育方法例6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道德教育,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正如季羡林先生说:“像中国这样几千年如一日重视伦理道德的还没有第二个国家。”[1]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有些经验至今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下面笔者就谈谈儒家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其对现代幼儿教育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一、以情感人

注重发挥情感因素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孔子特别注重诗和乐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中的作用。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要从《诗》入手,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论语》中多处提到孔子用《诗》进行道德教育的案例。孔子认为音乐的感染力对人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有助于人格的最终完成,所以他特别重视乐教,身边总是弦歌之声不绝于耳。对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有深刻的认识,如王阳明就特别重视情感教育,他说:“今教童子者,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培植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可见,道德教育不只是空洞的说教,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儿童进行渗透,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规程》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对中国古代情感教育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身作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表率作用可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重身教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传统。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意思是统治者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同上)意思是,假若端正了自己,治理国家有什么困难呢?连本身都不能端正,怎么端正别人呢?孔子这里虽然谈的是执政者的身教对治理国家的影响,但是,很显然,也适用于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明代大儒曹端说:“人能无私,方能率人以无私,所谓有善于己而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而后可以正人之恶也。”“未有私于己而能率人以无私者焉,所谓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也。”(《通书述解》)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如果回到八岁以下儿童的社会,我们就会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早期社会似乎最有利于年长者意见的流传,乃至最利于他们对儿童的约束;没有一种小孩姿态不受他们的影响或暗示,在这里,没有一个自主的个人,没有一个自觉的心灵,他们都不能根据他们内心服从的法则使他们自己产生某种行为。”[2]皮亚杰说儿童没有自主意识,没有自觉的心灵,我们不敢苟同,但是他认为儿童会受到成人的影响或暗示是非常正确的。这为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身教理论提供了心理学上的依据。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们要注意用自己的正确的言行影响幼儿,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

三、因材施教

道德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主要指依据不同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培养、教育人的目的。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他善于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性进行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教育。《论语》中有一段记载被视为因材施教的经典案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冉有懦弱,做事犹豫不决,故孔子要培养他的果断品质;子路性格急躁,做事独断,故孔子要培养他的谦和品质。因材施教原则对幼儿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因材施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性格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帮助幼儿克服自身的弱点,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四、知行统一

儒家道德教育十分重视知行统一或言行一致。儒家认为,道德修养是成于内而形于外的,道德修养的水平主要通过行为来体现和检验。他认为,对人的德行的考察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即不仅要看他的道德认识水平,还要看他的道德实践情况。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认为应先教育儿童有正确的道德认识,然后再根据这些认识去行动。因此,他专门为儿童编了《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礼仪规矩、行为细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教导儿童按照这些规定去做,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真正的知必见之于行,如果道德观念不能落实到道德行动中,就不能算是有了真正的道德观念。他说:“夫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传习录中》,《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在王阳明看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只灌输一些道德观念是不够的,比如说“孝”,判断一个人对“孝”是否有正确的认识,要看他在日常行为中是否表现出孝行,如果表现出孝行,就说明他对孝是真知,如果没有表现出孝行,就说明他对什么是“孝”并没有真正的认识。

儒家知行统一的道德教育原则对现代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幼儿园教育存在着重道德观念教育,轻道德行为培养的不良倾向。教师只满足于幼儿对道德观念作出符合成人预期的选择,而不重视这些道德观念在幼儿实际生活中的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根据幼儿年龄及心理特点,要求各种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就道德教育来说,道德内容也应渗透于各项活动中。《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品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这是对道德行为的重视,与儒家重道德践履的精神是一致的。幼儿教育应从中国道德教育传统中挖掘资源,加强幼儿道德教育,提高幼儿道德素质,为幼儿的一生打下基础。

幼儿德育方法例7

在幼儿教育的教学实践,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要比对其他年级学生的影响大的多,这主要是因为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并不集中,容易被视界外的事物所影响,针对这样的幼儿教育实际,可以相应地为幼儿教育布置一个更加有利于幼儿学习的教学环境。

(一)物质环境

作为幼儿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地,教室的布置至关重要,在教室布置过程中教师要与幼儿一起布置,充分考虑幼儿的布置意见遵循幼儿教育理念,可以布置公鸡长鸣图(中国地图)让幼儿时常能看到中国地图,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提高和爱国情感的培养,可以布置“可爱的卢龙”让幼儿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常怀孝敬感恩的心。

在教室布置中还可以设置自然角,养一些植物和金鱼、乌龟、蝌蚪等小动物,给学生们带来情趣的同时,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将幼儿散漫的注意力集中到对幼儿有帮助的领域上去。

(二)社会环境

幼儿成长的环境除了物质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环境,因为幼儿教育时期的幼儿在心理上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更多的是对教师和其它成人的行为进行模仿,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师的每一个决定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本着对幼儿德育教育负责的态度,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更是要把握住德育教育的主线,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不正确的行为坚决否定,对幼儿高尚的行为进行积极的褒扬宣传,让幼儿在潜意识中提高自我道德约束。

二、在各项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幼儿教育之所以没有纳入到义务教育的范围中来,就是因为幼儿教育有区别于义务教育的独特性,幼儿由于本身年纪较小,注意集中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因素都要融入到幼儿喜欢的游戏中去,在幼儿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传教士似的说教,而是要将德育教育的因素渗透到幼儿教学过程中去。

(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因素

幼儿教育的教学活动是琐碎的,很多人质疑幼儿教育,为什么简单的教学要进行如此之久,主要就是因为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差、自律能力差,导致幼儿教育活动多是琐碎的、反复的,而幼儿教育就是在这样的琐碎和反复过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不可逆的重要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特点,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幼儿教育的琐碎和反复中去,在一点一滴中影响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幼儿园午餐时间,教师除了要安排幼儿安全有序的用餐,还要利用餐后的时间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食堂的叔叔阿姨的辛苦劳动进行参观,让幼儿对劳动有一定的认识,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意识,在餐后带领幼儿参观餐具的收理和消毒清洗,厨余垃圾的收拾和处理,相信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教育要比简单的“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的说教更有效果。

(二)利用节日活动,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我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有许多有教育意义的传统节日,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幼儿园在欢度这些节日的时候要不遗余力地利用节日的文化价值进行德育教育,在三八节的时候对幼儿进行孝心教育,安排幼儿为妈妈洗脚等力所能及又极富教育意义的活动;在五一劳动节进行相应的劳动教育,让幼儿亲身参与到劳动活动中去感受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后的成就感,让幼儿从小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正确意识;在十一国庆节培养幼儿的爱国意识,可以举行幼儿爱国绘画展、爱国故事演讲比赛等,让幼儿开始对国家存在形式和祖国的文化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在幼儿心中树立牢固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结合德育教育,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节日庆祝形式也加深了幼儿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以这样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培养思想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三)围绕主题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因为教授的课程多数较为琐碎,所以进行主题活动将琐碎的教育元素链接起来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开展“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专题活动时,教育过程中教师结合平时的教学活动,带领幼儿参观成人劳动、学习歌颂劳动的儿歌、看赞美劳动者的视频,让幼儿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开展主题活动“我爱妈妈”活动时,让幼儿自己回忆自己的生活中妈妈的奉献,让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详细的叙述,幼儿质朴的不经修饰的语言往往最具感染力,通过幼儿之间的交流,让幼儿意识到妈妈在自己生活中的付出,从小就树立牢固的孝敬感恩意识。

(四)搞好各科教学,相机进行德育渗透

幼儿德育方法例8

1.问题的提出

当前,幼儿德育教育成为重要的幼儿教育内容之一,也是一个人品德构建的基础。由于幼儿的德育教育具有连续性和复杂性,培养幼儿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品质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通过幼儿德育教育实践得出,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重视对幼儿日常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取得幼儿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

2.幼儿德育教育采取情感教育方法的意义

通过情感教育方式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情感教育的方式能够让幼儿容易接受,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新时期环境下,一些幼儿家庭存在严重的“重智轻德”观念,从而造成这些幼儿成长过程中,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付出,在意自己的得失和对他人的索取,不能与他人建立互信互爱的良好人际关系。因此,幼儿德育教育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完善,提高孩子的品行。情感教育能够增进幼儿个体对情感的认识和经验,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控制力。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融入各项主题活动中,例如,热爱生活和历史文化的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幼儿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心情,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3.情感教育在幼儿德育教育中的技术方法路线

对于幼儿德育教育过程中实施的情感教育,应具有一定的技术方法路线。首先,要重视在幼儿德育教育过程中幼儿具有教育主体的地位,要引导和鼓励幼儿在情感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动,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教师要根据幼儿心理的特点,遵循幼儿情感发展的客观情况,实施以幼儿为情感教育的主体,激发幼儿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次,幼儿德育教育以情感教育为主,要使幼儿能够获得情感的启蒙,通过情感来引导和拉动幼儿的认知和正确地判别事物,教师要不断充实幼儿的情感经验,给予科学的情感引导。最后,由于幼儿缺乏生活体验,其情感就容易引导和暗示,教师通过移情训练,让幼儿获得情感基础和情感共鸣,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完成情感教育内容。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生活场景,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教师以情感教育的教学理念,实现幼儿的德育教育教学任务和目标。

二、情感教育在幼儿德育教育中的实施

1.情感教育的开展要基于生活

首先,教师要在幼儿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德育教育的素材,使情感教育落实在幼儿的生活中,这样的情感教育在内容上更加生动,在情感上更加深刻。例如,教师要培养幼儿对亲人的爱、对祖国的爱,对班级集体的爱,要幼儿以这些爱为主题进行绘画,从绘画作品中展现出幼儿的爱的情感。

其次,教师要培养幼儿对伙伴的友善和合作意识,通过进行小组游戏,使几个幼儿能够进行一定的分工和合作,共同完成游戏内容,这样就锻炼了幼儿对他人有了正确认识和形成一定的相处关系,幼儿在潜意识中存在着热心地帮助他人的想法。教师可以开展“二人三足走”“有趣的滑板车”等游戏项目。

最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关心和热爱生活的周围环境。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幼儿园一草一木的保护和热爱,如保持教室的清洁,不乱扔垃圾,对学习用具要注意保护,不可以损伤它们。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收集废旧电池,节省用纸,为环保做贡献,使幼儿从小就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2.重视家庭情感教育对幼儿德育教育的支持

幼儿园的教师应与幼儿的家长建立教学联系,要将幼儿的情感教育延续下去,要让家长在家庭的环境中开展情感教育,这样就提高了幼儿的德育教育效果。家长在家庭环境中营造的德育榜样,能够让幼儿在生活中进行效仿。家长的情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地作用,幼儿在家长情感的呵护下,逐步教育幼儿文明礼貌。教师与家长对幼儿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并共同进行解决,让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都能够保持道德的一致性,积极塑造和培养幼儿的关心他人、热爱集体以及勤奋上进的优秀品质。

3.情感教育教学应渗透在生活和教学活动中

教师以情感教育教学开展德育教育,要渗透到具体的生活中和教学活动中,让幼儿亲身参与其中,运用自我意识来体验教学活动蕴含的意义,自然而然地得到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在幼儿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言谈举止,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体现德育教育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幼儿注重生活中的礼仪,要遵守社会公众秩序,要养成礼貌待人,要讲究卫生、排队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让幼儿理解,不好的言行能够给他人带来不愉快和麻烦。这样能够将幼儿不正确的行为及时纠正,并让幼儿亲自尝试德育教育的内容,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幼儿易于理解和掌握,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活动让幼儿体验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如通过故事、诗歌中动物、人物的行为语言,引导幼儿去认识辨别行为的正确与错误,并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和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情感教育能够引导幼儿获得初步的道德意识,与人为善和乐于助人成为幼儿应养成的品德。

幼儿德育方法例9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将教师一周内对样本幼儿(指在品德方面存在问题或者不具备某种品德的幼儿)的品德教育过程和样本幼儿一周内的品德行为表现作为观察分析的重点。另外,访谈样本幼儿的家长,了解样本幼儿在家庭中的品德表现。访谈教师,了解教师一周内德育的准备等情况。

三、幼儿园德育低效性的研究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德育的低效性问题的确存在。数据分析显示,幼儿园德育低效性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场合集中于课堂

统计表明,五位教师一周内针对样本幼儿的德育场合分配比例中,课堂场合占比80%以上。综合五位教师对各自班级的全体幼儿和样本幼儿的德育场合分布特点,可以看出,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德育场合,甚至作为唯一的德育场合。我们认为,把幼儿德育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和短暂的时间之间,忽视课堂之外极为广阔的德育场所和更为丰富的课外德育时间,客观上造成了课堂上的德育活动与丰富生动的幼儿日常生活两者之间的隔离与对立,使教师当堂的德育成效难以顺利地迁移到幼儿更为自然的日常生活中去,形成不了良好的品德习惯。

(二)德育方式集中于说教

调查发现,五位教师针对样本幼儿的德育方式中,“说教”一项就占90%以上。这一数据表明,教师们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德育方式以言语说教为主。德育规律告诉我们,幼儿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著名心理学家皮阿杰和柯尔伯格都强调活动和交往对儿童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认为仅仅采用口头说教的方式是不能培养出儿童品德的。皮阿杰认为,儿童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逐步理解他人的观点,才能逐步摆脱权威的束缚,通过相互协作,逐步实现自律性道德。皮阿杰认为,只有形成了自律性道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柯尔伯格认为,儿童仅仅接受他人的劝告或者是作为没有相互交流作答小组的一员,是绝不会引起道德发展的;儿童只有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才能从自我中心逐步向考虑别人的感情、观点、动机转化,这正是道德发展的关键。观察表明,教师们不去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发展其品德,仅仅局限于口头上说教,是造成教师们德育教育效果不良的操作层面上的原因。

(三)德育花费时间不够

调查表明,由于教师用于样本幼儿的德育时间太少,仅占教师一周工作时间的万分之七,而教师平均花在每位样本幼儿身上的德育时间占其工作总时间的比例为万分之一点六。由此可见,在一周时间内,教师们几乎没有花时间对样本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根据学校德育原理,学生德育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它要求教师要把幼儿德育当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而实际观察和统计分析表明,教师在一周实际内对每位样本幼儿仅仅花费13秒时间进行品德教育,这对于品德养成期中的幼儿来讲无论如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对样本幼儿进行德育时仅仅浅尝辄止,这是教师们德育效果不良的原因之一。

(四)德育环节缺失

分析发现,五位教师在德育各项工作环节中,备课和上课两个环节平均共占74.6%,课前调查幼儿和课后追踪教育两项均比合计为5.4%,家园联系环节均比为零。上述数据表明,一周之内,教师们仅仅重视备课和上课环节,非常轻视课前调查幼儿和课后追踪教育环节,普遍忽视家园联系工作环节。课前不对幼儿品德状况进行调查容易造成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课后不去追踪教育使德育工作缺乏连贯性,忽视家园联系则容易造成德育工作缺乏一致性。这种模式违背了德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规律,容易导致德育活动陷于盲目和被动。这应该是造成被访教师德育低效的原因之一。

(五)德育缺乏针对性

实地观察和调查表明,教师们的德育目标的制定要么来自于上级领导的安排,要么来自于书上内容的摘抄,都不是针对本班级幼儿自身的品德实际状况来制定的。因此,教师教育计划中的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

调查发现,教师在开展德育活动之前都没有调查本班幼儿是否在该项德目方面有问题,有多少幼儿有问题,是哪些幼儿有问题。这些方面教师都不太清楚。当问及他们上述问题时,教师都是泛泛而谈,一般根据他们平时的经验进行回答。回答结果显示,五位教师虽然都承认班级幼儿存在某些品德问题,但是她们都不能确定存在具体问题的幼儿有多少人,也不能准确地知道是哪些幼儿存在品德问题。可以看出,教师的德育教育活动建立在对幼儿不太了解的基础上,这就为后面教师德育的盲目性埋下了伏笔。

调查中还发现,在几个案例中,没有一个老师针对样本幼儿的情况制定专门的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从而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样本幼儿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这说明教师的教育方案缺乏针对性。

观察表明,教师的教育方案缺乏针对性。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对样本幼儿进行重点教育。他们大都面对整个班级的幼儿泛泛而谈,没有区别对待不同品德发展水平的幼儿来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根据样本幼儿在品德结构上的差异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举措。他们往往采取统一的说教模式对待品德结构上有差异的幼儿。

观察发现,所有接受观察的教师都没有在课后对样本幼儿进行追踪教育。在实际观察过程中,没有发现一位教师对样本幼儿采取比较系统的追踪教育,他们一般都是上完课就结束了当天的德育教育活动。

实际研究发现,家园联系缺乏,同步教育缺失。一方面,在每天家长接送幼儿时,没有发现教师就一周品德教育问题同家长进行过沟通与交流,也没有发现教师与样本幼儿家长进行过专门的沟通与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对样本幼儿家长的调查可以发现,教师没有就样本幼儿的品德教育问题请家长配合共同做好家园同步教育。

四、幼儿园品德教育低效性的应对策略

综合上文分析,目前幼儿园的德育低效性问题的确存在。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以提高幼儿园德育的实效性。

(一)德育环节要充实到位

幼儿园德育目标的制订要依据幼儿品德的实际特点,教师课前要认真调查本班幼儿的实际品德状况,摸清本班幼儿在品德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制订本班德育教育目标。教师要根据样本幼儿的情况制订专门的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品德发展水平和品德结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特别要对样本幼儿进行重点施教,课后要对他们进行追踪教育,还要会同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对策。

(二)德育必须加强针对性

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区别对待不同品德结构缺陷的样本幼儿,分别制订和实施不同的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对待存在品德认知缺陷的样本幼儿,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要侧重于采取认知冲突训练等方法加强品德认知教育;对待缺乏品德情感体验能力的样本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要侧重于采取角色扮演和移情训练等方法增强样本幼儿对该种品德的情感体验能力;对待存在品德行为问题的样本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应侧重于采用榜样示范和行为强化等方法来帮助幼儿掌握该种品德行为的正确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待品德认识、情感、行为方面都存在问题的幼儿,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德育方法进行针对性教育。

(三)德育场合的突破

在德育场合方面,教师必须突破“课堂中心模式”的局限,充分挖掘其他德育教育空间的教育价值,比如重视利用幼儿自由活动和游戏场合进行德育,重视幼儿生活场合的德育,重视户外活动场合中的德育,重视家园联系场合的德育,重视幼儿园与社区联系的场合等等。教师只有把德育工作跟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把德育工作深入到幼儿实际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才可能得到切实保证。

(四)德育时间的确保

上文分析表明,提高幼儿德育的效果,必须保证足够的德育时间,将德育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做到课堂集中教育和课后分散教育的有机结合。当然,具体花费多少时间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它因幼儿的实际品德发展水平与接受能力、教师安排的德育教育活动的多少、教师采取的德育方法与手段的差异、教师本人工作水平的高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五)德育方式多样化

在德育方式方面,教师要勇于突破“说教中心模式”的局限。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容易引发幼儿讨论的含有正反对比的德育情境,组织有助于幼儿道德判断力发展的问题讨论,以发展幼儿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促进幼儿品德认知的自我构建;教师应该组织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来增强他们对某种品德的情感体验能力,通过移情训练进一步增强幼儿对这种品德的切身感受;教师还可以给幼儿提供良好的示范供幼儿模仿,以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品德行为方式;同时,针对样本幼儿制订专门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方案,对他们的品德行为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强化,以巩固他们的品德行为。

(六)扎扎实实做好家园联系

幼儿德育方法例10

我们的调查表明,75%的教师和50%的家长都认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应由两者 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来对幼儿进行德育。

无论从生物学意义上讲,还是从社会学意义上分析,父母都必须承担幼儿德育工作。但是,教师是受过专 业训练的专职工作者,对幼儿德育工作更应具有责任感和娴熟的技能;同时,教师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和一定的 吸引力,这也有助于教师开展幼儿德育工作。

二、幼儿德育工作者的价值观

90年代幼儿的父母和教师大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调查对象中76%的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9 5%的家长年龄在40岁以下,其中35%在30岁以下。80%的教师是专业幼师毕业生和学前教育大专毕业生;70%的家 长达到了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家长和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他们共处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大背景中, 面对的是相同的教育对象。那么,他们对“好孩子”的价值标准、对德育工作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的价值判断有 何异同呢?

1.经过幼儿园教育的孩子应有何面貌。

调查表明,仅有7%的教师和7%的家长是忽视道德面貌的,而93%的教师和93%的家长都认为幼儿的面貌中礼 貌、文明行为等都是重要方面。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应具有的最基本素质的看法基本趋向一致,这是他们各司其 职、互相配合进行幼儿德育工作的基础。

2.对幼儿德育工作目的性的看法。

调查表明,有56%的教师和69%的家长对幼儿德育工作的目的性的认识比较肤浅,他们侧重于为幼儿组织活 动和能为孩子入小学作准备等近期的实用价值方面;有44%的教师和31%的家长对目的性的认识比较正确,他们 认为是为孩子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素质打基础。由于大部分的德育工作者目的性有些模糊,因此必须解决幼儿 德育工作的重心偏移和评价标准错位的问题,从而使幼儿德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3.前阶段“二史一情”教育的效果。

调查发现,54%的教师和52%的家长认为“二史一情”教育的效果不明显;38%的教师和40%的家长认为有一 些效果。根据调查,我们认为,造成“二史一情”教育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是德育工作者对德育工作的目的意义 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对为什么一个小公民要从小在心灵中播下爱国主义种子的深层次的意义把握不够,在具体 内容、方法、自身的情感上也存在种种的差距。

三、幼儿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调查幼儿园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时,我们发现61%的教师把主要原因归咎于“社会大环境有问题,与 幼儿园的教育不一致”。教师选择的其他原因依次为:德育工作缺少有效的方法”(17%);“德育内容陈旧、一 般化”(11%);“幼儿园工作指导思想上重智轻德”(7%);“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差,缺乏德育意识”(5%)。 而家长却认为所有这些方面对幼儿德育工作的效果都存在着明显的影响。

调查还发现,教师不仅将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幼儿园外部,同时还存在着将幼儿德育工作 的责任推向幼儿园外部的倾向。教师片面夸大幼儿园外部对幼儿品德形成的影响,把责任推向幼儿园外部,这 是教师对幼儿德育工作责任感、使命感不强的表现,因而也是影响幼儿德育工作效果极其重要的原因。幼儿园 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应起积极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比家长更善于发现幼儿品德发展 的优势,更善于向幼儿谈心解惑,更善于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四、幼儿德育工作者的目标观

德育工作者总是按自己对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识来实施教育的。那么,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幼儿德育目标 有何异同呢?

调查表明,教师对幼儿德育目标的选择顺序依次为:对老师、同伴有礼貌,爱祖国,遵守纪律,诚实,友 爱同伴,尊敬、关心长辈,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的选择顺序为:对老师、同伴有礼貌,诚实,遵守纪律,爱 祖国,独立性、自信心,尊敬、关心长辈。教师与家长选择的共同项目为:对老师、同伴有礼貌,爱祖国,诚 实,尊敬、关心长辈,遵守纪律。不同项目教师选择了友爱同伴、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选择了独立性、自信 心。产生这样的偏差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由于教育的场合不同,幼儿园实施的是集体教育,因此提出友爱同伴 和自己的事自己做;二是由于教育的价值观不同,家长尽管在生活上包办代替,但是在精神方面“望子成龙” ,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竞争性的个性积极的人,而幼儿园教师希望孩子在生活上能自理,在精神方面则与其他 人有更多的共性。目标是反映幼儿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作为幼儿德育工作者,教师和家长心目中 的德育目标应有一致性。此外,目标的实现有其场合、时间的特定性,家长和教师应利用各自的优势有所侧重 ,以便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以便一致性、侧重性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五、幼儿德育工作者的互相协调

作为幼儿德育工作者,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配合默契的,而这种默契必须建立在日常工作协

调的基础上。幼儿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协调、沟通是提高工作实效的重要保证。

调查表明,在“接送孩子时交流”、“通过家长会了解”、“召开专门会议”、“家委会研究”四个选项 中,57%的家长和59%的教师认为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幼儿德育情况的方式是“接送孩子时交流”;63%的家长认为 通过家长会也能了解到幼儿的情况,而62%的教师则认为在家长会上只能偶尔了解幼儿的情况,这是由于教师是 家长会的组织一方,以介绍幼儿的情况为主,而家长则是以了解为主,双向沟通不够;召开专门会议听取家长 对德育工作的意见是比较欠缺的,53%的教师回答是“偶然”,55%的家长回答“从来不”;认为经常通过家委 会共同研究幼儿品德教育问题的家长占40%,而教师只有24%,这可能是因为家长之间互相交流的情况比较多, 而教师参与其中的比较少。

在上述沟通和协调的方式方法中,主要依靠接送孩子时交流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传递一下信息,而专门 的研究和指导难以实现。因此,应加强幼儿德育工作者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六、幼儿德育工作者常用的德育方法

幼儿德育工作的方法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符合德育工作的规律,将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

调查表明,教师选用较多的方法依次为:谈话,表扬,讲故事和树榜样。家长选用较多的方法为:讲故事 ,谈话,表扬。选择“抓行为”的教师为7%,家长为13%。选择“批评”的家长和教师均比较少。由此可见,无 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注重对孩子的正面教育,注意到孩子的年龄特点。但从道德形成的知、情、行、意四个方 面来看,似乎过分强调了“知”,忽视了“行”。幼儿的许多良好行为习惯是需要在反复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因此,进一步研究幼儿德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提高幼儿德育实效的重要环节。

通过调查,围绕幼儿德育工作者,上面已引伸出诸多关于影响幼儿德育工作实效的因素。为了提高德育工 作的效果,我们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明确幼儿德育工作者的范围及职责

近年来,在重智轻德的思想影响下,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已落在了传授知识上,幼 儿德育被淡化,幼儿德育工作的承担者概念模糊不清。因此,全社会必须形成共识,明确幼儿德育工作者这一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扶植和支持他们的工作。例如:在五好家庭、文明楼组、先进工作者、先进教师等评选工 作中应强化其功能;通过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宣传其作用,在社区工作中突出其地位;在法制建设中规范其 职责,从而真正确立幼儿德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使幼儿德育工作在承担者的问题上首先落到实处 。

二、优化幼儿德育工作者队伍的素质

幼儿德育工作者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在政治素质、思维素质、道德素质、文明行为等方面是良好的,能够对幼儿起表率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 响;

2.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积极主动工作的意识,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 行德育;

3.对幼儿德育工作的意义和目的有深层次的认识,能跳出家庭和个人职业的狭隘圈子,将教育对象作为一 个社会的人、一个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来培养,扎扎实实地做好尊基工作;

4.掌握一定的道德教育的规律和幼儿年龄特点,有效、有序地对幼儿进行德育工作。

及时、充分提高幼儿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要形成一种社会舆论,促使幼儿德育工作者增强社 会责任感和工作意识;通过教师培训、职工学习、家长学校来有计划地提高他们的素质;在考评、升级、聘任 中应将教师这方面的素质、工作态度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建立社会奖励基金,奖励为国育人、幼儿德育工作 卓有成效者。

三、研究幼儿德育工作者的操作规范

幼儿德育工作需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以帮助幼儿德育工作者尽快地把握规律,积累经验,取得良 好的效果。

1.形成幼儿德育工作全方位、立体的网络,通过社会、家庭和幼儿园来共同完成培养目标。在方法上,要 研究将幼儿德育培养目标分解为家庭实施的德育目标(例如,尊敬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和幼儿园实施的德 育目标(例如,友爱同伴、爱集体),并帮助家庭形成具体的教育计划,从而做到幼儿园和家庭各司其职,互 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