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5 16:30:01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例1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29-02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颈椎病共有5种分型,分别是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和颈型,若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而脊髓型颈椎病是以颈椎小关节及椎间盘退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继发形成椎体缘骨赘,并以此压迫脊髓或支配脊髓的血管,导致的颈脊髓受压或(和)脊髓血供障碍并引起与之相关的脊髓功能障碍的脊髓病。1952年Brain报道的大样本脊椎病并将其区分为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脊椎病[1]。由于脊髓受损易于致瘫而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病多发于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颈椎疾患之一。本病发病隐匿,不易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晚期则发生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而致肢体功能障碍。

1 临床表现

本病一般发病缓慢,高发年龄段多在40-60岁,典型表现为:

1.1 眩晕、颈痛、头痛、颈部疲劳进而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继而出现上楼梯时需借助扶手,患者双脚有踩棉花感。继之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手无力、不灵活,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坠落。亦有症状先出现于上肢,后出现于下肢者。

1.2 躯干部感觉障碍,常在腹部或胸部有如皮带样捆绑感即“束带”感。

1.3 部分患者有括约肌功能改变,如排尿踌躇或尿潴留等排尿困难;大便秘结,减退。病情进一步发展,需借助他人搀扶才能行走,可发展至下肢痉挛,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1.4 体格检查。颈部肌肉僵硬,颈椎生理弧度变直甚至呈反弓,项韧带变性,有结节感,棘突有不同程度的偏移,不在同一直线上。四肢肌力减低,肌张力增高,上、下肢呈痉挛性瘫痪,且上肢在病损节段水平可出现迟缓性麻痹。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活跃或亢进,可有髌阵挛和踝阵挛阳性。病理反射如:Hoffmann征、Babinski征阳性等。颈后伸位Hoffmann征可提高检查的阳性率。

1.5 影像。X线片示:钩椎关节增生,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黄韧带增厚,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1.6 脊髓型颈椎病与其他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颈椎病各型间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象检查,以下是颈椎病其他各型的临床诊断要点:

1.6.1 颈型。①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②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③应除外颈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1.6.2 神经根型。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影象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④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⑤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1.6.3 椎动脉型: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⑥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⑦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1.6.4 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但在条件许可时,借用一些其他辅助方法,可对确定病变的性质、部位及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如奎根氏试验、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颈椎静脉造影等。

奎根氏试验即通过腰4~5穿刺达椎管内珠网膜下腔而测定脑脊液的压力来断定有无梗阻。也可以从脑脊液生化检查中根据其蛋白量的升高来推断其梗阻程度,了解脊髓受压情况,从而有助于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例2

目前,由于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颈椎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而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型,约占60%~70%。目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与手段繁多。比如非手术疗法,针灸、推拿牵引、手法复位、针刀、中药内服及外敷、气功及药枕颈托等众多方法对治疗本病具有重要优势。但是这些单一疗法都存在疗程长、疗效不易巩固、复发率高、就医时间成本高等缺点。本课题组通过对颈椎病病因病机的深入探讨,并对现有主要疗法进行梳理,提出了颈椎病“针刀和手法并重,软硬兼施、动静兼治”的治疗方针。并选用刃针结合龙氏手法作为一种复合治疗方法,有效提高了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5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门诊以及住院部住院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颈、肩、臂疼痛、麻木向上肢或枕部放射;(2)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3)颈椎旁压痛;(4)肩及上肢感觉障碍,肌力下降;(5)压顶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6)X线检查符合颈椎退行性改变[1]。运用SPSS 10.0统计软件产生随机序列,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三组:刃针结合龙氏手法组、刃针治疗组以及龙氏手法组。其中刃针结合龙氏手法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55.8±8.6)岁,病程(24.4±19.6)月;刃针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56.4±11.0)岁,病程(22.5±18.3)月;龙氏手法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3.8±8.5)岁,病程(23.6±19.8)月。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刃针结合龙氏手法治疗组 器械选用北京特色东方医药研究院研制的0.7 mm×6 cm一次性刃针。定点:根据神经定位及有关影像学诊断确定病变颈椎节段,选取该节段的棘间、双侧关节突关节囊、棘旁明显的压痛点或硬结处。每次选用4~6点。:让患者俯卧,令其下颌部和床头边缘齐平,低头、下颌内收,充分暴露术区。操作:严格按针刀手术操作四步八法进行刃针治疗。用龙胆紫做一点状进针标记,在进针点周围常规消毒铺巾。刃针刀口线与神经血管、肌纤维平行,垂直于皮肤快速进针。缓慢探索到达相应的病变组织层时,分别行纵行及横行切割、摆动,边松解边深入,当术者手下有松动感,患者出现酸胀感即可。出针后,注意按压,防止出血。用无菌敷料外贴治疗点。术后结合龙氏手法治疗:卧位下以揉法放松颈部组织后,根据颈椎错位类型正骨:颈轴改变和前后滑脱式错位应用侧卧推正法、左右旋转式错位应用低头摇正法、侧弯侧摆式错位应用侧卧搬按法[2]。每周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2.2 刃针治疗组 刃针治疗同刃针结合龙氏手法治疗组刃针治疗部分,只是刃针治疗后辅以常规手法进一步松解:(1)肌肉起、止点按揉:主要是颈1~6横突前结节的前、中斜角肌起点,及第一肋骨上的前、中斜角肌止点;(2)侧压:头颈压向对侧,镇定,顿挫[3]。每周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2.3 龙氏手法组 治疗方法同刃针加龙氏手法治疗组手法治疗部分,以上治疗每次20 min,每天1次,每周5次,3周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 疗效观察指标和判定标准

1.3.1 症状体征评分、疗效判定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中医证候分类病理分型标准,制定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定表。即按以下9个症状:颈部疼痛与不适、肩胛部疼痛与不适、上肢疼痛与麻木、颈部活动度、颈脊压痛、感觉、腱反射、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从无或正常到很严重分成4个等级,分别取0~3分,计算总分(0~27分)。临床疗效判定:改善率[计算公式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前评分×100%]作为判定依据。临床痊愈:改善率≥90%;显效:改善率≥75%、

1.3.2 颈椎曲度值测量 治疗前拍摄颈椎正侧位X光片,疗程结束后拍摄颈椎侧位X光片。通过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曲值以观察颈曲的改变。按照目前应用最多的Borden[4]法,即自枢椎齿突后上缘到C7椎体后下缘画一直线,从此线至C4椎体后缘画一垂直横交线,测量此横交线的数值即为颈曲值,其正常值为(12±5)mm,>17 mm为曲度变大,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的分析比较采用Ridit分析。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刃针结合龙氏手法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刃针治疗组和龙氏手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治疗前后颈椎曲度改善效果比较 三组治疗前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三组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

3 讨论

颈椎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与颈椎病发病相关的因素有退变、创伤、劳损、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炎症及先天性畸形等诸多方面,其中以退变和劳损最为常见。在发病机制方面,过去几十年片面强调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为主的认识正在改变。

3.1 动态和静态力平衡失调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机制 生物力学研究认为:骨骼和韧带维持关节稳定和平衡的作用为静态力平衡,肌肉维持稳定的作用为动态力平衡,动静平衡系统共同作用,以保持颈椎的稳定。如在病因作用下导致颈椎的动静力学失衡, 则可促进颈椎病的发生发展[5-6]。由此可见,颈椎病病机关键是软组织急、慢性损伤以及椎体错位,从而使颈椎动静态力平衡被破坏[7]。

3.2 “动静兼治”是阻断颈椎病病理发展的关键 颈椎病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动态和静态力平衡破坏后互相影响,比如动态平衡失调导致应力变化,必然引起椎置的改变:轻者曲度变化,椎体前后、左右、旋转等移位;重者则可见明显的椎体滑移、椎间盘变性、脱出、椎管狭窄等等病理改变[8](静态力平衡失调)。而椎体关节紊乱、移位反过来也可导致软组织损伤,两者互为因果,互为影响,有时难以分清先后主次,正所谓“筋伤骨必动, 骨动筋必伤”。因此治疗上必须同时对病变软组织和紊乱、移位椎体进行治疗和纠正。

3.3 维持颈曲正常状态是预防和治疗颈椎病的重要环节 在以上颈椎病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中,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应受到重视:在各种椎体紊乱失衡中,颈曲变化反映了颈椎的基础力学平衡。影响颈椎生理曲度的因素很多,可分为静态性因素(椎间盘、韧带、椎体和小关节)和动态性因素(颈部肌肉)。这些因素会使颈椎生理曲度不能维持,从而改变稳定性[9]。也就是说,静态或动态力平衡失调均可导致颈曲的变化,颈曲能较准确地反映颈椎整体功能的变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颈曲出现早、可测量、变化明显,作为一种X线客观诊断标准,对半数以上的颈椎病患者的早期诊断极具意义[10]。临床上Χ线观察到低龄颈椎病(15~19岁)主要是颈椎曲度值改变,而与骨质增生关系很小[11]。在与退变相关的颈椎病中,颈曲也广泛存在着变直、反张、S型、中断等异常,约为52%~97%[12],尤以颈曲变直为主。在颈椎发病和康复过程中,颈椎椎间盘退变、曲度异常和骨质增生三者中唯有颈椎曲度的变化是可逆的。有资料表明通过观察颈椎异常曲度变化与临床症状改善对比,证实纠正异常颈曲在颈椎病治疗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13]。

3.4 “针刀和手法并重,软硬兼施”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手段 针刀松解不仅能够直接松解软组织粘连、刮除瘢痕、消除挛缩,还可消除不平衡的力[14],主要改善动态平衡失调。刃针可作为小针刀使用。但是,单纯针刀、刃针治疗不能直接纠正颈椎关节的紊乱(静态力平衡失调)。龙氏手法则是龙层花教授创立的一套治疗脊柱软组织损伤、脊椎关节错位等病症的正骨推拿手法,改善静态力平衡具有很好的优势,较普通推拿手法具有更好的疗效[15]。但是,其不具有针刀直接松解粘连、刮除瘢痕、消除挛缩的作用,改善动态平衡失调方面相对较弱。如此两种方法结合,一硬(指针具)一软(指手法),软硬兼施,则可取长补短,既能针对性松解病变软组织,又能针对性改善椎体关节紊乱移位状态,动态和静态力平衡失调皆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从以上笔者得出的临床数据来看,刃针结合龙氏手法组疗效确实优于单纯刃针组、龙氏手法组,颈曲改善程度也优于其他两组,这进一步支持笔者提出的上述观点,即“针刀和手法并重,软硬兼施、动静兼治”是治疗颈椎病的的较好手段。单纯一种方法有效但并不理想,因为单一方法很难同时做到“动静兼治”,复合方法才更有可能。因此,在治疗此种疾病过程中,应选择两种或多种方法复合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复合方法可以很多种,组合原则应坚持:动静兼治、优势互补。当然,笔者目前只是观察了刃针结合龙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下一步还要继续进行远期疗效以及复发率的观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段峻峰,宁俊忠.龙氏正骨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4):121-122.

[3]田纪钧.刃针微创治疗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98.

[4]周秉文. 颈肩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55-56.

[5] Miyamoto S,Yonenobu K,Ono K.Experimental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the mouse[J].Spine,1991,16(8):459.

[6]施杞,郝永强.动静力平衡失调与颈椎病―颈椎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3(1):52-54.

[7] 柳百智.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

[8] 庞继光.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313-314.

[9] 俞魁,曹增忠.颈椎病X线征象与投照关系[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4,2 (2):34.

[10] 王成林,陈建群,郑勇平,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分型及早期颈椎病诊断标准[J]. 中华创伤杂志,1998,14(2):100-102.

[11] 张光发,郭维知,叶守贞,等.青少年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及预防[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6,4(5):16.

[12] 谢大钊.颈椎病X线诊断[J].中华骨科杂志,1982,2(2):17.

[13] 韦贵康,韦紧,周红海.颈椎病颈曲改变对神经根与椎动脉的影响及手法治疗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5(15): 259-261.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例3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及继发椎间关节退变使其周围重要组织(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及椎动脉)受到损害,呈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基本内容:一是颈椎间盘退变或椎间关节退变;二是这种退变累及了周围组织;三是周围组织受累后出现了相应的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退行性病变,也就是老化。随着年龄的增加,特别是老年人各种器官都要出现老化。另外,还有其他原因,如外伤、劳累、风寒长期侵袭、职业劳损以及枕头使用不当等。不少病人有头部外伤史或反复落枕史,外伤可诱发颈椎病的急性发作或使病情恶化;颈部活动度大,长期低头工作,不正确的姿势(坐姿、站姿)以及长期间以同一姿势的伏案工作,都可以加速颈椎的退变,容易诱发或加重颈椎病的症状。

颈椎病的临床特点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症状所表现的范围很广,不只是有局部症状,而且可影响四肢、头部和内脏,根据病理变化,多作以下分型——

颈型:即局部型,由颈椎间盘退变引起颈椎局部或反射性地引起枕颈肩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神经根型: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刺激,压迫了神经根,引起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者,又分为急、慢性两种。脊髓型:颈椎间盘退变造成脊髓受压和缺血,引起脊髓传导功能障碍者,又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两种。中央型的发病是以上肢开始,向下肢发展;周围型的发病是从下肢开始,向上肢发展。此两型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度。椎动脉型:由于钩椎关节退行性改变的刺激,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者。交感神经型: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刺激,压迫颈部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症状者。其他型:指食管压迫型等。

颈椎病的治疗

如果你的脖子酸困疼痛、手指发麻、头晕恶心、心慌心跳加快、双腿发紧、行走困难,甚至出现猝然摔倒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让医生检查是否得了颈椎病。早期及时的治疗十分重要,延误治疗不仅是效果上的差异,更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害。例如,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早期治疗可避免形成难治的肌肉萎缩;颈动脉型颈椎病的及时治疗可以预防或减少突然发病而卒倒,造成可怕的意外;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治疗,用非手术治疗控制病情,可避免较大的手术。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例4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退行性病理改变,病因是颈椎长期劳损、韧带增厚,神经根受压,而表现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多见于中老年人[1]。针刺治疗有很长的历史,安全性通过循证医学的证实,针刺疗法的主要作用是活血止痛,舒筋利节,促进血液循环供应,松解肌肉痉挛。但是我们查阅文献发现针刺治疗椎脉型颈椎病头痛文献报道较少,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为针刺颈椎病穴治疗椎脉型颈椎病头痛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我院科近5年共计100例诊断为椎脉型颈椎病头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研究组平均年龄(45.3±15.2)岁,其中男性28人,女性22人,平均头痛病程(1.3±0.8)年;对照组平均年龄(47.1±16.8)岁,其中男性29人,女性21人,平均头痛病程(1.4±0.7)年;2组人员性别,年龄,头痛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研究对象均签定知情同意书,保密知情书,本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的批准、核实。

1.2 入选标准 (1)就诊时临床资料、治疗经过完整。(2)颈椎病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及2014年庐山颈椎病会纪有关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即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提示节段性不稳定引起。(3)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使用椎动脉造影明确者。(4)每个研究对象能配合医务人员,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指标:(1)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2)入院有各种急性、慢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药物有过敏、恶性心律失常者。(3)眼源性、耳源性眩晕或梅尼埃病导致者。(4)椎动脉I段受压引起供血不足者。

1.4 研究组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位,低头,暴露颈部,在颈椎间隙水平线与后正中线旁开1寸处为颈椎病穴,从上到下共7对。医生对照患者颈椎MRI检查结果,根据病变椎置定位劲椎病穴,劲椎病穴的上下邻近病穴位配穴,取电针刺激,每次治疗时间为20分钟,每天1次,7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5 对照组治疗方法 同研究组。在颈椎间隙水平线与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为颈夹脊穴,从上到下共7对。医生对照患者颈椎MRI检查结果,根据病变椎置定位颈夹脊穴,颈夹脊穴的上下邻近病穴位为配穴,取电针刺激,每次治疗时间为20分钟,每天1次,7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6 评价指标 (1)记录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使用经颅多普勒检查椎动脉血流流速。(2)参考文献[3],治疗疗效分为痊愈、有效及无效。痊愈:头晕、头痛症状消失,可以正常工作;有效:头痛、眩晕、旋转感减轻,稍微影响生活和工作;无效:头痛、眩晕、旋转感症状无改善。

1.7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SPSS18.0软件。所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_(_。)X±s)描述,两组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频数描述,用χ2检验法。当P<0.05时,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椎动脉血流流速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椎动脉血流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椎动脉血流流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椎动脉血流流速比较

2.2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2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比较(n %)

3 讨论

目前,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工作习惯的改变,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且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困难,病情缠绵难愈,给患者的日常工作带来很大痛苦。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中医中属于中医颈痹、头痛范畴,病机为气滞血瘀,脑络失养[4]。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就诊的首要主诉为头痛,有研究指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头痛的主要原因是椎间盘突出致椎动脉扭曲,或骨质疏松致椎动脉变短,引起椎基底动脉的血流不能输送至大脑,从而大脑代偿性的分泌儿茶酚胺及肾上腺素增多,导致血管痉挛。

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及椎动脉血流流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分析椎动脉型颈椎病从经脉辨证来看,为膀胱经所主病,因此选穴应取膀胱经穴为主。颈夹脊穴过于靠近后正中线,远离了膀胱经,因此降低了治疗疗效。研究组通过准确的以颈椎病穴为穴点,参照颈椎MRI确定椎动脉位置,更接近膀胱经,电刺后激发太阳经络之气,疏通脑络。此外还有学者[5]指出针刺除了有促使气血调和、通经活络的作用,还能通过神经调节提高疼痛阈,脑与脊髓内的内啡肽含量增高,阻断疼痛恶性循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关节内环境,经上下行痛觉抑制传导通路,被多级中枢的多种神经元整合,有显著止痛效果,并且减少致炎物质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的表达,加速组织修复。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针刺颈椎病穴较针刺颈夹脊穴对治疗椎脉型颈椎病头痛疗效更确切,改善椎动脉血流流速更好。

参考文献:

[1]刘怀军.按摩配合功能锻炼治疗颈椎病性眩晕症150例[J].河南中医,2006;25(3):60-61

[2]张帼雄.电针为主治疗急性颈椎病的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7):485-488.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例5

颈椎病是颈椎或其附近软组织出现急性或慢性损伤,压迫神经根、颈段脊髓或椎动脉引起的综合症,重者出现双下肢痉挛以及行走困难,甚至四肢瘫痪,又叫颈椎骨关节炎,颈椎炎综合症;多见于中老年人群[1]。大多数患者因长期不适当的使用颈部或者长期处于不利于颈椎的姿势导致颈部肌肉或关节劳损,伤及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交感神经而致病。本研究主要探讨物理疗法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符合要求的48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4例,其中男性17例(70.83%),女性7例(29.17%),年龄41-78岁,平均(58.3±5.9)岁,病程3-13年,平均病程(7.27±1.87)年;对照组24例,其中男性16例(66.67%),女性8例(33.33%),年龄43-79岁,平均(59.1±5.9)岁,病程3-13年,平均病程(7.07±1.87)年。组间一般资料如发病时间、患者年龄、性别、就诊时间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患者入院的病情严重程度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入院后立即对患者完善相关检查,主要进行影像学检查,查明患者病因,根据需要给予卧床休息及常规护理。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如应用药物消炎止痛消肿,营养神经,改善循环[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物理治疗,如改善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减轻神经根的刺激,缓改肌肉紧张与痉挛,以减轻疼痛,改善症状。20天一疗程,治疗结束后分别用疼痛量表、颈部残障指数量表以及SF-36生活量表对患者的疼痛、颈部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1.3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或显著减轻,肌力恢复正常,能参与全部劳动或相当部分的劳动,尤其是轻体力劳动;有效:自觉症状大部分减轻,颈肩背三大部位疼痛症状有所减轻,肢体功能有一定程度改善,体征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先建立数据库,计数相关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检验进行验证,如果计算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详见表1。

3讨论

随着人们社会的发展,颈椎病的发病率也有身高趋势,并已经成为困扰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患病者多会出现颈椎疼痛或不适,工作时颈部易劳累,使患者无法继续工作,重者出现双下肢痉挛和行走困难,并有可能导致四肢瘫痪。引起颈椎病的病因有很多,但大多数患者引发颈椎病的病因都是因为颈部长期受到损伤或过度劳累导致颈部肌肉或关节收到损伤,累及椎体和椎间盘,引起椎间盘、椎体等部位发生退行性改变,而这些改变往往是无法恢复的。发病后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大多数患者受到疼痛的困扰[3]。因此,我们只能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延缓或消除病情的发展,减轻患者的痛苦,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为探究物理治疗对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我院根据颈椎病患者的年龄、病情轻重、损伤部位的差异,制定了综合治疗的方法,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还对患者进行了物理治疗,结果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物理治疗可以消炎镇痛、活血化瘀、消除水肿,减少了患者颈椎病的复发,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4]。

本次研究主要探究物理治疗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以便更好地指导医疗工作者在临床上是否可以采用物理疗法治疗颈椎病患者,因此采用了对照原则,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和物理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基础治疗,经过一个疗程,即20天的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79.17%;对照组总有效率54.1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差异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即X2=14.8207,*P

综上所述:对颈椎病患者进行物理治疗有利于患者颈椎病的康复,适合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晓岩,杨学颖,付恒娟.应用综合康复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中国康复,2007,3(02):56-58.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例6

颈椎发病要全休,三周治疗不能少。颈肩臂痛可观察,肢麻腿软需开刀。

卧床配合戴颈围,消炎镇痛肌松药。理疗牵引羽绒枕,在家调理莫乱跑。

保守治疗依自然,气定神闲容易好。三周不好就三月,三月无效人很少。

去除压迫需手术,病情严重早为妙。手术风险百有五,十之八九病痛消。

保健关键少低头,头颈对抗颈椎操。戒烟止咳学游泳,避免跳蹦和过劳。

“颈椎发病要全休,三周治疗不能少。”

解析:颈椎病保守治疗中最重要的两点是休息和“足疗程”。

在颈椎病急性期,各种运动,包括所谓的颈椎操都是大忌。患者应充分休息,必要时卧床休息,从而有效降低颈椎间盘内压,使神经压迫、刺激、缺血、炎症减轻,从而缓解症状。

颈椎病的康复不可能一蹴而就,炎症从发生、发展、高峰、消退的自然过程为三周左右。举个例子,轻中度颈椎病的主要症状是颈肩背和上肢疼痛,神经损伤性炎症是重要因素,炎症消退需三周左右,充分休息并辅以抗炎药物可能缩短恢复时间;但如果致炎病理因素始终存在,或患者没有制动休息,恢复时间就会延长,甚至三个月(保守治疗观察时间的上限)也无法缓解症状。

“颈肩臂痛可观察,肢麻腿软需开刀。”

解析:颈椎病分6种类型: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

颈型颈椎病可以是独立的一种类型,也可以是其他类型颈椎病的早期阶段,多表现为头颈、项背疼痛、僵硬,肩关节周围、肩胛骨内侧或上方钝痛。

神经根型颈椎病以颈肩背及上肢疼痛、麻木为主,严重时手无力。

脊髓型颈椎病以四肢无力、麻木,手部不灵活,行走不稳(似踩棉花)等症状为特点,最严重,常被误诊为脑梗死及腰突症。

交感神经型(多)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极少)以颈肩背痛、头晕、头痛、心慌胸闷、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最为常见,无论诊断还是治疗皆困难,常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心脏病等,患者多奔走于神经科、消化科、耳鼻喉科、心血管科等而得不到合适的诊治。

“卧床配合戴颈围,消炎镇痛肌松药。”

解析:颈椎病的保守治疗主要是卧床休息或适当限制颈椎负重。卧位是颈椎间盘的休息,时间一般以3~5天为宜,以度过症状最重的急性期。佩戴软颈围和颈托可限制颈椎负重,患者一般在卧床结束、起身活动时佩戴,为期2~3周,时间不宜过长。

药物是治疗颈椎病的手段,但不是最重要的。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消炎镇痛药、肌肉松弛剂、维生素B12和维生素E(手指麻痹时使用)、镇静剂(睡眠不佳时使用)、前列腺素制剂(改善血液循环)及类固醇激素(抑制急性炎症)等。高龄患者服用肌松剂和镇静剂后容易跌倒,应慎用。

“理疗牵引羽绒枕,在家调理莫乱跑。”

解析:物理治疗简称理疗,是颈椎病的辅助治疗方法,有加速炎性水肿消退和松弛肌肉痉挛的作用,常用TDP治疗器、超声波、超短波等方法,一般由理疗师操作。此外,热疗(热水澡、蒸气浴)、蜡疗也有一定帮助。

颈椎牵引是颈椎病保守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般采用颌枕吊带牵引,适用于除脊髓型外的各型颈椎病,可解除肌肉痉挛、增大椎间隙、减少椎间盘压力,但疗效不持久,患者应在佩戴颈围的情况下进行。

平卧时,成年人的颈部垫高约10厘米较好;侧卧时,枕头要加高至头部不出现侧屈的高度。羽绒枕因对颈椎曲度有良好的适应性和保暖性,较适合颈椎病患者。

长时间伏案工作造成颈部劳损、肌肉痉挛疼痛,手法按摩可使肌肉放松。但如果推拿按摩者不了解患者的病情而盲目对其颈椎施加外力,不仅不利于治疗,反而会加重损伤。脊髓型颈椎病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导致脊髓接近于受压状态的患者,绝对禁忌推拿与按摩。推拿、按摩必须到正规医院,请具备综合医疗知识的按摩师操作。

“保守治疗依自然,气定神闲容易好。三周不好就三月,三月无效人很少。”

解析:颈椎病患者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应保持放松的心态和正确的生活工作习惯。基本上经过三个月左右的正规保守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都会有明显的好转。

“去除压迫需手术,病情严重早为妙。”

解析: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突出,引起椎骨和小关节增生,形成骨刺,刺激颈部神经或血管,使神经受到直接和间接损伤。如这些致病因素长期存在,神经会相继出现炎症性水肿、缺血代谢紊乱、脱髓鞘改变及细胞坏死。患者自觉肢体疼痛、麻木、无力、抓握行走困难,甚至出现一个胳膊或四肢瘫痪。这样的情况就像一块石头压住了一棵青苗,有的青苗能适应,有的青苗会逐渐变黄,最后死亡。搬开石头解救青苗与手术减压“解放”神经是一个道理,所以手术应把握时机、及时果断。两类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时机格外重要。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当颈部、肩部或臂部的疼痛麻木症状加剧,夜里睡不着觉,即使用镇痛药也无法缓解或疼痛剧烈,经一个月甚至两三个月的治疗仍无法缓解时,应行手术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一经确诊应尽快手术,病情越轻、手术越早,效果越好。若不及时治疗,多数患者(60%~80%)的病情将越来越重,最终导致瘫痪。

“手术风险百有五,十之八九病痛消。”

解析:如今,颈椎手术的技术已成熟,手术疗效显著提高,手术风险较低。经药物、牵引、按摩及功能锻炼等治疗,多数神经根型、交感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预后良好。病情较严重的患者,采用手术方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或骨刺,解除对神经根、脊髓和椎动脉的压迫,可取得较好疗效。

“保健关键少低头,头颈对抗颈椎操。”

解析:颈椎保健需避免长期低头的姿势以及颈部外伤,平日应改变不良工作和生活习惯(如靠在床上阅读、看电视等);工作1小时后应改变;乘车时应系好安全带、避免在车上睡觉,以免急刹车时因颈部肌肉松弛而损伤颈椎;出现颈肩臂痛时,可在明确诊断并排除颈椎管狭窄后行轻柔按摩,避免过重的手法;避免冷风直接吹向颈部、不用冷水冲洗头颈部或在凉枕上睡觉。

坚持做颈椎保健操是相对“长治久安”的方法,但须在医生指导下缓慢进行。平日里多做颈部前屈、后伸、侧屈等活动,也能减轻肩颈疼痛。

扫描二维码,收看“颈椎保健操”

“戒烟止咳学游泳,避免跳蹦和过劳。”

解析:戒烟或减少吸烟对颈椎病患者的症状缓解、逐步康复意义重大。避免过度劳累可避免咽喉部反复感染炎症。避免过度负重及人体震动,可以减少对椎间盘的冲击。

特别提醒:随着青少年学业竞争压力的加剧,长时间看书学习对颈椎健康造成极大危害,颈椎病发病呈低龄化趋势。学生应了解颈椎保健知识,从小树立颈椎保健意识,重视颈椎健康,从源头上“堵截”颈椎病。

专家简介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例7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的常见类型,多由于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临床表现以脑血管供血不足所致头晕、头痛为主要症状。这类颈椎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颈椎的退变,包括向后方突出的椎间盘,钩椎、以及椎体半脱位或上关节突向方滑脱,都可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使椎动脉痉挛,管腔狭窄。造成动脉供血量不足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为了探讨有效的康复理疗方法,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应用颈椎牵引并超短波与中频治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片检查确诊,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确诊椎动脉型颈椎病172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74例,年龄在31-70岁,其中31-40岁20例,41~50岁36例,51-60岁62例,61-70岁54例,病程均为3年~20年,将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2例采用颈椎牵引并超短波与中频治疗,对照组80例采用颈椎牵引并超短波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颈性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x线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多伴有交感神经系统症状;(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1.3 方法

1.3.1 颈椎牵引: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诊断分型及病程等因素确定牵引重量,患者坐位,牵引带固定在颌枕位,以6kg开始,持续15―18kg,每日1次;间歇式,即持续30秒,间歇2秒,每次20分钟。

1.3.2 电脑中频:将两电极置于颈部或颈肩并置,按1号处方进行.电流强度为耐受量。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1.3.3 超短波:患者平卧,电容电极放于颈部以第4颈椎为中心,颈前后对置,电极间隙为2~3era,急性期患者用无热量治疗,每次10分钟,慢性期患者用温热量20分钟,无热量:在温热感觉阈下,无温热感。温热量有明显的舒适的温热感。

观察组按照顺序依次作颈椎牵引、超短波并电脑中频治疗;对照组只作颈椎牵引及超短波治疗。两组病人均以10次1个疗程,1日1次,治疗2个疗程。

2 疗效标准与结果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疗效诊断标准》制定,治愈:临床眩晕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显效:临床眩晕症状基本消失,能参加原工作或轻工作;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改善,能参加轻工作,但尚有部分症状;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3 总结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例8

[中图分类号] R27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c)-073-02

颈椎病是困扰现代人的慢性疾病,由于手术治疗颈腰综合征风险较大,临床上多以保守治疗为主。中医疗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用广泛,疗效肯定。近年来,对其机理研究的开展,不仅丰富了人们对颈椎病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了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药治疗的临床实践。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笔者运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45例颈椎病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2月~2007年3月共收治了90例颈椎病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40例,女50例;年龄25~76 年,平均(47.20±1.85)岁;病程最短10 d,最长25年。其中,颈动脉型35例,神经根型30例,交感神经型12例,脊髓型3例,混合型10例。把上述9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根据1984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颈椎病诊断标准确诊。症状体征:颈项部疼痛,颈项僵硬,活动受限,上肢麻木放射痛,手指麻木,手握力差,头昏头沉,恶心呕吐,头痛耳鸣。患者均有患椎束旁压痛以及压颈试验阳性。颈椎X片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骨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狭小。同时排除有关疾病后确诊。

1.3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昏,上肢麻、胀、痛等症状,其中,颈肩背部疼痛或酸痛不适42例,手臂、手指麻木25例,头昏、耳鸣、视物模糊30例,恶心、呕吐15例,心悸8例。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丁咯地尔针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次20 mg,每天3次;有呕吐或头痛者,均给予对症处理;治疗20 d为1个疗程。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治疗:首先患者在辨证施治基础上用葛根汤加减。偏风寒者加防风、荆芥;偏风湿者加羌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加桑寄生、续断、杜仲、当归、熟地、鸡血藤;寒湿重加独活、制川乌;气滞血瘀加川芎、丹参、蜈蚣,水煎服。其次采用颈椎牵引,采用颈颌带布托牵引,牵引重量2~7 kg,开始较轻,逐渐加重,每次30 min,1~3次/d,开始时间较短,逐渐加长时间,同时根据患者耐受度调整牵引重量和时间,均采用垫颈枕卧位进行牵引。

1.5 疗效标准

按照1984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颈椎病诊断标准。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除,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消除,但仍有部分体征。有效:主要症状消失,还留有次要症状。无效:症状、体征同治疗前无任何差异。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45例患者痊愈12例,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45例患者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5.6%。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

2.2 复况

两组患者均经1年以上随访,结果治疗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17.8%;对照组复发16例,复发率为3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颈椎病是一类临床常见的退行性病变,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临床常表现为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四肢麻木,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病变累及椎动脉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昏、心悸等相应的临床表现。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该病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易复发等特点。许多患者经过不正规的治疗,效果不明显,从而在心理上变得比较急躁,更加重了颈椎病症状的复杂性,同时颈椎病由于症状的复杂,很难单纯依靠手术治疗而彻底地解决问题。

颈椎病属中国传统医学血瘀证、痹证范畴,而瘀证、痹证与血液流变学异常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红细胞电泳减慢,血液呈浓、黏、凝聚状态。这些变化提示血液流变学异常,可能是造成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中药止眩灵、颈舒颗粒、颈通汤等能显著降低血液黏滞性,改善血液浓聚现象,使颈椎病患者症状得到改善。亦有实验研究表明,活血定眩丸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血液流变学水平的高低可反映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变的程度及治疗效果。颈椎牵引治疗可以调和气血,舒风散寒,舒筋通络,从而达到解痉止痛的作用。推拿时应注意:在颈背部反复行掌揉和一指禅推法,然后在颈背部的督脉、手三阳经的部分腧穴如风池、风府、肩内俞、肩井等穴作点、压或拿法,再在斜方肌与提肩胛肌处行弹拨法。有研究显示,对风池穴进行牵引治疗能消除对颈后神经刺激,使头下肌及颈后诸肌消肿,解除对血管的压迫和刺激,改善血供,消除症状。另外,要注重健康生活方式,要做到劳逸结合,采取定时定量的活动,能够保持颈部肌肉的正常张力,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头颈正确的姿势,注意避免长期低头伏案及颈部的剧烈转动,每半小时或1小时就要适当地活动颈部,每2小时左右应站起来做颈部保健操或颈部按摩,以达到松弛肌肉、伸展筋脉的目的,因颈肩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劳损是发生颈椎病的直接诱因。

总之,中药内服和牵引整复治疗颈椎病是较好的保守疗法,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复发率稍高,对于这些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甘霈.复合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浆神经肽、内皮素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2):62.

[2]井夫杰,张静.益脑推拿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39-41.

[3]李跃华,周文泉,周鸿,等.颈舒颗粒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4,2(1):9-11.

[4]宋敏,蒋宜伟,邱桐.活血定眩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兔血液流变学、ET、NO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6):23-27.

[5]程彩亮,孙赢强,吴礼凯,等.电针加水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SOD、LPO含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5,20(6):364-365.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例9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负担的加重以及电视、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引起颈椎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并趋于年轻化,其中青少年颈椎病患病率增长尤为惊人,研究资料显示60.3%的男生和63.6%的女生存在颈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颈肩部不适症状,发病率从初一到高三呈递增趋势[1]。另一项研究[2]通过对500名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的颈椎生理曲度的调查,发现颈椎生理曲度异常417人,占83.4%,其中颈椎生理曲度变直189人,占37.8%;颈椎生理曲度反曲228人,占45.6%。对临床上青少年患者出现的反复颈肩部疼、头痛、头晕不能敷衍了事,应予以重视。笔者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防治措施三方面,总结近年来有关青少年型颈椎病的文献报道,以期进一步加强在临床中对青少年颈椎病的防治工作。

1 青少年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1.1现代医学对青少年颈椎病的病因研究 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青少年开始出现头、颈、肩、臂部的各种临床症候群,通常以"电脑综合征"、"项背综合征"、"颈部软组织劳损"等不同名称命名。1994年,张先发等首先将其命名为"青少年颈椎病"。从现代医学角度,临床研究表明[3-6]青少年颈椎病变的发病原因主要有:①颈项肩部软组织慢性劳损;②感受风寒湿邪;③不良情绪;④上呼吸道感染;⑤颈椎先天畸形;⑥外伤;⑦体育锻炼不足;⑧家长及青少年对颈椎病的知识的缺乏。张先发[7]等认为儿童、青少年长期不正确的坐姿、睡姿和不良的生活习惯, 迫使颈椎和胸椎上段椎体的生物力学发生多方面的改变, 主要以生理曲度的改变为特点, 引起生物力学的综合性失衡, 进而引起椎间盘退变, 使颈部的椎体排列和各种组织在形态、生化、生理学等方面逐渐改。刘洪涛[8]等选87例经临床确诊的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X线资料,对其病因和X线改变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青少年颈椎病是由于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学习或某些不良习惯使椎间盘长时间处于异常负荷环境下,造成椎间盘提前退变所致,其X线表现主要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和颈椎失稳。覃永平[9]认为颈部的不良使用习惯,致使颈部长期处于前屈位,颈部肌肉和韧带处于异常应力负荷下,久之造成韧带松弛,是形成生理曲度变直或后凸的主要原因。王宇澄[10]等经研究证实,青少年颈椎病易反复发作,而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可能是导致青少年颈椎病反复发病的关键因素。

1.2 传统医学对青少年颈椎病的病因、病机研究 在传统医学方面,徐江[11]等认为:青少年颈椎病属祖国医学"痹证"、" 项强"、" 眩晕"、"颈肩痛"等范畴, 记录散见于古代医学经典中。而基本病因病机为:①风寒外袭, 经气不利;②跌仆闪挫, 壅滞经络; ③劳倦内伤, 气血失养; ④情志内伤, 气机失调。与现代医学基本相符。吴忌[12]等对137名青少年颈痛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因子分析得出结果为:青少年颈痛的主要病在位局部经筋,主要病性证素是气滞、血瘀、风寒、肝郁、脾虚、湿盛,基本病机包括气滞血瘀、风寒阻络、肝郁化火、脾虚湿盛。

2 青少年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青少年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肩背部酸胀疼痛、头晕头痛、颈部活动受限、恶心呕吐、上肢或手部麻木胀痛、心悸胸闷、颈项部条索状物或硬结、颈项部局部压痛等。有临床研究[3]通过影像检查发现:颈椎轻中度增生 (141例,78% ) ,颈椎曲度变直、反张(81 例,45% ) ,颈椎侧弯(13 例,7%) ,颈椎失稳(3 例,2%) ,颈椎间隙狭窄(4例,2%) ,先天畸形(3 例,2%) 。4名颈椎间隙狭窄的患者经 X 线片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椎间盘突出。吴忌[12]等报道:青少年颈痛中医症状出现频率在前15位的症状依次是:易感疲乏(68.6%)、眼干不适(65.7%)、颈项部酸胀(62.0%)、颈部僵硬(58.4%)、视力减退(53.3%)、情绪 低 落 (49.6%)、头 部 沉 重 感 (48.9%)、多 梦(48.9%)、视物不清(48.2%)、口燥咽干(48.2%)、头痛(47.4%)、急躁易怒(47.4%)、健忘(46.7%)、胃胀(43.8%)、怕冷怕风 (43.8%)和少气懒言(43%)。黄德尤[13]等收集 156 例青少年颈椎病的临床资料和颈椎常规 X 线影像资料,分析探讨如下: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116 例(74.4%)、曲度反向27例(17.3%)、颈椎失稳33例(21.2%)、椎体骨质增生26 例(16.7%),以 颈5,6椎体多见,但不及老年骨质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17 例(10.9%)、椎间孔狭窄10例(6.4%)、韧带钙化7例(4.5%)、椎体变异3例(2.7%),其中阻滞椎1例,永存骨骺1例,颈肋1例。均未见骨性椎管狭窄。刘军泉[14]调查抽样学生共1620例中小学生发现:青少年颈椎病影像学改变以颈椎曲度异常为主,初中组和高中组少数可见棘突偏歪。查体阳性征主要表现为:1.棘突旁压痛。2.颈项韧带弹响。

3 青少年颈椎病的防治措施

3.1预防 总结发现对青少年颈椎病的早期预防是防治的关键,汇集各篇报道[14-17],目前预防措施为以下几点:①纠正不良的:a.严格正确的坐姿,避免颈椎长时间处于一种固定不变的姿势;b.纠正不良的睡姿:选择舒适适合的枕头,睡眠应采取侧卧或仰卧;c.避免长时间卧位或半卧位看书、看电视;②避免使用单肩挎包。③防寒保暖。④注意加强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并防止头颈外伤。⑤预防感染,及时治疗颈咽部炎症。⑥注意情绪调节,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⑦提高社会、家长及青少年本身对疾病的认识,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3.2 治疗 目前,青少年型颈椎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但治疗方法尚未统一。姬洪全[18]等认为,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明确诊断后应及早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发病早期应先尝试保守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出现肌力减退或肌肉萎缩、剧烈疼痛者则应采取手术治疗。单发交感型颈椎病多采取保守治疗。王庆甫 [19]等采用旋转托扳手法,治疗93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3次/w,治疗周期为2w,并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的疗效标准,评价治疗结果:治愈51例、好转40例,总有效率98%。赵保礼[20]等采用推拿联合颈椎操治疗33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14d,总有效率 93.94%。朱虹[21]等采用针刺、过伸位牵引、短杠杆手法微调综合治疗青少年颈椎反弓 30 例,针刺1次/d,牵引2次/d,手法1次/d,10d 1个疗程,治愈率93.3%。总有效率100.0%。孙晴[22]等采用中药熏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病235例,总有效率为99.14%。

综上,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罹患颈椎病,学习、生活和身心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通过查阅文献,针对青少年颈椎病的特点,我们应该做到,教育和预防为主,提高青少年及其家长对颈椎健康重要性的认知,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另外,青少年颈椎病病势一般较轻,多以生理曲度改变伴发的头颈肩部症状为主,并易反复,治疗亦应避重就轻,发挥祖国传统医学优势,然而,包括手法,牵引,及中药熏蒸治疗在内的物理治疗方案,尚未见统一标准,这也将是我们中医人未来的工作重心所在。

参考文献:

[1]见国繁,陆雪松,白金山,等.北京市平谷区城区中小学生颈椎失衡综合征现状调查[J]北京中医药,2012,31(1):52-53.

[2]王华东,孙保和,宿秀峰,等.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500例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9-11.

[3]苏江涛,赵伟忠,何颖强,等.某高校学生颈椎病致病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3,12:1470-1472.

[4]汤珊珊,林梅.青少年颈椎病的常见病因及干预对策[J]中外医疗,2010,38(27):131.

[5]唐汉武,林定坤,孙丽,等.某高校学生颈椎病患病现状及其危险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1):1051-1052.

[6]杨红艳,彭海燕.青少年颈椎病的病因分析及预防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596-597.

[7]张先发,沈利华,李建康,等.对儿童青少年颈椎病病名来源的探讨[J]西部医学,2009,21(2):337.

[8]刘洪涛,申宝忠,卜丽红,等.青少年颈椎病X线征象分析及病因与防治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3):6466-6469+6392.

[9]覃永平.青少年颈椎病研究现状简述[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11-12.

[10]王宇澄,房纬,张玮.颈椎生理曲度在青少年颈椎病复发阶段与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的相关性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3,30(4):212-213.

[11]徐江,孙立军,由世浩.青少年颈椎亚健康中医病因病机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232-233.

[12]吴忌,王庆甫,时宗庭,等.青少年颈痛中医证候特征初步探讨[J]中医杂志,2013,54(22):1937-1940.

[13]黄德尤,陆玉敏,李清锋,等.青少年颈椎病X线平片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10):788-790.

[14]刘军泉.青少年颈椎病变及相关症状的调查研究[J]辽宁医学杂志,2013,27(4):180-181.

[15]纪经和.青少年颈椎病的相关性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7(11):90.

[16]桂文,刘静,陈青红.健康教育在颈型颈椎病手法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7):1788-1789.

[17]秦鸿利,王志杰,翟云起,等.颈椎病小龄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1):33-34.

[18]姬洪全,周方,孙宇,等.青年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2):117-120.

[19]王庆甫,黄沪,陈兆军,等.旋转托扳手法治疗学龄青少年颈痛的初步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8(4):22-23.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例10

《内经》有“颈项痛”、“颈项强”等病名,《伤寒论》有“项背强几几”、“头项强痛”,《甲乙经》有“肩背痛”、“肩臂痛”等记载,其变现与颈椎病的症状相符合。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退行性病变,这一点医圣张仲景早在东汉时期也已论及:“人年五六十,其进展缓慢、病程较长”的特征来看,当属祖国医学的“痹症”范畴。通过临床观察,表明温养通痹汤有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局部血供,加速消退炎症性水肿,松弛肌肉痉挛,缓解疼痛麻木的作用,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采用中药组方风胜湿,益气和营,解肌舒筋,治风湿痹痛,肩项臂痛,手足麻木,加补肝肾,强筋骨,降低复发率。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我院从2009年6月至2013年6入选的例7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45例,女30例,年龄25-71岁,平均43.5岁,病程3月-25年,观察对象均为我院骨伤科门诊病例在治疗之前对所有病例进行CT或MRI确诊。这7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C2-C313例,C3-C411例,C4-C515例,C5-C619例,C6-C712例,C7-C85例,其中将这75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中医中的中药、按摩、针灸这三种方法进行治疗。病例中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分布均衡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中药内服葛根20g、桂枝15g、芍药15g、羌活20g、姜黄20g、当归20g、黄芪20g、赤芍20g、防风20g、秦艽25g、伸筋草25g、甘草10g,蜜炙20g,年龄大者加杜仲20g、续断20g,每日1剂。

1.2.2针灸治疗取穴:①主穴:大椎、风池、颈阿是穴、颈夹脊穴。②配穴对于上肢麻木放射痛者加曲池、肩;颈肩疼痛明显者加肩、天宗;拇指食指和中指麻木放射痛者加外关、合谷;小指和无名指麻术放射痛者加外关、后溪,上述穴位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取针后在上述穴位艾灸10分钟。

1.2.3推拿手法患者正坐,医者站在背后施按揉法于风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能舒筋通络,使颈肩部痉挛的肌肉得以放松。再用法于颈肩部,以斜方肌为重点,施法3-5分钟后,医者一手扶头顶,一手施法于颈胸椎部,在的同时,配合颈椎屈伸被动运动3-5次。接着颈及患侧肩部,配合颈椎侧屈被动运动3-5次。最后医者一手托住健侧下颌,一手颈肩部,配合颈椎旋转被动运动。

2结果

中药内服组25例中,痊愈10例(40%),有效12例(48%),无效3例(12%);针灸疗法25例中,痊愈15例(60%),有效8例(32%),无效2例(8%);推拿疗法25例中,痊愈18例(72%),有效6例(24%),无效1例(4%)。中医中这三种治疗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相似,效果明显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3讨论

3.1颈椎间盘退变是引起颈椎病的内因,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用方法,通常以局部取穴法为主,选穴以颈夹脊、风池、阿是穴频率最高,以毫针、电针、水针、针刀及其它治疗方法为常用,也有腹针等新疗法,亦有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中医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药物方面,处方中大都遵循“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并治”的辨证思想,以活血通络为治疗原则,应用补气、活血之药,气血兼顾,以达到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疾病的目的。中医中都是非手术的方法治疗对安全性和疗效性都有一定价值。神经根被“憋”则上肢疼痛;血流被“憋”则脑供血不足,眩晕、恶心、视物不清。椎管被“憋”则手不能持物,脚不能走实;交感神经被“憋”则头痛,心慌,血压突然升高或突然降低;食道被“憋”则吞咽困难;要是多处被憋,那人就处处难受了

3.2发病机制与临床变现神经根型颈椎病在祖国医学称为“痹证”、“眩晕”、“颈肩痛”等,中医古典医籍中早有所记载(《素问・长刺节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素问・痹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中医学认为风寒湿邪留滞于经络、肌肉、关节,导致颈肩部气滞血瘀是其基本病机[1],临床主要表现为“痛”和“麻”。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时以疼痛为主,可伴有麻木、肢冷。

3.3分析①采用中药组方风胜湿,益气和营,解肌舒筋,治风湿痹痛,肩项臂痛,手足麻木,加补肝肾,强筋骨,降低复发率。中医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药物方面,处方中大都遵循“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并治”的辨证思想,以活血通络为治疗原则,应用补气、活血之药,气血兼顾,以达到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疾病的目的。白芥子散剂外敷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②使用针灸治疗:穴位针灸可以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虚劳损伤,对退行性病变的颈椎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调节局部血液和代谢循环;在改善颈椎病动力失衡的基础上,起到调节阴阳、动静平衡的效果。经筋针刺法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驱邪镇痛,纠正经筋痉挛而导致的颈椎关节紊乱,松解病变及肌肉痉挛与疼痛,使颈部经筋得到松解、颈椎的序列恢复正常,也可使椎动脉、颈神经根、颈交感神经节的刺激与压迫症状得到缓解,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很好的效果。③安全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好;将疾病分为炎性水肿期、缺水期、功能恢复期三个阶段,并采用不同手法治疗,以尽早达到“肌肉、韧带、骨”的稳定性;以放松手法配合提端、推顶、侧扳及解困放松法,运用调整骨关节、椎体的手法治疗临床疗效显着。手法的温热效果可以驱寒三邪,消除拘急,恢复筋脉的舒展柔顺。推拿手法的温热效应能温运阳气,促进血运。方法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也可以根据情况将三种方法合并进行综合性治疗可起到协同作用,优势互补,使效力得到增强,疗效确切。目前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牵引、药物等,均为保守治疗。临床中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以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已成为主流方法。

综上所述,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中医古籍中已经有丰富的记载,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有了较好的发展,治疗手段多样,临床上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颈椎位于头与躯干之间,其间有椎动脉、神经、脊髓、食道、气管等重要的组织与器官在此经过,是维系大脑与全身之间联系的唯一交通枢纽。颈椎出了毛病,相当于在交通路口发生了车祸,大堵车,谁也别想过得去,“憋”着吧!

参考文献

[1]王燮荣.王燮荣现代整脊手法[J].世界骨伤杂志,2005,1(1):133-135.

[2]吴铁强,蒋刚.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9):96-97.

[3]陈粉扣,陈宁.雀啄法温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3,2(19):38.

[4]东野长新,东野广刚.温养通痹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06 Feb,15(3):350.

[5]贺普仁,谢新才,刘红,等.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颈椎病265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3,22(4):42.

[6]荆琳,陶杰,朱先龙,田峰,赵犹太.“中医两步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