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4 16:23:01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例1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106

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跟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增加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凸显历史教学的生活意义和价值[1]。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以生活化教学为手段,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鉴于初中历史教材中大部分内容为年代久远的历史,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且理解难度大。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适当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拉近学生跟历史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例如在七年级《大一统的汉朝》一课,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首生活中常听的由屠洪刚演唱的《霸王别姬》,感受项羽乌江自刎那种豪情壮志。如此运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音乐将学生带入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掌握该章节知识。

二、组织生活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生动性

只要细细观察,我们便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源,并且这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选择社会热点和焦点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由于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非常渴望了解生活中每天发生的社会热点和新闻,渴望跟他人倾诉和交流,因此历史教师要把握该心理需求,挖掘历史跟现实问题之间的关系,并巧妙地设计教学内容,将社会热点为历史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学科交叉点中挖掘学生的兴奋点,以此激活历史课堂,这需要教师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各科知识入手,寻找其与历史学科的交叉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

三、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为教学服务,灵活地将课堂讲述、课堂演示、学生自我观察以及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符合当时教学条件的历史情境和现象,特别是注重将历史现象跟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选择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出发点,为学生搭建一个个可以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如此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够让历史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要鼓励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接触、了解、理解并掌握历史。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的内在思维路径为实现历史知识的同化”,换言之即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来认识、分析、掌握历史,将一些历史现象进行分类之后再整合,以此构建起自己特有的历史知识体系。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将历史知识转变为自身的知识结构[3]。比如与相关的历史内容,其教学目标为揭露存在的弊端,即绝对平均主义带来的危害,这时教师可以生活中熟悉的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绝对平均主义带来的结果为人人都想不劳而获,以此理解这个知识点。

四、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巩固教学知识点

历史作业作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想实现课堂教师的生活化,就需要实现课后作业形式、内容二者的生活化。历史课后作业生活化是判断学生是否能够将课本历史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的一个途径,若学生学完但不能运用知识,不仅导致教学失去了有效性,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培养、保护和挖掘。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考虑尽量采用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例如教完《全面内战的爆发》这节课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走访身边的老军人和老战士,了解全面内战发生的故事。采用这种方法便现了课本知识点跟生活实际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打破历史书本的束缚,实现了历史知识回归生活的目的。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实现初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需要从教学大纲和教学需求出发,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后作业的生活化,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既掌握历史知识点,也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注释]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例2

关键词:浅谈 提高 初中 历史 课堂 效益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有机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心血和智慧,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实现教学目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依托《课标》,优化教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历史老师要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和导向,并将其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研读《课标》,我们能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既落实了课程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也让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由“虚”到“实”从而可以避免教学目标笼统、模糊,教师在课堂上“盲人摸象”的弊端。教师可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原始教材进行优化与整合。众所周知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地适应时代,适应实际,散发出新的光芒。历史新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教学的一线资源。但初中历史教材的文本资源毕竟有限,除了借助多媒体等其他方式补充以外,最重要的还是教师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

二、注重学法,培养兴趣

历史学科是学生上了初中后新增的科目,历史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仅顺利地完成初中学业、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同时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尤其是在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背景下,很多学生过分的依赖教材,认为只要翻翻书本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的学生尽管对历史科目有兴趣,但是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影响了学习效果。注重初中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的培养与指导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历史知识点都是以记忆为主,就得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比如说联想记忆,我们可以对发生在同一地点的历史事件产生联想。归纳和比较是学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运用。

三、联系实际,增长智慧

因为时空的阻隔,许多历史问题初中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一些学生总感到历史教学老是陈年旧账,尽放马后炮,中看不中用,会产生厌烦情绪。古人云:“六经皆史”,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尽力发掘历史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尽量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学会了解过去,理解今天,展望未来,伴随着历史的学习不断进步和成长。

在学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 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出示课前准备的能反映经济的全球化的实物素材,同学们各显神通,拿出了诺基亚手机、海尔DVD的遥控器等。有位同学则当堂脱下了运动鞋,原来是阿迪达斯牌的,同学们哈哈大笑,我借题发挥,给学生介绍了像海尔这样的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马上又接着介绍了几个外资企业给我国带来严重污染的案例,学生经过思考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化就在身边,我们要顺应这个潮流,也要尽力规避它的不利影响,我们青少年要发奋图强,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富强做出贡献。可见,“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历史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让看似枯燥的历史因为有了生活的气息而鲜活起来。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例3

“不知道过去就不知道现在,更不知道未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忘记历史就意味者背叛。”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第七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但因为当前很多地区并未将初中历史纳入到升学考试的有关科目之中,导致了很多初中学校忽视历史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不仅与当下历史教育工作的要求严重不适应,还影响了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当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提出若干建议。

一、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现状

(一)教师课前备课不充足。现在初中学生大多新生代学生,由于其出生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知识面非常宽阔,对于很多历史知识已经在课堂之前就有所了解,这就给教师的备案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但是当前教师的备课工作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对知识面的扩展方面还不够充分。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比较倾向于运用多媒体进行备课,造成过多依赖多媒体的情况发生,使知识点变得更加繁杂冗长。

(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当前历史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采用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较少,学生和教师之间处于“脱离”状态,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且因为历史的客观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提问较少,授课内容较多,导致学生自己主动思考的时间较少,举手发言的时间不多。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的主动性逐渐减少。

(三)缺少学习方法的有效教学方式。目前很多历史教师的教学思想依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想教学中,因此,教师教学的侧重点偏向于对知识的传授,对学习方法传授较少,新课标所希望建立的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实施困难。教师的授课压力、学生的学习压力都让课堂方法教学的希望成为“竹篮打水”。

(四)课后作业对于学生的知识补充不足。初中历史的学习更多依靠的是课堂教学,对于课后作业的布置大多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作业量较少,甚至一部分作业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性。这使学生在课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对于历史的学习产生疏忽,课后巩固不够,对于历史的学习缺少主动性和被动的推动性,这都造成学生的历史知识在“课上学的好,课下忘得快”。

二、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标对于教学已经提出了新的标准,其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不断发挥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尽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再让学生形成对老师的依赖和依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少讲课,其应当是地位的转变,由从前的主导地位发展为现在的辅助地位,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功课历史学习中的难点。比如,学生在记忆历史时间的问题上常常会造成混淆,如何准确记忆历史事件的时间则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笔者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会让学生组成小组,自己进行讨论,哪些事件在前,哪些事件在后,因为什么事件引发的重点事件的发生,小组还可以进行讨论如何进行时间记忆是最准确的,小组之间的同学通过相互帮助和讨论,能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模式,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还能够促进下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我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也会起到帮助作用,比如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可以运用图表记忆法对时间进行记忆,是不是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某个时间节点上的事件进行记忆等,帮助学生扩展学习思路。

(二)重视影视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历史教学方法,影视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历史课堂更加活跃,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更加高涨,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客观的了解历史事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提升学生认识历史、分析历史的能力。作为教师要不断发掘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紧扣教学目标和任务,精心设计制作影视资料课件,使其真正融入课堂,要不断大胆创新探索,让影视资源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发挥独特的作用,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注重课后小结。一节成功的历史课,教师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开始的引人入胜,中间的环环相扣,还需要收尾的耐人寻味。小结要做到”精讲概括”。这是从深化历史教学内容的一种以教师为主的小结方式,在小结中教师点明主题,升华所学的历史问题。精讲概括式的小结,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分析、归纳、概括,不但可以深化教学内容,而且能让学生从总体上来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结要做到”铺垫置疑”。这种方式是教师在结课时,或为下次上课留下伏笔,使教学自然地过渡,或在下课前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留给学生去思考,将课堂进行延伸。这样的小结即整理了所学内容,又导引出了后课,引起学生强烈的悬念,引发学生继续带着问题学习新的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小结要做到”诱导点拨”。这种小结方式是教师用简要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升华知识,并把所学知识总结出来。这种小结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和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要使历史课堂魅力四射,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必须放下身段和学生真诚交流,必须在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课堂教学追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调动更多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优化教学设计,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打开一幅凝重而不窒息、古典而又不失浪漫、声情并茂的历史画卷,让学生真心高呼:历史课堂,魅力无限:历史课堂,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罗亚岚.信息化条件下的初中历史策略探析[J].文学教育(中).2012(05).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例4

结合近几年国内外对初中历史作业的研究,初中历史个性化作业设计就是以作业改革为突破口,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让作业变得新鲜有趣,学生乐于接受。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改变的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设计初中历史作业中突出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充分发挥个性化作业设计和评价的优势,促使作业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得以真正的发挥。

新课程标准所表述的课程目标始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整体实现。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在其著作《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与《教学设计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包括认知、动作技能、态度三方面,这三方面始终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学生的习得素质。传统的初中历史作业没有认识到学生完成作业过程是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提升、情感生成、价值观升华最理想的教育主阵地。也就是说,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的过程应是初中历史个性化作业设计的本质所在。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例5

不少前辈都有过探寻,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所见所闻与教学经历,谈谈本人觉得最有效、最直接、最具体的途径——抓好高一学生的有效作业。

关键词:温州农村;历史教学困境;初高中衔接;有效作业;有效途径;

一、温州地区农村高一历史教学的困境

这种困境首先来自于温州地区的中考政策:学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思品(含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两门学科,下同),各科的分值为语文和数学各150分、英语120分(含听力口语25分)、科学200分,社会思品卷面分值为100分(其成绩按30%计入学业考试成绩)①。这样的政策,毫无疑问把历史学科定位在低端位置。人们主观上一定会存在认识偏差,虽然这种现象在城市学校也存在,但在农村学校就更严重。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虽然对农村的历史教学有一定的影响,但新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并未给农村教育带来预期的效果,甚至加大了农村教育的难度、拉大了城乡教育水平和质量。如今,农村教育的重点依旧放在升学率上,教师也仍把成绩作为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加上学校本就有主、副科之分,而历史学科自然就被划入了“副科”之列,历史课首当其冲成了牺牲品。学生和家长不重视,学校管理上也是如此。这一客观事实不仅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师的教学热情,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这种消极模式一直延续到高中。这对高中的会考和高一的教学提出严峻的考验,如果不能在高一上半学年的前半学期实现良好的转变,尽量缩短高中历史学习的适应期,将会是不同历史时期演绎相同却不合时宜的历史场景。

二、温州地区农村高一历史教学有效初高中衔接的途径

一部分学校在高一上半学期开设了初高中衔接课程,利用一段较长的时间帮助学生过渡到高中的历史学习。这种形式,无疑较好地帮助了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转变,但这也给高中的教学造成了影响。因为高中的历史学科在高一的下半学年就有浙江省学业水平测试即学生必须参加浙江省的会考。会考对于城市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没有问题,正如“会考”的名称一样是“大家都会的考试”,但是,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生源差的问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高一整个学年都学习高一三本必修书本都觉得时间不够,如果再开设专门的初高中衔接课程,这对于农村地区的高中学校显然是不现实的想法。

还有,实现历史教学有效初高中衔接的探索过程中,很多学校也尝试了最大的努力。比如,本人所在的学校,就开展了与初中社会教学相互观摩的形式,以加深高中历史教师对初中社会教学的了解并且对初中社会教学提出建议和意见,进而反思高一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困惑,而初中社会教师通过观摩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熟知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求以及对学生认知和习惯要求。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农村地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也确实促进了初高中教师的交流以及各自反思自己教学过程的困惑并极力追求有效的实现方法。

如果说,这种方式的优点明显,那么它的缺点也不可忽视,那就是教师们的想法可能很丰满,但是现实却很骨感,因为中考的指挥棒改变不了,我想初中的社会教学并不可能有多大的改变。而高中的历史教学,可能还是在会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下,继续游走,和学生的脱节可能在高一就开始并且严重化。那么如何才能具体地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行之方便的策略和模式呢?笔者以多年的高一历史教学经验和教训,觉得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业方案将是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良好开端。

三、抓好有效作业的策略实施

(一)有效作业的准备

有效作业的前提必须有一定的准备工作。教师在布置作业前,对于题目难度、问题设计以及呈现方式都应该做充分的准备。如果教师毫无准备随意布置,布置的作业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或太难或太简单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效作业的准备如下:(1)制定作业规则。在我教受高一历史的几年里,采用了“课前三分钟”和“连坐制”的作业规则,对于学生的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进行课堂和课后两个时间段、两种形式的检查,并且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惩罚。这既约束了学生在初中时候的散漫惰性,又激励了他们学习的热情。(2)选择作业题目。选择作业题目十分重要,作业的题目题材新颖,设计得当,难度适中,目标明确,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实施有效作业

教学实践证明,有效作业与教师布置作业的内容、形式和作业设计的题材,作业的过程,作业的评价方法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各个环节都需要紧紧跟随,也确保学生能过通过作业有效掌握知识点和锻炼解题和运用迁移能力。

首先,作业内容目标化。所谓作业内容目标化,就是教师布置所有的作业,都要按既定的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要科学、具体、合理地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遵循学生的发展水平,既把握全体学生的认知情况,又兼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教师布置的作业才有的放矢。

其次,作业形式多样化。作业形式多样化即教师布置的作业可以让学生通过书面、口头、读图、读表、调查等多种不同形式来完成,书面形式中也可以分为选择、填空、计算、画图、论述等等。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避免形式单一。作业形式多样符合了初中升高中学生接受事物的心理特点,激发作业的兴趣,提高作业效果。

再次,作业题材生活化。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能运用课本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作业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历史与现实的实际问题,联系社会的热点、焦点、重点问题。作业题材的生活化,需要教师的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观察、收集、设计。作业题材的生活化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善于思考,激发兴趣,乐于探究,学思结合,自然提高了作业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③如果我们能把抓好有效作业这块阵地做好,在农村地区如此学科困境之下,较好地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必定也不是什么难事。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例6

伴随着新课改的春风,高效课堂理念深入人心。力求课堂效率的最大化是高效课堂最重要、最迫切的课题,作业设置的有效性是其中关键环节。作业设置是教与学的枢纽,是师与生教学交往的桥梁,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但是,传统作业的设置形成的许多负面现状,成为高效课堂飞速发展的桎梏。初中历史作业的设置亦然。

一、初中历史作业布置的现状

本人根据十几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认为传统的初中历史作业的布置重于动手书写,动口和动脑的作业几乎是盲区,其有效性不能得以体现。具体现状有下列四种:一是作业的布置流于形式化,只是单纯的抄写知识点或做课堂笔记;二是作业布置或求简单化,仅仅做课后的1—2个选择题或一个材料题;三是作业布置或题海化,网上下载成套习题,不加甄别下发给学生完成;四是作业缺失创新性,动口、动脑和探究类的作业几乎为零。

传统作业的布置容量庞杂,模式单一,层次单调,内容枯燥乏味,缺失必要的学生主体的针对性,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需求,挫伤了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初中历史教学上最为严重的学生厌学的负面现状的产生,历史作业也失去了有效性。

二、传统历史作业布置形成原因

1.传统观念下的“狭隘作业观”导致的必然结果。

狭隘作业观认为作业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职能的空间在课后,是帮助学生记忆、吸收、消化和存储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拓展延伸。殊不知,这种情况偏重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却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作业的布置让学生缺失了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的过程,进而丧失对历史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现行评价机制下的“分本位”观念留下的必然症结。

(1)中国的现行评价机制依然趋于传统。以分数定能力,高校按分录取学生,成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成绩定终身是中国应试教育的一大缩影,获取高分并培养优生成为农村学校成名和获奖的终极手段。历史作业布置的终极目标是获取高分,历史作业的职能均衡只能成为一种奢望。(2)在这种机制下,主管部门要考核学校成绩,家长要提高学生成绩。于是,历史作业的布置,因为分数而死记硬背,忽视能力弱化情感,从而制约学生的良性发展,让其失去综合发展的良机。(3)面对现行评价机制,教师面临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社区、学生的巨大压力,作业布置成为分数奴隶的同时忽略对学生能力、创新、发散思维的培养,进而让高效课堂流于形式。

3.初中阶段现有考试制度的“地区性摇摆”带来的必然尴尬。

这种摇摆性的尴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试政策的不稳定导致学科总分的变化。二是各科总分的不均衡带来的限制。以本地区为例,本人从教十余年,学科总分发生四次变化:(1)语、数、外在中考中均占120分,历史不考(0分)。(2)语、数、外在中考中均占150分,历史仅占40分。(3)语、数、外在中考中均占120分,历史仅占60分。(4)语、数、外在中考中均占140分,历史仅占50分。这样,则使历史学科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大科的作业中。再加上长期以来,历史作业模式单一,缺乏层次,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也不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使高效课堂的构建成为美丽的泡影。

4.人为因素的“分科”导致时间分配的科学化“潜规则”的必然后果。

学科总分的多寡直接导致科别之间人为用时的巨大差异,具体表现于三方面。一、时间安排的差异:某寄宿学校的学生早读时间安排表,总共50分钟,外语30分钟,语文20分钟,历史没作安排。二、课程设置的差异:语数外等“大科”每周除按课标设置课程外,又额外加设艺术、劳动、音乐等课(只要备课则可),历史仅有课标要求的2节课。三、作业与检测的差异:大科作业实行“5+5”制,历史作业仅有课标要求的2次。平时大科检测实行周测、月考、期中、期末总结制,历史只有期中与期末类终结性考试。

三、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中有效作业的设置

历史作业是检验教学的重要载体,其最重要的内涵是有效性。按照课标要求历史教师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更要注重作业设计的人文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甚或是挑战性与综合性。显然,传统历史作业的重复、简单机械、枯燥乏味、因循守旧,甚至不顾学生个性差异,作业布置“一刀切”的现象,已经不适应历史高效课堂的需求。那么,高效课堂中的有效性历史作业到底怎样设置呢?

笔者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际经验认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性作业设置应具备科学性、可行性、多样性的特点,应给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空间。其具体表现于四个方面。

第一、任务型作业。这种作业是以任务为导向,以活动任务为载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具有目标性、活动性、开放性的特点。这类作业紧扣课标,形式多样。其一,按完成作业方式划分:①朗读类作业,记诵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必须的重要知识;②书写类作业,完成任务作业需求的填空、选择和材料题等;③思考类作业,具有交叉性特点,需要学生思考、互动协作完成。其二,按实现作业任务的时间和功能划分:①课前预习作业,知识学习前置,提高课堂效率;②课堂检测作业,落实基础,提高技能,强化能力;③课后巩固作业和双休日作业,巩固提高,反馈回授。

第二、体验型作业。该类型作业是以课堂教学为本,以学生实践活动为载体而设置的作业,具有体验性、反思性、提升性的特点。这类作业紧扣教材,方式新颖。其一,创设情境。学生模拟历史人物,再现历史事件的情境,激发学习积极性。其二,实地调查。制定研究计划、具体方法,对历史遗迹、人物等实地调查,对比教材得出结论。其三,搜集信息。其渠道有:查阅图书、网上搜索、民间收集等。

第三、探究型作业。该种作业是以深化、提高、发散为重要特征,以学生的探究互动为平台而设置的作业,具有互动性、个性化、创新性的特点。该种作业紧扣课堂,模式开放。其一,历史性知识探究。学生针对课堂中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等提出的看法、启示、办法等。其二,现实性知识探究。学生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对现实所产生的借鉴和指导进行探究、归纳、互动。其三,前瞻性知识探究。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与现实等知识,针对未来,发挥个性,提出质疑,寻求合作,拓展延伸。

第四、“角色”型作业。这类作业是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为基石,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控为平台,代替老师而设置的作业,具有层次性、前瞻性、拓展性特点,这类作业紧扣学生的扮演角色,灵活多变。其一,布置作业。①预习作业,②课堂作业,③课后作业等。其二,设计试卷。①课课练,②单元练,③综合练等。其三,上一节课。①新知探究课,②知识梳理课,③活动课等。当然,还有其他方面如协作型作业、创新型作业等,不再一一枚举。

四、初中历史有效作业的设置应该注意的问题

初中历史课堂中有效作业的设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这一中心,但根据学生实际应该注意以下四点问题。

第一、层次性。中学生有其身心发展特点,有个性差异。我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作业设置要有层次。①A类学生达到较高的作业目标,做好相应练习。②B类学生完成基本的作业目标的同时,鼓励参与较高的作业目标。③C类学生完成基本的作业目标则可。如此,既张扬了学生个性,又未造成“一锅煮”的现象。

第二、针对性。作业设置的针对性,体现于学生的自我表现和展示上。①A类学生展示作业逻辑性强、作业系数小的习题。②B类学生完成中等的习题。③C类只完成基础习题。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又可以让其学有所得,借此激励学生的竞争性,增强学生自信心。

第三、评价性。作业设置的有效与否,其落脚点是评价性。①A类学生完成所有目标习题,且要工整,则考评为优。②B类学生要完成较高目标习题,书写工整,则考评也为优。③C类学生只需完成基础的目标习题,书写工整,可同样为优。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相当重要。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第四、实际性。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中学生因自身的学情不同,完成作业的能力和度也有所差异。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控熟练度。②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度。③注重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度。对此一定要区别对待,以防有效作业的设置偏离高效课堂的主航道。

构建高效课堂,有效作业的设置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是,传统的理念和狭隘的作业观也确实让高效课堂的构建产生了误区。笔者结合十几年的历史教学实际,指出初中历史教学的传统作业现状,通过理性的思考,分析成因,提出作业设置措施,希望能给新课改稍添薪火,给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以微薄的推动和借鉴,让新课改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刘克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第1版).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第1版).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例7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但实际上,种种因素却影响着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加大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

1. 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差异,造成知识链的脱节

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教材,在课程目标上,都强调三维目标,强调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二者仍有明显区别。

知识侧重点不同,初中教材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而高中教材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能力要求不同,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侧重于理解和应用层面,要求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结构、内容标准上,初高中也存在差异。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以主题的形式,要求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历史的时序性,但知识体系欠完整,知识结构较散落。而高中历史在初中通史体例的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甚高。

以上差异就造成目前初高中历史知识链脱节严重,也增加学生对知识体系掌握和理解的难度,不利于课改目的的实现。

2.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现状,也影响着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如: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相对欠缺,而且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初中历史学科长期不被重视,缺乏正规的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而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高中历史课程,却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从而使高中学生普遍感觉新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且高中历史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深奥、抽象,如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主义等,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体验,也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知识要求。

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衔接,也就成为高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针对历史教学现状探究对策

1.加强校际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校组织初高中教师学科交流活动,以及下乡支教等,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使我们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

2.钻研课改标准,分析新教材的重难点。

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明确课标内容的主题是按文明史来构建历史课程体系的,分别介绍了人类的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精神文明史;领悟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明白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层次可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而高中历史课标更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这样,依据课标的内容与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使教学教学详略得当。

其次,借鉴不同版本的教材,开阔教学视野。每套教材都是编者对《标准》的理解,通

过对教材的研究,找到其共性的东西,这应该就是教学的重点,课标的要点。如人教版和岳

麓版的教材,两者间是骨与肉的关系,前者注重知识的概括,后者注重史料的解读。

3.加强对学生新课程知识的指导.从历史教育教学观念、方法和内容方面突破,逐步消除初中阶段的旧习,通过兴趣引路,能力渗透、逐步养成,以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惯适应课改的要求。

4.教学方法的改进,引导学生能力的提高。

(1).要重视课前预习。初中历史学习停留在“被动学习”状态的,普遍养成了机械的学习模式。然而,高中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实际上强调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此外,高中课程内容多,时间紧,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必要,这样上课才能抓得住学习要领,才能弥补初中知识的不足。

(2).要讲究教学策略,整合教材知识。

首先,针对教材内容多和时间少的问题,应讲究教学策略,以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如课堂中,采用挂图和多媒体等手段展示历史知识,可节省课堂时间,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方法要灵活。高中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新知识,提升概括和归纳史实的能力;而教材编写理论性、概括性强,历史概念多,这都超出学生认知水平。针对这些问题教学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通过案例分析,或合理的情境设计等,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历史规律。故此,在实践中要注意:以新课标理念的更新来促使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以研究学生的变化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重视课外的研究性学习。历史新课程在学习能力方面强调“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所以,学会搜集和整理材料,加强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应用训练,是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师应重视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理解的能力。

第四,重视史料的解读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指导学生通过“读-找-想-答-查”,抓住材料主旨,获取有效信息。

5.拓展知识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面对“专业化和学术化”色彩浓厚的教材,教师要加强这些方面的专业进修。只有通过专业进修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例8

初中历史课,作为中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学生智力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宽泛的眼光,正如古人所言:读史可以明智。下面就初中历史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充分认识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历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如何?由来已久的观念认为历史是“副科”,在学校教育的大家庭里是小弟弟,无足轻重,历史成绩差一点无关紧要。不止一次的听人说,“历史有什么难教的,划划背过就行”,“是个人都可以教’等等,每每听到这样的议论,就感到很悲哀。

记得曾经看过一段文字: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要认真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把握自己国家的国情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现实国情,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历史和国情教育当做一项战略任务,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由此可以看到,中学历史教学是学校德育重要渠道。历史的作用在于:1借鉴性。2基础性。3教育性。总之,中学历史教学在肩负培养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尤其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创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切实抓好初中历史教学

搞好初中历史教学,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历史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历史教师,还应当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德国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谁要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要自尊自强自爱。要把中学历史教学提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不能因为自己是所谓的小科目教师而自暴自弃,自己看不起自己,要充分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培养“四有”人才的历史责任。“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其次,要加强业务进修。要倒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斟满“一桶水”。不具备一定的知识量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就不能熟练地驾驭教材,将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开掘到一定深度和广度,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学习与专业有关联乃至其他学科的书籍和报刊上发表的教材研究、教学研究文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合理吸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2、钻研历史课堂教学。

(1)不搞“两无”――无准备、无把握。

(2)克服“两满”――满堂灌输,满堂空话。

(3)力求“两变”――熟课变生课备,生课变熟课讲。

(4)实现“两常”――常教常新。

3、发挥学科特点,渗透德育。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课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教师必须把德育置于历史教学的首位。我们的做法是“一条主线,分期目标”。

“一条主线”,就是“一爱四坚持”,“一爱”即爱国主义,当前突出国情教育;“四坚持”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主线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中,“分期目标”就是围绕主线按目前使用的统编教材的思想内容,确定各个学期的教学目标。第一学期主要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理想前途教育;第二学期主要进行近代史教育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第三学期主要进行近代现代史教育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思想教育;第四学期主要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三个结合:第一,与教材内容结合,防止离开教材,空发议论、贴标签、喊口号式的教育;第二,与学生实际结合,引导学生朝着稳定的健康的目标发展;第三,与时事政治结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4、搞活第二课堂。

(1)参观教学。如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2)图片展览。利用教学资料图片,主要是将课外搜集到的历史图片,选择与教材有关联的、知识性和思想性强的部分举办图片展览。如今年是建国60周年,我们就组织学生绘制有关图片32副,举办了专题展览。

(3)演讲活动。如结合有关乡土历史,开展“人人学乡土历史,讲乡土历史”的演讲活动。

(4)知识竞赛。举办历史学科改正错别字比赛;纪念建国60周年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爱祖国、爱德州,我为德州添光彩”知识竞赛等。

(5)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做课外读书札记、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小论文征文比赛。

(6)办历史手抄报。各班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自行编辑出版。

(7)历史影评。建立校、班级历史影评小组,开展经常性活动,教师在评前作历史影片背景内容介绍,评后指导学生写作,在此基础上开展影评交流活动。

5、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加强集体备课。建立年级备课组,加强集体备课。其内容主要有:制定教学进度计划;讨论教材重点难点;设计最佳教案,捕捉思想教育灵魂,探究课堂教学方法,研究运用历史地图与插图;确定作业分量;统一复习考试要求与标准;分析考试质量,总结教学得失等等,这些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全年级的平衡,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重视听课评课活动。听课评课是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有自己特点,都有可取之处。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可以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积极进行教研课题的研究。课题的研究范围分为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个体研究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经验,每一个学年确定一个专题进行研究。群体研究,就是确定1个专题以后,由专人负责,人人参与,共同深入课堂试验,如当前的“如何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这一课题,作为群体的研究范围,人人参与。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例9

1前言

对现阶段大多数的初中在校学生来说,有关初中历史科目的学习印象,大体上都是枯燥和无趣的。由于没有较为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导致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之上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较为低下。如何应用更加年轻富有激情的教学手段,转换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就成为了初中历史教师最为主要和关键的教学目标。有关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方式的研究,就成为了教师工作生活的重点探析课题。

2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导入原则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发展到今天已经有数十年时间的历史进程。虽然在初中升高中的升学考试之中,历史科目在升学试卷之中占据的分数比重有限。但与英语、语文和数学等其他理论性探究科目相比,更好的掌握和学习初中历史的相关知识内容,对于初中在校学生来说有着同等重要的教育意义。近年来受到广东省教育局素质教育政策内容的影响,广东省多数初中校园之中的历史在职教师,开始不断改革创新自身传统的教学理念,选择应用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力求能够在短时间内逐步提升历史教学的成效。将历史故事更好地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就是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产生的。

3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

3.1通过历史故事导入课堂教学内容

历史教学开端教学内容的导入效果,有时能够对整个历史课堂最终的教学效果起到直接和明显的影响作用。如果能够在导入历史教学内容时,最大化地吸引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注意力,将帮助教师全面优化整个历史教学课堂的活跃度。因此,历史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之前,就可以通过利用历史故事,为历史教学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比如,当教师要为学生讲解历史上有关商鞅变法的教学内容时,就可以通过例举讲解《芈月传》之中部分的故事片段,吸引学生参与到历史实践教学的课堂之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分析《芈月传》之中,与商鞅变法实际历史史实不相符的地方。通过历史故事的引导,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同时,也更好的加深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印象。

3.2利用历史故事讲解教学难点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文化大国,初中历史课程之中需要同学记忆和学习的教学难点多种多样。通过在历史教学课堂上,难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之中适当引导历史故事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历史教师更好的突破教学之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案例如下,当教师为学生讲解到有关殖民地和封建设备的部分历史知识内容时,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殖民地与封建社会的实际内涵。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适当穿插讲解我国清代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简短历史故事。通过历史故事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将复杂的历史概念生动形象化,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理解起主要概念的基础之上,背诵和记忆相应历史知识内容的学习效率,也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3历史故事导入与课后习题训练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课堂的课外拓展和延伸。布置高效有趣味性的课后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存在的欠缺和不足。当学生对于历史史实内容的学习出现误区和质疑时,也能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学习任务的方式,更好的理解重点的历史学习内容。比如,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过清展史的教学内容过后,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时间总结出清代的整体历史发展脉络。学生通过总结清朝从入关到封建王朝土崩瓦解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能够更好地理顺清朝各个专治统治朝代中的历史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之上,同时总结朝代更替的历史发展故事,能够加深初中生对于每个朝代中重大历史事件学习认知印象。学生在积极投入完成历史课后学习任务的同时,将历史知识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转换成了故事发展脉络的阅读。往往在阅读总结完历史故事发展脉络之后,学生也记住了相应的历史知识点,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4结论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是一门对于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穿插性较强的教学科目。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的结合应用,除了具备显著的教学优势以外,也有着较为主要和关键性的导入原则。只有相关教育工作人员能够在遵循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基本教学内容要求的基础之上,选取富有趣味性的历史故事,才能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注意力,将历史故事的教学作用贯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例10

一、构建通史体系

目前,一些地方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还属于“副课”,领导不重视,教师无压力,学生无所谓。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非常薄弱,导致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面临很多困难。作为高一历史教师,要认真落实基础知识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

通史知识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对必修一中的政治史按时间顺序整合如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学必修二时可以纵向联系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例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上述示例是传统的构建通史的方法,条理清晰,简明实用。

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目前,初中阶段学生主要学习陈述性知识,高中阶段则侧重于学习程序性知识。受初中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和中考制度的制约,很多初中生未能掌握好历史陈述性的知识,更没有建构起历史知识结构,以至于升入高中后历史知识的学习出现空白和盲区。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史实的形象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史论,比较抽象,而且新课程的学习内容又有较大的难度,许多知识的专业性极强,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看似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或现象。加之处于少年期的高一学生认知能力不强,因而许多深奥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难以掌握,较难适应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要求。

因此,高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知识活学活用。事实上有很多高一学生不会听课,不会做笔记,不愿质疑,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未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这就需要教师在以下两方面对学生加强引导。

1.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和质疑的精神

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认真落实计划,找准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分类梳理知识,强化复习的系统性,使所学知识更加巩固。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些学生面子观很强,不愿质疑,这是学习的一大障碍,所以教师要长期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

2.掌握结构和规律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要记要背的知识很多。历史本身并不一定有结构和规律,但历史表述却有一定的结构和规律,如果把这个结构和规律发现了,学习就可以事半功倍。

比如,表述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结构是:背景(原因+条件)过程成败原因影响(评价、意义)。我们还可以再继续挖掘这四个子部的二级结构。比如,“过程”的分析表述一般是由“起点+终点+顶点”构成;“影响”的构成也可以多种,第一种构成方式是“政治方面的影响+经济方面的影响+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第二种构成方式是“对自己的影响+对他国别人的影响”,第三种构成方式是“对当时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种构成方式是“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树立三大新理念:一是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二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三是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价值观。

2.要持续“充电”,肯下工夫读书

历史教师必须阅读大量历史典籍、资料以及史学理论、教育理论等书籍。应在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专著中选择一套,作为自己精读的著作,理解它,熟记它。对世界通史也应如此。此外,还应经常阅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等刊物以及《光明日报》史学专栏中的有关文章,以便随时汲取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3.要树立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会经常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如怎样的历史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少教多学?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思考多为随即思考,转瞬即逝,如果能有意识地把日常这些点滴思考和实践效果记录下来,并从理论层面进一步去挖掘其中的规律并形成文字,那么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历史教师要努力在科研上有所作为,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记事本,随时记录问题,写下自己的思考,长此以往,就会积累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