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1 16:35:38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例1

1、如何看待经济增速

2、如何看待结构调整

3、何为当前经济阶段性特征

4、为何说中国经济会长期向好

5、为何有些经济指标不匹配

6、如何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7、宏观政策如何稳

8、微观政策怎样活

9、社会政策咋托底

10、如何看待国际经济形势

1、如何看待经济增速

有关中国经济的“上限”和“下限”之说,是上半年的一个热点。

何为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下限”?有说7%,有说7.5%。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指标是7.5%左右,“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是7%,如果按照2020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要求,则2020年每年的经济增速要超过7%。

无论是7%或是7.5%,上半年7.6%的经济增速都在预期目标之内。但是,与中国经济30年来接近两位数的年均增速相比,与国际经济对中国的期待相比,7.6%的增速引发一些海外经济学家唱衰中国。一些人士惊呼中国经济“遇到了大麻烦”,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撰文直言,中国经济“撞上了长城”。

实际上,这些观点放大了中国的短期局部困难,更没有看到中国仍处于大有可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长期利好前景,实在过于悲观草率。

近几年,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已经出现“拐点”,加上经济结构调整提速、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空间缩小、基础设施投资潜力下降等条件的变化,使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能力有所降低。由此分析我们的一些现实情况,无论是劳动力、资源成本快速攀升,还是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都不是短期周期性问题,而是经济发展到新阶段后面临的长期问题。在经济潜在增长能力有所下降的前提下,继续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会加剧已有矛盾、带来诸多风险。

增长趋势放缓将是我国经济新常态,对于这一变化,我们大可不必惶惶然、茫茫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体量很大,即便增速放缓,新的增量仍将逐年保持上升态势。加上人口条件的变化,尽管目前就业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但提供的就业岗位还是多于求职人口。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25万人,多于去年同期,完成了全年目标的80.6%。

历史地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一批成功的追赶型经济体如德国、日本、韩国等,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高增长后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增长速度的回落,平均降幅达30%左右。这是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使然。

不背离潜在增长率的速度就是“好的速度”,这是符合实际的、科学的“速度观”。过快的发展速度曾使我们牺牲了大量劳动力福利、付出了极大的环境资源成本,也积累了不少财政金融风险。当然,发展速度并非越慢越好,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也会给居民收入增长和人民生活带来困难,使财政收入、企业经营受到影响,进而制约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以及社会保障等功能的实现。

2、如何看待结构调整

在人们更多“纠结”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之时,中国经济结构的“质变”已然发生。从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来看,我国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出现积极分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动向被有些经济学家称为“新结构”。

从需求结构来看,消费的贡献率持续增大。在上半年7.6%的经济增速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2%,投资贡献率为53.9%,两者合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9.1%,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从产业结构来看,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4%,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6%,高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3个百分点,升降之间表明我国产业结构提升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企业主动调整、创新驱动的意识明显增强;

从城乡结构来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及消费增长超过了城镇。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两者的倍数比为2.83,同比缩小了0.08;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为9.2%,继续快于城镇居民;

从区域结构来看,区域增长显现协同化。西北部、中部以及东北部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出口增速大幅度上扬,全国出口的中心向西部转移。说明区域结构渐趋协调。

以上这些数据及动向表明,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提高。这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主动调结构的结果。

当前,我国正处于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而经济结构调整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依靠市场机制加快结构调整刻不容缓。

以往我们提及结构调整,更多想到的是出台产业发展规划,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五小”等行政手段。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政府的力量来主导结构调整,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市场之于结构调整的基础性作用。一些地方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和参与,扭曲了资源配置,造成一哄而上、盲目扩张的现象,也带来了资源的浪费和较低的效率。

经验和教训凝结成一个共识:结构调整一定要引导经济增长从单纯的速度追求,转向更加注重就业与收入增加、更加注重市场作用发挥的轨道上来,坚持把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市场问题。为此要破除两大障碍,一是传统观念,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路径依赖。一句话,调结构、破难题,决不能走老路。

有人担心,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稳增长与调结构如何协调?实际上,结构调整所做的正是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创新盘活存量,由此带来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提升,进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还有人担心,结构调整会带来企业的亏损,甚至倒闭破产。结构调整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市场机制优胜劣汰,是我们面对转型难以避免的“阵痛”。企业的兼并重组甚至退出市场,本身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

结构调整从哪里入手?关键是调整需求结构,核心在于扩大消费。不仅要加快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还要在培育产业新优势上下足功夫,特别是要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尽管当前经济总量尚不能与传统产业相提并论,但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与日俱增。同时,还要加快培育一批消费新亮点,加快调整收入分配等。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以深化改革健全市场体制机制的力度不断加大。简政放权、财政税收改革以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都在稳步推进,下半年还会有新的改革举措陆续出台。这些都将进一步助推结构调整迈出更大步伐,从而更好地释放市场活力。

实践表明,只有调整才有出路。但结构调整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摒弃传统的投资依赖,扭转失衡的增长结构,注定是一场勇气和智慧完美结合的攻坚战。调整得越快,就越能为经济转型发展赢得时间;调整得越到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越高。

3、何为当前经济阶段性特征

经济数据和经济运行情况表明,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局面。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种阶段性特征,我们对经济形势就可能出现误判,宏观调控就可能出现偏差。

增长速度进入换档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把中国经济带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等基数增大,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等要素正在发生变化,从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结构分析,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分析,都可看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是一个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自然过程。这些内在影响,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外来影响,我国经济增速近年来呈现逐级放缓的态势。专家普遍认为,在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国内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七上八下”的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这个增速并未对就业等带来太大冲击,经济结构还出现了积极变化,说明“换档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

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

去冬今春以来很多地方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人们真真切切地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刻不容缓。而当前金融与经济数据的不同步现象,其主要根源也在于结构性问题。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期化、各国应对危机加快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增强了我们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

结构调整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为了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一些行业将受到很大冲击甚至会伤筋动骨;有些企业会亏损甚至倒闭破产,这些都是调整中的“阵痛”,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调整是大势所趋,必须痛下决心,早调早主动,晚调更被动。企业的兼并重组甚至退出市场,本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转型升级不是免费午餐。美国经济近来温和复苏,以大数据、生物科技、页岩气等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再次站到了世界经济的前沿。但在新兴产业崛起的背后,是一大批企业在优胜劣汰“倒下”。对于处在结构调整“阵痛”期的中国经济,应该敢于放手,容忍一些落后企业倒闭、破产,只有坚持把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市场问题,才有可能赢来“阵痛”后的新生。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经济增速一度跌落到6%。为扭转增速下滑过快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及时采取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等一揽子刺激政策,推动经济增长迅速企稳回升,从2008年底到整个2009年和2011年初,刺激政策产生了好的效果,经济增速最高时达到了11.9%,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阴影,也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所产生的红利。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速逐级回落,一直延续到现在,都可以理解为进入了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在这个阶段,虽然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但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挥作用,对经济结构继续产生深远影响,也使当期宏观政策的选择受到制掣,调控余地大为缩小。

我国30年来的宏观调控实践表明,政府干预只能像“病人休克”时使用的“复苏器”,而不能成为装在人身上的“起搏器”,让市场随时随地听由政府作用摆布,更不能成为“人工心脏”,让政府干预来替代市场调节。经过20多年市场经济的“游泳”,中国的市场主体已经熟悉了“水性”。经济增速掉一点,也要沉住气。但沉住气不等于没有政策预案,也不等于“坐等”。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信心、顶住压力,没有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直接干预,效果很好。这种“淡定”给了市场一个强烈的信号,即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同时,我们启动了一些既有利于当前稳定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期结构平衡的项目,如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铁路建设等,大力推进环保节能、信息消费等新产业发育成长,促进内需的作用逐渐显现。

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既让我们看到了发展形势严峻的一面,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底线思维,积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复杂局势中的积极因素和发展亮点,尽快探寻一条走出“三期”叠加的现实路径。

4、为何说中国经济会长期向好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英国《金融时报》在其7月2日社评《中国的新长征》中提出,“中国现在开启迈向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征程是正确的。世界其他国家应当祝愿中国成功。”

综合考量深化改革、城镇化、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等因素,已经和正在形成的改革红利、城镇化红利、人才红利,将有力支撑我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甚至更长时间内持续发展。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每一个快速发展阶段都有重大改革举措作为支撑。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得益于农村联产承包制及增强企业活力的改革;1992年以后的发展,得益于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及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改革;新世纪头10年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加入WTO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

今年以来,我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其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新一届中央政府承诺要将现有的行政审批项目削减三分之一以上,即削减500多项,目前已连续分3批下放了165项行政审批等事项。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将进一步激发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带来新的改革红利。

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在稳步推进。“营改增”作为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金融体制改革稳步实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进一步放开;天然气、成品油、电价等资源性价格改革逐步展开;食品药品安全和监管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也都有实质性的新进展。

正在加速推进的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强调注重顶层设计,而且强调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对于一时看不准、吃不透的改革,先选择一些地区和领域开展试点,以点带面,在探索中及时调整和纠错。比如,国务院已批复11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政府购买服务作为政府转变职能的一项改革举措,已经在各地广泛展开,并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

城镇化创造新机遇。

有人说,世界经济要走出深度调整期,一看美国的高科技,二看中国的城镇化。这种观点虽不一定准确,但至少说明,城镇化的确是中国的发展机遇。

毋庸置疑的是,目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而工业化与城镇化高度相关。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57%,说明推动工业化必然同时推动城镇化。“十二五”时期,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越来越紧密。工业化进入“提质带量”阶段,需要以城镇化来解决劳动力供给和产业结构转型问题;新型城镇化则需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依靠工业化来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就业和市场问题。工业化与城镇化“两化”互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将涌现出更多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创造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比如农民工落户。自3年前广州、深圳实施积分入户制度后,上海也从今年7月1日开始通过居住证积分制度,向所有外来务工者打开城市的大门。今后,我国还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农民工进城落户,一方面推动城市新增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投资,另一方面也会通过消费升级来带动更大的消费,投资与消费的增长,则意味着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

人才支撑新发展。

在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撤出中国引起争议的同时,另一个现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或计划未来几年在中国设立创新中心。今年6月举行的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上,成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人力优势,签约74个项目,投资达1120亿元,其中服务业项目47个。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表示,将为通用电气成都创新中心追加投资。

跨国公司为什么提前在中国布局?是因为中国有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即每年70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和印度、巴西等其他新兴国家相比,这是庞大的人才储备和难得的人力资源。未来,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将会带来新的红利。

不言而喻,中国制造业今天的发展成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但必须指出,尽管我们现在仍然有着超过9亿多的劳动力,情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历经相当长一段时期后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而且在以后相当长时期里,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还将逐步减少,人口老龄化趋势也更加凸显。劳动人口的这种变化,是否意味着多年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将会消失,目前还存在争论,但必须正视这一变化,同时应当更加关注其发展趋势,即劳动力素质的持续提高。中国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劳动力素质处于快速提升时期,未来10年,中国将形成新的质量型人口红利。

拥有大规模成本较低且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本,正是当前中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潜力巨大的人才红利,可以显著而持久地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5、为何有些经济指标不匹配

从传统的统计数据和分析方法来看,当前经济运行的有些指标是相互不匹配、不同步的。比如,经济增速虽逐波放缓,但城镇新增就业总体平稳;工业用电量增速较低、铁路货运量略有下滑,但工业增速仍然相对较高;财政收入增幅回落大于经济增幅回落。再比如,货币信贷增速相对较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也比较快,但经济增速却逐步回落。这些数据的不匹配看似不好理解,但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这正是由于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

关于工业增速与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之间数据不匹配问题,上半年工业用电增长4.82%,铁路货运量下降2.8%,而工业增长9.3%。实际上,从用电量来看,增长率不高一方面是因为工业结构有了改善,近两年高耗能行业回落较多,而用电量相对较少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比较快,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比全部工业高出2.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是因为节能和技术进步提高了用电的效率,单位产品的能耗不断下降。从铁路货运量来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占铁路货运量58%的煤炭运量下降了5.7%,而现在铁路货运量仅占全社会货运量的10%左右,对货运增长整体影响不大。上半年全社会货运量同比增长9.6%,与工业增速是匹配的。这样几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到,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增速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取得的积极成效。

关于经济增速虽逐波放缓,但城镇新增就业总体平稳。按照以往经验,经济增速下滑,就业率肯定也要下降,就业人数也要减少,但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是相对平稳的,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发展加快,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人数增加,所以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仍然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劳动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去年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了345万人。三是企业用工思路和方式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经营遇到困难的时候,会采取停工检修、轮休培训等方式稳定员工队伍,而不是像前些年那样,企业经营一遇到困难就大量裁员。四是国家促进就业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就业岗位。这些都对当前就业形势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所以才能够出现经济增速下滑,就业稳定这么一个状况。

关于财政收入增幅回落大于经济增幅回落。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而同期经济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这与今年以来经济增速放缓、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走低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更要看到,为减轻企业负担,财政加大了结构性减税和清费力度,很多收费都清理取消了,特别是去年以来实施的“营改增”的改革试点,单看当期会影响一部分财政收入,但是从中长期看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经济增长的后劲。

6、如何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关键是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这一政策信号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人们认为,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体现了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了针对性、协调性,是一个“标本兼治、长短相宜”的调控思路。

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三者关系。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无论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还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需要经济保持在一个合理区间内。只有经济稳了,“求进”才有空间,“有为”才有基础,“提质”才有条件。调结构可以化解影响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培育促进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而无论是稳增长还是调结构,都离不开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可以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正确认识和把握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这种内在统一性,要求我们越是面临复杂的经济形势,越要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关系;越是遇到发展中的“两难”问题,越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重在“统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还有体制性的。各种矛盾交织,必须统筹施治。所谓统筹施治,就是要坚持依靠科学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难题。面对目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如果采取过去那种单一的刺激政策,不仅难以完全奏效,还可能加剧已有矛盾,带来诸多风险。中央明确提出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奠定了以调结构促增长、以稳增长促改革的政策基调。既不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也不能对经济运行可能滑出合理区间、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

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贵在“落实”。咋样“稳”、如何“调”、怎么“促”,不能只是空谈,最终都需要选择有效的政策,并切实贯彻。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要继续用好,还要创新思路,适应新形势,运用新举措,形成科学的宏观政策框架,推出一套既能稳增长、又能调结构、还能促改革的政策“组合拳”。只有这样,才能既解决当前稳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又解决影响经济长期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防止发展后劲不足,促使我国经济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7、宏观政策如何稳

宏观政策要稳,意味着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总体平稳的运行态势,要静观其变,谋而后动,平心静气,谨慎出手。既不能盲目收紧,也不必匆忙放松,只要经济未超越“上限”、滑出“下限”,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就不轻易对宏观政策作大的调整。

今年上半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政府没有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的直接干预,即使当国内外舆论纷纷猜测有可能“出手”之时,仍然平心静气、静观其变。这种“不变”给了市场和企业以“定心丸”,也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政策自信”。如果经济增速一有变化,政府就立刻出手干预,宏观政策“急转急停”,难免让市场主体缺少必要的稳定预期,容易导致出现市场扭曲的情形,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

宏观政策如何稳?就是要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协调性,继续坚持和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从财政政策来看,一方面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一方面是民生方面的刚性支出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这使得财政政策的选择余地不大,但也并非无所作为。积极财政政策可以从多方发力。一方面,大力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盘活存量,保持必要的支出力度,把钱用在“刀刃”上,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包括棚户区改建、排污等城市基础设施、节能环保和公共服务等。另一方面,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结构性减税的空间仍然很大。8月1日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由12省(区、市)扩至全国范围,新一轮财税改革正向纵深推进。这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税负水平,还有助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外,逾600万户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对扶持小微企业可以起到“雪中送炭”之效。

财政政策以结构性减税为重心,有助于促进民间可支配收入增加,有助于避免过度依赖政府直接投资的“粗放型”陷阱,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对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作用。

坚持住、发挥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化解当前金融困局的必然选择。今年上半年,在全球流动性泛滥、国内流动性波动的形势下,央行除了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外,并没有采取降息、降准等大动作,只是向一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适当运用再贴现等工具,使一度出现的流动性紧张状况有所缓解。

经验教训提醒我们,货币政策重在“稳健”,市场调控贵在“适时”。经济环境越复杂,制定和实施政策越要精当,越要把握好出手的时机、节奏和力度,既要防止过度干预的“滥出手”,也要避免无所作为的“懒出手”。

宏观政策要稳,不等于不需要预调微调,也不等于没有应对变化的政策预案。谋定而动,不是不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物价平稳运行的基础还不稳固,美国何时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仍存在变数,有可能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冲击和动荡。在如此复杂的形势下,经济运行难免出现一些波动和起伏。为此,在稳住宏观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的前提下,要严密监测形势变化,充实必要的政策储备,适时而动,动则有效,真正做到“稳中有为”。

8、微观政策怎样活

微观主体好比人体的细胞和毛细血管,细胞不活、血液循环不畅,哪怕是神经末梢出了问题,整个肌体也难以健康。因此,宏观调控必须立足于增强微观经济的活力。微观活,宏观才能更稳,发展后劲才能更足,各项改革措施也才能更为有效地发挥作用。

微观政策怎样活?最根本的是向市场放权,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如果政府总是试图以“有形的手”取代“无形的手”,说的是“宏观调控”,做的却是“微观干预”,将会严重束缚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为市场主体松绑;政府在不该管的微观市场领域坚决退出,能交给市场调节要全部交给市场调节;切实把经营决策等自还给市场主体,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让要素流动跟着市场规律走,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而政府应该做的,就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破除垄断,进一步取消一些行业或领域的进入门槛,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放活微观经济,不搞“微观干预”,但还须有必要的政策扶持。尤其是要创造一切条件,努力增强中小微企业的活力。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是就业的“吸纳器”、增长的“助推器”。针对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了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全力支持小微企业良性发展。抓紧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和政策,抓紧清理、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在营造公平开放便利的市场环境上多下功夫,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多想办法,在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上加大力度,才能搞活微观经济,使国民经济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

9、社会政策咋托底

托底重在“保基本”。所谓“保基本”,就是要使社会保障的标准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就是实行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保障。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托底重在“守底线”。首先必须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在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把钢用在刀刃上,加强生活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财政部日前明确要求,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要继续厉行节约,以今年压减支出后的规模为基础,明年继续从严控制支出,从紧编制预算。按此要求,未来将继续削减“三公”经费,停建楼堂馆所,压缩不必要的财政支出,以确保民生投入不受影响。

充分发挥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需要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要把协调推进社会事业、社会政策和社会改革作为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统筹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建设发展;继续实施有利于增加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努力挖掘新的就业增长点,包括积极实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等;按照“织好网、补短板、兜住底”的要求,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养老保险顶层设计进程,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和应急救助制度建设,逐步扩大医疗救助范围,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

10、如何看待国际经济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和缓慢复苏的态势当中,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是复杂严峻的,这个复杂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方面的变化可以从3个方面来概括。第一个变化,就是全球能源资源的版图正在发生变化。美国由于在页岩气开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因此在能源自立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现在美国也成为国际油气生产一个新的中心,美国对中东的能源依赖强度下降,那么中东的油气资源一部分就走向了欧洲市场,海外国家也更多的来开发亚洲市场,俄罗斯和中亚的一些国家,就进一步强化了与我们国家和日本、韩国的能源合作。资源方面情况也一样。一些传统资源大国,比如说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等国,既想守住已有的市场,又急于开拓新的市场。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南美、非洲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急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寻找稳定的市场。所以能源资源的版图正在发生变化。

第二个变化,就是投资贸易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现在我们国家是全球第二大货物贸易国家,第三大服务贸易国家,还是第二大外资流入的国家,第三大对外投资的国家,在全球投资贸易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的情况,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近些年多哈回合受阻之后,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正在加速推进,美国和欧洲还在共同推进“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两大区域合作谈判将对全球投资贸易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三个变化,就是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当前,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当中仍然占有优势,但主导国际经济秩序的能力受到这一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一些国际组织当中,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在上升。同时,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在全球经济治理当中的发言权也有所提升,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有新的期待,也更加倚重。

二是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态势不平衡。从今年以来的情况看,发达经济体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但是增长后劲还是不足,新兴经济体整体的增速虽然仍然很快,但是下行的压力增大。美国经济和就业都有改善,但是增长的后劲受到财政减支的制约。日本经济应该说略有起色,但是也存在内需不振的问题,下一步的走势还看不准。欧元区的经济状况比较艰难,失业率和债务规模居高不下。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物价的涨幅又比较高。

三是国际金融领域仍然存在较多风险。随着美国经济基本面的好转,美联储最近多次提出,可能在今年要削减量化宽松政策的规模,消息一出,全球股市、汇市和金市反复剧烈波动,8月1日,美联储最新的政策声明又强调,要根据未来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状况,决定是否调整量化宽松政策的规模。日本去年11月份就开始加大量化宽松政策的力度,基础货币总量持续地扩大,导致日元大幅贬值。美国和日本相似而又不同的宏观政策取向交织并行,加大了国际经济金融运行的不确定性。

四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日益多样化,一些国家频繁的以反倾销、气候变化、知识产权保护、国家安全审查等为借口,对我们设置各种准入的壁垒。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我们的疑虑和抵触情绪也有所上升,外部利益摩擦和碰撞增多,这都会压缩我们对外投资、经贸发展的空间。

附:精彩观点一组

陆克文 澳大利亚总理

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需要寻找面向未来的发展新模式。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使几亿人摆脱了贫困,但基于政府投资、高储蓄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长久维持。新一届领导人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寻求新的增长模式,即扩大内需、加快发展服务业、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同时推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

王一鸣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下半年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国内市场潜力巨大,节能环保、信息消费等领域的发展潜能不断释放,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低成本优势梯度延续,这些都可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张立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例2

关键词 当前金融 金融形势 电厂财务

不得不承认,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逐步体现,如何应对目前整个经济大环境的不利以及如何处理行业内部出现的困难、包括如何让内外交困中的企业能够“独善其身”甚至能够“健康发展”,相信这是目前所有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当前金融形势。

一、当前金融形势分析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断扩大与蔓延,已经对我国的当前经济形成了明显的影响与冲击,特别是对外进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外销产品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大幅度的减少,受成本激增、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中国部分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一些中小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的困境,原油、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下降。

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还是被各国所看好。首先,虽然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困难,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还是一直保持向上的。其次,我国政府积极地进行宏观调控,积极稳妥的推进中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开拓国内市场、及时的调整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以此来拉动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再次,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尽快改变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第三,积极采取相关优惠措施,以资金来支持,加大大学生就业,确保就业率稳步上升。就总体而言,中国经济的增长只不过速度缓慢了而已,但对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困境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2010年以来,全国消费物价水平不断走高,CPI由1月份的1.5%逐月上涨到11月份的5.1%,达到28个月以来最高,全年C PI上涨3.3%,其中食品上涨7.2%,居住上涨4.5%。一些专家认为,我国物价正处在由结构性上涨向全面上涨扩散的关键时期,CPI与PPI已由交替循环波动在2010年下半年变为同步上升的趋势,增大了未来价格上涨的压力。

我们的结论是,经济形势发生了突变,上半年和下半年我们认为经济已经发生了变化,上半年是偏热,是通胀,下半年是房子经济大幅放缓,和防止通缩,和防止滞胀,用统计数据来表现,宏观基本面已经发生了变化,大幅下滑的担心突然变得比较强烈,和成为主流的预期。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当前经济形势是如何影响电厂财务的。

二、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电厂财务的影响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宣布,4月25日起,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提高到7.5%。这是继去年9月份之后,国家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再次对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动刀。

1.对电力企业资金供应的影响

尽管电力行业没有像钢铁、电解铝等行业一样受到政府的当头棒喝,但是,掌控电力建设半数以上资金来源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减少的可用资金将高达数千亿元。总体上看,央行此次上调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将一次性减少可用资金1100亿元,考虑到衍生效应,可用资金将减少3000-4000亿元,甚至更多。但是,上调准备金率的紧缩政策,对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产生的影响并不均衡。反而会激励银行选择更好的项目,产生"扶优限劣"效应。对于经济效益较好的短线行业、企业,货币紧缩的压力会较小,但对于经济效益较差的长线行业、企业,会感受到货币紧缩的压力,其贷款需求可能得不到满足。

由于电力行业是成长的行业,是金融机构的优质客户,此次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基本不会影响银行与电力企业之间的合作。尽管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总量将减少,但应该说银行不会减少对电力企业的资金供给,对电力建设资金需求不会产生大的影响,纵使在局部地方由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影响某些银行对电力企业的资金供应,一定会有其他金融机构和资金适时进入,总体上不会影响对电力企业的资金供应。

2.电力企业资金成本增加

前两年,由于电力行业的竞争性和资金买方市场的出现,为了争取市场份额,各家金融机构对电力企业贷款较为普遍采取了利率优惠措施,即在央行基准利率上下浮一定的百分点。但从发展趋势看,资金供给量的减少,将促使资金价格即利率蓄势上涨。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信贷供应总量减少会引起金融机构经营成本的增加,在资金供求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可能会减少对电力企业利率的优惠力度,使电力行业信贷资金价格向央行基准利率回归,甚至利率上浮。如此,电力企业的资金成本势必相应增加。

3.无“准生证”项目资金风险加大

尽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不会直接影响银行和电力的合作,但是,央行的此项紧缩政策却并不是无关电力痛痒的事情。在资金供应减少的时候,银行往往会选择手续可靠、效益可观的项目或企业。目前,缺电引起的电源项目过快、过多地上马,已经开始出现无序竞争的局面,一些电源项目急于开工,审批手续不全。这些项目在国家信贷偏紧的情况下,将很难得到银行的青睐。他提醒新近上马的电源项目,应该按程序取得国家批准再开工建设。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开工项目审批进度,正着手清理在建电力项目违规建设的情况。果真如此,这些项目将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

而针对那些个别只看重眼前小利,利用短期贷款节约资金成本的电力企业,更要有长远目光,在国家银根紧缩的时候,只有列入长期贷款计划的资金才是有保证的,否则一旦短期贷款资金链出现紧张,没有长期合同做保障,项目建设资金将难以为继,反而会严重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增加项目最终的投资成本。

三、对电厂财务的几点建议

在了解了当前金融形势对电厂财务的影响之后,更重要的是做好企业的财务分析,以及时有效的应对经济环境。

1.挖掘财务数据内涵,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建立新型财务分析体系,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指标分析、报表分析和方案分析。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的各个方面,无论整体和概况,还是局部和细节,都能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通过各项分析,充分挖掘财务数据内涵,为管理者掌握企业工作情况提供基本资料及深入分析资料,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建议。

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建立多种分析方案和分析模式,能够随时根据企业管理者或其他相关利益者的不同需要,迅速提供相应的分析结果,包括详尽的数据支持和直观的图表及幻灯形式,极大地提高财务分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促进财务职能转变,发挥财务分析作用

现代财务的职能,不只是计量和核算,而应向管理和预测发展。新型财务分析体系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财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在新型财务分析体系中,通过相关方案的分析,结合因素分析,经常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影响某一问题的关键环节所在,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或政策,发挥了财务分析辅助决策的强大作用。

3.有效融合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管理职能

财务分析很重要的内容是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财务分析体系实现了财务分析与预算分析相结合,细化了预算管理的内容,完善了预算管理的手段,有力地推进了预算管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管理的转变。在财务分析体系中,应用因素分析、图表分析等多种分析形式,建立总体预算分析、成本预算分析、承包费用执行分析、资金流向分析、项目执行分析等多角度分析体系,充分发挥了预算管理为公司经营决策参谋、服务的职能作用。

4.体现精细化管理理念,推动精益化管理发展

精益化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更加注重结果和成效。在财务分析体系中,通过方案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方法,进行成本费用、投入产出等方面的分析,可以为精益化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和有力的技术数据支持。

例如,通过对成本费用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正确评价企业目标成本的执行效果,提高企业和职工讲求经济效益的积极性;可以揭示成本升降的原因,及时查明影响成本高低的各种因素及其原因,并有助于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小结

综上所述,金融形势是变化影响了各个企业的发展,包括对电厂财务的影响,所以企业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是很必要的。

1.预警

预警机制是风险防范的第一步,是企业具有生命力的最突出表现之一。风险预警机制的第一要素是对风险信息的敏感度。只有对本企业的未来有影响的信息才是风险信息。其来源:国际经济的走势;出口国的政策走向;本行业的动态;国内经济调控的措施;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企业销售数据、财务数据的非线性变化或异常波动;企业人力资源的异常变动;企业质量控制的异常情况,等等。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报告可能面临的风险。

2.决策

企业各个不同层次的决策机构应该对不同来源的风险预警信息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做出科学的决策,及时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把企业放到可进可推的战略位置,将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更积极的决策是化风险为机遇,把每一次风险都变成企业发展的一次转折。

3.风险应对

实际上就是化解风险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对于可以预见的风险,比如:自然灾害类的台风、地震等和事故类的火灾、食物中毒等,都应该有预防制度和化解预案。而对于随时可能出现的上述种种风险,最重要的应对应该是:预警准确;决策及时;措施得当;预后处理完善。

参考文献: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例3

《这个冬天有多长――2009・中国企业外部环境》通过对全国5920位企业家的问卷跟踪调查与实证研究分析,反映了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经济政策、改革热点及企业外部环境的认识、评价及建议,让我们走近并看清了企业家眼中的企业外部环境。编者根据调查中企业家们反映的疑惑和问题,访问请教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心理学家等资深专家学者,请他们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深入分析当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发展情况,给企业家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建议,帮助企业家厘清当前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所面临的真正机遇和挑战。

《这个冬天有多长――2009・中国企业外部环境》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企业家年度问卷调查报告。

2008年8月至10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第16次全国范围内有5920位企业法人代表参与的年度问卷跟踪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2008・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改革热点的判断、评价与建议》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企业景气状态、企业家对未来预期、企业家对相关热点问题的判断、企业家对宏观调控和改革的评价及建议等五个方面,客观反映了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改革热点的判断与建议,反映了他们对当前中国企业宏观经济环境的认知,是国内首份详尽了解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

2009年3月23日~4月10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09年千户企业经营状况快速调查”,并完成了《企业经营者对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评价和建议》调查报告。报告从2009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经营面临的具体挑战与转机、对未来前景的预期几个方面,反映了企业家对2009年企业宏观环境的判断。这份报告反映出当前企业家对经济走势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但对前景仍看好,严峻考验中也有不少商机和转机。这对了解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增强信心有着相当难得的参考价值。

第二部分,专家学者访谈。

本书约请了来自政府、大学、企业的八位专家,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不同的专业领域,对国内外社会、经济、文化及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前瞻性判断。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例4

一、我国宏观经济概括。

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实现平稳增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较大,并且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日益增加,因此中国将稳增长、抑通胀和调结构确定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与之相适应,中国需要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积极的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采取有效措施,在2010年逐步消除全球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并实现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具体表现为:首先,中国的宏观经济由低谷转入回升阶段,并驶入稳定发展的轨道。其次,内生性的增长机制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三,2010年中国出口的增长势头有所恢复。这些经济发展成果的取得,是促进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基础条件。二是中国经济处于“十二五”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当前及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的基础及优势。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当前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那就是“十二五”开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具体来说在“十二五”规划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十二五”规划中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二是“十二五”规划中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布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三是逐步拓宽了民间投资领域逐,对投资环境进行了不断优化;四是收入分配改革为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提供了体制性保障;五是就业的增加和收入分配的改善为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矛盾。

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显著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协调及发展不可持续的矛盾。首先就是我国的通胀预期还存在,通胀压力甚至有增强的趋势。虽然说当前的总体物价基本平稳,但是我们要看到在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下,诸多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在2011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仍然还是存在。其次,令世人瞩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在去年2011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相继推出后,市场上的商品房销售价格有走向平稳的趋势,但是随后的房地产市场又有了继续反弹上涨的态势。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调控机制缺失,另外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房地产的过分依赖,这就导致了房地产调控目前来看还主要依靠的是短期的行政措施,所以调控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最后,信贷高增长的同时,贷款难问题也同时存在。当前的货币信贷增长可以说还是非常迅猛,一直都运行在高位。但是我们又看到很多的中小企业发展又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就出现了一方面信贷宽松,另外一方面贷款又难同时存在的问题。所以当前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有很大的阻力和困难。

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路径的选择。

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当前必须在保持中国宏观经济运转相对稳定的同时大力推行更多的合理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首要任务就是要继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首先,当前必须要大力扶持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供应充足,要对农业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规则加以大力监管,以便防止炒作投机,同时避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快速上涨,确保价格稳定,另外还要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及农产品等价格变动高度关注,以便能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缓解输入型通胀带来的压力。其次就是要适度提高存款利率,要对信贷规模进行合理控制,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合理均衡汇率的形成。最后就是要通过采取法律及必要的强制行政手段来积极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对市场过度投机行为加大打击和监管力度。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为了确保我国的经济发展平稳,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通过优化财政支出可以保障投资规模合理快速的增长。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的完善和管理,对于可能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其次要通过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来严格限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对于代表了高科技的新能源及新材料要给予大力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除此之外,政府还要逐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加大投资倾斜力度。

(三)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以便能有效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深层次问题。

具体来说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除了要调控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还要加快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包括煤、电价、天然气及成品油等在内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价,彻底来改变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合理的情况。二是要不断加快垄断行业及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可以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来在国有企业内部推行公司治理制度,还可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能够进入到部分垄断行业的领域中来。三是在我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不够强大和世界经济复苏不到位的大形势下,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要过早停止,相反还要继续采取更多的必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当前的经济发展,以确保我国的经济能保持持续回升的发展态势,同时能有效缓解经济发展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杨晓光。2011年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01.

[2]耿庆峰。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对策研究。现代金融,2008-05.

[3]王月。对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观点综述。银行家,2011-02.

[4]王延南。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前瞻。中国货币市场,2011-01.

[5]王小广。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11年展望。企业管理,2011-01.

[6]刘伟。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企业经济,2010-03.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例5

中图分类号:F1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4)02-048-06

无论是经济周期波动还是景气变动,都是经济活动的综合体现,表现为整个国民经济扩张与收缩的交替变动。自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轮长达六年的高速增长期,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此轮经济周期在2009年达到谷底。危机期间经济呈现“V”字形走势,2010年开始又重新步人到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但此轮复苏之路并不顺利,经济增速持续回落。面对当前经济放缓局面,政府并没有在短期内采取刺激性政策提高经济增速,而是把调控重心放在了改革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上,这是兼顾当下、立足长远,实现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决策。那么,新形势下政府调控政策的宏观经济效果如何?需要我们正确分析和判断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景气的运行状况,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制定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

一、文献综述

如果要全面反映和把握整个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和景气动向,单一经济指标显然不足以体现其波动特征。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景气指数方法,都是通过在众多经济指标中筛选出与景气变动紧密相关且灵敏度较高的一组重要经济指标,按照与所选基准指标的时差关系划分为先行指标组、一致指标组和滞后指标组,以构建经济景气分析指标体系,并借助数学方法将其合成为经济景气指数,分析和预测经济周期波动和景气变动的转折点。近年来,国内利用景气指数法分析和预测整体宏观经济波动以及具体行业景气状况的文章不断增加。陈磊(2001)利用景气指数法测定和描述了转轨时期中国经济景气波动状况和特征。王金明等试图构建SW型先行景气指数,并与先行合成指数的预测结论进行了比较。我国商品市场周期波动课题组选取1999~2006年间与商品市场密切相关的重要经济指标,首次构建了反映商品市场景气波动状况的合成指数。高铁梅等利用景气指数对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的经济景气状况和走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基于先行合成指数的预测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陈乐一等构建物价景气扩散指数对物价波动走势进行了测定与展望。还有部分学者对钢铁、石油、粮食、房地产、零售商业等行业层面的景气波动进行了分析。反映经济景气循环的构成指标会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而改变,每经历一次景气循环,都需要对景气指标组进行调整。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前后我国已经完成了新一轮经济景气循环的转换,现有文献中利用景气指数法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景气走势进行测定与预测的较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如何正确把握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景气动向,对于判断未来宏观经济走势与制定相应政策非常重要。本文考虑到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状况,在大量搜集月度宏观经济指标的基础上,运用时差相关分析方法、K-L信息量方法、峰谷对应法等多种方法筛选出能够准确反映当前我国经济景气波动走势的景气指标组,并根据所构建的景气指数的波动轨迹以及主要先行经济指标的表现,对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和景气变动进行分析和判断。

二、构建反映经济景气动向的合成指数

1.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运用合成指数分析和把握经济景气的运行,需要从国民经济运行的众多领域中选取大量能够反映经济景气波动的指标作为合成指数的构成指标。景气指标的选取应符合体现经济涵义的重要性、反映经济周期波动的灵敏性、与经济景气波动的对应性、周期波动的平稳性以及数据统计的及时性五个基本标准。本文通过大量地搜集和筛选,初步选择了能够反映经济循环特征、体现经济景气运行趋势和轨迹的经济指标近50个,范围涵盖消费、投资、贸易、农业、工业、财政、货币、金融、企业经营等。所选指标的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到2013年6月,数据来自相关年份的《中国经济景气月报》、ccerdata数据库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本文利用所选月度经济指标的同期增长率数据进行研究。除相关指数指标数据外,先计算得到各初选指标与上年同月相比的增长率序列。经济指标的月度时间序列包含长期趋势要素(T)、循环要素(C)、季节变动要素(S)和不规则要素(I)四个部分。为了准确地测定和分析经济周期波动,本文使用x—12季节调整法剔除其中的季节变动要素和不规则要素,并对所有指标进行15项移动平均以消除各项指标短期波动对指标相关检验的影响。

2.编制合成指数

(1)确定基准指标和基准日期

基准指标是确定各合成景气指标时差关系的参照系,筛选经济景气指标的首要工作就是确定一个能够敏感反映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指标作为基准指标。国内生产总值无疑是最适宜的基准指标,但由于GDP缺乏月度数据,本文选取工业生产的总量指标,即工业总产值同期增长率作为基准指标。

基准日期即周期波动波峰与波谷的时点。一旦确定基准日期,周期波动的持续期间、扩张与收缩的时间也得以确定。此外,基准日期还是确定经济指标之间时差关系的基准。考虑到宏观经济波动是一系列经济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通常选择一组与整体经济波动大体一致的经济指标。本文选取了工业增加值、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更新改造投资完成额、出口总额、增值税、狭义货币供应量6个指标,并通过该组指标计算得到历史扩散指数,进而确定经济景气的基准日期。

(2)确定合成景气指标

我们对初选的近50个指标利用时差相关分析方法、K-L信息量方法、峰谷对应法等多种方法,最终筛选出反映经济运行的5个先行指标,6个一致指标,5个滞后指标构成景气指标组,并以此为基础利用经济景气分析系统建立相应的合成指数来对我国经济景气进行分析和判断。具体指标选取情况见表l。

先行指标指在经济波动达到高峰或低谷前,超前出现峰和谷的指标,可以作为经济景气短期预测的重要依据。发电量、粗钢产量、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均作为中间投入指标,此类指标呈上升趋势表明企业对未来经济形势持有乐观预期,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未来经济运行态势。从表1中可以看到,所选先行指标与基准指标的时差相关程度都比较理想。一致指标是指达到波峰和波谷的时间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基准日期时间大致相同的指标,它们本身的波动与总体经济景气变动大致同步。所选一致指标中的工业增加值、出口总额、更新改造投资完成额、M1等与总体经济景气波动密切相关,与基准日期相关性也较好。滞后指标指经济周期波动达到峰值或谷值后,滞后出现峰和谷的指标,它可以佐证先行指标所反映的景气变化趋势是否属实。虽然所选取的滞后指标组中个别指标与基准指标的时差相关性较弱,但是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以及办公楼投资完成额三项指标的时差相关程度还是比较理想的。

(3)制定合成指数定时表

合成指数可以采取不同方法进行编制,有美国商务部的合成指数法,日本经济企划厅引进的合成指数法,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编制的合成指数法。其中,日本经济企划厅合成指数法的基本思想与美国商务部是一致的,方法上略有不同,而0ECD合成指数法是专门针对先行合成指数研制的,更注重先行指数的作用,相比于前两种方法更简单。本文选用的是国际上通用的美国商务部合成指数法,为了减少不规则变动,在得到合成指数的基础上再进行7项移动平均,最后计算出先行合成指数、一致合成指数,同时也得到我国经济景气的合成指数定时表,具体见表2。

表2列出了先行、一致、滞后合成指数与基准日期峰谷的超前滞后关系,其中先行合成指数的峰谷时点具有较为稳定的超前期,峰的超前期更长平均为9个月,且超前期逐渐缩短,谷的超前期平均为7个月。一致合成指数峰谷时点与基准日期基本同步,较为稳定,这说明一致指标组所选指标能够综合反映当前经济景气的走势。先行合成指数的峰与谷平均领先一致合成指数分别为8个月和6.5个月。滞后合成指数峰的滞后期较谷更长,两者都较为稳定。为了更为直观地呈现合成指数的波动轨迹及波动特征,我们绘制了先行合成指数与一致合成指数的走势图,如图1所示。一致合成指数可以反映当前经济景气变动的总体状况,先行合成指数可以对未来经济景气动向进行预测,由于后文主要利用两者分析和判断经济景气走势,因此图中没有描述滞后合成指数的变动轨迹。

本文利用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景气指数法构建了反映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合成指数和一致合成指数,并根据合成指数的波动特征将2000年以来经济景气走势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并根据对当前经济周期所处阶段的判断,合理预测未来经济运行的景气动向。

1.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景气的阶段分析

第一阶段(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这个阶段正好处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轮经济周期当中,此轮经济周期扩张阶段的持续时间长达8年,经济增速从1999年的7.6%提高到2007年的14.2%。从2003年始,此轮经济景气真正步入稳定上升通道,这一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开始超过潜在经济增长率,此后几年实际经济增速与潜在经济增速之间的缺口不断扩大,经济持续处于繁荣阶段且繁荣局面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虽然一致合成指数在2005~2006年期间出现了小幅下滑,但是总体依然呈现上升态势,表明经济景气仍然处于上升趋势当中。

第二阶段(2007年11月至2010年8月):2009年我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跌至改革开放以来第五轮经济周期的谷底,经济陷入短暂的衰退,同时也意味着第五轮经济周期的结束。这段期间,一致合成指数也经历了一次峰与谷的急剧转换,指数从2007年10月的117%回落到2009年4月的72%。一致指标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尤其是出口总额同比增速的大幅回落,是导致一致合成指数出现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随后在政府一揽子调控措施的刺激下,2009年下半年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回升,消费需求回暖,尤其是投资需求的大幅提高,这一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30.1%。受主要总需求指标均出现明显好转的影响,经济增速扭转了上半年急剧回落的态势,2010年经济更是强势复苏,经济增速回升到10.4%,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一个“V”字形的回升轨迹。在经济出现恢复性大幅回升的同时,一致指标组内各项经济指标向好,如图1所示,一致合成指数也从谷底迅速走出来,2010年8月到达新一轮经济周期的第一个高位时点。此轮经济景气的“V”字形走势,主要得益于政府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随着此轮刺激政策的淡出,各项总需求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

第三阶段(2010年9月至今):此轮经济景气在经历大幅回升后又重新步入正常轨道当中。季度增速持续下滑的走势在2012年一季度逐步趋稳,2013年二季度GDP环比增速持续三个季度回落后首次出现反弹。同时,两项重要经济指标,即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环比增速从2013年5月以来已经持续三个月上升。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较7月加快O.7个百分点,也是今年首次突破两位数增速,工业增速稳步提升预示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当前经济景气下行受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政府主动调控宏观经济增速,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导致外需不振,供给端约束不断强化使得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等。在外需和内需呈现弱势增长格局的影响下,一致指标中投资、消费以及出口类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2011年为稳定经济总水平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导致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显著下降,这些因素造成该期间内一致合成指数一路下跌。从图1中可以看到,此次危机爆发期间一致合成指数与先行合成指数均表现为迅速下滑态势,且波动幅度较大,同期经济周期步人上一轮的谷底。相比之下,危机后合成指数的下行走势无论在幅度还是速度上都要温和很多,且回落过程逐步趋稳,先行合成指数出现小幅反弹。尽管从图形走势上看危机后合成指数处于下行通道中,但是我们认为这是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后前期复苏不稳固的体现,并不能因此判断为经济周期位于收缩阶段。

2.未来中国经济景气动向的判断

从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轨迹来看,2010年开始我国已经步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对于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景气下行的现状,只能说明现阶段我国经济正位于扩张阶段的初期即复苏阶段,并且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目前中国经济运行已经由危机时大幅下滑和回升的“V”形轨迹向适度增长区间转换,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并未改变。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周期在2009年达到谷底(世界GDP增长率为-0.6%),2010年世界经济增速回升至3%,这表明世界经济已经步入新一轮周期的扩张期。由于此次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程度较深,因此经济复苏的进程比较艰难,致使我国外部需求疲软,但世界经济总体呈现扩张态势已经形成趋势。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格局并未改变。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两者的高度融合将释放巨大的消费和投资潜力。东中西三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和城乡差距还很大,差距意味着潜力,中西部地区仍然具有比较明显的后发优势,基础设施投资等需求空间很大。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也正处于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享受型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中,一方面将释放巨大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市场主导下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从当前转型升级的角度来看,今年宏观调控已经从侧重短期和总量向侧重长期和结构转变。尽管近几年经济增速在逐步下滑,但是政府并未在短期内继续出台大规模的刺激计划有意拉高经济增速,这体现了政府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同时也表明了政府着重长远,通过改革创新驱动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心。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都将进一步大幅提高未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从根本上形成中国未来经济较快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此外,最近两轮经济周期的波动轨迹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周期的长度在延伸,平均长度为10年,并且周期的扩张与收缩阶段更加平缓。目前正位于此轮经济周期扩张阶段的初期,经济增速出现小幅波动也符合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规律。

结合图1中先行合成指数的波动轨迹来看,2012年8月至今,描述未来经济走势的先行合成指数,其下滑走势基本趋稳并出现小幅回升势头。2013年上半年,在组成先行合成指数的指标组中,受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商品住宅竣工面积以及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等指标回落的影响,先行合成指数依然呈下滑走势,但受上半年粗钢产量和发电量同比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5.6和2.2个百分点的影响,先行合成指数回落的趋势得以减缓。按照先行合成指数平均领先一致合成指数约6~8个月来推算,2013年四季度经济走势有望止跌后实现小幅回升。

判断经济景气动向,还可以利用其它先行经济指标对上述结论做进一步的佐证。PMI作为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标,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2013年8月PMI为51%,较上月提升0.7个百分点,已经连续11个月位于临界点之上,这表明我国制造业持续处于扩张阶段。8月份五个分类指数普遍上升,其中反映制造业市场需求的新订单指数较去年同期和上月分别提升了3.7和1.8个百分点,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3.2%,连续两个月位于临界值之上,进口指数也回升到临界水平,以上指标综合反映出我国制造业需求正逐步企稳回暖。房地产作为一个关联性产业,房地产景气的变化能够体现关联性企业对于宏观经济的预期,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先行指标。2013年上半年房地产景气指数较2012年明显回升,l~7月份全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8.4%,比上年同期增速提高18.2个百分点。8月份的最新数据显示,M2增速回升至14.7%,新增人民币贷款7113亿元,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57万亿元并呈现大幅上升趋势,这三项指标均出现回升势头,也预示着市场对于未来的投资及经济前景持有乐观预期。

综上所述,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正位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虽然当前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不振,但是对于未来短期内中国经济景气的动向我们持乐观预期,2013年下半年中国经济有可能实现加速回暖复苏。这主要是因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形势转好,外部需求逐步改善。而且今年上半年国内主要先行经济指标持续走好,先行合成指数的下滑走势基本趋稳并表现出小幅上行的势头,这些迹象表明今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中国经济景气走势有望在止跌后实现小幅回升。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例6

摘要:当今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经济金融形势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国经济基本已经从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中走了出来,并呈现出稳定、健康的发展趋势。但是在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对经济金融形势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分析,然后针对经济金融形势提高财务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 :经济金融;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26-02

在当前比较复杂的国内环境下,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整体态势是良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逐年增加,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13年增长了10.3个百分点,并且增长速度和上一年相比也增加1.1个百分点。在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方面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当今的后危机时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依然在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金融业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需要不断进行深化改革、提高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一、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

(一)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市场生机不足,但是经济增长计划的色彩比较浓厚。在1977至1981之间,经济周期位势仅为8%,非常低。从1982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从而使得生产力得到了相应解放,同时也逐渐理顺生产关系,到1990年经济周期的位势已经上升到9.8%。自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市场活力不断增强,这主要源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到1999年经济周期位势已经上升到10.7百分点。2000至2009年期间在房产业以及外需的推动下,经济发展也非常迅猛,但是在此期间发生了经济危机,因此也导致经济周期位势产生回落到10.3个百分点。在2010年我国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促使经济有所反弹,但在2011至2012年,由于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经济周期位势有所下降,但当时的增长速度为8.1的百分点,这从世界范围的角度看,其增长速度已经相当快,另外,当时经济的适度回落对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也是有所缓解的。从2012年到至今,我国经济基本已经从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中走了出来,并呈现出稳定、健康的发展趋势。货币条件得到控制,工业品、农产品供应也较充分,物价总体上比较平稳。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全面,充分考虑国际、国内两方面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是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出口形势,另外,地产行业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处于控制的关键阶段。

(二)金融业发展中面临的难点问题

1.金融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新变化

从国际的角度看,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的,之后发展的几年中,致使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市场金融发展模式发生转变,在金融政策、货币政策方面的协调难度提高。对我国近些年发展的影响,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人口红利开始逐渐减少,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国仅有7%的耕地以及6%的水资源,但是却要养活占13亿人口,从而,调结构、保增长、控通胀难度。

2.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

就目前各类涨价因素判断,在近时期内,通胀压力将会有所下降,但是对物价的波动还是要提高警惕。从当前国内情况来看,在资源性产品上以及劳动力产品上都处在一个上升的趋势。在最近一段时期内外汇资金仍然会保持净流入的格局,其主要是在预期汇兑收益、经济基本面以及利差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从国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国家经济已经基本复苏,但是美国高赤字的问题依然存在着,债务主权问题依然在欧洲发酵,财政赤字问题日本依然没有全部解决,国际上各种大商品价格依然还不是很稳定。在此种状态下,要想改变当前非常宽松的国际货币条件是非常困难的,将会有大量资金流向新兴经济体。

3.金融机制发展中面临防范风险和转型等问题

当今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补充以及盈利等等方面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发生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金融脱媒、加大流动性控制、利率市场化的共同推动。我国的监管部门针对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以及系统重要银行的规定与要求是,其资本充足率不得小于10.5个百分点,和11.5个百分点。从目前银行所公布的再融资计划来看,已经基本达到六百亿的规模,另外将去年积压的融资算在内,融资规模已经基本达到两千亿。2014年1到3月份,国内16家上市银行其净利差基本达到1.2万亿,在营业总收入中占80%。从国际的角度看,1%是国外银行维持的贷款利差,3%是国内银行维持的利差。我们国内银行对于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是非常大的,因此银行放贷冲动是非常大的。

4.金融结构不合理和金融体系不健全

就目前的来讲,我国股票市场全球排名第三,债券市场位于世界第五,期货市场的排名也位于世界前列。但是我国还是以银行信贷服务为融资的主体。2014年只有百分之二十的资金是从证券市场中筹措的。55万亿是贷款的总余额,而其中只有26万亿余额贷款是从债券公司以及股票市场中得到的金融机构中,有百分之九十二的资产来自于银行,只有百分之八的资产是来自于证券基金和保险业。虽然资本市场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发展是完全不平衡。

5.人民生活水平和金融服务发展不相适应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区域金融、城乡金融发展是不协调的,有百分之六十贷款余额都是来自于东部地区。急、频、小、短是我国小企业融资的最主要特点,这种情况国有商业银行是很难满足的。精简业务人员、撤并县域这是当前四大银行的发展战略,在转向城市的信贷业务中,其中有一部分是来自农村金融机构,但是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才刚开始,作用非常有限。信用贷款在农户中的比例非常低,更多是担保贷款以及抵押贷款,这对提高农户贷款增长是严重制约的。

二、针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提高财务政策的建议

(一)加强维护金融稳定和宏观调控

1.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构建

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的稳定这就是宏观审慎政策的最终目标,体现逆周期性、更强大是宏观审慎政策体系的主要特征。

(1)在稳定金融方面、维护宏观经济方面中央银行必须要强化自身的职责。要明确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方面中央银行作用是最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欧盟的相关政策,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必须由财政部门,保、政、银监管机构以及中央银行共同参与,其中由中央银行担任主席。其主要负责的内容是推进宏观审慎管理、评估系统性风险等等。

(2)对于审慎工具要逐步采取使用,其中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贷款数量控制、资产风险权重、拨备、流动性、杠杆率、资本充足率等工具进行衍生产品交易的集中清单以及逆周期调控等等。

(3)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2.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若想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委员会在货币政策调整与制定的参谋与咨询的作用,那么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就显得至关重要。要想对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有所优化,那么对于整体价格的稳定就要更加关注,对于资产价格、金融市场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也应该更加关注。

(2)若想增强货币信贷的汇率、利率等价格杠杆在推动经济调整中的重大作用,那么就必须针对货币信贷的方式与手段进行完善。若想充分的发挥存款准备工具以及再贴现的作用,那么就必须针对公开市场的操作方式、工具进行完善。以经济金融形式变化为依据,对政策工具组合要合理安排、各项工具之间要协调配合,提高流动性管理。针对信贷结构要进一步优化、不合理的信贷政策要及时改进。另外,提高对金融机构定价能力的评估,使其利率定价机制不断得到完善,使其风险定价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深化银行业改革和加快发展

就当今这个阶段,以及今后的一个阶段,在金融发展与改革方面,除了要考虑金融机构本身的需求之外,针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客观上的需求也要进行考虑。促进经济社会与银行业进行科学的、有效的、良性的互动。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和质量,促使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高。

1.对现代银行组织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不断强化组织体系建设,建立以大银行为主,大、中、小银行并存,多元化、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推动促使地方中小性银行、股份制的商业性银行、国际性质的大银行、政策性银行等等金融性机构科学合理的布局、分层配置。促进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快速进步与发展,提高中小型产业发展和结构性调整。不断建设、健全农村、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2.针对银行机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公司治理要不断完善,强化、明确董事会、股东责任。建立激励机制,此证机制必须要与风险责任相挂钩。建设内部管控长效机制,此种机制必须以风险管理、资本约束为核心,这样可以有效提高银行抵御风险以及管理水平的能力。推动金融机构综合经营试点的开展,但是要在具有科学有效防范风险以及详细综合经营战略规划的前提下。政策性银行运营必须要在健全的、完善的法制环境下进行,界定、明确政策性银行的相关业务范围。

3.针对银行的对外开放政策要进一步扩大。为了提高我国银行的管理经营水平,要不断引进吸取管理技术、方法、理念。对于国外战略投资者要积极的引进。实施走出去的金融机构政策。针对资本输出和相关产品的金融服务要不断完善改进,推动贸易金融服务向着投资金融服务的方向转变。金融机构要建立差异化的海外发展战略,不断拓展国际业务,但是一定要在保障风险的前提下。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贮备、吸纳金融行业方面的人才。

三、结语

针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其直接关乎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并且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最终成果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从针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出发,再针对经济金融形势提高财务政策的建议进行研究探讨,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汤涌江.关于目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5):6.

[2] 马静懿.关于目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2(5):12.

[3] 刘向耘.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与政策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0(10):8-11.

[4] 张俊峰.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2):107.

[5] 李振华.关于目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J].商,2013(8):115.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例7

一、前言 

近年来,全球经济的状况都处于极度不稳定的趋势,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贸易萎缩造成了对中国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冲击影响,尤其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经济。如何认清楚国际经济形势,根据我国经济贸易的现状,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国际经济的形势变化和我国经济贸易的现状问题,阐述了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们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的应对策略,为我国进出口经济贸易地快速平稳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参考。 

二、国际经济形势 

1.经济状况不稳定,金融危机,通货膨胀仍存在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全球经济化明显影响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造成通货膨胀,呈现财政紧缩和外来压迫的局面,直接严重影响了全球整个经济体系的平稳正常发展,导致了经济能力的衰退,各国严重缺乏经济发展动力,就业率下降,失业率上升,国家经济不够景气,一些企业、工厂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倒闭,人们的生活受到明显的影响。虽然各个国家,尤其是经济受冲击较为严重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等积极采取经济政策加以调控,一段时期内使得经济增长呈现回暖趋势,但是从整体的国际经济形势看来,金融危机,通货膨胀仍存在,全球经济呈现不稳定状况。 

2.全球经济化影响大,国际市场效应明显 

国际市场效应对于进出口贸易商品的价格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非常稀有的进口贸易商品,如食品、石油等能源类产品,全球经济化的恶劣演变,造成我国进口商品的价格呈现大幅度地波动,其中进口原材料的价格上升趋势,这势必会造成原材料进口后的生产成本增加,通过生产线生产成成品后,进入市场流通,必然会产生售价提高的现象,影响商品的物价水平,破坏了健康的物价平衡,这对于我国国内的经济市场调控,维持平稳的物价水平产生不利的影响。 

3.新兴产业逐步兴起和发展,全球经济势态不断变化 

财政紧缩和外来压迫的局面下,发展中国家迫于发展的需要,逐步开始兴起新兴的产业和经济形势,如紧缩的宏观调控形势,虽然存在一定的发展风险,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危机发展的速度,造成全球经济势态不断变化。 

三、当前我国经济贸易现状及问题 

1.出口数量多,贸易顺差大 

我国当前的出口经济贸易中,出口产品数量大。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地影响,造成国际通货膨胀,从而对我们的出口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由于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欧美经济财政紧缩,经济复苏较慢;另一方面,欧美国家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保护主义的考虑,一定程度上遏制我国出口贸易发展,从而造成进出口贸易顺差大。 

2.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货物贸易占主流,或面临产业结构优化 

现阶段我国的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主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货物贸易占据主流,机械加工制造及服装等轻工业出口,处于顺差优势,但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各国严重缺乏经济发展动力,工业制成品等货物或需求量下降,我国的出口贸易面临产业结构优化或改革。 

3.进口需求仍将延续快速增长形势 

当前形势下,由于我国对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于进口商品的需求仍旧延续快速增长的形势。尤其是石油、铁矿粉等工业原料、大豆等食品用料、重要能源产品以及高科技产品等。面对这种形势,我国也在积极进行进出口贸易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平稳快速发展。 

四、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们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经融危机,通货膨胀直接严重影响了全球整个经济体系的平稳正常发展,此种形势下,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地进行经济体制、发展方向和目标方面的改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反而促进了新兴产业的迅猛兴起和发展,此种情形下,使得国际趋势呈现出投资、和合作的发展形态。2015年,我国把握住这种积极地发展形势,参与其中,进行国际贸易工作的分工,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发展环境,利用货币市场调控,降低进出口贸易的顺差,从而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平稳地发展。 

2.消极影响 

国际经济形势状况不佳,经济能力衰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仍旧缓慢,一定程度了降低了进口的需求,国内产能过剩,商品供大于求,他们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保护主义的考虑,一定程度上遏制我国出口贸易发展,商品进出口不能保持平衡,导致我国国内经济失调,而金融危机导致的外资资本易流向其他国家,会减少我国的外资,引发资本泡沫和债务危机的经济影响。 2015年5月,中国进出口商品贸易方式总值进口,当月同比分别下降18.1%和2.8%。  

五、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的策略和应对 

1.认清国际经济形势,逐步优化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 

面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我国应该认清楚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现状,了解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积极把握住投资和合作的发展形态,争取国际贸易工作的分工,通过改变产品的技术结构和创新能力来争取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提升我国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开拓创新,以科学技术为要求,拥有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积极面对欧美等国家的资本主义保护主义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2.改变对进口贸易产品的依赖,不断改革金融,扩大内需 

我国的贸易发展的状态特点是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较大,且进口商品的需求仍旧延续快速增长的形势。这种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现象,使得国外市场施行一些限制地措施,对我国的进口贸易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我国应该正视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通过宏观调控以及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等政策,改变产品主要通过进口贸易满足的途径,降低进口贸易的依赖性,积极发展生产力,重视科技进步,不断改革金融,自主研发扩大内需,开拓壮大我国自身供应产品市场。 

3.稳健货币,促进出口贸易发展,提升贸易服务水平和质量 

国家应该加强进出口贸易中关于货币在市场中流通的稳健工作,提高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意识,运用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来规避和管理风险,从而有效地促进出口贸易发展,降低进出口贸易顺差,另外在货物进出口贸易上,不断地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重视产品的质量,更要重视产品的售后服务,顺应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下对于服务贸易的需求,推广自身的品牌,不断拓展国内国外品牌产品市场。 

4.加强政策体系引导,保持进出口贸易平稳快速发展 

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正面对各种的难题,必须通过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经济形势的平衡。首先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制度,加强法律法规规范,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发展环境,不断完善财务税收、信贷、外汇以及保险等行业的政治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在经济宏观调控中地积极作用,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扩大内需,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恰当的防投资风险保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鼓励自主研发创新,加强政策体系引导,预防可控制得经济风险,规避全球经济化的不利影响,调整税收,不断改革我国进出口贸易经济产品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平稳快速地发展。 

六、讨论 

综上所述,当前的国家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经济贸易现状也不容乐观,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贸易出现萎缩,经济状况不稳定,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仍存在,使得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受到冲击影响,鉴于我国出口量大,贸易顺差大,进口需求形势仍旧存在等问题,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对资本主义保护主义,而对我国进出口出台一些限制性策略。我国应该认清楚国际经济形势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必须通过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经济形势的平衡,有效地把握住投资和合作的新型国际经济发展形态,参与其中,进行国际贸易工作的分工,逐步优化和改革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改变对进口贸易产品的依赖,不断改革金融,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利用货币市场调控,降低进出口贸易的顺差,稳健货币,促进出口贸易发展,提升贸易服务水平和质量,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恰当的防投资风险保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鼓励自主研发创新,加强政策体系引导,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宇.2013财政紧缩政策对进出口贸易公司行业影响和前景预测分析[J].中国经贸,2014(1):34-34. 

[2]蒋冬梅.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公司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的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2(10):175-177. 

[3] 张志刚.正确研判国际经济形势 努力实现我国餐饮业的科学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2(36):91-91. 

[4] 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上半年IPO市场,下半年市场预计依然活跃[J].国际融资,2012(8):55-55. 

[5] 邓凡.盘点金融风暴后的国际经济形势——上海市太平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会年会综述[J].太平洋学报,2010,18(3):95-99. 

[6] 吴明华.全球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秘书长林建海访谈录[J].决策,2012(7):39-41. 

[7] 姜智强,漆鑫,钟帅等.“区域集优”票据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农村资金互助社蹉跎三年[J].银行家,2011(12):105-107. 

[8] 马宇.浅议国际经济形势对广东省纺织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2095—2104.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例8

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历程,大同市的各项事业发展也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每一点变迁,每一个经济事件的发生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心理、心态与价值观念,因而,作为新闻报道,一定要正确地引导舆论,应当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对经济领域内的新闻采取分析性报道这种形式十分有益。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和城市命运的极其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平面动态式的报道,已远远反映不出当今改革开放大潮的波澜壮阔和多姿多彩。多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性新闻,这是新时代的需要。

所谓分析性新闻,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其在活跃人们思维、拓宽人们思路方面有着其他新闻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相较于其他新闻表现方式,分析性新闻更侧重于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对事物给以立体性报道,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又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向,使人从总体联系上把握事物。它既有新闻述评的透彻犀利,又兼新闻综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闻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观性。

一、解读:表达媒体思考

正确解读经济事件是做好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基础。

通常每一项经济政策出台,每一个经济事件发生,每一种经济现象流行,媒体就此作些背景或者条文解读,分析一下事情的成因或来龙去脉,以让公众获得更详细、更清晰的信息。但笔者认为,让公众“知道”仅是解读的第一层面,仅仅是一般信息提供层面。真正成功的解读,必须有第二个层面,即在解读中,更多地体现媒体的思考,并表达这种思考,进而让受众自己进行“思考”。通过这种自我思考,提升受众对经济事件、现象、政策的判断和认知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现象,形成共鸣和合力,同时也达到了分析性新闻的初衷。

2006年三四月份,配合税收宣传月活动,大同县国税局联合大同日报共同开展了“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主题策划活动,聚焦大同县农业、农村、农民的减负状况,倾听农民及基层干部对税费改革后有关问题的反映和思索。那段时间,笔者一直在大同县农村进行农民税负调查,了解到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益处,但同时也得以较长时段地观察税费改革给农村建设带来的挑战及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困境。之后,笔者以《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大同县国税局税收宣传月主题策划报道》为题,对大同县自2004年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农村变化作了一个初步总结和思考。文章以税费改革对“三农”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层层剖析后指出惠农政策确实让农民受到了实惠,但同时也理性地分析了减税对农民增收影响不大,特别是在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增的背景下,税费改革政策可以说政治效果大于经济效果。此外,文章详尽分析了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诸如农村基层政权濒于瘫痪、教育欠账、乡村公用建设缺乏资源等困境,并在结尾处指出,“无论是为农民减负,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发展生产。”

二、理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新的形势下,“理性”正在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报道的思想方法。坦率地讲,做经济新闻报道时常会面对很多诱惑,坚守理性意味着经常要舍弃浮夸的噱头,远离无聊的炒作,能从纷繁芜杂的新闻事件表象中找到内在脉络,更看重的是长远的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顾眼前,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而对新闻的原则态度和客观公正的立场就是坚持理性的基点。

在工作实践中,笔者以为要想使新闻报道充满理性而非凭感性认知,大量占有原始材料和第一手资料至关重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被媒体形容为2008年度经济金融界的一次“海啸”。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势必会对地方经济产生影响,那么其对大同的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一时间关心经济金融的人士众说纷纭,不少企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主看到南方不少厂家破产,心内也充满狐疑。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及时采写了《全球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影响有限》一文,文章始终坚持以数字说话、以事实说话的新闻准则,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上层层分析,通过对2008年前3季度大同市主要经济指标、主要行业价格运行指数、外贸进出口总额、金融形势等考核经济的主要数据的举证和剖析,最后指明,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对大同市煤炭、钢材、冶金等行业都受到一定影响,但总的来说影响不大。不过随着金融风暴向实体经济蔓延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必然会对已全面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内经济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必然会对大同市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面对当前经济波动、投资下滑、外需下降等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及时提出了以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宏观调控目标逐步转向,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通过减免税费等适当宽松的财政政策为企业减负等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将陆续推出,大同市要在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各项政策的同时,未雨绸缪,及早防范,避免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篇报道在《大同日报》头版显着位置刊发后,引起很大的反响,也显示了分析性报道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的日渐深入,经济报道的外延愈来愈广,超越经济做经济报道正是现时经济报道的内涵所在。现在的经济活动已不再狭隘地局限于工业、商贸或者是农业活

动,而已成为一种包含各种经济因素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像文化可称为经济,教育也可称为产业,分析性经济报道已不能只采用纯粹经济的视角,而是要综合运用人文的、法律的、社会学等多种视角加以阐述,需具一种大经济观,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分析性经济报道为区域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服务的意义。

【参考文献】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例9

本文主要选取了2011年1月~12月的《中国证券报》和《中国经营报》,通过对这两家定位不同的报纸的部分报道内容进行分析,探寻经济新闻报道的内容特点,找出其报道内容方面的差异。

《中国证券报》是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全国性证券专业日报,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报纸,报纸以证券、金融报道为中心,报道国内外经济大势,报道证券市场,关注货币、保险、基金、期货、房地产、外汇、黄金等相邻市场,在更加广阔的财经领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中国经营报》是中国最早发行的经济类报刊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是目前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资讯供应商。在内容上侧重于政策法规阐释、热点行业动态和经营战略与战术分析,新闻视角独特,报道深入透彻。

本次研究中,主要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报纸进行选择,对《中国证券报》和《中国经营报》都抽取10份样本进行分析。主要对报纸版面、报道主题、报道题材、稿件来源进行分析解读。

分析结果

1.版面设置

专业化程度极高的《中国证券报》始终关注证券市场,所选中的10个样本的内容全部都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新闻内容,对证券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有70%的内容直接涉及到证券市场动态,30%的内容涉及到经济热门话题,对股票市场也有很大的影响。

作为综合类的经济周报,《中国经营报》的关注范围较为广泛,以深度报道为特色,对一些热点的新闻事件做深度剖析,其中也开辟了专门的栏目对当前的股票形势进行分析。

2.稿件来源

稿件来源是判断一份报纸真实性和权威性的有效工具,权威的稿件来源可以有效衡量一份报纸的可信度,也是一份报纸地位的有效证明。通过对20个样本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中国证券报》和《中国经营报》的大部分稿件都为本报记者采写,或者引用新华社等权威机构的稿件进行评论与采写。除此之外,《中国证券报》还开辟了《金牛理财周刊》,通过对期货股票市场的分析,对读者的投资理财做一些正确的引导。其引用的内容也都出自专家学者,有一定的权威性。

3.报道形式

通过对样本的阅读可以看出,《中国证券报》主要是对当时的股指进行分析,报纸分为股票类新闻、市场投资、公司产业和专门的信息披露,信息丰富。尤其是其信息披露专版,非常适合证券投资者及时搜集信息。通过统计,样本中信息披露的版数从20版到100版不等,都是权威的信息披露,内容吸引受众。

《中国经营报》主要是综合类的经济信息,《中国经营报》在内容构成上主要有评论、财经、产经、商业新知、第一招商等版面,每期版数并不固定,强调实用性和深度。通过采访业界专家,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对于证券类新闻,常常对证监会等专业性机构进行采访。与此同时,采用评论的方式,对当下的证券走势作出分析。

4.报道内容特点

《中国证券报》由于是每天发行的日报,其新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新鲜性。其目标是要做高水准的财经报纸,以证券、金融报道为中心,报道国内外经济大势、宏观经济政策;报道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等专业领域;关注货币、保险、基金、期货等相邻市场。大都是独家新闻、深度报道和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分析评论,影响人们对证券市场、金融形势和经济走势的看法,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投资参考,有很强的实用性。

《中国经营报》致力于在深度报道和新闻背景上做文章,追求热点、焦点,讲究分析和观点。它以对商业实务和市场动态的把握见长,在报道内容上侧重政策法规阐释、热点行业动态和经营战略与战术分析,从相对微观的新闻视角入手,以小博大,在深刻、全面的同时追求精彩、生动。

5.广告投放

通过对样本的广告进行整合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经营报》的广告商较为广泛,与经济相关的行业都是其广告客户。以2011年5月9日为例,其广告有交通银行、厦门建发集团等,其中涉及到股票类的只有一家,占9%。而《中国证券报》的广告客户类型较为集中,都为与股票紧密相关的客户,如中证手机报、各种类型的基金股票和投资类的企业,专业性很强。

分析结论

1.《中国证券报》和《中国经营报》作为经济类的报纸,其内容都涉及到了证券类的经济新闻,尤其是当前最新的股票行情、股指期货信息。对于国家新出台的相关经济政策,都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分析。通过不同的角度分析CPI和GDP的增长等。

2.在证券新闻的报道方面,两家报纸都十分注重权威性。两份报纸对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的预测性报道,对于服务政府和企业的决策,帮助百姓把握经济走势,理性地进行投资、理财和消费等发挥着重要的“经济预报”功能。通过采访权威人士,围绕核心议题进行评价,从而增加报道的分量,也提高了新闻的参考价值。

3. 《中国证券报》和《中国经营报》都注重贴近普通消费者。以往我们对于证券新闻的印象往往是文章晦涩、难懂,专业词汇较多,从而使得普通的股民“望而却步”。但是通过对此次样本的阅读发现,证券新闻已经越来越向普通的消费者靠拢。

4. 《中国证券报》和《中国经营报》在内容报道上也有一定的区别。内容的选择上,《中国证券报》的内容分析更为专业,受众群较为狭窄。《中国经营报》则选择受众较为感兴趣的经济话题进行报道,如揭露行业内幕、某只股票的问题等。

可见,两家报纸的定位不同,导致了其在证券新闻的报道形式、报道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媒介表现,也使得两家报纸有着明显的区分性。

启示与思考

1.证券新闻信息要注重及时性、真实性、可靠性。证券新闻与其他新闻不同,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如对上市公司一些重大信息的就有明确的时间要求:招股说明书在发股前2~5日,上市公告书在上市前3日,公司年度报告在财政年度结束后120天内公告等。可见证券新闻的技术性很高,只有认真地了解了这个领域的知识,深入挖掘,才能进行好的报道。

2.新闻报道要符合报纸的定位。《中国证券报》和《中国经营报》都属于全国性的大报,刊登的证券新闻都是从全球视野出发的。其他类经济报纸也应当明确定位,明确受众群,以更好地服务于受众。

参考文献:

①梁惠元:《试析证券新闻的特征》,《新闻业务研究》[J],1998年6月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例10

一.高度重视,全力做好全年经济形势分析工作

分析报告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统计工作的整体形象。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形势变得异常复杂的情况下,做好经济形势统计分析工作,显得尤其重要。今天我们专门召开全市统计系统经济形势分析会,涂福军副局长就全市经济形势作了全面分析,各县(市、区)统计局局长针对本县(市、区)经济形势调研情况作了汇报发言。以后这块工作还要不断加强,充分发挥我们统计工作对当地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参谋作用。希望下一次开经济形势分析会时,大家材料准备得更充分、经济运行特点分析得更到位、提出的对策建议更可行。在此,我讲四点意见。

首先,深入分析研究经济形势,既是统计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也是当前统计工作中最迫切、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做好统计分析特别是经济形势分析是统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为各级党政领导服务的主要方式。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经济运行走势的分析,市委、市政府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的频率、次数明显增多,对经济形势分析、走势判断要求也越来越高。市政府召开的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都安排或点名统计局发言,发言的主要观点也都得到领导认可,许多观点被采纳。从当前形势走势看,尽管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长明显下滑趋势得到遏制,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但是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我国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保增长的关键阶段。我市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把握好经济运行情况,准确判断经济走势,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参考价值高的政策建议,是摆在我们统计工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能不能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追踪,及早发现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苗头性问题,是能不能很好地发挥统计职能作用的关键,也是统计工作水平高不高的重要体现。

第二,一定要努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特别是要注意主要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搞好经济形势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履行统计职能、为党政领导当好参谋,首先要把统计数据搞准。统计数据只有客观真实,才能正确反映经济运行规模、结构和动态变化,为把握经济运行态势、研究经济运行走势打下基础。没有准确数据,根本谈不上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统计数据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们全市各级统计部门必须深刻认识这一大局,要认真学习马建堂局长和吴新雄省长关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有关讲话精神,高度重视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这是我们做好全年经济形势分析最基础的东西,一定要努力使反映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不出现大的偏差。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举全系统之力,持之不懈地努力。当前,特别要加强主要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估,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在评估过程中,首先要找准基础。有产出,必然就有投入,这个投入如原材料就是产出总量的基础;有生产,就必然要消耗能量,这个能耗就是生产量的基础;生产出来的东西必须通过流通到达消费者那里才能为消费者所消费,必须上缴税金,则流通量如货运量、税收总量也可以作为反映生产量的基础,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联系。如要评估一个地方的工业生产总量及其增长情况,就要把它与这个地方消耗的原材料、发电量、货运量、税收等进行比较,看其匹配不匹配,看其在趋势上是否一致。其次,要找基准。一个行业中的领头羊企业,能够左右整个行业发展趋势的大企业,就是这个行业发展的基准。反映一个行业发展的统计数据,如果趋势上与基准企业的变化不一致,那么这个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就要高度关注。不能说一个行业的领头羊企业的生产在下降,但整个行业却在大幅增长。再次,要高度关注统计数据之间的逻辑性,这涉及到统计数据的公信力。经济发展是一个整体,准确反映经济发展的各项数据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果逻辑关系不匹配,要么是统计数据有问题,要么是经济发展出现了某些异常因素。如一个地方的固定资产投资实不实,我们可以看固定资产投资额与GDP的比例关系,通常这一比例40%-60%,如一个地方长时间显著高出这一比例,投资数据就值得质疑;一个地方的GDP、财政收入实不实,我们可以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高低。同时要关注我们的统计数据与统计数据的衔接,主要是与部门统计和行业授权统计之间的衔接。

第三,做好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要丰富分析技术方法,提高分析研究水平。

当前,经济运行异常复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观察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金融危机使我们在制度方法上暴露出一些缺陷,我们应注意研究并加以改进,在制度方法上进行改革,使得我们应对危机的方法更科学。当前我们要更及时、更准确、更全面地分析经济问题,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在进行动态分析时,不仅要看累计、同比,更应注意当期数据和环比。累计反映阶段性内容,而当期数据更能反映近期状态;同比反映阶段性时期的发展,环比更能反映即期的变化。在使用环比这一分析方法时要注意严谨。环比在有些地方用的比较成熟,如价格、用电量进行环比分析,但是有的地方运用还不够成熟,对价值量的时期指标使用时要注意,如同比速度相减进行环比分析是否严谨值得商榷。其次,在深入分析时不仅要注意总量指标,还要注意结构性指标。结构的变化能反映被总量掩盖的一些现象,而这些现象是需要注意的。如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上保持增长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分析其结构因素,如果结构性因素发生重大变化也是要引起关注的。再次,多注意部门指标的运用。在分析经济整体时,政府统计部门和部门统计都承担了很大的责任。部门统计的一些指标对反映国民经济某个领域、某个方面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比较注意运用用电量这个指标,还用到财政、税收、金融等部门数据,还有一些部门数据很重要,如工商部门企业登记注册数据,这也是反映一个时期经济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还有交通运输部门的物流指标,也是反映区域经济活跃程度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此外,还有节能减排、就业率、失业率等指标,我们在分析时要注意运用这些部门数据,把这些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印证、分析,我们对经济的分析才会更全面。

第四,多方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全年经济形势分析工作。

经济形势分析涉及到经济生活方方面面,单靠综合科(股),没有各专业科(股)室提供相关专业的分析,很难写出高水平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各业务科(股)室要加强沟通交流,做好各专业数据间的佐证、评估、衔接工作,同时要整合各专业统计资源,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协作配合提高分析整体水平。另外,可以通过召开各有关部门经济形势分析联席会、实行部门资料交换互享制度等方式,更好地做好经济形势统计分析工作。在当前经济运行十分敏感、经济发展变化受到高度关注的情况下,尤其在经济出现拐点的关键时刻,用统计数据说话,做出正确及时、符合实际的科学判断尤其重要。大家回去后,一定要继续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认真组织好全年经济运行分析,特别是对主要经济指标2009年预期目标完成情况要及时作出专门分析,提供给当地党政领导参阅,从而更好地发挥统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作用。

二.坚定信心,强化举措,切实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今年十月,省统计局在上饶召开了全省首席统计员制度现场会。按照这次会议日程安排,听取了上饶市统计局和县政府的典型发言,到统计局和冰溪镇及工业园区进行了现场参观考察。通过推行首席统计员制度,上饶市农村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达到了“六有”、“六化”标准,即有统计站牌子、有编制、有专职统计人员、有电脑设备、有办公场地、有业务经费,统计人员专业化、统计信息网络化、统计管理制度化、统计报表规范化、统计资料档案化、主要指标台帐化。让人看了深受启发。

今天,我们观看了县光碟、参观了会埠镇统计站、听取了县经验介绍,在讨论交流中,大家都一致反映:触动很大、感受很深,这就达到了会议的预期目的。我认为,跟上饶市县相比,我们有的特色。县乡镇统计员垂直管理的经验做法,也是我们的特色。我市的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在全省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各县(市、区)统计局在实际工作中也都探索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在当前面临机构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敢想,更要敢做,勇于探索出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加强“双基”统计工作的新路子。

㈠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形成抓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合力

统计基础不扎实,源头数据不全面,不仅难以反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貌,并且势必影响市县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服务质量,进而影响各级党政科学决策,最终影响到统计部门的权威性。抓基层基础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员,编制,经费,办公条件,制度建设和业务培训等实质问题,人财物要素缺一不可。仅靠统计部门单枪匹马、孤军作战是不行的。需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形成抓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合力。我们要抓住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的需求与日俱增的契机,改变观念,更新思路,深入调研勤汇报,有针对性的提出从根本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方案或意见,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问题列入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前有榜样,后有追兵的大气候下,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加强基层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的有力措施、有效途径,大家要以“松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紧迫感,迅速行动起来,把夯实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高源头统计数据质量作为当前一件头等大事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细化工作任务,真抓实干,实实在在的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升统计服务水平,提升统计部门形象,提升统计社会地位。

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以创新和务实的精神做好“双基”工作

在当前形势下,大家既要学习上饶经验,又要紧密结合各自情况,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如,,,等地的做法就有自己的特点。近几年来,县县积极探索加强乡镇基层基础建设的新路,以理顺管理体制为重点,以统计员编制垂管为关键,全面推进乡镇统计站正规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我市全国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其基层基础建设也有其特点,全市23个乡镇、街道、景区,基本达到“五个一”的建设要求。按照统计工作“六化”(统计人员专业化、统计信息网络化、统计管理制度化、统计报表规范化、统计资料档案化、统计主要指标台帐化)的要求,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县统计工作规范》,该规范包括了《乡镇场(街道)统计工作规范》、《县直部门统计工作规范》、《企业统计工作规范》三部分,对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的配备,统计人员持证上岗,统计报表报送要求作出了统一规范。早在2005年,县就为3名没有编制的乡镇统计员解决了行政编制。并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保证农村抽样调查工作调查记帐户和辅助调查员的补贴能按时足额发放到位。抓基层基础建设,我们要向好的典型学习,做到“四个到位”:一是领导重视要到位。这需要各位在座的局长用智慧赢得政府领导的理解、重视和支持,做到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统计部门全力以赴抓业务建设和督查监管。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决不能麻痹大意,应付了事。二是工作落实要到位。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精心安排实施步骤,采取有效措施逐项抓好落实。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及时与当地党政领导加强汇报请示,与上级部门加强沟通与联系。三是可行性工作实施要到位。抓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是一项实实在在工作,要一步一个脚印落到实处。在抓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方面,当前统计部门切实可行的工作,具体内容有:一要抓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摸底工作,二要抓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三要抓源头统计数据质量的巡查监管工作,四要抓相关调研工作,各地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向当地党政领导提交一套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工作方案,五要抓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向统计调查对象宣传新的《统计法》。四是督促检查指导工作要到位。方案措施确定之后,贯彻落实就是决定因素,而督促检查指导可以促进贯彻落实的效果。

㈢抓住重点,明确目标,分步实施,努力做好统计基层基础工作

一是实实在在落实目标责任。希望大家要按照“有特色、出亮点、求实效”的目标要求,做到主要领导必须亲自过问。在狠抓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上要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决心要大、信心要足、措施要硬,深入、细致、详实的做好本地乡镇统计工作情况摸底工作。各地要把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向政府领导汇报,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