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5 16:03:15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例1

关键词: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指数;生态恢复措施;易贡湖;

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发生后,生态环境遭到极为严重破坏。灾难后的生态环境演变也存在两种趋势,一种是进一步恶化,一种是正向演替,但历时漫长。研究泥石流灾难后灾区的生态环境演变,提出并实施相应的辅助措施,推动生态环境正向演替,对人类构建现代生态文明,营造绿色家园,提高生存质量,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试就易贡湖生态环境演替问题进行探讨。

1湖区概况

易贡湖位于自治区林芝地区波密县境内、易贡藏布干流下游段,下距G318交通咽喉通麦大桥约25km。湖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是易贡茶叶和易贡辣椒的唯一产区。大约1900年藏历7月间,易贡藏布左岸扎木弄沟发生大型泥石流堵塞易贡藏布形成易贡堰塞湖。经过100a的演变,易贡湖已形成约22km2的水面,湖中云雾游荡、雪山倒影,湖滩平原水鸟飞翔,湖周果林茂密、茶园垅垅,成为“人间仙境”。2000年4月,易贡湖左岸的扎木弄沟再次发生特大型泥石流堵塞易贡湖口,导致湖水位急剧暴涨,6月11日易贡湖滑坡堆积体溃决,湖水下泄造成湖口河道下切,湖内水位急剧下降,水面大量萎缩,导致枯季湖底,仅存狭窄河道。目前,湖区土地沙化、湿地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易贡茶叶也失去了以前的口感,旅游发展受困,经济发展受限。

2易贡湖溃决前后环境状况分析

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包括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动态平衡系统,它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其结构和功能将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无法平衡,必将造成生态失调,甚至造成生态灾难。目前,区域环境状况分析一般是采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法进行综合评价,利用综合指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状态。易贡湖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依据的是1999年7月(易贡湖溃决前)和2013年7月(易贡湖溃决后)的湖区卫片解译成果,主要从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等方面对易贡湖溃决前后湖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易贡湖湖区生态环境变差的缘由。

2.1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易贡湖溃决后,湖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变化,溃决前后各类土地拼块数量以及面积的变化情况见表1和图1。通过对湖区土地利用格局对比分析发现,2000年易贡湖溃决后,湖区林地、水域等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林地面积减少了141.55hm2,水域面积减少较多,达1414.95hm2,比溃决前减少了约43.5%。

2.2湖区生态环境变化分析

2.2.1生态环境状态指数计算采用国家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稿)》(HJ192-2015)提供的方法,依据易贡湖1999年和2013年湖区卫片的解译成果,对湖区(面积170.49km2)的生态环境状态指数进行了定量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生物丰富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污染负荷指数5个;各归一化系数均采用全国归一化系数标准(归一化系数=100/A最大值,A最大值指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生态环境状态指数计算公式为EI=0.35×生物丰度指数+0.25×植被覆盖指数+0.15×水网密度指数+0.15×(100-土地协迫指数)+0.10×(100-污染负荷指数)+环境限制指数(1)式中,生物丰度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生境质量指数)/2。生物多样性指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623-2011)评定。生境质量指数=Abio×(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湿地+0.11×耕地+0.04×建设用地+0.01×未利用地)/区域面积;Abio参考值取511.2642131067;植被覆盖指数=Aveg×(0.5×林地面积+0.3×草地面积+0.2×农田面积)/区域面积;水网密度指数=(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lak×湖库(近海)面积/区域面积+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3;土地胁迫指数=Aero×(0.4×重度侵蚀面积+0.2×中度侵蚀面积+0.2×建设用地面积+0.2×其他土地胁迫)/区域面积;污染负荷指数=0.20×ACOD×COD排放量/区域年降雨总量+0.2×ANH3×氨氮排放量/区域年降雨总量+0.20×ASO2×SO2排放量/区域面积+0.10×AYFC×烟(粉)尘排放量/区域面积+0.20×ANOX×氨氮化物排放量/区域面积+0.10×Asol×固废物丢弃量/区域面积。经计算,易贡湖溃决前后湖区生态环境指数分别为65.79和58.23。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

2.2.2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判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稿)》(HJ/T192-2015)按照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生态环境分为5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生态环境状况评判标准见表3。000年溃决前,易贡湖湖区的生态环境指数为65.79,生态环境状况为良,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适合人类生存。2000年溃决后,湖区的生态环境指数为58.23,生态环境状况仍然为良,但是生态环境质量相比溃决前已明显变差。

2.2.3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分析《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稿)》(HJ/T192-2015)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与基准值的变化情况,将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幅度分为4级,即无明显变化、略有变化(好或差)、明显变化(好或差)、显著变化(好或差)。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分级见表4。2000年溃决前后易贡湖湖区生态环境指数由65.79减小到58.23,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ΔEI为-7.56。由此可知,易贡湖溃决后,湖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变差。

3溃决前后湖区生态环境演替分析

依据易贡湖溃决前的1987,1992年和溃决后的2004,2013年湖区遥感卫片的解译成果,通过计算,1987,1992年湖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别为67.04和66.45,生态环境为“良”,生态环境指数变化ΔEI为-0.59,属于“无明显变化”,说明该湖溃决前湖区生态环境无明显变化;2004,2013年湖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别为60.64和58.23,生态环境为“良”,但生态环境指数变化ΔEI为-2.4,属于“略有变化”,说明湖区生态环境状况逐年变差,逆向演替加速。

4工程措施

易贡湖溃决前后湖区生态环境演替分析说明,溃决前,湖区生态环境演替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溃决后则为逆向演替,并有加速趋势,湖区生态自然修复难以实现。为防止湖区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受破坏,需采用必要的工程治理措施和生态环境修复措施,以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及稳定性,提高湖区生态环境质量,维持湖区生态系统正向演替。为保障易贡湖湖区生态环境正向演替,初步研究拟在易贡湖口修建拦河坝抬高易贡湖水位至2212m,形成湖长15km,湖宽1.8km,最大水深22m,湖面20km2,库容约1.1亿m3的水体,恢复易贡湖2000年溃决前良好的生态环境。挡水建筑物采用混合坝,主河床布置混凝土滚水坝,右岸布置土石坝,之间布置连接段。大坝坝顶高程2218.00m,滚水坝堰顶高程2211.20m,最大坝高21.5m。大坝上游设置长15m、厚1m的混凝土铺盖,下游设置下挖式消力池,长16m,厚1m。河床右岸布置砂砾石坝,坝顶高程2218.00m,坝顶宽5m,坝体上游面设置土工膜防渗,底部接防渗墙。工程实施后,易贡湖水面将增加至20km2,接近于2000年易贡湖溃决前湖面面积,可改变湖区现有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湖泊水环境容量,扩大水生生物生存空间,改善湖区小气候,遏制湖区生态系统逆向演替,提高湖区生态环境质量。

5结论

通过在当贡湖口修建拦河坝抬高易贡湖水位,扩大湖区水面,可基本遏制湖底土地和区域土地沙化,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易贡湖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湖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障湖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维持湖区生态系统正向演替。

参考文献:

[1]HJ192-2015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S].

[2]HJ623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S].

[3]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

[4]木轨,杨勇.易贡湖的消亡与重生[J].人文地理,2005,(3).

[5]张文敬,杨生成.百年沧桑易贡湖[J].大自然探索,2001,(3).

[6]杨兴坤,李海东.泥石流灾害的工程预防措施[J].中国水利,2014,(10).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例2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13-1

1旅游发展中的环境保护现状

在当前的旅游业当中,一般都较为重视旅游业的开发,而没有关注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使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当前最为重要的环境保护问题主要有下面这些方面。

1.1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在旅游业的开发当中,主要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有:(1)植被的破坏,因为游客只重视自己的游玩,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还有景区为了扩大本身的经济收入,使涌入景区的游客大大超过计划数量都给植被带来了严重的损害,甚至有的地区植被大量减少。(2)无计划开发资源,有的生态旅游地区,不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只是考虑自身经济收入状况,盲目增加旅游景点,大量开发旅游资源。(3)没有注意保护野生动物。

1.2环境污染状况不容忽视

对旅游景区的环境污染主要存在两种因素:第一,大量游客只顾自己游玩,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随意丢弃塑料袋和废物甚至将废弃物扔在较深的山沟和峡谷地带,给卫生的清理带来很大的困难;第二,旅游景区的管理者没有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旅游设施的安排布局方面欠缺合理的考虑。

1.3环境承载力遭遇重大挑战

各个生态旅游景点为了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大量吸引游客进入景区,使进入旅游景点的人数大大超过了承载人数,这种现象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尤其是在每年的黄金周期间,超过景区承载人数的游客大量涌入和涌出,严重破坏了景点的自然环境。

1.4法律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我国当前制订的环境法不适应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表现在制度条款的不细致,以及缺乏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如环境税收等,条款中规定的资源税不包括环境税,只对一些不可再生资源收取,如矿产品和盐等,对于当前可以再生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和野生动物植物资源等不收取资源税,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

2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措施

2.1重视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旅游人员或者是未来的旅游管理人员,因此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才能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做好社会公民的生态环境教育,要做到:第一,增强教育意识,广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使每一个公民都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项面向社会公众的教育,包含在各个学科的教育当中。由于环境保护教育的特点,所以应将此项工作纳入到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教育当中,利用全民教育的措施,使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深刻理解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重要问题,要根据本国国情,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使生态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境地,使广大民众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环境保护行动,使全体公民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第二,在法律建设方面,应尽快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第三,建立切实可行的旅游环境审计制度。组织当前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参加环境保护教育培训,使其具有旅游景区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采取行之有效地手段,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建立旅游环境审计制度,在干部的年度考核中纳入环境保护内容,使广大管理人员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2.2建立健全旅游景点的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制度

建立操作性强的生态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在环境发展中,各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各种开发行动,如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土地治理等,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这种系统就是针对上述因素进行研究与预测,明确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灾害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各种变化指标、变化速度、变化时间等,并根据这些变化情况,预测这种危害可能达到的目标,制订应对危害行为的措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个旅游景区由于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发展状况,所以对于环境保护工作不能切实落实到位,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才能保证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不受破坏,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能够准确预测到可能发生的危害自然环境的行为,将各种危害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

2.3高科技可以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很少涉及科技产品。我国在科技旅游方面投资过少,在各个旅游景区内,几乎没有高新科技产品,在制订旅游决策时,缺乏科学化和信息化的指导,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科技含量低,大量科技知识没有应用在旅游业当中。在环境管理方面,没有高新科技的应用。在开发旅游产品时,没有考虑到当地的旅游文化、景观设计、地域文化的一致性。缺乏多元化旅游产品,没有将知识、娱乐、行动结合在一起。虽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发展速度很快,但发展质量不高,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令人担忧。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科学技术应用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当中,但应用于环境保护与防治环境污染的科学技术却很少。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要想在短期内修复,则需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且必须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根据我国环境的实际情况,必须加大科技手段在环境保护当中的应用,学习国外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保证我国旅游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例3

我国一直在研究有效解决环境资源以及水土流失问题的方法,生态修复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结合实践总结得出的有效方法。将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在现代园林艺术中,可以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其原理规律,从而实现最佳的生态修复状态。

1 生态修复技术概念

当前,我国管理园林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自然的规划以及设计,整个过程始终遵循基本的生态修复理念。在构思以及规划之后,应用合理以及科学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①在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需要保障生态自然体系的和谐性以及稳定性。②在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需要保障生态自然体系拥有多样化的自然物种,维持均衡的生态体系。③需要更加合理化地规划自然环境结构,合理地调配好存在于生态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物,较好地维持自然生态之前的风貌,防止发生环境衰退等问题。为了让生态保持均衡状态,恢复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就应遵循相关的科学管理原则,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好地改善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并且在恢复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发展以及提升自然环境。

2 生B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应用

2.1 生态修复技术与现代园林艺术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的设计与建设也日益增多。我国园林艺术逐步提出“城市园林生态化”这一理念,但是随着资源过度地开发和环境破坏程度的增加,使得现代园林环境不断恶化,因此,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2.2 应用时遵循的原则

一方面,更加全面地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在规划环境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规划的方法以及原理是否符合实际状况,还需要更加密切关注以及重视当前的设计项目,项目设计的理念需要和国家政府的理念保持一致,同步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绿化面积,提高修复生态水平。目前,全球气温正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但是植物借助光合作用能够将空气中的CO2转换为O2,因此,增加绿化面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绿化面积的大小和生态修复的水平有着紧密联系,然而由于我国近年来利用土地的面积越来越多,亟需找到有效方法扩增植被绿化面积。

与此同时,在规划植物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借助空间优势完成这一目标,合理分布空间以及分配植物,增加绿化面积。此外,针对不同环境状况可以应用合理的措施,在修复生态环境时,设计者应针对规划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修复措施。例如,居民区、工业园区以及街道绿化等,在规划设计街道时,不但需要考虑生态修复效果,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视觉效果,以此制订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在规划设计工业园区时,需要针对环境污染等实际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在规划设计居民区时,需要构建和谐氛围以及减少环境污染。

2.3 具体的应用方法

在开展实施修复现代园林艺术前,首先应熟练掌握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特点,使得其更加符合实际要求。在现代园林艺术中,有效应用生态修复技术的具体方法有以下3个:

2.3.1 排水方面。当前很多绿化主要是借助排水设备以及地表排水发挥其排水功能。在规划排水设施的过程中,一般会种植大量植物,以缓解水流对地面的影响。在铺设排水设施时,需要在适当的位置应用挡水工具或种植铺地植物,降低水流速度,更加有效解决出现的问题。

2.3.2 水景护坡方面。实际操作过程中,就是在水景护坡中增加能够靠边岸的水面,借助护坡以及驳岸更好地保护坡面。护坡上一般选用各种性能的植物进行栽培,避免出现水流渗入等不良状况。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例4

生态承载力指标核算结果

大庆市生态弹性度计算与分析(1)判断矩阵构造(确定权重)。经过各种因素的反复比较讨论,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22-26]。(2)弹性度计算与分析。承载指数计算首先需确定各因子的分值大小。分值大小确定采取2种办法,对有确切数据的因子采用分段回归的方法;对没有确切数据的因子,采用半定量化或专家评分的方法。本研究中采用了半定量和专家评分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各个因子的平均变动范围,来确定各因子的分值大小。在确定各因子分值后,利用承载力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见式(1)。(式略用前述结果与表1比较,大庆市生态系统处于较稳定状态,有一定的抵御外力的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从原始数据分析可知,水资源仍是影响评价区域生态弹性度的主要因素,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注意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大庆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根据二级评价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首先需要确定各种资源在承载力中的权重,方法如生态弹性度。为了使结果有明显易见和具有可比性,对各承载力因子采用分值表示方法。分值的确定必须有相应的标准和参照值,为了使结果有可比性,本研究以中国不同区域水资源拥有量为依据。其他分值因缺乏全国、区域的统计数据或资料,笔者以大庆市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大庆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了其分值。在确定各因子分值后,利用资源-环境承载指数模型,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指数表达模式(式略)用计算结果可知,大庆市资源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矿产资源承载力较高,水资源承载力较低;大气环境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水环境承载力较低。大庆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承载能力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大庆市承载压力度计算根据三级评价和承载力压力度的概念,首先需要确定各种资源在承载力中的权重,方法如生态弹性度中的计算方法。承载力各因子确定后,按照三级评价的计算方法,给各因子确定适当的分值,环境压力度各个因子不能按人均确定标准。因此,本次评价采用大庆市实际资源利用情况或规划实施后资源利用情况,与大庆市实际拥有可利用资源量的比较确定其资源压力度;环境压力度各因子采用实际排放量和大庆市环境容量去比较,确定其压力度值。这样计算可反映大庆市生态环境实际受到的压力,再用生态环境压力表达式去计算可得压力度值。(式略)当CCPS>1时,承载力超负荷;CCPS<1时,承载力低负荷;CCPS=1时,承载压力平衡。本研究的CCPS<1,因此,大庆市资源-环境压力度现实值较小,处于承载低负荷状态。(2)受到工业化、城镇化、人口流动、不利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将会下降[27]。代入“十二五”规划实施后的预测数值,可得本次规划实施后的承载压力度见式(6)。(式略)本次评价规划后的CCPS<1,“十二五”期末,大庆市工业经济“十二五”规划实施后,大庆市对资源的利用强度进一步加大,但承载压力度仍然小于1,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绿色经济是减轻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最佳方式[28],因此,应重视绿色经济在“十二五”规划中的地位,做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工作,降低规划实施后的生态环境压力水平。

结论与讨论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例5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存在着一个较为明显和严重的发展问题,即只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致使现如今城市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而城市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对于实现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继而提出了城市环境保护策略,并大力开展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以实现环境保护,还原生态的目的。以下在本文中,笔者首先指出了当前城市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论述了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园林建设的相关问题。

1、城市环境问题

1.1水体污染严重。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1.2大气质量恶化严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3固体废物、垃圾成堆现象严重。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1.4噪声扰民现象严重。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统计,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

2、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为了有效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态效益,还居民一个健康、绿色无污染的生活环境,就必须要对城市环境保护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尽力阻止城市建设的无序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发展,加大对城市建设的规划管理,严格把关各种城市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禁止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项目开展实施。大力提倡绿色建筑,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绿色环保意识,从全面出发,努力打造健康、绿色、和谐的现代化城市。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城市环境的保护规划设计中,尤其应当注意实现以下几方面内容:

2.1环境保护规划的准备。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2大气污染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3水污染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2.4固体废物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3、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4、生态园林建设的类型

在对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进行规划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的气候环境、水文地质、污染状况、经济现状等各方面因素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考虑,最终选用一个最佳的生态园林建设方案。生态园林建设可以根据设计中所选用的植物群落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种类。目前较为常见的几种生态园林建设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4.1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这是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并运用美学原则强调意与形的统一。如利用苍劲的古松象征坚韧不拔,傲霜的梅花象征不怕困难、无所畏惧;利用植物的芳名:金桂、玉兰、牡丹、海棠组合象征“金玉满堂”等。

4.2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这种植物大都属于绿化环境效果显著,生长较快,且适应性强的植物,如杨树、松树、柏树等。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当前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较为常见的植物群落种植模式,对于快速改善局部生态环境、减少噪音污染等危害、促进局部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3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这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例如枇杷安神明目;丁香止咳平喘;广玉兰散湿风寒;银杏叶含有氢氰酸,故保健和净化空气能力较强。

4.4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指运用植物典型的特征建立起各种不同的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中获得知识,激发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4.5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建设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发展具有经济价值的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并与环境协调,既满足市场的需要又增加社会效益。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例6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中,以确保它满足目前的需要而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持水的持续性和生态系统整体性的条件下,支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和满足代内和代际人用水需要的全部过程。

城市是人类高强度活动的地区,城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城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简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因此,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可持续的,即在保持城市生态环境健康的前提下开发水资源;第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满足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第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3]的发展战略;第四,水资源开发利用要满足世世代代人类用水需求,体现代内与代际间的平等。

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是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对这类复杂的生态系统,不确定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4],因此,在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之前首先应从机理上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进行研究,找出影响和制约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的胁迫因子,进而提出合理的管理措施和途径,实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由PSR模型延伸出来的驱动力(Driving forces)-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响应(Responses)模型(DPSIR模型)正是符合这一思维模式的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

1 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过程的DPSIR模型

DPSIR模型是目前在环境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框架模型,它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因子共同描述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可以用DPSIR模型来描述其发展过程。

1.1 驱动力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驱动力是指造成水资源复合系统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可以分为自然驱动力和社会经济驱动力。自然驱动力是指城市化导致的自然条件的变化,主要包括城市水循环、城市气候及降雨特征、城市水文效应及城市水环境的变化[1]。社会经济驱动力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城市水资源的需求,主要包括城市发展的人口目标和经济目标。从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作用的时效性上来说,自然因素导致的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变化是缓慢的,而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影响大、作用突出,是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

1.2 压力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压力是指通过驱动力作用后,直接施加在水资源复合系统之上的促使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变化的压力,直接表征驱动力的强度。驱动力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压力一方面表现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对水资源的竞争上,具体表现在城市的工业需水、农业需水、生活需水以及生态需水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表现在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对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废污水的排放。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上就是通过对水循环过程的调节,使水分沿着特定的路径循环运动,从而满足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不同部门对水资源的特殊需求,同时使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并可持续发展。

1.3 状态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状态是水资源复合系统在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下的现实表现,是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描述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物理特征。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状态及其动态变化是研究驱动力和压力的基础,也是分析影响和响应的出发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状态可以用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可用水资源量、水质状况、水资源重复利用能力、污水处理能力、人口现状、经济发展现状、生态环境现状等来表征。

1.4 影响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影响是指水资源复合系统在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下的状态的变化。与状态的相似之处是,二者都是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的现实表现,不同之处是状态反映的是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状态,而影响反映的是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变化,对影响的分析是决策的基础,是响应的依据。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和水资源供应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对水资源需求的竞争,导致了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水资源量的变化、水资源质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等方面。

1.5 响应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响应是指人类对状态和影响的反馈,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所采取的管理措施。社会经济因素对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压力塑造了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当前状态,系统的状态反过来又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规模和结构等,为了实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人类必须调整自身行为,即社会的响应。

1.6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机理分析

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的DPSIR模型是一种基于因果关系组织信息模型,存在着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因果关系链,在城市发展的初期,驱动力因子和压力因子的强度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之内,水资源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水资源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孕育、滋养、促进和支持的作用,水资源复合系统处于稳定、有序的状态。随着人类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施加的压力超过了其承载能力,水资源系统的状态,包括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水资源的水文循环过程等都发生了改变,而水资源的短缺和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后,人类逐渐通过经济和管理策略对这些变化做出响应,一方面调整水资源系统的驱动力和压力,从根源上改善水资源状况,另一方面采取直接措施改善水资源的状况及生态环境状况,从而使水资源复合系统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演进,如此循环,最终实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就是这样一个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S型发展过程。

2 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该遵循以下过程:首先评价城市水资源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然后分析造成城市水资源现状和变化的原因和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驱动力和压力,找出胁迫因子,分析水资源的现状和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据此调整当前的发展策略,提出合理的管理措施和途径,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1 城市水利用基本状况及需水预测

DPSIR模型的状态因子在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体现在对城市水利用基本状况的调查及需水量的预测。

城市水利用基本状况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城市供水水源状况。城市水资源包括传统的淡水资源和非传统的水资源。对供水水源构成特征的分析,就是调查构成城市水源的各种水源的量和比例;第二,城市供水状况,包括供水设施能力、供水量、供水水质的调查分析;第三,城市用水状况,城市用水分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对用水构成特征的分析,就是调查各部分用水的量和比例;第四,城市排水状况,包括城市污染排放量、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收费等方面。

在对城市水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对城市发展的需水量做出预测,预测方法主要有万元产值需水量定额法、用水增长趋势分析法、人均用水定额法、关键因子相关分析法等,不同的预测方法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不同的优缺点,因此在实际需水量预测过程中可以结合多种预测方法相互校验。

2.2 城市水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DPSIR模型的影响因子在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体现在对城市水问题的调查研究,驱动力因子和压力因子体现在对城市水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城市水问题的调查研究是在对城市水利用基本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水资源是否短缺、水污染状况、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等方面;第二,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具体表现在水资源量对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目前存在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水体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

在对城市水问题调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产生的原因,找出制约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胁迫因子,即城市水问题产生的驱动力和压力。目前水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污水处理率低、用水浪费、供水漏失量大、工业用水效率低下、工业布局不合理、管理措施不利等。

2.3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DPSIR模型的响应因子在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体现在为解决城市水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即为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

通过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水问题的原因的调查分析,从调整驱动力因子和压力因子的强度、改善状态因子和影响因子两方面入手,采取各种措施协调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改善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而实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主要包括调整水战略方针,遵循“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原则;科学配置、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加强城市水系统规划;加强水市场监督;加强管理,创建节水型城市[3]。

3 结束语

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是城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的复合生态系统,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DPSIR模型的应用可以简化这一过程。通过全面分析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可以深入理解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以及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奠定基础。在用DPSIR模型分析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为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左其亭,等.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16-132.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例7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已经成为政府和民间的共识,而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健全与完善的严峻形势,结合农村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具体策略,以探求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的对策.

一、当前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健全与完善的严峻形势

我国环境保护一直将重心放在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上,长期疏于对农村环境的保护。相对于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的防治而言,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基础弱。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设置了一些如“农业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农业环境监测年报制度”等制度,但随着机构调整以及有关部门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很多制度都形同虚设。如此状况,在面对新一轮农村经济发展之际,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将遭遇极为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增长与内需拉动严重挑战我国农村环境保护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问呈现出倒“U”形关系。“十一五”至2020年期间必然是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遭遇最严重挑战的时期。我国农村环境污染能否在其环境容量阀值以下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呢?这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健全与否密切相关。当我们一味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而不进行有效保护。一旦造成环境污染突破环境系统阀值,那么就会造成环境系统严重破坏,从而丧失环境生态功能。尽管 “零增长”理论过于悲观,但它也确实指出了经济增长所带给人类的“陷阱”。我国农村在缺失环保机制防护网的前提下,一旦“裸奔”进行经济快速建设,那么落入“陷阱”将不可避免。根据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势,再加上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利好,农村必将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经济将快速发展,广大农民收入将大幅增加,农村内需将被激活,大量的耐用消费品将进入农民家庭。城市环境污染的格局表明,生活及耐用消费品报废垃圾已经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且更加难以管理。农村内需的启动,必然也是生活及耐用消费品报废垃圾大量产生的开始,这也同样将挑战我国农村的环保机制。

(二)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迫切需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保机制

农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从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来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张雅光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退化情况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路明从农村的面源污染、点源污染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和环保机制等方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顾松圃、顾柏园针对农村生态环境,采取入户访谈和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抽样调查了农村环境污染现况;章力建、朱立志研究了当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认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阻碍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家生态安全等诸多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力。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沉痛担忧。现实情况的严峻形势,对我国农村环保机制健全和完善提出了迫切要求。

(三)农村环境污染与农民环保意识的落后制约我国农村环保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例8

中图分类号:X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1-2755-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1.011

近年来,利用3S技术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研究已得到广泛应用[1-8]。水能资源以及兴建水利水电设施对于支撑中国能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利用和开发水能资源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3]。如何更有效合理地利用水电资源,建立合适的监测机制,确保将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对金沙江下游、长江乃至全国的水电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电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大面积且十分复杂的,涉及到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等诸多领域。研究水电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区域或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在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之后对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增强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遥感(Remote sensing,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l information system,GIS)为水利水电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提供了良好的监测数据源和数据分析手段,可以在定性和定量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9-11]。

金沙江作为长江的上游横贯中国一二级阶梯,地形复杂多变,地势落差大,滩多水急,占长江水力资源的40%以上[12]。金沙江全流域共计划开发25级电站,总装机规模相当于4座三峡大坝。其中金沙江下游特别是大凉山地区年降水量高,径流深度大,已建成或正在开发建设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4座世界级电站,总装机规模相当于2座三峡大坝。同时金沙江流域成为欧亚大陆生物物种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难所,是欧亚大陆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区。这一地区占中国国土面积不到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数。金沙江下游是四川省乃至全国的主要林业生产基地和长江上游水源区,是中国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本研究利用RS和GIS技术,结合《HJ/T 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13]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等要求提取金沙江下游区域的各生态指标参数,对金沙江下游在2000、2014年水电开发前后的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程度进行评价,可为研究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数据

本研究数据源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遥感影像数据,包括长江下游(金沙江段)的Landsat-5 TM和Landsat-8 OLI影像数据;第二部分为长江下游(金沙江段)的ASTER GlobalDEM(简称ASTER GDEM)高程数据,精度为30 m。Landsat-5拥有7个波段,其多光谱空间分辨率为30 m和120 m(第六波段);Landsat-8 OLI拥有9个波段,多光谱空间分辨率为30 m,全色波段分辨率为15 m。通过研究区所在影像轨道号获取的数据如表1所示。

1.2 研究方法

运用ENVI 5.1和ArcGIS9.3软件对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主要利用ENVI 5.1进行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利用ArcGIS9.3对研究区域进行镶嵌、裁剪、数据统计以及坡度计算等,其中镶嵌中的误差不大于2个像素。利用30 m空间分辨率的ASTER GDEM数据制作出高程分布情况,并且对研究区域内的高程做出了分布统计,对研究区的高程值进行分级处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对研究区的坡度进行分级,并且统计各坡度范围内面积,可以看出研究区内急陡坡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该区域地势上属于急陡坡的山区[14,15]。利用监督分类和综合阈值法[16]进行数据分类和对比分析。

通过对指标数据的科学分析和统计来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结合已解译的土地类型数据,依据《HJ/T 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13]进行指标筛选,本研究选取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人类干扰指数5个指标因子分析流域内生物、植被、水资源、土地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赋予各指标不同的权重,计算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评价生态环境质量。

各项指标的权重与计算方法如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0×植被覆盖指数+0.20×水网密度指数+0.20×土地退化指数+0.15×人类干扰指数[13]。

1.2.1 生物丰度指数 指通过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异,间接地反映被评价区域的生物丰度的丰贫程度[13]。

生物丰度指数=Abio×(0.35×S林地+0.21×S草地+0.28×S水域湿地+0.11×S耕地+0.04×S建筑用地+0.01×S未利用地)/S区域

式中,Abio为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S表示某类型土地的面积(km2)。

1.2.2 植被覆盖指数 指区域内林地、草地、农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5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的比例,用于反映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13]。

植被覆盖指数=Aveg×(0.38×S林地+0.34×S草地+0.19×S耕地+0.07×S建筑用地+0.02×S未利用地)/S区域

式中,Aveg为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1.2.3 水网密度指数 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例,用于反映评价区域的丰富程度[13]。

水网密度指数=Awat×S水体/S区域

式中,Awat为水体密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1.2.4 土地退化指数 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例,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的土地退化程度[13]。

土地退化指数=Aero×(0.05×S轻度侵蚀+0.25×S中度侵蚀+0.70×S重度侵蚀)/S区域

式中,Aero为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1.2.5 人类干扰指数 指被评价区域内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程度,对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人类的干扰程度不同[13]。

人类干扰指数=Apop×(10×S林地+47×S耕地+34×S水域湿地+70×S建筑用地+40×S未利用地)/S区域

式中,Apop为人类干扰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评价区域划分

结合Google Earth解译研究区域内的4个一级电站位置图。研究区内水电站包括乌东德电站、白鹤滩电站、溪洛渡电站和向家坝电站,并将4个电站划分为4个流域单元,对4个流域单元进行质量评价,获得4个单元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4个一级电站位置和4个流域单元划分如图1所示。

2.2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变化幅度

通过对研究区电站建设前后的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人类干扰指数进行统计,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各指标权重及计算方法计算出研究区的4个单元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并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EI≥75的为优、55≤EI

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可以计算得到研究区的生态状况变化幅度,并将其分为4级:|ΔEI|≤2为无明显变化、2

通过研究区的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虽然电站建设前后4个流域单元的生态状况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但是通过表2和表3不难发现研究区大体上生态环境质量是呈下降趋势的,尤其比较明显的是乌东德电站和白鹤滩电站流域,这两个电站呈显著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这两个电站仍在建设当中,这说明水电站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建成之后的更大,而溪洛渡电站和向家坝电站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稍好。

3 结论

金沙江下游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优良状态,生态系统较稳定,但也存在一定的生态问题。影响金沙江下游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人为干扰较大、工矿业众多、土地垦殖和放牧过度、水土流失严重、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较多等。因此,应在流域范围内继续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控制农业以及放牧业面源污染源,加之区域内继续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会使得流域范围内的林地以及草地面积增加,这些因素可能会使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000年金沙江下游生态环境质量好,4个流域单元生态环境质量分级均达到了优;2014年金沙江下游生态环境质量较好,4个流域单元生态环境质量分级均达到了良及以上;2000-2014年金沙江下游4个流域单元生态环境质量除了向家坝电站流域无明显变化,其余3个均有明显变化,其中溪洛渡电站流域明显变差,乌东德电站和白鹤滩电站流域显著变差。总体来讲,在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的破坏强度更大,建成之后由于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功能和国家地方等政策的实施,降低了水电开发对环境后期的影响程度,使得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恢复。

利用RS的方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研究,与只局限于通过地面测量的传统统计调查方法相比,多源多尺度的遥感图像在大时间、大空间尺度的环境监测方面能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尤其是在动态反演地表信息情况下具有巨大的尺度优势,为流域的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持。其能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带来的影响,具有方便快捷、更新周期短、速度快、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特点,能为掌握生态环境信息提供第一手资料,而且其为水利水电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动态监测的可能和必要的数据分析手段,可以在定性和定量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何映红.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漓江流域地表覆盖分类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4.

[2] 张志军.基于遥感技术的青海湖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2.

[3] 单 博.基于3S技术的奔子栏水源地库区库岸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及灾害风险性区划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4] 肖 艳.基于遥感与GIS东北界河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 长春:吉林大学,2014.

[5] 乔玉良.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研究――以汾河流域为例[J].经纬天地,2014(1):43-51.

[6] 李妮娅,唐 瑶,杨 丽,等.基于遥感技术的白水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47(1):103-107.

[7] 吴柏清,何政伟,闫 静,等.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水电站库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3):39-42.

[8] 仙 巍,邵怀勇.基于遥感与GIS的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质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7,46(2):232-236.

[9] 黄 薇,陈 进.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对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初探[J].水利发展研究,2006(8):10-13.

[10] 瞿 群.流域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

[11] 杨达源.长江地貌过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水利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13] HJ/T 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S].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例9

生态水利建设工程是当代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工程内容之一,不仅是我国防洪系统、农业灌溉系统、航运系统、发电工程中的重要成分,也是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平衡的重要工具。因此,再我国大多数地区都开展了生态水利建设工程。而且,在不断实践之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人们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了更加深刻地研究。

一、现阶段国内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分析

(一)基础的特点

作为生态环保的主导工程项目之一,生态水利工程的基础特点包括全面、可持续、系统、科学。它能够将我国的水利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再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农业、航运、防洪等方面要求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水利工程的概念从初始时期的普通拦水工程水利,进而成为当前的生态水利工程,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使得水利工程从单一和普通的状态,实现到科学的、可持续的、系统的水利工程方面转变,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涉及地质学、结构力学、水文学等系统知识,生态水利在实现基本的水利价值之外,还满足维护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生态水利工程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结合紧密。在这些基础之上,采用科学的开发策略,及科学的工程管理手段。概括起来,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生物的多样性

我们在建设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时,或多或少地会对现有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无法忽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安全。因此,今后我们在进行一切活动时,必须要将对环境的考虑放在重要地位。还要开展有效活动,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我们必须要将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进而凸显出生态水利工程的主体特征。

2、生态水利建设具有系统性

一般而言,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开展,会对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水域以及河流等生态系统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开展生态水利建设之前,要充分考虑建设系统的各个环节,会对环境造成何种影响。它所体现出来的系统性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工程建设,还可以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形成直接的影响。因此,注重建设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是降低对生态系统不良影响的重要突破口。

3、工程效益的不确定性

生态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中的地质系统、气候特征等有较大的依赖性。但是由于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规模较大,因此,也涉及更为复杂的生态子系统。这就会导致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将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果没有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或者增加工程建设施工的灵活性,会使得建成以后的水利工程缺乏应有的各方面效益,环境生态也无法实现最优的效果。

(二)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基本原则

1、注重工程施工安全经济

在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建设时,需要采取一定有效的保障机制,保障施工安全经济。还要综合考虑生态水利建设项目,来安排合理的生态水利工程施工。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严格遵守当地的生态规律,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合理布局。以保障实现水利施工项目的安全、经济目标。最终达到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目的。

2、维持水利工程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

与传统的水利建设相比,生态水利工程突出的一个优势就是实现水利建设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因此,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要将适应水系生态系统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保障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的发挥。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进行合理规划,提前做好实地调查工作,施工规划要做到因地制宜。全面调查周围河流形态,以及地理环境特点,促使周围的生态系统呈现协调发展的姿态,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标。例如,尽可能维护和恢复周围河流系统的原始结构,这对改善水质,以及水生物系统安全意义重大。增加绿色植物的生存区间,为水生生物的生存提供保障,确保地下水系统的完整性。严格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律,降低水利工程的运营成本,提升植被的自我恢复能力,从而实现水的净化。

3、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整体规划原则

整体性原则主要是从生态水利系统的结构角度来说的。针对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因素提出了总体的要求。整体性原则规定,在开展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水文系统当前的自我修复能力,还必须对水生系统的变化进行科学地研究。这些要求我们必须要从生态水利施工的整体去考虑。如果没有做到这一原则,有可能制约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

(三)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1、将生态水文学及工程水文学作为基础

生态水文学系统和工程水文学系统,是实现生态水文工程建设的基础学科系统。这是实现水利工程建设走向生态化道路的基本保障,也是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区别于传统水利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我们在开展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必须要将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放在重要理论基础位置。然后再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熟练掌握生态系统与水资源的基本规律,从根本上满足生态用水与生活用水的基本要求。

2、制定完善的、科学的改建计划

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生态系统的某些部分,如动物、植物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状况,制定完善的、科学的、针对性强的改建计划,灵活应对施工过程中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要提前预计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情况,在施工之前就要制定好前期的防御工作。针对一些已经出现的、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要在水利工程施工结束之后,及时启用调整措施,尽最大努力保持水流环境的基本特点,对当地的植物、动物等开展回迁工作。

3、将生态水利与环境工程的设计相结合

在工程施工之初,就要对施工场地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与当地的水利局、地质部门等取得联系,全面了解该地区水文特征、地质特征,对这些系统的形成历史进行了解。从而将生态水利与环境工程完美结合,充分发挥两个系统的优势,对Y源进行优化配置。能够在节省资金成本的同时,增加生态效益。

二、新时期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

上文已经提及,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为突出。因此,我们在新时期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开始之前,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从科学分析、科学决策等角度充分分析其影响。

(一)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水利工程都是在天然河道之上开展的。在生态系统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每个地区的天然河道都处于各自的水系生态系统当中。水系生态系统的各个部分,都是系统中的一部分。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系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水利工程建设会使得河流的一定范围内呈现均一化,那么就会对河流生态系统多样性造成影响。通常,在天然河流上的基础上造成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以后,局部区域内的水系统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不仅深度和含沙量会呈现全新的变化趋势,同时水流的速度也会发生较大地改变,那么就改变了水流的原动力。与此同时,拦河坝也会导致水域面积的增加,水的比热容会较高。那么就会增加水的热量,水温升高就会直接改变鱼类的繁殖情。而且,在水流的动力发生改变后,水体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的频率也会受到直接地影响,原来的自净能力将会下降到一定的程度,使得水质变差。除此之外,水流域面积增加之后,就会加速该流域水的蒸发,就会出现降水量增加的情况。那么就会改变该地区的天气状况,降雨量增加、大雾天气增加。而且,修建生态水利工程之后,该地段所承受的重力大大增加,那么就会对当地的地质情况造成影响,甚至会引发一些地质灾害。

(二)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能够对相关区域内的陆生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影响。因为在建设过程中,会占用较大的面积。因此,就会缩减当地的耕地面积、林地面积等。这些土地系统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系统的转变,就会造成植被系统的破坏。植被遭到破坏,那么与其相关的陆生动物的生存状态就要有所改变。而且,如果建筑区域环境内的气候特征改变之后,那些无法适应湿润气候的动物就会迁移到别处。对于这些动物来说,就被迫转变之前的生活习惯;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而言,就转变了原有的结构。除此之外,在建设过程当中,以及水利工程投入使用之后,必然会为该区域带来较多的人类活动。沿线居民、周围工厂等制造的生活、生产垃圾,也会对该区域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转变原有的河道的理化特征,对沿线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三)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除了对生态环境系统造成影响之外,还转变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环境。主要表现为:占用该区域内的居民生存区域,导致周围居民的被迫迁移。转变原有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水域范围增加,淹没周围水域,改变了周围居民的生活条件。有些大型的水利工程,还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文物的保护和移动问题。同时,如果水利工程建设的面积相对较大,相关区域内的居民就需要进行搬迁,这也导致了安置上的问题。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之前,就必须要与周围居民,以及文物部门等做好协调工作。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搬迁、安置方案。

三、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开展的人类建设工程。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帮助人类活动提供更加系统化的水资源系统。那么它必然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上文已经分析了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以下主要分析生态水利工程系统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

(一)生态水利工程自身的缺陷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通常会改变相关区域的生态系统、河流的流向以及造成水流的原动力等。这些转变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

(二)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不足

虽然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与传统的水利建设相比,加入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也降低了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从实际的施工情况来看,由于人们对于生态问题认识不全面,导致生态保护效果不佳。

(三)施工过程中的约束力不足

这些都是人为上的缺陷。施工单位往往更多地关注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只能在保持较少经济支出的前提下,才会选择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施工措施。因此,就会出现对大自然资源随意开发攫取的现象。而一旦超过了水资源的平衡点,将会直接造成相当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四)生态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未曾得到合理地完善

有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在于施工过程中。在施工中对施工监管力度不到位。导致施工前设计的生态保护措施得不到实施。没有提前采取防御措施,出现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后,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最终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建议

(一)重视施工前期的规划设计

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展是十分复杂的,需要系统地进行。在对河流的治理当中,不仅要切实分析人类的实际需求,比如水利运输、水利灌溉、水力发电等,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平衡。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来看,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展不仅要把握对水利工程理论知识的原理运用,还需要结合生态学理论知识。在对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材料和设施选择上,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学的标准,进而使得工程建筑具有较高的安全效益,并且能够长期维持稳定的状态。对于其的工程建设,也要实时地进行控制,确保其符合规定标准,进而可以承受外界的自然破坏力。在设计横断面和流纵面的时候,需要在河流地貌学的基础上,对该区域的河流泥沙淤积状况进行分析,同时该要对河流的侵袭和冲刷进行信息搜集。对于该区域的历史问题,可以通过地质部门和水利单位获取,之后需要对河流的水势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使得河流修复工程能够切实有效地开展。在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要着重做好对河流的控制。现代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则需要放弃对河流的控制,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建设相协调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类无法对自然界进行全面而合理地控制。自然生态系统必然会在其余方面展现出这一控制造成的危害。因此,要想实现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就要增加对于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的价值。在此要强调的是,地球上的每条河流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没一项水利工程建设都要按照该河流的实际状况进行。充分尊重每条河流的水域系统,尊重其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环境与水利建设共存方案。切实做好对当地地质状况、河流特征的调查工作,搜集尽可能多的水文资料。并实时考虑到该水利工程的防洪强度,以及对水流冲击的负载程度。同时,在工程设计环节,需要切实考虑到该流域内生物的各种生存状态和生活习惯,尽量不去破坏这一生态系统的平衡。通过设计河流的水利工程,保障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与周边景观在美学欣赏角度的和谐。

(二)重视工程建设生态,做好污水弃渣处理工作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水利工程的施工特c,以及周围环境状况,对污水弃渣等进行有效处理。防止污水弃渣造成对工程的破坏,防止对环境形成严重的污染。具体的措施可以包括:建设化粪池以及简单的厕所,用以接纳施工当中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同时还需要对这些污染物进行消毒,在达到标准后,再进行实时地排放。在施工开挖以及弃渣堆存的过程当中,还应当充分考虑工程竣工之后,如何恢复当地的美观状况。在施工时,如遇到耕地区域,会首先开挖耕地表土耕作层,这部分土层对于耕地来说十分重要,是经过长期维护形成的,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在开挖之后,要妥善保存这些土壤,待到工程完结之后,再将其用于覆土、造地。

(三)监测工序的合理开展,做好环境数据评价体系

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以后,应当按照确切的环保标准,对它进行科学的监测,为了确保监测的合理有效性,通常还会构建一定的环境数据评价体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使得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落实到位。这是实现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建设协调发展的必要保障。

(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制定法律法规,明确对不适合建设水电项目的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生态功能区等地进行保护。对保护河段、以及保护流域区划定明确的范围,动用法律的约束力,限制水利公工程建设的区域。采取相应的监督措施,让这些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对那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进行重新审查、评估,采取有效的惩罚措施。

五、结语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并不乐观。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人类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此时如果还沿用之前的水利工程建设的话,就会加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还会使水域问题更加严重。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保障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增加了对于生态保护的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生态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当前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充分发挥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价值,尽可能降低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例10

生态水利工程在实际进行建设时,其经常会和当前时展脚步保持协同一致,使其能够对用水需求给予满足,同时也会对于当前生态平衡发展保持起到一种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防止植物退化现象以及河流断流问题与水生物锐减情况的产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于生态系统进行调整和改善,另其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运作模式。水土流失状况以及植被破损坏情况和生态失衡情况不断的出现,以上情况产生都会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生态发展才能够保持稳定,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够保持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这时还需要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按照工程建设项目所作出的安排,对于在建设过程里要求将排水分区和河道流域作为单位完成集中的整体建设,并争取每年多种不同类型设施都能够进行开工建设,生态水利工程能够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为其提供所需要的帮助,人与水土要素都需要被纳人至其需要进行考量的范畴中,使用自然化方法以及多样化方式作为基础,使得河道治理能力能够的丰富,从而推进河道治理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2生态水利建设需要遵守的基础原则

2.1安全性以及经济性原则

安全性体当前在水利工程设施其自身的安全以及稳定与耐久性,经济性展现在使用生态系统的一种自我的恢复功能,使用较小的投入从而得到较大的效益。

2.2空间异质性原则

突破以往水利工程对于河道其渠道化以及非连续化,使用横向和纵向的自然地貌提供所需要的生存空间,使得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

2.3生态系统自设计和其自身的恢复原则

自设计功能主要展现在生态系统其自身的自然选择以及物种分布,其在通过食物链的时间发展使其本身可以保持一种持续性的发展。

2.4景观尺度以及其自身整体性的发展原则

景观尺度涉及到了空间尺度以及时间尺度,其自身的尺度不断提升,那么对于河流生态进行修复所获得的效率也会随之提升,整体性其主要是对于整体生态系统来说的,其本身并不仅仅是单一存在的一个物种。

2.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其属于自然演变的一种动态系统,其本身无法依照单独设定的目标去进行持续的发展,因此其会受到外界多种因素对其滴啊去的干扰,并且本身还具备了不同程度的修复功能,在二者彼此协同作用的影响表使其能够在时间亦或是空间上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样的一种不确定性也让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变成了一种反馈调的整式设计。

3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方法

3.1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

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使用生态水利,可以使得河道自身的自然情况得到恢复主要展现在两个基础:①需要将大自然中的河流具备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河道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得到提升。诸如:设计人员能够把河岸线当前的形状设置成为一种陡缓错落的并不是十分规则的形状,并且,相关的设计人员还需要针对当前河道的深滩以及浅滩彼此之间进行有效的构成,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保障淤积和冲刷等情况产生的位置是一种适宜的位置,这样的一种情况也能够让河道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缔造出一个非常适合生物居住的一种环境。②相关的设计人员还需要关注周边环境和河道环境彼此之间的协调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整体环境变得更为和谐。设计人员一定要针对河道周边环境给予有效的分析,并按照周边环境去完成河道周边环境的合理设计,能够把很多不同的环境完成有效的融合,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河道当前的生态系统范围得到提升。

3.2建设生态河堤

设计人员对生态河堤进行建设的时候,可以从几点不同的内容进行:①合理的对河道中心线进行设计。当前喝到的河道形状都是在河道中心线上展现的,所以,设计人员在对河道中心线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河流当前的走向和河道自身的宽度变化以及河道周围的环境与河水实际的流动动力等相关因素给予一个整体有效的分析和考量。②一定要把道周边的潜水域给予有效的设置与合理的布局,这样的一种方式不但可以让河道在视觉上为人带去一种非常宽广的认知,并且也可以为河道两边的景观布置提供所需要的空间,从而让河道的河湾和湿地与河滩彼此可以构成一种层次感。

3.3提升河道的整体设计性能

参建人员在进行河道治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对河道治理工程给予整体的设计。在当前阶段发展背景下,设计人员在对河道工程进行治理的时候,不但要求对河道当前的泄洪和排水能力给予整体的考虑,并且还需要提升对河道治理工作进行过后是不是可以保持生态平衡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首先,设计人员要求使得河道自身的弯曲程度具备合理性,在对河道给予治理的情况下,设计人员要需要尽可能的使得河道保持适当的弯曲,河道需要保持适当的弯曲程度,不但可以很好的降低水流速度,并且还可以为河道里生存在的生物提供所需要的繁殖场地。其次,设计人员在具体河道的宽度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将其自身的宽度控制在一个适当的犯愁中,为了使得河道可以和周边环境保持协调一致,因此可以适当的改变河道宽度。

3.4其他生态水利应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