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1 16:35:13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例1

2020年住宅工程项目累计数量超过7.4万个,为建筑平面设计与精装修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建筑设计融合建筑学、数理学、美学等多门学科,由多种不同形式要素遵循一定规律进行排列组合,以实现结构、形态关系的和谐有序的目标。比例是源于数学学科的基本概念,现应用于建筑学领域并成为影响建筑美感的主要因素之一,仍对当代建筑设计发挥着深远影响。如何合理应用比例秩序来优化建筑设计中的平面构成效果,成为当前建筑设计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1比例相关理论基础

1.1数比关系

古典建筑设计主要遵循数学中的数比关系和几何构型方法,如:借助整数比1:11、2:21、3:33或4:43以及无理数比例、等进行的平面构成的形态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借助圆形、矩形等几何图形进行的建筑平面分割,或基于斐波那契数列1/2、2/3、3/5、5/8等进行的建筑立面设计,由此形成建筑构图中控制线的雏形。将比例秩序应用于现代住宅建筑的平面构成中,常采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比例关系,营造建筑尺度与空间的秩序感。范·德·拉恩于1960年提出塑性数列理论,即存在塑性数列1、1、1、2、2、3、4、5、7、9、12收敛于无理数x,且x为方程式x3-x=1的解求得x的近似值为1.325,则此时其增量最小,能够实现尺度最优化。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对比例的论证更为丰富,他创造性地提出模数的概念,主张利用控制线实现构图的统一。在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运用比例的平面构成方法,常利用n条水平线条进行建筑立面的划分,相邻两线条之间由若干不同比例的方格组合构成平面形态,在各方格内完成窗框规格、形态等细节的设计。其中将相邻水平线条的间距设为H、初始高度为X,已知其符合等比数列Fn=1.3nA,分别依据X、1.3X、1.69X、2.19X的比例进行建筑设计;同时沿水平方向将各方格的宽度设为L,依据调和数列Fn=1/N的平面构成特征,分别依据1/7L、1/8L、1/9L、1/10L、1/11L的比例进行建筑设计。借此利用两个数列分别进行建筑立面形态的组合设计,在整体维持比例秩序的同时,使细节富于变化[1]。但比例秩序在建筑设计中需要一定适用条件,受住宅建筑功能与结构设计需求的影响,通常首层、二层不参与等比数列,避免因层高过矮限制住宅出行及功能空间的正常使用。

1.2数比与几何作图比例

勒·柯布西耶提出将黄金分割法应用于建筑设计中,选取斜率为φ、1/φ的两条直线进行建筑立面构图设计,将两条不同斜率的直线交叉后贯穿建筑立面,沿垂直方向依照4X、X、2X、X、4X的比例进行空间尺度的划分,整体住宅立面由上至下依次由水平阳台、水平带窗、车库以及大门组成,其中在与对角线垂直方向选取6条直线平行排列,组成黄金矩形中的洞口位置,与沿建筑立面垂直方向形成的5条水平带进行交错排列,不同方向均依照整数比进行构图设计,实现数比与几何作图比例的统一。将控制线应用于建筑立面设计中,以黄金矩形为基础进行变式设计,将长、短边依照统一斜率进行叠合设计,同时遵循黄金分割比例进行窗框、阴影区等细节设计,在整体结构形态复杂化的基础上保持细节部位的秩序感。在住宅平面设计中同样需遵循一定的比例秩序,如选用6×6柱网结构进行建筑平面划分,在建筑四周选取3个方向分别布设1个方形庭院A1和2个狭长矩形庭院A2、A3,各庭院面积比遵循以2为倍数的等比数列进行排布,其中庭院设计面积比为4:42:1、体积比为16:67:1,在保持整体柱网结构规整的同时,使局部空间尺度富于变化。

2平面构成的表现形式及应用

2.1比例秩序的形态构成逻辑

平面构成中的形态构成最初适用于二维平面,经由二维平面向二点五维、三维立体转变,赋予建筑构成元素不同厚度,进而完成建筑表皮化的逻辑建构流程,使得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富有秩序感和艺术美感。住宅建筑的平面构成形态取决于基本形态和骨骼的相互作用。其中基本形指通过重复、关联、尺度调整等手段完成单元体的设计,在此过程中需注意,控制同一平面或尺度空间范围内的基本形数量,合理选用变异手法,维护整体建筑平面呈现效果的美感;骨骼由平面构成中的基本线状元素组成,用于控制同一平面内基本形的排列与组合方式,并利用基本形完成空间的分割,使平面构成富有逻辑感和秩序感。依托基本形、骨骼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平面构成逻辑的分解,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重复型。指将单元体依照一定次序、规律进行多次使用,凸显出平面构成的机械感和韵律感,丰富建筑表皮机理。如住宅建筑设计中常用的百叶窗等构件即由规则图形进行重复排列,配合其他构成手段及单元的应用,进一步改善了建筑平面形态、避免过于单调。又比如:将骨骼线与基本形应用于平面形态构成时,沿同一方向依照相同间距进行骨骼线的排布,把整体平面划分为大小相同、数量不等的骨骼单位。通过调整骨骼线的方向及其沿不同方向的比例关系,在此基础上,保证各骨骼线单元内的基本形保持一致,并通过调节各基本形的维度、位置使局部细节富于变化,即可塑造出不同形式的骨骼形态(如图1所示)。图1骨骼线的多种表现形式示意图(2)近似型。指为避免重复的形态构成方法使平面过于单调,可引入近似的构形方法来改变基本形的结构、尺度、方向维度和色彩等要素,并在住宅平面设计中增添装饰性构件,形成同一种变化的建筑美感。在应用该构型手法时需注意控制好变换的尺度,应用骨骼线将平面划分为若干近似的单位,在各单位内部对基本形的结构、大小、关联性进行调整,借助局部减缺、变形等手段进行改良设计,优化建筑立面展示效果[2]。(3)渐变型。指主要遵循一定比例关系进行骨骼线、基本形的排列组合,沿某一方向或多个方向维度进行渐变处理。这是基于均质化思维进行骨骼网络布局,遵循数理变化规律进行的由密到疏或由疏到密的网络结构设计,并沿骨骼线将基本形状的位置、尺度进行变化。在渐变型设计过程中,需确保基本形的变化符合等距关系,避免产生秩序混乱的问题。(4)特异型。指在重复型、近似型等构形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变异,选取局部骨骼线或基本形进行尺度、色彩和方向等参数的调整,以此改变原有平面形态构成方式,形成整体建筑立面中的视觉中心。在此过程中需注意,把握好视觉中心与整体画面的比例关系,确保发生特异部分的局部视觉中心占比远小于整体部分,保证局部细节设计的张力,使其他部位发挥背景衬托作用,完善住宅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在实际设计环节,可先依照重复的构型手法进行骨骼线的排列设计,选取局部进行合并、扭曲或按比例扩大、缩放,保证局部变异部位与整体平面背景遵循统一的形态逻辑,配合完成基本形的变异设计,起到放大局部细节、突出视觉亮点的作用[3]。

2.2平面构成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包含点、线、面等,这些元素融入建筑设计领域构成二维平面、三维立体结构。由于住宅建筑设计的自由度有限,常通过段落划分、平面构成等手段营造出建筑立面的组合形态。其中划分法应用于住宅建筑立面设计时,将建筑立面划分为屋顶、中间与基座,运用重叠、分离、组合等表现形式进行元素排列,增强建筑大面的层次感和韵律感。平面构成法关注建筑整体造型的秩序,如在建筑立面轮廓的中间依据1×5的比例增设框架结构,将不同比例的框架依照一定次序和距离进行交接处理,在整体立面上呈现出框与框相互套接的形态特征,有效增强立面的凹凸感和逻辑感。在建筑细节设计上,需兼顾功能空间的组合与立面细节效果,可将平面构成手法应用于建筑窗框设计上,利用不同比例的长方形框进行缩进、层叠设计。如以窗框左下角点位为原点,沿x轴方向进行三等分,取坐标为(2,0)的点位向上延伸出一条直线使之恰好与x轴平行的窗框相交,再沿y轴方向将其进行三等分,取坐标为(2,1)的点位向右延伸出一条直线使之恰好与y轴平行的窗框相交,由此将原本3×3的窗框划分为2×3、1×2、1×1三部分,实现整体平面的比例分割。此外,还可通过色彩组合进行住宅立面划分。如对建筑大墙面可选用米白色真石漆进行框架装饰,对窗下板选用棕色人造石或咖啡色装饰木线进行搭配,增强住宅平面构成的秩序感,塑造出极简主义的美学风格。

2.3基于方法论维度的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从方法论维度出发,当代住宅建筑的形态逻辑、表现尺度、构件形态及组成元素等均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在实际建筑设计环节,还需对传统理论进行改良,融入艺术学科中的平面、立面构成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比例与尺度关系来进行建筑形式美的营造。在建筑平面构成类型划分上,可运用散点式、横线式、竖线式、均格式、穿插式、错动式、跳跃式、渐变式、图案式等多种构成类型。以其中的散点式类型为例,在建筑整体立面上可运用窗户、洞口等视觉元素作为散落点,遵循一定的均衡比例与疏密关系进行平面构型设计。在建筑材料、装饰色彩设计上遵循统一风格,并且将同一平面内的散点尺寸控制在1~3个左右,避免整体形态过于杂乱,配合增加窗套、选用具有质感的建筑外墙装饰材料等措施,增强整体平面构成效果的活泼感。在建筑立体构成类型划分上,包含动态式、块体式、折面式等不同构成类型。以其中的块体式类型为例,考虑到住宅建筑中包含数量较多的重复性空间,易在建筑设计效果上呈现出单调、死板等缺陷。因此将立体化构成类型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可对原有均匀的矩形块进行内凹或外凸设计,或仿照积木堆叠状态呈现建筑形态,保持不同体块在同一建筑体上整体比例与尺度关系的和谐统一,在此基础上,对细节部位可采取局部扭转、建筑材料创新或色彩变换等方法,打造出Jurčkova住宅、马赛白色公寓等不同住宅的外立面呈现形态,更好地丰富建筑设计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住宅建筑设计效果取决于建筑材料、结构形式、设备工程、建筑策划等多个方面,当前建筑设计领域的审美价值取向已经实现由理性向艺术、自由化领域的过渡。虽然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使得传统普遍性设计法则被逐步消解,但仍需明确比例秩序在平面构成中的基础性地位,合理应用比例这一构型手段进行建筑平面空间、立体空间的营造,并且在局部细节、设计理念上融入创新元素及现实需求功能,更好地服务于住宅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燕,王勇.城市住宅建筑设计改进与创新策略分析[J].城市住宅,2021,28(8):125-126.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例2

引言

“构成”是将繁杂的造型关系分解还原成形态要素 ( 点、线、面、色彩、肌理、材质等 ),并在形式美法则和秩序下重组,综合构建成全新形态的过程。形态构成作为现代设计科学的基础理论系统,是我国大多数艺术院校和建筑院校专业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研究对象是造型的构成要素,形式美的法则及其设计原理,构成设计的思维培养等。传统的形态构成主要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空间构成。训练步骤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思维模式过渡,通过抽象形态要素培养对学生美学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系列课程教学的问题

目前建筑教育中的形态构成课程脱胎于包豪斯《基础课程》的构成教学,其课程体系源自于工艺美术训练,并非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自身演变发展的结果。传统的形态构成课程以视觉艺术基础训练为主,多注重平面设计或二维空间的抽象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完全满足建筑学专业的特殊需要。

1.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

传统的形态构成教学强调抽象的造型训练,单纯从形式角度探讨形态要素及其组织规律,如平面构成着眼于抽象的点、线、面的构成组合训练及形式美原则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则旨在训练三维实体的造型能力以及材质和肌理的表达;色彩构成则多从抽象的角度,在心理学的层面探求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这种基于工艺美术类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是普适性的,缺乏针对性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感到纯粹的点、线、面学习抽象,与建筑语言的形式逻辑缺乏联系。因此带来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手法脱离建筑形态设计,色彩构成与建筑空间形体的创作过程缺乏对应练习等种种问题。

2.课程衔接缺乏连贯性

建筑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具体性、功能性,而传统的形态构成训练往往不涉及设计目的、内容、条件和手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分解性、形式性的特征。如果缺乏与建筑设计课程衔接,极易造成对学生建筑本源的忽视。学生在完成设计基础课程之后的建筑设计专题训练中,将面对多种环境因素和更多的设计矛盾,必然需要对建筑的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此时很难将之前学习的构成手法熟练运用于具体的设计。不仅如此,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中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的独立内容教学,缺少相互之间的连贯训练,对建筑学学生而言,就无法体会在建筑形体生成过程中,其二维平面、立面与三维立体造型之间严密的逻辑性。

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下的形态构成系列课程

通过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让学生在形态构成的训练过程中了解其与建筑设计的联系。因此,使课程更好地体现建筑学的专业特点与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要求相结合,是设计基础教学团队探索改革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我校建筑学院的形态构成系列课程逐步形成了“建筑化”形态构成的特色教学方法。

1.强化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训练

“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建筑学的设计基础课程学习中,尽快了解构成与建筑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体会到形态构成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掌握一定的与建筑相似的空间造型能力,从而为真正进入建筑设计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 “三大构成”,基于“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三大构成”主要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由于空间是建筑的本质,因而对空间构成的训练将有助于加强建筑学专业对空间形体塑造。通过改革和调整形体构成系列课程的内容安排,教学更加关注于空间形体(实体或虚空)由二维到三维的生成过程,以及三维形体在笛卡尔坐标系中的平面、立面和剖面的二维对应表达。以针对性的课程训练,使学生在学习建筑形体设计的同时认识和理解对设计内容的表达,从而直观地体会到构成与建筑的紧密关系。

此外,根据建筑教学目的对专题讲座、作业要求、教学参考书等的设置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促使学生在进行形体构成系列课程学习时,积极主动地收集和思考有关建筑实例,认识构成要素和构成手法在建筑造型中的运用,积累设计形态,提升设计修养。

2.整合构成系列,加强与建筑设计的联系

“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的课程按照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的顺序,将三大构成课程紧密联系,逐层展开,组成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有机整体。

每个构成训练均分为两个步骤进行,即“向大师致敬”和“对自我重构”。第一部分侧重大师作品解析:对课程提供的建筑作品平面、立面及其空间形态进行还原抽象,以原有平面、立面、及空间的解析为基础,进行新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训练。第二部分强调个人作品生成:平面构成将建筑平面的各空间组成,建筑立面的门窗、细部构件,及其使用的材质和色彩关系作为构成要素,进行一个建筑平面或一段建筑立面的构成训练;立体构成在平面构成的基础上,对自己设计平面或立面进行深化,生成新的建筑体量组合形式;空间构成是以立体构成为基础,依据人体尺度和建筑模数标准,对建筑空间内部及其外部环境进行调整和塑造的过程。

整个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都着力引导并鼓励学生在后续训练中运用之前课程学到的知识。对构成作业的辅导及评价也不只是关注结果本身,更重视作品推敲生成的整个过程,并且强调构成作品的逻辑性与秩序性。通过“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学习建筑是一个整体连续的、循序渐进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并逐步做到学以致用。

结语

综上所述,突破原形态构成训练仅对视觉感受的强调,注重构成系列课程与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以建筑教育领域自身的力量不断修正与充实教学体系,是建筑学专业教育工作者探索课程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与此同时,积极整合教学成果,出版一套依托传统构成课程知识体系,同时具备建筑学专业特色的形态构成系列教材,是建筑院系的教学工作与课程建设的紧迫需求。

参考文献:

[1]隋杰礼,王少伶,姜国栋.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7(3).

[2]施瑛,潘莹,王璐.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形态构成系列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华中建筑,2009(10).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例3

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系列课程教学的问题

目前建筑教育中的形态构成课程脱胎于包豪斯《基础课程》的构成教学,其课程体系源自于工艺美术训练,并非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自身演变发展的结果。传统的形态构成课程以视觉艺术基础训练为主,多注重平面设计或二维空间的抽象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完全满足建筑学专业的特殊需要。

1.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

传统的形态构成教学强调抽象的造型训练,单纯从形式角度探讨形态要素及其组织规律,如平面构成着眼于抽象的点、线、面的构成组合训练及形式美原则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则旨在训练三维实体的造型能力以及材质和肌理的表达;色彩构成则多从抽象的角度,在心理学的层面探求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这种基于工艺美术类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是普适性的,缺乏针对性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感到纯粹的点、线、面学习抽象,与建筑语言的形式逻辑缺乏联系。因此带来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手法脱离建筑形态设计,色彩构成与建筑空间形体的创作过程缺乏对应练习等种种问题。

2.课程衔接缺乏连贯性

建筑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具体性、功能性,而传统的形态构成训练往往不涉及设计目的、内容、条件和手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分解性、形式性的特征。如果缺乏与建筑设计课程衔接,极易造成对学生建筑本源的忽视。学生在完成设计基础课程之后的建筑设计专题训练中,将面对多种环境因素和更多的设计矛盾,必然需要对建筑的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此时很难将之前学习的构成手法熟练运用于具体的设计。不仅如此,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中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的独立内容教学,缺少相互之间的连贯训练,对建筑学学生而言,就无法体会在建筑形体生成过程中,其二维平面、立面与三维立体造型之间严密的逻辑性。

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下的形态构成系列课程

通过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让学生在形态构成的训练过程中了解其与建筑设计的联系。因此,使课程更好地体现建筑学的专业特点与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要求相结合,是设计基础教学团队探索改革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我校建筑学院的形态构成系列课程逐步形成了“建筑化”形态构成的特色教学方法。

1.强化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训练

“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建筑学的设计基础课程学习中,尽快了解构成与建筑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体会到形态构成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掌握一定的与建筑相似的空间造型能力,从而为真正进入建筑设计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 “三大构成”,基于“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三大构成”主要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由于空间是建筑的本质,因而对空间构成的训练将有助于加强建筑学专业对空间形体塑造。通过改革和调整形体构成系列课程的内容安排,教学更加关注于空间形体(实体或虚空)由二维到三维的生成过程,以及三维形体在笛卡尔坐标系中的平面、立面和剖面的二维对应表达。以针对性的课程训练,使学生在学习建筑形体设计的同时认识和理解对设计内容的表达,从而直观地体会到构成与建筑的紧密关系。

此外,根据建筑教学目的对专题讲座、作业要求、教学参考书等的设置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促使学生在进行形体构成系列课程学习时,积极主动地收集和思考有关建筑实例,认识构成要素和构成手法在建筑造型中的运用,积累设计形态,提升设计修养。

2.整合构成系列,加强与建筑设计的联系

“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的课程按照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的顺序,将三大构成课程紧密联系,逐层展开,组成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有机整体。

每个构成训练均分为两个步骤进行,即“向大师致敬”和“对自我重构”。第一部分侧重大师作品解析:对课程提供的建筑作品平面、立面及其空间形态进行还原抽象,以原有平面、立面、及空间的解析为基础,进行新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训练。第二部分强调个人作品生成:平面构成将建筑平面的各空间组成,建筑立面的门窗、细部构件,及其使用的材质和色彩关系作为构成要素,进行一个建筑平面或一段建筑立面的构成训练;立体构成在平面构成的基础上,对自己设计平面或立面进行深化,生成新的建筑体量组合形式;空间构成是以立体构成为基础,依据人体尺度和建筑模数标准,对建筑空间内部及其外部环境进行调整和塑造的过程。

整个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都着力引导并鼓励学生在后续训练中运用之前课程学到的知识。对构成作业的辅导及评价也不只是关注结果本身,更重视作品推敲生成的整个过程,并且强调构成作品的逻辑性与秩序性。通过“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学习建筑是一个整体连续的、循序渐进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并逐步做到学以致用。

结语

综上所述,突破原形态构成训练仅对视觉感受的强调,注重构成系列课程与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以建筑教育领域自身的力量不断修正与充实教学体系,是建筑学专业教育工作者探索课程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与此同时,积极整合教学成果,出版一套依托传统构成课程知识体系,同时具备建筑学专业特色的形态构成系列教材,是建筑院系的教学工作与课程建设的紧迫需求。

参考文献:

[1]隋杰礼,王少伶,姜国栋.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J].高等建筑教育,2007(3).

[2]施瑛,潘莹,王璐.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形态构成系列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华中建筑,2009(10).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例4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在各类设计领域中备受重视和关注。平面构成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是由点、线、面这些元素构成,他注重在二维空间中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对视觉美的认知能力。立体构成同样包含这些内容,但立体构成是三维的,他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揭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而色彩构成的内容包含:色面积、色形态及色情感等方面的知识,强调颜色的属性,分析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是依附在面和体上所体现的。三大构成相辅相成,在各类设计领域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中,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是所有所学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他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平面构成

构成是一个近代造型的概念,其含义是指将不同或相同形态的多个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构成对象的主要形态,他可以包括自然形态、几何形态和抽象形态。平面构成是指在二维平面中进行的创造活动,打破人造物最基本的对称构成形式,他运用构成元素中的点、线、面,按照一定的均衡、变化等法则,用规则或不规则的方法创造出新的、美的形态,使人产生有规则的起伏、有节奏的韵律、有条理的动感和新颖、奇特的视觉感受。平面构成是构成艺术设计的一部分,也是现代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是一门研究艺术设计各专业共同基础要素的理性训练课程。作为设计基础训练的一个方面,平面构成很早就被设计师和设计教育者所重视,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完善起来。同时,平面构成也是学好视觉传达设计的关键课程。他是在二维平面内创造理想形态,或是将既有的形态(具体形态和抽象形态)按照一定原理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多种理想的视觉形态。平面构成探讨的是二度空间的视觉法则。其构成形式主要有重复、近似、浙变、变异、对比、集结、发射、特异、空间与矛盾空间、分割、肌理及错视等等。

平面构成是设计的基础,他所研究的是点、线、面、肌理、方向、位置、空间等内容,是任何设计都离不开的基本元素。平面构成作为具有设计基础特性的同时,也决定了他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美感的体验和对形态的认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他不受具体的功能、工艺或材料等因素的限制,是一种较为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对形态元素进行抽象或具象、有序或无序的研究和探讨。对于今天我们能够进行平面构成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感激包豪斯做出的贡献。包豪斯“创造了当今工业设计的模式,并且为此制定了标准;他是现代建筑的助产士;他改变了一切东西的模样,从你现在正坐在上面的椅子,一直到你正在读的书”。这正是对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的最大赞赏和肯定。

(二)平面构成表现手法的多元化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电脑网络对教育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冲击着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并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使专业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都发生了改变。在现实授课中,传统教学模式正逐渐被自主学习、实操教学、课题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诸多方式所替代,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直观、丰富,并富于动感,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逐渐增多,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电脑也为课题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提倡多元化设计、多元化手段、多元化形式共存。所以,应该大胆的将突出的、优秀的方式方法融入到的设计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主张学生以手绘为主,加强动手实践能力,手绘是设计表现的基本功,学生通过在动手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提升自身的创造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己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当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脑与手的协调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也是辅助设计构思的有效手段,具有体验丰富、印象深刻、随意性强、强化动手能力等优点。今天电脑在设计领域的灵活应用,也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启示,将电脑融入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可以搜索到一些国内外优秀作品,并进行赏析,从中让学生学习并借鉴设计者的设计思路及理念。就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而言,可以用手绘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电脑辅助来完成。后者作业完成速度会大大加快,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作业量,但也有一定的弊端,用电脑个性语言不强,细节交待不突出,容易抹杀人的性格与个性特点等。现今在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中,应逐步打破设计基础课程的传统的手绘模式,提倡大胆的应用电脑网络为教育教学服务,一改以往较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向着多元化局面的方向发展。

(三)平面构成在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

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的。他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目前常见的平面设计项目,大体可以归纳为十大类:网页设计、包装设计、DM广告设计、海报设计、平面媒体广告设计、POP广告设计、样本设计、书籍设计、刊物设计、VI设计。在这些设计中,由于受到二维空间的限制,每幅平面设计作品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具有独特的“创意”来表现设计的初衷。同时,结合平面设计的应用原则,才能够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平面构成具有共性的设计语言,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当今已被社会各类艺术、设计门类所应用,平面构成与其他应用设计的学科一样,都是为了完善与创造更赋予现代感的设计理论和表现形式。平面构成以一个全新的造型观念,给艺术设计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现今高科技的融入,大大的拓展了设计艺术的视觉审美领域,丰富了设计的思维及表现手段。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讲授平面构成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灵活应用于设计中,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者。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学生在专业设计领域奠定坚实的基础。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例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城市规划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城市规划学科已经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在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立体构成担负着培养学生空间感知能力的重任。文章以三大构成之一的立体构成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课程面向工科学生授课的教学方法,并尝试将逻辑思维能力与形象三维造型能力相结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学思路的创新

立体构成最早起源于俄罗斯构成主义,经历了从荷兰风格派、法国立体主义到德国包豪斯造型艺术学院这四个过程。立体构成是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点、线、面、块等形态要素按照形式原理的美学法则,进行创造性的重构解构的学科。立体构成旨在培养学生空间感觉和直观创造判断力,课程核心是探求形态本质,即力象的表现。城市规划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的立体构成教学思路有着本质的区别,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注重艺术训练,而缺乏针对理工类专业学生创意思维特点的教学探索,城市规划专业的立体构成教学思路应以理性思维为主,结合专业主题开展空间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包含形态要素、材料要素、造型要素和形式要素四要素,其中形态要素是最基本的要素包含点、线、面、块;材料要素是立体构成作品形成物质载体;造型要素和形式要素是立体构成空间形成的基本法则。

我国高校一般在立体构成的教学内容上主要包含二维半构成、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柱式构成以及线、面、块综合构成这六个方面,笔者根据城市规划专业的特点主要教学内容包含立体形态的认识、二维半构成、平面向空间形态的相互转换、体的组合与空间构成以及立体构成的综合应用这五个方面。在教学目的和方法上,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学生建立三种造型意识,即图像意识(图形、图识和图理)、实体意识(立体的多面性、虚实性和量感)、空虚意识(空间的场性、渗透性和序列),能应用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空间形象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对空间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后期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

立体形态的认识教学部分属于理论讲述部分,主要教会学生认识空间中点、线、面、块等形态,教师以PPT反映的方式进行,课件中插入已经建设好的城市规划图片,使学生对空间立体形态有较直观的认识。

二维半构成部分的练习。材料为黑、白卡纸,用10cm×10cm的白卡纸9张进行切和折,最后装裱在一张35cm×35cm的黑卡纸上,建议4学时。二维半构成是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空间的转换练习,根据卡纸具有的易加工和可塑性的特点,通过折、剪、切和叠来改变纸张的平面状态,通过不切多折、一切多折和多切多折的三种方法产生半立体的形态效果,可以通过造型要素和形式要素的自由、对称、均衡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注意把握好面积的分割以及对形态的审美判断。

平面向空间形态的转换教学部分是基于二维半到三维的中间阶段,此阶段也可称为折面成型练习,建议8学时。本练习材料为厚一点的卡纸,如黑白卡纸,色卡纸等,针对纸质材料平面特性以及灵活成型的优势,进行平面转换为半三维空间的塑造练习。方法上通过在平面的纸张上切割、折叠创造空间,要求在书籍、行录设计上经常可见。要求作业在展开时呈立体空间形态,折叠后又能恢复二维平面状态,根据城市规划专业可通过设置特定的主题进行练习,例如用于古建和现代建筑,表现形式不宜过于复杂,能简洁、明了地表述主题即可。

体的组合与空间构成部分是立体构成重点练习的部分,建议12学时,本练习材料为模型卡纸。此部分主要是单体建筑空间或组合空间练习,充分注意内外空间性质的感受,以40cm×40cm的模型卡纸做底板,在此基础上布置建筑空间,单体建筑空间或组合空间的最高处控制在40cm以内。在学生练习前,教师向其讲解空间的功能特性和构造特性等相关知识,表现手法可以是区隔的、组合的,也可以是群化的,这里提到建筑单体空间练习主要是以构成形式为基础而舍弃建筑细部的空间组合练习。

立体构成的综合应用部分是立体构成重中之重的部分,建议16学时。此部分主题是立体构成――城市模型,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根据提供的城市规划的CAD总平面图,首先打印成A0或A0以上图纸,再装裱在KT板等硬板上,然后用模型卡纸完成三维模型的创建。本阶段是对三维立体构成设计课程的一个总结,对所学的内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三维形态的自由创作,强调三维体积构成空间及空间的构造特性,培养学生对体积、空间形态的塑造能力,掌握创造三维形态构成规律。学生仔细分析总平面图包含的内容要素,识别建筑平面图范围,学生创建的建筑模型不能超出规划图中建筑平面范围,根据道路系统、平面布置格局及规划的尺度进行建筑模型的创建,建筑的风格、高度及建筑体量根据空间的功能特性与构造特性以及规划总平面图的规划内容确定。建筑模型在创建上应简洁,门、窗等基本建筑构造可舍弃或简化细节,表现抽象、概念的建筑,更多注重的是建筑本身及建筑之间的空间组合关系,除建筑外的其他规划元素则不需要表达(图1)。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例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182-01

建筑构成是一个近代造型概念,源起于19世纪20年代包豪斯学院开设构成课,并在其基础上经过改进和发展而创立的学科,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开设此课程旨在培养提高学生的建筑造型能力。建筑构成是创造形态的方法,而形态又包括形状和情态两个方面。形状是指物形的识别性,情态是指物态的心理感受,如红色格子绒布给人温暖、苏格兰风情等心理感受;荷花纯洁、高雅……所以我们使用建筑构成手法造型学习时,要关注两个方面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一是构成的基本元素和构成手法;二是建筑构成审美的视知觉原理。本文关于建筑构成的应用性研究也是根据这两个方面进行展开。

1 建筑构成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性

1.1 平面点、线、面构成―― 建筑表皮

平面构成是从二维空间来研究创造形象,构成元素为点、线、面,课程中常用的构成手法有重复构成、渐变构成、特异构成、分割构成等。建筑表皮是指在建筑体形确定之后,对建筑外立面上的柱子、门窗、雨棚、檐口、阳台、遮阳板、墙面分割等细部设计。

(1)重复构成。重复构成是最简单的构成。重复构成是用一种或几种基本形按照骨格网有规律地重复。很容易取得统一效果,显示简洁、平缓和混同的情态特征。在建筑外立面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建筑物的开窗、阳台、遮阳板等在建筑立面上都可以呈现重复构成的形式。

(2)渐变构成。渐变构成指骨格或基本形逐渐地、顺序无限地作有规律的变化,可以使构成产生自然有韵律的节奏感。骨格的渐变是指骨格有规律的变化。基本形的渐变是基本形的各视觉元素均可作为形态渐变构成的基础。在本人所带学生的渐变构成作业所示,留白部分可为建筑立面上虚的部分(开窗),黑色部分为实体墙面,并且开窗部分呈椭圆形有规律的大小渐变。

(3)特异构成。特异构成是构成的破坏规律。最常用的方法是在整体有规律时,局部破坏规律,造成特异,从而形成主从关系,往往特异部分成为强调的主体,整体形态成为从属的背景。其构成的方式包括:基本形的形状大小可以形成对比,色彩强弱可以形成对比,肌理的粗细可以形成对比,位置的疏密、不同的方向可以形成对比等,总之,形态的六个视觉要素都可以形成对比。如synn architekten建筑事务所设计的JWAN住宅,建筑立面开窗在重复构成的基础上局部突变,形成大面积窗洞,为特异构成的手法。

(4)近似构成。近似构成是指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它表现了在统一中呈现生动变化的效果。可以说,近似也是在重复的基础上,使基本形出现微小的变化。近似的形式有形状的近似和骨骼的近似。如建筑立面的门窗洞口以方形为基本形,建筑立面中大大小小的方形开窗形成近似构成,从而形成丰富生动又统一的建筑立面造型。

(5)分割构成。分割构成是通过对原形进行分割及分割后的处理,分割构成的方式有:等形分割、等量分割、比例―数列分割、黄金分割、自由分割等方式。等比、等量分割以及黄金分割等比例分割自古以来在建筑中都不乏有优秀建筑实例。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由于建筑技术的成熟以及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出现较多运用自由分割的构成手法设计建筑外立面,如上海世博会的瑞士馆,建筑立面呈现自由分割构成,分割线把建筑立面分为大小比例不同的长方形,分割线为立面中虚的部分(开窗),被分割线分割的长方形为实体墙面。

1.2 立体构成―― 建筑形象

在立体构成中,形态要素为点、线、面、体。在立体构成的手法中,基本分为加法和减法两种类型。加法如聚合法,重复聚合同样或相似块体进行重复表现,通过单元重复,线性重复,放射式重复,中心式重复等多种形式进行组合。如Safdie设计的Expo 67住宅以方块体为基本单元,通过聚合的手法组织整体体型;减法如切割法是将块体根据一定的造型规律进行划分,切割块体具有很好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如上海世博会新加坡馆,在一个球体的基础上分别对底部和顶部切割形成建筑出入口和屋顶。

1.3 色彩构成―― 建筑色彩

色彩构成,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研究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的配色创造。 色彩构成的练习常常通过明度推移练习、空间混合练习、明度对比练习、色相对比练习、主题配色练习,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从人对色彩的知觉效应出发,运用科学的原理与艺术形式美相结合的法则,在设计中学会运用作品中综合的色彩倾向,即色调来表达建筑语言,如美国肯尼迪图书馆以大面积的黑白色对比渲染肯尼迪的死亡悲剧。并兼顾建筑立面的色彩平衡,如本人带学生做的立体构成的模型就是运用风格派的色彩构成所作,和同样运用风格派的施罗德住宅,在色彩和构成运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2 建筑构成审美的视知觉原理

形态的视知觉是指从视觉的生理到心理的审美意识;在建筑构成及建筑设计中可以用的视知觉原理组织和检验构成及设计作品是否是美的,有如下几项:(1)单纯化原理―― 构造简单的形容易识别,尽可能地以简单的形和构造去认识对象的方法;(2)群化法则―― 各部分之间的间距较小,空间感弱,实体感强,使部分之间联系起来形成整体;(3)图底关系―― 人们在观察某一范围时,把部分要素突出作为图形,而把其余部分作为背景的视知觉方式;我们需要把需要突出强调的部分安排为“图”,把不需要强调的部分安排成“底”。(4)图形层次―― 形与形之间存在着明确、实在的前后关系;(5)形式美法则―― 一般情况下人们普遍认同秩序是美的造型的基础。如对称、均衡、比例、对比、节奏、多样统一等法则。

3 结语

在构成中,为了便于分析,把建筑形态同功能、技术、经济等因素分离开来,作为纯造型现象,所以学生学习构成的过程中接触的多是大量的构成作业而缺少适当的渠道学以致用及理清建筑构成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本人在该课程的讲授及作业布置中,安排了建筑调研并从建筑立面用构成元素(点、线、面)提取平面构成,本文的插图引用的多是本人教授学生的优秀作业。并在平面及立体构成中使用抽象的几何的点、线、面、体元素,加强与建筑设计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日)小林克弘,著.建筑构成手法[M].陈志华,王小盾,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例7

1 动态艺术照明形式的概述

动态的艺术照明形式有很多种类。比如说灯光的自身变化,灯具造型的自身变化,灯具和灯光外力作用下的运动和变化或其他因素下的变化。人们将灯具的照明效果与灯具艺术造型相结合,以点、线、面、体,为基本形态表现出来的运动变化着的艺术造型叫做景观动态艺术照明。

在现实生活中,周围的景观动态艺术照明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格局,有的形成了动态整体的布局,有的则表现城市中细节的动态艺术照明。细节的动态艺术照明是一些基本元素,而整体的动态艺术照明则是由细节动态艺术照明组成,连贯性,统一性景观照明。所以要产生城市夜间的动态照明效果,就必须将这些视觉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有规律性,连续的优美的造型,才能形成优秀动态的艺术照明景观。

2 动态艺术照明形式的分类

2.1 动态光源的平面构成

2.1.1 平面构成的含义。平面构成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在二维平面上进行的分解、组合,从而得到的理想效果。平面构成是在现代美学的基础之上,综合了光学、物理学、美学等领域。平面构成主要是探讨二维空间的形式。包括:重复、渐变、对比、变异等。

2.1.2 平面构成的应用。夜景动态照明平面构成的形式很多。比如说渐变是以类似的基本形或骨骼,循序渐进地逐步变化,呈现一种有阶段性、调和的秩序。

常用的有动态轮廓照明灯具有:白炽灯、霓虹灯管、美耐灯、光纤管等。灯可形成各种文字、图案、通过开关,形成各种动态。其中灯照明的颜色丰富,夜间动态的效果非常好,常用于商业、娱乐建筑物立面。(如图1)

平面构成及其特有的视觉形态和构成方式带给人们一种特殊的艺术美感,其形态的有序性和产生不同视觉引导作用的构成形式,组成了紧凑而赋有节奏律动之感的画面,营造一种动态,感性之美,抽象之美。

2.2 动态光源的立体构成

2.2.1 立体构成的含义。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是1个三维空间,既有幅度,有深度。立体构成是用一些材料、以视觉为基础,力学为依据,将造型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的形体的构成方法。构成体的造型形态的基本要素是:物质材料的体量和所占有的空间,观察者的视角和光源,材料和重心规律的运动。立体构成的组合形式有:交叉、叠加、切割等。

2.2.2 立体构成的应用。立体构成的灯具照明由装饰材料和光源组合而成,也称气氛照明,主要是通过一些色彩和动感上的变化,以及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达到照明气氛,其主要作用就是美化环境,创造意境,所以灯具的艺术造型很重要。新的设计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以满足人们提出的环境优美、亮度适宜、空间层次感舒适、立体感丰富等多个层面的要求。

例如去年备受关注的广州国际灯光节,多处景观使用光纤立体造型:因为光纤的可塑性强,颜色多变,塑料光纤材质还很柔软,能更好地体现立体效果。(如图2)

3 动态艺术照明形式注意事项

在构想造型时应注意,灯具的材质和设计风格变化要与周围景观主题相统一,还要与人的感情和情调相统一。特别是立体形态的灯具,可以由一些金属、玻璃、木材、铝合金等材料制成,在动态灯光的照射下,更能突出灯具的肌理和形态。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差异,灯具的风格各不相同。

4 结语

一个城市的夜晚动态景观艺术照明形式是这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手段。合理化的城市景观动态艺术照明形式既要使用环保的材料又要注重人文氛围,强调以点、线、面、体为基础的形态表现出来的运用变化着的艺术造型与周围的景观形成一个和谐、舒适的环境。希望把更多的艺术照明手法和艺术造型灯具运用到城市景观艺术照明领域中,展现每个城市独特的夜晚文化特色。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例8

立体原理与陶瓷造型设计有效衔接的重要意义

构成设计是艺术类院校必须开的基础造型课程。但就陶艺专业的教学,如果仅仅将设计停留在抽象构成的层面,脱离了陶瓷艺术本身,那课程的开设就没有意义。

立体构成课是基础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立体原理与陶瓷造型设计有效衔接作为立足点。课程不仅关注纯粹的艺术创作,更是设计与制作、动手与动脑桥接的过程。在通过一些案列进行教学,从立体原理入门,以陶瓷造型为归宿,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设计思维方式,加强对立体形态与空间的认识,加深对形式美法则、造型材料、构思与创意等的理解。在实践教学目标的同时感悟知识内涵。

学生经过立体结构造型能力培养和实操动手能力的强化,有了对陶瓷造型的分析、发现、判断、挖掘、优化、多角度观察等能力后,不但可促进其新的知识体系的形成,加深对立体原理之于陶瓷设计的基础性作用的理解,还可明白立体原理在造型的形成方法上与陶瓷造型设计的一致性。当学生按照立体原理中点、线、面基础元素进行强弱、动静、疏密、虚实等基本规律组合,结合裁剪、切割、镂空、折曲等手段对虚拟陶瓷不同部位造型,就能从真正意义上领会从抽象到具象、形态美感、形态创新以及新的视觉效果的含义,最终在作品中充分体现陶瓷形态的三维空间设计感和视觉表现张力,这是立体原理与陶瓷造型设计有效衔接的意义所在。

确保有效衔接的关键是合理组织和实施课程能容

本课程目标是借助立体原理着力培养和打造学生对陶瓷造型设计的判断力和创作力,而这一目标达成的关键则是合理组织课程内容和实施项目教学。

课程内容注重设计理论和教学任务的有机整合。制定并有计划的安排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并将其充分体现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手与脑的结合充分发挥。真正做到两者的有效结合。

教学任务一:立体构成原理的认识及其训练。知识要点:①立体构成原理;②立体构成各要素与其关系;③从平面走向立体;技能要求:从平面到半立体、全立体的转换:平面视图的立体化;平面材料立体化。教学任务实施:分三个实验完成。

(1)平面到半立体的感知训练:以卡纸为材质,从感觉出发:将酸甜苦辣以线条形式出现,并转为半立体。将酸甜苦辣以美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从酸甜苦辣四中感觉中体会并抽取元素,进行平面到半立体的感知训练。要求通过面材的纸张设计,在平面纸上做切割,积极地利用此切割线,把纸进行折叠、弯曲、拉引等处理,使之产生出凹凸的半立体造型来.并将四中感觉通过思考、提取出反应相应感知的主次、聚散、高低、曲折等要素和空间的关系,甚至构成触感的肌理,感悟形和形之间的关系、凹凸相互转换的自然规律,注重力感和整体感。

(2)平面到半立体的抽象训练:以卡纸为材质,将我们抽象的风为主题,进行平面到半立体的抽象训练。同样要求通过面材的纸张设计,在平面纸上做切割,积极地利用此切割线,把纸进行折叠、弯曲、拉引等处理,使之产生出凹凸的半立体造型来.并将风的特征通过思考、提取出反应相应感知的主次、聚散、高低、曲折等要素和空间的关系,甚至构成触感的肌理,感悟形和形之间的关系、凹凸相互转换的自然规律,注重力感和整体感。

(3)平面到全立体的衔接训练:以卡纸代替泥片,进行器皿杯子的设计,以达到平面素材的立体装换。以纸为材质,先经过造型的构思,确定一个图形,然后按照图形进行切割(材料不要完全切断,至少保留一处相连),再通过折叠、穿插和固定,使之成为立体杯子的形态。这种思考与训练要求实践者很好的平面构思与立体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对材料的特性有很好的把握。

教学任务二:立体构成基本形态的训练。知识要点:①熟练掌握形式美法则的规律;②通过运用材料表现立体构成的三种基本形态。技能要求:熟练掌握线、面、体材构成的方法。教学任务实施:以面材实验为主。

任务实施:面材构成训练:以面为基础元素,并结合陶瓷造型壶的结构,用面材围合成一个壶的造型。首先要先理解面材构成的概念、特征,分析面,并掌握面材构成的方法。其次以壶为基础,分析壶的各部分结构,将面材构成和壶有效的结合。同时也达到了用纸来研究壶的形状:壶的结构、解剖面和壶的外轮廓的呈现。把这些面黏在一起来表现作品,模型看起来像一个骷髅,只有骨架。

教学任务三:立体构成综合形态训练。知识要点:熟练掌握立体构成各基本形态表现技法,并能综合运用。

任务实施:以泥为材质,进行陶瓷造型的艺术性表达,具有综合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实验要求学生用泥为材质,了解泥的特性,运用所学构成的各种方法,分析重组新的造型并体现以下几个词:生长、重生、舞者。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要求学生不仅对材料具有一定的控制力,还要把立体原理和陶瓷造型的制作美学要求一致起来。达到在做实验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和生成作品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仅检验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技能的掌握,更使学生在训练中将知识体系重构、产生创意的重要过程。学生通过自己作品所选的元素、肌理、层次、颜色、空间等处理,从内容与形式的分析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以上教学任务的重点主要定位在结构创意和研究陶瓷造型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中最终要明确:①立体原理是针对形态进行三维立体空间整体性的理想把握;②单纯的立体原理训练与陶瓷造型设计中实用立体形态的区别和联系,即纯粹的立体原理训练在材料可能达到的范围内,可任意发挥想象力创作新的造型,而陶瓷造型设计要与陶瓷造型的功能等共同承担设计效果;③构思的表达应该大胆的尝试和运用,将所学立体原理融会贯通于陶瓷设计之中,以达到最佳效果。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例9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使构成学逐渐成为现代设计的重要基础,并涉及到诸多领域。园林景观设计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创造美的境遇和便捷的使用空间是人们对景观环境的不断追求。通过对实例园林景观的分析,探究构成学的点、线、面、体等基本构成理论和造型元素在营造园林景观环境的运用。

1构成学理论

1.1构成的起源和发展

“构”有组成、组合之意;“成”有形成、完成之意,“构成”是指事物的组成、结合与组合[1]。构成是一个近代造型概念,即构造、解构、重构之意,即构成就是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通过理性的组合方式,表达感性的视觉形象,提取造型的形态要素[2]。构成艺术最早在19世纪20年代由荷兰艺术家提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对艺术产生了不同的转变,构成艺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诞生,经俄国“先锋派”运动和荷兰“风格派”运动,最终由德国包豪斯学院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主张以抽象形式来表现审美。20世纪30年代,构成艺术思想在日本盛行并有了创新,直到80年代,构成艺术才传到中国,并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

1.2构成学的理论

构成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设计学科,主要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简称为“三大构成”。构成注重的是“形”和“造型”,“形”有二维和三维之分,即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造型即形的产生过程[3]。它以人的视知觉为出发点(大小、形状、色彩、肌理),从点、线、面、体等基本构成元素入手,按照一定的艺术原则,形成不同的图案,并强调构成的抽象性。

1.2.1平面构成理论

平面构成是指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在二维平面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秩序规律和美学原理,组合成具有结构严谨的平面形式。平面构成是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基础,是最基本的造型艺术。平面构成可以通过重复、近似、渐变、对比、发射、分割、空间、肌理等构成手法,按照形式美法则进行分解和组合,形成具有一定视觉形象的平面图案。

1.2.2色彩构成理论

色彩构成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系统和完整的色彩认知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反应。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不可分割,运用色彩在数量、空间和质地上的变化,进行组合,创造新的色彩效果。

1.2.3立体构成理论

立体构成即在三维空间中,以一定的材料和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点、线、面三个基本元素为造型基础,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进行三维空间的构成表现。立体构成旨在研究立体空间里的造型规律,对实际空间和形体的研究。

2园林景观设计

2.1景观

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来源于德文,是指“一片土地”,即土地的一部分,意指“风景”“景色”或“景致”。地理学家把景观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艺术家把景观定义为风景;建筑师将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将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俞孔坚综合了传统、地理学、生态学和文化等因素,将景观定位为:“景观是土地及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建的综合体,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生活在大地上的烙印。”

2.2园林景观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利用、改造自然山水地貌(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道路,营造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现在园林景观不仅涵盖了之前的内容,同时又引入一些新的内容,如大地艺术,主要指对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如广场、步行街、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主要是构建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地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3构成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平面构成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1点元素的应用

几何学认为点只是位置,没有长度、宽度和形象,仅存在于线的两端、线的交叉处和线的曲折处等,点是静止的。点元素是平面构成中的基础元素,以圆形、正方形、多边形来表示。在园林景观中,点以“景点”的形式存在,并无大小,可以是一块场地,如中心广场和入口节点,节点一般都是视觉的焦点和构图重心,造型丰富;也可以是山石(见图1)、水体、植物、雕塑、喷泉(见图2)、建筑小品等(见图3);可以单独表示一个独立景观,也可以是大量点的集合。大量的点连续排列,可给人线化的视觉感。

3.1.2线元素的应用

几何学认为点的运动轨迹形成线,线有长度,但没有宽度和厚度,线可表现出方向、运动和生长。直线有垂直线、水平线和斜线;曲线有几何曲线和自由曲线。在园林景观中,线可以是笔直、曲折的道路(见图5);不规则的水体边界和外形轮廓(见图6);景观要素上的图案线条。

3.1.3面的应用

面是点和线的运动轨迹或者集合,是承载物质的基地。面的形态有几何形(圆形、三角形、曲线面)和自由形(概括形、偶然形、分散的形、清晰的形等)。在园林景观中,面有底面、立面和顶面。底面即承托面,如草坪、铺装场地和水体等,起到承载人们活动的基础。图案变化丰富的铺装广场(见图7)、静态的大水面。立面即视觉面,如绿篱、跌水、景墙、密植植物等,形成具有遮蔽、围护、加强景深的作用(见图9)。顶面在园林景观中多用高大的植物和棚架形成(见图10)。

3.2色彩构成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构成即色彩相互作用,在园林景观中用色彩体现景观效果,并能够强调和烘托环境气氛。园林景观中的色彩有自然色彩,如天空、大地、植物、水体等;还有人为色彩,如铺装材质和雕塑小品等。园林景观中植物的色彩较为丰富,绿色创造静谧的气氛(见图11),丰富色块拼接的增添节日的气氛(见图12),鲜艳色彩的雕塑小品(和铺装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

3.3立体构成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从几何概念上讲,一个面沿着非自身方向延伸就变成体,体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三个量度。体一般给人坚实感、安定感和稳重感。体的长宽高变化,颜色、肌理等变化,也会给人创造不同的心理感受。体有实体和虚体两种类型,实体以体量代替空间,强调物质形态;虚体由其他要素包容或围合而成的空间,强调心理体验,对空间的把握和塑造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园林景观空间按使用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按位置可分为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和灰空间;按组合形式可分为开敞空间和封闭空间;按空间态势可分为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园林空间中常用的限定手法有:围合、设立、覆盖、凸起、挖掘、托起和变化质地七种,可通过多次限定形成丰富变化的园林景观空间。园林空间为人们活动和游憩休闲提供场所。在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越来越多地引入构成艺术的设计元素,将具有实用性的园林景观融入更多的美学和艺术因素,提升园林景观的艺术美感,但同时不能忽视园林景观设计本身的特殊性,园林景观要与建筑和环境相融合,形成“天人合一”的场所景观。

作者:任飞 单位: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例10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0-0014-03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新馆)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华南路,于2009年10月1日向社会免费开放。馆内基本陈列“中华之魂――长城历史文化陈列”采用多种方式展示了中国长城文化,着重突出河西汉、明长城及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1}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地域性与整体性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互补,在展示长城全貌的同时,突出了河西长城的历史地位。{2}

“中华之魂――长城历史文化陈列”展览立面之平面构成方法运用合理,有效地传达出了展示信息,激发观众对展示物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思考,并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将展示设计功能性、艺术性和技术性有机结合,顺畅表现,值得展览执行人员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

一、面与平面构成

(一)面的概念

面是指二维(二度)空间的概念,从动的定义出发,面是线移动轨迹形成的结果;从静的定义理解,面是线的围合形成的形态。面具有幅度感,由于在各个方向的幅度、比例、曲直的不同就产生各种不同的形,形是面的主要视觉特征,凡是面都具有特定的形。{3}在平面设计里,面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作为容纳其他造型元素的二维空间的面和作为基本造型元素的面,前者指的是进行各种平面设计的基础平面,后者指的是进行造型的平面化元素。{4}

(二)平面构成{5}

构成是一个近代造型概念,其广义与造型相同,而狭义则是组合的意思。即从造型要素中抽出那些纯粹的形态要素来加以研究。在二维平面内创造理想形态,或是将既有形态(包括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按照一定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形态造型设计。{6}平面构成以知觉为基础,是一种高度强调理性的活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再创造过程。{7}平面构成的构成法则主要分为规律性构成法则和非规律性构成法则。规律性构成法则是指构成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组合起来的法则,包括重复构成、特异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对比构成和密集构成;非规律性构成法则是指构成元素不按规律自由地组合起来的法则,包括空间构成、肌理构成和想象构成。{8}

二、“中华之魂――长城历史文化陈列”平面构成特点

(一)以矩形为绝对构图基础

1.矩形的使用:100%

实景所摄作为资料使用的53幅图片中,均使用矩形。矩形(包括正方形)在视觉传达上,给人以稳定、厚重、坚实、阳刚之感觉,有效地契合长城历史文化的展览内容,体现自西汉以来的悠久而富有内涵的长城文化。其次,矩形造型流畅简洁,易造易行,方便陈设。除矩形外,部分圆形与曲线的运用,增加了构图的多样性,增强了立面的灵动性,使之更加平易近人,易于展示信息向观众的传达。

2.矩形的嵌套:41.51%

展览各分区标题及解说词采用矩形展板,衬以白色微凸背景板,进一步凸显文字内容,形式上,类似于传统书画装裱形式,具有文化艺术美感。

(二)规律性构成法则的运用

1.重复构成的大量使用:52.83%{9}

重复构成的使用增强了秩序感,强化了视觉形象,形成了同意整体的视觉效果。

2.特异构成:11.32%

特异构成的使用强化突出了部分画面,可增强多样性,丰富构成。

3.渐变构成:1.89%

渐变构成具有规律性,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4.发射构成:1.89%

发射构成具有发散效果,可引导视线延伸。

5.对比构成:22.64%

对比构成强化视觉中心,增强肯定,增强画面生动感。

6.密集构成:32.8%

密集构成相对自由的构成形式,使画面整体视觉冲击力增强。

三、“中华之魂――长城历史文化陈列”平面构成特点分析

(一)比例

矩形在构成中的绝对地位更易于导致使规律性构成法则的运用;其组合适宜,使整体风格严谨规整。但与此同时其中规中矩的表现过于单调,显出沉闷。缺乏非规律性构成法则,空间深度及拓展、材质肌理、创意创新发挥不足,弱化了展示物品的立体性、生动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的想象力,不利于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深刻文化内涵的传达。

(二)节奏与平衡

在展览立面平面构成中,以矩形为基础,通过各种不同原则进行平面构成,使整个立面展示具有节奏性与动态美感。而在整体空间布局上,这些节奏和其所依附的基础平面的“留白”,形成不同种类的平衡。节奏与平衡使其立面展示富于美感,给观众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可以有效地促成长城文化环境的形成,增强观众对中国长城历史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三)第一重要性与不可复制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案只讨论立面平面构成的问题,没有涉及颜色这一与形状密切相关的问题。{10}而所谓第一重要性,是指展示内容具有第一重要性,形式设计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展示内容,不可将形式设计抬高至超乎内容本身的高度,{11}抑或将二者生硬分离。

不可复制性意指本案的平面构成式样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是属于当时环境的一种历史选择,不必也不会成为某种美学标准,{12}本案只做赏析与评价案例,意在从美学角度出发审视博物馆立面之平面构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解读方法。

四、结语

面(平面、立面)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良好的平面构成在陈列设计中的运用,将会为展示信息的转达与文化环境的营造增光添彩。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展览立面之平面构成独具特色,在历史类博物馆陈列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观其利弊可知,重视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中的平面构成,合理运用平面构成法则,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将成为展览执行人员应有的基本素养。

[注 释]

①王蓉:《谈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及资源利用》,《丝绸之路》,2004年增刊第2期。

{2}胡杨:《中国长城第一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丝绸之路》,2003年第6期。

{3}安晓波、王晓芬等编:《艺术设计造型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4}刘晶主编:《设计基础》,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5}本文分析长城历史文化陈列展览立面,可视之为平面。

{6}杨毅柳、马云主编:《平面构成》,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刘晶主编:《设计基础》,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8}文健、钟卓丽、李飞天主编:《设计类专业平面构成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各构成法则或有重叠,总计不等于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