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化学教学能力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5 16:31:21

化学教学能力

化学教学能力例1

我国的教育体制不断地在进步和完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注重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也体现了这一原则,因此我们在进行化学教学时,要有培养学生的能力意识,而不是去培养“应试机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呢?我将浅谈一些我在教学上的看法。 一、教学主体方面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发现化学教学内容包括:化学基础知识部分,基本技能部分以及能力提高部分,这些都是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初中化学存在一定的神秘感,有很多神奇的化学现象,这些正是抓住学生心理、提高学习兴趣的良好手段。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完成任务后体会到成就感,建立自信,逐渐找到化学的学习方法和乐趣。 2.基本技能部分则是基础部分的提高。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就要有运用的能力。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作为武器去干掉简单的实际问题呢?这又是一个能力培养的过程。作为化学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无论是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独立完成学生实验,教师都要强调学生用心观察,牢记每一个化学现象,明确实验操作原理。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基本技能,合理地运用基础知识,去分析问题,逐渐提高化学基本技能。 3.能力提高部分的教学所涉及的问题已经不是单一的“能做难题”。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不但要上好课,还要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多方面的素质进行强化提高。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键期,多与学生沟通,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方向,摒弃原始的为了考试而教学的教育方式。 二、教学中容易忽略的层面 现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极为匮乏,也正是因为诸多因素让我们教师忽略了课外活动教学的重要性。课外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资源展开内容多样的教学。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归纳学习方法,举办化学板报大赛或做家庭实验等多形式的活动,这样不但让学生提高了知识的掌握水平,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活动提高自身能力。当他们在课外活动中一旦取得一些成就,那么在课堂上就会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在一点一滴中稳步发展,结合课内课外提高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使学生不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要学有所获,提升学习能力。编辑 吴 敏

化学教学能力例2

1.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通用教材都符合科学性以及适用性原则,无论内容,还是内容的编排顺序都是科学的,但编教材的专家教授不可能也的确不能把使用教材的每一个班、每一个学生都切实地加以考虑,这就要求使用教材的教师灵活应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还需要备学生,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2.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科学地安排好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力提高的更快。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达到目的快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3.妥善处理教学细节。有了好的教法,但教学细节处理不当,必然会浪费时间,影响课堂的效率。教师引导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合理使用教具,妥善处理教学细节,备课时应考虑到教学的每一细节以及处理方法。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4.充分重视学法指导。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5.正确对待个别差异。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应回避,但个别差异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教师采取有效手段,差生是可以转变的。向课堂要效率,就必需在转化差生上多下功夫。

6.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无兴趣的课绝对不会有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得好:“对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高效率地提高课堂教学,向课堂要效率,应是每位教师终身所要追求的目标。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概念方面的阅读指导。在化学教材中,标题以外的黑体字一般都属于概念性的范畴,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

2.图形的阅读指导。对于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①实验内容;②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③实验装置图的原理;④实验要求的条件;⑤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对于曲线图的阅读,这方面多属于一些综合知识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知识广度。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坐标的应用,在每一条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化学意义,同时,还要了解图上的点、线、面的化学意义。

3.数据方面的阅读。指导化学教材中的数据都是经过科学家们的实验积累而得出来的,数据的引用是为了说明某一概念。因此,要在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分析问题,导出概念。在阅读时,要告诉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基本过程,不经过比较就不可能分辨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就不可能确定事物的关系,也不可能区别事物的异同。

控制阅读的时间和速度,对每节课中阅读所用的时间,一般安排为老师阅读时间的1.5~2倍。在课堂上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特别是后进学生的阅读速度随机进行调整。在阅读时,应保持适当的速度,对内容不同、难易有别的教材,阅读的速度也应当有不同的要求。对易懂的内容,速度可适当加快,对抽象费解的内容,速度可适当放慢。阅读中注重思考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阅读的时间中应包括学生思考的时间。

三、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1.寓思想教育于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想学。教学中,我利用多种形式,课内外结合,抓准时机,见缝插针,用优美的语言、强烈的感情向学生讲解我国在古代化学方面的发明创造和现代化学科学的巨大成就及我国丰富的化学资源。例如向学生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化学方面的发明就占了四分之三;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化工方面得到了迅猛发展,现在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在世界前几位,甚至是第一位。

2.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娓娓动听的谈心,科学精辟的分析,能纠正学生的偏见,能解决学生的压力,鼓足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常将化学史上许多刻苦攻关的科学家的事例融汇到知识教学中,如居里夫人历经45个月的艰辛,终于从数吨沥青铀渣中成功地提炼出0.1克氯化镭。还可以化学实验为中心经常做实验,可以激励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教学能力例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97-02

1 善于启发引导,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观察中,人们通过感知器官,将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变化等信息,传入神经中枢,形成直观印象,再通过分析、归纳,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的目的。敏锐的观察能力是人们探索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前提,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是因“奇”而观,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要把学生这种出于好奇的不自觉的观察上升为有目的的观察,必须经过不断训练和培养。具体方法是:

1.1 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有目的地观察才是有效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变化多端,转瞬即逝,要使观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例如:在做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反应物的色态、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过程中的现象以及生成物的色态。又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求学生观察燃烧前后,天平两端是否平衡。再如:在比较红磷、白磷的着火点时,要求学生观察磷的两种同素异形体谁先着火燃烧。有目的的观察,可以避免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1.2 指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对能反映物质变化实质的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在实验时,学生很容易被新奇的但非重点的现象所吸引,将注意力集中到细枝末节上。例如:进行碘升华的实验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被冉冉上升的紫色蒸气和重新凝结的闪闪发亮晶体所吸引,而忽略碘晶体未经熔化直接气化的现象,而后者却是“升华”概念的本质特征。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化学变化的的基本属性,全面、深刻的理解有关化学知识。

1.3 指导学生以科学态度进行观察:要求学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对观察的结果不能进行人为加工,不能照抄书本结论,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 指导学生学会既全面、又分清主次地进行观察

“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变化的过程和 结果,以及实现物质变化所使用的仪器装置等都要进行观察。只有全面观

察, 才有助于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才能对各个细节都有丰富的感知,便于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同时,也有利于发现特殊现象和新的问题, 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分清主次”,就是要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内容,分清实验的主要 现象和次要现象。这样观察时才不致忽略了主要的东西。特别是那些不易发 现或容易消失的主要现象,也不会被疏忽放过。例如,观察试管中稀硝酸和 铜的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一氧化氮。虽然一氧化氮很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成棕红色的二氧化氮,但因生成一氧化氮是主要现象,就必须及时抓住时机 观察一氧化氮的生成。又如观察由亚铁盐溶液和碱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氢氧 化亚铁沉淀是反应中的主要现象。但白色氢氧化亚铁会很快被空气中的氧气 氧化而依次转变成浅绿、绿色以至棕色,观察时就应集中注意力,迅速捕捉 一瞬即逝的生成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的现象。再如观察硝酸铅加热分解的实 验,产生黄红色固体一氧化铅、棕红色气体二氧化氮和无色的氧气是主要现 象。同时又往往有硝酸铅晶体受热的爆裂声和水的出现等次要现象。由于产 物中的氧气和二氧化氮混和在一起,以致氧气不易被发现。但因其是主要现 象,所以就必须通过进一步检查发现它的存在,才能形成硝酸铅受热分解的 完整而正确的概念。

3 运用设计实验,激发创造能力

对学生而言,化学创造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独立地“发现”他们未曾学过的化学知识,对某一化学问题提出新颖的见解、思路、方法等的能力。虽然这些“发现”的“新”东西对整个人类文明未必是创造性的,有的甚至是幼稚的,但它们是学生创造性活动的产物。这种创造性的学习不但能使学习者当前的化学学习生气勃勃、富有成效,而且也促使化学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教学中利用化学实验,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化学教学能力例4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否受到市场的认可,决定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学生职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好坏。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已是职业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学科理论型和模仿型人才培养方式为以“复合型、应用型和创造型”为特征的适应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需求,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从业者素质的需求。

1注重化学学习方法教学

现代中职教育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对提高化学科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化学知识的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为核心。

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教育的更高层次上来说,还要掌握科学方法和培养科学的精神。这就要求在化学知识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努力贯彻“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在化学教学中,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主动地、愉快地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发现、分析、解决一些与专业或生活相关的问题。因此,我们深化化学教学改革,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如“无机化学”的规律探究式教学、“有机化学”的问题式教学、“分析化学”的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等,通过构建综合的学习任务,模拟相应的职业情景,设立项目,分析案例,仿真练习,并经过小组学习讨论等过程,有意识、有目标、有反馈地进行学习活动,以获取经验,构建应用知识。这种在行动中学习的过程能有机地与职业情景和生活情景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行动能力具有实践性、自觉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特别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有着强有力的作用。

2注重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独到的优势。实验不仅具有提供感性知识、形成实验技能、煅炼操作能力的作用,还有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和科学兴趣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任何一个实验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会涉及到这样或那样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好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善于挖掘、发现、整理、提炼出这些科学方法和思想,在教学中要善于将它们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实验内容之中。这其中,教师对实验的精心设计和恰当分析,对于中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十分必要。例如,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中,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化学基本技能,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熟练使用量筒、天平、分液漏斗、胶头滴管,然后将“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技术分解为溶解技术、倾倒液体技术、读读数技术与振荡、摇匀技术,最后将这些分解的技术一并进行学习。这样就帮助学生实现了实验各步骤问的程序化,使学生在整个实验中不必边看操作步骤边做实验,也使学生避免因不具备基本技能而影响实验目标的完成。基本技能的获得要通过适度的练习,所以实验教学要作好课前准备,进行适应个别差异的课前辅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即从业中的执行能力,激发起学生在实验中的兴趣和热情,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通过化学实验中颜色的变化、气泡的产生、沉淀的生成等现象,让学生产生一些新奇的感受,带着这些感受、体验进入化学知识的殿堂,去分析、猜测产生现象的原因。通过这种形式的科学猜想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中所特别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化学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尊重实验事实,必须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不能凭空猜想,胡乱编造,这一要求对于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中实事求是的态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注重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自然科学的各学科之间是相互交叉的、渗透的。例如,化学作为医学类中职学校的一门学科,与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等学科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的。化学是这些学科的基础学科,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我们在对“化学与医学及社会”关系的认识上,寻求合适的定位。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所提出的“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他正确地指明了化学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讲出了化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采用将化学知识与医学实例、生活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很受学生欢迎。结合病例和生活实际讲化学,学生能够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化学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行业。

化学教学能力例5

一、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中实验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实验探究活动,能够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化学的情感,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挖掘密切相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通过各种途径,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期达到在化学课堂中发展学生的综合智能。实验探究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而在这些过程中,实验设计处于实验探究中的核心地位。实验设计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发展学生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掌握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正确的化学实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教材中有许多实验设计案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教师要发掘教材中的这些素材,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模仿学习。例如,在学习石灰石灼烧后有关样品成分的实验探究时,教材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是:先将灼烧后石灰石样品放在有水的小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并静置,然后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或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在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启发学生,往清液中加酚酞或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发现,目的是为了证明清液中是否有氢氧化钙,进而间接证明灼烧后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氧化钙。为了检验学生对该实验设计的理解程度,又问:还可以往清液中加什么试剂来证明有氢氧化钙呢?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石蕊试液。接着又问:怎样证明灼烧后的石灰石样品中还有碳酸钙呢?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模仿、移植教材上的实验方案,然后通过独立思考、逐渐设计出具有自己的个性,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自主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从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人手。建构知识结构一般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运用整合的方法,建构教材知识的整体结构,以提高知识的结构化程度。

1.通过渐进分化方式,对教材知识进行纵向整合。就是按照知识的上、下位关系及性质特点排列的层次化知识结构。如,在复习有关化学基本概念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将分布在教材各章节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进行整合。

2.按综合贯通方式,对教材知识进行横向整合。就是抓住并列知识的横向联系,抓住知识的中心和要领,总揽全局,打破知识的章节界限和原有知识结构,对所学知识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重建新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知识的整合化。例如,学完第五章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中有关分散的核心知识,根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给整合起来形成如下的知识结构。

化学教学能力例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是感性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化学实验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理性思维,通过实验能使学生受到从形象思维跨越到抽象思维的训练,实现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因此,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不断激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归纳、类比、假设、猜想、验证、推广、应用等探索学习,为发展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应如何落实新课改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创实验教学的新局面呢?

一、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试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往往是教师做实验,学生只是观察、记录、总结结论、熟记应用。此时学生只是旁观者,被动地学习,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试验”却能给学生提供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情绪激昂,心情舒畅,思维更加活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究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验证和探索,从中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为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若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试验,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团结合作、认真观察、总结交流的探索性试验,亲身体验:仪器组装、药品配制、进行试验、观察现象、归纳总结、交流结果的实验操作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耳、目、手、脑齐动员。这种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探索性试验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发展,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对于学生实验可以采用分组探索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等多种形式,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试验。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对各种因素进行取舍、对各种意外事情进行处理和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树立全局观点、善于妥协的技能,学会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的能力,学生的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思维更加灵活。

三、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能力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结合新课改精神,我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性的小实验,引导学生从书本实验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如:利用酸碱指示剂结合酸碱的性质进行魔术性的隐形书信小实验;预防钢铁生锈小实验及防锈新材料探索;用二氧化碳进行防火、灭火小实验、探究实验,等等,使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有趣的创造性试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发掘创造、发明的奥秘,打破“创造、发明高不可攀”的顾虑,进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引导学生保持积极态度,主动探索研究

积极一点,你就领先一步;领先一步,你就领先了一个时代。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因此在化学实验学习过程中我狠抓以下几点。

1.要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分组实验,关注实验中可能发生的异常现象并给予及时帮助,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学习环境,为其学习保驾护航。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理解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观察实验的现象并积极思考。

3.积极激励引导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如:手帕的燃烧,隐形书信的书写,使鸡蛋变形等魔术性的实验。通过这些课外小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为化学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4.教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鬼火的形成,钢铁腐蚀,石灰岩溶洞的形成,等等。

5.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由失败走向成功,体验“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培养学生学习探索的顽强意志和毅力,使学生受到良好品质的熏陶。

五、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九年级化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探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化学教学中实验本身最能吸引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实验兴趣是认识兴趣中的重要一种,只有通过亲身探索实验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在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索性学习,既能使学生形成学习化学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探究性学习中多次采用实验、猜想、讨论、验证等感性认识到理论认识的发展过程,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研究探索的方法,而且使学生体验了团结合作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调查结果表明:在对知识掌握方面,有80%的学生认为,通过自己探究实验更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在培养学习兴趣方面,92%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探究实验更有趣。在培养学生科学品质方面效果明显,采用“探究性试验”教学模式后,已有65%的学生能够熟练地独立进行实验和学习,有80%的学生学会了探究、合作学习。

综上所述,通过化学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其他电教手段无法替代的、独特的作用。培养创新能力就应努力挖掘和发挥实验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潜能与作用。

化学教学能力例7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55-01

1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及重要的参与者,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及时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广阔的空间。为此我们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在教师间开展实验技能竞赛、观摩课比赛、实验专题研究会等活动,使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地提高。每次实验除准备书本中的仪器外,对学生可能提出疑问所涉及的药品、仪器也事先准备好,我在做铁丝燃烧所需的仪器外,还准备了镁条、铜丝等。请一个学生在空气中点燃镁条,面对耀眼的白光,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也想在空气中将铜丝、铁丝点燃,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即并非所有金属都能在空气中燃烧。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大家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温度太低,有的说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较小。我不置可否,只是说:“请大家看书,看谁最先使铁丝燃烧起来”。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来试试吧。”只见他把木条缠绕在铁丝的下端,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结果木条燃烧很旺而铁丝却无任何变化,同学们也很失望。我启发大家说:“这个同学想法是正确的,那么问题出在哪呢?”大家陷入沉思,不一会儿,又一名同学上前折去一半木条,如法炮制,活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对铁丝燃烧现象及条件有了深刻的认识。由此可见,教师的素质直接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 合理设计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

我们知道恰当的设疑等于给学生铺起来创新思维的桥梁,理想的设疑则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教师的设疑必须有目的性、趣味性、启发性及科学性。设疑能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而明确的目标设疑,使学生上课伊始就处于疑惑与矛盾之中,从而引起按正确的方向积极思考。在铁与硫酸铜的反应中,我是这样做的,你们会变魔术吗?学生都说不会,接着我话锋一转说“那好,我今天就变个魔术给大家看,魔术名叫《点铁成金》”。同学们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接着我顺势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提问:“是什么原因使铁变成金的呢?其他金属放入其中也能成金吗?这里的“金”是“黄金”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大家在满足感官愿望后,有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植下了创新意识的种子。

3 开发演示实验给学生以创新的空间

化学实验的主体是学生,以往演示实验都有教师一人包办,学生很难接触。现在我们采用师生共同实验的方法,教师主要强调安全因素,大部分由学生操作,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多给学生的创新空间。在一氧化碳还原性的教学中,我准备了所需的仪器,问谁来组装该套装置?不一会儿一位同学按课本组装好装置,我请大家谈谈对此装置的看法,有的同学说此装置好,好在尾气用气球收集起来,不会污染空气,有的说不好,用气球收集尾气转移及除杂均不方便,不如再用一盏酒精灯把尾气烧掉;大家经过激烈的争论,统一认识:既然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需加热,那么将尾气燃烧产生的热量用来加热氧化铜,不就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了吗。于是一种便于操作、环保且节能的一氧化碳还原装置诞生了:尾气由带橡胶管的导气管连接起来,放于盛放氧化铜粉末的直玻管下方的酒精灯上点燃;从而有效保证了反应的顺利进行,这些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化学教学能力例8

一、小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本文对一些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调查,发现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依旧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各项内容进行了调查,结论如下:

(一)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知识现状

信息知识主要包括信息文化基础知识和信息理论知识,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这两方面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文化基础知识现状,信息文化基础知识主要是指对信息的获取和掌握信息的能力,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小学数学教师都能够从网络上进行文件和图片的下载,了解基本的获取知识的途径;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理论知识现状,本文的调查和研究显示,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师能够理解信息理论知识的内容,然而不会经常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二)小学数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现状

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主要是指,可以通过一定的工具获取相关的信息,并且具有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目前,本文调查的小学数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现状如下:第一,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利用计算机、投影仪和扫描仪等硬件设备进行教学,并且能够熟悉地使用;只有少部分的教师仅仅了解如何使用,还没有达到熟练的地步;第二,信息与课程内容整合的能力,这一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然而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师使用的课件都是从网络中直接下载的,超过百分之二十的教师是直接复制学校中其他教师的,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教师是自己制作的课件。这说明,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一)教育部门应该鼓励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提高了教师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方便地获取各类信息;而且也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部门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更好地鼓励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高。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育部门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考核内容,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考核,使得教师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第二,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为其他教师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能够建立信息化教学的良好氛围;第三,教育部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得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化学教学能力例9

理解能力能反映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学化学的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帮助学生和要求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能做到:① 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或实验条件和现象。② 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会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的原因。③ 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其他化学知识的联系、区别。④ 掌握所学的化学概念和规律的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且会依据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解释作出正确的推断。

二、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有关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进行碱金属族元素教学时,利用该族元素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特点,在已知钠元素的性质后,可以演绎推理出其他元素的性质,培养学生演绎思维能力。同时,利用它们具有不同的电子层数,又可以进行各元素性质的对比,找出它们性质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三、实验能力

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① 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的活动。② 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③ 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

四、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造能力能通过教育和训练予以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使用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② 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特点,培养学生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怀疑和再思考,能够打破习惯性思路,提出几种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③ 注意联想能力的培养。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能力。④ 注意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让他们有机会充分施展才能和创造性。

五、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地获得和探求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① 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② 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训练。

另外引到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或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是有一定难度,但教给学生普通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下列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1) 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观察,实验,条件控制,测定,记录。(2) 分析、研究和处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资料和数据的处理(表格化、方程化和图线化),分类。(3) 得出规律性结论:科学抽象,发现规律,模型化,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化学教学能力例10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1.学贵置疑,质疑是创新的前提。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而且质疑能力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能力,是符合新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2.质疑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多数学生希望把化学知识学好,把书本的知识弄懂,但往往缺乏方法,习惯于接受性的学习,提不出问题,更不会对教师所授知识产生质疑。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有意识地暴露知识矛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例如,《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对于SO42- 检验方法的探究。探究过程: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NH4)2SO4、K2SO4溶液,再各滴几滴BaCI2溶液和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学生通过对实验过程及现象的分析、整理,得出SO42-检验方法:取试液先加BaCI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若不消失,证明试液中有SO42-。这一方案其实有明显的漏洞,但是学生往往会忽视它,很少对此检验方案产生质疑。这时就需要教师指导点拨,“某溶液滴加BaCI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沉淀肯定是BaSO4?难道不会是其他难溶于酸和水的白色沉淀?”学生顺势思考,发现,这沉淀有可能是AgCl,若产生AgCl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也不消失。由此让学生对得出的SO42-的检验方法产生质疑,甚至在课堂上可以做个小实验来验证:取少量AgNO3溶液,滴入BaCI2溶液,现象: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学生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质疑是正确的,树立了质疑的信心,进而思考如何改进SO42- 的检验方法,最终确定完善的检验方法。

通过质疑, 学生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问,准确的掌握了所学内容;更加深了对化学实验功能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不依赖课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化学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社会发展的动力。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在我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今中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是一种高要求的综合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

2.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化学实验既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最好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过程。学生可以在化学实验活动中动手又动脑,亲临其境,大胆创新,感受和体验各种学习过程和经验。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改进一些实验的常规教学方法,或让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方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