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4-04 09:13:28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例1

课堂总结一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知道了求圆的周长的公式:C=πd。

生2:求圆的周长也可以用公式“C=2πr”来计算。

生3:知道圆的周长,反过来也可以求圆的直径,公式是:d=C÷π。

……

课堂总结二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很快就要过去了。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是怎样度过的?

师:好,谁来说说,我们先做了什么?

生1:我们先复习了求一般图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周长。

生2:通过复习,我们知道了求一个图形的周长,就要看这个图形的周长是由哪些边决定的。

师:接下来我们研究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圆的周长跟它的直径有关系,但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大家不知道。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提出一个猜想: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是不是存在着一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

……

【评析】

首先,从小的亦即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的角度看,我们知道,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往往是模糊、零散的,且不易被学生直接感受到,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就需要将学习过程中学到的这些模糊、零散的经验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最重要的实现途径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方式,或演示,或语言表达,将之外显出来。在第二个教学片断里,教师在课末引导学生回忆过程,谈思路、谈方法,无疑正是促使学生做这样的经验抑或挫折的外显工作,让学生在回忆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反思,提升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认识,固化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其次,从大的亦即“问题解决”目标达成的角度看,数学原本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经验累积的过程,也是一个形成知识的过程,数学的本质在于拓展对客观世界的时间、空间关系的认识,引导学生回忆知识的产生过程,回顾问题的提出及解决的过程,是在扎扎实实地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于让学生牢记数学知识点,那只是帮助学生在数学知识结构中增加了几个“节点”而已;唯有让学生思考真正的数学问题,并从方法论的角度让学生去全面把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总结过程中想到的思路、遇到的困难、克服的方法,将思想、策略、方法显性化,这才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反思】

1.要在“序”化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对此进行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课堂总结就是其中一种高效率的方法,通过课堂总结,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诸多引语就是一种教师辅的梳理,例如:“好,谁来说说,我们先做了什么?”“接下来我们研究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等等,这有利于我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要在“说”中提炼思想、承前启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因此,每节课结束前用一点时间适当地进行总结,让学生充分地“说”,在“说”中把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前后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归纳总结,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例如总结二,孩子们不仅说着,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还不停地思索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总结中,你说、我说、他说,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索,这实际上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例2

教师通过以课文内容为基本的生动的语言,或是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把学生引入到学习新知的环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识图学文,知事明理

该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基本观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知识储备量有限,对一些较为抽象的道理往往难于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生动具体的材料,采用分析、评判等手段达到学生理解课文所蕴含的目的。从而为明理打下基础,明理是知事的深化,是客体(教材)向主体(学生)渗透的过程,是教学目标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强烈的道德情感,树立一定思想观念的前提,可用讨论、问答、判断等方式懂得课文蕴含的道理。

三、整合知识,扩展深化

这个环节教师既要围绕重要的理论(概念、观点、原理)进行精讲点拨,让学生对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搜集到的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又要扩展深化。一堂成功的好课不应停留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教育,还应该使道德观点在有针对性的同时具有一般性,为启发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实现自我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扩展深化观点,加深对道理的理解在教学中必不可少。教学中,教师应收集相关的资料,用好、用活,组织学生再评议,再讨论。通过对疑点的评议,扩展学生思维,牢固课文观点,使学生的认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典型到一般,这样,观点更具说服力,课堂教学更有深度。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指导学生的操作和行为,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归宿,是衡量明理效果和激情程度的标志。该环节也是认识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人们的认识发展总是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然后再到实践的不断发展的认知规律。小学生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具有片面性和自发性。但随着知识和道德观念的积累,以及认识的加深总能够较为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就往往需要教师引导,课堂教学中,导行方式多种多样,有练习型、演示型、角色型、故事型、实践型等等,众多的导行方式应注意坚持正面引导,给学生正能量,联系实际,不好高骛远,不假大空,力求学生自我教育,追求实效。

五、升华情感,总结内化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例3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05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034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需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习体验。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加强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促进他们化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 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并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和学生形成了新的教学关系,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自主学习的作用,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动脑、动手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实验教学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化学理论知识。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他们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点,提高化学综合素质,使他们在主动学习中不断掌握新的化学知识,实现高效的学习效率。

二、 结合生活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结合生活进行教学,能拉近学生和化学学科的距离,让他们体验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探究化学知识的热情,积极地探究教材中的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创设趣味性的生活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让他们对要学习的化学知识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进行,实现高效的教学。例如,在教学物质的组成时,教师可以把原子、分子和生活中的“糖葫芦”建立联系,使学生对抽象的化学概念形成直观的认识,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想要知道更多的化学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强烈好奇心的指导下,学生能主动进行学习,并认真分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学习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把理论学习和化学实验相结合,激发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使他们严格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操作,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让他们通过操作深化掌握的知识,并转化成化学学习能力。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既要进行实验展示,又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和场所,让他们通过参与实验操作,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教学中的实验内容,掌握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实验结果是否正确。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让他们掌握了实验操作过程和化学方程式,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操作能力。

四、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归纳,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初中化学教材中包含很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比较零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在分析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时,就不能快速、正确地选择所需要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让他们在学完新课之后,把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相结合进行总结、归纳,根据知识的特点和联系把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化,建立一个知识网络。在运用知识时,学生能快速地从知识网络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总结时,教师要对他们的总结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在总结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新知识的内化,使知识体系具有明确的条理性。通过总结、归纳学过的知识点,学生对知识进行了再次回忆,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他们的化学综合能力获得提高。

五、开展及时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鼓励是激发他们学习内动力的重要促进因素,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深入分析掌握化学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化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习,要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关注和了解,在学生掌握了一个知识点后,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及时表扬,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收获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学生解决了一个疑难问题后,教师要对他们表示肯定,和他们共同分享学习上的进步和成功。在教师的及时评价中,学生在取得学习上的进步时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肯定,让他们产生学习动力,并持续不断地进行努力探究,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使他们树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开展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下掌握化学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学习中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具备勇于探究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拨,使学生能逐步深入地探究化学知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在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例4

九年级《化学》是按《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教科书,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

一、体现化学知识的基础性。化学概念和原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其中如:元素、原子、分子、离子、化合价、化学变化(反应)、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与质量守恒定律等,是基本的化学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这些基本知识在学习中都需要识记,要学会记忆的方法。

二、突出观察、实验、探究等实践活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而观察、实验探究则是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途径。教科书每单元都安排了较多的“演示实验”,这样就增大了观察的实践活动机会;全书还安排了较多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这些内容中有“实验探究”、 “调查研究”、 “讨论”等实践活动,其中“实验探究”活动过程,涉及8项要素(环节):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订计划,④进行实验,⑤收集证据,⑥解释与结论,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等。这样就大大地增强了实践活动的范围。

三、密切联系人类生活生产的实际。随着科学的发展。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越来越密切。化学大大地改善了人类衣、食、住、行和卫生健康的条件,使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化学促进了生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某些化学现象却给人类生活、生产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煤、石油能源的过分利用,给环境带来了污染问题。能源、环境、材料、健康等方面都与化学密切相关。 “教科书”中:“燃料及其利用”、“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与人体健康”、“有机合成材料”等内容,对上列问题都有详细的阐述。学习这些内容既可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还可知道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树立保护环境意识,培养关心自然和社会的情感。

四、编排结构的特点

怎样才能学好初中化学?

首先,学会读化学书。一是通读全书内容,了解大意(识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等));二是细读并在教科书上勾画批注,提出问题;三是精读需要记忆的内容,注意关键词句;四是回头反复读,吸收重点,消化难点。通过上述四步,把书本知识消化吸收,变书本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其次,学会听化学课。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听课前要明确当堂课要讲的课题。如果知道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难点,这样听课便有针对性。二、专心听疑惑不解的知识,注意教师是怎样突破这个难点的。如果有演示实验,在观察教师示范操作的同时,应特别注意观察:实验前、实验时,实验后所呈现的现象,并注意教师的启示,分析、结论。三、记下听不懂的问题,以便下课后即时问教师。四、记下教师引申的知识,尤其是教师发掘的深层次问题,还要记下教师讲的例题以及解题方法、技巧等。五、在教科书中相关知识点处,眉批老师的新观点与强调的注意事项等。值得提醒同学们的是,听课,要动脑动手,不可袖手旁观;也不能成为教师的课堂秘书,去抄写教科书上有的内容或自己又懂的不重要的内容。记笔记要有重点,有针对性,有参考性,有保存价值。

第三,重视实践活动。一定要主动积极参与。特别是分组实验探究中,要做到:动手、动脑、动笔。动手就是亲自动手实验,不当旁观者和指挥者。动脑则是对实验原理,实验计划的制订,怎样操作,怎样观察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论证等,要认真思考,做到心中有数。动笔则要求做好实验记录,写好实验报告,交流讨论如实验中出现的反常现象等。

对于其他的实践活动,如调查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更应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地去完成。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例5

二、激励总结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总结与归纳是知识网络构建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散与创新的基础.对合作探究过程落实思路、方法与理论的总结,由此深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应该重视总结与归纳,反思与评价实践过程的优缺点,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优化实践方案,弥补现存的问题,强化学习过程,完善知识网络.总结与归纳是活跃思维的动力,也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衔接方式,由反思总结不足,引导完善,挖掘学生潜力,促进交流与合作,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曲线运动”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合外力改变速度的大小与方向”的结论,由此结合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探索曲线运动理论的应用实例.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例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74-01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之一,已经与生物、信息、材料、物理,甚至是环境和新能源交叉渗透到一起,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学好化学学科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生受用的。但就目前的学生的学习现状而言,普遍存在着学生对有机部门规律掌握不清,不能清晰掌握有机化学的学习特点等现象。所以,如何有效的提高当前有机化学部门教学是摆在所有高一化学任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1.高一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主要障碍分析

1.1 缺乏有关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

由于在内容设置上,化学有机部分是紧跟在无机部分之后,因而在开始进入有机部分学习时,缺乏对有机化学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学生们习惯于照搬以前的无机化学部分的那一套学习方法并按照无机部分的学习思路进行学习,不能很好的适应有机部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们没有准确把握学习有机部分的基本规律,如有机化合物通常用结构简式来表示,其性质通常与其结构联系密切等。由于多方面的缺乏,如果长时间下去,学生就后续学习就会觉得越来越困难,以至于失去学习的自信。

1.2官能团结构、特征认识缺失

作为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必须熟悉而准确的掌握官能团的结构和特征,但目前高一部分学生刚开始学习有机化学时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对官能团结构、特征认识的缺失是学生们学习有机化学部分的另一主要学习障碍。具体来说,一方面是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缺乏立体思维,想象不出其结构和特征。另一方面是部分学生对官能团的意义理解不透,区分不清,在具体的学习和解题过程中不能有效的辨别相关官能团,导致成为学习有机化学的学习障碍。

1.3思维灵活性差,掌握知识缺乏系统性

另外,高一学生学习有机化学部分的另一主要障碍是思维灵活性差,掌握知识缺乏系统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思维定势,缺乏逆向思维。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受任课教师布置练习呆板及侧重对正向思维的锻炼,因而,逆向思维得不到有效锻炼,学生们普遍缺乏逆向思维。一是对知识点的掌握缺乏系统性。这主要表现在做题的过程中。很多有机部分的题目都不是对单一知识的考查,而是对多个相互联系知识点的考查,很多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常常由于对某些知识点的缺失而不能正确作答,而只能解其中的一部分。

2.如何提高高一有机化学部分教学的有效性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实现过渡

要提高有机化学部分的教学有效性,任课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们实现不管是从心理还是知识上的平稳过渡。具体的做法是:上课前,各任课教师应当反复认真研究,精心的准备,合理的科学的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各个环节,并努力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与实际教学联系起来,经常思考如何教学才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则应对学生的整体水平及学习有障碍的知识点等进行全面的摸底,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各个击破。课后,各任课教师还做好及时的教学反思,看看还有哪些不足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实现学生们对有机部分学习的平稳过渡。

2.2注重知识点的总结与联系,引导学生掌握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规律

虽然有机化学存在多、乱、杂等显著的学科特点,且与无机化学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思路,但有机化学中有很多基础性的知识和基本的规律确实可以总结归纳出来的。因而,这就要求各任课教师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知识的联系,并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们掌握有机物与性质之间的规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更加清晰的知识结构与框架,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如,总结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方法:从结构到性质,接下来是用途、制法,最终寻找同类物质,使学生学习有机化学能从结构入手,抓住官能团的性质进行一步步深入。另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学习感受不断总结心得、规律,总结自己的一套学习有机化学的规律和方法。

2.3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知识素养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一门艺术,不同之处就在于各个学科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学习方法也大相径庭。但总体来说,各学科的任课教师要提高本学科教学的有效性,都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知识素养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化学有机部分的教学亦是如此。具体来说,一方面任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水平。任课教师应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结合当前的新课程改革、高考、教学大纲等展开研究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4开展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例7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处理好结课问题,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数学策略和方法,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收到言尽意远、课停思涌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初中教师在结课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无结课或结课意识淡薄;结课方法单一,结课时用时过,拖泥带水;只关注数学知识的总结,忽视了数学方法和思想的归纳等。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以推动数学结课的良好发展。

一、概括总结式

如果课堂讲授的新知识密度较大,结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把整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概括梳理,帮助学生对知识点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印象,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同时,要注意总结语言的运用,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所学的内容,而应该有所创新。以“平行线的证明”为例,结课时可依照由角到线的顺序证明线的平行,按照由线到角的顺序求角的关系,简明扼要地总结了相关角与平行线之间的判定性质和互逆关系。

二、提炼升华式

在课堂结课时,不仅要注重对知识进行归纳、概括,还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策略的总结。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一个概念的建立,一个公式的形成,一条规律的建立,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方法和策略。教师应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些方法和策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从本质上得到提高。在结课时,应引导学生回忆、分析教学内容、总结、提炼、概括数学知识点,使学生领悟并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从学习知识到掌握方法的升华,

达到知识的理性飞跃。

三、延伸扩展式

数学作为一门与实际生产、生活、现代科技联系紧密的学科,其课堂结课不能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结束的标志,而应把结课看作是联系课内外知识的桥梁,把数学知识延伸至课外,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这样的结课方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增加,学生开始把眼光从课堂转向了生活实际、探索生产、生活中的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四、收尾照应式

“设疑立障法”是数学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方法。如果教师在新课引入环节运用了此种方法,在课堂结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课题导入时所提的问题,做到前后呼应,使课堂教学浑然一体。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享受消除悬念的乐趣,体验数学的魅力。

为了更好地确保课堂结课的有效性,教师在处理结课问题时,

应注意以下三点:

1.利用预设推进课堂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开展教学,很容易陷入“教学目标化”“教学内容过度宽泛化”的误区。为了避免上述误区,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案的设计,在教案中要设定能力、价值、情感的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为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创设精彩的数学教学条件。然后,按照预设好的各项内容开展教学,使课堂结课做到有的放矢。

2.努力提高数学教学智慧

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卓越的教学智慧,才能及时洞悉、捕捉、重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数学教学过程在情境中的动态生成,形成新的教育生长点,为优化课堂结课提供契机。

3.初中数学课堂结课的参考原则

及时性原则。课堂结课应在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比较深刻的时候,及时作出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概括性原则。结课时对知识的总结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强化性原则。课堂结课要达到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的目的,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

多维性原则。结课时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启迪学生思维,活化知识,使知识得到升华。

学生主体性原则。在结课时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性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分析、概括、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

课堂结课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它具有反思、评价等教学功能,有利于洞悉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和思维活动,进而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初中数学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方法和方式优化课堂结课,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逐步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例8

教学结束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及时进行总结、巩固、扩展、延伸,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从而巩固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结束,不仅是结束课程,也是整个教学内容的归纳和总结,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从信息及其加工的角度看,课堂结束是帮助学生对在新知识学习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简化,有重点地记忆、储存,并通过与原有知识信息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结构化和迁移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认识结构中。这个过程能够启迪智慧,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进行。

二、数学课堂教学结束的方法

课堂结束的方法可分为封闭型结束和开放型结束。封闭型结束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开放型结束是把所学的知识向外延伸,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或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一)封闭型结束

封闭型结束又称“认知型结束”。它是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总结、巩固而结束教学的方法,其目的侧重在“感知理解”上。这种方法是对问题或课程的归纳总结,对结论和要点的明确和强调,尽可能引出新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将知识运用到解决新问题中。

1. 归纳总结法

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集中归纳,总结知识的结构、规律和主线,强化重点,明确关键的教学结束方法。例如,在四边形教学中,教师在结束环节中提问:“我们学了哪些特殊的四边形?”学生回答:“有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正方形、矩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教师问:“这些特殊的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接着教师用白色大圆片表示四边形的集合,然后让学生把代表两种相近的四边形的红纸片往上贴,提醒学生注意能否重叠一部分,重叠的部分属什么图形。接着再让学生贴两个代表另外两种四边形的更小的圆片,并注意能否重叠。贴完后,纵观全图,学生能从中一目了然地看出所学的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以利于巩固、记忆。

2. 比^异同法

把新学的概念和原有概念,或者近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特征或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相同点,从而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记忆更加牢固、清晰。

(1)概念的比较

在概念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再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是在课堂结束时,将新概念与并列概念、对立概念或近似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本质上的异同点。例如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等进行比较。

(2)数学结论的比较

数学结论,大多是以定理、公式的形式呈现。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及运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教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因而在课程结束时需加以强化,对相似或相关的定理、公式和结论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的识别和记忆。

(3)数学方法的比较

数学方法是指人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程序和格式,是认识世界、实施数学思想的技术和手段,是解决问题的具体实施办法。数学方法主要有综合法、分析法、归纳法、类比法、换元法、参数法、待定系数法等。对数学方法的总结,可以结合具体的问题,阐明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同一个问题可选择多种解决方法,课程结束时可将它们进行比较,加以强化。例如在应用题教学结束时,可以将“由条件入手的综合法”和“由结论入手的分析法”进行比较总结。

3. 巩固练习法

巩固练习法是指教师在课堂结束时,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练习,或恰当地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这既可使所学的“双基”得到强化和运用,又能及时得到课堂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为改进下一节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练习的内容应是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且是一节课所涉及的核心知识。通过巩固练习,学生加深了对所学习知识的记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能灵活应用。

(二)开放型结束

在与其他学科、生活现象或后续课程联系比较密切的教学内容完成以后,教师不应只限于对教学内容要点的复习巩固,而且要采用开放型结束,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向其它方向延伸,以拓宽知识面,引起学生更浓厚的探究兴趣,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

三、数学课堂教学结束的过程

在结束课堂教学的时候,大体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简单回忆。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整理认识的思路。

提示要点。指出内容的重点、关键点等,必要时可做进一步的具体说明,以巩固和强化。

巩固和应用。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在应用中巩固知识,并进一步激发创新思维。

拓展延伸。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可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并形成系统,把课题内容扩展开来。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例9

【关键词】"复习课;质问;梳理;展析;升华;初探

复习课不同于新课教学,要在认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的复习教学目标情况下,根据考试的基本要求,使学生能多层次、多角度清楚、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每个知识点,并能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提高综合、理解、分析、运用能力,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构建高效复习课堂要加强针对性,避免随意性,让学生能在最短时间里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拓宽、查漏补缺。课题组在实践中提出了"质问?梳理?展析?升华"复习课模式,让学生体验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体验构建知识树和解决问题的成功乐趣;而教师借助"学案"平台以一个"导"字贯穿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引领学生减负增效达成学习目标。

"质问?梳理?展析?升华"模式即:问题驱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出疑难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典例剖析,拓展巩固整理反思,总结升华。

质问:问题驱动,自主学习(10分钟)

教师根据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式提纲和针对性练习题,以学案形式呈现,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完成对课时内容的复习,初步掌握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比传授知识更加重要",学生结合学案进行自学,可培养学生的以问题为中心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实践中猎取、掌握知识,理解、运用知识。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展示学习目标,适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思路和技巧。

"让学生学会学习比传授知识更加重要",从教学目的上看,此环节的设置就是要培养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实践中猎取、掌握知识,理解、运用知识。复习导语的设计要简明扼要,既要明确自学目标与任务、又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思路和方法。

梳理:合作探究、提出疑难,知识梳理,点拨归纳(10分钟)

合作探究过程是交流的过程,可使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让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接受者,是知识盲点发现者,是信息加工者。合作探究,可解决教师设置导学疑问和针对性练习题自己不能理解的重点、难点和自己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并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汇总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老师指导,在回顾系统的知识点基础上学生要对复习内容掌握,构建知识网络,将复习内容编成网络式知识系统图表。教师一要掌握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况,二要在重难点突破上进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最终探究成果,为成果交流展示做好准备。同时教师要做好第二次备课,根据掌握情况对提出的问题做好充分的估计和预设。教师引导学生构建课时知识结构,突出知识联系,引领思考方向。

展析:典例剖析,拓展巩固(15分钟)

结合本课时的重点、难点,为学生设计情境新颖、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或直接引用中、高考试题、典型模拟题。同步进行目标问题的巩固训练,做到教学目标问题化、问题前置化,教师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设计一定数量的习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针对性、层次性等,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再次的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强化,对问题进行变式训练。也可适当设计相关的拓展内容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拓展应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例10

对于化学教师来说,高中有机化学应该比无机化学要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其容积少,各物质之间接洽紧密并有一个非常系统的学习体系。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并非如此。不少学生抱怨有机化学难,知识点很难把握,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基于这种现象,我们需要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的教学活动,使有机化学的知识框架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个系统的体现。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本节为化学选修5第二章第一节内容——烷烃及烯烃的复习课。首先,有机化学的学习,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的,然后延伸到有机物的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在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中已经对甲烷及烷烃和乙烯及烯烃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在选修5第二章第一节中又对以上内容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提炼和总结。其次,对烷烃和烯烃学习内容的总结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后面炔烃类的学习。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本章是举足轻重的。

2.学情分析

根据对学生个别性差异的分析,对于有机化学的学习,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在本教学设计中,笔者严格抓住这一点,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充分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基于必修2第三章的学习,在学生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学习有机化学的初步方法,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必需的知识基础。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更加深刻的掌握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方法。

3.教学设计思路

在展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前,学生对烃类——甲烷及烷烃和乙烯及烯烃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有意义学习提供了一个前提。再次,为了运用对比的方法,使碳原子数目与乙烯保持一致,我们拿出烷烃(CnH2n+2)中n=2的乙烷和乙烯进行对比。本节课以桑代克的迁移理论“相同元素说”为依据,以学生为操纵课堂的主角,将“乙烯及烯烃”与“乙烷及烷烃”两个学习内容以复习的形式进行情景再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整体脉络,培养其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进行复习的意识。这种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对本节课的内容作如下设计:

以“案件审理”为情境导入:现如今各种抄袭现象频频出现。受到出现在文坛、文艺界的抄袭事件的启发,本节课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件审理”的形式展开,即通过原告“乙烷及烷烃”公司与被告“乙烯及烯烃”公司之间的侵权案来逐一回顾烷烃、烯烃的结构、性质及用途。大致过程如下:

1、原告代表根据烯烃公司对其核心技术的剽窃,展示烷烃公司的观点“乙烷和乙烯以及烷烃和烯烃的相同点”——知识迁移的切入点。

(1)观点一:都是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活动]认真回顾所学知识,归纳总结信息,写出乙烷和乙烯的分子式

(2)观点二:乙烷和乙烯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学生活动]写出乙烷和乙烯的燃烧反应化学方程式

C2H6+7O2 4CO2+6H2O

C2H4+3O2 2CO2+2H2O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所牢记的知识启发引导其理清知识脉络

2、面对烷烃公司的慷慨陈词,烯烃公司代表据理力争,反对烷烃公司的剽窃说法,指出“乙烯是烯烃,与烷烃有根本区别”——给出烯烃的官能团碳碳双键-C=C-,进而从乙烯的结构、化学性质和用途三方面提供证据。

(1)观点一:乙烷和乙烯的立体结构。

[学生活动]展示图片,乙烷与乙烯的立体结构

[思考讨论]通过观察立体结构图,说出乙烷与乙烯的结构是否相同?分别写出乙烷、乙烯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归纳总结]从立体结构中可以得出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

1)组成上,二者相差2个H原子;

2)结构上,乙烯含有碳碳双键-C=C-;

3)位置关系上,乙烷为非平面分子,并且碳碳单键可自由旋转;乙烯为平面分子,碳碳双键不可旋转。

[设计意图]通过立体模型使学生掌握烯烃与烷烃的根本区别

(2)观点二:燃烧反应。

[学生活动]展示实验图片,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讨论]通过观察实验图片,说出二者实验现象的不同

[归纳总结]虽然二者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但乙烯燃烧的火焰更明亮,并且瓶口有黑烟冒出,说明二者的含碳量不同。

(3)观点三:是否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学生活动]展示实验图片,观察实验现象

[归纳总结]乙烯能使其褪色,发生了氧化反应,而乙烷不能。

[提出问题]怎样鉴别乙烷和乙烯?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使学生能够受到视觉冲击,直接从图片上看到二者的不同。

(4)观点四:能否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学生活动]展示实验图片,观察实验现象

[归纳总结]乙烯能使其褪色,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了二溴乙烷,而乙烷不能。

[提出问题]怎样除去乙烷中的乙烯?

(5)观点五:应用。乙烯能够用来做植物生长催熟剂,而乙烷无此性质。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课本68页[实践活动]

[提出问题]结合生活经验思考,现在市场上出售的西红柿在成熟之前采摘还是成熟之后采摘呢?如果是在成熟之前采摘的,在菜农出售的时候已经变熟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宣读审判结果。烷烃与烯烃确属于不同结构的烃。

经过法院调解,烷烃公司对自己只看表面现象,片面理解问题的做法向烯烃公司表示歉意,决定撤诉,从此两家公司各自发展,和平、友好的相处。

三、教学反思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薄弱,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大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甚至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知识系统的联系在一起。本节课学生通过亲自模拟案件审判过程,增强其法律意识的同时,也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烷烃与烯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呈现了一种学习有机化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比。

1、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本节课学生通过亲自模拟案件审判过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有效地梳理了乙烷和乙烯及烷烃和烯烃的区别和联系。从始至终贯穿着“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化学思想,帮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思路。

2、合作学习,互动交流。本节课采用小组分工的学习模式,各小组成员以组为单位,分别以原告和被告的身份各自准备所需资料。通过此种形式,可以增强学生之间互助学习的目的,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韦伟.《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教学设计[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