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生活中的体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5 16:54:07

生活中的体育

生活中的体育例1

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主要取决于道德体验,当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时,德育才是成功的。如果说德育效果不尽人意,那么,其主要原因是偏重了道德知识的掌握而缺少了真实的体验。如我校在举行“创建部级卫生城市师生动员大会”时,校领导只是三言两语地强调一下创建卫生城市的意义,然后播放一段录像:校路上,纸屑满地,同学们背着书包三五成群围着校路两边的小摊小贩;校园里,操场一角的几位男同学们你追我赶,把喝完的饮料瓶当足球踢,铃声一响,饮料瓶弃之不理;教室里,有几位“美容师”在给桌子“美容”呢!最后,校领导请同学们在班队会上就这段录像发表评论。班队会上,同学们讨论热烈,分析原因,寻找症结所在并发出《告全校同学书》《倡议书》。一段平常的录像,一个深刻的触动,一次真实的体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作为学校的一员,作为市区的一位小公民,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美化家园,义不容辞,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学生的体验是综合性的。例如,我们依托社区、劳动实践基地、“红领巾一条街”等校外教育阵地,开展“走进社区”、“我当售货员”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各种社会职业的作用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手拉手”、“红领巾献爱心”等活动,体验友情和爱心、体验小伙伴顽强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体验弱势群体生活的艰辛和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等等。真实的角色体验促进了角色认知,内化为角色意识,促进了道德自省,最终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二、实践:促进了解社会

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大背景,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关心。社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挖掘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地域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感受家乡的历史传统、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的日益强盛、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我校努力调动、充分发挥全社会方方面面参与小学生教育的积极性,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发挥社区的德育优势,成立了交替中队、居委会、军营、工厂企业等作为我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自主的展示平台,学校不仅与本省本市几所学校,开展“手拉手,共成长”联谊活动,还与海外“新加坡光华学校”建立“联谊共建”活动。2005年5月,我校组织部分师生到新加坡光华学校参观、学习。在联谊活动中,学生所表现的“自主、自信、自律、自强”的言行,得到新加坡光华学校师生的充分赞赏,体现了我校开展主体道德人格培养活动的实效性。组织五、六年级的同学到泉州、南安五中的劳动实践基地学习实践,回校后,学生们的变化,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学校教育几年不如走上社会几天”啊!

生活中的体育例2

1.1学校体育的定义

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包括校内体育和校外体育两部分。

1.2学校体育的组成要素

学校体育由五个主要部分或要素构成:(1)体育教学(以体育课为主要形式);(2)课外体育活动(由学校或学生自行组织,以学生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3)运动代表队训练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如班级赛、校际赛,以及地区和全国性比赛等);(4)早操和课间操;(5)科学的作息和保健措施。

2.学校体育活动在中职生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2.1学校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现在中职生多是在家长溺爱和呵护下成长起来的,没有什么社会责任感,更没有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体育活动中,每位参与活动的队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和职责。例如:径赛中的接力比赛,每一位队员都有自己要完成的一段距离;排球比赛中的二传手,他的责任就是把一传垫给他的球组织起来给攻手进攻;足球比赛场上的后卫,其基本责任就是防守,在做好防守的基础上,帮助全队进攻。在体育活动中只有每个队员都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才有可能赢取比赛的胜利。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亲身感受责任的实际含义和重要性,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承担责任的意识会得到增强。

2.2学校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感

体育活动中,各项运动都必须严格遵守规则,参与者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参与活动和进行比赛,有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处罚或者惩罚。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和比赛,有利于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参与者有时因动作失控会伤及对手或同伴,这就需要双方相互宽容、理解和尊重。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宽容别人、尊重别人和帮助别人的良好社会意识和社会公德,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感。

2.3学校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体育活动中的团体项目对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很大帮助作用。团体项目比赛胜利的取得,除场上个人的完美发挥外,最重要的是依靠整个集体相互协作和整个团队的合作。在集体项目中,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或位置,但要与队友团结合作才能充分发挥整个团队的力量。如足球和篮球比赛中的接应、协防、补防等,既要尽好自己的职责,又要彼此合作。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育活动,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因此,中职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增强合作意识和培养团队精神。

生活中的体育例3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心理、个性快速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个性心理的形成,中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得异常突出,外在表现为顶撞老师、破坏公物、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为此,学校加大管理力度。中学生这种心理疾病的长期存在,不但影响其身心健康,而且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特别是给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分析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体育活动对学生治疗心理疾病有积极作用,并建议通过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来促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

1、体育活动的积极作用

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独特的作用,不同的体育项目有着不同的作用。体育锻炼有各种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它消除学生紧张情绪、发泄内心冲动潜意识、郁闷和单调,并提高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满足心理需求,还能磨练性格、锻炼意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松弛人的紧张神经,改善人们的自我感觉,消除失落和诅丧情绪,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体育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和康复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能够满足各类学生的心理需要,这对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提高中学生素质教育有重大促进,为提高中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提高。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体育活动有宽松的环境,自由地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对于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和自学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2、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促进智力发展

心理学家KG.Brown认为,智力是学习能力、保持知识、推理和应付新环境的能力。我国较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体育锻炼对人的智力方面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改善中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和提高,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并使中学生能够有更好的精力去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手段。

2.2培养良好的情绪

心理疾病与人长期情绪低落、烦躁、压抑等有关,但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中学生的情绪、改善心理的不良反应。中学生由于持续、紧张学习,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而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发展乐趣,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身体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愉,即个体锻炼后能产生满足、愉悦、舒畅、积极参与活动感,使得能力感加强,这是与个体积极的感觉相联系的最优化的心理状态。所以经常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他们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2.3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并可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坚毅和拼搏等优良个性心理品质。有关研究和体育实践表明,身体练习可以改善自我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活泼愉快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体育活动又可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渲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稳而取得缓和,从而消除学生心理的疲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2.4增进师生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会吸引师生的共同参与,从而为师生的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一方面老师可以体察学生的心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学习背后的故事,为日后的谈话积累资料;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老师的平易近人,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直接避免往后意见的分歧而导致的师生冲突。由于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因此,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走入社会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节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5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学生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参加有氧锻炼可以减少自我反应引起的心理和生活上的紧张。美国科克凯尔迪等人1990年指出:体育锻炼已成为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3、结论

中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形成是中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环境因素和家庭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体育活动为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消除和治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仅对中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教师的教学也是很好的促进,体育活动使得教学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中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4、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是积极的,因此,建议通过以下形式来丰富体育课外活动,目的在于进一步正确引导中学生的心理健康:①开展学校传统的体育活动,并根据各年龄层学生的特点设计体育活动;②开设体育活动课程选修课并记录学分;③定期开展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及拓展运动以及师生共同参与的各项比赛。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体育例4

1.心理学理论

根据“动机和需求”理论,通常情况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动机是由学生自身的需求来驱动的。由于学生实际的需求产生了体育学习动机,最终采取了体育学习的行为。传统的体育教学项目,比如竞走、跑步、跳远、投掷等都是起源于人们求生的本能,而基于生活元素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则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融合在一起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能够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2.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体育教学应该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但是传统的体育教学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忽视了和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元素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没有依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将生活元素和学生的心理倾向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无法形成较好的体育意识,不能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从而缺乏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因此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体育学习态度。

二、生活元素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现状的制约

目前体育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调,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过于严肃,不够活泼,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体育教学完全以灌输和强迫为主,从而使学生的锻炼效果不佳,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2.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禁锢

将生活元素加入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使学生产生更加愉悦的情绪,增强学生的协调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不能达到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极为不利。学生有各自独立的生活习惯,对体育运动项目也具有不同的爱好,另外学生在兴趣爱好、身体情况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入生活元素应该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否则,会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

3.基于生活元素的体育教学组织困难

由于生活元素被引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从而使体育教师组织体育教学的难度增加。通常情况下,体育教学规模比较大、学生数量多,加之生活元素的体育教学场地和体育训练的设施匮乏,使基于生活元素的体育教学难度增大。另外,体育教师也不能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因此无法保障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如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组织纪律不严时,就会导致体育教学改革的失败。

三、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教育应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生活元素加入体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发展趋势。体育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实际生活,并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和了解体育运动的真正意义。根据统计,学生更喜欢接受生活中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希望能够通过具有生活元素的体育教学得到体验式的锻炼机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淡化体育竞技的特点,应该采用一些具有娱乐性,又能达到健身目的的体育项目,比如,民间体育运动、生存体育训练等。体育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为前提,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教学活动、具有游戏性特点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学生引入具有生活元素的体育运动中,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不断地增强自身的体魄。

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相结合可以拓展体育教学的内涵,通过对新兴体育项目的体验、对自救游戏的演练、对民族文化的感受以及对学科间联系的感悟,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体育教学的内涵,一方面学生能够通过各类体育项目强健体魄,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使体育锻炼具有生活化的特点,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习惯,这正是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最终目的。

四、生活元素与体育教学结合应该遵循的原则

1.注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始终处于次要地位,这样就会使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降低甚至失去了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学生的学习动机缺失,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体育教学质量也就随之下降。而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该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参与到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中来,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水平。

2.应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体育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能够合理地控制体育教学进度,同时能够有效地安排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素养,扩大自己的体育知识容量,增强自己的体育运动技能,树立自身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信任教师,才能使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展开。

3.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仅仅追求体育技能和强身健体,无法发展学生的个性。而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获得个性和谐的发展。加入生活元素的体育教学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符合自身心理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而且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并且使学生潜在的体育素质获得发展,最终使学生在创造力、自主性以及情感方面都能够获得和谐的发展。

五、体育教学对生活元素应用的策略研究

在体育教学中加入生活元素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事,需要一个全面的规划,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才能实现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的完美结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生活元素引入体育教学中:

1.拓展训练游戏的体育教学模式

拓展训练游戏在学生的生活中必不可少,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拓展训练游戏形式的体育运动使学生获得各种体育知识,体验各种生活经验,能够更加容易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结合拓展训练游戏,将复杂的体育理论分解到不同游戏环节上,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素质。

通过拓展训练游戏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使体育教学内容得到补充,使体育教学功能获得延伸,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能够满足学生身体、心理和适应能力的全面提升。拓展训练游戏属于一种户外的游戏,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通过参与其中能够使自身的人格、潜能以及身体获得全方位的提高。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游戏可以使其回归生活,能够使学生通过游戏训练,获得保持健康的科学训练方式,并且能够形成一种长久的习惯,从而使含有生活元素的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拓展训练游戏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单人项目、双人项目、团队协作项目、沟通项目、力量训练以及野外生存训练等。体育教师应该在拓展训练之前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精神的安排,从而能够使体育教学活动能够反应不同的主题,能够促进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拓展训练游戏属于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即具有游戏的特色,又和体育运动关系密切。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拓展游戏训练必将成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体育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生活元素

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生活元素,并且能够将生活元素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只有具有丰富生活元素的教师才能具有感染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体育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情境,将生活元素通过声音、视频、讲解、启发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获得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技能,使学生成为各类体育项目的爱好者。因此,教师在平时应该不断地进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观察生活的能力,积累丰富的生活元素,并且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

3.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

涵盖生活元素的体育教学需要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形成,因此应该不断地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元素的体育活动的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体育,明白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结合的必要性。比如,野外生存训练,在没有参加以前,大部分学生都会感觉自己不行,不能适应野外生存训练的各个环节,此时,教师应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只要尽力就可以,不必勉强,不断体会其中技巧,逐渐地对这项运动感兴趣,不断从中获得各种能力的提升,从而能够使学生在无忧无虑的状态下进行体育学习。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了兴趣,就能够积极地参与训练,在不断的体验和探索中,使学生自身的要求得到满足。在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的特点安排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生活元素能够充分地和体育教学相结合。

4.创造良好的基于生活元素的体育学习环境

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辅助教学材料引入到体育教学环境中来,从而能够营造出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根据体育教学的场地、体育教学内容创造出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从而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根据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把不同体育器材的锻炼价值给予分类,并且补充到体育教学计划中,利用滑板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平衡能力,利用软式排球提高学生的排球技能、利用高尔夫球挥杆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通过将新兴的体育器材带进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加接近实际生活,更加热爱体育运动,更加热爱校园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够体验运动的快乐。

将体育教学和生活元素融为一体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能够实现现代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健康生活的目的。通过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的结合,可以体现体育教学终身化的特点,能够使体育教学真正地走入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丁丰斌.论学校体育生活化趋势及实现途径.湖北体育科技,2006(3).

生活中的体育例5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而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由此来看,从课堂走向生活,将生活中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融合于课堂教学,辅导学生进行练习时把生活与体育串联起来,能让学生得到身心的体验和锻炼,让体育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让身心健康演绎生命的绚丽与多彩!

一、体育教学理念生活化的归真

体育渗透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每个角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体育无所不在。学生学习体育并非是从学校开始的,也不会以走出学校而结束,体育学习的触角可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体育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身体素质的运用能力。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真正掌握,学生的体育素养到底有没有提高,提高了多少,只有在人的生活活动中才可以得以真正的检验。“体育教学生活化”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体育教育的源泉。

二、体育教学生活化的课堂实施措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的体育教学必须建立起新的体育课程观与教学观,关注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更好地挖掘体育课程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明确体育新课程的操作方法,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自主学习方式获取技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体育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就是强调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使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形成科学的、积极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需求,培养学生的生活品质,完善学生的生活状态,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走向美好未来。

体育教学目标生活化的确立必须考虑两点:一是学生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需要的整合,使学生通过体育课堂学习生活的熏陶,逐步成为具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发展的人;二是人类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与学生面对的生活世界以及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整合。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体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就是所选内容应该是学生平时熟悉的、喜欢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可针对性地创设一些“生活情景”,将学生置于生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体育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乐起来,让学生充分感悟体育的兴趣和魅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就是将学生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在课堂上运用和发挥,感受到课堂的亲和力。那么,如何使教学方法生活化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努力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共同点,引发学生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总之,体育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的生活走进体育课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品格,才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4.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要使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发展,就必须打破体育学习评价形式的单一化,评价内容的狭窄化,评价方法的简单化,评价结果功能化的评价模式。生活化的中学体育教学,在评价的主体上,要从以往的教师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只有通过全面性的评价,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体育教学课外延伸的生活化

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只有拓宽学习渠道,加强实践活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地抓住知识的迁移点,把学习的内容向课后延伸。这一内容将以终身体育及“健康第一”等体育教育思想为依据,在对传统体育课堂追求竞技价值等不合理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着眼于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交往与团结合作的生活意义为追求的体育课程新目标,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使学生离开学校这个环境之后,都能利用体育课堂所学的练习手段和方法、运动技术技能等能力在社会这个大学校中得以施展和推广,有益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和构建健身体系。

四、体育教学生活化带来的实效

生活中的体育例6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延长了人的平均寿命,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年期占人生周期的1/3,女性的中年期在人们成长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身体的变化以外还有心理,孤立,萎缩感等情绪上的问题。中年期是老年期的准备阶段,所以如何处理好中年期多样的环境变化对生活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不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就能承受不安,反操,忧郁等心理障碍。中年女性的心理障碍因素一般有家族或朋友的突然死亡,经济上的损失,子女的结婚和分家,闭经等,所以,中年女性来讲积极的参加体育业余活动确立自己的整体性是非常重要的,还有40岁以后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的制约,运动量的不足难以控制正常的体重,引起了糖尿病,血液的尿酸增加,肿瘤或癌的发生,还有心脏病及胆结石,各种新陈代谢机能的低下或衰退等威胁健康的信号。进入成年期以后的死亡率跟疾病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成年期以前承受家庭,社会道德·伦理的规范中想找回自己的青春的欲望而产生的现象。

中年时期也可以叫‘成年反抗期’,这个期间的生理变化也可能带来心理上的深刻问题,所以在死亡和生存,青年和老年等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挫折中怎样适应环境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中人们为了满足健康的生活,需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生活体育在生活中具有促进身体健康,情绪发达,适应社会的环境变化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生活体育是日常生活中形成圆满的社会关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体育活动,生活质量是人们对安宁和幸福程度的广泛和多方面的概念,所以可以把生活质量定义为身体,精神和社会· 经济领域中个人的主观安宁,以往的研究很多都是业余活动对生活的满足度,欠缺有规则的业余体育活动对生理,心里,社会价值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参加多样业余体育活动的中年女性的社会人口学因素和参加动机,参加程度,参加项目了解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Y城市40-60岁的中年女性400名自愿者。

(二)测定方法

本研究的测定道采用答卷式问卷,由社会人口特征、健康状态、业余体育的参加、生活质量等组成。测定生活质量问卷由47项组成,每项5个阶段等间刻度(Likert scale)构成。利用Cronbach’s α检验对生活质量测定因素的信义度结果,情绪状态因素为8820, 自我尊重感因素为 8087, 身体机能因素为 7877, 家庭关系因素为 8263, 经济水平因素为 7220, 邻居关系因素为 7807。

(三)资料分析

本研究的所有的统计使用了SPSS 12.0,所有统计有效值为α=.05, .01, .001。

二、研究结果

(一)中年女子参加业余体育活动的状况及生活质量

中年期女子参加业余体育活动的状态的分析结果,参加业余体育活动的开始动机和现在动机,回答‘为了健康’的各是71.9%和67.7%,‘喜欢运动’,‘社交·业余生活’答卷中现在动机比开始动机显示的高一些。业余体育活动的参加时间10年以上为18.6%, 1~2年以内17.3%, 6个月以内15.5%,2~3月以内13.4%,6个月~1年以内12.3%,5~10年以内11.8%,3~5年以内11.0%。业余体育活动的参加次数每周4~5次为42.3%, 2~3次28.3%,每天为25.2%, 一个月2~4次为 4.2%。参加业余体育活动的时间一次平均1~2小时以内为51.4%, 一个小时以内为38.1%,2~3小时以内为10.5%。

参加有氧运动(aerobic)占33.9%, 健身占31.0%, 跑步占16.5%,游泳占7.6%,羽毛球和网球占6.0%, 高尔夫占5.0%。情绪安定的平均是3.45, 然后是身体机能3.44,家庭关系3.38, 邻居关系3.33, 自我尊重感3.29, 经济水平3.27的顺序大部分满足生活质量。

(二)情绪安定满足感

根据参加时间对情绪安定的满足出现了有意的差别,还发现了多种因素中的职业和健康状态对情绪安定也有了影响。运动期间一年以上(1~2年以内, 2~3年以内, 3~5年以内,5~10年以内,10年以上)的女性情绪安定程度高于其它年限的女性。

(三)自我尊重感

根据参加业余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参与项目,参与程度)对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的自我尊重感分析中可以看到在根据参加期间对自我尊重感的满足出现了有意的差别,还发现了多种因素中的教育水平,职业,家庭收入和健康状态对自我尊重感也有了影响。现在动机的因素中因为喜欢运动参加的女性自我尊重感高于其它因素,在体育项目上游泳,高尔夫,羽毛球·网球的参加女性自我尊重感高于其它项目的女性,运动期间是连续坚持3年以上(3~5年以内,5~10年以内, 10年以内)的女性高于其它年限的女性。

(四)身体机能满足感

根据参加业余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参与项目,参与程度)对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的身体机能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到业余体育的项目,时间对身体机能的影响出现了有意的差别,还发现了多种因素中的年龄,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健康状态也有了影响。参加游泳和高尔夫的女性对身体机能的满足感高于其它项目的女性,根据体育活动参加时间,一次平均2~3小时以内的女性高于2个小时以内(1小时以内, 1~2小时以内)的女性。

转贴于

(五)家庭关系满足感

根据参加业余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参与项目,参与程度)对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的家庭关系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到参加业余体育活动的动机,项目,期间,频度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出现了有意的差别,还有多中因素中的年龄也有了影响。现在动机中的喜欢体育运动的女性对家庭关系的满足感高于其他女性,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参加跑步,游泳,高尔夫的女性对家庭 关系满足感高于其它项目的女性,还有,参加期间中一年以上(1~2年以内, 2~3年以内,3~5年以内, 5~10年以内, 10年以内)的女性家庭关系满足感高于其它年限的女性,在参与频度中,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女性高于其她女性。

(六)经济水平满足感

根据参加业余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参与项目,参与程度)对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的经济水平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到参加业余体育活动的期间,时间对经济水平的影响出现了有意的差别,还有多重因素中的年龄,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健康状态也有了影响。参加期间是三年以上(3~5年以内,5~10年以内, 10年以上)的妇女对经济水平的满足感高于其它年限得女性,在参加时间上每次平均1~2个小时以内和2~3个小时以内的妇女高于每次参加1个小时以内的女性。

(七)邻居关系满足感

根据参加业余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参与项目,参与程度)对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的经济水平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到参加业余体育活动的参加动机,项目,频度对邻居关系出现了有意的差别,还有多种因素中的年龄,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健康状态也有了影响。参加动机中的喜欢运动和社交·业余生活目的的女性对邻居关系的满足感高于其她女性,在项目上参加跑步,游泳,有氧运动,羽毛球·网球的女性高于其它项目的女性,参加频度上每周参加2~3次的女性对邻居关系的满足感高于其它次数的女性。

四、论议及建议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中年女性对业余体育活动的参加实态,证明运动的参加动机,项目,程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喜欢运动的女性通过业余体育活动在自我尊重感和邻居关系及家庭关系也得 到了满足。第二,业余体育活动的参加项目对自我尊重感,身体机能,家庭关系,邻居关系有了影响,特别是参加经消费比较重的运动项目的女性有了较高的自我尊重满足感,邻居关系是参加集体项目的女性比参加个人项目的女性有了更高的满足感,也就是说根据项目的特性对不同领域的生活质量满足感出现了差别,但是对情绪安定的满足感在参加项目中没有差别,这是说明不管参加那种运动对情绪的安定有同样的效果,这样的研究结果证明了不管那种体育项目都能够经验喜怒哀乐增进调节情绪的能力,通过安定感和满足感的提高肯定的自制能力,还证明了体育活动能够安全有效地发泄紧张,攻击性和生活上的挫折效果,还起了情绪上刺激的净化作用。第三,业余体育活动的参加期间,频度,时间对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参加时间对情绪的安定,自我尊重感,家庭关系,经济水平等对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还有参加运动时间越长对生活质量的满足感越高。这些结果说明了反复的运动到了一定的时间可能感到厌烦,失去兴趣,但是经过过渡期以后能够恢复原来的状态。也证明了业余体育活动的参加对生活的质量起肯定作用,就是说业余体育活动的参加经验不但加强人际关系,通过人们之间的交流发现和开发自我,对社交也起一定的作用。

本研究的结果中除了业余体育活动以外,中年女性的社会人口学的因素中年龄,教育水平,职业,家庭收入,健康状态出现了有意的差别,特别是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关系中自己觉得健康的女性对生活质量的满足感更高,这个结果说明在人口学的因素中健康状态比年龄,教育水平,职业,家庭收入等对生活质量起更大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总结出中年女性的业余体育活动对生活质量直接或间接地有肯定的影响,所以中年女性的健康生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建立邻居间的友好关系中业余体育活动是必需的,这一点在中年女性的生活体育中应该更加积极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花红琴,翁定军,陈友放,人生发展心理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生活中的体育例7

在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教条化、单一化、模式化、机械化等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体育教学环境下,所收获的教学成果往往不尽如意。由于教学内容远离实际生活,学生对其缺乏兴趣,从而对体育课程“爱不起来”。为改变这种情况,体育教师应转变思想,改革教学内容,以充分发挥体育的娱乐、健身、保健等功能。

1.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内涵和作用

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健身效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活动。但受体育竞技的影响,学校过分注重体育的竞技性,或过分强调利用体育活动锻炼人的各种精神,如吃苦精神、拼搏精神,而往往忽视了体育活动的娱乐性。致使体育课堂失去了该有的吸引力,很多学生也因此对体育课“望而生畏”。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则是在传统体育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设置人性化的课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日常生活。教师可适当增加体育内容的生活化教学,使学生不自觉地提起兴趣,并尝试进行活动实践。从而有利于学生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并有助于增强体质。

2.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健康第一”的原则。这是体育活动的初衷,也是体育活动最重要的指导思想。要求优选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日常体育教学内容。所选的内容应大众化,能够面向全体学生。②“目标指向性多”的原则。所选的体育内容应具有多种目标指向性,以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力达到要求。③“符合时展需求”的原则。所选内容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即紧跟时代脉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内容。④“操作难度不大”的原则。结合学校提供的条件以及学生的特点,选择操作难度不大、能普遍使用的内容,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⑤“延续性”原则。教学内容应注意延续性,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

3.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学结构

以往的体育教学内容结构主要以体育项目为主,并以掌握运动项目技巧为主线。在这种内容结构下,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一定影响,且体育的健身、娱乐、教育等功能的发挥也受到一定的抑制。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以娱乐、健身、保健以及竞技为主干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再将内容进行划分:基础性内容、提高性内容、专项性内容。根据教材情况,又可将教材内容划分为重点教材内容、一般性教材内容两种。通过以上多元化的内容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体育能力。

4.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要求

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求:①应符合学生的体育需求、使其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并主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②制定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使其真正走进中学体育课堂,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总目标。唯有将体育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并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发挥其健身娱乐的效果。

5.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1)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在以往的体育内容教学中,过多强调体育项目的动作要领,或直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难以形成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而模拟生活化的情境,能使学生更放松、更自然地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同时还能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然后将其扩展到日常生活,选择与之相近或相似的内容,但要注意在创设情境时,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例如在学习“前翻滚”项目时,教师可将学生的思绪拉倒动物园或马戏团的表演中,创设处于热闹的动物园或马戏团的情境。让学生想象动物的翻滚动作,如可爱的熊猫是如何翻滚的,棕熊又是如何进行翻滚表演的……让学生对翻滚这一项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娱乐性与竞技性有效结合,吸引学生注意。注重教学内容的娱乐性,并非抛开体育教材内容,独自选取具有很强娱乐性或健身性的体育活动。而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本认为“死板”“无趣”“消耗大”的体育项目,加入“娱乐性”的东西,或使体育内容“娱乐性”延伸。但若只注重娱乐性,则可能造成自由散漫的体育教学氛围,若将内容的娱乐性与竞技性完美结合,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生活中的体育例8

学生方面: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课外体育活动指导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从我校所收集的反馈信息来看,学生普遍持肯定、欢迎的态度。如八(3)班张敏把课外体育活动指导比作快乐的学习乐园,八(1)班吕小洁等同学更把课外体育活动当做一个学习、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将课外体育活动指导所带来的影响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获得了知识,认识了许多体育项目,如篮球、跳绳、踢毽子、健身操等;了解了许多常用的体育规则,如篮球规则、跳绳规则、踢毽子规则、羽毛球规则、健身操规则等。

第二,掌握了技能,学到了许多技巧,提高了速度、平衡、协调、判断能力等。

第三,培养了优良的道德品质,如谦让、团结、友爱、关心等等。

第四,培养了一批懂体育、懂规则的体育骨干。成为学校体育活动的小裁判,让学生体会到了为别人服务是多么快乐,也认识到了工作的辛苦,学会了组织、裁判,学会了与同学团结、合作等。

学校方面: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指导研究是我校学校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从科学性、普及性、层次性、趣味性和安全性等因素进行了实证性研究。2013年,我校学生代表沂南县参加了临沂市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参加了跳绳、踢毽子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展示了我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与有关专家的一致认可。2014年临沂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和沂南县中小学生运动会都将跳绳、踢毽子、健身操等阳光体育项目纳为运动会的内容,我校将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把这些项目力争做得更好。学校也加强了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领导,把课外体育活动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建立了一个由副校长主管、团委负责检查督促。

家长问卷调查:家长对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指导的知晓率为100%,支持率为94%,认为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的比率为92%。

学生个人体育技能:通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感到身体素质增强的学生有98%。每位学生掌握一项至两项体育锻炼方法的实现率达100%。

教师调查结果:认为自己体育锻炼意识明显增强的教师达90%,认为学校应该取消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师为零,对学校创建体育办学特色的认同率由66%提高到100%,通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感到身体素质增强的教师有94%。

对初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指导研究对于体育教学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一,课外体育活动指导是丰富与改进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方向之一。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爱体育,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从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眼光看,娱乐体育的内容必将大大加强,将与健身体育一起成为学校体育的支柱。

第二,课外体育活动指导符合《课标》的精神与要求。《体育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选择学生喜闻乐见、安全实用和具有锻炼价值的新兴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特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完全符合《课标》的四大理念,为实践《课标》精神提供了有益的尝试。课外体育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规律。

生活中的体育例9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未?砣瞬挪唤鲆?具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心理素质。而现代人的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及适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在体育活动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1 特殊的教育目的。它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已任以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习心理潜能之目的。

1.2 特殊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指导、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个性教育、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卫生指导以及学生的开学就业指导方面。这些都是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学生做一个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个性等方面都正常的"正常人",除此之外,别无它求。

1.3 特殊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除借助课堂教育渠道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常识外,更多地结合活动课、各科教学、心理测量、心理辅导与咨询、优化环境、榜样示范等途径,并采取活动课和团体辅导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实际操练以及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情绪释放、聆听、共情、行为矫正、认识改变等特殊的方法来实施。

1.4 特殊的教育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典型的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直接关注学生人体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和发展、帮助管理学生解决与此相应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惑、烦恼和障碍、直接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教育学生自知与知人、自爱与爱人、自助与助人以及培养学生耐挫、乐群、敬业等方面的育人功能。

2.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许多学者提出了假设及有关的论证,并从体育活动的娱乐性、竞争性、交往性等方面阐述其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2.1 改善情绪状态。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工作,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用力运动可以减少情绪上的负担,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得到升华或转移,可以消除轻微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等。

2.2 确定良好的自我认识。一个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他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体育活动有助于认识自我。体育活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我能力的高低、修养的高低、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2.3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不行,光有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得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体育活动中一般伴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竞争等特点。

2.4 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应交往性。这样交往性可以使群体中的成员,在体育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沟通,从而增进了解。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培养心理适应能力。

2.5 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合作与竞争是现代人才观的要求。体育运动是在规则的要求下,使双方在对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体能和心理等方面的较量。这种竞争是追求成绩的努力,证明自己或本队的优秀性。在集体项目中,每个成员为达到共同目标而相互合作。

3.体育活动中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对策

3.1 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传统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传授模式长期占主导地位,此模式不利于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 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和教学水平。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必须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建立以育人为本,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教育理念。

3.2.1 树立现代健康观和现代体育观。学校体育要全面贯彻中央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必须树立现代健康观和现代体育观。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而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都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3.2.2 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把握学生特有的情感世界,尊重学生的抉择,充分理解、信任、关怀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得到发展。

3.3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活动是心理发展基础,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活动交往形式不断变化的结果。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创造的潜能,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认识,丰富内心世界,发展心理素质。

3.3.1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确立目标后,由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尝试中认识自己的心智潜能,形成我能学好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3.2 开展探究性学习。体育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同样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生活中的体育例10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3.021

1前言

安全是人类生存最重要最基本的需求,学生在校园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有关部门、学校的关注。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对体育活动伤害事件的防范意识与应变能力较差。体育运动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与风险性。据某项调查60%以上的伤害事故是发生在体育活动中,这些运动伤害事件中有部分因素是由于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造成的。因此,如何加强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已迫在眉睫。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调查研究对象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和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广泛收集和阅读国内外关于学生运动损伤及安全意识培养方面相关研究的书籍、报刊和论文。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归纳,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2.2访谈法

设计访谈提纲,通过访谈了解学生之前发生的伤害事故原因、处理方式及希望掌握哪些损伤的相关知识。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提纲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最后通过学校辅导员、学生处老师组织部分学生进行座谈,对学生进行访谈。

3结果与分析

3.1树立学生安全的意识,不断向学生灌输安全方面知识

安全意识是指各种人的群体对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安全现象的感受及其所采取的态度的总称, 是引导人们科学地认识和解决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教师应将安全防范教育列入体育教学计划,可通过理论课、体育课、媒体宣传等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只有树立了较强的安全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才会在活动中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更加注意自己的安全。因此,教师的语言提示是非常必要的。在体育活动的开始,教师要首先提出注意事项,并强调学生如果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可能造成的后果。可在活动进行中随机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教师的语言提示在安全教育环节中非常重要,只有教师反复地提示,才可能加深学生对安全意识的理解和重视。从而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减少和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3.2 用身边的实际案例教育学生

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不安全的案例来教育学生。比如说,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某项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时,就可以说:你们如果没有按老师要求的来做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伤害事故,这时就可以向学生引入一些真实的事故案例。在体育活动中有时会有一些意外事件出现,那么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发生相关的意外事故的警示教育。同时结合实际,向学生介绍有关运动损伤突发事故的简易处理方法。如何适当地处理户外体育活动中的意外事故,并使意外事件对人的伤害降低到最低呢?在这方面,体育教师要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必须掌握体育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并善于预见体育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而且要熟练掌握出现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同时如何安抚受伤学生的情绪等,并让学生学会一些简易的处理方法。

3.3明确练习要求以及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

在活动过程中,讲明练习方法与要求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学生只有明确了练习要求并按照要求去做,不安全的隐患才会降低。在使用体育器械的教学中,教师要详细地向学生讲解运动器械的正确使用和检查安全性能的方法,还要示范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在讲解示范完之后,教师要在旁边观察学生是否有理解错误而错误使用,教师要耐心指导教育。此外,体育教师在平时要经常检查活动场地、器材的性能安全,排除安全事故隐患,防止学生在活动时发生意外。

3.4教会学生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

学会保护与自我保护的方法对于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也很重要。对学生说明不同运动项目易发生的事故有哪些?对学生灌输自我保护的常识和方法可以在平时各项活动中针对性地进行。如:在跳跃技术教学中,让学生明白落地时膝关节要弯曲,保持低重心,教会学生在不小心跌倒时保持团身姿势,尽量不用手撑地。在躲闪投掷物时,用双手保护头部等。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应提出针对可能发生的伤害事故,应该如何采取的预防措施,并经常教育学生养成运动前检查着装、场地、器材的正确习惯,杜绝不合理的行为。

3.5安排适当的体能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进行体能锻炼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其活动能力。能够提高人们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有资料报道,我国学生身体的各项发育指标相比较过去都有明显的提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学生的抵抗力,身体基本素质与机能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据有关调查显示,现阶段学生的速度、耐力、灵敏度、协调力等多项体能素质都达不到规定标准。在学生的成长中,体育活动尤其像跑、跳、投、攀爬、等大运动量的活动,能够发展大肌肉的力量和增强身体的协调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体能活动的重点是在于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觉动作的经验,促进其姿势与动作的发展与成熟,并奠定未来生理成长与技能发展的基础。因此,对学生体能训练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地增加刺激与训练的强度。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开始。学生体能的提高是要有一定的训练过程。不然发现,一些运动能力越差的学生越害怕运动,其原因在于这部分学生害怕体育运动会让他们受到伤害。所以提高体能的关键是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体能特点,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培养学生对运动的自信心。要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项目。选择的项目应能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最好带一点游戏的性质。例如,对协调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玩投篮、拍皮球、飞盘等。对懒惰、不爱运动、力量不足的学生可以安排跳跃、踢足球、踢毽子、简单越障等。其次,活动的时间、场地要恰当安排。选择安全、空气新鲜的活动场所,在游戏项目的选择上,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活动量适中的趣味性、娱乐性的游戏活动,尽量避免机械重复的单项活动。这样使学生在快乐游戏的同时,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在玩的同时锻炼学生的体能。

4小结

确保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健康和安全,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经常强化,不断培养,才能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地获得,让学生学会自己避免伤害发生,冷静对待伤害出现,及时简单地处理伤害后果和取得更好帮助,来实现从源头上避免,从过程中减轻伤害程度而达到健康安全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随时教育,也需要学校的各位教师,学生家长从日常生活中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从而增强学生自己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 冷小刚.学生体育活动中的卫生与安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2] 刘 馨主编.学前儿童体育[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邹大华,何仰英. 学生体育的特点[J].体育科研, 198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