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2 09:04:31

农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农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例1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发展趋势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是主要的核心之一,它对于整个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利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的提高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重视程度,明确这一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然后结合这一控制系统的原理更好地将这一系统应用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并且使得这一控制系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1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功能以及特点

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而言,它的组成结构比较复杂,在利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之前,必须要首先明确它的具体组成结构,然后根据它的组成结构来进一步了解并且掌握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功能以及特点。下面就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具体功能以及特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1.1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具体功能与其他的控制系统相比较,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功能比较齐全。因此,在现阶段,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许多行业中。它的具体功能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利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很好地对LPS这一系统进行准确的了解和监控,进而更好的实现对开关手动同期与自动同期的并网。第二,通过利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进一步对发电机进行全面的控制以及操作,大大的简化了整个工作流程。第三,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更好的实现对发电机中变压器组的保护以及控制。另外,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还可以很好的实现对于高压启、备变压器的控制以及操作。

1.2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具体特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与其他的控制系统相比较,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具有比较强的方便性以及快捷性。在利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采集数据的时候,不仅需要采集的对象比较少,而且需要的数量也极其少,并且采集的过程也非常简单明了。另外,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具有另外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广泛性。到目前为止,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许多行业中,尤其是许多电气自动化产品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工作效率非常高,通过利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更好地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中所出现的所有弊端,减轻了人们的工作负担,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2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具体应用

2.1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在农业生产中的机械运作业、精准农业以及微灌自动化控制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它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以及仪器设备的可操作性。例如,利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播种以及施肥,并且播种以及施肥的效率也非常高。另外,在微灌技术领域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更好的实现滴灌设备以及喷头设计等的自动化,使得整个农业生产可以更好的实现自动化。甚至在温度传感器或者压力传感器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更加精准的对农业生产进行管理和控制,实现了仪器设备的自动化。最后,利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也可以很好的实现精准农业中节水的自动化控制,或者图像处理技术的自动化操作。

2.2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工业生产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冶金、石油生产、发电等许多工业生产中都已经应用到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而这一控制系统的应用大大的促进了整个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进程。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很好的取代了传统的生产仪器设备。如: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取代了传统的继电器顺序控制装置,使得继电器的顺序可以更好的得到控制。另外,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对传统开关量控制装置的取代很好的实现了对整个仪器设备的逻辑控制,尤其是在机床、装配生产线等方面,更是大大的提高了这些仪器设备的工作效率。在冶金和造纸等行业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更好的实现对于大型机械设备的控制和操作。如今,工业生产中普遍都开始广泛地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并且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

2.3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例如。在交通运输方面,大部分的交通运输工具都可以利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远程的管理和控制。另外,在红绿灯系统以及测速器中也应用到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对所有工作环节进行管理和控制。最后,在家居装置方面,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安全系统以及照明系统中,这样业务管理部门就可以对所有小区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

3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功能以及特点,使得它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趋势。例如,目前为止,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已经由原来单一的设备不断的转变向了多元化、统一化以及集成化等发展趋势。进而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更好的应用到各个行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中。另外,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将渐渐的走向安全化,它的安全防范技术将不断的向集成化发展,进而更好的实现仪器设备、工作人员以及环境的系统安全。最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将会实现通用化,而通用化可以更好的确保生产现场所有设施、计算监管以及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畅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对整个生产现场进行直接的监督和管理。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到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应不断加强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例2

引言

在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利用科技手段和人工智能化手段来促进生产和发展。我国既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强国。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农业水利工程之中,能够使得水利工程作业的效率得到全面性提升,让农业施工更加便捷。因此,加强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水利中的应用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但从目前的市场应用趋势来看,机电自动化技术依旧有不够成熟的之处,在广泛应用和广泛推广方面依旧存在诸多的不足。所以,想要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在应用方法以及应用形式上还需要结合其整体应用的情况,因时因地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合理应用。这样。才能更加突出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效率。

1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农业灌溉和蓄水上的应用

1.1农业灌溉中的应用

在进行农作物的整体应用中,需要对很多植被进行浇灌。尤其是水稻类的作物,如果浇灌的水不足或者是未能及时性的浇灌,很容易使得水稻的整体产量出现下降。而采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全面浇灌就能十分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结合灌溉的需求,对移动灌溉桩进行设计。根据不同地采光成都以及种植区域的变化情况,对农作物的整体蓄水量以及变化情况进行自动化设备的精准性控制。[1]而且,可移动灌溉桩采用散喷的方式,能够根据农田的整体灌溉和移动实现突变。这样,为了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灌溉的及时性以及合理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利用了水利资源。现在很多农田的灌溉已经逐步开始推广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使用,在使用方法上,其利用PLC编程自动化技术,对水力灌溉的速度、灌溉的密度都进行了精准性的控制。这样,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全面应用过程中,农业水土的灌溉的便捷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显著性增强。而且,对于农田的整体丰收也具有显著性的促进作用。

1.2农业蓄水中的应用

对于大多数的农作物而言,蓄水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传统地蓄水方式一般是采用修建水库来进行蓄水。但这种方式也存在很多的被动性,尤其是遇见连续高温、干旱的天气,水库中的水会不断蒸发,其后将很难满足农业蓄水的需求。因此,为了能够让农业蓄水的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可以利用电气自动化技术,采用南水北调等方式保证干旱区域的水量充足,同时部分地区也会尝试利用自动化设备进行冰蓄水等方式对冰雪进行收集,然后利用PLC自动化编程,设置一个峰值。这样,就能使得农业蓄水的优势得到全面性地发挥。[2]但在机械设备的传动过程中,动力的不足最容易导致出现机械性地故障。尤其是在传送带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传感中,其传感的方式以及传感器的形式都在逐渐地发生改变。同时,在传感的结构上,需要结合硬件以及软件的需求。将传感技术逐步地应用到自动化中来。这样,在多层面的传感信息中,其传感的结构性以及紧密性会大幅度的提升。而且其相应地可靠性以及抗性也会更高。在不同的指标数据中,其运算器的微处理数据以及价值性的信息也会根据处理结果和的指令做出自动性的修复。这也是单机片液压传动技术的优点。当然在利用单机片进行机械传动时,也需要将其机动性全面的发挥出来。可以根据传感的需要,在多个位置和节点设置相应的液压传动机制,并利用PCL将传动的数据显示出来。这样,其机动性价值也能逐渐地体现出来,其蓄水的效率也会因为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全面应用而得到显著性的增强。

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水利检测和无土栽培上的应用

2.1农业水利检测上的应用

近几年以来,我国的水质频频受到污染,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酸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水利工程的检测。而且部分水源在收到重金属的污染以后,必然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同时,水质的不达标在短时间内没有一个固定的检测标准。很多农民并不能意识,水质有问题,等到农作物受到污染,产量过低时才能发现相应的问题。在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中,首先在机械硬件上需要做好外部设备的检验和传动系统的复查。同时,在外设I/O接口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硬件体系的对接,并根据传感器的需要,将扩展的接口进行全面性的延伸,这样其硬件设施体系在输入传感信号时,才能获取更为明确以及精准的指令。在自动化技术方面,需要对微处理器以及PCL控制器进行软件系统的处理。这样,在输出口的端口中可以根据单元结构点进行设备的点对点对接。最终达到一个良好的技术结合效果。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对水质进行快速的检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农民的灌溉以及水质的检测提供相应地便利性。通常情况下,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提供多项指标的数据。如果出现水质不好,或者是不达标的情况,就要停止进行灌溉。在进行水质的整体检测中,需要分析和对有问题的水质进行标记。这样,相关治理人员就能及时性对其进行治理,也有利于相关工作人员快速的找到污染源,并进行快速和准确的切断。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当地的水质安全,也能从根本上找到水质污染的问题,从源头进行优化和解决,最终使得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水利上的检测应用效率得到显著性地提升。[3-5]

2.2无土栽培上的应用

农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例3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224-01

农田水利建设是国家农业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灌溉、排水、防止洪涝灾害等。由于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受到天气、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田水利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它的发展为农业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

一、农田水利电气化工程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水资源匮乏,农业发展缓慢,农田水利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密切关注的问题。目前农田水利特点是小型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较多、分布广,是农业水利发展的基础,推动了农业发展建设。随着社会发展,农田水利发展受到多个因素影响,从而导致国家农田水利发展受阻,经济落后。主要有以下因素:

1.农田水利电气化技术落后

农田水利电气化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农业电气化的水平还比较低, 相关政策没有落实,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设备陈旧,有些已经是十几年前的机械设备。有些工程引进国外设备,却对设备功能没有过多了解,导致设备“大才小用”。

2.农田水利电气人员缺乏、专业人才较少

目前从事农田水利电气化工作的人员较少,很多人对这一行业不重视。如今每年毕业大学生日益增多,但是真正从事这一行业、热爱这一行业的人员却很少,很多人认为农业发展对自身没有多大影响、没有前景。很多人认为社会压力大、挑战大、环境苦,导致这一专业的人从事其他工作,放弃了长远利益和发展,使农田水利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紧缺,机遇与挑战并存。 )专业人才紧缺,机遇与挑战并存。

3.工程建设缓慢,质量差

在农田水利建设具体施工过程中得过且过,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要求,造成工程质量差,技术没有达到应有要求。工程上“踢皮球”的情况普遍存在,导致工程建设进度缓慢,久而久之造成人员懈怠,忽视建设。施工材料、设备质量不过关,有时甚至运营最低要求都达不到,工程建设并没有达到保质、保量的目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好坏,对后续农业发展将起着重大影响。

4.农田水利电气化施工管理存在不足

农田水利电气化技术对不仅对施工人员专业人员知识有所要求,对其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也有所要求。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计划,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虽然在工程建设时有监理方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却没有制定施工计划,有一天事干一天活,没有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探索性,并没有形成有效机制来推动工程建设。当工程进度不能满足业主要求时,为了赶进度在质量上就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各专业、各领域人员不能协调工作,遇到事情推卸责任,没有具体的管理制度。有些施工人员缺乏现场管理经验,遇到事情只会从技术层面考虑,而忽略了人员管理的重要性。

二、农田水利电气化发展要求及途径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电气化建设发展前景广阔,相关技术人员有很多的学习、施展才华的空间。相比国外而言,我国应重视农业水利电气化发展,推动电气化水平,从而使国家经济得到进一步增长。促进我国农业水利电气化的发展,除了需要国家政策、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还需要相关专业人员解决农田水利电气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工程建设规合理,高品质、高要求,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针对我国目前农田水利电气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做出相应措施。

1.提高电气化技术要求,充分利用资源

目前我国农业水利电气化技术还有很多不足,多数设备较为落后,应吸取国外设备技术,了解国外设备和国内设备差距,充分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所使用的设备应充分了解其特性,使其运行经济、高效,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及时更新设备技术信息,有些设备数据可能已经是几年前的,如果还以旧数据考虑的话,可能在设备运行时不能达到最优化。国内生产同一设备的厂家不少,可以对生产厂家多做了解,从而进行国内设备参数对比,取其最优。

2.专业人员培养,提高人员积极性和责任感

为了解决农田水利领域专业化人才不足的情况,国家应积极发展专业人才,注重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企业、政府等可以进行相关人才培养,有计划的开设专业课程学习、英语学习及实践技能锻炼课程。专业人员可以请教资深人士,从而了解具体技术实施过程中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切实做好功课。在岗人员应积极、主动的寻找工程建设中的不足,及时改正,从而推动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从事农田水利的人员,不仅对电气专业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而且对农业、水利行业有所研究,成为综合型、高素质的人才。

3.工程建设合理规划、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质量管理

工程建设应快速、高效的完成进度,这对施工管理、人员安排等便有更高要求。工程建设应制定相应进度计划安排,按天、时完成工作要求,从而减少因盲目工作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在具体农田水利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天气、地理环境的影响,因地、时制宜。除此之外,应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协调各专业之间的施工难题。施工应注重质量,建设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行业规范进行施工,不能偷工减料,怠慢。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使工程能顺利、高质量的完成。

总而言之,农田水利电气化工程建设不仅对技术有所要求,而且对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方针、人员素质、施工进度安排有所要求。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等多方面进行优化,使我国农田水利行业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例4

新中国农村电气化事业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开始展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特别是自1998年开始实施的“两改一同价”,为我国农村电网结构的改进和供电能力、可靠性的提升打下了基础,成为农村电气化事业新的里程碑。实践中证明,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可以有力推动了山区水利发展,增强防洪抗旱能力,达到水能资源的综合利用目标,加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助理县域经济腾飞。还可以保护生态,美化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繁荣农村经济,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

1 加强领导,明确各不同部门的职责

为加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建设单位积极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协助各地方政府及时出台规范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配套政策,并建立政企协作的工作机制,成立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相关职能科(局)领导、各乡镇办领导和建设单位领导组成;各乡镇也分别成立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和用电协调小组。同时,建设单位也可以成立由公司总经理担任组长、分管营销副总经理任副组长的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公司生计部;办公室下设供电可靠组、安全经济组、供用和谐组、科技人才组、综合管理组5个专业组,这样政府机关与建设单位互相配合,可以形成了上下联动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合力。

2 做好农村电气化建设规划

2.1 编制规划大纲,收集资料

在农村电气化建设规划前,要按照规划的具体要求,制订详实的规划大纲以及工作程序,具体来说,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收集并分析相关资

料,为规划奠定基础;第二部,在动力资源分析的基础上,编制水电和火电等电源的开发规划;第三步,根据负荷发展及动力资源开发方案,进行规划水平年

的电力电量平衡;第四步,根据负荷以及电源分布制定电网规划草案;第五步,按照前述电网规划草案对所需建设资金、材料、设备进行估算;第六步,制订年度计划并进行资金筹集分析;最后,经济评价与综合可行性论证。

2.2 负荷预测

电气化规划负荷预测应满足确定供电方式,选择电源方案,进行达标分析的需要,并提供如下成果:首先要,确定达标年总用电水平,包括系统内各类用电设备装置功率;系统逐月用电综合最大负荷和用电量;系统逐月供电综合最大负荷和供电量;其次,确定规划水平年(达标年)的各种负荷曲线;最后确定负荷的地区分布和用电构成。

2.3 电网规划

电网规划具体内容是变电站布局规划和电压等级配置及输、配电线路规划。电网规划要根据负荷预测和电源点选定,选择电网电压等级配置方案,结线方式和确定合理的变电站布局。电网规划的依据是农村供电的特点,确定达标年或规划水平年的电网网架结构,以及与大电网或邻近地区的联网方式,并作为电网规划的基础,电网规划应满足如下需求:a.具肴一定的运行可靠性和灵活性,便于操作或运行维护,保证运行和检修人员人身安全;b.结线方式应力求简化,避免迁回曲折,保证基建费用和运行费用最小;c.在保证合理布局的原则下,逐步对现有电网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改善电网运行水平;d.注意发挥现有工程设施效益,解决好当前和长远的利益关系。

2.4 经济评价与方案比较

农村电气化建设的规划项目不能采用一般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而是要针对农村电气化规划项目的特点,对其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既符合国家规定,又反映自己特点的农村电气化规划经济评价方法。经挤评价与方案比较的准则和方法应根据国家计委的文件规定和有关规程规范规定,采用“增量计算指标”对方案进行经济评价决策,客观地、科学地计算各种费用和各种效益,准确计算其评价决策指标。

3 资金支持及时到位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目标是 “户户通电、供电可靠、安全经济、供用和谐”,为达到这一目标,建设中工程建设资金尤其是其中的一些乡镇公共电力设施投资建设资金的落实非常重要,必须要供电公司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加以解决。因此,建设单位要多方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资金及时充足到位,从而保障建设项目顺利开展。在工程建设中,建设单位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使新农村建设与电网建设规划协调统一。同时,加强及时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取得相关部门的配合,积极解决电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10 千瓦公用变压器的选址建设征地、低压线路进村施工受阻等“老大难”问题。

4 拓宽思路,多措并举

主要包括:第一,培训专业队伍,打造“标杆工程”。抽调供电所专职电工,组建电气化施工队,聘请有资质的施工队伍,安排经验丰富的电气化培新教师进行授课培训,使得施工队熟练掌握电网建设技术标准与施工程序,把握“供电可靠、安全经济、供用和谐”的实质,在“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建设中发挥作用;第二,严把建设标准,实现“无缝管理”。按建设项目及合同内容开支,实行封闭式运行;加强对物资、资金、工程的管理,做到专款专户专用每项工程从立项审批、设计审查到竣工验收,落实到人,层层把关,层层监督;第三,汲取典型经验,保证工程质量。一方面,总结电气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应用新技术;另一方面,到周边县区“取经”,取长补短,加强规划开展深度,加大工程控制力度,谋求电气化建设工程又好又快地建设与发展。

5 结语

推动新农村电气化,全面建设新农村,是农电企业的重大战略任务。展望未来,电力建设单位将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而再接再厉,为促进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广庆,蒋连海,马殿敏,等.农村电力市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农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例5

前言

德化县于1983年12月被列入全国1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1989年通过达标验收,成为全国首批农村初级电气县。2001年,德化县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十五”期间全国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之一,2004年7月,比计划提前近2年在全省率先通过了达标验收,水电农村电气化和农村水电现代化走在全国的前列。德化县通过前两轮的农村电气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且总结出了一套林、电、瓷三者良性循环发展的典型经验。“十一五”期间,是德化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现代化绿色瓷都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建设小康型农村电气化,推动全县农村电气化事业再上新的台阶,是广大水利电力工作者乃至全县人民应予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回顾

1.建设情况

2000年,德化县按照水利部和省水利厅的统一部署,以《中国水电农村电气化2001~2015发展纲要》、《中国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和德化县“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电力负荷增长预测等为依据,组织编写了《德化县水电农村电气化规划报告》及《实施方案》,成立了水电农村电气化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开展创建中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工作。2001年11月,德化县被国务院列为“十五”期间全国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之一。德化县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在电源建设、电网建设、农网改造、电力体制改革、行业管理、发展电力负荷等方面,全方位地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的创建工作。2002年,德化县组织编制了《德化县“十五”期间及2010年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规划》和《德化县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试点项目计划》,并完成《德化县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编制与上报,加大以电代柴烧瓷和发展电饮户的力度,水电农村电气化与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作得到互动发展。经过努力,德化县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各项指标已超过部颁标准。2004年5月28日和7月13日,在全省率先通过省专家组的预验收和省验收组的正式验收,比规划提前近2年达标。

2.建设成就

一是电源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具有完全年调节性能、装机容量分别为4、1.2、2.2万kw的涌溪三级、东固和涌溪四级电站;采用最新自动化技术进行规划设计和设备选型,实现了对三个梯级水电站的远距离全方位监控。2001年以来,全县共建成农村小水电56处,新增装机9.539万kw,比基准年2000年的15.1万kw增长63%。截至2005年5月底全县电力装机达24.2万kw,其中水电21.8万kw,热电2.4万kw。现在建电站23座,装机4.9万kw,小水电装机容量位居全国各县、市(区)前列。

二是电网建设同步推进。全县水电站全部入网,现已建成以城关、西郊、赤水、李田4座110kv变电站,7座35kv变电站为骨干的电网,通过10kv线路辐射到全县各乡镇、村。县外以1回110kv线路联入泉州井山变电站,35kv线路与邻县永春、永泰相联。

三是用电水平显著提高。2004年全县总用电量4.54亿kwh,人均年用电量1489kwh,比基准年增长136%;其中生活总用电量5670万kwh,户均年生活用电量605kwh,比基准年增长26%。全县通电户率达100%;供电可靠率、晚高峰时段农村用电保证率均达96%以上;丰水期全县实行小水电代燃料的户数达1.95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24.16%。全县农村水电提供的电量达2.3亿kwh,100%为全县乡镇及以下农村提供用电。

四是农电管理不断加强。由县国有电力投资经营有限公司统一经营国有发供电企业,实现了“厂网分开”;县发电企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行业服务、行业自律和行业协调的作用;水电业安全生产工作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农村用电管理走向规范化,农村水电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五是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正常年份水电业纳税可达6000万元,已成为德化县第二支柱产业。电气化带动了工业化,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电能保证,2004年全县工业产值92.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0.4%。电气化保护了生态环境,德化县从1986年全面推广“以电代柴烧瓷”以来,据不完全统计, 2004年,烧瓷用电10500万kwh,代柴量6360万kg,代煤量3210万kg,保护自然保护区面积25.7万亩,保护天然林面积81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4.7万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2亿kg,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1%,成为福建省重点林业县,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3.经验做法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为水电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将水电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培育,县政府重点开发涌溪流域水力资源,并及时总结和推广开发水力资源的成功经验,在全县形成了开发水力资源、发展电力产业的共识。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德化县水电农村电气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由水利局长任办公室主任,为创建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2002年机构改革时,县政府将开发水资源、管理全县水利水电国有资产的职能继续赋予县水利局,不仅促进了水力资源的有序开发,而且加强了水利水电国有资产的监管。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快电源建设步伐。首先,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以电气化建设和农网改造项目为重点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其次,发动群众集资办电。出台一系列集资办电优惠政策,调动群众办电的积极性,广泛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参股建设农村小水电,使民间资本成为水电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第三,电力部门与电站业主合资共建,筹资建设电网主网架。第四,积极争取银行贷款。2001―2004年,德化县共完成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投资4.6亿元,有近60%资金来自银行贷款。第五,吸引外来资金参股合资建设。吸引省水利投资公司等县外企业参股建设涌溪梯级电站,促进集约化经营。

三是切实抓好农网改造,加快电网建设进程。首先,抓好农村电网改造。投资7880万元全面完成了全县农网改造任务,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其次,加大现有网架的改造和变电站的扩容。建设110kv环网,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电网结构,提高了电网的输变电能力。第三,狠抓电网自动化建设,不断提高电网的输变电能力和科学调度水平。

四是积极探索电力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发供电企业管理水平。按照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成立了“德化县国有电力投资经营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全县国有电力企业,县电力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电力国投同样拥有“德化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40%股份;成立“德化县发电企业协会”,促进了水电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通过优化水利水电管理体制,有力地促进了德化县水电业和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

五是加强水力资源开发规划,大力推进农村电气化。首先,科学规划、开发水力资源。以溪、涌溪流域规划为重点,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全县所有河流进行了统一规划,并根据全县经济发展状况,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合理安排小水电的建设进程,有效地促进了全县小水电建设的有序进行。在水力资源开发过程中,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征收水资源费),同时,严格基建程序,规范工程管理,使全县水力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全县未出现“四无”水电站现象。其次,大力推进农村电气化。认真制定水电农村电气化规划,并将规划纳入德化县“十五”计划之中。一方面,继续巩固以电代柴烧制陶瓷成果。加快窑炉技术改造,推广以电代柴烧制陶瓷,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2004年全县工业用电3.26亿kwh,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另一方面,利用充足、廉价的电能发展矿业和化工业,2004年全县矿业总产值突破11.5亿元,投资2亿多元的隆泰化工有限公司年用电量达1亿kwh。

六是重视农村水电科技进步,农电企业技术现代化水平居全省领先。德化县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注重科技进步和现代化技术推广应用。涌溪梯级电站率先在全省农村水电站中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计算机远程监控,初步实现管理系统信息化,三座电站总装机7.4万kw的涌溪水电有限公司仅有员工60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对全县电网进行监视与控制,即实现遥测、遥信、遥控和遥调“四遥”功能。其中4座110kv变电站均达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设计要求。德化县重视农村水电现代化建设,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也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七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电能质量。德化县在狠抓电源建设的过程中,针对全县具有相对独立的电网,且电网处于省网末端以及陶瓷、矿业、化工等重点产业的用电特点,注重水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水火互补,不断优化电能结构。全县现有电力装机24.2万kw,其中年调节水库电站4座7.8万kw,占总装机容量的32.2%,不完全年调节水库电站3座6.08万kw,占25%;热电厂1座2.4万kw,占9.9%;其余7.92万kw小水电90%有日调节性能。由于电能结构的不断优化,不仅为全县提供了优质、价廉的电能,而且每年可向缺电严重的泉州地区供电3亿kwh以上。

八是制定优惠政策,为电气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一方面,实行以电养电及集资办电政策。国有电力企业的利润优先用于发展水利水电和农村电气化事业。坚持“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投向水电开发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工程建设服务。水电设计单位对水利工程规划、勘测、设计及施工提供优惠服务;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电工程实行规范管理,严格基建程序,实行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股本金制度以及合同管理制,确保每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实施“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必要性

1. 实施“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是巩固前两轮农村电气化建设成果的必然要求

1983年11月,总书记和时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同志来到德化,要求德化县开发水力资源、建设农村电气化,促进林、电、瓷三者良性循环发展,使德化成为全国农村电气化的动议之地。长期以来,德化人民没有辜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托,不仅成为全国首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县,成为“中国小水电之乡”,而且于2004年在全省率先通过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的达标验收,水电农村电气化和农村水电现代化走在全国的前列。为此,在“十一五”期间,德化县必须总结和发扬前两轮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马不停蹄地继续加大农村小康型电气化建设力度,使农村电气化建设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

2. 实施“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是德化融入省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构筑现代化绿色瓷都的需要

当前,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战略构想,德化县也绘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现代化绿色瓷都的宏伟蓝图。“十一五”期间,正是这些重大战略举措大力实施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只有大力实施小康型电气化建设,才能满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电气化的需求,才能更进一步通过电气化建设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

3.德化的农村电气化虽有一定的基础,但必须通过新一轮电气化建设来提升其整体水平,以此推动水电现代化进程

德化县目前的电气化水平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将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现代化绿色瓷都的进程。因而,大力实施“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才不辜负30万德化人民的期望。

4.尚未开发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老电站技改以及电网改造提级有待于在新一轮电气化建设中实施

我县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达30.2万kw,目前已开发21.8万kw,在建水电站4.9万kw,尚有3.5万kw未动工开发。此外,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老电站,由于受技术水平和资金不足的限制,开发不尽合理,且机组老化,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急需组织技改增容。县电网也有待于改造提级,尤其是建设220kv变电站,打通220kv并入省电网的通道显得十分的迫切。实施新一轮电气化建设能为上述电源、电网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促进建设热潮的形成。

三“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及对策措施

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的治水方针,紧紧围绕德化县委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现代化绿色瓷都”的奋斗目标,坚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做好河流综合治理及流域开发规划,坚持群众集资办电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小水电开发和电网建设力度,全方位地推进小康型电气化建设进程,不断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原则,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三是科学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和实现水源的可持续利用;四是保证河流生态用水,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五是分散开发、就近供电、就近吸纳、联网运行;六是坚持“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原则,提高农村水电现代化水平。

3.目标要求

经济目标:根据德化县“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基准年(2005年,下同)国内生产总值67.85亿元,达标年为(2010年,下同)133.53亿元,年均递增14.5%;基准年工农业总产值118.85亿元,达标年为249.48亿元,年均递增16.0%;基准年县财政收入5.3534亿元,达标年为9.435亿元,年均递增12.0%;基准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660元,达标年为6847元,年均递增8.1%;2004年农村水电装机容量21.4万kw,达标年为28万kw(全县电力总装机达30万kw),年均递增4.6%;2004年水电年发电量3.44亿kwh(严重干旱年份),达标年为9亿kwh(全县发电量超10亿kwh),年递增17.4%;乡镇及农村用电量100%由小水电提供,农村水电站及电网现代化水平达52%,水电税利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2.06%。

社会目标:2010年全县乡镇通电率与户通电率均达100%;基准年人均年用电量1514kwh,达标年为2646kwh,年均递增11.8%;基准年户均年生活用电量626kwh,达标年为891kwh,年均递增7.32%;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20000多人,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生态目标:基本满足生态用水需求。基准年丰水期电炊户2.15万户,达标年为3.15万户,电炊户由26.1%提高到37.1%,基本巩固天然林保护生态建设成果,森林覆盖率达78.5%,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管理目标:水能资源开发严格按有关程序审批,依法管理,杜绝“四无”水电站;鼓励当地农民以各种形式参股建设小水电,出台小康型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地方优惠政策、措施和方法,以农村电气化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

4.建设重点

(1 )电源建设

技改增容:“十一五”期间,我县技改增容水电站共10座(含续建项目),装机容量3.179万kw,新增装机容量2.396万kw,总投资1.98亿元。

新建电站:“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建电站19座(含续建项目),装机容量4.183万kw,计划总投资为2.80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县水电装机容量年均递增6.34%,水电年发电量年递增6.153%(以2005年为基准年,按规定仅计入本县拥有量)。

(2) 电网建设:

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随着电网负荷的发展及小水电的开发建设,规划2006年扩建赤水110kv变电站,扩建容量1×31.5mva,总容量为2×31.5 mva;2007年扩建浔中变电站二期工程,扩建容量为1×31.5 mva,最终规模为2×31.5 mva。同时随着城关以北开发区的建设,拟于2007年建设北郊110kv变电站一期工程,主变容量为1×40 mva,远期总规模为3×40 mva;2008年扩建南埕变电站二期工程,扩建容量为1×20 mva,总规模为2×20 mva。建设德化220kv变电站,近期容量180 mva,远期(2010年) 为2×180 mva以及配套输电线路;2009年将三班35kv变电站升压改造为110kv变电站,一期工程主变容量为1×31.5 mva,远期总规模为2×31.5 mva。

35千伏输变电工程:2006年,新建盖德变电站,主变容量1×5 mva。扩建三班变,主变容量1×5 mva。扩建水口变电站,主变容量1×5 mva,总容量2×5 mva;2007年,新建上涌变电站,主变容量1×5 mva。国宝变电站,主变容量1×4 mva。桂阳变电站,主变容量1×3.15 mva;2008年,新建杨梅变电站,主变容量1×5 mva。葛坑变电站,主变容量1×4 mva。扩建盖德变电站,主变容量1×5 mva;2009年新建汤头变电站,主变容量1×3.15 mva;2010年新建春美变电站,主变容量1×2.5 mva。

线路工程:2006年至2010年共架设220kv输电线路25km,导线型号LGJ-400;架设110kv输电线路66km,导线型号LGJ-240;架设35kv输电线49km,导线型号LGJ-120;架设10kv输电线路377km;架设0.4kv输电线路233km。

农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例6

[农村水电资源]

1.总量、分布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河流众多,径流总量丰沛,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根据最新水能资源复查结果,我国农村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1.25亿kW,年发电量为4500亿kW.h。

我国农村水电资源点多面广,除上海市、江苏省外,遍及29个省(区、市)1600多个山区县,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农村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8178.80万kW,占全国的65%,其中、四川、新疆3省(区)超过1000万kW,云南、青海2省超过800万kW,广西、甘肃2省(区)超过450万kW,重庆、贵州2省(市)超过350万kW;中部地区农村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2243.70万kW,占全国的18%;东部地区农村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2048.90万kW,占全国的16.4%。在流域分布上,长江流域农村水电资源最为丰富,其次为珠江、黄河流域。

表1.各省(区、市)农村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

农村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重点省份分布示意图

表2.各流域农村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

农村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流域分布示意图

2.特点、优势

①农村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别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国土辽阔,人烟稀少,负荷分散,大电网难以覆盖,也不适宜大电网长距离输送供电。农村水电具有分散开发、就地成网、就近供电、发供电成本低的特点,是大电网的有益补充,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②农村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珠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地区。这些地区大多是退耕还林还草区、天然林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这些地区开发农村水电,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具有显著的优势。

③农村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从而使农村水电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

④农村水电是可再生清洁能源,得到国际社会完全肯定。开发农村水电的同时,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⑤农村水电资源点多、面广、总量很大,占水电资源可开发总量的39%,在电力结构调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⑥农村水电规模适中、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适合国家、地方、集体、企业、个人开发。

[发展现状]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农村都没有电。国家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农村主要靠结合江河治理,兴修水利,开发农村水电,解决照明和生活生产用电问题。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全国一半以上的县都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50多年来,通过开发农村水电,全国累计解决了6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我国有1600多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共建成4.8万余座小水电站,绝大部分并网运行并与国家电网联结。到2003年,全国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30万kW,总装机达到3110万kW,发电量1100亿kW.h,均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和年发电量的35%以上。共建成800余个县电网和40多个跨县地区性电网,拥有高低压线路120余万km,目前全国1/2地域、1/3县、1/4人口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

水利部按照国务院部署,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连续组织了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700万kW,新增高低压线路60万km,建成了653个初级电气化县。涉及人口2.52亿,面积274万km2,82%以上位于中西部地区,250个县是少数民族县,100多个县位于祖国边陲。通过15年初级电气化建设,农村水电已成为山区水利发展的龙头,治水办电结合,使数千条中小河流得到初步治理,形成了上千亿m3库容,在防洪、灌溉、供水和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约有2000万户居民不同程度地用小水电代燃料,减少了森林砍伐,每年节约木材5000多万m3;累计有2000多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推动了城镇化进程。653个初级电气化县基本上实现了人均用电量、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5年翻一番”、“10年翻两番”,经济结构显著改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县综合平均的森林覆盖率15年增长了9.88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5.4个百分点。

现正组织实施“十五”期间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这400个县,80%分布在中西部地区,85%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近2亿人口,200万km2。2003年已有6个县建成达标初步验收,有效地推动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与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发[2003]3号、国发[2003]16号和国办函[2003]15号文件规定和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水利部牵头组织实施的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已于2003年底正式启动。实施这项工程直接惠及农村千家万户,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长期稳定解决25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的重点“四区”(退耕还林区、天然林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2830万户、1.04亿农村居民的烧柴问题,每年减少薪柴消耗1.49亿m3,保护森林3.4亿亩,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亿t、二氧化硫92万t,有效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使农村居民用电做饭、取暖、照明、加工和看电视、学文化,免受烟熏火燎之苦,从繁重的砍柴负担和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可以提供先进的动力,优化发展一、二、三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地方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同时还可以带动钢铁、材料、建筑、运输、电器等相关产业及全国机电制造业的发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扩大内需,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截至2003年,全国水利系统农网改造任务全面完成,新建和改造输变电工程935个、557万kVA,改造配电台区11.8万个,新建和改造高低压线路57万km。城网改造顺利启动实施,将新建和改造输变电工程360个,高低压线路4.1万km。等省(区)边境无电乡村光明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累计建成电站12座,装机75555kW,完成投资5.6亿元,解决了5.03万贫困农牧民的用电问题。

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代燃料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山区脱贫致富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被人民群众誉为长期持续实施的“最具综合效益”的“覆盖面广、内容丰富、效果显著”的“扶贫工程”、“光明工程”、“生态工程”、“鱼水工程”。

[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前的我国小水电

我国是世界上利用水力最早的国家,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开始利用水力磨面、舂米、提水灌溉。利用水力发电,是上个世纪初从建设小水电开始的。1905年日本人在台北附近的新店溪支流上兴建了龟山水电站。我国自己兴建的第一座水电站,是位于云南昆明滇池出口--海口上的石龙坝水电站,于1910年动工,1912年建成发电,为清末官商合办,装机5台,容量480kW,后扩建为2920kW;新中国成立后,另安装了2×3000kW机组,并易名为昆明第四电厂。1935年,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离开江西中央苏区时,曾握着一位当地老表的手深情地说,等全国解放了,给你们一家家送来“小太阳”。同志说的“小太阳”,如今已走进农村千家万户,给广大农民带来光明和幸福。1942年、邓小平同志领导的八路军129师在涉县漳河上修建了河北省最早的赤岸水电站,供129师司令部照明和机要通讯用电;1947年,党中央机关迁往平山县西柏坡村,在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建设了装机250kW的勿勿水水电站,为三个兵工厂和党中央指挥三大战役提供了可靠的电源,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使革命老区人民较早地认识了农村小水电。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500kW以下的农村小水电只有33处,共装机3634kW。

2.新中国成立后的我国农村水电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十分关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也历来十分关切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水电事业的发展,始终与建设农村电气化,促进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的发展,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现正进入21世纪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的30年(1949-1979年),这是第一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建国初期,全国广大农村没有电,发展农村水电主要是解决亿万农村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五十年代:

新中国成立,在农村胜利完成后,广大农民群众迸发出极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期末的1952年同新中国成立前的1949年相比,农业生产增长48.5%。虽然获得解放的农村蕴藏着巨大的生产力,但是新生的共和国依旧贫穷落后,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没有电,这里仍沿袭着世代相传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落后生产方式,难以把蕴藏着的生产力解放出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然而我国水能资源丰富,特别是贫困山区和和老少边穷地区农村水电资源丰富。因此,开发农村水电,适应和满足广大山区农业、农村、农民的用电需要,成为历史的必然。

为了充分保护和发挥农民群众建设社主义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后农民实行农业合作化和群众办电的首创精神,适应和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生产生活的用电需求,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水电的发展。1953年在水利部设置了农村水电的专管机构。1955年,中央提出积极试办小型水电站,接着在首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发出“凡是能够发电的水利建设,应当尽可能同时进行中小型水电建设,结合国家大中型电力工程建设,逐步增加农村用电”的号召。1956年在四川崇庆、福建永春、山西洪洞举办了三处农村水电训练班,学习有关方针政策和水工、水机、电气技术,为全国培训了第一批建设农村水电的力量。

此后,在山东、四川、河南等省多次召开全国性会议,提出了“小型为主、社办为主、服务生产为主”的“三主”方针和“先动力后电力”的“两步走”原则。1958年农业部召开的全国农村水电会议,提出建设农村初步电气化的方针是:“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生产为主,动力与电力并举,兴修与管理并重,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同时倡议一个省先抓5个县和100个乡的农村初步电气化建设,而后以点带面,不断发展。“一五”期末全国建成小水电500多处、2万kW;到1959年底,全国建成小水电近6000处,装机达到15万kW。

这期间国家电网主要向大城市及其郊区供电,对农村供电不多。因此,这一期间是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的始发期。其特点是以解决生活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为主,群众称农村水电为“夜明珠”。电站容量很小,设备简单,多为群众投资举办,国家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和投资补助,即民办公助;一些容量稍大的电站,则多由地方投资修建。

六十年代:

1960年,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中央要求各行各业都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解决粮食的稳产高产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国家提出重点建设32个商品粮棉基地,而水旱灾害仍是大多数地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严重威胁。因此,兴建电力排灌站,解决农业用电,已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棉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1963年中央批准在水利电力部设立农村电气化局,国家电网向农村供电开始由大城市郊区扩大到商品粮棉油基地,并在全国电力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整个农电发展方针是:“以商品粮棉基地为重点,以排灌用电为中心,以电网供电为主,电网和农村小型水电站供电并举”。1963年,四川省提出了“以机电提灌为主,提蓄结合,综合利用”的水利建设方针,为了解决提水灌溉的动力问题,除了大电网供电和使用柴油机外,重点兴建了一批单机容量在500kW以上的地方骨干小水电,实行国家投资、地方投资和社队投劳的“三三制”办电,并明确提出实行股份制,按股分红,国家、地方分得的红利即为“以电养电”资金,用于继续发展小水电,这就是全国“以电养电”政策的来源,也是股份制办电的开始。这时的小水电,不仅用于照明、加工,而且用于排灌和县乡工业。同时进一步强调抓好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工作,为此,全国制订了《农村电站管理工作试行条例》。

1969年,国家计委在福建永春召开了由余秋里同志主持、有关省(区)政府负责人带队出席的“南方山区小型水利水电座谈会”,会议制定了“小型为主、地方群众自办为主、设备地方自制为主”和国家在资金与主要原材料上给予补助的促进农村水电发展的政策措施,农村水电发展被正式纳入国家计划。提出了小流域开发规划实施方案和地方自制设备专业化协作布点,推动了此后农村水电的大发展。到1969年全国建成农村水电近1.9万处,装机72.95万kW。

七十年代: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在福建永春会议提出的有关方针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下政策措施:

①在管理范畴上,规定当时“小水电系指单机6000kW及以下,总容量12000kW及以下的水电站和相应的送变电工程”。

②在规划上,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治水办电相结合”的原则。

③在发展上,发动县、社、队各级办电(或地、县、社、队四级办电),执行“谁建、谁管、归谁所有”(后改为“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的政策。

④在资金上,主要依靠社队集体经济和地方自筹,国家给以适当补助。单机500kW以下电站主要由社队举办,国家从小型农田水利事业费中划出专项资金给予补助,平均每kW150元(后升为200元),相当于总投资的20%;单机500kW以上电站主要由地、县举办,由省(区)审批,列入水利建设计划,资金也主要依靠地方自筹,国家一般补助总投资的40~60%。

⑤在设备上,国家补助紧缺原材料,各省(区)自产自用,骨干机组实行国家统一分配。

⑥在建设上,要求“发展有规划,建设有计划,施工要设计,竣工要验收”。

⑦在管理上,要求“建好一处、管好一处、用好一处,充分发挥效益”。

⑧在大小电网关系上,要求大电网本着支援农业的精神,积极支持小水电联网,小水电并网后所有权不变,电网以保本不赚的原则确定上网电价,制止“大电网一到,小水电砍掉(或收走)”的倾向。

此外,广东、湖南等省还比照四川的作法,制订了“以电养电”政策。1976年四川对管理体制作了明确规定:凡隶属关系属地、县及以下各级举办的电站,以及相应的送变电工程,统一由省水利厅领导和管理;凡结合灌溉、防洪等水利工程或主要为灌溉服务兴办的电站,由水利部门投资建设并管理。并明确提出:地方、群众办电坚持谁办、谁有、谁用,各地举办的电站电网都不准上收,过去上收了的一律尽快划转回来。

以上政策、措施的制订与发展,进一步调动了农民、水利、地方办电管电的积极性,全国农村水电新增容量由70年代前期平均每年40万kW,增加到70年代后期平均每年80多万kW。1979年一年新增112万kW,累计达到632.94万kW。

从1949年到1979年这30年。发展农村水电主要是解决亿万农民自古以来没有电的问题。这期间全国一半以上的县开发了农村水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县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累计使近5亿无电人口用上了电,结束了无电历史,进入现代文明。农村水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站发电到联网运行,主要供照明、加工以及排灌和县乡工业用电,有的还向国家电网输送电力,减轻了大电网的供电压力,改善了电力工业布局。

(2)改革开放20年(1980-2000年),这是第二阶段。第二个阶段始于改革开放,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农村水电主要是建设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促进广大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八十年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总结推广四川以小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建设和管理的经验,经国务院批准,1980年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成都联合召开了全国小水电现场会议。

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四川听了允许地方自建、自管、自用小水电,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并在丰水季节实行下浮电价,让农民群众用电煮饭烧水的汇报后,指出:“中央、国务院给个政策,群众、国家都得利。这就是搞活,就是解放思想。”

1982年同志在福建提出,实行自建、自管、自用方针,开展100个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建设。

1983年同志以“加快小水电的开发,为实现我国农村电气化而努力”为题答新华社记者问,阐述了“三自”方针的涵义和发展小水电建设“四化”的重大意义。“自建、自管、自用”三自方针的涵义是:

①“自建”是指农村小水电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主要靠地方、社队自筹、农民集资和劳务投资来解决。国家用长期低息贷款和其它方式给予适当的补助和扶持。小水电的利润不要纳入地方财政收入,而是全部用于发展小水电,实行“以电养电”。

②“自管”是指小水电建成后,所有权、管理权归地方、社队和农民所有。在小水电集中的公社和县镇,为了管理的方便,可以有自己的供电区,形成农村电网,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③“自用”是指地方和社队办小水电的方向,应该面向农村和小城镇,主要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不应该以向国家电网卖电盈利为主要目的。小水电发出的电力,应该就近供电,就地平衡。当然,如果还有余电,也可以卖给大电网。

1982年水利电力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制定了《关于积极发展四川省小水电的若干规定》((82)水电农电字21号),转发全国参照执行。部、省联合文件明确指出:小水电贯彻执行“自建、自管、自用”的方针和“以电养电”的政策;主要实行自发、自供、自用,在本地区求平衡,主要面向农村和县镇,为农业、地方工业和人民生活服务,促进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根据各地实际,联网运行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小水电保留自己供电区与大电网联网;小水电站单独与大电网联网实行只发不供;多个小水电站联成小电网后与大电网联网。大小电网联网后其电量交换实行互供或趸售。小电网全年发电能力持续六个月大于用电负荷,可向大电网供电者,视为互供,执行进出一个价。小电网全年有六个月以上需要大电网供电,按季互抵后,执行不同的电价,小电网送大电网执行上网电价,大电网送小电网执行综合电价打七折的趸售电价。

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下,国务院决定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小水电资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气化。国务院国发[1983]190号文件指出:“农村电气化是八亿农民的大事,应当在那些水力资源较好的地方,提倡以地方和群众自力更生为主,积极发展小水电,实现农村电气化”;同时,正式决定建设第一批1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试点县。从1985年正式开始实施到1990年底,“七五”期间全国有109个县通过验收达到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标准。在总结第一批109个试点县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八五”期间进行第二批2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的建设。国务院国发[1991]17号文件进一步指出:“在水力资源较好的地区,积极发展农村水电,是实现农村电气化的重要途径。”到“八五”期末实际达标验收209个县。在第一、二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并以国办通[1996]2号文件提出“九五”期间继续由水利部会同国家计委商地方政府进行第三批3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

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一可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农村水电资源,使其为“四化”建设服务;二可通过地方、群众自办电源电网,普及农村用电,缓解城市和农村争电的矛盾;三可调动各级各方面办电积极性,减轻国家办电的资金负担;四可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水电开发为龙头,治水办电相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不是一个同大城市郊区比较用电水平谁高谁低的问题,而是贫困山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向电气化时代迈进的伟大创举”,其意义十分深远。

国务院国发〔1983〕190号、国发〔1991〕17号、国办通〔1996〕2号文件,对全国各地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系列促进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总结和完善。以国务院三个文件为代表,国家规定的重要方针政策主要有:

①坚持“自建、自管、自用”的方针和“小水电要有自己的供电区”的政策。

②建立水利(水电)部门“建、管统一”、农村水电(或地方电力,下同)企业“发、供统一”的管理体制。

③农村水电企业和转供电企业普遍实行“以电养电”的政策;在统一规划下,省、地、县可以建设容量大于2.5万kW的中型水电站和电压等级高于35千伏的输变电工程,实行“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的政策。以后国家计委行文规定,单站容量在5万kW及以下的水电列为小水电,继续实行“以电养电”的政策。

④大小电网联网保持产权不变,实行电力电量交换,大电网对小电网要给予扶持,“国家电网不要上收和变相上收地方建设管理的农村水电电网及其供电区”;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县与县之间联网,并与大电网联结,联结后与大电网是送电与受电的关系。

⑤建设资金以地方自筹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等资金可用于地方电站电网的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指导和资助。

⑥农村水电价格由地方以市场取向自定。

⑦将随电费征收的电力建设基金、“以电养电”资金和用于农村水电建设的专项资金等,用来建立农村水电发展基金,免征各项税收和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及国家预算调节基金,实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

⑧农村水电企业执行“6%增值税率”政策。

⑨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到各个方面,各级政府要将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

九十年代: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水利部颁发的《地方中小水电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和印发的《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达标县管理若干规定》指出:“地方中小水电及其电网是水利事业的一部分,由各级水利(水电)部门的农电机构归口实行行业管理。”“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达标县应继续坚持农村水电站(含配套火电)及其电网归口水利部门管理的体制。”

1995年12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指出:“维护电力投资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电力投资者对其投资形成的电力,享有法定权益。”“国家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国家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电力事业。”“国家提倡农村开发水能资源,建设中、小型水电站,促进农村电气化。”“国家对农村电气化实行优惠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村电力建设给予重点扶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电力事业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电力事业的监督管理。”

1997年初,水利部水电司分批召开了三次座谈会研究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问题。水利部103次党组会议,在听取了水电司关于“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思路”的汇报后,水利部以办水电[1997]95号文印发《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思路》。《思路》针对水利系统水电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提出理清思路,转变职能;加快水利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出资人制度;实施“百龙工程”,优化结构,重组资产,盘活存量,取得增量,壮大水电企业规模。

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发[1999]2号)规定:“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电力企业的关系,中央电力企业与地方电力企业的利益关系,电力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自供自管县供电企业,要按照电力工业的改革方向,因地制宜、因网制宜,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改革。”“自供自管县的电网改造投资视具体情况确定贷款方式。”“各省(区、市)农电体制改革方案由国家经贸委会同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电力公司等有关部门审定后组织实施。”

农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例7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274-02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农民经济收入增长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工作,近年来连续以一号文件加以强调,表明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贵州省委省政府及遵义市委市政府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将解决好“三农”问题当成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气象部门作为基础性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为分析绥阳县农村改革发展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和气象为农服务现状,查找不足,深入乡镇村居开展调研,邀请作栽、植保、水产、蚕桑、渔政和部分农技人员座谈,听取气象为农服务意见和建议,实地考察小关金银花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与从业人员交流,收集气象服务需求和建议,还开展了问卷调查,通过调研,为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积累了基础信息。

1 农业生产现状

1.1 绥阳县基本概况

绥阳县位于贵州北部大娄山中段,国土面积2 566 km2,有耕地2.77万hm2,森林覆盖率2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下辖12个镇3个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市级工业园区和1个县级工业园区,粮食产量在27万t以上,粮、油、烟、畜、椒、药、菜等七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金银花、生态土鸡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中国绿色果蔬之乡”[1-2]。

1.2 绥阳县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15.1 ℃,降雨量1 160 mm,平均空气湿度在80%以上,无霜期283 d,年日照时数1 114.2 h。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季风特征明显的特点,气候资源丰富。但灾害性天气频发,洪涝、干旱、暴雨、强对流、秋绵雨、高温、寒潮、大雪、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

1.3 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根据调查,绥阳县农业生产连年出现“四个减少”,即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减少和人均占有量减少,最为严重的是耕地面积因退耕还林和城镇化建设等因素而有了大幅度的减少;其次,受其他因素如土壤肥力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优化和改善种植业结构的难度比较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和规模较小,另外由于现代化基础设备的欠缺,使得产销衔接松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再次,因为地质环境等因素,导致常规农业发展缺少后劲,出现了挤压格局,缺少资金投入,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困难。

2 农村改革发展的气象服务需求

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得知,为农气象服务的需求共有3个方面: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信息、气象科技技术指导和农业经济信息。广播、电视以及手机和电视等是农民了解气象信息最常见的途径,其中,最能得到农民认可的就是电视;通过贵州农经网,农民所能了解到的信息有农资价格、农业气象以及农产品供求信息,因为农村网络普及率不高,对网络有一点了解的农民大约有30%,还有3/5的农民不对于这些网站不太了解。在农产品信息的公示方面,认为公示在贵州农经网上比较好的农民占1/4,不清楚怎样公示的农民有30%,农经信息在农村的普及还有较大的困难;对于气象科普知识如种植新品种所需要的气候环境、防雷知识等有一些了解的受访人员占到了3/4。通过调查了解到,农民想要了解的气象服务信息有很多,例如灾害预防以及农业气象科技等,短期气候预测或年景气候展望便于调整种植结构和安排农业生产,在建设新农村以及选址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气象因素的影响。通过大量的调查可知,农村改革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一般反映在下面几点。

2.1 农村新经济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一些自然灾害,比如洪灾、风雹、凝冻、干旱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业产业化结构优化的大力进行,展开规模化农业生产的乡镇越来越多,因此天气预报必须确保精准性和时效性。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在进行设施和高效以及观光农业上都对农业气候的可操作性论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想要多了解气候条件,因此需要延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时间,尤其是在自然灾害以及农忙季节到来的时候,更要增加这类节目播出的时间和频次。农民还希望有其他方式以及手段来了解气象信息。

2.2 新村镇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在建设新村镇的过程中,农民都非常在意自然灾害,比如洪灾、风雹以及强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另外也很重视光照以及通风等条件,因此新村镇建设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程建设气候论证、雷电防护以及合理利用气象资源等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3-4]。

2.3 培育新农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乡村干部以及农村都想掌握更多的气象科技知识,从而加强对农业气象、农经信息等的运用能力。

2.4 新农村生活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在改革农村的过程中,乡村人民以及各级干部都希望有一个高质量的生活,同时也希望能够建设出良好的劳动环境,所以对生态与健康以及旅游气象等提升生活品质有帮助的气象服务有较大的需求。

3 气象服务现状

气象为农服务是绥阳县气象局的工作重点。近年来,针对农村经济发展新情况以及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组织了多次的技术攻关,同时不断加强业务能力的培训,提升为农服务产品品质,确保其效率,在农业气象、自然灾害预防以及农村气象观测体系和人影作业等方面具有社会经济效益。

3.1 完成农村气象监测站网建设

目前,全县已建成2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各站之间的平均距离仅10 km。选择以及搭建了多个土壤等观测站点,以此保证能在任何时间监测洪灾、强降水、气温等气象数据。全县所有乡镇共增加了7个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另外,覆盖全县15个以及113个乡村和行政村的逾120名信息员和15名联络员构成的农村和乡镇气象团队提供了非常多的信息途径为气象信息的传输,从而确保能够覆盖整个乡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缓阳县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构建,同时还提高了气象为农服务水平,加强了服务能力。

3.2 提高为农服务产品技术含量

为了确保主要的农作物产量预报的精准性,进行了油菜以及水稻等产量预报,将各个时效的预报对外公示,近年预报精准率都超过了95%。为了完成好预防虫害等工作,与农业机构的植保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了作物病虫情报等预报工作,为在第一时间将气象保障服务提供给这些预报工作,这些年出现等级预报精准率达到了100%。为进一步加强科学使用水资源的气象服务能力,建立了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体系,因此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为政府科学调度水资源决策。

3.3 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一是及时通过传真、Email等方式把《重要气象信息专报》《气象信息报告》《气象信息快报》等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向所有党委政府部门进行传递;其次是通过贵州农经网对各种信息,比如农业科技与百科以及气象进行传播;再次是通过广播、电视以及报纸等对重要的天气气象信息进行传播。

3.4 科学开发使用空中水资源取得效益

全县部署了人影高炮作业点6个、火箭发射装置1台(套),根据需求和气象条件,及时组织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旱情,在2013年抗击特大干旱中做出贡献。

3.5 加强应急气象服务系统构建

为进一步加强重大灾害性天气应急响应能力,明确了气象应急响应方案,将其添加到县政府应急响应系统,积极开展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服务。但依然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任务,一般反映在下面几点:首先是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具有很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农村没有很高的信息化程度,气象信息传播途径无法满足农村人民群众的需求,农经信息交换的难度非常大。其次是天气预报的精准率落后于规模化农业,除此之外,天气预报的实用性也落后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再次是科普知识普及面以及农村自然灾害防御安全措施落后于保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最后作物新品种引进气候区划论证工作相对滞后,缺乏技术支撑,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差距。

4 建议

4.1 在农村公共服务系统中添加气象服务

气象工作和农村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构成农村公共服务的关键部分就是气象服务,要体现出气象在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以及重要性。尽可能让乡镇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系统中加入气象为农服务系统,推动气象为农村服务系统的构建。首先要尽快构建农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体系,主动提供天气预报业务服务;其次是尽快建设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社会化综合管理系统。尽快打造出一支农村气象信息员团队,指导这些人负责搜集气象和农经信息以及气象知识普及等工作。完成好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尽可能确保公共气象服务进村入户。

要对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方式进行优化,借助电话、报纸、广播等不同途径,拓展气象信息的涵盖面,从而确保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村文化站服务系统的构建中添加气象服务功能,借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农民对气象知识有一个及时、全面的了解。

4.2 优化和改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网络

与广电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按照农村电视普及率提升和农民生产生活的特征,延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时间,对其播出时间进行相应地改变,特别是在农忙季节要实现村民收工后了解天气动态的需求。加强与电信部门的合作,根据农民手机使用率越来越高的特征,主动提供手机短信定制服务,特别是针对重大的灾害性天气信息,保证能够在第一时间向种养殖大户以及农村乡村基层干部发送有关信息,从而为其预防自然灾害提供帮助。

4.3 尽可能提供优良的气象服务

主动进行细化到乡镇的天气预报,围绕重要性天气和农忙季节,不断提高落区和量级的预报精准性,延长预报时间,将超过3 d的天气预报提供给农民。积极和农林等部门合作,完成好不同时期的天气预报工作,从而让农民能够很好地预防灾害,合理地安排好生产。增强气候、天气以及气候改变影响我国农业粮食的探究,进行农业气候可操作性论证,帮助农民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从而提升为农气象服务水平。进行农村建设项目的气象评估服务,将气象评估报告提供给农业生态工程以及城镇化建设,为政府部门提供建议。完成好改造房屋的抵抗灾害设计技术指导以及工程开展等工作,尽可能降低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影响。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增强农村预防灾害的科普知识宣传,加强农民以及农村减灾与防灾的运用能力。

5 参考文献

[1] 葛慧君.大力提升气象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J].浙江气象,2011(1):3-4.

农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例8

二、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情况

(一)、电源工程

我们于20*年5月开始兴建禹门河反调节水库工程,总库容3000万立方米,坝高59米,装机容量1*00千瓦(3×3500千瓦),年发电量4652万千瓦时。总工程量53.42万立方米,总投资1.06亿元。

(1)移民工程:水库需移民38户,目前已完成施工区一期移民,移民26户,92人。

(2)导流工程:导流洞工程由河南省水利第二工程局承建,20*年5月28日开工建设,当年年底竣工,共完成土方开挖3.88万立方米,其中石方开挖2.68万立方米,石方洞挖0.84万立方米,砼浇注0.382万立方米。

(3)围堰防渗墙工程:由中国华水水电开发公司承建,现已全部完工,共完成防渗面积3616.68立方米。

(4)主体工程:由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承建,截至20*年7月底,完成上坝道路、左右坝肩、坝基和下基坑道路的土石方开挖37万余方,断层固结灌浆2447米,大坝主体整体已浇筑至378高程。

目前,该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3140万元,其中,主体工程1700万元,移民61万元,导流工程382万元,防渗墙426万元,施工道路160万元,设计、招标、监理费280万元,其他131万元。

由于张村电站自投产运行以来,已经过几个大修周期,设备严重老化,影响正常生产。20*年,我们多方面组织资金,对张村电站3台发电机组进行了彻底的更新改造,并安装了自动化控制系统,共完成投资5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50万元,企业自筹350万元。

(二)电网工程

在电网工程建设中,我们抓住农网改造机遇,强力攻坚,在第二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优化的电网结构,自动化程度及稳定可靠性显著提高。“十五”以来,全县电网工程累计投入资金6438.07万元,新增和改造35千伏线路7条,80.9公里,容量31600千伏安;新增10(6)千伏线路410公里。新建改建变电站5座,容量15800千伏安,具体为:小界变电站2000千伏安,杨坡变电站2500千伏安,中方变电站2500千伏安,长水变电站2500千伏安,崇阳变电站6300千伏安。

目前,全县共有110千伏及以上高压线路67.5公里,35千伏线路11条156公里,10(6)千伏线路31条1*9.25公里,0.4千伏线路3411条2251公里。110千伏主变3台,容量52000千伏安;35千伏主变19台,容量58765千伏安;10(6)千伏配电变压器1137台,容量90960千伏安。全县电源、电网和用电负荷相配套,网络布局合理,供电综合网损率为9.9%。

长水110千伏变电站以及至寻峪变电站是禹门河反调节水库电站的配套电网工程,线路全长62公里,总投资1.1亿元,现已完成前期规划及工程施工准备工作。

“十五”期间,洛宁县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总投资17766.07万元,按资金用途可分为电源工程投资和电网工程投资。其中国家资本金投入1*16.07万元,县内自筹4350万元,银行贷款2900万元。

三、取得的著成效

(一)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20*年,全县GDP为28.6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4%,县财政收入8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00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得到改善,山区贫困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二)提高了水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利用农村水电清洁低廉的价格,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用电水平。实施以电代燃料,使1.3万户居民使用电炊,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39.45%提高到20*年的41.45%,成为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的重要措施。

(三)以电气化带动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进一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经济结构的升级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四)加快河流的综合治理,改善了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十五”期间,全县新增灌溉面积8000亩,解决了1.2万名山区群众及1.9万头牲畜吃水问题,发展了以农村水电为龙头的山区水利,提高了抗洪抗旱和水利为农业服务的能力。

(五)促进了山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全县电视覆盖率超过98%,学龄儿童入学率普遍在95%以上,电气化教学手段进入山乡学校,促进了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群众科学文化素养和科学知识普及面。

四、主要建设经验和做法

洛宁县自实施“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以来,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水电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开发、利用、治理、配套、节约和保护”的原则,在实践中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初步积累和形成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使水电建设事业深入人心

洛宁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重视水电建设工作,坚持把农村水电开发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抓,在完成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及时对县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和充实,结合洛宁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聘请有关专家论证,制订了洛宁县水电农村电气化规划的主要目标,即:全力实施洛河水电梯级开发,进一步加快电源工程建设,使电网布局更加合理,到2010年,农村水电装机容量达到44375千瓦,发电量达到19671万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694千瓦时,户均年用电量632千瓦时,社会总产值33.8亿元,财政收入1111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498元。结合农村电网改造,有效降低农村电价,使更多的农民实现以电代燃料,到2010年,减少薪柴消耗量9300万公斤,保护森林植被面积12.0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5%,进一步改善我县生态环境,实现我县社会和谐发展。同时,在社会各个层面大力宣传农村水电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利用标语、宣传板报、广播电视等方式使全县人民从内心深处了解水电建设,支持水电建设,为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的顺利进行创造舆论氛围。

(二)严密组织,规范操作

在工程建设中,严格规范建设管理体制,我们要求工程的勘测设计,必须由有资质的勘测设计单位来承担。水利部门对工程始终坚持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认真落实市场准入制度、现场复验制度、集体审查制度,严把前期工程质量关,明确项目立项申请程序、受理机构、项目审查、决策程序、审批权限、部门责任等,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创新机制,确保质量

作为贫困山区,地方资金有限,我们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小水电多元化投资体系,主要通过项目法人投资、社会融资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问题。建立完善水利水电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确保水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电气化项目建设中,认真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严格按照电气化建设规划,遵循农村水电建设的规章、规范、规程和标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四)积极引导,全民发动

广大群众的拥护和参与是水电农村电气化发展的力量源泉。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山区人民要改变自身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迫切愿望相一致,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因此,在国家必要扶持的情况下,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是完成电气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如建设崛山电站时,由于资金短缺,引水渠无法按时完工,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进行万人大会战,保证了电站按时并网发电。

农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例9

在调研中,我们注重调研的代表性,深入海安和如皋两地,邀请当地作栽、植保、水产、蚕桑、渔政和部分乡镇农技人员进行了座谈,认真听取他们对气象为农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实地考察了如皋市常青千亩连片高效农业园区,在田间地头与设施农业从业人员交流,了解气象服务需求,听取气象服务意见,收集气象服务建议。另外,我们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在*气象兴农网设立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问卷调查专栏的形式开展了问卷调查活动。此次调研使我们深感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大有可为。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东临黄海,地处长江下游,江河湖水网交织,素有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之称。全市9个县(市、区)、123个乡镇,1646个自然村。全市土地面积为8001平方公里,人口769.79万(20*年末数据);其中农业耕地面积700万亩,土壤肥沃,适种范围广,盛产水稻、蚕茧、棉花、油料等作物。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811元,同比增长13.1%。

*属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气候带,季风特征明显,自然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但由于兼受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天气系统影响,天气气候复杂,灾害性天气频发,洪涝、干旱、暴雨、强对流、热带气旋、连阴雨、高温、寒潮、冻害、大雪、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基本每年都有发生,气象灾害已成为危害全市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农村改革发展需要更优质的气象服务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农村对气象服务的主要需求是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信息,这两项需求均达到了100%;其次是气象科技指导,占80%;再次是农业经济信息,占78%。农民获取气象信息主要渠道依次是电视、电话、广播、手机和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电视是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手段。另外,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还有报刊、互联网等。农民最渴望从互联网和气象兴农网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农业气象信息、农资价格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均占92%。但目前农村电脑普及率比较低,60%农民对互联网以及本地气象兴农网不了解,30%农民只对互联网有些肤浅了解。对于农产品信息,只有28%的农民认为在气象兴农网上方便;36%的农民不知如何,农经信息进村入户困难。对于*市气象部门给予的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及时率,有90%的好评;对于气象部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三个一”工程项目,在推广和普及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知晓率达到80%;在气象知识宣传普及方面,比如防雷知识、农作物病虫害与气象条件关系、种植新品种所需的气候条件等,约80%的被访者均了解相关知识。农民还希望气象部门多提供农业气象科技和灾害防御等方面的服务。有些农民朋友反映,他们希望得到中短期气候预测甚至是年景展望,以便于调整种植结构和安排农业生产。农民希望在农村改革发展中要充分考虑气象因素的影响,希望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选址和房屋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气象因素的影响。农民普遍认为人工增雨对缓解当地旱情作用很大,其中90%认为作用很大。

从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认为农村改革发展对气象服务有着旺盛而迫切的需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发展新经济对气象服务有迫切需求。干旱、洪涝、大风、冰雹等灾害,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推进,不少乡镇开始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对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及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方面,都对天气预报服务、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等需求更多、要求更高。农民迫切希望增加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播出次数、延长播出时间,特别是在农忙季节和重大灾害天气来临前,要增加电视天气预报播出次数;还希望有更多的手段和途径,比如增加建设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让农村“大喇叭”再响起来等等,使得每个农户、农民都能及时获取天气预报等气象信息。

2.新村镇建设对气象服务有迫切需求。在村镇建设规划、新集镇建设等工作中,农民越来越多地考虑到暴雨、洪涝、大风、雷电等灾害以及交通、水电等因素的影响,并考虑通风和采光等条件,因此新村镇建设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程建设气候论证、雷电防护以及合理利用气象资源等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3.培育新农民对气象服务有迫切需求。乡镇干部和农民群众渴望获得气象科技知识,希望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增强农民对气候资源、农业气象、农业信息化等实用技术和农经信息的应用能力。

4.追求新生活对气象服务有迫切需求。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各级农村干部和农民都在追求高尚文明的生活、劳动环境,因此对健康气象、生态气象、旅游气象等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气象服务有很大的需求。

三、气象服务不断加强,但离需求尚有差距

长期以来,气象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一直是*气象工作的重点。近几年来,*各级气象部门针对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积极组织科技开发和科研攻关,努力提高为农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时效,在农村气象观测系统、天气预报、农业气象、农业气候论证、防御雷电灾害、人工增雨作业、气象兴农信息网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果,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完成“三个一”工程建设。“三个一”工程即:在全市每个乡镇建设1个自动气象站、1个气象兴农网服务终端、1个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三个一”工程是一项实事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通过三年的建设和完善,目前,全市各类地面气象观测站达到133个,平均站距仅为10公里。并建立了数个农气、酸雨、雷电等观测站点,实现了对干旱、洪涝、大风、大雾等气象数据的动态监测。全市各乡镇共布设了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152块,完成了*气象兴农网站的改版和升级工作,建立了乡镇气象兴农网服务终端。此外,覆盖全市9个县(市、区)、123个乡镇(街道)、1646个行政村的由123名联络员组成的乡镇气象联络员队伍和1687名信息员组成的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也为气象信息的传送与反馈提供了通畅的信息渠道,实现了气象监测预警乡镇全覆盖。正如*市委常委、副市长秦厚德在“三个一”工程建设总结表彰大会上所说,“三个一”工程建设的全面完成,进一步推动了我市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2.加强科技开发,努力提高为农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了提高产量预报的准确率,开展了水稻、麦类、棉花、油菜等产量预报,对外长、中、短期预报,几年来,准确率都在95%以上。为了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与农业部门的植保单位紧密合作,开展了麦类赤霉病、棉花炭疽病、棉铃虫等预报工作,为及时、科学防治病虫害提供了气象保障服务,几年来发生等级预报准确率100%。为了提高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气象服务能力,研制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为政府合理调度水资源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气象为农服务信息传播到广大农村和农民手中。一是及时把《重要天气报告》、《农气月报》和《农气旬报》等农业气象信息,通过传真、email等方式分发到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二是建立了*气象兴农网,不断登载“气象与农事”、“农业气象”、“农业科技”、“农科动态”、“农业百科”等方面的信息;三是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及时重大灾害性、转折性、关键性天气信息;四是利用“96121”、手机短信、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传播涉农方面的信息,深受农民的欢迎。

4.充分利用空中水资源,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目前,全市共有火箭发射装置4台(套)。尤其是在2005年和2007年抗击特大干旱过程中,全市气象部门积极开展人工增雨工作,为及时有效的缓解旱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加强应急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应急响应能力。制定了气象应急响应预案,并已纳入当地政府的应急响应体系,主动参与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服务。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气象部门虽然在“三农”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由于多种原因,农村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气象信息的传递渠道与农民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二是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服务及时性与规模化农业生产需求有差距,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可用性还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是气象信息服务的适用性、针对性与农业生产发展需求和农民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

四是农村雷电防护安全措施和知识普及与确保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差距。

五是目前农村信息化程度还很低,通过互联网交换农经信息较为困难。

六是气候区划及论证工作相对滞后,对引进新品种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均未经过气候论证,存在较大的风险。

四、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的建议

1.将气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气象工作与农村工作密不可分,气象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气象在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现实作用。建议各级政府将气象为农村建设服务体系纳入当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气象为农村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快建设农村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积极开展乡镇天气预报业务服务;二要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社会化综合管理体系。要加大乡镇气象联络员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力度,这部分人员要主动承担传播天气预警预报信息、维护加密气象站日常管理、收集气象与农经信息、气象灾害上报和气象知识普及等工作。三要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推进公共气象服务进村入户。要不断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手段,通过广播、电视、电话、手机、报刊、电子显示屏、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面,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到受影响的农民手上。要将气象服务纳入农村文化站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农民进一步了解气象知识,掌握气象知识,及时获取气象各类信息。

农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例1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Electrical Auto-mation)简称为电气自动化,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更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学科,涉及电工、电子技术、自动化和计算机工程等多个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点是强弱电相结合,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相结合,软硬件相结合。积极探讨电气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1.电气自动化的现状

电气自动化技术随着智能控制、信息网络、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发展成熟。20世纪50年代,电机电力等产品的出现催生了电气自动化。20世纪60年代,现代控制理论开始出现,生产过程最优控制与管理也使自动化进入到了一个全新自动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的系统控制和复杂系统智能控制的自动化理论、方法以及手段伴随着通讯现代化技术、微电子科学技术以及IT电脑技术对象的发展而产生。20世纪80年代以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工智能、交通、医学、航空航天、现代制造技术等技术的发展。目前,电气自动化设备主要有三种不同的集中控制方式:便于运行维护的集中监控方式、组态灵活的远程监控方式和兼具前两者优点的现场总线监控方式。它一般具有以下功能:自动控制功能、保护功能、监视功能和测量功能。

2.电气自动化的应用

2.1 电气自动化在工业中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减少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强度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企业中,电气自动化工程的应用能够增强控制信号的有效性和实时性、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有效降低各种安全事故的可能性。电气自动化在我国工业事业的应用非常广泛,电力能源,计量测控,石油化工,输配电等等领域都有它触及的领域。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提高生产率,使得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例如,在空调设备应用中,在对湿度和温度进行控制的时候,可以使用比例积分运算的方式,将控制器和设定好的湿度进行比较,然后将信号传输到回风湿度控制上,使其湿度可以保持在一定的数值以内。在建筑行业,可以使用通信自动化系统实现建筑的智能化施工,使建筑在很多系统安装方面得到很大提高。

2.2 电气自动化在农业中的应用

近年来,自动控制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逐渐被取代。把计算机、微处理和传感技术与检测、信息处理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于传统农业机械,可以极大地提高产品的性能。。例如,台湾的农业生产中,对落花生、玉米、高粱等作物的各项作业机械效率、作业成本与人工操作效率及成本进行分析,提供杂粮代耕中心经营管理的相关信息,建立早作机械化体系自动化。又如,英国通过对施肥机散播肥料的动力测量来控制肥料的精确使用量。在我国作物的灌溉管理中,集成简约的现代化管理方式代替了粗放的管理方式。借助电气自动化技术灌溉管理,可实现实时、高效和远程调控的目的。电气自动化在农业灌溉节水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通过实时监测,可合理的分配灌区的水量和不同灌区的灌溉顺序。在微灌技术领域,我国先后研制和改进了等流量滴灌设备、微喷灌设备、微灌带、孔口滴头、压力补偿式滴头、折射式和旋转式微喷头、过滤器和进排气阀等设备,总结出了一套基本适合我国国情的微灌设计参数和计算方法,建立了一批新的试验示范基地。在一些地区实现了自动化灌溉系统,可以长时间地自动启闭水泵和自动按一定的轮灌顺序进行灌溉。

3.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3.1 电气自动化的智能化是发展动力

最近几年,我国在CIMS,自动控制,机器人产品,专用集成电路等方面发展进步较快,各个电气自动化开发设计公司推出了一些设计模式和理念,使电气自动化呈现出智能化发展趋势。未来的电气控制平台应有一个更可靠的自动化控制终端和编程语言系统,从而支持实现更加智能的功能。

3.2 电气自动化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发展保障

电气自动化的真正含义在于,当操作或参与的人员较少甚至是无人管理的情况下,产品能够正常的按照设定好的计划或者程序运行。一个好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能够保证企业内部的计算机监督、控制设备、财物系统之间的数据通讯快速准确安全。集成化的安全保护装置是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它的重点就在于如何有效地保证设备安全运行,从硬件到软件,分层实现对控制系统的安全设计。管理者可通过内部网络对现场设备进行实时监督。

3.3 电气自动化的创新性是发展源泉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带动和支撑,因此,一方面,不断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加大培养、吸收、引进创新型人才,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加大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投入力度,扩大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研发项目,开拓电气自动化展业方面的人才市场。另一方面,加强政府部门的扶持,降低他们的研发成本,增强他们的研发实力,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涛.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J]青春岁月, 2012,13:392.

[2]郑智.电气自动化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8:16.

[3]鲍继志.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158-159.

[4]马晓慧.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灌溉管理中的创新和应用[J].电源技术应用,2013,6:159.

[5]郑向超.浅析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