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物流行业的工匠精神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9 17:16:46

物流行业的工匠精神

物流行业的工匠精神例1

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87-02

2016年全国“两会”中,“工匠精神”首次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国务院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软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养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业精神,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确定符合当前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好的工匠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在世界各国,工匠精神无一不在,奔驰、西门子等德国老牌工业家族享誉世界,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着共同的特质,就是他们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能够做到精益求精,他们重视手工业,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所以当代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认真、敬业的匠人,树匠心,成匠人。

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培养学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认真精神、敬业精神。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

2 中职物流专业引领“工匠精神”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职业教育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要注重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以下简称《意见》),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应定位如下。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物流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物流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物流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帮助物流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物流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2)坚持明确目标,搭建通道。坚持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以物流专业课程为核心,拓宽物流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桥梁。

(3)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加强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实现产、教融合,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4)坚持以赛促教、知行合一。发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指导作用,积极组织、协调中职 物流技能大赛,用大赛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

(5)坚持用“工匠精神”为引领。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必须坚持用工匠精神指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物流职业人要从事物流行业的相关岗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和工匠品质。

3 体制保证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始终

弘扬“工匠精神”不能是一句空话,必须要落实到实处。把“工匠精神”融入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改革,用精神引领,用行动证明,用心去做人才培养工作。

3.1 精神引领,将“工匠精神”融入物流专业建设理念之中

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过程中,要体现“工匠精神”的实质,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定位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就是物流职业素养的体现,要完整地描述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3.2 课程建设要融入工匠意识

在以往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课程,而忽略了课程与素养的联系,职业院校的课程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却依然很多课程未能在情感目标上得以落实。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口号,更是素养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将物流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融入课程中,融入岗位中,每个物流岗位均有相应的岗位需求和对应的素质要求,以优秀的物流工匠为范本,在课程建设中就要融入人才培养规范,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3 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第一课堂是职业教育的主战场,第二课堂是最有效的支撑。在第二课堂,要充分组织职业活动,利用有效活动促动学生积极性的提升。教学、实训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还要通过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培养。

3.4 要充分利用早、晚自习

早晚自习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大好时光,要充分安排任务要学生完成。比如,阅读、朗诵、诗歌、练字、写作等等,充分结合工匠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5 以赛促教,让工匠精神融入大赛

技能比赛是鉴定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部分,技能比赛中融入工匠精神,以工匠为要求评判学生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技能不仅仅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比素养,让知识、技能、素养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

3.6 加强人文教育、德育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将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交汇融通,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一流的工匠大国,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人文教育有深刻的内涵,我们用“金斧头”、“寿司之神”等故事感染学生,我们用《大国工匠》等节目激励学生。通过人文教育、德育教育提高学生对工匠的深刻认识。

4 结语

“工匠精神”点燃职业教育的灵魂,这是一种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报国成才的方向,是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精神之源。职业教育人应该勇担重任,用工匠精神引领教学,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物流行业的工匠精神例2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和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论调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乏工匠。木匠、铜匠、铁匠、篾匠等,各类工匠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图景定下底色。然而,随着农耕时代结束,大规模制造的工业时代来临,一些与现代高效率生活格格不入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视野,差点成为被遗忘在角落的“精神财富”。

万幸,2016年两会期间,“工匠精神”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自此,中国掀起一股寻找、重拾、弘扬工匠精神之风的热潮,而党和国家领导人不遗余力地推动,正是对国策最好的引导。

那么,哪种人可以被称之为匠人?当代社会学家和思想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一书中说,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匠人,因为匠心――把事情做好的欲望,是根植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人性冲动。这种人性冲动,会凝聚成一股精神,即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和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工匠们对细节要求极高,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而现实情况是,当中国制造大步流星走向国际,铺天盖地进入世界各个角落时,我们收获的并不是期望中的好评如潮,相反,频频被退回的劣质品让国人惊觉中国制造的问题所在。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曾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中国制造熟能生巧,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千万不要让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这段话,勾勒出中国制造的发展路径。保持不偏航的秘诀便是,常怀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

记事

这一年,工匠精神被《咬文嚼字》评为2016年度十大流行语,在人们重寻大国工匠、精神食粮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代表案例,以及实实在在的做法。或是寻访大国工匠,或是展现能人巧匠,他们用独特的方式为这个时代的“工匠精神”着墨。

我在故宫修文物

2016年2月,《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在网上一炮而红,点击率超百万,弹幕超过200万条,豆瓣评分高达9.4分,超越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成为纪录片“网红”。不少观众因为它而改变了对纪录片的刻板印象,纷纷力赞其为“最好看的纪录片,没有之一”。

这部纪录片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时代浪潮下的社会心声外现。纪录片讲述了那些行走在皇城大院里“修文物的人”的故事,他们与文物摩挲交流、和历代工匠对话,他们用3年的时间磨一把刀,用18年的时间修复一幅画……他们在日复一日的修复中,成全了文物,延续了历史,也成全了他们自己。“择一事,终一生”,令人触动。晨起日落,开门关门,师傅口传心授,徒弟潜心修为,文物修缮的过程既是一代代故宫人技艺的传递,更是生生世世匠心的积累和传承。

@与国际奢侈品牌香奈儿首席鞋匠的遵循――“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如出一辙。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须具备的特质。这种特质的培养高度依赖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是现代大工业的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无法承载的。“工匠精神”的传承,依靠言传身教,无法以文字记录,以程序指引,它体现了旧时代师徒制度与家族传承的历史价值。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丝绸茶叶、金银器、青花瓷……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早早就埋下了“工匠精神”的种子。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人之国、匠品出口国,中国出品的物件儿也是世界各国王公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如今,重拾匠心匠魂,重用大国工匠,彰显的是时代精神。

2016年7月至11月,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联合开展的“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走进上海、山东、辽宁和湖北等地,来自中央新闻网站及部分商业网站的编辑记者深入一线,挖掘工匠故事,传承匠人精神。

物流行业的工匠精神例3

2.祖冲之精确的算出圆周率,这一成果比欧洲晚。

正确 错误

3.工匠精神就是慢工出细活。

正确 错误

4.工匠到现代,也被称为工人。

正确 错误

5.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正确 错误

6.“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形容的是唐三彩的釉色。

正确 错误

7.上海世博馆中国馆用了“榫卯”的工艺是鲁班发明的。

正确 错误

8.“良田百顷,不如博艺在身”寓意是对工匠精神的崇尚。

正确 错误

9.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 1700 年。

正确 错误

10.著名的风景名胜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李冰主持修建的。

正确 错误

二、单项选择(每题 2 分)

11.“工匠精神”的国家理念是指

A 中国制造 B 提高员工地位,培育大国工匠 C 提高生产效率 D 提高产品质量

12.“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观

A 提升工业文明 B 提高员工知名度 C 提升产品影响力 D 提高收入

13.中国制造 2025 年前要达到的工业标准是:

A 工业 2.0 B 工业 3.0 C 工业 4.0 D 工业 5.0

14.格力空调的广告语是:

A 格力空调,精彩生活 B 原来生活可以更美 C 格力让生活更美 D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15.目前已经消失的“工匠”

A 席匠 B 钉鞋匠 C 毡匠 D 钟表匠

16.古代称赞“工匠精神”的文章

A 刻舟求剑 B 核舟记 C 曹冲称象 D 岳阳楼记

17.谁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百科全书”,本人也被后人称为科学家。

A 李冰 B 诸葛亮 C 宋应星 D 王安石

18.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代表性人物中,从事航天科技工作的人是?

A 高凤林 B 顾秋亮 C 管延安 D 胡双线

19.谁费时 40 年,先后造出 5 块航海钟,完美解决了航海精度定位问题。

A Barry B 彼特 C 约翰·哈里斯毛腊生

20.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代表性人物中,给导弹铸造衣服的人是?

A 毛腊生 B 顾秋亮 C 管延安 D 胡双线

三、多项选择(每题 3 分)

21.“工匠精神”何以成为年度流行语?

A2016 年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B 入选 2016 年《咬文嚼字》杂志 C2017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政治科目考试中出现过 D 成语

22.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代表性作品有:

A 曾侯乙制造的编钟 B 鲁班发明了木匠工具、农业器具等 C 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 D 明朝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

23.中国古代“工匠精神”体现的精神是:

A 敬业创造财富 B 勤奋促进发展 C 执着铸就辉煌 D 创新超越世界

24.“工匠精神”在国外(外国传统)的代表性产物有:

A 日本的寿司 B 瑞士的手表C 韩国的泡菜 D 泰国的咖喱

25.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代表性人物有:

A 先秦鲁班 B 先秦李冰 C 三国时期曹操 D 三国时期“名巧”马钧

26.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代表性人物有:

A 高凤林 B 顾秋亮 C 管延安 D 胡双线

27.“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是指:

A 爱岗 B 敬业 C 诚信 D 友善

28.“工匠精神”的现代解读是:

A 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质 B 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 C 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D 效率高于一切

29.“工匠精神”重生的现实意义:

A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B 市场需求 C 物有所值 D 上下同屿者胜

30.怎样弘扬“工匠精神”:

A 转变观念 B 市场环境 C 制度创新 D 文化氛围、教育培训

31.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环境,培育市场环境需 要:

A 崇尚劳动 B 崇尚技能 C 崇尚创造 D 崇尚精益

32.欧美文化下的“工匠精神”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德国精确 B 瑞士精细 C 英国精巧 D 美国精致

33.“工匠精神”的内涵:

A 精益求精 B 严谨 C 耐心,专注,坚持 D 专业敬业

34.“工匠精神”的限制有哪三点:

A 工艺复杂 B 奢饰品 C 师徒学艺 D 家族传承

35.“工匠精神”重生的现实意义解读:

A 发展理念的创新,文明进步的回归,时代精神的呼唤。

B 中国制造提升,供给侧改革呼唤,消费升级。

C 在当下重生的意义,执着与浮躁,奢侈与精妙。

D“工匠精神”在当今社会政府、企业和民众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

36.2016 年全国两会, 李克强总理提出:

“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哪三 个方面的问题”?

A 提升消费品品质 B 促进制造业升级 C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D 加快质量升级

37.下列选项入选“2016 十大流行语”的有:

A 洪荒之力 B 工匠精神 C 供给侧 D 蓝瘦香菇

38.下列选项中,是鲁班发明的有哪些:

A 木牛流马 B 攻城用的“云梯”云梯 C 舟战用的“勾强”D 编钟

39.中国古明创造创新领先世界的有哪些?

物流行业的工匠精神例4

经济转型的要求

工匠精神在东西方文化中都不是一个新词。中国古代工匠精神集中体现在技艺的父子相传、师徒相继,春秋时期出现的“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便检验产品质量,促使工匠们精益求精,提升器物质量。我们到长城旅游的时候可以看到砖石的工匠姓名。

在古希腊时代,赫费斯特是希腊神话中著名的锻治之神、工匠之神、火神,是十二主神之一,雕塑家、建筑师也属于工匠的范畴,他们留下许多精美的建筑、雕塑作品。在中世纪时代,欧洲的行会制度和专利保护制度保护并延续了工匠精神。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大学教育制度的完善,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工匠精神与大工业生产相融合,在科学上表现为理性精神,在技术上表现为工匠精神。因此意大利的奢饰品、瑞士的手表、德国的电子机械产品处于世界一流地位。这正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然而在中国,发端于传统技艺的工匠精神与现代工业文明碰撞过程中,一度不受重视。因为工匠地位低下、技艺保密、传男不传女等原因,导致许多技艺未能传承,也限制了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播、扩散。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但是工匠精神却没有同步发展。在初期,中国企业通过“三来一补”等贸易形式,出口原材料,进口半制成品组装加工,贴牌生产,模仿制造,没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被称为“山寨大国”。这与企业家追求 “短、平、快”的心态有关,深层次原因是当时的普遍性的消费水平。刚刚从物质匮乏状态摆脱出来的人们追求实用型的产品,我国加入WTO后,外贸需求旺盛,各种商品供不应求,企业生产首先满足消费者数量的需求,在产品品质、品牌价值和精致化生产不够重视。许多精致的产品不是中国企业造不出来,而是企业家没有耐心、不愿意劳神费力研发生产。

当前经济危机,外贸萎缩,传统产业供过于求,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家寻找蓝海市场,重拾工匠精神,培养专注敬业的生产者和企业家,精益求精,打造品牌,提升产品品质。这实际上是企业家理性选择的结果。国家适时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工匠精神,为企业的转型指出了道路。

工匠精神的文化价值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专心耐心、细致敬业的职业精神,从业者只有处于独立自由、身心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处于兴趣和爱好专心致志地工作,发挥到最佳水平,打磨出精致的产品。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布克说:“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难以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绝不可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金字塔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由30万奴隶建造。

工匠精神集中体现在生产领域,适用于所有行业;不仅体现在一线的劳动者,而且体现在企业决策者、经营着和服务者。乔布斯作为苹果集团联合创始人,推出苹果系列手机,改变了人们对手机的认识。乔布斯就是以个完美主义者。他认为,完美的质量没有捷径,必须将优秀的质量定位给自己的承诺,并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当对自己要求更高,并关注所有的细节后,产品就会和别人不一样。

西方工匠精神发育的前提是工匠制度。西方社会重视契约精神,宗教是人与神的契约,法律是人与国家的契约,工匠制度是人与工厂的契约。工匠精神首先体现在对工匠制度、生产标准、流程工序的严格遵循。其次,工匠精神鼓励生产者精益求精,超越极限,打造精品、爆品和极品。

工匠精神与信用社会的建设有密切的关系,西方很早就确立专利保护制度,这对传承技艺、发扬工匠精神起到重要作用。企业秉承工匠精神,提升产品品质,赢得市场认可,获得品牌价值和声誉,反过来鼓励企业家和生产者精益求精,珍视品牌价值,提升产品质量,实现正向循环。这需要公平的竞争环境,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知识产权,克服逆淘汰现象。

工匠精神继承原有生产经验、文化传统,并不排斥创新,而且推崇创新,企业创新发展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制胜法宝。一招鲜吃遍天的现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实现。新派豫菜代表人物樊胜武认为工匠精神有伪匠心和真匠心之分。前者是不思进取,保守固执,后者讲究传承,不断创新,有使命感。

物流行业的工匠精神例5

工匠精神对我国来说其实一点也不陌生,它渊远流长,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工匠史的国家,无数技艺精湛的工匠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世界惊叹的杰作,如四大发明、秦始皇兵马俑等等。有些作品至今还是世界之谜。那么,我国的工匠精神是如何逐渐丢失,甚至到了今天几乎殆尽的程度的?其原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第一个原因是对西方科学文化的片面理解。这是认知的原因。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眼花缭乱的工业成就,使国人睁开了重新审视世界的眼睛。然而当我们在积极引进西方工业成就的同时,往往把这些成就简单地归结为西方自然科学的进步,却没有看到他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即技术。科学与技术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在技术的支撑下,科学才可能真正造福于人类,就是科学研究本身也需要技术支持。但在这对关系中我们往往忘了后者。而技术中,也是既有理论的成分,也有工匠的成分,技术绝非科学简单应用的结果;技术中如果完全排除工匠因素,把产品的质量完全系于机器设备,那么这种工业就只能生产出常规水平的产品。我国目前的情况就是这样。比如许多制造企业竟然宣称:职校生的专业能力是完全不重要的,他们只要听话、能吃苦就行!德国如果也是这样看待技术工人的素质,那么他们就完全没有必要采取双元制模式。

对西方科学文化的这种片面理解,直接导致了我国科学主义的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层面导致了工匠精神的逐渐丧失。这种科学主义的教育模式表现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科学课程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而且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往往只重公式演算,而不重实验操作和技术应用。伴随儿童成长过程的几乎全是文字、公式,他们极少有机会从事制作活动。这种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对具体物品兴趣的缺失,并阻碍了他们基于物品的认知能力的发育。他们的认知能力被牢牢地圈定在了与现实世界相割裂的文字和公式中。

物流行业的工匠精神例6

一是追求性价比高的消费者影响了企业的质量观。价格是直接反映产品质量的指标,高品质必定表现为高价格。然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消费者长期在性价比高等观念的引导下,对质量不高但价格便宜的商品有了更高的接收度。这导致相当多的企业为了压低价格,采取了粗制滥造、偷工减料、采用低质原材料进行生产等短视行为来逐利。久而久之,劣质产品驱逐优良产品,不少企业逐渐摒弃了工匠精神。

二是崇尚狼性的企业文化不利于“匠人”的培养。工匠精神追求的是热爱、专注、执着以及一辈子的坚守和追求,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真正的匠人。然而在市场经济的过度竞争中,很多企业采用狼性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造成员工忠诚度较低,很难终身从事一项事业和一种产品的制造,也就无法成为真正的匠人,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品质和质量的稳定性。

三是缺乏匠人对尖端技术的钻研导致产品质量难以提升。中国有非常健全的产品生产和加工链条,但因缺少长期钻研和持续创新的匠人,某些关键技术难以实现突破,只能依靠大量引进其他国家的技术或大量进口某些核心原材料、零部件或设备。没有匠人的钻研,国产的产品普遍存在稳定性差和可靠性低等质量问题。

事实上,解决我国当前的产品质量问题,实施质量强国之路,工匠精神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首先,工匠精神是一种生产力。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人力资本,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工匠精神恰是增加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种生产力;在企业质量文化打造领域,可以带领企业不断进行产品的创新发展,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打造百年企业,从而提升整个国家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这种生产力将会从提升产品质量出发,在各个层面支撑质量强国战略的建设和实施。建设质量强国,就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潜心专注各个领域,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最大限度的专业和标准,保证产品的好品质和高性能。

其次,工匠精神是一种创造力。工匠精神不仅是踏实认真做事情的态度,更是一种严格遵循规则基础上的创造力。中国古代工匠独有一种自我创新和自我开悟的精神,工匠自古就是指聪明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工匠精神蕴含的创新,是在严格遵循制作器物规则基础上的质量改善和技术创新,体现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等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中。工匠精神的创造力可以提升产品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具有锲而不舍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不断突破各种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关键技术瓶颈,学习先进的质量工具和方法,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和工艺创新。

最后,工匠精神是一种无形契约。工匠制作物品是源于内心的热爱,追寻制作器物本身的善与美。“为了制作世界上最好听的笛子”等物品的制作,都体现了匠人在制作器物时所追求的个人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可以说,匠人不仅是为了生存而去制作物品,不仅是为了赢得市场和打价格战,而是为了追求事物的完美与极致,在自由和自律中达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工匠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无形契约,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是通过全身心的投入、热爱和执着的精神制作产品的。为了追求完美的制作过程,他们会终身修炼技术,控制每个生产环节的质量,通过追寻善与美的目标和对所创作物品的热爱来保证每一个环节的品质,最终形成了内在的高标准和外在的名品牌。

在当代中国,需要全面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不仅要让匠人在提高产品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要以工匠精神鼓励实业领域引领世界高标准、打造世界名品牌。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质量强国目标。

物流行业的工匠精神例7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1有一种精神,叫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加完美的一种精神。

在我的家乡泉州的丰泽广场上有一座“鲤鱼化龙”的石刻球体城雕。整个球体由一百二十一块花岗石榫接拼成。上面雕刻了五条腾飞盘绕的蛟龙、三条正在演化的龙首鲤鱼和十一条跳跃波涛的鲤鱼,每一个细节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鲤鱼化龙”因此得名。

妈妈告诉我,这尊“鲤鱼化龙”的雕塑作品是我校杰出校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的作品。一听是我所在学校的校友的杰作,我顿时兴奋起来,心中油然生起对卢思立校友的敬仰之情。

我通过“百度”认识了这位杰出的校友。卢思立大师从事木雕设计和制作50多年,他留给人的印象非常朴实,但每一张记录他创作时的照片都让人感受到他平时工作的那种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

你瞧,他在雕刻创作时那专注的神情,那是艺术大师用心在与作品交流对话。欣赏着卢大师一件又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我深深地为他高超的绝活所折服。这一定必须是有着对木刻多么深厚的炽热感情,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才能造出如此有灵感有创意的作品啊!

妈妈告诉我,我们学校有许多像卢思立大师这样优秀的校友,如有世界体操冠军蔡焕宗,有上海复旦大学首席教授苏东水,有将中国艺术瑰宝木偶艺术传到世界各国的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等等。

这些校友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以一种热爱与创造性劳动推动了家乡的建设、祖国的发展。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又一个杰出校友的故事,包括我们学校的创建发展之路和取得的辉煌成绩,我深深地被感动着。从故事中,我理解了什么是劳动之美、创造之美,那就是在劳动中创造美丽,在劳动中实现价值,在劳动中成就梦想!

妈妈告诉我,工匠精神是时代进步所需要的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人所必须传承、发扬的优良传统!我想,那就是从我们少年儿童开始,就必须学习工匠精神,并且把这种工匠精神带到学习中,积极上进、刻苦努力……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2工匠,早先是指从事手工活动的群体。为工匠者,必静其心,细其意,专于行,略于身外,乃成事业也。如今,工匠早已不局限于手工业群体,他们散布于各行各业,但他们身上,无不散发着浓厚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专注,是细心,是认真。更是一种忽略身外事物而把工作求精求秒的精神。正如钳工高级技师宁展允,手工研磨精度极高,结构复杂的零件,十年如一日,从未出现任何差错。亦或是十万丝中挑一的四川蜀锦,美轮美奂令人叹浑然天成。没有十几位匠人共同“发扬蜀锦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精神,蜀锦这般美妙复杂的技艺恐怕早不流传于世。这一刻,他们不再是身怀绝技的伟大技师,他们只是文化的工匠。

工匠精神是自古传承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鬓脚兵法修列……”纵然他们面对人生种种绝难却没有消沉坠落。他们只是心怀孤愤,倾全部心血于作品。一代宗师,功成名就,而已矣。工匠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之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昌盛繁荣的精神根基。守住工匠精神,守住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守住人民的精神纽带和精神根基,守住一代文明古国!

守住工匠精神,首先要“定平内外之分。”就是无论身外发生什么困难阻碍,都不能放弃工匠传统,坚持,恒久。毕加索生前未名,没有金钱,没有爱情的日子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穷愁潦倒,极度困难之境,他没有放弃作画,他以自己作鲜血,尽情挥洒在镀着光辉的画布上,他的坚持与努力,如向日葵一般明亮和倔强,终于照亮了欧洲花坛成为至今难以企及的现代派明星。正如他所说的“我无穷的`作画,是在追求无穷的美。”他以画作,充分展现了典型的坚持的工匠精神。守住工匠精神,其次要静心,专注做事。絮絮松烟雾,经过静心的,专注的工匠锤炼研磨,终成一代墨宝。乌亮的是墨汁,更是不朽的工匠精神。

静下心来,克服外物喧嚣,专注的,仔细的做好工职工作,也可谓“工匠”。当今时代的喧闹沉浮之中,太需要如此一种沉静的“工匠精神”了,做一个工匠,就如同在繁华红尘中做一颗最自然质朴的大树,扎根于地,顶立于天,默然生长,把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3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之语,解答了自己解牛何以神乎其技,道出了一个工匠追求技艺的价值所在。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工匠是现代社会之前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和劳动,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产,工匠逐渐受到了冷落。然而,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更需要工匠精神。

给火箭焊心脏的高凤林,在35年里焊接的发动机将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送上太空;潜水器装配首席钳工顾秋亮,组装的我国首个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观察窗密封级别达到头发丝的50分之一;80后海上液化天然气超级冷冻运输船焊接高级技师张冬伟,4个小时连续不断在薄如纸片的殷瓦钢上焊接,没有一个漏点。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在飞船发射的整个过程中,电焊工比自己重要的多。因为一个小小焊点的脱落,都可能是一场巨大灾难的开始。苹果如今风靡世界,除了得益于创意、创新外,与乔布斯等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休戚相关。

然而,在儒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下,读圣贤书才是正途,当工匠不能出人头地。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而今天的情况也并不乐观,人们趋之若鹜的是当官、做老板、成为大明星,热衷于创新创业。另外,在中国教育机构中,依然在崇尚所谓精英教育,似乎唯有培养能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人才算是成功教育。当下中国对工匠以及工匠精神的理解,从知识精英阶层到普通百姓,都缺乏客观公正的认识。

当前,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培育工匠精神迫在眉睫。学校要大力加强实践教育,让心灵手巧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尤其在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中要予以体现。企业要有奖励工匠的体制机制,技艺精湛的工匠,应该在企业内部受到应有的重视,多注重从政策上对工匠倾斜。工匠和简单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不同,他们的劳动中闪耀着智慧的灵光,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社会各方对他们理应有足够的予人文关怀。

不管是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愿景,再加上最近热得烫手的互联网+概念,也为制造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迫切需要的创客理念和工匠精神齐头并进,让工匠精神成为时代共识,来引领中国成为创新者的国度。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4在追求短平快的今天,我们更要拥有工匠精神,拥有它,相信未来,我们将会走得更平坦。

工匠精神,是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有多少人体验过,因为一个铁蹄,一个渺小的标点符号,一根小小的签字笔,就不幸因此亡国,就仔细思考了一天,连至交好友的到来也丝毫不觉,就去调查,一个个的数据小心排列,计算每个礼拜最多可能用多少根。在许多人们的眼中,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吹毛求眦,但事实上,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多少人的伟业,影响了多少人,如瑞典的手表,德国的制造业,日本的丰田汽车。也许有人会对此不懈一顾,念叨着所谓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却不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的,正是因为小节的一点点的,如沙般的聚集,才造就了平地而起的万丈高楼。细节,是工匠精神的四肢。

如果说细节,是工匠精神的四肢,那么,创新,就是工匠精神的心脏。

工匠精神,是对于创新的不断努力。多少人体验过,为了一个知识,一个问题,一次小小的知识上的突破,就拼尽全力,只为明白,就注足思考,草稿遍桌,就欣喜若狂,哈哈大笑。在许多人的眼中,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学者的怪癖。但事实上,正是这种精神,影响了多少人的世界,造就了多少人的伟业,如爱因斯坦,爱迪生。是的,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工匠精神,它如同辰星,高悬无垠,影响的人,数不胜数。所以,我们更应该去继承,去弘扬。

工匠精神,其实就是由细节和创新糅合的产物,它活在我们的心中。有人倡导去国外,学习他们的管理方法,凭此来继承工匠精神。但其实,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对于职业本身的要求,是一种追求完美,追求创新的责任感,它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要学习的不是国外的管理方法也不是什么神秘的知识,它就在人们的心中,我们要做的是叩问自己,是否可以时时刻刻的保持这种不断追求完美,追求创新的精神,凭此去完成每一件事,并且热爱它,是的,工匠精神不是管理方法,不是一种工具,不是一种神秘的知识。它是一种心态,一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态度,它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细节是工匠精神的四肢,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心脏,而态度则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是的,态度,将引领细节,创新,去做每一件事,师说由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从小事作起,从细小的每一件事情开始,一点点的积淀。

将来回首时,看到的将是彩虹。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5梦的背后,是一张保护网大国工匠,匠心筑梦。但梦的背后,有太多辛酸,有太多不为人知的血与泪。一个人太渺小,生活能轻而易举地将他击倒,一个工匠形单影只,聚不起社会的力量,中国制造跟不上工业4.0的步子,大国工匠梦的背后,工匠精神的背后,需要我们用网来保护。

墨子·尚贤中语云:“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国之贤者,髙与之爵,厚与之禄,重之以令。”是也,工匠亦然,倘若以全社会之力而形成一张梦的保护网,梦不会碎。

髙与之爵。德国有许多蓝领工人却是比白领经理更令人尊敬的存在,他们靠自己的`劳动和技术为生,虽是工人却也体面得像个绅士。这是社会给予他们的肯定给予他们那双劳动后布满老茧的手以崇高的敬意。

大国工匠,需要这样一张来自社会的保护网,不受人白眼,深爱着自己的职业。

厚与之禄。梦也是需要金钱为代价的,当商人等不及一个个精细打磨的手工瓷器,市场上流动的就只能是统一形态的碗和盆。何不多给工匠们一些时间,一些支持助他们圆梦?他们圆梦的时候,中国才能真正走入工业4.0,这张金钱锻造的网,少不了。

物流行业的工匠精神例8

这次选择在X集团举行X年劳模工匠协会年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X具有家国情怀。X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变强、由强变久的企业发展的典型,见证了改革开放X多年的历史,同时也是X以及整个X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一个印证。俗话说,“家是小的国,国是千万家”。X能取得成功有很多条经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X把职工看成亲人,职工将X看成自己的家。家就是港湾、就是温馨、就是依靠,建立劳模工匠协会的本意和宗旨也是要建成一个温暖之家,使之成为每一位劳模工匠温暖的港湾和可以依靠的地方。X本身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家,同时也是X市的职工文化教育基地。

第二,X具有“三公”精神。“三公”精神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异曲同工的,在内涵和精神上高度吻合。所谓“三公”精神,一是愚公精神,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二是济公精神,就是千方百计、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辛万苦、排除万难,X的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神就是“四千”精神,X的民营经济得益于持续的发展也正是体现“四千”精神。三是包公精神,就是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的担当精神、斗争精神,这种斗争精神更多的是一种奋发有为、不屈不饶、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总书记强调要当战士、不当绅士,换言之,就是要有一种斗争精神。这三种精神结合在一起就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当然,还有企业家精神,所谓企业家精神就是求新求变、永不满足、敢于冒险的精神。

第三,坚持数字赋能。市委X书记经常强调数字赋能。X的包装车间就是传统产业与数字赋能高度融合的一个典型。第四,在疫情来临之际,X团结一心、克服困难,战疫情、保就业、促发展。

X年是X市劳模工匠协会的元年,去年的X月X日,X市劳模工匠协会正式成立,同时这也是全国首个市级以上劳模工匠协会。在座的每一位理事都要将X月X日像自己的生日一样牢记,因为这一天是X市劳模工匠协会的诞生之日。在成立X市劳动工匠协会的前后,我们还做了很多工作。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总工会的高度重视下,在X年X月X日,十三届市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全票通过了设立全国首个“X工匠日”的决定。

随后在成立劳模工匠协会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劳模工匠学院,组建了劳模工匠宣讲团,启动了全国首个“X工匠日”的系列活动,包括首届长三角工匠论坛、劳模工匠作品展示、劳模工匠作品义卖、“X工匠”栏目开播两周年等活动,认定和了第三届“X工匠”。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赢得了各方的高度赞赏,在广大职工群众、各级领导干部、社会各界以及中央、省市新闻媒体中受到了高度关注。X等都先后报道了“X工匠日”的系列活动。所以说,X年是X市劳模工匠协会的元年,是启动之年。X年就应该是X市劳模工匠协会的基础之年。所谓基础之年,就是要将X市劳模工匠协会的工作定型化、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对于今年的工作,刚才X同志已经代表协会作了部署。X主席也提出了非常精准的要求。X主席为我们设定的“成为一流协会的目标”,就好比让我们“摘桃子”,大家共同努力跳一跳,还是能够摘到的。如果目标设定地太低,则唾手可得,不用努力;设定地太高,则望月兴叹,遥不可及。X要打造一流的工会,要打造一流的劳模工匠协会,就像是“摘桃子”,大家一起努力“跳一跳”,是能够达到的。同时,对于刚才X主席提出的“三个好”要求,希望在座的同志、各位理事、协会办公室都要很好地贯彻好、落实好。接下来,我再提三个方面要求,跟大家一起共勉。

一、打好打实基础。X、做好人财物的切实保障。市总工会对X市劳模工匠协会高度重视、关爱有加,落实了工作人员、经费、办公场所等。今年,要在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方面有所突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推动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即将启动X市劳模工匠文化公园的建设。同时,建设劳模工匠展示厅,与X市工运史资料陈列室一并建设,目的就是为了让劳模工匠精神、形象、事迹永世相传。此外,要编撰X劳模工匠系列图书,用历史来记录X这座城市的劳模工匠精神。

X、建好数据库。一是建好劳模工匠数据库,要对X个区、县(市)以及钱塘新区范围内所有劳模工匠的情况了如指掌,及时了解劳模工匠们的所想、所虑、所盼,让他们有家的感觉。所谓家的感觉就是指在“困难时有人帮助、生病时有人看望、侵权时有人维护、失败时有人激励、孤独时有人陪伴、欢乐时有人分享”。当然,作为劳模工匠协会要做到这个境界,首先要知情,要了解情况。二是建好各类政策的数据库。

X、建好完善的网络。除了市本级外,要在各区(县、市)、产业工会、集团企业以及较发达的乡镇(街道)建立劳模工匠协会。我们不能单打独斗,不能成为“空中楼阁”,要建立完善的网络体系,加强对劳模工匠日常的管理服务。

X、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包括学习培训机制、走访慰问机制、困难救助机制、工作交流的例会机制、劳模工匠疗休养机制、协会与协会之间的沟通联系机制、列席参加市里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的机制、劳模工匠志愿服务机制、市与区(县、市)协会的沟通联系机制、协会内部的管理机制,等等。比如,劳模工匠疗休养机制。今年计划为X.X万名职工提供免费疗休养活动,主要是针对一线的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援鄂医疗人员等。同样的,也要积极组织开展劳模工匠疗休养活动,这些都是工会能做而且应该做好的事情。再比如,参加市里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机制。劳模工匠协会一定要及时掌握如市委全委会、新春团拜会以及市里有重大决策需要劳模工匠协会参加的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同时,劳模工匠协会要在市总工会的领导下统筹安排,推选协会中能够认真履职、积极作为的理事参加这些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总之,像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要在X年逐步地建立起来。

二、加强交流协作。X、加强横向交流。就是要加强与X市其他各类协会之间的沟通交流,我认为这里大有文章可做。比如去年X月X日,X市劳模工匠协会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X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在和平国际会展中心广场共同举办了X中国(X)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巡展活动。再比如,去年年底,协会与X市书法家协会共同举办了劳模工匠与书法名家新春座谈会,可谓是星光灿烂、群贤毕至,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今年,我们要加强与其他协会,比如企业家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的合作交流,这样才能形成更大的合力。

X、加强纵向交流。对上要加强与省总、全总相关协会的沟通交流,对下要重点加强全市X个区、县(市)以及钱塘新区劳模工匠协会之间的交流。目前,各区、县(市)的情况仍然参差不齐,有的地方建立了劳模工匠协会,有的地方还没有建立;有的地方活动开展很正常,有的地方活动开展不正常;有地方的活动经常化,有的地方活动“僵尸化”。比如X的劳模工匠协会运作得就非常有生机。包括在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的劳模工匠自觉地捐款、捐物,自觉地参与到疫情防控、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的热潮中去。因此,第一,X个区、县(市)以及钱塘新区都应该成立劳模工匠协会。随着工作领域的不断拓展,内涵的不断丰富,上下必须要一致,成立劳模工匠协会。第二,联系要更紧密更经常。在适当的时候,要组织开展X个区、县(市)以及钱塘新区劳模工匠协会的现场交流会,使得协会之间的交流更加经常化、多样化。第三,要上下联动。有些活动,区里有积极性,市里有想法,就可以一起搞,形成合力。去年我们就一起举办过很多活动。比如首届X职工文化节的开幕式,就是跟X区总工会一起举办;《X工匠》栏目开播两周年特别活动就是和余杭区总工会、老板集团一起举办的。

X、加强内部交流。要加强工会系统的内部交流,整合工会系统内部涉及劳模工匠的优质资源,比如,工人业余大学的劳模工匠学院、工人文化宫的“劳模工匠大讲堂”、宣教部的劳模工匠宣讲团、职工教育研究会等的资源共享。尽可能地把这些资源加以充分整合,起到X+X>X的效果。就工会系统内部而言,凡涉及到劳模工匠精神的弘扬、宣传、服务、管理以及作用的发挥等,都可以将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因此,X市劳模工匠协会应该是全方位的、开放式的、包容式的、共享式的,劳模工匠协会的理事也要经常有进有出,要体现劳模工匠协会的先进性和包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X、加强对外交流。要加强同X市以外各省、市的劳模工匠协会的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要积极向兄弟地市、省外的劳模工匠协会学习经验、取长补短。

三、着重做到五个“手”。X、提高站位跟舵手。要紧紧围绕核心,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融会贯通。只有融会贯通,才能举一反三;只有武装头脑,才能指导我们的行动。要坚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X、创新创业是能手。毫无疑问,在座的各位理事一定是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行家里手。劳模精神是开放的,必须随着时代的前进,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既要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爱岗敬业的劳模精神的底色,同时还要注入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一流、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同时又要有不断开拓、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作为企业家的劳模工匠,还要有敢于冒险、永不满足的企业家精神。这些精神的高度融合,才是新时代的劳模工匠精神。总书记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对劳模精神进行充实和丰富。就现在而言,就是要紧紧围绕“干好一一六,当好排头兵”以及“X+X+X”的X年度发展目标当好能手。

X、服务大局当助手。第一要助力于X的高质量发展,当好助推X高质量发展的助手。就去年而言,X经济发展有三个标志性突破。一是常住人口超千万,这是一个大城市的重要标志,也表明了X的城市能级、管理者的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二是经济总量超X.X万亿元人民币。三是人均GDP首次突破了X万美元。X取得这样的突破,我们也感到很自豪。刚才葛小青同志在宣读倡议书时也讲到,要有“成功不必在我”的胸襟,“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要将这两者统一起来。功成不必在我,因为功成是一个过程,像去年X经济发展的三个标志性突破,这些都是历史的积累。但是,一定要有“功成必定有我”担当,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中,要有我们的存在。在座的每一位劳模工匠协会理事都要有这样的胸襟、担当。就当前而言,就是要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战全胜”的战略目标。第二要助力于市总工会各项履职。X市劳模工匠协会是在X市总工会领导下的,所以,劳模工匠协会要助力于市总工会的全面履职。X市总工会要争当全省第一、全国一流,那么劳模工匠协会也一定要是全省第一、全国一流,这样才能相称。因此,劳模工匠协会要按照市总工会的总体工作布局和要求当好助手。

物流行业的工匠精神例9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5-0013-05

“工匠精神”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被总理提出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成为热点词汇。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制造大国”并不意味着就是“制造强国”。在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群体与价值多元的现代社群中,危机四伏的公共环境、食品安全、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对职业精神的追求和职业伦理的培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过。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和研究,实质上是对“中国制造”价值内涵的一次重构与提升。然而,“工匠精神”在现代的时空境遇下遭受某种程度的解构和稀释。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重叠的当下社会,解读“工匠精神”的内涵,透析“工匠精神”衰微的深层次原因,并寻求破解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匠精神溯源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并非新兴概念,在我国由来已久,其核心特征是对工作的高度忠实、对质量的极致追求及对产品的超越创新。从广义而言,工匠精神是指对自身职业精诚奉献、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与工作理念。从狭义而言,是指工匠们对产品制作纯熟的技巧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不同学者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不同理解,李宏伟、别应龙认为,“工匠精神”包括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1]。王丽媛认为,“工匠精神”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而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的态度[2]。归结众多学者的分析,“工匠精神”可浓缩为以下三点精神特质:

一是专注忠诚精神。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往往忠诚于产品,不为外利所惑,坚守着内心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专注于自己的技艺与专业领域,他们在劳作的同时,也在传递一种专注、忠诚、坚韧的精神。这种内心的淡定不惊,祛除了急功近利的浮躁,使他们在劳作时不疾不徐,心无旁骛,从而达成天、人、物和谐统一。

二是至善至美精神。至善,即对产品赋予价值期待与人文关怀。工匠在专注于自我的技艺时,对技术赋予主体的精神内涵与价值理念,使得产品带有人的温度而非冰冷的器物。至美,即对产品具有完美追求的实践导向。工匠在劳作时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如同对待一件艺术品般去打造产品,从99%到99.99%的提升,其利虽微,却成就祛除功利的审美境界。

三是批判超越精神。即保持对自己产品和对自我技艺的批判反思,永不满足现状,通过自否定性经由实践一次又一次地批判原有的状态,从而实现超越。在此过程中实现的不仅是对产品原有状态及自身技艺形而下的物质超越,更体现在对自我审美价值等形而上的精神境界的超越。工匠的这种超越,其实质体现了一种创新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历史嬗变

工匠精神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其核心内涵与特质随着历史的变化与社会期待而动态发展变迁。在前工业时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使掌握一门特殊技术的工匠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工匠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师徒、家族的世代相传,技术的交流仅限于家族和师徒这一较为封闭的关系,对某一领域的潜心钻研保证了技术的持续发展。这种传承模式体现出线性和稳定性的特征,不同师徒或家族群体一般会形成不同的工艺特点和风格,其产品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能保证产品的高质量。但由于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等级关系对低位等级的约束,后辈工匠无法展开大胆的批判超越。这一时期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为一种传承和固守,更注重其专注忠诚的精神特质,而忽略其批判创新精神的倡导。

进入工业时代,F代化大生产无休止地追求速度,日益加快的现代化进程和工具理性的兴勃,缩短了各种技能的“有效期”,在某一领域的潜心坚守变得不易,整体划一的工业化标准使得产品缺乏个性。手工匠人技艺的重要性在机器化大生产中被削弱,这一时期的工匠精神流失呈现出世界性趋势。重数量轻质量、重科学轻人文成为一种时代体征。

进入当今信息时代,智能化技术使得物质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在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在产业转型升级、内涵提升的强烈社会诉求下,人们逐渐从单纯的物质数量占有转向对产品质量与个性化的追求,凸显技术之后的“人”和“文化”,并重新关注曾经被人们遗忘的工匠精神及其背后所蕴含的至善至美与超越创新的价值意蕴。对工匠精神的呼唤实质上已不局限于工匠这一群体,而更多的是对工业化社会人的工具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对职业精神的反思与重塑,对人生审美境界的意义追寻和对自我的批判超越,对科学和人文的融合与回归成为时代主题。通过梳理工匠精神内涵的这一发展理路,可以看出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与自我超越愈来愈成为工匠精神培养的着力点。

二、工匠精神衰微的现代性困境

现代性特指工业化进程中呈现出的社会特征,如规模化、标准化、整体性、功利化等[3]。工业化以来,中国进入了长期的现代化进程,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具有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交织并存的复合性。工匠精神的衰微固然有其复杂的原因,如“学而优则仕”“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中国传统观念造成职业等级差序格局的观念,是工匠地位不高的文化心理因素。然而,工业化进程以来,尤其是现代性所导致的分离、物化、功利主义等特征对国人经济、文化、政治与思想生活的冲击,也应成为人们审视工匠精神缺失的重要视角。

(一)工业化分工过细导致人的片面发展,使人缺乏对产品和技术的整体意识

马克思对于工业化分工的具体化极大促进和解放生产力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他也从批判的角度犀利地指出工业化过于精细的分工给人的发展带来的异化作用。“资本主义的分工及其固定化的专业,使曾经创造了人的劳动,成为人的异化的根源和摧残劳动者个性的前提,造成了‘局部工人的愚钝’。”[4]芒德福提倡以一种“民主的技术”取代“机械的技术”,他认为,现代化工业过度细致的分工使得生产的功能过于独立,是一种否定人的官能需要的技术发展,是一种降低人格的劳动和违反人心愿的劳役技术,最终必将造成人与机械、人与劳动产品的分离与异化,使人成为巨型机械的控制物,使工业发展失去人道。不可否认,分工的专业化根源于个体的有限性,然而现代工业化过细的分工捆绑着工人在一个固定岗位上重复着枯燥的劳动,追求速度化的现代生产使得操作流程越来越简化和单调重复,工人们的活动地域和思维往往受限于一个狭小的领域,久而久之丧失发展其他方面技能的可能性,难以形成一种宏观的、整体性的辩证思维,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个人发展的畸形和贫乏,导致了人的意识和精神的片面和虚幻,失去了人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工匠精神的形成无从谈起。

(二)科学技术的祛魅膨胀了人类中心主义,使人缺乏对产品与技术的基本敬畏

技术来源于两个途径,其一是偶然的技术,其二是经验技术。偶然技术是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偶然发现的某种技术。先辈们在科学技术尚未发达的前工业时期,当工匠在偶然获取某种技能时,往往在某种程度上被附魅而具有神秘的色彩。经验技术是随着偶然技术的漫长积累,主要靠师徒关系传承或家业世传等方式形成的。偶然技术获得的神秘性和经验技术获得的积累性特征使得传统工匠对自然与技术都怀有一份深深的敬畏。近代技术逐渐摆脱传统技术传承的封闭性、保守性,开始与科学联姻。技术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生产力,从掌握技术的个人及其生产的具体产品中游离出来。不仅在自然界,在整个世界中,经验都不再占有真正重要的地位,技术不再具有神秘性而被祛魅。科学技术在日益开拓自己疆域的过程中,随着对自然与他者的逐渐认识与征服,逐渐确信没有什么人类不可认识的奥秘,生长出人类无所不可驾驭的力量。曲美的机械自然观滋生了科技万能论和人类中心主义,这种思维模式将世界分为主客二元对立:人是唯一主体,非人存在皆为客体,客体是主体认识、分析、控制和征服的对象,人类无需心怀敬畏,凭借现代科学技术,人类能解决一切而凌驾于自然之上。马尔库塞认为,祛魅后的现代技术以工具理性为标尺来衡量一切,以数量化生产来蒙蔽一切,价值理性的缺失不仅使现代人被逐渐物化而失去其应然的丰富性,成为了机械化的“单向度的人”,也使人失去了基本的敬畏感。

(三)资本逻辑的功利主义衍生了逐利思想,使人缺乏对产品与技术的质量追求

工匠精神是对自己的产品和技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其要求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摒弃功利与浮躁心态,与产品、技术融为一体,沉浸于其中。现代化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面临的首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物质生产与经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然而,过度追求物质生产的速度容易让人们遗忘对质量与产品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的坚守。资本主义的思维模式对国人的侵蚀使得社会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逐利思想,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指出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也许能为现代工匠精神的式微提供基本的解释框架。一方面,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使得市场形成唯功利主义倾向,人们逐渐成为了逐利的工具。各行各业,为了抢占市场先机,无限地追求“短、平、快”效益,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国际上频频的潜在危险产品召回黑名单中,称有一半产地来自中国,这一现象严重损害了“中国制造”的美誉。仔细检查召回产品,大部分缺陷都是一些非常简单、只要认真对待即可完全避免的问题,如家具的焊接不牢,衣服上的线头处理等。另一方面,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生产方式使得劳动产品与人相异化,无法让劳动者感受到与产品统一并共荣辱,削弱了劳动者对产品质量的责任感,过于独立的流水线操作更是稀释了工人对产品的责任意识。

(四)现代机器工业消解了人的主体性,使人缺乏对产品与自我的反思、批判与超越精神

任何技术都是劳动者身体功能的延伸,是人类谋取幸福生活的手段,应体现其工具的本质特征,而不应成为肢解人性、奴役人的工具。工匠精神的彰显需要依赖于主体性的力量。然而,在现代机器化大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及机器之间的主客关系被颠倒。现代工人反主为客,劳动者成为了“机器”的附庸。现代机器对产品高度划一的标准消解了人这一主体对产品的高质量标准追求,标准化、机械化的生产使得一切产品都降格为单纯的物质资料,产品的齐一化消解了事物的个别性、独特性,产品背后所应蕴涵的人的主体价值被消弭,人自身的潜能被抑制,甚至对机器产生了过度依赖。人拜倒在机器下,并受到机器的奴役。科学技术拜物教的思维方式忽略了认识主体能动的建构过程,否定了人作为主体性的存在价值,容易导致在科学技术中拒绝“主体概念”的极端现象。主体的消解必然导致批判性思维的缺失,芒福德认为,自动化的程序已经产生被囚禁的心灵,除了采取权力、威望、财产、生产和利润的标准以外,也就丧失了一切研判这种程序结果的能力,而与任何较有生气的人性目标都已完全脱节[5]。批判性思维是实现人之为人的自我反思与超越的精神要素,内在包涵了肯定思维与否定思维双重向度。肯定性思维能保证技艺的传承,否定性思维提供创新超越的可能性。祛除现代工业世界巨型机器的神话化,恢复人在技术发展中应然的主体地位是工匠精神复归的希望所在。

三、工匠精神现代性困境的超越路径

在现代性的语境中关照工匠精神的重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美国经济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完全是建立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基础之上。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再次腾飞,也无法绕开这一道路。“中国制造”已经深入人心,然而缺乏产品质量保证的“中国制造”其道路必然受到局限。如何从“制造大国”晋升为“制造强国”,亟需弘扬并培育“工匠精神”。马克思对于现代性困境的解决,曾提出了外在超越与内在超越两种路径。外在超越的本质是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对现行资本逻辑弊端的积极扬弃并最终指向共产主义理想社会。马克思认为,只有在资本主义完全被消灭,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完全制度时,才能完全实现对资本的超越,这种对现代性的超越方式被称为现代性的外在超越。然而,从历史的角度看,现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法绕开和避免资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渗透,我们暂时难以从外在逾越资本主义的逻辑框架,因此需要寻求另一种超越的可能路径――内在超越方式。所谓内在超越是指正视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并通过矛盾的合理解决,以求现代性的正常发展,使之更有利于人类与社会的进步[6]。现代性具有解构与重构的双重作用,遭受现代性解构的工匠精神,其重塑应积极并充分借力于现代性的正向能量,通过如下四个方面,寻求自身的超越之境。

(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软实力”提升的内核向度:以人文教育开显职业技能

完整的职业教育内容体系内在包含着职业技能与职业伦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职业技术人员成为德艺双馨的全人。反思现行的职业教育内容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有学者认为,国内的职业教育很多都是“半个人的教育”,主要体现为过度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使职业精神等人文教育学科成为挂在嘴边重要却常常撂在一旁的边缘学科而尴尬生存。职业技术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分开,造成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相互剥离与二元对立。职业技能教育绝不应该单纯地训练学生简单地做出有形的产品,而应结合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将反映其专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人文素养教育融入职业技能教育过程中。大量实际经验表明,仅仅片面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最终会沦为职业训练的场所,人最终成为生产的工具。任何一种职业技术的背后都应蕴含着人作为主体存在的价值向度,缺乏价值取向的技术不仅缺乏人的体温,甚至还会使技术应用导向危险的方向。“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价值导向,不仅关注职业技能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也注重职业精神的滋养与提升,以实现“物人合一”的价值意蕴,使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伦理教育合二为一,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合。人文精神的培育不仅能促进技术的提升,更是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杜威曾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多次提到,所有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指向人,让人成为人是一切教育的本质追求。重视职业教育的人文精神,重提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是为了功利地提升产品质量与职业技能,而是为了让工匠摒弃成为工具的可能性,挖掘人的最大潜力,成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的个性化与产品的精致化达到高度统一与和谐。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工匠精神培育的直接目的,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逻辑起点与价值旨归。

(二)筑牢技术传承方式科学化转变的保障向度:促进技艺传承的持续性与科学性

经验性技术指的是依据长期实践经验(没有上升到科学理论高度)而创造或发明的物质手段以及方法、技能、技巧等,是以经验为前提的[7]。所谓科学性技术,指的是以科学原理为基础,将技术凝练为理论高度而非一般性的实践经验所总结、创造的各种手段、方法等,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经验性技术与科学性技术相比,前者具有偶然性,而后者具有稳定性和预见性。传统的工匠技艺及精神主要依靠手把手、一对一的言传身教或师徒、家族传承,具有排他性和单一性。这种传承方式属于经验性技术的传承方式,这种建基于强关系基础上的传承能保证技艺传承的敞开性和无保留性,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工匠精神代际传递的脱轨,工匠技艺后继无人使一些特殊技艺面临失传而无法实现历史的传承,造成工艺文明发展的巨大损失。促进经验性技术向科学性技术转变,主要是通过现代技术“解码”并保存传统工匠依靠“口传心授”“心领神会”等经验形式传授的内容,将工匠精神及其技艺提炼为理论层面或规律层面的知识体系。如为“工匠大师”“名匠”著书立说,通过影像、录音、文本等各种方式为他们撰写传记,总结经验,通过现代技术帮助工匠保全、整理、提炼技艺的相关资料以供后人学习。这样做能通过法律、制度等形式抢救、保护工匠的合法权益,转变工匠行业原有的经验成分偏重而理论凝炼不足的情况,提高工匠技艺传承的效率,从而延续工匠精神的生命力并拓展工匠精神影响的辐射力。

(三)构建现代化职业发展机制的刚性支持向度:推动职业岗位的纵深发展与职业能力的横向拓展

完善的发展机制是职业技能提升的刚性支持向度,国家与社会应构建一套包括考核、晋升、激励、保障等内容在内的完整机制,畅通发展渠道,让技术岗位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首先,应建立产品考核体系。可参考古代“物勒工名”(即将工匠名字刻在其所制作的产品上)和“工师效工”(由工师检验考核工匠制作产品的质量)的方法,“利用条形码、二维码等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来监督、考核工匠的生产制作质量,强化工匠职业伦理精神建设,”[8]工匠、技师的每一件作品、产品实行责任追究。其次,应畅通工匠的晋升机制。过去工人对自身职业感觉荣耀,8级工资能养活一家人,而现在的职业技术工人在收入和社会地位方面与其他职业差异很大,国家应制定工人发展的技能岗位级别晋升机制,并将职业技能人才列入专项培养计划,完善薪酬体系,打通人才发展渠道,给予他们待遇,为技能人才凭借自身努力获得体面生活提供通道。再次,应树立宣传工匠的形象典范。如设立现代工匠典范奖项,评选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工匠大师、名师、技师,挖掘当代职业技术行业中优秀技术人员的典型,通过宣传、奖励等形式,在精神上给予荣誉,在物质上给予肯定。一方面,让具有精湛工艺、示范精神的大师级工匠甘于在自己的行业继续钻研、传承工匠精神;另一方面,也让年轻的职业技术人员看到未来发展的希望,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乐于学习、追随、效仿大师级的匠人持续在职业技术领域发展。最后,应构建工匠保障机制。如为职业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保险制度、休假制度、进修制度、退休制度等,使职业技术岗位更具吸引力。只有通过待遇留人、制度留人、情感留人,才能从根本上让职业技术人员从内心认同自身的职业,感受到职业价值与尊严。

(四)彰显现代化背景下主体发展的动力向度:激发职业技术人员能动性与积极性的生成

人的主体性发展与彰显是人类发展史的永恒追问。在现代化大工业生产中,被淹没在巨型机器与产品海洋中的“人”的主体性,是工匠精神重塑的重要动力源泉。上文所提出的现代职业教育“软实力”提升的内核向度、技术传承方式科学化转变的保障向度、现代化职业发展机制的刚性支持向度等都必须依托于人这一主体“在场”方能产生积极效应,职业技术人员内在能动性与积极性的激发为工匠精神的生成提供驱动力。充分尊重主体的人在生产实践中的主导作用与支配地位,重新恢复人的自主性、选择性和自由性,充分发挥人在实践中的主体精神力量,是超越机器对人的僭越的唯一路径。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三个路径激发职业技术人员的主体性。首先,可采取生产轮岗制度,丰富工人的实践体验。现代化过于精细的分工是造成职业技术工人片面性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长期单一的生产流程容易弱化工人对于产品的整体意识,造成对产品理解的碎片化。长期固化的操作步骤容易使工人产生疲劳感,被极端分解的生产工序难以有创造性可言。轮岗制度能丰富职业技术人员对于产品各个生产岗位的体验,为职业技术人员提供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其次,增强不同岗位人员的沟通交流,提升主体在集体中的自我存在感与认同感。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社会关系是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石,人也必须经由社会关系确证自我的存在。现代化的生产流程使人如同机器一样不断重复着同一个动作,固定的“工厂 ―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枯萎了职业技术工人的精神生活,长时间的劳作甚至是加班加点,使得人与人之间交流极度贫乏而丧失了精神向度的追求。应为职业技术工人提供各种精神交流的场域、物质、资金等支持,促成其自我存在感与认同感的生成。最后,还应建立生产工序优化奖励制度,激发职业技术人员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器的固定程序要求人只需要按照机器设定的步骤进行生产,容易消弭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创造性。而人之创造性与超越性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可针对职业技术人员建立生产工序优化或管理程序优化奖励制度,对能改善生产或管理流程,并带来较高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创新性模式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以活跃技术人员的创造性精神。

四、Y语

“工匠精神”的重塑对中国的大国崛起和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国家层面,是我国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进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从社会教育层面,是倒逼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内涵提升的需要,有利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地位的提升;从个人层面,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被异化为“工具”的人还原为真正意义上有尊严的“人”。“工匠精神”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机械重复,其不仅是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也是职业技术人员在生产中不断实现创新和超越的必由之路。重塑“工匠精神”是在现代工业科技与手工艺长期共存的时代,如何通过提高职业技术人员的技艺与职业伦理,充分激发职业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8]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8.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

[3]李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性审视[J].思想教育研究,2008(5):2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III)[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1.

[5]芒福德.机械的神话[M].钮先钟,译.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2:190.

[6]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1.

[7]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J].史林,2005(4):64.

On the Modernity Predicament of the Craftsmanship Declining and How to Beyond

Xiao Weiwei, Chen Wenhai

物流行业的工匠精神例10

一、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提到“工匠”一词,不少人会想到做木工的匠人。曾经有电视节目《大国工匠》,真正意义上从匠人匠心的角度出发,挖掘我国各个时期和地域的匠人文化,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也不同,凭借着自身的悟性和不断的努力,成为某一行业顶尖的人物,其高超的技艺水平是无人能替代的。这些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执著坚守,持之以恒,并不断创新。这就是传说中的工匠精神。

大多数匠人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其基本的理念就是精益求精。主要就体现在其职业的操守,对待自己的工作从来都是一丝不苟,认真钻研;每一个产品,甚至每一个细节,都严格对待,追求极致和完美;每一道工序的设计和完善,都需要亲自上阵,使得自身技艺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提升服务的质量和品质;对于新技术和新科技,也保持着不断学习和研究的态度,执著追求,从而打造出其特有的品质,使其他品牌无法超越。

二、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匠人精神的重要性

(一) 顺应国家的领导方针

新?r期的企业培养方针是“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的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我们至少掌握一门精湛的技术,追求尽善尽美的品质和产品,不断吸收新思想、新技术,创新发展更多的新工艺,从而独创品牌的效应。这不仅是时展的需求,也是培养高职学生素养和品质的法宝。

(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报道数据显示,大多数百年老字号的企业,多数都集中在日本、荷兰等少数发达国家,究其原因,是这些企业中有许许多多的匠人,传承和发扬企业的王牌精神和精湛工艺,秉持着一种屹立不倒的匠人精神。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如果具备这种精神,会严格要求每一个产品的细节,从而形成压倒性的竞争优势,在百年的风霜中屹立不倒。这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

(三)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

在传统的社会中,为了能够为供需双方提供对等的价值度量,产品和质量即使优良,也不会大面积地传播出去,即所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自21世纪以来,互联网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大动脉,各种企业产品销售的新渠道和新技术,通过互联网不断创新和发展,信息的不对称性也逐渐被打破,消费者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动方,掌控着市场的动向。此时,产品质量就成为企业形象的唯一衡量标准,一些有瑕疵的产品在这一时期无处遁形。因此,企业需要匠心精神,职业院校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匠心精神,从而在信息化社会中站稳脚跟。

(四)是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基础。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不同,其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具备完善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培养的是创新型的技术人才。市场中的企业迫切希望从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一毕业就直接上岗工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工作机会的同时,学生也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在帮助学生促进自身专业技术提升的同时,也需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工匠精神,使其能够认真地对待每一个项目、每一项工作甚至是每一个零件的细节,以工匠的态度指导自身的行为。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才能实现校企合作,学校为更多学生提供实习经验的同时,使其能够提前体会匠人精神的内核,使技术和思想共同进步,从而为企业和社会输入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促进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五)是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保证

在我国,职业院校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使其能够适应不同职业和岗位的需求、适应生产和管理,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此同时,企业在进行员工招聘时,要求其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思想,同时也需要具有严格、认真的职业态度,敬业、专心的职业精神。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企业才愿意为员工提供岗位。因此,在工匠精神的理论思想指导下,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是全方位和多方面的,除了让学生具有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培养一种崇高的工匠精神,从而为其日后的就业发展和全面成长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

(一)弘扬和建设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如今,高职院校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院校应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下工夫,努力建设具有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将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匠人精神的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职业化锻造。例如,教师在进行技术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新媒体技术和课件等,为学生讲述匠人精神的代表人物,其中包括以解牛闻名于世的庖丁、亲手拼接航天之翼的女工程师薛莹以及各行各业驰名中外的领军人物,为学生讲授匠人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历史,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匠人精神的核心和精华。同时,教师也可以举办一些演讲和活动,跟学生畅谈匠人精神的意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就?I创新教育将匠人精神纳入其中

高职教育所肩负的使命就是培养创新和服务性人才,使其能够创新发展工艺技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专业和思想基础。因此,在进行职业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基本目标,以匠人精神为基本的思想内核,为学生设计生涯规划,培养其创业意识和服务的精神,促进学生具备主动就业和创业的意识和思想,为其提供更多选择和就业机会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在课程教育中融入匠人精神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专业课的学习和教学依然是最主要的中心环节。教师科学地设置课程形式,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设计教学的重点和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把传统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顾虑到专业的特点和未来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类型,认真分析市场的结构和特点,准确把握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就业能力为基本的导向原则,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规划的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匠人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从而彰显出高职院校特有的教学特色。

(四)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中体现工匠精神

学生在高职院校接受教育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会学习到许多关于技术经验的知识和技能,从而适应生产和服务。但是,只掌握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是不能很好地体现大国匠人精神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方向和专业特点等客观因素,在保证学生基本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适当地对其进行技术和个性化培养,使其能够充分展现个人能力和水准。学生精通一门技艺的同时,会得到不同职业类型的迁移,充分调动起积极性,使其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五)实施现代学徒制,体现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想要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就需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由企业的高管、技术人员以及行业的专家组成,使教师的素质和职业水平能够得到质的飞跃。因此,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高效互动、互帮互助,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想能力,也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成果的研究和发展,从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升华。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能够共同提升,通过情感和知识的交流,实现思想上的碰撞,从而为学生传递出精益求精和耐心专注的工匠精神,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校企合作塑造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