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畜牧学研究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6 10:30:23

畜牧学研究方法

畜牧学研究方法例1

关键词:

畜牧;兽医;档案;管理;要点

进入信息化社会,档案作为信息资源备受关注,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时间还不长,生产建设、科研工作开展都较为滞后,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以供交流、科研。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了畜牧兽医档案管理的要点,具体如下。

1加强思想认识

畜牧兽医档案管理对畜牧行业的生产建设、科学研究意义重大,要管理好畜牧兽医档案,需要加强养殖户、基层兽医工作者、畜牧管理部门的思想认识。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认识畜牧兽医档案的重要性。畜牧兽医档案对畜牧管理、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参考作用。在档案录入之前,要确保档案内信息的可靠性,以现代档案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提高查询的便利性。畜牧管理部门要建立畜牧兽医档案信息库,将电子档案的作用充分挖掘出来,赢得牧民、兽医的认可。其二,尊重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档案是宝贵的信息资源,是科技劳动者的智慧结晶。科学、谨慎的档案管理不但可以提炼有用信息,还能肯定劳动者的科研成果,提高其共享热情,丰富档案的内容。

2做好科学分类

畜牧兽医管理机构涉及的管理内容、项目很多,由此产生的档案也五花八门,种类颇多。若是不进行系统、全面的保存和管理,只是笼统分类,在后续的档案使用上必然会产生诸多的问题,诸如当要取用档案的时候,档案保存不得法,查找时间延长,势必会影响档案管理和使用效率;当畜牧兽医局需要进行相关技术研发要查找过去研究成果、资料的时候,若是不能及时提供档案资料,必然会影响科学研究的有效性。由此可见,遵循现代档案管理办法,做好档案科学分类,对档案的利用、科研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分清管理主次

畜牧兽医局档案总量大、种类多,不但包括法律文件、历史资源,还包括科研资料、兽医记录,如果不分主次,将这些文件全部系统整理,不但会降低档案管理效率,还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畜牧兽医局的档案中有很多对畜牧兽医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文件,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疫情诊断报告、动物保护监督文件、种畜禽管理文件、疫病预防文件、饲料相关文件等。将主要的精力放到这些文件上,对畜牧业的生产建设、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更大。总的来说,在畜牧兽医档案管理过程中,只有分清主次,才能够抓住主要矛盾,确保档案管理的实效性。

4提高服务水平

畜牧兽医档案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服务,档案资料如果不利用、分享,那么它的价值就无法彰显出来。为此,在畜牧兽医档案管理过程中,要着重提高档案人员、管理机构的服务水平。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为科学决策服务。畜牧部门相关领导的决策需要详实、全面的数据资料,而畜牧兽医档案正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整合资料,为领导节省时间、提高决策效率是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要使命。其二,为养殖户服务。畜牧兽医档案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养殖户,当这些档案被整理、归集、整合产生成果之后,也需要即时将有价值的信息反馈给养殖户,并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其三,为兽医服务。畜牧兽医档案得益于兽医的辛勤劳动,当科研工作者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要及时将成果告知兽医,以更好地提高畜牧兽医工作的技术含量,促进畜牧业的高效发展。

5采取数字管理

数字化是档案管理的重要趋势,畜牧兽医档案管理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致力于实现办公自动化、无纸化,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生产方式等。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大数据技术、云技术的基础上,为了应用这些技术,畜牧兽医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并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程度。其二,提高信息管理水平。档案信息的管理也是数字化档案管理一项重要的内容,如何高效利用这些信息是摆在档案管理者面前的难题,只有不断深挖档案信息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为养殖户、兽医服务,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畜牧学研究方法例2

[中图分类号] Q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272-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农牧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研究日益完善。但是对于我国北方牧业所占比重较大的牧区,却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低,承受外界压力较大。故此开展北方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诊断研究,为增加我国北方畜牧业可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实现畜牧业发展目标更具现实意义。

二、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

1.三个重要评价指标简介

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的三个指标,具体到牧区畜牧业生态系统来说,活力是指供给畜产品的效率,主要评价畜产品产出满足牧民受益要求的程度;组织结构主要是指生态系统资源和生产结构匹配情况;恢复力是指抵抗自然灾害的破坏以及应对社会经济所带来的风险能力,体现如何把风险降到最小的能力。

2.北方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内涵要求,并参考国内外畜牧业系统健康评价相关的方法,并且结合北方畜牧业的特点,从客观自然条件、经济投入等多方面多视角确定和选取指标,并根据系统活力、恢复力以及系统的组织结构三个重要方面创建北方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三、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投影寻踪评价模型

采用样本数据驱动而显示的探索性数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就是投影寻踪方法简称为pp。笔者采用优化后的GA法,也就是效仿生物物种劣汰优胜以及在生物群体内的染色体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机制上,对于实数进行编码的加速遗算方法简称RAGA,依此来解决高维空间下的寻优课题,并且将此法和投影寻踪评价模型简称PPE有效地进行结合,创建用来评价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的投影寻踪等级模型。

四、牧区概况及相关数据采集

本文介绍了北方牧区占全国总土地面积一半,而总人口却占百分之六,气候主要表现为大陆寒温带及温带季风性气候特点,具有温差大、多旱少雨,风大,受自然灾害破坏多。草地资源丰富占全国的百分之六十多,人均草地面积是全国人均草地面积的十二倍。

数据来源于三方面:一方面是2010年的科研报告及年鉴统计,另一方面是2010年的五大牧区畜牧业年鉴统计相关资料数据,还有是经过公式计算得到的。

五、评价结果和健康综合诊断

2.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诊断

2.1畜牧业生态系统活力诊断

要提高畜牧业生态系统的活力,需要正确处理好牧草资源的的生长和家畜生长的异步性矛盾,这就需要大量地设置人工草地以及半人工草地,大量地配置草库以及割草场,培植四季出栏的家畜,达到增畜增草目的,保证畜草处于平衡状态实现牧场生态环境和产出均衡双赢。

2.2北方畜牧业生态系统组织结构诊断

从评价结果表明我国草地退化现象严重,草地开发利用不利,还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合理优化生态系统的经济构架,大力发展牧区的畜牧业现代化及科技化,注重农牧发展的协调新,从而大力提升畜牧业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优化水平。

2.3北方畜牧业生态系统恢复力诊断

要改变目前的靠天养畜以及传统的少量的人工种草的生产模式,改变畜牧业生产水平低下,这就需要加大畜棚建设,合理配置家畜品种资源和丰富的草场资源,合理化解决草畜矛盾,不断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增强畜牧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2.4北方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诊断

认真分析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后显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因地制宜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并且操作性强的应对方案,以增强北方畜牧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能力。

五、结束语

本文以五个北方牧区为例,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诊断,采用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投影寻踪评价模型,并对牧区生态健康进行诊断分析,并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同时牧区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实践中对于不同的畜牧业生态系统,其指标的选取、评价的度量方法及标准时有差异的,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适当调整,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讨,以保证畜牧业生态系统评价的可靠准确。

畜牧学研究方法例3

南非位于非洲的最南端,面积122.7万km2,人口4300多万人,西南部临大西洋,东南部临印度洋,最南端的好望角为两洋交汇处。地形地貌西部几乎是沙漠,中部和东部是草地和森林,多以平坦地貌为主,山丘较少见。海拔高度从沿海的几米上升到内陆的3000多米,气候特点则是从开普半岛的地中海式气候变化到夸祖鲁海岸的亚热带气候,但在东北部内陆则是草原气候。日照充足但变化较大,全年平均降雨量400mm左右,多集中在夏季,但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全国农耕地占10%左右,可灌溉地区占5%。干旱、半干旱地区占85%,湿润地区占15%,

南非的牧草生长受雨量条件的制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畜牧业以草原畜牧业为主。分布大致是:东部主要是肉牛、奶牛、猪、家禽等优良品种及杂交种,是畜牧业最集中的地区;北部降雨少、温度高,只适宜饲养当地的品种;西南部几乎是沙漠,主要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南部沿海地带主要饲养良种奶牛和肉牛;西北部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种植业主要是玉米、高梁、向日葵、土豆和小麦,也种植蔬菜、葡萄等。南非以矿产闻名,金矿贮量占全世界的51%,钻石和宝石贮量相当丰富,居世界第3位,铀矿贮量居世界第一。交通发达,全国已形成较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高速公路人均占有里程居世界第3位。从国民经济结构看,南非以矿产为主的重工业占国民经济的50%以上,畜牧业占30%左右,种植业、酿酒、旅游及其他产业约占20%。

二、草地生态恢复和“三化”草地治理的主要特点

通过培训和学习,感受到南非草地生态保护和“三化”草地治理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在以下几方面的作法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1、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把草地建设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南非的自然条件并不算得天独厚,草地和森林资源不算丰富,缺水十分严重。但是,南非从城市到公路,从机关、工厂、学校、商店到私人住宅周围生态植被良好,青草、绿树、鲜花是他们的主旋律,形成了一个环境幽美、空气清馨的由绿色生物覆盖的世界。长期以来,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环境立法和执法已实施多年,政府对农牧业生产的投资并不多,但不惜投巨资用于环境保护,大力提倡种草和植树,并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严格的规定。对采矿企业,在开矿之前必须要有恢复生态植被的规划,政府才发营业执照;如果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及时恢复生态植被,政府则立即调销营业执照,关闭采矿企业。城市和公路建设注意保护原有植被,同时规划了足量的草坪建植和树木种植面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南非在干旱、半干旱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建立规模较大的各类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政府规定造纸厂必须先植树,只有一片山林成材后,才允许伐树用来造纸,从而形成先造后用、造用结合的良性循环。在南非种草和植树,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2、矿产企业以种草为主要途径,恢复矿渣生态植被。南非是矿产大国,如果管理不当,乱采滥挖会给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矿业公司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劳工健康、人身安全三方面工作,把恢复矿渣生态植被作为己任,实行一边开采一边进行植被恢复。根据矿渣上层回填土层的高度,种植不同的植物恢复矿渣植被。回填土层高度在60CM以上,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30~60CM种植一般农作物,低于30CM就种植牧草。矿产企业几乎用种植牧草来恢复矿渣植被。我们到安格卢(ANGLO)煤矿公司实地学习,了解到该公司为提高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科技含量,与比勒陀尼亚大学合作,解决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技术问题。并亲眼看到该公司恢复矿渣草地植被的过程,即将煤矿开采的矿渣推成平地、半园形山丘或梯田式的山丘,把矿渣层压紧,再回填熟土30CM左右,然后施肥、播种、灌溉等,种植抗旱、耐瘠、产草量高、保持水土能力强的草种。该公司的矿渣迹地有2.6万亩,目前已全部恢复了草地植被,其盖度在95%以上,植被恢复效果非常好。那些传统上破坏环境的“大户”——金矿、煤矿、钻石、炼钢厂、造纸厂等,现都成了环境保护的先锋。

3、发展人工种草,实行围栏轮牧休牧。南非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成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最大制约因素。畜牧业主要靠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来解决牲畜的饲料来源。因此,家庭牧场都十分重视利用雨季开展人工种草,尤其是在东部和沿海畜牧业比较集中地区的奶牛场和肉牛肥育场,几乎靠人工种草发展畜牧业。种草面积视饲养规模而定,以栽培禾本科牧草为主或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选择耐旱、产草量高、草质较优的品种,如Atriplex、Anthephora、Bana、Kikuyu、象草、非洲狼尾草、白水牛草、紫花苜蓿等。在牧草生长季节进行放牧利用;雨季结束后牧草因干旱缺水而干枯,其枯草的营养价值仍较高,也可在旱季(或冬季)放牧利用,但大多数牧场都在雨季刚结束时割草调制青干草。家庭农牧场在种植牧草的同时,一般都安排一定面积的土地种植玉米,作为枯草季节饲草料的主要来源。种植饲草料,实行机械化播种、收割和管理。人工种草,既发展了畜牧业,又恢复了草地植被。

与此同时,牧场主十分重视合理利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大力推广草地钢丝围栏技术,把草地围栏成500~3000亩的若干个小区,实行划区轮牧。在当地的春季,牧场主利用雨水和光热条件相对较好的季节,实行休牧,让草地有休养之机,使草地得到可持续利用。

4、提高牲畜质量,实行草畜平衡。南非把减少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既作为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又作为保护好草原的重要手段。除北部地区因温度高、降雨少,主要饲养当地的山羊品种外,其余地区都饲养良种畜和杂交种。肉牛品种主要是安格斯、夏洛来、海福特及其与本地牛的杂交种,奶牛品种以黑白花品种为主;南非是波尔山羊的原产地,山羊品种主要是波尔山羊;绵羊品种主要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和Dorper肉用绵羊。国家十分重视家畜良种的培育和推广,设立了国家和民间的良种公牛中心,专门向全国各地的奶牛场、肉牛肥育场提供优良种畜。全国基本形成了国家的、民间的良种中心到生产场的良种繁育推广网络体系。牧场主通过限制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的措施来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并根据草地的生产能力来确定牲畜的饲养量,实行草畜平衡,既能避免破坏草原,有效保护草原,又能实现长久的经济效益,推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5、灭治草原蝗虫,治理虫害草地。南非蝗虫对草原的破坏十分严重,其飞行速度为19公里/小时,扩展速度非常快。在蝗虫危害区域每平方公里有蝗虫4000~8000万只,3400只蝗虫一天的采食量相当于1只羊的采食量(1.5kg干草),全国蝗虫每天要损失6000吨牧草。南非政府对治理草原蝗虫十分重视,建立了蝗虫预警制度,要求发现蝗虫必须立即上报,每年政府投资3000~5000万兰特专项用于灭治草原蝗虫。灭治方法主要是在草原专家的指导下,一般在蝗虫的产卵季节农牧民喷撒化学药剂灭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实行科学饲养管理,注重科研与生产结合。南非的草地畜牧业是以家庭牧场为基本生产单位,牧场主一般都有大专以上学历,从事农牧和生物技术科研、教学的专家、教授,大都有自己的农牧场,实行科学养殖,其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也较高。牧场主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注重投入、产出和效益。

南非国家设立了农牧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农牧高新技术研究;地方设立了农牧科研所或站,主要研究农(牧)场的实用技术;大专院校也设立了专门从事农牧科学研究的机构和实验基地,大多数从事基础研究。农牧科研单位的人员工资由政府提供,但科研经费由公司或农场主提供,公司或农牧场主根据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与有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签订协议,出资进行研究,其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出资者,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避免了科研与生产的脱节,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ANGLO矿业公司的矿渣植被恢复,就是该公司出资由比勒陀尼亚大学进行试验研究,在矿渣上种植牧草和农作物均获得成功,并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

三、几点建议

通过20多天在南非的培训和学习,很受启发。结合四川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进一步抓好“三化”草原治理,恢复草原生态植被。我省草原位于长江黄河上游和源头,有草原面积3.13亿亩,占全省幅员面积的43%。近30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到2002年,全省有沙化、鼠虫害、其它退化草原面积达16010万亩,并集中分布在川西北牧区,这是我省草原保护建设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借鉴南非恢复草地植被的经验,切实抓好我省“三化”草地治理工作。积极开展沙化草地治理的科学研究,推广沙化草地治理的实用技术,恢复沙化草地植被;继续采取生物、化学、物理、保护天敌等综合措施,治理草原鼠虫害;大力推广补播、除杂、施肥等草地改良技术,治理好一般退化草地。特别是在川西北牧区,因采金、挖矿毁坏草原植被的现象很突出。借鉴南非恢复矿渣草地植被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切实抓好矿产企业的草地植被恢复。

其次,建立草畜平衡等三项草原保护制度,合理利用草原。一是以乡为单位划定基本草原保护范围,树立标志,并公告保护,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二是根据草地资源状况和草原承载量,合理确定牲畜发展数量,防止超载过牧,建立草畜平衡制度。并通过加强技术服务和市场引导,加快畜群周转,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牲畜质量,使传统型的数量畜牧业向质量型的效益畜牧业转变。三是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实行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视其退化程度分别进行禁牧、休牧,建立禁牧、休牧和轮牧制度。

畜牧学研究方法例4

1

南非基本概况

南非位于非洲的最南端,面积122.7万平方公里,人口4300多万人,西南部临大西洋,东南部临印度洋,最南端的好望角为两洋交汇处,地形地貌西部几乎是沙漠,中部和东部是草地和森林,多以平坦地貌为主,山丘较少见。海拔高度从沿海的几米上升到内陆的3000多米,气候特点则是从开普半岛的地中海式气候变化到夸祖鲁海岸的亚热带气候,但在东北部内陆则是草原气候。日照充足但变化较大,全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夏季,但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全国农耕地占10%左右,可灌溉地区占5%。干旱、半干旱地区占85%,湿润地区占15%。

南非的牧草生长受雨量条件的制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畜牧业以草原畜牧业为主。分布大致是:东部主要是肉牛、奶牛、猪、家禽等优良品种及杂交种,是畜牧业最集中的地区;北部降雨少、温度高,只适宜饲养当地的品种;西南部几乎是沙漠,主要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南部沿海地带主要饲养良种奶牛和肉牛;西北部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种植业主要是玉米、高粱、向日葵、土豆和小麦,也种植蔬菜、葡萄等。南非以矿产闻名,金矿贮量占全世界的51%,钻石和宝石贮量相当丰富,居世界第3位。铀矿贮量居世界第一。交通发达,全国已形成较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高速公路人均占有里程居世界第3位。从国民经济结构看,南非以矿产为主的重工业占国民经济的50%以上,畜牧业占30%左右,种植业、酿酒、旅游及其他产业约占20%。

2

草地生态恢复和“三化”草地治理的主要特点

通过培训和学习,感受到南非草地生态保护和“三化”草地治理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法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2.1

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把草地建设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南非的自然条件并不算得天独厚,草地和森林资源不算丰富,缺水十分严重。但是,南非从城市到公路,从机关、工厂、学校、商店到私人住宅周围生态植被良好,青草、绿树、鲜花是他们的主旋律,形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由绿色植物覆盖的世界。长期以来,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环境立法和执法已实施多年,政府对农牧业生产的投资并不多,但不惜投巨资用于环境保护,大力提倡种草和植树,并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严格的规定。对采矿企业,在开矿之前必须要有恢复生态植被的规划,政府才发营业执照;如果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及时恢复生态植被,政府则立即吊销营业执照,关闭采矿企业。城市和公路建设注意保护原有植被,同时规划了足量的草坪建植和树木种植面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南非在干旱、半干旱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建立规模较大的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政府规定造纸厂必须先植树,只有一片山林成材后,才允许伐树用来造纸。从而形成先造后用、造用结合的良性循环。在南非种草和植树,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2.2

矿产企业以种草为主要途径,恢复矿渣生态植被

南非是矿产大国,如果管理不当,乱采滥挖会给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矿业公司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劳工健康、人身安全三方面工作,把恢复矿渣生态植被作为己任,实行一边开采一边进行植被恢复。根据矿渣上层回填土层的高度,种植不同的植物恢复矿渣植被。回填土层高度在60cm以上,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30~60cm种植一般农作物,低于30cm就种植牧草。矿产企业几乎用种植牧草来恢复矿渣植被。我们到安格卢(angio)煤矿公司实地学习,了解到该公司为提高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科技含量,与比勒陀尼亚大学合作,解决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技术问题。

2.3

发展人工种草,实行围栏轮牧休牧

南非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成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最大制约因素。畜牧业主要靠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来解决牲畜的饲料来源。因此,家庭牧场都十分重视利用雨季开展人工种草,尤其是在东部和沿海畜牧业比较集中地区的奶牛场和肉牛肥育场,几乎靠人工种草发展畜牧业。种草面积视饲养规模而定,以栽培禾本科牧草为主或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选择耐旱、产草量高、草质较优的品种,在牧草生长季节进行放牧利用;雨季结束后牧草因干旱缺水而干枯,其枯草的营养价值仍较高,也可在旱季(或冬季)放牧利用,但大多数牧场都在雨季刚结束时割草调制青干草。家庭农牧场在种植牧草的同时,一般都安排一定面积的土地种植玉米,作为枯草季节饲草料的主要来源。种植饲草料,实行机械化播种、收割和管理。人工种草,既发展了畜牧业,又恢复了草地植被。

与此同时,牧场主十分重视合理利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大力推广草地钢丝围栏技术,实行划区轮牧。在当地的春季,牧场主利用雨水和光热条件相对较好的季节,实行休牧,让草地有休养之机,使草地得到可持续利用。

2.4

提高牲畜质量,实行草畜平衡

南非把减少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既作为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关健措施,又作为保护好草原的重要手段。除北部地区因温度高、降雨少,主要饲养当地的山羊品种外,其余地区都饲养良种畜和杂交种。肉牛品种主要是安格斯、夏洛来、海福特及其与本地牛的杂交种,奶牛品种以黑白花品种为主;南非是波尔山羊的原产地,山羊品种主要是波尔山羊;绵羊品种主要有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和dorper肉用绵羊。国家十分重视家畜良种的培育和推广,设立了国家和民间的良种公牛精液中心,专门向全国各地的奶牛场、肉牛肥育场提供优良种畜精液。全国基本形成了国家的、民间的良种精液中心到生产场的良种繁育推广网络体系,牧场主通过限制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的措施来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并根据草地的生产能力来确定牲畜的饲养量,实行草畜平衡,既能避免破坏草原,有效保护草原,又能实现长久的经济效益,推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南非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考察报告范文由查字典提供!

2.5

灭治草原蝗虫,治理虫害草地

南非蝗虫对草原的破坏十分严重,在蝗虫危害区域每平方公里有蝗虫4000~8000万只,3400只蝗虫一天的采食量相当于1只羊的采食量(1.5kg干草),全国蝗虫每天要损害6000t牧草。南非政府对治理草原蝗虫十分重视,建立了蝗虫预警制度,要求发现蝗虫必须立即上报,每年政府投资3000~5000万兰特专项用于灭治草原蝗虫。灭治方法主要是在草原专家的指导下,一般在蝗虫的产卵季节农牧民喷撒化学药剂灭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6

实行科学饲养管理,注重科研与生产结合

南非的草地畜牧业是以家庭牧场为基本生产单位,牧场主一般都有大专以上学历,从事农牧和生物技术科研、教学的专家、教授,大都有自己的农牧场,实行科学养殖,其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也较高。牧场主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注重投入、产出和效益。

南非国家设立了农牧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农牧高新技术研究;地方设立了农牧科研所或站,主要研究农(牧)场的实用技术;大专院校也设立了专门从事农牧科学研究的机构和实验基地,大多数从事基础研究。农牧科研单位的人员工资由政府提供,但科研经费由公司或农场主提供,公司或农牧场主根据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关健性技术难题,与有关科研所和大专院校签订协议,出资进行研究,其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出资者,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避免了科研与生产的脱节,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anglo矿业公司的矿渣植被恢复,就是该公司出资由比勒陀尼亚大学进行试验研究,在矿渣上种植牧草和农作物均获得成功,并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

3

几点建议

通过20多天在南非的培训和学习,很受启发。结合四川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进一步抓好“三化”草原治理,恢复草原生态植被

我省草原位于长江黄河上游和源头,草原面积3.13亿亩(合2087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43%。近30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到xx年,全省有沙化、鼠虫害、其它退化草原面积达16010万亩(合1067.33万公顷),并集中分布在川西北牧区,这是我省草原保护建设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借鉴南非恢复草地植被的经验,切实抓好我省“三化”草地治理工作。积极开展沙化草地治理的科学研究,推广沙化草地治理的实用技术,恢复沙化草地植被;继续采取生物、化学、物理、保护天敌等综合措施,治理草原鼠虫害;大力推广补播、除杂、施肥等草地改良技术,治理好一般退化草地。特别是在川西北牧区,因采金、挖矿毁坏草原植被的现象很突出。借鉴南非恢复矿渣草地植被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切实抓好矿产企业的草地植被恢复。

3.2

建立草畜平衡等三项草原保护制度,合理利用草原

一是以乡为单位划定基本草原保护范围,树立标志,并公告保护,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二是根据草地资源状况和草原承载量,合理确定牲畜发展数量,防止超载过牧,建立草畜平衡制度。并通过加强技术服务和市场引导,加快畜群周转,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牧畜质量,使传统型的数量畜牧业向质量型的效益畜牧业转变。三是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实行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视其退化程度分别进行禁牧、休牧,建立禁牧、休牧和轮牧制度。

3.3

加强草原基本建设,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草原建设,是抓好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推进畜牧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是解决好我省草原所有问题的关健。多方筹集草原建设资金,加大草原基本建设的力度。重点抓好围栏改良草地、人工草地、饲草饲料基地、牲畜棚圈以及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草原生产力,缓解畜草矛盾,逐步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实行科学养畜,既发展畜牧业经济,又保护草原生态。

3.4

依法加强草原管理,加大草原执法力度

畜牧学研究方法例5

1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1.1霍家店村畜牧业概况

霍家店村地处吉林省梨树县镇郊,现有10个自然屯、耕地面积762hm2[1],从1997年开始走向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道路。该村先是认真规划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布局,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而后形成了生猪生产基地、蛋鸡生产基地。该村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同时霍家店村还建成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农产品流通,培养了数名经纪人,为基地农户联系市场,保证销路。目前,该村重点发展的项目有养猪、养牛、养禽、交通运输等,推动肉食屠宰加工、皮毛加工等专业化经营形式。现在全村已有畜牧业专业养殖屯8个,其中养鸡专业屯3个、养猪专业屯4个,呈现出“一屯一品、一屯一业”的生产经营格局[1-2]。

1.2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的主要方式

1.2.1大型企业带动

大型农牧企业具有拓展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综合功能,具有较强的牵动力,既能把握好产品的发展方向和生产规模,又能开拓产品的市场销路。霍家店村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带动畜牧业的快速发展。2000年,当时四平市最大的饲料公司———吉林省正邦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建成投产,之后吉林达鑫禽业有限公司、吉林省兴旺集团、绿野仓储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成入驻,极大地带动了相关畜牧产业的迅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速。

1.2.2专业基地带动

围绕畜牧业基础和大型企业建设,通过合理布局、整体规划,形成专业性畜牧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霍家店村依托粮食基地和大型企业这两大优势资源,发展畜牧业。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养猪、养牛、养鸡等一系列产业在内的大型养殖基地,包括众多养猪大户、养牛大户、肉蛋鸡专业户,相关产业远销全国各地,商品化率高达90%以上。专业基地发展促进了畜牧产品的商品化,还实现了农民增收增富。

1.2.3市场带动

市场带动是依托畜牧产品专业市场,带动畜牧产品商品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使得畜牧产品专业市场与广大农户直接连接,同时使专业市场与相关的加工企业或营销公司紧密挂钩,进而带动整个畜牧业专业化生产。霍家店村专业的农贸市场主要贸易商品是牛,年交易1万余头,实现交易额上亿元,为本村创造了极大的利税收入,进一步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

2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分析评价

2.1分析方法说明

就当前可检索的文献看,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行分析评价的研究还很少,但有很多学者对农业产业化进行了研究,其中邸文祥等[3]的农业产业化评价体系实际操作性较强,能够对所研究的经济实体作出具体评价。邸文祥等以县域范围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研究对象,评价体系包括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情况、龙头企业情况、生产基地农户情况、合同与合作制关系、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占有率等7大项目的多个指标。然后根据这些评价项目的数值将我国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阶段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笔者拟通过借鉴和部分改变邸文祥等农业产业化的评价方法,对霍家店村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尝试性分析评价,对其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畜牧业产业化水平提升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对当地畜牧业产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有所帮助。

2.2分析评价过程

2.2.1指标选择

借鉴农业产业化评价方法,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选择10个指标进行分析,分别是畜牧产品生产总值(万元)、畜牧产品劳动生产率(人均产值)、龙头企业收购畜牧产品总值(万元)、龙头企业经营畜牧产品总额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龙头企业经营水平)、参与畜牧生产农户的比例、畜牧农户人均收入增长率、合作制经营额占畜牧总额的比例(合作经营水平)、社会化服务费占生产费用的比例(社会化服务水平)、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畜牧产业化经营占有率。其中畜牧产业化经营水映该产业的综合素质和水平,采用农户人均收入增长率、合作制经营额占畜牧总额的比例、社会化服务费占生产费用的比例三者的平均值;畜牧产业化经营占有率是反映产业化经营的数量型指标,用龙头企业经营畜牧产品总额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和畜牧农户占全村农户的比例的平均值来表示。根据综合分析,将畜牧业产业化分为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完善阶段。

2.2.2指标评价

邸文祥等[3]的农业产业化评价以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笔者是以村域规模为调查范围,规模性指标数值应因地域规模大小不同而有不同评价。笔者首先对霍家店村进行了农户问卷调查,并与村民、村委会干部开展了座谈,获得了大量资料,后来又通过电话就相关资料进行了核实和反馈。依据计算方法得出了霍家店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指标:畜牧产品生产总值10480万元,畜牧产品人均产值2.6万元,龙头企业收购畜牧产品总值7395万元,龙头企业经营畜牧产品总额占全村畜牧业总产值的比例为70.56%,参与畜牧生产农户比例为60.34%,畜牧农户人均收入增长率为9.15%,合作制经营额占畜牧总额的比例为7.05%,社会化服务费占生产费用的比例为1.22%,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为9.25%,畜牧产业化经营占有率为85.45%。

2.2.3评价标准

邸文祥等[3]的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参照标准是以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的,他同时也指出农村产业化数据会因我国各地县域规模大小不同而不同,在使用评价指标数值时应注意灵活运用。笔者研究对象为村域范围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只可以借鉴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部分均值指标和比例性指标。基于此,提出农村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参照标准来评价霍家店村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也为后续进行农村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阶段探讨提供参考。

2.3分析评价结果

2.3.1各项指标发展水平落差较大

从结果看出,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指标极不平衡,有的发展过快,有的发展过慢,没能形成很好的配套发展,出现了短板。各项指标分散在畜牧业产业化的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和完善阶段等不同阶段,形成了一定的阶梯。其中,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合作制经营水平、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这些指标构成第一阶梯;劳动生产率、农户人均收入增长等是第二阶梯的指标;龙头企业经营畜牧产品总额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参与畜牧生产农户的比例及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占有率等方面发展水平高,构成第三阶梯。发展水平的不同步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得短板指标对整体发展能力、竞争能力产生了削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村畜牧业产业化的整体进程。

2.3.2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处于成长阶段

通过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与梨树县各村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进行比较,发现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在龙头企业经营畜牧产品所占比例、参与畜牧生产农户的比例及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占有率等方面非常突出,符合成长阶段的要求,某些指标达到了完善阶段的要求;在畜牧产品人均产值、农户人均收入增长率等几个方面比较突出,明显超出了初级阶段的要求,正在达到成长阶段;合作制经营水平、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等方面达到了初级阶段的要求;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低于初级阶段的要求。综合以上各项,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正处于成长阶段,发展较好的指标将会对其他指标项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牵引产业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3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3.1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各个部分的平衡发展

霍家店村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部分发展水平悬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产业化的整体质量。要制订清晰明确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积极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各个部分的协调发展,即产品生产基地、基地农户、合作制关系、社会化服务、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占有率等部分。对整体规划内的各个部分进行“SW”(强弱势)分析,清楚认识整体规划内哪些部分是强势部分,哪些部分是弱势部分,再根据不同的发展需要确定资源使用的重点。

3.2坚持走畜牧业产业化特色

道路霍家店村的畜牧业产业化呈现出企业带动、专业基地带动、市场带动等三种类型,但每种类型的发展都没有达到十分充分的程度。同时,该村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产业化覆盖面比较窄,不利于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明确自身的强势资源,然后再根据资源的特点选择发展类型。该村的农业资源强势是粮食作物和禽、畜,包括玉米、肉蛋鸡、生猪等,这些都可作为加工业的下游产业,该村可以突出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以市场+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4]。

3.3提高畜牧业专业化经营水平

霍家店村大型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制经营不够多,企业对基地农户的服务水平不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基地的关系。畜牧产品专业基地要有专业的组织来统一组织生产、销售等工作,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畜牧产品基地。这种组织可以是农民自己组织的协会或中介组织,也可以是政府或村委会组织的相关机构或部门,使畜牧产品基地形成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益。龙头企业要不断推进畜牧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还要不断扩大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同制与合作制经营项目的比例,从而不断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

3.4完善利益连接机制

进一步健全畜牧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加强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的资金、技术支持,包括良种、技术培训等服务,确保畜牧产品基地生产的顺利进行,使畜牧业产业化链条更加完善,畜牧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为畜牧业产业化的整体推进夯实基础。引入中介组织,对农户和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监管,这种中介组织由农户组成,可以有效地协调政府与农民、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可以形成适度规模的经济实体,防范和抵御风险,促进企业与农户的关系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维利,张妍.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魅力霍家店[N/OL].吉林日报,2012-02-01(12)[2016-06-03].

[2]佚名.霍家店村[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5,12:40-55.

畜牧学研究方法例6

一、我国畜牧兽医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畜牧兽医工作没有统一机构管理,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目前, 我国畜牧兽医管理工作分散到多个部门,不能实施统一管理, 职责不清。多头管理,职能重叠,造成管理效率低,资源浪费。如内外检分设、商业部门目前还管理部分屠宰企业屠宰检疫、部分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卫生监督仍由卫生部门管理, 防疫工作难以统一协调, 给防检疫工作也带来很多矛盾和困难, 降低了作效率管理机构设置混乱,职责不清, 行政效能不能正常发挥。

(2)基层防疫工作不到位。由于多年建设滞后, 我国基层畜牧兽医体系一直没有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基层畜牧兽医队伍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存在明显不足。首先,由于基层防疫机构工作条件艰苦, 待遇较差, 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均不完善,无法引入学历较高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都不合理。其次,由于基层机构的基础设施较差,多年来大都是“一支针管鸡鸭全打”, 仪器设备还不如管辖区域内的规模化饲养企业的实验室。第三,在改革中由于只看到基层站存在的问题, 不对畜牧兽医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忽视了基层畜牧兽医管理机构在公益服务方面的特殊性, 而视同于一般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简单对基层站所进行撤并了事, 致使大量畜牧兽医基础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隐患严重。基层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 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没有解决,使动物防疫的基础受到动摇。

(3)缺乏专业人才与技术。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据统计在我国县乡畜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28%,36-45岁的占31%,46-60岁的占41%,年龄结构趋于老化。技术人员知识老化。我国一些基层的畜牧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和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

(4)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法律法规方面虽制定了《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畜牧兽医工作法律体系: 缺少一个畜牧兽医工作的基本法,在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执业畜牧兽医管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动物诊疗、畜产品卫生质量等方面也没有立法; 已有的法在很多方面还很不完善, 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相互间还有许多不协调的地方;《动物防疫法》仅适用于对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管理,没有体现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对动物及其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卫生监督和对畜牧兽医工作的有效管理, 其实用地位尚待提升;《动物防疫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在职能界定上有的地方出现交叉,有的地方又出现脱节, 很不适应当前形势下动物防检疫工作的开展和动物疫病的控制等。

二、我国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机构不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薄弱,缺乏专业人才,法律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加之目前国际上特别是我周边国家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局部蔓延,对我国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形成较大压力。因此,改革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1)建立健全畜牧兽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中央一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列入农业部的内设机构。省以下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由省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养殖业发展情况和畜牧兽医工作需要确定,并按程序报批。上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有指导职责;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要加强畜牧兽医医政、药政管理,实施官方畜牧兽医制度。

(2)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根据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畜牧兽医站改革。由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要将原由乡镇畜牧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进行科学界定,并与公益性职能合理分离,使其走向市场。鼓励和引导乡镇畜牧畜牧兽医站分流人员创办经营性畜牧兽医服务实体。

畜牧学研究方法例7

一、近代对中国草原草地的调查研究

中国近代对草原草地的调查研究始自1840年前后。那时的调查活动主要从植物学,而不是从饲料学的角度来进行考察的。起初,一些欧洲人对中国北方的植被进行研究、调查,清末英美两国的植物学者对中国西南和的植物研究尤其着力(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农业出版社,1992年,第333—334页。)。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东北后,为了更好地利用东北的草地发展畜牧业,对东北和内蒙古进行了广泛详细的有关草地植物资源的综合调查(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中国学者对草原和饲料科学的研究始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不过早期主要是从植物学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其中涉及到草原和牧草方面的调查研究。三十年代后,有关北方草原和南方草坡的调查工作才陆续展开。

(一)晚清时欧洲人对中国草地的研究

1830年,俄籍德国人Bunge受帝俄派遣率团到内蒙古、华北等地采集植物标本。同时俄国人科罗廖夫(1830,1841)、库托佐罗夫(1830—1841)、格瑞斯基(1840)、让佐夫(1840)等亦在内蒙古地区采集植物,编成《贝加尔—达乌里植物区系》一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人海德尔研究了蒙古和中国西南地区的植物,并在1930年发表了《中国植物地理和亲缘》一文。美国人威尔逊在1899年至1911年,对华中、四川、东部植物作过考察和研究,并有专著发表;英国人瓦特1911年以后对东部和云南西北部植物作了研究,并发表了许多论文;美国人诺克于20年代在云南设工作站,对云南西北部、东部、甘肃南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0—40年代英美学者十余人在云、川、藏等地研究当地的植物,均有。搜集中国牧草资源的则以美国人为主,迈耶尔1905—1918年在新疆、蒙古、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广泛搜集农作物、园艺作物和牧草种质资源。专门搜集牧草种质资源的有汉松(1899)、皮蓬(1911)、斯蒂芬和墨密兰(1934)(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集料》,第333—334页。)。

(二)清末至民国日本人对东北地区的草原调查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东北,开始其征服中国的美梦。征服东北是日本征服中国的庞大计划中的第一步,对东北资源的调查自然受到侵略者的高度重视。1907年,日本在东北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该机构的活动涉及东北草原的调查与研究,公开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报告。计有1915年满洲产业部务农课的《满蒙牧草植物调查》;1916年矢部吉祯的《东蒙古的牧草和杂草》;1927年小佐井元吉的《满洲的牧草》;1934年佐滕润平的《东乌珠穆沁植物调查报告》;1937年三浦密成的《察绥植物目录》;1940年兴农部畜产司马政局的《满洲的野生牧草及毒草》;1939—1940年,大陆科学院斋滕道雄等的《满洲产野草的饲料科学研究》,内容涉及74种饲用植物的适口性、化学成分、开花期、产量等性状;1941年,斋滕等人又对树叶进行分析,发表《满洲产树叶的饲料学研究》一文,内容涉及22种树叶的适口性、化学成分及单宁的含量;1943年,北满经济调查所发表《兴安北省牧野调查报告》以及《兴安北省三河地区的畜产及牧野》一文;1942年三木茂、川濑勇发表了《北支那牧草资源调查报告》;1943年,满铁北支经济调查所发表《蒙疆牧野调查报告》(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所有这些报告,都是从实地调查中所得,这些有关东北的草地及牧草资源调查工作,直接为其掠夺东北地区的资源服务。然而,不可否认,这些调查也使我们对东北的牧草及草地资源有了比较深入而详细的了解。

(三)民国时期中国学者对草原的调查与研究

民国时期中国学者对草原的调查始于20年代,开始主要从植物考察的角度,后来开发西北的呼声高涨,掀起了考察西北的热潮,牧草也被视为一种宝贵资源,因而对西北草原的调查给予足够的关注。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向西南方向溃退,一些学者又开始对南方的草山草坡进行调查研究。

1.民国早期的植物学研究

20年代,钱崇澍研究了黄山的植被;胡先研究了南方的森林。30年代,焦启元、耿以礼研究了江苏、内蒙古的禾本科植物种类及其分布;樊庆生、王启元、郝景盛分别研究了安徽九华山、内蒙古南部和青海湖周围的植被;孔宪武、陈怀封分别研究了兰州、燕山、长白山等地的植被(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第333—334页。)。

2.西北草原草地的研究

西北人稀地广,除矿产资源丰富外,草地资源是一大优势,畜牧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畜牧业潜力十分大。1932年,开发西北之声一度高涨,由于矿产资源开发手段有限,只能任其埋于地下,作为潜在资源,而草地资源则易于利用,因此在当时的形势下,许多学者对西北草地进行了考察研究。

1938年前后,孔宪武在辛树帜教授的授意下,研究了渭河流域的杂草,以供研究农业者参考。该研究对渭河流域的杂草植物学特征,以及作为牧草的性能作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注:孔宪武:《陕西渭河流域之杂草》,《西北农林》,1938年第3期。)。

1938年,沙凤苞在《陕西畜牧初步调查》一文中指出,西北地区牛羊矮小瘦弱的原因之一是牧草质量不佳,他认为应该减少耕地面积以栽培牧草,并推荐紫花苜蓿和雄刈草为最佳草类,这两种草类一来可用作饲料,二来可以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一举多得。此外还宜引进国外牧草,进行栽培试验并推广种植(注:沙凤苞:《陕西畜牧初步调查》,《西北农林》,1938年第3期。)。沙凤苞有关西北地区畜牧调查一文中关于牧草的论述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他认为要充分认识到草地和耕地具有同样重要性,盲目减少草地扩大耕地不仅不能受益,反而会因此受到惩罚,这一点我们曾经有过很多教训;二是在栽培牧草之时要充分注意水土保持,因为土地干旱,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如不考虑水土保持问题,当草地被家畜食后,极易使地表,造成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1942年,顾谦吉对西北草原进行考察调查以后,根据自然条件及植被类型将西北草原分为七大草区,它们分别是蒙古草区、祁连山草区、青海环海区、柴达木区、巴颜喀拉山区、玉树区、陇南及西倾山区。顾氏对每一区的草类特征都作了详细的描述(注:顾谦吉:《西北畜牧调查报告之设计》,《西北农林》季刊第2卷第1期,西北专号(一),1942年3月。)。

1943年,美籍畜牧顾问,草原专家蒋森来中国,对宁夏的草原进行考察。宁夏地区由于冬末春初饲料缺乏,家畜因之大量死亡。他认为要改变这一局面,除了在入冬前减少牧畜存栏量,使家畜的饲料需求和饲料供给达到平衡外,还需栽培牧草制成干制牧草,以备饲料缺乏之需(注:蒋森:《宁夏畜产考察报告》,《畜牧兽医月刊》1945年5卷3、4期合刊。)。

1944年,许康祖在《西北羊毛研究》一文中指出,西北地区绵羊大多天然放牧,由于草场质量不佳,春秋之季尚可,入冬以后多营养不良,羊群终日游牧而不得一饱。因此他建议把改良草场作为发展畜牧业最为关键的措施(注:许康祖:《西北羊毛事业》,转引自郭文韬、曹隆恭主编:《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第489页。)。

1944年,耿以礼、耿伯介父子考察了甘肃、青海一带的草地情况,对甘肃、青海草地类型,草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草地改良办法作了较全面的研究。耿氏指出:(1)甘、青一带山坡草地辽阔,但牧草质量欠佳,亦无占优势之草种,系放牧过度所致;(2)平原草地面积有限,优势之草类亦显著;(3)青海湖之平原牧草,要优于拉卜楞甘坪寺之平原牧草,而甘坪寺之平原牧草,又较优于三果乎之平原牧草;(4)在牧草改良过程中,宜首先铲除毒草。毒草有醉马草和极恶草两种。铲除毒草后,以狼尾草替代青海湖“芨芨草”,用鹅冠草替代羽毛属植物群落,用粗穗野麦替代“醉马草”,用豆科植物苜蓿与芫香草替代豆科植物之“极恶草”(注:耿以礼:《甘青牧草考察简要报告》,《中央畜牧兽医汇报》,3卷1期,1945年1月。)。这些考察与研究,对于甘、青一带的草原资源的了解以及草地的改良都具有指导意义。

1945年,何景教授对祁连山一带的草场情况也进行了考察研究,写成《祁连山之牧场草原》一文(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3.南方草山草坡调查研究

对南方草山草坡的调查,主要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进行的。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使得大批学者退至西南地区,由此西南一带的草山草坡成为草地工作者的主要考察对象。

1942—1943年,畜牧草原工作者对广西的野生及栽培牧草进行较全面的调查。结论认为:广西牧草以禾本科牧草为最多,次为莎草科等,在草地建设中,对一些有毒或与畜病有关的植物应特别加以注意(注:《广西牧草调查研究》;《中央畜牧兽医汇报》,3卷1期,1945年。)。

1944年,美籍学者蒋森赴西康考察,对西康的主要草地类型、植被群落情况作了较详细地分类归纳。他指出西康草地虽然优良,但是载畜量也十分大,属充分利用的草地,如果进行深度放牧,草场退化则立等可见。因此建议在开发过程中,要适时对草场进行改良,以使之能持续利用(注:蒋森著,汤逸人译:《西康畜牧考察报告》,《畜牧兽医月刊》,5卷7—8期合刊,1945年8月。)。

4.草地草原改良与利用研究

有关草地的改良和利用研究,直接关系到畜牧生产的效益,一些草地工作者对此多有涉及,而其中着力最多者是叶培忠和王栋教授。

1944年,王栋对粗劣草地的利用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中国许多草地的粗劣现状,大多是由于人为管理粗放所致,牧草生长任其自然,致使草地质量低劣,生长缓慢。因此,他认为粗劣草地是可以改良的,并分别针对干燥砂质草地、潮湿黏质草地、酸性草地、碱性草地、劣质草地提出改进措施。在改良过程中,他还建议应先将草地分成若干小区,使用不同的改进方法,择其收效快而大的进行推广,这样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注:王栋:《粗劣草地之改进》,《畜牧兽医月刊》,4卷6—7期,1944年7月。)。关于西北的牧草,王栋不仅作过专门研究,他还提出了西北草地产权归属问题,认为可通过利益激励机制的作用,使草地利用趋于良性循环,这些工作对于合理地利用西北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具有积极意义(注:王栋:《西北牧区之草原问题》,《畜牧兽医月刊》,6卷8—9期,1947年。)。

抗日战争期间,叶培忠在甘肃天水水土保持站工作,他从水土保持与发展畜牧两个方面对西北牧草改良问题进行了研究。叶氏说:“多数人认为举凡不耕种之土地即为荒地,均可移民垦植,于是有木伐之,有草犁之,改种五谷。”他指出这一观点十分有害,因为林木有其特殊之价值,牧草为牲畜饲料,其价值不亚于农作物。西北素为牲畜繁盛地区,但数千年来,只知索取,不知保护,过度放牧,可食之草皆食之殆尽。西北气候寒冷,燃料缺乏,草木往往被连根挖掘而作为燃料烧掉,造成水土流失,旱则赤地千里,涝则田舍漂没。叶培忠是较早把发展畜牧与水土保持结合起来的学者,他较早地提出了在不宜农的地区种草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他还建议西北地区牧草种植应将饲料价值和保持水土价值兼顾,对一些不宜农的地区,应退耕还牧(注:叶培忠:《改进西北牧草之途径》(抽印本),由北京农大动物学院胡兴宗教授提供。)。

近代中国学者对草地草原的调查研究,使人们对草原和草地有了新的了解,使人们认识到,草原和草地也是一种资源,合理地利用草原草地其意义不在种植农作物之下。当然,尽管许多学者指出草地草原改良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旧中国政治腐败,致使草原草地的改良仅仅停留在考察和研究阶段,改良与合理利用的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大力开展。

二、中国近代牧草的引进

1875年,比利时传教士马修德将红车轴草由其本土引入湖北省巴东县与建始县交界的细沙河天主教教堂附近种植,作为养马饲草,有“洋马草”之称,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牧草引进行为。其后,该牧草逐渐传播,至今遍及鄂西山区(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但是,这一引进活动仅仅是一孤立的行为,没有造成反响和产生示范效应。

1897年,《农学报》在上海创刊,该报先后发表了《紫云英栽培法》、《苜蓿说》、《谈栽培苜蓿之有利》、《间作豆科绿肥之利益》、《论种苜蓿之利》等文章,率先提倡种植牧草,并阐述栽培牧草之意义。《农学报》创办人罗振玉更是亲自撰文,呼吁引进优良牧草,他认为应“讲求牧草,移植欧美良品牧草”(注:罗振玉:《论农事移植改良(下)》,《农学报》卷95,1899年。)。由此,国外优良牧草陆续被有识之士引入中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8月,奉天农事试验场试种从国外引进的牧草达37种之多(注:《奉天全省农事试验场报告》,转引自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

日本人进入东北以后,也曾引进牧草在东北地区进行栽培试验。1908年,日本人大岛义昌在任关东都督之际,将苜蓿引到大连民政署广场附近种植(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1914年,“满铁”公主岭农事试验场引入苜蓿,后来在铁岭、辽阳、郑家屯等地进行栽培试验。1922—1923年间,东北地区引进红车轴草、白甜车轴草、杂三叶、白车轴、长叶草、燕麦草、牛选草、禾萱草等,分别在铁岭、公主岭、辽阳、大连、爱河等地作引种观察试验。1927—1928年,又在上述地区引种猫尾草、小麦草等进行栽培试验(注:吴青年:《新引进两种牧草介绍》,《农业技术通讯》,1950年,第5期;《东北优良牧草介绍》,《农业技术通讯》,1950年第7—9期。)。

30年代,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央林业实验所,从美国引进100多份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种子,主要有紫苜蓿、红车轴草、杂车轴草、绛车轴草、百脉根、胡枝子、各种野豌豆、多花黑麦草、多年生黑麦草和苏丹草,在南京进行引种试验。1933—1939年,新疆省从苏联引进猫尾草、红车轴草、紫苜蓿等,分别在乌鲁木齐南山种羊场、伊犁、塔城及布尔津阿留滩地区试种(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1期。)。1940年,成都华西大学丁克生等曾在云南试种从缅甸引进的象草。1941年,程绍迥托赴缅甸考察的邹秉文引进象草、天竺草、洛直草、锡兰草等(注:程绍迥、周泰冲:《象草——种新引进之青饲料之研究》,《中央畜牧兽医汇报》3卷3—4期,1945年。)。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中国访问,在兰州将92种抗旱性能较强的牧草种子交给当时甘肃省建设厅长张心一(注:莫容:《白兰瓜是怎样落户我国》,《北京晚报》,1985年10月3日。)。1946年,联合国救济总署援助中国21个品种的牧草种子,总重量达15吨,分配给全国的78个农业试验站、畜牧试验场(站)和教育机构,供栽培试验之用。具体情况如下:

(1)品种名称及其重量

白花草木樨1000磅二年生苜蓿1984磅

白花三叶草3000磅Alsike三叶草1000磅

野牛草1000磅加拿大早熟禾900磅

Bue三叶草900磅猫尾草660磅

画眉草2000磅一年生黑麦草2000磅

豆1900磅红花三叶草900磅

冰草990磅鸭茅1980磅

雀稗2000磅Grimma苜蓿2000磅

倒伏狐茅1000磅小糠草1000磅

雀麦草1000磅共计29304磅

(2)分配机构此次分配机构包括当时各个综合性大学、各农事试验场、各农业推广站等八十余个单位。

同年,联合国救济总署饲草专家,加拿大籍的Mecokey教授(加拿大Guelph大学)从美国和加拿大向中国引进食用作物、纤维作物、水土保持作物改良品种共194个品种(1561袋,每袋2磅),于1947年分配给20个不同的生态试验区进行小区试验(注:胡兴宗:《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年的饲草研究工作资料》(未刊稿)。)。1948年,中央农业实验所从美国FAO(粮农组织Washington办事处)处引进饲草作物种子62个品种,分别分配给一些大学以及农事试验机构进行栽培试验,具体机构如下: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央畜牧实验所、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工作站、西北山丹培黎学校、四川大学农学院、贵州农业改进所、云南农业改进所、广西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青海省建设厅等(注:胡兴宗:《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年的饲草研究工作资料》(未刊稿)。)。在本世纪上半叶,优良牧草的引进工作在断断续续地进行,但是由于政局动荡,政府腐败,不可能真正重视这一工作,引进以后处于一种有试验而无结果的状态,许多工作仅仅停留在试验栽培阶段,大规模的栽培推广工作并未进行,所产生的效果因此十分有限。

三、近代牧草的栽培、育种及贮藏研究

(一)近代牧草栽培试验研究

近代牧草栽培试验研究,着力较多的是时期东北地区的牧草栽培试验,这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政策十分契合。此外就是西北农学院的王栋教授。

日伪在东北地区牧草栽培试验涉及面十分广泛,栽培牧草种类有猫尾草、红车轴草、苜蓿、禾萱草、白甜车轴、杂三叶、白车轴、大叶红车轴、长叶草、小麦草、狐尾草、牛选草、燕麦草等。栽培试验内容包括生长发育、饲草品质、干草产量、各类牧草在各地的适应性等。试验结果为:苜蓿、禾萱草、白甜车轴、小麦草、狐尾草、牛选草、燕麦草等在公主岭、铁岭、辽阳、爱河、大连等地生长良好,而猫尾草、红车轴、白车轴除在公主岭因气候寒冷不适应外,其它各地栽培试验均生长良好(注:吴青年:《新引进的两种牧草介绍》,《农业技术通讯》,1950年第5期;《东北优良牧草介绍》,《农业技术通讯》,1950年第7—12期。)。

1941—1942年,程绍迥、周泰冲等在农林部渔牧司作象草栽培试验,试验项目包括:经过长途运输之成活率;在荒山上生长情况;六月及八月份使用分根繁殖情况;在六月使用切插法繁殖之结果;各种土壤对生长之影响;气候对生长之影响等(注:程绍迥、周泰冲:《象草——种新引进之青饲草之研究》,《中央畜牧兽医汇报》3卷3—4期,1945年。)。

1942年,张仲葛等在广西第四区农场进行牧草引种栽培试验。试验材料选用国内外优良牧草,计有苜蓿、红顶草、猫尾草、州蓝草、果园草、马唐草、狗尾草、野稗草等。试验结果表明:以狗尾草发芽率最高,可达73%,发芽整齐,生长情况良好;以狗尾草和紫苜蓿发芽速度最快,平均分别为3.6日和3.7日,次为白花苜蓿,所需时日为4.6日;红顶草最慢,为6.3日。通过这一试验,得出的结论是豆科牧草以紫花苜蓿最优,禾本科则以当地野生狗尾草性能优良,不亚于一些引进的西洋牧草(注:张仲葛、刘应周等:《牧草引种试验》,《畜牧兽医月刊》,2卷9期,1942年5月。),本试验结果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1942—1948年,任教于陕西西北农学院的王栋教授,长期从事牧草的栽培试验。他的主要试验内容有:(1)牧草幼苗时期根茎生长之比较,样本有苜蓿、野豌豆、红三叶、白花草木樨、黑麦草、燕麦、鹅冠草等,试验结果为牧草幼苗期根的发育较早较快,而茎的发育则较迟较缓。(2)牧草种子室内及田间发芽试验之比较研究。(3)苜蓿种子发芽试验,使用材料包括一年、二年和三年种子。从发芽率来看,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二年种子比一年要高;从发芽速度来看,田间试验时二年种子远比一年种子发芽快,三年种子则与二年种子发芽速度相若,室内则二年以上种子比一年种子稍慢;(4)苜蓿植株增长速度观察,结果为苜蓿植株在幼苗期增长较慢,在发育期则增长较快;花后由于养分供应种子发育,成熟期株高增长较缓,种子成熟后增长又快,但纤维老化。因此王栋建议,收割期宜在盛花期。此时牧草产量高营养最丰富。(5)牧草茎叶花实各部比例统计,样本为苜蓿、苕子和野豌豆。结果发现,牧草愈老,茎之营养成分愈减;此外还受气候影响,天旱则茎叶发育差,雨水充沛则牧草生长旺盛。(6)苜蓿收割次数与产量之关系,结果为春播苜蓿当年产量以每隔六个星期收割一次为最高;每二个星期收割一次,则连割两次后,死亡较多;每四个星期收割一次,也影响其生长,产量较低;每八个星期收割一次,虽不影响生长发育,但比每六个星期收割一次产量要低。(7)苜蓿收割次数对次年产量之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上年每六个星期收割一次则次年产量最高,上年每八个星期收割一次者,次年产量次之,上年每四个星期收割一次者,次年产量再次之,最次之产量则为上年每二个星期收割一次者。(8)苜蓿按株高收割与产量之关系,盛花期收割产量最高,次为株高16英寸,以下按株高12英寸、8英寸、4英寸、2英寸收割者,产量依次递减。(9)苜蓿历年产量之比较。苜蓿播种后,第二年产量最高,第三至四年逐渐降低,至第五年则降低最多。(10)苜蓿各月份产量之比较。经过三年的连续试验,发现以四月份产量为最高,约占全年的1/3,次5月、次9月,夏季则产量较低,十月至翌年二月则停止生长(注:王栋:《牧草栽培及保藏之初年研究》,《畜牧兽医月刊》,5卷1—6期,1945年;王栋、卢德仁:《第二年牧草栽培试验报告》,《畜牧兽医月刊》,6卷1—2期,1946年;王栋:《六年牧草栽培与保藏试验之简要报告》,《畜牧兽医月刊》,6卷5—7期,1947年。)。王栋有关牧草栽培方面的一系列试验,多为国内首次,其中许多结论,成为今天牧草栽培工作的科学依据。特别是通过科学试验论证了一个古老的牧草何时收割营养价值最高的问题。17世纪无名氏《法天新意》一书中已有:“豆有花,犁翻豆种入地,胜如用粪,麦苗易茂”(注:明·佚名:《法天新意》,转引自闵宗殿《中国农史系年要录》,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177页。)的记载,但这一结论,大约是凭直觉观察得来的。王栋用科学比较试验的方法,认为牧草收割期应在盛花期中,此时营养价值最高,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盛花期掩青的正确作法。在今天的牧草种植过程中,依然遵循着盛花期收割的原则。

(二)牧草育种及选育研究

近代牧草的选育工作未能全面展开,仅甘肃天水水土保持站的叶培忠从事此项研究,并选育出新的品种类型。在杂交育种中,育成叶氏狼尾草;而在选育方面,培育的天水二年生白花草木樨具有良好的栽培性能。

1.叶氏狼尾草的育成

野生植物在自然界与相近的植物常常杂交产生一些新的品种,这就是自然界的远缘杂交现象。但是这种自然杂交由于缺乏必要的人工干预、培育,产生的新品种类型多无较强的生存能力而自然淘汰,自然杂交费时多而成功者不多。叶培忠在天水水土保持站工作时,通过选择适合于该地的优良品种,通过控制其繁殖的方式,以期培育出理想牧草品种。该试验从1944年开始,用甘肃地区的@①草、狼尾草、徽县狼尾草进行杂交,@①草、狼尾草、徽县狼尾草三种植物的生长发育期大致同步,而@①草开花时,雌蕊先放,雄蕊吐粉较迟,于是叶培忠将@①草雄蕊剪掉,以狼尾草及徽县狼尾草之花粉,涂于@①草柱头上,结实情形良好。第二年(1945年)采得种子,是为杂交的一代种子,将种子播种后,得一代杂交幼苗三株,各与母本大致相似而稍异,生长健壮,并都开花结实。这是近代通过远缘杂交方式育成的唯一牧草品种——叶氏狼尾草(注:叶培忠:《改进西北牧草之途径》(抽印本)承北京农业大学胡兴宗教授提供。)。

2.牧草选育

1942—1949年,叶培忠在甘肃天水水土保持站进行牧草杂交的同时,还从事牧草的选育工作,曾选育出天水二年生白花草木樨,十分适合于西北地区种植,与农作物轮作,既可肥田,亦可保持水土,又可作为饲草,更可作为农家炊用柴草,民众十分欢迎,被广泛推广,不仅甘肃种植,还推广至周围省份,种植面积一度达100万亩,直至80年代还长种不衰,被当地居民称作“宝贝草”(注:金陵大学南京校友会编:《金陵大学建校百周年纪念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70页。)

(三)近代牧草的贮藏研究

由于牧草的生长受季节限制,也就不能全年均衡供给家畜的需要,而在牧草收获的季节,大量牧草如不马上利用,就容易腐烂变质,造成浪费。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使收获季节的多余牧草能在不收获的季节如冬季得到利用,是摆在畜牧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对此西北农学院王栋从牧草青贮和牧草干制两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1.牧草的青贮

青贮是通过贮藏以保持牧草青绿的特征的贮藏方法。此研究自1943—1946年在陕西武功共进行了四次。方法是择地势高燥处,挖掘土窖,深宽各6英尺,长约20英尺。如地下水位过高,则深度稍减。所用材料是苜蓿和玉米的青绿的植株,其比例为1∶3,即三成玉米植株配一成苜蓿。窖底先铺一层麦秸杆,厚约1—2英寸,然后二层玉米间铺一层苜蓿,铺毕,上盖2英寸麦杆,其上面再封以厚约1尺的细土,踏实密封,贮放三个月后开封,除接触土壁之部分稍有霉烂外,其它皆色味俱佳,大部分呈棕黄色,味芳香而略带酸味,用以饲喂家畜,家畜俱喜采食。这一试验结果表明,在地势干燥地方,牧草青贮不仅能使青绿饲料得以保存,还可以提高其适口性。在西北地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其法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乡民皆可仿效。1947年,王栋等又在南京中央畜牧实验所重复此项试验,效果也很好(注:王栋:《牧草栽培及保藏之初步研究》,《畜牧兽医月刊》5卷1—2期,1945年;《六年来牧草栽培与保藏试验之简要报告》,《畜牧兽医月刊》7卷4—5期,1948年5月。)。

2.牧草干制研究

牧草干制是一种仅仅通过降低牧草水份即达到可较长时期保存牧草目的的贮藏措施。在牧草干制时,一般以牧草水份降至20%为目标,这时,既能保持牧草的大部分营养物质,同时又能使之长时期存放,不会霉烂。干制牧草的关键是如何降低水份,如果水份蒸发太快,则细胞易死亡,牧草原味保存较少;如果蒸发太慢,则暴露时间太长,养分损失太多。为此王栋教授在1943年夏秋之间从事干草调制试验,目的是确定水份蒸发的速度与环境的温度、湿度、风速、草质老嫩、草层厚薄的关系,以供调制干草时参考。试验用苜蓿作材料,试验结果表明:草质愈嫩水份蒸发愈快,气候晴热干燥水份蒸发较快,草层愈薄水份蒸发愈快,草料中水份含量愈高蒸发愈快,因此王栋建议,在调制干草时,需薄铺草层,多行翻转,如逢天气晴热干燥,则上午刈割,当日即可调制成功;若逢阴雨,则须数日方可蒸发至适宜程度(注:王栋:《牧草栽培及保藏之初步研究》,《畜牧兽医月刊》5卷5—6期,1945年。)。这一试验结果,对于畜牧生产具有指导价值。

3.其它研究工作

1946年5月,联合国救济署官员到达中国,与中国农林部官员左舜生部长、程绍迥博士会谈,会谈中救济署官员指出中国没有接触饲草作物,应立即开展此方面的研究。首先计划在广西省良丰饲草试验站、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兰州某一机构(未确定)饲草试验站等三处从事饲草研究。

1947年1月,加拿大人Meconkey教授)加拿大Guelph大学)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指派为农林部顾问,促使粮农组织与农林部从事饲草作物方面的合作,此时中央农业实验所的东北公主岭农业试验场和东北农学院开始饲草作物小区试验,后由于战事未能继续,在南京的总部则成立饲草作物组,由蒋彦士博士领导,开始以下研究项目:

1.发展并扩大中国不同地区饲草作物,以改良草地和草原,以及畜牧业区的冬季饲草问题。

2.发现并推广豆科绿肥植物,以增加作物区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3.发现优良水土保持植物,以便在水土保持试验站试验,并栽种于土壤被侵蚀的农业区。

4.在中国草原地区进行调查,并绘制草原分布图,以便表示主要的植物群落与土壤和气候的关系;收集草原植物、绿肥植物和水土保持植物在农业试验站试验,以确定当地的最佳饲草、绿肥和水土保持植物。

5.在中央农业实验所进行丘陵草地的改良试验,和沟式窖贮青贮饲料试验。

6.对抗战时引入中国的364个饲草和水土保持植物品种进行试验。

1947年1月起,中央农业实验所共进行了如下有关研究工作:

1.绘制了中国草原类别图1∶100万比例尺地图一幅。

2.200多个饲草品种的田间小区试验。

3.引入所有饲草作物品种分配给有关省份的农业试验站。

畜牧学研究方法例8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50

作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畜牧业发展速度也逐渐加快,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畜牧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可是在畜牧业经济发展期间,往往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导致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为此,找出新的途径来推动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研究的新方向。

1 畜牧生态经济相关概述

1.1 畜牧生态经济内涵

畜牧生态经济是指在畜牧业发展期间,需利用相关科学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不断提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在此基础之上使得畜牧业生态资源能够被科学合理的利用,实现畜牧生态经济的有机循环目标。立足于生态环境角度,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对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在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

1.2 畜牧生态经济的现状

畜牧生态经济与传统畜牧经济相比在功能上存在著一定的差异。畜牧生态经济对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并且改变了以往的粗放型发展的方式,发展速度有所提升。畜牧生态经济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融合,在畜牧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将科学技术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构建出更加和谐、高产的畜牧经济循环发展体系。但实际上,很少地区重视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尽管这些地区在实际的生产期间已经实现了对资源的有效控制目标,对于环境也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在取得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可是,大多数的畜牧生产期间,很多生产者对于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够了解,极大的束缚了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速度。出现该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很多畜牧生产人员缺少先进的思想意识,没有高度重视畜牧产品的安全性,没有应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进行生产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将导致当前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2 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2.1 重视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要确保畜牧生态经济能够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便需要相关人员重视畜牧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相关人员能够对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相关地区在发展畜牧经济的过程中,需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并拓宽畜牧经济的发展渠道,以此监理更加完善的宣传体系,最终为畜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相关单位还需要梳理畜牧生态经济生产的消费观念。由于生态消费是一种具有绿色的消费模式,该种模式在物质生产以及生态生产等方面存在着极高的要求。为此,消费者在消费期间必须明确生态消费理念,在树立低碳、绿色消费观念的进行消费。生态生产主要指在畜牧生产期间将质量安全放在生产的首要位置,对消费者的消费安全等给予高度重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服务于消费者,为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2.2 需提升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政策的支持与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将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加大对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与监督力度,确保畜牧生态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政府部门还需要结合畜牧生态经济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畜牧生态消费措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保护畜牧经济市场的发展;加大对畜牧生产的扶持力度,也是推动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重视畜牧产品的加工等,为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

3 总结

畜牧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健康生活的目标,也能够为人们营造绿色生活环境。要保证畜牧生态经济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便需要相关部分重视宣传工作的实施,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畜牧生态经济,让参与人员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到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之下,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最终有效的提升畜牧业市场竞争力。

畜牧学研究方法例9

作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畜牧业发展速度也逐渐加快,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畜牧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可是在畜牧业经济发展期间,往往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导致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为此,找出新的途径来推动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研究的新方向。

1畜牧生态经济相关概述

1.1畜牧生态经济内涵

畜牧生态经济是指在畜牧业发展期间,需利用相关科学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不断提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在此基础之上使得畜牧业生态资源能够被科学合理的利用,实现畜牧生态经济的有机循环目标。立足于生态环境角度,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对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在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

1.2畜牧生态经济的现状

畜牧生态经济与传统畜牧经济相比在功能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畜牧生态经济对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并且改变了以往的粗放型发展的方式,发展速度有所提升。畜牧生态经济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融合,在畜牧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将科学技术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构建出更加和谐、高产的畜牧经济循环发展体系。但实际上,很少地区重视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尽管这些地区在实际的生产期间已经实现了对资源的有效控制目标,对于环境也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在取得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可是,大多数的畜牧生产期间,很多生产者对于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够了解,极大的束缚了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速度。出现该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很多畜牧生产人员缺少先进的思想意识,没有高度重视畜牧产品的安全性,没有应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进行生产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将导致当前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2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2.1重视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要确保畜牧生态经济能够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便需要相关人员重视畜牧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相关人员能够对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相关地区在发展畜牧经济的过程中,需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并拓宽畜牧经济的发展渠道,以此监理更加完善的宣传体系,最终为畜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相关单位还需要梳理畜牧生态经济生产的消费观念。由于生态消费是一种具有绿色的消费模式,该种模式在物质生产以及生态生产等方面存在着极高的要求。为此,消费者在消费期间必须明确生态消费理念,在树立低碳、绿色消费观念的进行消费。生态生产主要指在畜牧生产期间将质量安全放在生产的首要位置,对消费者的消费安全等给予高度重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服务于消费者,为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2.2需提升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政策的支持与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将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加大对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与监督力度,确保畜牧生态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政府部门还需要结合畜牧生态经济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畜牧生态消费措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保护畜牧经济市场的发展;加大对畜牧生产的扶持力度,也是推动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重视畜牧产品的加工等,为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

3总结

畜牧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健康生活的目标,也能够为人们营造绿色生活环境。要保证畜牧生态经济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便需要相关部分重视宣传工作的实施,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畜牧生态经济,让参与人员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到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之下,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最终有效的提升畜牧业市场竞争力。

作者:阳磊 周燕 单位:四川省广元市农业局

畜牧学研究方法例10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04

畜牧技术的推广可以有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满足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化。因此,畜牧业的迅猛发展不但有利于农民的增收,对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很明显。为了社会的繁荣稳定,进行畜牧技术的构建推广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事宜。

1 畜牧技术的推广体系

1.1 基层畜牧技术推广的现状

高投入低回报使畜牧技术的推广成为了1项公益性工作。农委虽然对农业技术的推V项目很支持,但项目资金不足还是无法开展该项工作的主要原因。推广技术的职责固然是专业人员的,但工资与经费长期的不足也大大挫伤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2 畜牧知识的问题

养殖方法的普及在近些年来有了明显的进展,但实用性与创造效益还是低于发达国家。发酵床养猪技术多年前在国外开始应用,我国已经滞后多年,在技术推广的内容新意上也不全面。这直接导致了农户与技术人员的不信任,非常不利于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所以要使养殖人员统一标准化饲养管理,这样是有利于疾病的防控。

1.3 畜牧技术机构的建立

机构与人员如果不全面就无法良好的开展工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相关机构实行垂直管理,一切都要由上到下统筹安排。建立各级畜牧推广机构,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负责全省畜牧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地区推广不同的技术。要组织技术研发单位直接培训技术人员,使用新技术准确及时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2 畜牧技术的构建问题

2.1 技术人员所需的专业素养

现在畜牧业的发展与人才息息相关,作为机构的核心人员,要不断的强化自己,努力创造一个结合业务、实践、管理、沟通于一体的新型技术人才。机构要把推广培训人员的技术专业素养当成1件重要的事。要建立长期的培训班,以便推广人员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培训的考核人员要到基层考察走访,保证考核工作真实有效的起到作用。加强与农业院校的沟通和联系,使他们直接参与到工作当中,这样不仅解决了科研成果与生产脱节的问题,也使新的科学技术能够有效地推广运用。

2.2 推广的方式方法

推广人员要自主创新推广工作,不要强硬地开展工作。推广的内容不要只限于生产,要努力做到集中加工与销售和对环境的保护共同进行。推动相应的法律法规,不要引起农户的反感,不要浪费人力财力,让农户自主地寻求技术指导。制定有效的畜牧培训计划,合理开展畜牧培训工作。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推广技术健全的建立。

2.3 加大推广经费的投入与保障

经费决定了畜牧推广体系的成功与否,是推广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因此相关部门要做到对退广体系的专款专拨。长效的畜牧推广体系一旦建成,要明确其职责。根据推广人员的工作业绩由上级人员决定去留。实行人员的固定制度便于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在经费的投入上要对建成的国家多多学习,制定出合理的经费投入制度,这些经费要用于支付推广人员的工资与相应的补助。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经费能够有效地推动畜牧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必须加大推广技术的工作。

3 畜牧技术构建问题的完善

3.1 加强畜牧机构管理

要与畜牧机构的工作特点相结合,完善农村畜牧技术,还要扩建畜牧体制。要履行基层畜牧机构的基本责任,将人员岗位与职责进行统一,激发员工主动参加工作的热情。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工作,强化团队办公能力,加大基层畜牧技术推广力度合理推广畜牧基础力量,为确保基层的发展工作,要合理布局畜牧技术,有效发挥畜牧推广的带头作用,确保建造技术落到工作的实处。

3.2 机构体制的完善

机构体制的完善与创新离不开政府对畜牧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力度,不断深化完善基层畜牧技术的推广,改善以往的工作方式与方法。在聘请技术人员时要采取公正的方式,建立合理的录取制度,要不断完善工作人员的管理机制,要求技术推广队伍具备稳定的工作素养。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