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4-15 02:53:17

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

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例1

畜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农业部党组“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任务,紧紧抓住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坚持以调结构转方式、稳产提质增效为主线,进一步增强畜禽综合生产能力,努力保障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切实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努力实现畜牧业“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目标,为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统筹谋划,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

1. 组织召开现代畜牧业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现代畜牧业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新时期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研究部署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提高质量效益、促进生态环保、完善支撑体系等工作。

2. 抓好畜牧业“十三五”规划编制。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加强协调衔接,统筹推进全国生猪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 年)、全国草食畜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全国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重点规划的编制工作。

3. 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大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实施力度,创新畜禽标准化养殖项目实施方式,加快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继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加强经验交流总结,进一步提高示范场辐射带动效果。

4. 加快建设现代畜禽牧草种业。实施生猪、奶牛、肉牛、肉鸡、蛋鸡遗传改良计划,研究制定肉羊改良计划,提升自主育种能力。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编制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继续实施畜禽良种工程、畜牧良种补贴和种畜禽质量安全监督检验项目,提高畜禽良种供应能力。加强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培育推广,提升牧草良种覆盖率和自育草种市场占有率。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畜禽良种繁育和牧草种子繁育基地项目,建设一批优质稳产的地方特色畜禽和牧草良种繁育基地。

二、种养结合,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5. 稳定畜禽基础生产能力。结合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畜产品供需平衡的调查研究,综合考虑生产、消费、进出口、临时储备等因素,合理确定各类主要畜产品自给水平,明确发展的优先序。尊重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配合发改委等部门适时开展市场预警和综合调控,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发展。综合运用政策手段、技术手段和信息引导服务手段,稳定种畜禽生产,努力避免市场剧烈波动造成生产大起大落。

6. 大力发展草牧业。总结草食畜牧业发展模式,研究制定《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在农区、牧区、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展现代草牧业发展试验示范。加快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和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继续组织实施肉牛基础母畜扩群增量项目,提升肉牛基础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进一步挖掘秸秆饲料化潜力,创新秸秆养畜示范模式,推进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在河北、黑龙江、山东、河南4 省试点开展青贮专用玉米推广应用示范,扩大青贮玉米和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种植。组织研究草业产值核算方法和指标,积极配合协调将草业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7. 引导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组织开展畜牧业优势区域布局重大战略研究,科学确定主要畜产品自给水平,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指导畜牧业主产区根据本区域资源禀赋、产销状况做好畜牧业“十三五”规划制定,引导优化生猪、奶牛、肉牛肉羊等畜产品生产布局,逐步推进畜产品生产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与消费市场相对接。突出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畜牧业主导产品和特色品牌,推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产品适销、竞争力强的畜牧业品牌。

8. 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开展不同地区畜牧业发展土地承载能力研究,探索推进农牧结合的有效路径。贯彻落实《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结合畜禽粪污等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加强指导和服务,总结和推广高效适用的粪污综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

9. 加快奶业转型升级。引导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加快推动奶牛养殖小区向规模养殖场转变,探索种养结合、为养而种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和种、养、加一体化发展路径。制定奶牛生产性能测定项目管理办法,指导提高生产性能测定结果的应用率,支持优质胚胎引进和后备种公牛培育。组织开展奶业培训,帮助牧场和奶农提高科学饲养水平。及时调度生鲜乳购销情况,推动有关部门出台保护奶农利益和奶牛基础生产能力的政策。

三、强化监管,切实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10. 全面实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继续组织开展《规范》示范创建,对示范企业进行现场验收,在各地树立一批样板。总结示范创建工作经验,制定出台实施意见,指导各地有序推进《规范》实施工作,督促获证饲料生产企业全面建立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11. 加强饲料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组织开展饲料产品质量卫生状况监测、饲料中禁用物质监测和反刍动物饲料中牛羊源性成分监测,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经营企业,及时公布相关信息。以饲料产品中非法使用新型添加物、饲料原料中潜在污染物为重点,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和预警监测,提高主动防控风险的能力。

12. 继续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进一步加强生猪、肉牛和肉羊产业各环节的监管措施。针对重点地区、关键环节和重要时节,加大监督检查和抽检力度。健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工作机制,发现“瘦肉精”违法线索第一时间移送公安机关,跨省销售的活畜检出“瘦肉精”第一时间通报产区畜牧部门追查。

13. 加强生鲜乳生产、收购和运输监管。完成“全国生鲜乳收购站管理系统”上线运行,实现奶站信息化管理。实施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重点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奶源监测抽检,加大质量安全风险排查力度,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测网络。深入开展生鲜乳违禁物质专项整治,制定生鲜乳运输车质量安全管理规范,严厉打击非法收购、运输生鲜乳和各种违禁添加行为。推进婴幼儿配方乳粉奶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涉及幼儿配方乳粉奶源的奶站、运输车、奶牛场(小区)都要建档立案,纳入重点监管。及时跟踪舆情,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生鲜乳质量安全事件。

四、多措并举,切实加强草原保护建设

14. 稳定和完善草原补奖政策。继续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坚持把政策资金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草场和牧户。加强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开展政策实施研究评估,总结取得的成绩经验,分析存在的困难问题,提出下一周期稳定和完善政策的对策措施建议,争取在政策创设上有新突破。

15. 加大草原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力度。组织实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草原治理和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推动实施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草原防灾减灾和南方草地保护建设工程,着力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推进草原固定监测点建设,加强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防控。开展草原自然资产摸底调查,推进编制草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草原生态红线划定技术路线。

16. 推进草原确权承包。在主要草原牧区省份选择有基础的旗县,开展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积极稳妥地推进草原确权承包工作,依法赋予广大牧民长期稳定的草原承包经营权,夯实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原畜牧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基础。

17. 加强草原法制建设。配合开展《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立法调研,推进条例立法进程。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和村级草原管护员队伍建设,充实执法人员,改善装备条件,加大草原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依法开展草种监督抽查工作,通报抽查结果。强化与司法机关的沟通协调,严厉打击破坏草原的犯罪行为。

五、突出重点,切实强化畜牧业信息化建设

18. 大力推进畜牧业信息化。总结各地在畜牧业信息化方面好做法、好经验,组织进行经验交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畜牧业行政管理、生产经营、为农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创新,以信息化引领畜牧业现代化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金农工程二期等信息化项目的设计论证,积极争取对畜牧业信息化的资金支持。推进畜牧兽医行政许可、监督管理等政务信息系统的横向协同,逐步实现基础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促进依法行政和便民服务。

19. 加强畜牧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继续完善畜牧业信息监测预警平台建设,主动适应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新形势,扩充一批畜禽规模养殖场开展生产跟踪监测。

选择奶牛主产省份开展生鲜乳收购站生产经营数据自动采集报送试点工作,依托生鲜乳收购站系统准确把握奶牛存栏、生鲜乳产量和价格等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制定畜牧业统计监测的组织机构编码规则标准、指标体系编码规则标准、软件平台对接与共享建设标准,为最终实现部省信息共享和在线形势会商奠定可靠基础。

20. 强化畜牧业形势分析和信息预警服务。坚持月度专家会商、季度企业家座谈和半年度全国形势分析会议制度,通过多部门、多渠道联合会商,提高生产形势判断的准确性。加强对敏感时节和重要关口的畜牧业生产和市场运行情况研判,及时报送和信息。依托新软件平台,建设畜牧业信息集成窗口,面向全社会开展畜牧业信息服务。探索建设面向养殖企业的畜牧业生产网络实名动态调查系统,建立信息采集和反馈服务互动机制。

六、与时俱进,着力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21. 加快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组织开展畜牧业适用技术需求调研,研究制定畜牧业“十三五”重点推广技术模式和重大技术问题解决方案。针对养殖场户需求,协调组织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和产业技术体系,深入基层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帮助养殖场户提高科学饲养水平。总结成熟适用的标准化养殖技术模式,组织编发标准化规模养殖实用技术丛书。

22. 健全完善畜牧业政策支持体系。开展畜牧业重大政策评估,深入开展典型地区居民主要畜产品消费状况与趋势、地方特色畜禽品种保护与开发利用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以市场化为导向,研究调整畜牧良种补贴实施方式。总结肉牛基础母畜扩群增量、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青贮专用玉米推广应用示范等项目实施情况,协调加大项目实施力度,推动落实牛羊养殖大县等政策。继续加强与金融保险等部门沟通协调,进一步加大金融保险支持畜牧业力度。

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例2

市委、市政府:

2005年,全市各乡镇党委政府,严格按照市委畜牧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求,紧紧围绕“抓防疫保安全,上规模增效益”这一工作主题,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规模经营发展迅速、品种改良力度加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应用水平继续提高,畜牧业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势头。2005年,上市生猪95万头,山羊38万只,家禽1180万羽。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达683元,比上年增加79元,全市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3.39亿元,同比增长6.1%,现将2005年畜牧业发展特色及2006年发展思路汇报如下:

一、2005年全市畜牧业发展的特色

市畜牧业工作会议后,全市各乡镇把发展畜牧业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扎实推进畜牧业的发展,在市、乡两级政府的强力推动和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全市畜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一)规模经营发展迅速,区域特色进一步明显

全市现有各类专业户4886户,新增专业户1131户,新建猪舍10间以上的户68户,共建猪舍1134间,投资额达1167.6万元,新增专业大户167户。其中新增母猪10头或新增肉猪100头以上的户124户;新增蛋鸡3000羽以上13户;肉鹅500羽以上25户;肉鸡5000羽以上4户;蛋鸭3000羽以上的户1户,全市已初步建成养殖小区7个,在建9个。区域经济特色进一步凸现,古溪、分界、横垛、珊瑚等乡镇的家禽饲养量已占全市家禽饲养量的42.2%,广陵、珊瑚、分界、横垛等乡镇栏存肉鹅已占全市鹅栏存总量的58%,马甸、泰兴、刘陈、黄桥等乡镇奶牛占全市奶牛总量70%左右,黄桥、城黄两个工作片的生猪,占全市生猪总量的68%。

(二)品种改良力度加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5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品种改良的力度,全市畜牧业品种改良达到前所未有的速度,全市新增二元母猪6487头,二元母猪总数达到22149头,占母猪总数34%,洋二元母猪发展尤为更快,占新增二元母猪总数60%以上,全市新增波杂山羊42558只,波杂山羊总数达109419头,占山羊总数41%,全市新增纯种波尔山羊种公羊28头,波尔山羊种羊达35头,新扬州鹅、地方优质家禽引进速度进一步加快,为全市畜禽品种改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短平快项目迅速崛起,农民增收的渠道进一步拓宽

鹅业、兔业、奶牛业是我市的小产业,但由于其养殖效益高,2005年发展势头迅猛,全市年上市菜鹅40多万羽,是2004年2倍多,其中新增1000羽以养殖大户21户,最大的户栏存肉鹅达5000羽;全市养兔专业户83户,新增栏存毛兔200只以上专业户8户,栏存兔2.3万多只,比2004年增长33%;全市栏存奶牛1385头,增长10.8%,并形成了以广陵、珊瑚、分界、根思等乡镇为主的养鹅业新特色,以马甸、刘陈、黄桥等乡镇为主奶牛产业群,以元竹蒋堡村、南沙路庄村、大生三阳村为主的养兔特色村。

(四)科技应用意识普遍增强,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加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加大畜牧科技宣传应用力度,广大专业户在学畜牧科技、用畜牧科技意识普遍增强。据调查,全市养猪专业户中有40%的养殖户安装了自动饮水、防暑降温、限位栏、产仔栏等设施,绝大多数专业户都采用粪便干湿分离和全价料饲喂,科技对畜牧业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加。

(五)“三资”投入势头强劲,畜牧业基础进一步增强

在优惠政策鼓励下,2005年全市“三资”投入畜牧业的势头强劲,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三资”投入畜牧业超过5000万元,其中市外资金投入畜牧业就有12家,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这些资金的投入为畜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005年在市、乡两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全市畜牧业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畜牧业产业稳步发展,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畜牧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优质品率所占比例仍很小,生产方式仍未有根本性转变,科技应用普及面还不大。

二、2006年工作思路及具体措施

工作思路: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平安畜牧业,高效畜牧业,生态畜牧业的总体要求。以体制改革、科学防控为主线,推进畜禽防控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以规模养殖提升效益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以品种更新、科技创新为支撑,推进高效畜牧业发展,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工作目标:全市畜牧业产值增长5%。生猪、家禽、山羊生产总量基本平衡,新增二元母猪5000头,波杂山羊3万只,新建成千头猪场10个,万羽禽场10个,养殖小区8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申报无公害基地3个。

(一)以建立健全防控体系为立足点,推进平安畜牧业发展

畜牧业的平安发展,事关农民增收、社会稳定、人民生命安全、畜牧业的兴衰。没有畜牧业的平安就没有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的平安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健全畜禽防检体系,实行科学防控。

1、加快畜牧兽医体制改革进程,稳定兽医队伍。畜牧业的发展保障措施关键在防疫,而防疫的质量能否到位关键在防疫队伍。目前,我市的畜牧兽医队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虽经几次改革,但都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变更,兽医队伍年龄老化、水平偏低、已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自2002年省政府下发(省政发[2002]147号)文后,兽医队伍人心思变,军心不稳,有的站正常工作受到重大影响,必须加快改革进程,尽快构建全面协调、管理统一、运转高效的畜牧兽医执法机构、技术支持体系和基层防疫机构,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并将防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2、以实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为重点,推进畜禽防疫工作

按照《条例》要求,依法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实施科学防疫。狠抓基础防疫,规范免疫程序,确保免疫质量,认真组织开展春季突击防疫、夏季大消毒、秋冬百日会战三大战役,确保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按程序防疫,免疫密度全部达到100%,高度重视疫情监测工作,提高对重点地区和场所的抽检频率,重视鸡新城疫、猪瘟、链球菌、血吸虫病、狂犬病等其它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加强畜禽检疫工作,生猪定点屠宰检疫率达到100%,产地检疫率达到90%以上,严格按规定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消除疫情隐患。

3、建立防疫管理的长效机制,变突击防疫为程序防疫。一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提高全民防疫意识,变被动防疫为主动防疫。二是要建立“畜禽防疫、产地检疫,屠宰检疫”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实行畜禽养殖终身档案管理制度,达到畜禽养殖档案、防疫记录、防疫耳标和产地检疫证号四相符。三是建立完善的疫情预警机制,实行市、乡、村、户四级预警监测网,健全疫情报告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将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以发展畜禽规模为重点,推进高效畜牧业的发展

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必须以畜禽规模为载体,只有规模发展了才能推进畜牧业集约化、良种化、机械化,才能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也才能推进设施畜牧业的发展,把畜牧业变为富民强市的产业。

一是加快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进程,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原则,按照“六统一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筑模式、统一畜禽种类、统一防疫消毒、统一饲料用药、统一卫生管理和分户核算)的要求规范养殖小区,市、乡两级政府要切实做好各方面协调统筹工作,达到“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的四通要求,真正做到建设养殖小区,有利于科学饲养、动物防疫、环境保护、农民增收,把我市养殖小区建设成为规划科学、设计合理、远离住宅、相对集中、设施完备、组织到位、管理规范、畜种优化、绿色生态的养殖基地。

二是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并举,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企业,规模场、专业大户、专业村。充分发挥地域和生产的优势,积极引导专业大户、规模场,扩大养殖规模,发展特色畜牧业。

三是继续推进良种化进程。近三年来,我市加大了良种扶持力度,畜禽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但是畜禽优质品率仍很低,必须以规模养殖企业为载体,建立和完善畜禽良种体系建设,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推进良种化进程。继续加大二元母猪、波杂山羊、地方优质鸡、新扬州鹅的推广力度。

四是加快设施畜牧业建设进程。总体要逐步做到选址科学,畜禽含设计合理,养殖设备设施先进,不断提高机械化养殖水平,努力提高能源、村料、人力和土地的利用率,从而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水平,增加畜产品产出率,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推广自动饮水、自动喂料、自动刮粪、气温调节以及母猪限位栏、产仔栏、仔猪保育栏、立式鸡笼以及高床养殖等设备设施,把机械化养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五是以发展产业化为重点,推进高效畜牧业发展。鼓励现有的加工企业,扩大加工规模,提升加工档次,建基地、树品牌、拓市场;引导加工企业与养殖户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增强其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按照自愿入会、自理会务、自聘人员、自筹经费的原则,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组建各类协会,建立与现代市场相适应的流通主体,把从事畜牧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组织起来,积极开辟市外窗口,加速畜牧产品的流通,提高我市畜牧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三资”进入畜产品加工渠道、壮大生产、加工企业群体。

(三)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积极推进畜牧业生态化进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畜禽粪便已成为农村的第二大污染源,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大畜禽粪便处理进程,给广大农户一个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

一是全面推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积极推进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的“三清”工程建设,严格控制粪便直接排放河沟、田园及露天堆放,防止畜禽养殖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二是充分利用粪便资源,变废为宝。积极推行粪便制沼气,沼气照明、煮饭、沼渣喂鱼的养殖模式,积极引导广大农户走以牧保林、以牧促农、以牧养鱼的发展路子,大力推进农牧结合、林牧结合、渔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发展草食畜禽及短平快项目,优化我市畜牧业品种结构。

三是积极引进发酵床养猪技术,实行零污染排放。发酵床养猪技术是通过微生物的土著菌吸收粪尿,减少粪尿排入污染,改善生猪生存环境的一项环保技术,要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三、建议

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例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科学技术也在迅速地发展。就畜牧生产而言,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高科技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畜牧生产要想与时俱进,也需要注入一定的科学技术,才能从本质上提高生产效率。在现代畜牧生产统计工作中,注入一定的智能化监测系统,可以进一步推动统计方法与制度的改革,畜牧业产销的形势也可以及时、准确、全面地进行掌握,从而为饲养场(户)经营决策以及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畜牧生产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一)符合畜牧业宏观调控的需要

在建设新农村、调整农业与农村的经济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突破口就是畜牧业的发展。而要将畜牧业发展好,政府就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尤其是要把统计信息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符合市场机制的需要

就市场经济的本质而言,其就是一种信息经济。在日益变化着经济关系中市场交换活动都是从信息形式中反馈出来的。要对市场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与判断,就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量。在畜牧业中,在调查行业风险、畜产品价格以及市场前景时,必须以统计数据作为依据,从而做出较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

(三)符合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需要

要想发展好现代畜牧业,那么所得的信息来源就必须要广泛,眼界也必须要开阔。搜集信息时,不能只粗浅地看国内信息,还要有意识地对国际信息给予足够的关注。只有这样,畜牧业发展才能与时俱进,从而有效地促进畜牧业向现代化发展方向发展。

二、建立现代智能化监测系统

(一)建立现代智能化监测系统所需的基本功能

在畜牧生产统计工作中,要建立现代智能化监测系统,就必须根据畜牧生产统计工作的性质,满足其基本工作需求,也就是要提供出一些基本功能。首先要有数据查询功能。有了数据查询功能,用户便可以按照权限,在查询各个地区社会自然状况以及当地的畜牧业经济概况信息时便有了多种查询的方式。而且有了数据查询功能,生产兽药的企业、加工饲料的企业以及加工畜产品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分布情况,还有区域所、疫情指挥机构、省界示范区检查站以及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机构等基本信息都能查询。其次要有分布定位功能。有了基本的数据查询功能,查询到了各种信息的状况,还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分布定位功能。这样用户便可以通过监测系统中的经纬度定位对饲料加工企业、规模化饲养场、规模化畜产品加工企业、兽药生产企业、畜牧业生产小区以及定点屠宰场等进行准确地定位。比如某用户想要查询某地区规模化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分布状况,便可在地图上对该地区进行定位,地图上就会将该地区所有的规模化畜产品加工企业都显示出来,然后用户就可以点地图中任一企业的图表,对该企业的属性以及基本信息进行查看。最后还要有数据分析功能。有了数据分析功能,就可以比较录入进来的各种畜禽数据,还可以以数据直观图以及表格等形式,将各种抽象的数据变得直观,有利于领导决策。

(二)建立现代智能化监测系统所需的系统运行机制

要让现代智能化监测系统中具备数据查询功能、分布定位功能以及数据分析功能,便要有一定的运行机制。要想顺利地运行这一系统机制,首先要对数据进行采集,要结合春防、秋防、购入卖出畜禽的产地检疫、每月的补针等工作,每个月都要对责任区内的规模饲养场畜禽数量以及农户进行统计,并在畜禽登记表中反映出来;其次要对数据进行录入,市县统计员应该根据村防疫员以及各乡镇区域所录入的畜禽饲养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定,录入到系统之中;再次要对数据进行传输,省级数据库接收到各区域、县、市录入的各项数据后,需要及时对数据进行传输,为了排除人为对统计数据的干扰因素,不需要征求其他同级政府的同意;最后还要对数据进行汇总,当省级数据库接收到数据后,系统要能自动对所有接收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疫病防制分析与生产发展畜牧业中,统计工作是其指定计划、措施、政策的依据,统计数据上报的正确性、全面性等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的生产效益以及政府与业务部门规划畜牧业的发展与制定动物防疫计划的准确性以及措施落实的有效性。因此,做好现代畜牧生产统计工作,在现代畜牧生产统计工作中注入智能化监测系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菊英.做好畜牧生产统计工作之我见[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

[2]常国庆,毕家闹.畜牧生产统计也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从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的落实引发对畜牧统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畜牧通讯,2008

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例4

所谓现代化畜牧业是把现代工程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完善的结合,通过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为社会提供丰富的、优质的、安全的畜产品,是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企业或农户得到显著的经济效益。

一、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机械化

实践证明:利用机械及相应的技术措施,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和农村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可实现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促进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据统计,2010年陕西全省加工玉米秸秆饲草大约800万吨,仅此一项直接为农民增收约8.5亿多元。

工作量:在自动饮水、人工投料、人工干清粪的生产水平下,一个熟练工人饲养250~300头、20kg~120kg的后备猪;在自动饮水、自动投料、水泡粪的生产水平下,一个熟练工人饲养500~800头、20kg`120kg的后备猪、并负责疾病治疗、按照防疫程序进行疫苗注射、驱虫保健、转群及统计工作,协助技术经理搞好种猪选择培育工作。对发病猪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显而易见,机械化可以改善畜牧养殖业的生产经营条件,提升生产经营规模、技术水平,减轻从业者的劳动轻度,增加畜牧养殖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机械化广泛应用于畜牧养殖业,实现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技术推广应用成本、市场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出率,提高竞争率。

因而,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现代畜牧养殖业,选择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机械化应优先贯穿在生产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阶段。如:饲料生产加工与储备,良种的培育、饲养,畜产品的加工,检疫检测、消毒防病治病,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技术装备设施。实现现代工程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完善结合。

二、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模式

美国畜牧业机械化程度高。在养牛方面,从拌料、投料、挤奶到牛舍冲洗等几乎全部机械化;在养猪方面,从种猪、仔猪、饲料、育肥到销售各个环节,机械化水平也都很高;养鸡方面机械化程度就更高了。

澳大利亚、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澳、新两国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几百头牛的小型农场只需要1~2个人经营管理。

荷兰畜牧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非常高,牧场从饲料的耕种、收割、青贮到舍内供水、给料、温度、通风、挤奶、清粪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尤其是饲养管理全部由电脑自动调控。畜禽粪便送到大田或草地。对于施入土壤中过剩粪肥脱水加工成颗粒状肥料。

日本奶牛、肉牛饲养和养鸡、养猪业都实现了集约化与机械化。

进入20世纪以来,以工厂集成化栅(散)栏养殖技术、胚胎移植技术、性控技术、奶牛DHI测定技术、TMR技术、牧场电子管理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是提升现代畜牧养殖发展水平的新模式。

三、陕西现代畜牧业发展特征

1.家庭分散养殖逐步退出

据统计,全省养殖农户由2004年的868.3万户减少到2009年的335.1万户,减少了62%;以生猪饲养为例2009~2010年就有63%的散户退出。

2.规模养殖迅速发展。2010年全省共有规模养殖场4851个,其中2006年以来建设的2811个,占全省规模养殖场总数的57.9%。

3.社会资本成为投入主体。据调研2008年以来,全省新建的养殖场80%都是业外人士投资建设。80%的投资都是社会资本投资,全省新建种猪场的社会资本占投资总额的98%,新建奶牛场的社会资本投资占投资总额的88.7%。

4.畜牧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时代。就规模养殖来说,目前建设1个1000头规模的奶牛场需要投资2000万元,建设1个万头的肉猪自繁自育场需要投资1200万元。

5.现代高科技广泛应用。生猪集成栅栏养殖、奶牛散栏式饲养、DHI测定、TMR饲喂、奶牛性控、胚胎移植、电子管理等代表当今世界畜牧业生产最高科技水平的生产技术正在全省应用推广。

然而,全省畜牧养殖业机械化水平还很低,据统计,畜牧养殖机械、畜产品采集加工配套机械相对较少。“十一五”末,畜牧养殖机械拥有量为29.37万台,其中,饲草料加工机械28.57万台,畜牧饲养机械0.43万台,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0.37万台,机械化加工饲草800万吨。当前的畜牧机械数量还远远不能适应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以挤奶设备为例,全省奶牛的总存栏量约为60.5万头,而机械化挤奶设备仅能满足约13万头奶牛的需要,缺口巨大;饲草(料)加工机械总体较少,加工数量明显不足,其它的饲料搅拌、自动饲喂、自动饮水、温湿度调控、粪便清理等机械数量与实际需求差距更大。

四、几点建议

1.我省各级农机和畜牧主管、专业技术部门应紧密协作,结合各地实际,按照“十二五”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以畜牧养殖全程机械化为目标,积极采取加大补贴、项目扶持等措施,为畜牧养殖企业(农户)做好选型、宣传示范,力争畜牧养殖机械化装备水平实现重大突破。

2.应积极投入人力、财力研制和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畜牧养殖机械装备。应用于我省畜牧养殖业,促进畜牧养殖业现代化进程。

3.应抓住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机遇。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中,畜牧养殖机械分为十三类,从秸秆饲草(料)收获、加工,生猪产仔、禽蛋孵化繁育保育设施,自动饲(喂)料与饮水设施,畜禽舍温、湿控设施,畜禽养殖消毒、防疫设备,粪便清理脱水加工设备,畜产品的采集加工(剪羊毛机、挤奶、贮奶、冷藏)设备等,品目繁多。结合我省各地实际,加大宣传力度,选优推广适宜本地的畜牧养殖机械,落实好国家对畜牧养殖机械购置补贴这一惠民政策。

4.应强化现代畜牧养殖示范(点)区建设,针对畜牧养殖生产关键环节,大力发展适用机械。立足秸秆饲草收集、加工青贮机械、饲料粉碎机械、挤奶设备、自动饲喂机、粪便处理机械等新技术设备。实现奶牛、生猪的健康养殖、规模养殖、标准化养殖。

5.力争信贷政策的扶持,努力保障我省畜牧养殖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的企业(农户)的健康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为丰富的、安全的、高质量的畜禽产品。在解决从业高投入、成本高、风险高的同时,达到提升全省畜牧养殖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中的机械化装配水平。使种植业与畜牧养殖业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良性循环,促进我省农村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例5

1、牲畜存栏:全团牲畜存栏65081头(只),完成师计划的100%,母畜存栏42711头只,完成师计划的100%,其中羊存栏63396只,比年初增加13880只;牛存栏742头;猪存栏911头。

2、仔畜繁育:全团共繁育各类牲畜36388头(只),成活35670头(只),成活率98%,繁育率113%。其中羊繁殖31156胎,产羔36041只,成活35326只,成活率98%,繁育率113%;牛繁殖184头,成活184头,成活率100%,繁育率47%;猪繁殖胎数17胎,繁殖162头,成活159头,成活率98%,繁育率935%。

3、成畜死亡:全团各类成畜死亡83头(只),死亡率0.1%。其中羊死亡83只,死亡率0.1%。

4、畜产品完成情况:截止目前,肉类总产1114吨,完成师计划的101%,其中猪肉239吨,牛肉115吨,羊肉721吨,杂肉39吨;羊毛完成130吨,完成师计划的108%;牛奶270吨,完成师计划的104%;禽蛋180吨,完成师计划的106%。

5、饲草收集及加工工作:

截止目前,全团累计进行饲草收集2.68万吨,完成师计划的116%,粉碎11500吨,完成师计划的115%,三贮一化7600吨,饲料贮备5300吨,完成师计划的106%。

6、畜牧业重点工作及技术推广。

一年两产母羊试验50只,完成师计划的100%;当年羔配种完成2500只,完成师计划的100%;绵羊人工授精6000只,完成师计划的100%;双羔素注射1000只,完成师计划的100%;全年舍饲羊群2群,每群150只;草原鸡饲养12000只,其中大户3户;塑料暖棚完成18166平方米,完成师计划的519%;苜蓿种植完成53874亩;应用混合饲料1200吨;肉牛改良381头,其中牛细管冷配381头,完成师计划的100%。

7、截止目前各类畜禽防、检、驱、治任务完成总计694512头、只、口、匹、条(次),其中防疫301353头次,检疫7356头只/次,其中布检6710头/次,结核检疫646头/次,生猪屠宰检疫968头,活畜流通检疫14533头次,羊驱绦93620只,犬驱绦2585条(只),猪驱虫1237口。。

8、牧业贷款发放情况:贷款金额为146.71万元,贷款户240户,第一次贷款户数147户,第二次贷款户数83户,购买羊只5370只,落实师扶持贫困职工贷款86万元,86户已全部发放。

9、全团十个农牧连队从一连到十连基本实现“家家户户见牛羊”。目前,全团牲畜存栏6.5万头只,全团具有养畜能力的户数有845户,养畜户835户,全团养畜户占具有养畜能力户的98.8%,饲养20只羊以上户数有785户,全团饲养20只羊以上户占养畜户的92.9%。

二、主要工作和特点

1、加强牧业管理。

围绕一个目标(存栏8万只细毛羊)、抓好两项工程(家家户户见牛羊和家家有畜示范连)、建好两个万只小区(农科站、种畜站)、实现三个突破(饲养方式上、良种推广上、产品流通销售上)、搞好五项服务(技术推广、品种改良、产品流通、疫病防治、信息引导),做好今年的畜牧业各项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兵师党委会议精神,团场制定了畜牧业发展计划和具体实施办法,成立了发展畜牧业领导小组,以加强对畜牧业的管理,并出台了《%%%%年畜牧业工作安排》、《%%%团绵羊品种改良实施办法》、《%%%团畜牧兽医考核办法》及《%%%%年畜牧业考核实施方案》。

2、“家家有畜示范连”开展情况

全团共有10个农牧连队,在六个单位实现“家家有畜示范连”的基础上,今年%连、%连、%连、%连四个连队达标,同时抓好连队的台帐和牲畜建档立卡工作。继续实施“家家户户见牛羊”和家家有畜示范连“工程。充分利用好师600万资金贴息扶持600户有生产能力的贫困职工发展庭院养殖业的政策,抓好团50万元支持家家户户见牛羊”和家家有畜示范连“工程的资金使用,确保了今年一连、二连、九连、十连四个连队按时达标。在饲养方式上,要坚持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大力推行工厂化养殖和畜牧业十大主体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畜牧业。推行小区养殖加快牧业发展,两个万只小区(农科站、种畜站)已初见规模。

目前,全团牲畜存栏6.5万头只,全团具有养畜能力的户数有845户,养畜户835户,全团养畜户占具有养畜能力户的98.8%,饲养20只羊以上户数有785户,全团饲养20只羊以上户占养畜户的92.9%。

3、全面优化畜种结构,从品质上突破

经过近几年的畜牧业科技推广应用,广大职工对经济适用、见效快的塑料大棚、双羔素应用、秸秆“三贮一化”等技术已完全接受,并能自觉的加以应用。一六八团党委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坚持“农牧并举,优化畜种结构,全面推进产业化发展”的方针,大力实施成果转化,以科技输入为手段,使科技强牧成为带动团场畜牧业发展的催化剂,同时把品种改良作为提高牲畜品质,增加职工收入的关键措施。团场以细毛羊改良为重点,调整优化畜种结构,全力实施种畜工程,推广绵羊人工授精技术,增加配种站(点),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同时建立优质细羊毛生产基地(生产七连和生产八连)的契机,做大做强细毛的平台,加快团场细毛的发展进程,通过良种引进、扩繁、推广,提高细毛羊的生产性能和资源的利用率,使牲畜繁育率、出栏率、羊毛品质得到提高。为促进我团养羊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品质,现根据团场安排,在去年成功推行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团范围内开展绵羊人工授精工作,为做好绵羊人工授精工作,团场在去年绵羊人工授精工作的基础上,抽调10名技术人员组建了绵羊人工授精服务站,常年开展此项工作,发展效益畜牧业,确保团场养羊业健康发展。引进细毛羊种公羊65只,进行品种改良,大力开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004年开展绵羊人工授精总数6000只,主要是以优质细毛羊(新疆军垦型)中国美利奴及肉毛兼用道赛特和罗姆尼西尔斯,目的是提高羊毛品质和繁育率;同时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在全团组织细毛生产母羊,连队养殖户将断奶生产母羊交给畜牧工作站进行“托管”,畜牧工作站负责饲养、抓膘、预防、配种等系列全程服务,以解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同时保证绵羊人工授精的受胎率,确保羊只繁育率达到120%。同时在团种畜站养殖小区发展全年舍饲工厂化养殖,试验群2群,每群150只羊,年初有方案,年底有总结和效益报告并已上报师畜牧局。

4、人工草地建设

全团所有苜蓿地主要品种是紫花苜蓿,共有苜蓿地面积5.38万亩,其中水浇苜蓿地1.75万亩。第一茬苜蓿地5.38万亩,水浇地平均单产370公斤(干草),旱地平均单产160公斤(干草),总产12180吨;第二茬苜蓿水浇地全部实现收割二茬,旱地可根据雨水情况,部分可实现二茬,可浇二水,平均单产170公斤、总产4000吨;第三茬苜蓿地1000万亩、可浇三水,预计平均单产100公斤、总产100吨,十个生产连队均有100亩攻关田,干草单产平均800公斤以上,苜蓿地的划分办法和承包形式是固定到户。

5、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搞好疫病防治服务是发展畜牧业的前提。

疫病防治是一项社会化的工作,发展现代畜牧业,只有建立完善的防制体系,才能降低疫病危害,确保畜牧业产品安全和质量。根据《农%师动物防疫管理办法》,2004年我团又出台了《%%%团动物防疫管理办法》和《兽医考核办法》,我团自1998年开始推行动物防疫费用统筹办法,同时收取单位管理(使用)费,畜牧兽医服务费,这对保证团场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这种收费体制的诸多矛盾也体现出来,尤其是目前全团牲畜已达6万余只,防疫、检疫、重大疫病防治、技术推广等工作推行的难度逐渐加大,必须确保团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的健全和稳定。为此,我团将动物防疫费用、草场管理(使用)费、畜牧兽医技术服务费用“三费合一”统一征收。

征收费用内容:三费指动物防疫费(6元/头只),草场使用费用(1.2元/头只),畜牧兽医服务费用单位平均3000元。根据单位的牲畜数量、草场面积、土地面积加权测算,进行平衡;山区10000只以上牲畜的单位,按6.5元标准参照征收,5000只以上按7.5元参照征收;农牧连队5000只以下的按8.5元参照征收,3000只以下的按参照10元标准征收;团直单位按全团平均数交纳。各单位按团财务计划下达收费指标,于年初一次性上缴团财务科。兽医人员12人,平均收入11500元。

6、加强队伍建设,做好流通工作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做好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是引导农户小群饲养与大市场接轨的桥梁。因此大力发展畜牧业,健全以畜牧公司为主体的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五项服务(技术推广、品种改良、产品销售、疫病防治和信息引导),确保我团的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时团场做好扶贫贷款资金购畜工作,目前已发放贷款资金102万元,有144户职工购羊3025只,畜牧公司充分利用扶贫贷款资金30万元,为职工群众做好服务,为连队职工购畜1240只和3头荷斯坦牛。

三、存在问题

(一)虽然今年各连队都加大了对畜牧业的领导,但仍然存在管理比较薄弱,具体措施落实不够扎实,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对工作的统筹安排,年初生产计划连队分解到户不够详实,部分连队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还有差距,双羔素应用等技术推广项目落实不到位,示范连建设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畜牧业建档立卡工作也存在填写不规范现象,如饲草贮备、粉碎等项没有填写清楚。

四、今后的打算:

按照师党委%届%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要求,%%%团“十一五”计划畜牧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始终坚持近期以养羊为主,中远期以养牛为主,发展丰富多彩的畜牧业的总体思路。实现优质细毛羊存栏8万头只,递增200%,主要畜产品产量总产1105吨,羊毛总产320吨,计划完成畜牧业总产值1亿元。

(一)在加大引导力度上求突破。

(二)在实现科技兴牧上求突破。一是要提高从事畜牧业生产职工的整体素质。二是要与科研机构、院校联合,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使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快得到应用和推广,形成规模。三是要建立健全科技体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形式,建立和完善团、连、户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网络,不断增强科技服务功能。

(三)在增强市场功能上求突破。一是要依托小城镇,有计划地建立畜禽产品交易市场。二是转变团场职能,充分尊重职工意愿,具体怎么调,发展什么要由职工自己决定,不能搞“官逼民富”,不能搞一个模式。三是要鼓励职工进入流通领域,大力培养经纪人和营销组织,让职工产得出、销得掉。

(四)在提高服务质量上求突破。一是要加强对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领导,进一步完善领导责任制,加强督查、指导,做好协调和宏观调控等工作。二是要改变工作方式,鼓励党员干部、科技人员走出机关扎根基层创办科技服务基地。三是要为职工提供全方位、一条龙服务。

(五)以畜牧业“种子工程”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为手段,全面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

继续继续实施牲畜“种子工程”建设,把畜禽品种改良、提高个体生产性能、畜牧业提质提效作为科技兴牧的主攻方向。建立自己的种羊基地(以德国美利奴肉毛兼用羊为主要发展品种),培育细毛羊、肉毛兼用羊核心群,实现种畜生产专业化,逐步形成团、连、户良种繁育推广网络。新建综合配种站2座,流动配种站8个,并有计划开展良种肉羊杂交繁育。具体要确定重点生产区域,在生产%连、%连、%连、%连、%连的细羊毛集中产区,大力发展优质细毛羊,扩大优质细毛羊群体,形成羊毛批量生产,2005年组群人工授精每个单位1500只,分配细毛种公羊每个单位6只。%%连以发展肉毛兼用羊为主,2005年参加人工授精每个单位1000只,分配种公羊每个单位5只。

(六)积极实施畜牧业牧草种子工程,进一步完善牧草良种繁育体系,实现牧草的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全团新播苜蓿实行统一供种,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牧草尤其是苜蓿质量低下的问题。

(七)积极开拓畜产品市场,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要采取引进、挂靠等多种形式培育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好绿晨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我团设立基地的优势,带动团场农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职工经济人队伍和各种中介组织,促进养殖户分工分业,使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真正解决职工目前出现的销售问题。

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例6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384-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举扭转了畜产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并且承担起了新的历史任务。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当前我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全面展开,这些均为畜牧业提供了机遇,同时畜牧业的任务也更加艰巨。

1泾源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泾源县畜牧业发展的速度很快,由过去在生产中占比重较小的副业变为如今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泾源县畜牧业发展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人均粮食长期徘徊在400 kg以下,没有富余的粮食用作饲料。据测算,目前作为饲料用粮的比例不到5%,从长远看,比例有可能增加,但绝对量十分有限,尤其是蛋白饲料资源更为紧缺,只有少量的胡麻饼,大量的蛋白饲料依赖于外购。二是饲草资源并不十分充足,尽管拥有草原2.16万hm2,但90%以上的草原已封育,基本上得不到利用。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随着农作物种类结构的调整也随之减少,饲料作物面积比例更低;1.42万hm2多年生牧草由于管理和收割技术不规范,其产量低而不稳,质量低下,达不到预期的理想的数据。据最新统计,目前泾源县农民人均牧业收入630元,占农民纯收入的22.5%,相对较低,牧业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贡献率并不是很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源性限制。因此,资源制约将是泾源县畜牧业今后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还将大大增加。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需要发展畜牧业来促进,农业现代化需要畜牧业推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是资源制约,一方面是需要发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关系到泾源县畜牧业的前途,对解决泾源县“三农”问题有着重要影响。

2对策

树立科学发展观,将泾源县畜牧业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强调立足科学、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是泾源县畜牧业的根本出路。所谓立足科学、和谐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畜牧业与资源、农业、农村经济甚至国内国际市场,通盘考虑,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走协调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2.1正确处理关系

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既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要受到内部结构的影响,处理好内外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和谐发展,需要用科学发展观解决问题。就其外部而言,主要包括畜牧业服务的对象和赖以生存的条件,处理好畜牧业与这些方面的关系,等于改善了畜牧业的外部环境,拓展了生存空间。

(1)处理好与畜产品消费的关系。就目前的畜产品生产数量而言,仍然处在低水平,据最新数据表明,泾源县人均肉类占有量为31.72 kg。但必须看到,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日益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仍在增加。特别是农村市场的消费增加,对整个畜产品的需求有很大拉动作用。从品种结构看,也有很大的需求空间,特别是内需空间更大。

(2)处理好与农村经济的关系。目前泾源县畜牧业为农民创造的现金收入虽然已达到20%以上,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同时应该看到这个水平还较低,同样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畜牧业主产区,这个比例已超过50%,四川省近10年来,农民现金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部分达到65%以上,挑起了农民增收的大梁。因此,在农民收入方面,泾源县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很大的距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农民增收这个难点问题,畜牧业应发挥更大作用,以充分挖掘其增值空间。

(3)处理好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在农业中的比重,对农业现代化进程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专家指出,畜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纵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无疑已实现农业现代化,其畜牧业产值比重普遍超过50%,有的达到70%~80%,甚至更高。而我国目前的水平是33.7%,泾源县仅为28.3%,就农业现代化程度来看就更低。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畜牧业比重就必须有较大幅度提高,起码要达到40%以上。根据泾源县生产现状,在以后的12年增加12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是较为合理的规划。可以看出,要使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农业实现现代化,畜牧业应有更快的发展。

(4)处理好与国内国际市场的关系。目前,泾源县畜牧业市场发育还不是很完善和健全,畜产品在贸易经济中比例很低,几乎为零。但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是全方位的,既然有充足的农村劳动力、低成本的畜产品,就应该积极参与竞争。积极参与国内或国际竞争,可以拓宽市场,减轻市场压力,增加农民收入。如泰国靠进口粮食发展畜牧业,再出口畜产品。如果能开拓国外市场,泾源县也可以引进这一发展模式,这是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有效途径。

(5)处理好与畜牧业资源的关系。人多地少,耕地人均占有量少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同时如果粮食总产量没有大的增长,也不可能生产出充足的肉、蛋、奶,饲料粮缺口更大。如何处理好资源制约这一问题,是泾源县畜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必须在饲料资源开发、节约、种植业结构上下功夫,当然,适量利用国内市场的资源也是可行的。畜牧业内部环境包括生产、加工、销售诸多环节,每个环节中还有许多关键因素,如生产结构、动物疫病控制等,对畜牧业影响很大,处理好内部各方面关系,有利于畜牧业自身“肌体”的健壮,更好地去适应外部环境,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2]。

(6)处理好与动物疫病控制的关系。当今,动物疫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1985年WHO评价畜禽染病而致人发病的达90余种,病源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等。除传统的疫病外,新的传染病不断发现,疯牛病、禽流感对世界造成很大影响,不仅影响消费者的安全,在经济上也造成巨大损失。英国疯牛病波及10个国家,给肉牛业造成沉重打击。1997年我国台湾暴发家畜口蹄疫,造成1 000亿台币损失。我国既受到外来病的威胁,也受传统疫病的影响。据专家统计,近20年从国外引种带入的疫病达15种,传统的结核病、猪瘟、鸡新城疫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每年因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近1 000亿元,在民间还在流传着“不怕养、怕病、怕死”的说法。如果畜禽疫病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对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是灾难性的打击,农民遭受经济损失,事实上是在浪费畜牧业资源,更重要的是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畜牧业的正常运行。可以说,动物疫病是影响畜牧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7)处理好畜牧业生产与畜产品加工的关系。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部门分割的影响,将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割裂开来,谈畜牧业生产专指畜产品初级生产,计算畜牧业产值也是初级产品产值,将畜牧业生产链条中的各环节人为地分开,出现了加工业滞后的现象。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品产值均大于初级产品产值,有的国家高出几倍,而我国目前加工品产值与初级产品产值的比例不到50%,泾源县就更低,不到5%,加工业对畜牧业的带动作用不足。在推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深思。回顾牛奶生产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加工业对生产的巨大带动力。20世纪80年代末曾出现过倒奶现象,就是因为加工业不配套。而今由于大型加工企业纷纷兴起,结果出现了到处争奶源的局面,拉动了牛奶生产,近几年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发展。东三省之所以成为我国畜产品新的生产基地,由粮仓变为肉仓,与加工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吉林省2005年出栏生猪1 500多万头,大型加工企业就能消化1 000多万头,黑龙江、辽宁2省同样发展很快。双汇集团加工企业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可以说一家建厂,八方受益。加工业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畜产品加工业可以通过开发品种,拓展消费范围,增加消费,还可以延长产品保存期,缓解初级产品销售压力,更主要的是通过加工增值,企业产生了效益,反过来稳定了与初级产品生产者的购销关系,这在企业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中体现的最充分。通过延长产业链,通过产品加工增值,盘活了整个畜牧业生产,总体效益增加,农民受益的渠道也增多,既可以通过养殖得到实惠,也可以通过在加工环节就业得到收益,还可以亲自投资办厂,从事加工业,这就是现代畜牧业的模式,也是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因此,畜产品加工业是泾源县畜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火车头”,必须重视和支持加工业的发展[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抓住重要环节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畜牧业的和谐发展,就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整体推进。

(1)调整畜牧业结构。畜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内容包括畜禽生产的比例结构、加工品的比重、优质畜产品的比重等。在畜禽结构方面,泾源县坚持发展草食畜产业的路子是十分正确的,但要尽快改变畜产品加工业滞后的局面,如果在10年内将加工业产值增加到与畜牧业产值同等水平,畜牧业的整体效益、现代化水平将上一个台阶,对农民、农村乃至整个经济的带动力大大增强,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经济支柱。当前泾源县的畜产品中大宗产品居多,优质产品和满足不同层次消费产品的不足,今后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来,这也是畜牧业生产的方向。

(2)推进产业化经营。畜牧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农民的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有许多障碍,往往造成产品实现不了价值,收益不稳定,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将初级产品生产、再加工、销售有机地联系起来,各环节利益统一起来,形成了良性循环。更主要的是通过加工拓宽了市场,增加了系统的整体效益,企业发展,农民收益稳定,消费者满意,这是畜牧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实行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促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形成小规模大群体,是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推动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4]。

(3)有效控制动物疫病。动物疫病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目前仍然是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国内的家庭小规模分散饲养的状况,动物疫病威胁大,控制起来难度大,一旦出现问题,对农民造成的损失也大。因此,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危害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绝不能放松的工作,也是实现畜牧业和谐发展的保障措施。按照泾源县2007年的畜禽饲养量计算约60万个羊单位,每年畜禽因病死亡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等于多饲养6 000多只羊或者1 200头牛,多生产牛肉至少240 t,以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可增加收入816万元。由此可见减少的损失和节约的资源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研究制定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有效地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对传统的对畜牧业生产危害大的疫病,也要列出时间表,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同时要加大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投入,尤其是对基层动物防疫部门的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证工作经费。

(4)加大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第一是利用好现有的耕地,进行“三元”结构调整,合理划分出饲草料用地,并实施与种粮农民同等的政策优惠。第二是加快草原保护和开发利用步伐,发展人工种草,提高草原生产能力。第三是继续开发利用秸秆等农副产品,变废为宝,增加畜牧业生产中可利用资源量。

2.3做好几项工作

(1)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增加投入。法治、公平、诚信是畜牧业和谐发展的前提,务必要加强畜牧业法制建设,规范和维护畜牧业经济运行秩序。要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充实人员,完善手段,提高执法水平。要继续制定和完善畜牧业的扶持政策,在财政和税收上予以倾斜。原有的优惠政策要稳定,有的还要不断完善,如良种补贴,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补贴范围。要加强草原建设力度,不断增加投入,逐步扭转草原退化的局面。要增加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草原管理服务体系等畜牧业支撑体系的投入,改善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

(2)加强科技推广,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目前泾源县畜牧业生产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到30%,低于国内的50%,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对于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科技水平低下会造成资源和资金更多的浪费。目前泾源县畜牧业科技方面主要存在着畜禽品种生产性能低、饲养管理水平低、饲料报酬低等问题,应该重点解决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针对泾源县饲养规模小而分散的特点,研究推广科学技术的有效途径。特别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接受科学技术的自觉性和能力。科技推广投入少,推广队伍不健全是目前泾源县畜牧业科技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应下大力气改变这种局面。

(3)努力提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有几种途径,主要有公司加农户、专业协会、生产合作社等。目前在泾源县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初步得到认可,但在运行机制上还不够完善。现在缺的是专业协会和生产合作社,但形式和内容上与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协会有很大差别,协会应有的功能发挥不出来。发达国家的协会分工很细,一般以生产的产品来划分,像欧共体国家仅猪就有若干个协会,每个代次均有协会,还有专门的仔猪协会。专业协会进行专业服务,包括技术、产品购销、信息服务、标准制定实施等。组织化程度高的国家,畜牧业生产基本都是按计划进行的,特殊产品如牛奶实行国家配额,而其他产品如猪肉、仔猪,协会给会员配额,配额范围内协会保销、保收益。建议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和扶持成立畜牧业专业协会和生产合作社,并规定要有明确的章程,要以服务生产者为己任,架起生产者与市场的桥梁。

3参考文献

[1] 许林敏,赵杰.壮大畜牧经济,促进畜牧业发展[J].中国畜禽种业,2010(9):35-36.

[2] 宋老六.加快河北省保定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生产的建议 [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8):97-98.

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例7

[中图分类号] Q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272-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农牧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研究日益完善。但是对于我国北方牧业所占比重较大的牧区,却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低,承受外界压力较大。故此开展北方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诊断研究,为增加我国北方畜牧业可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实现畜牧业发展目标更具现实意义。

二、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

1.三个重要评价指标简介

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的三个指标,具体到牧区畜牧业生态系统来说,活力是指供给畜产品的效率,主要评价畜产品产出满足牧民受益要求的程度;组织结构主要是指生态系统资源和生产结构匹配情况;恢复力是指抵抗自然灾害的破坏以及应对社会经济所带来的风险能力,体现如何把风险降到最小的能力。

2.北方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内涵要求,并参考国内外畜牧业系统健康评价相关的方法,并且结合北方畜牧业的特点,从客观自然条件、经济投入等多方面多视角确定和选取指标,并根据系统活力、恢复力以及系统的组织结构三个重要方面创建北方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三、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投影寻踪评价模型

采用样本数据驱动而显示的探索性数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就是投影寻踪方法简称为pp。笔者采用优化后的GA法,也就是效仿生物物种劣汰优胜以及在生物群体内的染色体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机制上,对于实数进行编码的加速遗算方法简称RAGA,依此来解决高维空间下的寻优课题,并且将此法和投影寻踪评价模型简称PPE有效地进行结合,创建用来评价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的投影寻踪等级模型。

四、牧区概况及相关数据采集

本文介绍了北方牧区占全国总土地面积一半,而总人口却占百分之六,气候主要表现为大陆寒温带及温带季风性气候特点,具有温差大、多旱少雨,风大,受自然灾害破坏多。草地资源丰富占全国的百分之六十多,人均草地面积是全国人均草地面积的十二倍。

数据来源于三方面:一方面是2010年的科研报告及年鉴统计,另一方面是2010年的五大牧区畜牧业年鉴统计相关资料数据,还有是经过公式计算得到的。

五、评价结果和健康综合诊断

2.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诊断

2.1畜牧业生态系统活力诊断

要提高畜牧业生态系统的活力,需要正确处理好牧草资源的的生长和家畜生长的异步性矛盾,这就需要大量地设置人工草地以及半人工草地,大量地配置草库以及割草场,培植四季出栏的家畜,达到增畜增草目的,保证畜草处于平衡状态实现牧场生态环境和产出均衡双赢。

2.2北方畜牧业生态系统组织结构诊断

从评价结果表明我国草地退化现象严重,草地开发利用不利,还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合理优化生态系统的经济构架,大力发展牧区的畜牧业现代化及科技化,注重农牧发展的协调新,从而大力提升畜牧业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优化水平。

2.3北方畜牧业生态系统恢复力诊断

要改变目前的靠天养畜以及传统的少量的人工种草的生产模式,改变畜牧业生产水平低下,这就需要加大畜棚建设,合理配置家畜品种资源和丰富的草场资源,合理化解决草畜矛盾,不断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增强畜牧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2.4北方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诊断

认真分析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后显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因地制宜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并且操作性强的应对方案,以增强北方畜牧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能力。

五、结束语

本文以五个北方牧区为例,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诊断,采用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投影寻踪评价模型,并对牧区生态健康进行诊断分析,并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同时牧区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实践中对于不同的畜牧业生态系统,其指标的选取、评价的度量方法及标准时有差异的,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适当调整,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讨,以保证畜牧业生态系统评价的可靠准确。

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例8

一、20*年畜牧业工作回顾

20*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县畜牧业工作在县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州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畜牧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全县各族群众团结一致、辛勤劳动,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自治州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探索创新现代畜牧业”的总体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使我县畜牧业稳步发展。20*年末,全县牲畜存栏达37.26万头(只),同比减少8.4%,其中:农区牲畜存栏11.93万头(只),同比减少17.33%;牧区牲畜存栏25.33万头(只),同比减少3.48%,使牧区草原超载过牧的状况有所缓解。全县能繁殖母畜24.22万头(只),母畜比例达65%,繁殖成活仔畜27.57万头(只),成活率98.9%。牲畜出栏数30.73万头(只),出栏率75.54%;商品畜26.45万头(只),商品率64.3%。家禽年末存栏11万羽,禽蛋产量684吨。年内,肉类总产量达7432吨,奶类产量6752吨,绵羊毛产量673吨,山羊绒产量8445公斤,各类皮张219258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240元,较上年增加254元,其中畜牧业为全县农牧民人均增收22元。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动物疫病防控水平明显提高,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层层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以畜牧兽医部门为主体,全社会支持参与的防疫机制,建立严格的责任体系,加强强制免疫工作,继续保持了全县境内无重大疫情发生的良好局面。全县完成春秋两次禽流感、口蹄疫集中免疫密度均达到100%,常规免疫率达到90%以上;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工作,积极配合开展畜禽免疫效果监测,口蹄疫、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75%以上。尤其是在20*年自治区重点区域检疫监督专项检查情况通报中,我县哈日布呼镇禽流感、新城疫免疫效果监测合格率均为100%,得到了自治区的充分肯定。

努力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县已建成牛羊定点屠宰场3座(博镇1座、哈镇2座)、活畜交易市场5座(博镇、哈镇、安乡、呼场、查乡各1座),其中新建哈镇定点屠宰场2座(哈镇牛羊屠宰场和哈镇绿牧源牛屠宰场,均配套建有冷冻厂);巩固完善了呼场和安乡的2个活畜交易市场建设,新建查乡活畜交易市场,有效带动我县畜牧业朝着正规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依托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推动基层站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建设了哈镇兽医站办公楼,建筑面积318平方米,年底前竣工并交付使用。由于我县在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中工作突出,被自治区评为20*年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单位,受到了表彰和奖励。

――品种改良工作措施得力,牲畜良种化进程不断加快。继续采取对优质冻精和引进种公牛进行补贴的优惠政策,提高农牧民改良积极性。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场)、兽医技术人员,并签订改良责任书;在农区开设冷配点25个,均配备有液氮罐、显微镜、输精枪等一整套改良设备,保证每个冷配点配备一名技术过硬的冷配技术员;本着“减少支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强服务”的原则,采取自行购进冻精、液氮的方式,将冻精、液氮全部按照成本价分发到各乡镇场,减轻了养牛户的负担;加强对冷配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去年3月,自治区畜禽繁育改良总站两名专家受畜牧厅委派来我县开展黄牛改良技术提高型培训活动。我县组织县、乡兽医站冷配技术员、农牧民技术员、养牛大户共计35人参加了此次培训。通过培训,使我县冷配技术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继续认真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养牛户实行“一户一卡”,良种畜实行“一畜一卡”,切实做到牲畜底数清,情况明;将冻精补助资金按分解任务分配给各乡镇场兽医站,年底时按实际冷配数量兑现给冷配技术员。政策推动、资金落实、措施到位,使黄牛改良工作扎实开展。20*年,全县累计完成黄牛改良4960头,完成冷配任务4900头的101.2%,使用冻精8540粒,消耗液氮950升;去势土杂种公牛1648头,通过鉴定检疫核发种公牛合格使用证45头(累计发放种公牛使用证192头);全县引进新疆褐牛种公牛21头,并建立档案分配到有关乡镇场。加强了细毛羊核心群改良工作。通过争取自治区畜牧科学院和新疆细羊毛生产者协会的支持,从塔城引进超细型细毛羊种公羊25只,从巩乃斯引进美利奴细毛羊种公羊20只,促进我县养羊业的发展。

――加大草原保护工作力度,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认真开展草原行政执法。一是认真做好草原资源调查工作。去年7月份,我县草原部门积极配合新疆农业大学有关专家对现有草原资源进行调查评估、等级分类,对畜牧业尤其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并落实安排草原资源调查专项经费7万元。二是扎实开展草原病虫害防治工作。投入灭鼠资金6万元,完成防治面积3万亩;投入治蝗经费5万元,完成防治面积11.2万亩。通过草原虫鼠害防治,有效地遏制了草原虫鼠害的蔓延,确保我县草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三是围绕畜牧业的发展调整种植业结构,做好人工草料基地建设和饲草料的加工转化。20*年全县种植玉米7.9万亩,苜蓿6.01万亩(其中牧区2.2万亩)。加大农作物秸杆的加工率,提高秸杆利用率和转化率。全县累计建造青(黄)贮池332座,其中新建67座,完成制作青黄贮24*7.5吨,其中青贮7304.5吨、黄贮16773吨。牧区备草备料基本完成“133”工程目标。四是认真开展草原行政执法。严厉查处无证人员采挖甘草、艽蒿等野生药用资源的违法行为,并积极参与清查活动4次,挡回人员128人次,出动车辆4车次。特别是去年6月份,县草原监理所与州草原监理所进行联合执法,严厉查处收售野生药用植物的行为,查缴野生药用植物价值8万余元。受理草原案件4件,审批办理临时使用草场手续1件,批准面积为10亩。五是做好草原防火工作。建立健全草原防火责任制,加强草原防火值班制度,做到重点防火期(春季、秋季)内每天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负责制。

――兽医行政执法逐步规范,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检疫机构,配强配齐“两员”(检疫员、监督员)队伍,规范执法程序,严格查验证章物件,在全县实行了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20*年我县屠宰检疫牛560头、羊16840只;市场检疫各类上市牛1840头、羊38000只、猪480头、禽类18700羽、水产品12000公斤(以赛湖渔业有限责任公司冷水鱼检疫为主);产地检疫牛1950头、羊42000只、猪500头、羊毛2*吨。全县完成牲畜佩带产地标识率97%以上。

――项目建设运行良好,有力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20*年我县实施的重大畜牧业发展项目共2个。一是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20*年是建设期的第三年,国家在我县实施两批退牧还草项目,共计投入项目资金2080万元(均为国债资金)。①上半年实施的20*年度退牧还草项目,建设规模为60万亩,其中:休牧50万亩,禁牧10万亩。补播面积20万亩,其中核心面积5万亩。实际完成围栏面积60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0%,完成草地改良核心面积4.5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90%。②下半年实施的20*年度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建设规模为60万亩,其中休牧50万亩,禁牧10万亩,改良草场20万亩。实际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的50%,其中:禁牧完成5万亩;休牧完成25万亩。项目资金使用上安全规范,未出现挪用、截留项目资金等违规现象,各项工程款均按合同及时拨付。二是世行贷款畜牧业发展续建项目。20*年度*县世行贷款项目投资总额为281.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2%。其中,世行贷款为181.5万元,占64.7%,国内配套99.8万元,占35.3%。主要建设内容是人工草料地的种植任务1500亩,新建牲畜暖圈面积6000平方米,维修暖圈面积1260平方米。

――加强畜牧科技宣传培训,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为了适应畜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更新业务知识,我县加大了畜牧兽医草原科技推广和科普宣传力度,多次组织包括农牧民在内的区、州、县、乡举办的科技培训班和科普宣传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培训农牧民达6000余人次,科技人员参加培训人数达到350余人次(其中包括培训36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州上培训16名,县上培训20名),发放科普宣传材料20000份,并开展现场咨询服务,全县投入畜牧业科技宣传经费3万余元。通过科技培训,增强了养殖户的科技意识,促进了科学养畜适用技术应用于生产的步伐。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自治区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后,*县党委、政府立足实际,认真学习贯彻新政发[20*]102号、103号、104号文件精神,及时成立了*县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按照实施意见,将畜牧局更名为畜牧兽医局,并增设了兽医股;将县畜牧兽医站分设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县畜牧兽医站,并完成了人员配置工作;乡镇场畜牧兽医站同时挂牌动物防疫检疫站。按照乡镇兽医站“三权归县”工作要求,从去年5月份开始,县畜牧、编委、人事、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联合,派出专人负责,对乡(镇、场)兽医站开展清产核资、财务审计、人员事务交接、核定人员编制等工作。按照“乡财县管乡用”的原则,设立了总会计,乡镇场畜牧兽医站配备了报帐员。至此,乡镇畜牧兽医站“三权归县”工作已全面结束。

――大力发展农区养殖业,推广科学饲养管理和规模经营。明确农区养殖业以养牛业和育肥增值为主,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养殖牲畜,使以往的分散经营向规模化养殖、规范化管理、科学化饲养方向转变。全县共建养殖小区19个,养殖专业村(队)9个,养殖专业户565户(其中养牛大户173户),家庭牧场16个。为养牛集中村队配备储奶罐2套,为养牛大户配套挤奶器4套,县财政兑现补助资金8160元。同时,积极扶持农牧民引进畜牧机械,推动生产方式转变。通过利用项目资金,新购进1台青贮收割机、35台中型粉碎机。目前,全县累计拥有大型自走式青贮饲料联合收获机6台,背附式青贮饲料联合收获机37台,小型饲料粉碎机遍布农牧区养殖户家中。通过养殖小区、家庭牧场、养殖大户的带动,我县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饲养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稳健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推进无公害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扶持优势畜牧业品牌建设。20*年,我县博格达尔镇推出了“阿日祥”牌无公害牦牛肉,现已通过了自治区无公害畜产品产地登记认证,并申报国家农业部产品认证验收,该产品去年销售量达20多吨,售价在25元/公斤以上;在哈镇牛羊定点屠宰场内建设一座冷冻厂,专门向河南等内地市场输送本地冷鲜牛羊肉,目前已向内地市场输送牛羊肉180余吨,产品供不应求。

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例9

“九五”时期,广西区党委、人民政府极为重视水产畜牧业工作,采取了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了对水产畜牧业投人的力度:

“九五”时期,自治区本级财政和中央财政累计投人水产畜牧业资金37538万元,比“八五”时期的15806.50万元增加21731.50万元,年均增长28%。此外,在农业部的支持下,“九五”时期,广西还争取欧盟援助广西水牛奶业项目76.20万欧元(折成人民币832万元),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较好地实现了广西水产畜牧业“九五”规划的目标。在实施“九五”发展规划过程中,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广西区党委、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发展水产畜牧业的方针政策,在自治区财政逐年增加预算资金的支持下,广西水产畜牧局得以较好地履行自治区党委、政府賦予的宏观调控等各项职能,全面实现了“九五”规划的任务目标。

2.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和农民收人。“九五”时期,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髙,以畜禽和水产品为主的动物性食品消费逐渐增加,水产畜牧经济总量在大农业中的份额逐年增大。据统计,2000年底,全自治区猪、牛、羊和家禽出栏分别为2756.91万头、108.92万头、164.98万只和3.8亿羽,比1995年增长45%、49%、221%和64%;2000年全自治区水产品产量239.86万吨、畜禽肉类产量287.26万吨,比1995年增长132%和47%。2000年底,全自治区猪、牛、羊和家禽存栏数分别为2415.56万头、775.27万头、241.80万只和2.14亿羽,比1995年增长17%、5%、84%和38%。2000年全自治区渔牧业总产值达371.40亿元(现行价)。比1995年41%增加3.8个百分点。在增加市场有效供给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渔)民的收人。据自治区统计局农调队的调查,2000年全自治区农民人均第一产业收人1085元,其中畜牧业人均收人326元,水产业人均收人3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2%和19.40%,为农(渔)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3.示范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过“九五”时期的努力,至2000年底,全自治区建成亩产万元以上的水产养殖25万亩;银鱼移植120万亩,形成年生产规模400吨。“九五”时期新建8个部级优质商品猪基地县,到2000年底已建成20个,还扩建了9个畜禽肉食基地;新建11个部级和27个自治区级秸秆养牛示范县,至2000年底已建成12个部级示范县。

4.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九五”时期,由于贯彻了集中资金和加强薄弱环节建设的指导思想,全自治区水产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是继续实施畜牧种子工程。“九五”时期,新建1个自治区级祖代种猪场,扩建9个种猪场,启动自治区本级1个种公猪鉴定站(在建),扩建1个部级种公牛站,新建3个种鸡场。全自治区建立家畜配种点174个,配备人工授精174套、液氮罐100个。在水产种苗生产方面,至2000年底,全自治区建成对虾育苗场(点)42个,育苗水体36170m3,育苗量14.81亿尾;二是继续健全疫病防疫体系建设。“九五”时期,在全自治区布设了47个鱼病测报点,在沿海的13个市(县、区)和内陆地(市)建立水产病害防治实验室,总共配套检疫仪器设备269台(套)。

5.科技成果得到进一步推广。在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的支持下,广西水产畜牧科技推广经费有较快增长,有效地促进品种改良、疫病控制和科学饲养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据统计,“九五”时期,全自治区水产畜牧系统共取得科技成果奖187项,其中获自治区政府重奖4项,获省部级一、二等奖62项,获三等奖125个。获奖科技成果中,有的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此外,“九五”时期,通过举办渔政管理、兽医执法、牛人工授精技术和乡镇畜牧兽医经营管理等67个培训班,累计培训4675人(次),还开展兽医检疫员等职业技能培训,总共培训9800人。

二、转变观念,规范管理,增强服务功能

1.把握部门工作重点,争取增加投人。在编制年度预算过程中,水产畜牧局财务部门认真分析上年预算执行情况,熟悉了解本部门各项业务,按照财政部门有关编制部门预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试编2001年自治区本级部门预算。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财务部门与各业务处室和二层单位的沟通、协调,准确把握业务重点及其资金需求,较好地完成了2001年部门预算编制,为争取财政支持创造有利条件。

2.加强经费使用管理。一是从经费分配环节着手,按轻重缓急、相对集中的原则,做好经费分配方案,经局领导集体研究后上报自治区财政核定下达;二是按项目管理形式,与项目单位签定项目管理协议书,明确经费用途、完成指标,制定实施方案,做到有检査和验收总结。

3.履行管理职能。“九五”时期,按照自治区财政厅的要求,开展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有:一是组织直属事业单位开展资产产权和办理非经营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登记工作;二是有成效地开展预算外资金清査工作,认真落实行政事业性收人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及时纠正部分单位存在的财务问题;三是组织直属单位认真学习领会财政部印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文件,开展整顿会计秩序工作,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设置账簿、登账和结账等环节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大部分单位的财务工作质量有所提髙;四是制定《区水产畜牧局会计工作交接办法》,搞好机构改革中会计交接工作,保障各项资金财产的安全,使局机关和有关单位的财务工作得以正常运转。

经过“九五”时期的建设,广西水产畜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大农业中占有重要位置。但从长远看,广西水产畜牧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与制约因素。一是水产畜牧生产结构还不够合理,优质产品比重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全自治区水产畜牧良种繁育体系尚不健全,供种规模小,良种率低;三是与快速发展的水产畜牧生产相比,水产畜牧业的防疫检疫、产品标准与卫生安全以及加工流通工作相对滞后;四是部门科研业务管理与科委财务管理体制不顺,核心技术不足,基层实用技术推广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科技对水产畜牧生产的贡献率不够高。此外,在财务会计工作中,人员培训、会计基础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和编制部门预算、政府采购、企业改制等项工作也遇到不少新的问题与困难。因此,在实施“十五”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学习,提髙认识,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确定新形势下财务会计工作的新思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广西必须“着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稳定其在农业中的比重,力争实现“十五”期末水产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50%以上”的要求,推动广西水产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三、研究新问题,确立新思路

(一)加强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合理规划“十五”时期资金投人。

1.明确预算编制依据,建立规范的备选项目库。在今后几年中,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制定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及水产畜牧局的主要职能,编制部门预算备选项目库。一是注意体现新形势下公共需求。二是兼顾面上生产和部门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既要体现解决制约广西水产畜牧生产的障碍性因素,克服瓶颈问题,及时控制疫病,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帮助、引导农(渔)民发展产业化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主导产业区域化,加速优质商品基地建设,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扶持龙头企业,加快产业要素优化组合,积极推行贸工渔(牧),产加销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提高农(渔)民组织化程度,促进水产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人。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编制备选项目及年度预算,有计划地集中资金,分期分批地解决广西水产畜牧系统特别是自治区本级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加强薄弱环节,改善工作手段,健全全自治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并以此为支撑开展各项业务工作。

2.合理确定资金使用方向及预算重点。着眼于“十五”时期内广西水产畜牧业的发展,以适应WTO规则,逐步调整专项经费预算结构。“十五”时期资金使用方向和部门预算重点是:畜禽和水生动物疫病控制、水产畜牧种子工程,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示范、渔业执法(渔政、港监和船检)、饲料安全与兽药残留监控、产品技术标准、干部与青年农民技术培训、协调产业化经营以及相关项目配套等,以期通过资金使用方向和部门预算重点的确立,加强水产畜牧科技示范推广、结构调整、防灾减灾和管理服务与可持续发展等项工作。

(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

提髙财务会计人员的思想及业务素质,加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一是学习掌握编制部门预算,准确理解部门预算编制的原则、基本内容、表格体系和编制方法,掌握部门预算软件操作技术,对二级预算单位实行计算机管理。努力做好部门预算的基础情况调查和数据测算、审核汇总工作;二是组织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深人学习《事业单位财务规划》、《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三是举办直属企业单位财会人员培训班,重点学习《新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及新的财务准则,讲解企业改组、改制、兼并、清算、破产和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及养老保险等会计处理方法;四是加快会计基础工作,提髙规范化管理。根据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与考核验收实施办法》规定的工作程序、标准、范围、内容等要求,加快直属单位会计规范工作的考核验收步伐。

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例10

我区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肉、蛋、奶协调发展,区内以稳定、提高、拓展产业链为主,着力提升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全面实施外拓战略,在市外建立稳固的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保障市场有效供应。各镇乡(街道)必须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市场有效供给的高度来认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清思路、明确责任,加强对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领导,确保工作目标的完成。

市政府下达给我区的指标是:至年,肉、蛋、奶自给率分别达到42%、36%和30%;年出栏生猪37万头,年出栏肉禽250万羽,存栏蛋禽100万羽,奶牛存栏1800头。其中,在市外建立的畜产品生产基地的70%生产能力可以计入目标任务。

结合我区实际,由于邱隘镇和下应、中河、钟公庙、首南、石碶等五个街道地处新城区,属禁养区域,不再下达目标任务。其余各镇(乡)应根据上述目标任务,按照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对辖区内的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空间进行科学分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充分挖掘现有畜禽养殖场生产潜力、不断提高畜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和个人到市外建立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努力完成畜产品生产目标任务(具体详见附件1)。

二、统筹安排、分批实施,认真落实畜牧业发展规划

在巩固现阶段畜牧业环境整治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实行较为严格的环境政策。按中央、省、市各级关于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要求,今后几年,在适宜养殖区,重点支持以提高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种子种苗和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环境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在总量控制、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的镇乡适度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创出一条循环农业之路,打出绿色有机畜产品品牌;支持现有规模牧场和畜牧小区扩建项目,努力提升我区畜牧业现代化水平。计划重点建设存栏600头基础母猪的部级原种猪场1家;新增存栏种公猪100头的猪人工授精中心1家;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全部得到改造和提升,全区年出栏商品猪稳定在18—20万头。我区“-年畜牧项目实施计划”详见附件2。

三、完善机制、强化措施,不断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

(一)统筹区域发展,建立畜牧业发展统筹资金。为促进落实畜牧业发展规划,提高畜产品生产能力,在不减少原有畜牧业发展和动物防疫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区财政预算每年安排300万元,设立区畜牧业统筹资金,实行滚动使用。统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生态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建设;上级项目和政策的资金配套;对主要畜产品自给率高或在发展现代畜牧业上有突出贡献的镇乡给予奖励。

(二)坚定不移地实施畜牧业“走出去”战略,在市外建立稳固的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到年,在市外建立商品猪生产基地的生产规模要达到年出栏27万头,各镇乡在市外发展的畜牧基地,可按认定规模的70%抵充任务,区农林局负责市外商品猪基地的认定工作,并签订返销协议,并根据其建设规模、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和实际生产能力,分期分批列入市、区二级产业化基地项目,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市外商品猪基地认定办法由区农林局另行制定。如遇自然灾害、疫病等特殊时期,急需从在外基地调入商品猪的,由区贸易局另行制定政策和应急预案。

(三)继续实施畜牧业优惠扶持政策。一是继续实施良种补贴项目,对于列入市级猪人工授精补贴项目的每头份猪常温配套补贴5元;能繁母猪和良种后备母牛补贴按上级文件精神执行。二是继续加大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力度。在巩固畜牧环境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坚决杜绝在禁养区的畜禽饲养,加大在非禁养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治污力度。继续实施畜禽粪便无害化治理政策,力争到年所有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面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三是切实保障畜牧业生产用地。按照畜牧业规划要求和各镇乡实施方案,在镇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安排好足够的畜牧生产扩建用地;要根据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要求和农(林)牧结合种养配套比例,在实施土地整理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需要,预留用地发展空间,提供足够用地数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所需用地,根据明电号文件规定,按农业用地管理。四是区内新建、扩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按《市规模畜牧养殖场(小区)建设管理暂行规定》中的扶持政策执行。五是对不破坏耕作层的建筑方式,经区农林局认定,按《市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不破坏耕作层建设方案》中的扶持政策执行,在市级补助每平方米30元的基础上,给予1:1配套。六是畜禽养殖场(户)和畜牧小区水电收费按农用水电标准收取。对于已享受农业产业化基地等政策支持的建设项目,不得重复补助。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