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防震减灾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4 16:47:34

防震减灾论文

防震减灾论文例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了一些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这些规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普适性。随着科研项目种类的增加,项目的规模、执行期、管理方式、验收要求等也有了一定差别,普适性的规范不能满足各类科研项目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归档范围方面,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DA/T2—1992)仍是科研项目文件材料收集的基础性依据,但随着科研项目研究内容的丰富和国家对科研工作管理要求的提高,它对各类项目档案收集工作的指导作用已逐渐显现出局限。案卷整理方面,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GB/T11822-2008)为科研项目档案整理工作提供了明确依据。但目前各类项目缺乏固定的编号原则,往往是验收前由项目主管部门或承担单位确定临时编号,项目验收后各单位再根据《地震档案分类表》编入本单位科技档案。验收要求方面,虽然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1980年)和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1987年)提出应对科研项目档案进行验收,但各类科研项目的主管部门并未以制度形式对档案验收的条件、程序作出规定。

2.前端控制和过程管理相对薄弱

《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提出的科研工作和建档工作在任务下达、进度检查、验收鉴定、报奖考核各阶段的“四同步”管理,是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在防震减灾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实践中,往往无法做到前两个“同步”,即“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大部分档案工作集中在“验收鉴定”阶段进行。究其原因,一是档案部门不掌握项目报批、启动、执行情况,无法及时指导、督促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二是项目主管部门下达项目任务与年度或中期检查通知时,未提及文件材料归档要求与档案工作进度检查要求,课题组人员未对档案工作引起足够重视。

3.电子文件材料管理不规范,档案管理“重藏轻用”

在电子文件材料管理方面,文书档案、基建项目档案注重以签字、印章等作为文件有效性的依据,纸质文件材料原件在档案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电子文档一般仅作为备份和档案信息化的途径进行保存和积累。而基于防震减灾科研项目的特点,项目执行中形成较多的试验数据、野外照片、测量资料、观测数据、软件、源代码、电子图纸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材料,其中部分材料无法形成纸质档案,电子文件材料具有不可代替性。但目前电子文件材料的收集和归档还未受到足够重视,课题组人员往往仅收集纸质文件对应的电子文档,造成项目重要过程材料甚至核心成果未得到归档。科研项目档案不齐全,整理不规范,导致查询不方便,利用价值降低。

4.档案工作队伍不稳定,缺乏专业培训

课题组人员与档案部门人员作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熟悉档案工作流程,掌握档案工作技能。在地震系统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实践中,一些单位科研档案人员流动性较大,年龄结构偏大,人员经验不足。而课题负责人往往将档案工作交给课题组中的在读研究生完成,这些人员不熟悉档案工作要求,且流动性大,易导致项目文件材料的流失,也增加了档案部门指导、监督档案工作的难度。另外,与文书档案、基建项目档案人员相比,科研项目档案人员的学习途径和培训机会较少,业务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提高防震减灾科研项目档案管理水平对策分析

1.加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中国地震局档案部门作为地震系统档案工作的主管部门,首先应制定统一的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对系统各单位的科研项目档案工作提出统一的规范性要求;档案部门还应联合各类科研项目的主管业务司室,针对各类项目的不同需求分别制定档案管理办法;对规模较大、形成文件材料多,或协作单位较多的科研项目,项目承担单位的档案部门也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制定本项目的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各层面的档案管理制度应根据其规范对象的特点,重点明确以下内容:一是档案管理各主体的职责。主要包括中国地震局档案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责,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协作单位的职责,各单位档案部门、课题负责人和档案兼职人员的职责。二是文件材料收集范围。以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为基础,一方面可根据防震减灾科研项目实际情况,增加具有行业、学科特色的内容,如野外照片、测量资料、观测数据、图纸等;另一方面应根据国家对科研、采购、软件开发等工作的最新要求和项目所涵盖工作内容的增加,补充反映相关工作过程的文件材料。三是档案编号原则。可为防震减灾各类科研项目档案规定统一的编号原则,如采取“项目类别号一项目代号(一承担或协作单位代号)一案卷流水号”的编号原则;或根据各类项目主管部门的要求分别为各类项目制定编号原则。四是档案整理各环节工作要求。档案整理过程需要参照的国家规范较多,为便于档案工作人员理解和把握,应将这些规范中对各环节工作的要求进行整合,主要包括文件材料收集、鉴定、分类、组卷、保管期限划分、编页、编号、编目、电子档案整理、照片档案整理、卷盒和表格规格等内容。五是档案验收要求。档案验收的条件、验收要求、工作报告和自查报告的格式和内容等应予以统一。档案验收的组织主体和形式可根据各类项目主管部门的要求分别进行规范。

2.加强科研项目档案全过程管理

任务下达阶段,项目主管部门应在下达项目任务的同时,提出档案收集和归档的要求;项目承担或协作单位档案部门应及时了解项目下达情况,以制度规定的收集范围为基础,结合项目任务书,向课题组提出应收集文件材料清单,并对课题组兼职档案人员进行档案工作培训。进度检查阶段,项目主管部门应在下达年度或中期检查通知的同时,提出对档案收集整理情况进行检查的要求;项目承担或协作单位档案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应根据项目执行进度,对照检查档案收集整理工作进度,对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不及时的,应督促课题组进行补充,对分类、组卷、编目等工作不规范的,应给予指导并协助整改。.验收鉴定阶段,项目承担或协作单位档案部门应对项目档案进行形式审查,并68I卫国档寨2014.7协助课题负责人完成档案工作报告。项目承担单位档案部门应对协作单位(子课题)档案进行检查验收。在项目通过鉴定验收后,档案部门还应继续督促课题负责人提交验收报告、验收意见、成果奖励申报、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后续文件材料,补充完善项目档案。报奖考核阶段,项目承担或协作单位档案部门应根据有关部门的需求如实出具归档情况证明材料,有关部门应切实将其作为科技报奖、科研人员提职考核的重要依据。

3.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藏以致用”

一是电子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应根据科研项目档案的特点对电子文件材料收集范围、收集方式、整理要求进行细化界定。二是数据库平台建设。在电子文件档案齐全、完整的基础上,由中国地震局档案部门组织建立科研项目档案数据库管理平台,整合系统内科研项目档案信息资源。三是资源共享利用。通过科研项目档案数据库管理平台,局属各单位档案部门可以更高效地做好本单位科研项目档案的归档和查询管理,同时按一定权限查询利用其他单位的档案信息。

防震减灾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Strategies Research on Using Network Platform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Take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Professional Group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Network Platform as an example

SHEN Juan, LIU Walu

(Institute of Distater Prevention, Beijing 101601)

Abstract It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method to promote independent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learning platform in many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how to build collegiate network learning platform, taking the network learn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English concerning majors relevant to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 Institute of Disaster-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e content of specialized English network learning platform and how to build it will be researched.

Key words network learning platform; specialized English learning

1 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主旨思想

防震减灾专业群是国家根据我国防震减灾安全需要,在防灾科技学院建设的防震减灾专业人才体系培养战略载体。这一专业群立足于国家防震减灾行业特点,从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两个层面提高防震减灾专业技术人才的质量,为国家防震减灾实际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通过建立专业英语网络平台,能够让学生更加快速、广泛地了解当前最新的防震减灾理论及技术。从人才培养角度,专业英语网络平台建设的主旨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以人才全面化的培养为中心。长期以来,高校人才教育呈现一个“过专业”的状态,学生在理论层面的认知比实践要弱很多,从而导致高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不能适合行业发展需要。而建设专业英语学习平台,就是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需求、我国防震减灾技术与先进国家的差别,提高专业认知;第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是提高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建设专业英语学习平台就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从宏观层面提高整体人才培养的创新性能力。

2 专业英语网络平台建设及应用目标

2.1 防震减灾专业群学生个人层面

学生个体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元素,也是专业英语网络平台使用的主体。通过这一学习平台,从学生培养层面应当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第一,提高专业知识的认识。当前国内大量的防震减灾专业知识都是从国外的理论技术书籍中翻译过来的,在这一过程中会损失大量有用的信息,利用专业英语网络学习平台,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防震减灾知识,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储备量;第二,提高专业知识认知的全面化。利用专业英语网络平台,学生能够对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地震预测、灾后救援等进行了解,减少了对于课堂特例型教学的依赖性,从而能够对防震减灾等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第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产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利用专业英语网络平台能够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其中英语类专业性的知识对于学生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2 防震减灾专业群层面

国家建设防震减灾专业群具体的目的就是为了当前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的需要,因此,对于整个专业群而言,专业英语网络平台的建设就是提高专业群在防震减灾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这一角度分析,专业英语网络平台对于整个专业的作用需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第一,提高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是提高整个专业群实际应用能力的方式,通过专业英语平台,专业群本身向学生传递的内容应当更加落实到实际,从宏观专业发展及实际应用的角度制定育人的基本方针;第二,提高专业群建设的全面性。利用专业网络平台不仅丰富了防震减灾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式,同时对于专业群自身建设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利用专业英语网络平台,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将自身的防震减灾理论及技术研发能力与复杂多变的防震减灾工作实际联系起来,提高专业群本身的全面性。

3 防震减灾专业群专业英语网络平台信息内容及方式

3.1 专业英语网络平台信息内容

(1)基本的专业英语知识。专业英语知识是专业英语平台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基本专业词汇。专业词汇是学生认识专业的基本方式,在专业词汇的设计时,应当他配具体的情景语句进行,从而更好地方便学生学习;第二,防震减灾工作的基本方法及代表性理论。要对专业知识进行全面了解,专业基本的应用方法和常用的代表性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信息内容的设计上,必须包含防震减灾工作的基本方法及其代表性理论,使得学生知识层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第三,代表性地震的基本防震减灾介绍。要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了解理论的具体应用,通过代表性地震的基本防震减灾知识,能够给予学生最直观的实际认识,从而提高专业知识的认识。

(2)学科前沿内容。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了解学科前沿的知识。这一部分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先进且使实用的理论技术方法。理论技术方法是防震减灾学科产业发展及应用的基础,因此,让学生了解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产业学科发展的理论及技术应用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先进的仪器设备及其使用方法原理。当前,防震减灾是世界各国较为重视的工作,以实际应用为依托研发产生了一些较为先进的系统设备,这些设备对于防震减灾起到了较为实际的作用。在专业英语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应当将这些系统设备的信息作为平台内容建设的一部分,特别是对其使用方法及原理要介绍清楚;第三,国家当前对于防震减灾工作的部署和指导思想。防震减灾专业群人才建设的目标是能够适应当前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在这一学习平台上应当将国家实际防震减灾工作作为平台信息内容的重要部分。

3.2 专业英语网络平台建设方式

从专业化人才培养角度,本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网络平台建设的方式应当有三种。第一,网络学习平台。这一平台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前面分析的网络平台信息内容,它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基本专业知识、学科前沿等内容,为学生知识面的丰富、自我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对防震减灾的实际工作有更深的了解;第二,网络交流平台。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必须让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一个良好的交流渠道,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能够深化对于学科发展、理论实际应用的认识,为学生综合化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渠道;第三,畅通的网络反馈渠道。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疑问,通过交流平台能够解决一部分,但是一些较为专业的知识可能需要通过有效的渠道得到反馈。另外,对于网络平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等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向上反馈,因此,网络反馈渠道必须作为网络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防震减灾论文例3

1、防震减灾 利国利民

2、防震减灾 关爱生命

3、普及防震知识 提高减灾意识

4、汲取教训 依靠法制 积极防御 共促和-谐

5、掌握科学地震知识 远离地震谣言危害

6、宁可千日不震 不可一日不防

7、灾害之前早预防 灾害来了少伤亡

8、提高防震意识 落实减灾措施

9、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提高社会抵御灾害能力

10、安全知识进社区

11、防震减灾 从我做起

12、家事国事天下事,防震减灾是大事。

13、防灾减灾从娃娃抓起

14、防震宣传进万家 家家幸福安康 平安相伴你我他

15、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

16、防震减灾,平安常在。

17、普及防震知识,弘扬减灾文化。

18、防灾事关你我他 减灾利国又利家

19、生命无价,平安是福。

20、全民动员防灾,人人参与减灾。

21、参与防震减灾,构建和-谐社会。

22、树立防震减灾意识,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23、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共建和谐

24、和-谐中华,共同的家园;防震减灾,共同的心愿。

25、防震减灾须抓好,社会安定最重要。

26、爱护地球,减少灾害,保护环境,共享和-谐。

27、防震减灾重如山,全民携手保平安。

28、灾难可以预防,生命不可逆转。

29、灾难面前人人平等,注重预防人人有责。

30、防震减灾人人抓,幸福社会千万家。

31、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32、增强防灾减灾观念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33、防震减灾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4、防灾连接你我他,安全和谐靠大家

35、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提高防灾减灾技能

36、手牵手积极防灾减灾 心连心构建和-谐家园

37、防灾减灾 从我做起

38、防灾减灾 人人有责

39、防灾减灾手牵手 和-谐中国心连心

40、防灾减灾 构建和-谐

41、珍惜生命,爱护环境,科学预防,减少灾难。

42、未雨绸缪 防灾减灾 全民参与 共筑平安

43、学习防灾减灾常识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44、防灾减灾系万家 关爱生命靠大家

45、灾害无小事 预防要及时

46、普及防灾减灾意识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47、开展防灾减灾活动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48、防灾连接你我他 安全和-谐靠大家

防震减灾论文例4

2.未雨绸缪防灾减灾,全民参与共筑平安

3.灾害无小事,预防要及时

4.手牵手积极防灾减灾,心连心构建和谐家园

5.无论春夏与秋冬,积极防灾不放松

6.警钟长鸣抓防范,积极防灾保平安

7.有备无患,平安相伴

8.防灾事关你我他,减灾利国又利家

9.尊重规律讲科学,防灾减灾重行动

10.防灾减灾,平安常在

11.普及防灾知识,弘扬减灾文化

12.防震减灾从我做起

13.加强防震减灾,关注生命安全

14.防震减灾,利国利民

15.汲取教训,依靠法治,积极防御,共促和谐

16.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

17.普及防震知识,提高减灾意识

防震减灾论文例5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上级文件精神,紧密围绕全镇工作大局,着力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全面提升全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我局现制订工作计划如下:

一、 指导思想

以党的会议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的部署,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方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宗旨,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震灾预防力度

依法加大对我局的“两馆”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力度,保证地震安全制度的全面落实。

对我市的公共文化娱乐场所、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重点文物等进行安全疏散通道,安全防范设施、特种设备、危险路段警示牌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二)进一步提升科普宣传水平

组织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要充分抓住“科谱宣传月、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法制宣传日

”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防震减灾法》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利用每周全局干部职工大会、送文化和图书下乡、旅游景区大屏幕等平台加大对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活动。

三、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对异常情况要及时调查核实,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

四、搞好自身建设,不断适应防震减灾工作新要求

防震减灾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58-03

地震是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地震也可以简明扼要地表达为是地壳的快速振动。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有感地震全球每年约5万次以上。一次强烈地震能导致较大区域内地面变形和位移,不仅直接使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利水电设施遭受严重破坏,还会次生水灾、火灾、滑坡、核泄漏等严重灾害,造成生命财产和环境生态的重大损毁。在具有地学优势的文、理、工、艺、体等的综合性中国地质大学,把《地震与地震灾害》作为全校通选课进行通识教育也是中国地质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的实践。通识教育的英文为“General Education”。《地震与地震灾害》通识教育课程属于非专业教育,是非功利性的,能使人受益终生。能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地震、认识地震,从而拓宽知识面,使学生从地震地质、地震工程、工程抗震减灾几方面了解和认识地震与地震灾害知识,提高抗震防震减灾意识,达到避免和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目的。

一、选课要求

考虑各院系专业学生的主业课程设置与基础知识现实以及选课人数限制,为了不浪费选课资源,目前还是主要是针对有地质学基础的学生开设,随着以后本课程的不断实践与总结完善会逐步向全校学生开放选课。2012年春季选课学生院系专业统计见表1,2012年秋季选课学生院系专业统计见表2。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通识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有别于专业课的专业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切近实际,使“博学与精专相统一”,地震与地震灾害的“通识”与“专业”相融合,满足地质类专业和非地质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素质培养需求。所以,教学内容组织以教学目的、教学目标为主线,着重传授学生地震与地震灾害基础知识、抗震防震的法规措施,提高和增强抗震防震减灾的意识。具体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课时安排见表3。

三、教学方式的选择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地震与地震灾害理论与现实地震事件结合,理性认识与视觉感性相结合。

1.理论教学与案例结合。对于课程中涉及到的重点、难点内容都力争联系实际地震事件和地震灾害讲解。在联系具体事件或实际案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正确理解。

2.地震实例讲解。图片、录像片段、三维动画相结合,从视觉与声音方面让学生感受地震,感受地震灾害,突出防震抗震的现实意义。以日本宫城地震、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震、美国加州地震、印度古吉拉特邦地震为代表介绍世界上板缘地震发生特点以及地震后火灾、海啸等次生地震灾害。以我国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台湾集集地震、玉树地震等近现期发生的地震为代表介绍中国内陆的板内地震发生特点及其地震的直接灾害和水灾、泥石流等次生地震灾害。播放有关唐山大地震的视频,如近万名开滦煤矿工人“生死大营救”;日本阪神地震视频……通过大量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大陆活动断裂(构造)的分布及其活动性,总结破坏性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震源机制类型,并进行具体数据对比说明抗震设防的重要性、我国最新抗震设防标准及其在抗震设防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日本、美国抗震措施、建筑抗震结构等抗震防震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准。

3.课堂讨论。就一些敏感的、有争议的、易于混淆的、各地抗震设防标准等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讨论涉及问题广泛具体,如建筑抗震设防的意义、地震预测预报、抗震防震对策、各地抗震防震的标准、地震前兆与民间预测、地震谣言、汶川地震中最坚固的教学楼、中小学地震逃生演习等问题。同学们自主提问、回答,教师给予引导,课堂气氛活跃,并对于是非题目给出正确答案,对于正确的分析建议给予肯定。有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地震发生情况、抗震设防烈度、抗震防震状况,并提出自己忧虑,表示有机会一定给家乡的抗震减灾作宣传。也有同学参加过抗震防震社会实践活动,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地震发生后如何正确避险、逃生、自救、互救或等待救援的基本常识。在课堂讨论中,有学生自主介绍,也有学生自问自答和老师提问学生解答,老师掌控课堂秩序,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引导学生科学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锻炼了沟通能力,强化了抗震防震减灾的意识和社会责任。

四、教学效果的考核

文字报告。由于学生来源于不同的院系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差异,可以视具体情况选择几个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种:读书报告。把所学的知识点串起来,以读书报告的形式反映出来;科技论文。查阅信息资料、文献,就地震监测、预报、抗震防震等涉及某个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可以当作是科技论文的练习;课堂笔试。开卷,可以带笔记参考书,但必须独立完成。平时听课记录。最后课程成绩由文字报告成绩(40%)、课堂考试成绩(40%)、平时听课成绩(20%)综合构成。

通过书面调查,同学们普遍反映良好,掌握了许多有关地震和地震灾害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了许多抗震防震减灾的对策,开拓了思路,提高了抗震防震减灾意识。同时也反馈了一些具体问题,如:有些地质学知识比较薄弱或不具备的学生听课比较吃力;节假日调课使通选课与专业课、实验课、社会活动冲突。有些问题教师可以自行解决,有些问题需要学校教务、学生、教师共同协调解决。《地震与地震灾害》通识教育课,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既要体现通识教育的特点又区别于概论类课,基础内容与专业性内容有合理比例切分,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标准,随着课程的继续与总结,一定会更有特点。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08,(03).

[2]周晓辉,等.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7,(03).

防震减灾论文例7

我局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定期召开有关会议,调整了水务局防震、抗震指挥部组成人员,并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防震减灾日常工作,定期向县委、县政府请示汇报工作,及时向防震减灾局报送相关材料。今年以来局机关专门召开3次会议,部署防震减灾工作,应对地震等灾害突发事件,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二、强化宣传,增强防震减灾意识

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栏防震减灾科普书籍,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增强防震减灾意识。

三、落实责任,及时预防,加强信息管理

制定《XX县水务局20XX年防灾救灾演练方案》,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防震抗震指挥领导小组,以应对地震突发性事件,充分发挥各防震减灾工作队伍的作用。深入进行防震减灾排查,消除安全隐患,一旦地震,汛期灾情发生,将灾害减少到最小程度,今年2月中旬至4月中旬,按市水务局要求,为了预防地震突发事件,专门安排4人24小时轮流值班,每天向市局和县上报送情况,利用电台、电话、对讲机、手机、山洪预警平台,建立健全了各项联络体系,确保地震信息报送渠道畅通无阻。定期开展应急准备检查,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加强了值班人员培训,加强了水库、大坝、供水站的监测,开展综合防震减灾应急演练2次,值班人员培训4次。

四、震害预防

一是:我局利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强化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我局灾后重建项目和常规项目86个标段、投资近7个亿,工程设计按现行设防标准设防;各乡镇基层水利服务站按农居抗震设防新标准设计。三是:应急救援:定期开展应急准备检查,今年以来共开展水库、供水站、大坝应急检查,强化地震应急预案管理,完善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处置方案,重点是水库、大坝预案的落实,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少。

防震减灾论文例8

教师采用案例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早就存在。自从20世纪哈佛商学院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出大批人才精英后,该方法备受关注,其在工商管理以及经济学人才培养上得到了广泛使用。[1]同时,案例教学被引入我国后被其他学科广泛使用,例如中学地理、思想政治等学科。在以素质教育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中,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青睐。对于与实践应用结合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案例教学法必然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为应用型本科大学探索适合本专业特色专业课,案例教学方法势必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通常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对象,以真实案例为背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谈论,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该方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运用知识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

1.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学习效果

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当观众。而以学生为中心是案例教学本质,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课堂讨论的引导者、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学生不再只是听众,而是学习的自主研究者、案例情境的自由活动者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者。通过这种变换,能使学生自由发挥能力,师生平等互动,鼓励学生自由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通过同学间的沟通协作得出最后决策。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而是直观的实际问题。案例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填鸭式”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去吸收和运用知识。

2.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各个案例在不同学科专业领域都有真实性、典型性和复杂性的共同特点。案例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的实际的情境,让其进入所提供的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共同讨论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在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2]同时,每个案例会隐藏多个问题,有真有假,有主有次,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对复杂的信息进行系统处理,从而使学生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案例有助于他们尽快地融社会,并且尽早地了解行业背景,在日后的工作中尽快地上手,并展示他们的专业能力。

3.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发式教学,使学生有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学生通过分组讨论,锻炼学生汲取别人意见和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沟通和相处,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合作,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决策水平,从而提高其综合素养。

二、“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概要”课程简介

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 学院立足防震减灾行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防灾减灾事业发展需要,学院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服务防震减灾事业,在汶川、玉树、芦山地震等国内重大地震灾害发生时,学院教师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应急救援与科学考察工作,为抗震救灾作出了应有贡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院已经成为能够解决防震减灾科学问题、承担防震减灾任务的重要机构。学院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平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震减灾科研体系,开展了相应的行业技术服务、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公共效益,为防灾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就是学院的特色研究方向,“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概要”课程就是基于社会服务与研究成果而开设的课程。

该课程是对地震工程学(结构抗 震)和工程地震学的延伸,以预防减轻地震灾害为目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城市规划,包括土地的合理利用,即有针对性地避开产生地震地质灾害的不利场地,选择抗震有利的建设场地;加强建筑与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 预先准备应急救灾需求设施和措施等三方面,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学习编制防震减灾规划不仅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多种相关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能在今后工作中发挥一定作用。

三、“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概要”案例教学形式探索

“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概要”课具有知识体系庞杂,涉及学科多,学科知识交叉等特点,该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防震减灾规划中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其具有运用多种基础知识的能力。基于上述课程要求,目前的教学形式只是以教师教授方式为主,学生听课时感到空洞乏味,不能很好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新的教学形式应让学生具有掌握专业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案例教学法是最佳的方法之一。基于上述目标,经过教学实践,提出了“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概要”课教学形式,采用教授和案例结合的方式,课时分配各占50%。首先教师对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概念进行详细讲解,对一些应用性知识进行范例介绍。之后选择合理案例,该案例全部是源于防灾科技学院承担的社会服务项目,具有真实性、可检验性和可操作性。案例教学步骤如下表所示,案例谈论采用分组方式进行,案例讨论是教学中心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性讨论,评比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对于本课程来说,针对每一章内容制订专项案例和课程结束后的综合案例。最终根据课堂讨论的集体智慧进行归纳,对学生参与和谈论情况的印象与设计结果进行评价。

目前国内高校教学形式大都以讲授为主,这种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所以教学改革教师应立足于自身特点、具体学科、课程特点和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合理的教学形式。本文结合“防震减灾规划概要”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出了适用本课程的教学形式,积累了一定经验,希望对我国高等教育考试形式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防震减灾论文例9

为做好各项宣传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让全社会了解防震减灾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我局大力宣传防震减灾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参与防震减灾活动的能力及自觉性,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与技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局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科技周、科普周、国际减灾日等重大节日、时段,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向社会公众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在主要街道进行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及现场咨询活动,着力宣传了防震、避震、地震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我国地震发展形势,丰富群众防震减灾知识,向群众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000余份,制作抗震救灾英雄事迹展板6块,深受群众好评。

二、利用悬挂条幅、靠牌等方式进行宣传。

在县人流密集的大街等处悬挂标语6条,共向群众发放各种宣传图片500余张,送发地震应急手册200余册,到学校发送地震应急手册1000余册,累计咨询人数达800余人次。我局地震工作人员开展了地震安全知识咨询台,向民众讲授防震、避震安全常识,同时发放防震与减灾小报和地震应急手册,共1000多份。该次活动对有效提高本县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宣传,群众了解到防震减灾知识,接受到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增强了防震减灾意识。

三、高度重视社区和农村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

农村和城市社区人口居住集中,是防震减灾宣教的重要地区。要组织编制内容上针对性强、容易接受,群众喜闻乐见的、便于保存或张贴的宣传作品进行发放和张贴宣传。针对农村基础薄弱、城市社区文化层次复杂等特点,借助农村集会、集市或社区活动等时机,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组织专题讲座、播放专题片等形式,大力普及宣传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防震减灾知识,切实提高了农民和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震技能。

防震减灾论文例10

一、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必要性

党的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要求。我区是地震多发地区,均位于地震裂度Ⅶ度以上的高裂度区,都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或遭受过邻区地震的波及和破坏。尤其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我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面对如此严峻的地震环境和震情形势,加之地震预报作为世界科学难题,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短临预报成功概率很低的情况下,我认为只有扎扎实实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逐步增强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全面提高各类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才能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加强组织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是一项艰苦、复杂、细致的工程,也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全社会各行各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搞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就不能搞单打一,而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各部门都关心、支持防震减灾工作。从多年的工作实践看,要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必须争取以下部门的关心支持。一要争取党委宣传部门和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在宣传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我区地震活动的基本形势,地震工作的方针、政策、地震知识和防震避震知识等,使社会各界了解、关心、支持防震减灾事业;二要争取法制、司法等部门的支持,借助他们开展普法的平台,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地震行政执法规定》等法律法规,从而增强人们的地震法律法规意识;三要争取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建立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资金,保证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四要争取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会同教育部门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五要争取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大力支持,依托他们招募防震减灾宣传志愿者,联合他们适时开展防震减灾集中宣传、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进一步拓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面;六要争取电信、移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力争用现代传媒大力宣传防震减灾工作,开辟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新领域。总之,要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努力营造一个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协调配合、高效联动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

防震减灾宣传量大面宽,只有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经常持久、科学求实”的宣传原则,才能扎实有效地搞好防震减灾宣传活动。

(一)要以中小学校为主阵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小学生对科学知识具有强烈的求知兴趣,比较容易系统的接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掌握的自救、互救知识及技能,并具有辐射家庭和全社会的功能。为此,要采取得力措施,做好学校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1、要在中小学逐步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学校(基地),聘请学校分管宣传工作的副书记(副校长)担任学校(基地)主任,制定基地工作章程,区地震部门定期不定期为学校(基地)提供防震减灾宣传挂图、资料、光盘等,依托“基地”在中小学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2、要协调教育部门把防震减灾教育作为中小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围绕课堂和课堂学习,培养中小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技的兴趣和通过他们向社会开展防震减灾“二次科普宣传”的能力;3、依托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招募共青团员(红领巾)义务宣传员,安排他们在重要时段(5.12、7.28、12.4等)配合地震部门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推向深入。

(二)要通过“三下乡”活动深入农牧村开展防震减灾宣传,要针对农牧村地域辽阔、居住分散,许多房屋达不到抗震要求,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地震知识贫乏,防震减灾意识淡薄等实际,以“三下乡”为契机,广泛开展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播放宣传广播电视、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深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力争使广大农牧村群众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和法制观念,逐步增强对地震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要依托街道社区大力宣传防震减灾工作。街道社区是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具有人口比较集中、密度大的特点。为此,要逐步在所有街道社区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招募社区防震减灾志愿者,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增强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正确参与防震减灾活动的自觉性。

(四)要依托统战、宗教部门做好防震减灾进宗教活动工作。要针对我区信教群众多,各类宗教场所、活动多的实际,在各类宗教活动中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寺院活动。在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时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宣传“三个离不开”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使广大信教群众在接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同时,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五)要在依法行政中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地震行政执法是地震部门依据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其执法检查的对象是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近年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稳步推进,我区各类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但是许多业主由于“成本”因素考虑,不到地震部门办理抗震设防手续和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导致许多新建工程抗震缺位,成为地震危楼。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在依法行政中认真做好对每一个业主防震减灾政策的宣传,力争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宣传,使业主认识理解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重要性,重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