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生活中环境问题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3 16:09:26

生活中环境问题

生活中环境问题例1

虽然新标准有了改进,但环境噪声监测在实际操作中一直是极其复杂的问题,很多问题按照新标准也是无法解决的。根据实际工作,现将常见的问题归纳如下以下几点。

1.1 背景值无法降低到和测量值相差3dB(A)以上

特别是背景噪声为交通噪声的情况下,不同时段的交通噪声波动极大,根本无法测量准确的背景噪声。

1.2 3dB(A)修正的不合理

如测量值为58.8dB(A),而背景值为55.8dB(A),按照相差3dB(A)时的修正值为-3dB(A),则修正值为55.8dB(A),与背景值完全相同。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这样的结果显示声源对噪声值无任何贡献,但高出的3dB(A)从何而来?

1.3 综合工业厂房每层楼都有企业的情况下,难以确定企业的边界

如果确定在企业窗外1m测量,但有的企业为了防鼠防盗而加装了密网金属网窗,根本无法测量到空中的厂界噪声。

1.4 标准对敏感建筑物与排放源没有明确具体的距离

对于工业企业隔着交通主干道的住宅,该住宅受交通噪声的影响更加明显,是否可以认为是相对于该工业企业的敏感建筑物?此外,敏感建筑物如果有多层楼,应该在哪个楼层窗外1m进行监测?还是每层楼均需要监测?

2 解决方法和建议

根据上述的问题,本人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一些试探性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2.1 在背景值无法降低到和测量值相差3dB(A)的情况下,可通过改变监测时段的方法,如选择交通量较小的时段

如仍无法降低背景噪声,可尝试从L50或L10进行评价,但目前国家标准尚不包含这方面的内容,仅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执法的依据。建议今后的标准可以考虑增加新的评价指标,这样更有利于复杂情况下噪声的判别。

2.2 遇到测量值与背景值相差正好3dB(A)的情况,建议重新进行监测

否则,必须用噪声叠加的公式进行计算,得出准确的计算值。即:

ΔL修正=10lg[1/(100.1ΔL差值-1)+1]

目前,《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噪声测量值修正》正在编制组,希望这份规范的出台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3 位于综合厂房的工业企业排放噪声的情况十分复杂,除了按规范进行监测外,本人有如下建议

(1)综合厂房如系由业主出租,应在厂房楼下边界一米处(如有围墙则在围墙外1m处)测量噪声,也就是说,认为业主是噪声的排放单位,业主有义务敦促其所出租企业噪声的治理。这样一来,便解决了出租性综合厂房噪声环境复杂的问题。

(2)综合厂房如业主系生产企业本身,则在该企业窗外一米监测。如该楼层无法监测,可到相邻楼层将拾声器延伸到该楼层窗外监测。

(3)如果综合厂房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情况,则分别对待。

2.4 建议明确敏感建筑物和边界的具体距离,同时明确在敏感建筑物窗外1m测量的具体细节,如根据声源情况应监测多少个楼层

3 监测中的其他建议

3.1 在噪声测量值不超标的情况下不测量背景值

工业企业噪声监测主要是为执法和收缴排污费提供数据,在测量值不超标的情况下监测背景值,没有太大的意义。不测量背景值,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2 对无明显声源的边界不监测边界噪声,对声源较多的边界增加监测点,同时在监测报告中要详细说明

在现在监测中,经常出现没有声源而进行噪声监测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测到的值其实就是背景值,建议环保管理部门应当豁免这类企业的噪声监测。

3.3 尽可能做到背景值和测量值同时监测

理论上,不可能测到真正的背景值。因为如果在不同时段测量,声环境会相应发生变化;而同时测量,又受到声源和点位变化的影响。本人认为,同时监测是误差相对较小的做法,即用两台校正过的声级计同时测量,选择在声环境相似又尽量不被声源影响处测量背景值。

4 结语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的监测从操作上似乎十分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极为复杂。按照目前现有的标准,许多问题都无法解决,这需要环境监测人员在工作中多思考,同时,希望今后国家在修订标准时或出台实施细则时应多考虑监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明确的标准或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苏鹏起.厂界噪声监测中背景值修正问题的探讨,干旱环境监测,2005,9,19(3).

生活中环境问题例2

在环境保护研究领域,将环境问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自然因素的破坏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也叫第一环境问题。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问题。体育运动中以自然环境作为场地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属于第二环境问题或公害问题。体育运动中以自然环境作为场地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在体育运动与环境问题研究中还称之为体育运动作为加害者的环境问题。体育运动作为加害者的环境问题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之所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是因为体育运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直接影响不可低估。

日本是较早注意到体育运动中的环境问题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娱乐白皮书《野外娱乐的现状与课题》就从以下三个视角分析了以自然环境作为场地进行娱乐对环境的破坏:1)因使用引起的破坏;2)因废弃物引起的破坏;3)因采集引起的破坏。因使用引起的破坏又分为因大量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引起的破坏和在脆弱的自然地上进行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引起的破坏W。凯?G和莫克斯汉姆?N(Kay&Mox-ham,1996)研究认为,以自然环境作为场地的体育运动以其在自然中的解放感与自由感而独具魅力,得到了许多个人和群体的亲昧,但很少有规定对这些活动加以限制。体育运动和娱乐、观光融为一体,容易造成商业化,导致高尔夫场地、滑雪场地、观光游览地的过度开发。松村和则(1993年)致力于观光游览区的开发破坏是如何改变居住在这些自然景观环境中原住民生活和文化的研究。高野透和池田胜(1983)、佐藤诚等(1990年)也进行了同样类型的研究。此外,斯克更*K和韦斯顿.L(Skgen&Wichston,1996),床生惠和永岛正信(1984)从影响参与大众体育休闲活动的心理因素出发,研究他们的流动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认为,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前卫性和冒险性性质,其志向在于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中追求回归自然的活动模式,结果使勉强维持的生态系统遭到了污染和破坏。埃德加?J(Edar,1996)从体育运动参与形式及其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出发,研究参与者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因体育运动和形式不同,活动者对环境的态度也各异。怀有朴素的亲近自然的人其活动与商业化形式的活动诸如机动雪橇、摩托越野等参加者的活动相比,对环境保护持有更积极的态度。埃德加还指出,由于许多自然活动中活动规范的缺位,导致这些地区基本设施建设过剩,与这些过剩的基本设施相随的是过剩的能源消耗和超过自然承受能力使用,所有这些都是引起环境问题的重大诱因m。WeissW究滑雪运动对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交通污染、废弃物和污水以及滑雪道所产生的环境污染。

从上述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以体育运动作为加害者的视角所进行的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研究视角更多的是在看到体育运动作为现代社会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所具有的积极的意义的同时,如果不注意对身处于其中的体育运动自然环境的保护,那么,体育运动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人类自身。因此,无论是体育运动中的观赏比赛还是体育旅游,抑或是身体锻炼和前卫的体育运动,人类在提倡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选择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时,应当思考和注意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有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和危害。

    2.作为环境问题受害者的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以上从体育运动作为加害者的角度归纳和讨论了学者们有关体育运动与环境问题的研究。在体育运动与环境问题研究领域,还有从环境作为受害者的视角研究体育运动中的人和环境本身所受到危害和影响。永吉宏英(1998)研究指出,实际上体育运动本身也由于自然环境破坏而正在失去自身的活动行为模式,使自身处在被环境污染和破坏了的危险境地。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运动尤其是体育运动中的人又是环境问题的受害者。永岛正信(1985)从人类建筑对人类与自然的亲近交流的视角,思考人类的居住对生活的影响,认为自然环境中的住宅区和工厂住宅区的开发、道路修建或者农田、牧场、山林荒废闲置会使人们失去与自然交流亲近的机会,失去享受自然欣赏自然的机会。《美国人的户外娱乐报告.1991》和《美国人野外活动的总统咨寻委员会报告.1987》详细报告了失去农田、牧场、山林、湖泊的自然现状,强调指出坚守和保护野外娱乐资源是坚守保护美国人精神和生活的源头,其重要性不亚于保护美国公民的生命。汉斯(HanS,1997)指出,有关体育运动中的环境问题研究还仅仅是开始,对于直接影响体育运动中的人的健康和生命的环境问题怎么重视都不为过。特兰特和罗威(Tmnter&Lowes,2009)以澳大利亚城市举办大型赛车赛事对城市居民健康的影响为视点,研究认为大型赛车赛事对个体健康具有负面影响,进而运用经济分析和公共医学分析方法分析论证,提出了一个与主流学界完全相对立的观点:城市修建大型体育设施、举办大型体育比赛并不利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认为修建大型体育设施、举办大型体育比赛繁荣东道主城市的经济更是毫无根据的错误观点。史纳夫(Schaffner,1998)研究认为美国观鸟赛事大多集中在美国环境保护处理地,如美国环境保护局超级基金场地、掩埋有毒垃圾场地和污水处理场地,这些场地看起来风景宜人,但实际上使参赛者置身于危险的比赛环境之中。

在解决体育运动与环境问题的视角与切人点研究上,汉斯(Hans,1997)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解决体育运动与环境问题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是从法律与政治层面关注体育运动与环境问的解决,二是从规划的层面系统关注体育运动与环境问题的解决,三是从教育的层面关注体育运动与环境问题的解决泰勒.G(Taylor,1996)研究指出,近年来,欧洲共同体为防止野外活动中造成的自然环境破坏,启动了各种可持续旅游观光,野外活动教育计划与经营管理计划。汉斯J(HanS,1997)撰文指出,德国滑雪运动协会制定了《2000年:环境行动计划》,水上运动协会制定了《水上运动员自然环境中行动指导原则》。这些都是体育运动团体在体育运动与环境协调发展上的自我觉醒,这些事件的本身具有时代意义。杉本厚夫(1997)指出,转变体育运动发展理念,改变以往体育运动发展与自然对立发展的理念,形成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体育运动文化,使体育运动变革的方向,也是现代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对作为环境问题受害者的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学者们更多的是从环境作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要件来认识环境被破坏对人类造成的影响。这一类研究无论是从法律层面、政策层面,还是从规划层面和教育层面的思考,都折射出研究者的一种人文关怀,更具有人性的光芒,因而更具有人文的情怀和人文精神。

3.城市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城市体育运动与环境问题中,随着体育运动设施的建设和自然的环境正在消失。体育运动设施的建设诸如体育馆、体育场的建设需要相当大的面积,在人口稠密的都市,历史遗存下来的为数很少的自然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很容易成为当地政府修建大型体育建筑物的首选用地。沿海城市也常常会通过围海造田来弥补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土地。矶村隆文(1997)对城市修建大型体育馆与环境保护为视点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在举办大型赛事时,为了观众“观赏体育”之需,往往会大规模修建体育设施,此时,尤其需要注意模修建体育设施必要性的论证。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一环,常常还包含向城市周边道路的修建和基本设施的整备等综合性的开发建设。而此时在发展体育运动的幌子下往往会出现修建优先,综合开发优先而不顾环境保护的问题此外,还有因体育运动设施周边的骚音、过度照明、违章停车等引起体育运动设施周边居民居住环境恶化的问题。波尔*J(Bal,1997)研究有关足球场环境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认为骚音、违章停车、交通堵塞、夜间照明以及足球流氓暴力破坏和比赛中观众行为越轨等是对足球场周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的“足球公害”。汉斯?J(Hans,1997)研究城市体育运动设施与躁音问题,德国体育运动设施周边的躁音问题一直是所在地市民和政府交涉的社会问题,但政府和市民对体育运动设施周边躁音判定存在分歧,经过多年的争论有了明确的结果,针对体育运动设施周边的躁音问题,于1991年制定了《体育运动设施躁音规制条例》。对体育运动中躁音问题界定与处理制定了明确的规定。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体育运动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区域,因此,城市的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也就有了更为重要更为现实的意义,更应当成为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研究中的重点。但我们看到有关城市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的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研究者们做出进一步的努力,以便阐明城市中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意义、作用和机制,进而使城市中的体育运动能够成为城市美好生活的推进器。

4.对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问题的人文思考与对策研

对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问题的人文思考及其对策研究是国内学者研究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问题的一个特色,并侧重于以奥运会为中心的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意义的诠释,而且这方面的研究大体开始于2000年代之后,明显晚于西方国家。吴燕波(2001)认为,环境保护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体现奥林匹克运动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并从奥林匹克运动中环保意识的产生,国际奥委会对环保的态度以及环保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中的地位与意义等方面分析奥林匹克运动的第三内涵一环境保护翁锡全等(2001)针对体育运动中存在的空气、水环境及噪声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从观念上唤醒人们对体育与环境的敏感性;开展全民体育环境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举办运动会,应有严格标准的环保计划;开展与体育有关部门社会团体的环保合作与交流;建立行之有效的环保监督机制等内容的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对策?。王如松、王丰年(2001)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理念进行阐释,认为绿色奥运是一种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动力、行为、生机和文化。2008年北京的绿色奧运将是一种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生态奥运,既需要和谐的生态服务功能支撑,又需要资源节约型的高新科技支撑,更需要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支撑[19]。罗艳蕊等(2005)认为在体育运动与环境污染问题上,只有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才能实现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谢琼桓、冯宝忠(2005)认为,保护环境与奥林匹克理想具有一致性,奥林匹克主义不只局限于体育运动,更不局限于奥运会竞技比赛,而是一种超越体育与竞技的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论。环境、体育和文化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三大支柱?。孙晓伟(2008)认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没有生态和谐就没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没有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体育运动中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就必须从关爱生命的视角出发,加强体育运动中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5.结语

生活中环境问题例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81-01

地理学科本身的诸多特点,使其在实施环境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知识有关。

一、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功能

高中地理新教程中把人地协调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空间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作为地理教育观点的重点,而这些观点引导着学生关心人类的生存和全球的变化,热爱人类共同的家园,使环境教育的主线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具体来说,地理学科环境教育的功能体现在:1、运用空间观点说明环境问题存在的严重性。地理学是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学问,空间观点主要是对于地理现象中的分有格局及其空间格局的基本认识,而环境问题及其发生与空间关系紧密相关。人类对资源不合理的开采利用既产生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等,也带来了局部地域性环境问题:如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等。另外还出现了许多环境污染事件,如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湾汞污染事件,以及局部的水体污染和海上石油污染。这些环境问题引起的后果触目惊心,运用地理学环境问题整体性观点,便会发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环保问题刻不容缓。2、运用人地关系的观点阐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中学地理课程的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系统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自然地理和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学习明确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是人地关系不协调造成的,从而有利于找到环境问题教育的最佳切入点。3、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回答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可特续发展的观点是人们面对全球性的人炸、资源、能源储备不足,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而提出的,它是人地关系的最大追求水准,是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地理学科是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学科,强调人类应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是学生明确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有利于规范自身的行为。

二、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功能的实施渠道

生活中环境问题例4

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公众话题,环境保护日渐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中学生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还应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对此,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方式进行了探索。

一、通过环境主题活动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主题活动就是以环境主题为中心,让学生参与认识环境、爱护环境及保护环境的活动。这种环境主题活动主题鲜明、目的明确。既可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实施,也可在课外单独进行,形式灵活;它和课堂内容联系紧密,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所需的时间可长可短,有利于教学的安排,教学效果良好。当然,一个好的环境主题活动的设计不仅要选好主题,考虑活动的依托形式和部分组成,还要遵循环境教育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主题活动更有成效。

环境主题可以细分为多个方面的内容,如认识环境、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环境主题活动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环境意识。

二、通过问题教学法渗透环境教育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通过提供给学生一个个有争议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最好与当地环境有关,让学生亲自参与调查,收集资料,并就获得的相关材料和初步确定的解决措施进行讨论,以使学生得到环境技能方面的训练、环境知识的丰富和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争议问题不仅可以由教师提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独立从事他们自己选择的问题的调查。

问题教学法之所以受到教师的欢迎,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一教学法能培养学生若干的必要技能,而这些技能又是实现环境教育目标必须的过程。如识别环境争议问题的技能;分析争议问题和以一定方式调查争议问题的能力;确定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和执行行动计划的能力。

三、通过比较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与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在环境教育中用比较法较为适用。比较法是逻辑思维方法的一种,通过比较可以突出某一区域环境问题的本质特征,深化对环境问题的科学认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在环境教育中,比较法又具体包括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

1.纵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某一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状况。如讲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早可追溯到古时,那时,由于用火不慎,大片草地、森林发生火灾,生物资源遭到破坏,使它们不得不迁往他地以谋生存。早期的农业生产中,刀耕火种,砍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横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如结合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我国东部和西部环境问题的差异。东部由于生产力水平高、人口稠密、城市化发展迅速,主要的环境问题有资源开发过度、水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城市垃圾严重等;而西部气候恶劣、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主要问题有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森林面积锐减、沙漠化现象严重等问题。这样既可说明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又可以明确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应同时考虑、统一规划。传统的以资源的高投入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通过探究法渗透环境教育

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地理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多样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当然,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地理环境教育中是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的,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的问题,才适合于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这部分内容时,通过探究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深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就“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不力所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方式还有很多,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进行探索,这样就可以发挥初中地理课堂的教育功效,收到好的环保教学效果。

生活中环境问题例5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y level of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e market economy got establish and perfect,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in constant push and thoroug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ity by the people generally concerned, the environment got constantly improved, but compared with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the rural environ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environment there is no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balance, resul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imbalance. Now, our country is developing the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this makes the rural economy have developed rapidly, but in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brought the problem on the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t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must be price.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side in appeared life garbage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sewage, so we have to consider the countryside environment problems, or on the rural environment will have great impact, while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utonomy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improving th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promoting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ace,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upwar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 solving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utonomy rur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or the importance of a probe.

Key words: the countryside;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utonomy; Environment; 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R8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农村环境问题的内涵

生活中环境问题例6

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要解决苏北农村的面源性环境问题,首先要深入分析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具体而言,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苏北地区农民环境保护知识的缺失经过笔者对苏北地区农民环境知识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发现,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苏北农民基本环境保护知识的缺失有密切关系。由于苏北地区农民获取环境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比较弱,获取正确环境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也比较少,致使苏北地区农民的环境保护知识普遍缺失,农民对其所处的农村环境并不熟悉,不仅对其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可能给环境造成的损害缺乏了解,而且对于其在生产和生活中应采用的有利于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更是一无所知,总体上处于一种环境保护意识的缺失状态[2]77。具体来说,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由于大量农药、化肥广告宣传的影响,农民只是认为施肥能提高地力从而增加作物的收成,农药则是为了消灭害虫来保护自己的庄稼,而没有认识到上述物质的过量施用会给农村环境造成危害,甚至大多数农民还认为农药、化肥的使用是多多益善,没有什么害处,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给农村环境造成危害。同样对于农膜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农民也只是获取了农膜使用的正面信息,而对于残留农膜给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环境的进一步危害的信息却一无所知;此外,对于农业生产中土地的过度使用以及开展单一化农业种植等容易引发农村资源退化、生态失衡的问题农民也缺乏充分的认识。由此可见,苏北农民环境知识缺失,是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工业技术及产品向农村领域的渗透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虽然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给其所处的农村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或者破坏,但由于受到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它对农村环境的破坏程度还较低,处于人们对环境要求的可容忍范围之内,因而当时并未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但随着工业技术以及工业产品向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生活领域的渗透,大量非环保型工业技术以及工业产品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领域的广泛使用,就加剧了其对农村环境的破坏程度,使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更加严重。具体而言,在农业生产领域,农业机械化的使用不仅污染了农村环境,还加剧了农民对农村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这种超常规的开发模式超过了农村资源的自然更新速度,对农村环境资源的自我修复功能破坏严重;此外,由于大量的工业产品,如农药、化肥、农膜等的使用,也导致了大量难以降解或有毒有害的农业废物进入农村土地、水、大气等环境中,它们不仅污染了农村的环境,同时也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的生态平衡;而在农民生活领域,随着石化燃料、洗涤用品、电子产品以及现代化交通工具在农民生活中的大量使用,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废弃物质和废弃能量,给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工业技术和工业产品在给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加大了这种落后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给农村环境带来的破坏作用,加剧了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环境问题外部性以及农村环境资源公共性的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环境问题的外部性以及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所谓环境问题的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使自己受益,但其生产经营过程给环境造成破坏的成本却无法合理纳入其自身的生产经营内部而由社会成员共同承担的一种不公平情况。受环境外部性的影响,经济主体很难主动承担已经外化了的环境成本,因而不会主动采取措施来防止自身的生产活动给外部环境造成的危害,而这一问题在苏北农村地区不仅存在,而且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农民生产也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其不会主动把农村环境问题的成本纳入到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领域之中,当然也不会主动采取措施来减少自身生产、生活对农村环境的破坏[3]176;此外,与环境问题外部性相关的另一个概念则是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在农村,除了土地资源通过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归属到具体的家庭之外,其他的农村环境资源还无法象具体的私有财产那样可以包产到户,而这些没有归属的公共资源则在实质上就沦为无主资源,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就只注重对这种共有资源的无节制使用,而从不考虑对共有资源进行有意识的养护,这使得农村环境资源急剧退化,并进一步加重了农村环境资源问题的严重程度,从而导致“共有地的悲剧”在农村地区的出现[4]60。由此可见,农村环境问题的外部性以及农村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是农民忽视环境保护而不愿意在环境保护方面投资的重要经济原因,如果该原因不能消除,即使农民的环境保护知识得到了充实,即使没有工业技术及产品的大规模涌入,苏北农村的面源性环境问题也难以得到彻底的消除。

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法律应对

由于传统的点源性环境问题的防治制度无法适应于面源性环境问题的防治要求,因此,要解决苏北农村面临的面源性环境问题,就要对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防治予以创新性的制度设计。具体而言,针对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我们要分别建立农民环境教育制度、工业技术和产品的源头控制制度以及环境保护的经济引导制度,通过这三大制度所组成的制度体系来解决苏北农村的面源性环境问题。建立农民环境教育制度针对苏北农民环境知识缺失的现状,要把对农民的环境知识普及工作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以保证农民都能得到及时、充分的环境知识和信息,使农民了解自身生产、生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使他们知晓不正确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以及环境危害对农业生产以及自身生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以期杜绝农民的无意识破坏环境的行为,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步开展对农民环境保护技能的培训,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农民走建设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村之路,使农民实现从无意识的破坏环境到有意识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质的转变;此外,在丰富农民环境保护知识的同时,还应从法律层面逐步培养农民的环境权利和责任意识,使农民明白保护环境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使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从而发挥农民自身的监督和保护作用。当然,上述目的的实现要依赖于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民环境教育制度,把农民环境教育的承担主体、人员配备、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考评体系、激励机制以及经费保障等具体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依靠法律确保农民环境教育工作的落实,从而切实增加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能力。建立工业技术及产品的源头控制制度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高度分散性以及环境问题产生源的时空不确定性,使得管理者很难确定面源性环境问题的责任主体和具体的责任分担,因而传统上用于点源性环境问题的治理制度也难以在防治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上发挥作用,鉴于对其过程监控的难度和末端治理的滞后效应,从源头控制面源性环境问题的产生则对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治理至关重要[5]80。如文中所述,由于工业技术以及工业产品对农村的渗透加剧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当前对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生活领域中具体的环境问题的源头进行查明和控制还存在困难的情况下,对输入农村的工业技术以及工业产品予以源头控制则是解决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为此,我们可以建立工业技术及产品的源头控制制度,通过该制度对输入农村的工业技术和工业产品予以系统甄别、分级管理、严格控制。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根据工业技术及产品对农村环境的影响不同,把输入农村的工业技术和产品分为绿、黄、红三类分别加以调控。首先,对于对农村环境保护有利的技术和产品,如节能灯、环保纸等,可以把它们归为绿色类型,对此类产品则要通过建立财政补贴制度,引导其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领域的推广使用;其次,对于使用得当就不会对农村环境造成破坏的工业技术和产品,如农药、化肥、洗涤剂等,可以把它们纳入黄色类型,对此类技术或产品则要强调对其使用的监督管理和应用指导,以保证农民在获取该工业技术和产品效能的同时不致危害环境;而对于一旦使用就会给农村环境带来危害的产品,如劣质的塑料、不可降解材料以及高毒、高残留农药等问题。因此,政府应将其纳入红色类型,对其在农村地区的使用要严格控制,并通过逐步改变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或开发替代性环保产品以彻底停止该产品在农村地区的使用。通过对工业技术及产品的源头控制,既能促进环保技术和产品在农村地区推广,又能有效控制有害于农村环境的技术和产品在农村地区的扩散,从而大大降低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产生的风险。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经济引导制度由于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和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是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最好举措便是通过制度设计来实现环境问题外部成本的内部化以及环境资源的归属化,但这一设计思路在面源性环境问题的防治领域却存在现实障碍。具体而言,由于面源性环境问题的产生源无法查明和确定,因而目前点源性环境问题所适用的排污收费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无法适用面源性环境问题,因而也无法实现面源性环境问题外部成本的内部化;此外,目前除了农村土地,其他的农村资源还难以实现归属化,致使我国现有的资源权属和使用制度在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防治上也难以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制度无法解决面源性环境问题,要满足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防治要求,就必须建立环境保护的经济引导制度,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支持和市场机制引导的作用,通过政府鼓励以及市场引导来消除环境问题外部性以及环境资源公共性的不利影响,具体而言,这一制度的建立需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制度设计来完成。(1)在农民生活领域,要建立国家环保资金投入机制,以保障国家对农村环保工作的财政支持。第一,要保障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因为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农民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以及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这固然与农民传统的生活习惯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由于农村缺乏基本的环境保护设施,致使农民污水无处排、垃圾无处丢,从而使农民被迫形成了不爱护环境的生活习惯。为此,通过制度建设确保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基本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的环保设施,这对减少和消除来自于农民生活领域的环境问题至关重要。据笔者调查,江苏丰县地区投入大量资金在农村建立了垃圾回收设施,集中回收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垃圾,对丰县农村环境的保护起到了良好作用。第二,要通过经济刺激引导农民采用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对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节能、减排的生活用品行为或者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予以经济上的支持。(2)在农业生产领域,为了正向抵消环境问题外部性和环境资源公共性对农村环境保护带来的弊端,我们在对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控制的同时,更应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节机制,以对农业生产进行正向引导。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农业补贴制度,对农业生产领域采用的环保技术或环保产品或者有助于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通过直接的财政补贴或价格补贴的方式予以支持,鼓励农民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尤其在农业生产中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农业生产领域的废物产出;[6]176-178另一方面,在建立农业补贴制度的同时,还应利用市场的引导作用,通过完善我国的农产品的定价机制来引导绿色农业的发展,对于有机农产品或者通过环境友好型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则由国家制定保护价格,以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逐步减少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使用,达到保护农村环境的目的[7]68-74。

作者:王超锋 单位:淮海工学院

生活中环境问题例7

一、我国的环境生态现状

我国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加强走工业化道路。随着不断深入的工业化进程,环境问题的伴随而生并随之日益突出。上世纪五十年代,处在萌芽阶段的工业化,技术基础薄弱,生产力低下,环境问题尚不突出,但是环境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而产生的,已积重难返。五十年代后,我国工业化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步显现,但是此时的污染处在工业区地带,污染的危害程度也很局限。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突飞猛进,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得环境问题加剧突出,其势扩大至乡镇企业,污染范围向村镇扩大。环境破坏蔓延随经济发展不断扩大,成为我国与人口问题相当的社会发展难题。

纵观我国总体态势,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恶化难以恢复,环境形势严峻。我国地大物博,人口基数大,产生的污染也是巨大的。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较发达国家相比只有其十分之一,但所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却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虽然国家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和措施,在经济发展的光芒下,并未得到整体上的改善。

二、我国环境生态恶化的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在近现代以前,环境破坏相对较小,并没有产生什么严重危害。到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已大肆牺牲环境基础为代价换来短时间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力建设并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环境资源的高集中消耗,无法复原的破坏式污染等是现代环境问题的主要方面。

我国的掠夺式的经济发展,导致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呈点状辐射分布。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污染问题就十分突出,经中科院推算得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造成了15%GDP总值的损失,但其中经济的增长确实只有9%的GDP总值,从我国的国情角度出发,国家需要发展,需要进步,才不会落后,因此与之15%的经济损失,不如去保证有利于发展的9%的经济增长。所以环境问题的成因有着多种方面的因素,不是仅仅因为环境破坏,而有些时候优先经济发展而被忽视了。

中国的环境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经关乎到经济能否高效的态势稳定增长。治理污染需要投入相当的资金,据一些城市治理的经验来谈,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问题,就需投入当前GDP的1.5%以上,而根据上海的经验,真正做到有效的控制环境,需要两倍以上的投入量。这就体现出了一个问题,环境保护在现在看来是一种“奢侈性消费”,大量的投入却只得到很小的回报,一些追求发展的地方也将本该用于环保的专项资金挪为他用。

环境问题的成因,不只在于破坏方面。中国人的历史久远,经历了数千年,在社会中一直存在着阶级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有高贵的;有低贱的;有富人的;有贫穷的,而其中绝大多数的人都处于一种低端贫困的环境中,这种最基本的现实问题导致人们对于金钱的渴望提升至了极高的地位。从人们的生活状况要求人们必须不断的渴望金钱来维系生存,从古代的小农经济,到现在的市场经济,这些都存在着贫穷的人群。这些人群需要努力争取一分一毫的钱来不断的维系生存,当遇到了可以去舍弃部分环境来换取金钱的机会时,这些人群的绝大多数会毫不犹豫的去做!比如毁林造田,污水乱排等。这些“破坏一些也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想法让人们有借口从大自然榨取利益,而不去思考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现如今,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的中国,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人们不在是只顾着吃饭穿衣的生活,而是有了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值得思考的是,生活质量的提升并没有带来环境的优化,反而是环境在不断恶化,并且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这就要从带来恶化的人来分析了,质量是提升上去了,但人们的思想品质有没有真正跟上生活的质量呢?

社会的高速进步带来的不只是发展,而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当社会高速进步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一种相对滞后,僵化的模式中,没有能很快的去适应这个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还有完全转变,内心还继续保持对大自然毁坏得到发展的认同,没有从一个可持续的角度看待发展问题,只要是发展的就是好的,得到了速度上的总得失去些其他的什么,只顾眼前而忽视了未来的生活质量。人们的思想还存在劣根性,如同顽疾一般,没有随着时间而消失,他们对于事物的看待不会计较细节,不去关心这些“细节”会造成什么后果,所要的只是眼前的“美好”,如同那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生态环境治理的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特质,他会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本身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它是人们自觉有需要的,并且能帮助我们运用信息和发展理智的能力,是一种观点转移的能力。运用米尔斯的观点,认识环境问题要具有社会学的想象力,因为在研究问题时具有了个体的特性,通过了个体在历史中的作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得到心智的发挥,从而暴露问题的根源所在,这样会更有效的解决问题。

就米尔斯的观点,社会学的研究囿于实证,学者研究分析仅局限于数据之中,而未从现实出发,去发现问题根源,而运用社会学想象力可以改变一现象。“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够看清世事,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它可能会被记者和学者、艺术家和公众、科学家和编辑们所逐渐期待,可以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亦是社会学需要研究的。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对大自然不断地影响,自然反馈出的就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忽视了人对自然作用受动性。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对待环境污染,我们首先要从环境问题的概念出发,掌握分类,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环境问题的表现,其主要原因有哪些,分类有两种一个是原生问题,一个是次生问题。

原生问题是由自然界本身引起的,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与一些地方性疾病方面。像此类问题有时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人为无法控制的灾难,我们只能通过预测,警报加强灾后重建力度来挽回不必要的损失。次生问题是由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是狭义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例如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雾霾,噪声等。次生问题一直是被人们所忽略的一个问题,当污染灾害的出现我们首先会去想到的是如何使这种危机消除,当解除了危险时也就不必投入人力物力去解析分析的危害所带来的次生现象。

社会上需要次生焦虑,它能将问题置于社会中去,得到的是清晰的表象。当社会在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聚集在城市的人口数量在成倍的提高,密集的生活圈内会需要外界大量的资源,而密集的内部将会产生庞大的垃圾。这些垃圾的大量出现会导致污染问题的出现而污染又会不断的扩散,当污染将人们生活区域的空间都污染了,人类将没有立足之地。由一件小事向更深层次的层面思考,将能避免人类将来要面临的严峻问题,那么如何确保资源的无污染与如何处理日益激增的垃圾问题成了城市发展的阻碍。这就需要通过社会学的想象力去看待分析环境问题,做到治污的根本就是治人。加强教育并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让人们对于日常习惯能带来哪些后果做出反思,并能积极的预防并消除污染源的产生也是治理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理环境问题不光要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也要注重对于人的“治理”。在人治的过程中,从中国人的思想出发,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将“环境问题”与“个人的生活命运”联系起来,去分析为什么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不断的治理却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自然界生态平衡制约着人类的生存、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人们生产活动的内容及职业、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内部构成、自然环境对人们的风俗习惯产生影响、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自然环境条件在某种程度上还直接影响到人的素质。另一方面又必须研究人类社会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人们的观念意识、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都会对环境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当前环境问题的出现正是上述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生活中环境问题例8

1 引言

1975年贝尔格莱德中把环境教育的目的规定为关心和发展环境及其相关的问题,同时为解决当前的问题和防止将来新的问题的发生,培养作为个人和集体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实践能力等。除此之外还规定了六项环境教育具体目标,即关心整个环境极其相关的问题,形成其感受性;养成对整个环境及其相关问题和人类环境的重大责任与使命的基本理解;养成对社会的价值和环境强烈的感受性,以及积极参加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愿等;形成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能够从生态学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美学的,以及其他立场来评价环境状况和教育计划,为确实地采取解决环境问题的行动,要加深对关于环境问题的责任及其事态的紧迫性的认识。这六项环境教育目标:关心、知识、态度、技能、评价能力和参与,可以说是环境教育的基本框架。

在日本环境教育指导资料中也指出,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关心环境及环境问题,立足于综合地理解和认识人与人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掌握能够解解环境问题的技能、思考力和判断力等,形成对环境采取有责任的行为和积极的态度,同时从保护环境的立场出发,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方式及作为人的应有的生活方式。这与上述贝尔格莱德中提出的环境教育具体目标相比可知,日本环境教育的目标在关心、知识、态度、技能能力、行为这五项目标上,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评价的目标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认识生活方式这项目标。这表明日本的环境教育更加注重个人的生活方式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总而言之,就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而言,日本的环境教育受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贝尔格莱德中关于环境教育的思想的影响很深。

2 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及方式

关于日本环境教育的内容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与环境教育直接相关的内容和看似与环境教育没有直接关系,但倘若从环境教育的观点来理解和使用的话仍可获得良好环境教育效果的内容。环境教育指导资料对后者作了特别强调。这表明了尽可能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现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的立场。

日本的环境教育学者曾提出环境教育与教材开发的观点,并列出一种环境教育模式。此种环境教育模式认为环境教育内容范围,大致可分为自然环境、能源、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地球环境等。将这些内容教材化时,有三个重要的观点,其一为积极开发自身周边的环境教育教材,其二为设定核心教材,其三就是配合学年发展阶段开发教材,为了配合学年开发教材,首先必须要具备体验学习、探索学习、保育学习与问题解决学习的理念。

环境教育的基础为体验学习模式,其次再进入探索学习模式和保育学习模式,这些学都是融入各领域中进行学习,最后再进入问题解决学习模式,则是统整学习阶段,儿童将透过思考和判断去解决发现的问题,是以实践行动为中心的阶段。

从性质上分析,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与社会经济、科技、理、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通过各教学科目来贯彻实施环境教育。因此说环境教育不是某个特定教学科目的问题,而是学校诸项教育活动的共同课题,应该融入学校所有教育活动之中。所以教师应对环境及环境教育达成共识,并相互合作共同达成环境教育之目的。这不仅是日本环境教育的方式,同时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共同采用的环境教育形式。

3 关于环境教育的阶段性和条件

环境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必须适应学生的发展阶段进行教材的选择和指导。日本的做法是,对小学低年级年级来说,环境教育中心是给儿童更多接触自然和亲身感受自然事物和现象机会的地方,使学生在体验自然的过程中来了解保护自然的道理。对于小学高年级年级和初中生来讲,环境教育的重点是让他们直接面对于环境相关的事物和现象,使之形成对环境的具体的认识,同时指导他们养成把握事物和现象相互间的联系及其因果关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讲,应使之掌握综合的思考和判断环境问题,以及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意志决定的能力,并培养他们主动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能力和态度。

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这是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课题。因此环境教育的条件不仅指全体国民,而且指每个人从幼儿到老年都应关心和认识环境及其与人的关系。即环境教育应是终身教育的基础,特别是针对于担当下个世纪主人的儿童和学生来说,让他们参加、关心和理解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自然体验和生活体验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学生的发展,在对环境具有丰富的感性和认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以及主动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态度和实践性行动能力。也就是说,应将环境教育至于终身教育里的一部分。

4 关于环境教育的目标

因为环境教育是结合学校中各科目和综合性活动进行的,因此环境教育的目标必须与各科目和综合活动的教学目标相一致。就能力和态度目标而言,任何科目都是相同的。即环境教育中培养能力的具体内容是问题解决能力、资料处理能力、资讯处理能力、交流能力和评价环境能力。环境教育中培养态度的具体内容是,对自然与社会事物和现象的关心、意愿和态度,主体性思考、社会性态度和对他人的信念,意见的宽容的态度。

除此之外环境教育指导资料中还强调指出,环境教育不仅要在学校教育中进行,而且也应该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进行。特别是在环境教育指导资料实例篇中,对与科目内容相关联的环境教育、关于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教材、教具的有效利用、重视体验活动环境教育、与家庭及地区相结合的环境教育、学校整体活动的相互配合等问题,分别以具体实例作出了详细的阐述。不难看出这套资料的出版发行,对于促进日本小学环境教育的发展,将扮演着积极而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生活中环境问题例9

未来的问题需要学生们去解决,社会的问题需要学生们去解决。将环境问题作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步入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建设者。那么怎么正确认识地理知识与环境问题的融合呢?怎样实现高中地理教学中对环境问题资源的应用呢?本文将对此作出阐述。

一、融入意义

1.环境问题是地理教学的新课题

时展有经验可循,也有新问题可探,目前最有影响的社会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环境状况并不乐观。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向自然界索取的自然资源也越来越多,给全球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平衡,为历史所淘汰。如今,土地荒漠化、酸雨、雾霾、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要想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入手进行环境教育。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让青少年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从而在生活与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为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是教育教学课改的要求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社会所需就是我们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向,目前人才的选拔方式还主要是高考。高中地理课不但是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还是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科目。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学生不仅要通过教师讲授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做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灵活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需具备丰富的地理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深入理解地理教材的内涵,深入浅出地通过地理课本上各个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其与环境的结合点,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其责任感。将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结合,挖掘地理课本上的环境教育资源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基本方向,高中地理要重视这个方向。

二、具体措施

1.融入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指导,任何行动的实施与变革都是在理念的指挥下完成的,任何变革首先改变的就是观念。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课本上所列出的内容。但在如今的素质教育下,这一观念已经不合时宜。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在给学生讲授基本的地理知识的同时,渗透环境教育。高中学生的理解力、洞察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让他们了解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认真备课,挖掘现有教材中蕴藏的环境教育要素,并尽可能地将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和地理课本上的某些知识点结合起来,给学生营造出环境教育无处不在的氛围,让环境教育真正成为地理教育的一部分,从而为更好地实施环境教育创设条件。

2.依据教材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的融入要与教材资源互相辅助,融合过程中要将教材资源作为根本。高中地理知识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知识点繁多而零碎,要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并记忆这些知识,教师必须依据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来为学生讲授,并在授课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与环境教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例如,在带领学生学气环境这一章节时,教师可根据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把雾霾、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引入课堂,具体地来分析、探讨每一种大气问题的成因以及它的解决措施;在讲解我国的气候类型时,教师可以以当地的气候类型为例,在学生掌握了这节课必要的知识点以外,通过视频或图片详细介绍当地所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3.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知识科学性强、专业性强,可是其实践性也强,环境问题是我们高中地理教学的最直接的生活资源之一,将其融入会使学生学有所用。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亲自实践的机会非常少,致使很多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把教材上的知识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环境问题的调查,指导他们分析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并激励他们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共同为环境保护工作出一份力。这样,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活中环境问题例10

关键词:

环境污染;模型;监测

本文描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让人们清楚地明白了环境之于人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人们追求好的生活环境的意义是多么的重大。在现代生活中,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用当前先进的知识对这样重要的问题应当进行干预,用合理的办法提出解决和监管措施。

1环境污染的危害

人与环境的关系息息相关,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身体健康、交通安全等等,而环境污染就会制约着这一切的向前发展。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但随之带来的却是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我们可以看到的社会问题中,雾霾问题尤其严重,他不仅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导致交通堵塞,极大的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同时,环境污染问题影响着整个地球,在其他生物的生长过程中带来危害,减少生物多样性,更甚者,环境污染会导致冰川融化,间接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

2环境污染风险评估的方法

2.1环境污染评估模型的建立

环境污染评估模型就是基于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制定出来的,在其中包括很多的测量指标,这些指标多数就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但是主要因素具有多样性的问题,如果都进行测量,那么具有极高的难度,无法真正把控测量结果,因此在众多测量指标中,应当选择出主要的测量目标,通过这些目标可以有代表性的说明环境污染问题,这样的做法更加的务实,针对得到的有限数据说明大多问题,但问题是不断增长的,可以通过建立基本数据的情况之后,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再开发对于其他因素的测量与说明。

2.2建立科学的环境污染监测系统

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加强,对于如何监测环境污染问题会有一个系统式的方案,同时也具有先进监测仪器,针对监测环境污染来说有十分有效。对于监测的样本环境的选择要进行针对性同时又具有代表性的选择特点,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识别,监测,计算,预防都具有提前的准备手段,在面对局部地区的厂房建设也会有指导性的建议,以避免环境污染。

2.3完善责任承包体系

在环境污染问题中,那些大的工厂对于环境污染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包括,我们当下的科学技术是可以将工厂排泄的废物进行整理加工使之达到不污染环境的程度,但是一些工厂并没有完全的按照这样的做法去做,这是一种知法犯法的行为,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于工厂排放物的监测,一旦发现局部污染是源于这些工厂,那么有关部门应当尽快的联系这家工厂负责人进行处罚,并且监督完成处理仪器安装工作。

2.4培养相应的技术员工

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问题,他的主要出现的原因就在于近代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加强,大量化学制品的使用,这些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身体具有明显的伤害作用,同时对于环境也有很大的伤害性,但问题的根源是复杂的,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才能够明白其中的原理以及相对的应对手段,现在环境污染是多层次且大范围的,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化知识的技术员工势在必行。

3环境污染风险评估仍存在的现实问题

3.1装备落后

在监察环境污染问题的过程中,执法人员的装备还处于落后阶段,因为装备的落后而导致的监察不利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是各级政府对于环境危害的不重视的结果,缺少资金的情况下不能较好地购买先进设备,对于执法人员的身体安全提供不了专业的保障,因为这些原因而延后了工作效率,不利于执法人员自身形象,为之后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难度。

3.2判罚困难

一些污染环境的企业往往都是当地较大的企业,他们具有各式各样的关系,因此在执法队员进行执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发现环境污染时,想要取证产生了巨大的困难。当前处于法制社会,无法有效的进行证据取材,那是无法说明大的问题的,如果这些企业不能得到相应的惩罚,那对于长期执法环境问题是不利于建设工作的。

3.3缺少支持

环境污染问题往往就是伴随社会生产,社会要取得大的生产,人们往往会认为污染一些环境是没有问题的,更有甚者,一些人还认为环境污染的执法问题是给社会增加财富与价值的道路上存在的绊脚石,最严重的是一些领导干部竟然也是这样认为,使得一些地方的环境监管部门成为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国家机关,蛊惑着人民大众不重视环境污染的问题。

3.4缺少宣传

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是在污染的过程中就能完全感受到危害的问题,因此人们不是很重视,这时,就需要政府进行大力的宣传,让人们在意识当中认识到环境污染长线的严重问题,但是这些活动往往都是缺少的,即使有,很多的地方也都是敷衍了事,根本不能起到宣传环境污染危害,加深人们意识的作用。

4结语

环境污染问题是人们生产生活当中的大问题,很多人不能清楚地意识到,环境污染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不断地残害着我们现代的生活,也不断地残害着我们未来孩子们的幸福生活,只追求当前经济的快速生长,那并不是可喜的现象,只有当在环境问题解决的情况下,人类生活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候才是真正社会发展的好生活。

作者:钟经 蔡晓生 单位:珠海力合环境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