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3 16:09:21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例1

生命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它不仅包括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也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彰显了道德伦理并体现了精神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吻合。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学会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珍惜自己,关怀他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生命教育,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生命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符合社会现实需求。随着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为多样,学习视野更为开阔;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些消极信息对于正处于成长中的、辨别力较低的大学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由于受到某些暴力影片的影响,部分大学生遇到挫折时,选择采取极端手段去解决问题,以致于出现投毒、自杀等事件,这是与我国的教育方针相违背的。因此,培养大学生认识生命、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基础。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使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挫折和思潮冲击时能够坚持自我、珍惜生命,是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现状和社会进步的科学举措。

其次,开展生命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使教育对象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世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格。青年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能够形成完整人格的,而生命教育,在这一形成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必须要通过个体生命来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个体的过程中,往往强调外在规范性。而生命教育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大学生,它通过与大学生心灵对话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让大学生逐步树立“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的正确意识。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建立在生命教育价值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但是,无论是个人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需要个体生命作为基础。生命价值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人们关爱生命,同时还要让他们理解生命的意义。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主阵地,其目标与生命教育存在一致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必修课,其独有的校园环境优势和完善的课程体系优势,是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最佳选择。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生命教育统一于大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追求目标的育心、育德、育人的心理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起点,以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它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存和生活的真谛,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二者统一于大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措施

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严重滞后于我国社会的实际需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与栋梁,因此,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进一步提高高校生命教育的教育水平刻不容缓。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例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079-03

中国梦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美好憧憬,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艰苦奋斗。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生力军,即将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成为追逐中国梦的主体。因此,对大学生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启迪大学生读懂中国梦、构筑中国梦、追逐中国梦,增添中国梦实现的强大青春能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课题。

一、中国梦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攻坚期,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对凝聚社会共识和激发创业热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中国梦的提出正是回应时代和人民的诉求,引导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发有为。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与“人民梦”的汇聚与结合,折射出每一个中国人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体现出中华民族持久而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中国梦教育具有导向规范功能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宏伟蓝图,中国梦的实现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得以完成,因此,一定要把中国梦转化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要有所区别,又要使之连贯下来,如此,才能鼓舞人心、凝聚力量,让人民清晰地看到自己所肩负起的时代重任和使命,在实干中推动中国梦一步步地照进现实。追逐中国梦,共圆中国梦,给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这种氛围,对大学生起着一种规范和导向作用,引领大学生健康茁壮成长。对大学生而言,中国梦为大学生的奋斗赋予了意义,确立了一个既满怀憧憬,又具有超越可能的宏大理想。中国梦设定的目标使大学生清晰地看到为之奋斗的辉煌前景,激励和引导大学生斗志昂扬、艰苦奋斗、刻苦学习。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大学生在中国梦的召唤和鼓舞下,不放弃、不退缩、不懈怠。在追逐中国梦的过程中,校园内外都涌现出大量的先进事迹和优秀人物。这将再一次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也将规范大学生行为和端正其思想态度。

(二)中国梦教育产生精神激励功能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奋勇前行,艰苦奋斗,具有很强的激励功能。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1]。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这样的中国梦,折射出每一个中国人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要求每一位中国人都要用智慧和勤劳去创造美好生活。当我们每个人开始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时,整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面貌就焕然一新,展示着文明古国的伟大复兴与崛起。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在于,使每一位大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能够清晰地看到明天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国家会更加繁荣昌盛。与此同时,使大学生能够清晰地给自己定位,抓实投入到知识学习和科研工作当中,掌握真才实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和实现自己的梦想及人生价值。

(三)中国梦教育有着强大凝聚功能

中国梦有着持久而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上讲,凝聚功能是中国梦这一激动人心的主题满足大学生追求进步的精神欲望,从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一股向心力。这样的一股向心力就是凝聚力的集中表现,既是大学生勤奋学习的精神动力,也是为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的精神力量,把大学生凝聚在为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下,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阔步前进,形成强大的震撼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是各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伟大事业,需要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把每一个中国人的奋斗与民族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上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的创造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凝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下。

二、中国梦教育对大学生的现实价值

中国梦内涵丰富和意义深远,对大学生开展中国梦教育,引导大学生理解和接受中国梦丰富的价值意蕴与深刻的时代内涵,既是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凝聚强大精神动力的需要,更是大学生选择正确成长道路的需要。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需要

中国梦的提出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和创新,是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发展[2],及时回应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3]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中国梦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紧紧围绕中国梦这个时代主题展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吻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当前,中国梦成为社会的热点议题,引起海内外的高度关注、讨论、研究,同时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声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认清形势,把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着力引导舆论导向,特别是营造好网络环境。中国梦教育有力地推进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革新大学生价值观面貌,培养大学生从个人的世界里走出来,关注民族复兴、国家振兴的伟大事业,并为之贡献力量。中国梦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习中华民族屈辱的近代史,提高思想认识,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坚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同时,围绕中国梦教育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和领悟中国梦的精神本质,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提供了有力的契机,使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完美结合,让中国梦所蕴含的时代追求贯彻于大学生探索和追寻人生理想的全过程。 (二)大学生凝聚强大精神动力的需要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髙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4]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基于客观现实和现实需要而追逐的美好愿景,特别是当下中国梦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这样的目标和愿景释放出巨大的精神动力。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5]透过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我们清晰地看到大学生是推动民族进步和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被寄予于厚重的希望和赋予了伟大的历史使命。而完成这样的时代重任必须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中国梦恰好为大学生坚持履行振兴民族重任而奋斗提供了精神支撑,一方面激励大学生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又需要大学生将这种精神动力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如此,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形成长久的内在驱动力,同时,大学生个人的精神力量凝聚成整体的力量,形成整体效益、规模效益,促进整个社会精神动力的形成。

(三)大学生选择正确成长道路的需要

梦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行奋进的灯塔,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梦想、理想与人生有着紧密的关系,选择什么样的梦想,就是选择什么的理想和人生。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大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努力追逐自己的理想。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敢于有梦想,但同时也面临问题。一是大学生虽然认识到梦想的重要性,也曾经试着努力,但由于意志薄弱而半途而废。二是没有深刻认识自己,无法确定自己的梦想,朝三暮四,患得患失,从而使自己落入“梦想的漩涡”。三是没有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导致人际关系出现危机、个人主义滋长。四是重视物质梦想,轻视精神梦想,造成浮华、烦躁、跟风,也导致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之风蔓延,从而影响梦想和理想的实现。这些困境导致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踯躅不前。事实已经证明,只有根植于现实的土壤,梦想才会生根发芽;只有与社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梦想才会开花结果。中国梦就是这样一种梦想,兼具国家梦想和个人

梦想,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相统一。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深刻理解中国梦的时代价值及其理念,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帮助大学生在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时,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国梦当中,实现二者的统一。

三、对大学生开展中国梦教育的途径

在高校开展中国梦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做好中国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将中国梦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三方面当中,切实提高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

(一)将中国梦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管理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时刻高度关注的经常性工作,并且贯穿于高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当中。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6],理应把中国梦融入到日常教育管理当中。扎实推进中国梦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具体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高教师对中国梦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的认知水平。“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书育人是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教师是做好教书育人的关键,中国梦教育的开展需要紧紧依靠教师来推动,发挥教师的指导地位。因此,引导广大人民教师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内涵,身体力行坚持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坚定走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同时,积极宣传中国梦,梳理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别是近代屈辱史,感知到历史上从没有像今天一样接近中国梦,使大学生坚定民族复兴的信心,并结合现实阐述中国梦的实现也面临着时代的困境,引领大学生为破解中国梦而奋勇前行。二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阵地,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当前对大学生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作用,推进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建设,根据时代特征的变化和时代主题的转换,更新和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同时丰富和转变教学方法方式。深刻挖掘现有四门思政课与中国梦的契合点,丰富课题内容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将中国梦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是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渗透的重要作用,感染和熏陶着每一位大学生。在中国梦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与时代的特征和主题契合,推陈出新。一是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环境一般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校园环境主要从校园景观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着手。增加雕塑和书画作品营造构筑中国梦、追逐中国梦的健康人文氛围;我国大学生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因此,重视校史教育,透过校史了解中华民族近现代所走过的历程,增强责任感;加强校报、学报、校园广播、校园网、校园微博、校园博客、宣传橱窗对中国梦的挖掘和宣传,引领舆论;大学的使命就是培养出奉献社会的优秀人才,这样的校友是大学立足社会的根本,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形成的重要来源,因此,发挥成功校友的榜样示范作用,宣传成功校友的奋斗历程和追梦旅程,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成人成才的志向,力争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三)将中国梦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人的全面发展最终需要靠教育与社会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献身的信心,逐步锻炼成为有用人才。”中国梦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感知中国梦、构筑中国梦、追逐中国梦。一是深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大学生深入到农村、工厂中去,深切感受各行各业一线人员在追逐中国梦中的生动写照;同时读懂中国的国情,深刻认识到我国还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鼓舞和激励大学生为破解中国梦面临的时代难题而继续奋发有为。二是深入实施“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需要有效的活动载体,“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正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平

台,使大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充分认识到学习知识的意义和知识的力量,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动力。在服务人民的同时,走进群众当中,学习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节俭、团结互助、敢于拼搏的优良品格,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而添砖加瓦,凝聚中国力量。

——————————

参考文献:

〔1〕陶文昭.中国梦是具有标志性的政治理念[n].北京日报,2013-4-27(17).

〔2〕杨晓慧.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n].中国教育报,2013-4-18(8).

〔3〕〔5〕.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1).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6.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例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079-03

中国梦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美好憧憬,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艰苦奋斗。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生力军,即将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成为追逐中国梦的主体。因此,对大学生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启迪大学生读懂中国梦、构筑中国梦、追逐中国梦,增添中国梦实现的强大青春能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课题。

一、中国梦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攻坚期,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对凝聚社会共识和激发创业热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中国梦的提出正是回应时代和人民的诉求,引导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发有为。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与“人民梦”的汇聚与结合,折射出每一个中国人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体现出中华民族持久而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中国梦教育具有导向规范功能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宏伟蓝图,中国梦的实现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得以完成,因此,一定要把中国梦转化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要有所区别,又要使之连贯下来,如此,才能鼓舞人心、凝聚力量,让人民清晰地看到自己所肩负起的时代重任和使命,在实干中推动中国梦一步步地照进现实。追逐中国梦,共圆中国梦,给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这种氛围,对大学生起着一种规范和导向作用,引领大学生健康茁壮成长。对大学生而言,中国梦为大学生的奋斗赋予了意义,确立了一个既满怀憧憬,又具有超越可能的宏大理想。中国梦设定的目标使大学生清晰地看到为之奋斗的辉煌前景,激励和引导大学生斗志昂扬、艰苦奋斗、刻苦学习。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大学生在中国梦的召唤和鼓舞下,不放弃、不退缩、不懈怠。在追逐中国梦的过程中,校园内外都涌现出大量的先进事迹和优秀人物。这将再一次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也将规范大学生行为和端正其思想态度。

(二)中国梦教育产生精神激励功能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奋勇前行,艰苦奋斗,具有很强的激励功能。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1]。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这样的中国梦,折射出每一个中国人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要求每一位中国人都要用智慧和勤劳去创造美好生活。当我们每个人开始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时,整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面貌就焕然一新,展示着文明古国的伟大复兴与崛起。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在于,使每一位大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能够清晰地看到明天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国家会更加繁荣昌盛。与此同时,使大学生能够清晰地给自己定位,抓实投入到知识学习和科研工作当中,掌握真才实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和实现自己的梦想及人生价值。

(三)中国梦教育有着强大凝聚功能

中国梦有着持久而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上讲,凝聚功能是中国梦这一激动人心的主题满足大学生追求进步的精神欲望,从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一股向心力。这样的一股向心力就是凝聚力的集中表现,既是大学生勤奋学习的精神动力,也是为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的精神力量,把大学生凝聚在为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下,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阔步前进,形成强大的震撼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各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伟大事业,需要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把每一个中国人的奋斗与民族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上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的创造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凝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下。

二、中国梦教育对大学生的现实价值

中国梦内涵丰富和意义深远,对大学生开展中国梦教育,引导大学生理解和接受中国梦丰富的价值意蕴与深刻的时代内涵,既是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凝聚强大精神动力的需要,更是大学生选择正确成长道路的需要。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需要

中国梦的提出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和创新,是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发展[2],及时回应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3]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中国梦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紧紧围绕中国梦这个时代主题展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吻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当前,中国梦成为社会的热点议题,引起海内外的高度关注、讨论、研究,同时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声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认清形势,把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着力引导舆论导向,特别是营造好网络环境。中国梦教育有力地推进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革新大学生价值观面貌,培养大学生从个人的世界里走出来,关注民族复兴、国家振兴的伟大事业,并为之贡献力量。中国梦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习中华民族屈辱的近代史,提高思想认识,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坚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同时,围绕中国梦教育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和领悟中国梦的精神本质,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提供了有力的契机,使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完美结合,让中国梦所蕴含的时代追求贯彻于大学生探索和追寻人生理想的全过程。

(二)大学生凝聚强大精神动力的需要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4]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基于客观现实和现实需要而追逐的美好愿景,特别是当下中国梦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这样的目标和愿景释放出巨大的精神动力。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5]透过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我们清晰地看到大学生是推动民族进步和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被寄予于厚重的希望和赋予了伟大的历史使命。而完成这样的时代重任必须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中国梦恰好为大学生坚持履行振兴民族重任而奋斗提供了精神支撑,一方面激励大学生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又需要大学生将这种精神动力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如此,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形成长久的内在驱动力,同时,大学生个人的精神力量凝聚成整体的力量,形成整体效益、规模效益,促进整个社会精神动力的形成。

(三)大学生选择正确成长道路的需要

梦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行奋进的灯塔,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梦想、理想与人生有着紧密的关系,选择什么样的梦想,就是选择什么的理想和人生。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大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努力追逐自己的理想。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敢于有梦想,但同时也面临问题。一是大学生虽然认识到梦想的重要性,也曾经试着努力,但由于意志薄弱而半途而废。二是没有深刻认识自己,无法确定自己的梦想,朝三暮四,患得患失,从而使自己落入“梦想的漩涡”。三是没有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导致人际关系出现危机、个人主义滋长。四是重视物质梦想,轻视精神梦想,造成浮华、烦躁、跟风,也导致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之风蔓延,从而影响梦想和理想的实现。这些困境导致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踯躅不前。事实已经证明,只有根植于现实的土壤,梦想才会生根发芽;只有与社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梦想才会开花结果。中国梦就是这样一种梦想,兼具国家梦想和个人梦想,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相统一。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深刻理解中国梦的时代价值及其理念,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帮助大学生在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时,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国梦当中,实现二者的统一。

三、对大学生开展中国梦教育的途径

在高校开展中国梦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做好中国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将中国梦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三方面当中,切实提高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

(一)将中国梦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管理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时刻高度关注的经常性工作,并且贯穿于高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当中。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6],理应把中国梦融入到日常教育管理当中。扎实推进中国梦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具体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高教师对中国梦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的认知水平。“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书育人是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教师是做好教书育人的关键,中国梦教育的开展需要紧紧依靠教师来推动,发挥教师的指导地位。因此,引导广大人民教师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内涵,身体力行坚持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坚定走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同时,积极宣传中国梦,梳理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别是近代屈辱史,感知到历史上从没有像今天一样接近中国梦,使大学生坚定民族复兴的信心,并结合现实阐述中国梦的实现也面临着时代的困境,引领大学生为破解中国梦而奋勇前行。二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阵地,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当前对大学生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作用,推进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建设,根据时代特征的变化和时代主题的转换,更新和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同时丰富和转变教学方法方式。深刻挖掘现有四门思政课与中国梦的契合点,丰富课题内容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将中国梦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是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渗透的重要作用,感染和熏陶着每一位大学生。在中国梦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与时代的特征和主题契合,推陈出新。一是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环境一般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校园环境主要从校园景观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着手。增加雕塑和书画作品营造构筑中国梦、追逐中国梦的健康人文氛围;我国大学生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因此,重视校史教育,透过校史了解中华民族近现代所走过的历程,增强责任感;加强校报、学报、校园广播、校园网、校园微博、校园博客、宣传橱窗对中国梦的挖掘和宣传,引领舆论;大学的使命就是培养出奉献社会的优秀人才,这样的校友是大学立足社会的根本,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形成的重要来源,因此,发挥成功校友的榜样示范作用,宣传成功校友的奋斗历程和追梦旅程,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成人成才的志向,力争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三)将中国梦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人的全面发展最终需要靠教育与社会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献身的信心,逐步锻炼成为有用人才。”中国梦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感知中国梦、构筑中国梦、追逐中国梦。一是深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大学生深入到农村、工厂中去,深切感受各行各业一线人员在追逐中国梦中的生动写照;同时读懂中国的国情,深刻认识到我国还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鼓舞和激励大学生为破解中国梦面临的时代难题而继续奋发有为。二是深入实施“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需要有效的活动载体,“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正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平台,使大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充分认识到学习知识的意义和知识的力量,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动力。在服务人民的同时,走进群众当中,学习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节俭、团结互助、敢于拼搏的优良品格,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而添砖加瓦,凝聚中国力量。

――――――――――

参考文献:

〔1〕陶文昭.中国梦是具有标志性的政治理念[N].北京日报,2013-4-27(17).

〔2〕杨晓慧.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N].中国教育报,2013-4-18(8).

〔3〕〔5〕.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1).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例4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法制观、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学科。所以,必须大力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的有效性,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和教育观,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表现出来。但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学观念较为严重

由于高考升学的压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仍然笼罩着应试教育的阴影,教师主导着课堂,而学生在教学、言语、情感等方面明显是处于压抑、被动的状态,教学的过程是单向传播,大多思想政治课生对政治课并不感兴趣,主要为高考而学,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通常是采用“识记+考试”的方法来应付了事,从而出现了“学生记条条、老师讲条条”的不良现象。

2.教师的重视度不够

有些思想政治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课远远没有英语、思想政治课、语文课程重要,自己思想上就出现了懈怠,也很少反思和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只重视学生考试结果的评价,形成了“不考不讲、多考多讲、考什么讲什么”的应试教育“唯分”观念状况。

二、如何开展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

1.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具有发展意识

如果我们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具有发展意识,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互相理解,相互包容,教师要多体谅学生,鼓起他们的自信,增添他们的勇气,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良好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出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课堂上,积极参与“交流—互动”教学活动。

2.多组织交际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交际性活动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师生的创造性,能够在活动中排除过去那种呆板、机械的“注入”,形成学生“自组织”,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在交际性活动可以完全放开对学生的控制,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可以是裁判者,要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判定的模式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

有很多学生并不喜欢政治课,但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却都情有独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可以围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国际政治热点问题来与学生展开了互动交流,让他们自己围绕这些问题来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查询资料来回答问题。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该尽量地予以支持和鼓励。“交流—互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呼唤和激励。

3.关注学生思想,消除课堂沉闷死角

由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有些较为枯燥,且难度较大,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相当的耐心,而且教起来不能太快,必要的时候,速度要适中,等他们过渡到一定的时间了,才能按照正常的速度来教,尤其对于后进生,更是要非常的耐心,而且决不能轻言放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后进生依然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付出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尽量地去满足他们的成功欲,多给他们具体的帮助指导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他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把简单的话题和简单的题目都让这些后进生来回答,他们都能很好地完成,老师的赞许和同学们的掌声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信心倍增。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姿态、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让学生心里暖洋洋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要让学生的个性在个性化教学中显现、闪光。

4.关注时政热点,拓宽知识面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问及,材料讲的是什么意思。这说明学生平时缺乏对时政热点的关心,知识面狭窄。高中政治试题不回避社会热点,往往是迎着热点考,几乎每一道题都是以热点为载体设题,要求学生运用重要知识来分析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例如,2008年下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就是出题的时政热点,可以联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的内容来考。又如,目前的归属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时政热点,要引起重视。同时,注意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性,把握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时机,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获取课堂知识的同时接受素质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构建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这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组织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的能力,相信我们不懈的努力,肯定会让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变得生动有效。

参考文献:

[1]晁继锋. 高中思想政治课“联动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和思考[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 2009, (03):125—126.

[2]谷庆民, 李月华. 把握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努力提高课堂授课质量[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9, (03):132—136.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例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 [2005]5号)进一步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教学要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如何把“意见”精神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是每一个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抓住核心、突出重点、夯实基础,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把社会实际问题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敏感性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问题即热点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心,并力图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去分析、理解、认识这些热点问题。如果善于抓住大学生对热点问题高度关注这一心理,将其与思政课的相关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去教学,就能突出该课程的教育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落实“意见”精神。拙文谨以最近发生在拉萨的“3.14”烧事件为例,简要说明。

据新华社的消息,拉萨的“3.14”烧事件是指:2008年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烧。他们大肆纵火,辱骂、殴打、砍伤执勤人员,冲击新闻、金融、学校、公安机关等要害部门,抢劫并烧毁商店、学校、汽车、宾馆。更骇人听闻的是,暴徒还惨无人道地杀害群众。事后查明,这天,不法分子纵火300余处,拉萨908户商铺、7所学校、120间民房、5座医院受损,砸毁金融网点10个,至少20处建筑物被烧成废墟,84辆汽车被毁。危急关头,驻拉萨的武警官兵、公安民警迅速出动,在拉萨各主要路口部署警力,防止事态扩大。而穷凶极恶的暴徒则用石块、燃烧瓶等袭击值勤官兵。据3月21日晚最新统计,在这起事件中,共有18名无辜群众被残害致死,382名群众受伤(其中重伤58人),242名公安民警、武警官兵在值勤中伤亡(其中牺牲1人、重伤23人)。这次事件造成直接财产损失近2.5亿元。这是一起骇人听闻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这起严重的暴力犯罪事件是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的,是由境内外“”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所以这起事件的性质是一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斗争。

事件发生之后,很多大学生对此事高度关注,表现出了空前的兴趣和热情。如何抓住时机,利用这一热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利也非常有力的机会。这个机会的关键是找准热点问题与教材的结合点。笔者所从事的思政课教学内容较多,既有本科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又有专科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还有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大学预科生入学教育”课,因而教学对象较复杂。不论授课对象如何复杂,但其所学课程均有非常明晰的相同点,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就是说,不同的教育对象有相同的教育教学内容。比如“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了解国情、国史,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显然,这一目的是从历史的角度和理论的层面培养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又如“基础”课,其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专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及其情感;再如预科生开设的“大学预科生入学教育”课,其第五章“大学生与爱国主义传统”主要是通过爱国主义的内涵和表现、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内容等的讲解,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行动。

找准了教材内容和“3.14”烧事件的结合点,笔者从不同的侧重点展开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针对学习“纲要”课的学生,笔者主要结合教材中“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节,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和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国边疆出现危机入手,向学生讲述问题。首先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笔者先从《后汉书》记载的史料和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通婚等来说明汉藏民族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又从元朝把地方作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域,并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方行政事务,到明朝基本沿袭元朝统治的制度,再到清代对达赖、班禅的封号和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管,最后到民国时期,政府宣布实行汉、蒙、满、回、藏五族共和,领土统一,并在法律中规定中国为统一国家,为中国领土。

通过以上历史事实,告诉学生:汉藏民族人民有史以来一直友好相处;自元朝以来,地方政权一直隶属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已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因此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次,向学生讲清帝国主义对的侵略,即“问题”的由来。“问题”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主要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英国制造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为开路先锋;后期是美国制造的,美国中情局在幕后主持。通过对“问题”由来的讲解,让学生知道:不论是英国也好、美国也好,妄图把从中国分裂出去的罪恶图谋都未得逞,反映出藏族人民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也说明中国政府和人民历来是维护国家统一的中坚力量。

最后,向学生讲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1951年5月和平解放,此后在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解放,1965年9月自治区正式成立。40年多来,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以来,经济发展更为迅速,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通过上述内容的讲解,的过去和今天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的了解更加清晰、系统、全面、深刻。从历史发展变化这个点认识人民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很容易把握中国人民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面,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教育目标。

对学习“基础”课的学生,主要结合教材“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一章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一目,以学生所熟知的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人物的典型事迹为切入点来讲述,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是因为3.14烧事件是叛逃国外、一直妄图把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的达赖集团的幕后操纵,用历史时期爱国人物对国家深厚的感情和达赖集团的分裂行为作对比,会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内容。在授课时,笔者精选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人物对国家深厚感情的具体事例,从秦皇到汉武,从唐宗到宋祖,从成吉思汗到康熙大帝,从屈原到苏武,从岳飞到文天祥,从戚继光到郑成功,从左宗棠到曾纪泽,从华罗庚到钱学森,从镇南关大捷到宗山之役,从珍宝岛战役到中印边境反击战再到南海之战,等等,一个个爱国个体和爱国群体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跃然学生脑海,增强了学生对达赖分裂祖国的深恶痛绝,更进一步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

对学习“大学预科生入学教育”课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笔者主要结合教材中“大学生与爱国主义传统”一章和荣辱观教育中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一目的内容,从少数民族历史上爱国的杰出人物入手进行讲解。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切入点,主要是因为整个教育对象均为少数民族学生且3.14烧事件是由极少数藏民在达赖集团的煽动、胁迫、利诱下发生的,故而笔者从少数民族历史上的爱国人物入手,在课堂上介绍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爱国事迹。从藏族传说中的格萨尔到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迟带珠丹与金城公主的通婚,从元世祖统一中国到乾隆帝平定准葛尔、大小和卓的叛乱到军民在宗山之役中英勇抵抗英军侵略,从乌兰夫到多吉才让到阿沛•,从左宝贵到马本斋,从才旦卓玛到德德玛到腾格尔,这些学生熟知的本民族的爱国人物和事例,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当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被激起之后,教师一定要及时引导:我们的祖先和前辈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成就和牺牲,作为英雄民族的后代,在新时期,我们应该比他们做的更好,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这些人物之所以流芳百世,就是因为他们热爱国家、为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

在讲述时,适时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翻身农奴把歌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青藏高原”等,同时,向学生展示“3.14”烧事件受害人的图片和暴徒们的恶劣行径,如焚烧国旗、纵火、砸毁商店、追杀路人等照片,更能增强授课效果和教育效果。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找准热点问题与教材的结合点,精心组织教学,就能吸引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注意力,就能培养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和爱好,就能引导学生从“知之者”到“好之者”再到“乐之者”,就能实现思政课的教育功能,从而达到和完成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S].中发[2004]16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S].教社政 [2005]5号.

[3]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例6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奋发学习,具有重大意义。结合多年中学教学的实践,就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一、注重培养学生家乡之恋,升华其爱国之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祖国、家庭和个人紧密地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爱国之情传统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国家国家,国而家,家而国。无家何以国,无国家焉附?”为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从热爱自己家乡开始,让他们懂得只有热爱家乡的人,最终才会认识到祖国母亲的可爱。所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让学生首先了解自己的家乡,采取多种方式:如组织交流(讲解与学生自学材料结合)、实地考察(有计划、有组织地考察家乡之美、之最)、召开主题班会等,对他们进行爱家乡教育,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和培养他们的爱国爱乡行为,从而真正树立热爱家乡的依恋感、责任感、自豪感。同时,教师应以身作则,以身示志。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言行处处表现为热爱家乡、热爱国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模范行为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家乡可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报国之恋。

二、要重视“网络文化”对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当前网络时代迅速发展,信息资源在全世界流动,它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信息量,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通过互联网,他们看到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网络世界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网络拥有高度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使得全球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的冲突与融合成为可能。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正日益受到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与挑战,网络传授信息的方法和手段要比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高明”得多。同时,由于网络具有负面效应,对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来说,危害极大,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十分严峻的挑战。

面对高科技支持下的互联网,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把它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加以重视,把网络作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新阵地,从青少年的切身利益出发,分析互联网的消极作用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使他们对互联网的作用有一个全面的、清晰的认识。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己任,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坚定他们的政治立场和信念,正确认识、处理全球化和民族化两者的关系,强化国家意识,增强爱国主义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例7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强调竞争、效率、利润和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更加重视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虽然金钱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和一般等价物,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但是,不管在哪里,它都获得了特定的含义,被赋予了特定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课题。

一、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

首先,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看,正确的金钱观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教育已不再是免费教育。特别是高校实行扩招后,学生上学交费、住宿交费、水电交费、考证考级交费,学生一日三餐和基本生活、学习用品都需要金钱。不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打零工、做家教、勤工助学等方式获取金钱。学校通过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和各种专项奖励基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发放助学贷款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父母都望子成龙,即使自己节衣缩食,东拼西凑,也要拿出足够的钱来供养孩子读大学。正确地认识金钱,合理地支配和使用金钱,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其次,从金钱观对大学生的影响看,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金钱观归属于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金钱观。但金钱观并不是消极存在的,而是积极地、能动地作用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树立什么样的金钱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导向。不仅如此,金钱观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金钱观影响他们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和评价,引起大学生情感的起伏,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消费、交往,金钱观已成为影响大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个重要动因。

第三,从大学校园的现状看,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实用型、功利型金钱观在校园悄无声息地流行。在学习方面,不少大学生对实用性、功利性较强的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基础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则仅仅为了拿学分;在生活消费方面,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意识超前,“上半月吃荤,下半月吃素”,出手阔绰,及时行乐,甚至欠费、欠债。在职业选择上,很多大学生不管自己的专业方向,不愿意到艰苦的、边远的地方,不愿意到基层,一心想落脚于大城市,跻身于高薪部门。一些大学生寄望于婚姻,“大学毕业就嫁人,要嫁就嫁有钱人”“嫁个有钱人,少奋斗20年”这样的口头禅在高校校园日趋流行。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当代大学生正确金钱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1.钱为何物——金钱本身的知识教育

金钱几乎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人都在感受着金钱的魔力。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钱为何物,假如对金钱没有基本的认识,很容易陷入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将金钱本身的知识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内容,使大学生能够认识金钱、了解金钱,进而把握金钱、使用好金钱,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当然,还必须对错误的金钱观念进行批判,使学生走出“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万恶之源”等极端观点的认识误区,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正确金钱观。

2.钱有何用——金钱作用的认识教育

一味地进行知识性教育,不仅会使学生感到乏味,甚至由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冲击,使知识教育的功效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认识金钱。比如,对于贫困大学生应当集中培养他们认识金钱的作用,使他们了解到父母的钱来之不易,养成节约、不浪费的习惯;对家庭富裕的学生,要让他们了解金钱本身没有意志和感情,它可以为好人服务,也会为坏人效劳,关键是怎样用。对社会的攀比消费现象进行积极疏导、教育,展开课堂讨论,教育学生正确处理金钱和财富、职业、爱情、婚姻的关系,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怎样赚钱——金钱获取途径教育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包含如下几层含义:一是要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赚取正当钱财,而不是搞歪门邪道或违法经营。二是应该做到自己赚钱不以损害别人利益为前提,要认识到靠损人来利己,既不道德也将最终损害自己。三是要讲求互利,在自己赚钱的同时,也要尽可能使别人有利可图。四是在赚钱过程中要讲诚信,诚实守信既是市场经济的精神支柱,也是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五是使自己的赚钱行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必要时,能够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一切向钱看”之所以遭到谴责,就是因为这种赚钱行为既不道德,也不利于他人、社会,甚至有害于他人和社会。

4.如何花钱——金钱使用方式教育

现实生活常见的有三种金钱使用方式。一是纵欲主义的享乐倾向,表现在穷奢极欲,挥霍浪费。加上某些新闻媒体不负责任地渲染,“款爷”的做派一度成为一些大学生仿效的楷模。二是苦行僧般的禁欲主义倾向。他们过分刻薄吝惜,舍不得吃、穿,也不放心存银行,更说不上扶贫济困。三是正确的金钱使用方式,适度消费,扩大生产,扶贫济困,利国利民。“适度消费”强调在提高自身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水平的同时,要避免不必要的奢侈和浪费;“扩大生产”指人们有了钱之后,要把它用到经营事业和发展实业上去,用到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上去;“扶贫济困”指当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要慷慨解囊,体现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利国利民”指先富裕起来的群体要支持祖国的科技、教育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是当国家和人民面对突发性的灾难时,要积极资助。

三、大学生正确金钱观的教育、引导策略

1.微观层面——就教师而言,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大学生金钱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目前,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的金钱观念和行为方式不够重视,课程设置上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法制观等紧密相关的金钱观的专题教育也没有在教育体系中充分展开,尚未明确提出具体的金钱观教育策略,只停留在理想、道德和人生价值等抽象的层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教学途径弥补这种缺憾。一是开展专题教学。例如,可以把金钱观教育与理财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明确人生价值定位,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正确处理创造与享受的关系,让学生认清金钱是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手段而不是人生目的。二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增强金钱意识的现实感知和理性思考,突出金钱观教育的实效性。比如,开展有关金钱问题的讨论并作出有说服力的分析和教育,既肯定他们对金钱的合理追求,又使他们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通过自身的勤奋学习和努力奋斗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财富,实现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远大目标,明确人生价值不单单是通过金钱的获取来实现,更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作贡献。

2.中观层面——就学校而言,必须加强人文知识教育,为大学生金钱观教育提供道德支撑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求知》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可以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境界。近年来,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不少人把高等教育单纯地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待,教育上的种种行为转化为直接或间接的经济行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转变成了简单的商品关系,教育的灵魂被扭曲,教育成了经济的附庸。学校是全人教育的主阵地,如果丢失这块阵地,就失去了青年的未来乃至国家的前途。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学校不能以钱为本,而应以育人为本,要坚持人文主义价值理念、淡化功利,明确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外,还有完善人格、培养理想信念的功能。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在办学理念、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实施体系等不同层次都要渗透和体现“文理融合”的精神,对大学生进行基础的人文知识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学生真正领悟到金钱是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手段而并非目的,认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从而在努力掌握人文知识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在金钱和利益的各种诱惑面前坚守自己的思想和道德底线。

3.宏观层面——就社会而言,必须优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金钱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大学生正确金钱观的形成与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政策导向、社会舆论导向和社会风气三个方面)的优化是分不开的。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要通过教育向大学生宣传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使他们在人生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扎下正确金钱观的根基。要大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教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夯实思想基础。其次,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在金钱观教育中的作用。就金钱观教育而言,一方面各主流媒体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金钱观教育上的重要角色,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尽可能缩小、冲减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潮的负面效应,弘扬正气,树立正确对待金钱的典型。第三,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综合运用政治、法律手段、道德教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扭转近年来出现的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为追求金钱而不择手段等不良社会风气,促使在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他们学会以一种客观的、正常的、积极的心态对待金钱,既认识到金钱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又充分肯定金钱对个人、对国家乃至社会的价值,既积极地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金钱,又能在观念上超越金钱,使获得的金钱利己利人、利国利民,从而使金钱的拥有者实现超越于金钱之外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峰.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j].决策与咨询(下旬刊),2010(4).

[2]张慧玲.当代大学生金钱观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例8

新课程改革对思想政治课堂的要求是教学要避免理论说教和灌输,更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运用、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的动态生成。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实现德育的生成,以这个目标为主,构建生动、活跃的思想政治课堂,并逐渐形成具备德育生成性特点的教学框架体系。

1.德育生成性问题提出的必要性

提出德育生成性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这个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本身的需求,二是新课改的需求。

一方面,对于德育本身来说,由于长期以来,在对德育的一些主要内容,比如基本概念、原理、道德等的研究上,存在着这样两张“皮”,即没有深入内部的研究。一张“皮”是德育理论研究者对理论研究过度倾注,他们的研究层面往往停留于高层次方面,导致他们的德育工作呈现一种高高在上,无法融入实践教学中的现象。另外一张“皮”来自于德育实践工作者,他们倾注精力于实践,脚踏实地,但是无法使理论自成体系,无法达到将实践上升为理论的研究高度。另一方面,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为解决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一些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为适应教育的发展,有必要对当前教育存在的这些弊端进行处理。融入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成为适应当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从这两方面来看,提出德育生成性问题成为一个必然要求。

2.德育生成性的运用价值

德育生成性的运用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课堂教学改进和提高,另一方面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德育生成性问题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质量。在强调德育生成性指导思想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不至于那么沉默,课堂的活跃性被调动起来,充满活力的课堂逐渐形成起来。课堂教学不再是那种单向的模式,而是变成一种多维的空间模式。既可以满足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还能够实现人与生活的联系和交互。对于课改来说,课程工作推进了好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德育生成性问题得到广大学者和社会人士的认可,因此,可以说德育生成性研究为课改指出了一条可行的发展方向,它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课改的进程,为课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从大的意义上来说,它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德育生成性如何生成

德育生成性要生成,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第一步,预设。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课堂教学需要生成也需要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脱离了预设,课堂就容易呈现一种涣散,无规章可循的状态。而预设又不能够限制生成的方向和成效。因此,教师要首先做好预设工作,才能够活用教材,挖掘课堂的其他亮点,提高生成的质量和实效性。第二步,明确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德育生成的起点要定在哪里。德育生成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建立在学生的发展水平之上的。因此,明确学生的现有水平是十分关键的。第三步,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对于德育生成具有重大影响。这种交流互动相当于一种动力,它可以推动生成的进程和发展,师生交流互动才能够实现情感、知识、观念的沟通,提高师生彼此的见识和思想,进而在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共识,更好地促进德育生成性的实现。第四步,追求共同发展。追求共同发展是德育生成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理论的教学,还需要实践体验,二者的相互结合才能够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而生成性的课堂会让课堂中的每个人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也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总而言之,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提出德育生成性问题已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强调德育生成性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也有助于推进课程改革的工作进程。而思想政治课堂的德育生成性要生成可以按照四个步骤来进行,即预设―发展水平―交流互动―共同发展。这样,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德育生成性才能够最终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例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在“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教育成为必然,这就需要秉承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法制教育的渗透,实现法制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内在联系

道德与法律作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两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具有教育目的的内在统一性。法律就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为法律提供心理基础和评价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它与法制教育作为道德与法律在教育活动上的生动实践,具有内在的联系。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体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法治观念是社会主体思想意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法治观念的直接指向是社会主体的外在行为规范,而思想政治教育为法治教育提供内在价值取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前提,人们只有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有了内在的价值取向,才能对国家的治国方略产生政治认同,对社会主义法律观念产生认同,才能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法治教育,自觉养成社会主义法律意识、遵守社会主义法律等法律素养。

另一方面,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道德的底线,是社会主体的直接外在指向,它告诉社会主体自身的行为在什么情况下会触碰道德的底线,为社会主体道德觉悟的形成与提升保驾护航。通过对受教育者的法制教育,可以促进受教育者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在其价值观念中发育成熟,提高受教育者自身对道德底线的认知水平,使主体的道德觉悟能够由盲目变为自觉,由自在变为自为,由偶然变为必然。所以,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渗透的原则

(一)教学目的明确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法制教育的渗透应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高校主体要自觉在依法治国、平安校园等法治理念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将法制教育列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时刻遵循依法治国的理念,在学校整体法制教育的宏观环境和教学目的的安排设计下,在具体的教学教学实施中要善于挖掘法制教育素材和内容,进行积极有效的法制教育渗透。

(二)渗透内容有机结合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二者相应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避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成法制课,又要把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与要求,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三)渗透方式自然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教育渗透,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去进行,法制教育的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绝不是外加或牵强附会的,应切实地找准“渗透点”,把握适当的“渗透时机”和“渗透度”,让法制教育渗透真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渗透的方法

(一)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教师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根据其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治因素,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与法制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作为渗透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法制教育内容涉及最多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概论》。其中,思想修养部分可以结合案例渗透《宪法》、《刑法》、《民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行政区法》、《反国家分裂法》等;道德部分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渗透《公务员法》、《劳动法》、《教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游行示威法》、《婚姻法》、《继承法》等;基本国情、经济、精神文明等相关内容很多都已写入《宪法》,尤其是依法治国部分,可以作为主要的渗透内容。在此基础上,将法制观念、理念与思维等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

(二)有机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教育渗透内容。在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教育渗透内容后,需要充分考虑道德与法律的统一,即不能生搬硬套、顾此失彼,为了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而忽视或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德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要将道德与法律的统一性观念时刻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教育渗透的全过程,而不是变成“两张皮”;需要考虑授课主体情况与渗透程度的统一,即充分注重授课主体的认知规律、专业特点、接受程度,有针对性地整合渗透内容,以适应不同授课主体的各自情况;需要考虑教学手段与渗透方式的统一,即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切入点,最终以既符合渗透原则,又能被授课主体欣然接受的渗透方式 达到法制教育的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有机整合适应不同授课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教育渗透内容的范围、授课方式、渗透程度,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内容的有效渗透。

(三)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法制教育的环境渗透。法制教育与德育一样,应把重心放在观念和习惯的养成上,帮助学生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这就需要注重法制教育的环境渗透。一是要与校园的管理与服务活动联系起来,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形成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教育渗透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可以积极举办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文化活动,使法制教育内容入眼入脑,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学法,真正懂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锻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法治意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课法制教育渗透的真正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例10

课堂理论性灌输和实践教育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其中实践教育教成为关键的教学环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高校可能过于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却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不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中,必须积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较高的教育教学效率。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普遍存在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的问题,教学中大多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大多沿袭“满堂灌”现象,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环节较为薄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强调理论需要灌输,加强课堂理论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解程度。但部分老师授课形式较为单一传统,教材教学中缺乏创新的案例,忽视了理论课的开放,从而降低教学效果。部分高校教师只注重教育信息从师到生的单向流动,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反感心理,不利于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1.2 教学实践无章可循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局限于课堂教学,由于实践环节无章可循,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明普遍存在以下现象:没有拟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缺乏晚上的教育体系;教学要求及教学标准不明确等。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划分为“课内”、“课外”,从而减少了实践教育教学总时数。

1.3 操作难度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具有宏观、广泛等特征,不利于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的顺利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难度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难以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课堂;难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教育教学效果评估较为困难等。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对策

2.1 合理设计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方法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中,首先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与特征,落实各项实践教育教学目标,明确设计教学方法和途径的分类。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课程、日常思想品德及法律行为规范课程等类型。各类型课程相辅相成,各具特色,侧重点各不相同。比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社会专题,了解社区到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法律与思想品德类课程教学中,可根据实际的理论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与校园环境,积极开展以下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思想道德调查”等,通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形成规范的思想道德行为,增强社会实践教育环节的可操作。

2.2 实现教学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其关键在于全面整合学校、社会、教学资源等,提高校内外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实际的教学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拓展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统筹结合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比如:“三下乡”活动、社团活动、结合考察和实习实训等。同时,制定统一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方案,整合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比如,在每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由教学主管院系与相关的部门根据课程的主要内容,从而制定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落实可行性的考核评估办法,并共同组织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

2.3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正确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确保较高效率的理论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从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次教学,有机结合教材、教学与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参观和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学习先进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方法,实践教育教学环节中正确指导学生开展高效的实践活动。

2.4 指导大学生投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

作为大学生应该具备文明礼貌意识、助人为乐意识、爱护公物意识、保护环境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民族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历史使命意识等。比如,通过利用校园宣传栏、橱窗、宣传碑、板报等环境进行宣传诠释国内外名人、名言、名句等,从而对学生的为人处事原则及其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提高广大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指导中,应该指导大学生体验机关、企业、农村、社区等环境生活,积极参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活动,在各实践活动中了解我国具体国情,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2.5 推动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建设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必须从源头抓起,高校党政领导必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原则,设立实践性教育教学专项基金,为制度、人力、经费、交通等条件的实施提供充分的保障,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同时,应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址、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资源,进行建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在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中进行磨炼学生奋斗意志,使其形成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大多存在形式单一、无章可循、操作难度高等问题,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实施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积极推动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建设进程,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树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毛廷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广西教育,2010,30(18):41-42.

[2]张丽,贺彦凤,王桂枝.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2,30(1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