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航天事业发展史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2 16:17:46

航天事业发展史

航天事业发展史例1

前苏联曾经在航天领域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发射了世界上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加加林成为全球进入太空第1人,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1位女性宇航员,实现了第1次太空行走,建立了第1座太空站……今天的俄罗斯,在航天领域继续保持着很强的现实竞争力,拥有先进的航天技术和丰富的航天资源。

针对目前俄罗斯国内的青少年已经不像前苏联时期对航天事业感兴趣,越来越少的青少年有志于从事太空工作,俄罗斯政府在航天科普教育方面加大了投入,努力为俄罗斯培养后备航天人才。俄罗斯相继开放了一批航天科研院所、机构和基础设施,以便让公众更直观、更便捷和更全面地了解航天事业发展,学习航天科普知识,激发公众对航天、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俄罗斯宇航夏令营的中国青少年营员一般由热爱航天知识,具有科技、文化、艺术特长的优秀初中学生组成。夏令营一般选择在当年的7月份举办,活动涉及莫斯科和圣彼得堡2个城市。俄方安排中国青少年与俄罗斯青少年一起住在莫斯科周围城市的儿童疗养院。

?夏令营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在俄罗斯特有的儿童疗养院与当地青少年同吃同住,从细微之处进行深入交流

儿童疗养院一般坐落于市郊,风景秀丽,疗养院中有适合青少年开展活动的体育和文化设施、游戏场所等,是俄罗斯人(特别是城市居民)每逢节假日就会选择放松身心的地方。整个夏令营期间,中国青少年与俄罗斯青少年在营地中一起生活,一起游戏,交流思想,分享经历,探讨问题,他们克服了语言障碍和文化习俗的差异,彼此结识并成为朋友,有很多青少年在夏令营结束以后还保持着联系。这样的活动安排形式既让中国青少年体验了传统的俄罗斯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国青少年的深入交流,加深了相互之间的友谊。

?参观俄罗斯先进的航天基础设施,亲临其境学习航天知识,了解航天历史

俄罗斯凭借在航天领域的卓越发展和巨大成功,从前苏联时期就积累了一批先进的航天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可以对外开放,用于面向公众开展航天科普教育和科技交流。

?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

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又名星城,位于莫斯科以东大约30 km,建于1960年,是前苏联和俄罗斯宇航员选拔和培训基地。从加加林开始,这里已经为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422名(其中7名中国人)太空旅行者进行了培训,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就曾在这里接受过为期1年的完整训练。星城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保密部门,不对外开放。1996年以后训练中心开始对其中的宇航员训练中心、设备展示场馆、培训中心博物馆等一部分内容面向公众开放。

中国青少年在培训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专门进行太空行走训练的重力水池、1∶1大小的国际空间站模型、世界上最大的离心机、礼炮号空间站模型、联盟号飞船模型、航天食品展览等,听预备役航天员详细讲解了前苏联时期从礼炮号空间站发展到和平号空间站直至现在参与国际空间站的核心部件研发的发展历程。宇航员培训中心还特别为青少年安排了航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考查同学们对航天知识的了解程度,青少年们也大胆地“秀”出自己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参观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营员们切实了解了航天员的选拔和培训过程,以及他们在太空如何工作和生活,看到了人类对太空探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中央机械制造科学研究所飞行控制中心

中央机械制造科学研究所飞行控制中心隶属于俄联邦航天署,位于莫斯科附近的科罗廖夫市,成立于1960年10月,最初是作为计算机中心,承担对飞船遥测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俄罗斯航天工程任务的指挥调度、飞行控制、分析计算、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换中心,是俄罗斯航天控制的心脏部门。最初也是保密部门,近年来逐步对公众开放。

参观飞行控制中心从申请到实际参观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程序。进入中心大门时营员们要按照姓名的拼音首字母排序,手持护照由警卫人员认真核查以后才可进入。参观过程中不能开启手机,不能随意拍照,甚至去洗手间都要由工作人员陪同前往。营员们在飞行监控控制中心的主控大厅里可以亲眼目睹到国际空间站的实时监控,可以与曾经执行过飞行任务的俄罗斯航天员及航天专家面对面交谈。

?齐奥尔斯基宇航历史博物馆、航空军事历史博物馆、航天纪念博物馆、莫尼诺航空博物馆等航天历史博物馆

如果说参观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和飞行控制中心是了解航天事业的现在,那么参观航天历史博物馆就是在了解航天事业的过去。在这些讲述人类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博物馆里,营员们可以看到从中国古明火药,万户仅用竹木椅绑上炸药和风筝就幻想飞天;到在经历了几个世纪全世界各国无数的科学家不畏艰辛的不懈努力下,齐奥尔科夫斯基设计出理想火箭雏形,科罗廖夫将世界上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东方号火箭发射宇宙飞船把世界上第1位宇航员加加林送入地球轨道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到成功收回的返回舱、高科技含量的宇航服及宇航员用品。通过参观,青少年们感受到人类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对太空探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励自己在学习科学道路上走得更远。

航天事业发展史例2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挑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出了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决策。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以钱学森、任新民等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投身航天事业。创建之初,国家科技基础薄弱、条件简陋,又面临西方的技术封锁、苏联中止援助等困难,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刻苦攻关。老一辈航天人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一切困难,为国争光”的口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攻克了一大批关键技术,相继实现了中近程地地导弹、“两弹结合”、人造地球卫星等多个划时代的壮举,打破了美苏等大国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遥感卫星多次发射、回收成功;远程火箭向南太平洋发射成功;一箭三星发射成功;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静止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掌握了运载火箭捆绑技术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技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军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我国航天技术在许多重要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研生产体系。支撑并推动着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动力是什么?那就是航天人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的航天精神。上个世纪80年代,航天工业部党组把航天精神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1999年,中央在表彰为“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名科技专家时,将研制历程中孕育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科技与高技术产业日益成为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9月21日,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这是有史以来国家科技含量最高、综合性最强、风险也最大的跨世纪工程。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试验飞船首次发射成功,并于次日安全返回;2003年,“神舟五号”实现载人首飞。在这么短的时间,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靠的又是什么?靠的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可以看出,航天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和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实践性,反映了不同时期航天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航天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当前,全党全社会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航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关系?简单地说,航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在统一、根本一致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航天领域的具体体现。

航天精神彰显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精神。对于航天人来说,祖国的需要就是人生的选择。航天人始终以献身航天、科技报国为己任,把强烈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岗位上,落实在行动中。在他们当中,有新中国成立后,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历经万难,辗转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的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有造了一辈子中国“星”,先后主持北斗导航、月球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建设,在耄耋之年依然坚守航天第一线的孙家栋;有潜心钻研技术,夜以继日,埋头不息,最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技术带头人罗健夫;有在火箭发射出现故障的危急关头,将生死置之度外,两次冲进残存剧毒燃料的火箭贮箱排除故障、最后壮烈牺牲的技术工人魏文举。正是这样一批人前赴后继,舍家为国,用生命诠释着爱国精神。如今,“以国为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已成为航天精神的价值核心,成为每一位航天人的行动标尺。

航天精神彰显了立足岗位、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敬业是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就是因为航天人始终把履行职责作为崇高使命,扎扎实实工作,默默无闻奉献。主要表现在:一是自信自强的精神追求。航天事业起步时,有人讥笑中国:“中国人穷得连裤子都穿不上,还搞导弹!”航天人“人穷志不短”,鼓足干劲,加班加点。针对技术瓶颈,大家找准定位,像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分析问题、研究机理、吃透规律,通过优化设计、性能试车和仿真试验等方式,反复验证和改进,硬是靠自己的双手把导弹研制了出来。二是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我们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航天事业发展规划,在量力而行中努力奋斗,在打好基础、循序渐进中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使中国航天真正做到了“少花钱、办大事”。三是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作为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航天型号研制具有高风险性和挑战性。对航天人来说,成功是一种考验,失败更是一种考验。历史一再告诉我们,“退”是没有出路的,“怯”是难尝胜果的,惟有大付出,才有大收获;惟有大境界,才有大成就。真正的失败是败而失志、一蹶不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次次成功都来自从失败中奋起、在逆境中前行。四是超越进取的创新意识。创新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文化的因子渗透在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航天精神彰显了严慎细实、以质取信的诚信精神。作为航天企业,诚实劳动、信守承诺、打造高品质的航天产品是我们履行神圣职责、赢得市场的安身立命之本。这种诚信精神体现了航天人尊重科学规律、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职业行为,是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的具体体现,是航天产品高质量、高可靠的有力保证。经过多年实践,航天事业积淀了深厚的质量文化底蕴,它融合了航天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无形资产。集团公司把诚信建设与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相挂钩,实施“零缺陷”质量管理,不仅追求最终产品的“零缺陷”,更追求第一次就达到“零缺陷”;坚持预防为主,确立了“三不带”原则(不带故障出厂、不带疑点转场、不带隐患上天),认真开展“双想”(质量回想、事故预想)活动,查漏补缺,消除隐患;推行以“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为核心的质量文化,以诚实守信的态度来追求产品高质量、管理高效率、发展高效益。

航天精神彰显了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友善精神。航天工程是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科学领域广泛,参与单位和人员众多。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例,工程涉及众多技术领域,全国数千个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参与其中。只有团结协作、同舟共济,才能将最优势的力量、最宝贵的资源凝聚在一起。在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和重大转折关头,航天人都提倡讲大局、讲原则、讲风格、讲团结,提倡互谅互让、主动支援、主动担责,引导科研人员牢固树立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一盘棋”思想,培育形成了完备的系统工程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正是依靠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精神,我们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一代人干成了几代人的事”的壮举。

航天精神是建设航天强国的不竭动力

在航天精神的推动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航天强国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圆航天梦,我们仍然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航天精神,培育航天文化,以实际行动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航天事业发展史例3

去年我用“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作为开学典礼的头一句话。今年我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我深深地感到;在这个秋日里“春天”到来了,中国低空开放,是通用航空产业的“春天”;所以,在这秋高气爽的美好日子里,我感到了春潮涌动,我看到了通航产业在这个春天里万物复苏,让我们共同为这个来之不易的春天一起欢呼吧!

同学们:今天是一个月满团圆的日子。

首先谨让我代表xx衷心感谢出席今天开学典礼的各位领导嘉宾!衷心祝愿:全体师生中秋节快乐!

今天更是家校情牵难忘的日子。在这个万家团圆的特殊时刻,自然牵动着我们的血肉亲情。家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此时此刻也一定和我们一样,围坐在温馨的月光下,为我们祝福!在这里,我代表xx全体师生,向他乡异地的亲人们,送去一片温馨。祝他们身体健康,中秋愉快!

同学们,新学期,新开始,新机遇,新征程,孕育着新的希望和美好愿景,xx以特色鲜明、专业前瞻、校企合作而独领风骚!一年来,xx和同学们一起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迎接着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蒲城——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园基地、一个不起眼的漫泉河、一个不一样的141团部,破旧的营房,狭小的空间,却拉开了我们在中国通用航空城放飞梦想的序幕。

这里没有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环境,确有通用航空朝阳产业的缕缕曙光;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确有飞向蓝天的平台;这里没有宽敞的校园,确有家一般温馨小屋;这里没有浪漫咖啡厅,确有着绿色军营的铿锵玫瑰;这里不是黄埔军校,这里却更像延安的抗大。

这是xx人的正确选择。更是历史给xx的一次机遇。

xx,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小城,以内府机场为核心的通用航空产业园基地,为这片古老的土地书写出崭新的历史篇章,大西安计划更是把蒲城的历史解开了崭新的一页。

xx——“中国通用航空城”给我们xx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国务院、xx关于《xx》的正式。“开着自己的飞机,翱翔于蓝天白云之上”已不是梦想。未来几年,中国4000米以下的空域将逐步放开。xx在这个大背景下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中国航空学会、通用航空专家委员会的通用飞机市场预测,到2020年中国通用飞机市场需求量将超过1万架,未来十年国内通用飞机需求总价值将达1200亿元以上。从而带动上下游产业将超万亿的市场规模。我们将借助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把xx打造西部第一,全国知名的通用航空产业技能型人才孵化基地。

低空开放对航空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极强;基础设施建设、航空器制造、人员培训、运营和后续的飞机维护等相关产业链将呈现出井喷式发展。陕西有着较强校企合作的研发能力,有着工学结合的集成创新力量,而这一点在同类航空院校里都不具备。作为航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陕西也在全国走在了前面。陕西的航空材料、航空电子、冶金、能源、科研等等,都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重大项目来带动,而通用航空产业将会是一个龙头。这给广大航空专业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

中国低空空域开放将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通用航空事业的发展,未来5年中国将有数百个飞机4s店和数百个小型机场投入建设。航空服务及航空管理人才将出现历史以来最大的缺口。缺口就是我们xx学子的机会。希望全体学子抓住历史机遇,刻苦学习,充分理解和认识通用航空这一新产业。并立志成为通航产业的优秀人才。

xx现代产业开发区,是国家航空产业重点开发区,按照总体规划开发区将“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集群、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物流业中心和特色旅游集聚区”。使开发区不仅成为陕西航空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样一个宏伟蓝图下,卤阳湖开发区将以发展通用飞机设计、制造、试飞、培训和航空旅游博览等产业综合性现代航空产业园区。所以,xx抓住历史赋予航空类院校的机遇,我校的率先进入蒲城成为人才培养基地,为开发区注入新的活力,让xx插上腾飞的翅膀。

同学们,xx是不一样的xx,xx人在尝试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xx顺应历史潮流,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式,根据教育部“教高[2017]16号”文件提出的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我校不失时机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证书”教育的有关政策,进一步贯彻“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提出的,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这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的精神,探索性的拓展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充分利用通用航空产业园和内府机场的地域优势,实践着职业教育为通用航空产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理念。探索改变职业教育低端化的局面,践行着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我们不仅能做好职业教育,我们有能力同我国知名高校,国内知名航空企业联合办学,我们将打造出全新的“学历教育+技能教育+预备役国防教育”的“三加”教育模式。让每位学生在学好专业技术的同时,取得我国重点大学学历文凭,同时提升预备役国防教育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创新思维,因材施教,实现“让兴趣催生梦想,把爱好变成事业”培养出德才兼备,动手动脑的通用航空产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

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这个美好的秋天里“一鹤凌云”,那凌云的鹤,不仅载着诗人的情怀,更载着xx学子的梦想一同遨游在蓝天白云之上。虽然,是“清空一鹤”但,这是xx一枝独秀! 这是xx在通航产业独领风骚,展翅飞翔!

“2017年放飞,12017年梦想”xx必将三到五年内办为省内一流的、国内知名的通用航空职业技术院校。“让兴趣催生梦想,把爱好变成事业”。

尊敬的各位嘉宾、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伴随xx成长!

航天事业发展史例4

中图分类号:G874

郑和南下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然而,从1405年至今郑和的七次南下以其传奇的色彩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郑和和他庞大的船队,一方面它促进了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加强了各国对彼此的了解。一方面他的辉煌业绩却没能得以深度的发展,最终只能戛然而止,成为航海史上的昙花一现。

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概述

从1405年到1433年,28年间郑和共率船队南下七次,可谓明代的一大壮举。其南下途径苏门答腊、古里等30多个国家,航行船队规模宏大、人员众多。郑和的七次南下比西方航海先驱还要早一个世纪之久,是大航海时代的领头人。开启了航海事业的洪潮。郑和的南下的船队采用了先进的造船技术,火炮、罗盘的应用也展示了我国技术的发达,宏大的船队宣扬了我国国威,航海业绩上百年来无人能及。

二、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地位

郑和下西洋长久以来被作为佳话津津乐道,无论是在中国航海史还是世界航海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意义非凡。

1.打开了航海事业的大门,开辟了海上航道,为世界航海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郑和的七次下西洋,均从苏州浏家港出发,顺风南下。在此之前如此大规模的航海行动还未开展。人类的航行活动实现了从海到洋的飞跃,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大跨步发展。郑和在南下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实地考察绘制了《郑和航海图》,为船只南下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丰富了世界的海洋调查活动。郑和七次南下经过众多国家,航程也不断加长,探索出了西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新的航海线路,开辟了通往非洲的海上大道,为此后世界各国航海业的发展都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此后达伽马海上之行的成功返航就与郑和的七下西洋密切相关。

2.宣扬了国威,加强了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东西方航海业的发展

郑和七次南下西洋,船只规模巨大,人员众多,船只设备精良,技术先进。不但有明确定位的罗盘还有用于攻战的火药。几次南下都威慑了长期骚扰明朝的倭寇。罗盘的使用也为西方船只的海上定位提供了参考,火药为西方热武器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后来西方称霸海洋就是利用大炮打开了大路。郑和的船只携带着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香料以及其它工艺作品远航,让西方见识了东方的灿烂文化,成为诱导世界航海业发展的一大因素。中国的度量衡、农业技术等也随着郑和的南下流入西方,同时又将西方的先进文化引入中国,促进文化的交流。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海上贸易也得以发展,各国经济交流逐渐频繁,对促进东西方航海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提升了航海技术,培养了专业的海军队伍,稳定了海上秩序

郑和南下西洋船队均在200艘以上,几次南下都安全返航,没有发生海上事故。可见船只设备的精密,技术的高超。航海技术、天文技术的发展都保证了船只的安全。郑和船队所配备的海军部队人员齐整,作战能力水平在世界上都无可匹敌,在保证海上航行安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精良的海军并没有对任何国家实行武力胁迫,反而通过和平的手段调和东南亚地区的各种不稳定因素,维护了海上秩序的安宁,为世界各国的海上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间接的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三、郑和下西洋中断原因的探析

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固然不可动摇,然而与西方相比却犹如昙花一现。西方航海业在不断的探索后逐渐走向繁荣,而郑和七下西洋后不但没有带动新一轮的航海盛事,反而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萎靡不振,最终仓促收尾。其中断的原因大致如下:

1.不计经济得失,经济矛盾突出

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都十分宏大,经济投入可想而知。然而,与西方明确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不同,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以提升明朝的经济实力为目的,在航行中也不计较经济投入的多少。南下换回的奢侈品并不能投入到国内经济的运营,给仍旧以小农经济为主的明朝,增加了很大的开支和社会负担,国内经济矛盾突出。明中期经济明显的退步,没有强大的经济作支持,海上航行只能作罢。

2.颁布海禁政策,扼杀了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

明太祖登基之时,我国的东南沿海经常受到倭寇的侵犯。由于惧怕战争,明朝在全国沿海颁布了禁海令,限制了海上事业的发展。禁海令对船只大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凡是适于航海的大船都在受限范围之内。以前用于物品交换的丝绸、茶叶在禁海后成为不得用于贸易的违禁物品,自由买卖也被禁准。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使大规模的远航不再成为可能,郑和南下西洋也只能适可而止。

3.国内社会动荡,航海事业被搁置

明初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地起义不断,镇压各地的暴动成为了当时政治的主要侧重点。为了国内形势的稳定,统治者在沿海建筑防御工事,主要的船队和海军也被用来抗倭,航海事业遭到搁置。航海事业受到当时社会局势的限制,对内有“靖难之役”,对外西方海上战争不断,西方航海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而我国整个王朝早已无心向海。

4.传统文化的迂腐,缺乏海外开拓的冒险精神

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缺乏冒险精神的中庸、和气的文化观使我国的航海业停滞不前。没有开拓,没有冒险的野心,长期的“重农抑商”缺乏刺激因素,必然会使七次南下成为昙花一现,得不到长久的发展。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观,对于西方的先进技术不屑一顾,不能适应时代需求及时的完善改进,曾经的航海盛事必然夭折。

结束语:

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盛事,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航海业的发展。但是,他后期没有发挥起巨大的效应,进一步的对我国社会产生影响,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探讨。我们应该引以为鉴,重新构建海上大国。

参考文献:

[1] 苏庆华.妈祖信仰的发展轨迹和传播――以马、新两国为例[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航天事业发展史例5

【正文】

弘扬航天精神 展现青春风采主题党日交流发言

“奋进”学习小组 李亚敏

各位领导、同事们: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主题党日并作交流发言。

虽然我成长在航天故里,参加工作后也曾参与保障发射护线任务,但今天是第一次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地参观学习,近距离地感受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艰苦发展历程,并深深为航空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而感到无比骄傲自豪,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就青年纪检监察干部如何弘扬航天精神、做好本职工作谈几点感受。

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就是要厚植热爱祖国、对党忠诚的坚定情怀。20世纪50年代,在党中央号召下,我国开启了航空航天事业征程,一大批航空航天事业前辈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告别繁华喧嚣的城市,扎根深山、转战大漠,将个人理想与复兴强国之梦同频共振,用一腔赤诚、拳拳初心让《东方红》在星空唱响,诠释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祖国的需要就是人生选择的价值追求,为中国航天耸立深空星海夯实了基石,为民族自强自立增强了底气。作为青年纪检监察干部,要把对党忠诚、信仰坚定作为履职之基,认真学习党的百年奋斗史、新中国史、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史,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信仰力量,把个人成长发展根植于党的历史使命和光荣事业,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始终做让党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忠诚卫士。

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就是要发扬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昂扬斗志。“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上个世纪90年代,面对载人飞船缺人才、缺技术的难关,以戚发轫院士为代表的航天人以敢打硬仗的勇气、能打胜仗的底气、团结一心的硬气、自力更生的志气成功发射了神舟一号飞船,中国航天用短短七年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走过的路。对纪检监察干部来说,在工作中我们要与违纪违法行为和职务犯罪作斗争,触动的是违纪干部的利益,剥夺的是非法所得的奶酪,必然会面对种种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扬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昂扬斗志,敢于在大是大非面前动真碰硬,敢于在违纪违法行为面前亮剑出鞘,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航天事业发展史例6

盛唐历史显古镇传奇 岛瞰湖镇镇

湖镇镇总面积275.33平方公里,距离广州、深圳、香港都不足一百公里,常住人口约6万人、外来人口约4万。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使得小镇也迅速融入到了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大潮中来。超薄铜箔、精密钻头、多层线路板等电子基础原材料的生产,迅速成为小镇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特色。水库、电厂、交变电站在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有尽有,百余家中资、外资、民营企业在小镇境内全面开花。电子材料专业镇的美名随之而来,小镇也一跃成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工业卫星镇。产业发展了'经济跃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而小镇人依旧恋恋不忘的是这块土地上曾经的历史与文化。

湖镇镇位于“岭南第一山”罗浮山下'小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盛唐时期。而这段历史便源自湖镇人口中一段代代相传的传奇故事。传说,唐代曾有一位皇姑厌倦了京城奢靡的生活,便开始云游四海,寻觅养生常乐的逍遥之地。她不顾家人的劝阻执意南下,历经坎坷终于来到了当时还是蛮夷之地的岭南。而就是湖镇这里的一片青山秀水和淳朴民风吸引了皇姑在此驻足,听闻此地乃是历代道家修仙之地,便最终选择在此安享晚年。在她百年之后,当地百姓以宾礼厚葬,修葺碑墓以纪念皇姑。朝廷获悉后,为感谢这里民众的善良与热情,赐建一城,因其四周湖水环绕,俨然城镇,故名湖镇。如今,皇姑墓尚且留存,而古老的城墙也见证了小镇这段传奇的历史故事。

也许正因为湖镇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与闲适淳朴的客家风情,使得皇家到此乐而忘返的故事颇多。据当地老人介绍,宋代也曾有一位落难皇帝来到湖镇,为小镇乡民所救。乡民们不仅救下了这位不知名的皇帝,更是以礼相待,奉上美食、提供居所,直至天下太平后方才送其返回京城。皇帝感念当地人的恩情,不仅下旨对救他的乡民封官进爵,更是下拨银两对当年落难于此的这个小镇建设修缮。虽然传奇故事的真实性很难考证,但是《博罗县志》中确有记载,“湖镇城在县西北四十里,明设巡司于此,故有城。”县志还有善政巡检司署在县西北四十里湖镇村,洪武四年建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测,湖镇城在明洪武年间,曾经大规划建造,城墙砖的砌法以及墙砖的尺寸与博罗城墙大致相同,还在清朝嘉庆年间进行重修。明万历中,诗人欧必元游记也曾感慨当时的湖镇商贾云集,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到了清代湖镇城中建起了市集,小镇便开始成为了博罗地区的一处经济重镇。

除了传奇故事外,湖镇的“四儿堂”也是客家“九厅十八井”的建筑代表之作。清道光年间,祖居响水塘下的黄姓村民后裔,迁居至湖镇,便开始在此选址建起了极具客家特色的祖屋。屋主黄玉龙把宅邸建好后,留给他的四个儿子,所以这座古屋又被人们称为“四儿堂”或“四如堂”。据说“四儿堂”颇具文化气息,屋主建宅邸时任广西南宁辅政,故而特在家中建起一座“曙楼书室”。书室在古屋的左边,门边还有两副木刻楹联,其中一联是“崇礼尊诚互推长幼,虚心报本好个儿孙”,另一联是“创业艰难,须知祖德彰明,长荫四房凝瑞气;守成不易,惟愿孙枝竞秀,好留千顷比清声。”两副对联中浸透着黄氏先祖对于儿孙的期盼。

航天科技展古镇新篇 航天育种基地

历史的脚步渐行渐远,湖镇并未像许多古镇一样沉浸在自己丰厚的历史遗存中止步不前。相反,湖镇人凭借着自己辛勤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借助科技的力量,展开了新世纪古镇发展的新篇章。心有多大,身有多远。用“心生”科技翅膀来形容湖镇镇的雄心,是因为她不仅依托这里山青水秀的自然生态资源,更是大胆巧妙借助了外太空的浩瀚魅力。而这科技便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科技结晶。湖镇人率先在自己的土地上建起了中国第一个县级航天育种生态农业园。

一米多长的丝瓜、球形的茄子、碧绿的蔬菜……2010年第12届深圳高交会现场,湖镇航天育种基地产出的各类蔬菜产品引起了美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客商的青睐,纷纷表示要加强合作和购买种子。这是小镇湖镇航天农业育种示范基地首次获邀参加高交会,在农业部“科技引领现代农业”的展馆里参展。参展的品种有航天酥醪菜、福田菜心、茄子、辣椒、甜椒、小黄瓜、中型黄瓜、湖镇黑皮冬瓜等10多个航天品种。

从2002年开始,博罗县就开始引进航天育种、试种。2004年,该县的优质福田菜心、罗浮山酥醪菜、耙齿萝卜、新惠粘水稻、黑皮冬瓜等品种被筛选出来,搭乘“神舟”四号飞船上天,经过宇宙空间重粒子、交变磁场、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环境诱变处理,使种子自身基因发生断裂、缺失、易位、重组,返回地面后通过田间观察再进行筛选和培育,选育出抗倒、抗病、适应性广高产优质、有效成分含量高、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良品种,进行产业化生产。据当地航天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负责人卢美成介绍,航天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位于湖镇镇的半丘陵地区,基地总面积有3560亩,核心区300亩,距离县城15公里,距离罗浮山景区1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是我国第一个县级航天育种试验示范基地。基地内种有瓜果、叶菜、玉米、航天品种等15个系列共73个品种。其中,福田菜心、罗浮山酥醪菜、新惠粘水稻等3个来自博罗县本地的航天种子已在全县乡镇推广,共种植10万亩,产品大量出口港澳地区。选育出来的福田菜心还被香港渔农署定为免检产品。

航天事业发展史例7

改革开放30年来,“第一步”成为了中国人自我变革和超越的标志,也成为民族勇气和智慧的象征。每一步的探索,都充满了挑战,也带有巨大的风险。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同样意识到,迈出这样的第一步让我们拥有了无限的可能。如果没有1978年的改革悸动,或许我们会有航天事业的突破,却不可能让如此之多的国人分享航天探索的喜悦,也不可能让航天事业和中国人的生活变革一样精彩。

这样的第一步,也在这30年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学习现代文明的标志。从经济特区、土地承包这样群体性的第一步,到个性解放、权利保护这些带有强烈个人意识的第一步,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步”体现的。如果说30年前,人们更愿意成为集体英雄,那么今天杨利伟、翟志刚等这些英雄的名字,正如明星一样受到崇敬。个人不再仅仅是历史长河中无足轻重的一个符号,每个个人的第一步,都和这个国家的第一步密切联系在一起。

航天事业发展史例8

我们党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部署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航天事业发展赢得了战略先机;我们党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为航天事业发展凝聚了智慧和力量;我们党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尊重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和劳动创造,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我们党坚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引导科技工作者以国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力和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成果,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科技发展道路。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将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十会议精神,满怀信心地投身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实践中,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航天事业所处的高科技战略性地位、从作为航天科技工业主导力量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着眼,就深入贯彻落实十精神,加快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提出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要迅速传达学习、深刻领会十的重大战略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

二要毫不动摇地以国家需求为最高需要,圆满完成国家重大航天任务,全力以赴把我国发展建设成为航天强国。

航天事业发展史例9

一、需要对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重新评价。

首先,“神七”升空,中国人开始以完全自主的方式在太空中漫步。此举标志着中国已经迈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其工业体系与技术装备已经基本齐备,中国的经济社会已经有条件进入新的飞跃阶段。

尽管目前的中国,其经济结构还在调整中,产业结构还在升级中,但是,当中国人用自己的技术、自己的培养方式,独立自主地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时,接下来的发展,将是更高的标准、更多的自主创新、更大的社会进步,以及更加注重整体效率的经济增长。

这一点,可以从20世纪下半叶,凝聚着诸多高科技的航空航天技术有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在航天员踏上太空之后、航空航天技术广泛运用于老百姓的生活之后,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巨大解放、人类社会的科技与文化有了长足进步,可以从这样的历史记载中,得到最好的证明。

有鉴于这样的历史参照,现在,有必要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与发展基础进行重估。而这样的重估,将会对现有的资本市场投资估值体系,产生全面影响。

其次,“神七”升空,中国人用自己的装备在太空中漫步。此举不仅意味着中国的技术与产业链已经延伸到当今世界的科技高端,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的市场能量与潜在机会又有了新的拓展,中国不仅有条件在高科技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还将在更广泛的市场上获得更多话语权。

现在,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航天产业每年平均投入上百亿元,其带动效应虽然还没有欧美那么大,但也可以产生5至6倍的辐射效果。据有关专家粗略估算,此前,通过“神五”、“神六”带来的产业价值已经超过1200亿元。也就是说,航天产业不只是象牙塔里的事,它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带动的产业链、释放的市场能量是巨大的。

由此来看,由中国人的太空漫步带来的潜在市场机会与市场效应,也需要人们换一种眼光,予以重估。

二、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也值得重估。

因为,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GDP还没有达到中等国家水平。中国人能够在太空漫步,此举不仅意味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在最近几十年有了很大提高,而且也表明,中国人采取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发展方式,自有它独到之处。

与其他自然发育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同,近30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在进行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在此过程中,一方面,由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经济活力,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近3年来,仍保持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事实证明,在中国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过渡的特殊历史阶段,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对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实施科技赶超,还是行之有效的。

中国的实践表明,只有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道路,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当然,走到今天的中国,只有革除陋习,更加自主地改革开放,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与技术,不仅在科技上,而且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新的探索,才能实现新的历史飞跃。

汶川地震没有摧垮我们,却使中国人的自豪感、向心力迅速提升。刚刚过去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卓越的创造力和组织能力。而神舟七号则是中国科技与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

从神一到神七,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进步,都建立在技术实力和国力强盛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的勇于梦想、敢于创新之上。

奥运,使世界认识一个人文的体育的中国。神七,使世界认识一个经济的科技的中国。

时光荏苒,当这千年的印迹伴随着起伏的沧桑迤逦而来时,我们更激动地发现,一个民族,在经历沧海桑田的百年巨变之后,正抖落着历史的风尘,向着一个更高更远的历史高度行进,而神舟七号的发射,更是将这行进的速度与高度推向了一个高潮!

航天事业发展史例10

回顾和总结中国航天57年的发展历程,艰苦奋斗精神的形成主要基于四个基本条件。

艰苦奋斗是贯彻自力更生方针发展航天事业的必然要求。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从零开始艰辛起步的。创立初期,各方面都面临着诸多困难,如技术力量薄弱,办公、科研场所匮乏、人才严重不足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展航天事业不仅不会有所援助,而且时刻企图把红色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加之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断绝一切援助,刚刚开始起步的中国航天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党中央、国务院下定决心做出英明决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力量搞航天!因此,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科学成果是中国航天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的唯一选择。

实践证明,没有自力更生的劲头,就不可能激发艰苦奋斗精神;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就不可能达到自力更生的目的。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从而推动了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正是由于自力更生与艰苦奋斗这种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人们往往把它们联系起来,称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航天职工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困难,建功立业看作是自己对社会主义祖国应尽的义务而感到无比荣耀。

艰苦奋斗是在艰苦条件下发展航天事业的必然选择。航天事业发展初期,我国经济实力有限,无论工业基础还是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要发展航天尖端技术,必然遇到物质条件匮乏,试验设施简陋,人才奇缺的客观现实。尽管当时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民倾力支持航天事业,但从无到有、从零开始创建和开拓一个崭新的技术领域,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广大研制人员因陋就简、土法上马,以巨大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战胜各种困难,创造出了令世界惊奇和折服的尖端技术产品。极具时代特征的“三线建设”就是一个极好的佐证。

1965年,航天四院从四川泸州搬到内蒙古漠南荒岭创业,那里气候恶劣,条件极端艰苦,职工们六到八人挤住在“干打垒”单身宿舍里,到几条苇席围成的“食堂”里就餐,吃的是玉米面和“老三样”(白菜、土豆、胡萝卜),而国外对固体火箭技术严加封锁。四院人迎难而上,抗风沙、战暴雪,争时间、抢速度,边基建、边研究、边攻关、边生产,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只用了五年时间,就研制成功了作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末级的固体发动机,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在厕所里搞发动机”,别以为这是天方夜谭。067基地创建之初,试验室基建跟不上型号研制进度,科技人员们只好因陋就简,把山坡上一个闲置的厕所改装成简易的小型发动机试验室。在这个简易的试验室里,他们先后进行了二十多台份的各种试验,我国第一台姿控发动机就是在这里诞生的。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三线”基地的职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建设时期,在那些“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深山丛林、荒郊野岭、戈壁大川,他们终日跋山涉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基地建成以后,他们从此告别繁华喧嚣的都市,隐姓埋名,扎根深山大沟,把智慧和汗水、青春和热血甚至是子孙和生命都留在了那片土地上。工作条件是艰苦的,生活条件更加清苦,但为航天事业奋斗的心是火热的,没有人怕苦,没有人沮丧,更没有人退却。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客观条件,锻铸凝结出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的崇高品格。这种崇高品格,成为中国航天人在艰难困苦条件下始终能够保持旺盛斗志和热情的精神源泉。

艰苦奋斗是航天工程独特的技术特点催生的必然产物。航天技术要求博采各种最新技术成果,攻克重大技术关键,不断开拓前沿技术,因而航天工程是一项复杂劳动,自始至终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过程。我国航天工程是在比世界航天大国晚几十年后起步的,为了缩小差距,迎头赶上,中国政府在发展航天事业伊始,就提出了要坚持做到起步晚、起点高,投入少、效益高,项目少、水平高,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走跨越发展的道路。历尽艰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几十年如一日,中国航天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的光辉之路,中国航天人在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中创造了一系列让世界为之惊叹的骄人业绩:第一枚导弹仿制成功;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顺利升空;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第一枚潜地导弹水下发射成功;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成功;第一艘人造试验飞船发射成功;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艰苦奋斗始终是铸就这一次次辉煌成就背后的重要法宝。

一代代航天人薪火传承、发扬光大是艰苦奋斗精神形成的根本条件。艰苦奋斗精神,是航天人在从事航天事业中形成的一种科学世界观的外在表现。它在长期的实践中培育,经过几代人薪火传承、不断发扬光大最终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事业兴衰荣辱的关键所在。航天事业初创时期,“老五院”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一切困难,为国争光”的口号,并把艰苦奋斗,出成果出人才,完成科研生产任务作为主要目标,要求广大科技人员、技术工人为航天事业的创业作出贡献。从全国各地,尤其是部队抽调来的大批优秀干部,他们身先士卒,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与科技人员一起同甘共苦,夜以继日地工作,带来了革命时期“老八路”的光荣传统,对培养艰苦奋斗精神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此后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为这种精神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艰苦奋斗的精神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充实,最终成了航天事业无往而不胜的宝贵精神财富。

艰苦奋斗精神的基本内涵

及在中国航天的生动表现

艰苦奋斗是指不畏艰险、奋发图强、努力拼搏、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指思想意识,反映人们克服困难,征服自然,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思想境界;二是指工作作风,是思想境界的外在表现。艰苦奋斗不仅是因为条件艰苦才要奋斗,通过奋斗来改善艰苦的环境,达到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目的;对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航天工业来说,更重要的在于奋斗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过程,它既包括体力劳动生产航天设备和航天产品的出大力、流大汗的艰巨性,更包括如型号设计、技术革新、科技攻关、攀登技术高峰等绞尽脑汁、含辛茹苦的脑力劳动的艰巨性。因此,艰苦奋斗精神体现在航天工程研制的各个环节上,就是不畏艰难困苦,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就是刻苦钻研、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坚强毅力;就是勤俭节约、勤俭办事业的优良作风;就是立志把有限的一生献给祖国航天事业的执着追求;就是不讲条件、“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进取精神。

几十年来,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生动而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面对艰难困苦始终甘之如饴,以“艰苦”为荣、以“奋斗”为乐的人生追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爱国奉献是航天“三大”精神的核心。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根植于忠诚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怀。凭着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航天人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祖国需要、个人利益与祖国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以报效祖国、成就航天事业为最高荣誉,立志把有限的一生献给祖国航天事业。在中国航天人的人生词典中,“祖国”是分量最重的词语之一。对他们来说,“祖国需要”就是神圣的召唤。这种浓烈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为了心中神圣的事业奉献终身、奋斗终生而乐此不疲。在“三线建设”时期,航天建设者们在居住的草棚门外,贴上了这样的对联,上联是“头顶青天,脚踏荒山”,下联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横批是“乐在其中”。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在具有博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建设者心中根本不以为意。

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刻苦钻研、顽强攻关,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

坚韧顽强的毅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所遇到的艰难困苦,在世界航天史上是罕见的。航天系统的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不但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而且以大无畏的精神,征服了这些困难,创建和发展了航天事业。由于航天技术的突出特点,航天事业艰苦奋斗的精神,突出表现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生产技能,跟踪世界先进水平上。同志在谈到如何对待外国援助时曾说过:“不管要到,学到,买到与否,或者多少,主要还要靠自己钻研,自己不钻,不仅不能有独特的创造发明,而且也不能把要到,学到,买到的用于实际和有所发展。”刻苦钻研是航天技术得以创新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老五院”初建时期,一无设备,二无资料,更没有导弹、火箭的模型实物,确实是两手空空,一张白纸。刚回国不久的钱学森同志被任命为五院副院长,除了他以外,谁也没有见过导弹,更不知该如何设计、制造。就由钱学森同志和一些院内外专家讲授导弹、火箭的基本知识,组织全院的科技人员进行学习,边干边学。这是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我国航天事业的参天大树就是在这颗种子的基础上生根、发芽、成长起来的。

埋头苦干、勇于攀登、拼搏奋斗的进取精神和夜以继日、锲而不舍、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航天人艰苦奋斗精神还突出表现为锲而不舍、勇攀科学高峰的情怀。在57年的中国航天史上,广大科技人员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向未知的领域挑战。他们不断追求,勇于探索;他们矢志创新,百折不挠;他们坚持“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航天事业每前进一步,航天科技水平的每一点提高,都是航天人克服障碍、锲而不舍的结果。同志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比世界航天大国起步晚30多年的情况下,广大航天工作者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攻克了飞船研制、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轨道控制、飞船返回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不仅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创造了对大型工程建设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宝贵经验。”

勤俭节约、多快好省干事业的

优良作风。勤俭办一切事业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发展航天事业的一条重要准则。1958年,国防部五院在制定1958年工作规划中明确提出“勤俭办科学”的要求,批评和纠正了研究、设计、试验中脱离实际、宽打窄用思想和“败家子”作风。“”结束以后,1979年在航天系统又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提出了党委理财,开源节流,清仓利库和压缩基本战线任务,进一步强化了勤俭办航天事业的思想。勤俭办航天事业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制定切实的航天技术发展目标,在研制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航天技术,进行必要的有限的试验,坚持试验和应用相结合。各研制单位,本着勤俭节约、少花钱多办事的精神,用尽可能少的资金,取得举世瞩目、意义重大的成就。以红缨五号甲的试制为例,做到了收效快,前后只用了五年多时间;费用省,整个试制费仅花了几千万元。在研制运载火箭的几年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干部不畏艰难、奋发图强、埋头苦干,先后建起了总装厂房、静力试验室、五吨振动台、发动机液流试验台、模拟试验室等一系列大型厂房、设备,以及钎焊炉,固化炉装配架等大型工艺设备,为运载火箭的研制,为人造卫星的上天创造了成功的条件。新新机器厂安装大型钎焊炉,现有厂房高度不够,技术人员发挥了自己的智慧,提出了用几个千斤顶同步协调工作的巧妙方法,硬是将厂房的屋顶在短短的几天内升高了1.7米,大体满足了安装要求,既为国家节约了投资,又为自己创造了适用的工作条件。

新时期的中国航天事业需要

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在新的历史时期,航天人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险阻依然很多,更加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实践告诉我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航天“三大精神”,特别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优良作风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

从总体上说,我国是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经济比较落后,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集中力量发展国民经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种情况就决定了国家不可能拿出大量资金来发展航天事业。发展航天事业确实会给国民经济的技术面貌带来突破性的改观。并且,世界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国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又需要加快航天事业发展的步伐。这样就产生了航天事业发展对投资的需要与国家经费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将存在。要保持航天技术的发展势头,在世界航天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和领先地位,仍然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坚持量力而行,反对铺张浪费,少投入,多产出,使有限的投入带来航天事业更大、更快的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下,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和优良作风,必须将热爱祖国、奉献祖国作为航天人毕生追求的道德境界,牢固树立为中国航天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奋斗终生的远大的志向。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是一个人投身事业、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没有目的和信念的个人奋斗都将成为过眼烟云,都会轻如鸿毛,唯有以“祖国”为事业之根的远大理想,才会激励我们为祖国和人民奉献更加精彩的人生。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取向要求我们在航天事业的伟大征程中,时刻准备用鲜血和生命报效祖国,忠实履行祖国和人民赋予航天人的历史使命,把心里装着祖国、时刻为了祖国、甘愿为祖国牺牲奉献,视为航天人最大的光荣和最高的荣誉,真正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以国家荣誉为先,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献身航天事业为荣,不损国威,不忘责任,不辱使命。这既是中国航天人荣辱观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国航天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高追求,更是自发、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精神之源。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下,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优良作风,必须不断立足本职岗位,磨砺思想,增强素质,塑就建设社会主义新航天的过硬的技术、素质和本领。进入新世纪,中国航天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新的任务,新的使命。为此,集团公司提出了实现“双千亿”、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宏伟目标,集团公司张庆伟总经理向全员发出了“围绕新目标,建设新航天,取得新成就,实现新跨越”的动员令。实现宏伟的奋斗目标,要求中国航天人必须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学习,刻苦钻研,苦练硬功,增长才干,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追求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时刻准备服从祖国需要,听从祖国召唤,高标准地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每一位航天人的神圣使命,在续写中国航天事业更加辉煌的业绩中贡献自己的毕生力量,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也使得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断闪烁新时代的光芒。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下,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优良作风,必须将“艰苦奋斗”的观念和作风融入到具有时代特征的航天企业文化中。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和文化,这种无形的力量正越来越成为一个组织直接和现实的生产力,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产生、形成于航天科研生产的实践,更需要与新的实践结合,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发扬、光大。一种观念、一种精神唯有真正成为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成为这个组织员工共同遵循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准则,才能永远充满活力,永葆生命力。今后必须注重从企业文化层面去培育艰苦奋斗的理念,自觉树立艰苦奋斗的行为准则,养成艰苦奋斗的职业习惯,形成艰苦奋斗的全员工作氛围。